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共9篇)
1.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 篇一
为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省人民政府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创建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积极参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行动,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制定创建实施方案如下:
一、创建目标
以第一批创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积极开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在基本建立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努力做到便利化服务、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组织机构
县政府成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文体广新局局长为副组长,县编办、统计局、工商局、人社局、民政局、卫生局、房管局、住建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广电总台、新闻信息中心分管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广新局,文体广新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分工
(一)县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由县文体广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创建指标共有60条,其中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根据我县实际,现就各部门、单位整理、提供材料工作分工如下:
县政府办:县示范区建设工作机构成立的文件;政府出台的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文件。
县编办:体育系统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人数统计和证明材料。
县统计局:全县常住人口数;县行政村(社区)总数和最新名录;县乡镇总数和最新名录;20全县体育产业增加值数据;年全县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2014年全县体育产业营业收入统计数据;2014年全县体育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率数据。
县工商局:全县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企业数量及证明材料。
县人社局:全县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事业单位数量和证明材料。
县民政局:全县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证明材料;全县2A级及以上体育社团数量、名录及证明文件;全县体育社团总数、名录及证明文件。
县卫生局:全县登记注册的采用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及名录;2014年接受医院运动治疗的就诊人次统计数据。
县规划局、县房管局、县住建局:新建小区健身场地面积建设标准与办法等文件;健身步道资料:提供大道、北河公园、运河路运河绿化带、画川路河边绿化带、花庄小区健身主题公园的设计方案、公里数证明材料。
县财政局:县2014年财政总预算额和证明材料。
县教育局:全县学校总数和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数,及相关证明资料;全县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及以上标准的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比例。
县残联:20开展县级及以上特殊人群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全县登记注册的采用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及名录;2014年全县接受运动疗法的特殊人群人次统计数据。
县广电总台、新闻信息中心:刊播本县公共体育服务宣传专栏资料证明,与体育部门的合作协议。
县文体广新局:健身步道图片;“新四个一工程”设计方案、竣工验收证明材料;具有“三室一场一路径”体育中心的乡镇名录和总数。名录中标明拥有场地类型;具有“两室一场一路径”的行政村(社区)名录和总数。名录中标明拥有场地类型;2014年承办省级及以上竞技体育赛事的.秩序册;2014年承办省级及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2014年开展的500人以上规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2014年度开展市级及以上特殊人群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晨晚练健身站点数量及名录。名录包括站点名称、活动地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站点人数;2014年接受体质测定并上传体质测试数据的人数。(体质测试数据管理网站数据上传截图);当地公共体育服务网站域名统计表、网站维护经费下拨凭据和网站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证明;开发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应用软件证明材料;2014年规模超百人的健身讲座和培训的通知、方案和参加人员名单;2014年、20用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资金预算文件和2014年公共体育服务经费决算数据;2014年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入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总量和证明材料;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企业单位数量及证明材料;负责县级体育类指标值的测算、数据整理和所有指标申报材料的汇总。
四、时间安排
1月10日-1月31日,相关部门按照创建任务分工,收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1月31日前报县文体广新局群体科。
1月24日,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
2月3日,将县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材料报市体育局,市体育局进行审核。
2月10日,市体育局向省体育局申报创建市级和县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并报送相关材料。
3月,省命名第一批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4月,参加市总结第一批创建成功县(市、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总结表彰工作。按照市体育局创建要求和步骤未创建成功的县(市、区)进行拾遗补缺,准备开展第二次创建工作。
五、其他事项
相关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严格按照时间和工作要求完成创建任务,在1月23日前报专项工作负责人和具体联系人名单至县文体广新局群体科。
2.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 篇二
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的城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融入在城市中的文化逐渐被重视,城市在规划发展中也越来越多的考虑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英国文化研究大师雷蒙德·威廉斯认为文化涉及到了人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不论是物质的、知识的还是精神上的。城市文化不仅是共享的认知和体验,也是各种空间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结合。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发展,汇集着长期积累起来的人文生活、空间特征,城市文化作为一种发展资源,在缓解了工业化带来的环境资源紧缺压力的同时,还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城市文化需求。因此,城市文化规划的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软实力的体现。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每年约有1800万人从农村迁往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60%,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导致了城市的整合能力下降,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改变造成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变化,需要对城市进行重新规划,才能保证城市的正常发展。
2 公共体育设施释义
公共体育设施指向公众开放、供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或观赏运动竞技以及业余运动员训练的体育设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与日俱增,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人们的基本体育需求,是城市文化规划所必须具备和完善的重要功能。但是,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中,城市公共用地紧张,重新整合城市进行大规模建设不太现实。在以城市规划的研究视角下,我国学者以城市文化发展的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毕红星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通过将城市内交通线为主的基础设施(发展轴)与城市各级体育中心(点)有机结合,形成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空间结构模型;闫永涛、许智东,黎子铭以广州为例,指出体育公共设施规划过于注重竞技体育和大型体育赛事,应以群众体育为主,进行公共资源均等化,提出全市与各区相结合、用地整合与优化布局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控制欲规划相结合,强调规划与控制性衔接的深度。如何进行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实现资源优化,确保城市文化的深度发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公共体育设施发展
3.1 加强已建设公共体育设施的保养和维护
公共体育设施由于自身的使用特性,有一定的消耗和磨损,只有做好公共体育设施日常的维护和保养,才能保证广大城市居民能够正常顺利的进行体育活动,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因此,必须要保证现有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做好安全宣传,完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体系。
3.2 注重群众体育体育设施的规划,引导竞技体育大众化
竞技体育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追求,我国竞技运动员在国际上得表现向社会传递了一种精神文化物品,带动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我国目前是体育大国,要想体现我国体育事业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实现体育强国,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体质和体育运动水平,必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及必须实现体育发展方式的优化和转变,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建立符合城市特色、覆盖整个城市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体育设施规划体系。
3.3 以社区体育为单位,注重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优化
当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足,新建设的社区注重了体育设施规划,都配备了相应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而以前的老社区由于建立年代久远,没有配备相应的体育公共基础设施,在这些老社区中,老年人和儿童占社区人口的主要比例,他们是体育公共基础设施的主要参与者和使用者,忽略了这些主要人群,体育公共设施建设的均等化就失去了平衡,因此,要注重城市城市弱势群体和主要的体育人口参与者,实现公共体育设施的资源优化。
3.4 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质和量
随着国家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视和投入,公共体育设施的配置有了明显的改善,数量明显增加,结合社区都规划了相应的公共体育设施,但当前的规划设施只是简单的健身路径、乒乓球台或篮球场这些基本设施数量上的增加,最多的就是健身路径的增加,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居民对体育设施都有不同的需求,这些简单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能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体育需求,所以,我们不仅要注重公共体育设施简单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根据广大城市居民的需求,针对性的实施服务,注重公共体育设施投入的“质”和“量”。
参考文献
[1]寇冠.济南中心城区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调查及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13-14.
[2]亢瑾,尹辉.体育场馆对体育文化传播的影响[J].运动,2014,09.
3.河南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究 篇三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Explor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n Henan Province
LI Yu-xiao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Henan Zhengzhou 450044)
【Abstract】The essay analyze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 analysis.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not onl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growing sports demand, but also to promote the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province'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duty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basic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Sports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have a plan to focu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and implement the fitness work to the letter.
【Keywords】Sports public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今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明了体育公共服务的制度安排、基本范围、标准和工作重点,这是“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文件,是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我省提出了由体育大省向体育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建设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通过结合我省的实际,研究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1 研究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
“十二五”时期,我省的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任务和形势。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功能是今后我省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更是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我省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时期是体育公共产品需求旺盛、体育产品消费增长、体育事业地位日益凸显的重要机遇期。从我省体育建设的外部环境看,人们的体育需求和利益诉求日益呈现多样化趋势,体育公共产品服务热点难点增多,协调各方利益,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紧迫性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手段,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制度设计,寻找具体对策和措施,解决实践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推进我省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2 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
2.1 推动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
各级政府履行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是国家的明确要求,也是做好全民健身工作的基础和保障,要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落实“两个条例”和“两个计划”。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国家对体育工作进行了战略调整,把全民健身工作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位置。国家和我省先后出台了《全民健身条例》、《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和《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所以,贯彻落实好两个《条例》、全面完成《实施计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持续推动各级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责,努力推进形成政府主导、规划引领、责任到位、注重机制、部门协同、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新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推进全民健身“三纳入”。近两年来,全省体育部门在贯彻两个《条例》、推动政府“三纳入”、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去年以来,结合地方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实际,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但我们仍要清醒地看到,在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我省大部分地区按照《条例》要求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存在一定难度,影响了刚性的财政投入保障;两年过去了,县(市)区一级推动政府“三纳入”工作仍未实现全覆盖,基层公共体育服务能力薄弱,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差距较大;在制定地方《实施计划》方面,还有个别省辖市尚未发布,县(市)区级的制定工作相对迟缓。
将政府履行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情况作为群众体育考核工作重要内容。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实施计划》,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应尽职责,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发挥体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用和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功能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十二五”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事关建设体育强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今年的工作中,各级体育部门一定要继续将深入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实施计划》作为主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推动各级政府认真履责,切实将“三纳入”工作做实,并不断延伸和拓展纳入的内容,同时要指导和督促县区和乡镇政府制定好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2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要科学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组织、设施和活动等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切实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是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桥梁和纽带。当前,在我省全民健身各项工作中,群众体育组织建设薄弱是制约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其突出表现一是数量少,二是发展不规范,三是发挥作用不明显。从去年十月份起,我省就开始着手计划开展“组织建设年”工作,今年的全国群体会上,总局也提出了将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建设作为今年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这充分说明了组织建设在当前群众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性、我省与国家工作思路的一致性。大家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个重点,拓宽工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大力实施群众体育组织建设工程,努力建立和完善由“行政组织—协会组织—社会团体—民间健身组织”等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规范,覆盖面广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努力实现一年成立组织,两年发挥功能,三年形成网络的目标。
一是市县两级体育部门都要成立体育总会,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职能。市县两级体育部门要尽快完成体育总会成立工作,健全协会机构和工作机制,积极发挥体育总会职能,切实利用体育总会加强和督促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二是市县两级体育部门普遍成立太极拳协会。太极拳运动遍布我省城乡,已经成为我省群众体育的一张名片。市县两级体育部门要突出我省这一体育文化特色,吸纳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积极参与,利用协会广泛开展太极拳运动,并做好协会对外交流工作。三是发挥体育社会团体和基层健身组织的作用。各级体育部门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民间体育社会团体,引导成立不同类型的晨晚练点和健身指导站,切实为他们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尽可能为他们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要加强对各类健身站点的指导和管理,做好备案登记等工作,保证健身站点规范有序发展。四是要发展壮大指导员队伍。去年群体会结束后,专门召开了全省首次社会体育指导员会议,会议强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长效性,从各省辖市的全年工作来看,大部分都较好地完成了年度任务,但仍有个别省辖市做得较差。各省辖市要尽快成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健全协会机构和工作机制;要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根据我省人口情况,大力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程;要积极为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健身指导和服务创造条件,切实发挥他们在引领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骨干作用。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和引导更多的优秀运动员、科研人员、体育教师加入到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深入群众,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氛围。广泛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万里行”活动。
第二,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是发展群众体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体育工作“面向基层、关注民生”的重要体现。国家和省两级将80%以上的群众体育经费用于场地设施建设,有效地发挥了各类“全民健身工程”在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今后,省级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比例将逐年增加,市县两级体育部门也要在争取社会资金的同时,不断加大本级彩票公益金建设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广大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经济、实用、优质、安全的场地条件。各地以建设乡镇和城市社区的基层公共体育设施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完善和创新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模式,拓展资金投入渠道,丰富体育健身设施内容,增加体育健身设施数量。要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在县(市)区建设中融入体育元素。加大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健身路径和“雪炭工程”建设力度,做好乡镇体育健身工程。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盘活现有场馆资源,鼓励和支持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服务的功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不断挖掘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体育功能,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的全民健身设施体系,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要做明白人,学明白、想明白、说明白、干明白。现在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体育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之中,是最好地为大局服务,关心民生、关注民生,体育在提高全民身心素质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2〕。近年来,通过各级体育部门的努力推动,我省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不断增多,全民健身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开展的各种全民健身活动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一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还不高;二是城乡以及各类人群的健身活动发展不平衡;三是品牌活动带动作用不明显;四是小型多样、普遍经常的健身活动还不普及,健身活动的生活化、长效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这些问题制约影响了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广泛深入持久开展。
3 结语
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重要手段,更是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全省体育工作者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有所作为,努力构建覆盖全省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全面推进体育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4.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 篇四
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任务,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1]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其四项基本职能中主要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群众性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2],而公益性事业则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对象。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则是满足社区成员公共体育需求,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益性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总和,也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努力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2],建设和完善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健身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新平台,以吸引更多人参与体育活动、体验健康的快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也是保障社会公众基本体育权益和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群众健身场地设施逐步增多,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益完善,全民健身运动得到广泛、深入的普及,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5.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 篇五
【发布日期】2001-11-09 【生效日期】2001-11-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计委、文化部关于“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文化厅(局):
公共文化设施是广大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场所,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建设了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工作蓬勃开展。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准的制约,我国文化设施建设特别是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将“十五”期间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上升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突出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目标,对文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决心。当前,搞好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对于贯彻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对于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十五”期间,各地要加强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作的领导,重点加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将其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认真组织实施。要狠下决心,真抓实干,力争到“十五”末期,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目标。
二、合理规划。增加投入
公共文化馆和图书馆,是服务于全社会,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公益设施,地方各级政府必须承担起建设的主要责任。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相适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设施的规模和标准。在建设方式上,要因地制宜,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规模较大的县,可以分别建设文化馆和图书馆,经济发展水准不高,人口规模较小的县,也可以合并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方案既要经济适用,又要具有时代气息,充分考虑当代科技发展,特别是计算器网络技术发展对未来文化事业带来的影响。同时,要兼顾不同群体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辟相应的活动空间。要提倡勤俭节约,反对贪大求洋,盲目追求高标准。
各地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安排必要的建设资金,确保这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要开拓思路,拓宽筹资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支持两馆建设。考虑到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十五”期间,中央财政将增加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财力支持,帮助这些地区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的建设目标。其它地区也要努力增加投入,保证完成建设任务。
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一)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分批建设。有关领导要做到责任落实,任务落实,一抓到底。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规定要求,认真施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招投标制,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
(二)努力落实配套资金。必须使每一个项目做到资金落实,不留缺口,保证开工后在合理工期内竣工。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专项补助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足额用到每一建设项目。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要严肃处理。
(三)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已经建设完成的文化馆和图书馆,要加强管理,确保公益文化设施用于公益文化事业。利用不充分的,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利用率。挪作它用的,必须坚决收回。要保障公共文化设施的公益性质,减少直至杜绝各种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要积极推进先进文化的传播,组织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把广大群众吸引到文化馆、图书馆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使两馆成为满足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文化艺术活动场所,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阵地。
(五)团结协作,确保两馆建设目标的实现。各地计划和文化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通力合作,认真做好各项工作,把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早见成效。
国家计委 文化部
2001年11月9日
6.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 篇六
关键词:身心健康;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从青少年时期培养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切实增强人的身心健康素质,以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006年,我国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自此,“阳光体育运动”理念成为各级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及其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
1.1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意义。第一,阳光体育运动是对传统体育内涵的再认识和延伸。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将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并鼓励学生走出操场,去亲身接触、拥抱和体验自然,像阳光一样充满活力和朝气,同时不断丰富体育锻炼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运动项目,以便学生选择,提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多元化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第二,阳光体育运动是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国家切实提出并要求各级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素质教育,其中就包括学校体育教育,阳光体育运动秉持了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旨在以新的理念和途径来发展学校体育,再扩展到整个社会,掀起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潮。第三,阳光体育运动是加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程的助推器。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生掌握两项以上体育项目的锻炼技能,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作为体育后备人才受到重点栽培,壮大学校甚至是国家青少年体育队,为学校以及国家体育事业争光。
1.2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关系。首先,两者都以青少年为对象。阳光体育运动是面向青少年提出的,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对象本就是青少年即大学生。其次,两者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共同致力于人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双向促进与强化关系。阳光体育运动提高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关注程度,进而认真对待、学习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阳光体育运动转向社会大众的重要过渡平台。
2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因
2.1体育教师未能准确理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教师认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就是一项教学任务,学生考试能及格就行[2],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强身健体的根本目标;也有教师过于注重通过公共体育课程来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却极少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甚至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情况[3];还有教师将公共体育课程当成学生休闲娱乐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程固然兼具娱乐性质,但其核心宗旨仍是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切不可颠倒。2.2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物质基础薄弱一是物质质量难保证,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比较落后,更新周期较长。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设备沿用了很多年,有些超过了服役年限甚至多处损坏,也无人问津,严重威胁着学生的人身安全,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和目标背道而驰。二是物质数量跟不上,即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的设施设备有限,除了场地之外,可用的器材也屈指可数,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只能体验一两种器材,势必影响学生多项体育技能的练习和掌握。2.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待完善。一方面是教学内容单
一、枯燥,而且长期重复,学生可选择的余地较小,经常出现一个体育教师教授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体育课程的现象,长此以往,会打压师生教与学的兴趣,也难以收获较高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是教学手段仍以传统为主,教师单纯地“教”,学生只负责“学”,缺乏语言和动作上的互动,应付倾向严重。
3以阳光体育运动为背景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措施
3.1从人员层面来看。一是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都是服务于大学生乃至公众的身心素质提高的,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应定期或及时反思,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师自身等,应准确分辨体育课程强身健体功能和娱乐功能的主次地位;二是壮大体育教师队伍,每个体育运动项目至少要配备两名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工作(如一个领队教授,一个纠正学生动作等)或轮流开展体育教学课程等;三是体育教师应具备学习意识和能力,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这样才能应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各种有关体育的问题。
3.2从教学层面来看。一是教学内容。应在传统教学内容即传统体育项目基础上,引进热门体育项目,如休闲体育(瑜伽、轮滑、街舞等),或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跳绳、踢毽子等),尤其是那些对场地、环境等因素要求较低的体育项目,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实现学生多种技能掌握的目标,团体性体育项目的增多也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团结合作、交际、沟通等综合能力。二是教学手段。应打破传统“教”与“学”分离的局面,使教师变成学生的良师益友,在互动中传授知识、技能,并持续研发新的教学手段(如视频教学、利用即时媒体教学等),解决学生的遗留问题,培养学生信心,对于学生参与专业课的学习也非常有利。三是教学设备。应成立专门的体育设备设施维修、维护、更新部门,保证教学设备质量无忧、数量充足,奠定教学物质基础。
3.3从技术创新层面来看。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线是从各级学校到社会大众,形成全民运动之势,而目前全民参与最多的运动形式之一,就是可记录运动情况的相关APP或公众号等。根据各级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议高校借助运动公众号形式,即开通本高校专属的运动公众号,鼓励师生参与其中,持续记录师生参与公共体育课程的过程及具体情况,包括记步、运动量以及课程相关问题(如课程进展、教师备课情况、学生接受程度、遗留问题等),也可以设置排行榜,分教师和学生两大部分,根据课程过程中教师的参与情况和学生的表现情况进行排名,以此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接受体育课程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能督促教师不断完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切实实现青少年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都应引起重视,以阳光体育运动为指导思想,利用时代新技术、新平台,实现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再发展。
参考文献
7.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标准刍议 篇七
体育建筑,作为类型建筑中功能最为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种类之一,也是最受重视的建筑类型。建国后,体育建筑的研究不断深化与积累。其结果是,国内建筑师完成的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所有场馆,顺利成功地举办了当时国内最重要的体育赛事。进入新世纪,伴随着快速的建设和普遍的浮躁与急功近利,违背体育建筑基本规律的错误设计经常重复出现,体育建筑的相关研究显得缓慢而落后。由于旧体制改变后缺乏相应的管理应变,体育建筑出现了建设标准杂异相间、工艺要求政出多门的现象。求助于国外设计机构的结果并没有对我国体育建筑研究产生有意义的推动作用,完成北京奥运“鸟巢”和“水立方”的境外公司,对体育建筑的研究与设计经验积累都不突出,其构思特色则来自于体育建筑以外的内容,结果是,工程难度超越极限,工程技术人为复杂化,国内合作单位承担了艰巨的任务,同时不可避免造成建设成本高、运营维护代价大的局面。
一、定位科学、标准合理是体育场馆建设的前提:
后奥运时代体育建筑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也很多。作为公共投入的大型项目有必要确保建设依据的科学、理性。
1. 体育场馆定位的依据模糊,欠缺科学性。
国际上,公共体育场馆的建设主体是以国家和公营事业投资为主,民营投资参加的多是职业化商业运营较为成功的领域,如美国的棒球、橄榄球、篮球场馆和欧洲的足球场等。我国体育建筑的建与养矛盾突出,其原因在于定位混淆。前期作为公共投入,存在规模定位欠科学、标准控制不严的现象;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公共资金后续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过早断奶使体育场馆处境尴尬,甚至因设备疏于维护、过早破败造成损失。以北京为例,早在1968年北京就修建了规模达到1800人的首都体育馆。奥运会又兴建了18000人的五棵松体育馆和18000人的国家体育馆。奥运会之后,规模接近1.8万的体育馆就有3座,其中五棵松体育馆和国家体育馆均称达到NBA标准。然而,事实是北京CBA球队只有首钢一支篮球队,CBA的观众规模场均不足3000人。其实,即便是NBA的故乡美国,也很少在同一座城市建设两座近2万人的体育馆,政府出资更是无法想像。拥有两支NBA球队的洛杉矶,两支球队共用一个体育馆,场馆利用率高,场馆建设与经营完全商业化运作,无需政府出资。
2. 体育场馆建设的可行性论证不足,盲目性突出。
由于许多城市将大型体育场馆作为标志性工程建设,项目决策往往由主观肇始,建设初始缺乏科学论证,建筑标准定位模糊,由于建设主体内容不准确,规模确定随意,项目策划不科学,甚至出现重复建设。
以体育场的建设为例,在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化市场环境中,体育场是最为尴尬的。由于以大型运动会开闭幕式和田径比赛为主,赛后使用机会少,多种经营十分困难。大多数体育场以座席下房间的出租使用为主,主场地由于维护的原因对市民开放有难度。鸟巢投入使用至今,在官方网站上无法明确日程安排,实际使用也是以门票参观为主。2001年全运会主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场,规模与鸟巢相当,建成近10年,除第一年参观门票有一定收入外,常年开放场次月均达不到1场。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城市仍然不断建设大型体育场,不断增加规模、提高标准。广州在已拥有天河体育场(60000座)、奥林匹克体育场(80000座)、越秀山体育场(20000座)、黄埔区体育场(20000座)等多个体育场,且均面临沉重运营负担的情况下,2005年又投资5个亿,兴建广州大学城中心体育场。该体育场包括一个大型体育场和一个田径训练场,其中体育场占地9.7万m2,可容纳5万观众,成为广州第三大体育场。2007年在大学城再次投资兴建为亚运会比赛用的国内第二大规模的自行车比赛馆。而事实上,不足20km2的大学城已拥有20多个分布于各校区的体育场、8座体育馆。远远超出一般城市体育设施的强度,为今后的维护与运营带来沉重负担。
3. 盲目突出标志性,导致建设标准差异明显。
在各种运动会申办的推动下,国内城市体育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断高涨,但由于行政意志不断催化建设的标志性,体育建筑追求怪异的形态、浮华的表皮,导致造作的结构重复、夸张的表皮构造,设计标准不断升高,建设成本也不断攀升。鸟巢、水立方的高投入,被成为模仿和追求的目标,国内各类场馆均有材料过度使用的问题。据全国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国1996年到2003年,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1914.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667.7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9%,单位自筹为1032.6亿元,占投资总额的53.9%。面对如此巨大的公共投资,去标志化已成为重要任务,而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则是问题解决的重要环节。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体育建筑的相关标准建设在各类型建筑中较为落后。第一个体育建筑规范到2003年的新世纪才诞生。相关体育工艺的标准建设同样落后于时代。各种单项运动标准不明确,导致运动员使用方成了评价方,在一些项目上形成混乱。某些国家和省的单项运动中心甚至将自己的喜好凌驾于标准之上,随意修改建筑方案。如跳水项目的跳台、跳板项目,在国际标准许可的范围内,还要遵从某些运动中心运动员出身大牌领导的喜好,甚至造成工程强行拆改。另一方面,标准制定也存在一些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问题。
1. 公共体育场馆需求种类多,可用标准单一,概念相对陈旧。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以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m2,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8.15元。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截至1995年12月31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增加了11.8亿m2,场地面积增加了5.5亿m2。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m2,增长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92%。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增加了117.09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1.58个,增长31.6%。
与统计情况相对应的是,国家现行标准也侧重较为抽象的数字,如:座位数、人均用地面积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可以理解,面对体育产业快速向市场化发展,体育运动职业化加速转型的时代则相形见绌。特别是忽略了流动人口,产业化需求的弹性容量。2007年,广东东莞筹划新体育馆,规划草案以户籍人口为基准,确定6000座位为容量规模标准。忽略了东莞常住人口数倍于户籍人口的现实,也没有考虑体育运动职业化在东莞的良好基础。其实,CBA篮球职业联赛在东莞深入人心,两只球队球市火爆,具备了较高层次发展的可能。后经我们完成的可行性研究,综合多方因素,提出建设“CBA第一馆”的概念,将两只球队纳入同一球馆,增加规模,确保上座场次,这一研究在工程招标过程中,基本上得到了采用,也成为国内首次。
2. 体育场馆标准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制定合理标准的重要基础。
长期以来公共体育场馆角色尴尬,一方面公共投资建设,往往与体育赛事结合,过程中以行政指令为最强标准;赛后又过分强调商业运营,将公共投资产品完全交由商业运营。
以投资建设与运营维护为例,在已建成的体育场馆费尽心机找寻经营出路,每年基本维持费用都需要苦心的同时,新建大型体育场馆的投资却在以亿元为单位地增加与突破。近年我国新建的大型场馆的单位面积造价不断攀升,有的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水平。如果我们以一个计划造价35亿元的体育场计算,即便按照30亿元建设,其造价也是国内的超标准,如果预留5亿元设立运营基金,用于补贴运营和扩大公共开放,将会在未来25年内自如经营,社会效益无可估量,总投资反而降低。
国际上大型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建设中,非政府投资在日益发挥作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主比赛场在赛后按投资方要求转换成棒球场;2006年德国世界杯的开幕主场安联体育场(6万观众席)在建设时俱乐部已介入投资,赛后是德甲两支球队的主场。因此,我们在比较体育场馆规模与造价标准的合理性时,投资主体的不同是重要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政府努力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之一,其目的是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其涵义包括:第一,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深化了公共财政的职能,延伸了公共财政一视同仁的特征。第二,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的是“相对均等”,较好地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且不同阶段应该具有不同标准。公共体育场馆的投资是重要的公共财政,即便是所谓的BT形式,其资金本源也是土地这一全民公共资源。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坐标,可以制定出更加符合公共利益的建设与经营标准。
体育作为富含公益性的产业,是建设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主要环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经营机制的改革将推动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科学制定建设标准,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当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孙一民.产学研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的体育建筑实践.南方建筑2009(5):24-27.
[2]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
8.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 篇八
摘要: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运用实地考察、制度分析、理论建构等研究方法,对成都市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进程中的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发现,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现实运行中存在公共体育服务法规文本不完善、体育供给有限、体育组织不健全、体育需求多元化得不到满足等现实问题。研究表明,影响成都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因素在于:专业性与专门性的公共体育服务法规文本出台跟进不力;体育供给与需求匹配不足;政府与体育社团组织功能双向发挥不到位。研究建议: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激活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财政保障机制;构建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
关键词:田园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育供给;均等化
中图分类号: G812.3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6)02-0072-05
一、引言
自2009年成都确立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历史定位和长远发展目标以来,成都在构建世界级国际化城市、西部中心城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公共体育服务作为成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进程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相辅相成。伴随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建设,成都公共体育服务已经基本完成社区体育设施全覆盖、城乡体育统筹发展。为进一步完成现代田园城市战略规划,全面构建亲民、便民、惠民、利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有必要对成都公共体育服务现存的主要问题、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建成现代田园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体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体育公共服务”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体育服务的行为总称。它不仅丰富了公众的文化生活,也是公众更广泛地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的条件和基础,具有福利性、公共性、多样性、便利性和增值性等特性[1]。“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中的体育服务,“体育公共服务”是体育的公共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二者概念略有不同,其实质基本一致。“公共体育服务”属于社会公共服务的范畴,是指实现与保障社会居民的基本体育权益,以政府为主导,依据各种法律法规,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提供多元化的公共体育产品的公共行为的总称[2]。就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本义而言,它是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要素和创造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者,要创造必要条件以保证把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给公众,而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要素和条件构成了具有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体[3]。国家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指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公益性、普遍性、基本性和文化性四个鲜明特征”。成都在建设现代田园城市进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发展既有人性化与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有多中心与网络化的城乡布局。现代田园城市公共服务既能体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展现现代化功能;既有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现代全域经济效应。现代田园城市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应突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注重城市与乡村的多向量发展关系,突出体育服务的全视域覆盖、多样化功能辐射、多元化产品供给。
二、调控体育法规制度的政策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一)完善体育政策、制度与法规
体育法规是指保障体育运行的所有制度、法律、规章等有机统称,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有序运行的基石。地方公共体育服务法律法规是严格遵循和依照国家公共体育相关法律法规,结合自身实际与发展特色而制定的。 在《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国家体育法规出台后,成都市结合全民健身运动的实际需求,相继出台了《成都市体育条例》、《成都市全民健身条例》、《成都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成都市全民健身发展纲要》以及《运动成都条例》等相关体育法规。在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的趋势下,虽然宏观方面的法规、政策均有出台,但是在涉及基层百姓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体育活动创设、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体育社会组织培育与管理、体育权益保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政策法规是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制约与维护公共体育服务步入正轨与有序运行的约束手段。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在政策法规建设方面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现有已出台实施的体育法规中,绝大部分法规文件都是关于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竞技体育领域方面的,这也与国家体育发展主体相吻合。但是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休闲运动产业发展、体育权益保障、体育场馆运营与社会化等关乎老百姓体育需求与切身体育权益的政策法规文件却少之又少。因而,政策法规的不健全成为影响成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与效益的重要因素,造成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秩序混乱、结构不稳定以及相关公民体育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明确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
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角,在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在政府的主导运行与坚强调控管理下,公共体育服务能够充分植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充分与市民的切身需求与利益保障相互挂钩,从而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在新一届政府强调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战略思想下,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进程中,应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职责,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规划、指导、筹资、管理与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传统的以政府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大政府、小社会发展格局已经被打破,在走社会化、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自我职责与专业功效,有效促进政府与社会、市场的有机结合,将主导与主体、政府与社会充分对接,促使在建设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职责担当。
一是政府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实际角色应发展转变。基于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经验,即通过健全的法规,与私人资本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提出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路径,准确界定购买范围及方式,同时改革体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购买中的角色,培育体育非营利组织等承接主体。其具体职责如承担与完善公共体育政策法规;监管公共体育服务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公平的竞争环境,等等。
二是明确各级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明确主体责任与责任分工,通过制定完善的技术标准、服务范围、责任分类来突出各行政单位的职责与承担范围。我们应该更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市县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责予以界定,并对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三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监督制度。建立符合服务型政府要求的公共体育服务监督制度,一定要加大管理制度的透明度,扩大公众在公共体育服务问责制度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这一方面加大了群众参与度,另一方面完善了公共体育服务的绩效评估和行政问责。
(三)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财政保障机制
经济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运行离不开强有力的财政支撑。从现实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来看,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只有地方政府的推动,缺乏中央政府有效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缺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整体性规划,对如何平衡区域间经济水平和公众体育需求缺少有效的措施[4]。政府财政单方面的投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公共服务发展的要求,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将民间资本、企业单位,甚至个人融资全部植入到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充分调动与激发社会资本注入公共体育服务的各个环节。在财政注入的方式上,改变单向依赖政府投资的方式,在资金来源上突出政府、社会、市场的多元化格局;在资金管理方式上注重共同管理与维护、相互监管的运行模式,从而确保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来源和运转保障,有利于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可持续运行。
财政保障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下的战略手段。财政是落实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障和监管手段,一定的财政体制总是与一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一定的发展目标对财政体制的安排起着决定作用。财政体制既是国家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同时也是国家引导和实施发展战略的政策工具和手段。财政体制与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适应过程中,当财政体制与发展战略不匹配时,发展战略的实现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体制保障。从财政体制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对公共服务投入的不足,政府担负起了从文化服务供给到生产和分配的全部职能,导致国家财政拨款也面临许多严峻的问题。针对国家下达的公共体育服务的惠民项目,不乏存在许多虚报项目效益、完成次数、套取国家财政专项补贴、文化服务供给的表面化与形式化。因为国家政策的某些模棱两可,出现了许多可预见性的制约因素,而这些制约因素使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得不到国家财政支持,无法获得体制内的财政支持,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强化体育组织与产品供给的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一)不断强化体育组织建设
体育组织是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者,也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引者。激发体育组织的有效运作,有利于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质量。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体育组织的拓展与激发是当下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根据张光亮对成都市民关于公共体育组织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显示,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与健身方法是影响老百姓健身满意度的两大因素[5]。为了满足成都市民的实际体育运动需要,成都市体育局联合社科联、教育局、民政局、民间协会等多个机构,成立了体育学术研究机构、体育赛事活动策划运用机构、体育新闻宣传报道机构、体育健身指导协会、各运动项目协会等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机构,为进一步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多元化格局提供了组织支撑。
体育组织的发展和壮大要从基层的体育组织建设以及体育人才的培养开始,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重视小型健身组织的发展和体育爱好者的培养。一个体育“能人”或体育爱好者往往能够以自己的体育魅力集结一个体育组织。总之,在体育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人抓组织”的工作思路,依靠这些体育“能人”发展体育组织。
(二)切实重视各种体育需求
任何人都享有最基本的体育发展权利。随着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发展,成都市居民在体育需求上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日渐凸显出个性、休闲、户外、新潮等特点。为了满足市民的各种体育需求,这就要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除了提供各种接地气、亲百姓、重实用的体育服务内容外,还要求这些服务具有个性化、前沿性的特点。
(三)持续保障体育供给渠道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是指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体育产品、体育服务和体育赛事信息等,良好的、有序的体育服务供给是实现公民体育权利的重要保证。笔者通过对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中的体育信息、体育服务、体育活动、体育人才、体育资金等供给现状的实地调查后发现,成都所有区县将在2017年完成“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建设,构建起城乡居民更加均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即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国民体质中心。将逐步构建起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五级健身设施体系,在乡镇(街道)、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将重点完善文体活动场所功能设施配套,全市公益性体育场馆也将实行对外开放。在全民健身活动方面,以“运动成都”、“太极蓉城”为龙头的成都全民健身活动层出不穷,“天天羽毛球”、徒步健身系列活动、百村系列活动等大众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在体育信息供给方面,如今成都已经形成传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介,结合移动电视、网络终端等多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路径,建立了高效便捷亲近百姓生活的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将利民、便民、亲民的体育信息带进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为宣传、传播体育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的体育赛事及健身活动将通过互联网把参与者、媒体、赞助商、社会力量充分整合,使活动的参与性和延伸性更强,体育与互联网的结合也将为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6]。
四、以整体的思维综合构建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与运行机制
(一)逐步消除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
供给与需求是生产与输入两个不同环节,依据产业经济理论,将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将有助于实现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和提高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普及度。做好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同体育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将是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一般发生在需求大于供给。目前,社会群众对于体育专业指导人员以及场地都有了更大的需求量,但是供求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从中央到地方,供给主体如何组织供给与生产的过程。市场商业化供给与社区自我供给的模式在成都社区已有了明显的成效,各类文化场馆建设、文化设施和设备投入等,都是可行可见的。
如今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将重心放在了单向的公共体育供给领域,例如突出了体育赛事活动举办、体育健身活动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信息宣传报道等,但是这些体育供给并不是成都市民最迫切需要的,即没有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高效对接。供求之间的失衡已经发展成为影响成都公共体育服务质量的重要因素,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供求之间的平衡必将成为成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不断克服政府与社团职能的不到位
在体育日益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与行业化的管理趋势下,充分调动与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社团的巨大功能和社会效益将是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我国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管理模式,加之,社会体育团体的势力与功能发挥得不到相应的体现,致使长期以来体育社会团体的建立、运行、评估与发展都处于基层化、小范围化和无组织化状态。虽然成都市社会体育团体已经日益茁壮成长起来,但是总体来看,成都市体育社团的种类与影响力还不够强,还不能成为百姓体育需求的诉求代表,在体育与社会服务能力方面仍处于较弱地位,从而为其行使相应的体育服务功能带来障碍。现如今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断克服体育社团在职能、责任上的缺陷。政府与社团的衔接以及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战略逐步推进,体育社会团体的建立、运作、评价与发展必定会迎来新的春天。
(三)持续激活社会体育组织功能的不灵活
在进入以小政府、大社会的社会治理进程中,充分调动与激发社会体育组织的参与性与经济性,将各种各样的社会体育团体植入到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体系中,发挥各自的功能与专业价值,促使体育社会团体的广泛性与灵活性发展。坚持多种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并存,鼓励和扶植各种(非)营利组织提供多元化的体育公共服务形式,同时鼓励高校体育社团参入。体育公共服务并不意味着就应当由政府提供,政府公共体育服务管理部门完全可以委托(非)营利性组织提供[7]。成都市作为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典范,在走入休闲都市的进程中,有必要对各种体育社会组织大力支持与鼓励,统筹各地域、各类别的体育社会团体,充分结合体育社会团体的专业性与个性化特色,做好社会体育组织的自我成长,支持与外在环境营造,从法律保障、社会支持、内部成长与持续运行等环节加强引导,充分将社会团体的公共服务功能激活,发挥其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惠民与百姓的社会功能。
五、结语
“现代田园城市”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取向高度契合,其最终目的是要在迈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8]。在推行田园城市建设中,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需要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是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源头,只有多样、富有特色、满足需求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才能激活公共服务活力,充分调动广大百姓的参与热情,从而保证人民切身利益的实现。依据成都市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需要,采取圈层辐射、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多元化公共体育服务产品供给模式是现实之需,也是有效发挥公共体育服务市场效应的重要举措。根据成都市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要求,在充分将人们现实需求分类化和资源分布均衡化前提下,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容多样化、方式多元化,根据地域特色和人们体育需求的现实要求,有效地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与产品的生产、传输与供给,充分将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现实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扩大公共体育服务的供需匹配,从而提升公共体育服务的效力。
参考文献:
[1]文烨,唐炎.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路径及模型构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 27 (3):230-235.
[2]刘鹏.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更多体育设施[N].中国体育报,2012-11-28.
[3]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2(6): 472-475.
[4]郇昌店,肖林鹏,李宗浩,等.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2009,16(6):20-24.
[5]谢正阳,胡乔.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必要性、可行性及路径[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1): 70-74.
[6]肖竹.互联网+体育 足不出户获“健身处方”[N].成都日报,2015-7-09.
[7]张光亮.成都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研究[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9.体育公共管理论文 篇九
通过对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发现,在以体育公共管理为内容的研究领域中,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竞技体育管理、大学生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管理,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9%、14.5%和13.1%。
由此可见,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涉及的都是学生能看到、接触到的体育事务。
研究国外体育公共管理方面的论文,只有寥寥数篇,而且这些论文的结论都是通过分析世锦赛、奥运会和其他大型比赛的数据得出的,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经费较少,研究条件有限,很少接触到国外体育组织,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也很少能借鉴国外优秀科研成果。
在体育公共管理领域中,中小学体育管理、体育教学管理也是硕士学位论文常常关注的内容,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1%和6.6%,这说明一部分研究生更愿意研究熟悉的学校教学环境。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关于老年体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论文仅占总数的2.7%,这与目前社会发展形势不相符,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体育行政管理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更少,这方面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3.9%。
文献综述类论文也很少涉及基础理论方面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基础理论方面有所加强。
2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是研究体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研究体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1]。
因此,体育科研方法对促进体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论文中所包含的研究方法时,我们发现用到的方法主要有4种,即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分别占论文总数的89.2%、63.8%、56.6%和49.4%。
搜集资料过程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和德尔菲法,而整理和分析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这507篇学位论文的统计结果表明,在绝大多数论文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数理统计的定量研究方法,说明这些学生重视研究各变量间的逻辑关系,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描述,同时也说明我国体育管理研究在方法上所取得的进步。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体育公共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条件,综合研究已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
目前,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采取的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元化和综合化的趋势,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能更加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体育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
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性质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基础性研究强调对客观现象和事实进行理论性探索或实证性分析,检验理论依据与客观事实的符合程度。
虽然基础性研究没有强烈的应用目的,但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研究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性研究,新知识和新领域的发展会受到阻碍。
以获取新思维和新知识的创造性研究,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并把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以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形式展现出来[2]。
基础性研究是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的基石,应用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开发性研究之间的桥梁,开发性研究是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的目的和归宿。
这三种研究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缺一不可。
我们对这507篇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应用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3.7%,基础性研究占的比例为19.2%,开发性研究占的比例为7.1%。
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硕士研究生拥有的资料和科研条件有限,进行基础性研究的难度比较大;二是主观上忽视基础性研究,而直接进行研究性研究;三是应用性研究比基础性研究更容易。
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在选题上对基础性研究的关注不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公共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领域
4.1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通过对这507篇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领域的分析,我们把这些论文的研究领域分为三类:群众体育类研究、学校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
其中,绝大多数论文关注的是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中的管理现象及管理问题。
从这一现象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对我国体育公共管理的重视和关注。
在2002-的9年中,这三类论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到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所占比重最大,达到50.3%;到间,三类研究所占的比重较为接近;从20开始,竞技体育类研究开始下降,并略有起伏,但仍在20%左右;从年起,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异军突起,并开始占据首位。
20到20间,竞技体育类研究是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而20以后,群众体育类研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并成为体育公共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
学校体育类研究所占比例从开始变得较为稳定。
在学校体育类的研究中,中小学体育研究和高校体育研究为两大研究热点,也是硕士学位论文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国家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的背景下,群众体育类研究和竞技体育类研究正在发生悄然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关注的重点也从竞技体育转向了群众体育。
目前,对群众体育类的研究已呈上升趋势,这说明硕士学位论文已开始关注群众体育。
4.2城市体育和农村体育农村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农村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城市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导向的在城市开展的强身健体的体育锻炼活动。
两者的区别就是开展健身锻炼的地域不同。
不同区域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体育观念、运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体育公共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
2002年到的9年间,农村体育研究所占的比例不足25%;而城市体育研究一直占据主要地位,所占比例达到87.5%。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是扎根于城市文化而产生、成长和壮大起来的,因而很多的“体育问题”和“体育现象”都发生在城市体育中,这也成为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时关注的热点;
二是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并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的体育资源、大型体育赛事和体育消费市场都集中在城市,因此,城市的体育热点“话题”要多于农村,也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三是由于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的作者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学习、生活在城市中,因而城市体育研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研究的话题。
3结束语
由于硕士学位课程结构、知识领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硕士学位论文还无法超越客观条件的制约。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国家体育总局】推荐阅读:
公共体育设施规划06-21
公共体育教学课程10-10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条例10-25
重庆大学公共体育课改革常见问题解答09-20
公共体育跆拳道课实施翻转课堂研究论文10-30
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09-02
体育专项规划07-11
体育专业建设方案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