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

2024-10-12

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精选8篇)

1.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 篇一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总结

高二政治 李雪蓉

政治课改革的新理念是指符合时代发展脉搏、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改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步入社会之后的就业、生存、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的职责更应是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

新课程要求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材的呈现方式、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有相应的变化。

一、教学观念变化

坚持以人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二、教与学方式变化。

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课堂上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敢于大胆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拓展。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的学习方式体现个性化、选择性、合作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变化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能够再现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评价机制变化

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而且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合作性、个体创造性的综合评价机制。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

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存在疑惑和困难。

一、教材与新课标对应的疑惑

新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活动,其目的是从真实情景或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入门。有些看似贴近生活,实际上没考虑学生、学校实际,可操作性太低。但新教材淡化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压缩在时间非常有限的课时内,要求学生跳跃性思维,却带来断层感和挫折感,无疑又影响新课标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遇到来自于学生的障碍

绝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的过多关怀和直接保护下,获取生活经验的途径还较少,探究活动难以达到实效,致使新课改理念中要求体现的生活化目标难以实现。

由于学生对中考政治开卷考的错误认识,加大了与高中新课程政治衔接上的难度。对学科的重视度不够;缺乏对知识的表述、理解、整合的能力,缺乏对材料、观点和设问的阅读能力,运用理论术语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地书写、有逻辑性地组织答题能力较弱。

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一段时间实施发现,主要发言者仍然只是部分活跃分子而另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在看别人的“表演”,自己不准备,也不想思考。这样下去可能导致走向两极分化。

三、新课程没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和清晰的知识点陈列,多了些弹性和不确定性,给教学和教师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最主要的指标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考方案不明确,教学与高考该如何接轨,老师心里没有底,既想有所改革又怕偏离高考。

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采取如下措施:

一、落实备课组的活动,群策群力。

集体备课,统一目标、进度、测试;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听课评课;参与市区学校教研活动,借鉴提高;进行阶段性反思、质量分析和教学小结等。

二、积极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实效。

我们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尝试多种课堂模式,讨论辩论课、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组织综合探究活动。但仍对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加以辩证运用,重视核心知识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几对关系:知识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教学进度与学生参与度的关系;教学资源与学生接受度的关系;课堂生活化与社会延伸度的关系。

三、引导学生关注时政,感悟生活。

利用我校校园网提供的网络资源,让学生点评时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收集资料,体验政治学科的实用性和实现生活化的新课程目标。针对高中部寄宿生较多的特点,建议学校能为每个班级订阅一份较好的报纸,并开发出一小个时间段播放新闻,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政。

2.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 篇二

1. 选择有趣味性的话题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课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导入新课,需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简明扼要,语言言简意赅。导课的话题,可以是幽默故事、歌曲、漫画、笑话、时事新闻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内容之前,我先让学生唱了经典歌曲《春天的故事》, 歌词内容有,“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当学生歌声刚落,我提出问题: 1979年和1992年的中国发生的“春天的故事”分别指什么事件?这两个事件对中国造成的主要影响有哪些?由于学生初中阶段学过中国历史,所以,话音刚落,学生情绪激动,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这就很自然地导入了改革开放的新课题。

2. 预留悬念,留给学生思考的时 间和空间

教学悬念一般是指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师想让学生积极思考,不想把结论直接告知学生,于是就设置了一个关子, 使学生处于一种无法立即预知结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结果的状态,即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学悬念的合理预留,使学生的学习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对于老师设置的问题,学生会主动展开小组讨论,或者课下积极搜集材料,进行论证,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

例如,在讲国家的宏观调控时, 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张“一哄而下——下海”的漫画,市场经济条件下, 公务员下海经商、校长教师下海淘金、编辑作家下海捞金等不一而足。让学生仔细观察漫画中的各种人物及其举动, 预留悬念:市场经济下,漫画中的“一哄而下”的结果会有几种呢?下海会不会被淹死(即倾家荡产,还欠巨债)? 这里,面对“大海”里形形色色的商人, 他们的竞争是否有规有序,有没有管理者、组织者和裁判员呢?面对悬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我故意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展开热烈的讨论,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市场经济下,除了“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外,还有一只有形的手即“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起作用,无形手、有形手,手拉手,才能向前走。

正是教学悬念的预留,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中,学生讨论、论证, 最后获得了一致的结论,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更使课堂处于紧张活泼的状态。

3. 突显学生的主体性

在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为了拼成绩,大讲特讲政治理论和时事政治案例,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和罐子。只管自己的灌输,不管学生的学习感受,从而使整个教学处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离的状态,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也完全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为此,教学过程就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于是, 我尝试新的课程改革,每节课给学生留有1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让学生就教学的重点、难点、疑惑点、易错点、易混点等,运用分析、论证、辩论等形式,深入探究一些理论性强、抽象性高的问题,使真理越辩越明,也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政治课的教学,从而激活政治课堂。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平等性,便于学生主动搜集知识,准备论据,也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综合运用问题等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的综合运用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降低政治学科理论教学的难度,激发政治学科的教学活力和魅力,从而大大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效果。

摘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课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为此,教学过程就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起来。

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探究 篇三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是对改革呼唤的回应,面对如火如荼的课改洪潮,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必将完成一次深度蜕变,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更须提升素质。我在教学实践中,努力贯彻新课改理念,尝试全新授课模式,收获了传统课堂中不曾遇见的效果,对新课程的认识也不再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而是变得日

益明朗、深刻。

一、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价值与特点

㈠新课程以育人为核心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通过政治课的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适合自身条件的理论知识,引领他们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除了必修课外还增加了选修课知识,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这样将学生升学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得以兼顾,便

于找准人生坐标。

㈡新课程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㈢新课程用“三个代表” 思想捍卫对共产党的坚定信仰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青年学生极容易出现信仰失守,摧毁国家凝聚力,一盘散沙的局面就难以遏制。承担这一重要使命的就唯有高中政治了。新课程必修模块将“三个代表” 思想做了全面解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深对共产党的理解,不能因在党员队伍内出现个别腐败分子而动摇对共

产党的坚定信仰,把握了主流,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认识到读完高中,学生出现分层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有的学生才智超群适宜到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而有的学生在学业上已无发展潜力,步入社会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合上,尊重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出现了必修课与选修课。

三、 高中政治学科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的新理念,这坚持了用辩证唯物主义运动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做到了与时俱进,而不是当做僵硬的死的教条。在课程编写上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題之中,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相联系形成模块,将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洞悉社会、融入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感受课本知识的价值,从而增强主动学习和发展的

能力。

四、 高中政治学科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关系与组合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坚持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对于人才的衡量不宜用“一刀切”,要坚持“大人才观”,高中教育不仅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服务社区等,因此,在处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上,各地、各学校应在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规定的国家课程即必修课程外,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选修课内容,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问题和“吃不了”问题,这样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又反映了政治课在人文与社会学

习领域的特有价值。

五、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实施要素与原则

高中政治新课程的实施要素集中表现为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主动性,为落实这四项要素,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㈠针对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将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目的就是注意授课内容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否则就会照本宣科,令学生感觉枯燥、无聊,教学效果不佳。教育史上有多位著名教育家提出过教学生活化的主张,例如,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无独有偶,陶行知也提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的基本主张,他认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因此,教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构建学

生可能的生活。

㈡实践性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必须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为提高教育的效果,教师应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多组织些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熏陶,使知识得到进一步升

华。

㈢开放性

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为了落实这一要素,首先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做好充足的准备,预测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制定出与之相对应的预案。其次,教师为学生拓展教学时空的同时,避免课堂教学过程的庸俗化和无序

化,增强课堂驾驭能力。

㈣主动性

学生们谈起政治这门学科往往发出“爱你不容易”的慨叹,将“政治=枯燥”,认为学习政治就是“背、背、还是背”很无聊,从这门学科体会不到丝毫的快乐而只是负担。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个人认为老师有一定的责任,因为若采取单一的照本宣科的话,谁都很难激发求知欲。要改变现状,教师就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生活案例多做引导,多创设问题情境,使政治课的原理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惊奇,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

思维的内驱力。

六、 高中政治学科课程评价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传统意义上的评价机制是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验,这样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思维训练空间变窄。而现在的评价方式硬性指标不明显,在注重结果性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过程性评价。这样可以扭转“高分低能”的现象,既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察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在实际操作中,为提高评价效果,需要制定一些制度确保不走样。

高中政治新课程无论在内容编排还是能力训练方面较旧教材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对于用惯旧教材的老师来讲,要将新教材彻底吃透,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还需要我们下更大功

4.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 篇四

一是注意“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新高考命题“以能力考核为主要测试方向,重点考察用学过的知识联系相关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设计要求设置新情景、取材广泛,避免死记硬背内容和繁琐计算。这一切都需要学生备考是具备方法的知识。因此复习过程中我们要从一轮开始注意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指导,以保证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双基”过程中,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养。

高中政治知识容量大,不同的模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一模块的不同单元、课、框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概念理解、原理掌握、读题与审题、思维调整、小结与反思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多样的、适宜的、灵活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另外复习过程中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组合、优化,使学生能在复习过程中有的放矢,方法多样,避免复习课千篇一律,从而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在深入理解并熟练掌握课本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要进行必要的适当的练习,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能力养成。但不可搞题海战术,要以基础题为主,突出应用,并有一定数量的灵活问题和情景新颖的问题。在做、分析、探究、讲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指导,指导他们总结解题规律、方法、技巧,力求举一反三,以取事半功倍之效。如运用淘汰法和比较法解选择题,寻找主观题中参与类、评价类、认识类、意义类、图表类各种试题题型的一般解法等。

二是注意“社会生活中热点焦点问题的介入”。

新课程理念呼唤课程回归生活,反映到高考命题上就是试题要贴近生活实际,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标准也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事实教育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事实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留心国内外大事,多读书、多看报纸新闻、关注时政,并要鼓励学生敢于联系书本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注意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要鼓励学生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哲学生活、文化生活的角度,培养学生从材料和现象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是注意“对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探索”。

5.高中政治小论文写作指导 篇五

高中政治小论文写作指导

高中政治小论文写作指导 时政小论文的写作能够促进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写作给与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统一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论文写作形式比较新颖,深受学生喜爱。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论文的质量,教师必须加以以下指导: 第一: 积极动员,树立信心,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上给予指导,使学生弄清怎样拟定题目,怎样搜集材料,怎样谋篇布局等。第二:认真学习基本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要写好小论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基本理论,掌握基本观点;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例如我在学完《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后,要求学生写一篇以价格波动与企业的经营为主题的小论文,首先让学生具体了解价格波动的原因、表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企业经营的有关课本知识;然后,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工厂、企业实地调查走访,收集企业经营决策方面的事例。为小论文写作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第三:紧跟形势,独立思考,写出小论文的新意。所谓新意,就是指小论文的观点要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善于对平凡的事情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其不寻常之处。例如在《政治生活》第二单元,撰写关于打造权威政府的小论文,除了要认真学习课本上关于政府性质、职能、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爱文库】核心用户上传 朝阳【wlsh0908】整理 工作原则的基本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了解时政材料,深入分析、认真思考,才能找出富有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的切入点。第四:以小见大、材料精要、语言简练。短小精悍是小论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论文题目要小,有利于深入透彻的把问题分析清楚。小论文的语言也要凝练准确,表述简明扼要。

6.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 篇六

桐梓一中高一(2)班梁小涵

指导教师:梁正刚

时下有很多高中生佩带手机,并且把它带到学校去,作为一种时尚,这一现象是好还是坏,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各有说辞。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则调查。

学校:学生禁带手机入校。

“亲爱的,我在上课……”近日,某校高一的张老师在课堂上没收一部手机,当时手机的主人正在给一名高一年的女生发短信。张老师犹豫:“该不该把这个学生的家长请到学校来?”惊人的消费:月话费超过200元。“现在学校将近有70%的学生在使用手机或小灵通。” 张老师告诉记者,尽管学校明文规定学生禁带手机入校,但还是有许多学生明目张胆地在校园里使用,甚至在课堂上偷偷发短信息。有的学生一个月的手机费竟有三百元之多,比许多成年人还高。“只要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一律没收。期末考试完了再还给学生。” 张老师算了算说,她平均一个月要没收四部手机。

家长:给孩子配手机是为了联系方便。

手机没收上来后,多数家长都会急匆匆地找到老师,要求把手机归还给孩子。他们称:“给孩子配手机就是为了方便和孩子联系。”

另一所高中的老师告诉记者,手机普及率高了,价格也较便宜,于是家长纷纷给孩子配备手机。但家长没想到,孩子使用手机的用途常常与自己的意愿相违背。不少学生利用手机谈情说爱,没心思学习。

学生:使用手机是很正常的事。

“凭什么中学生就不能使用手机?”采访时,一名高中男生质疑道:“学校的IC卡电话机不够使,还经常出毛病,使用手机既不用排队又便捷。”

据了解,我市不少中学明确规定,学生禁带手机入校。有的学校虽没有明文规定,但也经常口头提醒学生。“禁带手机的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防止学生出现消费攀比现象,另一个就是怕影响学习。”一名老师说,事实上,学生朝这两个不良方向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专家:“硬禁”不可取,需要理性引导。

“硬性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是不可能有效的。”某中学高级教师王老师说,部分住读的学生为了方便和家人联系,所以才配备手机。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错,买部手机使用也无可厚非。但对学生来说,使用手机的前提是不能影响学习。对老师来说,课堂上应坚决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中学生拥有手机,手机短信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已经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高二学生张同学说,不久前对某些学校的800名中学生接收短信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垃圾短信正大量涌入校园,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六成短信是垃圾,去年暑假的一天,张同学和家人在饭店吃饭,有一群和他年龄相仿的人忽然打了起来,抡凳子、摔酒瓶,差点出了人命。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位男同学发短信骚扰了一位女同学。

这些事使张同学深受触动,萌生了十分强烈的冲动:详细调查手机垃圾短信在中学生中泛滥和危害的情况,用自己的行动向不良垃圾短信宣战!

调查表明,中学生利用手机收、发短信次数与通话次数之比约为8:1,短信成了中学生与家人、同学交流的主要方式。在他们收、发的手机短信息中,约61%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垃圾信息。这其中约64%是“有色”信息和无聊的骚扰信息,此外还有封建迷信类、诈骗类信息等。

“我昨晚梦到你了:我们漫步在小河边,相互依偎着。你抬头凝视着我的眼睛,深情地吐出三个字——汪、汪、汪。”此类无聊的骚扰信息是中学生接收、发送量最大的一类,有的学生甚至大量发送该类信息和同学“玩”。

“有色”信息是对中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类垃圾信息。这类信息除了淫秽、色情信息外,也包括不适合中学生的成人笑话等信息。

此外,中学生经常收到的垃圾信息还有:恶意连环信,这类信息往往要求收到短信者再转发若干条,否则就被诅咒;诈骗类信息,这类信息有的谎称收到信息的人“中奖”了,有的谎称自己手头有“海关罚没车”,要低价出售,有的谎称“将此短信转发若干条即可获赠手机话费若干”等:“黑色商业”信息,这类信息有办证的,还有卖防盗解码器、迷幻药、窃听器、透视眼镜、透视麻将的等等。

当心手机变手雷。“这是一个古老的符咒,请在收到此消息后发给20个朋友,等发完后,5天内家中就会发生好事,不发将有一个

月的霉运。”在调查中张同学发现,几乎所有的同学收到这样的短信后心里都不好受,总担心有什么事发生,其中一些同学连忙转发“以求心安”,但随之又很“内疚”。

垃圾短信正对中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树立、价值观的形成、积极生活态度的建立产生着不良影响。为此,年少的张为易大声疾呼:“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

中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渴望知道自己的人生追求最终能否实现,但封建迷信类的信息容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判断,要么放弃“命里本没有的”,要么坐等“命里本该有的”,将成败与命运联系起来。心理、情感测试类信息,容易使中学生靠“测试”来“解决问题”,成长中遇到的心理、情感问题得不到正确引导。恶意连环类信息,往往使接到的同学处在矛盾之中,要么自己一人苦恼,要么向同学朋友转嫁,影响正常的同学朋友关系。而诈骗和黑色商业类信息,则会使中学生对诚信这一做人准则产生怀疑,对社会产生片面认识。

可怕的是,中学生对垃圾短信对自身健康成长的危害并没有足够认识。调查中,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此类信息对自己“没有什么影响”,“只是发个短信、玩玩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有14%的同学认为“对自己有很大影响”。

7.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 篇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然而,江苏《政治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行为的行动主体。”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单纯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应将“教”转化为“导”,即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建立起良好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为给学生减负,省教育厅出台“五项严规”,其中针对高中的规定是“重中之重”,周六补课、夜自修上课均被禁。五项规定都是“刚性规定”,全省、市范围都要严格执行,“不搞特殊地区,没有例外学校”。既然学生在校时间只有星期一至星期五,而且语数外又是重点,分配给其他学科的时间只有上课时间,那么政治教师应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认为知识整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搞好知识整理的意义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只有采用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1]

学生自主整理知识体系是转变学习方法的方式之一,它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创造意识,使学生不断发展。

三、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整理呢

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让学生“放羊”,教师不起任何引导作用呢?我认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更深一步把握知识体系,教师应有的放矢,做到“六化”。

(一)考点问题化。

例《文化生活》中第一单元的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6)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我认为可将这些考点化为以下问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是什么?(5)文化对人的影响原理(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学生面对考点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以问题形式出现,就比较好整理。

(二)知识体系化。

教师给的问题是零散的,那么怎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是否让学生自己随便整理?我认为江苏政治高考中有五个模块,学生可以在整理完经济或政治模块后对每一模块构建知识体系,在此教师可提供整理的关键词。例如《政治生活》中,教师可提供“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党、民族、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关键词,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整理。知识体系的整理目的是构建体系,让学生将书读“薄”,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而不必要将知识点的内容再重现一遍。书越读越“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会越来越好。

(三)将考点问题、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

一个个考点让学生觉得知识点很多,很零散,所以一定要在整理完一个模块后及时对体系进行构建,将考点问题化、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例如在哲学模块中,学生整理完哲学考点后,觉得世界观、方法论很多,可对哲学模块内部进行整合,可分为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据此再整合。学生可以针对唯物论等整理一些学案、周练中的典型习题,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些题目和同学交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老师应在其中加以引导。

(四)整理周末化。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校肯定没有时间分配在政治学科上,那么何时整理呢?我认为整理可作为周末作业,在周末中整理一周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一周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整理可从学生进高中第一周周末抓起,高三复习时对所整理的内容进行二次整理。二次整理中可主要将精力集中于记忆、错题、经典例题和时事热点材料的整理。通过整理学生可以回忆上课的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提高迁移能力。

(五)教师经常督促化。

学生对知识每周进行整理,教师应有一颗高度责任心,对每次学生整理的知识进行批阅,以便让学生及时发现、弥补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不足。教师不能对学生所整理的知识简单地批一个“阅”,否则学生对整理就会松懈、怠慢、敷衍了事,从而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整理知识、内化知识、理解知识的目的。可以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赞赏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整理的有效性和自信心。

(六)考前对照整理巩固化。

有的老师和学生会问:这种整理有意义吗?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学生一方面可自主复习知识,构建知识内在体系,另一方面,在考前可对照整理的知识重点记忆,而不至于拿着书本不知道看什么、如何看,所以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也可提高复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临时抱佛脚”有时还是需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平时点滴的积累,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善于思维,构建出良好的知识体系,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学科知识的整理可以说是一项十分基础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是十分有效的。如果能延伸到其他学科,就可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8.高中政治学科小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设计策略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提供了从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契机。不同于以往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统编教材,富有区域特色、蕴含不同文化内涵的校本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各地区经济、自然、文化等条件不同,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存在差异,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为丰富统编教材内涵、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如何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设计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校本课程,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的适切性

高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90后”的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思辨,同时,对于各种观点,他们不再盲从,而是希望在探究中感悟真谛。灌输说教式的教育已经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认同。如何有效地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在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资源

我任教的位育中学地处上海市徐汇区,徐汇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龙华庙会、土山湾手工工艺、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术、沪上名人住宅、龙华烈士陵园、邹容墓地等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学生生活在徐汇,但有些学生对徐汇的悠久历史缺乏深入了解,人文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来选择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教学设计,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共鸣,在带领学生进行走访和考察时,可操作性也较强。通过以区域文化资源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孕育徐汇人家乡之情,激发徐汇人承当社会之责。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师生了解徐汇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推动社会人文课程建设,探索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

2.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

思想政治课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综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存在许多抽象的原理、概念,使学生不易理解,鉴于此,通过校本课程的补充教学,可以把问题具体化,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之中,使学生从案例中领悟到原理、概念以及在现实中的用处,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动力。当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时,进一步促进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了那种“为教而教”,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的局面。

高中学生喜欢关注社会热点,但面对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狂攻滥炸”式的各式信息,学生自身甄别能力有限,难免产生偏激和疑惑。思想政治教师此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进行引导和解惑。依托学校的时政社团,定期开设时政沙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时政沙龙,师生共同探讨某一时政话题,在对话中激发思想火花,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同时,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3.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位育中学,高一、高二年级每年都会进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一学生的南京社会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研组抓住学生赴南京进行课题研究的契机,将校本课程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教师筛选出与高一教学内容相关的课题,对学生进行立项指导。如,针对学生所选的“南京夫子庙与上海南京路商业模式比较”这一课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出发,结合宏观调控、产业经济调整、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等知识点,拓展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考察结束后,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论文撰写。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课程化,使得实践活动不再流于形式,经济常识中枯燥难懂的理论也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校本课程编排的承接性

所谓校本课程与教材的“承接”,既是校本课程教材与国家或省(市)课程大纲编订教材的衔接,又是校本课程教材在编排内容上自身的上下衔接。

1.紧扣大纲教材,提升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补充,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校本课程若完全与大纲教材脱离,会影响学生系统接受知识的能力。同时,脱离大纲教材,也会影响学生对大纲教材知识的理解,使得校本课程的学习缺乏系统化。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中要紧扣大纲教材,强化其学科属性,做到校本课程与学生原有知识储备顺利衔接,同时也起到了激活原有知识的作用。

在我校的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注重与大纲教材知识点的衔接,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强化了知识积累,同时,达到了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德育目标。

以下截取校本课程设计的片段:

教学资源 与教材知识点衔接 教学形式

(1)利用学校周边的邹容纪念馆、邹容墓等重要教育资源,以“邹容也是我们的同龄人”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与邹容展开跨越百年的精神对话哲学常识:结合第五课教学内容《创造价值、承担使命》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走访邹容纪念馆、参观祭扫、主题班会、寻访后人、舞台剧展演、诗文创作朗诵等形式,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邹容精神。

(2)黄道婆向海南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艺,促进民族交融政治常识:结合政治常识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参观黄道婆纪念馆,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比赛等形式着力挖掘黄道婆的精神内涵与当今意义。

(3)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提高生产力,促进乌泥泾地区经济发展经济常识:结合经济常识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引导学生理解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等知识点。

哲学常识:结合哲学常识第四课《分析矛盾、辩证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黄道婆将纺织技术传授给劳动人民,解决了劳苦大众遮体避寒的生存问题经济、政治常识:结合“和谐社会”理论,引导学生感悟黄道婆精神的民生价值。

由于校本课程在教学中紧扣大纲教材知识点,与学生的认知体系一脉相承,强化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校本课程教材编排上的自身衔接

现行的高中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基础、能力运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是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结构;(2)以社会生活经验为中心来组织,突出社会生活经验要素的地位和作用;(3)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来组织,突出学校生活中的人文熏陶。三个原则相互联结,都要体现学生个人兴趣、能力和需要。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深深感到,思想政治课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课程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的改善。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为教师带来了专业化发展的机遇,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从学生出发,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开发思想政治课的校本课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李子建.校本课程发展、教师发展与伙伴协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张广利.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3]周仁康.走向智慧的校本课程开发.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4]奚晓晶.校本课程之科目设计.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 上海市位育中学)

上一篇:三洲学校2011学年第一学期低年级数学集体备课计划下一篇:现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