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理念

2024-07-25

新时期教育理念(共8篇)

1.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一

“育人教书”—新时期中学教师应具备的教育

理念

工作单位:XXXXX姓名:XXXXX

通讯地址: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摘要:传统的中学教育观念是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现在的中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育人教书”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才适应现代中学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教师育人德育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中学生刚好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身体外形剧烈变化,内机能也迅速健全,同时心理问题也容易引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危险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长了青少年犯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奠定其个性发展基础并初步形成个性的时期,所以中学的德育教育不容忽视。

《管子》说:“德者,道之舍。”。德是道的先觉条件,故而要育人必先讲德。学生学会做人,在他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促进他自觉地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传统的中学教育观念是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现在的中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育人教书”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才适应现代中学教育。

我认为,要培养及落实“育人教书”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思想方面。首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教书育人”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育人教书”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个教师的最基本教育指导方针。怎样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怎样的教育重心,也决定了教师能教出怎样的人才。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那种八股文,所以中国古代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那种酸溜溜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只会“之乎者也”的“文人墨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采用的教育理念是武士道精神,所以当时日本培养出来的青年都是那种极端狂热的好战分子。

教师只有心存“育人教书”教育理念,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细节问题,从而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我刚接任7年级英语教师的时候,心想自己不是班主任, 只是个科任教师,所以我当时的教育理念就是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当时,有一个学生,英语成绩很好。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得意门生,并以他为骄傲。可是后来,他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把一个学生扎成了重伤。具体的原因是他一直都受到一帮学生的欺负,那天实在忍无可忍了。当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真是既心痛,又惋惜。在班里,他最常接触的人是我,最信任的人也是我。当时我就觉得他性格有点软弱,有点自卑,可是我就怎么没想到他那时一直受到别人的欺负呢?如果我心存“育人教书”这种教育理念,我肯定会更深入地去了解他,肯定会发现这一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二、自身方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课堂上的答疑解惑仅仅是教育学生知识和技能,其平时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思想品德等才是最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准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用自己的高贵品德,去教育别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篇英语日记。日记内容哪怕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都可以。因为学生觉得每天用有限的单词描述简单事情的日记太枯燥了,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于是,我自己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日记内容也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段时间后,我把我的日记给他们看。他们看了之后,都觉得我的日记写的太好了,太有保存价值了。那时我就跟他们说:“同样是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简简单单的几个初中英语单词,为什么我的日记就写的好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因为我坚持写,所以每天发生的事都被我记录下来了。日记就会变的很有故事性,很有保存价值。从那以后,我班的好多学生都养成了坚持写英语日记的好习惯。

三、方法方面。灵活教学,育人为先。

(一)付出你的爱心和责任心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当他真正意识到你的良苦用心的时候,他就会真正地接纳你,信任你,并努力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在我刚教书的那一年,我班有一位性格非常叛逆的学生。因为他上课经常讲话,开小差,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他对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一天,在英语课上,我发现他心不在焉地与人讲话。我没有直接点名,只是看着他,提醒他。“干嘛?”他大声地说。“请认真听课!”我心平气和地说。“关你什么事?”他顶撞我后,还把书本一扔,站起来就往外走。刚好这时,校领导经过我们班,看到他往外走,就把他拦住,并向我询问情况。虽然当时我很生气,但我深深地明白他是我的学生。如果我如实说出情况,这学生肯定是要受处分的,所以我就说:“他说要上趟厕所”。在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他抬头看了我一眼。

以后每次上我的课,他都没捣过蛋。我也没有因为上次的事就对他有偏见,反而适时地给他一些表扬和鼓励。他不论是在学业成绩还是在道德素质方面都有了很大地提高。现在,他已经升学了。每次我们在路上碰见,他都会很礼貌地向我打招呼。

(二)因材施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就像治病,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些优等生自以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就开始目中无人。他们不知

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高中或大学时期,由于人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下来的精英,所以原来中学时期属于绝对优等生的学生将会变得不再受人瞩目,不再是同学眼中的明星。有些学生一时承受不了从高高在上一下变得平庸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一些差等生呢?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是笨的原因,就是比别人差。任劳任怨,听天由命。中学读书经历的失败令他们在后半生都消极、自卑,以至于整个人生都失败。对于优等生,我们应该多教导他们不能骄傲自满,而对于差等生,我们应该多教导他们不应妄自菲薄。

(三)求助他人

当我们真地很用心去教育学生,还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时候,是否应该求助一下他人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不是这把锁对应的钥匙,就不应该强求。与其“强扭的瓜不甜”,不如找到这把锁的钥匙,让其为我们开启这把“心锁”。

2011年,在我执教八年级英语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学生。他父母开麻将馆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也是爱理不理的。他整天吊儿郎当,喜欢打架斗殴,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我怎么说教都不行。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了解到他之所以这样,原来问题的重心是他的家庭。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家访。经过我的耐心说教,他的父母转变了思想,更多地关心起自己的孩子。该学生在他父母的教育下,确实改变了很多。这即是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吧!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教师,我们不应该只看重学生眼前的成绩,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真正为一个孩子的未来着想。如果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具有一些专业知识,而在大是大非方面迷失了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奥斯特洛夫斯基。教师生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真正为人类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何绍纯 王旭飞.《中学生心理辅导指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魏书生 刘继才 孟庆欣.《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刘冬梅.《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5]李宝海.《浅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涵义及评价维度》.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6]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

2.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二

据统计, 至2011年, 我国目前共有1108所本科大学, 其中设立日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共466所, 在所有高校专业排名中, 日语专业排名第十二位, 而在外语类专业排名中仅次于英语专业, 位居第二。另外, 由于近年高校扩大招生, 日语专业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天津外国语大学校长修刚在2012年7月的一次关于日语教学学术会议上明确表示:日语已经不再是外语领域的小语种, 已经跻身大语种行列。在日语专业得以发展壮大的同时, 生源过剩、就业困难、人才质量需求标准高等一系列问题已经切实地体现出来。那么,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日语专业应该如何面对, 如何稳步前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新趋势

1、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所谓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 (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流。

我国日语专业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高潮期——新中国成立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改革开放以后;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日语教学也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地进步着, 但是一直以来都未曾走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或标准的束缚中, 即“以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为核心、基于语言知识传授的外语教学理念范畴”。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学习的自主性差、缺乏适应和交流能力。学生的外语学习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 似乎仅仅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 拿到种种证书。新形势下, 学术界对于日语教育产生了例如多元语言主义等诸多教学理念, 即不要求学习外语达到母语者的熟练程度而是要求在不同的场合下, 面对特定的对象, 运用不同的能力, 达到有效的交流。这一理念强调了外语学习的目的是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外语知识本身是为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养成服务的以及将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当然笔者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 外语的基础教学也很重要, 但笔者认为对非语言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环, 这其中就包括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意在消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能够顺畅地沟通。只有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齐头并进, 才能使外语教学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效。

2、跨学科知识的需求

有某外语专业毕业生需求问卷调查中显示: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外经贸公司、部队和教育部门等希望外语专业毕业生具有宽泛知识能力与人文素质。在国家出台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市场对单纯的语言类毕业生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减小, 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作为专业日语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去思考:我们的教育到底是让学生去“学习日语”?还是“用日语去学习”?这是个很关键也很深刻的问题。如果是前者, 那么我们教出来的学生便会成为日语本身的工具, 如果是后者, 我们的学生将有可能利用日语这一语言工具去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而目前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显然对后者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必须改变主要用词汇量和语法项目来衡量语言能力的评价模式, 摒弃单一“学习日语”本身的陈旧观念, 将“用日语去学习”这一理念始终贯穿于教学中, 我们的日语教育才能摆脱固有模式, 走上适应国际化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

1、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

(1)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即进行主导干预下的主体学习方式。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发表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列提纲、讨论等一系列过程,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使学生感到日语学习的趣味性, 从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内省发现问题, 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只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另外, 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发表做准备, 彼此间的配合和适应很重要, 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2) 尽早导入文化课程的学习。笔者认为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大学一、二年级) 就导入日本文化等知识的学习是很必要的。因为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是关系到教育目的是否能够达成的关键时期。大多数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零起点, 所谓万事开头难, 如果一开始就单纯地进行语言学习, 每天除了单词就是语法的轰炸模式, 势必将学生的兴趣消除殆尽。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 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导入日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风俗、宗教、艺术等基础知识, 便会将索然无味的语言学习变得丰富多彩,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形式, 可以采用图片、影像资料等较直观易懂的方式进行, 并且可以运用比较法, 将中日两国文化相比较进行教学。

(3) 创造跨文化交流机会。在课内, 充分利用会话课的资源, 导入跨文化的交际场景练习等。在课外,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演讲比赛、表演比赛等日语活动;平时多与外教和留学生进行接触、交流;养成读报纸、看新闻的好习惯, 关心国际形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跟日本的大学生进行网上交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还可以与日本的大学合作, 就某一课题进行教师或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2、创建特色日语专业

近年, 由于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严峻, 曾经备受青睐的日语专业毕业生也面临着同样就业难的问题。在此笔者以大学教师的身份, 从教育的角度就这一问题浅谈下自己的想法。

面对如今的社会需求,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社会对于外语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要具有单一的语言知识, 还必须具有其它广泛的知识储备。现在很多外语院校已经采用1+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外语+专业技能模式, 这种模式虽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如果两个部分平分秋色很容易削弱外语专业的培养特色。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外语为核心, 其他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只是在此基础上的拓展与加强。即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外壳, 包容进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 同时又将专业技能与人文素质作为语言的内核。就日语专业而言, 可以开设商务日语、科技日语、计算机日语等课程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四、结语

在外语教育中, 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人与人之间打开心扉, 仅仅依靠语言文字是不够的, 更重要的是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同时, 对语言的学习仅仅停留于语言本身, 而不能很好地利用语言去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那么可以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有缺陷的, 是不可取的。在日语教育中, 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两点才能使学生学好日语, 从而用日语更好地去学习。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国际化进程加快, 各国越来越认识到外语教育的重要性。随之而来的外语教学理念的变迁对我国外语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日语教育作为外语教育的重要一环, 也必然肩负起这一重任。据了解目前大学日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套相对较完整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专业日语教学在变迁中应该何去何从, 也成为近年日语教学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梳理新时期专业日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变迁, 以期对日语专业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日语专业,人才,质量,标准

参考文献

[1]修刚, 李运博.日语教育概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2]赵华敏, 林洪.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 (4) .

[3]高志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 2007 (5) .

3.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三

【关键词】大学理念 ; 大学理念建设 ; 新时期 ; 教育规划纲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52-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种共识。大学要承担起科教兴国的责任,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以现代大学理念治理学校。一所大学的理念是这所大学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它决定这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方向,不仅决定大学的今天,更决定大学的明天。

大学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长期办学中思想精华的积累与提炼的基础上,对大学本质及其发展的正确认识,进而形成对大学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的理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超前意识,同办学历史、传承观念、学术风格、学科门类、学生类别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壮丽前景,尤其是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笔者认为应该紧扣教育规划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新时期大学理念:

一、正确定位,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首先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正确而合理地定位(包括服务区域、学科性质、办学类型与层次、特色、发展目标等定位), 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空间和方向,确定正确的发展目标,这关系到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大学的定位包括三个层面,即大学教育在社会大环境中的定位、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大学内各因素在学校中的定位。大学理念建设要分析学校所处的社会、地域、以及历史背景等,明确学校定位,是建设国内高水平大学,还是地方特色院校,一旦明确定位,就要在定位的基础上持续发展,久而久之大学的理念就会凸显出来。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是一所大学的优势所在。凡是有一定成就的大学也无不把培育办学特色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我国大学在98年扩招后开始跟风似的办起综合类大学,原来是外语学校的,现在是法律,经济专业都开;原来是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也开;总之,在一所大学里你可以找到所有的专业。这就会把原来集中在特色,优势专业建设的精力分散,逐步弱化学校的特色,专属性。使人们觉得所有大学都一样,什么专业都有,原来优势的专业并不像以前那么优势了。我国高校进入世界优秀学校排名的少之甚少,纵观上榜名单,欧美学校居多,这正是因为我国高校缺乏特色建设,千篇一律所导致的。

二、紧扣质量关,提升科研水平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从数量和规模上看,中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整体质量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建设新时期的大学理念要牢牢把握教育质量观,尤其是人才培养观,重点加大教学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水平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大学理念要倡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机构,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做出贡献。大学理念建设要为高校创设宽松、浓厚的学术氛围,突出学术自由与独立,追求真理,发展科学,加强学科建设,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并重;以探索和发现未知世界为目标的基础研究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础,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提高大学社会服务功能

我国高等院校飞速发展,自98年高校扩招后,暴露出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人才质量问题,学生就业困难。高校教育与社会服务脱节,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即大学要为社会培养各层次各种类型专门人才,利用大学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优势进行高科技产业开发和为社会上的企业提供各种技术咨询与服务,解决经济生产部门在技术革新、设备改造、产品更新、科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提高经济效益;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下达的重大科研项目或重大工程项目,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和決策咨询;通过人才培训为最广泛的人进行知识的传递和推广,为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等发挥作用;全面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9,357,72.

[2]王冀生.大学理念在中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4.构建新时期海关队伍建设新理念. 篇四

面对我国新的形势以及海关事业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如何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需要的海关队伍,为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是新时期海关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几十年来,行之有效的政治建设、业务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以及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等措施,在当今队伍建设中仍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仍然有着存

在和发展的必要。但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和新形势下,海关队伍建设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队伍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海关队伍建设也应当充实一定的新内容。因此,笔者在不放弃传统的队伍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试图从另外角度对构建新时期海关队伍建设新理念做一简要赘述。尽管笔者所谈观点或见解并不是突出的新理论,只是将这些观点做为一个系统问题移植于海关队伍建设之中。

一、确立团队精神,是海关队伍建设的基础支撑

团队精神最初体现在军队这种特殊的群体之中,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开拓的企业家逐步认识到团队精神对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正面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企业家,也将团队精神用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当今团队精神已经被注入新的内涵,具有了时代与发展的特征,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团队精神既是个体意识的聚合,又是把一个群体的团队意志与这个群体中的个体意识有机地结合的结果,从而发挥团队整体的最大效能,形成一种具有特定群体、特定状态的整体性的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称之为团队精神。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就应该有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团队精神。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是一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特殊队伍,应该体现出具有海关队伍自身特点的整体思想状态和精神风貌,体现出海关队伍的组织特色和职能作用。在目前形势下,要确立和发扬团队精神,就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增强领导层的凝聚力、战斗力、感召力,确立权威性。做为团队精神的体现,一个群体的领导层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领导层必须是一个开明的、开拓的,具有创新性,能够凝聚人心,能够号召团队中的所有成员,在全体成员中具有很高的威信和权威。因此,要在海关队伍中形成团队精神,就必须加大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力度,在领导层逐步形成和确立团队意识,使各级领导班子具有新时期团队精神所需要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具有开拓性、创新性,为海关队伍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增强做为个体的广大关员的大局观、全局观、服从意识,确立整体性。做为一个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在这个群体中想的、做的一切事情都要围绕这个群体的工作中心,具有把自己融入到这个群体之中的强烈意识,也就是要具有一种大局、全局观念,具有较强的服从意识,尤其在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要服从整体的利益,确立这个组织的整体性。因此,要在广大关员中开展各种有益的教育活动,使广大关员充分认识到确立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作为个体在形成群体的团队精神中的价值和作用。三是增强坚强的领导集体的核心作用,发挥骨干力量的典范效应。在一个群体中真正形成团队精神,有两种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一种是做为这个群体的领导集体的核心作用,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关键。实践证明领导集体核心作用是确立在领导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上,成员的结构和组合上。因此,在加强海关队伍建设中必须考虑领导班子年龄、知识的结构,必须考虑班子成员水平能力、性格特长的组合,必须加强班子成员的互补意识。另一种是在一个群体中骨干力量的典范效应,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保障。要在海关队伍中树立、培养骨干力量和典型人物,利用他们的思想素养、工作作风和先进事迹影响、带动其他关员,形成一种整体向上、精诚团结的战斗集体。

二、强化管理意志,是海关队伍建设的核心支撑

管理意志是一定的组织为了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努力的状态和行为的体现。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必须明确自己的管理意志,在这个管理意志的导向和核心作用下,实施最有效的管理。做为海关队伍建设的管理意志就是要围绕“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这一工作方针来确定,采取一定的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以此保障海关队伍正确履行法律职权,更好地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提供保障。就目前情况看,应采取硬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一是硬性管理,即用制度和规章规范来制约被管理者,以达到管理的目的。二是弹性管理,即组织成员为了服从组织的管理,必须围绕组织的管理意志,执行管理制度,控制自己的行为,即所谓的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人按照一定的准则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状态。一般情况下这两种管理方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为了实现管理意志,一个组织的管理层应当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模式。为实现管理意志,实施有效的管理,应做到三个确保:一是确保管理意志的主导地位。

海关队伍建设中的管理意志是实现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确立什么样的管理,就能达到预想的目的。管理意志必须在整个干部队伍建设中占主导地位,一切管理措施和制度都要围绕这一管理意志展开,实现队伍建设的规范化,建设一支素质高、作风硬、能力强的海关干部队伍。二是确保以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措施为保障。海关为了实现管理意志,就必须确定管理目标,结合海关的特点、性质、任务以及广大关员的实际,制定出切合实际、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管理措施,制定出严谨、规范的制度,以此规范、引导关员的行为,从而实现硬性管理。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并不贫乏,关键是措施制度落实不到位,这也是制约管理成效的关键,也是制约目前海关队伍建设上新台阶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一现状,针对措施不完善、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制度措施,尤其要制定一些监督管理制度落实的保障措施,保证海关队伍建设有章可循,制度落实到位。针对关员制度化管理意识淡漠问题。进行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通过教育使广大关员认识到强化管理意志在海关队伍建设中的极为重要的价值,通过引导增强关员接受制度化管理的自觉性,逐步改变管理意识淡漠的现状。三是确保硬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的有机结合。尽管硬性管理是我们长期坚持的、有效的重要管理方式,是实现管理意志的主要途径,但是管理意志要靠组织成员个体的积极行为去实现,管理措施和制度要靠各级海关的组织成员的执行和落实。管理意志再好,如果关员不能实现自我控制,其管理意志是无法实现的。从另一方面看,海关队伍的整体素质较高,关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是实现硬性管理与弹性管理有机结合的重要优势,是真正实现硬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相结合的保障,那么以关员的自我控制实现弹性管理则是海关队伍建设中的重要补充,只有确保这两种管理方式的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管理意志的总体目标。

三、是营造文化氛围,是海关队伍建设的环境支撑

5.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五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为进一步做好“十三五”时期地方税收工作,推进税收现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道路方向。如何将这五大发展理念融汇贯穿于新时期税收工作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引领税务部门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种趋势性变化,全面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着力增强税收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与民生发展,还需要我们XX地税在工作实践中持续深入思考、认真践行落实。

一、坚持改革创新,凝聚新的地税事业发展动力 创新,针对的是传统发展方式动力不足的问题。面对新时期新的环境,精准适应新常态,把握引领新常态,如何实现发展动力转型逐渐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唯有创新,能够带来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发展模式不断升级,推动发展方式切实转变。因而,各级地税部门必须摒弃固有,按照创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抓改革、求创新的意识,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税收工作深层次问题的根本途径。首先,在认识上创新。将创新摆在地税事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成为全体税务干部职工的内在价值追求,就是要从思想

一是促进经济税收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税收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认真落实鼓励自主创新、能源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统筹城乡发展、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税收政策, 落实促进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措施,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正确处理经济税源和收入任务的关系,坚持依法组织收入原则,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使税收在规模、速度、结构上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适应, 实现税收与经济良性互动。二是促进管理服务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公正执法是最佳服务的理念、纳税人正当需求应予满足的理念,既要坚持依法治税,又要完善纳税服务,不断改进税收管理手段和方式,做到依法、公正、文明执法和服务,拓展纳税服务渠道,丰富纳税服务内容,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促进纳税人自觉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税法遵从度。三是促进横向部门协调发展。在统筹税务系统外部各方涉税力量方面,坚持党政领导、税务主责、部门合作、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总体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服务中心、服务大局,不断拓展跨部门税收合作,推进税收协同共治,构建完善的地方税收保障体系,提升税收工作站位,营造良好的税收社会环境。四是促进纵向区域协调发展。在统筹税务系统内部各项税收工作方面,坚持全局上下一盘棋的思想,努力促使各业务领域、各地方区域均衡发展,协调推进当前营改增试点、征管体制改革、金税三

态道德,在自身发展上崇尚绿色节约,推进节能型税务机关建设。大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实施“互联网+税务”行动计划,全面构建以“大数据、大风险、大平台”为核心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拓展囊括税务端数据、第三方数据、互联网数据、企业端数据“四位一体”的大数据源,促进跨界融合、实现部门协同治理,增强数据管税综合应用平台分析及业务功能,提升税收治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大力推广应用移动办公系统,延伸税收工作空间,实施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微信办税、移动办税、电话办税、邮政办税等多元化方式,推进智能办税,降低办税成本,提速办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Anytime、Anywhere、Anyway、Anything的4A办税体验。

四、坚持开放融合,拓展新的多维税收发展空间 开放,针对的是发展中自我封闭孤立的问题。坚持开放发展的要求就是要形成深度发展的互利合作格局。我国正以越来越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税务部门参与全球税收治理的天地也更加广阔。立足XX地税工作实际,我们要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有为的担当,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在服务开放发展上不断解放思想、放宽限制,全方位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去,积极主动作为服务发展大局。一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着力落实支持实施“一带一路”的各项税收政策

6.新方式新理念:生本教育 篇六

新方式新理念:生本教育

作者: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3年第04期

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教育思想也在不同的更新,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国家栋梁。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是一种很成功的教育。它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生本教育把师生关系处理得十分完美、和谐,教学效果十分显著。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是以学为本的教育,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的教育。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

7.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七

关键词:健康教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高校体育

1 研究目的

在高校体育进入新世纪时,回顾高校体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素质的同时,也不难发现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巴甫洛夫学说为自然科学基础,以凯洛夫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主张体育的统一性———全国实行统一的教育制度,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国家管理和领导机关,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却忽视了个人的创造力与体育能力的发展。新时期,社会的法制和供给经营制度的改革明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这一关键性问题,此前还提出过健康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理念。近年来不少学者往往只从某一侧面来研究体育教学,而不是把健康教育、终身教育和素质教育三种理念结合运用于体育教学,特别是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没有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体育教学。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三种理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找准教学改革方向、深化改革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获取相关的信息。

2.2 逻辑分析法:对

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有益的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3.1.1 健康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健康体育是人类在社会物质基础不断提高和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矛盾冲突中逐步认识的新概念。既不是简单的在健康中加入体育或在体育中加入健康,也不是简单的健康体育化或体育健康化。健康体育相对体育而言,指那些能够促进健康发展的体育;相对健康而言,指那些提高体育能够增强的健康。健康体育是以促进健康为目的,以身体练习方法、计划和手段等为主要内容的特殊的体育形式。

关于“健康第一”的提法,早在1950年毛泽东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写信时指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一系列的举措和指示奠定了新中国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基调。1990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开始实施,条例总则第一次把“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并列提出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在1993年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原国家教委也有《大学生体育教育基本要求(试行)》,都对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提出要求。2001年1月,全国大学校长工作研讨会在广州召开,并向全国高校发出“深刻领会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倡议。2001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学校体育新大纲中又明确提出:“学校体育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健康发展。”“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相对于过去的体育教育思想有了很大发展,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更加适合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顺应了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

3.1.2 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生都受到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身心愉悦,终身受益。即在人的一生中实施体育,是与生命具有共同外延的一种连续性的教育过程。它是以发展、完善终生体质为目的,追求终身增强体质长期效益,强调培养有体育主体意识、主动参与体育的人。

法国著名教育家保尔·朗格朗20世纪60年代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终身教育”思想及理论;“终身体育”是前苏联学者提出的一种新的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是以巨人天发展变化规律、身体锻炼的作用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提出的要求,伴随着终身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北京体育学院王则珊教授于1987年率先在我国进行了终身体育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发展,无论是在学校体育领域,还是在社会体育领域,“终身体育”的教育理念已经对体育科学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1.3 素质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素质”,辞海释义为“素养”;“教育”为“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由此可知,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以提高他们综合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素质教育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基础教育阶段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克服过分强调应试,以升学为指挥棒的诸多弊端,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素质。素质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其理论已日趋成熟,目前已把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2002年8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定性为“寓促进身心和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提出来的,是针对当前普通高校传统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提出的教育方式,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

3.2 三种理念与高校体育的关系

以上我们分析和说明了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和素质教育三种理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三者在高校体育中是如何结合,三者的内在关系又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用图1表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从现实作用角度来看,高校体育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成长发育,以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健康教育是高校体育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若失去了基础,素质教育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长远作用来看,高校体育不仅要完成现实作用,而且要为将来着想,树立培育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未来长远作用的目标。三种理念结合构成高校体育的指导思想体系。

4 结论与建议

4.1 以健康体育为指导,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了21世纪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应是:知识面宽, 适应面广, 基础理论扎实, 身体健康, 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就高校体育而言, 必须树立“健康体育”的指导思想,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使学生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把三维的健康理念贯穿于整个体育教育活动中,即实现三大观念上的转变。首先,从单纯重视知识的传授向授技与育人相结合转变。即传授体育健身的手段,锻炼方法,养护方法,以及提高学生自我健身的能力等。第二,从单一的强身向强身与需求相结合转变。即当今高校体育改革要跳出学校的“小圈子”,走进社会“大视野”,要让社会需求走进学校。第三,从单一的体育教学向全面教育与服务相结合转变。即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4.2 突出健康理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体育教育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身体健康方面的保证。健康体育是立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三维空间,在对健康认识的全方位理念下,去审视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扭转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内容体系,建立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意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增强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的新的内容体系。

在终身体育的长河中,高校体育的任务是为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做好智能储备和提高身心素质。在校期间,鼓励学生积极锻炼以确保身体素质的提高,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及体育锻炼对身体和心理的良好影响,能掌握体育知识和健身方法,在提倡“健康第一”、全面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素质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教育,使其能终身受益。

5 结语

当前我国的教育实施了素质教育,它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求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在素质教育思想下,高校体育思想应从奠定学生健康体育基础为主,树立“终身体育”的观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些思想将伴随着学校体育实际条件的改善机芯的教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使我国高校体育在思想和实践上实现与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体育的接轨。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5, 17.

[2]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28.

[3]蔡本初.健康体育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比较[J].辽宁体育科技, 2002 (2) :62-63.

[4]卢元镇.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体育科学, 2000 (3) :1-6.

[5]赵东平.新中国50年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5) :26-28.

[6]王则珊.终身体育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4 (1) .

[7]邵伟德.试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J].体育科学, 2001 (5) .

8.新时期教育理念 篇八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概念

经过人们长期的思考和实践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等抽象概括为理念。时代特质是理念的重要特点,正因为理念的时代特质,它才具有引导时代发展的价值。

教育理念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也包括人们在教育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可以理解为是教育思想家长期形成的价值取向反映、体现和追求。教育理念也作为一种教育发展的范型,范型具有理想性、持续性、规范性、导向性、前瞻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高校思想性政治教育理念是一种指向性观念,它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在政治教育思维中形成的观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变化

在新时期下,我国正推动深化改革,这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决定着其工作要与时俱进,一定要结合发展变化,实现自身的飞跃,通过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增加工作的实效性。

1.教育环境的改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们不断吸收着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也遭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和扩张,高校涌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潮流和价值观,这对当代大学生在思想信念和道德伦理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在就业形式、利益分配等多样化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更加独立,选择性和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在给大学生带来创新意识、自强意识和成才意识的同时,也带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其提出更为严格的考验。

2.教育对象的新改变

80后大军仿佛还在我们耳边,可是90后已经悄声的成为当代大学校园的主力军,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根据相关调查表明,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情况还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坚定党的信念,遵守党的章程,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更为解放,有开拓创新精神,求知欲强,具有很高的理想和道德追求。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时代特点,例如责任意识低、辨别能力差、自我克制力薄弱以及集体观念淡薄等。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呈现多元化趋势,这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加之市场经济只追求利益最大化造成的。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更好的效果,就必须根据当今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改变。

3.教育内容的新变化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形式主要以政治教育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心里健康的关注,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教条化和形式主义。今年来,我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巩固政治教育也要逐步加大对大学生的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深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深入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深入进行公民道德规范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系统工程理念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个开放系统

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受到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的影响。因为影响因素具有复杂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成一个开放系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教育系统和周围环境的联系,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各种情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成为一个互动系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断的和周围环境进行着互动。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主义教育客体的个性化,通过主客体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人潜能。改变传统教育的灌输和说教模式,转向灌输与对话的新型教育方式。

四、结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进入快速发展趋势,各大高校的办学方法也变得明确,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高校的主要教育思想是健康、和谐。大学生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对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国家的发展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着复杂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深化教育体质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为国家的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新时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部分,必须不断坚持改革与创新,用新的方法、新的观念开创思想教育的新篇章。

上一篇:新年快乐英文祝福语下一篇:企业资金专款专用财务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