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2024-10-10

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1.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一

审视镇情,发挥优势,保持强势发展

——查干花镇经济社会情况及工作思考

查干花镇铁木尔

我是今年8月份调入查干花镇任党委书记工作的。首次从机关走出来到农村乡镇来工作还是首次。可以说,此前对农村的具体工作还不是十分熟悉。特别是来查干花镇这样一个自治县蒙古族聚居的乡镇,被外界誉为是展示郭尔罗斯的“窗口”,同时又是市级牧业园区中心镇、省级十强镇发展和改革试点单位来工作,班子咋带,干部咋领,查干花怎样建设,如何发展,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与思考,在这3个多月的时间里进行了一番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通过与镇党政班子成员的逐一交流谈话,通过进村入户与干部群众座谈,了解了查干花的风土人情,知晓了查干花镇各类资源的比较优势,同时也发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工作思路逐渐清晰。

一、基本情况

查干花镇位于我县西部,距县城100公里,全镇幅员面积447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1个社区,1个镇牧场,其中民族村5个,共35个自然屯。总人口20958人,蒙古族人口10480人,占总人口的50%,是前郭县蒙古族聚居重镇,同时也是前郭西部民族乡镇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郭尔罗斯的“窗口”。

(一)资源比较优势强劲

查干花镇有耕地11936公顷。东部4个村以平洼地为主,主产玉

1米、大豆等。西南部6个村以坨岗地为主,主产花生、绿豆等杂粮杂豆。耕地面积较大,种植业收入占全镇经济总收入的55%。草原资源丰富,有草原16700公顷,其中生态草围栏面积75000亩,年产草7000吨。全镇林地面积180000亩,森林覆盖率40%。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较大,现年生产原油18万吨,天然气年产1亿立方米,有中石化东北分公司和中石油吉林油田两大企业进勘和生产。

这里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丰厚,2006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民族歌舞之乡”称号。草原风情、蒙古族民俗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有赛罕塔拉蒙古族部落等4处旅游景点。

全镇有荷茨坦、西门塔尔牛7000头,新吉细毛羊11万只,纯毛率、出纱率全国第一。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2006年以来,查干花镇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加快西部乡镇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各级倾斜民族乡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快速发展,投入资金总额达11192万元。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年中,这个镇投资1255万元,加大镇区开发力度。拓宽和硬化主街路、外环路及巷路共7条,合计13740延长米,并投资4280万元,沿主街路和几条辅路建设商企楼42808平方米。现在进入镇区,马路宽阔,楼房林立,路灯亮起来了,路林长起来了,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景致,也带来了广泛的人流、物流、商流,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镇区内商家有267户之多,仅餐饮服务店就有83家,从

事出租的私家车有60辆,65户4万多平方米的商企及住宅楼基本无空号。购私家车、买楼房住已成为这个镇群众的消费亮点。同时,投资1120万元,铺筑水泥路、砖路18条,彻底实现了村村通,部分村还实现了屯屯通,转变了交通落后的面貌,带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三年中,累计投资812万元,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及公共设施。先后为8个村28个自然屯的2358户居民安装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4个村6个自然屯的1000户居民吃上了自来水,08年改造泥土房199所,改造面积达18000平方米,改建或新建了7个村的村部,建设了5处群众文体活动广场。

三年来,结合城乡清洁工程,认真开展了村屯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在阶段性突击整治的同时,全镇36个自然屯屯屯都设有专职保洁员。做到了集中整治与长效机制相结合,巩固和发展了工作效果。道路通畅了,村屯干净了,文体活动有场所了,百姓的心也顺了,广大群众都在琢磨着咋发家致富。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一个时期的调查研究,在看到和了解查干花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在经济运行和社会事业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资源比较优势发挥得还不够充分。种植业精细化耕作程度不高,单位面积产量及产业效益还未达到期望值;生产条件需加大力度,予以改善,尤其是要解决水的问题,以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草原资源

尚需加大保护力度;草原风情、蒙古族民俗等旅游资源还应进一步挖掘与开发。

二是缺乏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产业支撑,未能形成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格局,制约了新农村农业项目建设的实施。

三是由于缺乏带动区域农牧业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本地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发挥。

四是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以中老年为主,综合素质普遍较低,长久以来缺乏青年农民的补充,农村生产力薄弱,制约发展特色产业。

五是广大农民缺乏富而思进,开拓进取的思想,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弊病,不敢投入新型农业、产业重组和产业化开发,致使生产活力衰弱。少部分群众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六是资金“挚肘”问题。由于历史沿革等原因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发展,都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几点思考

通过调研活动,掌握了查干花镇的基本情况,找到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重新审视镇情,查干花如何发挥优势,继续保持强势发展,笔者进行一了些探索和思考。

思考之一:区位优势如何发挥问题

查干花镇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加快西部发展的重点乡镇之一,是市级牧业园区中心镇和省级十强镇发展和改革试点单位。距县城100公里,北距白城市220公里,南距长春市170公里。哈太支线“双乌”

公路、“乾三”线乾安至长岭段、“长白中线”乾安至长春段三条公路在镇内交汇,距国道203线仅15公里,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基于这种区位优势,怎样把握,怎样发挥好这一区位优势,是我们一届党委班子需要研究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将区位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思考之二:资源比较优势如何发挥问题

镇域内耕地、草原、林地包括一些荒山荒坡大致各占总幅员面积的三分之一。无论是搞种植业,发展养殖业,还是开发和培育林业经济,可以说,上苍都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还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笔者认为:要考虑如何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一是要按照县委的要求,在强基固本上作文章。加大生产条件的改善力度。重点是打农田机电井,解决水的问题,提高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探索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抓好土地流转工作,提升耕地使用效率,精细化种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求效益最大化。三是加大草原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草原行为。同时,加强对“三化”草原的治理,提高牧草质量与产出数量,做好草的文章。四是借助中石化东北分公司和中石油吉林油田在域内开发建设的契机,引进项目,引进企业,生产与油田建设相配套的产品。同时,引导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做好与油田合作的各类项目和服务内容。

思考之三:如何推进农业产业进行问题

通过招商引资、信贷、自筹等方式,推进农产品集散加工进程,特别是引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落户查干花,填补镇域工业企业的空白,同时增加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

思考之四:如何挖掘开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问题

我镇蒙古族文化底蕴深厚,草原风情和蒙古族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今后工作中将整合和优化这些资源,通过各种媒介大力宣传我镇特有的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民族风情旅游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工作。在全镇上下倡导树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新观念,形成“以旅游促开放、以开放带旅游,以旅游和开放拉动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思考之五: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用好用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针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举全镇之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思考之六:如何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综合素质问题

一是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教育,使每位干部成为学习型干部、干事型干部,提高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模范,以强化先锋模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二是加强各类种养加实用技术的培训,使90%以上的农户都有1名掌握1—2项实用技术的“明白人”。三是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按照《前郭县查干花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手册》开展经常性的政策法规和公民准则的培养与教育。

2.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二

1.1 滑县产业集聚区的基本情况

滑县地处豫北平原, 区域面积1814km2, 耕地13万km2, 辖12乡10镇和1个产业集聚区, 1019个行政村, 总人口133万, 是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 被确定为省直管县体制改革试点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全县粮食总产达133万t, 连续20年位居全省县级第一, 蝉联全国唯一粮食生产先进“九连冠”, 素有“豫北粮仓”之称。县产业集聚区2008年12月被确定为首批省级产业集聚区, 省批规划面积24.2km2, 目前建成区面积13km2, 代管37个行政村, 农业人口4.4万人, 从业人员7.2万人。污水处理厂、综合服务中心、质检中心、研发中心、职教中心、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设施、敬老院以及现代化住宅小区等一应俱全, 完善的配套服务, 初步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集一转”目标, 被评为全省“最具产业竞争力集聚区”。

1.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意义

滑县现阶段虽在农业上尤其是粮食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仍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综合经济实力还比较弱。传统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 对财政贡献率比较低, 对县域经济拉动作用不够大, 特别是农民增收比较缓慢, 还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尚未从根本上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城乡差别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单户分散经营, 农机具重复投资, 利用率低, 生产成本偏高;种植模式单一,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耕作粗放, 土地整体产出效益偏低。近年来, 农村面貌虽然有所改观, 但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不到位, 多数住房还比较简陋, 住户分散零乱、一户多宅、空心村等问题比较突出, 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 农民就医、就学、购物难度较大;农民绝大多数对土地依赖性大, 但单靠种地收入甚微。

如何尽快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滑县产业集聚区根据中央和省、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 紧紧结合当地实际, 围绕加快实现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目标, 通过整合土地、整合村庄, 规划建设农业园区、工业园区、农村社区, 有效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民生怎么办、粮食怎么保”的难题。探索出一条“三化”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 滑县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措施

2.1 科学规划高起点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 强化适度超前意识, 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 追求实用性与审美的协调统一。在广泛征求民意、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 合理规划房屋建设用地、道路、给排水、公共绿地和其他公共设施、配套设施建设用地。根据农村收入水平的高低差距, 对锦和新城规划设计了独院、多层、高层住宅、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居住用房, 以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有序合并的原则, 计划用两年的时间, 采取先建设后搬迁的方法, 陆续完成对33个行政村的整体搬迁。

2.2 广泛宣传求共识

采取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民讨论、算账对比、示范带动等方法, 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了解、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对改善自身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积极意义。对村组干部、农村党员从加强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入手, 消除畏难情绪和怕得罪人的思想, 带头并动员亲属子女提前搬迁, 引导群众自愿搬迁。通过宣传发动使广大群众改变了传统的恋家守旧观念, 认识到将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益处, 主动提前拆除自己现住的房屋, 积极支持村庄整合, 全部申请入住统一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

2.3 民主决策聚民心

集聚区管委会专门成立了村庄合并安置办公室, 从逐村调查、登记造册、住房规划设计到制订奖励办法等, 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协商, 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工作方法, 多方征求意见, 反复论证, 充分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确保村庄整合工作顺利有序实施, 组织人员对33个行政村逐村调查摸底。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 根据上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结合集聚区实际, 制订了《村庄合并奖励办法》 (以下简称《奖励办法》) , 并邀请县村镇规划建设指挥部领导和县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新农办等有关部门对《奖励办法》进行系统论证, 确保其注重民生上更具可操作性;同时, 通过召开村支部书记会、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信访听证会等不同层次的会议, 从村支部书记、村两委班子扩大到村民小组长、党员代表、群众代表, 对房屋拆迁、奖励办法、安置与建设、入住办法等方面广泛征求意见。《奖励办法》经过多次修改完善, 最终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 并得以通过实施。

2.4 政策鼓励促进度

切实制定优惠政策, 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响应农村社区建设, 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先后有69%的农户申请入住多层、高层楼房, 有31%的农户申请入住连排独院。对主动拆迁的农户, 按原宅基和房屋面积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主动拆迁的农户在子女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方面均可享受区内优惠政策。住房安置坚持“一户一宅”的分配原则, 新批未建的宅基地, 按多层住宅安排;一户有两处以上宅基且不够分户条件的安排一处住宅, 多余宅院评估后现金支付给农户;对应安置宅院, 而主动入住多层、高层楼房的农户, 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对先行拆除的农户, 给予3元/m2的拆迁过渡费, 过渡期为6个月。为了让被拆迁户在生活上不受大的影响, 为他们购买了45万余元的生活用品。

2.5 村地整合上规模

产业集聚区所辖的33个村进行拆建合并, 对农民按户承包、分散耕作的土地通过流转实施规模经营。为加快土地流转的速度和力度, 由政府主导成立新鑫田园开发公司, 按照“公司化运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对区内1700km2土地全部流转, 实行规模经营, 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植入农业旅游业, 适当发展生态养殖业, 与集聚区的农产品加工园相互衔接,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体布局分为核心区、粮食改革试验区、花木产业带、养殖区四个部分。核心区由生产观光区、生态休闲区、管理服务区组成, 规划面积167km2;粮食改革试验区规划面积960km2;花木产业带规划面积480km2;养殖区规划面积60km2。该示范园区预计总投资5.8亿元, 国家农发行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的资金已到位4亿元, 园区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 预计两年内可全部建成。

2.6 多元筹资破瓶颈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钱从哪里来成为最大难题。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上下联动的运作机制, 多方整合筹集资金。

2.6.1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决定》, 赋予产业集聚区独立行使县级管理权限, 财政独立, 封闭运行, 对区内形成的税收、土地出让金等财政收入全部用于集聚区建设。同时, 县财政还努力调整支出结构, 全力筹集资金支持锦和新城建设。截至目前, 县、区财政共直接投入资金6.9亿元。

2.6.2 千方百计争取上级支持。通过大力实施土地、建设、交通、林业等项目资金整合, 共筹措各类项目资金1.6亿元。

2.6.3 积极争取银行贷款。主动与银信部门沟通协调, 积极申报项目贷款, 到位银行贷款4.07亿元。

2.6.4 统筹使用电力、通信、广电、天然气等国有企业资金1.5亿元。

2.6.5 吸纳社会投资2.57亿元。

2.6.6 农民自筹住宅建设资金4.26亿元。

2.6.7 其他渠道筹资5.85亿元。

2.7 增加收入为根本

2.7.1 保障群众土地收益不减少。

新鑫田园开发公司对流转的土地以每公顷每年8250kg小麦的市场价格支付农民租金, 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收益不减少。

2.7.2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2.7.2.1鼓励农民到区内企业就业。依托裳华职业技术学院, 实施专业技能培训, 安排在区内企业上班, 实现就近就业。对在区内企业就业的社区农民, 前6个月除企业发放工资外, 集聚区为每人每月再补助200元。

2.7.2.2扶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发展第三产业、运输业、建筑业等措施, 进一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

2.7.2.3充分利用商业一条街和增设公益岗位, 积极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

2.7.2.4组织外出务工, 实现农民增收。

2.7.2.5引导农民到农业园区承包经营或就业。支持农民到现代农业示范园承包经营高效农业;鼓励有种植经验的农民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就业。

2.7.3 增加社会保障项目。

集聚区为全体社区农民参加城乡养老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 还为区内女满55周岁、男满6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再发放200元的养老补贴。为全体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出资承担农民应缴纳部分;每年为区内老人免费体检一次。投资16600万元, 高标准规划建设了3所中小学和2所幼儿园, 保障了农民子女就近入学并接受良好教育。2011年起对在县内职高、普高就读的社区农民子女, 每人每年资助500~1000元, 对新入校大学生一次性奖励2000~50000元, 对考入高校的困难家庭子女, 优先就高享受“金秋助学金”。

2.8 管理创新是动力

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 面临由分散居住的农村到集中居住的社区管理模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规模管理, 只有不断创新、大胆探索。在对社区党务政务管理上采取城市社区化管理模式, 设立1个社区党总支, 以小区为单位分设6个党支部, 党支部下设片区党小组、楼宇党小组、商业网点党小组和行业协会党小组等;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 参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 凡涉及社区党员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建立了党支部联提, 党工委、党总支联审, 党总支、支委、居委联席会联议, 党员代表、农民代表联定的“四联共议”决策程序和办法。同时完善妇联、计生、志愿者、红白理事会等群团及民间自治组织, 通过村民自治实行日常管理。在对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管理上。建立社区服务中心, 设立民政救助、信访稳定、培训就业、社会保障、综治民调等便民服务窗口;对供水、供电、安保、保洁、绿化和公共设施维护等物业管理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市场化管理服务。集聚区成立社区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活动共建、工作共担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实现社区服务联动、管理联抓、治安联防、卫生联管、环境联治, 形成了社区和社区内各单位共驻共建的良好格局。

3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3.1 土地资源有效集约

村庄整合建成新型农村社区, 由原来的占地633km2减少到262km2, 节约土地372km2, 既为产业集聚区发展提供了空间, 又有效控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无序扩张, 实现了用地集约、居住集聚、效益集显。

3.2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土地整合后, 通过土地流转, 实行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 提高了土地经营的规模效益, 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彻底解放出来, 由过去的单一种地收入转变为从事多行业、多渠道的增收, 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整合前2009年的4910元提高到2011年的11000元。

3.3 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锦和新城完备的城市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全方位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 让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富足的收入让农民衣食无忧、生活愉悦。

3.4 树立农村新风尚

新型农村社区打破了原有的村庄建制和居住格局, 因土地、宅基纠纷和宗族派系引发的矛盾基本消除, 构建了新的邻里关系。管委会专门成立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办公室, 社区文明意识和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农民的整体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3.5 促进“三化”协调发展

农民集中入住新型农村社区, 推动了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转移, 加快推进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土地的集约、劳动力的解放, 为企业的发展和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 加快推进了新型工业化进程;土地的有序流转、规模经营, 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 加快推进了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

4 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问题与建议

4.1 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尽管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滑县产业集聚区建设用地给予大力支持, 但缺口仍然较大, 特别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指标偏少, 无法满足城镇化提升需要;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在政策上、价格上不同步, 集体土地出转受限较多;没有形成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市场, 农村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不能进入市场拍卖, 农民利益受损, 减缓了城镇化进程;集体土地不能交易、抵押、融资, 土地要素没有激活;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不够清晰、具体, 操作性、针对性不强, 拉动农村社区建设乏力;建议上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增加用地指标, 建立规范的土地交易市场, 明晰土地增减挂钩政策, 有效制止乱占土地违法行为。

4.2 建设资金匮乏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 尤其是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规模较大, 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 自身财力严重不足, 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微不足道;信贷政策所限, 对农村社区建设融资支持较少。建议上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资金投入, 协调整合各种项目资金向农村社区倾斜, 调整信贷政策, 放宽对农村社区建设信贷投资规模。

4.3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产业集聚区目前享受副县级规格, 与有关职能部门协调乏力, 尤其是与市里有关职能部门在上报项目审批上不对口、不衔接, 影响办事效率。机关管理人员编制数额较少, 引进高端管理人员难度较大。建议上级提高产业集聚区管理机构规格, 提高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联系能力和办事效率。同时增加机关管理人员编制, 协调推进高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4.4 管理模式有待创新

新型农村社区在管理上尚无成熟的经验可取, 目前对一期工程结束后迁入的部分村民所采取的一些管理办法, 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二期工程建成33个村全部迁入后管理面临诸多难题, 管理模式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集聚区将对农村社区管理继续探索, 认真总结经验。建议上级政府研究出台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并及时莅临指导, 以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科学管理水平。

摘要:农村的发展出路何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更合理, 怎么管更科学, 城乡一体化如何加快实现, 农民的幸福指数怎样进一步提高, 这些一直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关注寻求破解的“三农”课题。河南省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命名的滑县产业集聚区新型农村社区——锦和新城共整合33个行政村12747户, 总投资33.04亿元, 规划建筑面积209.7万m2, 可容纳5.4万人居住。流转土地1700km2, 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社区内规划建设了教育、医疗、商贸、餐饮等配套设施。在两年多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克难攻坚, 大胆创新, 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并取得初步经验。

3.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三

县委、县政府:

根据盐办通[2012]21号《关于开展“两线三点”新农村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明确的相关要求,我组一行7人,负责对庙坝镇新农村特色民居建设进行实地检查、验收。现将检查考核情况报告于下:

一、开展工作的情况

2012年7月31日至8月2日为期三天时间里,我组深入庙坝镇的高坎、茨竹、麻柳、民政、小寨、石笋、黄草、大坝8个村,通过听取汇报、查阅台账、随机抽查等方式,完成了县委、政府交办的检查验收任务。

二、我组抽查的情况

本年,庙坝镇新农村建设房屋亮化工程建设任务是1224户,其中,高坎村229户,麻柳村216户,茨竹村114户,民政村61户,小寨村342户,石笋村36户,大坝村158户。截止验收时,实际启动1093户,庙坝镇政府报告完成937户,占任务的82.77%。按照检查验收标准和要求,根据庙坝镇政府提供的实施完毕花名册,我组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按随机抽查面不低于20%的标准,因此我组应抽188户,实际抽查了242户,实际抽查面占庙坝提供应抽花名册的25.8%。

三、主要做法与经验

自今年2月份该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庙坝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多次集中讨论研究、安排部署工作,多措并举,狠抓工作落实。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庙坝镇成立了长廊建设工作领导组,涉建村每村有一个工作小组,由党政班子成员任组长,实行包片包户制度。全镇上下形成党政领导包村、镇村干部包组、村民组长包户的责任制,全面落实责任,层层分解到位,做到人人身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担子。

二是抓好宣传,营造氛围。自2月初县动员会议后,该镇多次召开镇、村、组三级会议,加大对柿凤沿线房屋改造亮化工程的政策、技术要求等宣传力度,提高涉建群众的参与、支持、配合积极性。

三是积极筹资,保障启动。该工程启动之初,由于受资金缺口的制约,镇党委、政府决定,由镇财政先行垫付每户5000元启动资金,确保全面启动。同时加强与信贷机构的联系沟通,积极帮助群众筹措资金。

四是强化督导,确保质量。庙坝镇在柿凤沿线新农村房屋改造、亮化的农户多、战线长,在实施过程中,该镇注重加大对风格、质量的监督检查,针对部分风格不统一、存在质量问题等,及时告知群众迅速整改,确保了全镇柿凤沿线新农村房屋改造、亮化的有序推进。

四、抽查发现的问题

第一,未作全面启动。庙坝计划实施的任务为1224户,实际启动1093户,未启动131户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大坝村的田坝那个地方,一共有80户农户属于规划的“生态园”区域内,暂不启动是众所周知的。二是全户外出,无法与户主取得联系。

第二,群众贷款被扣。在执行县委政府“补1奖2贷3”政策的过程中,庙坝全镇有72户农户在贷款时被扣减老贷款,群众反映强烈,由于这些农户别无资金来源,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在验收时未能彻底完工。

第三,风格不尽统一。由于柿凤沿线新农村建设庙坝段房屋改造、亮化的农户多、战线长,要在县委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局限于建材、工匠为零起点这个基础,自然脱离客观实际。因此,从我组全面检查和按不低于20%的要求抽查的结果,我们的总体感觉,远观——风格不尽统一;近视——建设质量“粗糙”。

第四,自查比较仓促。从庙坝镇政府提供的应抽查对象看,已基本完成的户数为937户,但在随机抽查中,我们发现有少数尚在修建中的农户住房也纳入了实施完毕提交抽查的范围,如高坎村王保村民组的冯礼顺等。

五、抓好尾欠的建议

本次抽查是按县“两办”《关于开展两线三点新农村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盐办通〔2012〕21号)来执行的。既然是抽查乡镇申报已完成的20%,说明既定任务并未完成,事实上也

没有完成。我们认为,这次抽查应该说是一次督促而已。为此,针对庙坝的情况,提出继续抓好柿凤沿线庙坝段农村住房改造、亮化的四点建议:

1、对于全户外出的住房,建议庙坝镇党委政府在原定任务范围内自行调整,并继续组织实施。

2、对于县外迁入户住房的打造,由于涉及到跨县贷款,不能享受3年贴息贷款,如果乡镇不能自行调整,可考虑合并实施。

3、对于年久失修、无改造价值的危房,建议以住户在另一处亮化过的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统计、核算。

4、对于尚在实施和没有启动的农户住房,只要乡镇继续抓好扫尾工作和作自行调整安排且在本年11月底全面完成的,建议县委政府应予以认可,农户应享受的政策不变。

六、检查验收的结论

经抽查,庙坝镇申报的自查情况与我组实地抽查的结果相符。

盐津县委、政府第三检查验收小组

4.关庄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四

2010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关庄镇按照“果业富民、畜牧增收、三产兴镇”的既定战略,带领全镇干部以“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勇于复命,奖优罚劣、勇创一流”的工作作风,全面落实市委《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的决定》精神,以区委关于加强乡镇工作的十二条精神为指导,以“抓创比”活动为载体,立足基层,努力工作,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当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我镇工作进展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全面贯彻执行市委《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的决定》精神,努力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大力提升干部工作热情。

一是以作风建设为支撑点,在凝聚发展合力上下功夫。认真落实市委、区委部署,按照“求真务实,雷厉风行,勇于复命,奖优罚劣,勇创一流”的总要求,连续四年在全镇开展了以树立“六民”意识、推行六个一线工作法和 “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为内容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全镇上下形成了“雷厉风行抓执行、勇于复命促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领导,完善方案,制定目标,全面动员,以创先争优活动贯穿工作始终,全面掀起活动热潮。二是以机关建设为突破点,在改善机关办公条件上下功夫。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乡镇工作的决定》和区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十二条》精神,不断提高村级干部待遇,从2008年起给村支书、村主任每人每月补贴400元,保证村干部月补助标准不低于680元;落实镇级机关干部每人每月下乡补助200元、交通补贴40元的标准。大力加强镇机关建设,启动了关庄镇综合办公楼建设,累计投资206万元,建成总面积1450平方米的高标准办公场所,水、电、暖、网络设施齐全,一改六七十年代砖木结构办公房舍的落后面貌,极大提升了办公效率。同时建成锅炉房、门房、灶房,庭院硬化1350平方米及庭院绿化,新建围墙320米;投资49.5万元,完成了关庄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建成总面积为424平方米,同时配备集中供暖、网络及电话工程;对机关食堂进行了装修,配备了消毒柜、冰箱、灶具,严格执行廉政灶管理办法,保证了饭菜质量,减少了公务开支;现在又动工建设职工澡堂,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工作,极大地改变了基层工作环境,丰富了广大职工的文化生活,使广大乡镇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我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标准为抓手,努力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1、生产发展:截至目前,全镇中小企业总产值完成1.12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470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完成6700万元,农业增加值完成2370万元,畜牧业总产值达到710万元,夏粮完成10950吨,油料完成1400吨,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2560元,占全年任务4393元的58%。

做大做强鲜干果经济林产业,新栽干杂果栽植3590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园6000亩,完成核桃嫁接2000亩,培育干果示范村6个。完成鲜果栽植9600亩,果实套袋1亿只,培训果农2100人次,培育示范村3个、示范户16个、示范园220个,发展标准化果园面积1.5万亩。现已发展鲜干果经济林9.69万亩,人均5亩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余元,占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70%。

2、生活宽裕:基础设施提升明显,09年新修的8条30.1公里通村路全部绿化,全镇通村公路总里程达到72.23公里,实现24个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交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全镇建成人饮工程22处,基本实现村村通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80%以上。继续加大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工作力度,积极按照市级教育强镇标准创建教育强乡镇;强化了校园安保工作,聘任校警20名,配臵了钢叉、警棍等防护器械,加强了上放学和夜间巡查,确保了校园财产和师生人身安全。新建、改建村级卫生室24个,基本满足群众医疗保健需要。2009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2010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9317人,参保率达到80%,领取人数1966人,已领取养老保险资金47.33万元。

3、乡风文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在全社会树立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涌现出稠桑村姚爱花等敬老孝亲模范。同时狠抓社会治安和维护稳定工作不松手,不断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及时解决潜存问题,对重点上访人员坚持“及时解决、正面了解、加强监控”的工作原则,有效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维护了社会大局的稳定平安。2009年被评为市级平安示范镇,2010年6月被评为市级无邪教乡镇。

4、村容整洁:扎实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各村都配备了保洁员,使保洁工作日常化。今春全镇共投资42万元,动员人力,动用机械,清理垃圾200余吨,清理“三堆六乱”300余处,刷新围墙19000平方米,修建隔离墙552.78平方米,新建垃圾屋10座,刷新墙面2.18万平方米,美化了群众生活环境,保证了耀柳路沿线及全镇环境整洁、美观;全年2000户的户厕改造任务已全部分配到户,目前已建设完成1410户,挖坑450户,力争8月上旬全面完成改厕任务,全镇基本消灭旱厕。

5、管理民主:镇党委始终把建设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作为党委工作的重点来抓。一是采取集中培训和个别谈话方式不断加强支部班子的建设。二是以“五个好”为标准加强镇党委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事项均由党委会讨论决定,重要工作一般通过领导会议决定,坚持每周日晚的领导干部例会,小结上周工作,安排部署本周工作,从而使全镇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充分调动每个领导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按照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的标准,狠抓了各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村支部、村委会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增强了支部一班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充分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的职能,做好监督工作。全镇24个村全部成立了村民监督委员会,各委员会积极履行职责,列席两委会,监督两委会决定的事项,征集群众意见,及时向两委会反馈。今年以来,共完成监督事项125件,征求意见200余条,并按规定落实政务公开,达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良好效果。五是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从5月份起,镇党委印发了活动实施方案,组织了学习讨论,充分发动党组织、党员参与活动。镇党委积极组织党员学习,共开办学习专栏4期,展示学习笔记、学习心得200余篇次,所有党员、干部结合承担工作做出了公开承诺,努力以“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开展。

三、各级包村情况:

我镇新农村建设得到各级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各包扶单位领导重视,干部积极,工作实在,对所包村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了无私帮助,推动了所包村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城乡共建,受到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区级单位24个党支部分别帮扶我镇24个村党支部。镇党委、各村党支部及时与各帮扶单位取得联系。各部门领导深入村间地头,实地了解情况,帮助支部深刻剖析发展的优势和存在问题,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献计献策。同时,各单位结合自己实际为帮扶支部办好事,办实事。公安分局机关党支部为金马村提供资金2万元修建蓄水池一座,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题;交警大队党支部为帮扶的关庄支部提供资金2.8万元用于两委会建设,为小王支部提供资金3000元用于整修生产路;检察院党支部帮扶麻子村铺修巷道2.5公里;国税局机关党支部、城区分局党支部、稽查分局党支部分别帮扶雷居村、马吉村、长命村和北村党支部,为各村分别提供资金5000元用于支部建设。农业局农业机械化学校党支部帮扶七保村,提供资金5000元用于两室建设;北坡村帮扶单位良种农场党支部向村上提供2000元,购买学习资料。总工会党支部为道东村提供资金3000元购买学习资料,还组织党员到照金红色根据地进行爱国教育。药监局党支部为杨塬村实施了“五个一”帮扶:提供道路绿化资金2000元,进行党课培训并发放保健书籍,组织果树管理培训,进行义诊和免费发放4000元药品,组织党员到韩城参观学习郭孝义先进事迹。

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中,我镇召开宣传中央一号文件工作动员会议,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组织下乡驻村干部33名,配合市、区下派干部开展工作。宣讲干部们积极服务春耕生产,指导鲜干果经济林建设和春季植树造林工作,多方联系,争取资金,购臵苗木,有力地推进了经济林建设和植树造林工作。同时,宣讲干部们结合自身技术、职能,积极参与地方其他工作。市水务局包扶我镇墓坳村,出资金15万元,为墓坳村修建了8口果园集雨灌溉窖及完整的配套设施,辐射30余亩地,极大的改变了因干旱缺雨而造成的果品质量差等问题,并且正在积极争取饮水工程,以解决本村及周边3000多口人的饮水问题。青松苑干休所、区政府办包扶元古村,包扶单位为元古村两室建设给予补助1万元,帮助其购买内部配套设施,对老党员、贫困户给予慰问,并同水务局协调对元古村损坏的饮水水管给予补修,帮助村上争取村委会门前巷道硬化的项目。市林业局包扶金马村,出资1万元,为村提供5000苗木,并组织专人到村进行栽植,争取到“三化一片林”项目,并出资10万余元,使荒山、荒坡、荒地栽植成为林地,以解决绿化及水土流失等问题。

在“千企千村扶助行动”中,陕西华腾建材有限公司扶助我镇长命村、潦池村,陕西兰芝实业有限公司扶助道东村、麻子村。村企之间进行了积极互访,针对各村实际,企业积极帮助劳动力培训,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5.镇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交流材料 篇五

一、加强

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发动和规划工作。我们召开了全镇干部专题大会,贯彻宣传中央省县委县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通过印发宣传品向农户发放。在主要道口街道刷写醒目大型固定宣传标语、宣传牌、规划牌,于××*、魏店等五个小集镇悬挂宣传横幅。把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宣传到家喻户晓。七月份,我们还组织各村支书分别到城关、曾店等本地和外地新农村建设试点参观学习。根据外地的经验,结合本镇实际,我们认真研究制定了《××*镇2006年—2010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镇党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到县级试点界牌村召开两次现场办公会,根据界牌的实际,制定了界牌等县镇试点新农村三年建设规划。做到宣传到位,规划可行、操作性强。

二、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对通村公路建设补贴的机遇,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去年全镇通村公路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的基础上,今年计划继续修通余下的七条通村公路,里程12.4公里,至此,全镇通村公路45公里全线修通,全镇实现东西通村公路两大循环,通村公路实现村村通。我们制定了通村公路建设规划,成立了道路建设督导专班,通过群众集资,镇在外“四有人士”捐助等办法,七条公路自筹资金基本到位,至6月底路基工程建设全部完成。目前,已完成洪岗方罗路2.4公里和高铺喻家山路0.8公里水泥路建设,余下9.2公里计划11月底完成路面铺设工程。水利设施建设加强。针对××*镇情,我们把降低抗旱成本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这是××*人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4月中旬,我们投入47万元完成了六里坡溢洪道,罗范红石埠头拦水坝和洪岗拦水坝三项工程;对全镇9处泵站进行了维修,其中机泵更新两处,电机添置一处,变压器更换两处,机房改造一处,其他设施维修4处。在去年塘堰开发的基础上,去冬今春狠抓了蓄水保水工作,新挖扩挖塘7口,新增蓄水70万方。带动全镇农民自发新挖塘堰6处,完成土方2.5万方,新增蓄水50万方。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逐步落实。通过入户宣传,直管部门优惠,大户捐资,村级补贴,目前全镇新增入户2000户,占40%,计划年底达到60%以上。

三、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按照调优、优质、生态的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做亮板块,按照项目计划,××*探索节水高效模式,发展藜蒿+瓜菜种植模式,走老板发展带动农户发展,示范种植带动大田种植的路子。今年全镇发展西瓜3000亩,亩平增收250多元。拟定发展藜蒿500亩。继续探索缺水少水抓发展文章。4月中旬,在陆洼村岗朱湾复垦土荒坡地300亩,在孝昌引种种植耐旱经济作物红栀子6万株,投入10万元,三年挂果成林后亩平纯收入可达1000多元。恢复××*母猪产业,母猪生产发网展到1070头。壮大仔猪经纪人队伍,拓展销售窗口,上半年仔猪生产销售突破6万头。大力支持以粮食收购加工为主的民办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探索公司化运作模式。上半年个体粮食加工户发展到5家,年可收购加工销售粮食达8000万斤。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培养造就新型农民作为加快农村小康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统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通过阳光工程,扶贫培训等渠道,培训劳务工、农民工,提高劳务工素质和就业质量。镇成立劳务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年初通过联系东北、广州、长沙、北京等相关劳务市场,今年新增劳务输出2000余人,打工经济全镇人平增收1500元。

6.镇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六

关键词: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1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 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各乡镇、县级各部门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充分发挥人才作用,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截止去年底, 全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共13394名, 其中公务员2268名,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0631名, 国有企业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495名。事业单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9620名, 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877名, 中级职称4144名, 初级职称4383名, 管理人才1011名;国有企业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235人, 其中高级以上职称4名, 中级职称41名, 初级职称190名。

全县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 此县根据有特长或有高于此类人员的特长、能力, 有一定范围及效益, 并于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等基础前提实行了指定。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截止去年年底, 农村实用人才157843人, 占全县农村劳动力人口48.6万人总量的32.48%;其中女性48931人, 从技术技能分布上看生产型人员人数58401人, 经营型人员人数6313人, 技能服务型人员人数13732人, 技能带动型人员人数67241人, 社会服务型人员人数11049人;从年龄分布上看, 35岁及以下人数48094人, 36-40岁人数30937, 41-45岁人数32720人, 46-50岁人数23834人, 51-54岁人数7986人, 55岁及以上人数14365人;从学历分布上看, 初中以下学历人数145768人, 大专以上学历人数12075;从技术水平上看, 获得农民技术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职务) 的人数411人。

2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机关企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1.1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老化严重, 后继乏人现象突出。各单位普遍反映, 人才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人员断层。2008年以来, 此县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休2015人, 新进1469人, 加上对外商调、 考调等因素, 每年减员数比新增数大, 酿成人才团队青黄不接。各路人才呈现出组织比例不协调, 部分单位因人员断层, 无法配齐中层干部, 山后乡镇机关、学校缺人现象尤为突出, 县属国有企业近年来基本未新进人员, 断层现象严重。

2.1.2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多数乡镇反映, 对乡镇一般干部职工交流不够, 缺乏激励机制, 造成一般干部工作创新意识不够强, 工作热情不够高, 乡镇工作活力得不到有效激发。还有一部分干部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在同一个岗位上, 在工作中存在赖惰性思想, 讲报酬多, 谈工作少, 对乡镇的实际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1.3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单位反映, 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的老同志较多, 其中部分老同志上班出勤不够硬, 在编不在岗问题较为突出, 影响了年轻干部工作积极性, 使单位正常的管理制度无法执行, 管理难以到位, 工作难以推进。

2.2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2.2.1结构不合理。从行业分布上看, 生产能手较多, 特别是从事传统种植、养殖的占较大比重。大部分实用人才土生土长, 靠自学成才, 属实践型、经验型人才, 对当地情况了解, 但由于缺乏系统、全面教育, 理论知识和基础薄弱, 视野不开阔, 难以适应集约型、外向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

2.2.2作用发挥需要加强。受到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 大部分实用人才的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埋头致富, 生怕露富, 不愿带富, 其发挥作用的范围受到局限, 一般只在家庭劳作中得到运用, 造成大规模生产经营、大批量带动辐射的农村经济领域“领军人物”少。在“帮扶结对”活动中, 多数实用人才积极不高、主动不强, 虽然部分实用人才参加结对帮扶致富、领富带富活动, 但也局限于 “亲帮亲”, 其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仍然不够普遍, 效果不够明显。

受小农影响的小思想, 理念最实用滞后于经济发展, 他们大多勤劳致富, 怕财富, 不会采取丰富的人才, 它的作用是有限的范围内, 通常只使用家庭劳力所得, 造成在规模化生产和管理, 农村经济由大量的辐射场的“领头羊”少驱动。在“帮助结对帮扶”活动中, 最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不高, 主动性不强, 但也有一些实用的技能, 参加结对丰富, 但也仅限于“帮亲家庭”, 其主导作用发挥还不够广泛, 效果并不明显。

2.2.3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评价标准不够完善。选择、聘用农民技术员的条件和考评办法较为宏观、实践性不大;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全。

3增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团队建设, 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目标的建议

根据此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定位, 把人才开发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即: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 积极推进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 全面提高人才团队全体修养, 满足经济社会进步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为实现人才强县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3.1加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政策措施的建议

3.1.1完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办法。按《四川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试行办法》和《达州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细则 (试行) 》规定, 凡采取公共知识、专业知识笔试和专业面试的, 分值分别占40%、30%、30%;专业笔试和专业面试只采取一种的, 分值各占50%。在执行省、市规定的同时, 积极反映用人单位呼声, 向省、市人社部门建议减小公共知识在考试中的分值比例, 增大专业考试分值比例。

3.1.2健全乡镇一般干部交流机制。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干部职工对轮岗交流工作的认识。采取多种形式, 对交流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服从大局和工作需要, 自觉接受组织安排, 以平常心态, 正确对待轮岗交流工作。二是有步骤地实行轮岗交流, 促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 充分结合干部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等实际, 采取个人申请和组织调配等方式, 加快乡镇干部交流力度, 重点加强一般干部交流, 特别是加强在原片区的乡镇之间的轮岗交流。三是进一步加大从基层选拔干部力度。采取培养性交流措施, 加强对德才兼备、工作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年轻干部的多岗位锻炼, 使其在工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

3.1.3及时调整、动态管理事业单位编制。坚持“精简、效能”原则, 对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梳理, 实施科学的“撤、并、留、转”, 对于职能明显萎缩、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减少或长期不运作、无正式人员的 “空壳机构”坚决予以撤并, 对规模过小、任务单一、职责相近、职能交叉的事业单位通过合并等方式整合资源、理顺关系。

3.2深入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根据该县的现状选择实用型人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对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不断完善选拔, 培训, 服务和管理的激励机制, 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的实际发展, 增加总的实用型人才, 以提高应用型人才结构, 提高人才的实践能力, 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2.1完善选拔系统, 实现评选常态化。为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选拔机制。完善的选择标准, 按照“实际, 实用, 实效” 的原则, 不断拓宽实用人才选拔的范围, 除了传统种植专家评选, 育种专家, 农业经营专家, 在外面打工的专家, 将扩大人才延伸到熟练劳动力, 文体艺术人才的范围。根据生产专家, 企业能人, 能工巧匠, 12小类人才等四大类, 并结合生产性能, 经济效益, 技术水平, 业务能力等因素, 划分由相关职能部门制定评选标准, 具体评选标准, 可操作性, 尽可能活跃在各行各业的农村地区。

3.2.2完善培养系统, 增强培训实效性。根据乡县情况, 为农业架构调整和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定制年度培训方案的实行, 有选择, 有重点的建设实用技能培训架构, 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上一篇:动力工程专业英文求职信下一篇:非主流个性伤感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