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

2024-08-18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精选14篇)

1.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 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学习排比句、认识双关句。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读熟课文,准确概括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1、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课件播放开国大典盛况)

(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品读感悟,梳理内容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含义。(大典:盛大的典礼;开国:建立国家)

2、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请大家再一次认真朗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1)生认真读文。

(2)小组讨论。

(3)指名交流。

(课件展示: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师:这几个部分分别在哪些自然段?

四、读中感受,品味理解

1、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回答

(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2、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师生合作读)

3、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几自然段中写到指名朗读

4、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5、指名生读。(师指导朗读关键词“直奔”“赶”等。)

6、男女生合作读。

7、女生读描写工人的句子,男生读描写农民的句子。

师:是啊!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读出语气。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现在让我们去了解会场。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会场的结构和布置?

请看图片,读课文,把会场的布置记在脑海中。(生自读)

师:课文主要事件写了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典礼是从第几节到第几节?(5—10节)

师:高声朗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要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自由读这部分内容。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

第5节:重读“排山倒海”,它表现了人们激动的心情。

重读“一齐”,它表现了人们想急切看到毛主席的心情。

第6节:你对哪句话感受最深?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是最令人激动的!)

(指导朗读:声音应该是高亢、洪亮的。)

师:让我们亲眼来见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刻!(媒体再一次播放:开国大典的录像)

师: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在场的30万人和全中国人民的心欢呼起来……(全班齐读第7段)

四、总结布置作业

1、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啊,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激动人心的一天。请你摘抄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句子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自我感受,我们应该写:(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阅兵式、游行、人员的心情)

板书:

开国大典

大典前会场

大典中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大典结束充满光明

2.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 篇二

这篇文章篇幅很长, 具有十分丰富的政治思想内涵, 但时代背景又远离孩子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如何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教学, 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

精选的文本, 蕴含着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固定的语言架构包裹着“语言”这层硬壳, 要明白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就要“剥开这层硬壳”, 就必须聚焦在对文本语言的品读上。阅读教学就要帮助学生发现语言这件表达世界“美丽的外衣”, 喜欢它, 并让它逐渐成为手中日趋熟练地理解和表达的工具。

一、亲近文本, 悟出文本语言表达效果

阅读文本首先是语言文字的理解, 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效果。吕叔湘先生也指出,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理解语言。理解力的发展, 直接表现为主体对言语隐含意义感知的深度和广度。所谓隐含意义, 就是隐藏在“言”之内的言外之意。“言”, 即言语形式;“意”, 即言语内容。言语形式正是使理解力得以广化、深化、敏化的主要对象。因此,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重视对言语形式的分析。

所以学习语文, 就是先要推敲语言, 让学生明白这个句子写了些什么, 写出什么。在阅读教学时抓住语言, 逐句逐词地推敲、揣摩, 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进而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教师要多引导学生“你读懂了什么, 你读出了什么”。

在课的开始我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这节课, 我们一起随同课文走近这盛大的典礼。自由读, 边读边思考。要求:读正确, 读通顺。标出小节号。课文写了典礼的哪几个场面, 注意表示顺序的句子。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清写作顺序。作者就是按照大典进行的顺序, 主要记叙了典礼主体、阅兵式、游行三个重要场面。

二、潜心涵咏, 读出文本语言蕴含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读出感情, 就要潜心涵咏, 学生要既在读中理解, 又要在理解中读。读中体味文本的情感, 从而产生与文本共鸣。与此同时, 这种被召唤的情感又形成一种气氛, 使心中的意象一步步地清晰, 充满韵味。这样, 由情感联结起来的文本和读者便会在对话与交流中走向深层的阐释和理解。

教学第七小节。

为什么毛主席和全国人民都如此激动?

看课件——灾难中国

(放录像资料) 痛苦、屈辱、灾难……近代百年的苦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 南京大屠杀, 血流成河, 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 真可谓暗无天日, 民不聊生, 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危难之际, 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终于迎来了曙光。

现在, 带着你们的理解再来读毛主席的话。

引: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学生接: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 这雄伟的声音, ——学生接: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 传到大江南北,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推敲语言, 品出文本语言的味道

语言是有温度的, 是彩色的, 是有味道的。学习语文需要去品味语言, 通过目视其文, 口发其声, 耳闻其音, 心通其情, 意会其理。通过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 在反复诵读之中潜心会文, 认知文字, 感受声律, 体会词语, 疏通文脉, 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 明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领略作品的韵味意境, 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 直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如果说悟出语言效果, 是对局部的推敲, 那么品出文味, 就是对文章整体的感悟。要引导学生紧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品出酸甜苦辣, 品出语言怎么生动、有趣, 怎么形象、优美。促动学生了解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探求语言蕴涵的意义;感受作家的语言风格, 如冰心的亲切自然, 老舍质朴、幽默, 朱自清的清新、优美, 丰子凯的风趣、诙谐等等。

在学习第八小节第二、三句时, 我抓住了“严肃、恭敬”两个词进行教学。

出示句子。接着, 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 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头, 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你还读懂什么?

学生:大家很严肃地站着。 (学生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师哪里看出来。你们认为肃立的肃是严肃的意思吗?

出示字查意思:肃:严肃、恭敬、肃清。 (选择意思)

生:肃立就是恭敬地站着。

师:这句话中还有一个词也表达恭敬的意思。 (瞻仰)

读。这儿的激动与刚才人们欢呼、欢跃的激动一样吗?

这儿的激动更让我们觉得庄严庄重。谁来读。

当时, 除了国歌, 全场没有一点儿声音, 人们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再读

学生不仅理解“严肃、恭敬”这两个词语, 从中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激动”。这便是语言的魅力。

四、发现运用, 习得文本语言的方法

“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我们强调阅读技术的重要作用, 但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而是应抓住阅读技术这一清晰有序的东西作为突破口, 去带动语感、习惯等相对模糊的能力水平的提高。该讲的要重锤敲击, 该练的要反复运用。正如崔峦老师所说:“语文阅读教学, 若很少思考、练习, 只靠感悟和清谈, 是不能够培养起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方法, 并能熟练运用, 直到掌握。

点面结合是学生描写场面活动时, 最常用的写作手法, 但学生又用不好。整堂课以发现写作方法, 体会写作方法为主线。在课堂的开始处让学生找出描写毛主席与人民群众的句子, 然后一一对应互读。

在课堂的总结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采用点面结合的方面。

师:在毛主席庄严的宣告,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 开国大典上三十万人一齐欢呼, 一齐欢跃, 一齐脱帽肃立, 一齐抬起来瞻仰五星红旗。多么热烈, 多么激动。这三十万人的激情迭宕起伏与一个人有关密切的关系——毛主席。正是他带领人民群众走向新社会;正是他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正是他亲自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红旗。生接: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如果把毛主席看作是会场上的一个点, 那么三十万人民群众就是一个面。作者正是采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 写了四个场景, 有条理地、生动地描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大热烈场面, 给我们留下了这永远刻骨铭心的一幕!

阅读教学就应该抓住文本, 揭示语言的规律, 习得写作的方法, 再反复的实践运用。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尽情拥抱越过千山之后所呈现的碧海蓝天, 享受大海赐予我们的博大精深。

3.开国大典前夜 篇三

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

郝在今 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7年1月版

从(1949年)9月21日开幕至30日闭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完成诸多建国大事。

政协大会开幕那天,新华社电讯的题目是:“中国人民所渴望的开国盛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于今日下午七时半在北平开幕。”按照这个说法,政协大会开幕即开国盛典。

后来,政协大会决定:于大会闭幕的第二天,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后来中央人民政府又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所以,史家认定:10月1日天安门广场的仪式,为开国大典。

9月30日,政协大会完成选举议程,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通过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致敬电,通过竖立“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定和纪念碑的碑文,并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尔后,大会举行闭幕式,毛泽东主席宣布大会闭幕,朱德副主席致闭幕词。

下午6时,全体代表来到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

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词。

全体代表默哀。

毛泽东宣读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与各单位首席代表一起执锹铲土……

北京,新中国的首都,这晚格外忙碌。

明天,1949年10月1日,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30万人参加的庆祝大会。

周恩来详细检查庆典筹备工作,特别关注安全问题、阅兵问题。

空军汇报:明天,我们年轻的空军,将由中国飞行员驾驶战机通过天安门广场。飞行员们表态:如果敌机敢来轰炸,撞也要把它撞下去!

还是要把敌机打下去。周恩来特地批准:明天空军带弹参加检阅!

毛泽东请李济深、沈钧儒、陈叔通、郭沫若来颐年堂,与周恩来、李立三一起,集体讨论修改毛泽东自己草拟的主席就职公告。

毛泽东还特意关照:礼炮数目,由100门改为54门,发射28响!

新中国马上就要成立,没有大印可是不行。中南海紫光阁,陈叔通恭恭敬敬向周恩来呈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鉴。

陈叔通受周恩来委托制作国印,专程到上海,找到杭州西泠印社创始人王福庵,王福庵又把重任交给自己的得意门徒顿力夫。陈叔通交印时,特意向周恩来解释,这顿力夫本是苦力车夫,好学上进,终于成为治印名家。周恩来捧着镌刻精湛的国印,意味深长地说:“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正是由千百万苦力拓凿而成吗?”

政府有印,主席焉能无印?

著名画家齐白石也是治印名家,听说自己的湖南湘潭老乡毛泽东当了国家主席十分高兴。齐白石从自己珍藏的印石中选了两方拳头大的鸡血石,为毛泽东刻制了两方“毛泽东”印章。

为政府治印的是车夫出身,为主席治印的是木匠出身。新中国,劳动人民注定要做主人!

广州,国民政府临时都城,今晚气氛沉重。

立法院今日在广州复会。

蒋介石部署全盘战局及广州防御。

空军请示:轰炸北平的空军编队准备就绪,何时出发?由于南朝鲜当局不准使用机场,轰炸机受油量限制,从台湾至北平只能往返,不能周旋。

蒋介石思考再三,没有下令空军出动。

这是出于军事原因还是出于政治考虑?

后人感叹:这倒是蒋介石决策中正确的一次。以后数十年,强大得多的中共空军,也没有轰炸台北……

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

南海北岸的菊香书屋是个安静的地方。戎马半生,毛泽东终于有个定居之地了。

可是,今晚,毛泽东还是失眠。

毛泽东索性起身,索性彻夜不眠!

明天,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着三十万群众,向着全中国四亿五千万人民,向着全世界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4.开国大典观后感优秀影评 篇四

总有一种冲动会在心中莫名涌起。面对飞速变化的世界,我渴望去寻找永恒。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超越生命的共识在哪里?时间过得太快,生命保质期太短,路上跑得太急,除了金钱,你的心是否还在。

政治课上,给我们代课的老师问我们,“你们觉得是资本主义好还是社会主义好?”我们给不出答案——接受马克思主义熏陶的文科生心里给不出答案……

内战,民主,为了民主而内战,为了内战而民主。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漫漫长长,政治民主化如同地平线下的曙光,隐隐约约地却就是等不到天亮。耕植在沉睡土地上的小麦割了一季又一季,沉睡在耕作土地上的人民死了一茬又一茬。粮食囤积在粮仓,金子囤积在银行,人民手里是纸币,埋葬时烧给阎王。共产党的胜利不在战场。

经常,我在想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政党的成功还是社会主义的成功。很多人在分析这个问题时,将“得民心”作为共产党胜利的原因,那么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假设国民党依照《双十协定》和平民主建国,国民党就真能不被共产党替代吗?假设国民党建立了一个富强中国,国民党就真能不被共产党替代吗?假设国民党也赢得民心,国民党就真能不被共产党替代吗?旧事物不论多强大,新事物也会灭亡它。

因为国民党代表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对全国的控制力有限,民族资产阶级在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中具有软弱性,这使得国民党无法单独统治整个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利益,通过解放区土地改革获得广大农民支持,联合各民主党派使其具有广泛代表性。解放战争表面上是两支军队在打仗,实际上是占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在向极少数独裁者索要民主权利的过程。因此,无论过程如何,中共的胜利都是必然的。而它之所以能具有广泛代表性,正是因为社会主义的纲领。所以,这既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胜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胜利,但归根结底是最广大人民的胜利。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只剩下四个。欧美日韩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经济使我们这个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产生错觉,以至于我们的政治老师说“说道社会主义好总觉得怪怪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是共产党选择的,是中国人民依据国情选择的,我们应当对这一选择负责。

5.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理请文脉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开国大典》。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大典的盛况。下面谁来说一说课文按着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大典的哪几个场面?

(师随学生回答板书: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3.这节课我们把目光聚焦到那庄严、盛大的历史瞬间,到一个个场面描写中去感受大典的盛况和毛泽东主席的伟人风采。

二、自读自悟,领悟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5~10自然段,边读边用“——”划出描写毛主席言行的句子,用曲线划出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

(1)咱们先来交流交流,你划了哪些描写毛主席言行的句子。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②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③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④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2)你又划了哪些描写群众反应的句子呢?

①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③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④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请同学们对比着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发现?(毛主席的一举一动,都能获得人民群众的瞩目和欢呼。)

三、从语言入手,深刻体会文本内涵

(一)抓关键词品读交流,体会情感,揣摩写法

1.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我们先来品读第一个场面: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的?

(1)生: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师:好,请你读一读这一句。

(2)生: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什么是“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多少人的“一齐”,(三十万)这三十万人是由哪些人组成的?请联系上文回答。(生结合第一段答)。这么多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都来到会场,大家为什么“一齐”把目光投入主席台呢?老师要采访一下:农民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工人朋友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校师生们,为什么把目光投向主席台?(学生答:为了能看到毛主席)原来,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那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师: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2.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一生随意汇报,然后读出感受。(2)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谁来说一说?

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皇都北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后焚烧一尽;一九三七年,侵华日军制造了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被杀者大多是手无寸铁的工人、商人、农民;地主、资本家、反动政府的压迫也让旧中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家破人亡的、饿死荒野的不胜枚举……危难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赶走了侵略者,推翻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出示:出示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寇侵华在南京大屠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3)此时此刻,人民群众怎能不激动,怎能不兴奋?让我们和毛主席一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让我们和全国的人民群众一起高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4)引读,(课件)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这庄严的宣告,回响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的隆隆炮声,这雄伟的声音,带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是四万万同胞百年的渴望,让我们一起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6)如此欢欣鼓舞的场面描写,我们换一种方式来写,大家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教师出示对比句子——用陈述句来代替课文原句,让学生品一品,有什么不同。)(7)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引导学生背诵,深刻体会这段话所表达的情感。

3.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站”,指人民当家作主。

师引导:一个“站”字,凝聚了多少中华英雄可歌可泣的故事,(出示图片)这是倒在长征途中的小红军,这是小英雄雨来,这是狼牙五壮士,正是这样一些中华儿女的抗争,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引读8段)

(二)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整体回读,升华感情

师:同学们,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了你我,现在让我们回读5-10段,读出那大典的盛况和亿万人民群众的欣喜若狂,齐读。在同学们铿锵有力的读书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2.揭示“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6.《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六

蕲春县第二实验小学 张曙光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6课

二、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进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的初步训练;领悟本课按开国大典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三、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理解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难点: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

教法: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这些关机键词、句的揣摩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领会情感。

学法:结合有关资料,自读、讨论,尽力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六、教学准备 :

1、学生:查阅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搜集解放前人民痛苦生活的资料。

2、教师: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段。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国庆节是什么时间吗?(10月1日)谁能告诉我今年是国庆多少周年? 2、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典礼。(板书:开国大典)

3、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大典:隆重的典礼。

4、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新中国的开国典礼当时的盛况,分享那份激动与喜悦。

二、初读课文,1、PPT:自学要求:

(1)、用较快的速度读通课文,学会字词。(2)、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分段。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三、交流汇报

1、PPT:出示生字新词。

2、课文按照事情发展或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写了四个动人场面。(板书: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四、“历史再现”,围绕四个场面,说出课文梗概。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会前)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画出有关的语句。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PPT1:“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这说明了什么?

PPT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说明了什么?

5、哪些词语表现了人们兴奋的心情?(汇集、清早、老远的、五更天摸着黑)

6、指导朗读。(读到“群众”的时候,速度适当加快,表达出喜悦之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内容(典礼)

1、理清典礼过程。

抓重点、快速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2(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唱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3、自由读下面的句子,感受人民群众怎样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PPT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PPT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PPT3:“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4、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般的掌声。反复:表现群众无比欢乐,无比激动的心情。)

三:自学第三部分内容(阅兵)

1:默读阅兵式的部分,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2:阅兵时军队表演了哪些精彩的节目?阅兵的隆重现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交流: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1)、接受检阅的部队多、兵种多。(2)、军队的素质高,雄伟威严。(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4:播放课件:开国大典中的现场阅兵式。生谈观后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阅兵部队的整齐、威武、雄壮,读出群众情绪的热烈。四:学习典礼结束部分内容(游行)

1:指名读(14---15)自然段。思考:你感受到了什么壮景?

2、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3.体会句子。

PPT1: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说明什么?)(说明典礼持续时间很长。)

PPT2:(1)、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光明”指“光亮”,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别向东城和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东城和西城“走去”好不好?

(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五、能力拓展

PPT出示: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哪个更好?自己再从文中找这样的句子体会。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六、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畅所欲言”)

7.开国大典为何没留下纪录片 篇七

原来, 开国大典之前, 中央政府为了确保拍摄成功, 专门邀请了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来拍摄。苏联摄制人员在现场拍摄了几个小时, 直到大典结束。他们兴高采烈地抱着十几本胶片回到西华宾馆。之后, 他们把这些从不同角度拍摄下来的珍贵历史画面, 小心翼翼地剪辑在一起。当时, 负责保卫工作的北京纠察总队派有一个班的战士保卫西华宾馆。

10月2日凌晨5点多钟, 有战士报告说西华宾馆失火了。时任纠察总队一大副政委的络骥急忙赶到现场, 只见几个苏联摄影师在门外大嚷大叫:“完了, 完了, 全部完了。”火被扑灭后, 络骥得知, 拍摄的开国大典的电影胶片, 除被抢救出极少的胶片外, 全部被大火烧掉了。所幸的是, 被抢救出来的胶片正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珍贵镜头。

事发后, 周恩来责成公安部门迅速调查。经仔细侦察, 排除了敌特破坏的可能。大火是因二楼客厅丢弃的烟头点燃了沙发引起的。当时苏联摄影师在三楼休息, 胶片就放在二楼靠近客厅的办公室里, 当住在三楼的摄影师被浓烟熏醒, 再想去二楼抢救电影胶片时已经来不及了。

8.我在开国大典那天 篇八

当时,刘邓率领的二野部队沿着浙赣线前进,肩负着解放“云、贵、川、康、藏”大西南的艰巨任务。我所在的挺进支队(我是团部通讯连一名战士),正途经湖南省醴陵县。那天,在县城明月山山顶上一个学校操场上,部队举行了庆祝新中国成立的庆典大会,既没有搞游行,也没有组织文艺演出,但是这个会却开得很庄严朴实,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部队集合时,高金贵排长发现我穿的土灰色粗布衣服和大鼻子布鞋颜色上有点不协调,他拍拍我肩膀说:“赶快换掉!大喜的日子里,一定要穿新的。”我们部队四五千人聚集在大会场上,大家争先恐后地相互拉歌,气氛非常活跃热闹。不一会,主席台上挺进部队的齐丁根部队长发出指令:“全场起立,立正!新中国成立庆祝大会现在开始!”随即军乐队演奏了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部队挑选的40来位战士,在主席台前排成两列横队,举起手中枪支,朝天空射击鸣放,以示庆贺。随后,受阅分队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托枪敬礼,迈着正步整齐雄壮地通过主席台。顿时,全场沸腾起来了,爆发出一片雀跃的高呼声: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9.《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篇九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3)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10.《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十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课前,我做了相关的课件,搜集到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目的不言而喻。

课始,在学生初步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观看了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讲话视频。其想法是让学生感受会场的气氛,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那种激动、兴奋地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课文学习。在文字中再去感受那种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后的那份骄傲,那份自豪。可事与愿违,同学们听了毛主席的讲话后,最大的感慨竟然是“毛主席说的什么,我一句都没听懂”“毛主席身边站的都是些什么人呀?”当时的我彻底晕了,这哪有半点我的预设成份呀,面对生成的局面,我只好停下进度,用缓和的口气向同学们简单地介绍了毛主席说的是哪里话,内容大致是什么,这样学生才略理解了点。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带着这种情感进入文本学习,可想而知效果是怎样的。答非所问处比比皆是,教者忙得不亦苦乎。

这样的教學情景在我的课堂上并不多见,我匪夷所思。课后,我询问同学们为什么今天的学习这样费力,同学们告知我:“因为我们没有预习好,老师给的时间太少。”听了这话,我认真地反思了下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师考虑到课时,急于求成,学生的预习只给了半节课,文章又长,读得慢的同学可能读一遍的时间都不够;二是文中所描述的情景从时间上来说毕意离孩子们现有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生活的幸福快乐,他们的爱好是时代的产物,对老一辈的革命家知之甚少。因为教师课前的铺垫和引导太欠缺了,所以才有了这样不尽人意的课堂。教者只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身的感受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这样的课文在预习的时间上应该给充分,必要的背景,重要的人物在预习时应该给予讲解,教者太想当然了。

11.开国大典上的“洪门大佬” 篇十一

1894年,司徒美堂来到波士顿,成立了安良堂,打出了“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旗号。安良堂很快就成为洪门堂旗下的强势团体,最后发展到全美国31个城市都有安良堂,规模浩大,成员达两万多人。1905年,司徒美堂在纽约成立了“安良总堂”,自任总理。司徒美堂本人被称为“大佬”,尊称为“叔父”。

1904年,孙中山以“洪门大哥”身份赴美进行革命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

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与旅美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

抗战8年,纽约“筹饷总局”募捐达1400万美元。这之中,由司徒美堂领导的安良堂捐款最多。

1941年冬,司徒美堂被遴选为国民参政员,从美国返华出席国民参政会。不料他途经香港时,太平洋战争突发,香港沦陷,司徒美堂亦遭软禁。

日本特高科头子矢崎了解司徒美堂的底细,派人召他到特务机关去威胁利诱,强迫他出任维持会长,企图利用他出面组织香港帮会,协助日军搞“强化治安”。

当时司徒美堂已届75岁高龄,表现出高度的民族气节。他对矢崎说:“我已年逾古稀,不想在入土之前背黑锅,所以我决意不当什么维持会长。”

特高科很想杀掉这个倔老头,但碍于香港帮会势力大,不敢贸然下手,只好忍气吞声将他放掉。司徒美堂在洪门弟兄的帮助下,化装冒险潜离香港,偷渡到了大陆。

到达重庆后,蒋介石夫妇对他毕恭毕敬,到访必迎,出则亲自搀扶到门外,并许以国府委员之职。而司徒美堂此时却目睹了国民党的腐败和大后方民众的困苦,对国民党感到极为失望,于是便拒绝加入国民党并不肯任官职。

1946年4月,司徒美堂率众抵沪。6月21日,司徒美堂晤蒋,话不投机,悻悻而去。两天后,他亲赴南京梅园30号拜会中共代表周恩来,旋又参加中共代表和上海民主人士为他举行的欢迎茶会。

1949年,司徒美堂受毛泽东邀请回国,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开国大典。

12.开国大典 教学反思 篇十二

《开国大典》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这条主线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能准确找出来的。但是,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949年,要一直生活在蜜罐子里的当今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为此,我上网找到了今年国庆60周年庆典盛况的一些视频资料,并且搜集了相关的小故事以及文字资料,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堂上,我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我们祖国的生日是哪一天吗?”接着,我播放了大典之前天安门广场的盛况,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接下来,典礼的过程,学生水到渠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课文第十二自然段,描述了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六十多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最后,在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六名最佳解说员依次登台解说。“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课堂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请给你拍摄的每张照片配上文字说明。通过学生再回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达到了引导学生个性阅读的目的。

13.《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十三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14.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 篇十四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进行阅兵和群众游行,隆重庆祝新中国诞生这个伟大的节日。

8月,中央军委正式下达了开国大典阅兵的通知,并决定步兵方队由驻扎在天津杨村的二十兵团、后来被称为“首都师”的二九九师为主力组成,炮兵、装甲兵、航空兵则由华北军区各兵种组成,第一次公开亮相的人民海军前导方队由安东海军学校和华东军区海军组成。当确定阅兵总指挥的人选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不假思索、异口同声说出了一个名字:聂荣臻!

为什么党中央要将开国大典阅兵总指挥的重任交给聂荣臻呢?除了他当时已身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兼平津卫戍区司令员等要职外,更重要的是:这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武将,具有一种不寻常的将帅风范。即使在硝烟弥漫的峥嵘岁月里,他也一丝不苟地注意着自己的仪表,缀满补丁的旧军服整洁、干净,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神清气爽,既有儒将气质,又具武将雄风。他的部下无一例外地具有良好的军人素质。部队入城后,中南海的警卫战士一听见聂荣臻咳嗽,就赶紧下意识地整理军装。由于将帅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进入北平的人民解放军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拥戴和爱护。党中央将阅兵总指挥的重任交给聂荣臻,真可谓慧眼识英才。

虽然三个月前队列训练已在各个部队展开,可在一起集训的时间距开国大典仅剩下短短的一个月,火烧眉毛啊!聂荣臻不顾疲劳,多次主持召开阅兵工作会议,三番五次去部队集中训练的先农坛、北苑、黄寺等地亲自指挥训练。毛泽东指示:“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一定要搞好,不许搞坏。”

毛泽东的指示使聂荣臻更加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他,深知从前线打仗转到在直线加方块的操场上走队列,对于流血负伤、战功累累的指战员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严峻考验。他一定要在开国大典上,让领袖和人民检阅一支队列整齐、步伐一致、军姿庄严、仪容威武的正规人民解放军军队!

聂荣臻是一位具有大将风度的高级指挥官,此时他却不得不以十二万分的细心和周密对方队的领导语重心长地叮嘱:“别小看这些事,一旦马匹摔在天安门城楼下,装甲车开不动,整个阅兵不就乱了套么?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打下了江山,这次阅兵是建国的第一次,还有外国人参加,一定要下最大的决心搞好,尽可能搞出高水平来。”

聂荣臻还对着装作了要求:绑带取消,符号、臂章、帽花要按规定佩戴。

为确保万无一失,聂荣臻决定在开国大典前进行两次大规模的预演。午夜,聂荣臻提前站在寂静的天安门城楼上,一动不动地看完受阅部队的全部预演,并仔细纠正了存在的问题。忽然,聂荣臻想到了一件至关紧要的事情,他威严的声音划破夜空,在受阅部队每一个人的耳边震撼: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发布一道死命令:正式阅兵那天,万一发生空袭,不能动,下刀子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20万人民群众在看着我们,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干脆、响亮、整齐的回答地动山摇,聂荣臻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

临近大典的一天晚上,聂荣臻安排了一次群众演练。广场上安装了各种各样的灯,把整个广场照得如同白昼。然而,几十万人因为第一次参加这样有组织的集会,又激动又好奇,队伍渐渐乱成一锅粥。只见人山人海,四处都是陌生的面孔糊里糊涂地乱挤乱碰,不少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深夜,聂荣臻眉头紧锁,工作人员围坐在一起苦思冥想,怎样才能解决这种混乱的场面呢?时针已指向凌晨3时,忽然,有人轻声地提议:“能不能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方砖上编上号!”

聂荣臻的眼睛刷地亮了。与此同时,负责组织群众场面的肖松也一拍桌子站起来:“有了,把我们在图纸上的队形用乳白灰浆画到广场上去,编上号码,跟各领队分好哪支队伍站在几号方砖上,对号入座,乱不了!”

难题迎刃而解,聂荣臻布满血丝的双眼依然炯炯有神,他轻轻地说:“我历来奖罚分明,现在奖赏你们两个小时的睡眠。”

肖松笑着说:“总指挥,先保存这份奖赏吧。等大典后,我要跟你讨三天三夜的睡眠,连梦都不做。但是,现在不行啊!”

这些天来,我们的战士和工作人员实在太累了,战士们天天踢正步,走分列式,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在他们心中,展示良好的军人风采是他们对新中国最好的礼物,而对他们最好的奖赏莫过于睡一个安稳觉了。

是啊,年过半百的聂荣臻何尝不渴望睡一个囫囵觉呢?

激动人心的一天终于到了。

10月1日中午,聂荣臻匆匆吃了几口饭,就去检查受阅部队了。在开国大典录音带的开头一段,便是聂荣臻的讲话:“大会全体注意,不要喊!注意!注意!!注意!!!今天首都全体军民各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现在准备开会,请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同志宣布开会。”

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军乐队高奏国歌。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接着,毛泽东按动电钮,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军乐声中,54门礼炮齐鸣28响,把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

开国大典的重头戏是阅兵。在聂荣臻总指挥的陪同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了各兵种部队。接着,受阅的部队就分列经主席台前由东向西先进。以海军方队为先导,接着一个步兵师、一个炮兵师、一个坦克师、一个骑兵师相继跟进。年轻的空军包括战斗机、蚊式机、教练机共14架在广场上自东向西受阅。在阅兵式中,全场的掌声像波浪一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看着受阅的部队井然有序地通过天安门前,聂荣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在这万人欢腾的节日里,没有谁比他的心情更紧张了。现在,他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和毛主席交给的任务,心里比刚刚打完一个大胜仗还要舒畅。但他没有留下来观看群众游行,而是回到庆王府寓所睡觉去了。这几个月来,他实在太累了!

二、军乐团总指挥罗浪

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忘记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忘记那一刻奏响的庄严的国歌;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忘记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壮美……没有人能忘记那神圣的一刻:自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但是,或许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能使开国大典上国歌演奏得和谐、统一、庄严、激昂,有一位年轻的乐队指挥付出了怎样的心血,他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创始人之一、著名指挥家罗浪。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在即。29岁的罗浪接到上级命令,由他在开国大典上担任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

年轻气盛的罗浪对这样的任命似乎早已有了准备,因为自从由他担任指挥的军乐团奉命到京之后,他的老上级、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和将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开国大典上接受检阅的杨成武将军多次召见他,每次都和他谈及此事,每次都详细地询问军乐团的情况。

一次,聂荣臻拍着罗浪的肩头关爱却又不失严肃道:“罗浪呀!”他顿了一下,又指着在座的杨成武说,“他率领的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毛主席就在城楼上。”

聂荣臻又在屋里边踱步边扭过头来冲罗浪说:“毛主席要亲自聆听咱们军乐团的演奏,要亲自升起五星红旗。你指挥的乐团要壮国威、壮军威。”罗浪立即双脚并拢做立正姿势,他深知自己责任之重。聂总和杨成武都笑了,这笑如暖流一样,使罗浪感觉浑身有一种用不完的力量。后来,聂荣臻代总长在一次关于开国大典的会议上力荐罗浪,说只有罗浪能担当此任。罗浪睡不好觉了。

罗浪辗转反侧的又一因由是,开国大典上将演奏的国歌到底是哪一首曲子,他心中没个底。罗浪从聂代总长那里得知要他准备三套可能出现的方案:首选的《东方红》是对人民领袖和中国共产党丰功伟绩的歌颂;次选《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当时风靡全中国,形象地歌颂了革命胜利的源泉;第三首便是唱遍了解放区的、受到青年人厚爱的《新民主主义进行曲》。

衔命以来罗浪便开始了认真准备,他的任务是将乐团指挥成一流水平。在北京的骄阳下,一天十几个小时的站立训练,晒得黝黑的罗浪和他的队员们个个劲头十足,三首曲子在他们脑海中萦绕。然而,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国歌是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这首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歌曲,罗浪和他的队员们都很熟悉。但困难也接踵而来。

首先是时间太紧,接到通知时已是1949年9月27日。第二个难点是担当此任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由来自不同单位的乐队组成:华北人民文工团军乐团、二十兵团军乐团、华北军区军乐队。每个乐队都有自己的风格,现在要融为一个统一的风格,这就要看指挥的能力了。罗浪这下子可真感到了什么叫食之无味。他全身心地投入,用他那敏捷而灵活多变的双手去捕捉和调动每一个演奏者的情感,形成统一的风格。国歌的演奏通过了,但一想到这次是在开国大典上,要和冉冉升起的国旗同步,在全世界“亮相”,人人都感到一种兴奋和压力。罗浪看着自己手中的指挥棒,心情如激浪排空,化成一句话便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国歌确定下来之后,开国大典上的阅兵式又用什么乐曲呢?作为一个专题,有关人员和专家、学者、政协委员在天安门旁的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召开了阅兵式指挥会议。会上,人们热烈地争论着。会议放在这里召开是主持人的良苦用心,目的是让新老朋友在此优雅的环境中各抒己见。罗浪是军乐团的指挥,但在众人眼里他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一身军装的罗浪坐在一旁仔细地边听边记。

有代表性的第一种意见是用世界上通用的典礼曲目,这是有先例可依的;第二种意见是,我们是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应该采用苏联的典礼曲目。会议开到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主持人见坐在一边的罗浪一言不发,便点了他的名。罗浪站了起来,有礼貌地一笑。然后,罗浪极有条理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世界上通用的曲子,我们参加阅兵式的战士并不熟悉,到时不好配合;“对苏联的乐曲”,罗浪很慎重地说:“对苏联的乐曲虽然比较熟悉,但是一时找不到总谱,时间只有两天了。”

罗浪这个经过革命风浪锤炼的乐队指挥,尽量用人们能接受而又极客观的理由讲述了自己的意见——既然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中国,是不是用一些我们战士所熟悉的革命歌曲改编的乐曲为好。罗浪简短的发言,受到了与会者的瞩目。两种意见一下子成了三种,罗浪的意见似乎更能为人们接受。于是会议主持人将这三种意见立案写成正式报告由中央决策。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看了方案后又及时呈报给毛主席。中央的批示当天就下来了。毛主席仔细看过三个方案之后,在罗浪的方案上批了“同意”二字,并亲自写了“以我国为主,以我为主”几个大字。这样选定了《东方红》、《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20多首作品为典礼曲目。

开国大典定在10月1日下午3时举行。罗浪和他指挥的军乐团在下午1时便进入天安门广场待命。秋天的北京号称“秋老虎”,是言其炎热,可秋天的北京又是最美的,天高云淡,一切都在明媚中透着喜气。参加国庆大典的军乐团战士的军装、皮鞋都是新发的,得体而精神,连胸前佩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标识也光彩熠熠。200人的军乐团以横排20人竖排10人的方阵排列。下午2时,军乐团正式进入会场,2时30分在天安门广场旗杆的正北面列好队伍立正等候,2时50分毛主席的汽车到达天安门,2时55分罗浪指挥乐团奏响了乐曲《东方红》,迎接健步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及中央首长。下午3时,林伯渠宣布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毛主席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接下来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军乐团总指挥罗浪指挥军乐团奏响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毛主席在国歌声中亲手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炮兵鸣放28响礼炮。这28响礼炮寓意着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创建已经走过了28个春秋。人们沉醉在欢乐的海洋之中。罗浪和他指挥的军乐团在欢乐之中更多了一份激动与紧张,汗水浸透了军装,连新上脚的皮鞋里都浸满了汗。那一刻在他心中已成为永恒,成为他一生中永远不能忘却的光辉一页。

【开国大典教学设计优秀】推荐阅读:

开国大典微课教案07-25

读开国大典有感400字08-17

阅兵大典2015观后感07-05

上一篇: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高下一篇:生活的变化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