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精选10篇)
1.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篇一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论文
摘要: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传统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新课程则强调生活性,积极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升地理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弊端出发,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最后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了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陶行知理论
一、传统高中地理教学的弊端
由于受到“教育是未来生活的准备”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即“重课堂理论,轻生活实践;重间接经验,轻直接经验;教学局限性越来越大,离学生的实践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从本质上说,教学本身就属于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传统教学却忽略了教学的本质。首先,学校忽视了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反而着重强调课堂理论教学;其次,教师不擅于及时引导和疏通学生的学习思维,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解和演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最后,学生缺乏主动选择、建构及吸收知识系统的能力,往往是无条件地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只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才有机会改善地理教学的弊端,才能真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地理观念
培养学生一定的地理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中一项基本理念。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在讲述“区域地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这一内容时,就要引导学生着重关注人地矛盾的协调问题,向其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正确地理观念。
(二)指导学生开展一定的观察、实践、探究活动
提高对探究地理问题的重视度也是新课改的理念。各个版本的教材为了响应这一新的理念都做了全新的调整,常见的几种改编有:增加教材的阅读量、增加知识窗、添加双语学习的板块等,虽然方式不同,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即挖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只有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解放学生的个性,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善于、乐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常见的两种教学方式是“杜郎口教学模式”和“綦江模式”,但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教师应制定出更多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三、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都投身于教育研究中,提出了很多教育思想,其中,在国内外影响最大的就是生活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的涵义就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靠教育前进,二者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想要提高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就需要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并做到学以致用。陶行知先生还指出生活教育是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的书本来源不同,生活教育的来源是生活本身,传统教育只是一味地让人读书、考试、升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甚至还会阻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
我国教育的主要资源是教材。一般来说,教材都是由相关的专家学者们共同编制的,具有权威性,但是不同地区的学校之间的教学情况各不相同,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而教材无法全部满足这种差异性;而且,时代更新变化的速度远超过课程改革的步伐,将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唯一资源显然是不明智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教材观,把教材当作教学中的辅助资料,教师要兼顾课程的共性和学生个性,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与时俱进。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想让地理教学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过程生活化是改善地理教学方式的关键,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上的知识,尤其是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并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三)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生活化是指从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但常常忽略的地理现象入手来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实现生活式教学,即让地理课堂的教学内容贴近生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处处可见,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师要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甚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教学题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是知识的发源地,尤其是地理知识,它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地理现象。
参考文献:
[1]熊萌.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篇二
一、探究在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由于中学生对未知事物充满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以在地理教学中, 不管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提出的还是教师提出的, 学生都想急切知道答案, 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在实施探究中, 开始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 从而提出问题, 这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 可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 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
(二) 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探究式教学中, 学生首先通过观察发现, 提出问题,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假设进行探究, 最后总结得出结论。由于问题是一个一个提出的, 是逐步深入的, 因此学生会在一步一步地思考、分析判断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在动脑、动手的实践和探究中掌握知识, 学会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探究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知识, 而且还能让学生学会学习, 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当今时代, 创新正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地理课标着眼于社会的发展, 将“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地理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方面。探究作为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课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教学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 地理课内容有动静结合的特点。有相对不变的知识, 如自然地理;也有不断变化的知识, 如人文地理知识。教师可立足“不变”, 搜集“变化”知识, 把国内外的实事新闻, 日常生活常识补充到课堂, 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 分析眼前的实事, 并提出看法、建议, 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更具有实效性。
二、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 在我校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还处于尝试阶段,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1、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高中地理新教材, 是经过编写组专家反复斟酌和试用后推出的, 新教材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它把案例式编写和地理要素编写结合, 最新地理科学成果融入教材, 围绕人地关系, 突出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利用教材进行探究。
教师首先遇到的挑战是如何对探究性学习进行选题。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精选对学生现在和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 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内容, 抓住这一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探究性的契机,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教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 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的多重价值,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中取材、灵活有效的处理教材内容, 并对探究性学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问题设计。新教材、新理念、新教法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材的开发者。因为它给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个“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学习环境, 一个展示探索科学、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如: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 以本地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变化为主题, 分组开展研究性学习, 交流学习成果;学习《人口与城市》时,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 绘制图表, 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特点;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时, 以我校所在镇为例, 分析该镇存在的环境问题, 以及所产生的危害,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等。
2、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进行探究。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与人类的生活联系紧密。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在批判当时学校教育脱离学生生活时曾说“通过生活和从生活中学习, 要比任何方式的学习更深入和更容易理解”。学生探究的结果也要运用于生活经验之中, 因为只有运用在生活经验之中, 才会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才会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 要注意加强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首先, 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与生活经验的联系。教师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物, 启发学生思考, 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导入课程, 根据探究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进行探究教学。如在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时可提问:指挥交通的红绿灯, 为什么用红色表示停止、禁止, 用绿色表示安全, 黄色表示有危险?
其次, 要使学生认识到他们所探究的知识对他们的生活和以后的发展的“有用性”, 并加强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在学习工业区位后, 可问“我镇是有名的工业镇, 若你是一个小五金企业的老总, 你会将企业布置在哪儿, 需考虑哪些因素?”
再次, 要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地从他们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找到资料或实例来完成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探究和理解。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如:在讲完热力环流形成原理后, 从原理中所蕴含的实质,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理现象也属于热力环流原理形成的?能用简单的示意图描绘出来吗?
3、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学习的思想。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以学科学习为主,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带有探究性的学习;二是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为主, 由学生选择喜欢的小课题,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明确课题、选择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 得出自己的结论, 并以论文、实验或调查报告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这种方式则以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和研究为特点。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实施探究性学习, 提高地理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地理教学,课程理念,科学素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3.浅谈新形势下地理作业的设计思路 篇三
关键词:地理作业;有效性;设计思路
布鲁纳说过:“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真正有效地学习。”在地理学习中,地理作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份好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还能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但是从目前的地理教学现状来讲,地理作业还是比较死板的,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状态不关注,传统的作业只是不断地重复对知识的记忆,量多而且没有新意,让学生厌烦。而新课程地理教学需要的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作业形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突出个性发展的全新的地理作业模式。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如何才能打破传统的思维,设计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地理学科特色的作业?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更新地理作业的观念
新课改中明确规定:“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重复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使学生要在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和合作探究等方面形成一定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只为地理配备一本练习册作为学生作业,内容单一,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学生的训练不够全面,学生一碰上内容复杂的题型就无从下手了。
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新型的地理作业应该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有效掌握出发,帮助学生创建知识结构、形成解决问题思路、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同时地理作业不仅是课内的,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生活中,将课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体验地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的生活化,从而改变对地理的、尤其是地理作业的态度。
二、创新地理作业的内容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认为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发展取向等,让学生形成富有个性的学习。面对现状,教师在设计地理作业时,要考虑从多方面切入,可以是知识复习、考点理解、启发诱导、综合分析等,通过不同的作业内容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同时重视除书面形式以外的作业模式,使学生在作业中不仅能巩固知识,还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据此,可以把作业归为三类:
(1)注重知识记忆和运用的作业,强调对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如,地理读图绘图、地理天文计算、地理文理百科、地理现象观察等。
(2)强调实践和技巧的作业,关注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以致用,如,气象生活、天文观测、环境问题分析、地质灾害解读等。
(3)展示地理专业的作业,注重本学科特色,如,一些地理专业的研究性学习、野外地质考察、环境监测等。
通过以上三类地理作业训练,学生不仅在基本知识的巩固、基本能力的训练上得到了保证,同时不同层次、不同方向、不同形式的作业检测也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发展空间更广,探究地理问题、争取成功的欲望更强烈。
三、提高地理作业评价的科学性和个性化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上要多元化,如考查基础知识的、探索研究的、动手操作的、实地考察的等等,类型多样,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提供了平台。但教师面对学生上交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该如何评价呢?我想我们也应该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结合具体作业的具体要求合理评价。
1.对地理知识巩固的评价
地理作业的基本功能就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学生的完成情况能很好地反映他们的学习状态。地理知识的识记主要看学生对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能否有效记住,地理知识的巩固则主要看学生能否运用储存的知识分析具体的案例。
2.对地理技能训练的评价
地理知识不同于其他文科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各种运用技能。通过作业可以训练学生对各种地理技能的运用能力,掌握各种地理技能的功能、方法和要领等。
3.对地理感性认识形成的评价
学生对地理的感性认识其实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主要从地理学科知识和地理环境两方面进行评价。
(1)地理学科知识。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关系紧密、实用有效,学生能否形成地理学习兴趣、能否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是否具有地理现象的鉴赏能力等,都是我们对学生在这方面的评价角度。
(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中必须要面对的生存问题,在地理教学中主要探讨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学生是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否形成了一定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能否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解决一些环境问题等,都可以通过作业设置体现出来。
面对课程改革要求的变化,我们年青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积极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传统作业的套路,改善作业的设计内容和评价机制,让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激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创新,成为学生自我展示、师生交流沟通的平台。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高级中学)
4.八年级下地理教学计划 篇四
8、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时,要从启发兴趣、激发操作的欲望入手,使学生产生想要亲手实践的欲望,知道怎么去动手操作。
9、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将自己活动后的感想、体会写下来,并且在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激发他们大胆想象,创造条件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放开来写,提高写作水平。
10、指导学生注意收集资料。把资料整理好,保管好,对活动的结果要开展交流活动。
八年级地理教学计划篇三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届八年级共两个班,男女生的比例相差不大,通过前三个学期的教育教学,两个班都基本形成比较好的课堂氛围,学风和班风比较好,一部分学生在地理这个毕业科目的学习上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并且愿意积极主动的钻研地理知识,基本掌握了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善于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还有为数不少的男同学比较懒散,学习不够努力,成绩差距很大,需要努力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本章是中国区域地理的开篇,上承中国地理总论部分,下启中国地理区域部分。在前四章讲述中国地理概况、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本章将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要求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认识区域——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与分布。从了解区域位置与自然环境着手,探讨人口、城市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引导我们认识区域的基本特征,进而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由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既存在着差异,有保持着联系。这章我们学习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和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宝岛台湾是我们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美丽富饶,令人魂牵梦绕;走进新疆,领略那里的风土人情以及西部大开发带来的辉煌;走进贵州我们仿佛置身于?斯特高原,探究国土整治的成功经验;走进黄土高原我们能感受到当地居民的质朴生活以及区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中国,这只腾飞于世界的东方巨龙以崭新的姿态翱翔于天宇、走向世界。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
四、教学设想: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精批细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
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认真写好教案。
3、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4、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5、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6、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7、注意教学方法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8、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9、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六、本学期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份:开展地理学法讨论,总结学习地理的方法,交流经验,掌握方法。
三月份:开展地理知识抢答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四月份:举办地理知识专题黑板报或手抄报活动。
五月份:结合教材进行社会调查采访,让学生知道地理知识就在身边,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六月份:在老师指导下相互查漏补缺,共同提高,迎接生地会考。
课时安排
1、学习新课阶段:第一周至第八周
2、基础知识复习阶段:第八周至第十三周
七上:第九周至第十周
七下: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
八上: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
乡土地理:第十五周
3、综合能力训练阶段:第十六
4、模拟考试阶段:第十七周
质量检测安排
5.中图版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计划 篇五
一、基本情况:
今学期我继续担任七年级地理教学,通过七年级上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识图以及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地理学科基础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也有一少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够重视,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读图、识图的能力欠缺,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我将本着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开展本学期教学工作,在新的学期里希望扬长避短,深入学生,力争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二、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尽快适应“快乐,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教学目标
教完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具备必要的基本技能,对我们国家有一个明晰的了解。使学生知道我们国家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地图,了解我国各地地理事物的分布,初步学会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和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学会阅读地理景观图和地理统计图表。
初步知道我国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经验和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以及对外开放意识,培养环保观念,使学生懂得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必须共同保护地球。
四、本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4章。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主要学习我国的各种资源与经
济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趋势,还有交通对经济的影响。第五章 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学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还有培养学生保护地方特色文化的意识。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和内部特征。第七章 认识我国的区域,了解我国几个特殊地域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人文环境特点等,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地域特征。
五、教学措施:
1、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学会读图、填图、绘图,从客观上了解地理单元的知识。充分利用地图册来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数据的强化记忆,对地理知识进行必要的储备。同时,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回忆上学期的地理基本知识,让学生对地理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也为他们今后地理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意收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并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情感,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6.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篇六
一、初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具备哪些特点呢?
在评价理念上,要由过去仅关注认知领域单唯目标的实现,而转变到关注“三维”课程目标的整体落实上来;要把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仅仅注重教师的行为表现,而转变到充分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上来。
臂如,要关注学习者是否实现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师生之间是否进行了有效的合作与沟通;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等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要求上不能忽视基础性。我们知道,普通初中阶段仍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在初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当然,对“基础性”内涵的理解,必须注入时代的新理念,即它既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行为习惯基础的形成;它既关注保证学生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它既关注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内化与巩固,更重视学生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形成。这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指被学生内化了的、活的和可应用的知识与方法,是为学生能动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方面应当具有创造性;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有特别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应当特别注重捕捉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等等。
第二,教学设计要保证课程模块的整体性。即,强调教师要建构起整体教学设计观,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都不仅仅是某一个知识点就事论事,而应当将教学设计始终至于课程模块的整体视野之中来考虑。这是基于课程模块所具有的整体特点而决定的。所以,在审视初中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时,也就必然应当强调课程模块的整体性是否得到了体现;必然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否将过去那种将教学内容机械地条缕分割、单一线性学习的传统课时教学行为及观念,真正转向着眼于确保课程模块的教学完整性上来了。因此,这也就意味着我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化、绝对化和神圣化了的每节课必然45分钟的课时概念,确实应当让位于从整体性上来考虑具体教学程序安排的“模块时间”概念了。
第三、强调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众所周知,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初中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及个性化发展问题,而强调了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上的选择性。这样,在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而组建的开设不同选修模块内容的教学班内,必然就会相应地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即,在同一个教学班内学习同一个选修课程模块的学生,由于是分别来自不同的行政班,所以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习惯的差异将可能变得更为突出。在评价课堂教学时,我们就有必要格外关注其教学目标、学习指导等诸方面是否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对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理解与尊重,是否注意了因材施教及个别化学习指导,学生在认知、智能、情感等各方面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同时,还应当注意教师是否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本身也是一种宝贵的课程教学资源,等等。
第四、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在教师引导下依靠自己的自主构建来完成。即,学习者既要对自己所学的新知识能理解,更要以一种思辩性的眼光对其进行分析、检验甚至批判,从而使之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种知识观也就意味着,所谓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由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构见这些、构建这些知识信息的意义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很显然,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不可能由别人来替代的,而必须借助于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这些新的知识经验之间发生交互作用来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在这种亲身的活动体验中,最终获得对问题(知识)精髓的深切领会与感悟。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建构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对他们具有实实在在意义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不仅仅是一堆游离于他们身外的毫无实际意义的信息。
基于上述观点,在审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课堂教学时就应当充分注意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适宜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探究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来源和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恰当引导;还应充分注意学生能否自觉、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和运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基础来主动建构知识,并善于独立思考,用多种方法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第五,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动态生成性。要关注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是否具有开放,是否善于设计开放性问题,特别是是否具有敏锐捕捉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并随机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和科学处理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能力;还应注意学生的学习心态是否自由放松,是否具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等。同时,还要注意教师能否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开发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不断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灵活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强调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和研究方法的指导。另外,要关注教师自身是否能从教学过程中不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提高;要关注不同资质的学生在多方面尤其终身学习能力方面是否得到进步与发展。
第六,关注课堂教学的情感性。要关注教师能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学生能否为学习内容的情感所感染并产生共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等。
在关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什么问题上,有人依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即:一是看学习者是否从他门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主动建构,从而实现了对知识的真真正理解;二是看学习者是否主动参与到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活动过程中去了;三是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与学生媒介之间是否形成了有效的多维互动状态;四是看学习者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五是看学习者的自我反思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高;六是看学习者的学习是否获得了适宜的条件和环境。据此,他们提出了如下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即:主动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反思能力和环境保障。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看法和我们前面所列述的诸方面的课堂教学表现状态,在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二、教师要尽快走进新课程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教师尽快走进新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然而,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而变革的往往是那些我们已经驾轻就熟的东西,这对许多人来说,不是没有痛苦的。本次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教师的角色将发生改变 ●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
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我们知道,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据专家分析,促进者的角色有几个特点:一是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三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哪些新的工作方式 ●
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 ●
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
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例如,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将打破班级界限,根据课题的需要和兴趣组成研究小组,由于一项课题往往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教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实验员、图书馆员之间的配合将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质量。在这种教育模式中,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呼唤综合型教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教师的角色一旦确定,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数学的不研究数学在物理、化学、生物中的应用,教语文的也不光顾历史、地理、政治书籍。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科学、艺术等领域。比如,在研究性学习中,不仅要帮助课题组的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课题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另外,无论哪一门学科,哪一本教材,你都会感到其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高度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以地理课程为例,课程要涉及语文、数学、化学、政治、历史、物理、生物、音乐、美术、诗歌、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再如音乐课程,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比如《金色的秋天》、《过新年》、《运动的旋律》、《黄河的故事》,《长江之歌》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学生们在听、唱、舞、玩、奏、演中感受音乐艺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
7.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 篇七
一、教学目标:明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是教学目标清晰明了。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 思考在这节课中学生需要学到什么知识和技能, 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和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形成怎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怎样才能有机地融合以有利于学生发展。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 教学目标清楚明了:结合实际及案例分析, 说明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理解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适度消费模式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途经;通过列表比较, 明确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优劣异同。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 达成三维目标。
的必然性;理解工业清洁生产、生态农业、适度消费模式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途经;通过列表比较,明确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优劣异同。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任,达成三维目标。
二、教学内容:厚实
教学内容厚实应是知识本身的加深提高,以及知识之间的比较、联系、迁移、发散、整合、跳跃等方面能力的渗透。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有意识地纵横联系,加以适度延伸,可使学生视野拓展,教学文本更加厚实。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教师拓宽延伸的地方有很多,其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作为高中生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在更深入地了解我国国情的同时,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关注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是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这些拓展成为这节课的“亮点”之一。
要做到“纵横联系、拓宽延伸”,首先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又要在深入解读教材上下功夫,对教学内容滚瓜烂熟、了然于胸,做到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去拓宽延伸。
三、教学方法:灵活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或采取启发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或采取回顾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或采取讨论式引导学生取长补短,或采取练习式引导学生规范和强化学习。还可伴以多媒体直观演示法、读图综合分析法、案例教学法及理论联系实际法等。同时我们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比如,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教师采用谈话法伴以多媒体直观演示法,借助大量的图片和材料设计情境,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教学中有时还可引用歌谣、谚语、漫画及一些地理小故事进行地理教学。
当然,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适时调整,机智灵活地使用,这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的不同,灵活安排,力求做到每堂课的方法有所不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既搞活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水平。
四、教学过程:探究
地理教学的本质是地理空间思维活动的展开,在地理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动眼来参与地理空间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锻炼,才能更好地开展探究式地理活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创设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教师结合学生在无锡宜兴的社会实践活动,探讨在紫砂泥逐渐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持续紫砂壶的生产,同学们议论纷纷,想出了许多办法,教学效果是单纯的课本内容不能达到的。
2. 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层层设疑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而且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使他们真正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问题进行探究。
(1)现在,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有哪些?
(2)为什么说庞大的人口是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
(3)我国的资源短缺状况如何?形成原因是什么?举身边的例子说明。
(4)我国的环境问题有何特点?身边有哪些实例?
(5)面对生存和发展压力,我国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
(6)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互帮互学的合作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种关于学生日常生活行为的表格,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对本校师生进行课外调查,学生把搜集到的材料在组内进行讨论整理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既培养了合作意识,又对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教学艺术:留白
“留白”是国画的一种艺术形式,就是说在画的空白之处,我们可以自由想象,是天、是地、是云,抑或是水。教育是一项特殊的艺术,教师如果能把“空白艺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上去,给学生留出想象、思考的余地,将会实现教育的新的飞跃。就是说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又是有弹性的、是留白的,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的动态建构的特点。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在教学中在恰当的时候留下空白,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学生生成留足空间。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发展中国家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能实现环境无害化和降低产品成本吗?怎样才是公民健康和适度的消费?老师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让感兴趣的同学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等形式去找答案,事后肯定会给出许多连老师都感到惊讶的答案。事实证明,课堂中适当的“留白”有可能会收获意外的惊喜。
六、教学实效:讲练结合
课堂只讲不练,教学效率肯定不高,为此教学过程一定要讲练结合。怎么讲练结合很有讲究,传统的方法是讲完内容后留十多分钟发一张练习做一下,这种方法当然无可非议,问题是我们应创新出更有效率更能及时巩固知识、边讲边练的办法与形式。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在学习完成生态农业后,教师马上设计了一个题目:生态农业就是现代农业吗?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提高了积极性和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教师在本节课上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练习,采取多种形式,把知识讲解与实战练习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讲练结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七、教学关系:和谐
一堂好课还需协调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极有可能导致课堂无序和混乱,过于强调老师的主导地位又有可能走课堂教学的老路。二是活跃课堂气氛与达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课堂上的热闹,将学生的小组探究法理解为学生围座在一起进行交谈,将互动的教学方式理解为“满堂问”,设计的活动及其形式过多。看似课堂气势活跃,却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三是培养学生兴趣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味赶教学进度,不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下去其结果可想而知,而一味刻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极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四是知识的传授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一味地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只会死记书本知识,而不会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五是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手段之间的关系,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会使课堂信息容量增加,利于突破重难点,但也有很多不足,如信息容量过多不能突出重点,展示时间较短,不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等,而传统手段仍有其优势:如学生对教师语言表达、课堂板书、板图、板绘可能印象更加深刻,所以要注意现代教育媒体和传统手段两者之间的配合,取长补短。六是课本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课本资源的利用,不能为了引用课外丰富的教学资源而冲淡了课本资源的开发,当然也不能死守着课本内容而不去拓宽延伸。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深思的。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一课中,教师对教学中的几对关系处理得还是比较得当的。
8.新课改下地理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篇八
关键词:师生互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
中学地理在中学教学各学科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人文地理偏文,自然地理偏理,特别是高中文科生的学习,自然地理往往是比较困难的。新课程标准实施后,地理课堂教学由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逐渐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过渡,中学地理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学生达到知识和能力并重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多种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引导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当中,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一、紧扣重点、难点,巧妙科学设计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师生互动方式,它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采取提问的方式,但不能盲目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课堂活跃,而忽视教学内容本身。课堂提问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难易有度,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比如:在讲授《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课中,全球气候变化是重点,在讲到这部分时,首先可以列出几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从图片中总结气候变化特点,并找出这种变化特点的依据。然后给出一段楼兰古城的资料,请学生思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社会活动产生了哪些影响。环环相扣的问题,更加有助于学生掌握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也让学生将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铭记于心。
二、表达准确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互动才能实现教学的目标。曾经听到过学生对老师课堂表达的抱怨,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准确到位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障碍。一堂课下來,学生无法把握重点、难点,因此教师的语言组织、逻辑表达尤为重要。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自己,苦练基本功。在与学生互动时要注意语言的组织,用规范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发挥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课中,在复杂的知识体系中,围绕“地球上有哪些水体、地球上的水如何存在”两条线索,运用准确的语言,通过设问“是什么、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参与其中,进而准确把握重点,达到课程目标。
三、提高教师自我能力,补充实时资讯
身处信息大爆炸时代,新鲜资讯不断更新,教师应当加强对实时资讯的了解,加强对课外地理知识的学习,补充教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拉近地理与时事的距离,拉近地理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学习《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一课中,我选择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国家和地区,在学生认知范围内了解比较多的地区做例子,把近年来中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地震都例举出来,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地带经常发生地震的原因,从而引出板块构造学说,然后逐一对不同板块地区近期发生的地震进行讲述,加深学生对各地震板块的理解,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记住大多数的板块和连接带,也记住了连接带沿线的国家,收获颇丰。资讯的灵活运用有助于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四、创设情境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标实施后,对中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将竞赛、辩论、动手实践等活动融入课堂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增加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气氛,使枯燥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变得生动有趣。在讲《地球的运动》一课中,我带领学生制作地球仪,在地球仪上划出经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回归线等,用手电筒制造出白天和黑夜。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动手实践,知识点掌握的更好,更扎实,理解更深刻。
五、注重赏识教育,增强师生共鸣。
中学生社交范围有限,学校生活占据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很容易成为学生尊敬和模仿的对象。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认同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地理教师可以摆脱权威观念,接纳和信任学生,在课堂内外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做学生的师长和朋友,学生对教师教学和为人的认可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运用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关注缺乏兴趣的孩子,多对学生进行赞赏和表扬,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
六、开展课外地理考察活动,辅助课堂教学,补充学科知识。
利用课余、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考察活动,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由感知转向认知,中学地理内容广泛,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包含地球、水资源、山脉、荒漠、人类生活现象等等。除了课堂的知识外,为了对这些知识有更深刻,更详尽的了解,还应当设身处地的去考察,去亲身体验。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使学生们深入到大自然中,为他们日后的生活积累了经验,所学到的知识对课堂所学是一种有益补充,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行合一。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相对中学生的接触范围来说,地理规律比较空泛,不易理解,这成为学生学习的瓶颈。作为中学地理教师,我们应针对中学生的特定情况,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有效的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遇到有问题大胆问,相互学习交流。增加师生互动,将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跃.《高效课堂的101个细节》.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宏.《构建互动地理课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高效课堂”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23期等.
[3]聂英.《高校课堂互动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作用分析》.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浅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篇九
师生角色互换 成就精彩课堂――浅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文/吴玉兰
摘 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教育责任,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师生角色互换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知识,从而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角色互换;精彩课堂;热情;主动性
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如何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课堂教学中来,所有一线教师都在探索、尝试、实践。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知识的传授者、引导者必然是教师,教师要做好自己的教育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最主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师生角色互换可以很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知识,从而得到全面提升。
一、互换角色备课,期待精彩课堂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所谓“有备而来,有备无患。”打仗讲求人马未动,粮草先行,对于教师来说,课堂就是战场,粮草就是备课。“只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实现精彩的效果”。传统课堂一节课是否成功,关键看课堂的.起、承、转、合设计是否合理。譬如,怎样导入新课,怎样设置问题,怎样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怎样结束教学等等。每个细节教师都了然于心,精心设计,而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能力培养更谈不上。新课改下要求教师在备好知识的同时,还要认真备学生,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上课时的心理状况,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教师要想对来自学生的质疑、争辩以及出现的意外情况都能够沉着应对,轻松处理,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也备课,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备课,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形成学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学案调整备课方案。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转化角色写出学案即备课,既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又能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从课前准备就已经开始实现了。师生双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期待课堂上的精彩呈现。
二、互换角色上课,生成精彩课堂
生活因激情而美丽,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课堂的精彩与否、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杜郎口中学的做法值得借鉴。教师引导学生真实地去体验,来一个角色互换,学生就是老师,学生讲给学生和老师听,听出问题师生共同解决。把课堂的时空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精彩折射教师的精彩。学生主宰了课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同行者、帮助者、组织者、引领者、提升者,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因我而精彩”。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又使教师品味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高效课堂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教师学会重新分配时间精力,即在课中用减法,而课前、课后用加法,通过完善精细的课前准备和有针对性的课后点评,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有效提高。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不教”是为了更好地教!教给学生自信、向上、积极主动的精神和品质,让学生的每一次发现和创造得到肯定和激励,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释放,这才是生命课堂、精彩课堂的意义所在。
三、互换角色评价,成就精彩课堂
做好评价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有效的评价能起到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相协调的作用,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成就精彩课堂。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很少有自主评价的机会,更没有评价老师的机会。在新课改中,教师应该学会“让权”给学生,课堂上引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评价机制,这样的课堂评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使课堂教学十分有效。除了课堂上的师生互换角色进行评价外,师生互换角色检测评价也很关键。课时检测、单元检测都可以采取师生、生生互动测验法。师生各自命题,利用上课时间交换测试,测验结束后,对测试卷进行互动式讲评、批改。师生互换角色的评价机制,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成就了精彩课堂。
“师生角色互换”课堂教学模式能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念,从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师生观,转变成相互信任、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和谐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使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更加率真、坦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杨秀。课堂因你而精彩。吉林教育,(07)。
[2]陈鑫。有效的学习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7)。
10.浅谈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
中方县中兴学校
杨水清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兴趣、改革、素质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改进,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全球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课程改革便成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新课程的改革中,走进了新课程的实施中。新课程的实施改变着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更融入生活,我们的学生也更富有个性。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该如何教呢?
一、先学后教。
我们要正确地理解新课标下关于教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学后教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知不足”而“自反”的时刻,这样才有针对性。如果一堂课中学生的“学”全部按照教师的“教”去进行,那么试问一下,学生这样的“学”是真实地“学”吗?是主动地学吗?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经过“自学”、“自反”,才能“自得”。正如孟子所言:“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学可以终身用之,记闻而有得者,衰则忘之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掌握的东西,能深刻理解,学以致用,得心应手,对他们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反思一下我们每个人的语文学习经验,现在所能记住的主要是当年的“自得”之处,至于老师当时的分析,恐怕大多数人已经淡忘了。
二、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意愿调整,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映,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根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确定现场教学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并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调整。这样的课堂将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前的教案只是一种预案,而每一堂课就成为一种不可重复的创造性活动。一位教师执教冰心的《纸船---寄母亲》,当他走进教室,发现不少学生在折纸飞机,于是,灵机一动,决定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采用新的方式,从学生喜欢的折纸入手,让学生每人折一只纸船,作为送给妈妈的礼物,并且在纸上写几句话送给妈妈,然后教师让学生诵读写在纸船上的话,教师也谈起小时候折纸船的事后,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然后将学生关注的重心自然地引导本节课的课题上来。教师打破了预设的教学思路,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多学少教
多学少教,就是教师要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学生能自学掌握的内容和与学生认知水平相距过远的内容就不必教;对于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的问题,应该并且必须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既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旺盛精力,又能感到学有余力,享受“自得之美”。使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
需要指出的是,多和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需要教师去做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非常生疏,也没有相关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教师教的时间就可以多一些;反之,教师就要少教。少教,意味着要教在点子上,通过教师的教唤醒、激发学生的智慧,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而教师绝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现代教学论认为,当前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是只看教师的讲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师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为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观的教学情景,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保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争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如在《麻雀》的阅读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品评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认为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点说一说。此时的学生充分表述他们的真实感受,有的说:老麻雀很勇敢、很伟大,为了保护幼儿奋不顾身,这样引导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升华认识。
(二)、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是上好课的关键。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合理的组织教材,巧妙地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合理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较好的获取知识,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教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们不能理解为语文教学仅是孤零零地训练一些词句,把阅读课上成仅仅是字词的训练课。难怪有人担心,语文课上成语言训练课是否会割裂课文内容的完整性,是否会影响思想教育和人文性的贯彻实施。其实,坚持语言训练为本和语文教学要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文熏陶是一致的。叶圣陶先生认为:“训练思想,就学校课程方面说,是各科共同的任务;可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贯训练,却是国文的专责。”
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从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情感,并借助正确的课文朗读,把感悟的情感给予充分地表达,从而促进学生书面语言的形成,促进学生口语的发展。
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在《小鹿的玫瑰花》教学中,以读为主,让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读的内容来看,有全文朗读,有自然段细读,有句子精读,由整体到部分;从读的形式来看,有自由读,有指名个别读,有师引生读,有全班齐读,有朗读,有轻声读,有不出声地读……学生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从读的层次来看,开始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是读中领悟、读中理解,最后是感情朗读,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有一次的效果。有“质”有“量”的读催生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注重整理和复习的教学。
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不断认识自我,不断巩固和发展学习的内部动机的过程;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环节。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l、注重激发整理与复习的兴趣,加强整理方法指导。
2、注重逐步放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注重整理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整理习惯的形成。
(五)、注重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应试教育”的影响迫使教学要求无限制提高,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这样一来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有碍于教师水平的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才能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l、提高课堂效率。
减轻学生负担,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深入钻研大纲,把握大纲要求,做到不拔高也不降低,不拖欠也不提前,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遵循起点低,台阶密、步子小、容量大的原则设计课堂练习。
2、调整课外作业结构。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是减轻负担的有效措施。从前,以书面形式为主的课外作业,只是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做过的习题机械地重复,其作用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反感,对作业应付了事,课外作业会因此失去应有的作用。
调整课外作业结构可将单纯的书面形式变为多种形式,如口头作业、社会实践作业、语文课外活动等形式。例如,我们学了几篇有关描写春天的课文后,结合探究型课程,就可以布置“我眼中的春天”这一作业。学生可以去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谜语、谚语、古诗、诗歌、文章、故事等等;也可以把看到的、想到的画成图画;可以把踏青的春景拍成照片;也可以编制春天的剪贴小报、手抄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最后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这样,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体验了“春”的魅力,激发了对“春”的喜爱之情。同时学生的欣赏、想象等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我们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意识,采取相应的对策深化素质教育.真正转化师生角色,努力创造条件,把学生从过去被动学习的境地中解放出来,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优化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让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06-19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06-24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08-30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09-22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14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方法07-28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角色的转变09-30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设计07-17
浅谈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08-09
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