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政府网

2024-10-18

菏泽市政府网(6篇)

1.菏泽市政府网 篇一

菏泽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实施意见

菏政发〔2011〕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1〕15号),深入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处理好市场基础性作用和政府引导推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等方面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按照高境界、高标准、高效率、高效益的要求,突出发展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机电设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和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对外开放合作,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培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提前部署,统筹规划。着眼长远,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及时推动,统筹规划科技研发、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好产业和区域发展的各项政策,统筹重点产业发展规划、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2.突出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做好科技创新储备、领军人才储备和产业化储备,围绕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发展主动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掌握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施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3.立足实际,重点突破。立足我市现有产业基础,结合行业发展潜力、产业带动效应、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化前景等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突破和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大力培育新兴产业聚集区,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突破。

4.健全政策,宽松环境。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公共支撑体系,落实财政激励、税收补贴、投融资扶持等方面政策,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力度,防止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5.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良好体制机制。

(三)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0亿元,力争达到26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其中新医药、新能源和高端机电设备制造产业成长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科技创新整体发展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培植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具备较大产业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成为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生产的重要基地。

二、突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一)新医药产业。

1.化学原料药及制剂。充分发挥我市化学原料药特色鲜明,产业链完整优势,大力发展大环内酯类和半合成抗生素,打造以抗生素为主的特色原料药品牌。积极推进产品系列化,大力发展配套的中间体生产,延长产业链。主动承接从国内一线城市转移的关联企业,利用新版GMP的机遇,提升产业集聚度。加快现有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加快企业相关国际认证,大力引进国外一流的关联产业入驻园区,促进园区化学原料药及制剂走向国际市场。

2.现代中药。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进一步改造中药生产加工工艺和剂型,提高中药质量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建设进程,形成中药材种植、中药提取、饮片加工、中成药、制剂开发与生产的优势产业集群。

3.生物制药。将生物制药作为未来生物医药的发展方向,加快生物制药产业的培育,依托山东步长制药、方明制药等现有企业,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大力引进和培育相关的生物制药企业,促进现代中药与生物制药相结合的产业发展。

4.医疗器械。注重培育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开发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装置,加快生物医用材料和制品的开发和生产,重点发展关节系统用的生物活性修复替换材料、医用胶原膜、特效医用胶布介入性治疗材料、检测试剂等。低端产品鼓励发展穿刺类注射器、留置针、输液器及羊肠线、缝合线、塑胶手套、无纺布等产品。

5.现代医药物流。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推动生物医药发展,大力建设现代医药物流。重点支持步长和海王医药物流建设,年交易额达到100亿元以上。

(二)新能源产业。

1.新能源发电。大力发展生物质直燃发电,积极发展黄灰秸秆混烧技术,拓展生物质燃料种类,大力发展高效生物质发电项目。加快牡丹区、曹县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建设步伐,开展好大唐鄄城生物质发电、成武生物质发电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争尽快取得核准批复。在经济较发达、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中心县城建设垃圾发电厂。依托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配套建设沼气发电项目。在风力资源较为丰富的黄河滩区、大型水库开展风场测风等前期工作,分期建设单机1.5MW以上的大型风电机组。充分利用荒地、水库坡面、城乡建筑物屋顶、南立面墙实施地面光伏电站、屋顶光伏电站和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工程,鼓励光伏产品生产企业开展光伏电站一体化建设,增强光伏产业竞争力。

2.太阳能热利用。按照新建建筑与太阳能热水系统同步建设的原则,在城市新建和改扩建的住宅、公共建筑中全面推广太阳能热利用产品。在农村和小城镇推广户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房和太阳灶。

3.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一是沼气利用。普及农村户用沼气,加快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沼气工程。二是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利用。采用分散的小型化加工和建设大型加工厂相结合的方式,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为大工业用户或城乡居民提供生物质商品燃料。

4.太阳能装备制造。围绕硅锭、硅片、压线、电池片、电池组件、地面光伏电站产业链,着力发展光伏一体化项目。重点发展转换效率稳定,原材料来源简单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同时兼顾发展转化率较高的硅基薄膜电池。将单县舜亦新能源公司打造成集光伏发电产业研发、设备制造及光伏电站建设为一体的大型光伏发电龙头企业。

5.半导体照明。鼓励和支持衬底材料生产和加工技术、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技术、大功率白光制造技术、光伏与LED结合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攻关,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围绕LED碳化硅衬底材料、高亮度发光外延片、大功率发光二极管、芯片、器件及终端应用产品的产业链条,发展一批高端LED产业化项目,形成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打造一家集产业研发、设备制造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高端LED生产制造企业。

(三)新材料产业。

1.特种金属材料。加快镁铝合金、高性能电子铜箔、高性能电池电极材料、集成电路用低弧度金属压延丝等新型材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培植以牡丹区为主的高性能金属材料产业集群。支持华盛荣镁业镁合金宽幅型材和板带挤压技术、蜂窝板/夹层板生产技术研究开发,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支持广源铜带高精超薄电子压延铜带箔的技术研发,形成一体化生产能力;支持天宇科技动力镍氢电池用泡沫镍材料、日升科技新型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的研发,形成年产单晶铜键合引线批量生产能力。

2.高性能纤维材料。打造碳纤维、玻璃纤维、芳纶等三大产业链,满足航空航天、高端机电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需求。加强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生产高端产品。重点支持方明集团年产5000吨间位芳纶、2000吨对位芳纶项目,呈祥公司年产复合材料20万吨、玻璃纤维10万吨项目。

3.建筑新材料。重点搞好建筑用阻热节能型材、超白光伏玻璃、高分子复合阻燃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抓好金奥36万吨超白压延玻璃、巨益新型建筑型材、成武外墙阻燃高分子材料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全力打造巨野建筑新材料产业集群。

4.半导体材料。开发半导体材料提纯、单晶的制备、薄膜外延生长技术。重点支持中厦电子半导体敏感材料的研究开发及规模化生产,形成陶瓷芯片、压热敏电阻5000万只/年生产能力,贴片式敏感电子元件10亿只/年生产能力。

(四)高端机电制造。

1.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集成制造(CIM)等技术,开发新型轴承、节能喷油泵、喷油嘴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加快专用工程机械整机一体化研发,抓好广源铜带新型轴承、华星油嘴节能油泵油嘴、单县湖西高强度轴承、通达机械液压静力压桩机、恒远起重机等项目建设;支持曹县广胜机械采用呋喃树脂砂工艺生产合金钢铸件的技术引进,形成批量生产能力;支持巨野矿山机械精密封防水防尘托辊的研发及产业化。形成郓城工程机械、巨野矿山设备等相关产业集群。

2.电力装备制造。重点开发超高压输变电设备、高压封闭式组合电器(GIS)、核电配套设备、风电设备制造等产业。重点搞好达驰超高压变压器、高效节能变压器、多功能组合变压器、专用变压器的研发与生产,将达驰集团打造成集研发、生产于一体,引领变压器发展潮流的大型电工电气集团。把成武打造成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生产基地。加快风电设备制造产业升级,联合外地企业,加快推进大型风电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大容量风电机组、发电机以及机械传动、控制等子系统,形成从材料、叶片、塔筒、主轴、控制系统、发电机到风电机组的产业链。重点支持以巨野巨益新能源为龙头的风力发电设备企业发展。

三、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准确把握国内外新技术发展趋势,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发挥政府各类科技专项的引领作用,立足自主创新,鼓励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集中力量掌握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标准,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引导多种形式的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围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健全创新平台的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加快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孵化基地,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积极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高技术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

(三)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发展一批由骨干企业牵头,相关中小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积极参与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企业为主体推动合作创新深入开展,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由技术转让向合作开发、技术入股等方面转化,逐步建立成果共有、利益共享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加强财税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力争到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

(四)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发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大力发展研发服务、设计服务、信息服务、创业服务、风险投资服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型服务业态,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加快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支持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强化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依法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完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加大对具有重大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鼓励我市企业参加各类标准制定,对参与或牵头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内和国际标准的,在安排和申请科技专项资金时优先给予支持。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理念,实行高层次人才无障碍引进等政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和项目为载体,实施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凝聚工程,重点引进一批省内外和海外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优化院校学科设置,发展与新兴产业相适应的新兴学科专业,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积极培养产业发展亟需的各类专业和实用技术人才。加强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力度,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共建,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选拔和使用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各类人才向战略新兴产业集聚。

(七)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自主创新,到2015年,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建成创新型城市。

四、深化开放合作,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空间

(一)强化招商引资。加大专业招商力度,有针对性地引进符合我市发展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上下游配套项目。组织专门力量开展产业招商和“补链式”专业招商,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形成集群化发展。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加强区域合作交流,通过招商、嫁接,引进大公司、大集团来菏兴业。

(二)强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鼓励海外人才携科技成果到我市进行产业化发展;吸引高层次的学术带头人和国际知名专家到我市兼职。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和北京、上海、南京、重庆、武汉、西安等地区和城市的对接与合作。

(三)提高利用外资的产业技术水平。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引导更多的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外商到我市设立创业投资企业,着力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创业,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企业到我市设立合作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聚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四)支持企业走向国外。鼓励我市企业到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国际创新平台,共享人才、信息、技术等各类资源,运用先进的研发手段,不断开发先进技术和产品,为国内企业跨越发展提供支撑。支持我市高技术企业到境外建立营销网络,拓宽发展空间,提高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

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统筹现有相关各类专项资金,形成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合力。全市各类与产业培育、技术研发相关的专项资金,在不改变现有管理权限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二是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化示范工程、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培育及获得上级资金支持的项目配套资金。市级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各县区要落实相关配套资金,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市引导资金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决定资金投向,并提出安排意见。三是抢抓国家、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机遇,多渠道争取中央、省级资金对我市新兴产业项目的支持。四是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二)强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等新模式。每年筛选确定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重点产业链和重点产业基地,搞好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扶持。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引导设立一批专业担保公司,扩大担保资金总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融资提供担保服务。

(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境内外上市步伐,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到主板、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上市。选择一批信用等级高、还本付息能力强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等。鼓励非上市企业充分利用场外交易市场进行股权交易,推动一批高风险、高收益、尚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场外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四)加快推动创业投资发展。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特别是积极争取设立中央、省财政参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县区设立地方财政参股的创投基金。吸引国企、民企、外资等各类社会资本在我市设立创投基金,助推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五)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为载体,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避免盲目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培植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技术先进、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产业链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式发展。发挥政府采购的拉动作用,调整政府采购目录,优先采购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产品。及时发布国际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引导企业主动规避贸易壁垒、汇率波动等风险。优先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供地,可按不低于土地等别相对应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标准的70%执行土地出让底价。

(六)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压缩办理时限,提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及信息网络,大力宣传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意义和先进典型,及时发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活力

(一)建立企业主动追求创新的内在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进高技术的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优化股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引导国有资本向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科技、人才、品牌等优势企业集聚。放宽市场准入,改善融资条件,搞好配套服务,加快发展创新型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大型企业和垄断行业企业的改组改造、并购联合,使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扶持应用型科研院所转换机制,主动与企业建立紧密的经济、科技合作关系,兴办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基地,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联合兴办创新型企业,形成资源共享、技术共创、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三)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深化行政审批、财税、投融资、土地等重点领域改革,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七、加强统筹协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机制,形成合力,统筹推进。成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强化规划引导。组织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加强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的衔接,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加强政策引导,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综合效益。

(三)建立考核制度。尽快建立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变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检查,及时督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二○一一年十一月十日

2.菏泽市政府网 篇二

巴西总统府社会传播秘书处日前与一家网络公司签署协议, 计划投入约468万美元巨资, 由这家公司负责全面升级巴西政府网站和总统府网站。

据巴西《价值报》报道, 部长级的社会传播秘书奥托尼?费尔南德斯说,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时利用网络壮大声势, 给巴西政府带来很大启示, 因此决定聘请一家专业公司来负责网络公关事宜。

他说, 目前的巴西政府网站和总统府网站内容较单一, 缺少互动, 希望新的网站能够在互动方面下工夫, 使得政府网站真正起到搜集民意、帮助领导人决策的作用。此外, 政府网站还应该宣传巴西社会文化成就, 为外国投资者提供咨询。

3.黑客“暗链”政府网 篇三

在我国一些公共事件中常有黑客的影子,而一些政府网站技术门槛较低则为黑客攻击提供了便利。

一项计算机专业统计数据表明,去年我国境内政府网站被篡改数量各月累计达2765个,其中不乏省部级政府部门网站,主要原因是口令过于简单和文件漏洞太多。

对于上述情况,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的研究引发了关注,根据他对我国政府网站的网页遭遇“暗链攻击”状况的统计:我国3000多万个政府网页,被恶意网站“暗链”上的高达10.22%;其中,有诈骗信息、色情信息、赌博信息的网页最多,达308万个,占10.13%。

让这些数据显得更耐人寻味的是政府网站的高投入,或许这便是黑客攻击政府网站获取成就感的来源。

政府网页犹如“窗户纸”

除了江西宜黄县政府网站,在去年湖北石首事件发生时,当地政府网站同样遭遇攻击,而这些只是政府网站遇“黑”的冰山一角。

在政府网站中同样还隐藏着如牛皮癣一样的“黄、赌、毒”暗链,数量触目惊心。今年5月,有网友发现进入广州市教育局网站,“再进‘单位概览一区县级市教育局-荔湾区教育信息网’,你会发现此网站拼命弹出成人电影之类的网页。”

在研究过程中,沈阳研发了国内首个“网络暗链追踪器”。沈阳向本刊记者演示,当他在电脑上启动追踪器软件,很快便找到新疆大学招生就业处网页,而在最下方出现一行小字“在上海哪家医院做最好?”点击进入便是上海虹桥医院的页面。

沈阳还提供了一个湖北黄冈市政府网站下的链接,点击进入显示是“2009年香港六合彩”。沈阳介绍,最夸张的一次,他通过追踪器发现一家政府网站下面竟然有千余个“网络牛皮癣”。

沈阳的发现得到权威部门统计数据的支撑,来自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CNCERT/CC)统计的数据表明,2008年7月份大陆地区被篡改的.org.cn网站多达347个,占到大陆网站总体被篡改量的6.25%。

此外,今年年初工信部一项数据表明,1月4日至10日,境内被篡改政府网站数量为178个,与前一周相比大幅增长40.9%,甚至有的网站居然从2007年“被黑”至今,但这些网站的主人毫不知情。

对此,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吕京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政府网站频频遭遇黑客攻击与网站的技术设备门槛低下有关,“很多政府网站犹如纸糊的窗户,不用说专业黑客,就连稍懂皮毛的网友,借助一两个黑客软件就能让网站瘫痪。”

吕京建介绍,自己走访了不少地方政府网站,发现不少政府网站只是装点门面,掏一大笔钱买堆设备,然后请几个稍微懂电脑的人制作个网页,就算实现了“政府上网工程”。

参差不齐的中国黑客

攻击政府网站的黑客究竟是哪一群神秘之师呢?为此,沈阳冒充黑客,在全国多个黑客组织的网上交流平台中卧底长达两年。

沈阳发现黑客水平参差不齐,其中大部分还是菜鸟级。沈阳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只是运用一些现成的工具进行攻击,真正会写代码的人只是很小—部分。

他说,黑客的门槛其实很低,最初级者往往从一些黑客网站对照着相关教程和工具便能“自学成才”;中级黑客能熟练运用工具;高手则能事先发现网页或网站的漏洞,然后研究出黑客软件来攻击。

沈阳说,如果引导不好,黑客们可能变成真正的“骇客”,形成一种巨大的破坏力量。

《纽约时报》的一篇名为《中国黑客探秘:为的是好玩赚钱》的报道就指出,在中国,黑客攻击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问题,一些人从中牟取了巨额经济利益。

“在这里,有专门的黑客研讨会和黑客培训学校;《黑客x档案》和《黑客防线》等杂志大行其道,提供入侵系统、制造病毒的详细教程。”该报道称,只要花上不到6美元,就可以买到一本《黑客入侵手册》。

但并非所有的黑客都具有破坏性,很多人只是技术爱好者。沈阳说,如果利用好他们,对国家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技术财富。

本刊记者登录一些黑客论坛,发现“不恶意破坏任何系统、不修改任何系统文件、不要入侵或攻击电信/政府机关的主机”几乎是所有黑客论坛的基本守则。但实际上,我国黑客因为身份的问题,技术才能很难得到全面发挥。在美国,世界头号黑客凯文·米特尼克在2000年1月21日出狱后,摇身变成了网络安全顾问。

中国黑客风云人物李俊,这个曾经制造出“熊猫烧香”病毒肆虐上百万台电脑的“高手”,在因病毒案获罪时,网友们曾为他规划了一条美好的出路:去公安部门的反病毒部门或去反病毒软件公司。但在其出狱后,却没有一家公司真正愿意接纳这个“民间毒王”。

至今,包括QQ群也不能公开用黑客名。沈阳认为,不应该一直把黑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一笔庞大的技术力量。”

扭曲的政府“上网”观念

近10年来,地方政府兴建网站的浪潮席卷全国,其大背景是1999年1月由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电信牵头,联合40多家部委倡议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

目前资料显示,我国中央部委网站普及率达到97.4%,省级政府网站普及率达到100%,地市级网站98.8%,已经建立了覆盖各级政府的政府网站体系。

与黑客们的低成本相比,政府网站的投入可谓惊人。今年年初,财政部网站公布的两个网站建设和改版中标公告引起了网民热议,从中可以管窥我国政府网站的巨额投入。

而政府网站高额的投入,往往更能激起黑客们攻击的欲望。以至于,一位黑客在攻击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后留下一句挑衅话,“网站被黑了还不知道。”

一位受访的黑客QQ群成员对本刊记者表示,“当你用一个几块钱的小工具在几千万投入的政府网站上为所欲为时,内心会有一种成就感。”

花了高价的政府网站不仅对黑客攻击防不胜防,甚至还买不来一声吆喝。来自2009年人民网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网站用户使用率较低,总体上不超过75%。由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人民网、中国经济网今年发布的“第八届(2009)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发布暨经验交流会”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用户对政府网站的服务效果表示不满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中国43个省会城市和较大市的政府门户网站当中,半数以上不合格。

4.菏泽市政府网 篇四

菏政发〔2007〕3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企业,各大中专院校:

为贯彻《山东省人民省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鲁政发〔2007〕40号)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推动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现就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重大意义

质量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性工程,质量水平是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反映。从2002年我市正式实施质量兴市战略以来,全市认真贯彻实施《质量振兴纲要》精神,深入开展质量兴市活动,全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质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我市质量工作还存在整体质量水平不高、质量意识不强、品牌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等问题。质量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我市综合竞争实力,有效应对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切实把质量兴市工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确保此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后劲相统一,全面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着力抓好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质量信用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一)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加快标准更新与应用,重点完善农产品、食品标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品总体质量水平;积极推进质量认证工作,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打造产品核心竞争力。

到今年年底,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农产品、食品、医药产品等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乡镇以上政府所在地的批发市场100%纳入质量安全检测范围,基本解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违禁农药、兽药、鱼药、饲料添加剂的问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小作坊100%签定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乡镇政府所在地以上市场、超市100%建立进货索证索票制度,乡镇(街道)、社区的食杂店100%建立食品进货台帐制度;解决县区政府所在地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经营问题,100%建立原料进货索证制度;县区城市定点屠宰率实现100%,县区政府所在地城区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单位销售和使用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关于人身健康安全的产品生产经营100%建立质量档案;非法进口的肉类、水果、废物100%退货或销毁,出口原料基地100%得到清查,出口食品运输包装100%加贴检验检疫标志。

到2010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志达到150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3个以上。90%以上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企业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定检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0%以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以上,山东名牌产品30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10个以上,中国驰名商标5件以上,山东著名商标100件以上。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居全国前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着力抓好工程质量。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和中介服务相结合的监管体系。推行重大工程设备监理制度,加强建设市场产品质量监督,遏止质量低劣产品进入建设工地。

到2010年,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一次性验收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70%以上,争创建设工程鲁班奖2个以上。

(三)引导提升服务质量。以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为抓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建立健全生产性服务业及物流、科技服务、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质量监管体制。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促进计量诚信建设,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国内较高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现代服务企业。

到2010年,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参与制(修)订5项以上地方服务标准,培育10个以上省级服务名牌企业。

(四)优化改善生态与环境质量。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加强小流域污染、大气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清洁生产。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

到2010年,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以上,三条主要河流的出境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城区空气质量良好率达到92%以上。

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工作重点

(一)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围绕培育六大产业、建设三大基地和发展服务业,大力培植骨干企业,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质量意识,全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建立和完善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售后服务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企业自主创新,支持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研发经费,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突出发挥名牌战略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制造业名牌、服务业名牌、农产品名牌的培育、扶持和宣传力度。建立较为完善的名牌支持、培育、振兴、引进和保护机制,积极推进“四个一批”工程,即支持壮大一批现有国家级、省级名牌(含国家免检、驰名、著名商标),培育发展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名牌,振兴一批老品牌、老字号,引进聚集一批省内外知名名牌。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品牌价值和竞争实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区域性品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提升与发展,以促进自主创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农产品、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健全我市科学、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要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工作新模式,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制(修)订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四)注重加强质量检验检测平台和出入境检验检疫实验室建设。要进一步加强计量基础建设,重视能源计量和民生计量,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增加效益等方面的基础保障作用。要围绕我市六大主导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着重抓好涉及产品安全的监督检验和应急技术保障能力,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建立技术装备精、检测水平高、支撑能力强的区域公共检测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科学、准确、高效的检测服务。

(五)不断完善质量信用体系。按照国家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以产品质量信用记录为重点,搭建质量信用信息化平台。引导企业增强诚信意识,提高信用等级,打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济环境。

(六)切实加强质量平安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质量监管职能,全面落实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通过开展农产品、生产领域、流通领域、药品、肉禽质量、消费品、进出口产品等专项整治,建立健全从产品设计、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到售后服务的工业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全过程监管链条,全面构建安全事故的预防和突发事件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建立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产品质量监管网络。要确保资源开采、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的质量安全,努力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安全可靠的投资环境,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经济安全运行。

五、实施质量兴市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质量法制建设。要加大质量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违法犯罪行为,尤其是制售伪劣食品、伪劣农资等与人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违法行为,制止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公正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质量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加强质量普法工作,形成知法、守法、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二)加强政府行政能力建设。推进责任政府、诚信政府、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质量人才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强质量人才梯队建设,重点培养高层次、高技能、满足不同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提高质量工作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快推进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制度,落实有关政策,鼓励工业企业关键岗位技术人员参加全国统一的质量工程师考试。

(四)加大质量工作的投入。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证实施质量兴市、质检机构建设、标准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组织重点质量问题攻关和质量改进等所必需的经费。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研发经费,加大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进步工作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五)建立政府奖励和扶持机制。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对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省级及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免检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对在招商引资中吸引外地知名品牌落户的给予奖励。各县区应相应进行配套奖励。鼓励银行、保险和担保机构加大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的扶持力度。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落实质量工作责任制,确保质量兴市目标的实现。市政府成立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定期调度各县区、各部门实施质量兴市工作情况;向市政府提出提高质量水平的政策建议;协调解决质量兴市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制定质量兴市的考核办法和考核指标;组织实施对各县区、各部门质量兴市工作的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分工,明确责任,加强配合,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各县区要加强对质量工作的领导,把质量工作纳入本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开展质量兴县区、兴企、兴业活动;明确工作责任和目标,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市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质量兴市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由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按组织考核。

附件:菏泽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略)

5.菏泽市政府网 篇五

市人民政府市长 孙爱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去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严峻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全面加快“转调创”步伐,着力培育“五大主导产业”,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2亿元,同比增长12%;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9.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30元,分别增长10.5%、11.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0亿元,增长23%;实际到位外资2.2亿美元,增长33%。引进落地过亿元项目220个,过10亿元项目53个。在建亿元以上项目455个,100个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投资计划。规划培育“五大主导产业”,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45亿元,增长19%;商贸物流业交易额突破2000亿元,增长14%。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注册私营企业4523家、个体工商户26327户,分别增长21.7%、11.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17.7亿元、贷款余额1230.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09.7亿元、168.3亿元。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预计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2.4:54.6:33,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粮食总产134.6亿斤,实现“十连增”,为全省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4.4万亩;标准化基地发展到320万亩;牡丹产业化走在全国前列,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3%;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140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9857个,带动农户50余万户。精心组织工业运行,规模以上企业新增202家、达到2607家,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450亿元、利税720亿元,分别增长18.2%、17%;入库税金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达到7家。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77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增长13.3%。积极推动外经贸发展,预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2亿美元。扎实推进金融工作,新增各类金融机构14家、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4家,浦发银行筹建完毕。着力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77.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主体税种占税收的比重达到57%,按可比口径提高5.9个百分点。

(三)城镇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城镇化率达到41.6%,提高1.6个百分点。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30个重点镇总体规划全部完成,8个项目获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启动实施城建工程186项,完成政府性投资10.2亿元,市图书馆开馆试运行,规划展览馆、文化艺术馆启动建设,打通中和路、振兴路等断头路5条,新建改造长城路、仓南路等道路25条,铺设雨污管网76公里,新增绿化面积717万平方米,国家园林城市创建通过专家组评审。加快县城和镇村建设,县城新增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人口11万,新增省级示范镇11个,建成农村新型社区270个。积极推进城市综合开发,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大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菏泽机场纳入国家民航发展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菏泽火车站完成站场改造、新站房加快施工,10座平原水库开工建设,德商高速、东新高速建设和济董路、砀定路升级改造进展顺利,220国道竣工通车。

(四)转方式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完成全社会研发投入2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1%;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创新型企业9家、中国驰名商标1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4件;国家“千人计划”、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级科技孵化器建设均实现零的突破;预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我市首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淘汰高耗能落后设备1200台(套),累计节能32万吨标准煤。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挖潜盘活存量土地1.2万亩,新增耕地5.1万亩。扎实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专项行动,空气质量逐步改善,三条主要出境河流水质稳定达标,代表山东再夺迎淮核查第一名。

(五)民生状况明显改善。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7.6%。圆满完成承诺的33件民生实事,增加实施了打通城区断头路、建设丹阳立交桥等6件民生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0.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5万人、社会保险参保18.1万人;城乡医疗救助标准均提高500元,城市低保月保障标准和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分别提高70元、200元,农村五保集中、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300元、900元;开工建设中心敬老院34处、建成投用17处,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全面展开。公开招录教师2400名,新改建中小学校舍107万平方米,新建幼儿园262所、城区中小学12所,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加快筹建。第一批医改试点进展顺利,市立医院完成改扩建工程,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40元,20种重大疾病纳入医疗保险,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模式全面推行。开工保障性住房1.1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72万户;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62万人,改造农村公路1658公里、窄危桥41座。新增集中供热覆盖面积320万平方米、民用天然气用户3.5万户;深入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新增公交线路6条、新能源公交车110辆。县区“两馆”主体基本完工,新建农村文化大院500个、村级健身工程856处,新增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1万户,送戏下乡1382场、送电影下乡7万场;圆满完成“十艺节”参赛办赛任务,9个剧目获国家级奖项。积极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质量监管,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人口计生、妇女儿童、邮政通讯、气象、人防、统计等事业持续发展,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民武装、防震减灾、物价、对台、史志、档案等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作风改进年”、治理“庸懒散”、优化营商环境等活动,精简行政审批事项127项,压缩办理时限64%,市级中介组织与行业主管部门实现分离,涉企收费标准大幅降低,服务效能明显提升。修订了县区科学发展观摩、考核办法,完善政务督查联动机制,出台鼓励“飞地经济”、促进园区建设、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高外经贸水平等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了工作落实和发展方式转变。理顺了高新区管理体制,整合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财税、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得到加强。

取得上述成绩,实属不易,凝聚了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向驻菏部队、武警官兵和中央、省驻菏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菏泽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欠发达的市情没有改变,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投入产出率低,资源消耗高,创新能力弱,产业竞争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任务繁重;地方财力薄弱与改善民生刚性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一些群众期盼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政府破解发展难题的能力、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4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菏泽指示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关键一年。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原则,立足我市欠发达实际,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双轮驱动”战略,全力加快“转调创”步伐,着力培植“五大主导产业”,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确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争取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更高一些;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3‰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上述指标比往年有所调低,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与中央和省实现工作指导转变的要求相衔接。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不再简单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把推动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并调低了增长指标。二是符合菏泽现阶段发展特征。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市进入适度调整阶段,调低增长指标符合发展规律,切合菏泽实际。三是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调低增长指标,能为深化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留出空间,有利于引导各级追求实实在在的发展,追求干部群众真正得实惠的发展,追求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而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全面激发发展活力

改革是时代的最强音,更是发展的源动力,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委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进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与行政机构脱钩,努力打破“官垄断”。健全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巩固扩大“三项重点工作”成果。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力度。二是围绕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发展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加快农村信用社银行化改革步伐。三是围绕活跃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家庭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积极构建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四是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深化改革。理顺市区综合开发工作机制,调动牡丹区、开发区、高新区的积极性。完善土地收储制度,创新城建融资机制,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做大政府融资平台,加快推进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放开城市落户限制,搞好各项社会保障衔接,促进进城农民有序市民化。五是围绕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和县域内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办学,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整合,加大救助资源统筹力度,推进城乡低保统筹发展。加快推动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启动第二轮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引导民营医院加快发展。做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衔接工作,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六是围绕规范财税管理深化改革。完善征收机制,堵塞“跑冒滴漏”,杜绝虚收空转,优化财政结构。规范财政支出,推行“全口径”预算,完善“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制度。健全国有资产运营监管机制,规范公共资源交易,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七是围绕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改革。加快网格化管理步伐,深化村(居)务公开,完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预防控制体系,建立更严格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和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四、坚持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当前,欠发达仍然是菏泽最大的实际,加快经济发展仍然是菏泽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和最根本的任务,必须紧紧抓住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全力加快发展步伐。

(一)以更高的境界推进新型工业化。菏泽发展落后,突出表现为工业总量小、发展层次低,要摆脱欠发达面貌,必须下大力膨胀工业规模、提升工业档次。一是努力提高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水平。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投入的主渠道,大力转变招商方式,坚决摒弃“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坚决不上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能过剩的项目;坚持“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重,全力引进产业配套能力强、科技含量高、财政贡献大的项目,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高水平搞好项目策划,确保纳入国家和省计划的项目个数居全省前列。完善领导干部分包重点项目机制,推动100个市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认真落实加快11个省级园区发展的意见,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商住、物流等服务体系,促进项目向园区聚集。二是着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以打造终端产品为目标,围绕补齐完善产业链条和打造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配套拉动作用的项目,倾力打造能源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产业。推动关联企业协同协作,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促进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切实增强四大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三是努力做优做强现有企业。突出抓好骨干企业培育,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创新,促进内涵发展,努力把百强企业打造成全市现代管理的标兵、科技创新的先锋、奉献社会的楷模、经济发展的支撑。加大低效企业排查力度,帮助其分析存在问题、解除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地释放闲置产能;对停产、半停产而又无法盘活的企业,以及占用大量土地、长期没有贡献的企业,坚决“腾笼换鸟”。强化企业家培训,使他们提升境界、拓展思路,搞好长远规划,谋求更高水平发展。四是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足额落实并充分用好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确保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1%。抓好公共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开发区、高新区尽快建成国家级标准的科技孵化器,各县区加快建设省级标准以上的科技孵化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促进科研投入成果化、科研成果产业化,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1%以上。五是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青岛保税港区菏泽功能区建设,加强出口基地和示范区建设,落实好出口退税和进口设备增值税抵扣政策,调整优化出口结构,扩大紧缺资源、核心技术、关键装备进口,力争实现进出口总额36.8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2.5亿美元。

(二)以更高的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一是提升城镇功能。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的整体功能。抓好17个省级示范镇和30个市级重点镇建设,加快打造一批小卫星城。尊重群众意愿,稳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二是提高综合开发水平。注重开发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大力引进业界强企名企,有序推进大片区组团开发,坚决改变零打碎敲的开发模式。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条件不成熟,宁可不建、缓建,也不能仓促上马、留下遗憾。保护好菏泽城的“外圆内方”结构,以及护城河、护城堤等古迹,突出历史文化特色,让人们望得见林海、看得见水邑、闻得到花香、记得住乡愁。三是提高管理水平。加快构建市县互联的“数字城管”新模式,努力实现城镇管理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着力加强老城区、背街巷等重点区域和城市公共卫生、绿化、亮化等重点领域管理,搞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下大力解决脏乱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巩固园林城、文明城、卫生城创建成果。四是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推动东新高速、济祁高速、砀定线西延等交通重点工程,确保德商高速菏泽段建成通车、菏泽火车站全面竣工运营,菏泽机场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开工条件;竭力推进曲阜东经菏泽至兰考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加快13座平原水库、坚强智能电网、洙水河航道等工程建设,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更高的层次推进农业现代化。充分发挥农业大市优势,按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由大向强转变。一是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继续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的同时,重点抓好牡丹、芦笋、山药、中药材等特色农作物的规模种植。力争新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50万亩、牡丹25万亩。加快发展林下养殖,新增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区110个。抢抓总书记视察牡丹产业的机遇,强化扶持推动,探索种植保险,加大研发、营销力度,拉伸产业链条,力争早日把牡丹产业打造成特色支柱产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加快打造特色加工集群。确保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100家、市级龙头企业20家,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0亿元。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支撑。突出抓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推广,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努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确保全年培训农民20万人次,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以上。

(四)以更快的速度推进服务业发展。发展服务业是调结构、稳增长、促就业、富民富财政的重大举措,必须按照提质增速的要求,全力推动、加快发展,确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一是突出发展商贸物流业。按照“一核两轴四区多中心”的总体布局,围绕重要资源、重点产业和货物集散等,加快建设大型商贸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骨干商贸物流企业和配套支撑项目,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确保商贸物流业交易额增长14%以上。二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强化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推进重点景区和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策划,举办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快打造“牡丹之都、好汉之乡”旅游品牌,确保旅游总收入增长15%以上。三是加快发展金融业。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规范民间融资管理,确保新增社会信用总量340亿元。四是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充分发挥林交会、农资会、住博会等展会的品牌效应,推动会展业向高层次、常态化发展;积极发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物联网、邮政、通讯、信息、创意等新兴业态,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以更大的力度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按照总书记“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指示要求,引导各县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努力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一是促进“三区”高端发展。按照高端高效、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要求,引导开发区、高新区、牡丹区加快转变发展思路,努力在全市转型发展中争当领头雁、排头兵。支持开发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改造提升现有产业,力争早日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高新区倾力打造“高新”品牌,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信息产业,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鼓励牡丹区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做好“退二进三”文章,突出抓好城市综合开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牡丹产业培育,努力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二是推动各县协调发展。鼓励先进县率先突破,支持定陶、鄄城、成武加快赶超。引导各县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培植2-3个主导产业,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认真落实“飞地经济”发展政策,推动项目按产业定位跨县域、跨园区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同质化发展。三是推进乡镇加快发展。把壮大镇域经济作为扩大就业、富裕农民、支撑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推动各乡镇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大力发展板材、果蔬、纺织、草柳编等特色加工,不断提升加工档次,倾力打造特色板块经济,努力形成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竞相发展的强劲态势。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降低准入门槛,最大限度地调动民资、集中民智、激发民力,努力营造“千军万马”上项目、闯市场、办企业的浓厚氛围,不断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五、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狠抓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坚决守护好菏泽这片蓝天、碧水、净土。一是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强化项目审批管理,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坚决把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拒之门外,决不要变了色、带了味的GDp。完善“治、用、保、防、控”流域治污体系,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全面实施涉水企业“十个一”工程,加快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市区、县城建成区管网铺设到位、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到位,确保河流水质持续改善。二是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完善属地管理和行业管理双重责任制,全面加强建设工地、拆迁现场、渣土运输、道路保洁等重点领域管理,推进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加快燃煤锅炉、“黄标车”淘汰步伐,抓好重点行业脱硝脱硫、油烟净化和工业异味治理,促进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蓝天白云”天数不断增加。三是强力推进节能降耗。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新增能耗等量淘汰制度,坚决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清单计划,扎实开展企业能效对标活动,全面实施节能技改工程;巩固扩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统筹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各个领域节能,确保节能35万吨标准煤。四是全面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严格资源利用许可制度,大力推广节水节材新技术,突出抓好郓城煤化工园区和30个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规范土地使用管理,坚决遏制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加大低效闲置土地整治力度,鼓励支持企业“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五是抓好生态环境建设。深入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区裸露土地绿化,抓好河道生态修复和湿地公园建设,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搞好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推进乡村文明行动,促进城乡环境持续改善。

六、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把“民之所望”作为“政之所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今年重点办好7个方面30件民生实事。城乡就业方面:强化就业培训,完成技能培训7万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新增城镇就业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万人,帮扶困难群体就业4500人;加强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创业7500人,带动就业2万人。社会保障方面: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提高300元;医疗救助最高限额提高5000元;城乡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新建中心敬老院16处,每千名老人拥有社会养老床位数达到26张;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每年免费查体一次,为9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高龄补贴;开工保障性住房1万套以上,改造棚户区6600户、农村危房5000户。教育发展方面:新、改扩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120万平方米;新建城区学校14所以上,新建市级高中一处,完成菏泽一中南校区扩建和菏泽一中老校区、市实验小学北校区改建;新建幼儿园200所;创建省级规范化职教中心2处;齐鲁工业大学菏泽校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公开招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2000名以上;救助城乡低保和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各1000名,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医疗服务方面: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快市直6家医疗卫生机构扩建步伐,新增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推动曹县、鄄城、东明等县级医院迁建加快实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方面:新增集中供热覆盖面积300万平方米;新增民用天然气用户5.5万户,其中市区2万户;新增农村饮水安全人口80万人;市区增加新能源公交车100辆。文化体育方面:新建农村文化大院350家、文化广场200处;新建数字化农家书屋200家,充实提升农家书屋500家;完成送戏下乡1450场、送电影下乡7万场;规划市体育中心;开工建设市体校新校区;完成50个乡镇、800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扶贫开发方面:完善扶贫方案,强化帮扶措施,确保30万人脱贫。

七、坚持从严治政,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围绕完成任务目标,我们一定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深入开展“作风提升年”活动,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一)打造责任政府。把是否忠诚履职、尽心尽责,作为检验政治品格的重要尺度,把为全市人民谋福祉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大力弘扬“勇于担当”精神,只要有利于菏泽发展,就毫不动摇坚持、义无反顾推动,决不见了问题躲着走、遇到困难绕着走,决不当随风摇摆的“墙头草”和“老好人”。大力倡导“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甘当改革发展路上的铺路石,“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多做功在当今利在后世的实事好事。在发展中,着力争取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着力争取能真正让干部群众得实惠的速度,坚决不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寅吃卯粮的事情,坚决不让今天的政绩成为明天的包袱。

(二)打造务实政府。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抓整改,重拳整治“庸懒散”,下决心解决“中梗阻”、“堰塞湖”等突出问题。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深入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主动到问题多、困难大的地方倾听民声、为民解难。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号子喊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全力推动工作落实。健全督查联动机制,加大考核奖惩力度,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不搞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欺世盗名的浮夸之风。

(三)打造法治政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审判、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深入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凡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一律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严格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严厉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失职渎职行为,坚决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四)打造廉洁政府。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艰苦奋斗的传统决不丢,勤俭节约的要求永不忘。始终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自觉做到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为官,维护人民公仆的良好形象。坚持反腐倡廉常抓不懈,拒腐防变警钟长鸣,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6.河南省人民政府网 篇六

网站简介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是在省政府领导同志的关心、指导下,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办,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协作建设而成的。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作为河南省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公众与政府交流互动的渠道,对于促进政务公开、推进依法行政、接受公众监督、改进行政管理、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是省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以及各省辖市人民政府在国际互联网上发布政府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综合平台。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现开通“今日河南、河南概况、政务公开、公共服务、专题专栏、互动交流”等栏目,面向社会提供政务信息和与政府业务相关的服务,逐步实现政府与企业、公民的互动交流。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于2006年12月31日正式开通。这对于河南近1亿的亲爱的广大公众来说无疑是了解本土民情、政治、文化等最好最直接的方法。

网站大事记

2010年7月21日,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考察调研,对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建设提出了新的、具体工作要求。

2009年9月4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在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等领导的陪同下,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调研,专门视察了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2009年4月29日,史济春副省长做客省政府门户网站视频直播间,谈我省“企业服务年”开展情况。

2009年3月26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就“己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主题、亮点对省政协主席王全书进行了专访。

2008年12月31日,河南省政府代省长郭庚茂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发表新年贺词,向全省人民、海内外朋友和广大网友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网友反响热烈。

2008年11月,省政府门户网站参与2008河南省政府系统网站绩效评估工作。2008年11月3日,河南省副省长、公安厅厅长秦玉海做客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直播间,谈从严治警,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访谈结束后,副省长秦玉海等领导来到省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视察工作,与编辑部员工亲切握手,并与大家合影留念。

2008年8月,省政府门户网站加强网站安全保障工作,对网络设备及系统进行多次安全排查,保证了奥运期间省政府门户网站安全稳定运行。

2008年6月27日,省政府门户网站邀请部分内容保障单位就政务动态信息报送、领导访谈、网上咨询及日常内容更新等内容保障工作进行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推进内容保障工作。

2008年5月21日,河南省政府副省长宋璇涛接受省政府门户网站专访,介绍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工作的重要部署和我省援川救灾工作情况。

2008年4月,省政府门户网站按照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有关要求,对网站栏目进行了调整,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开发了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网上申请系统等。

2008年3月18日,省政府门户网站邀请郑州市副市长穆为民就“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进行了视频直播访谈,访谈当日,省政府门户网站论坛主题帖子被浏览近2万次,网友跟帖提问近500条,近3000名网友在线观看访谈视频并参与讨论;访谈受到省内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商报、大河网、河南手机报等媒体对访谈发布预告并予以报道,其中大河报、河南商报均以两个整版篇幅对访谈内容进行报道,中国政府网还对

访谈进行了转载链接,访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007年12月31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一周年。省政府各部门、各省辖市政府领导为省政府门户网站题写寄语。

2007年5月18-20日,省政府办公厅对各省辖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内容保障相关人员进行了省政府门户网站应用技术培训。

2007年1月11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报告》显示,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在全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居省级政府网站第12名,较2005年提升15个名次,成为绩效排名提升最快的省级政府网站。

2006年12月31日,省政府举行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仪式,省委常委、副省长孔玉芳点击开通省政府门户网站。

2006年11月9日至10日,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会议暨首届河南省电子政务论坛在郑州召开。省政府秘书长卢大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朱夏炎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中心赵建青处长到会指导工作。各省辖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网站建设负责人参加了会议。省政府秘书长卢大伟对做好省政府门户网站内容保障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他强调内容保障是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关键和重中之重,各省辖市政府、省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对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工作,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进一步强化工作职责。同时,要完善网站内容保障工作运行机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不断提高内容保障工作水平,切实做好对省政府门户网站的内容保障工作。

2006年10月1日省政府门户网站开通试运行。

2006年9月27日,省政府秘书长卢大伟听取网站建设的专题汇报并指出: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是我省政府对外宣传、外界了解河南的权威渠道,也是群众了解政府工作、政府为民服务和与群众交流的权威渠道。要求一定要把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好,建成国内一流政府网站。

2006年5月完成省政府门户网站设备购置及工程监理招标工作。

2006年3月完成省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审批。

2005年7月完成省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建设项目“建设方案”的专家论证评审。

2005年初,省政府决定改版建设省政府门户网站,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实施网站建设工程,确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为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协作单位,承担省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日常运行维护服务工作。

1999年,省政府网站开通。网址

上一篇:独自等待经典台词下一篇:读老人与海有感800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