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 古诗词鉴赏技巧

2024-06-16

教案1 古诗词鉴赏技巧(精选8篇)

1.教案1 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一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冯慧敏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媒体准备】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自制教学课件

【设计用时】 45分钟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诗歌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古诗更是我国诗歌史上的瑰宝,所以我们要分析鉴赏它。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近年来高考一直把古诗的分析鉴赏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查内容,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鉴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表达方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这一节课我们来讨论诗歌的表达技巧,通过讨论我们希望达到下面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表达技巧的内容繁而杂,这节课我们用分类举例的方法进行,我们将表达技巧分为三类:常见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二】介绍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常见修辞手法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 我们来看看下列诗句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1、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夸张)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杜牧《题乌江》(反问)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叠题乌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对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秋思》(排比)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比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县咏怀五百字》(对比)

辨别修辞手法是第一步,重要的是要了解作者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抒发什么感情,达到什么目的。下面我们来看看两首诗,看看他们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哪些词语可看出?嫌、故。用拟人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运用了拟人手法,使穿树飞花的春雪具有灵性,给全诗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运用谐音双关含蓄而又成功的表达了女子希望而又疑虑、欢喜而又担忧的微妙心理)

二、表达方式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表达方式有哪些?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说明我们诗歌中常用不常用?不。所以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概述四种表达方式

记叙,就是记述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抒情,就是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

请同学们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2判断下列诗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记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描写)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议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捂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

情)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抒情)

其中描写有正面侧面、动静、虚实、细节等,我们看看这首诗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侧面描写)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动静结合)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描写)

抒情也可进行分类,可分为哪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能不能举几个例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间接抒情又分为哪几类?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我们再来看看前面两句诗,看看他们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处处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借景抒情)作者通过描写恋花飞舞的蝴蝶,自由歌唱的娇莺抒发了对大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托物言志)

郑思肖是宋末诗人,有浓厚的民族意识。前两句写菊花远离百花丛,独自开放,表示自己不与元朝合作。后两句进一步写菊花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

比较刚才四首诗说说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有何区别?

A、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B、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3表达方式综合练习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记叙、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听到友人被贬后的愤慨和哀怨之情。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提问:诗歌刻画了梅花的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操守。

三、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

1、判断下列诗句中的主要表现手法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用这个典故,其实是以廉颇自比,抒发自己不得志的的忧愤。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象)

我们可以想象,在广阔辽远的空间,充满浓密深沉的烟霭,离愁就象这些烟霭一样,可见离愁之深。

鸟鸣涧 王维

人 闲 桂 花 落,夜 静 春 山 空

月 出 惊 山 鸟,时 鸣 春 涧 中。(以动衬静)

—柳永《雨霖铃》

2、其他表现手法综合练习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设题:

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___________的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参考答案: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三】总结并进行综合练习

大致说来,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主要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双关、排比、设问、反问等)*其他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象征、抑扬、照应等)

仅仅掌握表达技巧是不行的,在具体的诗歌鉴赏中,我们还必须和具体的诗歌形象、语言和诗歌内容结合起来。下面做一些综合练习。

陶者 梅尧臣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提问:

1、水急流虽然是写景,但与送别情景密切相关,呼应了上句中的 “ ”,也开启了下句中的“ ”。

2、诗中两处描写自然景物,其表现手法和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

1、解行舟;人已远。

2、前者用“红叶青山”反面衬托对朋友的留恋之情,后者用“满天风雨”是寓情于景,用悲凉之景来表达作者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表达方式有:借景抒情、记叙、描写 修辞手法有:设问、借代 表现手法:虚实、想象

【四】能力迁移题(备用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联系注释,可以看出第一句中“征尘”和“酒痕”分别有什么含义?

②第三句是一个问句,第四句是如何回应的?作者是怎样通过后两句诗来表达感情的?

(参考答案:①征尘表示作者难忘征战生活;酒痕表达了作者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只能以酒消愁。②第四句没有正面回答第三句的问题。第四句转而写景,意在借景抒情。因为诗人的愿望是做一个战士,到前线为国杀敌,可是愿望无法实现,只能写诗饮酒,这两句包含了作者的无奈和不甘心,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忧愤。)登科后 孟 4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①“龌龊” “放荡”在诗中的含义分别是______、_____。

②开头两句采用了_________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龌龊是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拘谨局促等意思;放荡是摆脱拘束、畅快自由的意思。②前两句以今昔对比的写法,直抒胸臆地表达感情,流露出考中科举进士后的兴奋和得意。)

2.教案1 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二

一.读懂内容———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 注意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认真地分析题目, 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2. 品味关键词。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 慢慢品味, 诗词的韵味顿生。

3. 画面欣赏。

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欣赏、品味每一首古诗词, 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想象, 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古诗词中的形象与作者的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它往往是诗人丰富感情的流露。诗歌的意境美, 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为此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 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1)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 (即意象) ; (2) 这些景物形象引发了作者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古诗词意境要抓住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要描摹诗歌图景, 二要概括意境特点, 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5.领悟深层含义。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 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二.赏“情”———初步把握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

“诗言志”、“诗缘情”、“诗歌合为事而作”, 诗人写诗, 绝非无病呻吟, 往往是有感而发, 感于外而发于心, 发于心者即为“情”, 古诗词常常以抒情言志来反映生活。如何帮助学生初步确定诗的主旨呢?

1.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等。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经历、性格、所受的教育程度等不同, 对社会、对人生感悟也有区别。

2.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

3. 再次是通过意象 (人、景、物) 来确定, 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三.赏“技”———“技”指表达技巧,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归纳起来主要是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 诗人就是借此来言志抒怀的。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 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 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考试中常提问: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用与不用, 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1) 托物言志。通过对

事物的描写和叙述, 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2) 用典。就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3) 诗人常用渲染、烘托、比兴、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古讽今、抑扬变化、联想、衬托、对比、想象、照应、点染、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表现手法来增加诗词的表现力, 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赏析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四.赏“妙语”———妙语指精妙的词语, 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 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 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

近几年的中考古诗词鉴赏注重了对词语理解的考查。词语的理解赏析, 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 体会其妙处。考试时一是会问把某一个词换成某一个词行不行?二是会问某一个词用得很好, 好在哪里?那么应从下面几方面作答: (1) 抓住景物特征来表现事物; (2) 能体现诗人赋予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 (3) 能创造意境和谐美。根据字词品味这种方法, 可以从人物、时空、动静、声色、远近、视听、刚柔、微宏这些角度来进行赏析诗句。

总之, 古诗词鉴赏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 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 在考试时应该结合具体语境,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找到突破口, 进而理解全诗内容, 达到鉴赏的目的, 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吴欢,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实验中学教师。

摘要: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古诗词鉴赏主要是对其思想内容、艺术特点、表达技巧、作家风格等进行高层次的分析评价活动。广大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让学生在课内古诗词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 以达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进而能够扩大赏析面, 真正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使学生终生受益。

3.古诗词鉴赏技巧初探 篇三

一、区分风格流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这是文学艺术两种基本的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要求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精确地进行描写,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偏重于抒发感情和描写幻想,常常采用大胆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形象,表现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比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都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屈原、李白的诗歌,则多属浪漫主义作品。

2.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作品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气势豪迈壮阔,感情奔放激烈,笔力刚健遒劲,境界雄奇浑厚,具有阳刚之美,人们多以“骏马秋风冀北”来形容。在审美效果上,令人亢奋、激动、昂扬,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婉约派作品多以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为主,最擅长表现离愁别恨的主题。风格婉约清丽、缠绵悱恻,具有阴柔之美,人们多以“杏花春雨江南”来形容。在审美效果上,往往令人怡悦依恋,感叹不已,如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李清照的《一剪梅》等。

3.名家典型诗风举例

诗歌的艺术风格,与诗人的出身、教养、生活经历、艺术趣味有极大的关系,可以说诗品出于人品。正因如此,我们的诗坛才能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比如:陶潜的恬淡静美,王维的诗中有画,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易浅近,贾岛之瘦,孟郊之寒,温庭筠的香艳柔婉,李煜的多愁善感,柳永的真率明朗,晏殊的富贵闲雅,苏轼的高旷清雄,辛弃疾的豪迈奔放,李清照的婉约清新,姜夔的幽冷悲凉等。

二、明确表达方式

这里主要谈谈常用的抒情和描写。

(一)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眼观茫茫宇宙,沉思悠悠人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长叹,一吐心中寂寞苦闷之情,表达了功业难就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李白的《静夜思》亦是采用直抒心绪的写法,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2.间接抒情 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①借景抒情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面对破碎的河山,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诗人的愁思。景物的形象,体现着诗人的感情,作者的感情又贯注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之中。再像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写春游西涧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借景述意,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

②借物抒情(即托物言志) 像虞世南的《蝉》:“垂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是一篇有名的托物寓义的小诗,它通过咏蝉传达出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怀古伤今(即借古喻今)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提到的《后庭花》是陈后主作的靡靡之音,杜牧以史喻今,让人从陈代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命运,对当时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二)描写方式

常见的有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白描、渲染、细节描写等。直接描写无需赘言,我们主要说说后面几种:

1.间接描写 即侧面描写或烘托,用一事物暗不另一事物。如《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罗敷如何美丽,而是通过观者的惊艳反应,间接表现她的美艳绝伦。类似的还有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写景中的间接描写亦有很多,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船帆、飞鸟、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潆潆细雨,船行变得迟重缓慢,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江边的树显得十分润泽。读着这些句子,我们就会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边,在大树上,全都是潆潆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2.渲染 即细致地描写,用重笔对环境、景物或人的行为、心理作用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现形象的某种本质和特征的一种艺术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铃》中,用“念去去”点明朋友分别,接着用千里烟波、沉沉暮霭、楚天空阔渲染他们之间用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的情意,后面又用“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使人倍觉伤感。这种渲染,比原来的色彩加重一层,更感意致绵密。再如前面那首韦应物的诗,经过前三联的铺写渲染,形成了诗人远别友人时的一种浓重、压抑的氛围,诗人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不禁潸然泪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3.白描 就是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它的最大特征是纯客观地描写,不着一句议论抒情而尽得风流。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颔联与颈联互相结合,素描淡抹,将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4.细节描写 即对细小情节的描写。它的作用在于具体、生动、鲜明地反映人物和事物的外貌特征及其内在本质,突现作品的主题,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因客不至烦躁不安的心情。

三、辨别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 是诗歌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白居易《长恨歌》描写杨贵妃“芙蓉如面柳如眉”、“梨花一枝春带雨”,以“芙蓉”比面,以“柳”比眉,以“梨花”比容颜,以“雨”比泪痕。特别是他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通篇由比喻构成,用“花、雾、春梦、朝云”四个喻体,共同比喻一个本体,即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的人与物,表达了一种追念与惋惜之情。

2.拟人 即赋于事物以人的特性,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万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草树本是无情物,在诗人笔下,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彼此竟有“才思”高下之分。作者把花草树木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将春雨人格化,写成了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3.夸张 可以说是诗人为表达难言之意、描摹难传之状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放大镜”。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若用地理常识这把科学标尺衡量,可说纯属撒谎。可是读者并没有对这首诗的真实性发出疑问,反而觉得非如此不足以表现诗人感情的愉悦与行舟的轻快。在许多时候,夸张往往和比喻结合起来,如李白《将进酒》的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前一句属空间的夸张,后一句是时间的夸张。这两种夸张前后紧密相联:前一句以河水一去不回头暗喻人生易逝,为下面“悲白发”作好铺垫;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反衬生命的脆弱渺小,故有下面的朝暮变化之说。

4.对比 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出来,相对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诗中把烧瓦工人和居大厦的富翁作了鲜明对比,揭露了不劳而获和劳而无获的不合理现象。再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际遇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5.衬托 是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的条件,来突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所要描述的事物的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所谓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以次要事物来正面衬托主要事物。有以哀衬哀的,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用落叶纷纷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种苍凉气氛,衬托诗人的沉郁感情。有以乐衬乐的,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用明媚开朗的阳光(白日)和翠色可人的美景(青春),来衬托诗人那种兴奋难遏的感情。反衬就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条件,以次要事物的反面衬托主要事物的正面。它或以乐衬哀,或以苦衬乐,或以动衬静。如“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以闹衬静;“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则是色彩上的反衬。

6.互文 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木兰辞》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实际意思是木兰当窗对镜理云鬓贴花黄。亦属此诗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也决不能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难免一死,壮士十年后即能侥幸归来。再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二句,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战争不断。

7.双关 即利用词语间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讲的是这件事,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它包括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前者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用了以“晴”谐“情”的双关隐语,增添了诗歌的情趣,显得新颖巧妙。元末诗人王冕写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里的“清气”,表面指梅花的清香,暗指画家的人品和节操。

8.叠字 叠字的运用,在我国诗歌中源远流长,拿《诗经》来说,三百零五篇就有将近二百篇使用了叠字。运用叠字,可以调节音节,加强作品的节奏感,造成一种反复回旋的抒情气氛,使人体会到一种走月流云的音韵美。像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开头运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字将词人倾吐不尽的悲哀赋予言外,使读者如闻哽咽啜泣之声。

四、了解诗中典故

用典,是诗歌创作的一大特点,它借助过去的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即怀古伤今、咏史言志,借此使言语含蓄、鲜明、生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名句。这两句诗的上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就分别用了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闻笛赋”就是晋朝向秀的《思旧赋》,“烂柯人”的故事出自《述异记》,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斥的激愤和对朋友的深挚怀念,以及对人事沧桑、恍如隔世的慨叹。再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的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从用典的方式上说,有明用和暗用两种。散文中用典多采用明用,诗歌中则主要采用暗用。杜甫《新婚别》写行前新妇鼓励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典故暗用得很高妙,向来为大家所推崇。《汉书·李陵传》记有:“我士气少衰,而鼓不起,何也?军中岂有女子乎?搜得,皆斩之。”新妇勉慰亲人,解释自己不能“誓欲随军去”的原因时,典故变成了女人自己的话,自然流畅,不露一点痕迹。

从典故的性质上看,可以分为“用事”和“用辞”两种,“用事”是引用过去的故事,通过引用故事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起一种类比和引发的作用,使意义表达得更形象、更深刻。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整篇可以说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用以抒发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事业却又无成的感叹。“用辞”主要在于引用现成的词语,以证明一种事理,或借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的语言来塑造自己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如用“南冠”代替“囚犯”,用“金乌”代替“太阳”,用“玉兔”表示“月亮”。宋代诗人林逋咏梅诗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自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脱化而来,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就成了咏梅的千古绝唱。

4.中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 篇四

南充市嘉陵区世阳中学 陈晓清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8分),考生失分严重,得分率低,而各地中考的古诗词鉴赏(3~5分),也是学生的难点,表现在对诗歌的题材、主题、写法没有明确的思路,答题时没有鉴赏的步骤,语言组织混乱。根据全国各地中考诗词鉴赏的要求,归纳鉴赏四步法。

一 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是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举例: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再如:烽火连三与,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举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融情于景,以“花溅泪”、“鸟惊心”来表达自己忧国思家的情感。

又如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请对“芙蓉向脸两边开”作点赏析。

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表现了花也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采莲女争艳的情景。

二、抓关键的动词(即“诗眼”)

一首诗歌中,往往就是几个字或某一个字最具有表现力,通常把这些字叫做“诗眼”。动词的答题格式:某字,生动具体的表现了什么在某一方面的什么特点。如: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赏析“见“字的妙处。

一个“见“字,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具体的表现了秋风萧瑟,落叶遍地的凄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

又如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锁“在本诗中意为”笼罩“,生动的表现了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以及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凄凉、忧伤之情。

再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请对诗歌中加点的字作点赏析。诗中“朝、夕“从时间上对比,表现了时间之短,”奏“表现诗人忧国情怀,”贬“表现朝廷昏庸。诗人仅仅以四字,两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获罪被贬之快的忧愤。

三、抓写法(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含修辞,也包括表达方式。除此之外,古诗词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借史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事喻理、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相生、想象、联想、对比、象征等。

举例: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常建《题后山寺破产预案》)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写法,表现了禅院的幽深寂静。又如: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诗人运用化静为动的写法,用一个“随”字展现了山势的变化过程,突出了画面的空间感;一个“入”字,表现了长江的波涛汹涌,突出了画面的流动感。又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丰富的想象,描绘出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包含星汉的壮阔场面。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再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诗人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春景,引发对往昔的回忆,抒发了诗人伤春惜时之感。再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诗人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民族气节。

四、抓诗人的情感、态度,抓诗歌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言为心声“,“诗言志”。诗歌总是作者有感而发,有抒发离愁别恨的闺怨诗(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有表达报国无门的忧愤的(如辛弃疾的《为陈同肤赋壮词》);有通过描写边塞雄浑奇异风光来表达为国建功、忧国思家的矛盾心里的,如范仲淹的《渔家傲》;有借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来表达自己归隐后的闲适的(如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孟浩然的田园诗);有借历史来表达自己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如杜牧的大部分咏史抒怀诗),也有借历史事件或历史遗迹来揭示现实社会的(如张养浩的散曲)等等。在鉴赏古诗词时,弄清楚诗歌的题材,要紧扣主题答题作答。举例: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诗人希望总会有一天,登上泰山,表现了诗人远大的抱负和登高望远的豪迈气概。又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运用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朝代的兴衰,受苦受难的总是百姓这一社会现实,表现了作者对百姓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

5.教案1 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五

1、鉴赏公式

当我们要鉴赏一句诗词的时候,首先就是要把这句诗词的意思给翻译出来,我们还要看看诗词有没有运用到修辞手法,还有运用到什么技巧,这些都要列举出来然后说出它的作用,比如拟人:……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与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除此之外还要分析句子在整篇诗词中的位置和地位,最后就是作者情感的表达了,要结合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还有诗句的意思来进行分析。

2、诗词鉴赏常用术语

修辞:这句诗采用了….的修辞手法或技巧,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现出某种作用或情感。

感情的表达:通过描写…. 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

6.高考古诗词鉴赏技巧的表达 篇六

重点难点梳理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属于《考试大纲》古代诗文阅读、鉴赏评价中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能力层级为E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同时,表达技巧又是古诗鉴赏中极为复杂的问题——无论是《考试大纲》,还是有关的工具书或写作教材,都没有对它的内涵或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因此我们只能对其作如下大致的表述:凡是能提高诗歌表达效果,增强诗歌表现力的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方法和除此之外的其他表现手法。

金题透视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高考江西卷)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解析】该诗由眼前之景起兴,以此抒发感慨。解答此题,前提是要了解古诗中虚和实的关系——实写的内容往往不是重点,而是抒怀、明理的依托;虚写的内容常常由实写而来,并常常涉及诗词的主旨。作答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挖本质,即通过诗中表面之景(即实)来揣摩作者内心之情(即虚)。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高考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解析】该题两个题目均为表达技巧鉴赏题,且都提出了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修辞方法、描写顺序和描写方法(动静结合)。

第一问:考查修辞方法,涉及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排比、对偶、比拟等,考生选择其中三种并结合诗句作出说明即可。

第二问:须明确诗歌的写景顺序。写景顺序一般指的是时间(早晚白天黑夜等时间变化)顺序和空间(远近高低内外等层次变化)顺序;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描写,以多角度开拓意境,使景物互为映衬,从而构成一种情趣,增强诗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安徽卷)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该词写鹰,但作者几乎未从正面描写鹰的形象,而是极力着笔于鹰身处的背景和环境。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烘托了鹰凌厉激荡的气势形象;风低一句更让人仿佛看到鹰在广阔草原上迅疾低飞的雄姿。显然,作者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来描写鹰矫健的英姿和凌厉的气势的。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烘托(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烘托鹰的形象。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高考湖北卷)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

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

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该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鉴赏角度,应仔细揣摩诗歌内容,从中找出最为鲜明突出的表达技巧类型。两首诗前后两句所描写的内容反差都很大,很明显均是采用了对比手法。古诗中的对比是指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或让对立事物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以此来揭示主题,增加诗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一种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难点攻略

一、掌握常见类型,避免无米之炊

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高考,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都是考生失分非常严重的一类考题。除客观因素外,主观上考生相关知识的匮乏,是导致丢分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应是解答表达技巧鉴赏题的前提和关键。古诗表达技巧的类型尽管种类繁多,但我们还是可以从某些角度给它作个大致的分类。如:

1.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

2.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顶针(多出现在曲或词中)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大致相同。

3.其他常用表现手法:烘托(衬托)、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白描(语言简洁,不加渲染烘托)、用典(化用前人诗文句子,引用神话故事,化用历史故事)等。

以上分类有的有交叉现象,如第一类中直接抒情是第三类中直抒胸臆的另一种说法;第三类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则都属于第一类的间接抒情。鉴赏时如果题目中没有规定明确的鉴赏类型或角度,我们只需根据其中一种类型或站在其中的一个角度表述即可。

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借景抒情、对比、烘托、反衬、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古讽今以及比喻、比拟、对偶等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二、以课文为依托,引入源头活水

古诗的数量可谓恒河沙数,我们不可能有很多时间来对其大面积鉴赏,因此,精心选择重要而又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重点赏析,应是我们高三古诗鉴赏备考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选择此类诗歌的时候,不应忽视教材中那些经典性的课文诗歌,它们应该成为我们的首选对象。

其实,古诗中一些重要的表达技巧类型在教材中几乎都能看到,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最为常见,其他类型也并不鲜见,如李清照《声声慢》中的直抒胸臆(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杜甫《登岳阳楼》中的对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王维《山居秋暝》中的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姜夔《扬州慢》中的比拟(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李煜《虞美人》中的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烘托(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豪杰,写乱石穿空,旨在为下片写周瑜功业),刘禹锡《石头城》的借古讽今等,不一而足。鉴赏时我们可把它们作为样板诗歌加以细心体会,精心揣摩。

当然,我们还可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工作——把教材中那些表达技巧相同的诗歌钩连在一起鉴赏,如《石头城》和同样采用了借古讽今手法的《桂枝香·金陵怀古》等篇目,《山居秋暝》和一样采用了动静结合手法的《李凭箜篌引》等篇目;也可从课文诗歌联系到课外诗歌,如杜甫的《旅夜书怀》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手法,而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等一些课外篇目也同样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合并同类项——这种钩连课内联系课外、通过对同类表达技巧在不同诗歌中运用情况的分析和了解的赏析方法,可以使我们的复习工作取得小投入而大产值的效果。

三、探究高考设题,寻求答题启示

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如:

①年四川卷: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②2008年江西卷: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③年全国卷Ⅰ: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④湖北卷:《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方法、虚实、景和情、融情于景等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如:

①2008年上海卷: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雪隐喻了白发。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

②2007年浙江卷: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⑴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⑵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⑶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③20江西卷: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④年福建卷:这首诗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在艺术手法上,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如:①包含了比喻和对比;②包含了对比、寓情于景、用典和议论等;③包括了对比、比喻和象征;④主要是借景抒情。这种题型往往给考生的答题带来很大的盲目性。

考场上,导致考生古诗表达技巧鉴赏题失分的原因有很多——或答非所问,或张冠李戴;或说明不到位,或分析不透彻;或程式不规范,或要素不齐全。尤其是解答大角度类型的题目时,考生出现的问题相对更多,有时甚至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即一旦表达技巧的类型答错,往往导致后面的分析说明也牛头不对马嘴。

要解决这些问题,平时复习注重对高考题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应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相对来说,高考题目的命制和答案的设置更为科学和规范,其设题的特点、答案的模式、切入方式甚至字数的安排都值得我们去分析揣摩。

重点难点题型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偶成

(宋)饶节

松下柴门闭绿苔,只有蝴蝶双飞来。

蜜蜂两股大如茧,应是前山花已开。

请从虚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寒

陈与义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建炎三年春,当时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高宗由扬州逃往镇江,再到杭州。此时作者正避乱岳州,从岳州太守那里借得后圃君子亭暂居,自号园公。

这首诗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3.比较阅读下面的唐诗和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中吕】迎仙客

张可久

雨乍晴,月笼明。秋香院落砧杵鸣,二三更,千万声,捣碎离情,不管愁人听。

两篇作品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答案)

1.前三句实写:松荫之下柴门锁着一院绿苔,成双成对的蝴蝶不停地飞舞,还有两腿拖着重重花粉飞来的蜜蜂,这些都是眼前之景。后一句是虚写:前山繁花似锦的世界,这是想象之景。虚实相生,交织成一个幽僻而又充满春意与生机的画面,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主要采用托物言志手法。作者通过描写不惜污损胭脂之色、傲然挺立于蒙蒙细雨之中的海棠来表现自己不避艰险的精神和孤高脱俗的人格。

7.教案1 古诗词鉴赏技巧 篇七

一、领略全诗内容, 慎看“主旨”项

诗歌鉴赏中的内容, 对于考生来说并非熟悉, 因此, 不必拘泥逐字逐句理解, 只要能理解大意即可, 领略大意就应该把A、B、C、D四项全部看完, 有一些题项的分析, 能对你的思维起到指路作用。所谓慎看“主旨”, 就是要看四项中是否有凭空拔高, 无中生有, 随意曲解诗歌的主旨, 设下陷阱, 这样的题项具有很大的迷惑性。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名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 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 留连忘返的情况。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 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 没有刻意求工, 却做含意隽永, 富艺术感染力。

[分析]这道题A、B两项是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一般的同学都不会选错, D项考表现手法, 这首诗内容浅显明白, 符合D项的说法, C项说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 这是没错的, 关键在后面的“突出渲染菊花的高洁气质”, 尽管很多诗句都借菊述志, 但这里所议论的, 不是对菊的偏爱, 而是因为它太独特了, “此花开尽更无花”从而引发了诗人的兴趣。因此C项的评价拔高了诗句, 不能一说到菊花, 就想到高洁气质, 所以从诗句的主旨方面去考虑, 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答案。

二、善于捕捉信息, 对比阅读

高考试题中有时为了显示试题的“能力与创造性”, 会把两首题材有点相似、但内容表现手法有所不同的诗交织起来进行测试。做这类题, 应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确定答案。

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 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 一螺青黛镜中心。

A.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 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疑重, 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B.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 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相映成趣, 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C.雍诗中“碧”是湖色, “翠”是山色, 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 所以给人感觉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 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 舜的妃子, 死后代作湘水神, 遨游于洞庭之上。

[分析]阅读这首诗和A、B、C、D四项后, 首先可以知道, D项是对“水仙”的有关传说的说明, 作为高考的试题, 故意用一个传说来迷惑考生, 这是不可能的, 只不过是借这一项帮助考生了解这首诗。我们再看雍诗, 整首诗都没有一个“月”字, 也没有提到“月光”。即使“烟波不动影沉沉”这一句, 也只是写薄雾笼罩下湖水风平浪静的画面, 再从诗的标题“题君山”来窥探诗句, 所谓“影沉沉”也只是说薄雾暝暝, 湖中山影沉沉, 丝毫见不到什么月色。因此, 我们捕捉到这一信息便知道, A项所说“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显然是错误的。

8.古诗词鉴赏训练(1)第1 篇八

阅读下列古典诗词后回答问题,注意题型特点。

1.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商 歌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 《商歌》是古代乐府旧题。“商”在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这是一种哀怨悲凉的歌曲。“商歌”当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 说说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寇 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满汀洲人未归。

【注】 :一种生在水中的蕨类植物。

(1) 试分析“孤村芳草远”一句中“孤”字的妙用。

(2) 词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大德歌•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 陈抟:宋代人,曾在华山修道,相传经常长眠百日不起。

(1) 有人说“懊恼伤怀抱”是本曲表现的重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4.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 说说最后一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5.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古诗词鉴赏训练(1)第2页

(1) 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2)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7.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 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 简要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8.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1) 试结合诗中相关意象,分析两诗在情感内涵上的差异。

二、 强化训练

阅读下列古典诗词后回答问题,注意所选诗词的不同类型。

1.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双调的词作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诵读范仲淹的《苏幕遮》后思考: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 

(2) 词的首句化用了哪位名家的写景名句,试默写之。

古诗词鉴赏训练(1)第3页

2.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试作具体分析。

(2) “会当”有人解作“一定要”,有人解作“正当”,你认为哪个解释更好?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1)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2)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5.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 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 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6.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

(1) 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

(2)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见网站)

上一篇:清明感想作文600字下一篇: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