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2024-09-15

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共13篇)

1.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一

一、暑期社会实践主题

凝聚青春正能量,共筑美丽中国梦

二、参加对象

2011级,2012级全体学生

三、组织形式

1、个人

2、团体(必须为5位本系同学为一组,且每位同学都必须要写报告。)

四、暑期社会实践内容

1、“践行十八大,服务走基层”活动

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和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领会总书记五四讲话的精神内涵,深入农村、社区、企业一线,在实践学习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2、“美丽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

认真体会“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的丰富内涵,坚定青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昂扬斗志.3、“传递梦想,共筑希望”爱心文化活动

面向山区中小学生,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以及残疾儿童开展爱心支教和相关的宣讲活动。

4、“志愿服务进社区”活动 组织青年学生符合主题积极向上,贴近基层生活。深入农村、社区进行演出,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基层群众的净精神品味,倡导社会文明和健康生活方式。

5、五、暑期社会实践要求

1、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每一位学生都要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一般不少于2000字;

2、每一份报告的格式为:第一页封面(附件1),第二页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登记表(附件2),第三页开始报告内容;

3、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不得雷同,相互抄袭,否则记零分。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仅强调实践性,更要有思想性、理论性,切忌流水式日记;

4、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在开学时第二周周一到周三,由各个班的班长收齐后,按照学号从小到大排序后,统一交到5104就业创业部办公室;

5、学生在社会实践调查过程中一定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注意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六、提交报告时间

开学第二周周一到周三,由各班班长收齐

七、暑期社会实践的成绩考核

1、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考核方式为考查;

2、学分0.5分;

3、指导教师根据调研报告质量评定成绩(按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进行评定),对质量高、内容好、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调查报告,将由学院团委与思政部联名进行表彰。

八、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方法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后,活动参与者往往要完成“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报告的体例、写法目前还无定论,可以参考“调查报告”的体例和写法。一般,“社会实践报告”应该有以下几部分:

标题: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前言:写出社会实践的参加者、实践的主题、时间、地点。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正文:写实践报告应根据学校要求,写出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等。作为领队应在报告活动情况的同时写出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以及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结语:可以写出作者对此次活动的意见、批评或者建议。

落款:署名和报告时间。写上参加实践者的个人或群体(如班、组),报告完成的时间。

注意,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导言”、“正文”、“结语”、“落款”等字,可以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2.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二

马克思说过,所有理论导致的神秘东西都能在实践及实践理解中的得到合理解决。这种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辩证法的根本特征。一直以来,邓小平都坚持“按辩证法做事”,其是邓小平最重要的方法论原则。邓小平思想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实践,实践生成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本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初,邓小平的实践生成观是重要的精神动力,其也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实践生成观是一种应用于实践的辩证法,其实质是经济落后国家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辩证法。邓小平的辩证法是合理形态辩证法,其强调实事求是,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根本上恢复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是邓小平实践辩证法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的实践生成观是在继承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而未能完成的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邓小平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它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基本精神,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成为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1 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早在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指出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是和平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对中国的国情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邓小平所提出的和平、发展问题正是其对当前世界格局的正确把控,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以唯物辩证法中的内外因、整体-部分观点来看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以发现作为人类文明发展重要部分的现代化建设,其建设速度、进度不仅是国家内部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其他国家、民族相互交往的基本条件。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应当置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大环境中,来考察其可能性与必要性,要积极借鉴一切可借鉴的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作为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应当有着更高、更广阔的境界与胸怀,要多吸收其他民族与国家的思想精髓,赋予现代化建设国际化特点,以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发展竞争力。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辩证法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也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是邓小平实践辩证法产生的现实依据。大力发展经济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其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具体国情,在初级阶段,对于社会主义一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设想、社会主义实践,都具有中国特色。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历史条件、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实践生成观,其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实践生成观包含个性-共性辨证思想,体现的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唯物主义精神。

3 社会主义本质内在逻辑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概括性总结了社会主义本质在于解放、发展生产力与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段总结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邓小平认为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只发展生产力是不完善的,不仅要发展生产力,更要解放生产力,这二者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是当时社会制度改革的根本诉求,而达到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不仅强调发展生产力的意义,更突出了发展生产力的目的,该理论要从解放生产力、生产关系中来达到共同富裕目标,三方面密切配合,才能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体现。邓小平认为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应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他不仅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也指出需要逐步实现这一目标,这是符合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

4 市场经济辩证法观

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指出可以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的十四大就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预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迈出了全新的一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又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这一次革命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及改革开发产生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市场经济都被视作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形式,其强调私有财产制与市场经济职能的相关性,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其与社会主义是相互对立的,所以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适宜发展市场经济。邓小平却突破了这一传统思维的约束,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体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采取多种所有制并存方式发展经济,改革国有企业经营模式,政企分开,责权分明,以实现企业的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5 改革、发展、稳定辨证关系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我党提出了促进发展、深化改革、抓住机遇、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就是改革、发展、稳定。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唯一的出路,发展是中国的希望,稳定是中国发展的坚强后盾。他认为只有坚持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经济,将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中国才能有所出路。改革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力,改革能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改革也能改变社会及经济发展方向,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稳定是一个国家民主法制、政治文明、综合实力水平的具体体现,提高综合国力,提高社会民族法制水平是实现稳定的根本途径。

纵观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特殊的党情、国情和世情,都是采用运动这种方式来建党,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教训。新的历史时期,我党顺应时代发展特征,强调了制度建设在党的纯洁性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客观约束力量,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者个人的爱憎好恶而改变。制度一旦形成,就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与稳定性。新时期,要完善制度建设,关键要进行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最终落实权力监督与权利保障。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造福百姓,用得不好则会危害他人、损伤自己。必须把权力关进笼子,接受他人监督。为此,国家应不断完善监督制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微视等新兴科技手段以及创新来信、来函和接待来访等传统监督手段等方式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坚决贯彻落实巡视组调查制度、领导干部财产公开制度、领导干部责任终身制等制度。同时,深化党内监督,严格遵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权利保障与权力监督必须同时展开,两者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可以更好地进行权力的监督,权力得到监督又能促进权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制度是权利得到保障的前提。因此,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党委员会制等多种制度,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做到党务公开,让广大党员有知情权、参与权与决策权。总体而言,新时期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建设,让党的思想纯洁性建设得到制度的保障。

6 结语

邓小平的实践生成观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中国梦”等,无一不是在邓小平实践生成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江云岷.论邓小平理论创新的实践反思思维[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82-85.

[2]贺新元.邓小平发展思想论纲[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12-20.

[3]金民卿.邓小平科学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当代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5-11.

[4]包心鉴.近十年来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研究述评[J].江淮论坛,2014(2):56-62.

3.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三

【关键词】:布哈林 农业经济 平衡

一、布哈林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

1.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投入

马克思在分析地租的过程中,就涉及到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方法性问题。他是就自然肥力相同的土地来谈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他认为自然肥力相同的土地,如果要提高利用率,“ 一方面取决于农业化学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农业机械的发展。 ” 布哈林指出,要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这就要消除俄国的闭塞性,采用当代的最新发明,运用最重要的新技术成果,要加快发展农用工业,增加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培养与配备熟练的干部,实行科学管理。

2.通过市场动员“全部经济力量”

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该通过市场关系把千百万分散的农民经济“联结起来”,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在市场上,在商业活动中感到有利可图,那样他们才会为“出售”而更多地生产,这在客观上就为城市提供了粮食和原料,工业生产就有了发展的基础,而工业的发展将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先进的工具,从而提高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业产量,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3.合理分配农业劳动力

1927 年底到1928 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使工人、红军、城市居民以及经济作物区的农民面临粮食供应困难,也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出口。在布哈林看来,危机并不是在工业品荒的情况下粮食过剩的表现,而是在农民经济缩小的情况下,由于谷物的稳定甚至下降造成的。具体来说,一是谷物价格下降,而经济作物和畜产品价格上涨,二是对谷物的课税比例也大大超过非农业性收入,三是城市投入农村的工业品的数量没有能够同体现农民需求的货币量相适应。当货币只是作为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而非积累手段的时候,即便农民手中有粮食,他也不愿用实在的粮食来换取货币。谷物价格的下跌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必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因此,布哈林认为,必须调整政策,在价格、税收等方面鼓励谷物生产,使谷物业、畜牧业和技术作物的生产保持平衡发展。

(二)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之路

1.通过合作社道路联系单个的农户和小经济

布哈林认为,合作社首先从商业合作杜开始,也就是说从流通领域开始。通过流通领域的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是农民最易于接受的。他提出,我们使我国走向社会主义生产并不是通过在使农民经济破产的基础上,以苏维埃经济来排挤农民经济的道路,而是通过完全不同的另一条道路,这就是吸引农民参加同我们有联系的并在经济上依赖国家及其机构的合作社。利用利益引导的办法促进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按照布哈林的说法,旧的习惯、旧的经济方式在农民心中已经非常的根深蒂固,急剧的打破这些习惯是不可能的,因此要使农民参加社会主义的合作组织,只能通过渐进的方法,用使农民获得直接经济利益的方法来吸引他们,而不能依靠暴力和强制措施。“如果是信用合作社,农民可以得到低息贷款:如果是销售合作社,农民可更有利的出售他们的产品,从而感到有利可图:如果他要买什么东西,他将通过他的合作社去买,他将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2.利用合作社帮助农业实现快速转型

农民自身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力持续生产的时间,还包括劳动时间以及自然力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自然力独立发生作用不需要人们支付报酬,它可以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农产品的生产率在合作社政策的支持下,生产率比其他任何产业的生产率都要高,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产量与规模,农产品价值也得到了体现。农业合作社有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农业发展的不足,使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变为使用机械设备的大农业,从而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帮助农业实现快速转型。

3.通过合作社实现国家对农民的经济领导

布哈林主张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允许国家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这个“中介”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对于城乡资产阶级,要通过和平竞争,即经济斗争的手段逐步排挤和改造他们,最终战胜他们。布哈林再三强调,对城乡资产阶级采取经济斗争的手段。并不意味着取消对资产阶级和富农的斗争,只是改变了一下斗争的形式。“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斗争在继续进行:我们的立法保护工人的事业,保证工会有一定的权利,迫使私人企业主支付保险费,剥夺这些企业主选举政权机关的权利,等等。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以相应的方式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课税的征税制度,这是任何其他国家都没有的对资产阶级的征税,同样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来自国营工业、国营商业和合作社方面的竞争,这也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我们的国家给予合作社企业以特惠和优先权,国家给合作社组织以特别资助,即以资金支持它们,国家通过立法保证它们更多的权利,这一切都是阶级斗争的新形式“

(三) 维持工农业经济的平衡

1.农业与工业相互依存

工业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首先,农村市场容量的大小,决定和影响着工业的发展速度。布哈林认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由于国外市场的日渐失去、军费开支的日益削减以及巩固专政和加强对农民的政治影响的需要,都要求加倍重视农民市场。只有降低工业产品的价格,农民才能购买更多的工业产品,从而增加工业的积累;虽然工业产品利润比较低,但可以不断地拓展农村市场,在市场扩大的基础上,在农民的支付能力扩大的基础上,工业产品销售得愈多,工业化的资金就愈多,从而可以推进社会主义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相反,极力提高工业产品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工业可以取得飞速的发展,但这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是一种行会的、狭隘的、笨拙的、目光短浅的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之后,工业终会由于农民消费能力的萎缩而止步不前,到那时工业就会长期停滞。其次,没有农业提供的足够的粮食、原料,工业将寸步难行。社会主义苏联的工业化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因为工厂开足马力进行生产的原料比如粮食、棉花、皮革、羊毛、亚麻等都来自于农业,这是工业化进程的最原始的条件。此外,农业的发展可以加大农产品的出口。

农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农业要发展就必须获得它自己不生产的,要由各工业部门提供的各种产品,如果工业的生命停止,那么农业就得不到它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农业也只能维持原有的耕作方式,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相反,如果城市工业快速前进,那么给农业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先进的生产资料,而且还会带来耕作技术的革新,迅速地将农业生产力推向前进。所以,工业与农业应该协调平衡发展。

2.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在布哈林看来,无产阶级通过“剥削”农民来为工业化积累资金,这无疑就是“建议无产阶级杀掉会生金蛋的母鸡”。因此,布哈林提出另一条思路,即发展农业经济、拓展农村经济。农村是工业产品的巨大市场,而农村市场容量的大小取决于农民的购买力,只有农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扩大了,工业品才会拥有广阔的市场。苏维埃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工业的投资首先来自于工业自身的积累,但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一是苏联缺乏足够的经验,二是重工业建设周期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工业的补贴是不可避免的,但对工业投资过多,规模愈大,则用于人民消费的基金则愈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布哈林认为,工业化必须有一定的速度,但不能以预算的极度紧张、后备短缺、削减消费资金为代价,要合理获取用于工业化的资金,合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工农业经济的发展。

3.工农经济平衡有利于国家政权稳固

无产阶级专政是建立在工农联盟基础之上的专政,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可靠的同盟军。布哈林认为同农民处于战争状态的无产阶级专政无论如何是不能强大的。在布哈林看来,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工人与农民携手联合起来的结果。在十月革命中,农民的要求是土地和和平,工人的要求是苏维埃政权和和平,士兵的要求也是和平和土地,因此,工人、农民与士兵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使得三者同仇敌忾,并最终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随后,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农民和工人组成了牢固的军事联盟。在农民看来,只有捍卫苏维埃政权,农民得来的土地才不至于被地主收回去,同时工人阶级也认识到,没有农民兄弟支持的苏维埃政权是无论如何也不牢固的,正是在这一坚实的军事联盟的基础上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样,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也需要工农联盟,任何政策如有导致同农民发生冲突的危险,不管在经济上多么有理,都是布哈林所不能接受的。

二、对布哈林农业经济思想的评价

布哈林关于发展农业的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对我们进一步加强发展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当时特定的政治背景下,布哈林能如此大胆直言,令人钦佩。我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中的许多思路与布哈林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但更显具体、细致、到位。布哈林能在70多年前提出这些思想,是十分可贵可敬的。但布哈林在强调工农业要平衡发展时,忽视了在特定的情形下可以优先或重点发展某一方面,在农业发展上,过于强调谷物业而未提及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等,不能不说是其缺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卷[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7

[2]布哈林文选,上册[M].北京一东方出版社.1981年9月:442

4.培训收获及内容 篇四

2015年 10月,在李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参加了内蒙古农村牧区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及内蒙古自治区教研员杨华老师的讲座。本次学习,使我收获良多,各位老师从粉笔字、朗读、演讲到教育教学。展现出了扎实的基本功。学到了他们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怎样才能教好小学生,让他们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课堂上崔又子老师讲的《地震中的父与子》,崔老师采用主导手段来培养学生“创新发现→创新思维→创新运用”的能力,实现创新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让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思维,使我们收获不少。而自治区杨华老师的讲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究》中的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从“非本体”到“本体”的转变,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5.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五

为贯彻党中央要求加强对发展对象的培训,使我校发展对象进一步认真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更好地提高我校发展党员质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校在发展对象培训班学员中开展了以“学党章 强党性”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我很荣幸能参与此次学习活动,现就本次学习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努力方向。

(一)党校学习的主要收获:

在此次学习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聂剑教授讲授的党章学习。聂教授分别从党章的基本知识、历次党代会通过的党章及变化、十八大党章的来源、新发展以及具体内容对党章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阐述。此外,我们还学习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中国梦;中共党史;党的基本知识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我们党全部活动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是全党整体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统一全党思想的基本指针。

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其中起到的中流砥柱作用;通过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她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同时我也更加真切地看到党的组织与纪律的严肃性,领会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党的纪律性是维护党的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党的十八大从加强党的理论创新、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出发,对党章进行了修改,增写党的建设总体要求新内容和关于党员、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干部新要求,实现了党章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作为一名党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需要在学习贯彻党章上狠下功夫。在新形势新要求下,作为学生党员,要求我们必须勤奋刻苦学党章,持志不渝强党性。

(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是继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理论学习。要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和业余时间坚持学习。只有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才有机会为中国奉献自己的光与热。

二是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三是时刻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热心为人民做事情。短期内,我希望成为一名党员,一名合格的党员。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使自己更加符合成为党员的条件。在长期看,我希望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村官,可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好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为祖国,为人民,为村民努力和奉献。

感谢党组织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感谢党校老师给我的帮助。我一定会认真学习,像对待党员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相信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党的事业终身奋斗!

政法学院 XXX

6.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篇六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我国的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践证明,只有广泛倡导和遵守社会公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必须要有的精神支撑顶梁柱。社会公德涉及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的力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作用。社会公德如何,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也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养,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而大学生应当如何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呢?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很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忽视,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的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国家要注重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的范畴。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规范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约束和制止不文明的行为,形成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风气。大学生在增强自己社会公德意识时还要注重一切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空谈。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我们可以从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遵守社会公德的人物和事迹,他们倡导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等中华传统美德,他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社会公德能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让人与社会更融洽,让人与自然更亲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把志愿服务社会当作一种志向。在无偿献血、捐献骨髓、保护环境、学雷锋、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社会活动上,我们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表现出了我们应有的奉献精神。通过参与这些活动, 可以深刻感受社会公德的力量,发现人民群众的伟大, 增强志愿服务观念, 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进而增强我们的道德意识,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当然,个人公德意识的形成不仅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社会有关联,人总是处在一定的氛围之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并形成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 都要受到环境氛围的各种影响。因此营造有利的社会氛围, 是搞好社会公德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在人人讲道德讲礼貌的氛围中, 久而久之就可以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要真正培养起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还是需要来自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我们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华民族素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有遵守、讲究文明礼貌的好传统。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推崇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精神。而这些高尚的精神不是那么容易形成的,任何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不是仅仅依靠认识就能形成的,也不可能只是一时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坚定的意志的凝结。当人们选择和坚持某种道德行为,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表现自己的道德情感时,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只有意志顽强的人,才能坚持原则,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否则,就会放弃原则,成为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所以我们要坚定意志,自觉承担遵守社会公德的责任,并自觉地践行。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期望化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践行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10汉语言文学2班 黄海燕

7.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七

针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的实际应用, 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的内核为切入点, 可以构造一个更加契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组织特征的战略管理的过程框架, 其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 即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估, 这三个阶段又可以分为预先设计、科学分析、合理选择、有效实施和全面评估五个环节。这些环节基本存在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组织的三个层次:个体、部门和农业企业。其中, 预设、分析和选择属于战略规划。与一般的战略管理理论相比,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需要体现的过程环节的设计和安排集中于:更为具体的静态维度战略选择, 更为有效的静态维度战略和动态维度战略的交互作用机制, 更为直接的信息、知识因素作用于战略的管理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并不是一般的战略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沿袭, 而是在其基础上, 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由“制定规划”层面推向“实施评估”高度的递进跨越。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深刻影响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科技化、战略化的趋向日渐明显。这充分体现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发展始终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向。对于现代农业经济而言, 只有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否则只能在日渐激烈的产业经济竞争中失去地位。这就需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具有内部结构整合能力、外部关系重构能力和发展态势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正常运作、持续演进的基础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发展愿景、使命和目标及实现路径选择。因此,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获取持续高效的竞争优势, 最主要的是拥有战略思维和规划能力, 尤其是对外部环境中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辨识, 并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规避发展劣势, 准确确立发展目标, 规划发展愿景, 构建发展战略体系, 设置发展战略环节。

参照企业战略规划理论, 可以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划分为战略思想、目标、重点、措施和基本阶段等内容。战略思想统领整个战略规划, 发挥着基础性、引导性和指领性作用, 对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战略重点的把握、战略措施的选择以及战略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作用。战略目标是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 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 具有统领全局和宏观指导的作用。战略重点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环节和关键内容, 战略重点实施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战略措施是反映战略思想、实现战略目标、保证战略重点的主要策略和措施。战略阶段是基于战略过程的阶段划分, 不同的战略阶段具有不同的战略重点和战略措施, 各战略阶段的有机衔接组成战略实施过程。虽然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理论、思路和知识大致相同, 但是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的差异, 使得战略规划在内容、形式和表现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体现出明显的区域性。

2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既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本质, 也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反映, 这种结果也可以视为是二者有机互动的过程体现。不论是结果体现还是过程体现, 都必须借助特定、固定的信息符号, 这些特定化、固定化的信息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限体现着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更多体现为一种客观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信息网络体系的稳定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直接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 否则只能说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不适合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首先要体现现代农业经济的地方特点, 也就是区域性, 没有区域特点的战略规划必然不会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作用, 其次要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和背景条件, 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和提高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性。值得一提的是, 各地方社会经济环境较为复杂, 组成经济环境的各种要素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也具有复杂性, 且各种经济环境因素之间又存在复杂关系, 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与现代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多元, 只有系统梳理和规整这些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才能实现科学化与合理化。同时, 也要树立动态观点来考察和分析这种复杂多元的内外环境关系, 通过考察和分析得出准确有效的环境信息, 用于指导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

对于各个地方而言,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着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主要由地方经济环境条件的差异所决定, 且这种差异又是别的地方所难以模仿的地方, 可以说是特质, 这种特质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 能够给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 甚至塑造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品牌力。与企业组织相类似,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也拥有固有的资源, 按照表现形态可以分为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无形资源主要是发展品牌、发展理念、发展历史等, 有形资源主要是人财物资源,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 能够被量化。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紧密联系, 形成有效合力, 共同决定现代农业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甚至决定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取向、价值指向和行为方式。尽管如此, 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相互支持的, 也有的时候表现为相互妨害、摩擦和冲突。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之间的关系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对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而言, 不论是难以量化的无形资源还是相对有限的有形资源, 都会制约和影响现代农业经济的正常发展, 必须要抑制各种资源的负向作用以及各种资源之间的负向联系, 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负面影响, 保证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战略规划的制定。具体而言就是, 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 必须要全面分析和系统研究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 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进而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有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意见建议。尤其是对于领导者而言, 这种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是因为这些意见建议很可能是战略规划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3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可以说是一个动态过程, 但将其置于战略管理的理论视野中加以审视, 战略规划的是一个静态的阶段或者说是战略思想转化的结果体现。也就是说, 战略规划不能够停留在静态层面, 必须使其具有一定实践指向,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战略规划的内在作用。可以将战略规划的实践指向概括为战略实施。在战略管理理论中, 战略实施是战略规划实践的过程, 也是战略规划内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正是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战略目标得以实现。同样,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也是战略目标的实现过程。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并非可以随意进行, 它通常需要细致分解战略规划目标和任务, 有效规整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内外环境资源, 充分调动和增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力和竞争力。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这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只有将这些发展目标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体系。基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需要来设置战略目标体系, 使得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能够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关系链。在战略目标的统摄作用下, 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结构层面和职能部门之间能够形成畅通有效的沟通纽带和交互机制, 有利于进行目标落实程度、任务完成水平的交流对话。经过分解、落实、协调、整合的动态过程而催生的战略目标体系一旦形成, 就具备了较强的实施能力, 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黎子流.发展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经营的实践与探讨[J].广东经济, 2007 (11) :6-9.

[2]刘琴.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与应对策略[J].特区经济, 2010 (5) :244-245.

8.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八

关键词:战斗精神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新时期战斗精神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军队,对于官兵战斗精神培养,随着时代的推移而愈发重要。同时,随着大批年轻力量不断投身军队,并逐渐成为当前部队建设发展的主力军,给原有的战斗精神培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与挑战。

一、战斗精神的基本内容

“与党同心”的理想信念。实践证明,为谁而战、听谁指挥、树立什么样的信念,始终是我国军队战斗精神培养的核心内容,不仅发挥着领导作用,也是提高战斗力的动力源头。

“精忠报国”的使命意识。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核条件下形成的,出于对肩负使命的强烈认同感,而产生的一种自甘自觉为完成任务付出奉献与牺牲的精神意识。它不仅对战斗精神所应具有的价值定位和取向做出了一定的回答,也解决了军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存在的根本问题。可以说只有加强对官兵的使命意识培养及教育,才能给予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夯实为国家、为人民而战的信心和勇气。

“威武不屈”的革命气节。这是战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革命军人精神意识的重要体现。对于一支军队和其中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面对敌人时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视祖国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既是革命军人投身战斗的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也体现了其崇高的革命气节。

“军令如山”的纪律观念。提升军队战斗力需要一个“铁”的纪律作为基础和保障。战争本身所具有的激烈性和残酷性,要求军队只有执行严明的纪律,才能统一意志,保持过硬的战斗作风,进而真正成为一支“打不垮”的威武之师。

“临危不惧”的心理素质。处变不惊、临危不惧,不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更是在激烈和残酷的战斗实践中不断形成和积淀培养的、军人所必备的心理品质。只有具备这样的心理品质,军人才有可能保证无论自己所面临的环境有多么残酷和恶劣,无论面对的敌人力量有多么强大,即时遭受挫折和逆境,亦能保持斗志昂扬的必胜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赢取战斗的胜利。

二、新时期战斗精神的主要内容

. “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政治信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仅是我军治军的基本准则,也是新时期军人忠于党的基本要求和我军最高的组织记录。从具体的实施方针来说,它需要全体官兵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自觉保持与党、中央政府的高度一致,不但要在关键问题上坚定立场,更要在日常工作与学习中遵守纪律,恪守各类规章制度。

“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英雄气概。这是新时期戰斗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军人所应具备的战斗意志和品格。即培养军人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坚强意志;敢打敢拼、不畏强敌的英雄胆略;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的风险精神——是信息化条件下环境更为复杂、难度不断增加的现代战争给予官兵的意志力和精神要求。

“团结协作、恪守纪律”的战斗作风。信息化条件下战争的形式已然发生改变,这就需要各军各兵种开展联合一体化作战,严守纪律、团队协作是其重要保障和行动前提,只有在平时训练及日常生活中注重点地培养,才能以此凝聚力量,无坚不摧。

三、新时期战斗精神的时代意义

(一)提高军队战斗力

战斗精神影响部队作战能力的发挥,亦是其的动力及基础。因此,重视和做好对官兵战斗精神的培养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来不断强化其英勇善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不仅是适应新时期我军提升作战能力的建设要求,也是满足部队整体建设的需要。

(二)强化当兵打仗意识

新时期的军人在正式入伍之前,大多生活在环境比较安逸、条件相对舒适的和平环境中。这就要求在进行战斗精神培养的过程中,特别针对这种新入伍的群体,强化其当兵打仗的思想认识。通过教育来引导其构建“时刻准备打仗”心理模式,时刻保持“箭在弦上”的备战状态。

(三)助推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部队一个重要任务及全新挑战,也是部队上下各级需要给予高度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而重视培养士兵、使之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崇高的革命追求,也是新时期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目标与重要内容,是蕴含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题目下的深邃之意。

本文通过借鉴吸收专家学者的部分理论成果和人民军队对此的实践经验,对战斗精神的内容和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希望借此对我军未来更好地开展战斗精神各类培育工作,增强部队在信息化战争中作战能力和团队凝聚能力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二尧,郑椿霖,任振鹏.战斗文化:战斗精神的深厚源泉[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05) .

[2] 成养信.学员战斗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探析[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04) .

9.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篇九

湖北省特级教师 李洪祥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已经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这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从社会保险的项目内容看,它是以经济保障为前提的。一切国家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论其是否完善,都具有强制性、社会性和福利性等特点。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社会保险项目分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的缴费,政府给予资助。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渐完善。199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2009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1999年1月,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1996年8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1994年12月,国家劳动部发布《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这些行政法规和规章的颁布,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起了促进作用。

2.社会救济。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城镇和农村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我国颁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有社会福利院、敬老院、疗养院、儿童福利院等福利机构。我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兴办多种形式的福利企业,帮助适合参加劳动的残疾人获得就业机会。此外,我国政府还通过发行社会福利彩票募集资金支持社会福利事业。

4.优抚安置。优抚安置,是指政府对军属、烈属、复员转业军人、残废军人予以优待抚恤的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1988年,国务院颁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2004年8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命令,批准公布新修订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5.社会互助。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具有自愿、非营利性的特点,其主要形式有:工会、妇联等团体组织的群众性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城乡居民自发组成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组织等。社会互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社会捐赠和成员自愿交费、政府从税收方面给予的支持。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该法对社会捐赠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进行了立法规范和鼓励。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1.社会保障制度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

社会保障制度可为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保证条件。这是因为,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运行。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会导致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较大差距,一部分人收入很高,生活富裕,一部分人收入很低,陷入贫困的境地;同时,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的作用,使部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一部分人陷于生活无着的困境。由此可见,市场经济自发向效率倾斜,不能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分配。而收入分配不公,是社会不稳定的隐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收入再分配兼顾到社会公平,能起到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作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保证。同时,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分散劳动者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也是对市场经济缺陷的一种弥补。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需要在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合理流动,如果没有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劳动力就无法流动,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难以实现。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保证劳动力

平等进入市场,参加竞争,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以维护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2.社会保制度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

我国原有的保障制度,是企业保障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下,一切保障费用均由企业自行筹措和负担,而各个企业发生风险的人数有多有少,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有高有低,发生的风险的程度有大有小,因而在保障费用的负担上畸轻畸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可能平等竞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帮助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为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同时,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为职工交纳的社会保障费用的费率是统一的,这就均衡了各个企业社会保障费用的负担,为企业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条件。此外,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通过社会保障能使失业者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从而为企业竞争和资源优化组合配置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

3.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

劳动者在劳动中可能发生工伤风险、疾病风险和失业风险,女职工又要生育子女。这将使部分职工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岗位,失去和减少维持生活的收入来源。此外,劳动者也必然会由青年走向壮年,最后步入老年而丧失劳动能力。如果这些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他们就难以生存下去,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就使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获得社会给予的物质帮助和保障,能够正常地继续生存下去。这就解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可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4.社会保障制度能促进社会和谐

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客观上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解决困难群众的社会保障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分享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平、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人权和社会权利、促进社会和谐等诸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其他制度所难以替代的,尤其是在经济转轨时期,我国还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如:就业难、就医难、读书难、贫困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是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消除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促进社会和谐。

10.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十

我很高兴,能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参加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分校第四期的党课学习,能够参加这为期五天的课程学习和实践,我感到万分的光荣与自豪。在这短暂的五天五天学习里,尽管时间短暂,却在我们的心中刮起了一阵长久不衰的爱党,忠于党,践行党的宗旨的强烈热潮。这是第一次向我们正式灌输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我也从中对中国共产党有了一个更深的全面认识,现在我将我本人参加党校学习的主要收获汇报如下:

第一,端正了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入党动机。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他从根本上决定了每个党员的素质和行为,是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在上党课之前,我认为入党动机并不重要,因为只是“想”的过程,只要用实际行动来为百姓做好事就行了。但在党课的学习中,老师关于贪污腐化的问题的讲解,让我明白到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先进的,革命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因此申请入党的同志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入党后才能发挥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的党的凝聚力。按照党章要求,我严格审查自己的入党动机,清除了功利性、报恩性、盲从性的错误思想,希望在平时和学习中,比别人多吃苦、多挑重担、多牺牲,我是时刻以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经大忠为榜样,千钧一发时,仍当机立断,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员本色。

第二,联系实际学习了全面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增强了党性。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党章关于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描述。通过党课,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期的准备,成立后的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解放以及改革开放后带领全中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史实学习,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力量,他用铁一样的的事实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他不仅能领导中国的革命取得成功,同样能领导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共同发展工业战略,城乡一体化、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等乙烯类措施让中国朝着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迈进。

通过党课的学习,我积极进行自我批评、严格按照党章中中共党员的权力和义务来对照自身存在的不足,先将今后努力的方向汇报如下,望党组织监督: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理论,通过实践锻炼,不断端正入党动机。端正入党动机不是入党钱一时的问题,而是一辈子的事情,一旦放松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革命意志则会衰退变质。因此,我会长期检查自己的入党动机,付诸行动,通过学习雷锋等先进楷模人物的事迹,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业中去,“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第二,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互相沟通交流,互相监督鼓励。比如定期参加关于党的小组讨论,加强责任感,加深对党的感情。

第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关注国内和国际事态发展,不人云亦云,敢于拿出去勇气和魄力来改善身边的不良环境,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十一

今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颁布了以下4项绿色印刷行业标准。

(1)《绿色印刷 术语》。该标准包含30条绿色印刷专业术语:基本术语10条,过程术语3条,检验术语3条,设施术语3条,材料术语3条,环境术语5条,认证术语3条。

(2)《绿色印刷 通用技术要求与评价方法 第1部分:平版印刷》。本部分规定了平版印刷所涉及的绿色印刷通用技术要求、评价及检验方法。适用于对生产纸质平版印刷品的企业进行绿色印刷评价,采用其他承印材料的平版印刷企业可参照使用。

(3)《绿色印刷 产品抽样方法及测试部位确定原则》。该标准规定了绿色印刷产品的抽样方法及测试部位的确定原则。规范了抽样人员、工具、环境要求和样本包装、转移要求,以及有胶产品、无胶产品、纸板产品测试部分选取的不同原则。

(4)《绿色印刷 产品合格判定准则第1部分:阅读类印刷品》。本部分规定了纸质阅读类印刷品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本部分适用于图书、期刊、本册、报纸、儿童读物等纸质阅读类印刷品。纸质票证类印刷品可参照执行。

此外,还有3项绿色印刷行业标准正在制定中。

(1)《绿色印刷 通用技术要求与评价方法 第2部分:凹版印刷》。本部分规定了凹版印刷所涉及的绿色印刷通用技术要求、评价及检验方法。适用于与凹版印刷相关的以纸质、塑料及其复合材料为承印物的印刷品印刷企业进行绿色印刷评价,采用其他承印材料的凹版印刷企业可参照使用。

(2)《绿色印刷 产品合格判定准则第2部分:包装类印刷品》。本部分规定了包装类印刷品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产品回收标识、检验方法和检验规则。适用于一般工业产品、食品、药品等纸质、塑料及其复合材料为承印物的包装类印刷品。

(3)《綠色印刷 标准体系表》。该标准规定了绿色印刷行业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及明细表。适用于绿色印刷标准项目的规划、立项及制修订工作。(关注印刷技术官方微信,公众号:Printech1957,回复“绿色印刷标准”,即可查看完整版《绿色印刷系列行业标准制定思路及主要内容》的PPT演讲内容。)

12.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十二

关键词:轮机检验,主要内容,注意事项

在船舶检验中轮机检验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依据这样的发展状况, 就一定要重视轮机检验项目的内容, 并仔细研究检验的依据, 有效防范轮机检验带来的各种意外情况。依据实际发展状况, 相关检查人员在检验过程中需要对下述内容进行有效研究:

一、轮机机舱门的检验

当相应的检验员、船东、船检对机舱舱门进行检验的时候, 首先应该对机舱环境中防火门结构位置进行检查。通常情况下, 查看相应的防火门应关闭良好, 因为这种防火门等级应该是A级, 这一级别的防火门就能够有效防止烟雾、火焰的通过。所以, 当门框上胶条嵌条脱落的时候, 不能够防止烟气的通过, 并且不能够达到相应的防火标准要求, 在对防火门性能进行检验的时候, 一定要检查其是否产生脱落状况, 假使把手与锁眼密封不良, 防火门上就会存在缝隙, 那么整个结构就会产生破坏, 这时候烟雾与火焰就会从防火门上缝隙通过。此时的检验就应判断为不合格。

二、轮机机舱逃生通道的检验

检验人员在检验轮机机舱的时候, 还需要对逃生通道进行检查, 在机舱最底部花铁板平台位置, 检查其防火门是否关闭完整, 能不能够正常关闭, 检查门上的嵌条是否出现脱落的状况。门上的把手以及锁眼位置是否存在间隙。之后进入逃生通道检查耐火材料的铺设状况, 并且耐火材料大多时候都是铺设在四周位置的。需要注意的是逃生通道在机舱底部位置时候, 不仅要在机舱底部天花板位置铺设。在其它一些平台也需要进行防火门的铺设, 这样才能够方便相应的工作人员工作。所以, 在进行检查的时候, 需要尤其注意。比如在机舱集控室位置, 船首方向大多设置专门逃生通道与防火门, 检查人员也需要注意这一部分。另一方面, 一些船舶通道底部都会安装相应防火材料, 在检查过程中不仅要注意通道最底部是否铺设钢板结构, 还需要添加防火材料,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轮机的安全。

三、轮机管路系统的检验

船舶机舱大部分管系需要在车间进行预制, 只有小部分合拢管或调整管需要在船上进行焊接。车间焊前检验时主要根据管线预制图对材料的正确性、下料尺寸、坡口间隙、管线走向、管材与附件等相对位置关系进行检验。轮机管路系统涉及的管件材料较多, 特别是FPSO等海工船舶, 主要包括普通碳钢、高强碳钢、不锈钢、双相不锈钢、超级双相不锈钢等;正常情况下, 管材供应商会在相应的管材上标上颜色标识。根据颜色标识我们可以确定相应的材料。如果颜色不清楚, 需要进行光谱分析以确定其材质。管路对接焊接前的坡口角度大概在55-65度之间、坡口间隙2-4mm、错边量小于1mm;在对管材与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检查时主要是检查零件间的同轴度、垂直度等以保证后期安装的质量。

船舶管系焊后的检查主要是检查焊缝的外观缺陷, 例如焊缝是否存在弧坑、焊瘤、咬边、未焊透等缺陷。应注意焊接收弧点有效打磨以防止后期发生裂纹。外观检查完成后需要按相关比例对焊缝进行无损检测。检测的主要方法有射线探伤、磁粉探伤、渗透探伤及相控阵超声检测等。无损检测完成后高强碳钢材质需要进行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以后对母材、热影响区、焊缝进行硬度检测。对于双相钢及超级双相钢管材探伤结束后需要对焊口做100%的铁素体含量和光谱分析检测, 以保证满足使用要求。

根据图纸安装管系及支架等, 在液压试验前应保证系统的完整性。对于液体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5倍。整个管段内, 低点需要设置放水口;高点需要设置放气口;打压泵出口和管段末端安装两个经过第三方检测的压力表, 压力表的量程应符合要求;起压前还应安装压力记录仪, 压力记录仪应对整个试压期间的温度和压力记录准确。压力记录仪的读数应与压力表的读数一致, 同时应提供压力记录仪、温度传感器、压力变送器、压力表的相关检验证书。

压力试验期间, 焊缝和螺纹接头等处不应发现泄露;因为温度变化会导致压力的变化, 但是当温度降低时, 压力不能低于试验压力, 否则重新试压。试压结束后对整个管段进行冲洗、干燥、回装, 检验系统的清洁状况和完整性。

四、轮机设备的检验

在进行海水泵、压载水泵等检验的时候, 首先需要检查电动机的绝缘。如果电动机绝缘良好, 检查启动电流和运行电流;泵运转后查看其密封位置是否有漏水状况;泵能够正常建立压力。

对于主发电机组要检查其弹性底座的间隙;清洁曲轴箱并合格:测量原动机的冷态拐档差;发电机端内部清洁及电缆接线情况检查;在柴油机启动前需要模拟各个报警点能够正常报警, 经船东船检确认后, 方可启动发电机。发动机运行后, 检查输出电压等参数, 模拟应急停车点, 主要有滑油压力低停车、超速停车、缸套水出口温度高停车。应急停车功能合格后, 应进行发电机的并联运行试验, 记录相关负荷分配及单台发电机电流电压;最后进行负荷试验和耐久试验。记录相关参数与工厂试验进行对比, 以确认发动机的正常。全部试验合格后, 应进行柴油机热态拐档差测量。测量合格后, 整组发电机检验完毕。

在整个轮机检验中, 最为重要的是船舶主机的检验, 包括轴系的对中检验、轴承负荷等。主机动车前所有静态报警点应检验完毕并校验合格, 主要包括缸套水温度高、单缸排温高、单缸排温偏差大、燃油压力低、滑油压力低、启动空气压力低等。主机启动后, 需要对主机的动态降速功能进行检查, 主机降速包括曲轴箱浓度高、滑油压力低、缸套水温度高等。其中滑油压力、缸套水出口温度、主机超速这三个点也是停车点, 涉及整个机舱安全。在检验时尤为注意。主空气瓶打满30bar以后, 主机启动次数应不少于12次。在海上航行主机负荷试验时, 对每缸的示功图进行认真观看检查, 注意各缸的压缩压力和最大爆发压力, 同时注意各缸的排烟温度以确保主机性能完好, 同时测量主机燃油耗油量是否达到要求。如果航行试验正常, 船舶返航后需要对主机的某一个缸进行吊缸检查。具体抽检的缸号在规范中并没有强制要求, 主要根据试航时主机的各缸状态。吊缸检查主要考察主机的磨合状态。检查完毕后需根据厂家要求进行回装并做启动试验。

对于其他设备的检验主要检查其安装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在船舶调试阶段主要检查其功能性。在检验中注意相关船级社和船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卢荣, 汪陈.船舶轮机检验常见缺陷及排除措施分析研究[J].机电信息, 2013, 03:35+37.

[2]张国信.轮机检验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J].中国水运 (下半月) , 2011, 10:127+129.

[3]仲崇文.浅析船舶检验之轮机检验[J].价值工程, 2014, 17:41-42.

13.社会实践内容及主要收获 篇十三

 时间:2004/6/28 12:08:25 

一、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制度( 一)我国体育锻炼标准制度的发展 1954年,以群众性锻炼活动刚刚兴起之时,中央体委经政务院批准发出通告,在全国实施劳动卫国体育制度。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颁发了《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条例》,1964年改名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1975年正式称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又经几次修改,1990年经国务字批准,国家体委发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为了推动职工和军人的锻炼活动,总工会和总政治部、总参谋部还分别制定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配套的《全国职工健身七项标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体育锻炼标准》。目前,国家体委正在组织力量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做进一步修改,已进行增加武术内容的试点,并拟增加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标准。

(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的主要规定 根据这一法规的规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全面施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城市街道、农村乡镇可以根据条件施行。施行工作由体育行政部门会同教育等部门督促所属基层单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卫生部门负责卫生医务监督工作。各地体育场馆应当创造条件,建立辅导站和测验点,为锻炼者提供方便。锻炼标准按年龄分为四个组别,19岁以上为成年组。共设跑、跳、投等五类测验项目,在一年内按测验累积总分确定达标的等级。

二、广播体操、工间操制度

(一)广播体操制度 1951年,全国体总、教育部、卫生部等发出《关于推选广播体操活动的联合通知》,逐步在全国建立起广播体操制度。1954年和1955年,国家体委及有关部门分别发出联合通知,先后推出了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到1989年,已经推出了7套成人广播体操,5套少年广播体操和7套儿童广播体操。1992年,国家体委等发出了《关于在幼儿园(大班)中施行幼儿广播体操的通知》,建立起幼儿广播体操制度。在新的条件下,广播体操制度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发展。

(二)工间操制度 为改善干部健康状况,提高工作效率,1954年政务院发出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规定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要求领导干部负责组织并带头,动员所有工作人员参加。随后,工间操制度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中广泛建立起来。一些单位还建立了班前操制度。198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重申了上述通知,要求坚持好工间操制度。

三、社会体育评比制度

(一)、争创体育先进县制度 国家体委1984年发出的《关于加强县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为适应农村形势的发展,加强和改革县的体育工作,决定从198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创体育先进县活动”,并同时制定了《体育先进县的标准和评选办法》,转年又发布了标准细则。1987年,国家体委发布了进一步修改的《全国体育先进县的标准和评选办法》。评选标准所括党政领导重视、体育机构健全、群体活动普及、业训成绩显著、竞赛形成制度、注意技术推广、搞好场地设施、推进体育社会化等八个方面。至今,已在全国范围进行了四次评选工作,命名全国体育先进县388个,对农村体育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家体委正与有关方面对评选标准与办法做进一步修订,以使这一制度更好地坚持下去。

(二)田径之乡评选制度 为了广泛开展群众性田径活动,建立开展田径运动的基层典型,1983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加强“田径之乡”建设的通知》,要求各地将创建田径之乡活动广泛实地开展起来,并发布了《全国“田径之乡”评选条件》。在连续三次评选的基础上,国家体委于1994年发出《关于评选第四批全国田径之乡的通知》,重新制定了《全国田径之乡评选办法》和评选标准。按照最新的规定,从领导重视、活动普及、成果突出、竞赛形成制度、基本设施和经费有保证这五个方面,每4年评选一次,由省(区、市)体委检查验收后申报。经国家体委检查、审定后使表彰。各地还可根据情况,评选本地区的田径之乡。

(三)群众体育工作评定制度 1989年,国家体委开始建立全国的群众体育工作综合评定制度,发布了《全国省、区、市群众体育工作评定办法》,1990年、1991年,分别下发了不断修改的《全国省(区、市)群众体育工作评定办法实施细则》。群众体育工作的评定标准包括综合、学校体育、业余训练、职工体育、农村与民族体育、协会体育活动等六个部分,由各地根据标准计算得分,国家体委采取适当形式进行抽查核定。对评定结果予以公布,分设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奖和全国群众体育工作进步奖进行表彰和表扬。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群众体育工作评定制度也正在进行有关内容的修改。

上一篇:秘书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期末考试八年级下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