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检讨书

2024-08-29

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检讨书(共6篇)

1.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检讨书 篇一

笔者是在发展中小企业考察调研时发现,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出现了平台阶段,也就是所谓“瓶颈”时期,很难有新的突破与提升;也是中小企业领导者所困惑的问题,

但这些问题使我感受到它们有着共性的基本特征,针对对这些主要问题,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经过梳理问题的关键有如下几个方面,也是中小企业现阶段发展潜在威胁的关键点。

一、企业(老板)高层管理者主观意识所形成的管理思想、意识、观念与当前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之间的矛盾。

其实是企业管理主体意识形成的一种管理思维,所谓的管理思维也叫企业思维,企业思维是企业解决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策略的关键问题,也是控制和指导企业内、外部管理的主体行为表现的指导思想与方针,也是企业文化形成的精髓。

在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战略发展方面,做为企业有两种意识形态所形成的两种思维定势:一种是企业主观思维,即企业老板个人的主观思维定势;另一种集体思维,即企业老板领导下的决策层人员所形成有主导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思维定势。

这两种思维定势决定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行为表现、结果及企业的外部战略发展,也可以说是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战略的指导思想和总的纲领。

也就是这些企业思维所形成的管理思想与管理观念,在一定时期指导企业内部管理与战略发的方向。如果这些企业思维定位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现阶段的经营发展,是中小企业经营发展阶段出现“瓶颈”现象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个问题看起来好象很抽象,其实这些抽象的东西制约企业的现阶段发展.因为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受管理者的思想、意识、观念所影响,它表现在企业整个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上;也是两种管理文化间的冲突与碰撞,这种观念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保持现状不想突破的管理思想,有的高管保守思想严重,“稳干几年”有等退休想法,工作起来推着干,没有计划性,出现问题再去采取补救措施,无过便是功,

二是好做表面文章、不承认眼前的问题与不足,报喜不报忧,天天唱赞歌,没有忧患意识,这种现象在中小企业主要领导、部门领导、基层骨干表现更为突出;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及业绩指标下滑、部分产品的市场销售出现萎缩现象,正是这种管理经营思想作怪造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管理者没有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这是两种管理文化与管理理念之间的矛盾。靠人管人,相信自己的人,认人为亲,形成裙带关系,这一点更为重要。

使一些不懂管理、不懂专业知识的人进入管理岗位;特别是企业的营运部门,主要经理业务不专业、缺乏专业知识。

以上是高层管理者在观念或主体管理意识上的缺陷所造成,对企业发展阶段出现平台期产生的主要影响;也对企业的现阶段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制约作用,是中小企业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瓶颈现象主要因素。

二、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瓶颈”时期业绩的下降和主管营运的主要领导、部门领导及人员不专业、没有专业知识与工作技能有直接关系。

我和一些企业经营部门人员交流时发现,不懂基本的市场营销与营运推广的知识与技能,甚至不懂啥是“户外拦截”、“人员推广”等基本营销概念名词及经营手段;导致经营过程中没有专业的运做方法与手段,这是目前中小企业经营业绩下降的主要原因。

我近期到东北的一家中小企业调研时发现,局部市场出现销售业绩下滑现象使我感到很吃惊,单品“欧式蛋糕”去年、前年每天的销量为200-300个,而今年每天的销量仅为30-40个,下降的比例为100%,“中点、西点”市场基本做死掉了,“红豆冰山”最好的店每天只卖13-15碗。

就这些问题的出现,我和该公司总裁交流时明确指出:不是分公司总经理的直接责任、也不要说我们是因为“肯得基”生产工作压力大,抽不精力的原因;其实不然,是主管领导、部门领导工作不专业所造成的。如果按照这种思路运做经营下去,过年、明年问题将更加严重,这是目前市场销售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也这是潜在的极大的威胁!

2.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检讨书 篇二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政府转型,消费率,投资率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大力加强自主创新, 切实抓好节能减排, 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的总体战略思路。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间, 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 GDP年均增长9.8%, 远远高于同期的世界平均发展水平。但是,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009年中国经济受外贸出口下降的影响, GDP增长率降至8.7%。这次金融危机也暴露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未来能不能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 而国内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偏低。

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那时中国刚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 引进外资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建厂, 弥补了供给不足, 而这些投资是有需求作为保障的。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 产能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且有很多结余, 而大量贸易顺差造成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摩擦加剧, 也使自身贸易条件恶化, 出口产品贱卖, 还对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浪费和破坏。

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已经大大偏离正常状态。国际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大致为75:25, 而我国投资率始终居高不下, 特别是21世纪以来, 基本上处于45%~50%的水平, 而消费比重严重偏低, 造成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一系列经济问题, 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过慢, 收入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高投资率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消费率高低并不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而是反映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 反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状况。我国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 最终消费率从2001年的61.4%下降到2011年的50.4%, 其中居民消费率从2001年的45.2%下降到2011年的35.5%。2001—2011年, 我国年均投资率已经超过50%, 与工业化同一时期以及人均GDP3000美元时的日本、韩国相比, 我国的投资率要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2011年我国GDP接近40万亿元, 居民消费仅占1/3。而2011年美国GDP约为96万亿, 其消费率达70%。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也低于“金砖国家”中其他国家, 较高的巴西为83.6%, 较低的印度也有69.6%。最终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逐年下降, 在全世界都是不多见的。消费作为最终需求, 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福利水平, 过低的消费率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2007年十七大要求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 科技进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

邓小平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总是以科学技术的变革为基础和先导。

比照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 (见表1) , 可以看出, 西方国家早期主要依靠资本投入, 结果就使得最终需求不断萎缩, 劳动者收入相对甚至绝对地下降, 同时造成了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危机的爆发。然而,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第二次产业革命, 此后西方国家的增长模式不再依靠资本投入来驱动, 而主要是靠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来推动。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 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主要依靠信息技术革命。进入21世纪, 西方国家的创新又带来新一轮的技术进步。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处于西方国家的第二到第四阶段, 面临的任务就是从早期靠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向靠技术进步、信息化带动的增长方式转变。

(二)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是“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破解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从根本上讲, 一要靠改革开放, 二要靠科技进步。这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根本动力。目前, 需要通过推进改革, 建立健全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公平竞争的经济体制、更加有竞争强度的经济体制, 来实现创新, 保证效率的提高。

2013年是“十二五”的第三个年头, 是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 只有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 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十二五”时期政府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 关键在于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 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解决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矛盾, 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

(一) 进一步健全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

各级政府依然掌握着一些重要资源的配置权力。比如说信贷资源, 因为我国银行体系、金融体系改革还没有到位, 所以各级政府依然对于信贷的发放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再比如土地资源, 因为土地的产权制度不健全, 各级政府自由裁量权还很大。只有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主要由市场配置, 才能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二)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首先要真正做到政企分开。在市场经济中, 政府与企业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而是一种伙伴关系。但是, 打破垄断、消除微观干预, 都牵涉到有关部门的权力和利益, 所以推行起来就非常的困难。这就需要政府和行政部门进行自身的机构制度改革, 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事项,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转型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以完善公共治理结构为重点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三) 建立法治型、责任型政府

法治是责任政府不可或缺的法律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自由交易和公平竞争, 只有在法治条件下, 人的基本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公平的游戏和经济规律才能得到遵守。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而约束权力的唯一办法就是依靠法治。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不是市场经济的自发演进, 而是需要法治与责任政府的大力推进来完成。

参考文献

[1]迟福林.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的改革选择[J].学术研究, 2011 (2) .

3.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检讨书 篇三

有过23年高校工作经历,后又在甘肃省教委副主任、主管文教的甘肃省副省长领导岗位上工作达8年的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一些较为系统和深刻的思考。

2007年6月14日,《教育与职业》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专门采访了李重庵教授。

他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必须依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把职教摆到影响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和遵循职教的客观规律,争取职业教育的突破性发展和健康成长。

突破性发展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可喜的发展和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中央政府支持职教的力度也有所加大。同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正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格局正在形成,地方各级政府加大统筹力度和经费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李重庵教授认为,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时期,应该而且能够有较快、较大的发展,这不仅指包括规模、经费、条件等在内的量的发展,更指包括体制、机制、结构、教育质量在内的质的跨越。

接下来,他进一步分析了作出这个判断的理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转型对职业教育提出迫切要求;政府更加重视并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并明确提出发展的大目标;企业竞争力对人力素质的急需、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观念的变化趋势都有利于职教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改善对经济和社会的适应性,职教在教育体系内的地位需要进一步调整以趋向更加合理,这些迫切需要增强了改革的动力。

“我们有理由期待职业教育将以量的进步和质的跨越而实现突破性发展。”李重庵教授坚定地告诉记者。

基础性价值

“这个美好的愿景能否尽快实现,一个前提条件是全社会(首先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要到位。” 李重庵教授认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价值,具有影响全局发展的作用,应该具有政府和全社会高度重视的重要地位。”

他进一步告诉记者,首先,职业教育具有“就业、富民”的功能。早在上世纪初,我国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就倡导通过创办职业教育来实现“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证明,必须靠职业教育与培训,特别是系统正规的职业教育,才能实现劳动者长期、稳定的就业;也必须依靠职业教育才能使大多数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从而形成‘橄榄型’的稳定的社会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办好职业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毫无疑问,在李重庵教授心里,“职业教育—就业富民—和谐社会”具有清晰的有机联系。

“其次,职业教育从基本要素的基础地位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经济质量和潜力,从而影响国家竞争力。”在这里,他又指出了另一个关键链条:劳动力素质—产业技术水平、经济与资源效益和产品质量—国家竞争力,“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工人中,技师、高级工占80—90%,我国制造业工人中初级工、中级工的比例是80—90%,如此怎么去竞争?可见,办好职业教育是增强我们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更重要的是,比起其它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能更直接、更明显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因为它决定性地影响着大多数就业者的素质。何谓国民素质?文明礼貌、文化程度、政治觉悟等都很重要,但在今天世界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决定一个国家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国民素质,是所有从业者的敬业和精业程度。我们大多数的国人正是通过国外的产品才真切地认识到他们令人敬畏的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各善其事的能力,从而对其民族素质有了深刻印象。一个人人都敬业、精业的民族,才可能是一个高素质的民族,才可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民族。”李重庵教授如是说。

重要的教育类型

李重庵教授告诉记者,在教育体系内部,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教育。正确地说,它是一种教育类型。在法国等欧洲国家,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并没有什么高低差别,同样拥有从本科教育直至博士教育的完整体系。

“职业教育也绝不应该是在普教中竞争失败的学生的无奈出路,而应该是一种同样具有吸引力的选择。在瑞士,义务教育后的青少年群体中有80%以上的人主动选择职业教育。因为他们以后的经济收入以及社会地位与选择学术性教育者相比毫不逊色。因此,作为一种惠及面最广的教育,职业教育应该成为我国初中后教育的主体和工作重点。”他坚定地说。

他进而建议,由于职业性高等教育和学术性高等教育的不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考试宜与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分离,按职教的要求另行确定考核科目、内容和方式。改变现在按普通高教要求决定考试内容、在普通高校选剩的考生中录取高职新生的办法,这种做法既欠科学,也会误导社会观念,人为压低职教的社会地位。

在国外考察期间,李重庵教授有意识地对中外职教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在德国,如果义务教育结束后的公民选择职业教育,政府会提供条件满足其要求,并有相应的体制来保证每个人在走向岗位之前都能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

交谈间,他不时感慨道,“职业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教育,而是一种‘必须’教育。我建议,在条件具备的时候,政府应该考虑为初中后、就业前的公民提供一次系统职业教育的机会并给予补贴。”

在李重庵教授看来,虽然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就业市场的教育,但它不是一种单纯的市场作为,从全社会利益看,还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因此,政府应该主动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不能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密切而过多地将它推向市场。

政府、行业的角色定位

众所周知,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是提高人才实际能力的有效途径。2006年,教育部明确指出,广大职业学校要建立“半工半读、工学结合”的发展模式。

李重庵教授认为,政府、企业与学校,特别是企业和政府的角色定位还应该再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探索。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应该起到主导甚至主角的作用,“企业应该参与学校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标准以及人才考核等每一个关键环节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行业协会因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尚不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充分发挥协调和促进作用。从学校角度来说,一些学校还未摆脱“关门办学”的习惯,整个办学过程与企业缺乏密切联系。对这些学校而言,企业虽没有了参与权和决策权,却无可争议地保留有否决权,那就是不用你的毕业生,因为他们不符合企业的要求。

从现代技术发展、专业分工等发展趋势看,企业对职业技能培养的个性化要求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样化和分散性的特点。因此,曾经有过的可适用于所有工厂需求的通用型技术工人的培养模式和途径会越走越窄,企业、行业的参与和主导,以及面向特定行业甚至企业来设计和实施教育和培养,将显得越来越必要。

因此,李重庵教授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变成由行业、企业来主导,从而将企业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由“客户”变成“主人”。这就要求通过体制、经济甚至法律的途径在行业和学校之间建立一种纽带,使之形成利益的共同体。如此以来,专业设置、教材开发和培养标准等关键环节也同样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从而将培养适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变成了双方共同的内在需要和义务。

同时,政府的重要角色体现在公共财政支持、宏观规划和调控、行政执法、政策引导以及协调服务等方面。这些任务重要而繁琐,因而政府及其部门应从办学的事务和细节中抽身,把精力用到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和合理配置资源上面,最要紧的是提供有关的制度保证。在德国,影响职业教育决策的最高委员会,是由企业、员工、州政府和联邦政府相同数量的代表组成的;在澳大利亚,政府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培训局,还在政府与学校之间设立了行业咨询委员会,专门为政府决策和学校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4.单位员工工作失误的检讨书 篇四

您好!

前段时间因为我工作上面的失误而让您感到费心真是十分抱歉,本来作为单位职工一员的自己理应将这份工作看成是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不说非得要在这份工作上面取得多大成就来回报领导对我的那份期待,但是至少我应该保证不出现任何的失误才对得起一名职工应有的职业道德操守,然而现实状况不得不令我选择写下这份检讨书来反省自己。

一方面来说我得看清楚工作失误造成的危害性有多大才能够逐步从中找到弥补的方法,至少就现阶段来说一名单位职工应当懂得自身岗位的重要性才能保持严谨的作风,无论是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扰都不能够将其当做影响工作的借口,然而实际上这段时间我并没有因为家中的一些私事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工作,这也意味着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全都是因为自己对待工作不认真所导致的,当明白这样一个现状以后真是令当时造成工作失误的自己感到十分惶恐。

另一方面我得注重一下这种行为对身边同事造成的影响才能够引起一定的重视,无论是之前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还是同事们对我的帮助都在这一刻化为了无穷的压力,正是因为在这种不能容忍失误的事情上面出现了问题才会令我感到愧疚不已,看来这段时间的工作的确是放松了警惕心才会导致今天这样难堪局面的出现,因此我应当要懂得这部分问题的重要性才能够在今后吸取一定的教训,有些时候我也应当明白这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发展而奋斗。

牵一发而动全身说的就是这份工作在当前阶段的重要性,最起码现在我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后果究竟是多么严重,不得不说此刻我真是惭愧到不知道以怎样的状态来面对之前信任自己的领导与同事们,只能说认识到眼前问题是由自己工作失误造成的以后便更加令人感到羞愧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应当明白这样的失误绝对不能够出现第二次,否则的话那便是对自身工作能力的羞辱与个人品性的严重抹黑,至少现阶段我不会做出这样杀鸡取卵的愚蠢事情来阻扰自己今后的发展。

只不过此刻在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的自己真不知道怎样面对您的目光,只能说这次的失误已经将您之前的那份信任与支持全部都消耗一空了吧,但是在这里我也会向您保证今后绝对不会再次出现这种工作上的严重失误,至少在自己身上出现工作失误这样难堪的事情并不是我乐于见到的场景。

此致

敬礼!

检讨人:

5.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检讨书 篇五

一、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必须树立“整体性”教育观

为迎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重点地位, 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 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就必须大力推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目前, 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 发展不平衡, 投入不足, 办学条件比较差, 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所有社会大系统中可以为发展职业教育所利用的资源包括人才、资金、设备等, 都应成为职业院校的开展正常教学的条件和手段。只有通过整个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 才能不断促进职业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做到:

1.彻底更新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意识

从客观上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时间短, 教学条件和经验欠缺;从主观上讲, 很多人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观念, 特别是在高校连年扩招的情况下, 人们更是对职业教育的质量而忧虑。因此, 必须彻底更新职业教育质量意识, 确立新的质量标准。

首先, 要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对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 不仅要看其知识结构是否完善, 学科理论是否必需、够用, 而且要看其技能操作、技术水平的实际转化能力的强弱。从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看, 我国普通高等教育, 尤其是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力发展和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势在必行。

其次, 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要发展, 必然要扩大规模, 在扩大规模的同时, 可能会因设备、师资的暂时不足而影响质量。但从长期看, 如果规模上去了, 加上科学化管理, 就一定会产生巨大的效益, 进而加大教学投入,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整体角度审度, 以就业为导向, 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就能确保整体水平。这样做不仅能够保证质量水平, 而且还能培养更多的人才, 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这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际潮流。因此, 要从整个社会对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需求来评价和衡量职业教育的质量。

2.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根本转变

实践证明,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学校必须保持勇于变革和善于转型的姿态。市场经济条件下, 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均不失为一种合理且切实可行的办学模式。它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办学的封闭办学、条块分割等诸多弊端,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开门办学、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等多种功能。职业教育要扩大办学规模, 必须具备最基本的办学条件,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应采取“集资入股”、“借船下海”、“引凤筑巢”等方式,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筹资, 把规模搞上去, 尤其是后勤设施建设, 可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 提倡和坚决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 彻底解决职业教育的“瓶颈”问题。再把因此而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教学设备、实训实习基地的改善和建设以及图书资料的购置。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质量, 形成良性循环。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教学条件, 而应将其置身于整个社会大系统中, 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 充分利用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 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这样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 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办学模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

二、全面认识和落实“双证书”或“一书多证”制

实行“双证书”制或“一书多证”制给职业学校教育和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这已被实行这种制度的职业学校实践所充分证明。“双证书”制或“一书多证”制是指对毕业生既颁发学历文凭证书, 又颁发职业资格证书的制度。它是职业教育效果的标志, 也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重要手段, 是国家证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现实表明, 职业院校对学生实行“双证书”或“一书多证”制,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操作能力, 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国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文化程度基础上, 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不仅获得的毕业证书应达到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标准, 而且获得的“双证书”或“多证书”也应达到与此相应的技术标准。目前, 职业院校学生应获得具备中等文化程度方可获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才是名副其实的“双证书”或“多证书”。因此, 职业院校应制定出相应的考试等级制度, 同时, 我国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也应制定出职业资格标准或明确原标准等级, 从而激励职业院校学生积极考取“双证书”或“多证书”。

三、结合实际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面对当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的机遇, 如何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是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关键。所谓“双师型”教师, 是指既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 又有专业技能培养指导能力, 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等级证书的教师。

笔者认为, 对现有教师加强职业培训, 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具体途径: (1) 学校利用社会力量进行师资培训。建立校外教师培训基地, 有计划与相关企业建立协作关系, 选派教师到企业见习、实习或参与技术和管理工作及科技开发等。 (2) 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3) 安排教师业余进修和在职培训。职业教育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从业教师的专业素质, 面对职业教育的现状, 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要求我们尽快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是职业教育长足发展的保证。

总之, 在研究、探讨有关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 必须充分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准确把握这些关键问题的内涵、实质及其演变进程, 从而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特色问题综述.职教论坛, 2002.

[2]游章熙.关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几点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4) .

6.单位发展的关键时期检讨书 篇六

【关键词】 调查 审计 银行 教育

1. 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的内涵、特征

1.1好的财务管理的内涵

好的财务管理作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财务管理理念不断发展,它开始应用到各个行业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是指要在做好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等日常工作的同时,做好财务的预测、控制、分析和管理工作,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拓资金来源、提高经济效益上来,保证和促进事业单位工作的顺利开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向是粗放式的,2008年财政部提出要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首次在预算管理领域提出了财务管理的概念,标志着行政事业单位已经进入全面推进财务管理的阶段。

1.2好的财务管理特征

1.2.1以“三个转变”为核心

一般实行财务管理,单位会做出一些调整,以给财务管理的实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观念比较落后,需要做好三个转变,即财务管理作风从机关型向服务型转变,财务职能从记账核算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财务管理领域从事后的静态核算向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控制转变。通过实现“三个转变”转变,可以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以全新的理念参与管理,解决管理中精细与效率的矛盾,最终促进传统管理中粗放模式的改变。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1.2.2以細化财务管理内容、拓宽财务管理领域为重点

好的财务管理很重要一个特征就是把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细化、分解和整合,已达到可以控制、量化的目的。财务管理量化、细化才能确保管理的科学化。事业单位以财务预算为指导的工作程序使财务管理与事业单位管理融合在一起,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

1.2.3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为平台

通过建立严格细致、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督察机制,细化岗位职责,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过渡。科学化是精细化管理的目标,精细化是科学化管理的手段。

1.2.4以降低成本费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非事业单位而言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事业单位要不断拓展财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小的成本实现事业单位的目标。

2. 事业单位实行做好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2.1树立精细化财务管理的观念。

精细化财务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事业单位要实行该管理方法,首先要改变以前财务管理粗放观念,在单位深入贯彻和宣传此观念,要让精细化管理深入人心。每个人要从自我做起,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有了坚实精细化管理的意识,领导者和财务工作者才能做到凡事都从精细化角度出发。

2.2预算管理精细化

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大部分是通过预算向上级申请的财政拨款。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首先要在预算上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精细化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调整等过程。(1)合理精细编制单位预算。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之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预测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为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做出确实可行的决策。(2)以预算文本为依据,推动预算执行的精细化。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财政部门能够在预算批复时,要以预算项目文本为执行依据,既便于预算执行,也便于执行审计部门审计建立预算分析评价、考核机制,实现预算事后监督的精细化管理。(3)事业单位要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以提高单位的工作效率。

2.3深化单位内部成本核算,推动支出管理精细化。

精细化财务管理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降低成本,事业单位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成本考核机制,建立成本核算、成本考核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探索内部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的方法,研究推动内部成本核算深入进行的激励机制,从而实现支出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成本核算是推进和深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体制创新,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通过成本核算,可以更好地适应财政管理改革的要求,为科学、合理、准确编制部门预算提供更加详实、全面和具体的基础信息,可以有效节约资金,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单位绩效管理,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2.4财务管理制度精细化

精细化财务管理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管理制度精细化,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是最好的方式之一。事业单位应该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单位自身实际情况,持之以恒地建章建制,如制定《单位财务部管理手册》、处室级的《岗位业务手册》,把制度细化到每一项工作和业务之中,使每一项业务都有章可循。财务管理制度精细化主要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制定会计操作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2.5财务人员管理、岗位设置、业务流程精细化

(1)人员管理精细化。人员是管理的主体,财务管理的主体是包括单位领导在内的全体会计人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主要是实施会计委派制,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很重要一点就是经常调换岗位,所以要完善会计委派人员管理制度,制定会计人员的资格认定、工资待遇、人事待遇、培训考核、任期轮换等一体化管理制度,尤其完善人员调换制度。(2)岗位设置精细化。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细化设置相应的财务岗位。如可以设置财务稽核、现金出纳、银行出纳、固定资产核算、往来核算、报表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岗位。明确了各个岗位的具体职责,并实行量化考核。(3)业务流程精细化。根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流程,在每一个环节都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并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

结论

随着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是一种发展趋势。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状态,这不适应事业单位走向市场的需要。实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正是适应事业单位改革的需要。做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需要建立严格细致、切实可行的工作规范和督察机制,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制度为平台,细化岗位职责和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动态的,全方位的控制;要以“细”为出发点,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悟细微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活动的保障,做好财务管理可以节约成本,提高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益,使国家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为我国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科学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娟.煤炭企业精细化财务管理研究[J].煤炭科技,2008,(4):103~104.

[2] 邱东旺.论精细化高校财务管理[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1):43~46.

上一篇:洁净区清洁消毒规程下一篇:赴深圳学习的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