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2024-10-07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共10篇)

1.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一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风筝(鲁迅)

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体会作者用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3、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学习作者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对“精神的虐杀”的深刻理解。

2、掌握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介绍作者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赴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二、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 丫杈yā chà 可鄙kě bǐ • 虐杀nüâ shā

• 笑柄xiào bǐng 瑟缩 sâ suō • 点缀diǎn zhuì 宽恕kuān shù • 嫌恶xián wù 什物shí wù

• 苦心孤诣kǔ xīn gū yì 自学指导

(一)(时间6分钟)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故事。

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3、理清课文脉胳

明确:第一部分(1---2)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引出回忆。

第二部分(3—11)回忆“我”毁坏小兄弟风筝的前后情景。

第三部分(12)由故乡的春天,回到现实的冬天,结束回忆。

三、探究文本

自学指导

(二)(时间10分钟)

1、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应该怎样理解?

3、“我”懂得了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了什么?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为什么“我”的心情反而沉重?

1、明确:鲁迅不是天生的智者,也受过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当他接受了新思想后是知错能改的,文中充满了自省的精神,同时他也感叹了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剖析了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虐的原因。

2、明确:“虐杀”原指“虐待人直至死亡”,在这里是指禁锢儿童的天性使其完全泯灭。从这一幕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兄长权力是以暴力为基础的,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鲁,字里行间透露着自责之情。而弟弟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放,只得偷偷做,一旦被发现惊慌失措毫不抗争,风筝被毁坏,觉得理所应当,除了绝望,毫无辩言。

3、明确:一旦接受了新思想,就认识了错误,设法补过。不因为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是受了旧思想的影响而宽恕自己,更不因为时间久远了而不了了之。心情的沉重说明是在严厉的解剖自己,说明他的为人严肃认真。

4、明确:这是又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是被虐杀,对兄长的行为感到合情合理。2

偷偷的做风筝说明自己也认为游戏是“不正当的行为”,被发现后自认该罚。他的麻木令虐杀者更加的肆虐,这令作者觉得“悲哀”。所以鲁迅觉得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四、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

2、《动态》基础题。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补充资料:

周家在绍兴生根七百年,早已是巨姓望族,占地1万米,房屋上百间。

1893年,在北京任小京官的(周树人的)祖父周福清因考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判了死刑。(周树人的)父亲周风仪变卖家产,保下祖父,却使周家极速败落。周风仪怕连累孩子,便把周树人兄弟安排到离绍兴城不远的大舅家。半年后,周风仪死,周氏三兄弟成了孤儿,孤儿寡母不久就受到同宗长辈的欺压。(鲁迅时年12岁)

——郭谦《绍兴周氏三兄弟》,海南出版社

二、探究文本

自学指导

(一)小组讨论探究(时间10分钟)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4、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又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明确: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然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我”看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了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起下文。

2、明确:不矛盾。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侯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的气息,所以又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明确: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弟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了精神的惩罚,良心的谴责,可谓“不幸”。

4、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为无法补过而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三、分析语言 学习文章用词准确、形象的表达方法。

例: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希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明确:“瘦得不堪”形象地勾勒出小兄弟多病的身体形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显出了小兄弟聚精会神、仰着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惊呼、跳跃”更逼真地写出了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

这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的形象。

在课文当中找出一些语句品味一下。

四、合作探究

自由发言:你与家人有过误解与冲突吗?你如何看待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

五、作业

1、《随作》题目:这是一只________的风筝

2、《动态》拓展阅读题。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在故乡童年时 我: 践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精神的虐杀)悲哀(基调)弟弟: 绝望(被虐杀)

2.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二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师:读了课文,请你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什么?

生1:我觉得天安门前灯光非常美丽。

生2:我觉得这篇课文写灯光的目的是为了怀念郝副营长。

生3:郝副营长为了能让孩子们用上电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你们都很会读书,发现的问题真不少。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说。

2.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并说一说: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1:我们围歼敌人的一次战斗中,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战斗胜利了,他自己却牺牲了。

师:你把关于灯光的往事概括得很准确,但全文可不仅仅写了往事。

生2:每当看到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我就想起郝副营长英勇牺牲的往事。

师:这两位同学对主要内容的概括都有比较好的方面。如果能合在一起说,就比较全面了。既说明是从现在想起来的,又详细说明郝副营长是怎样献出生命的。

3.再读课题,初步把握文章情感。

师:让我们再读课题,(学生读题)这一次你看到的还仅仅是明亮的灯光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战斗中一位伟大的战士。

生2:我感到很伤心,因为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能让孩子们用上电灯,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师: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文章题目是灯光,但主要内容却是写郝副营长英勇献身的事情。并且,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还听出了你们的感受。现在,我们还要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感受深的句子,还可以在句子的旁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疑问记下来。(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做批注,教师巡视。)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抓住“灯光”,品析人物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灯光”的句子,并用笔勾画下来。

2、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句子,并指导讨论交流和朗读感悟。

(1)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为什么看到这上千万盏灯,“我”心头就感到光明,感到温暖呢?

(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千万盏灯”——这么多的灯,大放光明,广场周围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说明祖国的建设突飞猛进,所以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2)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他为什么沉思?他可能在沉思着什么呢?

生:他在思考什么时候才能让更多的孩子都能在电灯下读书。

(3)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和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

(重点理解:郝副营长“完全陷入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憧憬什么呢?

师:郝副营长的话道出了他的美好的心愿,他想的是祖国的下一代,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优越的学习条件。郝副营长所说的“多好啊!”是指孩子们在这光亮的灯下学习、生活是多么幸福啊!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1:我感受到郝副营长特别想见到电灯(师启发:你的理由是——

生说理由。)

生2:我感受到这是郝副营长的心愿(师启发: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生说理由。)

……

师:你们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体会,真是会读书的孩子。

师:“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这“憧憬”什么意思呢?

(学生回答说:希望、愿望、梦想……)

师:那此时此刻,郝副营长会憧憬些什么呢?

生1:他会想,我们一定要获得这次战斗的胜利。

生2:他还会想,我们一定会胜利的,也一定会有电灯的,我也一定能够看到电灯。

……

师:你们的想法就是郝副营长会的想法。那就赶快让我们一起把郝副营长美好的憧憬读出来吧!

(4)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顾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重点讨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生活实际充分发言,通过讨论,体会到这句话含义深刻。

师:郝副营长从深情美好的憧憬到献出22岁的年轻生命而未见成电灯,这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了呢?

(二)分小组自学课文,感悟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1)出示自读要求:默读回答问题。

突击连的任务是什么?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为什么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

郝副营长是怎样牺牲的?

(2)交流自学情况:

①突击连的任务就是突破守军的围墙,为大部队打开前进的道路。

②战斗打响后,因为突破口沉寂了,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而与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③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郝副营长高举起用火柴点燃了的书,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敌人被歼灭,他却因暴露而牺牲。

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生:就好像有千斤的重量拴在一根头发上,形容十分危急。

师:说得好,那么课文中的“千钧一发”应该理解为什么呢?

生:比喻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师:对!同学们,再来读这段话,然后用一个词语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的感受有:我很伤心,我很感动;我很敬佩郝副营长……

——老师此时要引导学生说:你为什么感动,为什么敬佩呢?)

其中一生回答说:我想,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后续部队找不到缺口,可就在这时候,出现了一点亮光,虽然很小很小,但却比任何灯光都亮,那就是郝副营长啊!这怎能不让我感动啊!

师:是啊,说得太好了!那就把你的这种感动读出来吧!

师:不管是什么感受,只要是你用心体会出来的就是最有感情的。让我们一起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师生齐读,再用引读的方式来读。)

(3)

师小结:是啊,我们年轻的战斗英雄的壮举令人钦佩不已。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自始至终没有考虑个人的安危。他认为自己为革命的胜利而牺牲是毫无遗憾的。此时,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悟:郝副营长及千千万万革命先烈为了战斗的胜利,为了孩子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明天,而舍生忘死的崇高品质。)

3.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三

学习目标:

1.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春》的情感。

2.通过文章描写的景物和描绘所使用的语言,欣赏文章流露出来的情感。3.从写作的角度分析本文。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散文相关知识导入

中国现代作家李广田指出:“散文,我以为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散文之“散”,是形散神不散,散而有序,散而有凝。“形散”指散文运笔自如,不拘成法。散文作者在平素的生活中有所感触,于是随手拈来,生发开去,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抒情言志,而是侃侃议论。“神不散”,指中心明确,主题突出。

中国现代作家吴伯萧说:“说真话,叙事实,写实物、实情,这仿佛是散文的传统。”

二、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欣赏一篇写景散文? 画面、情感、语句、构思

三、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本文是典型的散文,思路发散开去,却仍有一条主线——形散神不散。请默读全文,陶醉于纷繁春色的同时,还原作者的写作提纲。方法指导:

1、画面: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那么这篇写景散文写了什么景? 可用“春 图”为小标题来概括。

2、情感: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抒发了什么情感?这种情感在文章的首尾有没有集中的体现?

请用分别一个表达情感的词语来概括“ 春” 明确:

1、盼春(第1段)

2、绘春(第2-7段)宏观勾勒—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3、赞春(第8-10段)

五、自学指导二:把握感情基调

自学要求:朗读1、2、8、9、10自然段,通过对语句的赏析,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方法指导:

1、第1段连用两个“盼望着”有什么表达效果?表现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为文章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沉重悲凉还是活泼轻快?)

2、第2段抓住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写出了春天什么样的特征?从作者选取的这些景物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3、8-10这3个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突出春天的什么特征?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在全文结构上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

1、第1段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

2、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

3、作者在结尾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从刚落地的娃娃(新),到小姑娘(美),到青年(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六、小结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七、当堂训练 《动态》第九题

八、作业 《动态》1-4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字是?(佩弦)这篇课文的体裁是?(散文)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散文的基本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分析了《春》的结构构思,也学习了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篇写景的散文,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并回忆: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欣赏《春》?(1.情感;2.词语;3.构思;4.画面;„„)

昨天我们从构思的角度对《春》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今天我们来从画面、情感、语句等方面来把握,来欣赏这篇著名的写景散文。

二、自学指导一:赏析“春草图”

自学要求:本文作者所使用的语言非常恰当精练,请从本段中找出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并说说你的理由。方法指导:

1、可以从正面找,比如春草的情态、质感、颜色、长势;

2、也可以从侧面找,比如在草地上活动的人们,从他们动作、感受来揣摩。

明确:⑴情态:如“偷偷”“钻”,写出了小草的顽强;⑵质感:如“嫩嫩的”“软绵绵的”,写出小草柔嫩的特点;⑶颜色:如“绿绿的”,这里用绿色来象征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⑷长势:如“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里又从整片的小草写它旺盛的生命力。⑸草地上活动的人们,正、侧面来描写小草。

三、自学指导二:赏析“春花图”

自学要求:对比这个文段与课文对春花的描绘,哪个更精彩?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桃树、杏树和梨树上开了很多花,有红的、粉的还有白的,花儿很香,引来不少蜜蜂和蝴蝶飞来飞去,嗡嗡地叫着,吵得人心里很烦。除了树上的花,草地上也开了很多野花,实在是漂亮极了!明确:

①“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开花的情景,写出了一种热闹的场面。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的各种鲜艳的颜色。③虚实结合。

④“闹”比“叫”用得好,不但写出蝴蝶蜜蜂嗡嗡的声音,还写出一派热闹的场面。

⑤“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四、自学指导三:赏析“春风图”

方法指导:本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来刻画春风,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明确:触觉、嗅觉、听觉。把春风轻抚比作母亲的手使人感受到春风的“温柔、亲切、喜爱”。嗅觉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是春天所特有的景物,作者抓住了春天的景物特征。)

六、自学指导四:赏析“春雨图”[讲授法]

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写出春雨多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的特点,接下来作者描绘出的是春雨的状态,“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都写出春雨的细小、轻柔,而从一个“斜”字侧面写出了缓缓的春风,也写出春雨的细密,正是这么小这么细的春雨,才会被温柔的春风吹到一种斜斜的状态,“织”字又与“密密地”相照应,屋顶上笼着的薄烟,为春天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色调,这一种朦胧也正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这时作者笔锋一转,转而来写树叶儿和小草儿,写出它们经过春雨的洗涤之后的清新和耀眼,这与薄烟形成了一组对比,写出了春天里远看和近看景物的大不相同。

作者再把镜头渐渐拉远,看远处的万家灯火,衬托出在春雨的默默滋润下静谧的村庄,写出人民生活的宁静和平,人和房屋一起构建出一幅和谐的画面。七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作者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八、当堂训练: 《动态》5-8

九、作业

《动态》课外阅读《一日的春光》 第3课时

一、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二、自学指导一:感悟“迎春” 方法指导:

1、自由朗读,谈谈读后的收获。

2、思考:春天到了,花、草、风、雨都有各自的季节特点,人们有什么变化吗?(如衣着、精神面貌)

3、“一年之季在于春”是句格言,谁能说出它的下句。(一生之计在于勤)

三、探究:文章结尾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看看它们的顺序能否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表达效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明确: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的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进程。所以顺序不能颠倒。如果把这三个比喻合为一段,则层次不明显,表达效果没有这样强烈。

四、小组讨论:这篇散文在写法上还有很多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请同学们从写作的角度来分析鉴赏本文。

① 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特征,如形、色、声、味等; ② 按一定顺序从不同角度写景;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④描写的语言准确生动。

五、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五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六、当堂训练:

1、“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的含义是:(c)A.春天伊始,万紫千红,充满活力。

B.春是一年之始,干劲最足,工作最出色。C.春天是计划安排一年工作的关键。

D.春天风和日丽,天气暖和,是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季节。2、“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A.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一种树花跟着一种树不停地开放。B.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的数量繁多。C.采用夸张手法写出所有的花竞相吐艳。

D.采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杏花、梨花等竞相开放。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中的“眨”说明:(d)A.花的种类丰富、竞相开放。B.写野花遍地,逗人喜爱。C.写花儿繁多,美丽鲜艳。

D.写野花闪闪发亮,在微风中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从修辞手法看,此句运用了 比喻、排比,描写出春雨的 细、密的特征。

5、“雨是最寻常的”写出春雨的什么特征:(c)A.雨量很多

B.雨期很长

C.经常下雨

D.雨下很小

4.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四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心句的特点和作用。2.学习同偏旁的生字。3.理解并运用ABB式的词语。4.学习围绕中心句说一段话。5.理解并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重点难点

重点: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心句的特点和作用。2.理解并运用ABB式的词语。3.理解并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难点:学习围绕中心句说一段话。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学习“交流平台”。1.定义中心句。

有时候,一段话的开头就表达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写的,像这样能够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意思的句子,就叫中心句。

2.请到本组课文中找找这样的中心句。

找出课文中的中心句,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并归纳。

中心句一般在一段话的开头,也有的出现在一段话的末尾或中间。出现在一段话开头的中心句起概括和总述作用;出现在一段话中间的中心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出现在一段话末尾的中心句起归纳和总结的作用。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1.出示生词示例,学生自由读这些生词,看看加点的生字有什么共同点。2.指名读生词及加点的字。3.学生交流发现,教师相机归纳。

(1)“蝌蚪、蛾、螃蟹”这些字里面都有一个“虫”字,与动物有关,包括各种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如“蛇、蛙、蜘蛛、虾、蚂蚁”等。

(2)“鲤、鲫、鲨”等字里都含有一个“鱼”字,都和鱼类相关。如“鳞、鲈、鳊、鳅、鳗”等。

4.学生再次朗读词语,加深理解。5.学生认读生字词,巩固所学。

第2课时

学习“词句段运用”。(一)学习ABB式的词语。出示文中ABB式的词语:

试着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理解,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造句。

1.同桌互读,交流自己的理解及眼前浮现的画面,选择一两个词语造句。2.全班交流,教师补充讲解归纳。

懒洋洋:没精打采的样子。造句示例:他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发呆。

慢腾腾:形容缓慢。造句示例:他低下头,拖长了声音,一字一句慢腾腾地念着。颤巍巍:抖动摇晃的样子(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造句示例:张爷爷年纪大了,走起路来颤巍巍的。

兴冲冲:形容兴致很高。造句示例:他兴冲冲地跑进教室,向大家宣布了春游的消息。静悄悄:形容非常安静没有声响。造句示例:夜深了,四周静悄悄的。

空荡荡:形容房屋、场地等很空。造句示例:放学了,同学们都回家了,教室里空荡荡的。

乱糟糟:形容事物杂乱无章或心烦意乱。造句示例:他到处乱翻,搞得屋里乱糟糟的。闹哄哄:形容人声杂乱。造句示例:每天早晨的集市,都是闹哄哄的。

3.以上这些词语都属于ABB式的词语,都是用来描述事物的状态的,即状态词。

4.引导学生搜集补充表示状态的ABB式的词语。如:软绵绵、醉醺醺。(二)学习以中心句开头,说一段话。1.出示有关语句,思考说话的内容是什么。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相机归纳。

句子的开头就明确了这段话的主要意思,因此,后面说话的内容都应该围绕开头这句话来展开。

4.学生试着说话,小组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5.指名交流,教师评价。

第3课时

学习“日积月累”。1.观察左边图片的内容。

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画面内容)2.指导朗读。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2)指名朗读,强调某些字音的正确读法:辞、陵、还、猿、啼。(3)教师示范读,注意读出节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再指名读,注意读出情感。3.体会诗意和诗境。

(1)同桌交流:从这首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师补充讲解诗歌作者、大意及表达的情感。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描写了从白帝城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把诗人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3 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5.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五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观点 2 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 3 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杂文较为陌生,难以理解。特别是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要理清也是有难度的。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自己的体验然后和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针对思路,教师要做好引导点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泰戈尔 2 了解刘心武 文体: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 感知 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 提出问题(1-2):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7-15)怎样看待错过:习惯 品味 三 品读感悟 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

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 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自由读文章第三部分,在关键词句上做上记号

看待错过: 暂时

驾驭

得:硕果 永久

咀嚼

厚度

亮度 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

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 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体味: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喻: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三 总结 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2。(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只要大站不错过)2 论证方法: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 拓展延伸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亮。

结语: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已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错过,一切是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已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

6.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六

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3、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

2、积累精彩词句,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

三、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由紫藤萝花而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有一位英国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落荒而逃,躲进农舍的草堆里避风雨,又痛苦,又懊丧。茫然中,他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只蜘蛛在风中拼力结网。蛛丝一次一次被风吹断,蜘蛛一次一次地拉丝重结,毫不气馁,终于把网结成。将军深受激励,后来重整旗鼓,终于在滑铁卢战役中打败了拿破仑。这位将军就是赫赫有名的威灵顿。

威灵顿将军受到蜘蛛的启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著名女作家宗璞写的散文《紫藤萝瀑布》,看看作者曾有过怎样的际遇?面对紫藤萝花,作者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又会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紫藤萝瀑布”图片欣赏。

二、课前检测:

1、听写生字词。

2、正音释义(自主阅读《动态》P9“基础整合1、2”)。

3、当堂训练:

(1)完成《动态》P10的第1、2题和28期周报的第1题。(2)选词造句:

伫立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三、出示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四、出示自学指导

(一):读课文,找信息。

1、自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方法指导:先自学课文的“导读”部分和《动态》P9“导入课堂”第1、2要点,然后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得出感情来,边读边用笔圈画出精彩的写景句和精辟的感悟句。最后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以下问题,把答案写作课堂笔记上。

10分钟后成果展示。

问题:

(1)课文围绕着“紫藤萝花”写了哪些内容?请在下列横线上各填上一个词。花; 花; 花。

(2)课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先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3)“我”由紫藤萝瀑布产生了怎样的感想?这些感想主要集中在哪些句段?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自学效果检测。

5、内容归结: 由赏花(1—6)、忆花(7一9)和悟花(10、11)三部分组成。赏花——繁花似锦 生机勃勃 悲痛焦虑 ——宁静喜悦 忆花——追忆往事 思绪万千 沉重遗憾

悟花——生命永恒 深受鼓舞 振奋精神 “生死谜,手足情”

“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6、助学材料: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50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啊!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啊!

——(《哭小弟》,《铁箫人语》,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五、出示自学指导

(二):品读课文,把握主旨

1、自学内容:品读文章第7、10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

2、方法指导:找出抒情性、议论性的语句,结合《动态》P9“导入课堂”第2要点,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根据以下角度进行小组交流:

a.“我”为什么会对紫藤萝产生这样浓厚的感情?“我家门前外”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 b.“我”是怎样由紫藤萝的形象感悟出人生的意义的?

c.怎样理解“花和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d.“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e.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用时8分钟。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自学效果检测。

5、明确: a.“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株大紫藤萝,后来被拆掉毁坏了。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花又盛开了。“我”通过紫藤萝的变迁,联想到类似的家庭境状和人生际遇,触景生情,思想感情自然随之起伏涌动。

b.面对眼前盛开的紫藤萝瀑布,“我”触景生情:尽管家庭、人生以至国家、民族等都像紫藤萝一样,有着不幸的过去,但毕竟事过境迁。重要的是现在,一切都像紫藤萝一样,好起来了。“我”的思想感情因之得以升华,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全新的深刻的理性认识。

c.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美好和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要面对新的生活,振奋精神,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d.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只有每个人都奋发有为,四化大业才能灿烂辉煌。

e.作者的感情宣泄是很有分寸的,没有大悲大喜。例如,即使对过去家庭所受的苦难,也只是以紫藤萝花朵的“稀落”和“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作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对“文革”期间思想的荒谬,也以“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讥讽一下,没有声色俱厉的批判。对于小弟的病症,仅用“一直压在我心头上的焦虑和悲痛”带过而已„„ 正是这种感情的节制,冷静的思考,才使得作者能从个人情感的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理性认识。这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性。

六、布置作业:

1、必做题:完成《动态》P10第4、6、8、9题。

2、选做题:完成28期周报基础题。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2、揣摩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二、出示自学指导

(三):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1、自学内容:品读课文第2~6自然段,学习本文写景状物的方法。

2、方法指导:圈画出有关对“紫藤萝花”进行细致描写的词语,并结合以下问题进行思考,10分钟后检查自学效果。

a.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瀑布般的紫藤萝的?(提示:可以从观察顺序、花的特点来思考,结合文中语句来回答)b.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c.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

a.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按照花瀑、花穗、花朵的顺序,分别从花色、花形、花态三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一树盛开的旺盛的生机勃勃的紫藤萝。

b.例一:比喻——“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将花喻为瀑布,形象地表现了花的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例二:拟人——“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

c. 来源于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启发我们平时要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三、出示自学指导

(四):揣摩优美词句。

1、自学内容:揣摩优美词句,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2、方法指导:跳读全文,品读优美词句。要求:

(1)哪些句子写景写得特别好,你特别喜欢?默读一遍,画出佳句。(2)朗读自己最欣赏的佳句。

(3)集体揣摩练习二所列四个句子。

3、当堂训练:揣摩下列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3.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白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4.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参考答案:

1.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显得亮丽可爱,玲珑透剔,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用帆与船舱的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比作笑容,更显得美好可爱,也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4.物我交融,既写出一树繁花的壮丽,又抒发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四、讨论:课文对我们写作有哪些启示? 第一,写景时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要善于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景物,要饱含感情。第二,要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要有丰富的想像和联想。第三,要善于感悟,要提炼出精辟的语句,全文才有点睛之笔。第四,要注重首尾呼应,要善于设置悬念。学以致用:

同样是一株草,一棵树,一丛花,为什么有的人视而不见,有的人浮想联翩?同样是游览名胜古迹,为什么有人只感到好玩,有人却看到了文化、历史?你想过这样的问题吗?你能给自己一个满意的回答吗? 请自选一个事物写一段感言,80字左右。

学法指导:

学会发现、观察、思考、感悟身边的事。从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完成28期周报同步阅读《一朵花的美丽坚持》。

2、选做题:完成28期周报同步阅读《丁香结》。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7.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

3、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

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预习提示 作者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诗歌格律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规定有、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中间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重点字词

沧海(cāng)碣石(jiã)竦峙(sǒngzhì)浅草(qiǎn)潮平(cháo)归雁(yàn)沙堤(dī)啄(zhuó)春泥 萧瑟(sâ)枯藤(tãng)澹澹(dàn)

一、导读《观沧海》

(一)题解: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教正读音。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理解字词。

沧: 临: 碣石: 何: 澹澹: 竦峙:

萧瑟: 行: 若: 星汉: 灿烂: 幸: 至: 以: 咏: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讨论回答)主旨:

(五)欣赏诗歌。(讨论回答)

1、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2、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哪些是动的,哪些是静的?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诗中交代观海地点的诗句是?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二、导读《次北固山下》

(一)题解:

1、简介作者及诗歌创作背景。

2、讲授古代诗歌常识。

(二)熟悉诗歌。

(三)理解字词。

次: 客路: 行舟: 潮平: 风正: 悬: 残夜: 乡书: 达:

(四)整体把握,疏通文意。(讨论回答)

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主旨: 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五)欣赏诗歌

1、《次北固山下》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主题归纳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是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诗人即景抒情,细致的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四、写作特色

《观沧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3、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次北固山下》

1、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2、对仗工整,语言凝练。

五、布置作业:

1、默写与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8.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八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2.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教学过程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课文。

2.学生示范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从字词读音、朗读节奏、语气表达等方面进行评价。

3.全班齐读课文,读后复述寓言故事内容。4.总结寓言寓意。(课文最后一句话)

二、抓住联系 深入体悟

1.找出课文中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的语句,并演读。(想知道—问道—笑着问道—心想—问道;为什么先问宙斯和赫拉的?“自己的雕像”是看见?还是特意找的?如果赫耳墨斯连雕像都没有会怎么样?“笑着问道”,笑背后的内心在想什么?)2.多角度提炼寓言寓意。

先总结“《伊索寓言》就是通过一个个形象生动的故事得出道理的,在寓言的最后往往用一句精练的话点明寓意”。但有些寓言后面的教训,现在看来则显得牵强,我们在阅读时,不妨只从寓言故事出发,而不必用这些教训来理解故事,启发学生要多角度地从故事中总结道理。如: ①人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自己。②在自己的岗位上要尽到自己的责任。③人的价值不是通过地位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看一个人为社会做了多少贡献。④不被人重视的人不等于没有价值。

三、发挥想象 续写故事

寓意来源于故事,那如果故事的结尾不一样,那寓言的寓意会不会改变呢?思考:赫耳墨斯听说自己的雕像只能“算添头,白送”后,内心是怎么想的?他会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为这则寓言续写一个结尾,并思考寓意是否发生变化。

四、总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希望同学们走进寓言时能看到生动活泼的故事,离开时能带走更多属于自己的体验。

蚊子和狮子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分角色朗读,朗读时请注意语气、带上动作,让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更好地熟悉寓言内容,感知文中三种不同动物的形象。

二、抓住联系 深入体悟

1.请学生找出蚊子挑战狮子的语句并朗读。

“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2.品读上述几句话,分析蚊子形象。

蚊子说的话,每一句都蕴藏着它的智慧。首先公然挑衅,说“我不怕你”。读的时候读出蚊子的勇敢,无畏。接着蚊子故意激怒狮子,挖苦,嘲笑,奚落狮子,等狮子急火攻心乱了阵脚的时候,蚊子更加坚定地说“我比你强得多”,和第一句话形成呼应,同时进攻的势头更猛了。最后蚊子正面下战书公然挑战。蚊子的话句句利落,无不显示出它的勇敢无畏和自信,而这个自信的背后是它的胸有成竹,准备充分。因为它已经找到了战胜狮子的方法,抓住了狮子的弱点。

3.品析蚊子挑战狮子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分析蚊子形象。

“吹着喇叭”——进军前的号角,充满自信;“冲”——面对强敌,勇敢无畏,一往直前;“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善用智谋,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4.从“蚊子挑战狮子并战胜它”这一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面对强敌,应自信、勇敢,用智慧战胜它;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面对得意洋洋、忘乎所以的蚊子,蜘蛛可能会说:“„„”)

6.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听到蚊子临死前的叹息,蜘蛛可能又会说:“„„”)想象补充并进行情境表演,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蚊子被蜘蛛消灭的原因。

7.蚊子取得如此大的胜利后却被蜘蛛吃掉,由此我们又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①骄兵必败;②保持谦虚谨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发挥想象 续写故事

如果蚊子将要送命的一刹那,一阵风吹破了蜘蛛网,蚊子幸运地逃出来,蚊子会有怎样的想法和经历呢?请续编寓言故事并简要阐述理由。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故事情节改变了,人物形象也会随之改变,寓意也就发生了改变。

四、小结

寓意:讽刺了那些取得一些成绩就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告诉我们不要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应谨慎行事。

穿井得一人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贯穿全书始终,融合各家学说。《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2.重点词语释义

溉汲:__浇田、打水。__ 居:__停留。__

及:__待,等到。__ 国人道之:__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__ 闻之于宋君:__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__ 问之于丁氏:__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__ 使:__使唤。__ 吾:__我家。__ 对:__回答。__ 不若:__不如。__ 穿井:__打井。穿,挖掘,开凿。__ 闻:__第一个“闻”是“听到”的意思,第二个“闻”是“使知道”的意思。__ 令:__派。__ 常一人居外:__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__ 3.整体感知

《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家人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

二、合作交流 重点深研 1.《穿井得一人》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有开端、发展、结局,但最后也未点出寓意。全文共分三层。

第一层:叙述宋国姓丁人家因为要到外面打井水用,常要占用一个劳动力。后来自家打了井,趣说为“穿井得一人”。

第二层:别人并未懂这话,就把丁氏的话传开了,一直传到国君那里去。第三层:丁氏告诉国君使者自己的话的真正意思。

2.根据文意,你觉得宋国国君为何会对一个百姓家挖井的事情感兴趣? 因为从井中挖出人的事情是少有的、新奇的。而且全国上下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并议论。3.从文章出现的人物的角度谈谈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思考的话,切忌道听途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从“有闻而传之者”的角度来看: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以致于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在交际中,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从宋君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事情一定要眼见为实,亲自打听才可以下结论。

杞人忧天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的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其书默察造化消息之运,发扬黄老之幽隐,简劲宠妙,辞旨纵横,是道家义理不可或缺的部分。

2.读准字音 杞(qǐ)人

躇(chú)步

跐(cǐ)蹈 ...舍(shì)然 中(zhònɡ)伤 ..3.重点词语释义

崩坠:__崩塌陷落。__ 寄:__依附。__

若:__你。__ 屈伸:__(四肢)弯曲伸展。__ 星宿:__星辰。__ 中伤:__伤害,受伤。

躇步:__踩踏。__ 舍然:__释然,消除疑虑的样子。__ 耳:__罢了。__ 晓:__告知,开导。__ 亡:__无,没有。__ 当:__可能。__ 四虚:__四方。__ 积块:__聚积的土块。__ 积气:__聚积的气体。__ 废寝食:__睡不着觉,吃不下饭。__ 4.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不以这两种人为然。他的原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这是道家的人生哲学的反映。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形容不必要的无根据的忧虑。

二、合作交流 重点深研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忧到“废寝食”。后“舍然大喜”。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 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伤害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三、课堂小结

9.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2.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3.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导入

1、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牧羊人为何要种树?这是不是不务正业?所以,这个题目有什么样的作用?

2、作者及背景介绍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合作探究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横线标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在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

废墟(xū)

流淌(tǎng)

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溜达:散步,闲走。富饶:物产多,财富多。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基本内容,也深深为主公的精神所震撼,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所写的是真实人和事吗?并请说出理由:

《植树的牧羊人》是作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部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 2 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牧羊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主人公的精神为什么会鼓舞很多人。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内容,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主旨。

一、理解内容

1.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

明确: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2.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3.第十段“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明确: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4.第十七段“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二、理解形象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明确:自信,果断。

2.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明确:积极生活,爱整洁。

3.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明确:目标远大而高尚。

三、理解主旨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 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主旨: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2.本文的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补充资料

牧羊人(在英文中The Good Shepherd 是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由于妻和子相继去世,他一个人离群索居,经受住了孤独和忧伤的考验后在荒漠中牧羊植树,决心把荒地变绿洲。这犹如当初耶稣基督在荒漠中受尽心灵的的折磨,经受起撒旦的诱惑和考验后大彻大悟,决心用行动替众人赎罪。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不但拯救了一方水土,也拯救了一方人民,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由于有水生植物,猎人来打猎,渔夫来打渔,但是这些幸福的时刻跟这位老人似乎也没有关系,因为没有人想到老人的功绩,也不曾知道老人为此所付出的一切艰辛与努力。这犹如耶稣基督,他处处显示着圣迹,但世人却无人知晓他的真容。

布置作业:

10.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老人与海鸥教案 新人教版 篇十

【教学目标】

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学会从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3、揣摩文章典雅而精辟的语言艺术。【教学重难点】

1、剖析信客的精神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2、揣摩文章的语言艺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为了谁》导入新课)这首歌曲是用来赞颂在98年抗洪抢险中的解放军官兵们,他们是最可敬的人。今天,老师要将这首歌送给另一类人:《信客》,(出示课题)因为他们也是可敬的。他们的职业平凡而伟大,他们的精神感天又动地。(明确本课教学内容)

信客是干什么的?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下面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笔下的信客的故事。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三、检查预习:

唏嘘 xīxū嫉妒 jí晦气 huì噩耗 è猝然 cù诺诺 nuò 呵斥 hē诘问 jié文绉绉zhōu 焦灼 zhuó伎俩 jì昏厥jué吊唁 yàn 跋涉 bá shè颠沛 pèi

唏嘘 噩耗 诘问 焦灼 伎俩 颠沛 吊唁 文绉绉 风尘苦旅 低眉顺眼 连声诺诺 生死祸福

四、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结构,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写一个小标题: 接受重托 艰辛从业 无奈卸差 执教小学

或:(一)来由——为什么做信客(二)经历——怎么做信客

1(三)艰险——为什么不做信客(四)归宿——为什么能胜任教师和校长职责

2、归纳信客的工作内容:传递信件和物品;代人读信和写信;帮客死者处理后事和安慰家属等

3、信客的工作留给你最大的印象是什么?用一个字来概括。从哪里体现出来?归纳信客的生活景况。

苦(1)工作劳苦:终年跋泼;生活贫苦:收入微薄;心灵痛苦:蒙受怀疑、欺凌、憎恨 :生活景况: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收入微薄,生活穷困;老犯病;常被人怀疑、欺负、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

4、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印象呢?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任劳任怨 待人宽容 善良厚道 恪尽职守 有才干

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合作探究:

1、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家属 待人宽容: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 恪尽职守: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其中详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为客死者料理后事,一件是遭同乡诬陷为小偷。说明信客职业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

概括信客的为人: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

2、为什麽作者再写信客之前,还写了一个老信客?

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

从文章布局的角度来说,先写一个老信客起到为后文做铺垫的作用,从内容来讲,交代了年轻信客从业的原因,更强调了重要的一点——信客‘信’字的重要。

3、为什么说向死者家中送遗物更危险?

到死者家中通报消息,信客一路上很久地考虑如何措辞,这突出了信客真诚、善良,能够宽容理解他人,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向死者家里送遗物更危险,因为这是死者家属 往往处于过度悲伤之际,心理失衡,或怀疑信客的诚信度,而迁怒于报丧者,做出意想不到的举动。

4、信客死后,为什麽要和老信客葬在一起? 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5、信客一生正好验证了哪一句话? 好人有好报。

社会总体总是有良心的,奉献者终究会赢得敬爱和怀念。信客终于不再坚持下去了,人们想起他的好处,常送去关怀和温暖,就是那位发财的同乡后来也向他道歉,并请他接受代办本乡邮政的事务。人们推举信客当老师,信客工作出色,还当了小学校长。他死时,人们纷纷赶来吊唁。

6、作者为什么倾注那么大热情,为信客树碑立传?

作者褒扬信客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待人宽容,这些品质都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大提倡的。诚信为本

六、品味语言:

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用下列的句式简要说出它的美感。我认为:

这个句子美,是因为。

1、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他是最敏感的神经末梢。因为信客传递的来自城里的任何消息,都直接关系到家家户户的起落沉浮,会立刻引起震动,所以说,他就是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比喻。很形象,很贴切。

2、现在,他正躲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写出了老信客的后悔自责,也表现了他对这份职业的渴望。排比。容量很大,一气呵成,气势畅达。

3、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写出了比较闭塞的农村对外界的关注。比喻。

总结比较:《信客》:质朴典雅;警辟而畅达。《背影》:朴素平实。《台阶》:十分口语化。

原因:题材不同,作者个性气质语言习惯不同。

质朴典雅:他读过私塾,年长后外出闯码头,碰了几次壁,穷愁潦倒,无以为生,回来做了信客。典雅的词语随处可见:“破烂灰黯”“风尘苦旅”“感叹唏嘘”“劲厉的山风”“满脸戚容”“猝然昏厥”“无穷的幽怨和紧迫的告急”“破碎和焦灼的心”“满纸幽怨”“此公”“赋闲在家”“身体不济,恕难从命”“绘声绘色,效果奇佳”“深察世故人情”“属于上乘”等等。

七、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像信客一样默默奉献着而又处在社会下层的平凡人?请举一两例,并谈一谈你对他们的看法。

2、信客死后,有很多人来吊唁,请你写一段话,作为信客的墓志铭。提示:内容对他生平事迹和品质的概述,语言要力求简练、通畅。举例: 贝多芬: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法国作家司汤达: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从苍天处取得闪电,从暴君处取得民权(1)行万里路,尝遍人间辛酸;“读”万卷书,看透世态炎凉。(2)多年为信客,无怨无悔;一朝做人师,流芳千古。

(3)能磨灭的记忆,不能忘怀的同乡情谊,用真情沟通的天使,信客,默默奉献的你!(4)一副生死祸福的重担,一副任劳任怨的心肠,永守诚信无私的原则,永留洁身自好的品格。

(5)我们永远的信客,你是夜晚照亮我们的月亮,你是寒冬温暖我们的火光。你是我们永远的心灵支柱!

(6)肩挑生死祸福担,身有侠骨柔肠心。

(7)信字当为先,苦字放一边,不辞辛苦为众人,众人将你记心间。

(8)您像一把熊熊烈火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精神财富。(9)一支蜡烛,奉献默默。一生之中,忍辱负重。

(10)一生重情重义信字当头能担生死祸福担,换来千家万户讯息通畅生就侠骨柔肠心。(11)位不在高,有信则名;行不在特,诚实则成;这行业太辛苦,惟汝德馨。忍辱为同乡,负重心也甘。时有别人误,但尔不忘德。可以进千家,入万户。有旅途之劳累,有奔波之艰辛!众人赞曰:信客之名,何人能比?

(12)三十年信客生涯,风尘苦旅,奔波于家乡与上海之间,艰辛备尝,传递两地亲人信物。为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宽容厚道。执教小学,为人师表,工作出色,桃李芬芳。四乡敬重,众口传颂,立此墓碑,永志纪念。

八、总结:信客走了,静静地走了。通过欣赏余秋雨的《信客》,我们意识到诚信是必不可少的,21世纪是个讲求诚信的时代,人无信而不立。(补充有关诚信的格言)

【板书设计】

信客 余秋雨

来由——接受重托经历——无奈卸差 艰险——艰辛从业归宿——执教小学【教学反思】

诚信为本

善良厚道 任劳任怨 诚实无私

上一篇:商家支付协议下一篇:思维学导式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