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

2024-10-03

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共12篇)

1.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 篇一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提高阅读思维的最好催化剂,在中学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首先,学生应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灌输英语阅读的重要性,这样他们才能坚持学习。

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认为英语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对于中学生来说,虽然有很多阅读材料的选择,但有些并不适合在校学生,教师应删减那些与中学生实际生活距离太远、不符合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发展情况,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思维的文章。

指导英语阅读技能

英语阅读技能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说,“How much are these pants?”一课中,因为是学习相关句型,所以学生可以循序渐进地阅读,第一步是阅读全文来把握大意;第二步是带着问题阅读,包括与内容和句子结构相关的问题,比如文章询问价格的句型都有哪些;第三步是对全文进行总结。从而,在课堂中,就无形中进行了阅读技能的训练。

创新式阅读方法

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它的主要表现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以阅读内容为出发点,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拓展对阅读材料的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辐射型、立体型的这种思维方式。

意识是思想的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烈支持学生大胆地阅读和想象,并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

不管是好坏、老套或新颖,都应当鼓励学生随手记下来,并积极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和讨论,这样他们可以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2.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 篇二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发展思维

课堂教学不能是以教师为中心式地机械操作,学生只是观赏式地观看演示,被动地接受结论,而是要让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探讨,体会接受知识的过程,验证结论,发展思维的灵活性,例如讲解三角形全等“边边边”性质时,我先让学生想想:“为什么有些房屋的上顶立柱要做成一些三角形”,“道路两侧的电线杆要引拉钢丝绳来固定”。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制木条组成三角形、四边形,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用手压三角形或四边形的一根木条,发现它们形状有什么改变,既让学生体会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边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又提高了教学效益,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了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二、创造和谐的课堂结构利于学生的思维培养

1. 转换“教”与“学”的关系。

教师为学生掌握知识而“教”,学生为听懂教师的“教”而机械地接受知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被扼杀。因此,变“教”为教师的正确引导,变“学”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学生的思维就会在课堂中更好地得到体现。

2. 创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平台利于学生思维的体现。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宽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聆听学生的见解、意见,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探索问题、提出见解的合作者;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新知识、新问题,成为掌握新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参与者和发现者。例如在教“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时,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练习题:解方程组xy=3x+y=4。5分钟后,我进行巡视检查,结果发现许多学生都能应用七年级学过的代入消元法来解题。接着我提议同学们用其他方法快速地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开始交流讨论,七嘴八舌地讨论寻找方法,最终同学们发现可以利用书本上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时,我再利用学生产生的浓厚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捕捉思维的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借题发挥,要求学生解如下变式题:解方程组:(1) (2) 这样的练习, 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教会了学生“会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开拓了学生的潜能,既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精神和思维的敏捷度,使课堂练习的效益得到充分的显示,又使本课的内容得以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

三、乐于探索,强化数学类比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应善于诱导学生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自主探究、类比结论,使学生树立起新的数学观念。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是提供答案的权威者,而应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贯穿,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启示。如在教完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后,我给学生出示了一道题:“当n=1、2、3、…、1999时,关于x的方程:n (n+1) x2- (2n+1) x+1=0的根为an、bn,试求:(1)|a1-b1|+|a2-b2|的值;(2)|a1-b1|+|a2-b2|+…+|a1999-b1999|的值。”开始时,学生冥思苦想,互相探讨,动笔计算,可是很难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进行启示:“把n=1、2、3代入原方程求解,然后把所得的结果进行类比。”学生在我的提示下,开始动手计算,几分钟后,我把学生所求得的三个方面的解在黑板上进行类比:n=1时,得方程的解为1、;n=2时,得方程的解为;n=3时,得方程的解为。学生在类比中发现了规律:方程解的分子都是1;分母与n的取值存在一定的关系。学生在我提示下,利用n=1、2、3时所得的三个方程的结果进行类比,发现了规律,从而解决了该题。可见在探索过程中,注重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让学生乐学善思、勤于动脑、富于想象、善于类比,就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意识。

3.怎样培养你的镜头感 篇三

镜头感通常是指摄影师对于画面构图和运动的宏观把握能力,对于机位的运动掌控能力等。说某个人的作品镜头感好,就是说他的作品在构图、节奏、调度等的把握上,做得很好。要做到这些,必然是需要大量的练习。笔者曾遇到一位学摄影的老人,他将自己认识一位拍电影的摄像师,想拜人家为师学摄影,对方说,你先拍2万张照片,然后挑2张拿来,再说收不收徒弟的事。这个故事说明摄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镜头感的获得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那么,怎么获得镜头感,我认为,你首先需要一个定焦镜头。

变焦镜头的问题

如今的许多摄影师有充分的理由使用变焦镜头。今天的变焦镜头质量如此之好,能媲美保持传统光学优势的一流镜头。而且,我们看到各种器材专家们也不余遗力地向人们推荐变焦镜头。一个变焦镜头可以顶上多个定焦镜头,多好啊!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变焦镜头却是有害的。

为什么这么说?所有使用变焦镜头的初学者几乎毫不例外地都会犯同一个毛病,就是面对被摄对象时,他们都不会选择移动,而是站在那里变焦。其实,像笔者这样常年使用定焦镜头的人也会犯这样的毛病,只要是用变焦镜头,就会不由自主地放弃移动。

而使用定焦镜头则不同,从取景框看出去只能拍一张照片,要拍第二张,你必须改变相机的角度和机位。

用定焦头,选择什么焦段的合适呢?焦段的选择因人而已,有人习惯50毫米的标头,有人喜欢35毫米的小广角。也有人喜欢28毫米甚至更广的24毫米的镜头。这些都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要用它不断地拍摄,不断地熟悉它,使它成为你眼睛的延续。

学会移动

在摄影上,摄影师的移动为什么如此重要?大概四五十年前,如果有人要申请进入全球最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他们其实不是很喜欢看照片,而是要看这个人的底片,就是看这个人怎么移动。摄影师记录事情发生的过程,有的人真的是很猖狂地移动,有的人移动就好像跳舞一样。而他的移动是通过底片能反映出来的。

摄影大师布列松曾说:“优劣图片之间的差异往往微不足道。然而这些细小的区别却至关重要。若我从某个地方拍摄,就是对某个地方的另一种安排。我只要稍微移动,并非上蹿下跳。它只是你的鼻子、眼睛和背后窗户的关系,但我乐于建立这些关系。”

布列松的话道出了构图的秘密,摄影师的构图就是为了使画面中的线条、人物、几何体重新建立起一种秩序。而这些秩序的建立主要是靠摄影师相机的不断移动来构建。这种不断的寻找、尝试,经过千万次反复的训练后,最后会变成摄影师的一种直觉。

先拍10万张

在摄影界有一句名言,“摄影师是用照片堆出来的。”这句话非常正确,摄影师和小说家、射击手一样,只明白理论而没有大量的练习永远成不了高手。

这其实算不上什么奥秘:学习的最好方法是练习,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从量变达到质变。在摄影上更是如此,你拍得越多,就拍得越好;拍得越多,反应就越快,就会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会告诉你哪些拍摄技巧有用,哪些拍摄方法没用。拍得越多,眼睛盯着取景框的时间越多,无需刻意选择就会发现自己处在合适的光线、恰当的时机和正确的位置上。

4.怎样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篇四

思维是智力活动的方法和核心,一个人能否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材与早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幼儿是依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的。幼儿一开始只能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来思考,而不能根据事物的本质特点或事物的内在联系来思考。所以家长应向他们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家长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有计划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和知识储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语言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思维的发展。要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必须帮助幼儿掌握一定数量的概念,而概念又是用词表达的。因此,家长应有意识地加大幼儿的词汇量,并帮助幼儿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促进其思维水平的提高。

思维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幼儿好奇心很强,常提出各种问题,比如:“鱼在水中为什么不闭眼睛,”“马能站着睡觉吗?”等等。家长面对儿童的问题,应热情、耐心地解答,并及时称赞他会动脑子、爱动脑子。在不断鼓励幼儿好问多问的同时,家长还应常向幼儿提出各种他们能够接受的问题,引导他去思考、去解答。

5.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篇五

所以,利用发散性思维的不依靠常规,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可以使孩子的思维灵活敏捷,让他们的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如果家长从婴幼儿就开始培养,让孩子从小就敢于“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这不仅对以后间接经验知识的学习大有帮助,也对他们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心理素质。

那如何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许多琐事来进行引导。比如,某天孩子的妈妈回家晚了,父亲就可以引导孩子,问妈妈为什么会晚回来,让孩子尽可能地说出可能的理由。再比如,当你做家务择菜的时候,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并引导孩子把菜叶等东西,怎么做成美丽好看的动物或画。

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感性知识积累情况。如果平时父母不多引导孩子进行观察,以及及时的讲解,孩子就不可能在自己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性思维。比如,前几天我写的《绘本“我的兔子朋友”深层解读》,孩子需要对许多动物本性进行了解,才有可能说出让松鼠去拿。当然,哪怕孩子能说出让长颈鹿,或猫来帮忙,都是很好的。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可以想办法引导孩子思考和发挥想象力了。家长要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孩子创造欲望,为其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这就需要家长抓住时机进行恰当引导和暗示,逐步提高孩子的参与兴趣。当然,父母的及时表扬、肯定是非常重要的,这能使孩子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和真正成功的体验。

这里说一个小例子,比如你在做饭的时候,孩子来“捣乱”,你就可以拿一个锅让孩子玩,并且问这个锅都可以干什么。一般情况下,孩子都能回答说可以做饭、熬汤等等。但如果你加入一点游戏成分,孩子很快就可以明白锅还可以当乐器、盾牌。此时,若再加入一点场景,孩子都会说出锅可以当帽子、雨具、搬运工具等。

大家需要知道的是,父母精心设计提问的方式,才能引起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家长不能总去问孩子“为什么”,而是要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开放式的提问。比如上面说的例子,你给孩子一个锅,然后就问锅能干什么。如果孩子根本没有一点感性认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所以,当你拿锅铲敲不同的锅后,再问“锅都可以怎么玩”时,你心中预期的答案才能呼之欲出。

当然,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来,也别逼迫孩子,而是要自己说出一个答案来。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有些孩子害怕被问住,或是由于没有太明白家长的设问,很可能会让孩子“僵”在那里。如果总是这样,孩子就会失去回答的乐趣,自然没有发散性思维。所以,孩子不回答,一要想是否问的不恰当,二要想孩子可能没有感性认知,三是孩子是否感兴趣。

另外,家长引导孩子发散性思维,要充分保障答案一定不是唯一的。学习不能傻学,那种只有一种解决方式,或只有唯一答案的提问,理论上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没有什么好处。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影响下,孩子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所以,哪怕孩子的回答是极其“匪夷所思”,只要他们能解释原因,都是非常好的。

此时,面对孩子的思维“谬论”,家长也不必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的许多想法会是超常规的,也可以说是一种创新思维。如果家长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势来教育孩子,反而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何况,许多孩子的想法未必是不可实现的,这就看家长是如何引导的了。比如,孩子说要发明一个会唱歌的锅,你只要简单说发明后,想第一个使用就可以了。

6.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篇六

任何一个儿童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此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家长或老师应该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为儿童创设一个易感应的环境。易感应的环境是指儿童在其中可以轻易地受到各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接受刺激,也有多种形式的机会进行探索和尝试。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长应该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的材料,这些材料不必是昂贵的。现在的许多家长不知处于何种心理,喜欢给孩子买许多高档的东西(包括高档玩具和学习用具),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家长对孩子的爱。其实,这样做不见得对孩子的发展有多少好处,也不见得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事实上,一些旧杂志、书籍、旧物、旧钟表、旧电器和旧家具等东西可能更有利于孩子创

造力的施展和发挥。

家长也还要注意为自己的孩子提供必要的活动空间。为孩子提供一个能进行自由阅读和探索的空间。还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使孩子的劳动成果有展示的机会。儿童的各种想法和行为应该常能得到家长积极反应。来自家长的鼓励、支持和赞赏,或

者来自家长的有益的建议和帮助,对于儿童积极从事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应该创设一个比较宽松和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宽松环境中,老师随时准备回答来自儿童的各种提问,儿童

有各种机会进行创作活动,强调知识的接受的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考试成绩不是评价学习效果的惟一标准等。

2.鼓励儿童独立从事操作活动。尽量要让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取得一定的结果,使孩子体验到独立完成某一活动是很

重要的,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更不用说创造发明了。

事情不在大小,也不在做得好坏,这样让孩子去做,就能逐步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责任心是儿童走向成熟和创造性定向的基本成分。研究发现,随着儿童能力的增强,他们的创造性能力也越来活跃并更具有自发性。

为了鼓励和培养儿童进行独立操作的能力,家长或老师可以为孩子们建立一体“成果登记薄”,把儿童自己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事情全部记录下来。记录时不要过分考虑孩子做得是否很好,也就是说不要太强调质量。即使是一些做得不太好的甚至是做糟了的事情,也应该记录下来,但不要作什么批评。这份记录将成为儿童从事创造性尝试的完全记录。它不仅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检查和识别儿童创造性活动的活跃时期和创造性活动进行的条件,而且也可以使家长和老师更好地了解孩子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挥其创造力。

3.重视对孩子在感情上的支持。我们强调培养孩子要投入感情。这里所说的感情投入不是指是不是爱孩子。可以说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也没有不爱学生的老师。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想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高创造性的人才,应该有这样的意识,那就是能够不惜“浪费”

宝贵的时间用于看起来可能毫无意义或所谓的“小玩闹”上。

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有时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

之处。对于儿童的任何一种独特、巧妙的设想都应该表示积极的关注和评价。

当家长的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要总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而对孩子的话不屑一顾。应该让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应该静下心来仔细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对其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加以积极的评论,表示对儿童创作结果感兴趣,对此加以赞扬或

发表自己的建议,也要经常留意孩子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的独到之处。

为使自己能得到及时的反馈,教育者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个记录本,随时记录自己倾听儿童表达自己想法的情况或记录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或参与孩子们的创造性活动的情况,并记录自己当时对孩子叙说的反应,如表示赞成、反对或提出什么建议等。倾听记录的不

断增加,一方面表明你对孩子的成长确实很关心,另一方面也为你不断地积累关于孩子成长的第一手资料。

4.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预料到并允许孩子出现退步。要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隐瞒错误。当然更要让孩子从错误或

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生活并不总是风平浪静的,人生的道路也不是平坦顺利的。

一定要提醒儿童,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或者是学习都会有挫折和失败,如果可能应该让孩子有挫折和失败的体验。孩子应该认识到这样的事实,那就是失败和挫折是常有的事。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遇到挫折或出现失败时不会因为焦虑过度或承受不了心理压

力而变得一厥不振。

作为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孩子,就像希望别人能理解我们自己一样,应该允许儿童做“百日梦”,允许孩子出现“魂不守舍”的现象。实际上,当你发现孩子在做“白日梦”时,或者正在“发呆”时,他们可能正在积极地发挥着丰富的想像力,他们可能正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阿维诺曾经说过,教育者一定要能够接受和警觉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高原期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停顿现象。在此期间,孩子有时看上去很疲劳,或者会出现多种的抱怨,或表现出经常性的厌烦。要知道,这是很自然的。家长或老师没有必要

为此焦虑,更不应该看到孩子没有进步而责怪孩子。

事实上,我们不能期望一个孩子的一切行为总是合乎逻辑或合乎要求的,更不能期望他的一切行为总是合乎富有创造性的。要发展孩子的创造潜力,并不意味着不允许孩子有不足之处,也应该允许孩子存在错误或缺点。教育者不应该对儿童的缺点或错误表示反

感,而要经常与孩子讨论这些缺点和错误,要设法使孩子认识到其中的道理,再让他们有纠正错误或克服缺点的机会。

5.帮助儿童处理好与人相处和自己独立的关系。独立并不意味着与人不来往,独立性好并不表明不需要朋友关系。在儿童的毕生发展中,社会性发展始终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独立性固然重要,但即使是十分幼小的儿童,与人交往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从社

会发展的趋势来看,没有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完成任何事情的。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在交往中,儿童不仅能在相同或相近的认知水平上进行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且对与每个儿童

来说,这都是非常难得的,能够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让人评价的机会。

研究表明,是否有机会让自己的产品得到社会的承认是发展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具有很高创造性才能的人最终没有被人认识,其才能最终被埋没,只是因为没有机会表现,没有机会让社会评价。因此,很多理论家都强调产品最后向社会展示这一环节,即创造性产品的社会价值。

6.帮助孩子建立有明确规定的训练和行为标准。对于家长或老师的对错标准,儿童应该毫不怀疑。换句话说,对于儿童来说,教育者应该具有绝对的裁判资格。然而,我们的许多成人就是错误地利用了自己的这种绝对权利,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犯下了不应该的错误。

具有绝对权威的教育者不应该依仗这样的权威任意改变行为中的对错标准。这就要求老师或家长随时准备以适当的方式承认并改

正自己的缺点。

训练中的规则必须明确,而且要坚决执行。规则太多就会使孩子过于循规蹈矩、抑制创造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在确立规则时注意必要的原则性的内容。如不要出现伤害性行为,不要出现破坏性行为等,至于怎样玩游戏等具体细节,教育者可以完全不加规定。

怎样培养孩子创造力

(1)聚合思考法:以某个思考的问题为对象,从不同方面将思维指向这个问题的中心,在许多方法中通过比较选择寻求解决问题

最佳方法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也叫求同思维。

(2)相似思考法:将某客体与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它们的相似关系中,发现某种启发,从而获得创造性成果。比如,世界上第一个“构盾施工法”,就是相似思考的产物。

力此一筹莫展。一天,他无意中发现有只小虫使劲地向坚硬的橡树皮里钻。布鲁内尔注意到,那只小虫是在其硬壳保护下进行工作的,此情此景使工程师恍然大悟:河下施工,如果先将一个空心钢柱体打入松软岩层中,而后在这个“构盾”的保护下进行施工。通过相似

思考,“构盾”代替“支护”,做出了发明创造。

(3)反向思考法:这是将人们通常思考的问题,用对立的,看上去不可能的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最著名的是顺逆颠倒发现

了感应电流。

(4)分合思考法:将思考对象的有关部分从思想上将它们分离或合并,试图找到新的产物。“606”杀虫剂就是运用分离的思考方

法创制的。

德国化学家欧立希发现“阿托升尔”可以杀死危害人体的锥虫,但它的副作用可以使人双目失明。于是欧立希设想,将“阿托升尔”的正作用与副作用分开,抛弃副作用。在“分开”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改变化学药品结构的方法,制出了“606”。

与分离相对的是“组合”。

众所周知,喷气式飞机、电视机、数控机、人造卫星、原子能发电以及阿波罗登月工程,都是对当代技术加以完善、发展并以特

定方式组合而成的。

分离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合并常可以由结合而创造。

(5)想象模型法:这是表现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化的手段。模型有物质模型、数学模型和想象模型。想象模型就是运用想象和抽象相结合的办法,把理论知识同客体联系起来。建立起对研究对象的直观形象式的模型。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探

索原子结构,科学家根据实验事实,运用想象建立起了各种原子模型。

(6)理想实验法:就是将想象中理想化的研究对象,通过反复设计、实验达到发明创造的一种思维过程。也有人称之为“思维实

验”、“想象实验”、“梦想实验”等等。

美国发明家兰德,梦想发明一架不用冲洗就立即印出彩色照片的照相机。根据这个梦想他重新设计照相机的镜头及其构造等,经

过多次实验,终于取得成功。

(7)智力激励法(集体发明创造法):这是通过召开小型讨论会,大家围绕问题的中心,互相讨论,彼此启发,让创造性设想产

生连锁反应,从而引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它的功效在于短时间内,调动极大的创造力,产生设想、灵感或新观念。

这种方法的作用可归纳为四点。第一,设想的大量产生必须依靠联想。一个人的联想力可以刺激其他人的联想力。一个人得到灵感,更多的灵感可能相继产生。第二,无论男女在小组讨论会上比单独地思考更能发挥其创造性的想象力。第三,实验表明,这个方法使心灵的运用在竞争情况下,增加50%,这种增加尤其以灵感最为突出。第四,在小组中个人的好主意、好设想会立即得到激发和

鼓励,由此而激发出更多更好的设想。

发展创造思维的方法主要分为发现问题的方法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可以说,没有新的观念的产生,便没有新的发明创造,产生

新的观念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

(8)就教育系统而论,除了系统地传授知识技能、自觉地培养能力、开发智力以外,还必须遵循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规律。具体

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发散性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不受现有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传

授方式的束缚,其结果可能由已知导向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

能力的培养。

②加强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创造力高的人,不一定最终都能成为创造者。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然伴有许多良好的个性心理

品质。这种品质主要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方面的积极特征。

③要敢于创造。成功的创造,有两个条件必不可少。一是创造态度,二是创造技能。这两者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创造活动。

美国有11岁、14岁两名科学家。他俩已经拥有10项美国发明专利。他们的成绩归功于妈妈的一条规定:每天下午必须做两小时创造性的工作。久而久之,兄弟俩养成了习惯,做完功课就自动干他们的发明创造,甚至吃晚饭时,边吃边讨论下午的事情。他们的创造意识很强,看见母亲开车时把热水洒到车里,就发明了防溅饮水架;看见突然刹车时炸鸡蛋会飞出盘外,便发明了汽车上用的食

品盘。

④激发创造动机。需要,是创造之母。青少年科学技术创造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小发明一等

奖获得者,北京打钟庙小学四年级学生林恒韬发明的“充气雨衣”就是一例。

⑤理论联系实际。据调查研究,获得发明奖的学生知识来源有四个方面: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占51.7%;从课外书籍中得来的占25.9%;从课本里得来的占20.7%;从教师、家长、同学处得来的占1.7%,可见,学生应用创造的知识主要不是来自教科书。所以,学习时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应广泛研究自然界,阅读各类科普作品,特别是对身边事情感兴趣。

⑥培养独立精神。调查表明,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行为方式的特点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富有独立见解,喜欢个人钻研,勇于迎接困难任务的挑战,不追求个别人的赏识或称赞而学习、工作。创造者的这种独立精神,其本质是确立真理的权威。爱因斯坦

说:“我想,权威的意见固然很重要,但是科学比权威更重要,也可以说,它才是权威,我只听它的。”

创造力的训练题..........一些发达国家,除了在普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外,还进行专门的创造力训练。实践证明专门进行创造力训练可以

使被训练者的创造力测验成绩提高11~40%。

创造力教育虽然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创造力的训练还没有一定的方式。有的人用训练人的求异思维与想象力提高创造力;有的用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方式训练创造力;有的用训练一题多解的方法来提高人的创造力;有的通过让人树立积极态度来提高人的创造力。

实际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训练创造力较为有效的方式。下面是一部分训练创造力的试题。

(1)一个纸盒子里有6个梨。要把它分给6名同学,使每人得到一个梨,但纸盒里还必须留下一个梨。你看如何分?

(2)一位同学钓鱼回来,老师问他:“你钓到了几条鱼?”这位同学说:“钓了六条无头鱼,九条无尾鱼,八条半个身体鱼。”这位

同学共钓了几条鱼?

(3)老师买了19支铅笔奖励3名学生。王智应得奖品总数的1/2,王力应得奖品总数的1/4,王强应得奖品总数的1/5。怎

样才能分,正好又不把铅笔弄断?

(4)马超、李卫各养一匹马。他们想进行一次特殊比赛:看谁的马跑得慢。比赛开始,两个人都骑着自己的马不动,僵持了好久,比不出结果。一位同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请你想一想,这是什么办法?

(5)你能说出多少种不用浇水的花?越多越好。

(6)用两根火柴,不准把它们折断和弄弯,请摆成一个正方形。

(8)用三根火柴棒组成12个直角,你能组成吗?

(9)有一块中间带圆孔的方木板,现在,需要把木板中间的孔放到木板右上方,你看如何改变圆孔位置?

..........培养创造力的9种方法

我相信创造力和灵性之间是有联系的。这里的“灵性”指的不是某种宗教信仰,而是人类的精神,我们的根源。拥有它,使我们能够感受到与生命之间的息息相关。拿破仑·希尔把它称为“无穷的智慧”,Deepak Chopra 称之为“纯意识”。我的朋友 Joshua Roman 则用美丽的词藻将之形容为:“……我们心中的一片永无止境之地”。这个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美好世界虽然无法用文字准确的描述,却可

以用心感受到。

拥有创造力即意味着放松身心,进入自己内心的这一境界之中,运用所谓的“无穷的智慧”。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天赋,它有待于你去发掘。我们每个人都是拥有才华的生命个体,因为我们都能够汲取相同的无尽之源。我们都天生被赋予了这样的厚礼。

从创造力出发时,我们拥有的是一片丰裕的土壤,不存在任何束缚。只有当我们从竞争的角度考虑时,限制和短缺才会被考虑进

来。

所谓“更有创造性”是一种不恰当的说法。你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个体。然而,你可以通过实践,使自己变得更加娴熟,或

者更深入的理解围绕在你身边的创造能量,这种能量,是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无限汲取的。

在实际中从 以下九点来帮助自己“培养”创造力,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

1.处于放松状态

用点时间,做令自己感到愉快的、能够带来欢乐的、你热爱的或能够使自己全身投入的事情。比如沉思、散步、游泳、阅读令人

心情愉快的文字,或者记日记——写下你的想法(这会相当有帮助!)。

2.感恩

想一想,什么赋予你积极向上、源源不断的能量与活力,从而使你心怀感激?当感受到对生命中得到的美妙祝福与馈赠,你的心中便有了爱,你会很快感到心灵的释然,内心感到朦胧的温暖。在这感受到温暖和爱意的时刻,你的心向创造力量敞开了大门。

3.激发你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高度视觉化的。我发现,练习在闭上双眼的情况下,想象面前看到的栩栩如生的画面,是一种很有帮助的方法。

尝试这一方法。闭上双眼,想象自己在一个场景里,任何一个场景都可以。好的,选个你认为理想的场景,尝试想象你看到的这一场景中的细节。去注意各种色彩、质地,去触摸。它们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温度感觉是怎样的?等等。

4.专注于此刻

每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或艺术家都会告诉你,当他们在创造伟大的音乐或艺术品的时候,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任何杂念,他们完全沉浸在此刻的创作之中,感受意识的流动。运动员们把这个称作“现场感(being in the zone)”。你可以通过对你此刻做的任何事情(不管是在吃饭、洗碗、整理床铺,还是别的什么)倾注全部的注意力,来尝试练习仅把全部意识集中在当前时刻的能力。沉思可以起到

很大帮助。参考阅读《如何保持注意力》。

试着去想象打动你的美好事物。翻阅含有能够激发人思维的图片的书籍,参观美术馆,读启发人灵感的文字,与能够使你冷静的人交谈。

6.画图

这也许听起来有些可笑,但确实是发掘自身创造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画图促使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在这一点上,我强力推荐一本由Betty Edwards著的《像艺术家一样思考(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的书,以及她所写的与之配套的手册。这本书是专门为那些从未受到过绘画训练的人撰写的。我从一本心理学教材上第一次听说它,阅读后发现,自己从其中的深刻见解里

学到很多东西。

7.寻找替代方案

保持好奇心。试着问自己,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件事情。当你看到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再问一问自己:“有什么其

他方式做这件事呢?”心理上建立起这样的一种态度——“总有另一种方法”,即便其他方法看起来似乎“不可行”时,也要如此。

8.开放的心态

不要将任何你想到的点子拒之门外,不要轻易对它们作出判决。重视每一个从你的大脑里冒出来的主意,哪怕是那些看起来“愚蠢”

或“显而易见”的想法。这个方法能够催生更多有创造性的想法从你的心中浮现出来。

9.把思考过程落在纸上

用一叠活页纸(或者一个笔记本,我更愿意用活页纸,这样你不会因为要保持纸页的整洁和相互间的组织性而感到约束)。写下思考中你的大脑里冒出的一切:随意的词语、短语、主意、想法……有时,你也许会想要把一些元素圈在一起或在它们之间画线,来将不同的主意联系在一起。当灵感闪现时,一定要跟住它。这时如果你突然想到了另一个主意,先把它简略的记在同一张纸或另一张空白的纸上。这也是我组织博客文章的方法。我都是从一些念头和要点出发,有时候一开始它们还显得很蹩脚,但是一旦我进入了“思维

7.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 篇七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 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盲目随从, 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 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 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 出示左图, 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 (单位:厘米) 。学生计算后发现, 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 找原因, 从而发现, 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 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 在审题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 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 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 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 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 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 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 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 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 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 问题提法改变了, 题目虽然不大, 涉及内容却很广, 有很多的陷阱, 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 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 迅速做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 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 “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 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 “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 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 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 思路清晰, 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 减少中间环节, 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 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 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 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 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 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 抓住a/b-a/c=f这一结构形式, 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 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 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 (360/20-360/30=f)

(2) 生产360台机器, 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 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 (360/12-360/18=f)

(3) 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 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 实际多少天完成? (360/b-360/30=6)

(4) 生产360台机器, 实际每天生产18台, 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 (360/b-360/18=10)

(5) 生产360台机器, 实际20天完成, 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 原计划多少天完成? (360/20-360/c=6)

(6) 生产360台机器, 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 实际提前10天完成, 实际每天生产几台? (360/12-360/c=10)

(7) 生产一批机器, 原计划30天完成, 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 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20-a/30=6)

(8) 生产一批机器, 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 实际每天生产18台, 结果提前10天完成, 这批机器有多少台? (a/12-a/18=10)

(9) 生产360台机器, 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 实际多少天完成? (360/b-360/1.5b=6)

(10) 生产360台机器, 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 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 (360/b-360/1.5b=6)

(11) 生产360台机器, 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 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 原计划多少天完成? (360/ (2c/3) -360/c=6)

(12) 要生产360台机器, 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 实际提前10天完成, 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 (360/ (2c/3) -360/c=10)

这是一种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高于用单纯分析和说明数量关系的解释方法。其本质是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上揭示数量关系。而且研究数量关系的结构形式, 可以运用迁移的规律解决同构异素问题。某些应用题尽管在具体内容上不同, 但实际上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 这就是同构异素问题。教学时可以使形式超脱内容, 把不同题材中共同的结构形式分离出来, 进一步抽象化、符号化, 只研究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 概括程度越高, 迁移量也就越大。小学数学中按照抓基础、促迁移、简结构、大容量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8.新思维:培养你的培训师 篇八

——丽莎•格林

格林的变化

在前往佩切中心之前,凯利•施纳普从没有想过这样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培训项目会在自己今后的工作中起到如此大的作用。但是现在,在工作中得心应手的她,想起那时的经历,心中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惊喜。

“凯利的变化让我们意想不到。”作为这名培训师的上级,马克•贝尔主管表达了自己的惊讶,“凯利在我们团队中主要负责营销人员额外推销技巧的培训工作,说句实话,作为一名营销人员的培训师是压力很大的,包括我自己在内,团队的所有人都经常会有一种‘江郎才尽’的感觉,特别是凯利负责的这个领域:‘额外推销技巧’,这可是在教科书上都找不到辅助内容的一个培训板块。但是凯利从佩切中心回归之后的表现让我们对她十分敬佩。”

根据马克的介绍,凯利的培训对象由40~50人提升到了100人以上,至于培训效果,根据业务部门的数据,接受过凯利培训的营销人员,工作动力十足,市场开拓能力强,营销业绩节节攀升。不少营销人员已经完成了2012年第一季度的市场推广任务,大部分营销人员的月业绩额度较之去年同期约有50%~110%的提升。

“当施纳普小姐的雇主致电向我表示谢意时,我由衷地为能够排解她和她企业的困难而感到高兴。”佩切培训中心营销策划培训部经理丽莎•格林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但是,我们对施纳普小姐的培训成果并不感到意外,在佩切中心众多接受培训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者中,她的业绩只是一个普通的成功案例。事实上,施纳普小姐进入我们中心时所担负的工作并不如其他受训者那样重,她个人的精神负担与压力也不及他人。可是在其他案例中,我们面对的客户经常是职务比凯利更高,任务更重,压力更大,他们进入中心时几乎连笑脸都看不到。毫无疑问,我们也需要帮助他们成功,就像帮助凯利一样。”

佩切中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3年,公司初始规模不大,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佩切的服务涉及70余项企业常规培训,总服务对象超过1500家企业的56万名员工,这个培训中心现拥有雇员超过12000人。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其他人力资源产业链上的企业一样,佩切中心也进入了发展的“冰点”,企业曾一度恶化到要拆分经营的地步。

“金融危机让企业预算一再压缩,试想:连职员工资都要减少的企业怎么可能还会花钱培训他们的雇员。”格林女士为我们回忆了当时的情况,“但是,当金融危机过后,事情并没有向我们希望的那样发展,后危机时代企业对于市场的担忧使得大多数企业的人力管理政策都相当保守。佩切的运营到了2009年年底可谓已经走到了悬崖边缘,如果我们自己再没有变化而像从前那样静待客户上门的话,那估计佩切中心早已关门大吉了。”

在生存压力的逼迫下,佩切开展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活动。在调查中,佩切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企业并没有轻视职员培训的重要性,但是出于经济压力下成本节约的考虑,企业将培训任务更多地交给了自己的人力部门,而不是寻求外部的培训支援。

“当然,企业的这种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坦白地讲,企业的这种想法更多地是一相情愿。”格林继续阐述了自己对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模式的看法,“首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现有规模和工作量不足以完成人才的后续培训工作。其次,基于第一点的因素,企业人力团队自身建设成为了一个理论上的空白。”

格林的分析在后来的两年时间中得到了验证。市场的反应让企业开始反思自己一贯的做法。格林的团队总结了几点企业对人才培训的需要,包括:

培训专业程度亟待提高;

加强培训内容与企业政策的关联程度;

对于优秀培训员工要做好保留工作;

培训应有一定开放性,对企业选拔潜在人才创造条件;

市场拓展与客户保持的培训是目前市场对培训工作的两个核心要点,因此要格外重视。

基于以上认识,格林团队向市场提出了一个对人力资源培训产业影响至深的口号:把你的训练师交给我们!

挑选合适的受训者

“在讨论这句口号的时候,我们曾想过‘把你的训练团队交给我们’这样一种备选方案。”格林补充道,“但是这个备选方案一定不会得到老板的喜爱,说白了,老板的预算不会允许有太多人进入我们这样的培训中心。”

所以,为了帮助企业选派合适的人员参加佩切的培训者项目,格林团队在派送项目广告时,又向企业附赠了一份问卷,由人力部门的职工完成问卷,再根据回答情况决定参训人员。佩切的问卷包括以下内容。

你现在是否承担了职员培训任务?

你认为你负担的培训任务中,哪项内容是最有价值的?

为了实现以上价值你未来的工作计划是怎样的?

你能够自如运用哪些训练方法呢?

你需要同事或上级哪些方面的支持?

和以往的选拔机制不同的是,佩切的调查问卷不是录用低分,而是录用高分。在格林看来,越是在人力培训中有认识,得分越高的人,越有培养的价值,越能够起到示范作用。而且这也符合了讲求成本效率的企业原则。

与此同时,佩切中心也将自己的培训者项目推广到了求职者中。对于社会的求职者,佩切也会发放一份问卷,内容与企业问卷相同,但是,这其中的低分获得者往往更适合参加佩切的新项目。

“如果你是一份高分问卷的社会求职者,我们不会建议你进入我们的项目。因为你已经具备了很高的人力培养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保障你在企业中得到一个很好的职位。而对于低分获得者,则说明他们的职业规划与现实能力还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很难让他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我们会建议这些低分求职者参加此项目以提高他们的能力。”格林如是说。

新培训的结构

佩切的人力培训者项目为期三个月并附加一个85小时的实践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为期五天的理论学习

无论何种基础的学员都必须参加这种理论性学习。这也是佩切新培训项目的基础。讲师会在五天的授课中以案例分析、课堂讨论、重点讲解的方式引导学员了解人力资源培训的理论常识。在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能够科学定义各种培训的概念;

能够根据不同员工的需要制定培训计划;

根据培训大纲的指导意见来设置课程;

创造一个活跃的、参与度高的学习环境;

自己开发培训大纲之外的教学资料;

对于培训难点有清晰的认识;

学会操纵远程教育手段达到教育目的;

学会简短、集约地表达思想。

与有经验的佩切受训者进行交流

这部分课程是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的。佩切首先会对受训者进行分类,之后会根据分类的结果安排若干已经接受了佩切培训的前期学员与新学员进行一对一的交流。老学员会把自己的受训经历、工作经验与学员共享,对于新学员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会一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我们不会对老学员支付额外的报酬。”格林不无自豪地说,“因为老学员非常乐意来参加这项工作。由于是同类指导,无论新旧学员都可以在辅导的过程中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这比报酬对他们的职业生涯更有意义。

诚如格林所说,佩切中心的第二阶段课程从不会支付给学员任何形式的报酬,因为这些前来授课的老学员可以从这种模式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以至于现在在佩切中心登记授课的老学员越来越多。

老学员凯文诙谐地说,“第一次格林让我准备给学员们上课时,我手足无措,不知道该对他们怎么说,但格林只要我把自己在佩切的三个月经历告诉他们就好了。我听从了格林的意见。课程结束之后,说实话,我并不觉得自己教会了他们什么,倒是这些新学员们给予了我许多新鲜的东西。坦白地讲,我觉得自己得再给格林一笔学费。”

小组学习与讨论

在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导师个人辅导之后,新学员已经做好了接受学习新知识的准备了,在此基础上,按照第二阶段的课程分类,在每一分类下将学员分为若干小组,由佩切在小组内派遣专职教师一名,给出案例、论题等资料,按照个人意见阐述—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经验累积的顺序对每个分类下的不同专题进行学习。

以凯利的营销人才培养课程为例,教师先给出论题或案例,之后由凯利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内向性格的营销人员应如何培养。凯利的看法是:由有经验的营销人员带领进行营销实践,待小组各个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再由教师组织学员对他人的意见打分和评价,再之后由教师给出佩切的建议;最后由学生以作业方式来提交自己的学习感想。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之后,学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科学合理地听取本团队的教学意见并学会如何根据学员的能力基础与工作调整已有教学材料。

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方法和手段;

学会与学员分享知识与学员共同进步。

整个第三阶段课程约有两个月,是整个佩切新项目中的核心。凯利等学员的成功正是依靠了这个阶段的知识积累与沉淀才完成的。

测试与评估

第五部分的课程往往只有1~2小时,其主要内容是针对不同企业曾经提出过的培训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其中在格林看来,这一部分仍然是“课程”而非“期末考试”。因为格林相信,只有实际的问题和实际的处理方案才能真正让学员成长。因此,从IBM到伊蒂哈德航空,这些世界知名企业的人力培训企划案都会成为某个类似专业学员的测试题,学员需要按照前四个阶段积累的手段与方法来发表自己的培训见解,但是这并不是抹杀学员的创见。学员制定的培训方案会被送到佩切的专家组,请专家对学员的方案比照这些企业原来的方案给出意见。当然原方案并不是满分标准,谁更符合企业的战略和实际,谁的方案就能得到高分。凯利曾处理过通用电气的一个培训案例就得到了比原方案更高的得分。据说通用的方案的原制定者也对凯利的方案赞不绝口。

结业

佩切的结业模式是独具匠心的。对于成功完成第五阶段学习的学员,佩切会邀请他们参加一个结业典礼,这个典礼也将邀请他们企业的人力部门领导参加。在典礼上,这些学员在三个月中的表现评价将被如实汇报给所在企业的领导,同时佩切专家团队还会对企业就如何安排这些学员的岗位等问题提出建议。如果是尚未找到工作的职员,佩切则会利用自己的人脉,向需要相关人才的企业进行推荐。

长期的回报

佩切中心的培训项目不仅仅在设计之初就在课程本身上下足了工夫,为了吸引客户,格林团队仍然在开发新的办法让一次培训的投资能够为企业带来长期的回报。

“人才培养本身便是一项长期回报的事业,可是仅从这一点为卖点的话,我们是没有特色的。”格林接着为我们分析了佩切成功的另一个秘密:丰富的培训回报。

“学员成功完成我们三个月的培训之后,肯定会成为企业培训部门的重要分子。他们往往会在部门中担任非常重要的培训职位,比如,编写教学材料、撰写人才分析报告、负责专业课程讲授,而且更重要的是,佩切的学习经历会让他们对工作信心十足,动力十足。这就等于是给一个企业的人才库提供了一个增长的平台。这绝对是一笔无形的高额回报。”

佩切的成功使得这家企业成为了培训领域中的“现象”级公司。不仅大量客户纷至沓来,佩切成功的经历和佩切模式本身也成为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对象。有人更是直问格林:佩切缘何成功?每当被问及这样的问题时,格林总会拿出一大叠的学员与企业回访反馈表,其中热情洋溢的文字让我们的疑惑顿消:一家令学员成功、令企业收益的培训企业是不可能没有成功的道理的。

9.浅谈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篇九

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美术教学中,学校要重视艺术课程,配备各种器材设备,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和氛围;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情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和自由的艺术环境中自主思考,主动参与,进而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我从事中学美术教育多年,对艺术教育深有感触,也清楚地看到当下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硬件设备的缺乏、教师理念的陈腐等等原因已造成美术教学在整个教育工作当中的淡化,甚至缺失。究其原因,实质上是对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忽略,殊不知,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审美素养,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关心的话题和面临的关键工作。这几年教育部也加大了对艺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各学校修建了艺术楼,配备了设施,这为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但是艺术教学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应发挥的作用和贡献,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仅靠在课堂上机械地画几张画,照本宣科念念理论概念,学本文由论文联盟wWw.LWlM.com收集整理生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如何能引起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更别提学生对艺术的深入理解了,这样的艺术教育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同时,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探寻如何培养学生艺术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艺术教育认识、改变陈旧的艺术教育观念。

必须正确认识艺术课在整体课程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潜意识里没有主副课之分,这是培养学生艺术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充满了艺术,比如漂亮个性的服装、恢弘大气的建筑、色香味美的菜肴、设计精美的礼品、造型美观的汽车等等,都是艺术家精心设计的作品,凝结着艺术的魅力,可见艺术教育之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中还存在一些隐性的弊端,家长、社会、以至于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思想意识里的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小城市、县区和乡镇尤其严重),主副课无意识区分,美术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美术教师与学生的.兴趣逐渐消退,根本谈不上艺术素养的培养。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思维能力,首先应该彻底改变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

二、营造开放自由的艺术教育环境、创造浓厚的艺术教育氛围。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不同潜质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客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知道人人皆可创造出美丽独特的作品,给他们以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因此,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应从现实生活中最简单最普通的教育实践题材做起,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和动手的能力,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创造,例如设计一个文具盒、一个书包以及美观实用的课桌等等,尤其是现在好多学校的校服不够美观,学校可以征集并采用学生的设计理念,去设计一些美观又实用的校服,我相信这些实践课题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设计能力有很大帮助,这种形式的教学既不脱离学校的教学目的,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何乐而不为?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思维,首先要赋予学生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空间,必须去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营造适合培养创造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良好氛围。只有为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一定要形式多样,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多参加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学生看皮影戏,学习做皮影像,甚至可以进行表演;也可以邀请各种从事手工艺术的民间艺人来学校讲课,传授民间艺术思想与工艺,现场制作一些民间艺术作品,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手工艺作坊,让学生观看制作流程,使学生能更深层次的了解手工艺术品的设计理念,从不同的角度体验艺术的真谛,感受艺术的熏陶。

同时,美术教育也应倡导学生学好书法和中国国画,比如把《芥子园画传》作为教材,不仅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更能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个人认为中国画是承载多种中国艺术元素的艺术品,所以中国艺术教育也应结合国情,发挥其自身优越性和独特性。

10.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性思维 篇十

发散性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是不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在求异中培养发散思维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和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是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一条水渠,甲单独修要8天完成,乙单独修要6天完成,现在甲先修了4天,剩下的让乙修。乙还要几天可以完成?学生都能按照常规思路作出(1-1/8×4)÷1/6解答,教师要求用别的方法解答,学生一时想不出,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得出了:6×(1-1/8×4),6-1/8×4÷1/6,教师精细地诱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并记上优分以资鼓励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反馈出更大程度的求异积极性,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备享思维发散这一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作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二、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三、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四、培养发散思维要加强基础

11.怎样培养宝贝的创造力 篇十一

经常听到很多家长说,某个孩子刚刚三岁就认识几百个字,会背几十首唐诗、儿歌,真聪明;还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顺利地进入理想的小学,在家里给孩子开小课桌,学完了小学二年级的课程,可竟然没有通过小学的入学考试。家长很困惑,难道我的孩子不聪明吗?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记忆力好就是聪明,或者能提前学会了东西就是聪明。其实,真正检验孩子是否聪明的标志是创造力,幼儿期间培养孩子优秀的创造意识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创造力的价值有多大?

别的孩子会的你的孩子也会,这样的能力叫普通能力,别的孩子不会的你的孩子仍然会就是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推陈出新的能力,集合了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等智力的结晶,需要优秀个性做动力,是一个人成就的最高体现。创造就是产生新的文艺作品、新主意、新产品、新观念。创造力就是让孩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的能力,使孩子能够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什么样的宝贝创造力高?

具有较强的直觉能力,对环境敏感,观察力强;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长时间的精神专注,毫不分心;思维灵活,富于幻想,爱别出心裁,甚至想入非非,脑子总不闲着;喜欢冒险,敢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体力充沛,健康状况优于常人;能提出自已独特的见解,独立性强;总想搞点小聪明、新花样;幽默、容易兴奋冲动,总是充满激情;在个人游戏活动受到干扰时,容易烦躁,有时还表现为喜怒无常;不愿受习惯的约束,不怕与众不同,意志坚强,不达目的不罢休;喜欢强烈的刺激,甚至有时还抱怨生活单调、没意思等等。

该如何培养宝贝的创造力?

1、 想象力——创造力的翅膀

晨晨的妈妈忧心忡忡地说:“最近我发现五岁的儿子新添了一个说谎的毛病。对小朋友说他爸爸是警察,妈妈星期六带他去了动物园,还说我们家的小乌龟下了许多蛋,可这些根本不是事实。”

其实,这是一种想象性说谎,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孩子从三岁左右就开始会想象性说谎,到小学二三年级,这种现象更多。所谓想象性说谎,就是说出假想的经历,是一种能够把语言和行为分开的想象力,与“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且说谎技术越巧妙的孩子具有的创造力越高。

角色游戏也可以使孩子通过模仿和想象,扮演各种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

例如,孩子玩“开公共汽车”、“开商店”等游戏时扮演司机、售货员等角色,就是通过想象再现现实生活。

除了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外,还要经常带着孩子走近大自然。丰富、神秘的大自然本身就是孩子想象力的最好源泉。

2、 创造思维——创造力的核心

发散思维的训练:可以给孩子一件物体,比如一支铅笔。问“铅笔可以做什么用?”一般孩子就会说:“写字、画画!”而个别孩子也许会说:“可做缠线的线轴。”“可以当尺画直线。”“可以当小孩的玩具。”“可以用它挖土下面的蚂蚁”……

再比如,让孩子尽可能说出圆形结构的东西,如足球、太阳、灯泡、碗……

还有,可以问孩子红色可以做什么用,如画画、红绿灯、小印章、红衣服……

集中思维的训练:可以采用猜谜的办法,家长到书店选择一些猜谜的书来训练孩子。

反向思维的训练:比如用冷与热、多与少、大与小、高与低、南北、东西、黑白等的对比来启发孩子的思维。

3、 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创造

家长为孩子购买玩具时要有目的地选择建筑结构的玩具、益智玩具、积塑、拼插、图片等,因为这都是需要孩子动手来完成的玩具。此外,特别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玩具:家长可为孩子准备一些玩具的半成品,或平时应注意收集一些可供孩子游戏用的玩具材料,如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饮料瓶、药盒、鞋盒、食品盒、木板等,还有颜色各异的钮扣、硬纸片、手工纸、图片、以及从报刊杂志上剪下来的人物、动物、食品广告、山水风光画片、贺年片、漫画等材料,然后和孩子一起做手工制作的游戏,做的过程中孩子要用手,要动脑,这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游戏方法。

4、 培养创造个性——创造的动力

孩子的个性特征与其今后的发展成才也有着密切关系。科研工作者发现那些有杰出成就的人,一般都具有自信、坚持性、自制力、勤奋、热情、乐观、幽默等良好的性格特征;而妨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人格因素有胆怯、自卑、消极、懒惰、从众、狭隘、骄傲和刻板等。

12.怎样培养你的创造性思维 篇十二

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归纳起来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学科教学中的研习活动,是一种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二是指一种专题式的研究学习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在开放的情况下,多渠道地获取知识,并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一种项目学习活动。我阐述的思想政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属于前者。下面我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教学实践,谈谈怎样在初中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学生不但能获得真理,而且能锻炼思维的独特性。例如,在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学生观点的同时,我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通过讨论,学生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了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二、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观察分析同一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完初三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看时政资料上朱镕基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报告中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激烈争论,学生发现有些问题可以把许多知识都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培养发散思维。

三、构建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象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不能太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象。例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作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3)“世上不会有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是什么意思?A.完全不同,有些相同;B.有些不同;C.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4)这些人的性格为什么会有不同呢?(5)假如××和××生活在同一家庭,在同一班级学习,请你推测一下两人的性格会相同吗?(6)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创设相反或相近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当代著名家波利亚曾形象地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思维就是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近或相反意义出发,根据某个或某类事物有或没有某种属性,进而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也有或没有某一属性的思维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针对教材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的相近或相异之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以上是我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些看法,并非十全十美,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从而使思想政治课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课程,真正使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英.我国主体实验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科学研究,2001,(9):9.

上一篇:新春过年微信祝福语下一篇:业务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