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共8篇)
1.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篇一
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浅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语文教学
实验小学韦玉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不是零敲碎打的行为,而应该进行系统性的思考与规划。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信息素养,还要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与学习环境分析,了解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找到信息技术与学习内容整合的实践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媒体技术的呈现方式,形成切实可行的教学设计方案。在课中与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活动,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审视与评价,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一教学工具有效进行和持久发展。
1.认真学习提升教师自身信息素养
教师自身信息素养表现的方面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否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说,教师能否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科数学知识借助信息技术的功能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促进师生的教与学这一双边活动。然而,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达成度。这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学会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
2.研读教材探寻有效整合的关键点
教师在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好课程框架结构和教材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应该研究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住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特点,弄清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逻辑关系,梳理出教材的知识点,为教学设计和有效整合的实施奠定基础。尤其是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可以初步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为有效整合中作好准备。所谓关键点,是指教学过程对理解和掌握重点、难点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准确地抓住了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就能够顺利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分析学习者优化有效整合的工具
学习者分析是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常常会在认识风格等方面表现出较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会越来越强,并逐渐达到稳定。学习者分析包括两部分:一是智力因素,即知识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变量;二是非智力因素,即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首要考虑学习者的因素有:认知发展的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教师在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工具形式时,可能会受到学生年龄特点、思维能力、知识基础、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对学习者分析对整合工具有一定的优化效果。
4.关注预设与生成做好有效整合的协调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园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教师在课前准备中,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做了大量的预设活动,精心预设了媒体教学课件的每一个细节。在课堂教学
中,教师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依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尊重学生个体的精彩生成,针对这些生成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从而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共同演绎出精彩课堂。
5.开展同伴互助提升整合的有效性
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离不开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尤其是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有助于提升整合的有效性。课前,教师可以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让同伴对其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问诊把脉,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课中,可以邀请同伴走入课堂,开展教学现场观摩,对教学课件的有效性进行现场诊断。课后,可以通过同伴互助交流,探讨教学课件是否有效促进了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当然,也可以构建有关整合技能方面的课堂观察表或评价表,通过同伴对课堂活动的观察与诊断,记录、反馈与提升“整合”的有效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但要明确教育培养的目标、明晰自身的角色,还要学会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程中去。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并不是单纯看使用的技术有多好、多新,使用技术的时间有多长;关键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拓展学生的学习环境,也是教师学习情境的有力且不可替代的工具。
2.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篇二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创新素质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推陈出新。创新能力是以新的观念、方法和技术更好地解决人类生活中各类问题的能力, 目的是提高人类社会的生活质量。在生活中, 随处可见创新的影子, 比如一个新的创意、观念、产品等。
创新能力人皆有之。每个人创新能力的强弱不是上天注定、一成不变的, 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而提高。在当代, 国内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但长期的创新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素质。如果学校教育没有自觉地抓好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创新教育就不能落到实处。以下几点是我认为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
1. 强烈的自信心和内在动机。
充分的自信心、坚定的信念及内在动机是创新的前提。
2. 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敏锐的观察力使我们发现别人所不能发现的问题或现象, 丰富的想象力使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产生更多新的设想和创意。
3. 独立的思维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既要求思维的独立性, 又要求思维的辩证性, 即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这样的思维是创新的源泉。
4. 动手实践能力。
任何假设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被论证, 任何美好的创意只有通过动手实践, 才能变为现实。同时, 实践也使新的观念和方法不断完善。
5. 冒险精神和承受挫折能力。
任何创新都是“标新立异”的, 都会面对种种非议、风险和失败。具有创新素质的人要有勇气坚持自己的理想, 并能不断地从失败中发现问题, 探索前进之路。
6. 坚强的意志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实现创新都要经历艰难险阻。面对种种困难, 只有坚毅的人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创新性的特点,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让落后的学生有信心、让没有想法的学生有想法、让不敢发表观点的学生敢说话, 让每个学生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让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新的沃土, 是几十年来我在教学中常常思索的问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激发创造力
1. 创设情境搭建空间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进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首先要有内容让学生观察, 有空间让学生想象, 有吸引力让学生创造。
信息技术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使教师有一个广阔的天地来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只要本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实践的宗旨,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所学信息技术, 就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案例1:设计个人名片
请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 利用Word制作具有鲜明个性的个人名片。具体要求:
(1) 页面大小为90mm×55mm, 页面方向为横向。
(2) 名片为双面, 中、英文各一面。
(3) 要素包括标志、持有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鼓励畅想未来职业) 。
(4) 设计有创意, 版面布局合理, 画面色彩谐调。
这是我在教学中应用多年的教学情境之一。将文字处理的教学, 巧妙地设计到制作个人名片的真实情境中, 让学生从观察名片的特点及作用入手,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制作具有鲜明个性的名片。多年来, 这个案例一直深受学生喜爱,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名片作品。
情境的创设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是要开放, 且源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这样, 才能让学生细心去观察。其次是应划定范围, 确定主题, 让学生深入观察。名片源于生活, 但仅限于名片这个范围。所以情境空间的搭建要把发挥学生想象、尊重学生爱好、张扬学生个性作为主要目标。案例中名片的规格、所含要素是规定的, 但名片样式、标志、轮廓的设计, 文字和未来职业的选择, 版面布局、色彩搭配等则为学生的创造留下了宽广的空间。此外, 名片的个性化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案例2:程序设计第一课的作业
请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 应用课堂所学, 设计你的第一个V B程序。具体要求:
(1) 内容积极向上。
(2) 要运用所学按钮、标签、图像框等控件及相关属性。
(3) 要运用赋值语句。
(4) 界面设计完整、美观、实用。
(5) 把窗体调整到适当大小并固定。
(6) 有结果按钮, 并可以正常结束。
算法与程序设计历来是教学的难点。常见的程序设计练习都是规定了界面和功能的固定任务, 且内容多与数学、物理等学科相关。试想, 有多少学生对这样的任务感兴趣?学生又如何在这些被条条框框约束着的环境里发挥想象力?
学生有没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一个关键点, 就是看他能否发现可以应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的问题, 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这也正是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关键。以“开动脑筋, 充分发挥观察力和想象力……”作为所有程序设计作业的开头, 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兴趣的、能够应用课堂所学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学生架构一个自由开放的观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这种开放的主题, 加上“具体要求”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既应用了所学, 又可以大胆创意。学生每次课设计一个程序。从最初的模仿范例, 到最后完全的自我构思、自行设计, 学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逐步创新的历练。像“m i n i水果店”、“哆啦A梦小问答”、“花儿吐芬芳”、“龟兔赛跑”、“小丸子&猜猜数”、“彩色泡泡生产机”、“春的序曲”、“随心赏诗制造机”就是其中一位学生的程序作品名称。学生的个性、喜好、创意、成功跃然其中。精彩的程序作品随着一届届学生的学习不断涌现。图1是一位学生编写的“天气控制器”部分界面。
正如程序提示所言, 根据控制台的控制, 天气会随之改变:白天、黑夜、刮风、下雨、下雪……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只有乐在其中, 他们才能不畏艰辛设计出如此复杂的程序。
2. 以身示范树立榜样
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教师要以身示范。
首先, 要关心、了解、研究学生, 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从中发现学生熟悉、感兴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 并基于这些问题设计教学情境及教学范例, 将所教内容应用其中。如前几期文章提到的“我的同学我的校园”、“自助游计划”、“搜索研究报告”等。我还为《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自行设计了所有的课堂演示范例:“三色板”、“四季”、“蝴蝶飞”、“开关灯”、“拍苍蝇”、“倒计数”、“弹子球”等。这些范例均是我经过长期观察、分析、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 多年冥思苦想的结果。这些饱含着教师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的演示范例, 深深打动着学生、吸引着学生、影响着学生, 激发出了他们的创造热情。教学的艺术性、创造性、价值性也自然得到了体现。
其次, 要在课堂上随时体现教师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具体表现在:能否快速发现并捕捉课堂动态生成的问题, 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否对所教内容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提炼问题的实质;能否呈现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于课堂的范例中。
3. 展示作品开阔视野
并不是每个学生从一开始就可以做出很有创意的作品。这是因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长期、艰难的培养与训练。在这期间, 不断展示作品、开阔学生视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经历模仿、改造、创造的过程, 激发想象力, 最终到达创新的高度。
为此,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情境, 长期积累有针对性的专用资源。我的做法是:第一, 每节课除了教学范例外, 在教学网页上还设置了“开阔视野”栏目, 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示例。第二, 在校园网上开辟“教学资源”空间, 为每个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支撑资源, 如针对“制作个人名片”就收集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近百件, 国内外优秀名片几十件, 此外还有大量的名片背景图片、线条图片等资源。第三, 在教学网页上开设“作品展示”栏目, 展示每次作业中有创意的作品。第四, 在校园网上开辟“优秀作品展示区”, 在全年级范围内选择并展示优秀作品。
4. 总结反思二次创作
让学生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 并进行二次创作, 也能够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高。例如, 经过第一次名片设计, 我发现不少学生创意较单一。于是, 在课堂上我进一步分析了利用W o r d自身提供的绘图等工具创作的优秀名片, 强调创意设计与构思, 继而要求学生对名片进行二次创作, 并就设计意图进行反思。
案例1 (续) :个人名片再创作
具体要求:
(1) 充分发挥你的创造力, 对名片进行再创作、再加工, 突出整体构思与设计。
(2) 撰写设计说明。包括:为什么选择这个职业, 名片构思与设计意图, 最得意的创意设计之处、技术应用之处, 你的收获。
通过第二次创作, 全班8 0%的学生重新设计了自己的名片, 涌现出大量充满创意与个性的名片 (如图2) 。
学生反思:先说设计, 这个名片的一半, 我运用了个性化的从上到下颜色渐变的圆角方格, 并在这些方格中设计了与背景颜色相对的方格, 他们组合起来是我姓的开头大写字母:S。对背景和方格的颜色, 我也很认真地进行了选择:用了不乏个性又很搭配的粉与黑、白与灰。正反面的背景有很大的区别, 这也是一大亮点。它们使整个名片看起来和谐, 有艺术感。
再说内容, 我在正反面的个人资料中用了中文、英文两种文字, 而我选择的职业是作家, 因为我很喜欢读书, 也很喜欢写作。我还选了很有个性的字体, 尤其是英文名字的字体, 我很喜欢。
总之, 我这次的设计主题就是个性化。自我感觉蛮有新意的……
此外, 建立机制, 对学生的创意进行恰当的激励, 也是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我在作业评价中将“创意”、“个性”等作为评价量规的加分项目;在教学网页上开设“榜上有名”和“作品展示”栏目, 对有创意的作品进行表扬、鼓励。
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创新的沃土!只有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 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 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参考文献
[1]Robert Sternberg, Todd Lubart (美) .不同凡响的创造力[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0.
[2]爱德华·德博诺 (英) .创新思维训练游戏[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3.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篇三
【关键词】课堂观察 总结 反思
一、我们是如何走进课堂观察的
辽宁省自2006年开始在全省推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我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结合国内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的最新动态,我们决定在全市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活动。
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
传统的听评课存在随意性大、主观性强、忽视学生的反应、缺乏团队意识等不足。与传统听评课相比,“课堂观察”则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系统化”特征——包括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方法、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资料与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行为。
迄今为止,我们先后开展了6次课堂观察活动,收集了大量资料,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1)通过课堂观察,把听评课变成了一种专业化、系统化的行为,教师听评课不再像以往那样主观随意,而是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听评课,培养了教师听评课的专业能力,也让听评课更加规范高效。
(2)通过课堂观察,充分给予每位教师展示自我的机会。由于参加活动的人数限制在10人以下,课后讨论环节每位老现都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其他教师进行思想碰撞,让老师在教学准备和教学实践中磨炼自己,在教学反思中升华自己,这在大型教学展示活动中是无法实现的。
(3)课堂观察重视全员参与,团队合作,改变以往评课时教研员一言堂的局面,把教研员和老师放在平等的地位上,让大家在平等共享的氛围中自由地交流,民主、开放、求实的教研风尚逐步形成。
(4)课堂观察对我们教研员的启示。作为教师专业的带头人,我们从事教研工作,要将我们的行为系统化,就是说对教研工作要有长远规划。过去我们的教研工作存在零敲碎打、忙碌一年最后没留下什么成绩的问题,这跟我们的工作规划没有系统化是有关系的。所以,了解并掌握课堂观察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的教科研从零敲碎打到系统化,从分享到整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们通过几次活动,总结出了以下经验:
(1)被观察的课应该是老师经过认真准备后的常态课,但不一定是精挑细选的“好课”。我们开展课堂观察的一个目的就是帮助老师改进教学中的不足,提升专业能力。如果被观察的课是精挑细选的而来的“完美”的课,就失去了课堂观察的诊断意义。课堂观察立足于常态课,就是要通过对一堂课的观察和诊断,找出优点和不足,对被观察者的教学行为提出中肯的意见,观察者也从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身也得到提高。虽然立足于常态课,课堂观察也要求主讲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对课精心设计、认真准备。
(2)课前准备十分重要。在课堂观察之前,就应该把此次活动的主讲教师、课题以及观察点的分配提前告知观察者。让听课的老师心中有数,在活动中才能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
(3)观察维度与观察点的分配。观察点的分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为每名听课的老师分配不同的观察点,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能对一堂课进行全面系统地观察与记录。另一种方法是给听课的老师分配相同的观察点,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观察点统一,便于课后的讨论和交流。通过实践,我们比较倾向于第二种方式。观察点的设置一般以6至8个为宜。太多了会使老师注意力分散,忙于记录而忽视了课堂本身;太少了老师会感到无所事事。
(4)课后讨论是重点。每名观察者要以观察记录为依据进行评课,说出课好在哪里,不足的地方有哪些,自己上课时是如何处理的。我们反对空洞地、泛泛地评课。通过评课和讨论,大家思想共享,让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都能得到提高。
(5)评价量表设计。评价量表在开始时可以参考现成的量表,待熟练后可以自己设计。量表的设计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5)注重全员参与和团队合作:让所有参与者都有机会发表观点;团队合作的形式让课堂观察更加客观高效。
(6)重视记录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作为一种科研型的教研活动,老师在课堂上所做的记录是宝贵的原始资料,要注重收集和保存,为以后的分析总结提供依据。
活动出现的一些问题:
(1)课前准备不充分
(2)课堂记录不认真
(3)课后讨论走过场
(4)观察点设置不合理
(5)对课堂记录归纳整理不够
三、活动展望
在将来的活动中,我们要努力把握课堂观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这一着眼点,充分发挥课堂观察形式灵活、参与度高的优势,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更新活动内容。比如适时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让被观察者与观察者角色互换,通过对同一节课不同上课思路的辨析,让教师分享思路,取长补短;又比如让老师到另外一个学校现场做课,锻炼教师的临场能力;再比如尝试使用网络视频会议的方式开展活动,突破空间的限制。总之,我们要努力把课堂观察打造成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交流互动、真正让老师受益的平台,在高中信息技术教研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漷.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里德,[美]贝格曼著,伍新春,夏令,管琳译. 课堂观察、参与和反思. 教育科学出版社.
4.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篇四
摘要:本文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工科类职业模块,《Unit 4 Safety atwork》一课为例,运用课堂观察技术,设计观察表,从体现环节、时间分配、学生参与情况三个方面,对中职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使用有效性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职英语课堂;教学方法;课堂观察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7.01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7S―0062―04
一、背景介绍
(一)中职学校教学中的问题
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为了让他们学有所得,中职英语教师也在苦苦探索,寻求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能否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显然是我们面临的难题。教师的一腔热血往往换来的是学生的冷漠与排斥。这时就要求我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寻找适合中职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二)授课教师与学生
魏凯红老师,延吉国际合作技术学校教师,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学基本功扎实,英语口语流利,课堂教学富有激情,对课堂兴趣教学很有研究。现任2012级汽车1班任课教师。延吉国际合作技术学校2012级汽车1班的学生共20人,大部分为中等生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差生比例占全班比例30%以上。教师将班级内几名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分配到各小组,能很好地起到带头作用,将全班分成了4个活动小组,小组分配比例为优中差1:2:2或2:1:2。
(三)所选教材及课例
选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英语工科类职业模块,《Unit 4 Safety at work》中的Lead-in(导入)部分。本单元围绕“安全生产”主题展开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本节课为第二课时,属新授课。安全标识的教学在整个单元教学中起到引题的作用,为这个单元的学习活动做语言上的铺垫。鉴于学生将于2014年11月末踏入工作岗位,此时建立安全生产意识对于这些走向生产第一线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授课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好第四单元《安全生产》这一课,任务十分艰巨。
二、观察选点说明
本次观察,笔者选择了教学方法使用有效性观察,通过对教学方法使用情况的观察,查找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教师能否将教学方法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从而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次对教学方法使用有效性的观察包括各环节采用教学方法情况、学生参与课堂情况、各环节时间分配情况。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率、所占课时时间的比例、学生参与程度来分析教师是否能够合理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及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出现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改进课堂,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新知,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与交流能力。
本次授课教师运用了项目教学方法中的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竞赛游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能够将这些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趣味性互动课堂。因此,本次观察只针对小组合作法、任务驱动法、头脑风暴法、竞赛游戏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观察。
三、观察结果及分析
(一)观察结果
(二)观察分析
围绕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开展了对本次课的课堂观察。教师设计的知识目标为识别安全标识,读懂并记住英文拼写。能力目标为匹配英文安全标识;通过时事新闻播报及身边安全事故的表演,形象而生动地刻画了遵守安全规则及辨识安全标识的重要性;通过查找校园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意识;安全生产,人人有责;为将来就业从事安全生产做准备。情感目标为安全的必要性,没有安全,一切都是浮云;安全不仅是个人的事,更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国家的幸福与快乐所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每个环节都体现出了“安全”意识。
1.根据表格,从各种教学方法在各教学环节中的体现分析,多种教学方法贯穿整个课堂,每个环节都运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体现出了教师的设计理念――趣味性互动课堂。整堂课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流程,学生通过时事新闻播报、表演、哑剧、游戏竞猜获得分卡,丰富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效应,使课堂活动更加有趣味性、竞争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教学设计共有八个教学步骤,根据课堂实际观察,将所要观察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统计于表格之中。通过比较发现步骤五和步骤六均同时使用了小组合作法和任务驱动法,步骤五同时运用了小组合作法和竞赛游戏法,这种交叉式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出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丰富性,既能够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进行学习,又能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既能够通过合作探索知识,又能够在探索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教师能够按照需要选取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在课堂上发挥作用。
(1)小组合作法
步骤三―表演,步骤五一安全标识和步骤六―海报标识展示均采用了小组合作法。实践证明,给学生表演的舞台和机会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也可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英语教学,通过学生表演再现情景,增强理解,加深了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懂得了遵守安全规则、识别安全标识的重要性。游戏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活动性。通过各组游戏竞猜环节可加强学生记忆,增强趣味性,让学生更能体会到互帮互助的集体力量。由此看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频次,通过学生之间开展的表演、游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合作互帮互助,彼此探讨,既增进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又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
(2)任务驱动法
步骤二一时事新闻播报环节运用了任务驱动法。通过学生自主寻找有关本课话题的时实新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关心时事,拓展眼界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同样,步骤五和步骤六也运用了任务驱动法,在布置任务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重点知识融入其中,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能体验趣味课堂又能很容易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体现出了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智慧。由此看来,合理地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使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为了完成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就要不停地思考,为了让任务完成得更好学生就必须不停地去学习去探索。
(3)头脑风暴法
步骤四中的第一步提问环节运用了头脑风暴法。教师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发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鼓励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灵感。通过课堂实际观察也能够发现在教师不断地提问下,学生依次回答,每个学生都有一次发言的机会,并且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PPT显示的内容发现答案,但大部分问题简单容易回答,并不需要更多的思考。
(4)竞赛游戏法
步骤四中的第三步―游戏竞猜和步骤五―竞猜安全标识均运用了竞赛游戏法。通过游戏的贯穿让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和谐。同时可激发学生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唤起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主动参与课堂,感受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学生在竞猜环节中表现得比较放松,只是有些学生不太明白教师的指令,感觉没有充分地融入课堂。
2.根据各教学方法使用时间分配分析,小组合作法占课堂用时的34.2%,任务驱动法占34.2%,头脑风暴法占4%,竞赛游戏法占21%。通过各环节所占比例可以看出,本堂课主要以小组合作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其他教学方法为辅。尤其是头脑风暴法的使用仅占课时的一小部分。
3.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分析,通过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但积极性不够,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教师充满激情努力营造活跃课堂氛围。在教师使用头脑风暴法和竞赛游戏法时都能够做到全员参与。而在使用小组合作法时却没能体现出全员参与,在步骤三中的表演活动中,各组只选派了两名学生表演,步骤六一海报标语展示环节中的自评互评活动也只是挑选了几名学生进行总结,在合作的过程中也没有达到全员参与,没有体现出小组合作的精神。
四、改进教学
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学生被动点名回答问题者居多,大多数学生羞涩、内向,虽然教师的引导极其富有表现力,但与学生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不尽人意,不管教师如何启发,如何引导,他们依然不为所动,思维僵化,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授课教师是否应该思考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呢?我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进行这次课堂观察,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观察得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学生在竞赛游戏中的表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虽然有点紧张,但是能够在教师的带动下参与游戏互动。在活动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在实际教学中针对部分学生不清楚教师指令的问题应加以重视,建议在今后的课堂中加大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熟悉各种游戏的规则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整堂课的学习中,可将各个游戏串成一条主线,并将课堂新知组织到游戏当中,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学习新知,寓教于乐,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整堂课中以赛促学的精神欠缺,建议教师在开展游戏的过程中采取适当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
(二)教师主要采用了提问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基本上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方式,给学生一种紧迫感。在课堂上,学生间缺少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只停留在教师问,学生答方面,即使是在游戏环节,也是在教师的指挥下,学生被动参与。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开口说,可是由于学生的胆怯心理,不会说,不敢说,怕说错等原因导致他们所学的英语成了哑巴英语。建议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为了让学生将被动地说转化成主动地说,可以把问题分发给各个小组,以任务的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探讨,鼓励学生之间的提问。通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使学生放松心态,互帮互助,取长补短,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做到集思广益。
(三)合作学习是语言教学的必然趋势,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促进教与学的进程,让学生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重新构建个体知识,增强主动探究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了扩大合作的时效,教师可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有目的、有组织地去完成,并面向全班进行汇报,在必要时要给予帮助或指正;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让学生按照各自知识建构的层次或语言水平进行分工,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时要大胆开口交流;关注汇报,让学生充分准备,拓宽学生的视野,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各自小组特色的机制,进而促进各小组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四)评价是课堂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既可以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体现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与帮助。课堂上关注过程性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可督促他们及时进行调整。在整堂课中教师不断地在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这一点值得肯定,但课堂上的评价还应采取必要的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要更科学、更简洁地体现出学生们完成任务的情况,尤其是关于以组为单位的评价问题,更应体现出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可通过多种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评价平台,让学生有据可依,有理可说,通过评价检验掌握知识的程度,这样就会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新知。
中职学校英语课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苦的过程,生源的复杂,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情感的缺失都是我们课堂教学难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原因。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运用与交流能力,哪种教学方法更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还有待于我们继续研究,但提高课堂质量的关键还在于教师如何把握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改进课堂。授课教师富有激情的授课风格很让人感动,也很鼓舞人心。“不抛弃、不放弃”应该是我们每一位中职教师应该恪守的信条,既然选择了就要坚守。通过对这堂课的观察我受益匪浅,带着授课教师的那份执着与坚定,我也为自己重新定了位,既然我们的学生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好学生”,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现实中的不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理想中的“好课堂”。虽然我们无法培养出天才少年,但我们一样可以通过辛勤的付出为国家培养出“大国工匠”,至少可以让他们自食其力。
5.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篇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改革也迫在眉睫。建构主义的引进,使我们评课的立足点从教师的“教”逐渐转移到了学生的“学”,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所提出的学生活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指标很大程度上还是要被还原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课堂是教学发生的最主要的地方,也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专业性的课堂观察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听评课相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观察在观察者、观察内容、观察工具、观察结果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在评价机制上不同于传统的语文、数学等学科,更需要合理的课堂观察来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起源于西方,近年来在我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后收集数据,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一、课堂教学观察比起传统的听课、评课,其优势如下:
1、评课角度多元化。课堂教学观察前,活动的组织者对相关的听课教师事先作了分工,让各位听课者明确自己观察记录的任务,即事先就将课堂教学分解成若干个评析的角度,让各位听课者在听课中各司其职、各有侧重,这样,评课的时候,就有更多个评析的角度。
2、评课内容专一化。由于事先各有分工,每人专注于自己的某一角度,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听课时对教学内容、教师、学生等都要关注,最后顾此失彼。
3、评课剖析精细化。各人明确任务分工,因此避免了大家的重复劳动、精力分散,使得每一个听课者能够集中精力关注自己的任务。对课堂教学中自己所关注的内容自然分析得具体、理解得深刻。
二、通过课堂观察,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通过课堂观察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关注学生学习、研究学习进程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信息技术教学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更加需要因材施教,同样一个知识点,学生的学习进程差异会很大。课堂观察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察课堂,我们会发现:决定课堂进程的,并不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而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同样判断课堂教学成功还是失败的标准,并不是教师本人能力如何与表现如何,而是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观察者能够站在学生立场上体验课堂进程并感受到课堂真正的目的,回到自己的课堂上会离学生学习更近,从而教学也会更易于被学生群体理解与接受。通过课堂观察,在合作氛围中,听课教师和授课教师都可以进行自我反思,并开展专业对话,从而促进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模仿教师、自己操作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计算机教室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教学场所,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上课教师要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需要将师生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时间规划好,灵活应对出现的生成性问题,保证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通过课堂观察可以还原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提供数据分析报告与改进建议,进而影响授课教师对学生的后续学习行为改善,使其发生新的变化。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三、通过课堂观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观察的重心是课堂教学,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有利于观摩和学习他人的课堂教学技巧与策略,欣赏他人的课堂优势,识别他人的课堂劣势;反观自己的课堂劣势,延伸自己的课堂优势。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很多,讲解为主、讲练结合、任务驱动操作为主等都是上课的模式,观察者需要探索与学习他人的课堂优点,改造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境,从而让自己的课堂教学优点更多而缺点更少。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反观自己的课堂教学不足,从而促进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课堂观察还可以优化授课教师与观察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提高各自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借助于对授课教师教学专业水平的提升,借助于对观察者教学专业能力的提高,来实现对授课教师与观察者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改造。
课堂观察是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信息技术课堂观察不是单单为了评价教学,而是为了改进学生的课堂学习、追求课堂教学理念的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另外,教师参与研究课堂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进行课堂观察时教师就参与了教学研究,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也促使教师通过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通过合理的课堂观察活动,都可以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课堂教学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专业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融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的学科,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信息技术课堂也明显区别于其它学科的课堂,这需要我们实行合理的课堂观察,及时把握学生动
6.对课堂提问的观察与反思 篇六
常州市新闸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而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对话的重要外显形式。因此,研究课堂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理念,推进新课程实施的需要。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无论是在教学活动开始时,还是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或是在教学活动结束时,提问都会经常用到。它对学生来说,可起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思维,考察理解程度的作用;对教师来说,可起到检查教学目标,重新组织教学等的作用。研究提问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
我们还认为,课堂上教师如何提问,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技能、教学智慧。研究课堂提问行为对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反观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存在着提问面不广,提问形式不合理,提问数量不当,提问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功能单一等现象。研究提问,改进提问,是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需要。
鉴于上述认识和思考,我们提出了该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课堂提问:对课堂提问概念的理解专家众说纷纭:
1夏秀容认为: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的一种方法。2匡锦认为:提问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要求,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或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
3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汗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
我们对课堂提问的界定是:课堂提问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或学生以口头语言向提问对象表述问题,以引发其回应或回答的过程。本课题中的观察和反思主要指课题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课题提问行为的观察和反思来分析提问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而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问行为。
三、研究目标
1、认识提问的重要意义,掌握课堂提问的策略,实现课堂提问的最优化。
2、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建构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健康的独立人格,焕发生命的激情与活力。
4、加强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精彩的提问会使教学有声有色。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研究:
1、提问设计的研究
主要研究问题设计的思维水平、问题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等。
2.提问功能的研究。分析教师发挥课堂提问功能的情况。我们认为提问功能主要有管理课堂(主要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揭示教学任务、诊断和检查、回忆具体知识和信息、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控制教学节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表露情感等等。
3.提问范围和频率的研究。主要关注提问的公平性、提问数量的合理性。4.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主要从创设提问情境、提问方式、提问模式等方面去研究。
5.教师“理答”的研究。即研究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如何回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把握了课堂提问的特点,在遇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知识结构而采用简单实用、切实有效的方法解决难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五、研究步骤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酝酿准备阶段(2004年2月—2004年5月)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教师动员,聘请专家作反思性教学专题报告;文献查阅,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讨相关理论;认真做好课题申请工作;组织对学校课堂教学情况调查。
二实施研究阶段(2004年6月—2007年2月)
对学校课堂教学调查做具体分析,对调查结果作深入思考;在调查、分析、研讨的基础上制定初步行动计划;实施行动计划,及时作好课题总结、调整工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建立子课题组,使实验教师能根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进行有侧重点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级的研讨活动(包括上课、评课、实验论文交流、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实验教师的总结和交流研讨,并不断修改、完善方案,加强开展中间的研究,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
三是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6月)
撰写结题报告,召开结题研讨会,举行课堂教学汇报活动。
(二)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主要采用课堂观察和课后反思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反思来了解教师提问行为的不足和优点,进而不断完善改进和完善提问行为。本课题实施以来共观察80多节课。此外还采用文献法(检索文献30多篇)、问卷法(发放问卷200多份)、案例研究法等方法。
六、研究过程
新课程正成为学校的新坐标,深刻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改革。小小课堂凝聚着太多的智慧,每一个教学行为,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承载着太多复杂的因素,其中蕴涵的问题常令我们一线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
本课题研究旨在围绕学校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在不断扩展和提示教师自身认识的同时,能够贡献出蕴涵着鲜明的实践智慧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成果和实践成果,能够扩展和提升我们对教育教学的认识视野和解释能力,能够为理论概括和理论总结提供丰富而鲜活的经验素材,提高校本科研的品味和价值。课题研究最终目的是从提问出发,转变教师行为,真正改变课堂面貌,促进学生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堂观察:在调查中发现
1、深入课堂,进行调查 为了进行课堂观察,我们按照“教师提问——学生回应——教师理答”的提问线路编制研究类目表。教师提问包括:提问的频率、提问目的指向、提问思维水平;学生回应包括:回答方式、不回答和不提问情况;教师理答包括:理答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课堂提问的现状:(1)视满堂提问为启发式教学
从大量的课堂观察和调查,我们发现:每节课教师最少提21次问,最多提91次问,平均每节课提问次数多达30余次,所提问题的“小”、“细”、“碎”、“浅”。其实,问答式教学并非启发式教学。如此高的提问频率、程式化的提问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剥夺了他们发现、体验的机会,学生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教师的后面,完全丧失了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老师产生一种强烈的依赖感,不愿或无须开动脑筋,这将最终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丧失。
(2)师生缺乏平等的对话情境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这就需要建构一个平等的对话情境。而实际上课堂上总是老师占据着提问的主导权,提问的目的大都用于获得结论、课堂管理、调节教学,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的问题占问题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强求学生的答案与老师预设,对学生的错误答案的奚落,教师的否定评价会使学生多了一份失败的体验,多了一份挫折感。教师只有把学生看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在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氛围中,让学生大胆质疑或回答,中肯、正确评价学生,才能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3)忽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校教师的课堂提问中,62.0%的问题思维水平停留在知识(识记)水平,对学生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的理解、应用和分析水平的提问总共只有31.1%,而对学生的创造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帮助的综合、评价水平的提问仅仅占7.0%。课堂提问的思维水平偏低,学生的思维活动就很难想更深更高处拓展。作为教师要思考自己的提问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实现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4)学生害怕回答提问
学生的回答方式中,齐答的数量占回答总数的的一半以上。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后汇报的方式非常少。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积极举手发言的积极性有所下降。调查发现课堂上学生不向教师提问的原因主要有三:1)没有提问意识;2)缺乏心理安全感;3)缺乏提问方法。在低年级,教师的提问语言影响力最大,这反映出低年级学生语言能力与教师提问语言儿童化之间的不一致。而中高年级则把心理安全放在首位。(5)教师不重视提问后的理答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理答偏重与诊断,而对答案的诱导与发展尚不能很好应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么以权威者自居,对学生的答案求全责备,给学生心理造成压抑,简单的肯定否定就是这样造成的,要么动不动就是“你真棒”,在低年级较为明显。这样枯燥、不真切的评语使学生找不到被表扬的感觉,效果并不佳。因为学生答得幼稚而不予理睬,因为答案没有预期的标准答案精彩而嘲讽打击,因为学生答得出奇而随意敷衍,老师这样的理答态度无疑遏制了一颗蓬勃生长的探索童心,失去了课堂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2、对比课堂,学习提问
在观察校内课堂的同时,我们也利用外出听课、课题协进组活动、特级教师公开课观摩、课堂教学竞赛以及有关的优秀教学录像等深入观察课堂提问的特点,不断学习提问的方法与技巧:(1)适当延长提问候答时间
适当延长问题的解答距,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活动空间,更多的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机会,是促进学生智慧生长的必然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清楚了解学生认知”已知区”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问题成为”跳一跳,够得着”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自信心.”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往往是那些程序性问题(如何做)、开放性问题(解答方法或结果不唯一)和价值性问题(主观性、价值判断)。(2)利用提问的回答引导提问
提问的智慧不仅在于提问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在于提问能否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以问引问,首先得考虑问题的特性。1)所提问题内容须具有吸引力,那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问题可引发各人不同的体验和观点;2)问题的思维空间应当较大,思考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具有多样性;3)问题结论具有可争辩性,只有在讨论、辩论、争论乃至激烈的论战中才能碰撞出问题的火花。
(3)重视理答的技巧。
教师的理大答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诊断;二是鼓励。教师要充分发挥理答的功能,正确处理自己理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首先,老师的微笑和期待能使学生镇定自若,信心百倍,发挥良好;其次,教师要尽量理解学生的意图、观点、回答问题的情绪,能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评价合理,重视学生;最后,注意鼓励和赏识学生。学生答问积极性、质量与老师的肯定、赞美成正比。对很少举手发言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即使错了,也不可讽刺挖苦,应实事求是,指明方向。随意也好,精心也罢,正是小处见理念,细微处见真情,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提倡问题开放性解答
记得洛利斯·马拉多齐在《孩子的“一百种语言”》一书中说:“孩子,是由一百组成,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维方式、游戏方式及语言方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个体,我们教师有什么理由总是要求学生答出我们想要的答案呢?有什么理由不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只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对同一个问题作出不同的理解与解决方法,从多角度理解文本内容,才能真正让提问起到实在的效果,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的课堂、学生的课堂!我们深信“一花独放不是春,紫千红春满园”!
(二)课堂实践:在探索中前进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有组织的认知、体验、感悟、审美鉴赏过程,提问贯穿于这个过程的始终,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开展教与学的一种双边活动。那么如何使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有趣,学得浓郁,学得有效呢?那就只有不断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技巧,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
1、聚焦提问,扎实研究
(1)紧扣一个“细”字,抓小组课堂研讨
所谓“小组课堂研讨”,即备课组成员围绕同一内容相互借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所谓相互,就是一位教师执教后,同组成员一起从课堂理论的角度出发帮助他找出这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并分析其原因。然后,由同教研组的另一位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执教这节课,以此类推。所以,每次执教教师的得失也将是小组成员共同的经验教训。“小组课堂研讨”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深层的理解与把握,还由于借班上课,从中培养了教师课堂应变能力,也能较真实地暴露出教学中真正存在的问题,更有利于形成组内教师间的教学优势互补,有利于骨干教师作用的发挥与新教师的培养。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共同讨论、执教、再研讨后形成的一堂课《最后的麦穗》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老师们带着课题的思想和理念,对课堂上老师提出的每一个提问经过反复推敲,合理设置对每一个提问的意图、语气问法、提问时机、候答时间都作反复研究,然后通过试练,作为语文协进组活动的这堂课由贡教导公开执教终于达到了几乎完美的效果。由张锡伟老师执教的《快手刘》也是通过这样的过程而成功的,在课题协进组活动及区公开教学活动中受到一致肯定。(2)紧扣一个“实”字,关注备课的提问预设
根据课题的进展需要,自上学期开始,我们对学校的备课形式做了重要改变,目的旨在把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真正体现校本科研的实际意义。我们在备课中专门开辟一栏“对课堂提问的反思”,要求教师备课不仅要备内容,更要备学生,问题的设计要把内容和学生两者有机结合,要考虑每一个问题有无必要提,问题之间如何逐步向深层发展,哪些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又提出什么问题,每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回答,回答错误该如何指导,学生可能提些什么问题等等。备课组的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仔细研究,然后结合新课程理念对主要问题作设计意图的说明。在课堂上要求老师把握提问时机,每一个问题提出后给学生留有时间思考,面向全体学生提问,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思维,教师及时获得学生掌握程度的反馈。(3)紧扣一个“悟”字,撰写课堂提问的反思
7.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 篇七
《光纤通信技术与设备》课程是光纤通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主要给学生建立光纤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该课程教师通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变化, 适时调整课程具体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工作岗位需求, 经过学术委员会开会讨论,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课时数由原来的78课时调整成72课时, 理论课时54, 实践课时18。
2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
作为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的方式、手段与途径, 高校教学方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研究[1]。所谓教学方法就是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 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和组合[2]。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促进下, 职业教育正由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 课堂教学中也要求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气氛。课堂教学气氛, 又称班级社会气氛、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通过行之有效的调节方式引导的结果[3]。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课堂气氛沉闷, 教学效果差, 针对这些问题, 与学生在课下进行了交流, 原因大致有四个方面, 现罗列出来, 并进行了分析。
2.1专业基础薄弱
光纤通信专业招收的学生, 高中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不是很好, 对原子能级的基本概念不是很清楚, 对半导体PN结的形成原理掌握得不是很好, 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的转换原理不清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对相关高中知识进行补充。与学生进行交流, 在确认学生在听懂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再进行后面的教学, 因为知识讲究一个逻辑性, 前面的内容学生没有搞懂, 再讲后面的内容, 学生也无法掌握。
2.2注意力不集中
课程的上课时间是每周三下午的5、6节课, 学生状态不好, 大部分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容易困倦。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走下讲台,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课程纪律的把控, 遇到有睡觉的同学要进行提醒。
2.3电子设备干扰
电子设备的普及导致部分学生带手机和PAD上课, 干扰了部分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带手机进课堂, 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手机对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一旦带了手机就控制不住自己。学生在上课期间QQ聊天、玩游戏、发短信息所带来的声响将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质量。经过实际调研, 学生很少用手机软件来进行学习。手机更多的是用于同学之间联系、上网闲聊、玩游戏、听音乐等。因此, 教师要把课上得精彩, 与学生进行互动, 让学生跟着教师的节奏走, 这样学生无暇去玩手机。
2.4成绩评定标准模糊
学生对平时成绩的构成不清楚, 觉得听与不听一个样, 只要来到班级点名点到就能拿到平时成绩。学生来到课程只是凑个人数, 并不关心教师的教学内容。因此, 要细化平时成绩, 将课堂提问纳入平时成绩。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会得到更高的平时成绩。
3课堂气氛活跃方法
针对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 对授课过程做了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方法上, 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 通过实施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有了改进, 学生的听课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下面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部分案例, 谈下如何改善课堂教学。
3.1沟通情感法
课堂上教师的感情主要流露在语言、神态、手势等方面。专科学生可以说是高考中的失败者, 本身就带有高中阶段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 如果教师一味地批评, 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更加不愿意学习, 进而放弃自己, 沉迷于网络和游戏。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满怀激情, 进入角色, 带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要幽默风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知识典故、笑话和时事新闻, 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 利用课前时间或课后时间和学生交谈,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采用简短的攻心战术, 以加深感情沟通。一般来说, 学生喜欢一位教师, 就会喜欢这位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反之, 如果学生不喜欢授课教师, 他很难从心理上接受课堂教学内容。所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比课堂上的说教更有用处, 因为在校的学生是大学生, 已经成年, 有着自己的独立思维, 喜欢平等的交流, 不喜欢居高临下的说教。教师与学生要打成一片, 成为朋友, 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3.2挑起矛盾法
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有了矛盾, 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这里所说的矛盾, 通俗地说就是学习中的疑惑和不解。对这些疑惑和不解,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解开能力一层一层地逐步挑起, 也可由学生自己挑起, 教师再有选择地交给学生。这好比平静的水面投入一颗石子, 学生思考、争辩、究底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3.3激励竞争法
每个学生都有着较强的好胜心和进取心, 他们渴望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在同学、教师面前展露出来。根据这种心理, 把课堂当作赛场, 引进竞争机制, 可以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具体实施的方式是多样的, 如对学生解答、练习等情况进行打分评比, 对优胜者或优胜组予以语言表扬、平时成绩加分、实物 (纪念品) 奖励等。
以下是结合《光纤通信技术与设备》课堂教学实例。
(1) 教学内容:复习总结学习过的内容。
(2) 教学过程: (1) 在幻灯片上显示出:“为了庆祝新年的到来, 该节课最后设置有奖问答, 5个问题全答对者可以获得教师送出的神秘纪念品。” (2) 逐次显示出5个问题。第一, 光纤通信的概念?第二, 光纤的结构和分类?第三, 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第四, 我们学过的无源光器件有哪些? (说出5种) 第五, SDH网元有哪些? (3) 选出一位成绩较好的, 预计5个问题能够全部回答上来的同学回答问题。
(3) 教学效果:同学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 为了保证纪念品能正常送出, 教师最后选择了一位平时学习比较认真的同学回答问题。第一、第二个问题难度一般, 所以学生迅速回答出来, 第三个问题有点难度, 学生采取了场外求助, 在另一位同学的帮助下也回答上来了, 第四个问题, 每位同学至少可以说出一种无源光器件, 因此在全班的提示下也回答上来了。最后一个问题比较简单, 全班同学都回答上来了, 在送出纪念品的那一刻, 全班的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语
教无定法,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 其目的都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让他们积极地、主动地学习。当然, 各种方法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应当是随机应变的灵活运用各种方法。盲目的、随心所欲的、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的方法, 教学效果将适得其反。
摘要:光纤通信技术与设备是高职院校光纤通信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 讲述现代光纤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技术, 课程内容理论性偏强。分析了课堂气氛沉闷的主要原因, 针对存在的问题, 探讨了活跃课堂气氛的方法, 结合实际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利民.高校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大学教育科学, 2010 (1) :21.
[2]李娜.高校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3) :176.
8.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与思考 篇八
关键词: 信息技术;兴趣;有效途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怎么样的信息技能呢?我们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这样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就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
一、“保鲜”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一般情况下,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期待和兴趣要大于其他课程,从他们争先恐后的进机房就可以看出来,但这种新鲜劲随着上机次数的增多就会减少,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干脆就不愿意上机了,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的兴趣“保鲜”下去无疑是我们这些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例如每年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过或极少使用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会儿任务栏竖着放了,一会儿输入法打不开了,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但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用适当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和决心。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学到的技能越多就越有信心,兴趣也就越深厚。另外还可以在学生学完当天的内容之外教给他们一些最新软件的的操作方法,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就是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前,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贯穿渗透学习内容。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合课堂教学的相关游戏或其它内容。这样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和实践,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兴趣盎然地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能力。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两个实例:
实例一:在讲Windows中的“回收站”时,给学生的任务是:A:找两个没有用、可以删除的文件(可以是教师指定),删除它,然后观察文件原来所在的位置和“回收站”,看这两个文件被删除后到哪儿却了?B:对“回收站”中前面刚删除的两个文件,将其中的一个文件再在“回收站”进行删除操作,而另一个进行还原操作,然后再观察文件原来所在的位置和“回收站”,看看这两个文件有什么变化?C: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以相互讨论。D: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准备总结发言,题目是:“回收站”的作用。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个个都带这十足的好奇心和疑惑,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在总结中同学们纷纷发言,抢着说出自己的结论和体会,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事实证明,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探索,他们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是十分扎实的。同时他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实例二:我在Windows的画图软件教学中,我不是向以往那样先讲解“画图”的软件的使用方法,再让学生画副美丽的图画,而是在介绍一下”画图”的界面之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个任务:A:在Windows中打开“画图”软件。B:用鼠标指向工具栏中的各个工具,了解各个工具的名称。C:打开“菜单栏”中的“帮助”,自学几种基本图形的画法及填充颜色的方法。D:用自学的画法及填充颜色的方法画出一副图画。
任务布置下去以后,同学们在生动具体的任务驱动下,积极地进行查阅、思考、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之间积极开展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当中,我适时的引导学生查阅、学习和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和实践,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面且只有经过自身探索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做到深刻理解,扎实掌握。而任务式教学,正是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学科特有的优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所学知识能够及时得到运用,并在应用中使知识得到及时印证、体会和巩固,同时又能使学生对没有理解的内容产生再认识的渴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自主学习方法
创建有利于自主性学习的环境及资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是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在教学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去实践运用,这是理想的学习状态,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总之,教师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从更新教学观念入手,营造创新环境,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 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课堂观察的方法与技术】推荐阅读:
研究三: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08-24
蒙氏课堂观察记录09-17
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观察09-29
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10-18
观察法的具体方法08-03
德育在体育课堂中的渗透途径与方法10-2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方法的实践与探索10-18
高一生物观察方法07-28
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06-26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趣味性方法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