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

2024-09-17

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通用5篇)

1.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 篇一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许多公司已经由从前的以劳动力为主要人才构造转变发展为向知识能动力高为主要人才构造,因此我国对现今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个别技术操作上,更是需要技术型人才具有工作综合应对能力,满足相关岗位的各类需求。而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全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大花园,为顺应时代的需求,中职院校这个大花园的任务是培养出适应各个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专业全能型人才之花,并且为了获得这种成就,中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优秀并且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养分的“园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

现今世界各国对求能型人才急迫需求,培养和管理“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职业人才教育中大家重视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如今我国,中职院校已经逐渐把“双师型”教师作为其独一无二的师资特色,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们本身就可以成为各个行业中的精英,他们能很好地带着学生们将理论知识生动地在实践中传授,让他们更轻松地接受、记牢并很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方法。“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中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了学生今后在残酷职业岗位竞争中能否占有利地位。

一、师资来源与“双师型”教师的关系

“双师型”教师是指自身拥有深厚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能够通透灵活的将自己的知识生动地教授给学生们的教师,他们不仅仅能熟悉并能很好地理解,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在实践中积累了如何有效简洁地将知识明白讲解的经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明白并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各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成为职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在这之中,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初入社会的师范类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他们讲解的知识,但是他们大多数几乎没有接触过所教授的中职学生的专业上的知识,另一类是非师范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的能力则很弱。近几年,高等职业师范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由于社会普遍需要全能型的应用人才,导致学习职业师范的学生很多。这种社会导向让中职院校迎来师资中最倾向于“双师型”教师的师资来源,高等职业师范类的毕业生既有扎实深厚的专业职业技能,又接受了师范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学经验。中职院校有时也会观察了解社会市场岗位的走向进而为适应社会市场衍生出新的职业专业发展,这时需要在这些新生热门岗位上招聘人员来加入到院校教师队伍中,而这也是学校师资来源之一,这些人员在专业岗位理论和操作上如鱼得水,在专业技能竞赛上也是个中翘楚,但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却是初出茅庐。不仅如此,还有因为各方面社会因素让原本教授文化课的教师转而加入职业专业课教师的队伍,显然,这部分的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在关于职业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上存在不足。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管理方法

2.1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管理机制

每个学校里应该都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操作熟练的教师,或者有一群十分善于将知识深入浅出的教师,俗话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发展保持自身的优势同时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改善自己的不足。所以,中职院校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将学校的师资分为多组,建立各组的管理机制宣传并加强团结精神促进集体的凝聚力,大家进行能力上互补提高并且共同在讨论中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了解发现教学设备的新用法,重新整理改善自己的职业专业知识结构图。多种意见交融并不断完善,不仅能加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也开阔了教师们的思维。

2.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加强实践操作

如今,很多著名的企业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全能型人才于是和中职院校合作,为了能更好地让这些人才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自愿成为学校的实践培训基地,这不仅仅是让学生得益也让教师能在实践中教学并完善自身知识库。进入企业实习不仅可以了解各个专业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出现的各种新理论和设备操作,还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实际操作,在增强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后也有地方可以进一步地研究创新,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另外,学校可以聘请各个企业的岗位精英授课并进行操作,也可以让校内校外的教师沟通学习共同进步。

2.3积极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学校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围绕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一目标来策划学校活动,我们可以开展竞赛以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学校可以和别校联合举办校际竞赛,鼓励师生参加,设立严格的评定标准,校内师生和学校间师生的竞争对决可以有效地促进组内教师团结精神的凝聚和因相互学习导致教学能力的提高。再者,竞争的激烈能使教师高度紧张,进而会带动教师学习能动性,使其不断地学习加深自身的学识,熟练技能的实践操作。

2.4借鉴国内外成功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

我们要吸取别人的成功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如德国、法国、美国等有较为成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他们不仅仅拥有完备的职教法度法规、企业和政府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便利规则,国内“双师型”教师发展模式有单调并缺乏保障“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规则,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结合别人的优点改善自己的不足。创出属于中国独有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联系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复杂,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中职院校可以学习中国著名的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有重点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也可以利用竞争或一定程度灵活地借鉴改善成功的模式从而创造为自己练身定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宋明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5

2.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 篇二

一、 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及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新要求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教师的责任也尤其重大。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发展具有潜在性和多种可能性,小学教师必须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挖掘儿童的潜力并促进其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小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教育的初级阶段,其模仿能力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思维水平较低、以及接受复杂事物的能力不高等。这就对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小学生的自主性不强,对教师的依赖程度大,思维不具有批判性。因此,小学教师的言行一致、严于律己、诚实正直、善良宽容、信任尊重、耐心细致、开拓创新等个性心理品质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健康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意的统一,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形成一个“ 学习共同体”。此外,新课程改革一个非常突出的“ 亮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还是在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这无疑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二、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

1.教学能力

教学是以课堂教学内容为中介的师生间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其运用和掌握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及板书和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能力等。

(2)教学实施能力。是指实现所设计的教学方案而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的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如幻灯片、计算机等教具的能力。

(3)教学监控能力。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 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4)教科研能力。包括课题设计、制定方案、发现问题、教育反思、经验升华、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育教学实验等能力。

2.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教师的教育观念对其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有着显著的影响。树立如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小学教师是至关重要的:

(1)科学的人才观。学生千差万别,每个人的特点和专长都有所不同。而且,他们都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

(2)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全面发展的时代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要靠全面发展的教育来造就,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全面发展的教师来实施。

(3)协调的师生观。新世纪的师生观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中学习活动的主体,而且是学习型社会中的学习主体并贯穿于终身。

(4)超前的发展观。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人类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彻底改变。 开放的社会必然决定了新世纪的教育在时间上具有更大的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更大的开放性。

3.知识结构

小学教师从事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起始状态,因此,小学教师应有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

(1)本体性知识:是指现代人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所任教学科的知识。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更强调其自身所具有的基本知识,小学教师应当具有较宽厚、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广泛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懂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2)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3)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小学教师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要利用教育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怎样教、怎样导的问题。

⑷扩展性知识:是指教师自我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即有关学习方法、科研方法、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三、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途径

1. 加强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富有时代精神的科学教育理念,和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成功观。

2. 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小学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以丰富其知识结构。

3.积极组织并开展教学经验的交流,不断丰富和改善其教学方法和技术。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尊重其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

4.加强小学教师的教学自省和总结,提高教学反思和经验升华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省修水县第二实验小学)

3.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 篇三

[ 摘 要] 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作为一名基层技术骨干,必须具备过硬的实际技能和技术素养。这种技能和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有一定数量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和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支撑。本文从阐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应用技术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 能力素质 ;途径措施

【分类号】G715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创新,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师而言,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要领,让学生学会操作,而且还应让学生了解掌握机床设备、工夹量具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工艺规程等诸方面的知识技能。况且实际操作本身也包含有很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以实操示范(可先讲解后示范,亦可边讲解边示范),而且还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组织实施方法是:教师现场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按照分组实操练习,练习时教师到各工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再集中学生进行统一讲解示范。通过这样反复练习,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此时专业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践课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从字面上来讲,应解释为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践课的教师。这种解释笔者认为是比较肤浅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更丰富、更广泛、更富有新意。对其内涵的解释和理解也是见仁见智。

目前为止,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定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关教育部门以及高教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给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几种观点:一曰“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同时拥有这两证的教师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换言之,“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要有双证。然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有了双证并不一定就是双师。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考证,况且假证满天飞,不具含金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教师花钱买证,而忽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本末倒置。二曰“双能”,即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教师即为“双师型”。笔者认为,具备了“双能”但不一定就是“双师”,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双师型”教师绝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等诸方面的有机结合。三曰“双职称”,既教师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具备这两个职称的教师即可称为“双师型”。四曰“双来源”,既教师的来源。这种观点不同于前三种观点,前三种观点是对教师个体而言,这种观点是对师资队伍而言。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对个体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除了规定的任职资格外,还应具备以下能力:社交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二是从整体师资队伍来说,既有专任教师,又有外聘或兼职教师;既有侧重于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实践教学的;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工矿企业的。

“双师型”其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是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提出的。在用法上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来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对这部分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第二种是用来界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称为“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是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要求。无论对“双师型”教师个体,还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双师型”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这既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更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1.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要充满爱,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和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讓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影响和熏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可能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2.较高的能力素质

对教师而言,要想使学生得到“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打铁需要自身硬。不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都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更应如此。一般来说,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复杂,语言仍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应注意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艺术,做到语言生动、形象、简明、准确、有韵味。教师语言逻辑性强,能把学生的思路理得有条不紊;语言生动形象,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简洁明了,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语言有韵味,才会抑扬顿挫。相反,如果教师语言逻辑混乱,没有条理,则会把学生的思路搅乱;语言平淡无奇,则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语言啰嗦,则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欲掌握语言艺术,教师在课外需下一番苦功方能做到。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语言大师!

(2)教学组织能力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课程标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和每堂课,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堂上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形成互动,科学分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得当,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3)实际动手能力

“双师型”教师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娴熟高超的专业技能,即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数控实训(数车、数铣)、金工实习(冷加工、热加工)、电加工(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还是模具成型、拆装等课程,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如果教师不具备过硬的实际技能,学生是不可能掌握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实际动手能力对实践教学的教师来讲,相当于理论教学教师的讲、演、画、态等教学基本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练成,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要达到操作熟练,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程度,仅靠工作时间是不够的,需在课外下一番苦功才行。

(4)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其他专业不同,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与企业、行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調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以便于学生毕业后与企业、行业的接轨,满足任职需要。另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机械工程专业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实习实训以及认识实习等,也是“双师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提高的途径和措施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

培训是提高“双师型”教师技能的有效方法。学校应搞好顶层设计,把“双师型”教师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制订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配套相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等单位参观见学或带薪学习,并结合实践教学课程带领学生到工厂或实习基地实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另外,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当客座教师,对本单位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传授专业技能和技巧,使专业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技能水平。

充分发挥在职教师优势,进行自我培训,互补培养。光华学院的教师来源渠道广泛,既有大学毕业生、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有其它院校的退休教师和工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等,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外聘教师。多渠道的教师来源各有千秋,要善于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传、帮、带活动,新老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青年教师拜技能高、能力强的老教师为师,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实施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操作技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经常开展以提高双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教学研讨活动,从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那里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从有过企业工程技术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那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风格;从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实验教师那里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和传授专业技能的心得等。我校开展的理论课教师到实验教学中心讲实践课,两年轮岗一次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不仅是提高理论课教师实际技能的好方法,更是一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好渠道。

2.充分发挥企业和校外实习培训基地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企业和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广阔天地,教师在那里大有可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活动,来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还可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多给教师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实验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逐步转变为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实现一专多能,达到“双师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常抓不懈。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如聘请国内、省内高校的专家、学者等给教师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也可请本校的教学专家或教学名师以讲座或学术报告的形式给教师做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结合培养方案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开展教师说课、课件制作与应用等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还可采用双向听课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即开展由教学名师、教学督导和相关教师等参加的听说课教学活动。先由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或“说课”等,课后由主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组织、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重点、难点进行小结,以此来学习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是组织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督导听查课,并及时进行点评和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帮助授课人提高教学能力。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召唤和需要“双师型”教师,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为了鼓励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多出“双师型”,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师自觉的、具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原动力,拴心留人,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精神激励外,还应注重物质激励。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相关大赛,按获奖情况给予奖励。把到国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以开阔其视野,增长其才干,营造尊重“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在“双师型”教师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对其内涵理解不一的情况下,应按教育部对“双师素质”提出的建议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 篇四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技工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使我国技工教育的办学质量、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得到协调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国从事技工教育教师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但我们应该看到技工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技工教育的发展还不相适应,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还比较低,这成为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保证技工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技工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能够胜任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的“双师型”教师的需求量随之增长。所以,技工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1.“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现天津工程师范大学)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双高(高学历、高技能)一体化”职业师资培养模式的实验,这实际上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雏形。1996年9月3日,劳部发[1996]293号文件《关于加强技工学校及就业训练中心等职业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通知》中对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做法给予了肯定。文件指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应继续探索和完善教师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和高级技术等级证的“双高人才”。 1998年2月11日,原国家教委下发《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指出:要重视教学骨干、专业带头人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实际上是“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正式提出。

在劳动系统下发的文件中,经常使用“一体化”教师的概念。在教育系统下发的文件中,经常使用“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实际上,“一体化”教师与“双师型”教师两个概念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例如,2002年1月29日劳社部函[2002]12号《关于加强职业培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使职业培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明显提高,教研、教改能力普遍增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不断增多,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专兼职相结合并具有较高职业道德水平、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师队伍。2003年12月3日,教职成[2003]5号下发的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防科工委、信息产业部、交通部、卫生部六部委《关于实施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造就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和示范作用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2008年12月13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进修和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双师型”教师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各级技工院校的高度重视,各个学校都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一些学者也积极探索“双师型”有关的问题,并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给出了多种解释。

2.“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不同的学者对“双师型”教师有不同的解释。刘春生、徐长发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对“双师型”教师做出如下解释:“双师型”即教师型和技师(工程师)型,这是职业学校教师素质的特色所在,既要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又要有技师(工程师)的实践技能,使专业理论课教师技能化、实习指导教师理论化,以利于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职业学校的教师在具备一般教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技师(工程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刘合群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对“双师型”教师给出如下解释:“双师型”教师是指承担专业技能知识和教育技能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的教师,既掌握某一专门职业,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掌握该职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及相关技能。而技工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有的是“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加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有的是“技师以上职业资格加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有的是“工程师以上职称加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

从以上论述看出,虽然“双师型”在解释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内涵却是相同的,即“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只是对职业资格的要求不统一。

笔者认为,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应该是掌握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地实践动手能力的专业教师;也就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同时具备同专业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等于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理论教师加技师或高级技师,而不能等于专业理论教师加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技术设计,而技工院校主要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技术工人,而不是培养技术设计人员。所以,笔者认为,技师学院的“双师型”教师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专业理论教师加技师或高级技师。

3.“双师型”教师的特点

“双师型”教师既然是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除了具备一般教师的特点外,还应具备如下特点:具有从事相关专业理论教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从事相关专业实践动手能力的技师及以上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能承担相关专业理论教学任务,又能承担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任务;工作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内,既可在教室内为学生授课,又能在实习中心为学生授课,还能带领学生到企业车间进行实践学习。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技工院校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偏低。2007年国家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技工院校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占技工院校教师总数的76%。再加上我国职业技能鉴定中技师资格认定从2003年以后才开始加大鉴定力度,所以许多技工院校中满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教师并具备同专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上教师的数量明显不足。这客观上要求技工院校要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才能更好地推动技工教育的发展。那么,技工院校应通过什么途径培养需要的“双师型”教师呢?

1.“引进来”的三种办法

“引进来”的三种办法有:第一种是引进对口升学以后大学本科毕业的学生作为“双师型”教师的后备培养人才。首先要求这部分人,若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要限年限考取教师资格证书。这部分人学历一般达标,但一般只有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证书,因而职业资格不达标。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要求,取得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资格五年后可以申报职业技能鉴定技师资格,所以要求这部分人在进校五年以后必须申报参加技师资格的评审,并规定通过年限。这部分人在1—2年内可以作为辅班教师进行辅助教学,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领他们熟悉教学过程,作为培养锻炼的一个过程。第二种是从企业引进所需专业且具备技师以上职业资格的技能型人才。这部分人的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达标,但没有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应要求他们限期考取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如果这部分人学历不达标,学校可要求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学历层次,达到符合国家要求的学历层次。第三种是从其它学校挖掘符合条件的“双师型”教师调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补充教师队伍。

2.开展校企合作,带动“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的开展

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定期聘请优秀企业中技术工人的精英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尤其是现场指导实训教学工作,让技术工人参观校内实训中心,观看学生的实训项目,然后对实训项目进行讲评,提出改进意见。由于企业技术工人处在生产一线,对当前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比较了解,所以能准确地帮助教师改进实训项目,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另外,企业技术工人对什么知识用途多、什么知识用途少有直接的感受,可以帮助理论教师明确讲授专业知识的重点内容,更好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企业技术工人“传、帮、带”的作用使学校教师有明确的方向,更好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第二,学校可以选聘企业技术工人中的精英到校任教,担任兼职教师,使他们及时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课堂,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符合社会和企业要求,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第三,学校也可以选拔专业理论基础好、潜力大、学风正的中青年教师到优秀企业的生产一线培养学习,时间可以是脱产半年或一年,要求送到企业培养学习的教师要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了解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情况,同时要掌握各专业要求的实践技能。从企业返校后,学校要与教师签订考取符合要求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协议,协议中要规定获取年限。另外,学校要安排这些教师作为实践教学的辅班教师熟悉实践教学,从而使这部分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的储备人才。

3.加强学校内外培训工作

首先,要做好学校内部培训工作。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校内培训,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理论教师参加技能培训班,进行相近专业的技能培训活动,提高理论教师的实践技能;组织相关专业实训教师的理论培训班,强化理论知识,扎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要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校外培训活动。学校应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各种专业与技能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了解专业发展的方向,了解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学校要积极为教师联系校外培训学校,使教师培训活动落实到实处。

4.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技能比赛活动,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组织的技能竞赛活动。教师通过参加技能竞赛,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水平,尤其可以提高实战经验,从而推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5.专业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实行轮岗教学,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教学安排时要注意理论教师岗位与实训教师岗位定期进行轮岗。这样有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锻炼,也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的推动,更能有效地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并使“双师型”教师培养活动落到实处。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项需长期关注的工作

“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时间跨度大。一个“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时间或更长的时间,教师退休、教师转换岗位、教师调离岗位都可能减少“双师型” 教师数,新教师达不到“双师型” 教师的条件,也会影响“双师型” 教师的数量。所以,“双师型” 教师的培养是职业学校的一项长期关注的工作。各个技工院校要制定并建立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要指定好具体负责部门专项管理。学校要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查找“双师型” 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并使“双师型” 教师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切忌“双师型” 教师培养的短期行为。

2.消除惰性心理

许多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间长久以后,就会产生惰性心理,不愿意付出更多精力使自己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许多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知识积累多了以后,就会产生自满情绪,表现在工作上就是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主动性。所以,学校要出台相关管理制度,督促教师积极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管理制度也要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例如,学校在工资奖励上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在评定职称、评先推优、推荐学科带头人、技术能手、教学骨干等方面要给予优先,学校要从制度与政策上鼓励和保护好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积极性。

3.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职业教育的先进理论

学校要想方设法使教师明白“双师型”教师在技工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学校要在教学中积极实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教师主动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创造条件。

4.目标明确、有据可依

国家应该出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使得技工院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做到目标明确、有据可依。

省级与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的评估、技师学院的评估以及各种教学评估中,都要求“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但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标准,各个学校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计算比例,使得“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在技工院校是一个模糊概念。针对目前这种现状,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标准,统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准则。

5.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考核力度

学校要加大教师的考核力度,督促教师们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学校要出台管理制度,规定理论教师必须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且使其最终取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教师学历不达标,学校要硬性规定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学习,限期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标准,使学校教师更好地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6.“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贯彻终身教育思想

如果一个教师已经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学校也要加强监控力度,促进教师加强学习,保持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先进性。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加快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更新速度。所以,“双师型”教师若不能加强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学习,造成自己的知识老化、技能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会变为一个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总之,一个“双师型”教师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进步到老”。

7.主要加强教师关键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通过关键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教师的综合职业素质。教师综合职业素质的增强,对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5.职业院校三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模式论文 篇五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要加快建设一支‘双师型的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一定要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而且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因此对员工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者,必须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观念,根据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积极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学生的毕业质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职教育必须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突出技能训练,使学生不但能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毕业后便能顶岗工作。要达到这~培养目标,学校必须拥有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有较强实践经验,能在生产现场动手示范、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1、加强校企合作,到企业拜师学艺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只局限于校园内的教学,缺乏了解企业的实际应用和需求,授课自然无法切合实际,更谈不上针对性,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到企业后的适应时间。如果加强校企合作,教师可到企业实习进修,这样可使教师开阔视野,增加感性认识,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和新方法。教师也可以带着数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结合一些实际生产中的事例进行讲授,增加教学的生动性与趣味性,使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乏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2、吸纳企业精英,到学校登台讲课

从相关企业中聘请复合型人才,能弥补学校教师队伍中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学校可积极引进相关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来校做兼职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这样做既可优化学校的整体结构,又可对学校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可以促进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化。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快捷有效的方式。不过,这些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应事先对他们进行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实现由工程型人才向教师角色的转换。

3、建立实训基地,优化培养模式

为了建立长效培养机制,学校应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实训基地,培训内容尽可能与实际生产相一致,这样既立足于企业,更立足于学校自身。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为“基地”的实训教师,平常在学生进行实训的同时,教师可跟班到实训基地学习,还可利用寒、暑假期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实践培训,使教师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操作水平,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降低培养成本,而且可以加深理论与实践之间协调与合作,对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4、以老带新,以优带新

“以老带新、以优带新”培养教师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教师的有效模式,它可以大大缩短新教师对岗位、教育教学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同时也可增进新、老教师双方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思考和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加速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是一条有针对性、效果显著的捷径。但需要注意的是,技能和资历虽是选“老”选“优”的条件,但能否承担起‘师傅”重任,还取决于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人格特征,以保障培养教师的质量和效率。在确定“以优带新”的对子后,要明确“师傅”的责、权、利,加强“师傅”的责任意识,形成徒弟良好的从师态度和行为,从而提高“带新”效果,这对新、老教师的成长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上一篇:关于加强工商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下一篇:我生活在孤单之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