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通用16篇)
1.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一
《认识图形》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等平面图形。教材设计的是“牧童骑牛”的剪 贴画,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激起学生认识平面图形的欲望,进而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在实践中体会平面图形的的特征。
认识平面图形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并不难,可难的是与立体图形分清楚。学生在这之前,通过“认识物体”一课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球和圆柱”这四种立体图形。同时,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或多或少地了解一些,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遵循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规律:立体→平面→立体。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知是通过操作、实验而获得的。说实话,谈到让一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我真是害怕,一节课要不停的组织教学,调动浑身的解数,全身的细胞,去组织教学。于是我这样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上下功夫。在课的导入时,引领学生参观“图形王国”,欣赏立体图形,巧妙地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的立体图形,然后展示学生作品“牧童骑牛”,激励学生想去认识这些平面图形,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平面图形的认识。2.电脑演示,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课教学中,大量使用课件演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阶段,先让学生独自想办法怎样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然后用电脑验证从立体图形上得到平面图形的过程,体会面在体上。再用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图形分类等活动,感受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自主练习这个环节中,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面图形、辨认平面图形,最后欣赏生活中平面图形做的建筑。课堂上学生始终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3.独立思考,有效合作。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是学生学习数学认知过程的本质特点,是数学的本质特征。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自主地思考。本课教学中,我注意把独立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电脑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验证,获得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时空。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的交流讨论,是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进行的,因而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从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上说,要突出实践性,加强亲身体验。而我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的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注重用电脑课件给数学课堂带来生机。
2.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二
1. 小学设置图形变换内容的意义
小学数学为什么要学习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变换这部分知识?学习它们究竟有哪些价值?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就其内容来说, 图形的旋转是图形变换的一种形式。图形变换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知识, 其改变了人们静止观察世界的传统方式, 提倡从运动变换的视角研究几何问题。二是从小学生认识世界的角度来说,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变换相关的现象, 像机械传送带、升降的电梯、旋转的电风扇等, 我们希望学生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这些现象。
2.“图形的旋转”在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要求
课标的三个学段里面都涉及了图形的旋转, 那么这部分内容在不同学段当中的具体要求又是什么呢?其实课标中将图形的变换之“图形的旋转”这部分内容的具体目标分为了三个学段:第一个学段:结合实例感知旋转现象;第二个学段:了解图形旋转的相关内容, 能独立在方格纸上画出其图形旋转90度后所形成的图形;第三学段:探索并理解图形旋转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 根据题目要求作出旋转后的图形。这三个学段的目标设置是由易至难, 是一个逐渐由直观思维上升至抽象理性思维的过程。这节课执教的“图形的旋转”就是继续和学生积累感性认识, 形成初步的旋转概念, 即能够识别旋转现象, 会画图。纵观三个学段的教材, 本学段内容其实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关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用原有的旧知识推动四年级新知识的学习, 又要为中学学习相关性质等打下基础。教学时我们需要把握好具体目标, 除了立足教材, 还需了解学生。
3. 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1) 需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成: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图形的平移、旋转及轴对称变换, 通过具体实例能够辨别这三种基本变换, 但这种辨别是浅层次的, 在认识上还处于一种初级阶段。
(2) 需要关注学生因年龄不同从而引起的思维变化特征: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感到新奇, 从而会好动, 他们的思维还是从具体形象的物象感知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一个阶段, 所以他们在进行抽象思维时还具有相当大的主观性。
4.“图形的旋转”教学的实施与反思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突破教学重难点,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 认识顺时针、逆时针的概念。第二, 理解角度旋转的概念。第三, 基本掌握简单图形的旋转变换方法。教学时, 可利用教具——钟表, 根据分针的旋转规律, 认识说明什么是顺时针方向 (与分针走向相同的方向) ;然后让学生指出时针、秒针的旋转方向是什么方向, 从感官上帮助学生建立顺时针旋转的基本概念;其次说明与指针走向 () 的方向为 () , 这个让学生自己尝试回答。举例强化训练学生对顺、逆时针方向的认识:大风车、生活小区门口转杆、酒店旋转门、自行车脚蹬前进方向等, 让学生结合前面学习的基本概念来分析并正确说出其运动方向特征。在描述过程中强调“绕着某某旋转”, 帮助学生准确描述旋转现象的同时, 可于潜移默化中渗透“旋转中心”知识。究竟旋转到哪里?需要一个准确的数字来描述, 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旋转的角度了。至此, 学生就可以利用旋转的“三要素” (旋转中心、旋转方向与旋转角度) 正确地描述旋转现象了。之后开始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正确画出旋转后的图形。首先出示题目:你会把方格纸上的三角形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度吗?对于有困难的学生, 建议他们用书后剪下的实物三角形进行旋转操作, 再把正确位置画下来, 之后的交流很重要, 是帮助学生正确掌握画旋转图形的方法。
课后反思:通过这节课学习, 学生不仅能正确描述一些旋转现象, 也明白了不管是平移也好、旋转也罢, 画变换后的图形, 抓住对应点或对应边很重要, 这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 为了达成目标, 设置了教学重难点, 为了攻破重难点, 又将整个课堂教学分成了三个部分。从教学效果上来说, 如何描述旋转现象是学生掌握旋转的关键要素, 形成了一种“将某图形绕着某点顺 (逆) 时针旋转 () 度”固定表达方式;学生在画将某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时, 可以抓住关键线段先进行旋转, 待画出对应线段后只要再连接另外的端点, 即能达到目的。这些目标的达成将为学生以后第三学段学习旋转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从而不断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三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4.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四
“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收集家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及包装盒的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这四种立体图形,为学新知识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同时,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
在导入新课的活动中,我并没有局限于课本,而是从学生的认知和生活的实际出发来重新组建。通过猜一猜和摸一摸,充分调动学生认知和情感两方面的积极性。学生在充满趣味和挑战性的活动中,身心参与,思维被激活,充满了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
数学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通过摸一摸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各种物体的特征,而不是直接说出,这样就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中认识,然后,教师归纳出各种物体的特征,学生印象深刻。在这里,学生又一次经历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5.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空间一:想一想。以四人为一小组,观察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想一想如果把它放在纸上,能画出什么样的图形。这个教学空间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动笔之前先动脑,以思导行!
反思:学生以前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是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所以通过”观察与猜想“,学生基本都能对要画的平面图形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只是对球是否能画出圆形有不同的意见。
教学空间二:画一画。以四人为一小组,利用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在白纸上画一画平面图形。
反思:动手的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通过画一画,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由于圆锥形的物品生活中不太常见,我给每组补充了一个圆锥的教具。通过实践,学生发现圆柱和圆锥能画出圆形,而球是画不出来圆形的。此外,利用长方形教具,我一抻拉,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教学空间三:分一分。以四人为一小组,给小组内画出的几个平面图形分分类。通过分类,进一步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
6.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六
教学中,首先出示我收集的各种图形,让孩子们一一识别,然后让孩子们倒出自己的学具,试着把自己认为是同一类形状的物品分在一起,接着出示牙膏盒,让孩子了解它的大概形状特征,如数一数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大小是一样的,这样引导孩子在有目的的思考中探究并认识,像牙膏盒这种有6个面组成的,对着的两个面的大小一样的物体就是长方体,然后我再出一个与牙膏盒的大小不一样的纸盒,让孩子观察说说特点,强化认识长方体,学会变通。接着在孩子们认识长方体实物的基础上在黑板上贴出抽象的长方体模型图片,将孩子对长方体的认识,从具象的感知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的认识,并用类似的方法引导孩子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让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到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相同点一不同点;发现圆柱和球的共同点和区别点,在动手操作实践中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不能滚动、圆柱和球能滚动等特征。
一、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我的开头便是创设了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一个情境的延续部分,把学生反复练习摸以及到纸上找图形的活动变得丰富生动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获得知识。
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便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分类,按照规则,想怎么分就怎么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再有,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再说一说,捏一捏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教师让学生举例子,让学生在生活找这些物体的影子,然后呢,拿出你喜欢的物体随意的玩,也是和他们最熟悉的玩具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让学生看精美建筑的图片,孩子们情绪高涨,他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
这堂课准备还算较充分,课堂设计也符合孩子们的学习特点,整堂课学习氛围浓,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感到很轻松愉快。课后我仔细回味,这堂课的目标是达到了,但学觉得对教材资源的挖掘不够深,还应注意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比如,只注意了教材知识点的突破,只追求了求同,统一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但实际不能归入那些图形中,如像 这样的图形与长方体应区别开来,这样的图形应与圆柱区别开来,应与球区分开来。还有一种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有可能一些孩子会误认为是正方体,而它实际属长方体,应让孩子对照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各自特点,这样很容易就分辩出来了。
这一节课是孩子们初步接触简单的立体几何图形,下一课时便是让学生们探索从立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平面图形。而其中的三角形将由三棱锥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看来在认识立体图形时,还应补充认识三棱锥知道它也是一种立体图形,为后面认识平面图形三角形作好充分准备。
7.“认识图形”教学纪实与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的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能够正确识别这几种图形。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模型、图片,以及各种实物。
学具准备:各种形状的实物。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个盒子,是老师给你的礼物,你们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吗?
生:想。
师:你猜猜里面是什么?
生:我猜是糖果。
生:我猜是玩具。
…………
师: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看一看。(学生打开盒子观察。)
师:能不能把这些物体分分类呢?(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分类。)
二、动手操作,感知图形
(一)分一分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生:球分一类,长方形、正方形分一类,圆柱分一类。
生:方的和方的分一类,圆的和圆的分一类。
生:圆的分一类、方的分一类、圆柱一类。
生:我们把长方的放在一起,把正正方方的放在一起,把球放在一起,把圆的放在一起。(图略。)
师:你们同意他们的分法吗?有什么不同想法吗?
生:我同意第四组的汇报,他们分得很细致。
生:我也同意第四组的分法,他把形状一样的放在一起。
师:这组同学把这些图形分得很清楚,他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了一起,分成了4堆,你们也会和这组同学一样,按形状来分吗?
师:请你们组的同学把每一种物体举起一个让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分一次,分完的小组可邀请别组小朋友参观,介绍一下你们怎么分的。
师:按照形状的不同,我们把这些物体分成4类。(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在电脑分出各类实物。)
(二)摸一摸
1.认识长方形。
师:请大家拿起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然后把它举起来,看谁举的高。
师: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好听的名字,其实这些物体在数学王国里也有好听的名字。
师:(拿出一个长方体贴到黑板上。)你喜欢的物体是这样的,谁知道它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
生:长方体。
师:它不叫长方形叫长方体。同学们说一遍。
生齐:长方体。(教师板书:长方体。)
师:你能在桌上找到长方体。(学生举起一个长方体。)
师:请你像老师一样仔细看一看,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学生观察。)
师:谁能说一说感觉怎么样?
生:看起来长长的。
生:有一面是长方形。
生: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2.认识正方体。
师:再看一个,这是什么?(出示正方体贴在黑板上。)
生:正方体。(教师板书:正方体。)
师:跟老师说一遍——正方体。
生齐:正方体。
师:像刚才摸长方体一样仔细看一看是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硬。
生:方方的。
生: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师:(手拿一个长方体。)摸一摸是不是平平的。
(再拿起正方体。)正方体正正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老师觉得长方体和正方体长得差不多。你们能区分开它们吗?
师: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再请你举起一个长方体。(学生操作。)
师:请你举起一个正方体。(学生操作。)
3.认识圆柱和球。
师:看看桌上,我们还有哪几个物体不认识?拿起一样你最喜欢的物体,像刚才一样认真看一看长的什么样,再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然后和同座的小朋友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谁愿意把你喜欢的物体介绍给同学听?
生:我喜欢圆柱体。
师:老师把你喜欢的圆柱体贴在黑板上。(教师出示圆柱体贴在黑板上。) 有什么感觉?
生:圆柱体摸起来滑滑的,上下摸起来平平的。
师:谁来介绍你喜欢的物体?
生:我喜欢球。
师:它是什么样的?(教师拿球贴在黑板上。)它和我们玩的小球长得一样,所以就把它叫做球(板书课题:球。)(图略。)
师:刚才这个叫圆柱,把“体”去掉,读一遍“圆柱”。
生齐:圆柱。
师:还有一个没发现,老师把圆柱和球放在桌子上,轻轻一推,发现什么?
生:它们可以滚动。
师:球可以这样滚。(教师演示前后左右滚。)圆柱可以这样滚。(前后滚。)endprint
生: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师:对了, 圆柱倒下才能滚,球怎么都能滚。
三、生活中的图形
师:看黑板,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些生活中的物体,如果他们跑到书上、纸上、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它们吗?我们试试看。
师:(教师依次出示各种物体的图片)这是——
生:球。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
师:大家都是火眼金睛。
师:生活中认识了新朋友,可别忘了我们身边的老朋友。
(《找朋友》的音乐响起,老师和学生一起做游戏。)
四、巩固练习
师:找到你们的朋友了吗?生活中的老朋友和认识的新朋友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那让我们再跟新朋友聊一聊。
师:你们还记得这些新朋友的样子吗?
生:记得。
1.猜谜游戏。
师:那么, 让我们一起来猜一猜,找一找。老师来说儿歌,小朋友轻轻找这些物体把它举起来。
师:圆圆鼓鼓小淘气,滚动起来不费力。是哪一个?
生:球。(学生举起球。)
师: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它是谁?
生:(学生举起正方体。)正方体。
师:上下平平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
生:(学生举起圆柱。)圆柱。
师: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常常随处见。
生:(学生举起长方体。)长方体。
师:在生活中,像这4种形状的物体还有很多很多。看一看我们教室,想一想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和我们今天认识图形一样。
生:我们教室里的灯管是圆柱体的。
生:我们教室里的粉笔盒是正方体的。
…………
2.蒙眼猜物。
师: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愿不愿意呀?
生:愿意。
师:游戏的名字叫“蒙眼猜物”。这个游戏要3个同学一起玩,第一个蒙住一个小朋友的眼睛,旁边的另一个同学递给他一件物品,让他摸一摸,猜猜手里是什么图形。你猜是什么?(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做游戏,其他学生观察游戏的方法和步骤。)
生:球。
师:大家看懂了吗?3个人一小组,游戏开始。
(学生游戏,老师巡视。)
师:刚才老师看大家玩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师:你猜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图形?
(露出长方体中有一个面是正方形的那部分,让学生猜猜。)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
生: 我认为是长方体。
师:这一面可是正方形。
生:我认为是正方体,因为露出的这个面是正方形。
师:到底是什么图形呢?大家看。
生齐:长方体。
师:为什么有一个面都是正方形了,它反而是长方体呢?说说你的发现。
生:这个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长方形,所以它还是长方体。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说得也有理有据。像这样,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是长方形的物体。它是长方体,不是正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有些牙膏盒和药盒,就是这样的物体。(屏幕出示。)
3.数一数。
师:大家看——(出示多媒体)看这是什么?
生:一只小狗。
师:你们喜欢它吗?看一看它是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生:长方体。
生:正方体。
生:圆柱。
生:球。
师:那你来数一数,球有几个?
生:2个球。
师:数数长方体有几个?
生:4个。
师:正方体有几个?
生:1个。
师:圆柱体有几个?
生:4个。
师:小狗陪我们玩了这么长时间,已经很累了,想回家。请大家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把它送回家。
生:用圆柱和长方体搭个车,就可以把它送回家了。(教师演示。)
师:用两个圆柱,上面摆一个长方体就成了一辆车,小狗坐在小车上回家可轻松多了。
五、总结拓展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认识了哪几种立体图形?
生: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师:其实,在数学王国里,还有许多其他形状的图形,大家看这是三菱柱,这是六棱柱,这是圆锥,这是三棱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这样的物体,只要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颗探索数学奥秘的心灵,那么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本领。老师给大家留一项作业,在生活中也找到这些物体画出来给老师,好吗?
反思:
本节课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中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习有关几何的知识,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除了着重体现“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课标的要求,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充满童趣的学习氛围。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走进学校的大门,对数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我通过“猜一猜”这一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索知识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在复习巩固部分,我采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蒙眼猜物”游戏既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以及互相沟通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掌握情况。
2.把课堂变成学生交流的平台。
在这节课上,学生的参与面很广,通过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理由,使学生在不断观察、说理、思辨、修正自己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设计易混的图形,提高学生的辨认能力。
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尤其是当一个正方形的面朝向学生时,学生易认为这是正方体,虽然也会有学生会认为是长方体,但到底是正方体还是长方体,这就须要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去判断到底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在“蒙眼猜物”结束的时候,我把这个难题很自然地抛给了学生,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学生在不断思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能力及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能力,更加进一步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不足:
8.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八
湛江市第十五小学 庞佳佳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4单元《有趣的图形》中的内容,教材从描(画、印)出简单几何体的面入手,引入平面图形,使学生直观认识一些平面图形,体会平面图形与简单几何体的头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三、教学设想
本次教学活动以“三勤四环节教学法”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百度文库 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引入新课时主要用到谈话法进行教学通过谈话的形式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联系起来,教学例题时则主要用到操作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面在体上”,在操作实验过程中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通过“摸、看、描”,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辨别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小棒等。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定向诱导)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几个老朋友,他们是谁呢?请看:(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小朋友们的桌面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物体,请你拿出桌面上的物体,跟着老师这样摸摸你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说说你有什么感觉?(感知面在体上)
生:平平的、滑滑的。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自主探究)
1、说一说
师:那我们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呢?
同桌讨论,说一说:你是准备怎么把这样平平的面搬到纸上? 学生汇报,交流。
百度文库 生1:我准备用印泥…… 生2:我用水彩笔……
生3:我用纸把它盖住折出边角痕。……
2、搬一搬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纸,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把手中物体其中的一个面搬到纸上,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的作品。)汇报:
师:我想请几个同学把你的作品给大家展示一下,生1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1:我是从长方体的这个面搬下这个图形的。
师:你说得真好,大家看他搬的图形跟老师的一样吗?(一样,师在黑板上出示长方形),我们再请一个同学展示下他的作品,生2请你说说你是从哪个物体的哪个地方搬下这个图形的?
生2:……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出示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物体的一个面,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个的面表示成一个个的图形,这样的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板书课题:认识图形,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每种图形的名字,2、知道每种图形是从哪里来的。)
3、认一认
百度文库 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些平面图形,你知道他们是叫什么名字吗? 生:……(师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这几种名称)师:小朋友真了不起,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了。
生1: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四个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圆没有角 生2:……
4、师小结(略)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讨论解疑)
1、分一分
同桌合作给信封袋里的图形分类,分完后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2、摆一摆
同桌合作用小棒摆出这些平面图形(学生摆的同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演示)
汇报;你摆出的是什么图形?你是用几根小棒摆出来的? 生:……
师:有一个图形大家都没摆出来,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圆没法摆出来?
生:圆没有角,小棒是直的,所以……
3、认一认
课件出示: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学生在认的同时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百度文库
四、反馈总结、动手拼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了什么知识?(认识图形)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那你能不能用这些图形拼出一幅美丽的图案呢?请大家用信封袋里的图形拼一拼,拼完后说一说你拼了什么图形?你拼的这个图形用了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几个三角形、几个圆?
生动手拼,拼后展示。
9.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九
认识图形教学实录
教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一年级(下)“认识图形”第一课时P40~42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玩过搭积木的游戏,今天,朱老师带领同学们去参观图形王国。(屏幕显示动画片)你们在画面上看到了哪些形状的物体?
生:看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师点击课件)
师: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图形,已经是大家的老朋友了。你们每个小组的篮子里也有多种形状的物体,请你们按形状分一分类。
(学生先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各分成了一类。
二、动手操作,感受特点
1.摸物体的面,说感觉。
师:请你们摸一摸这三类物体的面,有什么感觉?
生1:平平的,滑滑的。
生2:长方体的各个面有大有小,正方体的各个面是一样大的。
生3:圆柱体上下两个底面一样大,圆圆的,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不一样。
2.找小脚印,猜名称。
师(出示课件):图形王国里的图形娃娃真调皮,一路上蹦呀、跳呀,留下了快乐的小脚印。你们能说出这些脚印的形状和名称吗?
生1:第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长方形。
师:对呀,它叫长方形(板书),跟我读。
生:长方形。
师:第二个呢?
生2:第二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圆。(师板书:圆)
师:最后一个呢?
生3:最后一个图形娃娃的脚印是正方形。(师板书:正方形)
师:这些图形的名称没有学过,你们怎么都说出来了呢?
生4:在数学学具盒里有这些图形,老师要我们摆学具时不是经常说吗?
师:你们真是学习的有心人!
3.分析比较,深化认识。
师(指着屏幕上的图形):圆,我们都知道它是圆圆的,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方方正正的。你们怎么认出这是长方形,那是正方形呢?
生1:长方形的两边长一点,还有两边短一点;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的。
三、练习反馈,培养能力
1.制作门票。
师:图形王国的国王说,小朋友要有这3种形状的小脚印作为门票,才能进入图形王国。你有什么方法取脚印吗?(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把物体放到沙子上印一印,小脚印就出来了。
生2:把物体放到纸上,沿着边画一画。
生3:把物体放到橡皮泥上压一压。
生4:把物体的一个面涂上颜料,再印在纸上。
生5:把物体压在纸上,再把多余的部分撕掉。
xiaoxue.xuekeedu.com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到的办法真多。你们按自己的方法,取一种物体的小脚印。
(学生在音乐声中画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2.帮小脚印找主人(对儿歌)。
师:小脚印画出来了,我们来做一个“帮小脚印找主人”的游戏。
(1)师与生示范。
师(举起画有长方形的纸):我是长方形,我是谁的小脚印?
生:我是长方体,你是我的小脚印。
(2)同桌练习。
(3)同桌比赛。
3.寻找生活中的图形。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上见到过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生1:电脑屏幕的面是正方形。
生2:冰箱门的面是长方形。
生3:我家饭桌的面是圆。
……
师:在这个教室里也有很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你们能找出来吗?
生4:黑板的面是长方形。
生5:时钟的面是圆。
生6:电灯开关盒的面是正方形。
生7:教室里地砖的面是正方形。
……
师(小结):生活真奇妙,这么多的地方用上了不同的图形,使我们的生活更丰富多彩。
4.闯关游戏,动态生成。
师:进入图形王国以后,一个个关卡又拦住了我们的去路,你们有信心闯过去吗?
生:有!
(1)第一关:围一围。
师:你们能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围好之后同桌互相检查)
师:对!虽然这两个图形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形。请你们试一试,能在钉子板上围出圆吗?(生操作失败)
师:你们为什么围不出圆呢?
生5:两个钉子之间连起来的线是直的,而圆的线是弯弯的。
(2)第二关: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小组内互相检查对错)
师:朱老师发现同学们都画对了,你们有什么巧方法?
生1:沿着线的边画。
生2:上下左右对直。如画正方形,横着画几格,竖着也画几格。
(3)第三关:找一找。
师(出示一个长方体):你们能找到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并用手指一指。
生1:我找到了6个长方形。
生2:我找到了4个不同的长方形。
xiaoxue.xuekeedu.com
生3:我找到了3个不同的长方形。因为上下两个长方形是一样大小的,而前后、左右的两个长方形也是一样大小的。
师:对!请同桌的小朋友把这3个不同的长方形相互指一指。
四、课外拓展,体验价值
1.参观图形王国。(屏幕显示:书包、手表、地球仪等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以及古今中外闻名的建筑物)
师:你们在这些建筑物上,看见哪些地方用到了今天新认识的图形?(生答略)
2.课外观察。
10.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图形;教学方法
空间和图形作为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空间和图形内容的教学,强调对小学生空间观念进行培养。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让小学生对几何体与平面图形进行简单的认识,感受平移、對称和旋转。对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方法进行学习,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活动,初步建立空间观念。空间、图形教学和其他教学内容相比较,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以及直观性的特点。空间和图形教学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自身经验、内容难度、空间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等,图形、空间的内容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1 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方法的现状
1.1 教学局限性
教师没有把握好上课内容,忽视了学生操作的能力,过于强调学生的理解能力,只是进行示范性操作没有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全面了解所学知识,造成教学出现局限性。
1.2 教学公式性
教师课堂教学缺少新颖性和创造力,设计千篇一律,过于公式化,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填鸭式教学。
1.3 教学条件的客观性
现阶段教学工具相对比较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的大多是静态的平面图,难以将学生对空间认识的思维启发出来,而且学生年龄偏小,空间概念与想象能力还不成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这些是当前教学客观条件造成的。
2 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
2.1 以旧换新,激发学生学习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认识图形》是苏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建立小学生对平面图形直观认识的基础,如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教师从小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水平出发,上课时拿出一些图形工具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还认识这些图形吗?”将学生带入以前学习过的图形知识中,并对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进而引出其他的知识概念。为学生学习新的图形知识进行铺垫,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除此之外,加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习乐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2 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教学
新课标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掌握对简单图形的认识与辨别,如正方体、长方体、圆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一些相应的实物与实例帮助学生对图形进行学习与辨认。例如,针对“物体分类”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拿文具盒、茶叶罐等物体帮助学生进行辨别与区分,帮助学生理解几何体,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图形与几何体,提升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小学生逐渐认知几何体。
2.3 运用游戏模式,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小学低年级学生有好玩好动的天性,在课堂上可以运用各种游戏方法,让小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对物体空间位置进行了解和掌握,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喊口令让学生举起左右手,用右手摸左耳或者是用左手摸右耳,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对站着,一起喊口令举左右手,在玩游戏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教师举手与同学举手的位置不一样,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和教师的位置是相对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贴近生活对相关物体位置进行判断,重复这些动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对空间位置进行掌握,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知识。为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无所不在,并体会到学习数学价值,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内容情景生活化,根据实际生活选用合理的数学案例引入新内容中,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生活情境中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在模拟生活情境或者是真实生活背景中直接增加数学经验,开启学生思维模式,方便学生更好的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针对《周长》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制作动画——虫子爬树叶,再配上音效:我爬过这张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然后让学生在对这只虫子沿着树叶爬一周的情境仔细认真观察,然后讲出自己对周长的理解与感知。然后展示红领巾、课桌和电视机等各种图片,分别将它们的周长描述出来,这样不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出来,调动学习气氛,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对周长意义进行理解。
2.5 激活生活经验
经验学习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最明显的特性,生活经验也是学生感知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缩短学生个体认识和数学教学感知的距离,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寻找与发现数学问题,并对数学知识的规律进一步理解,感悟数学思想内容,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针对《长方体表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教师可以拿出长方体,让学生看一看,轮流摸一摸长方体6个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从而为学生学习表面积的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2.6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在小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把一些图形放到显示屏上,通过显示屏将图片和视频呈现出来,并配上声音文件,调动课堂教学的氛围,让这些图形以直观的形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认知,将学生的想象力充分激发出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进而让教学质量和效率达到预期效果,事半功倍。
3 结束语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育,存在特殊性。而空间和图形的内容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以旧引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和游戏模式等,将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空间和图形知识。
参考文献:
[1] 耿玲.分析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J].考试周刊,2015(28):81.
[2] 蔡金云.浅析小学低年级数学空间与图形的教学[J].小作家选刊,2015(28):125-126.
11.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一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重要内容,是“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平面图形,乃至运用图形描述问题、借助图形直观进行思考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针对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将知识点蕴含在四个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活动一:通过创设图形城堡情境,让学生回忆立体图形;再通过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上找一找、摸一摸“平平的面”引入对新知的学习。活动二:让学生通过描一描、印一印的方法把立体图形上平平的面“请”到纸上,帮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也帮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活动三: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的`平面图形。活动四:让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点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平面图形。
本节课虽然充分提供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悟。但是有很多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质疑机灵狗为什么要用圆柱做车轮,而不用长方体时,只让个别学生摸长方体“平平的面”和圆柱“弯曲的面”,没有让全班学生体验;二是学生上台汇报从立体图形上“请”的面是什么图形时,没有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三是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如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方面。4.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激励评价语言有待加强。
12.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二
1、让学生准备好学具并看书预习。我先让学生在家找好长方体、正方体等物体,并看书预习,进行摸一摸、画一画平面图形,把自己的发现与父母分享,然后把准备好的学具带到学校。
2、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平面图形。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我又先让学生观察立体图形,并摸一摸、画一画这些立体图形的的面,让学生经历从物体上“分离”出面,研究面的形状,形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表象,体会到“面”在“体”上。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勇于探索,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第三个教学环节就是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各个物体的面。在上面的环节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合作操作,在玩中学、学中玩,乐此不疲,把任务完成得比较理想。
4、动手设计美丽的图案,并且在小组里面说一说自己的设计。学生兴致很浓,个个都参与其中,乐此不疲。
整节课学生都在想学乐学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但学生在说的时候没有能够很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说的能力不强。在设计自己喜欢的图案时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房子图,思维还是没有得到拓展开放。所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加强。
1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十三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方法反思
【中国分类号】G623.2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一味的约束学习的行为,甚至会约束学生的个性特色的发展,限制学生“动”的基本能力,强制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认真”听课,“认真”笔记,往往这样却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针对最新的课标改革和课程要求,教师在对小学一年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反思总结,及时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色创设具有生活情境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学习,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课程的学习中,增加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1.一年级语文教学的现状
1.1课程教学方式死板
鉴于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处于初级阶段,尚未接触过语文的学习,所以当前小学一年级语文课程的进度较慢,每天的课程要求较简单,基本上是要求煤炭识记四至五个生字左右。然而死板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认识生字的时候仍然较为困难,教师的教学灵活度不够,使学生不能够真正的熟记生字的笔画和拼音。学生在课本中不能单独读出生字,也存在会读生字而不会写生字的现象,默写生字时会写错的问题,长此以往的生字学习会影响了学生日后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无助于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1.2 家长忽视了一年级语文的重要性
对于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家长往往忽视了其重要性,在日常的生活中没有关注学生语文生字的学习效果和朗读的基本功底,没有及时的发现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问题,没有及时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没有介入而针对性的指导工作。
1.3写字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基本功,而且学生语文学习初期握笔写字姿势最为重要,然而家长和部分教师在一年级语文课堂上却忽视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正确引导和及时纠正,只是一味的追求提高学生的写字速度,只是注重写字教学的表面结果。
1.4家长在学生学习一年级语文课程之前就根据自身学习语文的经验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的学前教育,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家长的教育因为没有正确的引导所以对學生的学习教育没有一定的规范性。这样,对于仍是一张白纸的小学生,在进入一年级语文的学习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很难将其之前的固定的知识点改正,影响了学生后期的语文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
2.教师在一年级语文教中的要点
2.1教师需要学习分析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色,从根本上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断的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要针对性的布置任务,加强学生的思考思维能力,服务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让学生积极展示其特点并感受到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的乐趣。
2.2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不稳定,有意而无意的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会受自身情绪和兴趣的支配而发生改变,教师对一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具有耐心,不断的鼓舞学生并督促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分心,通过小组活动和分析讨论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动整个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
3.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具体方法的反思
3.1识字课程加强纠错
一年级课程中是学生刚刚开始学习识字的课程,所以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每个课程的识字量的增多也会影响学生一年级语文学习的学习兴趣。
(1)课堂上要灵活运用学生的思维模式,根据大纲要求的自主学习方法,在识字教学之前让学生掌握明白学生自学生字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发散思维,通过最简单的方法,比如借助顺口的拼音帮助学生识字,要求家长在课外和学生一起拼读生字词,加强学生的记忆性。
(2)在语文实践课堂上,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检验学生生字学习的掌握情况,要不断的了解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态。采取各种指导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通过小组分组讨论、自由发挥组词、认识拼读同学的名字等方法加强学生识字拼读的能力。
3.2朗读课堂上要泛读、熟读课文
(1)课堂上要求每篇课文进行仔细朗读,课外要求学生尽量多的熟读,告诉学生正确的朗读标准后要求全部98%的学生可以熟读课文,甚至重要的文章学会背诵。
(2)教师必须要每篇课文范读,学生跟读,以便让学生领悟正确的朗读方式,尤其是难懂的文章教师必须要解释。教师必须要随时提问,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要让学生理解老是朗读时的语调、重读的词句,理解朗读课文的意义,学会通过朗读课文来正确的感悟文字信息,表达文字的中心思想。
3.3 教学方式多元化
一年级语文课堂教师必须要使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对于刚涉及语文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接触几百字的文章稍微有些难度,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丰富多样的读文方式,比如说:师生对话,同学间对话、背诵诗词、,男女同学间交换读、小组间分段读,甚至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给予学生一定的朗读氛围和朗读兴趣。加强学生富有感情特色的朗读方式,提高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和自身生活经验的体验。
3.4 写话
写话教学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难点,因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尚不能较为灵活的通过写字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必须要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课堂上要求学生先多读多说,其次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学过的字词写出来。让学生课上课下都要经常阅读,丰富其写作内容,加强期写话的基础。另外,教师可以带动学生经常体验生活,感受自然,参加丰富多样的活动,组织故事比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最后让学生针对其参与的活动利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总结:
一年级的学生具有爱玩爱动的天性,其自身的学习自制力和约束性较差,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注意力容易受周围环境而分散,影响了其学习效率。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程相对比较重要,是帮助学生建立牢固其语文基础的重要课程,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充分的落实新课标的教学任务大纲,以契合现阶段的小学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利用多样的教学模式、灵活创立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小学一年级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
参考资料
【1】王威威.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王乐微.小学语文教学运用反思性教学的体会及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7期
【3】梁为丽.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4.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四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音乐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几时起床,几时睡觉,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强调数学学习的实践性、探索性。教学中设置了许多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增强数学内容的趣味性、开放性,强调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活动相结合,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促使学生层层深入的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完成对钟表的认识。
15.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五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一)》(34——35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以及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探究和想象、创新的意识。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小叮当这个人物,告诉学生这节课它会陪着我们一起来学习,还给我们带来了礼物。让学生把小叮当带来的礼物分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请小朋友分组来分一分,老师也参与进去。学生汇报
师给予评价
师:我们来看看小叮铛是怎样分的,(课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样吗?
2、揭示概念(出示课件)
小朋友们,为了能区别它们,谁来给它们取个好听又好记的名字呢?
师出示物品问:起个什么名字?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起名字,并说明理由。
师:(1)、请从桌上拿一个球(放进盒里);
(2)、请你高高举起一个正方体;
(3)、请你拿起一个圆柱;
(4)、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对了,注意,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你手中的长方体,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的样子给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让学生感知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
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的样子,请小朋友再仔细看一看,摸一摸正方体、圆柱和球,把你感觉到的给小组朋友说一说。(生边摸边说)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想让你们轻松地玩一玩,想玩吗?请听好,请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和一个长方体,把它们平躺在桌上,然后用手轻轻地把他们分别推一下,请停下!请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师小结。
4、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看到的长方体,圆柱和球都穿着花外衣,如果去掉它们的花外衣,你们还认识吗? 师动手脱掉花外衣,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它们脱掉花外衣的样子就是它们对应的几何图形。(出示课件)老师边讲边出示课件,并把图形贴在黑板上。
三、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四种形状的物体
师:其实,像这四种形状的物体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谁来说一说
学生举例说明。
四、活动
(1)、游戏
①抽生上来摸大袋子里的物体,把摸出来的感觉说给大家听,下边的小朋友猜是什么,猜对了有奖励。
②由老师当学生,下面的学生出题目让老师来摸。
(2)数一数
小朋友表现得都非常好,老师告诉你们关于小叮铛的一个小秘密——其实小叮铛是我们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们今天认识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请同学们找一找,数一数它们都有几个?(出示课件)
(3)、搭一搭(小叮铛背景音乐)
小朋友,小叮铛就要走了,你们想送礼物给他吗?请小朋友将自己小组的物体搭一搭,搭什么?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
师:小朋友们学会了认识哪几种物体和它们的图形?
16.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篇十六
直线有两个性质:(1)过两点能作一条直线,并且只能作一条直线.如图,经过A、B两点,只能作一条直线AB.(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
2.射线:直线上的一个点和它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这个点叫做射线的端点,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放在前面,所以射线AB(端点为A)与射线BA(端点为B)是表示不同的两条射线,射线不能度量其长度.
3.线段: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线段AB与线段BA表示同一条线段,线段可以度量其长度.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而不能说两点间的线段叫两点间的距离.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图1,从A地到B地有3条路线①、②、③,我们知道走路线③最近,这是因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可表示为:AC=BC=■AB或AB=2AC=2BC.
4.直线、射线、线段的区别与联系:
5.角的定义有两种:①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位置形成的图形叫角.图2中的三个角可以表示为:∠AOB、∠AOC、∠BOC(表示角的顶点的字母O必须放在中间),也可以用数字、希腊字母加弧表示不重叠的角,如∠BOC可表示为∠1、∠AOB可表示为∠α等.当以点O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时,就可直接用∠O表示.
6.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相等的两部分,这条射线叫角的平分线.如图3,OC是∠AOB的角平分线,则∠AOC=∠BOC=■∠AOB或∠AOB=2∠AOC=2∠BOC.
7.相关的角
①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若α+β=90°,则α与β互余,α的余角为β,同时β的余角为α.如:20°的余角为70°,45°的余角为45°等.
②互为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为补角.若α+β=180°,则α与β互补,α的补角为β,同时β的补角为α.如:40°的补角为140°.再如:锐角α的余角可表示为90°-α,同时它的补角又可表示为180°-α,而(180°-α)-(90°-α)=90°,所以,任何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③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其中不相邻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相邻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对顶角相等.如图4,∠AOD与∠BOC是一对对顶角,∠BOD与∠AOC是一对对顶角,∠AOD=∠BOC,∠BOD=∠AOC.
8.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位置及性质
垂直: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叫垂足,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如图5,PD⊥l,垂足为O,线段PO的长度叫点P到直线l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在线段PA、PB、PC、PO中,PO最短.
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这里应特别注意在同一平面内和不相交的两条直线这两个条件.如图6,AB与CD所在的直线虽然不相交,但直线AB与直线CD也不平行,因为直线AB与直线CD不在同一平面内.
性质:①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此点P可以在直线l上,也可以在直线l外(如图7).
②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此点P必须在直线l外(如图8).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课件11-12
一年级上册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设计09-20
小学一年级数学《小小商店》教学反思08-30
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教学反思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