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

2024-08-29

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13篇)

1.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 篇一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说明文阅读及答案

气候怎样“塑造”人类人的一切,并非完全能由人类自己主宰,这个“权力”有时还握在大自然的“手心”里。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不仅与人的遗传有关,而且与气候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欧亚大陆,生活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人,由于光照强烈,气温又高,人的皮肤颜色黑黝黝的。为了抵御酷热的气候,他们的脖子很短,头明显偏小,而鼻子较阔,这样有利于散发体内热量。在寒带、温带的高纬度地区,常年太阳不能直射,光照强度较弱,气温很低,严寒期又长,这里大多为白种人。为了抵御严寒,他们往往生有一个比住在温、热带地区的人更钩的鼻子。鼻梁较高,鼻内孔道较长。就头型而言,寒带和温带居民头大、头型圆,脸部比较平,这很有利于保温、减少散热量。为适应高山稀薄的空气,山区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发达,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比沿海地区的居民明显偏多。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以我国为例,北京的年日照时数为2778.7小时,武汉年日照时数为2085.3小时,广州年日照时数为1945.3小时,成都年日照时数最少,仅有1239.3小时,所以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使人体皮肤内的脱氢胆固醇变成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有促进骨钙化和长粗长高的作用。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在室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多。气温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发怒。居住在寒冷地带的人,大部分时间在一个不太大的空间里与别人朝夕相处,养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较强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被人们称为“永不发怒的人”。居住在温暖宜人的水乡的人们,因为气候湿润、风景秀丽,人们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居民因为山高地广,人烟稀少,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说话声音洪亮,性格诚实直爽。居住在广阔的草原上的牧民,因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气候恶劣,风沙很大,所以,他们常常骑马奔驰,尽情舒展自己,性格变得豪放直爽,热情好客。

1.气候从哪几方面来塑造人类的?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生活在热带的人,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生活在水乡的人们,性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句中的“并非”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指出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5.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人的外貌(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红黄黑白)、性格。

2.热带——易暴躁和发怒;寒冷地带——有较强的忍耐力;水乡——对周围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机智敏捷;山区——诚实直爽。

3.不能去掉。因为“并非”是“并不是”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人的一切完全由人类自己主宰,与原文所表达的内容不一致,就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答对两种即可)作用: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气候对身高的影响更为明显。5.同意或不同意都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2.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 篇二

一、要掌握基础知识

首先, 要了解说明文说明的方法:

定义说明

即用下定义的方法, 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做出规定性的说明。如《奇特的激光》:“激光系统就是产生光、电、化学能的装置。”

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向沙漠进军》:“沙漠地区的空气干燥, 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特别长, 一年达到3000小时。”这里就“日照时间”把沙漠地区与长江流域、华北地区作比较, 说明沙漠地区的干燥。

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 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如《杨树》一文就作了这样的分类说明:“杨树, 在植物分类中属杨柳科……植物学家把杨属植物分为白杨派、黑杨派、青杨派、胡杨派、大叶杨派五大派。”

数字说明

数字说明是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如《生命与海洋》:“海洋确实浩大。世界海洋的总面积有三亿六千一百万平方公里。约占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图表说明

图表说明就是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如《统筹方法》用了三副“箭头图”说明组织管理中统筹安排的重要。

其次, 要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如《中国石拱桥》, 先总说特点, 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 具体说坚固和美观的特点, 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 已经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们认识宇宙的发展过程, 从恒星说到星云、银河系, 最后说到恒星系。

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等几个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统筹方法》, 开头对统筹方法进行诠释, 接着把诠释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

按由远及近 (由近及远) 、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 由整体到部分 (或由部分到整体) 等顺序来说明事物。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说明顺序说明印刷所建造的原因。

以说明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多角度地说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第三, 掌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 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 成为唯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 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 修建于……桥宽约8米, 路面平坦, 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 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 清楚明白, 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如《<雪莱诗选>简介》一文:“雪莱年表以时间为序, 列举了雪莱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实, 它将使读者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段文字, 明白平实, 实实在在, 很难增加一字, 很难减少一字, 也很难改动一字。

说明文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 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统筹方法》:“水壶不洗, 不能烧开水, 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 就不能泡茶, 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这一段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几方面的相互关系。

二、要有具体的方法作指导

(一) 主旨辐射法

科技说明文首先要整体阅读全文, 抓住文章主旨, 说明事物的特征怎样, 阐明了什么事理, 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情况如何等等, 然后审析题干要求解题。如1997年高考卷第23题:“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 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美国某些科学家否定了每人只有颅脑的观点。

B.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神经的位置和功能提出了新的见解。

C.美国某些科学家对肠胃疾病的产生补充了新的见解。

D.美国某些科学家对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过程提出新观点。”

解答此题, 就要抓住文章的主旨:美国科学家对传统的人类器官学说提出了挑战, 发表了人不但有颅脑, 而且有肠脑的新见解, 补充说明了肠胃疾病产生的原因新学说, 提出了人类某些器官的发生发展过程的新观点。由此辐射本题各选项, ACD三项都是对文章提供的信息的正确理解, 而B项把“肠脑位于食管、胃脏、小肠与结肠内层组织的鞘中, 含有神经细胞、神经传递质、蛋白质和复杂的环行线路。结肠炎、过敏性肠综合症等都与肠脑内产生的问题有关”等句的主语, 换成了肠神经, 背离了本文主旨, 是理解不准的项。

主旨是检验理解信息正误的试金石, 抓住了它, 再根据前后文就能迅速正确答题。

(二) 坐标定位法

科技说明文阅读, 在理解某一关键句或关键词的时候。对此我们不妨用坐标定位法, 让关键句、关键词到坐标点上去校正谬误偏差。如1997年高考卷第21题:

根据文意, 对“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解答此题, 运用坐标定位法, 即把选项一一放到原文中去对号入座, 很快就能发现AB两项把主语肠脑换成了颅脑, 偷换概念, 在排除之列。D项颇有迷惑性, 但把它一对号入座就露了马脚。第一, 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的所有物质不等于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的物质几乎相同。第二, 与后文“此外, 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肽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不能衔接。C项对号入座, 准确无误。运用此法解答1996年高考第22题, 1995年高考第20题, 同样可以准确无误地选出答案D项和C项。

参考文献

[1]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 任志宏主编南方出版社

[2]2008高考总复习语文《优化方案》光明出版社

[3]金版《语文新学案》高三总复习高新刚主编中国致公出版社

[4]高中语文《鼎尖教案》唐益才毛衍军主编延边教育出版社

3.美国孩子怎样做阅读理解 篇三

果然,在他交给我的那封老师写的信中,告知家长未来的两周学校将进行一次大型的读书课题,孩子们将对美国历年获凯迪克大奖的图书进行研究讨论。

看见没,是要研究获奖作品哎!课题要求如下:

二年级的孩子做的课题不再是简单地读一本书或表演一个故事情节,而是就某个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价,从文字到绘图,要求孩子们写出文字的读书笔记,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和绘画者;故事简介;对插图进行简单的描述;为什么喜欢(或是不喜欢)绘本的插图;这本书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是什么并说明原因。

老师说得很明白,这部分需要学生自己完成,作为正式的读书报告。

小学生了,对阅读的要求就不能仅仅是停在“小和尚念经”的水平,要对文章有所理解,而且要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出来给大家听,这就是要做演讲,向全班同学讲述自己阅读过的这本书。

看见没,这和中国老师讲、学生听还是有点儿区别的,也许老师自己有教案,不过学生需要把自己对书的理解讲述出来。同时,老师还特地强调,不可以读或是背诵你的读书笔记(那样要被扣分的),要学生自己想办法讲,而且讲述的角度还要新颖、别致、充满想象力。

为了加深对书本的印象,孩子们还要把书本上的文字视觉化、形象化。这个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也是学生需要家长帮忙的地方:家长可以帮忙和孩子一起做一个书中的场景,也可以按照书中讲述的内容自制一个游戏,还可以教孩子为自己看的书写一首歌或是装扮成书中某个自己最喜欢的角色等等,反正怎么好玩怎么来,怎样让同学们对你讲述的内容印象深刻怎么来。至于具体怎样做,嘿嘿,老师就不管了,需要家长与孩子自己商量着办。老师就这样把怎么带孩子玩阅读的皮球,一脚踢到了家长的脚底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一起想办法来玩。

别说,虽然这课题有点儿啰嗦,不过还真是蛮有意思的。单单是如何把文字视觉化,就够让人浮想联翩的。哪个孩子不喜欢玩游戏呢?特别是自己设计游戏!儿子一开始就把视觉化陈述定位为做一个游戏棋盘。他还给爸爸妈妈布置任务:爸爸,你给我去找这本书啊,妈妈,我还没想好怎么做,你继续帮我想哈,等爸爸把书拿来,我先做最简单的——写读书报告。

这次我家儿子选中的作品《月光下看猫头鹰》(Owl Moon),由于杰出的绘画创作,这本书获得1988年凯迪克金奖。这确实是一本好书,描述的是一位父亲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冬夜,带自己的孩子去树林里看猫头鹰的故事,作者把那浓浓的父子情,以及孩子初次在雪夜出家门看猫头鹰的心理细节描述得非常精彩,很适合儿子这个年龄的孩子看。

还别说,看来这两年儿子的笔头锻炼得不错,一本书的读书笔记,小家伙洋洋洒洒,两天就写完了。除了对插图部分的评价有点儿拿不准,需要跟妈妈探讨,其它部分一蹴而就。儿子一边自己誊写着自己的文章,一边还不放心地叮嘱着妈妈:“妈妈你别忘了我的棋盘游戏!”

我一边翻看内容,一边思考:真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视觉化,做成游戏还真是不合适。怎么办呢?既要让儿子满意,又能简单可行,似乎不太容易。不过最终我还是在周末以前想到了办法:“儿子,做游戏盘,确实是不太容易,想想看,这本书的内容不适合啊,要不,我们试试做一个场景出来?就做爸爸和儿子在深夜的树林里呼唤猫头鹰的场景?”

这个设想打动了儿子,想想也很好玩啊,自己做出一个森林,然后铺上白雪,最后再雪地里摆上两个小人儿,那是爸爸和儿子,最后再做一个飞翔的猫头鹰……儿子说:“妈妈,我们再放上一个天上的月亮,好不好?”想法很好,不过实现起来还是有难度的,至少一棵一棵去“栽树”是不现实的。在孩子爸的启发下,我们一家人在周末出动,跑遍市内的各个艺术商店,去找艺术半成品。别说,还真在一个小店的角落里发现了专门给学生做课题用的立体模型。儿子如获至宝,至少我们的“树林”和“草地”有了,再买上专门做雪景用的工具和设备,一家满载而归。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天的工夫,一个大雪后的树林就被俺们搭起来了。买不到合适的人偶和我们想要的猫头鹰,儿子眼巴巴地看着妈妈想办法,妈妈脑筋一转:没事,我们不是有书有网络?把图片扫进计算机,再叫爸爸调成合适的大小打印照片,不就成了?于是在儿子要交作业的头两天,一个“雪地山林呼唤猫头鹰”的场景,就被我们做好了。做这个立体场景的过程又给了儿子讲故事的灵感,等我们做完,儿子宣布:“妈妈,我知道怎么做大家才会喜欢听这个演讲了!”

等到周二轮到儿子演讲,爸爸还担心儿子有问题,妈妈可是信心满满。果然,儿子一回家就兴奋:“妈妈,老师和大家都给我鼓掌,说好极了!”妈妈赶紧问,那其他同学的呢?儿子可开心了,他就是想跟大家分享他的快乐啊,于是唧唧咯咯,讲有一个同学可有意思了,讲的是中国童话《狼外婆》的英文版(1990年获奖作品),用乐高搭的大房子,里面住的是三个中国小孩,同学自己扮成了狼外婆;还有一个韩国孩子,讲的是最时髦的《极地快车》(1986年获奖作品),他做的是一副棋盘游戏,有一个小朋友掷骰子到5,向前走了5步,结果掉进了裂开的冰面底下;还有……

总而言之,在过去的一周里,妈妈从儿子嘴巴里听到了许多非常熟悉的儿童作品的书目,还有孩子们别出心裁的表演,可以感觉到儿子非常享受这些。试想,这样的阅读方式有几个孩子会不喜欢呢?其实并不是只有苦读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是吗?

4.做语文阅读题说明文的技巧 篇四

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二、常用的答题技巧:

(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

答题格式:本句用了 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 (说明内容),使读者 。

(二)“____”词好在哪里?

答题格式:用了“____”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三)“____”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格式:

①不能,用了“____”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____”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____”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

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

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

5.高中语文怎样做笔记 篇五

语文笔记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课堂笔记,这一类型的笔记通常很有可能会涉及到课文解析和句子理解。不过对于这类笔记,只用简单记忆,在脑海中留下一个大致印象就行。

而真正重要的则在于第二种笔记。这类笔记可称为课下笔记,这也是语文学习最为关键的一环。这类学习笔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代表了自己语文自主学习的能力。

6.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 篇六

(选文与学案设计:张少军)

1、“我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对这件事,我是从他母系的血缘上来解释的,作为他的舅舅之一,我就极聪明。”人应该谦虚,作者这么写合适吗?试从文章语言风格的角度说说你的理解。(2分)

2、指出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

3、认真阅读文章第④段,指出其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5分)

4、作者称自己的思想工作是“把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结合起来”。请下结合全文综述作者“正面说服”和“黑色幽默”所列举的理由。(4分)

5、对作者的外甥准备“毕业后以摇滚音乐为生”,你有什么看法?假如你是作者,你会对他说什么?(3分)

6、我们的同学朋友中不乏特立独行的人,他们标新立异的主张和想入非非的人生规划往往是你所不能认同的。写出你知道的几种并择其一种,运用本文“正面说服与黑色幽默相结合”的方式,作文一篇,给他(她)做做“思想工作”。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7、学习文章幽默的手法,以“职业的选择”或“理想和现实”为题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王小波: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①我有个外甥,天资聪明,虽然不甚用功,也考进了清华大学——对这件事,我是从他母系的血缘上来解释的,作为他的舅舅之一,我就极聪明。这孩子爱好摇滚音乐,白天上课,晚上弹吉它唱歌,还聚了几个同好,自称是在“排演”,但使邻居感到悲愤:这主要是因为他的吉它上有一种名为噪声发生器的设备,可以弹出砸碎铁锅的声音。要说清华的功课,可不是闹着玩的,每逢考期临近,他就要熬夜突击准备功课;这样一来就找不着时间睡觉。几个学期下来,眼见得尖嘴猴腮,两眼乌青,瘦得可以飘起来。他还想毕业后以摇滚音乐为生。不要说他父母觉得灾祸临门,连我都觉得玩摇滚很难成立为一种可行的生活方式——除非他学会喝风屙烟的本领。

②作为摇滚青年,我外甥也许能找到个在酒吧里周末弹唱的机会,但也挣不着什么钱;假如吵着了酒吧的邻居,或者遇到了要“整顿”什么,还有可能被请去蹲派出所——这种事我听说过。此类青年常在派出所的墙根下蹲成一排,状如在公厕里,和警察同志做轻松之调侃。当然,最后还要家长把他们领出来。这孩子的父母,也就是我的姐姐、姐夫,对这种前景深感忧虑,他们是体面人,丢不起这个脸。所以长辈们常要说他几句,但他不肯听。最不幸的是,我竟是他的楷模之一。我可没蹲过派出所,只不过是个自由撰稿人,但不知为什么,他觉得我的职业和摇滚青年有近似之处,口口声声竟说:舅舅可以理解我!③因为这个缘故,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我都要负起责任,劝我外甥别做摇滚乐手,按他所学的专业去做电气工程师。虽然在家族之内,这事也属思想工作之类。按说该从理想、道德谈起,但因为在甥舅之间,就可以免掉,径直进入主题:“小子,你爸你妈养你不容易。好好把书念完,找个正经工作罢,别让他们操心啦。”回答当然是:他想这样做,但办不到。他热爱自己的音乐。我说:有爱好,这很好。你先挣些钱来把自己养住,再去爱好不迟。摇滚音乐我也不懂,就听过一个“一无所有”。歌是满好听的,但就这题目而论,好像不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我外甥马上接上来道:舅舅,何必要快乐呢?痛苦是灵感的源泉哪。前人不是说:没有痛苦,叫什么诗人?——我记得这是莱蒙托夫的诗句。连这话他都知道,事情看来很有点不妙了……

④痛苦是艺术的源泉,这似乎无法辩驳:在舞台上,人们唱的是“黄土高坡”、“一无所有”,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老井》、《菊豆》、《秋菊打官司》。不但中国,外国也是如此,就说音乐罢,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是千古绝唱,据说素材是俄罗斯民歌“小伊万”,那也是人民痛苦的心声。美国女歌星玛瑞〃凯瑞,以黑人灵歌的风格演唱,这可是当年黑奴们唱的歌……照此看来,我外甥决心选择一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以此净化灵魂,达到艺术的高峰,该是正确的了。但我偏说他不正确,因为他是我外甥,我对我姐姐总要有个交待。因此我说:不错,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也不必是你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万;玛瑞〃凯瑞也没在南方的种植园里收过棉花;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得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都不悲惨,她有的是钱……听说她还想嫁个大款。这种种事实说明了一个真理: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因为我外甥是个聪明孩子,他马上就想到了,虽然开掘出艺术的源泉,却不是自己的,这不合算——虽然我自己并不真这么想,但我把外甥说服了。他同意好好念书,毕业以后不搞摇滚,进公司去挣大钱。

7.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 篇七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 鼓励学生用好工具书

在教学中, 我始终不忘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构词法和科学复习记忆方法来有效地扩大词汇量。因为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效率。掌握的词汇量越大, 阅读速度就会越快, 理解文章就容易多了。语法知识也是阅读文章必备的。因为通过语法知识, 学生们可以掌握不同的句型和时态, 语法对语篇的理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我认为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 如《英汉双解词典》不失为一举两得的好方法。通过多使用字典来增加词汇量和帮助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精确、地道的英语。

二、课文阅读教学要扎实, 方法要多元化

课本是教学的依据, 是师生教学的依托。首先, 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 找出本课生词, 对文章进行预读, 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图书资料和网络找出与课文相关的文字、图片、音像等方面的背景资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了解得更全面。如:在教授选修8 Unit 1 A Land of Diversity中, 课前我先要求学生们分工合作搜集有关美国地理方面的资料, 尤其是一些著名城市的信息。通过Warming-up和Pre-reading部分, 学生对该课题有了充分的了解, 进入到阅读时, 学生们很快就能理解文章的大意及知识点。其次, 教师自身必须通读好教材, 完全把握课文, 对课文进行必要的整合。然后设想好教学过程:如何导入, 设计合理的问题等。教师还要结合精读和泛读这两种形式。要善于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使课堂更加形象生动。阅读过程和读后的练习形式要多样化, 如采用问答、填空、排序、判断对错、连线和选择等形式检验学生的理解水平。

三、指导学生分析题型特点, 培养学生解题技巧

在阅读课中教授的知识和方法最终是要让学生学会有效阅读。因此,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阅读理解题型的特点和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高考英语中的阅读理解题材涉及文化、史地、科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知识。虽然阅读理解题材广泛, 但是题型较集中。选择一份好的同步练习很重要。因此, 在平时的操作练习中, 我选用了适合学生水平而且与教材同步的报纸资料———《英语周报》。该报纸以高考题型为指导, 每期都会呈现不同的阅读理解类型供学生们进行操练。这些题型如下:

1. 主旨大意题。这是专门检查对短文整体理解程度的。每篇文章都有主题句, 表明其中心思想。

2. 细节理解题。这类题主要是检查和主题思想有关的细节。做题时最好回到原文, 找出相关的细节。如果问题考反向思维的, 则题中含有not或expect等否定词, 要特别小心。

3.词义理解题。英语词汇的意义非常丰富, 语境不同, 含义也不同。如此句:The criteria are so strict that it is difficult for new ideas to be accepted unless they are truly novel.黑体部分的单词最常用的意思是小说, 而且是名词。但是该词在文章中充当形容词, 意为新颖的。所以, 要求学生们必须用心揣摩其在上下文中的正确含义, 不要掉以轻心。

4. 推理判断题。推理题主要提问那些在文中未曾说明, 但已经特别暗示的内容。做题时要透过字里行间的真正内涵, 客观地反映文章的思想, 克服主观臆想。特别是那些最能反映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连词。这样的题型学生们觉得最难也最容易失分。因此, 要鼓励学生除了加大词汇量外还要开拓自己的阅读视野。正所谓见多识广, 丰富的背景知识也会让他们事半功倍。

8.怎样做好高中语文阅读理解 篇八

2 高考阅读题型一般都会有一个选择题这样的概括文章的题,这样的题有点类似于选择题中的社科文阅读,但难度远比社科文阅读小,一般来说,按照做社科文阅读的方法来做就可以了在这里就不细讲了。

3 高考提醒一般会分为内容和鉴赏题两种,不一定所有的题目二者都会考,但一定会考其中一个。二者相比,内容题考的是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而鉴赏题一般来讲较容易。在这里要注意的一点的是一定要看准题型。

4 作为内容题来讲,因为之前已经标上段落大意了,只需要找与题干相关的那几个段落,然后在其中寻找答案(在找答案的时候遇到段落较长的最好是再分层,这样有利于不遗漏知识点),最后将内容整合起来,一定要注意整合这方面,要将每一条答案的答题角度或者说高度概括的大意写在前面,这样不容易丢分。

5 对于鉴赏题,主要是将老师上课让背的那几个套路背下来,然后依据内容+结构的答题方法组织答案。(主要是分为开头、段中、结尾,需要分别背诵)

6 对于拓展题,这个没什么特别的做题方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联系文章,并且有重点的论述自己的观点。

7做完题之后,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对着答案把各题的得分失分情况写下来,答案抄不抄倒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弄懂这个题的答法,这时候就需要注意知识的迁移了。

9.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 篇九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意识到学生需求的变化向多元化、深层化、个性化转变,这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革新教学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力求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同时也希望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分析。

对高中生而言,学习是根本任务,虽然他们有条件,更有时间、精力和机会去进行深度阅读,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高考重于泰山”的功利性,使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将成绩摆在第一位置,导致学生不得不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课业,完成考试。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机会去探索和获得智慧,逐渐显露出思维狭隘,认知肤浅,社会实践缺失,生活体验不足等现象,最终与社会生活相脱节。

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展,“死读书”现象逐年下降,但就阅读这一点来说,大部分学校和教师仍是仅能做到布置大量阅读作业和推荐大量假期读物,没有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度阅读。

二、高中语文开展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一方面,开展深度阅读能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思索探求能力。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一同深度阅读,一同体验,一同分享,一同进步,让学生和教师都有一个共同受教的体验,两相促进,共同提升。通过阅读,学生的`身心得以发展、人生规划相协调相统一,既坚定了其学习自信,也进一步推动了终身发展目标的实现。

另一方面,通过引导调动学生进行深度阅读,能使学生沉静下来,学会专注,渐渐养成阅读习惯,增强其深度阅读能力,使学生们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世界。

三、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实施策略。

1.构建生态课堂。

作为学生的主要阵地,课堂是见证学生们成长进步的平台。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语文课堂都在热火朝天的推广阅读,加快培育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却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这对于学生深度阅读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构建“生态”课堂,将课本知识、学法指导、教学编程作为三个重要的生态因素,使其相互联系、相互平衡、相互制约、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自我发展,找到自信和自我认同。

2.精选阅读素材。

应当在安排大量阅读功课的同时精选阅读文本,循序渐进的就推荐文本进行提问,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逐渐使学生找到自己的深度阅读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窍门。

在选择阅读素材时,一要注意选择贴合教学大纲的素材,这些素材可以是教材文章的课外延伸、同类型文章、同作者文章,这种类型的阅读材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知识,降低学习难度。在选择阅读素材是切勿好高骛远,脱离学习实际。二要注意阅读素材的吸引力,使学生愿意阅读,愿意深读,教师可以事先了解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再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需求选择阅读素材。

3.营造“悦读”文化。

深度阅读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但教师也应当注意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营造“悦读”氛围,除了课堂上的阅读活动,可以举办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校园朗诵比赛、诗歌解读、传统礼仪文化小汇、汉字的妙趣等。让学生积极查资料、思考探究,增加自信和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结语:

一个没有深度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深度阅读的开展形式、开展办法,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俞文静,魏国良。高中语文深度阅读[J].华师大附中,(8)

10.怎样做高中说明文阅读 篇十

一、阅读思考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的考查, 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的实际比重大大超过了卷面赋分, 同学们都非常重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复习, 再来做练习, 相当多的同学进步不大或成绩不稳定, 于是加大了练习的力度——这着实不是个好办法。有的学生买来大量的习题集, 废寝忘食、反反复复地研究, 他们单纯地以为, 只要有了量的积累, 就一定能实现质的突破, 因此只是机械地为了做题而做题, 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同一类型的题, 而不做深入的思考和归纳总结。久而久之, 学生不仅感到疲劳、厌倦, 还会大大削弱其学习效率, 进而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二、阅读思考的内容

鉴于阅读思考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应该尽快改良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 边阅读边思考, 这种思考。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上的, 二是具体操作上的。

1. 认识上的思考

俗话说, “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这里的“弛”, 不是松弛, 而是静心与思索, 是对自己经验积累的重新审视, 是敢于面对实际的扪心自问——我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从某种意义说, 复习到一定程度, 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这个过程几乎是能力“飞跃”的必不可少的一环。有些同学在做题的时候, 总是理解出现偏差, 而且很容易在同一类问题上“栽跟头”, 屡错屡犯, 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 有的学生会表现出急躁和焦虑的情绪, 甚至破罐子破摔, 干脆放弃此类题目, 再遇到类似的问题甚至连看都不看, 直接跳过, 因而会白白丢掉很多分数。笔者认为, 遇到这样的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 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题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总是出现同样的错误。如果自己实在找不出原因, 可以请教老师或者同学, 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进而尽快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总结经验教训, 并仔细研究出题的规律,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质的提高。

2. 操作上的思考

所谓“操作”, 是指在解答试题时, 选择好角度, 讲究方法与顺序。做到这一点, 必须准确辨析语句之间的相互关系。试题往往就文中某些词语、句子或段落提问, 应答的关键是能否找出与之有一定逻辑关系、和它相呼应的一些词语、句子或段落。这一点在语文课上经常遇到, 比如学习议论文, 讨论论点与论据、证明与被证明;说明文的说明与被说明、本质与现象;记叙性文字的具体与抽象;其他如隐含与明晰、递进、并列、因果、条件、转折、比较、称代、含蓄、比喻等。值得注意的是, 这诸多关系, 由于作者行文的风格、习惯、技巧不同, 一般说来, 只要认真阅读, 都不难把握。这个过程既包含逻辑思维, 也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多理性, 形象思维偏于感受, 具有各自的特点, 在最后冲刺阶段, 学生们需要多一点相关的体验。要多回顾做过的题, 对了的, 总结经验, 错误的, 想一想原因, 在哪儿出了问题。一旦有所“悟”, 就可能“豁然开朗”。

具体操作, 可以概括为下面几点:

第一, 通读全文, 把握主要内容;

第二, 细审题意, 明确要求;

第三, 搜寻信息, 确定其所在的有效的阅读区间;

第四, 研读文句, 梳理设问与应答之间的关系, 准确筛选;

第五, 再审题意, 根据设问要求定向应答。

三、阅读思考的基本任务

阅读的基本任务, 就是“读懂”“理解”篇章和文段。高考试题的取材都来自教材之外, 自然科学类文章、社会科学类文章或文学作品, 学生们都没有读过, 尤其对于前两种文章, 学生们普遍会感到陌生, 文学作品所传递的对生活某些个性化的认识或情感, 学生们也可能不熟悉。因此, 读懂、理解, 并能从容回答试题的提问, 决非易事。那么, 要想读懂并理解篇章和文段, 学生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呢?

首先, 读懂、理解必须以丰富的背景知识为依托,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一个关键词语或句子没读懂、理解错了, 结果“差之毫厘, 谬以千里”。因此即使在复习期间, 也不要拒绝任何新的知识, 要继续努力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涉猎各领域的知识, 哪怕只是了解皮毛, 也有可能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便利。比如文章中涉及到某一科普知识, 如果学生没有了解过, 可能对于这方面的理解就会很困难, 甚至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而那些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了解过该方面知识的学生, 在做这类相关题目时便会得心应手。因此, 笔者倡导我们的学生, 应该在熟悉课本的基础之上, 多多涉猎百科知识, 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 从而为应付各种题材的文章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 要统观全文。试题在设问时, 虽然常常是针对几句话或一两个段落, 但是它们的意义都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之下由诸多信息总合而成, 忽略了主旨, 忽略相关信息都可能造成理解偏颇。某年高考的选文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试题就文中“特殊的日子”提问, 应答必须关照副标题和文后注释, 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有的学生在答题时很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问题, 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没有统领全文, 没有找到文章的主旨核心, 把文章的某段或某句话当成是文章的中心, 结果在答题时, 理解出现偏差, 丢掉很多宝贵的分数。因此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先锁定文章的中心主旨句, 在答题的过程中仅仅围绕主旨进行阐述, 就算阐述得不够全面具体, 老师也会给相应的分数, 因为答案扣住了主题。

第三, 一些考生在做题时习惯用自己的认识去代替考试文本的陈述, 这是答题总与答案有较大距离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文本与我们的认识或见解不完全一致的时候, 试题只要求回答作者的认识、见解是怎样的, “理解”不是“读后感”, 必须要忠实于原文。如果认为只要从原文中寻章摘句就行了, 那学生们就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由于设问的角度、侧重点不同, 解读时要依题做答, 表达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但可以肯定的是, 答题内容一定为原文所固有的。复习期间这些认识上的问题要解决好, 并把它们当作解读文本的原则加以遵循。

11.高中语文阅读选择题做题方法 篇十一

要注意运用表达技巧·表达手法的知识,结合主旨与上下文,准确把握答题角度,从形式与内容俩个方面考虑。侧重的内容一般是证明观点侧重形式色一般为使用什么表现手法和方法。答题的一般顺序为:1:判断使用了什么技巧什么表现手法 2:指出这样用的作用 3: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二、理解段落的作用,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

答题时要找准全答案要点,从内容上来看,有点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等作用;从结构上看,有总结,总括,承上启下,提示文章思路等作用;从表达效果上来看,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等作用。

三、分析概括散文的内容大意,多角度对散文进行发掘探究,理解作品内涵。

四、理解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就是通过客观的事,景,物,深入理解作者的情,理,意。句子的含义有基本含义深层含义之别。要准确把握住作者的情感态度,不能孤立的加以理解。

2.语言特征有朴实自然,清新活泼,含蓄深沉等等;语句的表现手法 有比喻,拟人,象征,烘托。

12.怎样写动物的说明文 篇十二

孔雀是以华艳夺目的羽毛著称于世的。雄孔雀所以常在春末夏初开屏,是因为它没有清甜动听的歌喉,只好凭着一身艳丽的羽毛,尤其是那迷人的尾羽来向它的“对象”炫耀雄姿美态。

现在已经知道,善于运用色彩语言的动物不光是鸟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甚至连蜻蜒、蝴蝶和墨鱼也都会充分利用色彩。

观察一下背上长有三根长刺的刺背鱼的.体色变化,是十分有趣的。这种鱼体呈青灰色,貌不惊人。在交配前夕,雄鱼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同时腹部出现了红色,以警告旁的雄鱼,赶快回避。当它追求雌鱼时,随即披上了绚丽的婚装——腹部泛红,背呈蓝白,煞是好看。待到交配、产卵和鱼卵孵化后,雄鱼便再度恢复婚前的色彩——红色的腹部和青灰色的鱼体,日夜看守着幼鱼。(肖柯《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

蜗言蜗语1

按照动物语言的不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五大类:声音语言、超声语言、运动语言、色彩语言和气味语言。这里介绍的是动物的色彩语言。

语言本来是人类所特有的交际工具。作者以“动物语言”这一生动的说法,来描写动物与动物之间用以联络的各种信号,读来非常有趣。

片段二:逆风散发的气味分子

飞蛾全是顺着北风而来的,没有一只是逆风而飞的。如果雄蛾是闻到雌蛾发出的气味,也就是说有某种分子散发到空气中,让雄蛾感觉到了,那么雄蛾就应该从另一个方向飞来,即从南面飞来,因为北风把雌蛾的气味带过去了。北风把气味向南面吹,从北面过来的雌蛾怎么能闻到气味呢?这种逆风而散发的气味分子,我觉得很难解释得通。

在中午的大太阳底下,雄蛾们不停地朝工作室飞来,到下午两点一切都结束了,再没有雄蛾飞来了。一个星期内,每天中午阳光最强烈的时候总有雄蛾飞来,不过数量越来越少,总共有40只左右。我想没有必要再重复类似大夜蛾那样的实验了。我不知道谁能为我解开上面提到的疑团。(法布尔《杏树夜蛾》)

蜗言蜗语2

法布尔从小就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把他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如何说明和描写昆虫世界呢?法布尔说:“准确证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法布尔精神”。

片段三:一只八条腿的小虫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刘亮程《走向虫子》)

蜗言蜗语3

13.初中生写作指导:怎样写说明文 篇十三

一、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篇说明文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它有没有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来是不是使读者得到具体而明确的认识。比如,你参观了动物园,要向小读者介绍长颈鹿。什么是长颈鹿的主要特征呢?跑得快,斑纹美丽,这些都不是长颈鹿独具的特点。长颈鹿最主要的特征是脖子长,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母鹿身高四米多,公鹿五米左右,最高的记录是五米七八。它有四条又细又长的腿,还长着一个特别长的脖子。令人惊奇的是,它的颈椎骨只有七块,数目和人的颈椎骨一样。长颈鹿的七块颈椎骨排起来,就是它的长脖子,每块颈椎骨的长度就可想而知了。只有把这些写清楚,才算抓住了长颈鹿的主要特征,称得上是一篇较好的说明文。否则,你就说不明白。

那么,怎样去抓特征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观察,才能对事物了解得清楚。河南郑州市七中刘伟同学写了一篇介绍《粉蝶》的说明文,文中对粉蝶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粉蝶为什么不能在清晨飞舞,以及它对农作物有哪些危害等等,都写得清清楚楚,有根有据。这篇说明文曾被一些学校选为教材。刘伟同学为什么能写出这样好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平时时生物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亲自实践,仔细观察。两年里,他制作了四百多个标本,光粉蝶标本就制了三百多个,共有五、六个种类。他在谈体会时写道:

“昆虫的个体很小,特别是头部构造很难观察。我就向老师借了一个放大镜,我观察的东西就广泛了,昆虫中有粉蝶、蜜蜂、蝗虫、蜻蜓、蚊子、苍蝇等等;植物叶子中有柳叶、梧桐叶、榆叶、槐叶等等,还有草叶和花木……我常把放大镜、笔、记录本带在身边,上下学路上,去公园游玩时抽空作些观察,并记下主要观察内容。”

其次,要查阅资料。我们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而说明文又要求特征准确,材料翔实,这就需要查阅有关的资料,靠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来印证。比如,有个在长沙读书的中学生,到北京旅游,参观了故宫,很想向同学们进行介绍。于是,他不但记下了参观的印象,还买了一张《故宫旅游图》和一本《北京十大名胜》,从中了解故宫的历史、地理位置和建筑特点。这样,他就知道:“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明朝和清朝两代的皇宫,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宫城呈长方形,占地七十二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周围环绕着十多米高的城墙,墙外是五十多米宽的护城河。城墙的四角上,各有一个玲珑奇巧的角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统一。我国明朝初年,为了修建这座宫城,曾经‘役使十万工匠和百万夫役。’故宫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上面说的这些具体数字、建筑特点,不查阅必要的资料,自然很难掌握。

最后,还要学会比较。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即使是一类事物,也各具特征。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两片树叶。孪生兄弟,长得再相似,也能区别出来。抓住事物的特征,就是抓住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特点,从共性中发现个性,从一般中找到特殊。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同别的事物相比较中显示出来。比如,要说明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个“大”字就很有学问。你可以直接说,中国的面积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中国的面积,与法国比,有十七个法国大;与日本比,有二十五个日本大;与英国比,有三十九个英国大;我们祖国的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这样一比较,既具体,又生动,很有说服力。

总之,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一方面靠亲身实践,细致观察,另一方面又要善于向书本和有经验的人学习,同时还要周密思考。学会比较,努力去熟悉所要说明的事物。

二、说明要有条理

要想写好一篇说明文,除了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外,还要掌握事物本身的条理。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来说明,就是要从复杂情况中理出头绪,把事物的特征,事物各部分的关系说清楚,所谓说明有条理,就是行文线索要清楚,层次要分明,不能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如果颠来倒去地写,文章的头绪紊乱,同样也会说不明,道不白。叶圣陶先生写过一篇《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文,十分注意文章的条理性。作者抓住“做胎”“掐丝”、“涂色”、“烧制”、“打磨”五道关键的工序,对每道工序的制作和原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结构严紧,条理清楚。

说明文有两种,一种是说明具体事物,如介绍一种新品种;一种是说明抽象事物,如“什么是世界?”。但是无论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都有其特征,都有它的构造和结构,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规律,按照一定顺序加以说明,条理也就清楚了。

说明具体事物的文章,可以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外到内,由主到次地写,使读者容易了解各部分的相互关系。例如,你们学过的《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一文,作者茅盾是这样介绍这个普通小院的结构的:

“这个院子跟附近的许多院子没有什么差别,周围是半人高的木栅栏;左边是一间独立的小屋,屋里有一口井;右边是两间正屋,每间大约一丈见方,前面有走廊;正屋的下面是个地下室,半截露在地面,是做厨房用的,从一边小梯子走下去。

——这样一个院子,在当年是第比利斯小市民住宅的标准样式。

读了这段文章,我们对这个地下印刷所的方位、构造和样式一目了然,就是因为作者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明——由外到内,由左到右,由上到下。

有的同学在介绍具体事物的时候,没有事先根据这些事物的相互关系理清脉络,归纳分类,结果往往容易出现关系凌乱、层次不清的毛病。例如,有一篇介绍商品的文章是这样写的: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荔枝干,有中华牌香烟、牡丹牌香烟、前门牌香烟;有桂元干、葡萄干,有汾酒、竹叶青,还有清蒸元鱼罐头以及闻名世界的茅台酒等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这段话中所列举的商品,既有种概念,又有属概念,既有并列的关系,又有从属的关系。作者没有按照这些商品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说明,而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层次不清,条理不明。这段话应该改为:

“青年食品商店出售各种罐头、干果、香烟和名酒。罐头有菠萝罐头、桔子罐头、清蒸元鱼罐头等;干果有桂元干、葡萄干、荔枝干等、香烟有中华牌、牡丹牌、前门牌等;名酒有茅台酒、汾酒、竹叶青等。花色多样,品种齐全。”

说明抽象事物的文章,不但要说明事物是“这样的”,而且要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会这样的。”这就要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步步深入地加以说明,或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数量到质量,或由特殊到一般等等。例如,鸟为什么会飞?人为什么会做梦?都属于这一类。如果是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如果属于介绍生产技术,可以按照生产的程序。只有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来确定说明的顺序,文章才能写得眉目清楚。

当你读完这篇文章以后,请你不妨做做这样的练习:

假如你有一位在北京上学的朋友,暑假里,他想到韶山参观毛主席的故居(你住在韶山附近),希望你陪他一起参观。但是,他不知道怎么走最方便,怎样才能顺利地找到你家。那么,请你写封信告诉他:你家的地址,从北京到长沙应该坐几次车,到了长沙,又怎样才能找到你的家,你家的四周有些什么可供辨认的特点和标志。要求使你的朋友看了你的信以后,在路上不必多打听就能顺利地找到你家。

三、说明文的语言要确切、简洁、通俗

确切:说明文内容的科学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它要求语言要确切,不能夸大和缩小。比如,有个同学知道他们学校种了很多树,绿化搞得不错,他在《我们的校园》一文中写道:“我们学校的绿化面积在全市中学居首位。”这样写就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有人问:“贵校的绿化面积到底有多少?你怎么知道别的学校都不如贵校呢?”这位同学恐怕就不好回答,因为他只知道本校绿化搞得好,还来不及进行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所以,这句话可以改为:“目前,我校的绿化是全市绿化搞得好的学校之一。”加上“目前”二字,不包括“过去”和“未来”;加上“之一”,就不是“唯一”。这样就比较确切了。

语言确切,首先是用词准确。说明文最忌含糊其词,什么“大概”、“差不多”、“可能”……模棱两可,该肯定不肯定,该否定不否定,用来说明事物就不容易做到恰如其分。《中国石拱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修建于公元六○五年左右,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约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约九米。”

这段话中的数字,有的是约数,有的是确数。因为赵州桥在哪年建成,史书上已经找不到确凿的记载,所以只能说个约数;而赵州桥的长度,却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不但要说明实有其桥,而且从这些具体精确的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写说明文,一定要下功夫选取“最恰当的”、“最精确的”语言来表达。

简洁:语言简洁,就是精炼,干净利落,用尽可能少的话,把事物说清楚,不要罗嗦重复、拖泥带水。比如“大雪把铁路淹没无踪”,“下水游泳应注意些什么”,这两句话中的“无踪”和“下水”都是重复多余的话,应该删去。

为了做到说明文的语言简洁,还要防止不必要的“引伸”和“寓义”。有些同学习惯于写记叙文,喜欢形容和描写,初学写说明文,有时也要来一番“引伸”和“寓义”。比如,有一篇介绍《松树和柳树》的说明文,结尾是这样写的:

“我们既要学习松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又要学习柳树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的精神。”

记事抒情的文章,自然可以这样写,说明文就没有必要了,写了反而“画蛇添足”,不简洁了。

通俗:语言通俗,就是运用群众中明白通顺的话,把本来是抽象的概念说得具体生动,把本来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下面,让我们看看这段说明: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以上一例,是关于什么是物候的说明。作者使用的语言通俗,说明具体而生动。它把气候变化和动物活动、植物生长、农业生产的关系都说清楚了。

说明文的语言要通俗,并不是不要生动、有趣。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中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有些说明文运用拟人、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写得很有趣昧。例如:

(1)庄稼有了化学朋友,就不怕生物界敌人的进攻了。

(2)蜻蜓被誉为昆虫里的“飞行之王”。在闷热的夏季,暴雨将至或骤雨初歇,蜻蜓常常三五成群在空中飞舞。它好似一架飞机,而飞行技巧却远远高超于飞机之上。

(3)“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是华北中部地区流行的一句农谚。这句农谚说明种庄稼要看节气。

上一篇:友谊的快乐的小学作文下一篇:个人整改方案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