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精选8篇)
1.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 篇一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讲授新课: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960年,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登上王位,建立宋朝,史陈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2.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和封建文化。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汉人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政治家。
4、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权,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色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人民。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辽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军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败了辽军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军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人民愿望的。7.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人民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汉人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人民从事农业。2.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人民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三、碰撞中的融合
(四)小结:
唐朝瓦解后,分裂割据局面又一次出现。继五代十国后,又有契丹族建立的辽、汉族建立的宋、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等政权并立。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有斗争,更有融合、交流,中华民族大家庭继位魏晋南北朝后又进行了一次新的组合。中原地区的封建生产方式继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推开,从东北到西北、西南(大理国)等边疆地区都先后建立了封建制度,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澶渊之盟 1.北宋的建立 2.契丹的兴起
3.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4.契丹改国号为辽 5.北宋初年两次对辽用兵 6.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7.辽宋边境的互市
二、宋夏和战 1.西夏的建立
2.宋夏之间的和战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三、碰撞中的交流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说 课 材 料
清镇六中 况斌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及内容
本课内容是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中的第一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本课对学生理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一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课本内容包括二部分:
1、澶渊之盟
2、宋夏和战3.碰撞中的融合。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政权。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 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人民之间关系的主流。
二、教学设计
本课导言具有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我在上课之初让学生齐读,以便在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一课中,赵匡胤、“陈桥兵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契丹族和党项族则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民族,封建化进促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讲故事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让学生认识到三个政权的并立;并通过有关图片讲解和适当地补充知识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习效果,以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全课的说课材料。
2.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 篇二
1.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2.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知识与能力
掌握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的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了解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
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难点
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时代》,1976年到1997年邓小平共有8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其中两度成为风云人物。他的入选理由是“他改革了国家,也改变了世界。他的名字总与中国令人称奇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让我们追寻着伟大领袖邓小平的足迹,共同探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史料 在粉碎了“四人帮”后,社会上和党内出现一些思想动向。一方面,在一部分人中,仍然存在着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状态,阻碍着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贯彻;另一方面,极少数“四人帮”的党羽,利用中国共产党发扬民主的机会和“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困难,宣扬无政府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共产党的领导,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反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从“右”的方面歪曲和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在这样两种思想倾向的影响下,造成了一部分青年思想混乱。针对这种情况,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
教师:实行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必须坚持什么?
学生:四项基本原则。
教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指的是什么?
学生: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史料1 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致开幕词第一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整个新时期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胡耀邦在会上作“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政治报告。
史料2 在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系统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教师:在两次会议中邓小平分别提出了什么理论?
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教师:史料2中所提到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指的是什么? 学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教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学生1:中共十二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学生2: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为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邓小平南方谈话
史料1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通称“南方谈话”。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个重要讲话,不仅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最终成熟和形成,而且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中国90年代的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对21世纪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仍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史料2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就赶快改,新问题出来加紧解决。
教师: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师: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什么影响?
学生: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史料 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会场。
教师: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教师: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史料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教师:中共十六大上,哪一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学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学生:(结合教材回答)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史料1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史料2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摘自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 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教师:中共十七大上把哪一思想写进党章? 学生:科学发展观。
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史料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
教师:中共十八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1)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2)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4)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邓小平理论的地位与作用。经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等重要会议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必将继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中共十八大上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中共十三大: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4.邓小平南方谈话
5.中共十四大: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6.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3.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 篇三
一、学习目标:
1.简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历史背景。2.概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认识彼得一世改革与俄罗斯帝国建立的关系。
二、课标解读:
1.从总体上把握彼得一世改革前国内外形势,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及紧迫性。2.分析改革的内容,认识其移植西方文明、开展欧化改革的特点。
3.通过分析改革者的阶级性,认识改革虽然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但性质却是封建性质改革。
三、授课过程 导入:他是谁?
他被俄国参政院封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恩格斯评价他为“真正的伟人”。
俄国著名的思想家赫尔岑评论说:在他野兽般的巨掌中有俄罗斯的未来。
在克里姆林宫普京办公室唯一的画像是他,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普京总统饱含深情的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他。”
他就是俄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沙皇——彼得大帝
有人说,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那么彼得大帝是怎样“以一人之力重塑一个民族、缔造一个国家的”?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对一场改革的学习,一般从哪几个方面?
板书:背景(为什么改)内容(怎么改)影响(改的怎么样)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和可能性)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迅速,俄国闭塞落后。
第 1 页第 1 页 西欧的发展:荷兰在17世纪称霸海洋,英国在17世纪完成政治变革,牛顿对宇宙的认识带动科学的发展,法国在路易十四的带领下17世纪中叶称为西欧首强,法国文化艺术繁荣,巴黎称为时尚中心。
俄国的落后:
(1)军事上没有海军只有陆军;(2)经济上只有21个手工工场;
(3)政治上部门职责不清,贪赃枉法,地方势力成为独霸一方的小沙皇;
(4)识字率最高的莫斯科,识字的居民只占23.6%。(百人之中识字的不超过三人)2.俄国急于控制波罗的海、黑海,打开通向欧洲的海路。
油画 《初见波罗的海的彼得》
俄国需要的是水域。这句话„„成了他(即彼得)一生的座右铭。——马克思
出海口:一个国家的入海通道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力量。俄国除北冰洋外,入海通道十分有限。
17世纪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准内陆国,通往波罗的海的道路有瑞典阻挡,通往黑海的道路上有土耳其阻挡。唯一起着海上大门作用的是阿尔汉格尔斯克——白海上的一个海口,但它一年有9个月的封冻期。此外,从白海到西欧国家的海路,比从波罗的海出发的路程要长一倍。俄国迫切需要打开通往先进欧洲的海上通道。
3.1689年,彼得一世正式掌权。
彼得一世(1672.6.9~1725.2.8),四岁丧父,十岁继位为沙皇(1682年),十岁继位为沙皇,与同父异母的哥哥共享皇权,姐姐索菲亚摄政,掌握实权。十七岁 率领“少年军”平息索菲亚策动的叛乱,正式掌权。复杂艰险的权利斗争也塑造了彼得坚毅的性格。
4.彼得一世出访西欧,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形势。
1697年,俄国派出一个由250多人组成的高级使团出访西欧,彼得一世化名彼得·米哈伊洛夫,装扮成一名留学生,随团出访,他们先后在荷兰的萨尔丹、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等地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聘请大批科技人员到俄国工作。此次访问历时18个月,后因国内发生叛乱,彼得赶回俄国。
在了解俄国了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之后,我们会发现它的改革是“不可避免的”。
第 2 页第 2 页 我们来看改革内容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
1、军事改革:a实行义务征兵制 b发展海军。
军事改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主要内容。实行义务征兵制,保证士兵的来源,创建新型军队。开办炮兵学校、海军学院、工程技术学校。他亲自主持制定了一些重要的军事条令和章程。如《海军部章程》,确定了海军的编制、战舰的等级。调整军队统帅的机构,引进国外的新式武器和战略战术。
彼得一世军事改革使俄国称为欧洲的军事强国之一。到彼得一世当政末年,俄国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陆军和海军,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2、经济改革:a鼓励私人办企业 b实行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16-18世纪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学说和经济政策。它主张政府应该控制国家的经济,以便削弱竞争对手的实力,增强本国的实力。它的内容包括:第一,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第二,一个国家的财富必不可少的是贵金属如金银等。它如果没有或无法获得贵金属矿物,就得通过贸易来取得。第三,对外贸易必须保持顺差,即出口必须超过进口。重商主义为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良好的气候,提供了获力的前景。
为鼓励私人办企业,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俄国在1721年颁布法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
通过上述措施,彼得一世时期,俄国的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手工工场数量猛增至240多个,俄国的商业贸易出现空前的繁荣。对外贸易大幅增长。加之彼得一世制定的数目繁多的税收的收入,俄国的经济实力大增。
3、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 a中央设置参政院b地方设总督c废除旧贵族特权。
在中央设立参政院,参政院由9名参政员组成,是直属沙皇的国家最高管理机构。参政员不一定是贵族出身,但必须是沙皇的亲信,支持沙皇的政见。
在地方,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彼得一世设立省级行政单位。1708年,把全国分为8个大省,每省设总督一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各省总督必须忠于沙皇,直接听命于中央,后曾设为11个省。
在官吏选用方面,他把文武官员分成14等级,非贵族出身的人只要才干出众也可得到提升,只要升至8等官衔便可获得贵族称号。这就打破了传统的论出身取士的做法。这个政策提高了文武官员的素质,加强了沙皇政府的统治。
第 3 页第 3 页
4、文化教育与生活习俗改革:a派遣留学生到欧洲学习,聘请外国人到俄国传授先进的科技b发展各种公共事业c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彼得一世回京后,得知沙皇回京消息的领主们纷纷前来祝贺沙皇胜利归来。但彼得一世却拿了一把剪子,将平定叛乱有功的领子的胡子剪落。在当时的俄国,留胡子是一种时尚,大胡子是仪表威严、品德端庄的象征。教会认为,胡须是“上帝赐予的装饰品”,是俄罗斯人引以为傲的珍品。大主教把剪胡子视作大逆不道的罪孽。然而随着彼得一世挥剪剪须,一场迈向现代化的改革也揭开了序幕。
推行西方文明生活方式,以适应新的经济生活和军事生活。如着短装、剪胡子等。他下令贵族子弟到一定年龄必须上学,不毕业就不准结婚。他还强行推广西欧上流社会的社交习俗;出版《青春宝鉴》,作为年轻人的行为准则。《青年手册》编写得很详细,甚至有些琐碎,诸如“在大街上走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斜眼看人;要挺胸昂首、径直向前”以及“吃饭不要把手放在盘子上,不要摇晃着腿,不要吧嗒吧嗒的出声,不要用手擦嘴”等等。为了提高人口素质,彼得规定,尚未学会算术和几何的贵族子弟不得娶亲;不能胜任工作的不得结婚,禁止父母包办的契约婚姻等等。
通过对改革内容的了解,我们能看出彼得改革的特点是——军事改革为主,其他方面配合;手段强硬;全盘西化。改革不可避免的会触犯一些人的利益——旧贵族,彼得用残酷的手段迎击旧贵族的反对,镇压禁卫军的反叛,将反叛者全部绞死,亲自审判反对改革的太子并将其处死。
治国之道莫过于坚决维护各项国家法令,制定法令而不维护它,或者像洗牌时,把各种花色的牌混合在一起那样玩弄它,法令就会形同一纸空文。——彼得大帝
三、俄罗斯帝国崛起——改革的影响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
材料一:彼得大帝,被称为“俄国之父”,他亲手将俄国推入了现代世界。他深知“拖延就是死亡”,所以挑战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推动巨大的变革,将数百万人脱离黑暗时代,使俄国逐步成为横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材料二:马克思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国腾空而起。”
材料三:正如俄罗斯哲学家别尔嘉耶夫所说:“彼得大帝的改革完全是不可避免的,以前的进程为其作了准备,同时,它又是带强制性的上层革命„„彼得大帝的改革对人民是如此巨大的痛苦,但没有彼得的强制性改革,俄罗斯就不能完成自己在世界历史中的使命,也不能在世界历史上获得自己的发言权。”
改革的积极意义:
第 4 页第 4 页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存在的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改革的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实质:强化了农奴制
(列宁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彼得一世的改革巩固的是贵族地主和商人的统治,只是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并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而是沙皇专制王朝推行的封建性改革。但改革受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客观上促进了俄国工商业的发展。
俄国1712年迁都圣彼得堡。1721年取得了与瑞典的北方战争的胜利,夺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1721年10月22日,俄国参议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创立的功绩,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国号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
“我不能亲手建成和看到一个强大的俄国,但我的继承者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直到目标的实现。”——彼得一世
问题延伸
第 5 页第 5 页 革命导师马克思最为褒奖的 “18世纪的两个伟大帝主,一个是中国的康熙大帝,另一个俄国的彼得大帝。”和彼得一世同一时期的清朝康熙大帝有哪些杰出政绩?两位大帝的政绩有哪些异同之处?你认为哪一位大帝的政绩更突出,为什么?
俄罗斯的彼得大帝与清朝的康熙皇帝,两人一生中有好多惊人相似。比如两人同处在封建的专制时代,康熙生于1654年,比彼得大18岁;两人都是幼年登基,康熙8岁,彼得10岁;康熙的摄政王是祖母孝庄皇太后,彼得的摄政王是外戚索菲娅公主,彼得17岁借势以少年游戏兵团粉碎了外戚索菲娅公主的政变,夺取了政权,康熙14岁则以儿童团捕杀了专权的辅政大臣鳌拜;两个人都很热爱学习,彼得会英文、法文等国文字,康熙也爱几何、天文等学科;两人学习的目的都是想自己的国家强大。
但是,彼得、康熙热爱学习也有不同。彼得将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文化、科技推及到俄罗斯全国;酷爱学习的康熙也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但仅仅限于个人爱好,仅仅局限于皇室和近臣的小圈子,在皇亲近臣中显摆出“天子”无以伦比的聪明;彼得热衷于航海,俄罗斯却没有出海口。中国有出海口,但康熙却不热衷于航海;彼得富国理想是把俄罗斯从野蛮、落后、愚昧的状态,改变成一个具有现代文明的强国;康熙则是建立强大的康熙王朝,概念有些模糊。170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值的23.1%,而俄国仅占3.2%;而俄国170年—182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远远超过欧洲和世界平均速度,更远远超过中国,大踏步跨入西方列强行列。
彼得毕竟是一个封建帝王,他从贵族的立场出发,制定的一些政策加强了对农奴及广大人民的剥削,使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这是他的客观局限性。彼得进行改革是建立在对人民征收苛捐杂税的基础上的。1719 年普查人口, 1723 年规定奴仆也须交人丁税, 人丁税的交纳, 使国家收入大幅度上升, 加强了对农奴的剥削, 也加强了贵族对农奴的控制, 使许多自由民及奴仆都变成了农奴。
彼得提高地主阶级, 帮助新兴商人阶级和巩固这两个阶级的民族国家都是靠残酷地剥削农奴来进行的。彼得的改革是为了加强贵族地主的统治, 而不是削弱。总之, 他的改革归根到底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而不是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还有就是彼得在改革时, 有时手段野蛮、残酷。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 这可说是他的主观局限性。彼得性情粗暴, 精力充沛, 他在对付政敌的时候手段残忍, 在改革时有时也用野蛮手段, 使人民苦不堪言。他的专制、集权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些因素, 从一定角度说是阻止了社会向前发展。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就说:“ 彼得让俄罗斯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把它拽住。” 但列宁对彼得的野蛮有另一种评价, 他赞赏彼得“在反对野蛮势力时, 决不拒绝使用野蛮的斗争手段。”这种手段, 在对付政敌时有时的确有用, 所以对彼得的野蛮残酷应客观地评价。
4.第10课 教案设计 篇四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这一时期,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的重要贡献;
2、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和确立的基本史实。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难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教学方法:
多角度导入法 讲解分析法 示例法 影像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主要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探究释疑 1.预习案:
(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邓小平又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
2.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出发,建设()的社会主义。
3.1987年他又为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理论,并提出了党在这个阶段(),即()。也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根据他的设想,十三大据此作出()的战略部署。
4.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论:用一句话评价邓小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方视察的背景、时间、讲话内容、意义: 2.邓小平关于()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3、1992年,召开了党的(),高度评价了()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4.1997年,召开了党的(),把邓小平理论写进了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探究案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的保证。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哪次会议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次会议实际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3分)
(2)党的哪次会议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简要概括它的内容。(3分)
(3)邓小平同志是在哪一年逝世的?同年召开的哪次会议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3分)3.训练案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最早提出是在党的()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 十二大上 C十三大上 D十四大上 2.邓小平提出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针对的问题是()A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B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姓“资”姓“社”的问题 C党内“左”倾错误 D党内右倾错误
3.十三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简称什么?
4.被称为“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的事件是()A. 中共十六大召开 B.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 C.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 D.海南成为经济特区
5.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针对()A.资产阶级自由化 B.姓资姓无的问题 C.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D.姓资姓社的问题
6.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两者最重要 的共同点在于()A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 B坚持走群众路线 C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D借鉴苏联的经验
7.“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和“富起来”的伟大领袖分别是()
A.毛泽东、邓小平B.毛泽东、江泽民 C.邓小平、江泽民
D.毛泽东、周恩来
8.邓小平理论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党的行动指南写进党章是在()A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五.课堂小结:
一 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两 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三 步走——第一步〃〃〃〃〃〃温饱 第二步〃〃〃〃〃〃小康 第三步〃〃〃〃〃〃比较富裕
四 次会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六.作业布置:
完成“阳光计划”上的14、15、16小题。七.布置预习:
预习第11课 民族团结 完成同步导练上的预习达标 八.教后反思:
不足之处:1.基础比较庞杂,重复较多,问题设置应简单,抓重点、抓考点,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接受新知识,节省课堂时间。
2.课件设置上,有点过细,应删除不需要的东西,机会节省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5.七上历史 第4单元检测题 篇五
第4单元检测题(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列是有关东汉末年史实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B)
A.军阀割据,长期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生产
B.黄河中下游人口密集,经济富庶
C.曹操据守河南,实力不断增强
D.袁绍盘踞河北,战乱相对较少
2.曹操与袁绍之间进行的官渡之战,其性质是
(A)
A.军阀割据集团的争霸兼并战争
B.农民起义军反封建王朝的战争
C.皇族内部争夺中央政权的混战
D.少数民族反对民族压迫的战争
3.(济宁中考)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右
图反映的是
(C)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下列事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
(B)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
③曹操统一北方
④赤壁之战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
5.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下列关于这一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B.蜀国的丝织业兴旺
C.曹操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
D.吴国的造船业发达
6.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
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A)
A
B
C
D 7.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A)
A.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
B.晋惠帝实行分封制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
8.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战役,下列对这次战役描述正确的是
(B)
A.该战役发生在公元4世纪前期
B.是中国古代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C.前秦军队上下一心,作战勇猛
D.该战役后,南方陷入混乱状态
9.淝水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之处是
(C)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企图南下统一全国
②战役均以南方政权的胜利而结束
③骄傲轻敌都是战败者的失败原因之一
④少数民族原居住地区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10.穿越时空,你对西晋后期大量人口南迁的原因做一次现场采访。在采访的四个人中,回
答不符合史实的是
(D)
A.王某: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B.李某:南方比较安定
C.张某:为了躲避战乱
D.赵某:经济重心在南方
11.(泸州中考)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是
(C)
A.迁都洛阳
B.军队战斗力提高
C.北方民族大融合D.社会矛盾激化
12.(长沙中考)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D)
A.都进行了迁都
B.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13.关于南北朝时期出现“胡人汉服”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异族服装的喜好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4.(株洲中考)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
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B)
A.统一国家的建立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民族关系的发展
15.(珠海中考)汉字是公认的人类历史上形态最美、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魏晋时期,书法
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下列作品中,享有“天下第一
行书”美誉的是
(C)
16.达尔文曾经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一位著名农学家著作
的影响。这部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D)
A.《论语》
B.《史记》
C.《水经注》
D.《齐民要术》
17.以下是四位同学看到名画《洛神赋图》后发出的感慨,表达最准确的一个是
(C)
A.人物鲜明,史家典范
B.治病救人,泽被后世
C.线条优美,活泼传神
D.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18.历史上保存下来的许多科学巨著,为我们汲取人类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提供了便捷。下
列科学巨著完成于南北朝时期的是
(D)①《水经注》
②《九章算术》
③《齐民要术》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9.下列关于我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科技文化艺术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
(D)
A.王羲之—《兰亭集序》
B.顾恺之—《洛神赋图》
C.祖冲之—圆周率
D.贾思勰—《大明历》
20.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长期破坏,政治动荡不安,政权分裂割据,人
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该时期
(D)①科技文化进步
②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民族融合
④实现了区域间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图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主要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精神品质?(2分)图一反映的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图片主要突出了刘备礼贤下士、重视人才的精 神品质。
(2)根据图二,请说出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4分)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 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根据图三,请写出交战双方是谁?此战役的发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分)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
(4)图四反映的是淝水之战,战役的交战双方是谁?这次战争的结局对历史发展有何影
响?请你写出与这次战役相关的一个成语?(4分)前秦和东晋;淝水之战后,前秦政权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 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选一即可)。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图
二、图
三、图四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
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 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的曙光。„„隋朝的统一,建立在魏 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之上。——《简明中国史读本》
(1)据材料一,归纳“商君”改革的两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始
皇”“并天下”奠定基础的?(4分)措施: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分析: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 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 国奠定了基础。
(2)据材料二,隋朝统一的基础是什么?比较材料一、二,两次改革的历史作用有何相
同之处?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对民族关系发展有何历史作用?(4分)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相同作用:都为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作用:促进了民族 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 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 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 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右图: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三: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 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大量的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依据
材料谈谈你对他修长城的看法。(4分)秦始皇。目的:抵御匈奴。看法: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的南下掠夺,但也耗 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要求答出两层意思,意思相近即可)。
(2)材料二中的“胡”是西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 北方少数民族名称。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4 分)匈奴、鲜卑、羯、氐、羌(任写两个即可)。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 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3)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变化: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相近即可)。2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在我国科技文化艺术发展史
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领略其风采。(8分)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请分别写出图一和图二的艺术品名称。(2分)图一:《兰亭集序》;图二:《女史箴图》。
(2)图三和图四中的两座石窟分别处于哪两个省份?体现了哪一宗教特色?(3分)山西、河南;佛教。
6.七年级上册第10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⑴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⑵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⑶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⑷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2.能力目标
⑴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⑶通过列表等形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表演小品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⑵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⑶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⑷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现象,帮助学生提高对事物的正确判别和评价。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⑵通过对秦始皇所创建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学习了解,学会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1、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教学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地图册、我国秦汉时期相关多媒体、资料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复习: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百家争鸣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出示长城图片与电影《英雄》片段让学生观看,创设历史情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并引发思考。
三、讲授新课:提问:
1、荆轲刺秦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杀害,也没有阻止秦国攻取燕国。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
2、为什么由秦国完成了统一?
3、秦王是怎样完成统一的?
4、秦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你对荆轲刺秦王有没有新的认识?口诀记忆:公元前221,秦灭六国有大功。都城设在咸阳城,中华民族得安宁。讨论:秦朝如何巩固它的统一的?(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联想:通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教学探究:师生讨论如何评价秦始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讨论,注意学生的知识面,不要过深)
自由空间: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参考答案:
赢政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专制集权: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赢政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B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后来增加到40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
1、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三、思想: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种植的书,其它一律烧毁,又把暗中诽谤他的儒生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四、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以上是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作业布置:填充图 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10—17课)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阳。
二、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
1、政治上;
2、文化方面;
3、思想方面;
7.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 篇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姜慧静 (10月教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课程导入】 你知道统一六国的人是谁吗?他推行了哪些统治措施?这些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你能用史实来评价一下这个人吗? 秦始皇 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拿着秦国的钱币到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去买马,可能会遇到什么麻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 你一定知道长城吧,它是如何修筑起来的?你能说出秦长城的.起止地点吗?秦朝的疆域有多大?能说一说吗?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下面是一张简表,请你概括出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 秦始皇巩固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 治 经 济 思想文化 军 事 2.自己动手用泥土或橡皮泥、厚纸,做一种战国时的古钱币,如刀形币、圆形方孔钱等。然后和同学进行交换,可以讨价还价,互相确定货币之间的比值。通过这个活动,体会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3.收集有关秦始皇的故事,如“荆轲刺秦王”“徐福东渡”“孟姜女哭长城”等,然后向同学讲述,加深你对秦始皇的认识。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二、填表题 秦朝的疆域8.美术第四册第10课教案 篇八
(2011——2012学第二学期)
教 师:郭 燕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动物站立时和奔跑时的不同形态,了解动物奔跑的特征。
2.学习表现动物的奔跑动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可渗透的法制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大胆作画,使画的动物都像是在奔跑。
教学难点:动物奔跑时四肢交替运动的表现。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师)有关动物奔跑的图像及文字资料、课件、用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某种动物的平面教具、水彩笔、油画棒、色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1.提问揭题。
(1)提问:大家喜欢体育运动吗?班里谁跑得最快呀?比汽车还快吗?
(2)揭题:可有的动物跑得比汽车还快呢!你想了解哪些动物有这样大的本领吗?我们学习了《奔跑的动物》之后,就知道了。
2.欣赏激趣。
(1)看动画片《咕咚》(见相关资料)。动物们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咕咚”,受到了惊吓,盲目地奔跑起来……
(2)看奔跑动物的定格画面,观察动物的腿部在活动和静止时的区别。
(3)简单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二条、第五条。
3.尝试表现。
(1)展示纸板制作的头、颈、身和四肢都能活动的动物平面教具,并演示几个动作。
(2)让学生根据记忆,上台演示站立、行走、奔跑、跳跃等不同的动态。
(3)示范和分析奔跑动物的画法。重点强调腿的画法,注意腿部的斜度、腿与身体的连接部。
(4)分小组抽签,让学生按抽到的命题在小纸片上试画。小组评改后,各小组间一一相互交换小纸片,相互欣赏启发。
4.启发想象。
(1)让学生充分考虑要画的场面及表现方法,课件展示变换的多种场景。
(2)课件展示《狩猎图》、《拉斯科洞穴岩画》及优秀学生作品,重点欣赏奔跑动物简练、夸张的表现方法,并从中汲取创作灵感。
(3)让学生自编动物奔跑的故事,自由想象故事中的场面。思考:哪些动物在跑?为什么跑?谁跑得最快?还有哪些动物会跟着一起跑?
5.作业辅导。
作业要求:自选材料,创造性地画一只或一群奔跑的动物。
6.作业讲评。
(1)讲评作业时主要看故事是否精彩、表现方式是否独特、画面是否完美等,多鼓励、少批评。
(2)课后让学生尝试用其他方式表现奔跑动物,如:剪纸、撕纸拼贴等。讲童话故事《咕咚》
湖边是棵木瓜树,树旁住着小白兔。一天,一只熟透了的木瓜被风一吹,从树上掉下来,“咕咚”一声,正好掉在湖里。
小白兔听到“咕咚”一声,吓了一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拔腿就跑。
一只狐狸看见小白兔慌慌张张逃跑,很奇怪,忙问:“你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小白兔一边跑一边喘着气:“咕咚——咕咚。”狐狸看到小白兔那副惊慌的样子,以为“咕咚”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吓了一跳,也跟着跑起来。路上,它们又碰到狗熊、梅花鹿、老虎。老虎看它们没命地跑,忙问:“你们跑什么呀?出了什么事了?”
狐狸说:“„咕咚‟来了!”他们一个个都说不清“咕咚”是什么,大家也都没命地跑。
最后,它们碰到了一只长毛狮子。长毛狮子拦住它们说:“什么东西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这时候,它们已经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了:“不得了,„咕咚‟来了!”
长毛狮子又问:“„咕咚‟是什么?在哪里呀?”它问老虎,老虎说不知道;问梅花鹿,梅花鹿说不知道;狗熊、狐狸也都说不知道。最后问小白兔,小白兔说:“那个„咕咚‟就在我住的湖边。”
长毛狮子说:“那好,你带我们去瞧瞧。”
小白兔说:“不行!不行!那个„咕咚‟太可怕了。”
长毛狮子说:“不怕,有我呢!”
【七上历史第10课教案】推荐阅读:
七上历史第九课教学设计08-20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21课09-06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08-29
11-12学年高一历史教案:《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岳麓版必修二)09-22
历史讲赛课教案06-18
第一课历史的足迹教案08-11
历史的选择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08-14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柳叶儿》教案以及反思 苏教版07-28
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