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2024-07-23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精选9篇)

1.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一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作者黄灿

(学号5090209000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09级 升本班)

摘 要: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文章首先对学生管理系统开发的重大意义做了介绍,就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做了实际调查,就国外研究状况及目前状况和解决方案做了介绍。并对学生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列出了本系统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字: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际调查、目前状况、解决方案、基本功能、可行性

一.引言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Stud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是针对学校人事处的大量业务处理工作而开发的管理软件,是典型的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它是一个教育单位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内容对于学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来说都至关重要,它能够为用户提供充足的信息和快捷的查询手段。能有效的帮助学校和老师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成绩跟课程方面的查询。在传统模式下利用人工进行学生信息管理,存在着较多的缺点,如:效率底,保密性差,时间一长将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数据,更不便于查找,更新,维护等。诸如这些情况,令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信息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科学日渐成熟, 使用日趋成熟的计算机技术来代替传统的人工模式,来实现学生信息的现代化管理,其强大的功能已为人们深刻认识,它已进入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计算机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例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易修改、可靠性高、存储量大、数据处理快捷、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便于打印等。这些优点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信息管理的效率,也是学校的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条件。因此,开发这样一套管理软件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

二. 实际调查

(一).国内外现状研究:

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开始于1954年,当时美国首先用计算机处理工资单。40多年来,计算机在处理管理信息方面发展迅速。例如,60年代美国计算机在管理中应用项目不到300项,到了1975年达到2670项。而现在,美国在财务会计上90%的工作由计算机完成;物资管理中80—100%的信息处理由计算机完成;计划管理中是80—90%。据计算机应用方面发展较快的国家统计,计算机用于经济管理的约占80%;用于科技运算的占8%;用于生产过程控制的占12%。我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是在70年代末开始的,虽然起步较晚,近几年发展却较快,特别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普及为信息处理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手段,对于推动我国管理信息处理的现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传统纸媒介管理的学生信息难于共享汇总,其统计数据正确性也难以考证。存

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长。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通过这样的系统,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若建立一个C/S或B/S结构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学生便可以通过网络来选课并且查询自己的有关信息,使得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管理学生的效率。

(三).解决方法

该项目开发的软件为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软件,是鉴于目前学校学生人数剧增,学生信息呈爆炸性增长的前提下,学校对学生信息管理的自动化与准确化的要求日益强烈的背景下构思出来的,该软件设计完成后可用于所有教育单位(包括学校,学院等等)的学生信息的管理.(一).理论支持

当前计算机管理界所流行且实用的系统建设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分作—协调原则、目标优化原则。

1.系统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其基本思想是把整个系统开发过程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若干活动,每项活动应用一系列标准、规范、方法和技术,完成一个或多个任务,形成符合给定规范的产品。

采用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用户参与的原则;(2)“先逻辑后物理”的原则;(3)“自顶向下”的原则;(4)工作成果描述(主要指文档)标准化的原则。

其具体开发步骤可分为以下四步:系统规划,系统开发(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的运行及维护,系统评价。

2.原型法。

其基本思想是在系统开发的初期,尽快构造出系统的原型,使用户能及早地运行这个系统原型,通过使用它、熟悉它,受到启发并取得经验,然后对系统的目标和功能提出更精确、具体的要求,研制人员据此逐渐修改和完善原型,使它满足用户的需求,最后完成系统的开发。该方法大大提高了系统开发效率,弥补了结构化生命周期法开发时间长的缺陷。通常采用原型法需以下四个阶段:1).明确用户的基本要求,2).研制系统的原型,3).使用、评价系统原型,4).修改和完善原型。

三. 学生管理系统的基本功能介绍

(一).系统名称: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

(二).开发背景

每个学校都需要在学期末进行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工作,而这些工作都必须在考试结束后近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成绩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如果只靠人工来完成,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日常管理应用中迅速普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学生成绩管理势在必行。因此需开发出一个能满足学校进行成绩的录入,统计,查询,报表和打印等需求的、功能完善、安全可靠、迅速简便的成绩管理信息系统。

(三).开发目标:

开发出一个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可靠的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开发以教务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服务为对象,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效率,减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生成绩管理和统计的负担,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规范化管理。

该成绩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对学生成绩进行收集整理,使学校相关部门及时获取可靠的学生成绩信息,便于管理。

(四)主要功能:

本系统的功能据其使用者------教务处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教务处管理人员登陆后,进入教务人员管理模块,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查询,教师住处职称工资情况的查询,学生信息查询,成绩查询以及退出系统等操作。

2.教师登陆教师管理子系统,要能够对学生成绩进行权限范围内的录入、添加、修改、删除、查询;查询教师信息、更改个人登陆密码、修改个人信息等;

3.可以按班级、按个人进行信息查询;

4.能够自动进行录入错误检查

四.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

(一).系统目标:

(1)为教务处管理人员提供各学期、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基本成绩信息,以作为其进行成绩汇总,分析和考绩和总结评比的依据。

(2)方便各任课教师记录,统计所带班学生成绩,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负担;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3)实现快速方便地处理大量成绩数据信息,完成成绩的录入、添加、修改、删除、统计、查询、排序等处理要求。

(4)输出和打印成绩单和各种成绩报表。

(二).开发的可行性

(1)系统的名称、功能、目标等已如前所述,此地不再重复。

(2)系统环境以及工具:

1.软件环境:

用户端:Windows2000,Windows2003,Windows XP

服务器端:WindowsNT/Windows2000及以上操作系统

编程软件:VC++6.0

数据库:ACCESS

2.硬件环境:

有高性能的电子计算机、大容量的存贮装置,个人电脑(终端)以及联结起来的网线等,组成信息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网络,有共享的打印机,扫描仪等等

3.系统设计原则:

1)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稳定性好;

2)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好;

3)系统输入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行,尽量减少用户的输入工作量;

4)允许多种数据输入方式,能实现多种查询;

5)数据具有规范性,整体性,方便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

4.系统可行性分析:

1).技术可行性:系统要求在Windows XP上环境运行,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使用VC++6.0编程。采用ADO方式连接数据库,这些在目前都是容易实现的。程序将部分需要经常调用的数据存入内存,可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2).经济可行性:在经济上,用此系统加强了成绩信息管理效率,为教务人员提供了较高的效率,可节省人力资源的开支。

3).管理的可行性:在工作上,教务人员管理学生信息量非常大,开发了此系统,可极大提高教务人员的工作的效率。方便成绩的储存和修改,及以后随时查询成绩信息,是一个比较人性化的管理系统。

5.系统分析结论:

由以上分析得出,本系统可进行开发。

五.结束语

学生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效率,减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生成绩管理和统计的负担,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规范化管理。学生管理系统能够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统计分析效率,减轻教务管理人员对学生成绩管理和统计的负担,提高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规范化管理。在现有的软硬件环境下此系统是可行的。

六.参考文献

[1]丁有和、郑阿奇.Visual C++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3月

[2]沈伟、徐慧.Visual C++数据库技术与实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8月

[3]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二

关键词:农业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管理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是属于微观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范畴, 指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对与农业相关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进行组织、规划、协调和控制, 以实现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1]。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法

所谓“文献信息统计”, 是指以某一特定单位对文献或其相关特征信息进行统一的计量。而“文献信息统计分析方法”, 则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以数据来描述或揭示文献的数量特征和变化规律, 从而达到一定研究目的的一种分析研究方法。[2]

1.1.2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应用这一方法, 对文献的特定主题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剖析, 可以揭示研究对象的实质系统、客观地把握其研究动态和趋势。[3]

本文用内容分析法和文献统计分析法来分析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点领域及其发展变化趋势。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知网 (CNKI) 为数据源, 通过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作为检索词在“篇名”检索字段中进行精确检索, 共检索出论文284, 排除掉重复的无效的文献共计278篇, 运用wps表格工具对这些文献从文献分布规律、作者分布、科研机构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2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统计分析

2.1 文献增长规律分析

从1985年开始已经有学者开始研究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了, 至今已经有27年的发展从文献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以清晰看出该学科的研究状况, 如图1所示。

从图1我们得知: (1)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从1985年至1997年发表的文献数量呈直线型增长, 说明此时间段内该学科在我国处于诞生时期; (2) 从1997年至2003年相关文献数以较快的指数型方式增长, 说明此时该学科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3) 从2003年开始到2009年, 相关文献数量增长处于小幅波动, 说明这段时期该学科的研究处于成熟阶段; (4) 从2009年至今, 文献出现了递减趋势, 说明对该领域的研究处于衰退期。

2.2 高产作者情况统计分析

在文献作者分布领域内, 美国著名的科学史学家普赖斯在研究中发现, 大约有75%的科学家一生只发表一篇论文。根据表1中数据得知, 信息资源管理研究领域撰写一篇论文的作者占81.6%, 与普赖斯的结论基本一致。另外, 经过细致的统计分析, 278篇文献中排除一位作者发表多篇文章的情况, 共有作者217人, 在任意一门学科领域中, 发表文献较多并在本学科领域有很重要的影响的作者即核心作者。根据普莱斯公式, 其中N代表核心作者发文量最少的作者发文数, nmax代表核心作者中最多发文数, 由普莱斯公式可知即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根据表1可知, 发表文献在2篇以上的作者共有40位, 共发表论文101篇占文献总量的36.3%。郑怀国和孙索芬在农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发文量位居第一, 可见二位在农业信息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研究成果显著。

2.3 论文研究内容分析

通过对检索到的278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出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5个研究主题:农业信息资源采集获取共11篇、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共127篇、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52篇、农业信息资源发展建设52篇、农业信息资源配置16篇。在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领域内, 这5个研究主题共计258篇, 约占农业信息资源管理总文献量的93%, 如图2所示。

由图2得知: (1) 截至目前, 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最多, 其次是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以及发展、建设; (2) 对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获取、配置还有待加强研究。

3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趋势

3.1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不足

3.1.1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力度不够

对农业信息资源管理认识不足, 观念落后。[5]总的来说,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 尤其是对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采集上。而且从总体的论文内容来看, 大多数都处在理论研究中, 研究群体主要是图书情报领域, 而本身农业信息资源管理属于交叉性比较强的学科, 需要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的知识, 目前只有图书情报界的学者研究不能完全挖掘出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

3.1.2 相关研究与实践结合的少

从论文的研究内容来看, 与实际农业问题结合的比较少, 并未与我国现有的客观事实联系在一起, 对农业实践缺乏指导意义, 而且从上文的文献分析也可得知, 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主要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 而行政企事业单位对该领域的研究较少。这就导致理论脱离了实际, 难以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3.2 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未来趋势

3.2.1 继续深化理论创新

丰富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例如上文总结的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采集方面, 还有农业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对理论进行创新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 但是这里需要我国学者不单单是把国外的理论引入国内, 而是自己创造出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最终不断完善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这需要我国学者不断在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上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为世界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2.2 加强校企合作

一方面加大在企业建立院校科研工作站和学生培养基地的力度, 让更多的理论研究者走到实际的农业生产工作中, 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创造出更好的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模型, 开发出农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好的技术和实用的方法。

另一方面, 让更多的农业相关的行业企业多走进校园与学术前沿沟通, 多向科研院所表达自己的诉求, 这样主动的与学校及科研院所交流, 不但能互通有无, 更能让学术研究的更有方向, 更有价值。

4 结语

我国若想实现农业现代化, 解决农业问题和粮食问题, 就必须依靠信息的效能放大作用, 使有限的物质资源通过信息资源的放大功能来提高效能。[5]农业信息资源在我国信息资源总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对于带动市场信息需求, 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通过适当的流通渠道让农业工作者及时掌握可靠的农业信息.进行科学决策, 开发极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 促进农业资源在最大范围内自由流动, 对于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钟佳桂.信息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3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45-55, 101-112, 191-195, 255

[3]邱均平, 邹菲.关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2) :12-17

[4]郭军升.沦农业信息资源管理[J].农业经济与科技, 2005 (1) :12-13

3.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三

关键词:内部控制 信息披露 文献综述

随着萨班斯法案,在上市公司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会计丑闻,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引起了学术界对内控信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及其建立健全的重要性成为了会计行业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国2009年实施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执行本规范的上市公司,应当对本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2010年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企业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上市公司的质量和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控信息的披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1、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1.1、关于内部控制报告研究的文献综述

Hermanso(2000)通过调查显示被调查者非常认可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内部控制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好的保证。

1.2、关于内部控制报告审核研究的文献综述

通过上述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的综述,可以发现国外近几年关于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范围很广、视角很新。关于强制性信息披露的研究给国内研究提供很好的参考。

2、国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文献综述

2.1、关于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

实践论告诉我们,内部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信息的披露实践活动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

在研究了内部控制理论的最新进展——COSO报告出台之后,提出该报告对构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综合框架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阎达五、杨有红(2001)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嬗变角度分析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认为在框架的构建中五个关键因素中应引起高度注意。杨雄胜(2006)认为必须把基于权力控制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基于信息观的内部控制。施先旺(2008)从内部控制理论本身内在发展逻辑的角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变迁环境、路径及其原因。认识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胡郑利(2009)认为理论界应加强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制定一套框架结构,调查信息使用者所需求的信息的种类、披露方式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2.2、关于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范的研究

国内学者们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范主要包括从以下几个方面,即披露方式、披露内容、披露评价标准、披露审核等方面来展开。

从披露方式上看,周勤业、王啸(2005)从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看到强制信息披露的效力和作用,认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定期报告的重要内容,随同年度报告一起披露。邵志高、张琴(2009)通过对美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则演变的研究发现,强制内部信息披露决不可操之过急。

从披露内容上看,李明辉、何海、马夕奎(2003)认为企业在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之下,对企业基本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简要的描述。内部控制报告应保证披露信息的质量,以便信息使用者对其进行评价。

从披露评价标准上看,杨有红、陈凌(2009)细化有效性标准,并提出将经济性纳入评价标准。

从披露审核上看,陈关亭、张少华(2003)认为我国应当强制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该报告发表审核意见。

2.3、关于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现状方面研究的文献综述

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新规范中规定:企业应将针对内部控制缺陷提出的整改方案采取适当的形式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经理层报告,并要求企业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新规范的颁布结束了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时期。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阶段:新规范实施以前和新规范颁布以后。

新规范颁布以前,学者对深沪两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描述性统计,在现状的描述后给出相应的建议。

新规范的颁布后,一部分学者从新规范的解读中分析新规范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宋蔚蔚(2009)从责任主体的变化、强制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五个方面具体解读了新政策,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展望。还有一部分学者选择从新旧规范的比较角度探讨新规范,杨健琳(2009)比较新旧规范具体内容后,归纳出新规范在统一规定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加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部监督力度等四个方面须完善。

2.4、关于国内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研究

尽管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给企业自身和外部相关利益集团都有重要的作用,并且会带来利益,但是,基于以上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内控信息披露并未得到有效地执行,并且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详细内控信息披露的公司很少。为了加强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披露,就要对内控信息披露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以采取相应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3、总结和展望

内部控制理论、规范、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是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做深入探讨,其成果为实务工作提供指导建议。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第一、披露内容和格式统一性研究;第二、内部控制重要性的研究;第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四、新规范实施后的经济后果研究。我国已建立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强制性机制。

参考文献:

[1]宋绍清.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四

课 题 名 称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二零一零 年 十二 月 二十一 日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文描述了销售管理的基本功能,针对销售业务和销售管理系统的基本情况和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关键词:销售,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中国电子商、互联网业务的普及,许多大中小型企业都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方式去经营和管理,并因此提高了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目前仍有企业使用传统人工的方式管理文件模式,这种管理方式存在着效率低等许多缺点。所以利用计算机实现销售管理的自动化将势在必行。在如此激变的社会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意识到效率管理和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迫切性,因此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制度和秉承富有竞争力的经营理念是每个企业管理者的渴望。

在进货、库存、销售环节中,由于商品种类繁多、业务量大、销售数据和销售管理的复杂,使用手工操作的工作量很大,在操作过程中错误率高。而采用计算机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不仅将原来由手工操作的进货、出货及销售等一整套流程用计算机进行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全程管理,而且消除了手工操作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达到进销存管理流程清晰,从而能够比较彻底地贯彻经营者的管理模式。

1、销售管理概述

1.1 销售管理的概念

对于销售管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达林普教授定义如下:

销售管理是从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开始,销售管理工作是市场营销战略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执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其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销售策略,对销售活动进行管理。

[1] 或者我们可以理解为:销售管理就是计划、执行及控制企业的销售活动,以达到企业的销售目标。销售管理从市场营销计划的制定时就开始,是市场营销战略计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执行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计划,其工作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企业的销售策略,对销售活动进行控制[2]。

1.2 销售管理的作用和重要性

它的作用和重要性表现为:

1)销售管理工作是促进企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生产流通中,销售观念是否超前、销售工作是否到位、销售管理是否完善、销售预测是否准确,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进步。2)销售管理工作也是决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销售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懂销售而忽视管理,或者只重视管理而轻视销售,都会阻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销售管理工作是决定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销售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只懂销售而忽视管理,或者只重视管理而轻视销售,都会阻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有效的销售管理能成为商业市场成功的首要条件。[3] 但是作为市场领域的一部分,现在的销售管理研究还相对于不成熟[4]。

1.3 企业提高销售管理能力的方法

1.制定系统的销售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制定系统的销售管理制度及与各项销售管理制度相匹配的销售政策。一个企业的销售工作要想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前提是管理制度没有明显的缺陷和遗漏,销售管理制度系统配套、互相制衡,并有相应的销售管理政策与之相匹配。销售管理制度要量身制定,不能照搬行业内成功企业的原版,但可以参考。

2.制定销售计划和相应的销售策略

销售计划大致包括:每个区域、每个客户、每个区域销售人员的、季度、月度、单品销售目标;市场开发计划、渠道拓展指标,费用指标、利润指标等。并根据产品的特性确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 坚持管理与系统相融合

销售管理信息化管理的原则之一就是将管理与系统相结合。信息化的工作应该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指导框架下进行,应强调管理制度和先进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在销售业务中的主导地位,只要建立在现代IT系统之上并与之融合的结算模式才可能是先进的。2. 坚持信息化与业务相融合

销售全过程实行模块化管理,与现有的运作模式接轨。对信息实现加工和分析,随时可以调看重要信息流向及分布的图表数据。便捷灵活的查询信息,对复杂的报表系统在格式和内容等方面要实现灵活修改的功能。要以业务部门为主导,以业务为本,以管理为纲,信息技术只是实现业务运作与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实现手段。从本质上讲,信息化应该是业务部门的事。业务部门必须考虑清楚怎么做业务,业务流程什么样,怎么进行管理和监控,然后再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

3、经销商的销售管理

3.1 经销商销售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新形势下的新经济模式的不断涌现,给每一个厂商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带来跟多残酷的挑战;而面对急剧变革的环境,经销商跟多时候犹如一条身处漩涡激流中逆流而上的小舟,不能冲破阻力就会被击沉于水底。如何摆脱种种困境,使自己的经营紧跟着时代的脉搏,是要研究的问题。

总所周知,由于整个调味品行业门槛低,日趋饱和的市场,竞争加剧的恶化,厂商间忠诚度的相对降低,都使得厂商在操作产品时谨小慎微,特别是经销商,虽然市场上产品很多,单为了完善自己合理的产品结构[5],想抓住一些有品牌、有操作市场队伍的产品也决非易事。而同时,由于受资金链、仓储、物流方面的影响,虽然经营了不少产品,却鱼和熊掌并未兼得,而是丢了西瓜未也留下芝麻。

因此,经销商要合理的定位自己的产品结构,代理一些专业化运动、互补性较强、差异化明显、少而精的产品;在产品经营的资源配置上,要做到主次分明,要对产品线进行合理的分类,把产品分为战略型产品、利润型产品、潜力型产品、边缘型产品、品牌型产品等,学会季节性的调整产品结构,这样,产品的主次就泾渭分明了、操作的思路清晰了、投入比例也就有的放矢了,目标利润核算也算明确了,也就是“20、80定律”。同时,代理商要积极配合厂家做好仓库管理,做好各种销售报表进行分析,向厂家提供销售数据,以寻求厂家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对产品结构的定位和管理。

3.2 分销业务流程

分销过程一般有三种销售模式: 零售、经销、代销。经销是把商品销售给某一级别的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图3 分销基本模块及模块间调用模型

顾客可以向制造商、分销商或零售商订货;而接到订货申请的商务个体又可以综合各种情况制订自身的需求计划, 并通过上级渠道逐步返回到制造商的生产系统中;生产系统可将其并入总需求进入系统中的MRPII计划进行处理。成品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物流公司按照一定的配送计划发送到分销商、分销中心或代销商(零售商)的库存处。接受了订货申请的各商务个体根据库存情况配货, 并向顾客发货, 完成订单履行的过程。退货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退到可以处理退货的商务个体处, 商务个体按照一定的处理规则将其退回库存, 或丢弃处理。

4、服饰行业销售状况分析

我国服装连锁零售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各连锁店零售企业的规模一天比一天大,门店一天比一天多,每天的销售额也一天比一天增加,但是门店销售、库存管理混乱,物流配送跟不上销售额度的事情时常发生,总公司不得不增加大量的后勤和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对这些门店进行管理。大量人员和管理费用的增加对企业提高效益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将原来规模所得到的销售利润大部分抵消了,同时导致库存量的增加、流动资金的增大,企业管理随着规模的扩大更加无序和混乱。

近几年来,全国服装销售企业还在迅速增加,服装销售的规模仍然在不断的扩大,总类在不断增加,全国各地的服装销售行业与日俱增,其连锁店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与其他行业的销售比起来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6.2 我国销售管理系统的研究

销售是企业活动的出发点,它为经营决策者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数据,为生产预测和生产计划系统提供需求信息,为质量管理系统提供客户反馈信息。为了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对传统的制造企业销售管理进行信息化改造,建立网络化销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下将介绍国内已研究出的两个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

[11]

和分布式连锁销售管理系统

[12]。

6.2.1 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

ERP是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 即将企业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其功能模块不同于以往的MRP或MRPII的模块, 不仅可用于生产企业的管理, 而且在许多其他类型企业, 如一些非生产、公益事业的企业也可导人ERP系统进行资源计划和管理。在企业中, 一般的管理主要包括3方面的内容: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销售、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这三大系统本身就是集成体, 它们互相之间有相对应的接口, 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来实现对企业的管理。

基于ERP的销售管理系统是一套完全基于Web方案的企业级销售管理应用系统。以企业级的整体销售管理解决方案,协助企业建立统一的客户资源, 拓展企业销售渠道,帮助企业寻求最佳市场方式, 规范企业销售流程, 以科学的方法建立企业持久的客户体系。其大容量、高效率的销售数据和客户数据处理能力, 以及全部基于Web平台的市场和服务等功能, 不仅能使企业从多渠道收集与销售相关的信息, 更能快速发现客户和潜在伙伴, 进而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

1)系统框架

在销售管理系统中, 结合在系统分析基础上得到的业务流程以及原先, 原始的表格、报表, 采用数据平台的方法, 给出数据流图, 在数据库中列表并示意出各字段约关联性;最后, 在流程、决策、初始化等模块分离的基础上, 将销售管理系统的功能分为3个模块:销售管理, 统计报表, 客户管理, 如下图所示: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业所需要的销售分析报表, 对企业现有业务进行全面、准确、详尽地分析, 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系统、直观的销售分析结果, 评价企业实际销售效果;商品销售排行子模块能够帮助企业掌握各种商品的排行信息, 及时抓住市场机遇, 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客户管理

客户管理模块用来实现对客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帮助销售人员掌握各种客户信息, 并能够实现客户服务管理。该模块从功能上可进一步划分为客户资料管理、客户资金往来、催款计划、信用管理4个子模块。

客户资料管理子模块用来管理客户信息, 记录客户的基本信息和购买活动。客户资金往来子模块记录客户资金的往来信息, 包括对已经实现销售的客户和潜在客户信息的记录。潜在客户是指已经有接触但是还没有实现销售的客户。潜在客户信息的记录可以帮助销售人员关注潜在客户的动向并保持接触,从而有可能最终实现销售, 将其转变为实现销售的客户。催款计划子模块根据不同客户的信用等级来确定催款的时间和方式, 帮助企业尽快进行资金回笼。信用管理子模块能够制定客户信用额度、客户信用等级, 方便企业对不同信用额度、信用等级的客户进行管理。

6.2.2 销售管理系统

有效的连锁业务销售管理系统,有利于公司管理层及时地了解各连锁店的经营销售情况,并以此做出科学的分析和决策。根据连锁销售系统的业务需求,架构了一个三层结构的分布式连锁销售管理系统,系统由销售管理后台、销售终端和数据通信模块三部分组成。系统基于.net 技术构建,使用Socket 进行网络通信,应用断点续传、身份认证和加密技术,以及多线程技术,经济、可靠、安全地实现企业总部和各门店之间远程销售数据的统一管理,目前该系统已投入使用,运行情况良好。

1)系统架构

运动品牌店铺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7、小结:

对于服装经销商来说,不仅有很多的销售数据要管理,就服装的属性而言,有颜色、尺码、款式等,不一样的属性对应的价格也不同,所以开发服装销售管理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实现各服装销售单位高效的管理,大大提高日常销售管理工作的效率。而现在大多数的服装企业总部只是使用了一些服装软件的记账功能,而对于难度比较大的分析功能却很少涉及。现在服装软件中的业务数据,一般企业准确度很难达到100%,而且数据的及时性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开发出一个能清楚反映实际销售情况的软件显得尤为的重要。

参考文献

5.企业信息化问题及研究 文献综述 篇五

文献综述

题目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姓名

学号40741703系别科学技术系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

2011年1月7日

经营型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与应用已成为当今社会企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信息已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财富和资源,可以说,掌握了信息,就有机遇;掌握了信息,就有发展。因此,对正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来说,广泛地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在全球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党和国家已把信息化作为谋求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战略选择,企业信息化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在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搞信息化建设的,因此,与信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以及发达国家的企业信息化程度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虽然与过去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在已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战术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但还是存在着对信息化认识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信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我国信息化现状之后的总结,提出了目前企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观念落后、受企业体制和机制的限制、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发展缓慢、人才缺乏、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配套环境限制、投入力度小,结构不合理等。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不利于增强我国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不利于我国企业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企业的信息化分析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方面信息化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和主导地位,形成迅速传播的信息机制;另一方面,产业信息化成为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传统经济的有效组成。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都是信息经济的重要组织部分。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将分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

合,形成信息产业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信息资源推动资源共享,从而促进信息采集、传播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加快传统产业信息化的进程。

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现代企业中,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和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已不再仅仅支撑企业战略,而且还有助于决定企业战略,信息战略已成为企业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竞争优势也不再仅限于成本、差异性和目标集聚三种形式,现代企业提出“向管理要效益”,企业信息化管理形成的独特竞争优势——知识优势,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优先级竞争优势,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景旗,宋贵侠.企业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庆社会科

学,1999,(04),22-26

[2] 石钧,王盈楚.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 2007,(12),55-57

[3] 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06

[4] 谭跃进.定量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出版社

[5] 李鸿吉.模糊数学基础及使用算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

[6] 姜启源等.数学模型(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7] 吴皓.信息化如何带动企业的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6,(11),105-109

[8] 信息化建设[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5,(02),42-48

[9] Information extraction system: design and its commercial use, 2007

6.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六

在《浅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作者应建权提出,会计信息披露是指按照会计的准则编制而成的会计信息,再按照会计准则披露的要求,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过程。阅读他们的观点,我总结出,会计信息披露通过对比管理层与投资者两者之间的信息,对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中,作者王咏梅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是股票发行公司按照国家和证券交易所规定的公开企业重要信息,是益于投资者进行判断的一种行为。按照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必须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财务报表、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通过阅读王咏梅的观点,我认为: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的信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和避免上市公司违操作,利于投资者形成一个合理的证券投资组合。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在《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分析》中,作者明洪盛提到,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字叙述失真,即有意歪曲经济业务的内容,张冠李戴,把不合理、不合法、虚假的业务或收支通过各种途径变通为合理、合法、真实的业务或收支,或做出虚假的陈述。具体表现为滥用各项损失准备、转回调节利润等。第二,数字不实,即经济业务内容本身是合法的,但在作会计处理时,经济业务的数据不真实,有意地扩大或缩小经济业务的数量。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作者阮慧荣提到,信息使用者通过对充分而完整的会计信息及其勾稽关系的分析,可以判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一些上市公司总是采取尽量少披露会计信息的方法来隐瞒可能存在的不实资料。例如,有的上市公司其投资收益占到了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但究竟是投资何处所得,投资收益率有多少,风险程度如何等,均未做相应说明。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中,作者李静萍提到,《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发生可能对上市公司股票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而投资人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上市公司应当立即将有关重大事件的报告提交证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件的实质。这一规定对于防止知道未公开信息的内幕人士进行内幕交易有积极的意义。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本应慎之又慎,但一些上市公司却不顾损害公司形象,披露信息时极为随意。有的上市公司在公布定期报告时不严肃,公布之后不断地打“补丁”。

总结以上观点,我得出:

1、信息披露不真实

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提高股票市价以顺利筹集资金、增加公司业绩等目的,违反法律规定,向证券市场及投资者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和内幕信息,这严重违背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不但破坏证券市场的正常投资秩序,也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2、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有的公司甚至对一些重大事件不予披露,由于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上市公司对应该披露的信息没有进行完整的披露,而是采取避重就轻,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隐瞒事实真相,误导投资者。

3、会计信息披露时间滞后

相当一部分的上市公司不能及时的公布财务信息,这会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市场经济中,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关系到每个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4、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我国目前制定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的有关机构有全国人大、证券委、财政部以及其他机构等,这些部门很多,管理不又统一,从而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统一性,信息披露制度不稳定,有些治标不治本的规定又经常变动,不易把握又不易执行,这给会计信息披露出现遗漏、虚假、隐瞒等现象以可乘之隙。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

在《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作者梅明华提到,为了获得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有些公司或者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或者制造虚假证明文件,或者进行虚假陈述,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发布不实信息,以此获得上市资格。其次,是配股的吸引。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以满足对资金的持续需求,有些公司往往粉饰会计数据,进而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

在《浅析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趋势》中,作者段丽军提到假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是理性的是利弊权衡的结果是成本效益比较的结果即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信息披露违规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收益若大于由此所致的成本上市公司就会选择违规行为反之上市公司则会依法披露信息。1被揭露的可能性很小。2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国家现已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有关惩治会计造假的规定处罚过轻过宽。这样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中,作者朱红奋提到职业审计界的审计监督有效性不足。造成有大量的未经严格把关的不实信息得以对外披露。其次,信息披露违规的法律责任体系存在缺陷。对违法违规行为一般都采用行政处罚,责任人较少因其违法行为而受到处罚或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尽管证监会颁布了多项信息披露的有关准则,但作为主要报告部分的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信息的生成则是根据财政部会计制度制定的。由于两者职责不明又缺乏协调和沟通,信息披露的要求缺乏一致性,造成执行中的混乱状况,给披露虚假信息创造了可乘之机。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问题与对策》中,作者司小平提到证券监管力度不足。目前我国尚无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中也很少严格约束会员。个别负责经济的官员习惯于用行政管理办法来管理证券市场不按证券市场的规律办事。投资者的行为也还在摸索阶段造成有用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地传递给投资者和其他信息需求者。因此证券监管力度不足也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原因之一。2社会审计机构存在问题。众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舞弊案无不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为了维持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和眼前利益在实践中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通过阅读,我认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包括以下几种: 1.巨大的利益驱动

某些上市公司利用造假等会计行为来粉饰自己的业绩,在会计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上大做文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公正、客观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也做了明确的规定,为了保住这赚钱的工具,有些公司大搞财务包装,玩弄披露游戏。2.违规成本低廉

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围绕着公司会计信息的造假,涉及到很多的单位和人员,有些本来就是执法者,但不认真执法,反而与公司串通,合伙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加具有隐蔽性,增加了查处的难度。另外,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公告出来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在这之中,虚假信息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使查处难度难上加难。二是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即使被揭露出来,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3.会计信息披露成本过高 但在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上,信息的披露成本和融资成本都很低,加上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诸多不规范,这使很多企业都争先上市。面对这种状态,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成本,从而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更加透明化。4.相关法规制度不完善

尽管近几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对信息披露制度的不断改进,但到目前为止,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公开透明、实施规范、易于操作、层次清晰、公平执行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5.外部监管力度不足

我国如今依然没有证券市场的自律性机构,交易所在运作过程当中也很少会严格约束会员。由于中国证监会力量薄弱,权威性的不足,证券市场又是多种利益冲突的焦点之一。

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治理对策

在《论如何规范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信息披露及监管措施》中,作者兰志凯提到首先,随着《证券法》的出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体系已初步形成,然而已经颁布的一 些规范性文件,有些内容不统一,有些相对滞后,有些比较分散,不易全面执行,因此相对于市场规范的要求来说,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中,作者李静萍提到国在实行这一制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为了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应做到:第一,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制定相应的执业自律准则,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第二,严格遵守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执业标准。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对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审查应形成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提高证券市场民间审计质量;第三,应借鉴海外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经验,建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制度。尽快出台《注册会计师惩戒规则》,在中国注协成立注册会计师惩戒委员会,明确赋予它以惩戒权。

在《浅析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趋势》中,作者段丽军提到中国 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短,发育不成熟,上市公司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存在着职责不明确、监督不严格、管理有漏洞等问题,整个监督管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加强监督管理就是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及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对 金融 组织、社会中介机构、上市公司及投资者的市场行为进行制约,保证其权利在规定的范围内得到保障并履行其相应的义务。因此我得出一下结论:

1.完善和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

提高现有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标准,实施强制性的后续教育制度,从而切实的帮他们提高素质,强化注册会计师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惩罚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公司内部的审计委员会制,实行新的审计委托关系,完善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的职业发展模式。

2.强化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机制 如果制度健全监管有力,不仅相关的公司法律法规得到贯彻落实,还能购有效的抑制某些公司利用财务报表操纵利润的行为。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以及公众的力量,通过公开受理投诉或举报以及对举报者立功奖励的机制,监督上市公司的操作者依法披露信息。建立完备的信息披露监管制度,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内容要简明易懂,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3.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披露评价体系,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三方面,确定相应的指标,在综合评定基础上再划分出评定等级,从而全面、有针对的准确评价,从而使公司治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一目了然,这不仅为政府监管,也为公司自律,这是投资者决策提供高效的参考依据。4.加大处罚力度,严格执法

相关部门应加大相关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针对造假违规以及那些敢于铤而走险单位和个人,建立起更为严厉的制裁措施,这项措施应毫不手软,这样才能警示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以身试法。

参考文献

7.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文献综述 篇七

国外关于会计信息透明度定义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Levvit认为代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透明度”, 按照良好会计准则产生的财务报告, 应在本期报告的事项, 既不提前, 也不滞后, 要及时地报告经济业务发生的事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及时的信息,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活动。

在国内, 葛家澍、陈守德 (2001) 认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让外部使用者及时、容易、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 从而得到清晰、完整、可比、不失真企业图像的程度。魏明海等 (2001) 认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综合性的概念。黄维 (2012) 认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一个实体的财务状况与其对外报告程度的吻合程度, 较高信息透明度的实体提供的会计信息能符合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八项规定。李娟博 (2010) 认为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指在满足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原则下, 会计主体及时、公开地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和披露可靠、相关、可理解、可比、完整性会计信息的程度。

二、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

已有文献主要是从公司治理特征、财务指标和宏观披露环境三个角度来研究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因素。

(一) 公司治理特征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chow和Wong一Boren (1987) 研究发现, 公司的自愿披露水平与公司规模显著相关。Fan和wong发现, 股权集中度的影响信息质量, 股权集中度越高, 信息质量越低。Ho and Wong (2001) 研究发现设立审计委员会与自愿性披露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而家族成员占董事会比例与信息披露呈负相关性。黄维 (2012) 发现股权性质、高管持股比例、董董事会规模、股权集中度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有显著的影响。

(二) 财务指标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Lung和Lundholm (1993) 认为信息披露情况与公司收入的波动性、公司规模和融资需要有关。而Chow and Wong-Boren (1987) 发现公司的规模与信息披露的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而与其他几个指标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张程睿 (2008) 发现, 规模越大、每股收益越高、负债率越低、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信息透明度越高。李娟博 (2010) 发现总资产周转率、违规情况、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在单因素、综合回归模型中都比较显著, 权益乘数、营业利润率等在部分模型中比较显著。

(三) 外部披露环境对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影响

Wang、Sewon和Claiborne (2008) 认为自愿披露程度受国有股比例、外资股比例、股本收益率、约定审计者声誉的影响。魏明海等 (2001) 认为, 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信用环境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裘宗舜、韩洪灵 (2002) 认为会计准则制定质量是前提、会计准则产品质量是核心、会计准则执行质量是保证, 这三个方面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实现。唐予华、李明辉 (2003) 发现, 会计信息披露成本、会计信息披露风险、会计信息披露收益与投入的不对称、会计备选方案与透明度的矛盾等对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影响。

三、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衡量方法

国外主要有四种方法, 第一种是普华永道的不透明指数报告, 虽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国家整体会计透明度差异, 但不是公司水平上的调查, 不能区分各国家公司之间的信息透明度情况;第二种是标准普尔评价体系;第三种是自建评价体系;第四种是使用替代性变量来评价会计信息透明度。国内, 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是直接使用深交所的信息考评结果;第二种是自建评价体系, 如南开大学课题组 (2004) 针对公司治理问题自建了一套治理评价体系;第三种使用替代变量, 如袁小平 (2007) 用Jones系列模型来测度会计信息透明度,

参考文献

[1]Chow C W, Wong一Boren A.Voluntary Finaneial Disclosure by Mexican Corporat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 1987, 62 (3) :533一541.

[2]Healy p M, palepu K.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Are 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405一440.

[3]葛家澍, 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J].会计研究, 2001 (11)

8.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篇八

一、信息特点

信息是物质世界的一种普遍属性,是以物质能量在时空中某一不均匀分布的整体形式所表达的物质运动状态和关于运动状态反映的属性。信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依附性的特点。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平台,有如下几个特性:①平台开放,每个注册用户都是信息源,可以发布大量信息。②信息发布及时,其信息发布速度甚至超过传统媒体。③信息碎片化,较短的文字撰写对信息的完整性产生破坏。④匿名与实名共存,通过实名认证的名人与无名小卒的草根异同活跃在微博的平台中。

二、信息传播特征

在《传播学导论》中,作者认为信息的传播特征可以从一般信息、传统媒体信息(传统媒体指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信息3个层面对信息的传播特征阐述。其中,一般信息的传播特征具有客观性和可识别性,具体表现在存储性和可处理性、转换性和可传递性、时效性和可共享性、价值性和可开发性、可控性和可再生性,除此之外,信息还有依附性、相对性、对立性、长期性、继承性等特征。

作者还认为,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信息是交互式地传播的,信息的接收者与发送者的角色几乎可以在同一时间转换;换句话说,在网络上的个体或组织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发送者。因此网络信息独特的传播特征表现在多源性、虚拟性、隐蔽性、开放性、平民性、平等性、不可控制性这七个方面。当然,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也具有一般信息的传播特征。

作者提炼这些传播特征是在将一般信息和传统媒体信息(传统媒体指报纸、电台和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信息三者进行对比的基础上的,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

三、信息传播模型

1948年美国学者拉斯韦尔提出了5W模型,这是传播学史上第一个科学、详细、完整的传播模型,但是,拉斯韦尔的模型及其以后的改进模型都遵循直线传播的原则,忽略了其他因素对传播的影响。后来,德福勒、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等人提出许多“双向循环模式”,传播模式的研究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社会系统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传播结构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学者邵培仁提出的整体互动模式。这个模型是对人类全部传播现象的整体反映,既客观地再现了各个传播要素的活动特征,又真实地突显了人类传播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内外联系。

四、信息传播影响因素

信息传播活动涉及四个要素:信源、信宿、信道、信息。由此,对信息传播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传播者、受传者、传播渠道和传播环境。

传播者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传播者的身份、所传信息的质量、对信息传播时机和方式的选择。就身份而言,传播者拥有的职权会对受传者构成压力,使受传者被动接受信息,即压力效应,二者地位越悬殊,其越显著。传播者的身份还产生可信性效应,即传播者本人处理信息,造成信息的无意失真,影响受传者接收的信息质量。此外,还包括把握好信息传播的时机、适当选择传播方式、熟练使用信息传播工具。

受传者对信息的反应、理解和利用水平是衡量传播效果的直接指标,具体包括受传者的智能(理解力和批判力)、背景(历史情况、现实条件等)、个性和心理等。

传播渠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渠道越迂回曲折,传播的效果越差。传播环境包括组织的文化模式、群体规范、人际关系、各种传播噪声。

五、信息传播效果评价

关于信息传播效果评价研究,国内学者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周巍(2010)提出在传播理论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第三人效果理论、反第三人效果(第一人效果)等基础理论研究;受众心理对传播效果的影响研究; 新媒体的传播效果研究;分众传播效果研究等。而田芬(2010)提出的“第三人效果理论”肯定了媒介强效果理论。而李金玲(2010)对于传播失效进行了较为严格的定义。黄朔(2010)提出对于微博的传播形态属于大众传播,张放(2010)认为Web2.0网络平台传播的研究呈现出基本框架、主导范式和多学科传统,而数据挖掘也将成为传播效果定量分析的新方向。

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可以将信息传播效果按照逻辑顺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为层面。

林若男等人应用层次理论将微博信息传播效果构建出四个维度:信息发布、信息到达、信息质量、信息传播范围。微博信息传播效果影响维度:维度一:信息发布——微博数,更新频率;维度二:信息到达——转发数,评论数,回复速度;维度三:信息質量——新闻,图片,评论,生活;维度四:信息传播范围——粉丝数。

参考文献:

[1]张守文.周庆山:《信息法学》,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2]吕杰.张波.袁浩川:《传播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83页

[3]孙蕾.基于信息传播理论的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家天地

[4]周巍.《2010年度“传播效果”研究综述》,《新闻传播》2010年第5期

[5]田芬.《从第三人效果的角度透视人肉搜索》,《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2期

[6]禹卫华.《“第一人”效果:现状、问题与应用》,《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

[7]李金玲.《传播失效如何界定》,《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9期

[8]郭力华.《试论受众的接受心理与传播效果》,《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9]黄朔.《媒介融合视域中微博多级传播模式探究》,《东南传播》2010年第6期

[10]张放.《网络人际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框架、主导范式与多学科传统》,《四川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1]唐乐.《传播与接受——不同媒介对大学生影响效果的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第7期

9.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 篇九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消费的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学术论文;综述

一、研究概况

1.基于消费心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从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行为重点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一般采用的研究工具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例如,美国消费者行为学家亨利·阿塞尔(Henry Assael)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成员的购买和消费模式[1]。从消费心理和价值层面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代表性研究有:澳门学者吴绍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和模式的研究,台湾学者许家铭对大学生消费决策型态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梁伊杰对台北市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消费行为的研究、罗博铭对大学生绿色消费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任丽美对大学生生活型态差异对移动电话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大陆学者朱丽叶对大学生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倾向的研究、杨传忠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宋绍成关于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李光南等对大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以及刘世雄对大学生消费存在聚群现象的研究[2]。以上研究的共同特征都是把研究重心放在消费者本身的消费决策的心理过程上,而产品只是参与研究的一个工具。

2.基于特定商品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对不同商品的功能属性的偏好以及购买使用习惯等。在研究方法上,这类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特征,以定量研究为主[3]。例如,西方学者埃斯科菲(Escoffery Cam)和米勒(Miner Kathleen R)对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消费行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上网消费行为的差异与迷恋上网程度的差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结论[4]。陈新光(ChenXinguang)、李小明(Li Xiaoming)、斯坦顿(Stanton Bonita)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吸烟消费行为和心理,发现了大学生吸烟具有被动性、从众性和虚荣心等特征[5] ,黄小波、李一玉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发现体育消费具有齿轮效应,喜欢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喜欢[6] ,霍力、杜文广实证研究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旅游消费具有较大情绪化特征[7],弓太生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鞋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的鞋类消费具有追求时尚性特征[8]。以上研究管都从特定产品(服务)出发研究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选择特定商品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优点是研究结论贴近市场、实践性强。本文试图吸收上述两方面理论的优点,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特定商品结合起来分析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

3.消费心理和观念的研究

以消费结构为专题研究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心理学为背景进行的,或者为商业市场服务而展开,基调却基本一致,总体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不成熟的。徐兰宾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稳,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左新荣等认为还存在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而余展洪认为大学生的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注: “ 财商”一词由罗伯特·清崎提出“ 财商与你挣多少没有关系,它是测量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闫缨概括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 趋同心理”,即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使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使得大学生们搭上宿舍、朋友、老乡的班车不停地“ 消费”着,在趋同心理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带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除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外,有的大学生忽视经济能力,在超出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采取试验的方式考查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动机,社会学可以研究外界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作用,教育学可以通过教导灌输的方式来

二、分析与思考

我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是在90 年代后半期兴起的,从各个学科角度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理论深度不够

在已有的研究中,80.5% 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并且多半是进行一次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描述性研究,而在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论探讨还很缺乏,调查后达到的结果总是给人以“ 相似”、“ 千篇一律”的感觉,人们似乎可以在一开始了解到要研究的对象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了,于是每次研究的特殊性和个性消失了;虽然有19.5% 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研究,但是经过查询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教条式的论述。总的看来,大学生消费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比较少,探讨深层的文化理论因素更是几乎没有。

(二)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论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

(三)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通过文献回顾,知道已有研究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的分布比例看出,多是对大学生消费的综合考虑,而对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的具体研究不足,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大学生消费文化。大学生消费者是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但是同其他群体一样也要受到传统和现代文化、家庭和社会风俗的影响,甚至在其审美观上当然也是后天形成了,因此,从文化上考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第二,研究领域可扩展性。已有研究的主题过于老成,多是重复同一问题进行没有新意的 反复讨论,虽然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影子,如对网络和信息消费的研究近两年来已有出现,但是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如具体到短信消费,数码产品购买等消费行为却还是没有出现。另外,已有研究都是只看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其他因素对其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形成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却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这是值得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一篇:蒙氏感官教学反思下一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