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研读心得

2024-10-12

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研读心得(共11篇)

1.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研读心得 篇一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本学期,我认真研读了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颇有感悟。特别是对于地理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以及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角色转变,有些体会。

地理新《课标》之新,就在于地理新《课标》要实现的目标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像旧的地理《课标》一样,注重老师知识的讲解和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这一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者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新要求。因此, 新《课标》在地理课程目标定位上有了变化, 定位于“使学生具有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地理科学素养”,而不是像过去地理课程所追求的培养地理学科专家那样去确定目标, 因而,新地理课程把学生学习地理从死记硬背、教师满堂灌中解放了出来, 从而让地理教育首先体现“教育”的功能, 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人的发展, 然后才是用“地理”去“教育”,这才是地理教育在新《课标》中升华的本质特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例及课后反思,我认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创设感性导入情景

新课标提出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所以在新课开始之前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感性现实材料以提问方式导入,如图片、动画或视频等方式,例如:

在讲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时首先用多幅图片展示不同地方的自然景观(主要是植被景观)差异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时间在世界不同地方会呈现不同的自然景相?由此引入新课,为说明世界气候类型多样化做铺垫。这样的景观图片展示方式可以让学生有直观现实感,使他们不至于在学习气候类型这样比较陌生而抽象的知识时无源可寻。

进入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时可先播放一幅“苦难的地球母亲”动画图片,动画展示了把地球比作一个怀孕的母亲并牵着很多孩子哭泣的场景,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这样在用数据告诉学生人口数量以及后面归纳 1 的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前就让学生先从情感上深刻的感受到人口数量的庞大及带来的压力,并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在讲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中东》之前,提问:提到中东你会想到哪些场景?以海湾战争为背景播放一段视频后请学生回答,并在片中就潜在的播放了中东地区战乱、干旱、多石油等特征,这样可结合当前热点围绕教学主题激发学生的探讨欲望,此外还潜移默化的促成他们养成关注时事的良好习惯。

二.将实际生活融入教学的主要内容

感性导入可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来说应当是很有益的,但是接下来还是难免会落入教材规定的内容中,让学生自然又产生某种叛逆心理,这个时候仍然要注重各个环节中提供给学生与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讲解方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为解决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而不得不去探究、去了解自己不感兴趣的知识,最后达到对全部知识点的掌握。

1.采用多种方式讲解知识要点,以现实为依托便于理解记忆 新课标要求使学生初步形成地理审美情趣,在这点上我常常使用知识点相关的传统诗词作为切入点。如: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送瘟神》)揭示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并且赤道的周长约为4万千米。

《天气与气候》一章中讲解农作物受气候影响最显著时可引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使楚》),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柑橘属亚热带作物,淮河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淮河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不适宜柑橘生长,故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讲解影响气候的地形因素时可引用“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此句说明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的规律;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揭示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的道理。

2.引导学生从现实关注的焦点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如在七年级第三章第二节《世界的人种》为例,根据教学有经验的老师课前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对巴西的体育情况最感兴趣,而对于其他的人 2 口、文化、农作物、矿产等则基本无兴趣。便做了以下处理:让学生观察2002年世界杯巴西夺得冠军的图片,提起学生兴趣,学生感觉新奇,热情提高。然后不失时机的让学生仔细观察,看一看自己认不认识夺得世界杯的巴西足球运动员。学生热情进一步提高,出于好胜心理必然会争抢的说出自己所熟知的世界级球星,进而设疑: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球星的肤色怎么样啊?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人,会有不同的肤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于自己所熟知的球星却一直没有注意到为什么会这样,会产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或许学生对于巴西的人口组成没什么兴趣,也不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他们一定会迫切想知道自己心中的偶像的情况。只要能发现教材中隐含的这一题材,并进行合理开发与重组,那么“世界三大人种”这一小节的知识便很容易解决了。

让学生从自己熟悉、感兴趣的内容入手,为解决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而“不得不”学自己兴趣不高的知识点,如此环环相扣,最后在不知不觉中达到对所有知识点的掌握与融会贯通。而学生兴趣点的发现与教材内容的联接,各知识点之间如何进行这种“环环相扣”,这正是教师在“自主学习”运用中的最大量的“劳动”。

三.对知识点进行升华,让学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更广更深的思考现实中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但又是促成其发展思维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通常将它放在课堂结束前给学生较自由的空间讨论,适当引导但不做过多思维上的干涉。

1.分歧性问题的设计:七年级上《世界的聚落》中,关于聚落的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以北京四合院的为例,让学生用辩论的方式讨论了民居建筑该拆还是该留,氛围比较热烈,这样在讨论中使学生都意识到了发展与保护的意义,并最终想寻求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矛盾。

2.假设性问题的提出:以七年级下《中东》为例,第一课时中一个知识要点是中东是全世界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都最多的地区,给中东石油大国带来了财富,但是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因此提 出假设问题:未来没有石油的中东出路何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解决办法,这样在以兴趣提升其主动性的同时又近一步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综合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以上流程的设计之外,在还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机制,新课标提出要创设“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这实际上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

我国古代的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让兴趣为学生指路,将生活带入课堂,才能真正铺好新课标实施之路,也才能真正开启素质化教育的大门。

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还觉得,老师不但要在教学上有一定变化,老师角色的转变也是必须的。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个学习型教师,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自来水,这是社会对教师也是教师对自己一种要求和期望。我们在提倡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的同时,教师自身就应先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拨动学习的心弦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课改给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鉴于此,在业务上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育理论与地理知识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存量知识。使自己的地理教学能力提速,使自己能充分地驾御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跟上新课程的时代步伐,进而推进新课改的落实。

其次是师生地位应该有变化

课改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最后,教师必须写好教学后记

作为地理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后记有许多好处。写好教学法后记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但面对的学生不同,如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找到一个既符合教材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写好地理后记是捕捉教学“灵感”的有效方法。在地理教学设计中产生“灵感’’是很正常的,我们要善于捕捉”灵感”,并应用于地理教学中。写好地理后记为撰写地理教研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学后记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的心得,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因此,教师的教学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教学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地理教学服务。

另外,新课程对地理教师还提出新的能力要求,如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因此,地理教师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地学习,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我们应该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心得

刘 利 荣

2.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研读心得 篇二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朗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从而激起学生想读的愿望。

《纸船和风筝》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文中又有很多对话。上课伊始,我创设了动物王国这样的情境:“今天,老师特别高兴,昨天我去动物王国做客,和许多小动物做了有趣的游戏。临走时,国王听说我今天要见你们这些可爱的小朋友,可高兴啦!特意派来两位大使来我班做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好吗?”在学生热烈的掌声中,在一双双好奇、惊喜的眼神中,我把戴头饰的“松鼠”和“小熊”请上了黑板,导出了课题《纸船和风筝》,成功地点燃了学生学习新课文,阅读新课文的欲望和热情。

二、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称赞》时,当学生读到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时,我让学生说说“这样的称赞会起到怎样的神奇效果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接着又让学生充分想象:假如你是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后又会怎么想?会对它说什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究。随后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了一个合作学习的内容:你觉得小刺猬和小獾可爱吗?为什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

三、变换组织形式,让学生明确朗读效果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模仿性强,爱表现自己,教师要针对这些特点,按课文的内容,变换形成,让学生多读,并且都参与,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朗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自由读等。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我把个别读、小组读、齐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法揉合在一起,让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竞赛氛围中情绪高涨,读得声情并茂。除此以外,我还采用配乐读、配音读、表演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在教学《荷叶圆圆》时,我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注重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和阅读的方法

1.紧扣文本,训练朗读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要用语言描述,引导看图,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带学生进入情境:““小朋友,下雪天多美啊!你们喜欢下雪天吗?下雪了,你们会怎么说?”学生争相发言后,再让学生用“高兴”的心情读“下雪了!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这样就很自然地指导了朗读。其次,要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如“,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我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然后,通过“枫叶”“月牙”等词语调的变化,反复朗读,体会美感。最后,采取问答式练习朗读,分别进行同桌、师生、男女生之间的问答练习,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躲在洞里睡着啦。”这两句。

2.范读引路,指导朗读

在课堂教学中,范读必不可少。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

五、激励性评价,促使学生多读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点评,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3.研读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三

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一学一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解读:

1、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四基: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呈现)

3、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

5、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表现为数据意识或数据观念、模型意识或模型观念、应用意识。

在小学阶段,学生认识了正有理数,掌握了正有理数的四则运算,知道可以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及规律。在初中阶段,学生将认识负数、无理数,学习它们的四则运算,还将学习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这些内容构成了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数与式”是代数的基本语言,初中阶段关注用字母表述代数式,以及代数式的运算,字母可以像数一样进行运算和推理,通过字母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方程与不等式”揭示了数学中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是一类应用广泛的数学工具;“函数”主要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索事物变化的规律;借助函数可以认识方程和不等式。数与代数领域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观念,发展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

初中阶段数与代数领域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和“函数”三个主题,是学生理解数学符号,以及感悟用数学符号表达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的关键内容,是学生初步形成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感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重要载体。数与式的教学。教师应把握数与式的整体性,一方面,通过负数、有理数和实数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数是对数量的抽象,知道绝对值是对数量大小和线段长度的表达,进而体会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形结合的意义,会进行实数的运算;另一方面,通过代数式和代数式运算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通过基于符号的运算和推理,建立符号意识,感悟数学结论的一般性,理解运算方法与运算律的关系,提升运算能力。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应当让学生经历对现实问题中量的分析,借助用字母表达的未知数,建立两个量之间关系的过程,知道方程或不等式是现实问题中含有未知数的等量关系或不等关系的数学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用字母表示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感悟用字母表示的求根公式的意义,体会算术与代数的差异。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表现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与创新意识。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表现为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或推理能力。

4.初中生物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四

1.情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感是人对现实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等特征。总的来说,情感是人的感情、内心体验、愿望、价值追求等一系列心理现象的统称。国外学者提出“情感智慧”的概念,认为情感不仅仅是认知性的,也是一种智慧,是对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成功与否、社会生活幸福与否产生重大影响的智慧。

新课程目标中的“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情感就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只能培养伪君子的枯燥无味的语言。”积极的情感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提高人的认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同时,强烈、稳定的情感本身是一种强有力的意志动机,可以增强人的信心和力量,坚定人的意志。从内容上看,情感目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道德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2)理智感目标,即要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认知兴趣(包括学习兴趣)及渴望追求真理的心理倾向;(3)美感目标,即要努力激发学生对美的需求,不断提高其审美能力,使他们在根据自己对美的需求来评价自然景色、文学艺术、建筑工艺以及美好的言谈、举止、思想、风格、愿望和动机等行为和精神事物时,产生美的感受。

在生物教学中,情感方面的课程目标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活动,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让学生了解动植物,让学生关注动植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理解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意义;通过生物知识的介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2.态度

态度是具有复杂成分的心理现象,是主体对客体对象所持有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和意向3个因素构成,其中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不是生来就有的,它的产生以个体价值观为内参照系,社会规范为外参照系,经过顺从、认同、内化而形成。态度一旦产生就有一贯性,成为性格、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个体、群体和社会产生影响。从学生的角度看,态度目标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认知类型,不仅有认知问题,还有情感问题与意志问题,是学生形成各种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途径。

新课程目标中的“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态度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能有乐观、积极进取、敢于求实创新的人生观,热爱生活、学习、工作,热爱自然、社会,对社会有责任感、义务感,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态度教育对学生有终身的价值,积极的态度使个体倾向于选择正面信息,促进判断、理解,产生良性的情绪体验,能排斥或能客观分析负面信息,从而促使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情感的形成;其次,积极的态度促使个体敢于正视现实,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及生活中的不愉快经历,对成败进行正确归因,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再次,积极态度具有催生创造和完善自我的价值。研究表明,许多高成就者具有优良的态度,他们充满自信、乐观敬业,敢于面对失败,勇于承担责任,善于与人合作,视压力为挑战,勇于探索创新。

端正良好的态度是学习生物学的前提和重要内容。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主要体现在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地尊重客观事实,大胆提出见解并不断创新,及时记录和分析实验中的现象等方面。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要使得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学习科学家进行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积极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另外,通过生物学的学习,还要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宽容的人生态度,教师要给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不断地从各方面充实自己,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积极、民主、和谐的教学生态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学生之间都融洽地相处,就像生物圈中的每一种生物一样生长,并获得发展的空间。

3.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处理普遍性价值问题上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包括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其中理想、信念、信仰是最深层次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属于人的意识范畴,情感、态度属于人的心理领域,价值观属于更高层面的社会意识领域,是理性认识的核心部分。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和法制观念等意识的高级形态。

新课程目标中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强调让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从横向上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3个要素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描述了人的情意领域的完整画面;而从纵向上看,这3个要素依次递进,构成了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价值观目标的教育要使学生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人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可持续发展还强调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资源等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渗透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观、现代科技观的教育。在价值观的培养上,要重视人口观、资源观、环境伦理观等的教育,使学生从内心珍爱自然产生的情感,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

5.学习初中生物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五

唐山十七中 王玉蓉

2011初中生物新课标再次强调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素养、培养探究能力。针对这些理念,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努力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在看、听、说、闻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体验。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有了认知的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得以加强,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的认识,就可能有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沟通,懂得尊重人、体谅人。新课标要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第二、倡导“开放式”教学,变革原有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资源共享变成现实,计算机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第三、落实实验教学,培养学以致用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吗,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

第四、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传统教学只注重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差,课改后的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下的每一节环节都做的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

6.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研读心得 篇六

(2013——2014学第一学期)

本次参加学校组织的生物新课标及新教材培训,经过老师们两周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结合对新课标、新教材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1、理解新课标的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

(2)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倡导探究性学习。

2、新课标凸显核心概念:

生物新课标有四十七个核心概念。“突出核心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用重要概念构建起一个知识框架,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一些事实性知识有条理存储在这个框架中,又可以为日后接受和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提供平台。由此可见,“突出重要概念”是为了帮助学生利用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内存联系形成一个科学的知识体系,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发展性认识,保障了生物学知识在认识层次、范围深度上的连续性,体现了生物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3、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教师应该转变生物教学理念,加强生物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适应新教材能力,才能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学习的激烈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的艺术在于能激发出学生心灵的感情,而且这种工作做得愈细致,愈有感情,从孩子心灵深处涌出的力量便愈大。

4、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已是势在必行。新课标和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特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就必须努力为学生创设宽容、理解、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培养的过程。新课标的第一个内容就是科学探究,首先向科学家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及基本要求,接着尝试探究水温对金鱼呼吸的影响,在探究水分对植物生存的影响让学生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内容,并知道怎样设计对照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长期不断的积累,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在以后探究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作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和调查等手段获得证据和事实。学生通过探究来体验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与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实验过程由学生自己设计和操作,书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因此,在探究实验中突出学生的思维方法,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

5、重视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时:球场上的运动员是通过身体的哪些器官外界获取信息的? 眼球的附属结构分别对眼球的具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传染性眼病?这样预防这些传染性眼病?小孩翻“白眼” “白眼”是眼球的什么结构呢?光线强时瞳孔怎么变化?光线弱时瞳孔怎么变化?黑眼睛和蓝眼睛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外界一束光线在到达视网膜前,必须经过哪些结构?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6、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

以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学习结果的评价,不注意过程的评价,不利于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过程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评价,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重视检测学生的知识目标达成,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档案夹”的形式记录形式的发展,肯定学生的点点滴滴成绩,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

7、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图书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包括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良种站、养殖场等以及周围的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充分重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利用,包括各种生物教学软件、网络上的生物科学教育资源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7.高中地理新课标研读体会 篇七

高中地理新教材与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学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点。

一、新教材的特点:

教材设计生动,图文并茂;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增加了地理学科发展的新内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课题;同时,新教材对部分知识内容作了调整,把一些较深、较复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有重复的知识删除了。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师是唯一的知识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上课老师讲学生听,甚至是老师讲答案,学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学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地理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地理的方法和正确的地理思维。所以,在教学中,一是要重视“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弄清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二是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如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等,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获得自己所需的知识。

2、由课程的传递者变为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者。

过去,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教材、教参、教案成为教学的主导,教师作为传递者,受制于它。现在,老师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识。教材只是呈现一定的内容和信息以供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材料,并不完全等同于学习内容,教师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增添教学资源。

3、由教书匠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

在传统的教师生涯中,许多教师只顾埋头教书,是名符其实的教书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学中的问题多、变得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态进行自我反思,对问题进行探讨和总结,逐渐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形成教育教学的策略。教师的研究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一种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1、注重方式方法灵活多样。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关注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积极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包括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完全抛弃讲授法,这种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彩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学习期待值;教师缜密的分析论证,有助于学生严密思维的形成,准确把握学习要点;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实际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如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实地考察、实验模拟、网络学习都可以运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教学应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法改革与学法发展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传统的教育手段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研究学科之间的关系、章节之间的关系,尝试“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减负又高效的新路子。课外可以让学生研究,调查,甚至考察,课堂上可以讨论、辩论,学生之间可以单独研究,可以集体协作。

2、了解学生的地理学情。

地理现实就是每个学生所接触的客观世界中的地理规律以及有关这些规律的地理知识结构。如:地理课讲些什么内容,地理教科书的结构,怎样学好地理这门课程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地理这门学科研究的问题既有全球性的、全国性的,也有区域性的,但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以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激情。对于某一主题学生目前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急需了解什么,学生目前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可以了解,教师能做些什么、怎么做等等,教师在授课前要清楚,从教学程序上讲应该叫教学需要分析,从学生学习角度讲可以叫学情吧。

3、建构学生提供良好的地理体系。

所谓地理知识结构,是指基本统一的地理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间是怎样相互关联的。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揭示地与理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观点,通过知识内容小结掌握知识、了解其整体性和系统性,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总结所学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并通过教学较为完整地向学生展示知识间局部与整体、纵向与横向、正向与逆向的网络结构。

4、合作探究,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提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协作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增强。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可采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骤,全班根据学习需要分成若干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协作承担不同的任务,组员分头搜集资料,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组的观点并制成表格、文档、小报、幻灯片等形式,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小组成果。

5、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新课堂。

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提供有效的帮助。而且,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最深刻影响就是,它提高了学生搜集、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新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并依据学校的条件来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新课堂。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已经成为当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于此,新课程注重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来帮助他们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我们已经意识到,传统的地理教学由于过多地强调了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所以,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

五、压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教师要有创意地教学,也对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挑战,给教师再创造留下足够的空间。有时为了上好一节课,往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上网、找资料;现在的课堂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部分学生的基础差,往往影响课堂的效果。此外,开展小组辨论、讨论时,课堂纪律易于控制;野外观察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而难于开展等。

8.初中生物新课标试题 篇八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姓名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生物B.培养学习生物的爱好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D、进行双基教学

2、“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理解与掌握B.过程与方法C.科学与探究D、继承与发展

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C、教课标D、教课本

4、(A)关注学习过程,有利于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与学活动。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阶段性评价

5、(B)关注学习结果,有利于对教学活动作出总结性的结论。

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总结性评价D、阶段性评价

6、国内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许多模式,其基本环节大体是(A)

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B、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施计划→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C、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做出假设→表达交流D、提出问题→表达交流→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做出假设

7、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新课程内容标准突出了(B)。

A、植物和动物 B、人和生物圈C、动物和细菌、真菌D、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8、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需求和生物科学发展三个方面,课程内容选取了(D)个一级主题。A、7 B、8C、9D、109、生物学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D),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

A.环保意识 B.人文思想 C.健康意识D.科学素养

10、下列不属于生物课程中能力目标的是:(C)

A、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B、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C、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D、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11、“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是属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主题下哪一部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A)

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C、动物体的结构层次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12、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分析”,体现了学习目标中(C)的要求。A.了解水平B.理解水平C.应用水平D.领悟(内化)水平

13、课程的设计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

(D)。A.实践性B.教育性C.人文性D.发展性

14、考虑到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结合生物学本身的特点,课程内容突出了人与(A)的关系。A.生物圈B.自然C.动植物D.环境

15、以(B)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了生物进化和发展的原因。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A.物竞天择B.自然选择C.适者生存D.用进废退

二、填空题(每空3分,共39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_国家________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 生物科学素养

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 生物现象 和生命活动规律 的一门科学。

3、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 主动发展。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学校教学设备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标准》规定的生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以及科技活动的必要物质条件。

6、通过中学生物学的学习,是为了使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探究和实践,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和。

8、《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具体目标除了知识、能力外,还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生物课程标准》课程的理念是什么?(8分)

(1)面向全体学生(2)提高生物科学素养(3)倡导探究式学习

2、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上述的探究性学习时应注意哪些事项?(8分)

(1)需要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

(2)应该鼓威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3)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

(4)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

9.关于开展初中生物学新课标培训的 篇九

各初级中学,有初中班的高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为帮助我县初中生物学教师更好地理解《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特开展初中生物学新课标新教材 培训。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对象

全体七、八年级生物学教师。

二、培训时间

2013年10月25日(星期五)。

早上8:00签到,8:20开始培训。时间1天。

三、培训地点

开县云枫初级中学阶梯教室。

四、注意事项

1.请各校提前做好工作安排,通知参培对象按时参培,并做好宣传与安全教育工作。

2.参陪者随带《生物学》(2011版 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

3.城区通往云枫初中的公共汽车线路为1、2、3、4、8路。

4..各参培者的差旅费回原单位报销。

开县教师进修学校

10.初中生物学新课标研读心得 篇十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性学习是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领悟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探究性学习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和情感因素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以保证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能真正落到实处。

(一)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

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是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全体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它涵盖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不是单纯通过知识传授就能达到的,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动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原来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内容标准的10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

(二)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内容标准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视程度。但不是说编写教材和开展教学时,就要把科学探究从其他教学内容中独立出来,单独进行训练,而应把科学探究的内容标准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

课程标准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了70项活动建议。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探究方案的,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酸雨的危害”“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探究食物保鲜的方法”。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如“收集或实测不同植被环境中的大气湿度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韵资料”。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进行观察的,如“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观察蛙蹼或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现象”。此外还有要求学生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设计校园绿化方案,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

(三)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安排

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课程标准对此未做统一的规定,只是就部分内容提出了一些活动建议,供教材编写者参考。在新编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主要有以下特点:

1、探究活动数量多,类型丰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不可能通过少量活动达到的,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经常性地反复训练,当然这种训练不是在同一水平上的简单重复,而是由易到难,形成螺旋式上升的梯度。人教版新编教材,平均每册部安排了50个左右的活动。这些活动有机地整合在整个教材内容当中。探究是多侧面的活动。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取名为“探究”;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调查”、“演示实验”“制作”、“模拟探究”、“模拟制作”、“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进一步探究”等,类型多种多样。

“探究”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教材在设计这类活动时,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性,为学生发挥富于个性的创造力留出了空间,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地加以引导。例如,“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先用一段文字作铺垫,引导学生想象在空中释放薄纸、投掷纸飞机、放飞飞机模型的情形,提出探究的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然后呈现几个学生讨论、作假设的场景,提出若干可能开阔学生思路,当然如果学生赞同教科书提供的某一种假设,也可以将其选为己用;在制定并实施计划这一环节,教材采取提示的形式,用一系列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并提供完成探究可能用到的一部分资料,以满足收集资料有困难的学生的需要,保证探究活动能在全体学生中落实;得出探究结果后,要求学生自己做出结论,并将探究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互相学习、借鉴。其他从科学探究不同侧面设计的活动,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训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例如,“观察与思考”侧重训练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实验”侧重训练实验室操作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资料分析”侧重训练分析图文资料的技能,培养分析能力;“调查”侧重训练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演示实验”侧重训练观察实验现象,由现象推导出结论的技能;“模拟制作”、“模拟探究”侧重训练模拟的方法。教材的这一设计意图,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要求。

2、探究活动的设计有一定的梯度。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是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进行整体设计的,科学方法和探究技能的训练循序渐进。

以“探究”为例,第一册教材首先安排让学生了解探究全过程的活动,每一个步骤都有比较具体的指导,并且对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安排让学生设计探究过程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的活动,本册教材的最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全过程设计的探究。与后几册相比,第一册教材对学生的引导性较强,各种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水平要求较低。后续几册教材则加大了学生的自主性,许多“探究”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并自主制定计划,对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测量获取数据、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又如“技能训练”,这是专为培养科学探究技能而设置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类探究技能。第一册教材光安排较简单的观察、比较、测量、计算,然后安排需要较多逻辑思维的分析实验结果、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等。后续几册安排的分事实和观点、综合和概括、评价实验方案等,则是在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的技能。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科学方法包括哲学层次的方法、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学科内的特殊方法。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在生物课中重点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取经验材料的方法和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人教版初中生物实验教材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但不是孤立地讲授科学方法,而是把科学方法教育与具体的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活动领悟科学方法。当某一种科学方法第一次出现在学生活动中,教材就会把对这种科学方法浅显易懂的介绍用色块标注出来。第一册教材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分别对观察、实验、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作了简单介绍。随着探究性学习的逐步展开,后续几册教材结合具体的探究内容介绍了是否需要作假设、如何作假设、设置重复组以消除误差、用工具测量的必要性、五点取样法、模拟实验、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等科学方法。

4、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建议

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教师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引导并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首先,应设法完成课程标准和教材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活动教学需要一定的教具、学具、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条件等,除原有的显微镜、永久切片或装片、常用药品外,还应根据课标和教材的新要求,增加必需的学生活动用具。对于教学经费有限的地区,教师可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制作简易的替代教具和学具,以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正常开展。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教材所提到的实验材料不一定在所有的地方都具备,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更换实验材料,只要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即可。其次,探究性学习提倡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阅读写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增进对周围同学的了解,增强教师作为指导者的角色,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态度、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很有好处的。在目前我国中学生物教学仍为大班额教学,大多数学校实验设备比较简陋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先分小组进行活动,小组内讨论、制定探究方案,小组成员共用一套实验设备、合作完成探究,再进行小组间交流,有利于改善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充分利用有限的课程资源,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11.学习初中生物新课标心得体会 篇十一

友好二中 刘晓凤

2012年8月1-4日,我有幸参加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举办的初中生物新课程培训,经过4天的新课程培训,听了各位专家对生物学新课程教研的理解以及深入、细致的论述,我对生物新课程的理解有了更新的认识,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培训体会和心得:

一、课程理念的变化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例如“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实验,通过分组做发豆芽的实验,再分组讲出由学生自己归纳的关于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温度。在做发豆芽的实验的同时,请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发的豆子有多少发了芽,又有多少不发芽,同时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通过探究实验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操作技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和新教材强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分析,把握知识系统内部的关联和转化,促进知识、技能、思维的迁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以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

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3、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4、要求把实验到落到实处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

5、重视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6、新课标中重视概念教学

新课标(2011版本)在“课程内容”的十个一级主题中,都列出了本主题的重要概念。对重要概念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进行描述,实际上是强调核心概念。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新教材的变化

2011版教材的变化主要是在内容上变化:对原来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做了适当的整合、简化、增减、移位;在呈现方式上对重要概念用黑体字表示、章节标题突出本章节的重点等,还有版式和插图设计新颖、直观等等,这些变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能帮助教师理顺知识结构。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重视概念与倡导探究的关系。新教材中的图片有很大的变化,图片更清晰,同时增加了一部分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的图片。订后的课程标准增加了动物类群。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探究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记忆。

三、把握好教材,重视重要概念的传递

1、“想一想,议一议”,为概念设置情境

每一节起始都有“想一想,议一议”,都安排一定的情境和问题,有文有图,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迫切期待,又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积极学习、研究的状态,为教师提供帮助。

2、“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问题栏设计,直指重要概念。每一节都设有“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这些问题旨在强化本节重要的概念,理解把握了这些概念,就能顺利地过关斩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符合孩子好奇的心理。这也正是老师所以希望的,让学生自主就能学习,为教师节约了大量的课后监督、检查作业的心思和时间。直接利用好这些问题,让学生懂、明白一节、一章、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整体知识就能囊收心中了。

3、课后练习题中知识框架图,让概念更加系统

有些章节课后练习增添了概念图题,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巩固概念,让学生知道概念形成本身内涵的同时,掌握概念外延,明确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共同构成本节的知识框架,为文整章知识框架打下基础,让知识体系化,从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教师利用到位,理应是教学的法宝,学生学习的利器。

新教材图文精美布局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材中新增加的小栏目《想一想、议一议》既有利于教师创设情景导入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自学活动、分组讨论的导学活动。而且小栏目还有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有利于学生自学后的自我检 4

测。特别是练习题归纳性很强,题型也与中考题型相近。个人认为新教材具有更大的可行性!

四、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做好生物初、高中知识衔接

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保证初、高中生物教学的延续性

要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全盘梳理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的知识点,并且在这些知识点上适当拓展,补充间断点,使初、高中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体。

2、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图示、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和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社会,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经济都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其次,要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如生活环境的自然资源(森林、草地、池塘);人类实践活动的实物资源(植物园、动物园);社会发展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展览馆);还可以从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经济、社会、科学密切联系,作用巨大,前景美好。

3、做好学习方法指导的衔接,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对所学的知识(尤其是易混淆的知识,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细菌、病毒、真菌)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将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构建生物知识网,通过将各

个重要知识点串联成线,织成网,形成一个清晰、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同时,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应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知识结构图等多种形式来构建知识结构(学习过细胞结构之后,让学生自己画一个总结细胞结构概念图),利用概念图来对学生进行启发、辅导和因材施教,而学生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统领概念,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教”与“学”并举。

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了解到初中生物新课标的大致内容。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生物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达到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初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更要通读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使初、高中生物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一个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新课标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必须掌握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初中生物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讲内容,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上一篇: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大亮点下一篇:电气112班团支部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