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笔记读后感

2024-10-27

建筑笔记读后感(共8篇)

1.建筑笔记读后感 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建筑物与建筑构造和建筑结构的关系

1.建筑构造:研究建筑物构造方案、构配件组成、细部节点构造。研究建筑物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

2.建筑结构:在房屋建筑中,由构件组成的能承受“作用”的体系。

1.2 建筑物的构造及作用

基础,墙柱,楼板/地面,楼梯,屋顶,门窗 1.3 建筑物的分类

1.按房屋的用途分类

民用建筑:居住建筑(如别墅、宿舍、公寓等。这类建筑对房屋使用的布局、朝向、采光、隔热、隔音等建筑技术问题有较高要求。主要结构构件为楼板、墙

体,层数1~2层至10~20层不等。)

公共建筑(用途:行政办公,文教,脱教,科研,医疗,商业,观览,体育,旅馆,交通,通讯,园林,纪念,其他)

 公共服务建筑(特点:大量人群集聚,室内空间和尺度都很大,人流走向

问题突出。结构采用梁柱连接在一起的大跨度框架结构以及网架、拱、壳

结构等为主体结构。层数以低层居多。)

 商业建筑:如商店、银行、宾馆、商业写字楼等(特点:有着与公共服务

建筑类似的要求。往往做成高层建筑,对结构体系和结构型式有较高的要

求。)

工业建筑:如重型机械厂房、纺织厂房(单层轻工业)、制药厂房、食品厂房(多层轻工

业)等(特点:荷载巨大且往往是撞击、振动荷载。需要空间大,并有特殊要

求。(温湿度、防爆、防尘、防菌等))

农业建筑:如暖棚、畜牧场等。一般采用轻型钢结构

2.按建筑物的层数或高度分类

低层 1~3层、多层4~6层、中高层7~9层、高层≥10层 即>24m超高层>100m

3.按主要承重结构材料分类

木结构建筑:采用方木、圆木、条木、板材连接做成。我国古时,木结构房屋很多,如宫殿、庙宇、塔等。近年来,因木材匮乏,很少采用。砌体结构建筑:采用砖、石、砼砌块等砌体做成。主要用于墙体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做成,主要用于框架结构、剪力墙

结构、筒体结构等。

钢结构建筑:采用各种型钢或钢管连接做成。主要用于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网架结构等其他结构建筑——膜结构建筑:用于屋盖结构。是通过张拉、骨架或者充气形成一定的形

状,作为建筑空间的覆盖物

4.按房屋主体结构的型式和结构体系分类

墙体结构:在高层建筑中也成剪力墙结构。受力特点:利用放我的墙体作为竖向承重的抵抗水平载荷(风,地震载荷等)的结构。同时墙体也作为维护及房间分隔的构建。

框架结构:受力特点——采用梁,柱组成的框架作为房屋的竖向结构,并同事承受水平载荷。筒体结构:受力特点——利用房间四周墙体形成的封闭筒体(也可利用房屋外围由间距很密的柱与截面很高的梁组成一个形式上像框架,实质上是一个有许多窗洞的筒体)作为主要抵抗水平载荷的结构。也可以利用框架和筒体组合成框架——筒体结构。

错列桁架结构:受力特点——利用整层高的桁架横向跨越房屋两外柱之间的空间,并利用

桁架交替在各楼层平面上错列的方法增加整个房屋的刚度。

拱结构:受力特点——从在一个平面内受力的,由曲线(或折线)形构件组成的拱形所形成的结构,来承受整个房屋的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

空间薄壳结构:受力特点——由曲面形板与边缘构件(梁、拱或桁架)组成的空间结构。能以较薄的板面形成承载能力高、刚度大的承重结构。——》薄壳结构常用的形状为圆顶、筒壳、折板、双曲扁壳和双曲抛物面壳等。

空间折板结构:受力特点——有多块平板组合而成的空间结构。是一种既能承重有可维护,刚度较大的结构。

网架结构:受力特点——由多根杆件按照一定的网格形式通过节点连接而成的空间结构。具有空间受力合理,重量请,刚度大,跨度大,抗震性能好等优点。

钢索结构:受力特点——屋面载荷通过吊索或吊杆传递到支撑柱上去,再由柱传递到基础。索结构是将桥梁中的悬索“移植”到房屋建筑中,可以说是土木工程中结构形式互通互用的典型范例。

5.按建筑规模分类

大量性建筑

大型性建筑

6.按建筑耐火等级分类(四级)

7.按建筑耐久年限分类(一:>100二:50~100 三:25~50 四:<15)

第二章

2.1概述

1.墙的作用:承重,围护,分隔,装饰

2.墙的分类:

(1)按所在位置和方向分:外墙,内墙,横墙,纵墙

(2)按受力状况分:

承重墙:直接承受上部载荷

非承重墙:

自承重墙:仅受自身重量

隔墙:分割孔家不承受外力的墙

幕墙:悬挂于建筑物外部骨架或楼板间的轻质外墙

(3)按材料及构造方式分类

按材料:砖墙,石墙,土墙,板材墙,砌块墙

按构造:实体墙,空体墙,组合墙

(4)按施工方法分类

叠砌墙板筑墙板材墙

3.墙体的结构设计要求

1.结构布置的选择:横墙承重体系;纵墙承重体系;双向承重体系;局部框架承重体系

2.3块材墙构造

1.墙体构造

(1)常用块材:砖,砌块

(2)胶结材料

(3)砖的种类

按材料分:粘土砖——红砖,青砖

炉渣砖

灰沙砖

按生产形状分:实心砖

多孔砖

空心砖

(4)砂浆的分类

石灰砂浆:石灰膏+砂+水

水泥砂浆:水泥+砂+水

混合砂浆:水泥+石灰膏+砂+水

(5)材料强度

块体强度:抗压强度单位:N/mm2表示方式 MU10

砂浆强度:抗压强度单位:N/mm2表示方式 M5

2.组砌方式

(1)砖墙的组砌:

标准砖的尺寸规格: 240*115 * 53mm

尺寸关系:砖长:砖宽:砖厚=4:2:1

组砌方式:全顺式;两顺一侧式(一八墙);上下皮一顺一顶式(一砖,一砖半墙);

每皮顶顺相间式(一砖,一砖半墙)

3.墙的细部构造

(1)勒脚:外墙与地面交界处的饰面做法——抹灰,贴面,石材

(2)散水:碎石垫层——>混凝土——>水泥砂浆抹灰

坡度:3%~5%

宽度:600~1000mm

(3)明沟:砖砌明沟混凝土明沟石砌明沟

(4)防潮层

墙身受潮影响因素:雨水下渗;地下潮气;雨水上溅

防潮关键:连续的防潮层

三种情况:

室内地面垫层为密实不透水材料——水平防潮层:在不透水的垫层连续设置(下)室内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水平防潮层:在不透水的面层连续设置(上)室内外地面有高差——水平防潮层(室内外两层)+垂直防潮层(室内外两层)防潮层做法:

油毡防潮——老化严重,易使墙体断裂

水泥砂浆+防水剂防潮——地基沉降时产生裂缝

细石混凝土+钢筋防潮——最常用

防水砂浆砌三皮砖

(5)过梁

砖拱过梁:不宜用于上部有集中载荷、震动较大、地基承载力不均匀以及地震区的建筑。

平拱(跨度L=1~1.8m,跨度L=1(拱高)/50(拱宽))

弧拱

钢筋砖过梁:不少于5皮,不低于M5级砂浆砌筑,<=2m,不可有集中力钢筋混凝土过梁:抗弯性好,5~8m,可以有集中力,防止冷桥现象

平窗过梁

带窗套过梁

带窗眉过梁

*北方地区采用矩形或L型过梁——防止过梁内壁产生冷凝水(冷桥现象)

(6)窗台

做法:60厚砖窗台120厚砖窗台混凝土窗台

(7)檐部做法

挑檐女儿墙斜板挑檐

(8)墙身加固

增设壁柱(370~490*120~240)和门垛(120~240)

设置圈梁(水平向)

设构造柱(竖直向)

*构造柱与圈梁紧密连接,使建筑物形成一个空间骨架,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强度,改变墙体的应变能力,使建筑物做到裂而不倒。

2.4隔墙(分隔室内空间的非承重构件)

要求:自重轻,厚度薄,易于拆改,有一定隔音能力,盥洗室(防潮)厨房(耐火)

1.块材隔墙(材料:普通砖,空心砖,加气混凝土)

(1)普通砖隔墙(材料:普通砖)

<1>半砖隔墙——顺砌

<2>1/4砖隔墙——侧砌

(2)砌块隔墙(材料:加气混凝土块,粉煤灰硅酸盐砌块,水泥炉渣空心砖)厚度:90~120mm

(3)框架填充墙(材料:砖,轻质混凝土块材)。

2.轻骨架隔墙(=骨架+面层)

(1)骨架

<1>木骨架 灰半条隔墙(上槛,下槛,墙筋,斜撑),人造板隔墙(上槛,下槛,横档)

<2>型钢骨架(上槛,下槛,立筋,横档):各种形式的薄壁钢,优点:强度高,刚度大,自重轻,整体性好,易于加工和大批量生产。

(2)面层(略)板材隔墙:单板高度相当于房间净高,面积较大,且不依赖骨架,直接装配而成的隔墙。

(1)加气混凝土隔墙

(2)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

(3)纸蜂窝板隔墙

2.5隔断(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构件)作用:变化空间或遮挡视线<——与隔墙的区别

1.屏风式隔断:不隔到顶,空间通透性增强

2.漏空式隔断

3.玻璃墙式隔断:玻璃砖隔断;空透式隔断

4.家具式隔断

2.6 墙面装修

1.墙面装修的作用:(1)保护作用(2)改善环境条件,满足房屋的使用功能要求(3)美观作用

2.墙面装修的设计要求:

(1)根据使用功能,确定装修的是使用标准

(2)正确合理地使用材料

(3)充分考虑施工技术条件

3.饰面装修的基层(凡附着或支托饰面层的建构构建或骨架)

(1)基层处理原则

<1>基层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2>基层表面必须平整

<3>确保饰面层附着牢固

(2)基层类型及要求

<1>实体基层:用砖、石等材料组砌或用混凝土现浇或预制的墙体,以及预制或现浇的各种钢筋混凝土楼板等。

部位:墙面,楼梯面,顶棚

饰面:涂料,抹灰,贴面,裱糊

①砖,石基层②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基层

<2>骨架基层:

①木骨架部位:墙面,地面,顶棚

②金属骨架部位:墙面,顶棚

4.墙面装修

 室外装修种类:抹灰,贴面,涂料

 室内装修种类:抹灰,贴面,涂料,裱糊,铺钉

(1)抹灰类墙面装修(抹灰:用砂浆涂抹在房屋结构表面上的一种装修工程。)优点:材源广,施工方便,造价低廉

缺点:耐久性低,易开裂,易变色,功效低

组成:基层——>底层——>中层——>面层

三种标准:

普通抹灰:底灰——>面灰厚度<=18mm

中级抹灰:底灰——>中灰——>面灰厚度<=20mm

高级抹灰:底灰——>数层中灰——>面灰厚度<=25mm

2.建筑笔记读后感 篇二

地域性建筑研究与实践回顾

地域性建筑的实践在国外从未间断, 然而理论与实践结合且迅速发展的阶段则源于上个世纪。在理论上, 批判的地域主义思想已逐渐成为主流, 芒福德、A·楚尼斯与弗兰姆普顿是该领域的领军人物。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东西海岸曾进行过一场激烈的学术论战, 地域主义建筑师认为, 二战后的地域主义并非民俗复兴, 从赖特与阿尔托这样的地域主义建筑师那里可获得比柯布西埃的“形式空间”更多的内涵。地域主义的基本策略是从地方和场所中提炼地方要素, 从而突破现代主义所强调的同一和统一性, 这些要素来自于场址的地形地貌、营建的结构与构造系统以及由此演化生成的营造美学法则。20世纪60~70年代以来, 地域主义建筑理论与实践已形成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早期为阿尔托, 继而是博塔、西扎、皮亚诺、安藤忠雄、巴拉甘、柯里亚等, 这些著名建筑师从地方要素入手进行独创性的建筑实践, 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我国对地域性建筑实践的学术性研究方面, 天津大学邹德侬教授曾作过系统的总结与归纳;曾坚教授在《多元拓展与互融共生》一文中提出“广义地域性建筑”概念, 系统地总结了传统地域性与广义地域性建筑的艺术特征、观念与设计特色;重庆大学戴志中教授的《现代山地建筑接地诠释》一文借鉴传统山地建筑“接地”手法研究的成果, 总结了“接地”设计策略;东南大学张彤教授著有《整体地区建筑》, 从自然、文化与技术三个方面探讨地区建筑, 并提出整体地区主义思想。在中国版图上依照地理位置划分, 从热带、亚热带到寒带均有学术机构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如岭南建筑、寒冷地区建筑研究等等, 在此不一一赘述。现存问题的症结在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不容乐观, 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重形式、轻内涵的应用性研究缺少社会整体机制的推动, 技术支撑与学术研究脱节, 更让人忧虑的是建筑创作主体思维似乎仍停留在现代主义建筑思维与流行风格上。

地域性建筑实践在我国曾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案例, 如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福建武夷山庄、甘肃窑洞办公建筑等等。中国青年建筑师亦在此方面做出了探索性实践, 如刘家琨执着地追求乡土建造智慧和现代技术的结合, 在艺术家工作室系列建筑设计中运用了当地的乡土性材料与工艺;清华大学李晓东在丽江设计了玉湖完小学校 (图1, 图2) , 对当地传统、建造技术、建筑材料以及资源进行了整合研究, 并与建筑设计融为一体, 对环境、社会和建筑保护作出了新的诠释。

尽管关于地域性建筑理论的探讨种类繁杂, 但刘易斯·芒福德定义的地域主义特征与肯尼斯·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特点的论述在理论上仍具前瞻性。芒福德关于地域主义特征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地域主义创作必须脱离其原有的形式, 拒绝历史决定论, 因为前人使用过的形式属于曾经的文明或是过去的时代;地域主义的真正形态应该是最接近于现实生活境况, 并最大程度上在环境中给人以“家”的感觉, 不仅要为土地找到一种实际的用途, 更应反映出当时当地的文化背景;生态学观点并非对一切机器文明下意识的反抗, 它赞成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 只要此技术在功能上是合理的和可接受的;对传统地域主义的改进是其对“人类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区应该起到核心作用, 赞成社区多文化并存;不是将“地域性”与“全球化”两种观念对立看待, 或将地域主义视为全球化的工具, 而是在它们之间建构某种微妙的平衡 (1) 。芒福德在形式与生活方式之间建立了时空的关联性, 注重“家园”的内涵, 强调社区的营建, 同时在生态观与机器文明之间、地域性与全球化之间持辩证的态度。

如果说芒福德的地域主义思想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 那么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七点论述 (2) 则与创作主体从事创作更为贴近, 如场地结构的建立、建构现实、强调地域因素 (场地、气候、光线) 与知觉体验这四个方面常常是被中国建筑创作主体所忽略;而承继现代主义传统合理内核、创造基于“世界文化”的地域性、以某种方式逃避普世文明优化冲击在文化间隙中获得繁荣 (3) , 这三点与芒福德一脉相承。芒福德与弗兰姆普敦关于批判的地域主义的纲要事实上已经为地域性创作在原则上进行了定位, 对指导建筑创作与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学术界在理论层面上关于建筑地域性的探讨似乎已经达到某种共识, 其核心为走出传统封闭狭隘的建筑地域观、承继现代主义建筑传统的合理内涵、重视场所营造与知觉体验, 杰出代表作品是阿尔托设计的塞纳特赛罗市政厅 (图3) 。在国际范围内, 日本与芬兰更是有很多优秀的地域性建筑实践。

建筑的有机性与地域性比较

在建筑系统中, 如果将有机建筑与地域性建筑作为两个并列的子系统进行研究, 二者间既有协同性又存在差异性。有机建筑与环境具有互动性, 更多地隐含着自然属性, 而地域性建筑则带有更多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情结, 注重文化属性在建筑中的体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复杂性关联, 故在设计策略、环境观念及设计方法、空间形态、技术特性等方面两者各有侧重。

有机建筑是一种活着的传统, 赖特将其推向新的高度, 并形成广泛的国际影响。英国学者戴维·彼尔森认为“在新千年里, 一个更为整体有机的世界形象正在形成, 它需要一系列新的形式表达自然本身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这种新的令人兴奋的变革就像一场冲击波, 正在席卷世界, 并将改变21世纪的建筑与设计。”有机建筑的定义很多, 可以归纳为“有机建筑是指建筑师放弃观念上的机械性设计模式, 以自然为源泉, 寻求建筑与自然秩序的深层关联, 在建筑自身诸要素之间及建筑与环境之间取得和谐整体关系, 是一种设计和观念上的倾向”。

经过数百年尤其是上个世纪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有机建筑在空间形态、适宜技术以及与生态系统的衔接等层面已日趋成熟并进入可操作层面, 虽尚未普及, 但对我国未来地域建筑实践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趣的是, 伦佐·皮阿诺在新喀里多尼亚岛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这一作品同时被《批判的地域主义》作者亚历山大·楚尼斯与《新有机建筑》作者戴维·皮尔逊收录 (图4, 图5) 。在作品介绍中, 楚尼斯做出如下的评述:组成这个文化中心的十个“棚屋”, 它们被布置得像一个村落, 皮阿诺和社会人类学家阿尔邦·本萨 (Alban.Bensa) 共同设计这种独特的形态。这种“棚屋”的工程技术, 建立在当地的传统技术之上, 但绝不仅仅是传统的技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捕捉和调节刮过这些岛屿的热带强风, 它们的双层“外皮”—外层是窦里诺科德材料, 内层是玻璃, 在将空气流通达到最优化的同时, 以一种节能的方式来减少热带气候条件下酷日的灼晒 (4) 。而皮尔逊在书中的《年轻和以外》章节中引用了皮阿诺的一段话, “在一定意义上, 设计是一段旅程。你出发去寻找、去学习、去接受未曾设想过的东西, 每个项目都是一种新的开始, 而你就在未知的领域里倘佯, 你简直就是一个当代的鲁宾逊。”皮亚诺在文中写道:这个项目对我的挑战是, 要彻底摆脱欧洲建筑师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沉浸于太平洋民族的生活之中……我唯恐陷入对地方民俗的拙劣模仿……必须指出如果不对当地文化怀有敬意并保持应有的尊重, 而只是依赖自己的评判标准提出设计方案是不可能被新喀里多尼亚人接受的 (5) 。皮阿诺通过其作品成功诠释了建筑地域性和有机性的双重涵义。他没有先入为主, 而是深入到当地人生活中间, 尊重地域文化, 研究建筑与当地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造技术。建筑形态取之于民俗文化又有所超越, 技术应用借鉴了传统但又高于传统。建筑整体意向充满朝气, 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自然、低技与高技达到高度统一。

有机建筑在中国建筑界并不陌生, “有机性”、“有机更新”以及“有机结合”在建筑话语中时常出现。在研究层面, 国内学者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生态建筑、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与地域性建筑等课题的研究上,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某种意义上, 有机建筑的概念已经渗透到上述研究领域, 这是一个可喜的学术现象。我们相信随着“有机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深化, 在很多层面上将产生叠合效应。

场地体验与场所塑造

现代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所有事件都在高速运行, 时间的限制与密集的日程表让建筑师、规划师与景观建筑师在面对一项设计或规划任务时无法从容地进行现场考察与体验, 而不得不采用原有的线性设计准则进行大量的“套用型”设计, 于是一切问题从此而起, 周而复始恶性循环。

在地域性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场地体验是始点, 呈非线性特征。建筑师只有对场地不断进行身临其境的调研、考察与体验, 才能真正掌握地域的实质。约翰·O·西蒙兹在其景观设计学著作中论述场地体验时列举了一位日本建筑师的自述“我每天都要到计划动工的地块上去, 有时带着坐垫和茶, 一呆就是很长时间。有时是在树影横斜, 夜深人静的晚上;有时是在阳光灿烂、喧嚣热闹的白天。”这位建筑师不断地描述他在场地中的新发现“如过境公路的刺耳噪音、土壤中的水分缺失、一棵灿烂的枫树、凉爽清新的夏日气息、午后阳光的暴晒、竹丛中摇曳多姿的光影与新嫩的色彩变幻。”慢慢地建筑师开始理解这块土地的情绪、缺陷与潜力, 这片土地的本质与精神。“保留了这种精神, 它就会弥漫在你的花园里, 弥漫在你的家里, 弥漫在你的每一天中。”建筑师继续了解业主和他的家人, 以及他们的喜好, 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最佳的栖息地, 并与周边景观形成了最和谐的关系。住宅的空间、结构、材料逐渐在建筑师的脑海里形成。这位建筑师感慨地说:“除此之外还能怎样来为这块场地设计最佳的住宅呢 (6) ?”

这位日本建筑师以自己对场地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建筑的形成是如何通过建筑师本身的行为过程进行聚合的。亲地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工业文明的兴起慢慢地切断了人与地的有机联系。建筑师今天需要做的是恢复人与大地的原初性联系, 以作为生物界一员的本真关系去思考与设计, 追求场所精神而非以工业时代那种主宰自然、主宰一切的心态对待场地与建筑, 更不是在工作室中描摹该地域曾拥有的古老的建筑形式、想当然地“纸上谈兵”进行设计—在中国建筑界还非常普遍的工作方式。

场所塑造反映建筑师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敏锐捕捉与深切体验, 对大地的亲密程度与情感深度。场所设计是建筑师整体设计观的具体体现, 反映建筑师的知性与境界。现代主义建筑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 片面强调建筑的普世性, 在反传统的同时亦放弃了传统建筑的场所感与地域性, 在追求完美技术的同时忘却了建筑的亲地性与根属性。国际风的流行是对场所的无情摧残, 从而制造了一个冰冷的、缺乏人性的冷漠世界。重返场所精神强调对场所具体现象的具体分析, 从机械放置到有机嵌入, 从纯视觉模式到反映整体知觉系统的探索, 将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场所感知。

现代社会学科的细化分工, 导致建筑师对场所的关注远逊于景观师, 而景观师面对场域中的建筑处理亦似乎束手无策。建筑师在场所的塑造中应向景观师学习, 掌握与了解场所设计中的景观基础知识, 对大地生态给予充分的重视。从场地的自然属性以及所属地域的人文属性两方面着手, 重新探讨人地关系将是场所构建的关键。在自然属性方面, 关注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围绕场地的地能、风能与太阳能对场所的影响, 使得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与组织自然力。从以往的主动对抗型向友好适应型转化, 在场地所属的地域中充分考虑该地域的人文传承与历史记忆, 并延续族群与根属文化的合理内涵。

合理协调自然环境中各种力的作用、承继地域文化、充分考虑人的情感需求是场所营建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将遵循自然法则、体现文化情结作为设计策略的始点来组织场地与建筑, 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主导, 并将人作为自然的一份子、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人是保护自然的和平使者, 以这样的姿态进行场所设计意味着领悟了地域之魂。

场所塑造源于人类对大地的深切体验, 其塑造方式并非对形式的追求或机械的原则运用, 而是寻求人类诗意的生活方式与大自然各种力量和谐相处的再现。真正的场所会使原有的场地充满意义, 并能使居者体会到人性的价值。

在中国, 场所感的缺失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人们似乎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近30年来, 高速的城市建设下, 在场所营造方面杰出的案例并不多见。相反, 当你踏入丽江古城那一刻起, 一种美妙的体验即深入到你的灵魂, 远处的雪山、流淌在古城中川流不息的水流、宜人的街巷、古朴的民风、传统的礼乐、东巴文字、古老的营造方式, 阳光洒落在古城中的景象, 让人们流连忘返。那种场所与建筑的深切体验是刻骨铭心的。古城的布局并未追求建筑的宏伟叙事, 而是沿着来自玉龙雪山的雪水形成的水渠而建。似乎是不经意间的构建, 但却创造了人类城市营造的奇迹。雪山、蓝天、流水等自然元素被巧妙地融入了古城, 没有对称的轴线、理性的方格网, 不存在先验的形式和机械性设计的原则, 一切均在自然的状态下因势利导, 以体现古朴的东巴人生活方式为目的。有趣的是当我们进行调查时, 很多租用当代民居的外来客均是为回避现代城市的急促感而来到古城长期工作和定居的, 他们远离喧嚣的都市而来到中国西南边疆的小镇体验一种几乎是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 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通过对古城的体验与调研, 笔者以为, 场所塑造是环境、建筑与人类文化三大系统汇聚的起点, 是建筑地域性设计的核心, 它赋予了建筑师极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走向整体性设计

建筑的整体性设计追求诗意的安居。建筑师用线条去谱写并赋予人类深刻的文化内涵与诗意境界, 以建造的方式去探究深度的时空体验, 体现人类生命的价值和美。

整体设计让建筑走出机械冷漠的现代文明, 寻求人类追求自由和诗意美的生活方式。建筑师通过对自然、对地域文化的诗性把握, 用诗性的建筑语言去表达人类心灵对世界的整体关注, 去营造诗意的家园。机械文明向人类展示了一个冰冷的世界, 隔绝了人类与地域文化以及神秘大自然的本真联系, 而整体性设计则为人类编织了一个温暖美丽的生命世界。建筑师只有全身心地去感悟神秘的宇宙以及人类生命的意义, 才能纯净心灵, 参悟宇宙的变化与万物的更新。建筑师应以自己的博学去捕捉设计的灵感, 并以此为切入点去精心地雕琢建筑的体量、空间、形式、细部, 巧妙地将建筑嵌入到它所归属的场所中, 不断地进行修正与刻画, 从而使建筑成为人类的诗意居所, 表达人类细腻的情感, 并使环境大放异彩。建筑不仅是栖身的居所, 同时亦是灵魂的归属。建筑应体现当代的地域之魂, 让建筑消解人与自然的隔离线, 实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7) 。

整体性设计不是追求视觉的刺激, 而是实现身心的愉悦;不是表现自我的张扬, 而是与环境和谐相处;不是追求利润的产品, 而是文化价值的体现。富有诗意的建筑是健康的有机生命体, 同时亦是一种居者精神上的依托。她植根于环境中, 沐浴在阳光下, 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态, 与宇宙同呼吸, 与人类共命运。

整体性设计不仅反映设计者对时代敏锐的捕捉力, 同时亦反映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与演化的内涵, 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性的把握与从容, 赋予有限的构成形态以深刻的文化意义。

整体性设计作品以其特定的场所空间体验、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形态与诗意的建造, 让居者找回到失落的精神家园, 体悟到建筑的博大精深与可歌可泣, 让支离破碎的世界重新回到一个诗意的整体, 使人类文明向更高的境界升华。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域性研究与实践的回顾与展望、建筑有机性与地域性的比较思考, 提出地域性建筑设计的核心为场地体验与场所塑造, 终极目标是走向整体设计。

关键词:地域,场所,整体,设计

参考文献

①亚历山大·楚尼斯.批判性地域主义.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7.24~27

②张彤.整体地区建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3.124

③肯尼斯-弗兰姆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4.370

④亚历山大·楚尼斯.批判性地域主义.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7.69~73

⑤戴维·皮尔逊.新有机建筑.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 2003.8, 22

⑥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117~118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1998.12~15

3.建筑书籍读书笔记 篇三

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什么是建筑艺术,并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语言,对建筑艺术所独有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给予了自己的界定,充分表达出了建筑艺术中能够的民族性和时代感。书中通过建筑的功能性特点的角度把建筑艺术详细的划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大体上,建筑艺术和工艺艺术都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同时在审美性上,两者都有着充分的共同点。应该看到,建筑艺术的本质就是提供居住和活动的一种生活场所,因此,实用性作为建筑艺术必要的特点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实用性上来,而是随着整个人类族群的发展和进步,逐步把建筑艺术的评价标注提高到审美的层面,出现了对审美性的要求。

书中给出的建筑的定义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是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做的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从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建筑就是人类族群为了保证自身生产生活活动能够更好的进行下去的、为了获取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的空间环境。建筑艺术,作为一种常见的立体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筑整体组织和建筑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园、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这种艺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我们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作者认为,建筑的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从美感要求。”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施工技术的制约。

参照书中所述,我对我国的建筑以及建筑艺术进行了参考,我发现我国的建筑体系主要是以木质结构为主的传统形式,这种以木质结构为特色的结构建筑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首先,这种建筑艺术表现能力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体现这个城市的内涵和特色,其次,这种建筑形式,以木质为主要材料,不追求过高过大,这样就对减震防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我国的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已经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通观我国建筑,尤其是现代建筑,不仅仅充分对传统的建筑形式加以继承,同时在吸收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在继承和吸收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我国的现代建筑艺术形式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国的建筑艺术形式必将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占有一席之地,将我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大一的新生,偶尔在图书馆里发现这本略显破旧的书,处于对建筑艺术的热爱,我在角落翻看着,但是完全不懂说的是什么。现在我已经是大三的一名学生了,重读经典,收益良多。从最初学习建筑的迷茫中走过,细致的看完这本书,我对建筑艺术的了解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对我国的传统和现代艺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4.建筑美学读书笔记 篇四

关键词:建筑美学;水利水电工程;价值;发展前景

1建筑美学

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建筑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领域里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建筑美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反映一个时期、某个区域、某种文化氛围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人们对建筑之美的独特见解和对建筑物的特殊要求。建筑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具有一般艺术作品的美学规律,在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相对独立的美学法则。但是,建筑美学法则不能完全反映具体的建筑创作,建筑艺术是一门复杂的综合艺术,并不是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进行判断”的纯粹美。

2东西文化中的建筑美学

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东西方建筑美学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建筑美学,具有深厚的哲学根源,同时又偏于追求道和伦理,而且具有明显的地域和多民族的特点。而西方传统美学,则更多的追求规则和简单。对于现代建筑美学而言,西方建筑更偏重于客观因素的科学分析,如地基的稳定性、建筑材料的强度等,同时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以及在建筑中运用新材料、开发新技术,从而彰显民族和时代的个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传统建筑美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出现了大批框架结构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大体积钢结构建筑物,很多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欧式建筑,忽略了建筑物民族化、地域化的重要性。

3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建筑美学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源远流长,从大禹治水,到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再到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一项水利工程,都彰显着我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人文气息和建筑美学。就人文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从立项到建成投产,处处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筑美学深受人文的影响,自然具有深厚的人文气息。由于我国建筑美学长期以来深受哲学的影响和追求伦理道德,我国现有的水利水电工程在整体上给人一种质朴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把工程和艺术的界限划分得比较清楚。工程本身是一门艺术,虽然不可能像艺术作品一样给人感官上的震撼和精神的享受,但是如果能够在工程上运用建筑美学并且融入艺术的美,将会使工程发挥其最大限度的效益。整体而言,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发展迅猛,涌现了一批批经典的工程,但这众多的工程更多的是体现了我国水利人的智慧和劳动人民的勤劳质朴,在建筑美学上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4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价值

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一项水利水电工程,如果能够在考虑工程安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恰到好处运用建筑美学,将会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工程的价值,带来多方面的效益。我国都江堰水利工程枢纽,巧妙的运用了建筑美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出了深厚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旅游价值,为整个四川盆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美国著名的胡佛大坝,在设计上结合了西方的建筑美学,同时与美国西南部特有的自然风貌融合在一起,不仅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的就业和经济问题,后来也成为了美国大坝史上的传奇。近年来,美国著名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也在此处取景,使其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巧妙的将建筑美学融入到水利水电工程中,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会推动一个区域的历史、人文、文化的发展,将水利水电工程和建筑美学的价值都更好的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水利水电工程中运用建筑美学是十分必要的。

5水利水电工程中建筑美学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我国水电事业的高峰期已经结束了,但是我国水力资源丰富,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水力资源有待开发,建筑美学在水利水电工程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第一,巧妙结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建筑美学与社会主流文化,体现社会的人的主流思想与建筑美学的关联。第二,更加注重建筑美学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做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更好的在建筑美学中融入人文文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升华“上善若水”的境界。

6结语

5.建筑工程法规读书笔记 篇五

建筑工程法律制度

建设工程法律制度是由与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所构建的法律体系,这些构成建设工程法律制度的法律规范着工程建设的不同领域,从横向上涵盖了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纵向上包含了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

包括:建造师相关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和法的形式;宪法;民法;物权法;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消防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档案法;税法;建设工程法律责任。

6.《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篇六

摘录:

建筑成了时代的镜子。

现代的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住宅。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时代的一个标志。

为普通人,“所有的人”,研究住宅,这就是恢复人道的基础,人的尺度,需要的标准、功能的标准、情感的标准。就是这些!这是最重要的这就是一切。这是个高尚的时代,人们抛弃了豪华壮丽。

作为一种有造型激情的东西,建筑在它的领域里,也要从头做起,要使用那些易于打动我们意识的、易于满足我们视觉欲望的因素,并且把它们处理得使它们的形象能以精致或粗犷、**或宁静、淡漠或热衷来清楚地影响我们;

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

表面是体块的外套,它可以消除或丰富我们对体块的感觉。

平面是体块和表面的生成元,是它,不可更改地决定了一切。

建筑是一件艺术行为,一种情感现象,在营造问题之外,超乎它之上。营造是把房子造起来;建筑却是为了动人。当作品对你合着宇宙的拍子震响的时候,这就是建筑情感,我们顺从、感应和颂赞宇宙的规律。

我们正处于一个建设时期,一个重新调整以适应于新的社会和经济条件的时期。我们正在绕过一个海岬,新的前景只有在彻底修正现行的手段和确定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的新的结构基础之后才能恢复伟大的传统路线。

有序布局是把轴线分等分级,也是目标的分等分级,意图的分类。

如果说数字计算的结果使我们感到满意和和谐,这是因为它们来源于这轴线。如果,根据计算,飞机的外形像一条鱼,像自然物体,这是因为它重新找到了轴线。如果独木舟、乐器、涡轮机,这些实验和计算的成果,在我们看来都像“有机的”现象,这就是说,像某种生命的载体,那是因为它们排列在轴线上。

现代的工程师,首先追求功能而把形式放在第二位,但他的成果总是造型美观的。优秀的现代画家为造型而追求造型,如果他有必要的能力,成品在造型上就会令人满意。

读后感:

看完《走向新建筑》,这是柯布西耶创作的一本现代建筑学的纲领性书籍。但是由于这本书语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跃式的,没有明晰的条理。所以作为初学建筑的学生不能理解的足够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旧立新的英雄主义激情和对建筑的热情。

柯布的美学观是完全现代主义的,特别偏好当时的立体主义以及某些未来主义。他认为真正的美必须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体块”“比例”“几何”,最反对的就是装饰,特别是住宅里面各种没用的各种风格的家具和装饰。

另外,柯布在开篇就提出的“工程师的美学”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自然美。因为工程师是忠于数学的,忠于自然规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赞美了飞机、汽车和轮船的设计,对比建筑的落后。柯布还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这是流传最广的一句话。

但是柯布从来没有认为所有的建筑都是这样,他在提倡“工程师的美学”的同时,又说“凸凹曲折是建筑师的试金石。他被考验出来是艺术家或者不过是工程师。柯布并没有让建筑师变成工程师,而是一个考虑到这些因素并超越他们而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艺术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他不在意风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东西。而是从使用者的真实需要出发,首先正确地建造,然后艺术地建造。

这本书其实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号召建筑师向工程师学习,另一部分是确立现代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这原则最重要的是“给建筑师先生们的三项备忘:体块、表面、平面”,其次还有基准线(轴线)、内部流线(空间序列)。其中体块是“一种能充分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并使我们能够借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实就是建筑的抽象感和几何感;表面“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个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着感觉的实质。

在“精神的纯创造”一章中,柯布讨论了建筑的实质,主要的观点是“清晰的形式:由一个统一体赋予作品以活力,给他们一个基本态度,一个性格:这是精神的纯创造。”“有诗的感情时才是建筑”,构筑不是建筑,所有物质性存在的组合是构筑而不是建筑。结构也不是建筑。

7.建筑笔记读后感 篇七

“以可量度的建造方式抵达建筑的不可量度。”这是康说的话,读董豫赣的书后,我对此的理解是:“可量度的是匠作,不可量度的是意境”。

“风格起源都是有件事做得足够久然后被呈现出来的样子,风格只是之后的别人的总结”。这是董在采访中说的话。话语中透出的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的一种坚持,不过后来我觉得叫做偏执更恰当。这两句话几乎概括了董豫赣做建筑和做事的方式。

“从。。到。。”,这个句式本身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描述,它完完整整的包含了一个过程,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董豫赣本人对这个句式解释得更深入,他说“从”后的“家具建筑”是偶然中为他近十几年来的建筑实践开启的起点,“到”之后的“半宅半园”也必定不会是终点,它可能是另一段实践的起点。

还没读到一半,我已经不带丝毫怀疑的认定董豫赣是个对建筑喜爱到偏执的人。

读完,我觉得有必要对此书、此人梳理一番。

董豫赣,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清华—中国美院,北京工业大学—北大,这一条是他念书的线索,一条是从业的线索。仔细阅读其求学从业经历,会发现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聪明的人,他读书时不爱学英语,从业时不爱挣钱。他身边有很多牛X人物,如清华时的沈克宁、吕彪、李岩,北大时的张永和,或许显得他黯淡无光,但这都是

他日后一步一步向前走的基石。有些劳动付出,虽说未必都会即时被体验到或是呈现出好的结果,但是,这种投入就像罗西说的,是石匠扔到屋顶上的大石头,能量储藏在高处,某一天掉下来就会砸死过路人。

所以,可怕的不是平庸而是一直平庸。

董豫赣的建筑理论和实践,几乎用书的标题就可以概括。

家具建筑,探索的是家具对于建筑的赋形能力。这也是我最初感兴趣的地方。这个家具的关注点,源于一个基本的建筑问题:如何为建筑赋形。我认为这是一个诚实的人提出的一个诚实的问题,它最基本也最难以得以解答。他说这个问题令自己焦虑紧张以至于不知设计从何入手,直到家具设计给他带来的起点才有所缓解。现在的学生喜欢也可以随手做出很炫的形式结果,但不喜欢追问到最基本的问题。从自己最困惑的建筑的最基本的地方开始研究,这是我欣赏董豫赣的地方。

家具墙、家具住宅、家具院落,他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来。家具墙的纸上设计成果奠定了他之后的实践中对小木作开合灵活的特点、家具赋形能力的迷恋,但是也由于过于沉溺于对家具赋形能力的探索而忽略了其他一些问题,例如文中对话中提到的,家具因为建筑化而固定的方式和家具原有的自由移动的特征的优劣,几何的家具和非几何的使用的人之间的关系。

家具建筑的概念在之后的实践中也并不如我期待的那样由于有了概念基础而变得随心应手,很多时候涉及到具体的建造问题概念还

是会显得无力。当然,也是由于他自身关注点的逐渐不同,家具概念也渐渐不在设计中首要考虑。董豫赣在书中对自己的建筑设计、施工建造等方方面面的叙述是极其详尽的,详尽到因为不了解具体建筑情况我常常在阅读中会因为阅读障碍不自觉跳过很多对具体设计建造的叙述。

水边宅和成都院宅算是对家具建筑概念的实践。我的感觉是家具建筑的概念在这几次实践上表达得并不尽兴。之后董豫赣的兴趣渐渐转向中国园林,和他的理论研究有关。

清水会馆是书中最后一个设计实践案例,也是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清水会馆的设计思路来自于他当时正在研究的中国山水。中国古代文人“搜尽其峰打草稿”的写生习惯影响了他的设计方法。

他先将很多曾在各种场合打动过自己的空间片段绘成图纸,然后仿中国古诗对仗之法将这些空间片段连接成一个整体。看了一些照片,最后的清水会馆的成果是,的确有很多动人的独立片段,的确能隐约看到康的影子。但没到现场,对于最后呈现出来的整体性则不得而知,看平面总觉局促紧张,我猜测这可能与他急于把先前设计的太多的空间片段塞进去有关。

互成性是他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概念。对此,他举过一个关于东西方人的行为差异的例子:比如这有个房子,那有棵树,这里开了一个窗,西方人关注窗的形式考究,而中国人关注树与窗的关系。这是东西方归类法的差异,西方注重“物体性”,中国注重“关系性”。所以历史上西方产生众多优秀的单体建筑,而中国产生优秀的建筑群。

“关系性”的分类方式直接导致了他对互成性在设计过程中的关注。他用风情、色情类比互成性这个概念,家具和建筑的互成,园林和住宅的互成,植物配置和建筑设计的互成。

书后周榕与董豫赣的对话令我印象深刻,周榕是个思维逻辑极其严谨的人,他的追问让董豫赣猝不及防。不过其间太多的概念我只是一知半解,即使放慢阅读速度我也还未能进入他们对话的语境。标题的两个概念:宏大叙事和个人微叙事,我只能尽量去理解。

宏大叙事:一种抽象的功能描述,代表集体发言,言语中出现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关注,目的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改造。把自己当成救世主,早期的现代主义柯布、密斯都是如此。

个人微叙事:一种具体而微的表述,针对具体的个人和场景,提出具体的问题,如他需要什么;这里风从哪来;这里的水流向哪;这些对具体的设计会产生什么影响。

仅仅关于建筑,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个人微叙事的表达,但我觉得孰优孰劣还是得放在具体的社会时代背景下来讨论。

“设计就是给自己提问题,提完了你去解决它,否则我不认为我是在做设计。如果没有问题,让我来做一个形式的话,我到现在还没这么好的脑子”。董豫赣在对话中说了这么一句话让我有所共鸣。

8.关于古建筑测绘的笔记 篇八

2010-03-16 21:17:07|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明天又要去测绘了,之前觉得来这个单位自己应该是主力,因为学的专业小众所以还有点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可以做的很多,来了这么久才知道自己就是个替补,规划缺人我就上,测绘人少加上我,我是救火队员嘛!找不到优势找不到定位,好彷徨!明天测绘的消息是我在今天下午四点半才知道的,而其他人早都知道,并且为之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为什么让我心里觉得很不爽?!认真做事,低调做人,稍安勿躁,心里自我安慰了无数遍,还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吧,起码让自己本来拥有的不要丢弃。

一 基本测量知识及其应用 1 地面点位的确定 相关的几个概念:

水准面——地球表面三分之二是海水,假想某个时刻静止的海水面向内陆延伸穿过陆地,包围整个地球,形成一个封闭的曲面,这个封闭的曲面就是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测量学上将长期观测得到的平均水准面称为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个既不规则的复杂曲面。

参考椭球面——测量学上选用一个和大地水准面吻合较好,同时能够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式表达的理想曲面来表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作为测量工作的基准面。这一理想曲面是由一椭圆绕其长轴转得到的椭球体。

看完这几个概念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测量学真是难啊,这么抽象这么复杂,我的脑袋不停的转那个球体,快抽了!接下来谈谈点位的确定和测量坐标系(依旧有难度看懂)

确定点的位置,通常转化为:(1)确定空间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投影位置,即坐标。(2)确定空间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即高程。

测量计算需要在平面上进行,但地球是一个不可展的曲面,必须首先通过地图投影的方法将地球表面上的点投影到平面上。我国采用的是高斯投影:事先将地球表面进行分带,设想用一个空心椭圆柱横套在参考椭圆球外面,使椭圆柱与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相切,圆柱体的母线与地球的赤道相切,将椭球面上投影带内的点位按等角投影的原理投影到圆柱体表面上,然后将圆柱体沿着过南北极的母线切开,展开成为平面,将中央子午线的投影作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X轴,将赤道线的投影作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Y轴,这样定义的坐标系称为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

晕不?忽然觉得自己的基础知识这么不扎实,惭愧一个!2 测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工作

测量的基本工作是在不同情况下根据需要进行距离、高程、和角度的测量。

基本原则:

测量工作遵循布局上“从整体到局部”、在精度上“由高级到低级”、在程序上“步步检核”、在次序上“线控制后细部”的原则。距离测量:

确定两点之间的距离方法有钢尺测量、视距测量、电磁波测量和GPS测量等。高程测量:

常用仪器有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角度测量:

角度测量使用的仪器是经纬仪和全站仪。定向:

确定地面上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间的水平夹角称为直线定向。

未完待续吧……

古建筑测绘的笔记

(二)2010-03-20 12:05:05|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二 古建筑测绘基本知识 1 古建筑测绘的工作深度和分级

测绘工作的深度主要体现在测量对象范围的大小和图纸深度。比例尺大小是反映图纸深度的重要指标。1)比例尺选择

除少数外,古建筑的最大轮廓尺寸(指通面阔、通进深或通高)多在35米以内,同时,细部、装修又较为复杂,因此测绘图所采用的比例尺通常不宜小于1:50。

人眼对细小对象的分辨能力是存在极限的,当图上两点距离小于0.1毫米时,人眼就无法分辨了。如比例尺1:50,则图上0.1毫米代表长度为5毫米,5毫米以下的距离即使测量出来也是画不出来的。因此,相当于图上0.1毫米的实际长度代表了测量的准确程度,称为比例尺精度。但是在古建筑测绘中,为了减小误差,考虑到操作上的简便和可行性,要求测距读数时统一精确到1毫米。即使所用尺具刻度最小不到1毫米也应估读到1毫米。2)古建测绘的分级

测绘等级:在对单体建筑的测量中,按测量对象的范围,即测量工作涉及的部位或构件范围大致可以分为全面测绘、典型测绘和简略测绘三个等级。3)测绘成果

测绘图:即按投影原理和建筑制图规范和惯例绘制的图样,现在多用计算机制图。

照片:记录测量对象基本特征和测量工作方法的摄影资料,内容涉及建筑的环境、空间、造型、色彩、结构、装饰、附属文物等信息。

数据图表:测量成果数据列表、曲线图表、统计图表等。

文字报告:对测量对象的历史沿革、现状情况、规划布局、法式特征、形式语汇、尺度比例、历史文脉、装饰装修等相关方面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报告。另应包括测绘的实施方案和技术指标方面的成果。

在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逐步形成以下成果:

录像:记录内容与照片类似,但形式上是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的摄像资料。

表现图:效果图。

实物模型。

点云数据。

计算机模型。

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2 常用测绘工具 1)测量工具

常用手工测量工具包括以下工具:皮卷尺、钢卷尺、小钢尺;水平尺、垂球和细线;角尺。2)测量仪器

手持激光测距仪、水准仪、平板仪、全站仪、罗盘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用于总图测量和单体建筑控制性测量。

全站仪、数字相机、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工作站等组成近景摄影测量系统。

三维激光扫描仪,可快速获取测量对象的空间坐标数据,生成点云模型,据此可以形成三维模型和正摄影像和线划图等成果。3)测量辅助工具和设备

摄影摄像器材、梯子、脚手架、安全帽、保险绳、保险带等安全装备、便携式照明灯具、竹竿、复写纸和宣纸、细软钢丝、粉笔、记号笔、斧子、木桩、钉子、细线、对讲机。4)绘图工具和设备

计算机及打印机、扫描仪等相关外围设备及CAD软件、铅笔、橡皮、丁字尺、一字尺、三角板、圆规、裁图刀、胶带纸、图板、画夹、A3复印纸及常规画图工具。3 一般工作流程

对一座单体建筑进行测绘,大体经历准备——勾画草图——测量——整理数据——制图——校核——成图——存档等阶段。三 测绘前的准备 1物质方面的准备

1)搜集资料和图纸

为了解所测对象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当前的整体情况,测绘前应尽可能地搜索测绘对象的相关档案盒图文资料,内容包括:测绘对象所在地的地图、地形图等;测绘对象所在地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资料等;测绘对象的老照片、航拍照片及其相关图像资料;测绘对象原有的测绘图、修缮工程设计图、竣工图等;测绘对此昂的管理档案和研究文献。

2)勘察现场,确认工作条件

确认测绘的工作范围,如总图的测量范围,哪些建筑列入测绘项目等;了解建筑的复杂程度,确认每个单体建筑所需人数和总得工作期限;确认测绘时能否安全到达的部位,以准备相应的脚手架、梯子、安全设施和照明设备等;了解测绘现场存在的安全隐患,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预案。

3)制定测绘计划 2 知识技能方面的准备

了解掌握古建筑测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古建筑的结构、构造和材料等方面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所测对象的法式特征;尽量了解所测对象的背景、历史沿革、价值和其它相关信息。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准备

安全第一;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未完待续……

古建测绘笔记

(三)2010-04-05 12:26:32|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ps:有博友问有关测绘的问题,我很高兴你对这么枯燥的文字还能感兴趣,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我集中回答,当然这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而且我是学建筑出身的,对测绘学也还处在学习的起步阶段,希望高人有机会也能指点指点我,嘿嘿。四

勾画草图 1 草图概述

测稿:标注了尺寸的草图称为测稿。

测稿内容大致包括:总平面图、平面图、剖面图、梁架仰视以及细部详图等。对于一时无法到达或者看到的部位不能随主观意愿随意画,应留白。2 各类草图的画法要点 1)平面图

根据建筑物的现状绘制平面图,如果是多层的,应该绘制各层平面图。图中应该表达清楚柱、墙、门窗、台基等基本内容。铺地、散水以及台基石活要反映出铺装规律。一般应该从定位轴线开始,然后定柱子、画墙、开门窗,再深入细部。

平面图应该“关窗开门”。

平面图中的柱子以柱根尺寸画。2)立面图

画法。例如画立面的翼角,顺序:先画连檐线,再画分瓦垄,并画出戗脊走向;详画瓦顶,翼角部分画出每一瓦垄,注意与其吻兽的对应关系;向下分椽子,并画出角梁,斗栱分位。

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台基、踏跺、栏板;雀替、挂落、花板等构件;山墙墀头;排山和山花(注意搏风板上的梅花钉和内部檩子的对位关系)。

必须标清并标明数量的构件:瓦垄排列的规律和数量;檐椽的分布和数量;砖墙的排列组筑方式和层数。

立面中应该“关门关窗”。3)剖面图

横剖面的剖切方向与矩形平面的长方向垂直,一般向左投影。纵剖面一般向后投影,纵剖面的实际剖切位置是单脊檩时剖切位置稍偏,而双脊檩时剖切位置正中。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

梁架节点局部放大,以便详细标注梁、枋、檩的断面尺寸以及倒角;要注意梁头、梁身尺寸变化,以及椽子上下搭接方式及脊檩上的椽子搭街方式。

檐出部分局部放大,交代清楚瓦件、瓦口木、连檐、檐椽、飞椽等构件的关系。

纵剖面图上要详细交代悬山或者歇山的出山部分,包括山花、博风等。

必须数清并标明数量的构件:

出山部分的椽数。

各步架排列不一致的情况下,椽子数排列的情况。另外注意:

檐椽是一根直椽,不能画成弯曲或者弯折的。

角梁大样可归入梁架仰视草图中。

在地面勾画草图时,高处的梁架不易看清楚,这时不要勉强,可留白,或有条件后补画。

剖面图中应关门关窗。4)梁架仰视

梁架仰视是在柱头的部分剖切,然后对剖切面以上的部分采用镜像投影法得到的平面图。镜面投影的结果是其方位与平面完全一致。

仰视图的剖切位置:有斗栱的一般从坐斗底面剖切,无斗栱则从檐枋或者额枋以下剖切。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

角梁大样。按仰视和剖切45°绘制;必须画清楚梁头、梁身及后尾露明部分的形态以及檐檩、金檩的关系,不可见部分留白。

翼角椽子的排列,包括翼角椽的数量,起止分布规律及其和角梁的关系。ps:官式做法中,翼角椽子的椽头部分,断面尺寸基本保持不变,并不是有些人想当然的“一头大一头小”,地方做法中如果有此现象当另当别论。

用于抬升翼角椽的衬头木。也叫枕头木。这个部件说起来有点小故事,学习古建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书上看到的和实际的东西联系不到一起,记得有次带着本科生去测绘,有一组一直争论翼角的生起问题,甲不解地说能生起来可见椽子不能是均匀的,乙说生起了,那岂不是翼角有部分是空的?其实大家只要仔细的看书和联系实物就会发现垫起翼角的正是这块衬头木,一般来说形状是三角形的。

天花:除画仰视图外还应该勾画天花节点大样。

藻井:除画仰视图外应勾画藻井剖面及节点大样。必须数清并标明数量的构件:

天花的分格。

各步架椽子排列不一致时,椽子数量的变化情况。

藻井中斗栱和其它重复性构件的数量。5)屋顶平面图

屋顶平面图的内容相对简单,可只画一个平面简图,然后从上面索引即可。需要绘制详图的部位:

不同部位的屋面曲线、屋脊曲线,一定要交代清楚曲线的起点和终点。

不同屋脊交接的节点,如正脊与垂脊、垂脊与戗脊的交接处。

屋面转角处,例如歇山顶翼角。

不同 屋脊的断面图。

不同吻兽的简图。

脊饰、勾头、滴水等其它瓦件。6)斗栱大样图

勾画斗栱时最好熟悉斗栱的“材”和“斗口”,以及权衡比例,循其规律勾画,效率可大大提高。勾画时宜从侧立面入手。

以一攒斗栱为例来说下侧立面的绘制步骤:首先按斗栱单材和足材高(关于基础概念问题,在此均未详细说明,查询应很容易)及出跳尺寸画出网格,然后将中心线(柱中心)及内外跳上的栱和枋一一勾画出来;画出栌斗记忆交互斗、散斗等大小斗;画出华栱、昂、华头子及耍头等构件的基本轮廓形状,最后画出盖斗板加粗枋子的剖断线。

斗栱侧立面画好之后,可以按照“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原则,对照侧立面画出仰视平面、正立面、背立面等其它视图。

7)门窗大样图

门窗大样图不仅包括门扇、窗扇、而且包括门槛、抱框及其相连的柱、枋等构件,应将平面、正背立面、剖面若干视图画在一起。

隔扇的隔心部分可单独画成详图。

8)其它详图

除上述详图外,还有诸如丹陛、花罩、楼梯、板壁、博古、彩画等许多建筑细部以及经幢、碑碣、塑像、佛龛、暖阁等附属文物,应根据具体情况画出详图。注:所有的详图都要画出三视图或者二视图。古建测绘笔记

(四)2010-04-11 11:47:18|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五 单体建筑测量 1 测量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无论测量时采用什么仪器,都应遵循以下原则: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细部;方正、对称、平整等不能随意假定(应用数据验证!)选取典型构件测量时,应注意构件或部位的同一性;充分注意一些特殊情况(柱的收分、侧脚、生起,翼角起翘,地面合溜,墙体收分等等)。

控制性尺寸有:台明面宽、进深;通面阔、通进深;柱网;最高点高程;正脊上皮高程、正身处檐口高程;步架;举高;地面高程;各个脊的上皮高程;正身处檐口的高程;柱顶高程。这些也就是我们画图的时候一定要标注的尺寸。2 测量的基本方法

手工测量时应掌握以下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1)测量由两三个人配合进行。一般来说,勾画草图者作为记录人,是测量的主导者。

(2)连续读数。在可能情况下,同一方向的成组数据必须一次连续读数,不能分段测量后叠加。

(3)测距读数时务必以毫米为单位,之报数字不报单位,以免记录时产生混乱。

(4)在测量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时,尺面的水平或者垂直状态只需要目估即可。

(5)所用皮卷尺要注意比长,也就是找出皮尺拉紧后其名义长度与实际长度的关系,必要时将所有皮尺测量值按比例进行尺长改正。

(6)不能直接测量时,可用间接方法求算,但必须测取同一部位。3 尺寸标注

(1)尺寸数字标记在尺寸线处,表示该点读数,而不是相邻起止点间的长度.(2)尺寸起止点用箭头代替建筑制图中常用的斜杠,表示测量时的起点及连续读数过程中各测量点的位置。尺寸线最下端箭头与其他箭头方向相反,表示测量的起点。若起点为卷尺零点则标0,如不是则写出相应数字。

注意:这两种方法标注只是在标记测稿的时候用。

(3)除标高单位用米外,其它尺寸单位均用毫米,书写时省略单位。

(4)关联性尺寸应沿线或者集中标注,不许分别写各处,更不许分页标记。

(5)文字方向一般随尺寸线走向写成向上或者向左,不许颠倒歪斜,随心所欲。

构件断面尺寸的标注:

(1)梁、枋等构件的断面尺寸:厚x高

(2)瓜柱、蜀柱类:看面(宽)x垂直面(厚)x高

(3)坨墩、角背、替木、驼峰等构件:长x宽x厚。4 曲线、异性轮廓及艺术构件测量

尺度较大的曲线形式,可采用定点连线方法求得。

(1)定点连线

所谓定点连线,就是测定曲线起止点及中间若干特征点的位置,然后利用这些点得到一条光滑曲线,使之尽量接近或通过所测特征点。屋面、屋脊和檐口曲线及山花轮廓、券洞等均可采用此法。

(2)拓样

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简易方法,主要工具是宣纸和复写纸。步骤:将宣纸铺在所要拓构件表面,必要时可用胶带纸固定大致按纹路走向,用手摸索着把纸按压在构件表面,使之“服帖”。取复写纸揉成小团,按轮廓或者纹样走向在选址表面轻擦,拓完后,必须当场参照事物用粗软的铅笔或者马克笔在拓样上将纹样描画清楚。

(3)简易摄影测量

这个我想大家都应该常用的,在cad里面描图,我就不多说了。古建筑测绘笔记

(五)2010-04-25 12:13:49|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各阶段测量工作要点

按常规经验,一般按“工作面”安排工作单元。所谓“工作面”就是测量时主要测量人能够连续自由到达的“表面”——自下而上大体分为地面、架(梯)上及屋面三个工作面。其中中间一层稍微复杂,可能包括梯上、脚手架或者天花板上多种情况。

通常情况下可按“地上——梁上——房上”,即从地面、架上到屋面的顺序自下而上进行测量,但实际工作中往往因为梯子、仪器的调配问题而打乱顺序。按工作面划分单元的意义就在于能够针对上述情况,明确任务,抓住重点,不致产生混乱。(1)工作面一:地面

在地面上不借助梯子或者其他设备登高而能直接进行测量的为地面测量。主要工作内容:

地面上要测量的内容有:控制性尺寸——台基总尺寸、柱网尺寸、墙体总尺寸、出檐尺寸、翼角尺寸。细部尺寸——柱子细部、墙体细部、门窗尺寸、台基地面细部尺寸、栏杆和栏板、周边道路、散水及其与其他建筑交接关系、其它。地面测量步骤举例:——清代单檐歇山建筑

第一步:台基总尺寸、柱网、墙体总尺寸、定位尺寸等。

第二步:选择特定部位或典型部位测量墙、柱的细部尺寸。如柱径、柱础的各尺寸、柱与墙体或门窗交接部分、山墙与院墙交接部分的尺寸等。

第三步:台基、地面的高程和细部,包括踏跺、阶条、角柱石、台帮、铺地砖石、散水,以及与道路的关系,附属文物如碑刻等。

第四步:测檐出尺寸和翼角起翘尺寸,主要通过测定檐口上特征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确定。因需要将特征点投射到地面上测量,故归地面测量部分。

第五步:隔扇、槛窗等装修的平面尺寸及较低部分的尺寸。地面上不可触及的较高部分尺寸留待下一步工作面上测量。地面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a.台基总尺寸和柱网尺寸

台基尺寸和柱网尺寸都是重要的控制性尺寸,所以需往返测量以提高精度。测量之前要先找到测量柱子的柱中用粉笔标出。

确定柱中的方法有:柱础十分规整,且柱根与柱础中心一致的时候,可用柱础中线代替柱中线进行测量;

两柱完全露明时,也可用细线在两柱间紧贴柱根拉标志线,再利用角尺和直尺确定柱子两侧四分点在标志线上的投影,从而确定柱中。说起来很复杂,其实也就是把柱子边线投影在有刻度的尺子上然后找到柱中;

如果柱身一部分隐入墙内或安装了门窗,绝不能简单根据露明部分确定柱中。需要下面方法确定——当柱子两侧完全对称时可大致按露明部分中点确定柱中;

当柱子未发生倾斜、柱身上半段露明,且两侧对称时,可设法从柱顶中线或柱身中线向下引铅垂线直接确定柱根的柱中;或者从相关特征点向下引垂线。

柱子包砌与墙内但留有透风眼时,可先按透风眼大致确定柱中。如果测量的数据与相关数据校核一致时,可采用,无法校核时,必须在图上特别注明,待有条件直接测量时再进行修正。

如果柱身全部包与墙内,做如下处理:如果有金柱和檐柱相呼应,可根据金柱柱距推算。无金柱时,可测量柱头之间的中距,再结合已经取得的尺寸(如前檐各间的面阔),并充分考虑柱子的侧脚和生起,经过分析研究后确定。

凡屏推测得到的结果,必须在图上特别注明,待有条件直接测量时再进行修正。

根本无法测量时,只可画墙,不画柱子。定位轴线暂不按墙中线定,并在图上加以特别说明,待有条件直接测量时再进行补测。

b.柱径

一般情况下,木柱的柱径从柱根到柱顶是逐渐收小的,因此,柱径的测量至少包括柱底柱径和柱顶柱径。注意,平面图上的柱子断面习惯上按柱底直径画,而不是剖切位置的柱径。

当柱子为圆形时:

用卡尺或者利用水平尺、角尺(三角板)组成临时卡尺进行测量;两相邻柱子完全露明且柱径相等时,可利用细线缠绕的办法直接测得柱径;柱子断面基本上是正圆的时候,用皮尺量取周长推算;不能直接测量时,如柱身与门窗槛窗相连时,需要间接测量。

当柱子为六角形、八角形时:

六角形、八角形应视为方形断面倒角后的结果,因而很有可能并非正六角形或正八边形,因此应该连续读数测出总尺寸及倒角尺寸。

这部分内容比较多,这次就写这么多吧,未完未完噢!古建测绘笔记

(六)2010-05-16 15:22:28|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接上篇中地面测量的方法和技巧。c.柱础

鼓镜(圆形部分)的直径可通过测量其与柱径之差来确定,前提是鼓镜和柱子比较规整,且圆心重合;否则,可依据础方尺寸间接求得。柱础的高度则辅以水平尺测得。如柱础是较复杂的几何形体并有莲瓣等各种雕饰时,可利用实拓或摄影方法辅助测量。d.墙厚

墙厚在古建筑中往往不是一个数字,而是包括墙体下碱厚度、上身厚度及收分尺寸等一组数据。

很多情况下,通过墙上的门窗洞口可直接测得墙体厚度,只是有时候必须辅以水平尺。若墙面平整无收分,一般平直的木棍,甚至制图工具中的一字尺、丁字尺或平整的图板都可以作为代替品。

但是很多情况下,无洞口可利用的墙体就无法直接测得墙厚,必须要采用间接方法。e.墙与柱交接处节点

测定墙体转折及柱子露明部分的细部尺寸。可直接采用直角坐标法,必要时辅以水平尺、角尺(或者三角板)等。f.铺地

对室内、台明和散水范围内及相接甬路上的各式铺地砖和地面石活,除测量本身尺寸外,还应找清规律,测出定位尺寸,必要时还要摄影和拓样。

注意:与按一定规格烧制的砖不同,同类石材的尺寸也会不同,如阶条石的宽基本一致,但长度一般都不相同,务必逐一测量。g.踏跺

踏步必须分别测量每步踏跺的宽、高尺寸,不能假设每步尺寸相同,平均取值;同时,务必测量所有踏步的总高和总宽,用总尺寸校核分尺寸。h.出檐

出檐需要测许多特征点,我们一般是用全站仪测量的,相对比较准确,虽然,每次测这些点我都交给了别人,为啥呢?因为我搞不定全站仪呗,又要建站又要记录,我还需要好好学习这玩意儿,学会了再给大家详细解说吧。i.翼角起翘

方法与测出檐一样,哎,我这点列的貌似多余。一般选取状况良好的翼角,以角梁为对称轴,取其中一侧,逐一测量各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这里需要注意:我们所说的特征点投射到地面后,其平面位置需要二维坐标确定,故而要从两个正交方向测量其与台基外缘的距离。j.柱高、生起和侧脚

与柱子高度有关的尺寸有两个:柱子的长度和柱顶的实际高程。前者直接从柱顶量到柱根即可,后者则按一般高程测量原则和方法进行测量。如果遇到柱子因根朽烂而下沉,测得的柱高与对应位置其它柱高相差悬殊时,应综合分析研究,一般可取各类柱子的最大尺寸为准。

正常情况下,如果柱子无沉降走闪,生起尺寸可将相邻檐柱的柱高逐根想减求得。若柱子下沉,须待其准确柱高测得后,再据此计算出柱生起的尺寸。

侧脚,是指外檐柱子柱头略向内倾斜的现象。由于柱子本身除设计上需要倾斜外,还可能年久失修而发生走闪、沉降变形,因此侧脚的确定较为复杂。最好的方法是用建筑物的柱顶平面和柱根平面综合分析、比较推算。为了核对和验证所得的数据是否准确可靠,可以单独测量一两根柱子的侧脚。

单根柱子的倾斜情况也可以用垂球测量。垂球细线上端的位置可有若干:(1)柱顶边缘(2)倾斜方向上的任意点(3)与柱头相连的额枋中线上。根据不同数据均可得出柱顶相对柱低的偏移量。

古建测绘笔记

(七)2010-06-25 16:42:40|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2)工作面二:梯上、架上、天花上

这个工作面测量的对象主要是梁架部分。1.主要工作内容

控制性尺寸:柱顶平面、举架尺寸、梁枋定位尺寸、角梁定位尺寸、翼角瓦作定位尺寸。

细部尺寸:各梁、枋、檩的断面尺寸,檐口处细部。各柱柱顶直径。斗拱尺寸。歇山细部、悬山山梢等部位。屋面檐口、翼角瓦作细部尺寸。门窗、墙体的上部尺寸。天花尺寸。其它。2.测量步骤举例

第一步:廊内梁架尺寸,包括正心桁、挑檐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檐柱柱顶柱径、各梁枋定位、断面及出头部分尺寸,斗拱定位尺寸及细部尺寸,檐出部分椽子及连檐等细部尺寸,雀替、门窗及墙体的上部尺寸等。

第二步:下金桁及相关梁枋尺寸,包括下金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梁枋、垫板等定位及断面尺寸,金柱上部尺寸等。第三步:上金桁及相关梁枋尺寸,包括脊桁、上金桁、下金桁水平间距(步距),上金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梁枋、垫板等定位及断面尺寸,瓜柱尺寸等。

第四步:脊桁及相关梁枋尺寸,包括脊桁高程及断面尺寸;梁枋、垫板等定位及断面尺寸,瓜柱尺寸等。

第五步:歇山部位的各种数据。包括采步金的定位和断面尺寸,收山、山花板、博风板、踏脚木、草架柱等尺寸。

第六步:天花及其它较高部位装修的尺寸,如天花、藻井等。3.测量技巧(1)柱顶平面

如果有条件周围设脚手架,必须测量柱顶平面。其要求与地面柱网测量类同,须四面全量,以便核对。注意事项:

柱头部分十分规整,易于找中时,直接按柱中测量。

可以利用斗拱的坐斗或头翘中点为标志,测量柱网尺寸。

如平板枋完整规矩,可测其全长,作为校核面阔尺寸的参考。

正常情况下,同一开间的柱顶柱距不应大于柱底柱距。如有异常,须仔细观察,分析原因,通过复测加以修正。

必须加减因梁架走闪拔榫而造成的误差尺寸。(2)举架

凹曲屋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屋面曲线则取决于一系列椽子所形成的折线,即所谓的举架或者举折。而要想描述折线各段的倾斜程度,就必须提供各段的水平和竖向高差,也就是各桁檩的水平间距(步距)和竖向高差(举高)。因此,步距、举高就成为梁架测量中最关键的步骤。

首先,必须逐一测量各桁檩的水平间距,测量时可以借助垂球。测量各桁檩的高程时,均应从檩的上皮和下皮直接测量到地面,并在地面做好记号,然后用水准仪测出地面各对应点的高差加以修正。(3)桁(檩)径

桁或者檩的断面尺寸包括上下径和左右径。一般来说,左右径大于上下径,这是因为如果檩子上、下有构件相叠时,需将上、下皮砍平。

注意:一般来说,正心桁左右径可能无法测量,挑檐桁径则可以通过出头部分量取。(4)梁枋断面和细部尺寸

可借助水平尺、角尺,垂球等辅助工具加以测量,并尽量测出断面的倒角尺寸。有些倒角很难判断或者断面不规整,我们可以用细铁丝取样,再将曲线描画在纸上。(5)角梁

翼角起翘是中国古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包括翼角的竖向翘起和水平伸出,而这些特征则取决于角梁,包括老角梁、仔角梁等的坡度和长度。

角梁的坡度可通过测定梁身上2~3个相关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来确定。要注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角梁的平面投影与正交方向并非呈45°,应将特征点投射到地面上,运用直角坐标法或距离交会法仔细测量。

上述测量中包括了对角梁水平投影长度的测量,在允许的情况下可量取其真实长度(斜长)以做校核。老角梁和仔角梁的高和宽,应在头、腹、尾不同的部位上分别测量。如果遇到角梁尾有拔榫、移位或梁头糟朽等情况,应分析、核对数据,务求准确可靠。梁头、梁尾如有复杂的轮廓或者纹样,应测量其轮廓尺寸,并拓样或摄影。角梁上如有风铎、垂头等构件应单独测量,并测定其定位尺寸。(6)斗拱测量

斗拱看似复杂,其实规律性非常强。在清官式做法中,斗口是斗拱的基本模数,所以首先要测定斗口的尺寸。应量取若干不同位置的斗口,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确定斗口数值,然后从高、深、宽三个方向量取。

材高:竖向上则应先测出斗拱的总高,然后用连续读数的方法测出相应翘(昂)、耍头的高度。

拽架:利用水平尺读出每一跳的出跳尺寸,可统一测量各跳拱的外皮间距,代替中—中间距。

拱长:逐一测量瓜拱、万拱、厢拱的长度。如果可能应测量拱的全长。但一般情况下只能分别测出拱的左、右长度,再加上斗口尺寸为拱长。

对轮廓较为复杂的拱、昂、耍头等构件主要利用拓样测量。(7)其他提示

在门窗、天花、花罩等装修部分,常有分格的情况,若能确认是均分的,可只测量总尺寸,制图时加以均分即可。因总尺寸不可能总是理想的数字,所以一些分割看似方格其实都是长宽不等的矩形,测量和绘图时要注意。古建测绘笔记

(八)2010-07-18 13:38:51| 分类: 学而时习之 |字号

工作面三:屋面 1.主要工作内容:

控制性尺寸:屋面的平面总尺寸;重要控制点高程;屋面曲线;各屋脊的定位尺寸和屋脊曲线;各屋脊的定位尺寸和屋脊曲线;各吻兽的定位尺寸。

细部尺寸:各屋脊、天沟断面尺寸;吻兽轮廓尺寸;山花细部尺寸;其它瓦件的细部尺寸;与其它建筑的交接关系;其它。2.测量步骤举例:

第一步:总尺寸,重要定位尺寸及高程。屋面的总尺寸可将特征点投射到地面测量,所以也可归入地面测量工作。定位尺寸包括两垂脊间距、两戗脊起始端间距等。这些特征点,可使用全站仪测量,也可以将水准仪安置在屋面上进行测量。第二步:屋面曲线、屋脊曲线。

第三步:各脊断面、吻兽及各类其它瓦件细部尺寸。注意:屋脊断面有变化的,应分别测量。

第四步:搏脊、山花部分。测出博风板曲线、厚度。山花图案,搏脊的定位尺寸、断面和挂尖细部尺寸。3.测量技巧

(1)屋面曲线和屋脊曲线

利用水平尺和垂球,沿筒瓦测得屋面曲线上的一系列特征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差,用定点连线的方法即可还原出这条曲线。测量时须注意——必须交代清楚曲线起止点的位置及其定位尺寸;带翼角的屋面,须选择一垄不在起翘范围内的瓦垄进行测量;由于各点位置是分段测得,故必须与其他方法量取的数据进行校核。(2)脊的断面

可用水平尺配合小钢尺,细心测出线脚上各个转折点、特征点的水平位置和高差,即可得到断面的轮廓。测量垂脊时,应连带测出内外瓦垄和排山勾滴细部尺寸,但注意其剖切方向饰垂直于垂脊本身,而不是铅直方向的。(3)吻兽的定位尺寸和轮廓尺寸

上一篇:城市建设存在问题下一篇:实习证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