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开始

2024-10-08

重新开始(精选8篇)

1.重新开始 篇一

她一出生便不招人喜爱,幸而舅妈留下她怜悯,才不至于沦落为孤儿。

六岁时,该上小学了,父母又把她送到大姨家。六岁的她什么也不懂,像只木偶一样任人摆布。从舅妈家度完假回到大姨家,她突然后悔了,她不想住这儿。由于怕生,不敢和大人说话她只能一个人在沙发上默默流泪。大姨见了也不管,哭累了睡一觉第二天还得去上学。渐渐的她习惯了与舅妈分离,可坚决不肯唤大姨。上学交学费都用“喂”。大姨逼了她几次只得无奈收手。大姨有个小外孙,才五岁,宠爱的不得了。小外孙经常缠着她,还爱告她的状。为了不受大姨的批评,她千方百计的讨好小外孙,小外孙撕毁她的书也不敢告诉大人,独自承受着。可怜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讨好人,饱尝寄人篱下的味道。她越来越珍惜在舅妈家的生活。

十岁的时候,父母接她到城里上学。家里有个混世魔王一样的弟弟。她是姐姐,不好跟他斗。有好几次忍不住大打出手,身上带伤不说还早父母冷眼,弟弟只比她小一岁。她想,如果自己是男孩就好了,不会被父母抛弃,不用遭别人冷眼。她和弟弟上同一所学校,每次成绩她都第一名,弟弟总是倒数。可父母从来不管她,看到她的成绩也顶多笑一下,只一下他就满足。而弟弟只进步一点,父母就喜笑颜开。班上的同学都羡慕她,想和她换个位置,她苦笑:“我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好,我的生活很痛苦。”再大一些,她学会了忍,忍受弟弟的无理取闹,把委屈的眼泪忍进肚子,然后想讨好小外孙一样讨好弟弟。她只想逃,逃离这个让她痛苦的地方。

去舅妈家的时刻越来越少,直到奶奶去世,她彻底与深爱的亲人断绝往来。她不知道父母为什么和舅妈闹得那么僵。夜里,她蒙着被子无声的大哭,泪水湿透了被子却浑然不觉,她觉得好累好累。

她甚至想,既然不好她,为什么生她?既然生她,又为什么不好她?就正因她是个女孩吗?那夜过后,她不再哭泣,正因哭泣对她来说已然无用。她开始伪造一颗坚硬的心,这是她保护自己的最后方法。

十八岁,她考上一所千里之外的大学,临别在火车站,她仰望家乡的天空,最后一次流泪:“别了,我的家乡,我要把那里的一切统统忘掉,重新开始。

精选阅读(三):

2.重新开始 篇二

宏大叙事在当下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被批判的角色出现, 虽然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艺术门类中, 但是在后现代主义潮流下的“宏大叙事”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它由法国后现代哲学家让·弗·利奥塔首次提出, 在英语里有两种说法:一为grand narrative, 意思为理想宏大、铿锵有力的故事;二是metanarrative, 指一种作为许许多多故事的原始版故事1。利奥塔在他的专著《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把“后现代”定义为对宏大叙事的怀疑, 用以指称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和理论特征。宏大叙事的负面作用在于不适当的放大和提升了审美教育和艺术的政治功能, 以达到用理性原则来创造社会的目的, 从而使一些作品超越了其本身所承担的内容, 成为永恒的“能指”。

显然,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下, 倘若艺术作品单是小叙事的累积, 而不具有宏大的历史、理想、精神作为支撑, 我们就无法接受和理解文本所叙述的事实。反过来讲, 宏大的理想精神背后可以是一个个作为个体的小叙事, 宏大叙事的精神内涵应透过许多个人化的话语来表现, 个体叙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从属于宏大叙事的。因此, 通过个体化的叙事来隐性的表现宏大的历史、精神成为一种新的艺术追求。本文也从此观点来分析纪录片《丝路, 重新开始的旅程》是如何实现“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达”。

宏大叙事在内容结构方面主要由国家、民族、集体主义、信仰、宗教、理想、历史等大概念、大问题的构成, 2而从学理上讲与此相对应的个人化 (私人化) 叙事是完全被排斥的。如雷颐先生所言, 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私人叙事与以群体抽象为基础的宏大叙事构成了一对紧张的对应关系, 同时从理论上说这二者并不必然相反, 虽不和谐却并无尖锐对立。3这就说明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的可能性, 并且从近来国内的纪录片中也能找到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相结合的例证。如纪录片《圆明园》《大明宫》《西湖》等通过细节刻画与宏大叙事的整合来增加叙事张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讲, 宏大叙事与个体化叙事并非必然对立, “鸿鹄之志”完全可以用“燕雀之心”来表现, 矛盾两方的统一整合会让艺术作品更“接地气”、更具张力。《丝路, 重新开始的旅程》 (以下简称《丝路》) 正是通过近60位普通而又个性鲜明的人物故事来建构丝绸之路这样的宏大主题, 完美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跨度, 个体思想与群体精神的传承。个体化的叙事通过“丝绸之路”在地理与精神两方面进行串联, 使得纪录片更具说服力, 更加现实, 在完成群体精神传承的同时引发广泛的共鸣。这是一个“先解构再建构”的过程, 也是一个“真实再现”丝路精神的过程。

如《丝路》总导演陈晓卿所说, “丝绸之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固定的有形道路, 从古至今, 它代表的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较之于前两部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的纪录片, 《丝路》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历史文化和考古而是当下, 讲述丝路上全新的故事, 塑造全新的“丝绸之路”。

这种关注当下、追求共时性的创作思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的纪录片要采取个体化的叙事策略, 把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相结合, 通过个体化叙事来表达宏大的主题。这是一个解构的过程, 将丝绸之路几千年来承载的探索、发现精神分解为个体, 通过对个体事件的叙述来建构群体精神。同时这种“具体到点”“以定点想象全程”的叙事方法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通过个体描述来建构和再现历史上的丝路精神。所以我们看到了关注现实和个体、进而关注人类精神进取的《丝路》。

为了拍摄《丝路》, 摄制组花了四年时间, 走访8个国家, 采访100多位人物, 拍摄了4万分钟的素材, 最终留下了8个50分钟的片段, 60位新丝路的人物故事。4个体人物的选取采用了在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方法, 从东方的朱晓琳、菲利普、康小东, 到西域的努日波力、乔春江、阿巴基罗夫, 再到欧洲的金晓青、阿福、王诗晴、台丰。这些极为普通的个体, 他们分属不同的地域, 从事不同的职业,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 前进的道路上都充满艰险, 这种在地理、种族和年龄上大跨度采访已经具备了宏大叙事的要素。纪录片正是通过这样的个体叙事建构起了丝绸之路的宏大主题。

《丝路》在个体叙事上注重叙述空间的转换和叙述线索的联结, 而不是简单的堆积与解构。其中第六集《探索在世界的两极》最为典型。本集选取了8个个体事件, 王诗晴的模特生涯, 罗伯特·穆索的服装设计展示, 养蚕的朱晓琳, 织云锦的小雷和颜芳, 学造宣纸的程洋, 在迪拜打拼的黄鑫以及四川邛崃养蚕的陈再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 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旅途上艰难前行。这一主线串起了从意大利米兰到中国湖州、南京、泾县、邛崃再到阿联酋迪拜的空间转换, 也引导着个体叙事线索的交错。东方养蚕人的劳动成果经过初步加工运抵意大利进行纺织印染和服装设计, 由模特展示于米兰时装周。在米兰时装周寻找登台机会的模特王诗晴为梦想而奋斗, 服装设计师罗伯特·穆索在为自己的服装展示寻找模特, 最终罗伯特选中了王诗晴作为服装展示的模特。由此个体故事直接或间接的被联结起来, 加上故事产生的内涵意义, 最终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对丝绸之路的解构和个体故事的堆积, 而是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渴望。《丝路》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把解构的、碎片化、多元化的个体叙事串联起来, 建构丝绸之路的精神, 完成了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达。

此外, 《丝路》在细节上的发掘让个体叙事更加丰富生动。如第五集中编导详述了庙宇修建者、泰国人奈饲养流浪狗仔的故事, 为纪录片了增加了生活趣味, 也巧妙的表现了奈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类对永恒归宿、内心安宁的追寻。个体叙事中的细节更加感性、细腻、具体, 增加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可看性, 对纪录片完成宏大主题的叙述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个体叙事来表现宏大主题, 在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部分与整体的矛盾中找到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的一种方法。

《丝路》属于宏大叙事的作品, 但它是建立在个体叙述的基础上的宏大叙事, 运用“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方法改变叙事视角, 让个体叙事服务于宏大叙事, 发掘普通人物的生活细节和精神世界。

此外, 《丝路》运用解说引导个体叙事的主题走向, 很好的解决了个体叙事引入到宏大叙事中可能出现由于个体事件本身具有完整的叙述结构而使得个体叙事的走向偏离宏大主题, 以及由于个体事件缺乏代表性、过度散乱、信息量不足而难以承载宏大主题的问题。《丝路, 重新开始的旅程》着眼于当下, 通过个体叙事建构宏大主题, 完成了宏大叙事的个体化表达, 应该是宏大叙事在后现代主义下的一次有益探索。

注释

11 .邓平祥.《宏大叙事—历史和现当代》.《美术》, 2010 (2) .

22 .邓平祥.《宏大叙事—历史和现当代》.《美术》, 2010 (2) .

33 .雷颐.《“私人叙事”与“宏大叙事”》.《读书》, 1997 (6) .

3.该不该重新开始 篇三

我们经历的人多数事情都会被我们忘掉,可是却独独能记得一件事的开始和结束,开始和结束就像一对性格迥异的双胞胎,看似相反,却又紧密联系。结束和开始就像是人生的“关节”一样,它们对我们人生的影响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有时候一件事怎样结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你的记忆里它是怎么走向了终结,如果你关于一件事的记忆由开放转为了封闭,那这件事才算真正的结束。只有关闭了那些老日的记忆,才能让我们获得自由,轻松地去想象和追寻未来的生活,否则就是永远陷在泥泞里。

在前面的小说《盒子外的潘多拉》中,女主人公就陷在“开放记忆”的泥泞中。以往的那段“故事”显然对于女主人公还存在着许多的吸引力,让她不停地回到相关的记忆中去感受和探索,可是那个“故事”另外又给她带来,心灵上的不安,因为她不想成为背叛者。为了摆脱这种不安,女主人公做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开放记忆”转为了“封闭记忆”,把曾经让自己心跳的“故事”变成了“小插曲”,让过去的感情真正进入到“封闭记忆”中后,她才能成功地面对现在的感情,也就是说才能真正地重新开始。

是时候说再见了吗?

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人,我们的处境也大不相同,有时候我们已经有了新的打算,却还迈不出那一步,有时候我们还没做好准备,就被生活推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不管怎样,要阔别熟悉的生活方式都让我们感到困难。自己有没有准备好呢?不如在纸上回答以下4个问题。

1、现在的情况真的非常混乱和令人痛苦吗?

2、你和你将要离开的人有足够的沟通吗?

3、你为现在的自己感到自豪和满意吗?

4、你现在想要做一些什么不一样的事?

我们的感受很多时候都是混沌不清的,实实在在的把自己的感受转化为文字能够帮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如果,现在生活确实痛苦,与周围人沟通过后也没有好转,甚至自己对自己都不满意或者厌恶,那确实应该考虑新的开始了,找准方向就去做吧,

前面小说的女主角在反复考虑中也回答了这些问题,第一,对于过去感情的纠缠让她痛苦,第二,她知道对方已经有妻子;第三,对自己进行了道德的谴责;第四,对新的感情已经有了期盼。这四个答案让她最后做出了决定,结束然后重新开始。

然而,结束和开始绝不仅仅出现在爱情和婚姻中,它们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个层面。

后悔了,我想重新开始

韩芳结婚5年了,性格直爽的她跟先生在感情上出现了一点问题,主要是她感觉先生太“没出息”了,“又不会容忍人”。有时候她真“后悔找了他”,想走出婚姻,从头再来。但是,由于孩子还小,她不忍心,可又担心这样拖下去对自己和先生的发展都不利。

真的要重新开始?

先分析一下自己。夫妻之间只要“忠诚”、“孝敬”、“经济分配”这三个雷区不去碰,有孩子有感情的夫妻分手是很难的。搞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不良感受。比如,也许对物质要求太多了,看不到先生实际上对家庭的贡献。看得出,韩芳本身就是一个直爽、要强的性格,这也是容易造成夫妻冲突的原因。假如这两点她看不到,她未来的第二次婚姻也很难真正幸福。

你能想象所有的结局吗?俗话说旁观者清,我们不妨跳出来看一看自己的婚姻。想象整个过程是一部还没有结局的电影,然后给这部电影加上各种各样的结局和情况,把争夺抚养权,亲人的阻挠,财产的分配等等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全都考虑进去,在这些结局中你自己觉得那一种是最好和最合理的,并向这个方向努力。

转化记忆关键点:

如果已经决定离婚,那就必须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其中的问题,否则新的生活也将笼罩在离婚后遗症的阴影下,因为被离婚衍生的问题所困扰就说明关于婚姻的不愉快记忆仍然属于开放期。

我厌倦了,想换个环境

章今年29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企业做平面设计有7年了,近来,她出现了工作中的“7年之痒”——开始对现状产生厌倦。继而,她在同学聚会中看到很多同学独立创业,还有很多同学在民营企业中拿着很高的薪水,她开始动摇,自己是不是也应该换换环境了?真的要重新开始?

先全面权衡下利弊。为了自我保护,我们总是去选择自己愿意看到的面,忽略那些跟自己意愿相反的。章已经习惯于稳定的工作时间、稳定的收入,没有销售业绩的压力,而她又羡慕着他人面临的挑战。不过投入到市场经济真正的大潮中,在享受着高工资的时候,也“享受”着随时被老板“盯死”和无休止的加班。

正确估量自己。看到其他行业或者公司的朋友发展不错,于是也想跟风,这只考虑到了客观条件,却没有考虑到自身条件。假如抛弃以往的工作,从头开始熟悉新公司和新工作,那要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相当的信心,尤其是年纪较大后,从头来过更是压力不小。

转化记忆关键点:

有时候并不是换个环境就能重新开始,厌倦是因为长时间地面对一件事物,那么跳槽过后又会不会对新工作产生厌倦呢,几年后长时间的压力和竞争还会像现在这样让她感到“新鲜”吗?能看得出章厌倦的是工作状态,而非工作本身。也许在这种时候应该稍稍走向“回避”这个方向,看看是否能从改变现状入手,而非急忙“放弃”。

被迫结束,我小甘心

于梦43岁了,是一所中学语文教师,因为自己的教学理念跟上司不和,所以最终接到了解聘书,于梦感到十分愤怒,觉得自己被辛勤服务了20年的学校给抛弃了,见到自己的上司更是如见仇人一样,认为他毁掉了自己的工作。

真的要重新开始?

理智要战胜情感。遇到这种情况,我们的感性通常会战胜理想,因为我们感觉自己被背叛了,有着满腔的愤怒和伤心,通常希望能在离开前对自己的上司发泄一番。其实如果还要在这个行业里工作,完全没必要这么做,不如友好分手,一份中肯的推荐信十分重要。

走出负面情绪。我们在坏的境遇中想着要结束悲痛,却无力思考如何开始未来的生活。就像四川的大地震,给多少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每次看电视,我们都特欣赏那些人,他们说:“我们要抓紧时间生产自救,不能给政府增添负担。”振作和自救能够让我们转移注意力,在我们考虑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盖一间什么样的房子时,我们就又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转化记忆关键点:

有时候生活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机会,没有退路,只有向前,不如尽快发泄完悲伤,把精力投入到未来。忙碌于新生活是忘掉悲痛和愤怒的好方法之一,早一天投入进去就早一天封闭了不愉快的回忆。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明明和男朋友恋爱了3年,本来打算明年结婚,因为爱情渐渐失去了激情,她跟另外一位男士发生了感情,并且被男朋友发现了。男朋友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分手,明明却说什么也不肯,因为不舍得放弃3年的感情

和这个优秀的结婚对象。

真的要重新开始?

如果换一个结局。想象自己回到了外遇以前,但是这次并没有外遇发生,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自己会结婚吗?如果自己真的爱外遇对象,为什么不选择跟他在一起?如果自己不爱外遇对象,那么外遇的出现是否表明感情已经有了裂纹,分手也许还是最终的结局,就算结婚也不一定就能幸福。你觉得错误的选择并不一定是真的错误。

坦然面对现实。很多时候,假如不影响生活前进的大方向,不必强求一定要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那样只会为自己增添无尽的烦恼,为他人增添负担,不如理智一些,让对方分手过后还对自己保有一些好感。

转化记忆关键点:

这时“回避”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事情的控制权并不全在自己手里,纠缠于过去的经历只会让双方都继续痛苦,放弃过后反而能让新的幸福早点到来。再就是新生活开始后,要避免将旧新生活做比较,就算现在暂时不如意,但也并不代表未来都不幸福,否则封闭的记忆又将开放。

面对结束——回避还是放弃

我们的进化过程让我们本能地去害怕结束,因为结束在定层面上代表着死亡,但是反过来想,结束有时候就像一张温暖的棉被,盖住了我们所有的恐慌。其实每一次的结束都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但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如何面对我们损失,并且从中获得力量和经验。

面对结束,你会有这样的反应吗?

极端回避型

他们可能抱怨了自己的家庭和工作辈子,却没有做出半点努力来改变它,一直抱着遗憾到最后。

症状描述:

1、害怕结局和选择。对于结束后的未来没有自信和把握,也怕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2、懒散。改变意味着重新规划和适应,而懒人通常都希望生成一不变。

3、承受能力低。新生活的开始通常都避免不了一些动荡,而承受能力低的人有可能经受不住这种压力。

极端放弃型:

他们如果在工作中遇到麻烦,上司对他们有所不满,他们不会首先去沟通和挽救,而是期望干脆早日离职,免得再担惊受怕。

症状描述:

1、喜欢接受命令。受不了不确定的局面,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指令。

2、过于急躁。为了快点结束令人焦虑的状况,有可能做出不成熟的决定,因而失去了更好的机会。

3、思维单一。什么事都一定要确定答案,但是生活中本来就充满了各种突发状况,因此在思考问题时常常考虑不全面。

Notice:

也许你在上面的“症状”中发现了和自己情况吻合的一两点,不过别担心,当我们面对结束时都在朝“回避”或者“放弃”这两个方向发展,前者让我们停下脚步,后者让我们不顾一切,不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和当时情况的方向,切记不要条路走到死,迈向极端。

心理箴言:

4.重新开始作文初一 篇四

天下雨了,我一个人在路上徘徊。脸好湿,分不清是雨还是泪。可能是眼泪吧,因为很苦,好痛苦好痛苦。

成绩又一次下滑,一次次落后,把我推向深渊。没有光明,只有黑暗。我宁愿痛苦地挣扎,也不愿面对父母的目光和失望的眼神。

我的心干了,再也挤不出眼泪了。留下的暗红色血液永远不会是鲜红色。

哦,迷恋有用吗?但是我现在已经不能发力了,好像瘫痪了,不能动了。

她说,我弱。他说,我是个失败者。我一直对自己很诚实。之后我就不再消极了。一点点光涌进我的世界,眼泪又出来了。那不再是伤心的泪水,因为我终于站了起来,没有疲倦,也不再坐下。

5.重新开始作文 篇五

邓肯是美国的第一位现代舞蹈家,她的舞姿她的气质无一不显示着一位成功人士的风范,然而这么成功的她,是从来不计较成败的人。在封建的黑暗社会中,她第一个跳起了现代舞,当时的权贵王室都极力的反对她,说她的舞蹈是召来魔鬼的动作,危害统治,在当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她根本改变不了,没有一舞团愿意用她,她贫穷到只有一件衣不遮体的破布时,她没有退缩,所有的失败痛苦都涌向她,然而,不,她不放弃,一直的,一直的跳,慢慢的,她的坚持使得现代舞蹈在舞坛中掀起了高潮,人们竟然称她为现代舞蹈之母,人们采访她时,问她,您取得这么大的成功,以后就只剩下享福了吧?邓肯说:“不,那只是以前的成功,我要重新开始,舞蹈永不止步。”她又创造出了邓肯式造型等很多成就。连舞蹈之母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我们何必因为一次的得失而被冲昏头呢?相信我,朋友们,当你重新开始的那一刻你将会更成功,直到达到顶峰。

重新开始是小鹰折翅后飞向蓝天的勇气;重新开始是哪里跌倒哪里站起的气魄;重新开始是雨水落下形成水蒸气上升的乐观。支,重新开始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一切成功的开端,学会重新开始就是找到了成功大门钥匙,找到了通向成功大门的路。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过去,昨天所有的失败已变成过眼烟云,不要因一时的成败而否定整个人生,从头再来,重新开始,已变成本世纪的流行词汇,敢受敢恨,对一切都采取淡然的态度,要拿得起放得下,记住一句话:“从头来,重新开始。”

6.重新开始作文 篇六

我经常一坐电脑就是7、8个小时,学习因此而迅速下降,母亲整天为我着急,生气,为我玩电脑而骂我,而我每次都是无意间说出一个让母亲寒心的字:“滚”。几乎每次母亲都是伤心的走开。

我每天晚上都在被子里偷偷的哭,为什么我就不能做一个好孩子呢?为什么我一定要玩电脑?为什么我不能让父母开心呢?这些问题在我的脑子里荡漾,最终,我终于下定决心。可结果却是坚持了两天,却又坐在电脑桌前

这件事发生在几天前,还是和往常一样,甚至还下降了,我竟然数学考试46,平常都能考的还行,可这次竟然没及格。分数让我犹豫是否要告诉父母,最终我选择了隐瞒。

是失魂落魄回到家,母亲还像往常一样,问我考试考了多少分。我没有回答,只是懒懒的坐在沙发上。母亲只是对我皱了皱眉,继续干活

随后,父亲的手机响了,我心里早已经料到会发家校通,只是在那里默默的坐着。这是父亲第一次向我发火,问我为什么考了这么点分,丢了他的脸。还说看看邻居家的孩子,考了97分。我很生气,摔门而出,在门外我隐约听见母亲对父亲发火,说为什么要对孩子发火,她还小,不懂什么。我听见这句话,只是愣了一下,就走了。

月光冷冷的洒在我的身子上,我不禁颤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隐约的我看见了一个人,我向他走去,是一个老人,可能是一个乞丐。我仿佛看到了可以倾诉的人,立马哭了起来,对他诉说:老爷爷,您知道吗?我是一个坏孩子,一个改变不了的坏孩子,我几乎每天都在和父母赌气,甚至我的学习还不好,老师都不想看我一眼,您知道吗?您知道吗!

老爷爷炯炯有神的听着。并没有说什么,我怀疑他是个哑巴。也就觉得他很可怜。

突然老爷爷站起来,在地上摸索着,我才知道,原来他是聋哑人。随后,他在地上写着八个字:寻找自我,重新开始。这八个字在我的脑海里细细的想着,我恍然大悟。然后对老爷爷说了声谢谢,就跑回家里了。

回到家里,我哭着拥抱着我的.母亲,对她说:妈妈,我要寻找自我,重新开始。妈妈紧紧抱着我,在我哭着的眼中,隐约看见父亲在对我笑。

7.重新认识师生关系 篇七

一、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层面关系的集合

师生关系, 简单的说, 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围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关系的集合。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一对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 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它与一般人际关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生成因素、依存情境及承载功用的不同, 师生关系因教育而生, 又为教育而存, 承担着专门化的教育功能, 这是一般的社会关系或一般的人际关系所完全不具有的。这种专门化的教育功能, 与文化、知识的传承、个体社会化的完善和“人”的发展紧密相连, 是通过师生关系的交往与互动所实现的。在不断的交往互动中, 教师和学生得到了对知识、经验、精神、价值等共同的感悟与体验, 是一种真正的共同成长的共生性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中所形成的师生关系, 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关系形式, 而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作为一个体系, 就不能再包含“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从根本上讲, 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和教学活动中, 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系。在这种人际体系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师生关系是多方面的, 具有不同的内涵和功用。教育与自我教育, 促进与发展、管理等, 反映了师生关系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某些职能, 本身并不能构成独立的关系层面。

师生关系不能表现为教师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的促进与学生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因为真正的师生关系, 体现为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的共有共融, 不可分离。也就是说, 不能理解为教师只有教育和促进, 而没有自我教育和发展;学生只有自我教育和发展, 而不能发挥教育和促进的作用。这样, 也就更不能把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视为师生关系体系的“最高核心层次”。

二、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围绕教育教学活动所展开的角色关系

既然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通过相互的认知、情感和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体系, 那么, 这种师生关系体系是围绕着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与交往关系所展开的, 其构成自然也应从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交往出发予以分析。

在师生之间, 根据在教育教学活动及师生交往中的角色分配来看, 师生关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 教学关系

教育教学活动中最核心的是师生之间围绕知识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 (即教学关系) , 其维系纽带就是教学活动。一旦学生不再在学校接受教育, 教学过程终止,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这种教与学的关系也就自然随之终止。因此, 这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特定时空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工作性关系, 是师生关系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 也是以组织、制度和师生之间在诸多方面的差距为内在依据而得以确立的。它的形成既有赖于教育特定目的与教学要求的设定、也有赖于知识文化传承与学生社会化的特殊需求, 更包含师生在规范有序的活动中所实现的共同创造与发展。

2. 心理关系

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围绕着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通过频繁的人际交往逐步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情感关系, 即心理关系。心理关系的形成与逐步固化显示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逐步认同的情况, 良好的心理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教育教学活动目标的顺利达成, 也有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3. 个人关系

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 会有一些超越教师与学生特定角色认同而形成的私人交际关系, 即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之间大量的相似特征与个人感情为基础, 如性格相近、志趣相投、惺惺相惜等等。在这种私密性的个人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更多的不是以“师”与“生”的角色进行交往的, 其交往过程充斥着更多的平等、对话性色彩, 也更多的体现在私下的私人交往中。这是一种摆脱了师生角色束缚的自由平等的交往关系, 其延续时间并不局限于学校教育年限中, 而常常能更持久、更亲密。

4. 道德关系

师生关系虽然是师生之间在教育情境中建立的人际关系, 但它从最简单的社会联系开始, 直到最复杂的且具有稳定的社会行为, 无一不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和制约, 无一不遵守一定社会的伦理要求, 从而保持自身的伦理结构。因此, 师生关系能集中反映社会伦理文化, 表现为一种鲜明的道德关系。从教育和教学的特点来看, 教育和教学活动自身就是一种道德活动。在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 师生一刻都不能离开对道德规范的遵守, 也离不开道德规范的调节。这样, 也就形成了师生关系中的道德关系层面。

因此, 师生关系体系应当由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和道德关系四个层面的关系所构成。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心理关系、个人关系、道德关系相互依存, 相互渗透, 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反映了师生关系的本质结构与特征。在这个关系体系中, 教学关系是师生关系的基础, 离开了这一关系层面, 其他关系层也就失去了存在依据和意义。心理关系又是必然伴随教学关系而生成的关系层面, 在教学关系中, 如果没有心理意义上的情感作用和联系, 如果“知”与“情”分离, 那么, 教学关系也不会有效维持。个人关系则是师生集体交往和关系的一种补充, 并以更为浓烈的情感色彩作用于教学关系和心理关系。道德关系使教学关系畅顺、心理关系和谐、个人关系更为正常健康, 因而使师生关系处于“应然”状态, 表现得规范有序, 保持师生关系的内部平衡。构成师生关系的各个层面都会对师生关系的建立产生影响, 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 也应当从各个层面关系的具体形态和综合表现中去把握和判断。

三、师生关系是社会和文化的折射

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人际关系, 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关系。作为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教学活动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所在社会文化的影响, 折射着所在社会状况和文化形态的影子。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际之间的“伦”和“理”, 即名份序列与要求。传统教育观认为, 教师与学生相比,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 学生应绝对服从教师。中国古代倾向于事师类于事父, 不仅形成为社会观念, 而且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制度。这种观点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根源。古代社会, 教育活动是人类维持生存的一种手段, 它与人类世代繁衍的肉体延续密切相关,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必然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类比, 教师也就拥有了与父母相同或相似的管教权力。这种权力, 一方面体现了教育过程中教师监护、管理的特点, 一方面也表明了社会现实的影响。依附于社会大系统之中的教育, 必然折射出社会关系的特点。阶级社会的人际关系、权力模式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上, 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很大程度上带有居高临下的权势, 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天地君亲师”的提法中尤为明显。

抛开内在的结构和蕴意, 而如果把师生关系从形式上置入社会总体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时, 我们就会看到, 师生关系问题实质上是文化的分歧, 文化冲突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根源, 完全可以把师生关系视为一种代际关系。

即使是教师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无几, 也应是一种代际关系。因为, 教师之所以为师, 就在于其“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 而且受过专门训练, 具有一定社会经验, 更担负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的社会责任。

所以,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又可以理解为当今社会与未来社会的关系, 也可以理解为教师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特有的次级文化之间的交流关系。传统文化要求的尊师爱生亦即是师生代际关系应有的伦理规范。对于“家庭代际关系”, 长辈对晚辈的确有支配和管理权, 但同样要有责任感、义务感和亲情来维系。

中国社会正处在大变革的时代, 以年轻一代为主导、以“文化反哺”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来临。在急速的社会文化变迁中, 传统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位置变得模糊甚至颠倒。在这种情况下,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权威形象逐步受到质疑和挑战。师生关系开始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平等的关系, 表现为两个主体间的对话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大大增加,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更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师应该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活动的支持者、促进者, 积极引导, 适时地给予支持, 使学生的探索活动深入下去。

8.丝路,重新开始 篇八

这片空地有很多条车辙,有深有浅,有新有旧,参差交错,有几十米宽。车辙边有几堵残破的土墙,在不同方向矗立着,看起来这里曾经不只有一户人家。

带我们来的人说,这个地方维吾尔语叫“英巴扎”,翻成汉语是“新的集市”,这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商人经过的地方。这些土墙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也没人知道,胡杨林中的人逐水而居,人走了,“巴扎”自然也就走了。

不远处是一片“麻扎”——墓地,除了用土砌成长方形和梯形的坟墓,到处是立着的和倒着的三四米长的树枝。他们说,当地人入葬后,会在头部的地方插一根树枝,这是灵魂进入天堂的路。

这是十几年前的一段记忆的碎片,是我对丝绸之路最直接的记忆。在此之前,丝路是书本上描写的驼队,是一个由考古发现勾勒的版图。

还是新疆,也是大约十年前,喀什附近的乌恰县,通往吉尔吉斯斯坦的边境。我们的交通工具换成了牛头,但仍然是迷路。看似没有人的地方突然来了一个人,他就像刚刚绕过家中的院墙,来问我们去哪里。这是一个柯尔克孜族小伙子,懂汉语,在他的帮助下,我们沿着一条河沟找到了路。

小伙子告诉我们,这个连房屋都没有的地方名字叫“天快亮了”,在炎热的夏天,丝绸之路上的商队总是晚上赶路,白天休息,从喀什出发,向西,走到这里,总是天快亮了的时候。

这个地方是地质运动活跃区,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地层隆起形成彩色的山,远古时期的浅海贝壳化石拥挤在一起,闪闪发光的云母,颜色怪异的沙冬青。地表有一些带刺的耐旱植物,找不到一棵树,一切都让人怀疑自己身在何处。柯尔克孜族小伙子说,这里很穷,他曾经离开这片山,就是为了找到让这里不再贫穷的路,但是,他无功而返,他说话时眼中有泪光。

在很长的时间里,我觉得丝绸之路是由2000年的历史遗存和传奇故事组成的。后来,我一直想知道,在那些人迹罕至的荒野,或者在人声鼎沸的市集,不同的人们是怎样在生活。上面这两个故事我可能在《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不同时期的策划会上提过很多次,我不记得。但是,它们就是我心中的“丝路”。

漫长的丝路上,充满了不同的面孔,不同的生命故事,不同的梦想,不同的奋斗,不同的喜樂和忧愁。那些久远的历史中,那些灿烂的文明,那些改变人类历程的大事件,湮没了个体。对历史来说,个体太过渺小,但是对个体来说,历史就是生命的每一天。

三年时间,令人抓狂的4万分钟素材,只剩下8个50分钟的片段。但是,每一个片段都是真诚的。我们试图呈现,不是概念,不是全景,而是一个鲜活的,具体的,有温度的丝路。

上一篇:装饰协会章程下一篇:《万物简史》高中生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