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

2024-08-17

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共14篇)

1.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 篇一

怎样教孩子学会自我肯定 -资料

许多实例证明,有些幼儿之所以变得越来越自卑,一个重要原因是父母以完美主义的态度过高地要求孩子,孩子可能时时处处被包围在批评乃至埋怨的海洋中,长此下去,自信便可能丧失殆尽,每做一件事他在潜意识中往往会对自己做出否定“我不行”“我的脑筋不好使”“别人就是不喜欢我”等等,孩子都需要从心理上不断的自我肯定来获取前进所必不可少的原动力。而对自卑的孩子来说,要摆脱自卑的阴影,并树立自尊和自信,自我肯定无疑更为重要。以下是专家提出的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几个简单易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对待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那么你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这里不好、那里不像,而应对孩子的每一成功之处予以发现并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我敢说这可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马儿!”

需要强调的是,你应该让孩子觉得:你对孩子的赞赏完全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客套的,更不应该是虚伪的,做作的。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你须在思想方法上做出调整,在表述上讲究艺术。

其实,让自卑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即是:帮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我们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的最好的肯定。

变更表扬的主语

让孩子多作自我肯定的一个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是变更你对孩子做出的所有的表扬的主语:只要把“我”改成“你”,把“我们”(父母)对你(孩子)的表扬改造成你(孩子)对自己的表扬。这种简单的变化能够更充分有力地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实际上起着一种增加对孩子赞赏的效果。如:“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我真为你感到自豪!”可改为:“你今天用积木盖起了这么高的大楼,你一定为自己感到了自豪!”

鼓励孩子确立主心骨

父母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包括小伙伴们)却不一定能完全做到这一点,

资料

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或许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此外,孩子不可能永远地依赖别人的评语,而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有些孩子完全依赖成年人的赞许,连怎样认可自己都不知道了。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成了个球员,那就可能在比赛时每打出一个球就会回头看看教练的脸色——自然他就难以成为一个成熟的球员。不妨指出他的正确之处,然后提醒他不必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的孩子由于做了一件错事而遭到了批评,一下子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此时你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承认并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时,你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可以对自己说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努力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

对自卑情绪严重的.孩子来说,他心中的自我肯定往往是脆弱的,飘摇不定的,因而极需要得到外界经常不断的强化。强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方法很多。如:可让孩子为自己记一本“功劳簿”,让孩子每周花几分钟时间写出(或画出)自己的“功劳”,并告诉孩子,所谓“功劳”,并不一定非得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进步,以及为这种进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有资格记载入册;也可为孩子准备一些小小的奖品(如画片、玩具、小人书等)——每当孩子做出了一点成绩,或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获奖;你还可以教孩子学会以“自言自语”的方法不断对自己作出赞扬——当孩子遇到困难正踌躇畏缩时,你不妨鼓励他自己对自己鼓劲:“来吧,小朋友,你可是一个不怕失败的好孩子,再作一次努力吧!”

自我肯定也不宜过度滥用

鼓励特别自卑的孩子多作自我肯定,并不意味着应该让他“滥用”自我肯定。不要鼓励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自我肯定也应有个度,即要分时间、场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尺度。再好的良药也不能下得过猛——孩子的自我肯定用过了头,那就可能变成了一个自负甚至惟我独尊的小霸王。

2.教孩子学会自我征服 篇二

一、落实硬性指标, 确保朗读时间

1. 课前“预读”一刻钟———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所谓“预读”就是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让学生自己在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预先”读课文, 要求比较顺畅地读完课文, 最少要读一刻钟, 每个同学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延长各自“预读”的时间。总之, 通过“预读”要把课文基本读顺, 读通, 读熟, 从而真正实现“书不读熟不开课”。

2. 课中“练读”一刻钟———做到“让读成为主旋律”。

“书声琅琅”应该是语文课堂的显性标志, 也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求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少于一刻钟, 也就意味着语文课堂上有近乎一半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书。因此, 必须把教师“讲”的时间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 也就是说教师能不讲的坚决不讲, 可讲可不讲的尽量少讲, 留足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课文, 力求做到多次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3. 课后“回读”一刻钟———做到“故书不厌百回读”。

“回读”是指学完课文后回过头来再读课文。这是对课堂“练读”的补充和巩固, 是对课内学习的深化和提升, 也必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所以, 我们必须确保回读“一刻钟”不动摇, 鼓励学生经常“回读”, 反复“回读”。

二、依托学习小组, 组织朗读活动

1.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当众读书的机会。

建立了“学习小组”之后, 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自己的组内当众读书, 从“观众”变成“演员”, 从“听别人读”变成“读给别人听”, 这不仅能够克服学生不愿朗读的惰性,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表达热情, 而且有利于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培养自信, 张扬个性, 提高朗读水平。

2.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交流互动中进步。

在学习小组内, 由于组员只有少许几个学生, 当一个学生读完之后, 其他同学就可以立即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成功之处, 大家共同学习, 一起分享;不足之处, 大家引以为戒并帮助纠正和完善。这样的交流互动方便快捷, 及时有效, 有时甚至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 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达标检测中过关。

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轮流在组内读书, 接受小组成员的“考核”, 也可以由组长逐一对小组成员进行考核, 同时组内其他学生自由练读, 准备接受考核。考核合格的, 由组长签字或全组成员鼓掌通过;考核暂未合格的, 由组长记下姓名, 督促其认真反复练习, 进行二次考核, 从而保证个个达标, 人人过关。

三、优化指导策略, 提高朗读质效

1. 大声为孩子朗读。

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大声朗读课文给孩子听。课堂上, 教师入情入境, 绘声绘色地大声范读一定会集中孩子的注意, 打动孩子的心灵, 引发学生的共鸣。更重要的是, 教师大声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孩子们的朗读“渴望”, 而“渴望”朗读比任何一种朗读技巧指导都更有效!所以说, 教师大声读书在朗读指导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 引导孩子用“心”朗读。

美妙悦耳的歌声缘于发自内心动情的歌唱, 同样, 动人心弦的朗诵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真情流淌。没有情感参与的朗读是苍白甚至呆板的。因此,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投入真心, 融入真情, 入境而读, 动情而读。

音乐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如果在朗读教学中你觉得什么东西不容易讲清, 那么请首选音乐, 它常常能把课文中蕴含的东西淋漓尽致地传递给学生。选一首与课文情感一致的乐曲与朗读同步播放, 音乐的节奏、旋律就会将学生拉进乐曲的意境和情感之中, 让他们在语言与乐曲交汇的海洋中神游。

3. 鼓励孩子“广泛”朗读。

著名儿童作家曹文轩曾撰文指出: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行为。由此, 我想我们应该鼓励并引领孩子进行广泛的朗读:可以读唐宋诗词, 可以读童话寓言, 可以读新闻报道, 甚至可以读读歌词、广告语。一句话, 凡是凝聚着人类精神文化的读物都可以纳入我们的视野。也许有人会说, 课文还读不好, 还去读什么课外读物?殊不知, 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大声朗读无疑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和提升, 坚持不懈地广泛朗读必然会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反之,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 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3.教孩子学会说话 篇三

案例1

入园才几天的扬扬突然跑来对老师说:“老师,我要嗯……嗯……。”年轻的老师一下没反应过来,等她耐心地问清楚时,扬扬已把大便拉在裤子上了。

分析与对策

不少成人让幼儿从小使用不规范的语言,如有的孩子由老人照管,祖辈土话多,幼儿也学着用上活与人之流;出于对孩子的宠爱,成人常用儿语与孩子说话,使孩子从小接受不规范的甚至是错误的语言,影响了幼儿词汇的积累?孩子语言模仿能力强,成人应该使用规范的语言与孩子交流、有条件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学说普通话

案例2

喝牛奶的时间到了,老师发现丁丁拿着盒装牛奶没喝,便问:“你为什么不喝呀?”丁丁摇摇头。老师又问:“你不爰喝牛奶?”丁丁摆摆手。老师发现了他手中的吸管,就说:“噢,你不会插吸管是吗?”丁丁点点头。

分析与对策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是家中的“小人阳”大人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非常关注,只要孩子有什么要求,稍有表示便立即办到、如孩子的许多要求、意愿,只要乎一指,头一点,大人就能心领神会,立即满足,不再要求孩子讲出来 渐渐地。这些孩子习惯于点头、摇手,而不愿或不会使用语言与人吏往 事实上孩子有什么要求时,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最高的,家长要善于抓住时机,促进孩子语言与交往能力的发展。

案例3

因为父母很忙,3岁的文文经常独自看电视、玩玩具,很少外出。一次,父母带她去朋友家,并要她向朋友问好,文文却躲在父母身后,双手紧紧拉住妈妈的衣服,不愿与大人打招呼,也不与朋友家的孩子玩。

分析与对策

出现这类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足环境因素,如现代住房的封闭式结构使独生子女间缺少交往、有的是幼儿性格上的原因,如胆小羞怯 有的是家长出于安全考虑,过度保护,很少允许幼儿去与同伴吏往 有的家长认为给孩子看电视既可以增长知识,自己也省心,殊不知过度看电视不仅损伤孩子视力,而且孩子在此过程中常处于被动状态,减少了与人交往及语言练习的机会因此,家长应认清语言与交往能力发展的密切关系,努力为孩子的语言交往创设有利条件!

案例4

小强爸爸与小本爸爸是好朋友。一天,他们带上各自的孩子一起出去玩。老朋友一见面,都提醒自己的孩子向对方问好。小强向小本做了个鬼脸,向小本瞪了瞪眼睛。小强爸爸夸自己的孩子如何“聪明、能干”,“我们全家他最大,都听他的”。而小本怯生生地说:“叔叔好。”话音未落,小本爸爸就数落他:“声音小得像蚊子叫,真没出息!”

分析与对策

不难看出,小强爸爸对孩子过分宠爱,而小本爸爸对孩子要求过高:成人对孩子语言及吏往方面要求过高,令使孩子失去语言交往的信心。成人溺爱孩子,孩子蛮横霸道,会失去吏往的朋友。有的家长在众人面前强迫幼儿叫人或训斥幼儿,有的家长错误地干预孩子们的交往行为,这些都会成为孩子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障碍。

语言是影响人际交往的第一要素。孩子需要交往,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交谈能力。家长要善于把孩子的语言学习与交往能力的发展融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下建议,家长不妨尝试一下。

一、在培养孩子语言能力时,注意保护其与人交往的积极性

1、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流

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孩子学习与发展的前提,是调动孩子有话敢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体验到语言交往的意义、成功与快乐时,孩子学习用语言与人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家长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亲切,使孩子愿意把心里话讲出来。对性格内向,不爱与人交往的孩子,家长要做有心人,为其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交往环境。首先要让孩子敢于说话,不要过分强调语言表达的正确与否。

2、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引导孩子进行语言交往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孩子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由于孩子受到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只会对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关注,对自己熟悉的事情才会述说。所以,需要成人有意识地丰富幼儿的生活内容,尤其是丰富孩子交往的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行语言交往。

3、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行为

培养孩子能注意倾听别人讲话、能留意周围的语言信息,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学龄前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的局限性。我们要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孩子语言倾听习惯。如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孩子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别人说话。进而引导他在集体中会听老师和同伴说话能听懂简单的指令;能在语言指导下做事情。然后,再要求他在别人说话时能保持安静;能耐心听完别人讲话。

二、注重孩子语言表达的练习,提高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要求,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要耐心倾听他们的呼声,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如:

1、家长要坚持让孩子把话讲清楚后再满足他的要求

如,孩子需要家长帮助穿衣服,但他讲得不太清楚,家长虽然听懂了,也要坚持让孩子讲清楚。因为孩子有愿望时,会积极努力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

2、把培养良好习惯与学习语;结合起来

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培养洗手习惯,如“手心搓搓,手背搓搓,一、二、三、四、五、六、七(甩手次数),小手洗得真干净”,使孩子在学习洗手的同时,练习念儿歌,发展了语言。

3、善于抓住突发事件进行随机引导

如下雪了,孩子多高兴啊!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观察,同时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下雪的场景。大人可与孩子一起,一边玩雪一边说说笑笑,在快乐的玩耍中发展语言。若遇孩子们吵架了,只要不是谩骂,不影响到安全的话,家长不要马上制止。争吵中的孩子往往思维敏捷,说话的积极性高涨,可以让孩子们在争执中学习辩论,发展语言,提高交往的技巧。

美匡心理语言学家F.R施莱伯说:“要想知道你孩子将来的语言如何就必须先研究你本人现在的言语。”这说明成人语言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交流水平,要做孩子学习规范语言的引领者及进行良好交往的同伴,并为孩子创设与选择有益于其语言交往能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这个良好的环境不仅在幼儿园、在家里,它包括幼儿所到的其他地方。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人格,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对话,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与之交往,把发展孩子语言与交往能力融入孩子综合素质教育之中,成为孩子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

4.教孩子学会宽容 篇四

刘增

人们常用“宰相肚里能撑船”来形容一个人的宽宏大度和求得别人的宽容,其实,宽容不是“宰相”的“专利”,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纷繁的社会,在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在为人处事上,需要学会宽容,需要和谐相处。

让我们看一看大自然吧,它给宽容做了最生动直观的诠释: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故天空广阔无垠;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故大海浩瀚无比。我们常用“大海的胸怀”来形容和赞誉一个人的宽容的胸襟,大概也是受大自然的启发吧!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使人感到很无奈的事,甚至会遇到一些磨擦和矛盾。如何去处理这些摩擦和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宽容,加强修养,以德报怨,化解矛盾,这既是传统的也是现实需要发扬的美德如果只去近近计较,只能把自己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人生如此短暂匆忙,我们又何必把每天的时间都浪费在一些无谓的摩擦之中呢?

一个人的度量大,性格豁达,遇事换位思考,容得不同意见,并非是懦弱可欺,而会收到人们的赞誉。

宽容是一种潇洒,是一种境界。古人有句诗说得好:“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虚怀若谷,善解人意,乃是营造和谐的环境,可以使自己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美满,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进入理想的境界,而事事患得患失,忘加猜测,如在刀锋上行走,活得紧张,活得疲惫,难得潇洒,枉在世上走一遭。

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能力。世界由矛盾组成的,人与人之间有交往,有接触,就难免有碰撞,有摩擦,而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和摩擦,需要智慧和能力,善于用宽容就是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善用宽容的眼光看世界,就会提高驾驭生活的能力,扫除生活中的烦恼,享受生活乐趣。细想起来,宽容了别人,也是解放了自己,善待了自己。如果容不了别人,怎能指望别人容纳自己。宽容需要学习,需要磨砺,需要培养,在学习,磨砺和培养中,把宽容变成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变成一种行为习惯,这也是提高自己的能力。

5.如何教孩子学会感恩? 篇五

感恩是一种文化素养,一种生活态度,也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和一种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怀感恩之心,但现实是孩子往往会把父母的含辛茹苦视为天经地义,把别人的倾力相助看作理所当然。

从道德层面来看,这是由于缺乏感恩之心所导致的结果;从心理层面来看,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核心的品质之一,也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关键基础。虽然让孩子懂得感恩不能操之过急,也不会一蹴而就,但是对孩子感恩之心的培养,却不容忽视。

在感恩节的今天,天线宝宝早教就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教会孩子说“谢谢”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懂得感恩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表达感恩,二是感受感恩。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就需要让孩子学会表达感恩,而表达感恩就可以从学会说“谢谢”开始。当大人递给他一杯水、当别人送给他一件礼物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教会孩子说“谢谢”。如果孩子学会了说“谢谢”,并不意味着他就懂得了感恩,但却可以为他播下一颗感恩的种子。

不轻易满足孩子要求

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如果孩子一有需要,马上就得到满足,甚至轻而易举地拥有一切,那么他们就会失去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样东西——期望。而期望之情往往就会带来感恩之心。很多东西,一旦孩子得到得越快,厌倦得同样越快。相反,如果孩子想要得到一件东西时,期望的时间越长,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得到之后的欣喜就越多,感恩之心就会越强烈。

营造感恩的家庭氛围 当然,大人的以身作则是最利于打造感恩的家庭氛围的。正如培养孩子的其他品质一样,示范永远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所以,如果要让孩子从小懂得感恩,我们还得尽可能在家里营造一种感恩的氛围。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孩子表达的感恩给予愉快的接受和积极的回应。这些方面,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此外,我们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的时间点,在家创设一些重要的感恩仪式,或者带着孩子参加英国天线宝宝早教的感恩节派对,让孩子通过这种仪式感去感受感恩之必要,并引导孩子学会如何表达感恩。这些重要的时间点,可以是每周的一个固定晚餐,可以是家庭成员的生日会,当然也可以是感恩节的这一天。

6.教孩子学会尊重对手美文 篇六

仅过了一天,儿子比赛获胜的高兴劲儿就忽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烦恼。他愁眉苦脸地对我说:“爸爸,徐营不跟我玩了。”

哟,这是赢得了比赛、失去了朋友呀!这里面肯定有故事。我大约能猜得到原因。于是我问儿子:“你在幼儿园里是不是取笑徐营了?”

一语中的,儿子有些羞愧,低下头小声说:“他做了一个五角星,我说不好,就给扔掉了。”

听听,儿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嘲笑对手,当然会失去朋友。

其实,我在此之前就发现儿子有不尊重对手的毛病——

一天,儿子和一群小朋友堆沙子,比赛看谁堆得最高。儿子获胜之后,有些飘了,说自己是那片沙堆的主人,他让谁在那儿玩谁才能在那儿玩。因为不尊重对手,儿子当天就失去一位朋友——被儿子“开除”的那位小朋友明明,当天就跟他记了“仇”,我在大院里遇见他,邀他到我家玩,他一口回绝:“不去!”在那之前,他是经常到我家找我儿子玩的。

竞争无处不在,比赛时时都有,儿子身边的那些要好的朋友,其实都是潜在的对手。如果每一次比賽都要失去一位朋友,那对他的成长有害无益。

看来我得亲自出马。这天,我陪儿子看电视,体育频道正在播排球比赛。队员出场,相互握手。我借机问儿子:“他们要比赛了,为什么还要握手呢?”

儿子说:“比赛之前都要这样握手。”

噢,他知道比赛的规矩。比赛结束,红队胜,蓝队输,两队隔着球网再次握手,然后退场。我又问儿子:“红队胜了,为什么还要与蓝队握手呢?”

儿子答:“胜了也得跟人家握手,要谦虚,不能霸道。”

这可是儿子自己的回答,十分准确。我趁机追问:“红队如果不谦虚,霸道地拒绝与蓝队握手,可以吗?”儿子说:“不行,那样观众会笑话的。”

看来,道理他都懂,我只要引导他就好了。

在手工循环比赛中,儿子一路过关斩将。而徐营也不出我的所料,与儿子在总决赛相遇。

比赛开始,家长们都来观摩。

他们从两个方向进场,儿子大大方方地走到徐营面前,伸出手。徐营怔了一下,也伸出手与儿子相握。两位对手的握手情景,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大家热情鼓掌。

比赛结束,儿子获胜,站在舞台中央,他向徐营张开双臂;徐营被感染,也张开双臂,两位对手热情拥抱,那场景再次感动了观众,掌声依旧如潮。

一次握手,一次拥抱,在激烈的比赛中,儿子表现得很谦虚,很尊重对手,在赢得比赛的同时又赢回了与徐营的珍贵友谊。现在,他们又亲密无间了。

其实这都是我引导的结果。

我与儿子一起看完那场排球比赛后,专门探讨了尊重的价值,让儿子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然后我与他在家里多次演练与徐营比赛时的场景。所以儿子入场时,才会大方自然地与徐营握手、拥抱。

在演练的过程中,儿子曾经问我:“爸爸,如果我要是在比赛里输掉了,那还能拥抱徐营吗?”

我说:“当然能呀,因为无论输赢,对手都需要尊重。如果是你输了,也要主动拥抱徐营,同样是尊重。”

7.教孩子学会让步 篇七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俨然像个小皇帝。宠爱孩子是家长的天性,原本无可厚非,可是过分宠爱,却会让孩子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像侄女那样,从小不懂体谅父母,想吃苹果派就非得去给她买,这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的表现。

人际交往是要互利互惠的,即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想要别人对你好,首先你必须先对别人好。如果与他人交往时,总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之欲,却无视他人的利益,这种人早晚会遭唾棄的。

从儿子出世的那天起,我每天都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究竟如何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自己的答案是:避免让儿子形成自我中心的人格,教他学会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教他学会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当让步。

儿子有时也像侄女那样自私自利。比如他和小伙伴一起玩的时候,他不但霸占着玩其他小伙伴的玩具,而且自己的玩具也不肯给其他小伙伴玩。谁碰了他的玩具,他就跟谁急。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我看了挺着急,马上叫他把玩具让给其他小伙伴玩,他不乐意。我就给他两个选择:一是把玩具让给其他人,我带他去坐旋转木马,以示奖励;二是不出让玩具的话,我就要生气了,后果会很严重。儿子权衡了一下,选择让出玩具。

现在,儿子慢慢学会了在交际时适当让步。通过长期耐心的教育,我想让他明白一个道理:自我中心的人,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一定会到处碰壁;有时候,适当的让步,可能会收获更多。

(广东 徐丽霞)

8.要教孩子学会说“不” 篇八

孩子事事都顺从、听话,不见得就好,要培养孩子当遇到不正确的要求时,能分辨是非,敢于说“不”,不应该胆小、懦弱。培养孩子做事有主见,不被他人左右的性格品质。

1.让孩子做一道智力测验题

当他正确回答后,故意怀疑地问他:“这样做对吗?”观察孩子表现:

a.说不对;b.犹豫;c.肯定地说:“对!”如果您的孩子表现是a或b,表明他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容易屈服于外来的压力,被别人左右,家长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努力培养孩子的自信。

2.让孩子学说“不”

给孩子创造机会练习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假设有些孩子建议到花园摘花、爬到树上玩或往别人阳台上扔石头,要教会孩子如何拒绝别人并说服别人。

生活中有的孩子胆小、懦弱,总被他人左右,这样的孩子其实内心是很痛苦、很焦虑的。这时应帮助孩子学会怎样说“不”,并坚持下去。

此外,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以肯定和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是以成人的评价来自我评价的,因此,成人的.肯定与信任是他自信的关键。

二要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要求孩子。培养自信心的必要条件是让孩子能够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过多的失败只会使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所以,要求孩子应该符合他的发展水平。

9.教孩子学会赏识自己教育心得 篇九

开学第一周的周末,我给学生留下了这样一篇作文:写一写自己的优缺点(优点不少于十条,缺点不少于五条),题目自拟,格式不限。我的目的显然而知,是想让孩子们通过这篇作文来正确认识自己,优点要发扬,缺点要改正,尤其这个学期是小学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学期,如果孩子在开学初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加以改正,我想这将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习作活动。也是因为时间关系吧,布置作文的时候,我并没有做任何的解释和引导,只是把它写到黑板上了,因为我相信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样一篇作文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他们应该明白老师布置这篇作文的目的。

作文本交上来了,我认真阅读着孩子们的每一篇作文,果不其然,班内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十分详细认真地写出了自己的优缺点,并且写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如何去改正自己的不足。而且我也看见很多孩子在自己的作文里都写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争取更完美。”,这也让我感到十分欣慰。可是也有这样几个学生,交过来一篇不完整的作文,里面缺少的都是优点。有两个学生说自己的那些优点不值得一提就不写了,有一个学生写了优点一词,干脆就空那儿了,询问了半天说是不知道自己的优点是什么,所以没写。我搬了把椅子让他坐在那儿,说:“宝贝,你怎么能没有优点呢,你看老师问你作文为什么没有写完整,你能老老实实的回答问题,这不就是一个优点吗?下课后,能和伙伴们友好相处,互相帮助,这不也是你的优点吗?老师经常看到你和班里几个同学一起专注的`打篮球,会打篮球,爱打篮球,这不也是你的优点吗?还有很多呢,仔细想想,怎么可能没有优点呢?虽然你学习成绩不好,但你很努力,这不还是你的优点吗?……”看着孩子逐渐舒展的眉头,我知道孩子的自信心算是回来了,十分钟后孩子便交过来一篇完整的作文。

再次看到孩子的作文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一直是自己有一颗赏识孩子的心,也曾经给家长们说要多赏识鼓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忽略了孩子其实也应该学会自己赏识自己的。于是我走进班级又给学生上了一堂课,内容是教孩子学会自己赏识自己。

主要是围绕三点让孩子们学会赏识自己。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就像我们班里的同学说的“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便是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也有不足之处。其次我们的优点不只是表现在学习上。学习中我们的优点很多,比如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整洁,能主动预习、复习,学习成绩优秀等;生活上我们也有优点,比如懂事孝顺爸爸妈妈,不挑吃穿,主动做家务,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等;性格上我们也有优点,比如有坚强毅力,做事有恒心,遇到困难主动克服,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等;另外我们也有自己的特长等。最后是用赏识的眼光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有了这些优点,我们应该继续发扬,努力做得更好;有了这些缺点也不可怕,我们要改正,可以以此为起点采用多种办法自己改正,也可以在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改正,争取更完美。也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时时扬起自信的风帆,才能处处承受挫折,坦然地面对困难和失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看到同学们眼中闪耀着智慧、坚毅的光彩,我相信这节课已经发挥了它的作用。希望孩子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能够坚持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自己,那么他们将来也一定会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

10.教孩子学会朗读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教学; 普通话;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080-001

我国自先秦到清代都非常重视朗读,曾国藩在《家训·字谕纪泽》中写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朗读承载着更多的使命:既是巩固识字的实践园,理解课文的纽带,也是语言熏陶的浸润场,激发情感的加油站,更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平台。但是在课堂上便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画面:

1.读书姿势不正确。主要受幼儿时期不良习惯的影响,再加上老师缺乏引导,学生的读书姿势大多不正确。大部分学生是把书平放在桌上读,有的是把书拿到眼皮底下读。

2.朗读的时间不足。主要是课堂上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朗读的时间只有5、6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注重于形式。

3.唱读现象严重。一年级学生识字少,经常会一字一顿,拖腔拿调地唱读。这样的朗读像老牛拉破车似的,不仅不悦耳,而且根本没法表达感情。

4.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读的形式单一。“把课堂还给学生”,现在大部分老师都在做,但是对于朗读教学我们的目的性不强。教师的朗读教学的形式还是停留在要么齐读、要么散读、要么单个读。这样的朗读形式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经常出现的。长时间的单一形式的朗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容易引起厌倦的情绪。这些问题阻碍着朗读作用的发挥,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5.教师对于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或“把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忽视了语句本身所蕴含的感情。

透过以上现象,我认为作为一年级语文教师,当务之急是必须重视朗读习惯的起步教学。结合课堂实践及借鉴名师的先进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尝试:

1.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

正确的读书姿势是良好读书习惯的外显形式。一年级学生首先应该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只有这样,学生的身体健康才能得到保证,读的作用才会充分体现,也才能为学生以后的读书学习打下好的基础。我用图示法、示范法引导学生进行现场模仿,使学生明白了读书姿势不正确,不仅不美观,而且会变成“小四眼”、“小驼背”,于是从心理上认同了这一学习要求。

接着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巩固读书姿势。如“儿歌法”,把读书姿势方法编成歌谣让学生记;又如榜样法,对一节课中读书姿势保持得好的同学授予“读书标兵”的稱号,并奖励小星星;又如“言语激励法”,“XX同学读书的姿势真漂亮,背挺得直直的,老师很喜欢哦!”“XX同学读完了书就把书轻轻放下,小眼睛正有神地看着老师呢!学习习惯真好!”用正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姿势。

2.还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每节课,我都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或是让学生听我范读,在听中模仿,并有所感悟;或是学生自由朗读,或是分角色读、男女生对读、表演读等。不管用什么方式读,每节课我都至少留给学生15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学生真真正正地去读书。

3.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针对学生唱读现象严重的问题,经过实践,我觉得以下方法纠正颇为有用。首先我坚持范读。一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弱,他们朗读能力的习得主要靠模仿。范读是最省时,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老师可以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适时地范读,以便把正朗读的方向。其次,我教学生把词语连起来读,一般词语读起来都要稍微快一点,这样避免了学生一个字一个字崩出来,读起来更通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减少齐读的次数,因为反复齐读一来会抑制学生朗读的兴趣,二来集体读容易相互牵制,不自觉地随大流,使“唱读”有了栖身的土壤。应多提倡多种形式的、富有个性的读。

4.明确读书目的,采用多种读书方法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教师更应该明确学生每次读书所要完成的目标,如初读课文时,对学生说:“请小朋友认认真真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看谁读得最认真。”再读课文时让学生想想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但切记,一次读书不能对学生提太多的要求。另外,读书形式要丰富多彩。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持久性差。因此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读更应讲究趣味,使朗读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配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也可以采用个别读、齐读、男女赛读、分小组读、齐读、轮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教师要根据时机灵活把握,注意多种形式的穿插,让学生时时保持新鲜感。

5.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教师的朗读指导如果太单调、浮于表面,那么学生的朗读势必也会单调且生硬,读不出课文的真正内蕴,对课文也不会有很深刻的体会。所以,除了要有教师的指导,而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对于把课文读好来说更为重要。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课文,读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作者很高兴,那我们就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如果作者伤心,就要读出伤心的语气;如果很惊讶,就要读出吃惊的语气……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再来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11.教孩子学会与人的建议励志故事 篇十一

如果想要孩子学会与人分享,父母自己先要做好。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孩子模仿的重要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都处于最自然的状态,随机地进行教育效果会更好,少了严肃的氛围和刻意的说教,再加上父母的以身作则,孩子可以更好地接受。

在公共场所,和孩子一起遵守秩序,什么时候该安静,什么时候需要排队,遵守交通规则,爱护环境等。其实,这也是与大家一起分享良好公共环境的一种表现。

在家里,父母可以把自己的新东西跟孩子分享。不要因为怕孩子弄脏弄坏而不让孩子沾边,或是只允许孩子拿旧玩具、不好的东西跟其他孩子一起玩,这些都会影响孩子对与人分享的正确理解。父母在孩子面前,互相关爱,不分你的我的。当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也让孩子给对门送去尝一尝,等等,其实这都是在给孩子做榜样。

父母不仅仅要爱孩子,还要尊敬老人。老人的生日和孩子的生日要一样隆重,最好是让孩子参与准备的过程,这样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体验回到家人一起分享的乐趣。上街买东西,要照顾到家里的所有成员,而不只是买孩子爱的那份。如果给孩子特殊照顾,会让孩子觉得他就是该享受最好的,那他以后还愿意与人分享吗?

培养建议二: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分享

学会分享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里什么好的都是孩子一个人的,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但是当他们在一个集体中时,他们的“我”第一就会处处碰壁。

有一次,8岁的刘辉高高兴兴地带着爸爸给自己新买的漫画书去上学,下课后把漫画书拿出来看。同学张宁看到了,就走到刘辉面前说:“刘辉,把你的漫画书借给我看看,好不好?”刘辉马上回答说:“不好”。张宁接着问道:“那我们可以一起看吗?”“不可以,这是我的书,为什么要跟你一起看?”刘辉说完把漫画书紧紧地揣在怀里。

老师看到这些后并没有马上批评刘辉,她知道刘辉平时很爱看故事书,于是从自己的办公室拿来了一些故事书,并向大家说:“这些书非常有意思,但由于今天的书不多,所以只给那些大方的同学。张宁一直很大方,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的东西,所以给张宁一本。”

这时,聪明的刘辉马上反应过来,马上跟老师说:“老师,我的书也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也给我一本故事书,好不好?”听了他的话后,老师很高兴地给了刘辉一本书。

老师及时给刘辉上了重要的一课,在集体中生活,你要是想得到别人的东西就必须要分享自己的东西。如果孩子不愿意与人分享,那么没孩子会愿意与他玩,也会被排挤。没有朋友的人是孤单的,孩子也不例外,所以这就迫使孩子牺牲自己心爱的东西来拉拢小伙伴,慢慢懂得需要和别人分享了。

所以,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不要总把孩子关在家里,应该让孩子走出去,多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在集体中学会分享。

培养建议三: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

当然,有时候也要适当地保护一下孩子的权利。孩子也是有感情的,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也会心疼。有时候不愿意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很可能是孩子比较珍惜玩具,怕别人弄坏而已,所以要保证借出的玩具收回时是完好的。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如果想孩子拿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时,事先要征得孩子的同意。但是,先不要去拿他特别喜欢的东西,应该先拿出他愿意给别人玩的东西,让他在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体会分享的快乐,然后孩子会慢慢变得大方起来,愿意与人分享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如果过分地强调孩子分享的内容和场合,也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分享的时候,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的自主权利。

【小结】

12.如何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篇十二

要想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识。有了明确的意识,孩子才会自觉遵循,把自己的需要和自我管理结合起来,像对待吃饭睡觉那样,对待成长过程中的自我管理。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二战中和二战后,都是世界的风云人物,他的愿望是从政、做首相,为此,他进行了长期的准备。他曾担任《晨邮报》的记者,到南非战场采访,并且积极写作,靠撰写文章赢得名声,参与上流社会的社交,结识权贵,发表演讲,树立政治威望„„他凭借自己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且付诸实践,等待时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我管理是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思想、言论和行动的意识,自觉地管理自己,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方法二: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

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的形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然后在实践中孩子才会慢慢掌握。父母可以为孩子介绍自己或成功人士的自我管理的经验,让孩子学习和效仿,帮助孩子探索适合自己的自我管理新方法。下面是3种行之有效的自我管理方法。

系统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此方法是将孩子的成长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去研究、设计和管理,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进行分析,使孩子的成长更加符合教育和成长的规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影响孩子的发展。向孩子解释系统的自我管理方法,遇事就可以多进行逻辑推理,找出最佳方案,少走弯路。

行为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行为直观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受孩子思想的支配而表现在外面,人们评价孩子也往往通过他的行为,从行为进行评估和纠正,可以帮助父母把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消灭于萌芽状态,帮助孩子实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

预见未来的自我管理方法。预见未来的自我管理,是源于对客观事物正确认识基础上的科学预见,帮助孩子预见某种决定或行为的后果,能够大大提高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使孩子的人生获得主动权。

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孩子就会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自己。父母要让孩子结合实际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管理自己。

方法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

父母在生活中总是为孩子包办代替,这会使孩子形成“只要我不愿意做的事情,父母就会帮我去做”的意识。因此,父母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更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在信心的鼓舞下,孩子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生活。

王辉小时候,妈妈总是会为他做好很多事情。他想自己试着穿衣服,妈妈不同意;他想自己吃饭,妈妈硬要喂他。王辉。觉得自己可以做好生活中的这些小事,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欣喜于孩子的想法,于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生活。

他第一次穿衣服时,竟然将扣子系错了,妈妈看到很想笑,但是她觉得这是孩子的第一次,于是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见到熟人就跟别人夸奖一下:王辉会自己穿衣服了。王辉听到夸奖以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热情更高了。

明年他就要上幼儿园了,妈妈对他一点也不担心,她相信孩子自己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孩子能否管理好自己的生活,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连自己的生活都无法管理,那么,就很难相信他会在其他方面更好地管理自己。

只要孩子可以做的,父母就不要代办。衣服脏了,教给孩子如何去洗;孩子的房间乱了,教给他自己去整理,父母可以在小事中逐渐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方法四: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都很不成熟,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总会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偶尔会大喜大悲,偶尔会焦躁不安,而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就不会这样,他们会合理把握自己的情绪,知道应该如何控制和释放自己的情绪。

父母可以和孩子达成一定的协议,比如当孩子因为父母不给他买某件东西而大哭大闹时,可以用事先约定好的语言或目光暗示孩子,孩子看到后,就会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用文明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有个小男孩脾气很暴躁,有一天,爸爸给了他一袋子钉子,告诉他,每次发脾气或者和他人吵架时,就在家里的篱笆上钉一根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了37根钉子,以后的几天,他稍微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每天钉的钉子也变少了,并且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并不难。

终于有一天,他一根钉子都没有钉,他高兴地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对他说:“以后只要你一天没有发脾气,就可以拔下一颗钉子。”日子一天天过去,最后钉子都拔光了。

他高兴地带爸爸来到篱笆边,爸爸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看篱笆上的钉子洞,这些洞永远也不会恢复了。就像你和一个人吵架,说了些难听的话,就好像是在他人心里留下了一个伤口,无论你怎么道歉,伤口总是在那儿。你的朋友是你宝贵的财产,所以不要去伤害他们。”

父母只有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步纠正发火、骂人、说脏话等不良习惯。孩子在说脏话的时候,可能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已经成为习惯了,所以改正起来很困难。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与他人的摩擦,以宽容的心态来原谅他人的过失。

同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找到适当的宣泄方式,如:鼓励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告诉父母或是其他人,以缓解内心的不快,还要教孩子不要轻易流露出自己的情绪,要学会用合适的方式来暗示自己。

此外,父母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乐观、幽默的性格,以此来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方法五:让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父母就要教给孩子在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以及在学校里应该注意的常识,比如要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文具,怎样使用文具,并且要教孩子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教具等。

每天一回到家,姜菲就打开电视,看完电视再去做作业,常常做作业到很晚,这天,姜菲做作业都到十点了,还没有做完。

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会严重影响她的身体和学习,于是为她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她先看电视,后做作业,就以减少她的零花钱为惩罚。在严格的规定下,姜菲自觉地克制自己,回家后先认真做作业,然后再看电视,有时候作业多了就不看电视了。姜菲慢慢地学会了管理自己的学习。

父母要给孩子学习的自由,不要代替孩子做作业或是帮助孩子检查作业,父母那样做,孩子就会认为那是父母的工作,自己就不会检查作业了,对学习的兴趣也会降低。父母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学习、自检作业,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13.教孩子学会“善待”批评 篇十三

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呢?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教育孩子不必对批评大惊小怪

批评孩子一定要语气温和,分析中肯,而且以表扬为前提,有意识地使孩子体会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事实上,在儿童时期就能适应批评的孩子,长大后也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能正确对待批评乃至非议,就会有较强的耐挫力。

2.让孩子学会认真倾听

不论批评有多么尖锐,都应该要求孩子认真倾听,让孩子发现其中的道理。同时也让孩子渐渐明白:认真倾听批评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也是完善自我的必要方法。

3.“冷处理”时不要默不作声

冷静处理并不意味着对批评默默无语。父母应当教育孩子对批评的合理成分要虚心接受,也可列出改进方法。要求孩子掌握的“冷处理”技巧有:不要对批评者反唇相讥,不要“自卫还击”,不要夸张,等等。

4.允许作出解释

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应该允许孩子作出解释。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而心里大感委屈,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在解释时保持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5.对批评者一视同仁

不少孩子可以做到认真倾听,并虚心接受来自老师或父母的批评,但对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却拒之门外。这时应该教育孩子,只要批评是有道理的,不管是谁提出都应该虚心接受。

14.怎么教孩子形成自我安全意识 篇十四

1、平常要向孩子灌输“有了生命安全才拥有一切”的自我保护意识。教育孩子遇到危险时首先要保持冷静然后想方设法脱离危险环境,而不要让孩子盲目与歹徒搏斗。

2、要不失时机地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具体技能:比如家里跑水了怎么办?着火了怎么办?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还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安全;在劳动中安全地使用各种工具;教会孩子认识一些危险警示标志:不捡拾化学制品和有放射性的物品:不随便进入施工现场等。

3、告诉孩子日常生活中保证自身安全的一些具体方法:上学、放学、外出时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如只能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在外遇到火灾,要尽量撤离到安全的地方而不要自己去救火;看到有人溺水要大声喊人,因为孩子的泳技还无法达到救人的水准,所以要告诉孩子可以帮着呼叫求救,但不能下水救人。

4、平时为孩子创造机会,保证孩子拥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可以与孩子共同选择一块宽敞、平坦、安全、便于运动的场地,让孩子知道这里才能安全地尽情玩耍。每周或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孩子约好一两个小朋友一起游戏、玩耍,以满足运动及交往的需要。父母可事先给孩子圈定好活动范围,让孩子尽情追逐、跳跃,玩些球类游戏等。但要提出有关安全游戏的要求。

5、教会孩子对待陌生人要保持警惕。让孩子记住常用的报警电话。对孩子要有适当的性教育,告诉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不要随意暴露,在公共场所遇到坏人有不轨行为时,应立即躲开,或向周围的年长者求援。

上一篇:管理人员辞职报告模版下一篇:都是头发惹得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