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析(精选5篇)
1.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米和毫米
这是我的说课流程图,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板书这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分析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之后,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除了要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之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本课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设定一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比较分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目标: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使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理解难度大,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准确的用分米和毫米测量或者描述物体、线段的长度和长度之间的换算。
说教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
说学法:
学法有: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上课前我将准备的教具有: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学生猜完后,我将说明自己的身高并板书。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画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学生会说量黑板,桌子等】再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作单位?【学生会说量橡皮,书本等】米跟厘米比,那个大那个小?
这一导入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米和厘米的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要学习的新单位。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数学课程标指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新知这个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展开活动。
第一层次通过指一指,画一画,说一说:体验和感受1分米。首先:指一指
让学生量铅笔盒的宽引出10厘米是1分米。并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一个1分米,从哪里到哪里是1分米,指给同座位看一看。可以从刻度0到刻度10,也可以从刻度1到11,从刻度2到12,体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然后、画一画
让学生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画,然后上台来演示交流各自的画法,画完后交给同桌的同学测量一下,以检查画的是否正确,这里可以从0厘米画到10厘米,这时我要乘机引导学生如果老师的尺子没有0刻度,你还能画出1分米吗,在感受不同画法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说一说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在此过程中初步形成有关1分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学生通过上面这3个活动充分体验到1分米的长短,建立1分米的表象,并且再次感受1分米=10厘米这个单位间的关系。
第二层次.认识1米=10分米
对于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通过在米尺上数一数获得知识,还要引导学生适当推算:因为1米=100 厘米,1分米=10厘米,100里面有10个10,所以1米=10分米。
第三层次、认识和感受1毫米
1、引出毫米,让学生分小组测量本册教科书的厚度,当学生在测量过程中发现“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时”,我会适当提示:既然这本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那么测量结果可以怎么说呢?你有没有注意到在直尺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还有很多小格,这本书的厚度大约是几个小格,由此说明,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通过测量教科书的厚度,引起学生的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冲突时,让学生通过比划感受到这里需要一个更小的单位来表示,自然引入毫米,在情感上,学生是很自然的接受了毫米,知道这个单位是因为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2、明确毫米和厘米的关系,可以先提出问题,你知道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吗,提示学生可以用铅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并数一数,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数时不仅要数0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1厘米=10毫米。
3、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在课前我会尽可能多准备一些厚度大约是1毫米以及适合用毫米作单位测量长度或厚度的物体,比如,一枚1分硬币、1张电话卡、10张纸等物品,直接告诉学生,这些物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你知道量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帮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认识到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测量的物体大多是比较短的或比较薄的。
三、乘胜追击,巩固练习。
第一层次:操作性练习。
想想做做1,让学生用大拇指和食指比画1分米和1毫米大约有多长,充分建立他们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与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各接近几分米。
先要求学生目测,估一估大约是几分米,写在纸上,再实际测量。学生认识了1分米后,通过估一估,再实际测量,进一步强化对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印象,培养其估算能力。
“想想做做”第3题。
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同桌合作先选定合适的长度单位,然后量出橡皮的厚度和铅笔的长度大约各是多少?这一题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厘米和毫米的单位比较。
第二层次:综合练习,“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说出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这一题要重视让学生看清楚是怎样看出测量结果的,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方法。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
床长
黄瓜长
大米宽
2()2()2()
2()比较虽然数字都是2,但单位不同所以表示的长度也有所不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通过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四件物品,结合给定的数思考选择什么样的长度单位比较合适,使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这些物体实际长度的印象,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
第三层次:改错题
出示题目: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牙,洗完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毫米,上学路上我看见了一棵高2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跑步到学校,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铅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设计意图:该题的练习设计,注重了综合性和生活性,而且也突出了趣味性和挑战性,将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构建了有效的练习情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四个长度单位之间关系的理解,深刻体会了数
四、全课总结,课后练习。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想到什么?存有什么问题? 使学生学会总结,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后练习: 你能给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排排队吗?你是按什么顺序排的?
2.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析 篇二
一、平淡设疑———进入生态感悟
【教学片段】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两个长度单位了?谁大?谁小?
2.填空:
(1) 在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 用 () 作单位;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 用 () 作单位。
(2) 选用合适的单位:一桩楼房高21 () 一支铅笔长14 () 一块移动黑板长37 () 一只一次性杯子高1 ()
3.师:有些物品的高度或长度不适合用“米”或“厘米”作单位时, 我们就要尝试用其他的长度单位来表示。
古人云:“疑为思之始, 学之端。”“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没有疑问, 是学不到真知的。“分米”和“厘米”是小学阶段第二次需要学习的长度单位, 但小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这两个单位的机会很少, 更不能说用到它们。如何让学生能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下认识它们, 并能很好地运用它们, 是我这节课所要考虑的内容。“感悟”是我最后确定的主线, 把学生所不熟悉的内容, 通过“感悟”使它变成学生的朋友, 哪怕我用到“他”的地方真的很少。
真真实实、平平淡淡的原生态课堂是我这些学生所需要的。虽然是很平淡的一次复习引入, 但其中也暗藏玄机。最后一个填空“一只一次性水杯高1 () ”拉开了产生疑惑的序幕。学生发现用米或厘米都不适合, 顿时疑惑重重, 有的在自言自语, 有的在和周围同学商量, 有的撑着下巴在努力思考。这不就是我们需要的教学氛围吗!学生有的这样的感悟, 才会去追逐结果会是怎样, 才会有兴趣去探究如何得到结果。学生才会在课堂中展现自我, 从中得到了自信、疑惑和兴趣。
二、各种感官参与———进行生态感悟
【教学片段】
1.课件出示学生尺, 用红线把刻度0到刻度10标出并连接, 提问:这根红线的长度是多少? (10厘米)
(说明:10厘米这样的长度, 我们还可以说成是1分米。并得出10厘米=1分米)
师:你能在你的尺上再找出一分米吗?
生1:从刻度10到刻度20也是1分米。为什么?
生2:因为从刻度10到刻度20是10厘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
生3:从刻度8到刻度18是10厘米, 也是1分米。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找的1分米。
师:那谁能说一说, 怎样的长度才是1分米? (要学生尝试归纳)
2.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引导学生画完后说出怎么检验画的正确与否。
3.感受生活中的1分米。
师:用你善于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分米? (学生想象不出, 想出的几个也不怎么合理)
师:大家一起来看看王老师找的长度为1分米的物品。
4.有些物品的长度既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也可以用分米作单位。如书上的铅笔盒的长度和宽度。
5.用手比划1分米, 用尺来确定, 并做多次尝试。
6.用你的手势估出吸管的1分米, 用剪刀剪下, 再对照直尺, 说说你估的比1分米多还是少, 或正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悟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悟效果。多感官参与, 有助于感悟的全面和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要使学生将不熟悉的知识变为熟悉, 那就要靠学生的多感官参与, 增多感悟渠道。“10厘米是1分米”是公理, 因此直接告知就行。再利用学生在尺上找1分米来深刻体会“10厘米就是1分米”, 并且让二年级学生尝试着归纳出此种结论, 这是嘴的参与。生活中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还是能找出一部分的, 特别是学生所熟悉的“新华字典”它的宽度正好是1分米, 哪怕只要有1种学生熟悉的物品的长度是1分米, 对学生认识1分米就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因为有了参照物, 这是眼的参与。最后, 结合测量铅笔盒的长、宽, 又一次让学生体会有些物品的长度既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也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同时也为下一课“简单的单位换算”做了铺垫, 这是手的参与。
在吸管上剪出1分米的长度是本环节的亮点。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测量物品长度不需要多么准确, 只要能估计就行。第一次先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分米, 在吸管上截取, 用尺量出截取的长度明确是长了或是短了, 还是正好, 以此调节手指间的距离, 做到更加精确, 这是“脑的整合”。
三、运用方法———进益生态感悟
【教学片段】
1.师:刚才测量了铅笔盒的长宽, 接下来请你们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 (学生测量并交流)
生1:数学书的厚度不满1厘米。
生2:数学书的厚度是5毫米。 (这是正确答案)
生3: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
生4:数学书的厚度是7毫米。
2.请你用你的嘴、眼、手, 再加上你的脑, 自己认识1毫米。
(交流时学生用手势比划1毫米, 说了自己对1毫米的感受, 再让他们结合书中出示的和教师生活中寻找的物品的厚度感悟1毫米)
追问:100张纸的厚度是 ()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就要有一桶水。但我认为, 只要给学生一杯水, 他会还给你一桶水。正是这样, 只要学生有了学习方法, 他就会有更多、更好的想法。
3.认识分米和毫米 篇三
认识分米和毫米 教学内容:
课本27页例题,28-29页想想做做1-6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3.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教具准备: 学生尺、明信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二、探究
1、认识分米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量一量:请你用自己的学生尺量一量,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20厘米,10厘米)看看自己周围还有什么是10厘米或20厘米的? 教师:(出示10厘米长的长方形的边)像这样长的一段线段我们可以用另外一个单位来代替“1分米”,你知道分米和厘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吗?1分米相当于多少厘米? 汇报结果
1分米=10厘米
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就是多少分米? 说说今天咱们认识的新朋友叫什么?(分米)
1分米是10厘米,你能在自己的学生尺上看看1分米到底有多长吗?比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你的学生尺上有几个1分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能用自己的尺子画一条1分米的线段吗?你想怎样画?先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动手试一试。
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说说你是怎样数的,结果怎样。(1米=10分米)
说说在我们周围,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小组进行操作。
●学生汇报自己量的情况。
●学生小组中自己进行一下测量,说说自己测量的什么大约是10厘米,什么大约是20厘米?
●汇报测量结果。
●小组同学进行讨论,用等式的形式进行表示出来。●学生汇报自己画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尺、长1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板。学生尺 米尺 学生实践操作:
和你的同桌合作:量一量课桌和凳子的高分别是多少厘米。再说说接近几分米。
二、认识毫米
今天老师有一个小问题需要大家帮忙。你能量一量自己的数学书的厚度吗?
大家说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老师还想知道的更准确一点,该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知道不到1厘米的数学书厚度到底是多少呢?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知道1厘米里有几毫米吗?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毫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在我们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东西?(教师可以适当补充部分例子:硬币的厚度,乘车卡的厚度等)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 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画。(区分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吗?
三、巩固
你能说说他们的长度各是多少毫米吗?
小组合作练习:每人拿出一块橡皮和一枝铅笔,先讨论量这两种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再独立进行测量。在()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铁钉长2()床长2()大米宽2()黄瓜长2()
三条线段哪条最长?先说说,再量。量一量自己的拇指宽是几毫米。
1分米里有几毫米?你是怎样知道的?
板书设计: 分米和毫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
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内容
课本3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5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具准备: 小推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请一生上来测量。)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汇报(多人说一说)。
A. 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6)生汇报。3.完成第3题。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5. 完成第5题。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4.《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 篇四
(1)师:(录音)有一次课间,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讨论什么兵器最厉害。红红说:我觉得宝剑最厉害。明明说:不,我觉得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你看它能伸缩,可长可短,它可以短的只有1厘米,也可以伸长到1米,甚至几百米、几千米,还可以伸到天上去呢!
问:在刚才他们的谈话里,你能找出一些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吗?(米、厘米)
师:对!我们已经学过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吗?1厘米呢?我们测量教室门的高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好?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该用什么单位呢? 1 米 =()厘米
二、探索实践
(一)认识分米
1、估一估,量一量:
(出示10厘米的彩条)你估计这根彩条有多少厘米?量量是多少厘米?
师:10厘米就是1 分米,也就是1 分米=10 厘米(板书)
2、认一认,画一画
(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出1分米有多长)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同桌互相看一看,(学生画一画1 分米)。
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 分米?
(手机、插座的边长、软盘的边长、粉笔长&&)
3、体验:
(1)(出示20厘米的彩条)量量是几分米呢?
问:30厘米、80厘米是几分米呢?
推想: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看着米尺数一数几分米是1米?板书:1米=10分米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同桌合作,全班交流)
量一量课桌的宽是多少厘米?接近几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接近几分米?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分
米)用手比划1米、1 分米、1厘米有多长,分米是比米
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认识毫米
1、师:看一看数学书的厚度,你估计它有1厘米吗?1 角硬币的厚度呢?
师:长度不到1厘米用什么作单位呢?就需要比它更小的单位毫米计量
2、小组学习
(1)(出示放大的尺)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请你在尺上找出来。
(2)用笔尖指着直尺上的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多少毫米。板书: 1厘米=10 毫米
3、实践:(1)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5~6毫米
(2)先估计,再动手量一量1 元硬币的厚度:2毫米
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呢?(学生拿出1元硬币或一张卡,用摸一摸,捏一捏,这个厚度大约一毫米。)数出10张纸,量量厚度是多少?
想一想: 哪些东西的长度或者厚度可以用毫米来作单位?(测量降雨量、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
4、看书:
(三)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出示课题)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做一做,一个学生比画,其余学生点评比画得是否正确
2.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看图写出两幅图的测量结果
(2)交流:图中橡皮的长度是多少毫米?回形针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做,集体讲评
4.想想做做第6题:
(1)学生先观察找出最长的线段
(2)再分别用尺量一量,反馈结果。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5.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篇五
《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 1 分米、1 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本节课安排了量一量、画一画、排一排和找一找等多个环节,充分照顾了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充分感知所学的内容,再通过动手实践强化认知。在教学中,对分米表示的界定,采取了指、比和找等大量操作活动,使学生充分感知,丰富认知,通过测量和通过手势感受一毫米的长度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体验一毫米帮助学生充分界定一毫米的长度表象。
恰当的运用教材资源,不拘泥教材,非常注重教材的重组与自组开发,既有梯度又有个性,以确保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此外,多个环节安排了估测,培养学生估测的意识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训练。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材分析】推荐阅读:
公开课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案09-10
数学三年级《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08-07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06-26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教案09-25
毫米的认识反思09-17
《毫米的认识》评课稿09-05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10
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