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中心应急

2024-09-01

疾控中心应急(精选8篇)

1.疾控中心应急 篇一

达县疾控中心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为规范和加强本中心消防安全管理,为确保全体干部职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防病治病的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力保消防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失减少,危害降低,能快速、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置消防事故,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与会议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单位消防环境建设与准备的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总指挥):马文华

主要职责:负责定时召开消防安全工作领导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消防安全事宜。

副组长(副总指挥):杜莉 黄国庆 吴世洪 曾庆平

主要职责:具体负责组织对紧急预案的落实情况,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保证完成校领导部署的各项任务。

成 员:陈伟 刘华英 罗玲 蒋绍禹 陈璨 吴涛 柏春刚 童远权 郝成芳 唐捷 杨晓果 郝晓玉

主要职责:具体负责火险发生时各部门突发事件的处理、报告、监控与协调,保证领导小组紧急指令的畅通和顺利落实;做好宣传、教育、检查等工作,努力将火灾事故减小到最低限度。

二、应急措施

1、发生火灾时,由现场同志向主任报告,中心领导立即通知各成员,由各成员指挥相关人员立即行动,到达预定地点。总指挥或副总指挥迅速到现场和主控室进行指挥。

① 切断电源。

② 组织被困人员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准备撤离。(稳定情绪第一、沉着冷静为要,防止引起全校恐慌)。

③呼叫119、110,并根据实际情况呼叫报市卫生局。④打开大门让消防队救火车进入单位。

⑤疏散人员在楼梯口处组织职工有序地撤离,以免发生踩踏事件,疏散线路原则上按上下班线路,2、撤离顺序:火灾发生后,由中心主任迅速到现场指挥撤离,其他同志按要求到现场配合中心主任指挥。

三、有关要求

1、沉着冷静指挥。组织人员按分工合作,沉着冷静,指挥得当。救人是第一原则,各指挥疏散职工要识大体顾大局,在第一时间,有序地组织人员疏散转移。严密控制下楼速度,以免造成楼道挤压,防止因恐慌而跳楼情况发生,疏散人员应最后撤离现场。

A.火灾时,由于有烟气,能见度差,现场指挥人员应保持镇静,稳定好人员情绪,维护好现场秩序,组织有序疏散,防止惊慌造成挤伤、踩伤等事故。B.利用现场有利条件,快速疏散。下层着火时,楼梯未坍塌的采用低姿势迅速而下,有条件的可用湿毛巾,堵住嘴、鼻,用湿毯子披围在身上从烟火中冲过去。

C.高层着火时疏散时较为困难,困此更应沉着冷静,不可采取莽撞措施,应按照安全出口的指示标志,尽快从安全通道和室外消防楼梯安全撤出,切忌跳楼。火势确实较大无法逃生,可躲避到阳台、平台或关闭房门用湿毛巾堵塞门缝防止烟火进入,并用水浇湿房门,等待救护人员到来。

D.火灾时,一旦人体身上着火,应尽快地把衣服撕碎扔掉,切记不能奔跑,那样会使火越烧越旺,还会把火种带到其他场所。如旁边有水,立即用水浇洒全身,或用湿毯子等压灭火焰,着火人也可就地倒下打滚,把身上的火焰压灭。

2、儿童和老人均不得参与救火。疏散时必须服从指挥人员的安排,有序按计划快步撤离,不得参与救火。

3、稳定群众情绪。无论中心何处发生火灾,疏散人员都应撤到安全地带、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后,不得任意走动,更不得返回火灾区。科室科长或指挥人员迅速清点人数,并向总指挥汇报情况。

4、扑灭初起火灾。灭火行动组在火灾初起时,要就近起用灭火器,进行紧急扑救,尽最大努力扑灭初起火源或减弱火势,或关闭门窗控制火势漫延,为群众疏散争取更多时间,在群众未完全撤离前又能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不得撤离火灾现场。

5、物资疏散:火场上的物资疏散,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防止火势蔓延和扩大。

A.首先疏散的物资是那些可能扩大火灾和有爆炸危险的物资。例如起火点附近的油桶、液化气罐、化学实验室易爆和有毒物品,以及 堵塞通道使灭火行动受阴的物资。

B.疏散性质重要、价值昂贵的物资。例如机密文件、档案资历料、高级仪器、珍贵文物以及价值贵重的物资。

6、确保通信联络。在火灾发生时,各组要确保通信联络,及时联系,把有关情况报告总指挥。

7、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原因,维持秩序。划出警戒范围,严禁其他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着火现场,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同时也为火灾消灭后的调查起火原因提供有力证据。如果在火灾调查人员未到之前火灾已经扑灭,应当把了解的情况向他们介绍,并配合调查组提供当事人或见证人。

2.疾控中心应急 篇二

SWOT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1], SWOT分析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优势 (strengths, S) 、劣势 (weaknesses, W) 、以及环境中的机会 (opportunities, O) 和威胁 (threats, T) 按照一定的次序矩阵形式排列[2], 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 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 有助于深刻理解环境, 进行内外资源整合。通过分析外部环境, 评估可以挖掘的机会, 找出面临的威胁;对内部资源进行分析, 识别优势和劣势, 将两者结合起来, 从而对项目或工作进行整体评价, 作出战略的制定[3]。SWOT分析法已广泛应用于企业或单位内外部环境评价及竞争情报的研究中。

加强应急值守各项工作, 是确保政令畅通、信息即时传送、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 是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前提和保障。加强日常应值守制度建设, 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更是应急状态下处置突发事件的关键。应采取措施, 切实抓好应急值守工作, 以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确保社会安全稳定[4]。对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来说, 应急值守 (24 h值班) 是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疾控中心”) 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 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系统的组成部分, 是在应对突发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到达现场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北京市区县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值守模式进行SWOT分析, 可以对现有的应急值守工作进行整体的评价, 从而为朝阳区疾控中心的应急值守工作的修订做出策略选择。

2 区县疾控中心应急值守模式的构成

通过调查了解到, 目前北京市区县疾控中心有三类公共卫生应急值守模式:第一类, 值班人数最少, 只设一个值班人员接听电话, 发生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值班人员只负责电话通知相关专业工作人员, 值班人员不需要赶赴现场进行事件调查处理, 代表区县是门头沟区、房山区;第二类, 值班人数相对较少, 设2名值班人员, 其中1名值班人员处理值班期间内的各类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 另外1名在值班室留守, 代表区县是东城区、丰台区;第三类, 值班人数最多, 按专业进行划分, 分别安排传染病疫情值班人员和处理公共卫生事件值班人员, 同时另外安排人员在值班室留守, 代表区县是朝阳区、顺义区。以上三类应急值守模式各有利弊, 需要通过分析并结合本地区实际, 选择更加适宜的值守模式, 确保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畅通、处置高效、社会安全稳定。

3 三类公共卫生应急值守模式SWOT分析

根据三类卫生应急值守模式的内外条件和相互联系进行SWOT分析, 其中, 将威胁看成是一种挑战, 结果如表1所示[3]。

3.1 优势分析

3.1.1 第一类。值班人数最少, 值班电话统一, 值班室固定, 投入的成本最低。

值班人员职责明晰, 任务简单, 仅负责接听值班电话, 如遇需现场处置的疫情或事件时能够及时通知到相关专业技术人员, 不参与现场调查, 因此不需要复杂的专业培训, 即可参与值班;全疾控中心的人员均可以值班, 值班间隔大, 人员容易安排。

3.1.2 第二类。值班人数较少, 值班电话统一, 值班室固定, 投入的成本相对较低。

值班人员设2人 (均为专业技术人员或专业人员与行政人员各一名) , 专业技术人员不需区分专业, 需处理值班期间发生的各类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 可参与值班人员相对较多, 则值班间隔相对较长, 人员比较容易安排。

3.1.3第三类。值班人员按专业划分开展应急值守, 以处理在值班期间发生的各类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 能够保证接报事件为本专业人员, 并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置, 对值班人员的培训相对较容易。

3.2 劣势分析

3.2.1 第一类。

此类值守模式的最大劣势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疫情信息并快速到达事件发生现场, 因值班人员电话通知专业人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其中也可能存在通讯不畅或人员外出联系不上的情况, 则需要值班人员不断联系其他专业人员;另外, 现场处置需携带相关物资, 包括调查表、采样工具、实验室检测设备等, 均需要专业人员到达工作单位后携带物资才能赶赴现场, 时间上的拖延是必然的。

3.2.2 第二类。

此类值守模式, 打破专业界限, 来自不同专业的值班人员需要处理值班期间发生的各类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在难以保证专业培训效果的情况下, 可能存在调查处置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欠缺规范的情况, 如需达到专业处置水平, 需要前期开展大量的实操性的培训与现场实践。

3.2.3 第三类。

因各专业人员数量有限, 值班人员值班频率高, 且当班人数多, 需要准备多个值班室和休息室, 导致值班费、餐费等投入的成本高, 值班电话不统一, 在疫情较少时, 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成本的较大浪费。

3.3 机会分析

3.3.1 第一类。

采用只设一个值班人员接听电话的值班方式是由于单位职工大都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范围内, 住所离单位比较近, 可以在接到值班人员通知后较快地赶到工作单位, 并能尽快从单位出发赶到事件发生现场。

3.3.2第二类。

采用专业技术人员不分专业, 处理在值班期间发生的各类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值班方式, 是因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居住地较为分散、值班条件不足等因素。

3.3.3 第三类。

采用分别安排传染病疫情值班人员和公共卫生事件值班人员的值班模式, 一方面是沿承旧有的已经固化的值班模式, 另一反面是所辖区域内的发生疫情或事件的情况较多, 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赶赴现场进行处理, 另外, 人员居住较为分散, 不适合临时调用。

3.4 挑战分析

3.4.1 第一类。

由于外界的风险无法预估, “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 哪怕这些风险的可能性极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 但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和消除”[5]当遇到突发疫情且发生人数较多的情况, 仅一名值班人员, 往往会措手不及, 因此面对突发多点位疫情时, 此类值班模式的风险大大增加。如何保持电话通畅、能够迅速到达事件发生现场是此类应急值守模式的挑战, 同时, 在电话通知的过程中不能总习惯于呼叫住所离单位最近的专业人员。

3.4.2 第二类。

对于非本专业的人员处理其他专业的事件, 如何确保事件处理的及时性和规范性是此类应急值守模式的挑战, 如遇到未培训过的疫情事件, 很可能出现误判或延误疫情处置的情况;前期培训的质量以及日常的训练能否达到期望效果也是风险之一。

3.4.3 第三类。

由于各类专业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 会导致值班间隔时间短、频率高、值班强度大、易疲劳、在管理上缺乏人性化、可能导致人员迫于工作压力换岗或流失的情况, 如何对值班人员进行合理安排, 是此类应急值守模式的挑战。

4 策略与讨论

目前, 朝阳区疾控中心现行的应急值守模式已经运行了12年, 值班导致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居高不下, 资源未被最优化利用, 出现了较多的浪费, 值班人员值班频率较高, 易致疲劳, 不利于卫生应急值守水平和能力的提高, 因此该值班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求。

根据对上述三类应急值守模式的SWOT分析, 可以看出这三类模式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结合朝阳区区情特点以及朝阳区疾控中心自身的人力物力资源, 探讨适宜的卫生应急值守策略, 以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 基本处理力量和后续增援力量能迅速到位, 有效开展处置工作, 同时又能有效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朝阳区是城乡结合部, 正在加速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具有庞大的服务人群。它逐年增多的流动人口与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配比的严重失衡, 也是朝阳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事件较多于其他区县的重要原因。

从本区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居住地情况来看, 仅有少数人员居住地在工作单位附近, 可以在30 min内到达单位, 大多数人的住所较为分散, 甚至很多工作人员居住在通州、丰台、海淀等外区县, 如遇到突发疫情电话通知时, 赶到单位或现场的时间较长, 难以达到疫情处置及时性的要求, 因此不适合第一类应急值守模式。

综上所述, 朝阳疾控中心参照第二类应急值守模式, 发挥优势, 弥补不足, 利用可能机会, 降低可能风险, 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应急值守模式。初步形成以下应急值守策略。

朝阳疾控中心更改后的值守充分考虑跨专业处置的实际困难, 应急值守安排分为普通工作日和节假日。普通工作日, 中心设值班人员3人, 包括:总值班1人, 疫情班1人, 司机班1人, 备班为第二天疫情班人员。周六日和节假日, 中心设值班人员5人, 包括:总值班1人, 疫情班2人, 司机班2人, 备班为第二天疫情班人员。对突发的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采取分层处置的原则, 分为3层, 即:案例简单、范围较小的疫情或事件由疫情班人员独立处置完成;疫情班人员单独处置较为困难的, 可通知疫情班备班人员共同处置;对于较大或重大疫情及事件, 由总值班协调, 增调主管科室专业人员和值班人员、备班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处置。

通过改革和调整将减少很大部分的成本支出, 与我中心之前值守模式相比, 普通工作日应急值守人员减少3人, 节假日应急值守人员减少2人, 专业人员的的值班频率由以前的每月2~3次减少到现在的每月1次, 同时, 值守人员的精简, 也同样缩减了餐费、值班费等相应支出。

另外, 只有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应急值守能力和水平。人力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做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激活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必须重视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的投入,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转变观念以完善人员的合理配置, 完善用人机制[6]。根据中心目前卫生应急队伍专业人才不足的现状, 人才培养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和关键。特别是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7], 着重解决人员素质不高和梯队建设的问题;同时, 应强化激励机制, 建立科学的竞争机制, 激励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积极投入卫生应急工作。

通过此次应急值守策略的调整包括改善值班设备, 搞好培训、强化值班人员素质, 优化值班条件, 搞好人文关怀[8]等工作, 将做到节约和高效利用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资源, 打破专业界限, 逐步形成一专多能的卫生防病队伍。对应急值守期间发生的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做到认真、负责、快速、高效地处理, 在达到中心及上级的工作要求同时, 也做到职工满意。

参考文献

[1]张莉.SWOT分析在CMMS中的应用[EB/OL]. (2004-05-13) .http://www.sinomonitor.Corn/view.asp47.

[2]Khursna A.Understanding and using SWOT analysis[EB/OL]. (2004-05-18) .http://www.businessmajors.about.eom/cs/casestudyhelp/a/swot.html.

[3]Hanseu RS.Using SWOT analysis in your career planning[EB/OL]. (2004-05-18) .http://www.quintcareers com.swotanalysis.html.

[4]赵燕飞.加强应急值守工作有效应对突发事件[J].办公室业务, 2011 (3) :37.

[5]马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王武龙, 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3 (3) :27.

[6]陈婷, 冯显威.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 2006 (1) :49-53.

[7]肖达勇.用SWOT分析法探讨疾控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 (1) :14.

3.疾控中心应急 篇三

本刊记者/刘炎迅(发自南京、上海)

5月4日,南京,气温31摄氏度。

这座长江边上的特大城市,提前显示出“火炉”本色。

李亮却感到一丝轻松。“天一热,流感病毒不再会那么欢。”这个一脸书卷气的年轻人,是江苏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病毒组成员。

4天前的上午,上海,AM098国际航班从墨西哥飞来。走下飞机的147名乘客,很快沿着长三角发达的铁路公路网,分散各地,潜在的病毒危险随之扩散。

长三角的诸多城市,随即进入自2003年SARS之后罕见的公共卫生应急状态。

严阵以待

4月30日之前,AM098航班还未来到中国。此时的病毒还被称为“猪流感”,离国门尚远,但已经在墨西哥、美国和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蔓延。

4月28日下午,江苏。

该省省委常委、副省长黄莉新听取了江苏省农林厅关于猪流感防控工作的专题汇报后,江苏省畜牧兽医部门开始“全力以赴,积极开展猪流感防控工作”。

这一天,国家质检总局也要求各口岸检验检疫机构加强对疫区入境人员的红外线体温检测和医学巡查。中国民航局也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从疫区飞抵中国的国际航班必须安排在指定的远机位,并开辟专门的人员通道,对客机进行严格消毒。

而此刻,上海提出的目标是,“将疫情阻挡在境外”。

而第二天即将到沪的墨西哥AM098航班,是流感疫情爆发后,首个接受全员体检的墨西哥抵沪航班。

上海的社区医院开始实行发热病人首问负责制,这是在SARS以后就形成的一套预案。禽流感的时候,这些琐碎但颇有成效的措施就已经演练得相对熟练。

4月29日,AM098航班从墨西哥起飞。

当天,江苏省农林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猪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猪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罪魁祸首。

29日的南京禄口机场,旅检通道上的工作人员比往日多出不少,这些身着制服的人,警惕地注视着过往旅客。他们还会对旅客携带的肉制品格外关注。一旦发现旅客行李或邮寄物品中有产地来自疫区的肉类,立即封存并销毁。

此时,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这次流感流行的警告级别从3级提高到了4级。

这一天,江苏省卫生厅已组织建立医疗救治专家组、疫情处置技术组,正在开展相关人员培训,落实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对能力。除设在南京的4个流感监测点加大了日常监测力度外,南京各大医院也均启动了发热门诊。

南京市第二医院是南京市定点传染病防治医院,该院感染科主任姚文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医院此时除了开始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猪流感”的治疗、护理方法,还购买了一批防护服、N95型口罩等医护人员必备品,正在储备抗流感的药物“达菲”,以及消毒隔离等设备。一旦发现疫情,可立即投入应急救治,“基本上就是严阵以待”。

此时的江苏,防控措施事无巨细,甚至不放过一封邮件。江苏省检验检疫局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他们有一个邮件检验办公室,为严防“猪流感”,对江苏的入境国际邮件一律严查,24小时专人值班。

上海空港地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应宝根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时的浦东机场,除了增配手持红外线测温仪外,机场已经为墨西哥飞沪的航班设置了专用的检验检疫通道。万事俱备,就待AM098到来了。

庞大的监控网启动

4月30日凌晨6时,AM098飞抵上海,147名乘客下机。

由于针对性检查中并未发现异常,因此,147名乘客很快通过长三角发达的公路和铁路网,前往各地。一名墨西哥乘客11时20分转乘MU505航班飞往香港。

当天,那名日后被确诊为甲型流感的墨西哥人到达香港,住进了酒店,开始出现疑似症状,但没有人知道。

5月1日20时,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与香港大学确诊,AM098航班上的那名墨西哥人到达香港后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这是香港首例个案。

消息很快传开。中国各地开始寻找AM098班机上的乘客,长三角地区成为重中之重,这些乘客或将成为潜在的可能危险。

AM098航班上的147名乘客在上海浦东机场下飞机时,都填写了健康登记表,留有电话和家庭住址,因此在5月1日晚上,各地相关部门都找到了这些四散的乘客。

在江苏,16名乘客被隔离观察。据了解,除其中5人留在南京接受观察外,其余各人分散在江苏省内东台、连云港等地,实施就地隔离观察,时间是7天。

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教所所长黄明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为止,这些人情况良好,未出现疑似症状。记者试图与这些被隔离人员取得聯系,收治这些乘客的南京市第二医院党委书记夏海鸣回复《中国新闻周刊》说,被隔离人员和相关护理人员目前都不便接受采访,“一切信息有待省里统一发布”。

江苏省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病毒组成员李亮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称,“江苏省4家国家级流感网络实验室、9家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6家省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构成了江苏省流感样病例监测网络。”李亮说,如果这些乘客中出现疑似病例,该省已经启动的庞大监控网可以迅速找到并监控与之亲密接触的人员。

从上海到北京

5月1日,首都北京。北京疾控中心办公室主任王瑜突然忙了起来。

就在这一天,北京市接到上海方面的协查函,要求北京方面寻找与该甲型流感患者有密切接触史的17人(经上海方面查证,此17人已来到北京)。王瑜他们立即开始行动,部署区县一级的应急小分队展开行动,并于次日凌晨将在北京的15名(经查,17人中有3人当时已离境,另有吉林方面要求协查控制的AM098同机人员1名)密切接触者成功找到。

就在王瑜他们寻找到15名密切接触者的时候,北京地坛医院已将二科病房腾空(29名患者被转到其他病房),在凌晨3时至8时,这15人在此安置隔离。同日上午,按照医院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病房的启动次序,地坛医院又决定立即开启外二科备用病房,正在家度假的医护人员、后勤职工等迅速来院投入工作。

香港确诊的甲型流感病例,使得中国民众感到危险的迫近。

“目前卫生部已经是按照疫情传入内地的最坏情况在进行防疫部署。” 5月1日晚,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新华社记者表示。随后,毛又在网络上与网友交流时说:“这一病例的确诊使得我国出现输入性病例传染甲型H1N1流感的风险明显增高,也让我国联防联控工作机制面临切实的考验。”

出于“国家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考虑,中国政府决定从5月2日起暂停墨西哥直飞上海浦东机场的航班。5月4日22时,中国指派的包机从广州起飞,赴墨西哥城接回滞留的中国公民。“停飞令”和中国采取的隔离检查等措施引发了墨外交部门的不满,认为本国公民在华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对此,中国外交部回应说:“有关措施并非针对墨西哥公民,没有歧视性。这一问题是纯粹的卫生检疫问题。”

2003年越南发生SARS疫情后,及时控制住了局势,成为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的第一个成功控制了SARS蔓延的国家,外界无不感叹:这是个奇迹。其实,当时越南并没有任何治疗经验,越法医院(最早发现SARS的越南医院)总经理布兰卡特说,他们根本不知道治SARS的方法是什么。“在这个事件中,防比治更重要,”布兰卡特的说法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越南SARS专家组协调人布兰特的佐证,后者曾对《财经》杂志说:“防的措施并不神奇,但管用”。

对于甲型H1N1的防控战役,钟南山院士有着这样的总结:SARS是遭遇战,这次是前哨战——早早地准备,不希望由于我们工作的疏忽而造成日后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我们情愿现在做得更多一些,这是对的。”

4.XX县疾控中心卫生应急管理制度 篇四

为明确我中心卫生应急工作职责,规范卫生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工作,保障在传染病流行、突发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危害,依据上级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此方案。

一、依据

本方案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全国卫生部门卫生应急管理工作规范》等。

二、组织及分工

(一)卫生应急领导小组

为了做好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依法、科学、有序、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经研究,决定成立XX县疾控中心卫生应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如下:

组 长:XXX 成 员: XXXXXXXXXXX 全面领导本单位卫生应急工作,参与制订、修订本级应急预案;确定事件级别;对应急准备提出建议,对应急处理进行技术指导;对应急反应的终止、后期评估提出咨询意见;制订应急队伍演练方案,参与演练的检查、指导和效果评价工作;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与后勤保障,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及时向县卫计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给予工作支持。

(二)卫生应急办公室

领导小组下设卫生应急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传防科,在中心卫生应急领导小组领导下,负责卫生应急日常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应急处置机动队召集及物资配备;登记、记录、收集应急处置工作的各类资料、数据并建立相应工作台帐、档案;拟定、修改应急处置工作报告,提出人员、设备、技术支援请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卫生应急宣传、业务培训和演练、技术方案、应急队伍装配物资采购等,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应急办公室内成立2支应急处置机动队,负责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及成员名单如下:

1、机动一队: 分管领导:XXX 司机:XX 队长: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

2、机动二队: 分管领导:XXXXX 司机:XXXXX 队长:XXXX 成员:XXXXXXXXXXXXXXXXXXX

应急处置机动队成员必须服从指挥、及时到位、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做好防护。

三、奖惩制度

(一)应急处置工作制度

1、忠于职守,积极负责,品德端正,工作努力,业务纯熟,2、品行端正,恪尽职守,热心服务

3、发现职责以外的问题,予以上报或妥善处理,对卫生应急工作或管理制度提出有效的合理化建议。

4、没有无故迟到、早退现象

(二)补助

1、对参与卫生应急处置工作的人员,设补助费,每人每天100~200元,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补助金额。

2、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殊性,对因公致伤、残的医务人员,设特别贡献奖项,奖项金额为5000~20000元不等,并根据实际情况上报有关部门,争取伤残补助费,随工资按月发放。

(三)奖励

1、对卫生应急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各单位设优秀工作者奖项,每名奖金为1000元。奖金随当月工资发放。

2、对全县卫生应急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设杰出贡献奖项,奖项金额为1000~3000元不等的三个档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奖励级数。

(四)惩罚

惩罚包括批评、记过、罚款、降职、辞退。

1、有下列情形之一,予以批评

(1)工作时间擅离职守。

(2)因个人过失发生工作错误,情节轻微。

(3)妨碍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情节轻微。

(4)对上级指示或有期限的命令,无故未能如期完成。

2、有下列情形之一,予以罚款、记过、降职、辞退处理

(1)因个人过失,造成卫生应急物资损坏或损毁,情节轻微,予以罚款50~100元,并处以赔偿,赔偿金额以所损坏或损毁物资的市场价格为准;情节严重,妨碍卫生应急工作正常秩序的,处以罚款500~1000元,并记过;情节恶劣,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的,予以降职、辞退处理。

(2)因个人过失,妨碍卫生应急正常工作秩序,无合理理由拒不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的,予以记过、降职、辞退处理,视情节严重程度决定惩罚级数。

(3)未经批准,擅自向外界披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情况,或散播不恰当言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对当事人处以记过、降职、辞退惩罚,对所属单位负责人处以记过。

(4)无故未按时到达疫情处置现场,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对所属单位负责人处以罚款5000~10000元,并记过。

(5)无故拒绝参加卫生应急处置工作,妨碍疫情处置正常工作秩序,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影响,情节恶劣的,予以降职、辞退处理。

(6)利用职权、工作之便损公肥私,在对外交往中收受回扣或礼金,给单位声誉带来不良影响者,予以辞退处理。

5.疾控中心应急 篇五

一、背景和意义

为加强xx市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工作,有效应对我市可能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强化对疫情防控和病例救治工作的技术指导,提高科学防治水平,提高我县对埃博拉出血热的预防与控制工作的水平和能力,xx市疾控中心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决定2014年-月-日举办xx市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演练活动。为此,特制定本方案。

二、演练目的和原则

1、演练目的:

以练为战,为我市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提供强有力的卫生保障。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疫情报告网络的灵敏性、应急队伍响应的及时性和应急物资储备的适用性,提升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熟练掌握三级防护穿脱顺序、标准洗手方法等专业技能。

2、演练原则: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反应迅速、措施果断的原则。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原则。

三、成立应急演练领导小组 组 长:--职 责:负责方案的审核,应急演练的组织、相关小组和梯队的协调。副组长: XX、XX、XX 职责:协助组长对方案的审核、应急演练组织指挥、协调工作等。下设应急演练办公室,设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由--同志负责。职责:负责应急演练方案的制定、方案的实施以及演练结果的评估。演练考评组:负责本次演练的技术指导及后期考核评估工作 成员:--流调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点,划定疫区,并

及时向组长报疫情进展。成员:

消杀组:对患者接触的可能受到污染的环境消毒,指导其消毒工作。成员:

检验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样本的采集。成员:

保障宣传组:负责现场流调车辆的保障,应急物资的储备和发放;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成员:

模拟疑似病人组:

四、演练内容、时间、地点

1、演练内容:组织指挥、疫情发现和报告、应急反应能力、病例转运、医疗救治、流行病调查、疫情处理、个人防护等。

2、演练时间:-月-日。

3、演练地点:随机抽取一所乡镇卫生院。

五、演练步骤

1、演练前强化培训:对参加演练的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有关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及诊疗知识的培训。

2、按照演练时间安排,马尔堡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及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模拟者根据演练内容分别到临时假设的医院就诊,尽量避免用提示性语言诱导接诊的医务人员,事后根据医务人员的实际表现并按照《应急演练考核评估标准》给予评判。

3、疾控中心接到疫情报告后,按照《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开展疫情处理工作。考核人员按照《xx市埃博拉出血热应急演练考核评估细则》给予评判。

六、进行简要现场点评总结 1.本次应急演练突出的成绩;

2.本次应急演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3.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进行通报。

xx市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应急演练考核

评估细则

一、应急演练背景设置

接到疫情电话报告,一名以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到该院看病,其为从非洲留学回家的大学生。

二、模拟演练内容

(一)演练程序

1、市疾控接到疫情电话报告后,立即组织流调、检验、消杀组人员,赶赴医疗机构了解处理疫情,并进行样品采集。

2、在具体行动同时,现场模拟演练资料收集组记录员做时间记录。记录各组接到通知后的出发时间。

3、各组到达现场后,流调组、消杀组、检验组分别检查所带应急处理的各种物品是否齐全。

4、各组指派一人穿脱防护用品。

5、消杀组各指派一人配制消毒液。

6、开始就处理疫情相关的问题由组织者提问。

7、领导小组人员对演练情况进行现场点评并提出要求。

8、演练结束,及时写出模拟演练工作总结。

(二)应急响应

1、疫情报告

(1)市疾控接到疫情电话报告后,疫情值班人员立即开展核实疫情工作,并做好记录。

(2)迅速向领导小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类别、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和人数、报告时间、报告人。

2、队伍响应

接到报告后,领导小组立即召集流行病学调查组、消毒组、检验组、后勤保

障组、宣传教育组、联络组负责人,作出如下部署:

做出启动《xx市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的决定。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排司机、车辆到岗(最短时间内);

消杀组人员到岗从后勤保障组领取消杀设备和药物,配置规定浓度的消毒液(最短时间内);

流调组现场流调人员到岗,准备流调(最短时间内);

疫情报告组负责人2小时内向中心领导和市卫生局报告(最短时间内)。

3、准备工作

(1)流行病学调查组:准备“病例个案调查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登记表”等表格,并检查电话、传真、微机、打印机等设备运转情况。

自带现场流调使用的防护用品、各种表格、笔、纸张和工具书等。(2)消杀组:准备消杀防护用品。领取防护用品、消毒器械、消毒液、消毒记录表、笔、纸张和工具书等。

①消毒器械:背负式喷雾器、喷壶,检查能否正常使用。②消毒药:有效氯消毒剂,检查是否在有效期内。

③防护用品:以二级防护标准配备:每套防护用品包括普通工作服(迷彩服)1套、工作帽1顶、防护服1套、一次性隔离服1套、防护眼镜1付、防护口罩(N95口罩)2个、乳胶手套2付、胶鞋(雨靴)1双、鞋套2付。

④按照《消毒技术规范》配制用于环境、物品、手消毒的消毒剂,并做好对污染纸张、服装、空气进行消毒处理的准备工作。现场演示500mg/L有效氯消毒剂、75%酒精、0.5%碘伏溶液的配制过程。

(3)后勤保障组:保证交通通讯设备和疫情报告网络有效畅通,及时做好疫情处理宣传报导工作。

(三)现场调查处理

流调消杀人员在规定时间内(2小时内)赶到疑似病例住所并开展如下工作。

1、穿戴防护用品:2名流调队员、2名消杀人员现场演示防护用品的穿戴

顺序。

步骤1: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位。

步骤2:戴帽子,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3:穿防护服。

步骤4:戴上防护眼睛镜,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步骤5:穿上长筒胶鞋。

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2、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向流调、消杀队员现场提问)。问题1:疫情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开展哪些工作? 答:疫情值班人员接到电话后立即开展如下工作: ①核实疫情,做好记录。

②立即向科主任、分管领导和领导小组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类别、时间、地点、波及范围和人数、报告时间、报告人。

问题2:如果你是疾控中心领导,接到报告后,应该做哪些?

答:接到流行病科报告后,领导小组立即召集流行病学调查组、消毒杀虫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教育组、协调联络组负责人,作出如下部署:

做出启动《xx市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的决定。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排司机、车辆到岗(最短时间内);

消杀组人员到岗从后勤保障组领取消杀设备和药物,配置规定浓度的消毒液(最短时间内);

流调组现场流调人员到岗,准备流调(最短时间内);

2小时内向xx市卫生局和xx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并告知卫生监督所有关情况(最短时间内)。

(1)疑似病例调查

流调队员根据《xx市疾控中心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和《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对疑似病例进行现场流调,填写《埃博拉出血热个案调查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3: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为核实诊断提供流行病学证据;

②调查可能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为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③为研究相关传染病自然史积累个案资料,描述分析流行现状;

④寻找发现人传人线索证据,为及时做好流感大流行应对提供依据。问题4: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内容是什么?

答:调查内容包括:病例基本情况、居住地及家庭背景、发病和就诊经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转归情况、暴露史、旅行史、密切接触者情况等。

问题5:调查对象有哪些?

答:①埃博拉出血热待查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②出现发热等异常临床表现的密切接触者; ③其他需要排除埃博拉出血热的病例。问题6:埃博拉出血热潜伏期是多长时间? 答:2-21天。

问题7:人如何埃博拉出血热?

答:人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埃博拉出血热。

问题8:人感染埃博拉出血热后有何症状和表现?

答:患者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症状,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

(2)密切接触者调查

对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回答以下问题。问题9:如何判定密切接触者? 答:密切接触者分为以下四种情形: ①医疗机构内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

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未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时;

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用过的针头;

密切接触者可以是医生、护士、检验人员、护工、同一医疗机构病人、陪护的亲友等。

②家庭或社区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 与病例共同生活;

病例发病期间或死亡后(包括葬礼时),接触过病例的身体,或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接触过病人衣物、床单等物品。③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情形:

如果机组人员报告发现可疑病人,在飞机着陆后,由检疫人员登机进行调查评估,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乘客和空乘人员;

如果检疫人员通过体温监测或乘客个人健康申明发现可疑病人,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人(不含通道另一侧)、以及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乘客和空乘人员;

在其他入境交通工具上的情形参照以上两种情况进行判断。

④其他密切接触情形:在我国境内交通工具上(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发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由接报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参考上述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方式,进行调查评估后判定密切接触者。

问题10:对密切接触者如何管理?

答: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不需采取隔离医学观察或集中医学观察。实施医学观察时,应书面或口头告知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要告知负责医学观察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医学观察期为21天,指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观察期间由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其进行访视或电话联系,每天早、晚各询问一次其体温及其他健康状况,填写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关节或肌肉痛、呕吐、腹泻、出血症状等,则立即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部门报告,并按规定送定点医院治疗。同时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同时对与其发病后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判定和医学观察。

问题11:对医疗机构还应做些什么,主要检查那些内容?

对辖区各级医疗机构感染疾病科(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督导检查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疾病科(发热门诊),医院门诊大厅预检分诊情况,医院发热病人预检分诊和转诊转送工作,组织医护人员相关传染病防治

知识培训。

3.现场消毒处理(向流调、消杀队员现场提问)

消杀组人员到达现场后,根据《各种传染病消毒技术方案》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填写消毒记录表,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12:室内地面、物品家具、餐饮具、运输工具和手如何消毒? 答:①地面、墙壁:可使用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表面擦拭。消毒剂可选用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

②衣服、被褥等纺织品:可煮沸消毒10min,或用有效氯为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或阳光下暴晒半天以上。

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0min,也可用有效氯为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后,再用清水洗净。

③诊疗用品、家用物品、家具:可用有效氯为200mg/L-4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喷洒或擦洗消毒,作用1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

④手:用含酒精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也可用0.5% 碘伏溶液(含有效碘5000 mg/L)涂擦,作用1min~3min。或使用0.2% 过氧乙酸棉球、纱布块擦拭。

问题13:开展现场消毒处理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①出发前,检查携带的消毒工具是否齐全无故障,消毒剂是否足够。②到达疫点后消杀人员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消毒因子伤害和微生物感染。③将食品、衣被或其他贵重不需要消毒的物品收叠放好,或用塑料膜覆盖防潮,如果在室外喷雾,消毒人员应站在上风向。

④先从足下喷洒,开辟无害化通道至操作端点,然后按先上后下,先左后右顺序依次喷洒。

⑤消毒应有条不絮,突出重点,凡应消毒的物品不得遗漏,严格区分已消毒和未消毒的物品,勿使已消毒的物品再次污染。

⑥消毒过程中不得吸烟、饮食或随便走出消毒区域,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内。

⑦携回的污染衣物立即分类作最终消毒。

⑧清点消耗的药品器械,及时整修补充,填好消毒记录表上报。

4、演示脱掉防护用品(流调队员2名、消杀队员2名,现场演示脱掉防护用品的顺序)。

步骤1:手、胶鞋消毒,将手(戴手套)及长筒靴浸泡于大小盆消毒液中3-5分钟。

步骤2:摘下防护眼镜,放入消毒液中。步骤3:脱长筒靴。

步骤4:脱掉防护服,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步骤5: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6: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步骤7:摘口罩,一手按住口罩,另一只手将口罩带摘下,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5、演示洗手(流调队员2名、消杀队员2名,现场演示标准洗手方法)掌心对掌心搓擦;手指交错掌心对手背搓擦;手指交错掌心对掌心搓擦;两手互握互搓指背;拇指在掌中转动搓擦;指尖在掌心中搓擦。

(四)对总结报告、资料汇总、相关表格的要求

1、现场提问(流调组、消杀组人员)。

问题14:现场流调结束后,如何填写《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个案调查表》、《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健康随访记录表》?

答:按照《埃博拉出血热个案调查表》进行填写、每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

电话或现场访视,填写《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登记表》,每日汇总记录表。

问题15:何时完成初次调查报告,初次调查报告主要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调查当日完成初次调查报告,应包括基本情况、发病情况(描述人间、时间、空间分布),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检测或化验室结果、初步调查分析、已采取的措施和下一步工作计划,注明报告单位、报告人、通讯方式。

问题16:何时完成进程调查报告,何时发放解除医学观察通知书? 答: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完成进程报告,观察期限结束后,发放解除医学观察通知书。

问题17:何时完成结案调查报告,结案调查报告主要应包括那些内容? 答:流调追踪工作全部结束2天内,完成结案报告,应包括基本情况、发病情况、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描述人间、时间、空间分布)、临床诊断、病原学检测或实验结果、调查分析结果、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和结案建议。

问题18:通过什么途径报告疫情

答: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相关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报出报告卡。

问题19:处理疫情每天产生的资料,应该向那些部门报告?

答:每天将《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健康随访记录表》,报市卫生局和市疾控中心。初次调查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报告领导小组、市卫生局、市疾控中心。

问题20:处理疫情产生的资料保管有哪些要求?

答:对工作中生成的各类资料及时登记、汇总,专档专人保管。

三、结果点评

(一)组织者对各组现场点评,按照分工对各工作组现场点评模拟演练各环节存在问题并提出要求。

6.疾控中心应急 篇六

行)

一、目的

做好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以及我区发现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维护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原则

坚持“依法规范,联防联控,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原则,针对疫情发展的不同态势,强化风险评估,科学、统一地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

三、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广东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X市XX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等编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以下情形: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国外出现暴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Ⅲ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本省其他市出现病例);Ⅱ级响应(本市出现输入病例);Ⅰ级响应(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或本地病例引起持续传播的病例)。

五、组织管理

(一)成立领导小组、疫情评估小组和日常工作小组:

1、领导小组职责:根据疫情评估小组报告的情况,对控制的级别进行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部署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向上级报告疫情情况,开展各项工作。

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组员:

2、疫情评估小组职责:对我区出现埃博拉出血热情况进行危险性分析与评估,当可能出现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时、对相关工作进行讨论,报告单位疫情领导小组。

疫情评估小组成员名单: 组长:

组员:

3、日常工作小组职责:

(1)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的常态工作;

(2)对区内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3)对可能出现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及时向疫情评估小组提出评估申请,召集评估小组成员开展危险因素评估。

日常工作小组人员名单: 组长:

组员:

(二)根据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当出现埃博拉出血热防控Ⅲ级响应时,立即启动全单位人员开展流行病学的调查,跟踪密切接触者、进行检验监测,单位人员具体分工与职责如下:

(1)流调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的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及密切接触者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制定区内疫情防控指引、督导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消杀组:负责疫情的消毒指引工作,因应流调组的评估,对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居住点或聚集病例点实施消毒工作。

组长:

组员:

(3)检验组:开展病例的检验工作、安排专人负责开展采样、检测工作。

组长:

组员:

(4)后勤组:协调做好相关物资、车辆的保障工作。组长:

组员:

(5)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与管理工作组:协助日常工作组做流调工作,按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要求,对所有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追踪和管理。

第一组长:

组员: 第二组长:

组员:

(5)宣传工作组: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知识宣传,开展全区埃博拉出血热健康教育要点。

组长:

组员:

其他人员根据领导的安排进行人员工作的调整。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咨询电话:。

六、疫情防范与应急措施

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国外出现暴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

(一)负责开展疾病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提出防控工作建议。定期向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并指导各镇(街道)准备工作。

(二)根据区卫计局《XX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等,及时完善我中心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相关技术方案。在区卫计局指导下,组织开展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发现、排查、报告和管理的技术培训工作。

(三)做好可疑病例的筛查与管理。XX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全市定点收治医院,医疗机构及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运至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转运工作按照《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方案》(附件6)要求执行。

(四)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工作。加强与外事、商务、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公安边检等部门的防控协作,建立跨部门的疫区来华(归国)人5

员信息通报机制,做好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追踪管理工作。(附件3)

(五)按照实验室检测与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规定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做好样本采集和上送工作。

(六)做好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等准备工作。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加强现场调查、防护装备的准备工作。做好消毒药械和防护物资等储备。

(七)加强风险沟通工作。积极开展舆情监测,加强公众的健康宣传与教育,强化疫情防范意识

Ⅲ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本省其他市出现输入病例。

在做好准备阶段(Ⅳ级响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以下措施:

(一)完善预案和工作方案。根据疫情形势,进一步完善预案和各类相关工作技术方案。

(二)开展应急监测与风险评估。及时启动应急监测,开展风险评估,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旅游等部门间强化信息互通,适时调整监测和应对策略,加强和完善防控措施。

Ⅱ级响应:本市出现输入病例。

在做好Ⅲ级响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以下措施:

(一)启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强与外事、商务、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公安边检等部门的协作,各司其职开展防控工作。

(二)开展密切接触者追踪。依据《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附件4)评估界定密切接触者,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三)督促各级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院感控制,对相关诊疗人员实行医学观察。加强应急物资储备,确保防护用品、快速检测试剂等物资满足保障需要。

(四)进一步加强健康宣传和教育,及时向公众发出健康风险提示,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Ⅰ级响应:出现因输入病例引起的二代病例或本地病例引起持续传播的病例。

(一)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控机制。

(二)启动应急监测,加强各级医疗机构门急诊预检分诊管理。

(三)加强对参与救治的医务人员的医学观察等健康管理。

(四)根据疫情严重程度,必要时设置临时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场所和疑似病例专用就诊隔离观察区。

(五)必要时建议区卫计局提请政府实行区域封锁和交通检疫以限制疫情的传播蔓延。

七、应急响应的级别调整或终止

根据疫情发生形势,由区防控专家组(附件1)评估提出响应级别调整或终止建议。

附件:1.XX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专家组名单

2.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3.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

管理方案

4.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5.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6.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7.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标本采集运送技术指引

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9月11日

附件2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9

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3.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8-10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性。

患者急性起病,发热并快速进展至高热,伴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病程第3-4天后可进入极期,出现持续高热,感染中毒症状及消化道症状加重,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包括皮肤粘膜出血、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休克及多脏器受累,多在发病后2周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等。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典型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病例的发现和报告

各级医疗机构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符合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当及时报告相关信息。病例的分类和定义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疾病名称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发现的留观病例,由转运接收的医疗机构进行网络直报。各级疾控机构应当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完成报告信息的三级审核。对报告的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在作出进 12

一步诊断后,应当及时进行订正。对确诊病例还应当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进行报告。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三、实验室检测

对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血液等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具体检测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实验室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相关活动严格按照《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在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实验室开展。病毒培养在BSL-4实验室、动物感染实验在ABSL-4实验室、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在BSL-3实验室、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无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在BSL-1实验室中进行。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尚无预防埃博拉出血热的疫苗,严格隔离控制传染源、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的关键措施。

(一)来自疫区人员的追踪管理。各省级卫生计生部门要加强监测,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的人员信息,参照《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方案》(附件3)的13

要求,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追踪、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相关信息报告要求和方式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二)密切接触者管理。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期限为自最后一次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医学观察期间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时,要立即进行隔离,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附件4)。

(三)病例的诊断、转运和隔离治疗。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留观或疑似病例后,应当将病例转运至符合条件的定点医院隔离治疗,转运工作参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转运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3号)要求执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发现留观病例后,按照相关规定做好病例转运工作。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定点医院和疾控机构开展留观和疑似病例的诊断、治疗和标本检测工作,定点医院负责病例的隔离治疗管理和标本采集工作。采集标本应当做好个人防护,标本应 14

当置于符合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A类包装运输材料之中,按照《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要求运输至具有从事埃博拉病毒相关实验活动资质的实验室。

各地要成立由临床、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测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病例的判定工作。根据病例的病程变化、实验室检测结果,依据《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及时作出诊断或排除。

对于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均要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管理措施,做好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的要求,加强个人防护,严格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医疗器械等物品和环境进行消毒,并按照规定做好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暂时贮存,交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病人死亡后,应当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渗漏物品双层包裹,及时焚烧。需做尸体解剖时,应当按照《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尸体解剖查验规定》执行。

(四)流行病学调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辖区内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发病与就诊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信息、诊断与转归等,具体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

流行病学调查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完成调查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调查报告等资料逐级上报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开展公众宣传教育,做好风险沟通。积极宣传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自我防护意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附件3

埃博拉出血热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健康监测和管理方案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对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国家或地区(以下简称疫区)的来华人员、来华前21日内有疫区旅行史的其他国家人员和从疫区归国的我国公民进行健康监测和管理。

二、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追踪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应当依托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疫区来华(归国)人员信息通报、共享和责任机制。加强与外事、商务、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公安边检等部门的协作。在获得相关部门提供的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目的地居住信息和通讯联系方式等信息后,通报至目的地卫生计生部门。各地卫生计生部门要配合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目的17

地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公安等部门,及时联系到疫区来华(归国)人员。

三、疫区来华(归国)人员的管理

目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通报信息后,对疫区来华(归国)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和《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如判定为密切接触者,按要求实施医学观察;如排除密切接触可能,则由目的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指导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做好自我健康监护,监护截止时间为离开疫区满21天。在此期间,疫区来华(归国)人员如出现发热和其他症状,及时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当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报告按照《关于印发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的通知》(国卫发明电〔2014〕44号)进行甄别诊断,并做好相应处置。

附件4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密切接触者判定与管理方案

一、判定原则

密切接触者是指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者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人员,如共同居住、陪护、诊治、转运患者及处理尸体的人员。

为了便于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管理,将密切接触者分为四种情形:

(一)医疗机构内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未按要求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时,直接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病例或疑似病例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粪便、尿液、唾液、精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如衣物、床单或19

用过的针头。密切接触者可以是医生、护士、检验人员、护工、同一医疗机构病人、陪护的亲友等。

(二)家庭或社区的密切接触包括如下情形: 1.与病例共同生活;

2.病例发病期间或死亡后(包括葬礼时),接触过病例的身体,或者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3.接触过病人衣物、床单等物品。

(三)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情形:

1.发现情形:(1)由机组人员报告发现可疑的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时,在飞机着陆后,由卫生检疫人员登机调查评估判定。(2)由卫生检疫人员通过体温监测或乘客个人健康申报发现可疑病人时,由卫生检疫人员调查评估判定。

2.判定原则:(1)在飞机上照料护理过病人的人员;(2)该病人的同行人员(家人、同事、朋友等);(3)在机上与病人同排左右邻座各一人(含通道另一侧)及前后座位各一人;(4)经调查评估后发现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其他乘客和空乘人员。

3.在其他入境交通工具上发现可疑病人时密切接触者参照上述原则进行判断。

(四)其他密切接触情形:在我国境内交通工具上(飞机、火车、汽车、轮船等)发现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由接报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参照上述口岸卫生检疫发现密切接触者的判定原则,进行调查评估后判定。

二、密切接触者的追踪

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密切接触者信息通报、共享和责任机制。各地卫生计生部门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医学观察。

卫生检疫人员对口岸发现的可疑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询问,登记其目的地居住信息和通讯联系方式,告知注意事项后放行,并将上述信息通报口岸所在地同级卫生计生部门,由其参照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相关规定,通报至目的地卫生计生部门。

涉及跨区域的密切接触者,应当通知有关省份追查,对查找到的密切接触者就地进行医学观察。对涉及实施或解除医学观察的外籍密切接触者,有关省份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当地省级外事办公室和检验检疫部门进行通报。

三、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鉴于此病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在潜伏期内没有21

传染性,对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不需采取隔离医学观察或集中医学观察。

(一)实施医学观察时,应当书面或口头告知医学观察的缘由、期限、法律依据、注意事项和疾病相关知识,同时要告知负责医学观察医疗卫生机构的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并要求其在医学观察期间,不得离开居住地所在县级辖区。

(二)医学观察期为21天,即与病例或污染物品等最后一次接触之日起至第21天结束。观察期间由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对其进行访视或电话联系,每天早、晚各询问一次其体温及其他健康状况,填写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记录表,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三)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密切接触者出现急性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关节或肌肉痛、呕吐、腹泻、出血症状等,则立即向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计生部门报告,并按规定送定点医院治疗,采集标本开展实验室检测与排查工作。同时对与其发病后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判定和医学观察。

(四)医学观察的解除。

1.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如果其接触的可疑或疑似病例排除埃博拉出血热诊断,该病例的所有密切接触者解除医学观察。

2.医学观察期满时,如未出现上述症状,解除医学观察。

附件5 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其中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二)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是高危人群,疫区医护人员的感染率达38%-40%。

据文献报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精液中可分离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有动物实验表明,埃博拉病毒可通过气溶胶传播。虽然尚未证实有通过性传播和空气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应予以警惕,做好防护。

(三)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这和暴露或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的细胞(mononuclear phagocytic system,MPS)。一些感染的MPS细胞转移到其他组织,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从MPS细胞释放的病毒可以感染相邻的细胞,包括肝细胞、肾上腺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等。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这些细胞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在感染晚期可发生脾脏、胸腺和淋巴结等大量淋巴细胞凋亡。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黏膜、脏器出血,多器官可见到灶性坏死,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的等典型特点,可见小包涵体和凋亡小体。

四、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尚未发现潜伏期有传染病。

急性起病,高热、畏寒、极度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随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皮疹等表现。

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改变,如嗜睡、谵妄等。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包括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皮肤出血或咯血、血尿等,可出现低血压、休克等。可并发心肌炎、肺炎和其它多脏器受损。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于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五、实验室检查

病原检查的标本需专人专车送市疾控中心转送指定实验室做PCR检测埃博拉病毒核酸。其它检验标本在P2实验室严格按照防护要求操作和检测。(见附件5)

(一)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二)血清学检查。

1.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可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

2.血清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三)病原学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

2.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2周内的患者血标本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Hela等细胞进行病毒分离。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活病毒相关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患者、感染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极度乏力、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 28

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七、治疗

无特效抗病毒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患者。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补液治疗: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时行血液透析等。

八、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九、病例管理与院感控制(详见附件3)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隔离控制传染源和加强个人防护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病例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收住负压病房,并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

病人死亡后,应尽量减少尸体的搬运和转运。尸体应消毒后用密封防漏物品包裹,及时火化。

(二)院内感染控制。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做好院内感染控制。1.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2.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需严格消毒,可采用化学方法处理;具有传染性的医疗污物(污染的针头、注射器等)可用焚烧或高压蒸汽消毒处理。

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然后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附件6

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方案

(2014年版)

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展情况,为进一步加强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有效控制疫情,保障患者安全,现就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转运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基本要求

(一)口岸或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并需转运时,向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定点收治医院通报,协调将患者转运至定点接收医疗机构;同时将转送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关情况报告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二)口岸或非定点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转运工作。

(三)口岸和医疗机构做好患者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二、转运要求

(一)转运救护车辆车载医疗设备(包括担架)专车专用,驾驶室与车厢密封隔离,车内设专门的污染物品放置区域,配备防护用品、消毒液、快速手消毒剂。

(二)医务人员和司机按照3级防护(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护器、N95口罩、工作服、隔离衣或防护服、鞋套、手套、工作帽)进行防护。

(三)医务人员、司机接触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要及时更换防护物品。

(四)司机驾驶室转运时应当开窗通风。

(五)医务人员和司机的防护,车辆、医疗用品及设备消毒,污染物品处理等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及相关规定执行。

(六)转运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救护车辆及车内设备必须消毒后再转运下一例患者。

三、有关工作流程

(一)转运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出车至口岸或医疗机构接患者→患者戴外科口罩 →将患者安置在救护车→将患者转运至接收医疗机构 →车辆及设备消毒→转运下一例患者。

(二)穿戴及脱摘防护物品流程。

穿戴防护物品流程:洗手或手消毒→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服→穿隔离衣→面罩→戴手套。

脱摘防护物品流程:摘手套→洗手或手消毒→面罩→洗手或手消毒→脱隔离衣→洗手或手消毒→摘口罩帽子→洗手或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司机下班前应进行手卫生→淋浴更衣。

(四)救护车清洁消毒:

1.空气:开窗通风。

2.车厢及其物体表面:进行常规清洁与消毒。

附件7

埃博拉出血热疑似病例 标本采集运送技术指引

一、采集对象

疑似或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确诊病例。

二、采样方法

(一)埃博拉病毒可以广泛存在于病人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鉴于该病毒的病毒血症期长达2周之久,为减少采样和标本处理所带来的感染风险,标本的采集范围仅限于病例的血液,用真空负压采血管一次性采集血液标本3~5ml(不抗凝),采血管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二)将已采集血液的真空负压采血管放入大小适合、带有垫圈螺旋盖、耐冷冻的塑料管(如50ml塑料离心管)里,拧紧,并放入大小合适的塑料袋内密封,每袋装一份标本,塑料袋外注明样本编号、种类、姓名及采样日期。

(三)临床病例和院内密切接触者标本由所在医院负责采集,社区密切接触者标本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采集。

三、标本包装和运送

(一)样本包装和运送应符合《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45号令)有关规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中A类(UN2814)运输包装标准,具体方法见世界卫生组织《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中描述的A类感染性物质三层包装系统。

(二)送样前需填写“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样本检验申请单(疾病控制类)”,并先与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应急部取得联系,以便做好安排。

(三)为减低病原体污染扩散机会,由采样单位直接将标本送至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大石镇群贤路160号)。

四、标本采集运送的生物安全

(一)从事埃博拉出血热标本采集的技术人员必须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和具备相应的实验技能。在标本采集和运送过程中,工作人员按照加强防护措施进行安全防护,即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穿隔离服、戴医用防护口罩、帽子、医用手套或橡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防护镜或面罩、鞋套。

(二)必须由专用车辆运送标本,并由专业人员护送,严禁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运送标本。运送车内应配备标本溢洒等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理器械。

(三)如人的皮肤暴露于可疑埃博拉出血热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应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或用0.5%碘伏消毒液、75%酒精洗必泰擦拭消毒,使用清水或肥皂水彻底清洗;粘膜应用大量清水冲洗或0.05%碘伏冲洗。

(四)使用过的个人防护装备应全部进行高压灭菌,按医疗废物统一处理。对使用过的送样箱和运送标本的车厢进行消毒。

7.疾控中心应急 篇七

1.1 对象

厦门市区两级所有疾控机构。

1.2 调查方法

综合文献研究、研究者经验并参考国内其他省份所做的类似研究基础上, 设计“厦门市 (区) 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调查表”, 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疾控机构基本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现场调查处理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教育培训能力和风险沟通能力等7个方面。在调查过程中每个填写问卷的人员都要签名并且须相关科室负责人确认签字, 最后交由单位领导审定签名后加盖公章上报。调查结束后对数据的完整性和逻辑性进行检查, 对于缺失数据采取回访措施进行弥补。

用Epi Info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的录入与核对, 运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疾控机构基本情况

2.1.1 组织和制度建设

2008年, 厦门市市区两级应急组织和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市疾控中心成立应急处置与信息管理科和卫生应急指挥中心。思明区疾控中心设立独立科室承担应急处理及组织协调等应急管路工作, 其他5个区均挂靠其他科室代行职责。所有疾控机构均有参与或起草应急处理预案, 均建立了应急协调、疫情和突发事件报告、调查、处理、采样、检测、结果反馈等相关制度。

2.1.2 专业技术人员情况

市、区两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占总职工人数的比例均超过了90%。市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75人, 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海沧区、思明区、湖里区等经济发达行政区的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构成均以本科为主, 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9%, 68%, 63%。翔安区、集美区、同安区等经济欠发达行政区的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学历构成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 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7%, 55%, 52%。 (表1)

2.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

全市区级以上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率为100%。所有疾控机构均能根据法定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中的报告卡进行病例聚集性分析, 主动搜寻暴发疫情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并进行传染病疫情分析。各疾控机构均有对辖区医疗机构进行传染病报告培训, 并建立检查督导机制开展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的指导检查。大部分疾控中心能够开展对不明原因肺炎、流感、霍乱、麻疹、AFP、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等专病监测项目, 定期分析监测数据并反馈各监测点。所有疾控机构均有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但合作对象较为局限, 仅限于学校、幼托机构和医疗机构, 与工厂、药店等机构缺乏合作机制。各疾控中心的疫情接报来源较为单一, 主要集中在学校保健室和医疗机构, 工厂、主动监测、网络主动搜索、群众举报和新闻媒体等其他途径未充分利用。

2.3 现场调查处理能力

2.3.1 现场调查装备

所有疾控机构均配备了疫情/突发事件处理用车, 现场调查常规专业装备, 如个人防护用品、采样设备、检测试剂、手提电脑、相机、现场联系资料、各类调查表、参考书等配置基本齐全。

2.3.2 协调沟通能力

从各疾控中心在现场调查过程中与其他相关部门协作关系中可以看出, 与卫生监督执法部门/人员、学校联系较为紧密。而与药监部门人员、工商部门专家缺乏合作。有71.4%的疾控机构认为调查人员在调查处理过程中, 被调查对象有部分抵触情绪, 28.6%的疾控机构认为被调查对象非常配合。 (表2)

2.3.3 现场调查质量

通过各疾控机构处理疫情的具体过程评价现场调查质量, 对事件发生到接报的时间、接到报告到出发的时间、调查处理过程中所作的工作、采样情况、控制效果评价、撰写报告的完成时间和报告质量等项目进行分析, 均按相关标准进行操作, 现场调查处理规范。

2.4 实验室检测能力

2.4.1 设备配置与使用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制定的《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装备标准[3], 我们按照必须装备的基本仪器设备 (B标准) 47种中选取了25种对厦门市疾控机构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我们将这25种仪器设备分为:病原检测设备、理化检测设备、通用设备三种, 每种仪器的使用情况分为经常使用、偶尔使用、基本不用、无该设备。调查显示, 市疾控中心和海沧区疾控中心三种设备的配置率与使用情况均较高。所有疾控机构理化检测设备和通用设备配置率均在57%以上, 但翔安区理化检测设备配置率较低, 仅为12.5%, 通用设备装备水平也以翔安区最低, 配置率为42.9%。除海沧区外, 其他各区疾控中心的病原检测设备配置率普遍较低, 配置率平均为38%。大部分疾控中心的设备使用情况均是“经常使用”。 (表3)

2.4.2 病原检测能力

根据省、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能力标准, 结合地域特点和需求应开展的工作项目, 对37种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血清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对实验室应急相关病原微生物检测能力进行调查, 结果显示, 区级疾控机构开展立即检测的能力和接受培训均不足。 (表4)

2.4.3 毒物检测能力

市疾控中心和海沧区疾控中心对甲醇、亚硝酸盐、有机磷农药、砷、锌化物、黄曲霉毒素等毒物均能进行检测, 翔安区疾控中心对以上毒物均没有能力检测, 其他疾控机构对部分毒物具备检测能力。 (表5)

2.4.4 实验室生物安全

各疾控机构均有设立质量控制科, 除翔安区疾控、湖里区疾控未通过计量认证外, 其他疾控均有通过省级或市级计量认证。除翔安区实验室无安全防护设施外, 其他各区疾控及市疾控实验室均有安全防护设施。各疾控实验室个人防护用品充足;在实验室被污染的情况下, 翔安、湖里、集美、思明4家区疾控无备用实验室。

2.5 应急保障能力

2.5.1 应急专项经费

除翔安区疾控未设立卫生应急专项经费外, 其余各疾控机构均具有卫生应急专项经费并制定了年度应急资金使用计划。 (表6)

2.5.2 应急物资储备

所有疾控机构均制定了应急物资储备计划, 有专人负责应急物资储备管理, 但各疾控机构均未建立应急物资购货网络。

2.6 教育培训能力

各疾控机构均设立健康教育科/所负责健康教育工作且均制定年度健康教育计划, 进行健康教育资料储备。2008年, 各疾控机构均有不同程度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与媒体宣传。3所疾控 (同安、翔安、湖里) 未建立网站开展健康宣传;1所疾控 (同安) 健康教育内容不包括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方法, 其余各疾控机构均较好地开展了上述活动。培训与演练是疾控机构加强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措施。2008年度, 各疾控机构均进行了应急相关培训与演练。

2.7 风险沟通能力

信息公开是有效管理危机的重要机制。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 应当充分利用主流媒体, 通过与媒体的有效合作, 使公众及时准确地掌握全面信息, 避免由于信息缺乏而引发社会恐慌。调查显示, 除湖里和翔安区疾控外, 其他疾控机构均建立了与媒体沟通机制, 开通了热线电话解答群众疑问。但各疾控机构均未制定专门的媒体发布方案或规定, 无专门信息发布组或发言人, 未明确规定工作人员对外信息发布的范围和内容。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 厦门市区两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经过几年的建设, 已初步形成在应急能力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应急人员配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现场调查处理能力、实验室检测能力、应急保障能力、教育培训能力、风险沟通能力等各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通过分析和现况调查, 发现各疾控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参差不齐, 市级疾控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明显好于区级疾控机构, 各区疾控机构间也存在较大差别,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与其他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在应急体系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本次调查也显示, 厦门市所有疾控机构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沟通能力, 区级疾控机构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能力亟待提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是一项具有社会性、长期性、技术性的工作, 目前仍应不断增加应急专项资金的投入, 完善组织、制度、技术和人员配置, 切实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的各种能力, 形成我市完整的应急体系。

参考文献

[1]耿文奎, 葛宪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应急救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

[2]王陇德.卫生应急工作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8.

8.疾控中心应急 篇八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R197.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2-01

【Abstract】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rformance appraisal is a reference to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thods and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comprehensiv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rganization to perform functions, improve service capabilities, improve performance and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the situation,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s implementing health system important measure of the spirit of reform is to promot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ystem an important tool of scie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erformance appraisal

績效考核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文官制度。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多数企业开始引入绩效考核,或称为业绩考评或“考绩”。2008年,卫生部为积极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工作,以统一数据收集、统一指标计算、统一绩效测量、统一考核流程,特制定了《卫生部关于印发<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职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标准的通知>》(卫疾控发[2008]68号)用以指导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的绩效考核,适用于对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健康城市(城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及省市县三级疾控机构工作考核,对促进疾病控制工作科学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层疾控中心如何做好该项工作,作者浅谈以下实践经验供工作交流。

1绩效考核准备阶段

1.1制定方案和落实组织:

绩效考核将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疾病控制测评工作。要做好当地政府、卫生行政、财政、人事等部门的沟通和协调,保证人员编制、经费、项目配套、监测检验设施设备等落实到位,这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外部大环境;基层疾控中心应制定详细考核实施方案以形成长效机制,明确责任领导和工作权限以加强领导和督促,落实指标负责人、培养指标明白人,确定资料保管人等,以保证关键环节运行有效,这都是做好该项工作的组织保证。

1.2全员培训和指标分解:

县级疾控机构绩效考核指标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35个项目101个指标。结合指标要求和岗位工作实际分条块进行全员培训,以中心质量管理职能统一协调各科室指标分解,整合指标共用资源,形成统一而方便的资料链接途径,形成基础资料共享习惯,确定资料保密原则。既做到指标分工明确,又保证资料逻辑正确(指标在纵向、横向和时序上的逻辑关系)。客观准确、高效利用、协调配合,有机统一的指标分解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

2绩效考核阶段

2.1资料收集和验证核实:

系统规范的按照绩效考核指标的界定与解释、指标依据和计算方法,收集方法和责任部门,资料整理要素和共享内容进行统一的资料收集和数据准备,是绩效考核过程中最繁杂艰巨和最本质的工作,是保证工作绩效得到客观公正评价的基础,是进行定性和定量测评的重要依据。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负责部门或质量管理部门必须对收集的资料信息和数据,通过实物检查、资料核对、原始记录、现场观察、基层调查、走访座谈、问询调查以及其他特殊资料进行严格仔细的验证核实,以确保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可靠性。

2.2综合分析和数据录入:

坚持公正循证原则,以事实为基础对资料的体系进行完整性和一致性分析,对资料质量进行对比和逻辑分析,对资料形成进行时间空间、过程和结果分析,对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准确“标化”处理。在数据录入时,各指标负责人应同时到场对各自的数据资料进行进一步核实检查,保证引用数据准确统一,链接途径简便易查,避免繁杂和浪费,力求精炼准确,最好在同一时段内将所有数据录入完成并在系统内进行逻辑检验,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和及时弥补。

3绩效考核报告阶段

3.1综合评判和形成自评报告:

由中心绩效考核负责人、质量管理人、指标负责人集体研究,形成统一评判标准,并对各指标进行公正准确的评分,特别是要注意指标“标化”的原则和范围及评分方法。最后要形成规范的自评报告,明确成绩、正视问题、增添措施、促进发展,以迎接上级机构的现场考核。

3.2后续指导和持续发展:

上一篇:超市服务标语下一篇:ktv培训入职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