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通用10篇)
1.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 篇一
中国未来医药行业消费需求分析预测
1、消费需求活跃据统计,1~6月份,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为19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4%。其中药品类购进为14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85%;中成药类购进为3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3%;医疗器械类购进为2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7%。销售总值为2137亿元,比上年上年同期增长11.66%,纯销售为121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41%,其中,药品类总销为16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8%,纯销售为9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72%;中成药类总销售为35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9%,纯销售为2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8%,医疗器械类总销售为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纯销售为18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从地区分布看,全国30个省、市、区销售比同期增长的有27个,占90%。其中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0个,占增长地区的37%。销售额居前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江苏、安徽,6省(市)销售总额占全国销售的62%,其比重上升2个百分点。、未来医药消费需求分析预测医疗保障体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根据医改方案,国家会围绕?广覆盖、低水平?的原则继续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加速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体系,医疗制度的完善有有力释放居民的医药消费需求。
2.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医药广告,消费弊端
众所周知, 目前国内的医药广告已经不得不用“泛滥”二字来形容了。打开电视[1], 黄金时段里充斥着的是大量的医药广告;翻开报纸, 各类药品保健品广告通常是以整版、半版的篇幅出现;而晚间的广播节目, 则基本上被各种“医学专家讲座”、“健康咨询热线”给占据。
医药, 医疗广告铺天盖地而来, 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消费弊端:一方面, 消费者盲目听信医药广告的宣传, 随意服药物, 这样非但不能治愈疾病, 反而会因为错误用药致使病情恶化;另一方面, 巨额的医药品广告费用使医药品价格连连攀升, 严重的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更让人们心疼的是虚假医药广告的泛滥, 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 虚假医药广告泛滥
虚假医药广告泛滥成灾已经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测显示, 2004年前9个月药品电视广告违法率达62%, 其中6月至8月全国98份报纸刊登的7315例药品广告的违法率高达95%, 尤其多见的是法律所禁止的处方药广告。而电视上、广播里许多常见的肝病、糖尿病、心脏病等蓄意诱导的所谓专家讲座, 实际目的只是向患者推销医院和药品。报纸上则更存在大量的违规广告, 其中出现的“除根”、“治愈”、“治愈率”、“不复发”、“第一药”等都是法规所不允许的。此外, 还有许多保健品也夸大地打出治疗作用的幌子误导消费者。据统计[2], 我国每年大约有250多万人因听信虚假医药广告用药不合理。这些虚假医药广告不但贻误了患者的病情, 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而且还给患者造成了经济和精神上的损失。
因此, 泛滥的虚假医药广告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
2 消费者盲目听信医药广告的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 从药品广告开始正式现身于媒体到现在的短短的二十几年间[3], 医药广告的投放额正以极其惊人的速度递增。有数据显示, 自2002年起, 医药广告一直占据了我国各行业广告投放额的前五名。药品广告铺天盖地带来的结果是, 超过一半的消费者靠广告选药。据统计, 44.3%的消费者在到达药店之前, 就已经决定了要购买药品的品牌。甚至有很多消费者直接把广告当成了医生。在医院里, 直接点名开药, 而置医生的专业指导于不顾。可以说, 药品广告的频繁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费者的盲从心态。
而正是由于消费者的这种盲从心态, 使得患者极易受医药广告的误导, 轻者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重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盲目的听信那些医药广告, 这是消费者在拿着自己的生命当儿戏呀!
3 高价医药费严重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现在医药、医疗广告在地方媒体的广告份额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而事实上, “羊毛出在羊身上”, 巨额的医药广告费用使医药品价格连连攀升已经是世人不争的事实。药价普遍上涨, 百姓买不起药、看不起病, 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据卫生部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4]:近年来医疗费用的增幅大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三成贫困人口因病致贫。与城市人口相比, 农村人口因病致贫现象更加严重, 而且陷入了因贫致病又因病致贫的恶性循环当中。有很多人由于支付不起药价而错过了治病的时机导致病情恶化。
4 对待医药广告的五项有益的忠告
面对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医药广告, 消费者又应该如何来决择呢?在此笔者推荐美国霍普金斯的五项有益的忠告[5]: (1) 世界上并无十全十美的疗法, 如果说一项科研成果完美得令人难以相信的话, 那你最好真的不要相信它, 因为所有的药物都有毒副作用; (2) 世界上没有不被公开报道的科研成果, 只要某项科研一有成效, 必定先有权威的专业期刊披露, 继之是电视、报纸等媒介的传播;而一经报道, 有关科学家就会对新药或新方法提出各种意见, 进行新的验证;如果有人向你推荐的是未经公开报道的新疗法, 你最好不要轻易相信; (3) 对当今公认的疑难症, 没有简便、快速和无痛苦的疗法和药物;如果有人向你推销有对付这些病的特效药或疗法, 你还是把钱留在自己口袋里为好; (4) 世界上没有什么“密而不宣”的疗法;任何人只要发现了治愈癌症、艾滋病等绝症的方法, 他一定会名震四海, 各大报刊也会争先报道;如果有人告诉你:医学界会因为他的成就而迫害他, 而他只好悄悄地、暗地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实际上, 他极可能正在编织谎言或圈套欺骗你; (5) 有人证也不足全信;有人用过的药品有效, 如果仅是一二例或多则十来例, 而且无科学的记录和统计, 这在医学上是不被承认的;因为这种“真的有效”可能是偶然的。更不容忽视的是, 商家收买个别医生和患者作伪证的事也时有发生。
5 总结
随着现代医药广告的泛滥, 除了寄望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外, 留给我们消费者的就只剩下无奈了。但是面对这铺天盖地而来的医药广告, 笔者还是真诚的希望广大的消费者能够擦亮自己的眼睛, 至少让我们敢去怀疑。广告做得再好, 它也不过是危言耸听、信口雌黄, 不足以我们为信。因为如果它真的有广告中说的如此有效的话, 那它又何必要自己出钱来做广告呢?
参考文献
[1]贾红英, 何豫.医药广告雾里看花.中国市场, 2005, No.8.
[2]刘雅芳, 程伟, 高宏伟.虚假医药广告问题与对策, 医学与哲学.
[3]于嘉.正确看待药品广告.中国执业药师, 2005, 7.
[4]马畅, 雒芳芳.药价虚高为何至今居高不下?
3.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 篇三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1310063010)。
作者简介:刘德红(1990-),男,湖北巴东人,本科。;邢永革(1968-)女,山东成武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史与古典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陈红梅(1976-),女,四川射洪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献与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chenhongmeiooo@sohu.com
【摘 要】 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是土家族医药的宝贵财富,其口述资料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土家族医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通过对巴东县土家族的走访调查,了解了当地口述医药文献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 巴东县;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001-02
巴东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隶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在漫长的生活中就地取材,形成了自己民族独特的口述医药文献资源。其口述文献资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至今仍口传而未用文字记录;二是前人口述已在近代被记录下来,形成文字资料,有的是手抄,有的是刻印。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学者开始对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的进行田野调查,并收集了大量口述资料。如田华咏、田兰、梅之南的《土家医药文献调研与整理》,田华咏、田菂《土家族医药研究30年概述》等[1]。但目前尚未见学者对恩施巴东县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进行专门调查研究。
为了解恩施巴东县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的实际状况,笔者走访了巴东县野三关镇、清太坪镇、水布垭镇、金果坪乡,大支坪镇和以及临近建始县景阳镇,采访当地的33个有威望的医生和261位居民,他们基本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同时,笔者走访了巴东县民族医院的医生及相关研究人员。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笔者分析了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目前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供当地政府及研究专家参考。
1 调查对象及内容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以三类人群为主:①有代表性的、有特色治疗技法、有传承体系的药匠;②土家村落里土家文化知识丰富的族长;③土家当地年老的普通民众。
1.2 调查方法
1.2.1 走访药匠时,所了解到的单方验方秘方,相关口述医药文献等用文字记载下来,对特色诊疗方法进行录像,在对方允许的情况下,对文献、资料进行拍照以图像形式记录下来。
1.2.2 走访族长和土家老人或艺人时,主要以笔录和录音为主。
1.2.3走访完后,对所收集的口述医药文献、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1.2.4将分类整理好的文献与相关文传文献进行比较印证,找出口述医药文献中值得进一步保护的方面。
1.3 调查内容
1.3.1 调查土家药匠所传的医药知识,是否存在单方、验方、秘方,是否有抄本、刻本或其他口述医药文献,对哪些方面的疾病有特色疗法,临床效果如何等。
1.3.2 调查村落族长近年来土家村落文化演变情况,当地的土家医药是否有传承保护机制,以及其所知道的与医药有关的民间故事、谚语、歌谣、咒语、口诀等内容与流传情况等。
1.3.3 调查土家当地老年人平时生活与医药的联系,及其所熟知的民间口头流传的与医药有关的民间文学内容等。
2 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现存的问题
2.1 口述医药文献分散,不成体系
2.1.1 口述文献资料分散 据调查数据显示,有71%的医者有祖传的单方、验方或者秘方,部分未从医的普通百姓手中也有少量祖传医药文献。但是医者和百姓并未将这些祖传的药方、验方公诸于世,致使土家医药文献零星、繁杂,而且对于这些单方或者秘方是否真实有效只能通过他们的病例进行验证,这些单方和秘方内容是否有重复,因无法获取比对,故目前难以得出结论。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广人稀,口述医药文献十分分散,难以一一调查。
2.1.2 资料不成体系 在手持秘方或验方的土家医中,对自己医药知识进行整理(仅限对于自己病例或特别有效药方的整理,由于知识水平有限)的占了39%,没有对医药知识进行整理或根本没有整理意识的土家医占了61%。对自己医药知识进行整理的医生只是对用药简单的记录,并未系统整理。另外,其整理内容与中西医相互参杂,没有形成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专著。这些数据说明对土家医药的保护并未真正深入人心,土家医生对于土家医药的保护意识薄弱,这不利于土家医药的发展壮大。
2.2 口述医药文献面临严重失传和误传的问题 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为历代“口耳相传”,其“口述”资料承载了土家族文化,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也是土家医药文献的重要资料。土家族人民在千百年的社会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医药,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以口碑的形式传承不衰。但是,语言是变化发展的,在传承的过程中会出现误差,导致口述医药文献出现失传误传的现象。
2.2.1 失传的情况 在走访的这些土家医生,他们的孩子或学习土家医药或从事医生的仅占了17%,有徒弟的人仅有26%,而没有徒弟的人占了74%。在走访的一个73岁的土家医生,他一共带14个徒弟,而现在从事医生这个职业的只有5人。另每人都从这个师父这拿走了相关医药文献笔记,而师父手中没有备份,这都导致了医药文献的失传。同时,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说明了现阶段包括土家医药传承已经面临很大的问题,加上现在这些土家医生年龄偏大,土家医药口述医药文献失传情况比较严重。
2.2.2 误传的情况 在我们走访的土家医生中,掌握着大量的单验方、秘方等口述医药文献,但是大部分土家医没有去整理,甚至根本没有去整理的意识。据调查,自己整理过口述医药知识的人占39%,这也是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在下一代开始有误传的一个原因。
从对百姓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只有10%的人家中收集有单方、验方或秘方,另外90%的人没有收集这方面的单方或者书籍。当地土家族人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即使收藏也不会阅读,加之31%是通过口传,只有19%是通过文传,50%是通过文传兼口传保存的。这使得民间流传的单方、验方和秘方更容易误传,由于误传的情况难以一一甄别,此处不一一详细说明,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很多这种情况。
2.3 口述医药文献传承后继乏人
2.3.1 家族世袭相传的传承后继无人 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从当地百姓推荐最多的医者中筛选并选定那些年龄稍大的医生,对其进行走访,并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走访的30位土家医生中,82%是通过拜师学习,13%是祖传,另外5%是通过其他方式来学习(包括跟师学习后再到中专学校进修,还有祖传学习后再到医学院校深造)。在百姓调查中,仅有30%的人支持自己的孩子学习土家医药。从数据来看,大部分都是从小跟师学习的,这有利于老一辈土家医医术的传承,但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折射出这些土家医生受教育程度不高,其医学知识主要来自跟师学习。其中他们的子女目前也在学习土家医的人仅占17%,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目前家族世袭相传所面临的窘境。由此可看出现在新生代土家医生继承人员稀少,其主力仍是原来的老土家医。
2.3.2 跟师、从师传承后继无人 调查研究中笔者发现,在拜访的30位土家医中,现在带徒弟的人仅占26%。有65%的人愿意收徒弟,并愿意把自己所掌握的土家医药方面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还有35%的人不愿意收徒传授,并非他们不愿意传承,只是随着现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疾病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多,很多疾病是他们用土家医药无法治愈的。与西医和中医相比,他们对土生土长的土家医逐渐失去了信心。在针对普通百姓的调查问卷中,笔者从255份问卷中统计发现,其中只有30%的人支持自己的孩子学习土家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家族世袭及师徒传承的方式正在逐渐走向衰弱。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年轻人有更好的职业追求,经济收入要远远高于行医收入;另一方面就是中医、西医的冲击;第三,土家族医药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3 巴东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3.1 加速口传文献向文传文献的转化 从调查和搜集方面,对于流传民间的偏方、验方和特殊的诊疗技法以及蕴含土家医药知识的歌谣、谚语、诗歌、传说、典故、口诀、咒语等,可以利用录音、录像、拍照等形式建立载体。同时,相关政府需要加大调查力度和广度,把口传文献转化为文传文献。从整理方面,这些蕴含很高土家医学价值的口述文献依靠口耳相传很难全部保存,更别说升华、概括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更要借助文字、录音、录像、拍照等现代影音记录手段全面、真实、系统的记录并保存,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口述医药文献的共建共享。对于那些土家医手中“不外传”的口述医药文献,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收购。土家族医药学从“口承”到“文传”到用现代科技手段记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4]。
3.2 政府介入,加大保护力度 对于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失传误传的问题,我们需要发掘、保护,特别是抢救性发掘保护那些拥有口述医药知识的老年人,同时对比文传资料,来证明它的真实性。我们需要借鉴藏医等数字化的成果,来传承土家族医药文化。另外,建议当地政府部门组织人力物力,将整个土家族医药方面的东西进行综合整理,建立一个综合图书馆,专门收集土家族医药文化,建立一个土家医药数字信息网,这将有利于土家族医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3.3 提供人才培养的优惠政策 对于土家族口述医药文献后继无人的情况,需要培养继承人,如鼓励师带徒和家族世代相传。针对家族式传承,土家医也应打破祖传“不外传”思想的束缚,扩大家族世袭传承的范围,实施多人传承制度,只要愿意传承弘扬土家医药文化的人,都可以传承。针对跟师这种传承方式,应把土家医药文化与院校教育结合,如湖北民族学院特招民族学生进行定向专门培养和土家医传承班,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和科研优势,将土家族医药学的经验和方法加以传导,培养更多的高水平、继承型的民族医药人才,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为本民族医药学的发展创新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3]。
4 小结
本次调查是对巴东地区土家族医药文献方面的抽样调查,基本了解了巴东土家口述医药文献的现状以及土家医当前面临的困境。土家医药在漫长的历史中,仍然在发挥它祛病除疾和健体强身以及延年益寿的作用。虽然它现在面临一些困境,但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挖掘保护。对待口述医药文献,要全面挖掘,坚持“抢救第一,继承为先”的原则,对其进行系统的搜集与整理,不断进行总结和提炼,探究土家医药的发展规律,构建完整的医疗体系,发展土家医药,为人类健康事业谋福利[5]。
对土家医药而言,从医学角度研究者甚多,亦有研究其文化特征者,包括非物质文化研究,也有从土家医学人类学角度的考查研究。因此土家医药学,既可以是一门医药学科,也可以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样一种交叉的混合环境中,既有其它民族医,也有中医,更有西医。只有继承创新,整理土家族医药文献,进一步开发土家族医药,发挥土家医药在民族地区的作用。融合现代文明和现代科技,来继承和传承我们的土家医药文化[2]。
参考文献
[1]田华咏,田兰,梅之南.土家医药文献调研与整理[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6(48).
[2]杨付明.民族医药文化与现实的融合[Z].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
[3]陈龙全,张金红.土家族医药的基本特点、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路[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3):1-3.
[4]朱国豪,朱娜琳.土家族医药的学术价值和开发研究概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24(3)4-7.
[5]莫益增,莫文杰.土家族医药的现状与展望[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3)60-61.
4.当代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 篇四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直接地影响其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影响其一生的品德行为。现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高消费现象已屡见不鲜,一方面有的学生大手大脚地花钱,而另一方面贫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倡导合理健康消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已经迫在眉睫!
一.将高消费进行到底
“一月五百贫困户,千儿八百刚够住,两三千元是扮酷,四千五千真大户!”这是出现在某高校的顺口溜。住的不是学校的宿舍,而是自己租来的套间;胸前挂个手机,腰里别个随身听,手里还提个笔记本电脑;脚踏“花花公子”,身穿“华伦天奴”。据调查,现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这样的高消费的现象已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甚至靠借债来大手大脚地花钱。他们的钱都花到哪里去了?据某高校的一辅导员介绍,大学生高消费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二.爱情投资
爱情需要浪漫,而浪漫需要玫瑰和钻石,没有钱是浪漫不起来的。情人节、妇女节、七夕节、元旦、国庆节、圣诞节甚至劳动节的节日礼物是一件都不能少。现在不少校园里“礼轻情义重”被视为“陈腐观念”,钱本身不重要,但舍不舍得花钱很重要,因此价格的高低,变成了衡量爱情真挚与否的主要砝码。男生送女友金项链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山东师范大学的阿菲是学校有名的校花,用同学们的话说,追她的男生有一个营。今年情人节,她的众多疯狂追求者之一剑辉下足狠心送了她心仪已久,价值上万元的DV,终于博得美人一笑,得以抱得美人归,但剑辉也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正所谓“女为悦己者荣,男为己悦者穷”。穿衣打扮。三分长相,七分打扮,有些女生,化妆品必用名牌,为美容一掷千金,毫不吝惜。每月为护肤化妆、买新衣服花的钱就上千。大一大二还好,穿个“柏仙多格”、“佐丹奴”就满足了,到大四要找工作时,砸在包装自己的行头上的钱就有几千元。山东大学新闻系的小王求职时准备了两套一千多元的套装,精致的手提包顶一个月的生活费。她还专门到影楼拍了500多元的写真集。400元的美容护理眨都不眨眼。
三.饮食住宿
有的学生嫌学校宿舍条件不好,自己每月花几百元在校外租房,还配置热水器、空调、电脑等,要求再高一点的,有专门的保姆伺候。有的高校密集地区附近甚至形成了学生公寓产业。某学校的食堂工作人员介绍,学生们每天要倒
掉两三桶剩饭剩菜,剩饭剩菜的“含金量”还很高,看着大鱼大肉漂在桶里,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每到晚上或周末,高校周边地区的饭店就挤满了学生,他们和大人一样推杯换盏、交际应酬。今天生日庆祝,明天同乡聚会,后天联络感情。这次你买单,下次就该我做东。父亲母亲辛辛苦苦一个月的工
资还不够增进几次感情。而大学区附近的洋餐馆,尤其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主角也往往是寻求浪漫的大学生。
四.贫穷是可耻的大学生朋友们自己是如何看待高消费现象的呢?“时代已经不同了,不能用老眼光来看新事物,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也要与时俱进。”“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消费方式。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生活给人们以刺激,社会怎么会有前进。”“我对我现在花费的是父母的钱这一点并不看重,我觉得只要我今后有能力回报我的父母就可以了。”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开始形成即期消费、精神消费、品牌消费等消费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的孩子适当提高一下消
费水平无可厚非,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因素。但有些前卫大学生的新消费主张还是让记者大吃了一惊。“家里供我们完成学业不仅包括学习,更包括生活,没有优质的生活怎么会有好的学习质量,他们出钱是他们的义务。”春节期间携女友到海南潇洒出游的大学生张某对记者如是说。“我认为只要我所花的钱是合法的,我就有选择消费的自由。”“人生就这么几十年,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完蛋了,我们就应该趁着年轻好好享受,别说花明天的钱,花后天的钱又怎么样呢?只有好好享受,才对得起我们的青春,才不枉此生。”
五.可怜天下父母心
“再穷不能穷孩子。”住在济南市建设路的李先生对记者说“虽然我们家里的收入也不多,但我们就这么一个孩子,绝不能因为钱的原因而产生自卑感,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在大学里过得舒畅,不影响学习。”
只要儿女打着“学习需要”的幌子,父母一般都会爽快地掏钱。不过毕竟一月供得起孩子上千元花销的家庭还在少数,这就出现了穷家的富家娃现象。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东坪乡51岁农民陈邦顺靠卖血供儿子上大学,为了多卖血,假造6个献血证,4年来共给儿子6.35万元。儿子虽知父母卖血供他,仍不停地来信要钱。信中称:我的衣服和鞋旧了,需要200元买衣服和鞋;我想买电脑,已了1800元;体育课没达标,要给体育老师送礼;今后3个月生活费3000元;“五一”要旅游,班上要收班费100元„„这种故事,除了让我们心痛之外,更让我们悲哀,中国有这样的子女,中国有这样的大学生,中国还有这样的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即使榨干自己的最后一滴血,也要让自己的孩子过得滋润。
六.走出攀比炫耀怪圈
社会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胡守钧认为,学生的高消费有社会整体消费结构不合理的原因,社会上消费分高中低的等级,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恰恰是这种高消费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大学生毕竟还是消费者,即使少数人通过给校外公司编程、炒股等方式获取了一定收益,但离高消费的距离还不小。大学生仍然应该继承中华民族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不要让金钱成为学生骄傲的资本。对富翁而言,自己不应提倡、追求高消费。国外的企业家如美国洛克菲勒,就十分注意教育子女有个约束。如新加坡规定中学生不准穿名牌,台湾不准中学生烫发,英国皇室子弟与平民同甘共苦等等,中国也应在这方面加强措施。黑龙江省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刘惠林认为许多家长自身没有一个健康的消费观念。他们害怕自己的孩子在消费上比别人差,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是自己在攀比,怕比别人差,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穿好吃好玩好,从而助长了孩子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
著名社会学家、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教授邓伟志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指的是“养不教,父之过”,败家子葬送父辈产业,现在看来“富不过两代”就完了。那些富翁自以为给子女金钱挥霍,是提高他们的身份,实际是不但毁了后代,而且毁了自己。
著名教育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燕国材则认为我国在教育上的不公平发展趋势不断扩大,以致产生许多贫困家庭的子女,哪怕成绩再好也难于上大学、上重点高中或设施齐全的寄宿制学校,而某些“大款”之子,成绩再差,只要有钱,就可以上“贵族学校”的反常现象,政府应该想个办法,引导鼓励企业家、个体老板、少数高收入的白领阶层把钱拿出来投资教育,以资助“希望工程”,让寒门子弟得到良好的教育。
300万贫困生在上下求索
然而当某些所谓的校园富翁在追求高消费之际,他们忘记了中国尚有7000万民众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许多穷乡僻壤的农家子弟连几元钱的书费都交不起;他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连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每天在食堂吃素也要精打细算。由于缺少冬衣,他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们有的连肥皂也买不起,洗衣服用的是从食堂好心师傅那里讨来的碱面!陕西宝鸡的丁炜考上了复旦大学。他的父亲无力替他凑齐7000元学费。失望之极的丁炜最终以自杀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贫困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以上,共300多万人,仅山东地区就有四万多贫困生。多数贫困生来自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
目前,高校每年的学费平均约为4200到6000元人民币,相当于很多城市家庭一年的收入,这对贫困家庭来说的确是个沉重的负担。调查表明,有42%的调查对象和90%以上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受访者月平均支出在300元以内,而纯粹用于生活保障的费用则更少。调查还表明,普通大学生月生活和学习费用约为353元和185元,分别是贫困生该项费用的1.7和1.6倍。为节约伙食费,有很多特困生一天只吃两顿或饥一顿饱一顿。
同时,有20%的学生认为贫困对学业的影响较大,在人才济济的校园里,与衣食无忧、受教育条件优越的城市学生竞争,大多来自山区、农村的贫困生显然处于弱势,能够挣得奖学金的贫困生在校园里是凤毛麟角。贫困牵扯了他们更多的精力,造成更加沉重的身心负担,而且必须为获得收入而奔波。更让人痛惜的是,贫困生为了生存去打工,反而影响了学习,不仅与奖学金无缘,而且使自己的学业陷入危机。
有些大学生可以开着私家车上学,而一些特困生却要靠到处打工才能维持生计。这种两极分化的现实无疑对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造成沉重的压力。华师的课桌上曾刻着这样一句话,“穷人的浪漫是辛酸”。对于大学生高消费的现象,有关专家分析说,同学之间互相攀比,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越来越高的罪魁祸首。自尊心强的大学生,受不了“己不如人”的感觉,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紧追潮流,把消费抬得更高。这样,有些家境不佳的学生,既不忍心向父母伸手,又没有能力赚外快,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作为一名从穷山僻壤里走出来的孩子,没有比上大学骄傲的事情了。但是还没等到他把家庭拉出贫困的深渊,他的家庭却因为他的学费而在贫困中陷得越来越深。家人住的是一间建于六七十年以前的土坯房,屋子里只有一只光秃秃的灯泡和几件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家具:一张小饭桌、几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和几张铺满了毯子的床。为了学费家中已是债务缠身,家庭几乎面临崩溃。父母几年来都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从他上大学起家中就没有吃过肉。
贫困的生活造成了张力过于敏感自尊的心态,名校人才荟萃的现实又使他不再是最拔尖的人物,这彻底打破了他多年来的心理平衡。寒碜的衣着、浓重的地方口音也让他在生活优裕的同学面前自卑,这使得他彻底自我封闭起来。
走近贫困生,我们不仅震惊、同情,还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己——他们正挣扎在贫困线,正面临失学的危险,我们又为他们做过些
什么呢?
七.寒门学子且行且珍惜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人群,生活的坎坷不幸,造成了他们的困境,他们比同龄人早早地品尝到生活的艰辛,在为学业发奋图强的同时,时常还要被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困扰。但贫困不是学生的过错,一个人贫穷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他在心理上也把自己当
成一个需要社会照顾的弱者,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碌碌无为,那就完全地沦为一个“贫困生”了。
所有的社会都习惯于替强者捧场喝彩,只有战胜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扼住命运的咽喉。贫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如果换一种心态去生活,贫穷也许只是一种动力。青年的问题应该自己努力解决。特别是大学生,不能把自己当成弱者乞求社会照顾。如果不付出努力与劳动,始终是被动地等待,连自己都照顾不了,更谈不上发展和创造。与其用一百个理由证明自己贫困,不如用一个行动消除困难,战胜贫困!
贫困生要彻底脱贫就要转变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面对人生,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看到自身优点,树立自信,广交朋友,加强人际交往,向“青少年消除贫困
奖”获得者、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昊奖学金”特等奖获得者、“中国保护未成年权益优秀公民”、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刘向阳学习,在自强、自立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5.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 篇五
一、调查背景
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日程。从对其消费结构的调查,把握大学生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进而从其中反映的问题增强理财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二、调查目的大致了解城市大学生消费结构,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
三、调查对象
Xx学院各年级共98名同学。
四、调查方式
随机问卷调查。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8份,有效问卷82份。
五、调查结果
1、消费总额:
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学生占11.2%;
月消费750—1000元的学生占30.3%;
月消费500—750元的学生占39.4%;
月消费500元以下的学生占19.1%.从调查结果可知,月消费总额贫富差距大。大学生总体的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500元~1200元这一幅度,少于500元或多于1200元的两极分化现象比较少。而贫困生的消费额基本是少于350元。贫困生的生活标准与消费能力与普通学生差距相当大。个别同学生活费超过2000元甚至高于3000元,与月均500元以下的人数相当。约90%的同学表示,他们的生活费全部来源于父母,其余同学有过兼职的经历
2、消费项目(每份问卷处理后所得的上限、下限):
A.伙食费:40.8%——89.7%(平均40.2%)
除了在校内就餐外,校外就餐已经成为大学生饮食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每月到个体餐馆就餐的比例达到了被调查总人数的75.4%,每次消费20到200元不等。
B.服装:0.3%——32.5%(平均11.3%)
大学生对服装消费的档次越来越高,男生买衣服的宗旨是不买则已,要买就买质量好的、价格高的;女生买衣服则总是买个不停,只要自己喜欢的都会买回来,不喜欢了,马上就不穿了。
C.自主学习:8.9%——40.3%(平均10.4%)
学生买书的花销不在少数,尤其在考证考研上。此为,课外补习班的学费并非小数,英语班,考研班,过级班等。大学生买书看书以提示自我的现象存在,但仅限于少数。
D.恋爱:0%——50.7%(平均12.3%)
57%的大学生承认有恋爱经历,每年用于恋爱消费的钱从200-700元不等。大
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零食、逛街、泡吧娱乐、通信等方面,礼品消费是恋爱消费中绝对的“大头”,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
E.网费:0%——10.1%(平均5.3%)
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室友校园网,即每月20元的网费。
F.通信费:7.0%——41.3%(平均9.6%)
所有被调查的学生都拥有手机。学生月话费主要集中在50-100之间,约占了调查总数的62%,属于中档水平。其次月话费在100-150的有18%,而150以上的高消费者主要是月生活费在1000以上的 5位,与其的经济实力基本相应。G.人际来往:6.2%——50.2%(平均8.9%)
各种形式的聚会成为在校大学生消费的一个重点。对于同学之间花钱请客,大部分同学认为偶尔可以但不要太频繁。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学生每学期都要参加3到9次各类同学聚会。这部分消费基本上每学期需要150-600元之间。理由多种多样:老乡相识、放假归来、过生日、考试得高分、当了班干部、得了奖学金等都要请客吃上一顿,否则被视为不够交情。另一方面,大一至大三的同学娱乐花销主要用于社团活动等,而大四的同学由于实习工作等原因使交际开销快速增长。H.出游旅行:1.3%——20.3%(平均2.0%)
“游玩费”、“恋爱费”逐渐增长。随着旅游的概念进入现代消费,大学生也逐渐有了这方面的花费。据了解,大学生平均一年内会出游两次,跟集体出游或是与三两好友同游。
六、调查结论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这其中,部分学生的“休闲娱乐消费和社会交往消费”增长速度过快,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大学生消费的不理性,也反映了“消费主义”确实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消费主义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超前消费”甚至是“负债消费”,也导致了在消费时的“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给大学生本人和家庭都带了了一定的经济压力,部分大学生的心理也受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消费方面,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的合理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 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3. 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七、原因分析
我认为出现大学生社会交往型消费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因素:
1、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整体价值观对于大学生消费行为起到了强大的控制作用。由于社会行动出现越来越依赖人际交往的趋势,大学生也与时俱进地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他们未来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从生活、情感还是事业上,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使人心情舒畅,获取信心;还能够扩大人脉,办事顺利,有利于“提职”,对于现在乃至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帮助。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学生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不仅要获取友谊,结识朋友,发展恋爱关系,结交男女朋友,参加社团组织,获取社会经验,人际关系都是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相对自由的阶段,没有中学时期的压力,也没有日后工作的压力,追求享乐的想法便逐渐蔓延。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在消费问题上强调个性的张扬,把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极力证明自己的存在,喜欢自我表现。他们将钱用于满足社会交往欲望的消费,用来沟通感情,联络关系。这类社会交往型消费有时也是出于无奈,迫于整体价值观的压力,陷入不得不做的境界,在社会交往上消费以成为共同的价值观在这样的过程中,大学生们慢慢将价值观认定的角色规范化,形成自己的意识,并慢慢习以为常。
2、家庭环境塑造:
家庭在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化作用。从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的大学生,都是八零九零后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社会交往型消费形成的主要家庭原因有三:
(1).缺少独立意识:这一代的大学生,有着优越的成长环境,“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时代观念早已深入千家万户,在生活上不曾遭受过半点委曲,是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长大的,独立意识淡薄,在调查的149名大学生中,只有60%的大学生愿意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自己挣取生活费,20%的大学生从未考虑过此类问题,也就是他们在意识里没有为家庭和父母减压的意识。拿着父母的钱出去交际,很多大学生并未认为这有何不妥,此外,笔者发现拥有存款的大学生只有15%,相当大一部分大学生甚至从未考虑过储蓄的问题,因而在送礼请客方面的消费未免就显得经济压力沉重了很多。
(2).家庭的经济支持充足:在家庭中,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何种家庭,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经济实力,父母总会千方百计地达到孩子的要求,由于计划生育制度的施行,整个社会孩子的减少,使得父母更把唯一的孩子当作宝贝,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后勤工作”,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
(3).家庭消费观教育:家庭的全方位的呵护,无疑使孩子从小就滋生了优越感,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和性格。家庭的消费习惯,包括父母的习惯,都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有些父母喜爱交际,花钱大手大脚,孩子耳濡目染,将父母的行为习惯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逐渐就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交际的习惯。
3、同辈群体感染: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末期,从交往时间和交往频率来看,来自同辈的支持和认可对大学生行为的评价意义更大。同辈群体是一群年龄相仿、关系密切、并且在以建立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进行互动的人群所组成的群体。大学生进入大学生活后,同学和朋友就成为他们最常交往的人群。同辈群体的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他们之间很容易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学习的情况。同辈群体中的社会互动是个人和社
会能力发展的重要来源。首先,他们互相学习彼此认为“时尚”的行为,当他们中的部分人认可社会交往,倾向于投资于此类消费时,其他大学生就会发现他的人际关系正在逐渐变好,他的状态正是大多数同龄人所渴望的,因此他们学习进行社会交往消费,互相赠送礼物、聚会、吃饭,只是为了满足共同的愿望和欲求;其次,同辈群体中容易出现消费模式的攀比,当同龄人聚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们彼此已经将对方作为比较的标准,从众已经不再是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行为,他们更加注重炫耀、盲目的攀比。同辈群体的压力对青少年的行为取向有重要影响,排场和面子成为他们关注的问题。再次,他们渴望融入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富有支持性的同辈群体,而广泛进行社会交往,这种想法使得他们的相互影响中出现了极大的副作用,不但浪费钱财并且耗费精力。
4、个人动机:
当考虑到社会交往型消费行为发生的个人动机时,笔者将调查中出现的结果总结为主动和被动两种倾向。从主动方面来说,进行社会交往型消费时,行动者出于为自己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目的,他们所期望的行为结果是他们积极争取的,是他们采取主动的行为方式所进行的;另一方面是出于被动的压力,不得不融入群体而被迫选择社会交往型消费的行动。
八、解决办法
1、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立人”是大学之本,大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而且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而大学生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是大学生做人的一个重要体现。因此,高校不能把学生的花钱、消费仅仅视为大学生个人的、“可管可不管最好不管的私事”,而应积极地加以引导、启发和教育。
(1)倡导节约消费。要大力向当代大学生宣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乃至将来依然具有坚守和弘扬的价值。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国情教育、责任教育、爱心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重要方面。坚持教育与行为实践相结合起来,倡导学生从自身的点滴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少使用一次性用品、设立废旧电池回收点、尽量减少生活垃圾等等,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以适当奖励和宣传。
(2)主张合理消费。从年轻人的特点来说,大学生在消费方面追求新颖、时尚,本无可非议,但必须与自身实际情况要相结合起来。因此,学校要在学生中开展合理消费的教育,要教育学生:一是量入为出,即告诉学生不要随大流、盲目攀比高消费,而要考虑身及家庭的消费能力做合理安排。二是经济适用,即教育学生不要无原则地赶时髦、追新潮,在选择物品时要讲究实用、注重投资效益。三是统筹计划,即教育学生在花钱学会理计划、及时调整,尽量做到使自己消费全程基本平衡。四是身份相符,即教育学生在确立消费时,要注意自己是大学生的特殊身份,确立健康的消费心态,不赶时髦、不借债高消费、也不能无限制地追求高档名牌,要坚持“学习消费是主导、生活消费是保障、娱乐消费是补充”的原则。
(3)引导高雅消费。和其他社会阶层相比,大学生群体应该是属于精神食粮丰富的社会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追求一定的物质消费是完全合理的。相对而言,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精神文化消费水平,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应该要引导大学生加大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 提高他们精神消费的比重和质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智力性、发展性消费活动,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注重管理,形成良好的消费示范。
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学校要适当加以规范和管理,比如,制止大学生的高
消费行为,严令禁止大学生的抽烟和酗酒行为等。根据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从众心理和追求时尚的特征,学校教师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将对学生的消费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将对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具有直接影响,低年级学生的消费往往以高年级学生为效仿对象。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和完善引导学生正确消费的示范机制。另外,学校在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贷款等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力度,要恰当地和学生的消费情况结合起来,使他们的消费与荣誉、利益挂钩,特别是要制止大学生用所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等去开展请客吃喝玩乐活动,让优秀学生、贫困生在学生中充分形成勤俭节约的示范形象,进一步带动广大学生合理消费。最后,对于那些个别采取偷、抢、骗等违法乱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的学生,要严肃处理,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3、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
消费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它涉及的内容很广,诸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等。大学生虽然是文化修养层次较高的群体,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自己支配自己的日常消费,对于消费知识的了解并不多、不够系统。
因此,高校有必要为大学生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消费指导:一方面可通过开设有关消费知识的课程或讲座、举办消费知识竞赛、成立大学生消费社团、协会、咨询和指导机构等形式,让大学生掌握一般的消费常识,并在掌握一定消费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识辨力、评价力、挑选力,克服消费过程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计划性、合理性,以正确的方式、方法进行消费活动,获得良好的消费效益;另一方面应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工作机会和创造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要积极为贫困生开辟出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鼓励学有余力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学校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开辟专门岗位、确定管理办法,促使大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这不仅能改变学生对国家、学校和家庭的依赖心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真正体谅到父母供自己上大学的艰辛,自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自主、自强、自立精神,同时也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姓名
6.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 篇六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XX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8.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⒊在一个地区的各大院校周边开设连锁快餐店,提供专门针对学生的特色饭菜,并凭借良好的快捷的服务,干净卫生的就餐条件必能赢的广大学生的青睐。
7.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 篇七
1 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1 从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水平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 手机费、网费和恋爱支出甚至超过了伙食费的开支, 购买高级电子产品和奢侈消费的“高消费”现象比较严重, 绿色消费观念薄弱。
调查显示65.6%的男生和72.4%的女生月消费额集中在500~800元, 男生的月消费要明显高于女生。主要体现在饮食和恋爱方面的消费开支要远大于女生, 不少男生因为“爱面子”、“耍风头”铺张浪费, 畸形消费。随着年级的增长, 学生的月消费逐年增加, 月消费额在800~1200元的学生比例由大一的15.8%增加到大四的30.3%, 这主要是因为考研、求职等相关费用的增加, 一名大四的男生表示:自己在一年多的考研准备过程中, 除了生活费以外, 参加培训班, 购买书籍和营养品等费用开支超过了1万元。
1.2 从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男女学生都把品牌和质量放在购物选择的第一和第二位, 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商品, 追逐潮流, 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理性且突出个性的一面。
调查表明, 79%的大学生将商品的品牌和质量作为购买的首选, 尤其在购买电子产品、衣服和化妆品时, 58.1%的人购物首选专卖店, 因为他们认为专卖店商品的品牌效应和质量都是比较过硬的。其次, 大学生购物喜欢追逐潮流, 盲目跟风, 扎堆购物, 更喜欢网购, 手机更换频繁, 3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在大学四年期间用过超过三个以上的手机。
1.3 关于大学生的消费期望值分析
不少学生对现在的生活状况并不太满意, 认为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不够花, 与自己的期望不符, 选择不满意的男生为41.9%, 女生为43.9%。分析原因, 一方面是方面的物价上涨, 消费增加, 而父母提供的生活费没有增加。其次, 是因为一些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 攀比、追求时尚, 讲究牌子, 关注品牌, 紧跟潮流等不健康的消费观念使得大学生消费期望值过高。而且, 期望值也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增长, 大一学生期望自己的月生活费在600元以上的占25.8%, 而到大四时这一比率则上升为65.6%。76%的大学生将他们的生活费期望值定位在800~1200元。
2 通过分析,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形成有以下原因
2.1 从家庭环境的角度分析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娇生惯养, 祖辈和父辈经过艰苦的打拼, 形成了比较优越家庭环境, 对于孩子的需求基本上是有求必应, 饮食、穿着、打扮等方面都是什么好、什么贵, 就给孩子买什么, 家长之间也存在攀比现象, 家长在子女上的消费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误导的影响。
2.2 从社会背景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 经济迅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 西方式的消费观念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消费观念, 假日休闲消费, 节日疯狂购物打折商品的行为不断影响着消费心理正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的大学生, 而他们又缺乏消费观念教育和引导, 只有盲目地跟随潮流。
2.3 从大学生自身原因分析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 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 但心理上还处于青春期的矛盾与冲突中, 既想尽快参与社会角色, 有害怕自己把握不好而出洋相。这种矛盾心理也体现在消费观念方面, 为了购买豪华的奢侈品去包装自己, 为了一次老乡聚会, 给自己撑面子, 大学生往往一次就耗掉了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 靠借钱为生, 甚至有的大学生办理了信用卡, 整日以透支为生。
3 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绿色”消费十条建议
3.1 意识“绿色”——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消费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 它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 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 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 形成绿色消费的意识形态, 和国际化的消费观念接轨, 指导自身的消费行为, 进而影响和带动周围消费者正确合理的消费行为, 是目前倡导大学生健康消费的首要途径。
3.2 计划“绿色”——制定每月“绿色”支出计划, 节制消费
好好规划一下每个月的大致支出计划表, 然后分门别类将费用划分好, 严格督促自己按照支出计划表执行消费行为。若担心用钱过度, 可以选择把钱存入银行, 或者每天限制随身携带金额, 以此来约束自己不良的消费行为, 逐渐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
3.3 消费“绿色”——遵守3R的原则, 环保选购, 绿色消费
3R的原则即re-evaluate、reuse、recycle, 首先, 大学生消费者要用环保的眼光去评价与选购商品, 审视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不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其次, 为了节约资源与减少污染, 应当多使用耐用品, 提倡对物品进行多次利用。最后是大学生要注意在生活中, 注意购买可回收循环利用产品, 并且将废弃物分累处置, 不乱扔垃圾, 学会“变废为宝”。
3.4 消费“绿色”——理智消费, 避免一时冲动, 过度消费
大学生心智还未成熟, 面对社会上的太多诱惑, 在购物时往往陷入各行各业的促销手段和陷阱中, 因为贪一时便宜而买了一些不实用的或者暂时不用的东西。所以在购物前可以列出购物清单, 完成任务后就应该马上“打道回府”, 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也间接延长的旧的商品的使用寿命, 减少的废弃物的排放, 符合绿色消费理念的要求。
3.5 资源“绿色”——最大限度地利用免费资源
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来都是环境保护的主题, 对于绿色消费而言也是尤为重要。大学生的身份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充分利用你的学生身份, 你可以享受到许多方面的实惠。我们还可以列举许多学校提供的免费 (或收费相对低廉的) 资源:图书馆是一个聚宝盆, 对一些不太常用的参考书, 与其去书店买不如去学校图书馆借来看来更经济。还有计算机房、语音室、文印中心等等这些场所的功能如果能好好开发利用, 将减少大量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节约了资源, 创造了额外价值。体现了环保消费, 绿色消费的宗旨。
3.6 创造“绿色”——自己动手, 创造绿色财富
能够通过DIY的方式, 可以是废旧物品“变废为宝”, 不能不说是一种经济实用, 绿色环保的好方法。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物质的本身价值, 还能减少不必要的消费, 对于环境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3.7 心态“绿色——”摆正不良消费心态, 减少“享受性”消费
大学生中, 过度消费, 攀比消费, “炫富”消费的享受型消费观是极不正确的。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思想道德修养, 懂得父母的血汗钱来之不易, 不应该随意挥霍, 学生时代是奋斗的时代, 而并非过度享受。大学生要把握好消费尺度, 减少享受性消费。
3.8 发明“绿色”积极创新, 发明创造绿色产品
校园内的各种竞赛, 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条件去开发和创造新型产品。绿色产品的范围极广, 有食品、洗涤用品、机动车、照明、家电、服装、建筑材料、化妆品、染料等无污染、无危害、可循环使用的各种产品。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开发绿色产品的多样性选择, 大大拓展了大学生发明创造绿色产品的思维模式。
3.9 认知“绿色”——加强对绿色商品的标志的认知能力培养
大学生应当加强对绿色标志的认知能力和绿色产品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购买物品时能很好的辨别绿色产品, 培养绿色消费观念和习惯。同时工商、环保、质量检测等部门还应加强对绿色产品的生产、销售渠道进行严格的管理, 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3.1 0 交易“绿色”——充分了解市场, 进行二手货“绿色交易”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过的课本、参考书等对自己可能用处不大, 但可能正是别人苦苦寻觅的东西, 以相对便宜的价格转让, 既充实了自己的钱袋, 又造福了别人, 同时也达到了资源的多次利用。通过举办跳蚤市场, 二手网交易, 可以把旧货卖个好价钱, 让它们继续“发挥余热”。这种二手交易也属于“绿色交易”范畴, 是绿色消费的重要形式, 符合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 应当大力支持和鼓励。
大学时代是理财的起步阶段, 也是学习正确消费观形成的黄金时期。绿色消费是带有环境意识的消费活动, 体现了人类崭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和舆论先导。可持续消费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大学时代为自己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消费习惯, 往往可以受益终生。而且大学生是身处社会与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 因此大学生既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会如何绿色消费, 如何正确理财, 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习惯, 在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的同时也为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摘要:本文依据对近6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 分析武汉地区高校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情况, 并对其中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并提出倡导绿色消费理念, 在增加大学生的理财知识和理财基本技能的同时,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可持续消费和符合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意识和成熟的消费观。养成最适合自己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消费习惯, 系统地规划好自己的金钱, 提高自己的财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调查,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姜言秀.绿色消费:循环经济在消费领域的实现形式, 2010 (02) .
[2]高守贵走进当代大学生消费[J].消费经济, 2004.
[3]张立彬著.大学生消费道德亟待关注[N].光明日报, 2003.
[4]王美英.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和教育引导[J].学术纵横, 2008 (6) .
[5]张丽娜.消费社会学视野下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08 (7) .
[6]迟爱敏.浅议大学生的消费观[J].中国科技教育 (下半月) , 2008 (9) .
[7]王华.在校大学生信息消费及误区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25) .
8.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创业意识;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普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13年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为699 万人,2014年为727万人,2015年将达到749万人,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自主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中医药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使命,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不仅能够缓解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还能够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并且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当前人民生活水品不断提高,大众对于自己身体的健康及保养也越来越重视,中医在保健及养生方面的优势簇生了许多新兴行业,中医保健、中医美容、中医减肥等行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
二、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为调查研究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我们对山东中医药大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科共计500名在校生及应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有效问卷472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与汇总,总结出以下结论:
1.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较高
据统计发现,有45%的同学表示会考虑创业,其中男生占多数,18%的同学表示无创业意愿,其余同学表示不确定;另外有42%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可以通过创业来增加相关经验,为将来打好基础,32%的学生不赞成在校期间创业,认为应当专注于学业,其余学生持中立态度。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较高,对于创业并非完全抵触,但创业率低却又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据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字表明:山东中医药大学2014届毕业生共计4607人,自主创业1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0.39%。
2.创业知识与能力不足是阻碍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原因
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63%的同学认为创业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创业知识的缺乏与创业经验的不足,32%的同学认为资金不足是创业的最大阻力。由此可知,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缺乏创业知识来源与创业实践平台,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使得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不得不选择放弃。
3.大部分学生对国家出台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不了解
据调查研究,对于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法规,73.5%的学生表示不清楚,仅有1.7%的学生表示会经常关注,对相关政策非常了解,其余学生表示会偶尔关注,知道一点。另外,有58%的学生不知道“挑战杯”创业大赛,由此可知部分大学生对于创业政策及创业活动了解甚微。
4.学校提供的创业教育及创业环境不完善
对于学校是否应该开展创业教育问题,63%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并希望能够与创业成功者沟通交流,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创业知识与经验,11.8%的学生认为创业教育课程没有必要,其余学生认为无所谓。以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强烈意愿,希望能够接触创业知识,为以后实现创业梦想做好准备。
三、解决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有效解决大学生创业意识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教育与指导大学生具有正确的创业意识,又要从实践上搭建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树立明确的航标,更要在创业实践中解决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意识问题。[1]具体途径如下:
1. 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创业将是解决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专业的特殊性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医药行业关系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获得医药营业资格的前提是拥有相关《医师资格证》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因此,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不仅需要提高自身创业能力,更需要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与执业水品。
2. 加强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首先,学校应努力培养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新的就业观念,指导学生做到“三破三立”:破除等待国家安置的旧观念,立自主创业的新观念;破一业而终的旧观念,立准备从事多种职业的新观念;破安于现状的旧观念,立开拓进取的新观念。[2]通过创业意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选择创业道路的重要意义。第二,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聘请一些成功企业家及创业成功者来校担任创业导师,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导师队伍,分别为学生传授创业理论知识及经验指导。第三,与企业、社会联手,为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创业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的走进创业,了解创业,激发学生创业灵感,为将来创业积累必备经验。
3. 政府应当扶持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服务及创业环境。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发挥相关部门机构的作用,实施鼓励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与措施,确保大学生创业的绿色通道,为创业学生排除阻碍、减轻顾虑,为学生提供良好创业环境与政策支持。
总而言之,提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意义重大,学校与政府都应积极应对,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创业知识,更要为学生创造良好创业条件与创业环境,为中医药院校学生创业保驾护航。(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山东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编号14CY003)。
参考文献:
[1] 程宇昌,温乐平.大学生创业意识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79.
9.网购消费人群的特征分析调查问卷 篇九
网购消费人群特征分析
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山东工商学院的学生,为了解社会群众的网上购物的相关行为特征展开了这项调查。忠诚希望您如实填写。谢谢您百忙之中抽空参与本问卷的调查!(只供学习分析所用,无任何商业用途)
1、您进行网购的平均周期为?()
A.一周及以下B.一周到一个一个月C.一个月到六个月D.六个月及以上
2、您的性别?()
A.男B.女
3、您的年龄?()
A.18岁以下B.18~30岁C.30~50岁D.50岁以上
4、您的文化程度?()
A.高中及以下B.专科C.本科D.研究生及以上
5、您的月收入水平?()
A.2000元以下B.2000~3500C.3500~5000D5000元以上
6、您上网购买那些商品呢?()(可多选)
A.电子产品(手机、电脑等)B.服装、鞋子等C.书、辅导资料等D.食品零食类E.生活用品(家居用品等)F.化妆品类H.其他
10.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及分析 篇十
至2014年底全国高等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数超过2500万,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已是消费创新的主力军之一。在当前,他们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他们的消费行为也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他们虽然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并拥有了对资金的使用支配权,但是传统社会家庭结构导致其在独立支配资金时又表现的无所适从,因而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到物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攀比等不良理念的影响,加之大部分学生可供支配的资金都是来源于父母的资助,以上因素都使得在校大学生这一消费群体的行为呈现出非理性、不合理等负面特点。为了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科学分析其消费行为的动因,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我们以杭州2所高校的学生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开展了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调查对象和方法
我们选取了杭州市2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2所高校分别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有效被调查对象178人,其中男生98人,占被调查比例的55.1%;女生80人,占被调查比例的44.9%;调查过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调查,并在学校周边消费场所对个别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了实地观察。大学生消费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总体消费情况
(1)每月消费总金额调查发现,大学生平均每月的消费金额约为1200元。
(2)消费资金主要来源:有65%的被调查对象其消费资金全部来源于父母的资助;有25%的被调查对象其大部分的消费资金来源于父母资助;只有10%左右的被调查对象其消费资金主要依靠自己的收入,在这部分学生中,从事兼职的收入和奖助学金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比例高达90%。根据访谈调查,从事各种兼职活动是大学生非常愿意接受的收入来源,在这部分学生看来,兼职不仅可以获得收入补贴自己的日常消费支出,还能增长社会经验并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3)主要消费类别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支出是每月的基本伙食,调查发现,除每月伙食费支出以外,按照支出金额的比例高低依次为日用品、通讯费、社交费用、零食饮料、衣物饰品、书籍等。访谈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社交方面以及与个人形象相关方面的消费从不吝啬,部分学生在书籍方面的支出也是非常可观的。此外,恋爱消费支出在一部分男生的总支出中也占据了很大的份额。
(4)对自身消费状况的认知为了考察在校学生消费行为的自觉性,特别设计了对其自身消费状况认知方面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5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开销比较理性,不存在超支情况;13.6%的学生认为自己每月的开销超过了预计;31.7%的学生认为自己每月生活费都有结余。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能够控制自己收支的平衡,并不像普遍认为的那样存在着奢靡、浪费的情况,节制、合理的消费状况仍是主流。
2.2 大学生消费差异性比较
(1)性别间的消费差异在整体的消费金额上,男生与女生相差并不大。男生在伙食方面支出比例高于女生,女生在通讯和购买化妆品方面的消费支出高于男生。男生与女生在衣物方面的花费基本持平。而在恋爱方面,男生消费要稍多于女生,这也比较符合男生付费的恋爱规则和社会文化。
(2)不同年级间的消费差异调查发现,大学生在低年级时的消费观念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是不能合理安排消费支出,以至于每月月初花销很大,月末资金窘迫;二是花销非常谨慎,能省则省,以致月末还有结余。尽管每个被访谈对象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整体而言,在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处于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无论是在刚入学时过度消费还是过省消费的学生,随着自身经验的不断增长以及对生活自主性的增强,在较高年级时已经可以主动规划和调整自己各方面的开销。例如部分被调查对象有些时候社交活动多一些,相应开销就稍微上涨一些,那么接下来的时间里就会缩减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支出,以平衡自己的消费支出状况。此外,较高年级学生的消费支出普遍呈现上升的态势,一方面是由于在高年级时通过兼职或奖助学金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相应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毕业就业方面的支出(如出去找工作的交通费、社交费、服装费等)有所增加,拉高了自身的消费水平。大学生消费行为原因分析
3.1 自我消费意识的成熟
大学阶段的学生,往往表现出生活的独立性和依赖性并存的特点。由于离开家庭独立生活,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成熟所萌发的自主消费的需求及日益增长的消费自主意识,自我支配要求的独立性应运而生。然而在中国传统家庭的消费关系中,大部分学生扮演的是被安排、被支配的角色,缺乏消费资金规划的经验,本身需要依赖父母或家庭的指导。这种独立性要求与依赖性的现实形成一对矛盾,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极易步入消费误区。
3.2 攀比消费心理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作为具有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在时尚科技产品、高档时髦用品、名牌服饰和化妆品方面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自身家庭可以承受的范围内,追求时尚和新奇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方面的消费需求超出了个人和家庭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在爱时髦、虚荣心的驱使下形成与其他学生攀比的心理,盲目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生活,便会陷入非理性消费的恶性循环中。这样,一方面对于家庭而言是无度的索取,甚至陷入“啃老”的消极状态;另一方面在这种攀比心理的驱使下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3 多元化消费观念的存在
与自己的父辈相比,在校大学生在消费观念方面已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多元化的消费观念。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做到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能够通过兼职或其他方式增加自己的收入,形成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而另一部分学生或沉溺于网络消费陷阱,或为过度的社交消费所累,或背负着沉重的“恋爱消费”负担,最终导致消费缺乏计划和节制,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消费观念。
3.4 消费观念教育的缺失
父母本应成为孩子在消费观念教育方面的第一个老师,然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母往往缺乏培养孩子自主理财合理消费的习惯,或越俎代庖安排孩子的一切消费支出,或娇生惯养满足孩子的一切消费需要,这都将导致孩子缺乏消费行为的自控力。而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虽然有相关内容,但往往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家庭和学校在消费观念教育方面的双重失位都不利于在校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的对策建议
4.1 规划合理的费用支出
大学生无经济收入,父母给予的生活费是有限的,因此要合理规划每月、每季度、甚或每年的生活费,让消费处在一个平衡的尺度中,尽量避免超支情况的发生。养成日常支出记账的习惯,既能让自己很清晰地了解消费情况,也能对总体的收支平衡进行把握和控制。通过规划和记账,可以发现自己在消费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让消费始终处在合理的水平上,自己也能拥有更强的生活自主性。将记账作为一种消费记录的习惯将会极大地提升自身的消费观念和理财能力。
4.2 建立合适的消费结构
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大学生可以大致地划分好必需品、一般品、奢侈品,必需品要首先满足,一般品要按照个人的条件予以满足,而奢侈品则在自身无经济能力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对消费品分类的习惯能使自己的消费做到井井有条,也更能体现消费的价值,即便是处在商业氛围浓厚的环境中也能对自己的消费行为做到自控和管理。应当树立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的消费观念,在精神消费中又应特别重视用于知识、非智力的文化消费,防止片面追求消遣性、娱乐性、享受性的消费,建立健康的、适合自身身份的消费结构。
4.3 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
大学生要注重培养正确的消费习惯,一方面做到“开源”,即培养自己的赚钱能力或理财能力,特别是那些经常超支的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兼职,用自己的能力弥补经济上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向父母伸手要钱补贴;另一方面要做到“节流”,在满足基本需要和合理需求的基础上,养成储蓄的习惯,坚持将自己日常开支之外的结余储存起来,在毕业之后也会成为一笔可观的资金,为自己迈入社会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
4.4 为大学生健康消费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除依靠在校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靠高校和家庭共同进行的消费教育。消费教育是指以提高消费者素质为宗旨,有目的、有计划地向消费者传授消费知识、消费经验、消费技能等内容,并对其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校内各种手段,引导正确的消费舆论:对于贫困学生群体,要引导他们坦然面对现实,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则要引导他们在学习方面多投资,不要过于注重物质享受。父母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行为是子女最初的效仿对象,因此父母应当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结语
大学生的消费观是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建设者,理应培养起理性的科学的消费观,这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社会消费文化良性培育和国家消费战略的正确导向。消费文化良性培育和国家消费战略的正确导向。小组成员
【医药消费心理学调查分析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我国体育消费分析调查报告11-13
大学生消费调查分析系,调查问卷09-03
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报告07-27
中医药文化调查问卷08-14
医药市场环境分析09-18
医药电商行业前景分析11-17
医药公司财务报表分析06-28
宁夏医药商品分析报告07-29
消费心理调查问卷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