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道养护技术(共7篇)
1.航道养护技术 篇一
江苏省内河航道养护测量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本省内河航道养护测量管理,充分发挥测绘的基础性作用,定期更新航道基础数据,及时了解船闸主体的安全运行状况,掌握航道疏浚、护岸和船闸大中修等养护工程质量,根据《江苏省航道管理条例》、交通运输部《航道养护管理规定》、《江苏省航道养护管理办法》、《水运工程测量规范》(JTJ203)、《水运工程水工建筑物原型观测技术规范》(JTJ218)和《水运工程测量质量检验标准》(JTS258)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除长江以外的内河六级以上航道养护测量管理。
第三条
航道养护测量遵循专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原则。
第四条
航道养护测量分为航道基础数据更新测量、整治建筑物观测、航道养护工程测量和特殊航段的水文测验等四类。
第五条
航道管理机构应当以测绘技术为支撑,积极研究推广应用测量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不断提高航道养护测量管理和技术水平。
第二章
测量管理
第六条
省航道管理机构负责对航道养护测量监督管理,负责建立航道基础数据中心数据库,在航道养护技术考核检查时对测量实施情况予以抽查。
第七条
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苏北航务管理处负责辖区内航道养护测量的计划以及航道基础数据的更新工作,负责对县航道管理机构、船闸管理单位以及测量实施单位进行指导和监督,负责测量成果的验收和分析工作。
第八条
县航道管理机构、船闸管理单位组织和落实测量计划的具体实施和管理,负责测量现场管理、过程监督,收集整理测量资料,编写测量工作总结等。
第九条
航道养护测量可以由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苏北航务管理处(或者受其委托的县航道管理机构、船闸管理单位、船闸应急保障中心)自行组织承担;航道养护工程测量和特殊航段水文测验也可以由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勘测单位承担。
第十条
航道养护测量人员应当具有从事测量工作经验,并且接受水运工程勘测专业培训或者航道管理机构组织的业务培训。
第十一条 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苏北航务管理处应当根据对外公示的维护标准以及辖区内航道、船闸技术状况,将测量工作纳入养护实施计划,并报省航道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章
测量实施
第十二条 航道养护测量应当执行《水运工程测量规范》等技术规范要求,成果质量应当达到合格标准。成果资料应当完整、准确和系统,能够反映航道冲刷、淤积衍变、流速流态对船舶安全航行影响,以及变形量、变形趋势对船闸安全运行影响等真实内容和历史过程。
第十三条 航道养护测量周期应当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要求进行:
(一)航道水下地形至少5年测量1次;四级以上航道按航段典型断面每年测量2次,五、六级航道按航段典型断面每年测量1次;新增临跨河建筑物应当在航政审批前、施工过程中及建成后各测1次;
(二)船闸变形每年至少观测2次;船闸大修抽水期间变形观测周期单独制定;
(三)航道护岸每季度巡查1次;船闸引航道护岸、靠船墩每年水下测量1次;
(四)特殊航段流速、流量测量在汛前、汛后各1次,汛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十四条 航道基础数据更新测量包括测绘技术设计、总结、测绘内外业检查、测绘仪器检定,航道平面、断面土方量及航道断面淤积或者冲刷土方量等内外业测量。第十五条 整治建筑物观测包括观测点和观测控制网布臵、观测记录、观测曲线、观测变形量分布,建筑物、航道护岸、辖区护岸情况等变形观测。
第十六条 航道养护工程测量包括施工控制网、工程量、分项工程检验、施工测量放样及抽检、工程检查复测及抽检,以及位移沉降观测及抽检等。
第十七条 特殊河段的水文测验包括航道水位测量、流速流量、含沙量、航道流速等测验。
第十八条 测量实施前应当准备如下工作:
(一)航道基础数据更新测量应当建立E级以上等级GPS控制网,高程满足四等水准精度要求;
(二)构筑物的日常观测应当布设基准点、工作基点及观测点,并且应当进行维护;
(三)工程测量需要布设施工控制网的,应当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四)航道养护观测的测量仪器应当定期进行检定。第十九条 测量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当做好质量、进度、费用控制,做到安全、文明测量,做好外业测量中的协调工作。
第二十条 航道养护测量结束后,由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苏北航务管理处负责组织验收;养护工程测量按照工程项目管理要求进行验收。航道养护测量验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听取项目管理单位、实施单位汇报,进行必要的现场抽检,测量资料核查,形成验收意见。
第二十一条 航道养护测量实施单位应当在专项测量经费中列支安全经费,配备必备的安全防护设备,确保航道养护测量工作安全。
第四章 数据管理
第二十二条 设区的市航道管理机构、苏北航务管理处应当认真检查、复核测量数据,整理后的数据应当符合省航道基础数据中心数据库要求,确保数据的规范、准确。
第二十三条 外业数据应当按照测量通用表格要求记录,上报数据应当按照统一格式进行填写。
第二十四条 测量过程中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以及为了使用而收集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等各种测绘成果资料应当及时整理并归档保存;应当对航道养护历年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汇总、比对和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
第二十五条 航道养护测量数据保存应当按照档案管理要求执行。更新测量的航道基础数据、工程测量数据、特殊河段的水文测验数据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上报并在省航道局基础数据库中进行更新;整治建筑物观测数据应当在观测周期结束后的下月10日前上报并在省航道基础数据库中进行更新。第二十六条 测量数据管理、应用和发布应当遵守国家、省有关保密规定。
第五章 考核管理
第二十七条 航道养护测量根据测量计划要求进行检查考核,考核情况将作为养护技术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八条 为了提高测量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省、市航道管理机构对于测量项目综合评定为优良级的测量工作人员应当给予表彰。
第二十九条 测量工作人员在测量实施过程中伪造数据、弄虚作假导致测量成果不真实,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航道基础数据更新测量是指对六级以上航道的水下地形、航道断面以及新增临跨河建筑物等测量,并且定期在省航道基础数据中心数据库中进行更新。
(二)整治建筑物观测是指对船闸垂直位移(沉降)、水平位移、裂缝、倾斜和外观等变形观测,对航道护岸、船闸引航道护岸、靠船墩等整治建筑物在运行和使用期间进行的观察、监测和分析活动,并且通过对变形观测成果的分析和研究来判断或者鉴定水工建筑物的安全状态。
(三)航道养护工程测量是指对航道养护护岸工程、疏浚工程和船闸大中修工程等进行的保证工程质量的测量。
(四)特殊航段水文测验是指对口门、交汇、船闸上下游等特殊航道进行的水位、流速、流量、流态和泥沙等测验。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 2014年3月1日起施行。
2.航道养护技术 篇二
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内河航道逐渐成为我国内河运输的重要基础。内河航道的管理也成为我国内陆河道管理的重要内容, 推动了整个社会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内河航道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制约, 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以, 在内河航道建设上要积极引用数字航道技术应用, 在对内河航道数字化的规划和建设的同时, 实现对内河航道的航行速度和航行安全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数字航道技术提高对内河航道监控和管理的效率, 实现内河航道管理的健康高效运行。
1 我国内河航道管理现状
1.1 内河航道规划设计不合理
我国内河航道规划建设起步晚, 内河航道的整体规划设计重视不够, 各航运部门投入的精力和资金较少, 在获取内河航道信息上只是参考以往单一的和不完整的纸质图纸, 没有充分考虑到沿途的可能出现的新建临、跨、过河设施和具体的航岸线变化, 缺乏高水平的航道管理人员, 仅仅依靠航运管理经验来进行内河航道的管理, 在进行航道信息的人工监控和数据输入编制和查询中造成了较低的工作效率, 在早期的规划设计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在内河航道规划设计之初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设定, 导致了内河航道运输管理一直停留在低水平层面。
1.2 内河航道开发建设不平衡
我国内河航道的开发建设的各地区差距明显, 受到内河流向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 东部经济发展迅速, 在内河航道中投入较大, 特别是在以京杭运河为主线的华东地区, 航道规划建设标准高, 能有效的满足航运要求, 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 而西部的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了我国的内河航道的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市建设吞占了河道的有效运输通道, 使得一些地区的河道开发和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近年来, 随着调整和改善内河航运的开发建设, 逐步实现全国范围的航道的高质量和高标准。
2 我国内河航道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内河航道我的发展相对缓慢, 我国内河航运存在着重视航道建设和忽略航道维护管理的问题, 在内河航运过程中不能有效的保证时间的准时性, 在不能保证货物的正常供应时, 就造成了内河航道运输效率的低下, 特别是在河流分布不平衡情况下, 在不同情况下的航运投资建设, 造成了一部分的内河航运发展落后;河流的上下游之间人员、物流量少和航运过程的不稳定性也严重制约了内河航道的发展。内河航道的发展会影响水质, 水系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迅速发展也给内河航道建设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内河航运的建设在其他运输科技的迅速发展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航道管理机构管理设备陈旧, 管理手段落后, 短时间更新难度大。我国内河航道建设管理要紧紧联系我国气候特征, 船舶航行安全受到气候的影响, 在我国内河航道管理不断发展中完善的维持内河航道的健康和持续发展。
3 内河航道中的数字航道技术应用
3.1 内河航道数字化系统建设
内河航道数字化系统是将航道基本数据和实时航运、物流信息为基础, 实现航运信息共享, 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联系 (物联网) , 在进行一系列的内河航道清查和航道水情监测, 建立全面系统的内河航道数字化综合平台, 以保证实现对整个航运进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及时和准确监控, 在内河航道的数字化系统工程中, 进一步完善内河航道的运行和管理。
3.2 电子航道图系统
电子航道图系统是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运行, 在一系列的数据管理中实现电子化。电子航道图系统包括生成系统发、分析系统和二维显示系统, 电子航道图系统包能有效的完成内河航道数据的处理, 并能实现将数据进行及时的展示, 电子航道图分析系统研究用于航专用电子航道图应用系统。在电子航道图二维进行二维矢量化显示, 为一系列的内河航道管理系统提供显示窗口。
3.3 内河航道三维显示
内河航道三维显示能实现在计算机中展现相似的内河航道信息, 对航道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开发, 实现对航道数据探讨和大数据分析。内河航道三维显示能在三维空间中实现交互操作, 综合利用各种计算机技术, 在三维空间中实现场景的完美展现, 能够获得实时操作数据。系统应用内河航道三维显示能在对航运管理发挥重要的意义。
3.4 内河航道设施管理
内河航道设施是设施是提供船舶航行安全基本要素, 保障航道设施的安全完好, 及时发现并恢复可能出现的人为或自然因素造成的设施损毁至为重要, 航道管理机构要做好内河航道设施的监控, 监测内河航道设施的位置和工作状态, 提高航道安全和航道的使用率。进一步完善航道管理法律体系, 提高航道行政执法管理水平, 新能源、新材质要不断创新应用到航标维护管理工作中, 做好内河航道的安全预警。综合建设航道设施管理系统, 在遥控和遥测中实现对内河航道设施综合管理。
3.5 应急系统
应急系统是保证内河航道的水上交通安全, 做好内河航道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紧急情况预警, 以管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作为系统基础, 依据多种媒体信息交互性, 实现报警和接警人之间的信息畅通, 提前做好应急预案的处理和数字化合成, 在数字化和内河航道的船舶交通运输安全应急预案进行深度的融合, 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必要的处理方案, 保证内河航道运行船舶航行的安全.
3.6 电子账台系统
电子账台系统能实现电子档案快速数据查询, 在科学管理中实现数据的共享, 综合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内河航道进行管理。依托信息采集系统进行基础数据的处理, 将实时信息进行统一有效的信息处理, 将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分类分析, 形成全方位的信息系统中心。实现高效稳定的内河航道管理系统, 推进我国航运建设的高速发展。
4 结语
随着现代科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河航道管理中数字航道技术引入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技术, 在对内河航道数字化建设中, 提高内河航道航运管理的信心。实现对内河航道交通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实现内河航道交通的安全与通畅越来越重要。内河的航道管理是基于对航道的通行速度和预防航道自然灾害的管理,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内河航道信息化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加强对内河航道的数字化建设, 完善对内河航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在推动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 实现对内河航道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内河航道,数字航道,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胡宁, 刘杨.数字航道技术在内河航道管理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 2007, 10:52-54.
[2]沈新琴.分析数字航道技术在内河航道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 7:92-93.
[3]姚育章, 黄莉莉, 刘礼勇, 盛现东, 曾剑波.内河航道管理信息化中的工作流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 2010, 15:46-48.
[4]曾文, 吴肖燕.航道技术等级与航道规划关系析论[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12-14+25.
3.航道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篇三
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专业高校毕业人数为300-350人,其中男99%、女1%,20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专业高校招生男女比例为文科8%、理科92%,近几年航道工程技术专业专业的就业率分别为(95%-100%)、(90%-95%)、(90%-95%)。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拥有适宜 船舶制造 的漫长海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工业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近年来,我国 船舶 制造 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我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位居世界第一。201-11月,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之和)5,271.463亿元,同比增长28.19%;利润总额达到407.579亿元,同比增长22.87%。1-3月,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421.562亿元,同比增长30.14%;利润总额达到102.529亿元,同比增长23.37%;截至3月底,我国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业总资产达到8772.223亿元,同比增长15.14%。
4.航道养护技术 篇四
摘要:某斜腿固端梁桥主跨94.4米,由于实际运营情况及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需对该桥进行拆除重建。但由于该桥跨越运河和两条市区快速通道,拆除过程中不能长时间影响陆路和水运交通,另外两岸无场地堆放桥梁拆除后的混凝土块段,给该桥的拆除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为保证桥梁的顺利拆除,需制定有效的施工方案,同时,为保证拆除过程安全,还必须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监控。本文介绍了该桥在拆除过程中的施工关键技术以及监控预警技术,为后续类似桥梁的拆除施工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跨径桥梁;航道桥梁;斜腿固端梁;拆除施工;监控;预警
Key words: large span bridge;Waterway Bridge;oblique leg fixed end beam;demolition;monitoring;,early warning
1、概述
某城市斜腿固端梁桥,建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跨为94.4米斜腿固端梁,桥台为支承在桩和土基上的框架结构,台后接有抗推构造物,主桥采用双幅双室箱梁组成,两幅箱梁之间采用50厘米宽纵向后浇混凝土连接,引桥为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
桥梁定期检查表明该桥存在明显的混凝土开裂状况,主要表现为主跨主梁腹板出现典型剪切裂缝,裂宽超过2mm,且向下贯穿底板。综合考虑该桥的实际运营情况及城市道路的拓宽改造,需对该桥进行拆除重建处理。
2、拆桥准备
2.1 重点难点分析
结合该桥的桥型结构、病害情况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得出该桥在拆除过程的主要难点和重点在于:
(1)桥梁横跨运河,据统计平均通过该桥断面的船舶达1.4艘/分钟,如此高密度的过往船只必将给桥梁拆除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
(2)桥梁横跨两条市区快速通道,车流量极大;待拆桥梁旁边还有新桥正在施工,两岸无场地堆放桥梁拆除后的混凝土块段;
(3)桥梁位于市区,机械拆除施工时会产生一定的噪音和粉尘污染,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和车辆、船舶、行人的通行带来不便;
(4)待拆结构损伤明显,拆除过程存在较大的风险,需采取可靠方案以保证拆除过程的安全。
2.2 施工对策分析
(1)施工方案比选
桥梁拆除从原理上来讲,主要有爆破法和机械拆除法。爆破法主要用于旱地桥梁的拆除,施工周期短,但是在爆破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和环境污染;机械拆除法即使用大型切割机械对桥梁进行逐段切除,将切割下的梁段使用吊装机械运走,该方法主要用于航道桥梁的拆除,对航道运输影响小,对环境污染小、噪声小,但施工周期较长,而且与爆破法相比,在施工前应对施工方案做周密考虑,以保证施工期间安全。综合考虑通航、环保等因素,本次采用机械拆除法。
(2)逆向工序法
根据该桥的结构形式和建造时的施工工艺,可采用与建桥施工工序相反的“逆向工序法”(逆作法)对桥梁进行逐段切割拆除:采用钻石钢丝切割和锯片切割工艺,对混凝土梁段逐段切割;采用悬臂吊梁对切割下的混凝土块段进行吊装(与建桥时使用的挂篮施工类似);使用运输船将吊装下的混凝土块段运走。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所产生的噪音,同时也能避免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尽可能的减少对航道通航的影响以及对运河水质的污染。
(3)监控预警技术
考虑桥梁损伤以及拆除逆作法的施工难度,为使桥梁拆除施工安全、顺利地向前推进,并最终保证达到拆除要求,还必须对整个拆桥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与预警,即利用高效计算机程序,分析原有旧桥结构现有的工作状态,以及在每个拆除施工阶段下的受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现场监测所得数据进行比较和误差分析,确定结构当前的工作参数和受力状态,指导下一个阶段的施工;预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利状况,并明确措施,同时结合现场监测信息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便于及时调整拆除工序,最终确保拆桥工作的安全、顺利实施。
3、拆桥施工
该桥“逆向工序法”施工工艺具体如下:
(1)桥面系拆除:主要包括桥面铺装、伸缩缝、防撞护栏和人行道的拆除;
(2)箱梁翼板切除:采用切割法将箱梁翼缘板进行切割拆除;
(3)跨中合拢段切除:合拢段的拆除存在结构体系转换的过程,是整个拆桥过程的关键,也是施工的重点和难点。此工况下首先将跨中合拢段(2m范围)的梁顶、底板混凝土凿除,露出预应力钢束及刚性骨架,然后切除底板的预应力钢束,并对腹板混凝土进行开槽,放入千斤顶(中性轴偏上位置,以保证在实际顶推过程中能有效防止由于顶推对截面产生的附加弯距)进行顶推,进而切除顶板预应力钢束及刚性骨架,并通过千斤顶的分步回油来逐步释放合拢段的纵向预压应力,最终实现合拢段的完全解除。合拢段切除过程需始终对合拢段顶板的挠度和桥梁关键控制截面的应力进行监控,以保证桥梁处于安全状态,并为现场施工进行指导。
(4)悬臂段切除:合拢段切除后,配合使用悬臂吊梁和运输船对悬臂段混凝土块段进行切割吊装。切割断面详见图2。悬臂吊梁由两层贝雷架搭设而成,并配备滑轮组、卷扬机,整体起重能力达到96吨,远大于分段切割后的箱梁块件重量,同时,考虑桥面纵坡,防止悬臂吊梁下滑,用两根长5mФ24的钢丝绳做保险,一端与悬臂吊梁相连,另一端锚定相邻梁体。梁段切割后,为安全起见,将块件用卷扬设备慢慢放置到离河中水面2.5米处,悬在河上,停止下降。同时考虑到在运河中央有一定流速,运输船很难定位,预先准备一艘定位桩船,停靠在河岸旁,块件下降至离水面2.5米时,定位桩船从岸边出发,离块件中心6米处,放置定位桩,定位桩船稳固浮于河中央。将运输船行驶至定位船旁通过系结缆绳定位,运输船舱口对准混凝土块件,然后上下协调,通过卷扬机缓慢同步将混凝土块件放下,将块件平稳放入舱内,运输船及时离开现场,将混凝土块运到指定堆放场地,再用100吨浮吊将混凝土块件吊上岸,进行粉碎。当前快件拆除吊装后,悬臂吊梁向后移位安装好,其余块段的切割、吊装与装船运输工艺与前述相同。
(5)边跨切除:直接采取落地机械法进行拆除。
4、监控预警
4.1 监控预警系统
施工监控预警系统包括数据比较分析系统和状态预警系统:
(1)数据比较系统:主要进行数据的理论值和实际测量值之间误差的比较,为状态预警系统提供详细的对比分析及模型参数优化数据,以判断当前的实际施工状态是否与预测值相符,为发出预警信息、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状态预警系统:如果一旦在施工中发现有异常数据产生或在结构仿真计算时发现未来施工状态有异常情况,应马上发出预警信息,暂停施工,待查明原因或采取相应的必要措施后,修改相应的施工控制数据后再继续施工。
4.2 监控预警内容
结合本次桥梁拆除工艺和现场桥梁状况,主要进行以下参数的监控与预警:
(1)梁体变形观测:在每一个施工节段处布置水准点,对整个拆除过程中每个工况下桥梁特定梁段的高程变化以及全桥的线形进行观测,检查桥梁的挠度变化值是否与计算预测值接近,特别是梁体的位移变化规律是否与理论计算的卸载规律一致;
(2)应力监测:拆除中对合拢段刚性骨架、梁段的顶板以及斜腿截面的应力进行监测;
(3)裂缝观测:在拆除过程中密切关注原有开裂梁体的裂缝状况。在桥梁拆除之前对已有斜裂缝进行编号和标记,在拆除施工过程中,对原有斜裂缝进行跟踪观测,跟踪裂缝的发展状况;并在拆除过程中,实时观测有无新裂缝发生。
5、现场实施
根据上述确定的拆桥施工方案和相对应的监控预警措施,经过近两个月的施工,老桥拆除工作顺利完成,从跨中合拢段解除开始到整个悬臂段的切除完毕,监控预警系统及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为每个工况桥梁结构的受力状态做出了明确的判断,为桥梁的安全拆除施工提供了可靠保证:
(1)在桥梁拆除的每一个过程中,均进行了严格的检查和提供了准确的现场实测数据,为拆除过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2)桥梁跨中合拢段解除过程,桥梁结构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和位移变化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在合拢段解除过程中,结构总体变形较小,且变化平稳,未出现突变现象;桥梁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变化平稳,裂缝的变化趋势也与理论分析一致,结构受力状态明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3)桥梁在悬臂段切除过程中,桥梁结构各控制截面的应力和位移变化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且结构未出现突变现象,梁段总体变形较小且变形平稳,过程受力明确,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4)整个桥梁拆除过程中,依据实时采集的数据和及时的数据分析,桥梁结构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5)桥梁拆除施工监控预警的实施对此拆除提供了全面的、及时的监测和控制工作,为保证施工质量、工程进度和结构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6、结语
5.航道养护技术 篇五
基于GPS技术的航道水下地形测量研究
本文基于笔者长期从事水下地形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研究探讨了GPS技术在水下地形测量中应用,笔者首先详细阐述了CPS水下地形测量的原理及水下地形测量控制网测量方案,而后基于长期的项目实践给出了具体的`作业流程,最后概述了水下地形测量结果的验证方法,全文既是来自于多个项目的技术总结,同时笔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提炼,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路武生 作者单位:深圳市勘察测绘院有限公司,深圳,518028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4) 分类号:P2 关键词:GPS技术 水下地形测量 控制网 作业流程6.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篇六
1.1 施工布置
本着“有利施工、方便管理、安全可靠、布局紧凑、运输畅通、减少干扰、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 并符合招标文件和文明施工要求的原则进行布置。同时, 必须确保与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综合规划相协调, 做好与流域、区域水利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湖泊保护规划等水利规划的衔接, 实施必要的河道布局上的调整。此外, 施工必须坚持慎之又慎的生态观, 在不破坏原有水系的基础上时进行施工作业。
1.2 施工设备
疏浚施工是一种特殊的工程产业, 必须依靠挖泥船及其附属船舶来完成。因此, 设备性能状态的优劣是疏浚施工正常进行的最关键的因素。在施工设备应遵循的选择原则是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生产上适用。所以要充分考虑机械设备技术性能和规格的适用性、生产性、可靠性、维修性、安全性、灵活性, 以及还要考虑设备的购置费、运转费和维修费等。
1.3 工程测量、放样
内河航道施工的测量放样难度较大, 目前主要采用先进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SDH一13D型测深仪进行疏浚测量、放样。选择风浪小没有雾的好天气进行。施工样标由工程项目部自行设计。出于测量精准度和施工成本的考虑, 通常采用一种钢筋混凝土预制块, 在预制块上面用钢缆系红色浮标, 不易丢失, 又可以重复使用。GPS放出大样, 每个断面两个控制点, 左边为控制桩, 右边为方向桩, 然后根据大样进行加密, 每25 m测放一个断面, 并用钢管或竹竿放出平面分条开挖的边线及中心线。
2 施工方法
2.1 试挖
正式施工前安排经验丰富的挖泥能手上台操作, 选择挖泥船最佳的横移速度、切削厚度、前移 (进档) 距离、主机转速、泥浆浓度等各项挖泥技术参数, 以达到最好的挖泥工效和施工效果, 同时做好试挖的各种原始记录, 编写试验报告, 选择最优组合进行施工。
2.2 挖槽施工
(1) 挖槽深度。
在试挖数据的基础上, 最终确定绞刀和抓斗的下放深度, 保证施工挖深。疏浚施工根据挖泥泄漏和回淤情况增加施工超深。超深的厚度通过施工初期试挖确定, 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实测资料随时修正。由于疏浚工程工期都比较长, 采用先挖上层和回淤较小的地段, 最后一层和回淤最严重地段留在接近完工时开挖。开挖最下一层土时, 厚度宜薄一些, 并适当放慢横移速度。同时, 根据开挖时到竣工时的时间的长短不同, 预留不同的回淤超深, 并保证完工时挖槽符合设计的要求深度。
(2) 挖槽尺寸。
每条挖槽均与相邻挖槽重叠5m, 以防止漏挖。挖槽边坡分层分阶梯施工, 注意重叠部分, 以避免遗留浅埂。开挖施工过程中对开挖区域进行检测, 绘制开挖断面图, 如发现出现漏挖现象, 及时调整船位, 对漏挖区域进行补挖, 直到满足设计要求。
2.3 疏浚泥浆的输送
(1) 泥浆管路敷设。
为了保证通航, 避免来往船舶对施工的干扰, 管线通过老航道时, 需敷设水下潜管。水下潜管采用柔性连接, 以适应水下地形, 方便沉放起浮。在水面上连接成整体后分段下放, 敷设前需测量老航道的水下地形, 保证下设潜管后的航道水深不小于2.5 m, 敷设前在水深不足的地方重新挖槽。水上输泥管应确保水上浮筒密封无漏, 防止被风浪打沉, 橡胶软管与水上排泥管的接头要牢固;卡箍螺丝拧紧, 防止漏水和脱节。
(2) 输送方式。
疏浚泥浆的输送经泥泵方式完成。泥泵的工作由吸泥和排泥部分组成, 吸泥和排泥的工作过程是连续进行的。远程输泥主要由接力泵站完成。为了远程输泥, 把几台泥泵用输泥管线串联起来工作的输泥泵统称为接力泵站。它是由吹泥船、站池 (泥浆池) 、泵站和输泥管线等一系列设备装置所组成。接力泵站和吹泥船的联接主要有直接串联方式, 设中间站池贮存泥浆方式两种。直接串联方式是将吹泥船直接与接力泵串联。这种连接方式在吹泥船换驳时, 泵站要停顿而吸清水。设中间站池贮存泥浆方式是吹泥船和接力泵分别单独工作, 互不干扰。这种方式较为常用。
2.4 疏浚泥土的处理
2.4.1 水下抛泥法
在受土质、挖泥机具备设备条件和两岸地形条件等限制而不能利用泥土时, 选择地点进行水下抛泥时, 要考虑以下几点: (1) 选择在流速小、容积大及对挖槽、航道、码头、水工建筑物等不产生淤积的水域。 (2) 尽量靠近挖泥地点, 以缩短抛泥距离。 (3) 抛泥区要有一定的水域面积和水深, 以便于抛泥船出入和调头, 节省抛泥作业时间。考虑水深时, 不但要注意泥舱在泥门开启时的吃水, 还要注意泥堆的高度。此外, 在潮汐地区, 最好选在低潮时抛泥船也能自由进入抛泥, 否则就要待潮或减载作业, 降低生产率。水下抛泥法的泥土处理效率很高, 可以在许多情况下获得较低的回淤率。但是, 这是以牺牲挖泥船的工作时间为代价换来的, 因而疏浚效率较低。
2.4.2 边抛法
(1) 旁通。
现场实测和水槽试验都证明, 从旁通口排出的泥浆是立即潜入水底的。这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动能和位能。泥浆潜入水底后, 与河底及水体发生摩擦, 能量逐渐消失, 泥浆中的土块在潜入点附近首先沉积下来, 其他颗粒也由粗到细, 随着能量的消耗而逐步沉积, 变成河床的一部分, 而一些极细的颗粒则被紊动扩散于水体中。故水流流速愈大, 泥沙愈细愈易分散, 紊动扩散于水体中的泥沙数量也愈多, 泥沙沉积后离潜入点的距离也愈长, 说明旁通的效果也愈好。为了使更多的泥沙带往挖槽外沉积, 得到较好的疏浚效果, 除了要求有较大的水流流速外, 还要求水流方向与挖槽轴线具有一定的交角。交角愈大, 效果也愈好。
(2) 溢泥。
由泥泵吸上来的泥浆进入泥舱内, 而多余的泥舱两侧的溢流口连续排入水中。这种方法可使泥浆中的土块和粗颗粒泥沙拦截于泥舱内, 至泥土满舱再去抛泥, 这就减少了挖槽内的回淤; 同时, 因从溢流口排出的泥浆具有较小的功能位能, 使泥沙不潜入到河底, 这就有利于泥沙颗粒在较大的面流流速场内紊动扩散, 提高边抛施工效果。
2.4.3 吹填法
吹填法是将挖出的泥土利用泥泵输送到填土地点, 以使泥土综合利用。吹填法处理疏浚泥土, 不仅能使泥土综合利用, 为国民经济的多方面服务, 而且避免了疏浚泥土回淤航道的可能性 ( 特别是在某些河口地区) , 是一种较优的方案。以吹填法处理泥土, 需要认真选择泥场。
3 结语
内河航道疏浚工程是资金、技术密集行业。为了实现既定工程目的, 控制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必须加强施工技术分析。特别是对于疏浚工程量较大或较复杂的工程, 更应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精心设计, 文明施工、强化监理, 严格验收, 确保疏浚工程目标的实现。
摘要:疏浚工程对提高航道通航或排洪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程施工前应做好施工布置、设备选择和测量放样工作。着重对施工过程中的挖槽、泥浆的输送和处理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疏浚工程,施工,泥浆输送
参考文献
[1]侯保俊.规范项目管理提高水利建筑企业效益[J].山西水利, 2005, (3) :24-26.
[2]郭传达.河道整治工程布设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7, (12) :94-95.
7.航道养护技术 篇七
报 告 简 本 概述
长江作为我国第一大河流,是全国内河航运最重要的水运主通道,水运条件十分优越。长江干线航运是连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纽带,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也是长江沿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保障长江干流航道的畅通,从根本上解决浅滩碍航问题,特别是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上游来沙量逐渐减少,受其影响,长江中下游河道内的洲、滩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刷,水流特性更加复杂,从而对护滩建筑物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更新的技术要求。在新的形势下,要求积极探索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思路,确保整治工程效果以及全寿命成本最低。因此,为适应长江中下游不同类型滩体的冲刷变形特点,保证整治工程的质量和整治效果,不仅需要对已有护边滩(底)建筑物的平面布置、结构型式进行总结、优化,更需要对不同种类的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创新和提高。本项目针对长江航道整治边滩护滩(底)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开展以下三个专题研究:
专题一“边滩水沙运动特点及护滩(底)建筑物破坏机理研究”; 专题二“长江航道整治护滩(底)建筑物模拟技术研究”; 专题三“边滩护滩(底)建筑物布置与结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2.1 主要研究内容
2.1.1专题一
(1)在专题二对长江中下游各类边滩形态、演变特征、护滩建筑物损毁类别、特征及原因等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边滩形态进行水槽概化模型设计、制作及验证;
(2)通过水槽概化模型的定、动床试验,研究无护滩建筑物条件时边滩上的水流结构与泥沙运动特性;
(3)通过水槽概化模型的定、动床试验,研究有护滩建筑物条件下的边滩上水流结构、泥沙运动特性及滩面受力特点;
(4)护滩建筑物的冲刷变形及破坏过程与水力要素、滩体形态、组成的相互关系;(5)进行护滩建筑物保沙护滩及损毁机理研究。2.1.2 专题二
(1)分析长江中下游各类边滩的成因、河床组成和水流分布特性等,研究滩体和护滩建筑物的分类特点;
(2)通过收集整理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护滩工程河段的基本资料,分析护滩建筑物的破坏情况及影响护滩建筑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3)研究护滩建筑物概化模型的模拟技术,包括:护滩建筑物模拟的相似条件、模拟材料的选择与特性、模型沙的选择以及模型操作控制技术等方面。2.1.3 专题三
(1)收集国内外,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已有边滩护滩(底)建筑物的应用现状及研究成果;
(2)结合工程运行后的实际情况,通过典型案例对散抛块体、坝体、软体排等护滩(底)建筑物的适用条件、优缺点进行分析;
(3)通过水槽试验,进行软体排和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滩效果研究;(4)结合专题一研究成果,从护滩(底)建筑物结构和功能破坏两方面进行护滩(底)工程总体效果判别标准探讨;
(5)根据专题一、二研究成果确定护滩带守护部位、重点,采用水槽概化模型试验手段,研究护滩(底)带的平面布置;
(6)采用现场调研、水槽概化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等手段,对四面六边透水框架、SX型排和三维植被网草皮护滩结构进行研究,提出加强结构稳定性的措施。
2.2 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2.2.1专题一主要成果
(1)根据边滩的形态特征进行水槽概化,滩体形态采用边滩压缩比20%、30%、45%,长宽比5:
1、6:
1、8:1,滩顶高15cm;采用正态模型比尺1:60,河床质泥沙采用d50=0.14mm和rs1.15t/m3的木屑进行模拟,选用专题二研制的护滩带、四面透水框架,基本满足各项相似性要求。
(2)试验结果揭示了边滩水沙运动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一般滩体侧的纵比降较大,流速越大、或者滩体压缩比越大,纵比降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加,或者滩体长宽比增大时,纵比降趋缓。非淹没时边滩上下游的横向比降方向相反;淹没时,在压缩比较大才出现上下游横比降相反方向;边滩附近的横比降随水深增加、压缩比增加、或者长宽比增大而减小;流速越大,横比降越大,各因素引起的比降变化也越明显。
②滩体上游流速较小、水流行近滩体时,受滩体挤压影响使得流速沿程快速增加,滩脚附近横向流速梯度达到最大,在滩体的中下游滩唇处纵向流速达到峰值,而后逐渐减小,最终在离开滩体下游一定距离趋于平稳。淹没时滩体下游出现回流,滩体顶部为滩面流速峰值区,非淹没时滩体下游、边滩顺直段滩唇附近出现回流,滩体迎流面与顺直段交界处为滩面流速峰值区。流速高值区一般对应水位低值区。滩体压缩比、或者长宽比越大,滩唇流速越大;水深越大,流速峰值位置靠向滩体中心;流速越大、水深越小,流速变化愈明显。
③上游泥沙向下输移接近滩体时,泥沙绕滩体侧缘呈带状下行。滩体的上、下游部位有泥沙淤积。水深越大,泥沙输移带趋直、靠近滩体更高部位而下,滩体附近泥沙输移愈分散。
④边滩在无防护状态下,滩体变化以滩槽的重新塑造为主,滩体上、下游端均出现淤积,滩体冲淤部位及冲淤量与水流条件、滩型等有关,滩体总体向下游移动。非淹没情况时滩体迎流面与顺直段交界处为主要冲刷部位,滩脚附近形成深而陡的冲刷坑,滩体瘦长、高大;淹没时水流漫滩,滩体顶部遭受冲刷,滩体宽长、低矮。流速
较大时,滩槽变化较明显,滩体上、下游端淤积程度也较明显;流速越大、或者水深越大、或者滩体长宽比越大,滩体冲刷量越大。
(3)根据大量已建护滩建筑物的效果观测资料分析,认为:
①护滩带护滩后,滩体冲刷量大部分得到控制。四面透水框架护滩后滩体冲刷量明显减小,护滩效果较护滩带好。
②影响护滩带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水流条件、河床组成、护滩带平面布置、自身结构及施工工艺等。流速大小是护滩带破坏的动力因素,局部冲刷坑的形成是护滩带破坏的诱发原因,编织布、系结条、及接缝部位的抗拉强度不够是护滩带破坏的直接原因。
③边滩在有防护状态下,滩体下移速度减缓,受护滩面难以冲刷,而未护滩面受水流作用逐渐冲刷下切,护滩带边缘蛰陷,凸起部位的周边水流局部紊动强烈,加速护滩带边缘冲刷坑的形成,随着冲刷坑的发展,因护滩带具有一定延展性而逐渐下降覆盖冲刷坑,护滩带边缘出现“悬挂、架空”现象。护滩带与滩面间出现空隙,水流从护滩带下部穿过,直接作用于受护滩面;此外,护滩带表面不同部位的流速差造成护滩带底下不同位置的压力差,使得护滩带底下泥沙发生运动,促使护滩带出现鼓包或者塌陷现象。
(4)护滩建筑物受力试验表明:冲刷初始阶段,块体间脉动拉力迅速增大,冲刷至某一阶段达到最大值,之后冲刷坑逐渐达到冲刷平衡,脉动拉力逐渐趋于稳定;流速越大、或者水深越小,脉动拉力就越大。
(5)经试验研究,护滩带的破坏机理为:水流冲刷未护滩面后,护滩带边缘冲刷坑形成,水流紊动加剧,护块与护块之间的脉动力迅速增加,排体下降贴合受冲滩面继续护滩,当坡度较陡时,系结条可能出现紧绷或撕断,块体移动或脱落,护滩效果减弱;随着冲刷坑的发展,边缘排垫出现“悬挂、架空”等变形,原受护滩面受水流淘刷,当冲刷坑发展到一定阶段,变形的护滩带受力达到一定值或排体脉动压力瞬时增大,护滩带变形一侧或两侧的排垫受力大于其抗拉强度,排垫撕裂,系结条断裂、块体脱落,护滩带破坏,撕裂处滩面失去保护,直接受水流冲刷,冲刷坑向护滩带内
部发展。
2.2.2 专题二主要成果
(1)通过收集整理长江中下游边滩滩体冲刷破坏的实例等基本资料结合理论分析,给出影响滩体破坏的主要因素为河段特性、水流特性、泥沙特性、冲刷时间和有无护滩建筑物等。
(2)研究解决了护滩建筑物概化模型试验模拟关键技术,包括模型沙选择、边滩附近的水流结构模拟、护滩建筑物变形及破坏模拟、护滩建筑物受力模拟等。这些模拟技术能较好的应用于整治建筑物破坏机理研究和整治方案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①选定X型系砼块软体排(简称X型排)作为进行模拟的护滩建筑物,选取两种比尺(1:60和1:10),从几何相似、重力相似、平面布置相似以及变形相似等方面进行相似模拟,解决了护滩建筑物概化模型相似性设计技术。
②系统模拟了滩体周围有无护滩建筑物守护时滩体冲刷破坏情况。无护滩建筑物守护的冲刷主要表现为滩面冲刷,而且滩面冲刷幅度有随流量的增大而加大的趋势;有护滩建筑物守护的左岸滩面基本不动,滩槽交界处受到严重冲刷,而且冲刷力度和冲刷坑的深度随流量的增大而加大,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弱。
③较好地模拟出软体排型护滩带边缘塌陷、排中部鼓包、排中部塌陷及边缘排体悬挂等主要破坏形式,基本反映了原型河床与护滩带的变形特征,进一步证明本文提出的护滩建筑物的模拟和试验控制技术,能够用于试验解决护滩建筑物的破坏机理和实体模拟技术问题。
原型护滩带边缘塌陷照片 模型护滩带边缘塌陷照片
原型护滩带中部鼓包照片 模型护滩带中部塌陷照片
原型护滩带中部塌陷照片 模型护滩带中部塌陷照片
原型护滩带边缘排体悬挂照片 模型护滩带边缘排体悬挂照片
(3)通过定床试验和清水冲刷试验,分析研究了边滩附近的水流结构及水流紊动规律,建立了边滩附近水流紊动及压力脉动频率、能量、流速与冲刷之间的关系。脉动动能的变化趋势为:靠近左岸的滩面处脉动动能较小,滩槽交界处的脉动动能变化很大,深槽处脉动动能较小变化也比较平稳。脉动动能较强的地方位于滩头和滩尾
处,随着流量的增加,滩尾紊动区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泛,其值也越来越大,随着水深的增大,边滩头部和滩尾处的水流紊动动能逐渐变小。
(4)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边滩护滩带头部冲刷坑深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冲刷坑范围的确定方法和冲刷坑深度的计算公式。2.2.3 专题三主要成果
(1)根据对国内外主要河流上已建护滩建筑物的调研分析,将护滩建筑物分为实体建筑物和透水建筑物结构两类。实体建筑物结构不允许水流透过坝体,导流能力强,建筑物前冲刷坑深,多用于重型永久性工程。透水结构允许水流穿越坝体,导流能力较实体建筑物小,建筑物前冲刷坑浅,有缓流落淤作用。
(2)提出了四种护滩(底)结构的使用条件:①适用于水深大,流速大恶劣条件的散抛块体或袋装沙;②适用于水深较小的坝体护底结构;③适用于河床岸坡较缓的软体排;④施工前不需要进行地基处理、不易下沉、适用于任何地形的新型四面六边透水框架结构。
(3)提出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护滩结构。
①水槽试验结果表明:四面六边透水框架防护后,减速促淤作用十分明显。与传统护滩工程相比,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具有能有效地避免实体护岸工程基础容易被淘刷而影响自身稳定问题,且适应河床地形变化能力强,不需要地基处理,不易下沉,自身稳定,施工简单,成本低等优点。
软体排结合框架群护滩效果图
②结合现场试验,透水框架群用于预留变形区护滩(底)、软体排接缝处理及边缘预埋中效果较好。
东流水道透水框架现场试验2个水文年后效果
(4)通过水槽试验,从功能和结构两方面探讨了护滩(底)工程总体效果判别标准。
(5)提出三维植被网护滩新技术。根据植被保持水土的原理,以三维土工网垫作为加筋材料,利用三维植被网垫护滩具有固土性能优良、网络加筋作用突出、消能作用明显及保温功能良好的特点,能很好地应用于长江航道系统整治工程建设中。
3依托工程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长江航道建设步伐开始加快。根据长江干流航道治理总体规划,到2020年,长江中下游自中游宜都到河口白茆沙等一大批浅滩水道将进行重点治理。“十五”期间,长江中游陆续实施了长江航道清淤应急工程、碾子湾水道、陆溪口水道、嘉鱼—燕窝水道、罗湖洲水道、张家洲南港下浅区、东流水道等航道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间,长江中游瓦口子水道、马家咀水道、周天河段等航道整治工程率先实施,另有一批滩险如窑监、戴家洲、牯牛沙、张家洲南港上浅区、马当、安庆、土桥、口岸直等河段(水道)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
本项目主要以长江中游马家咀水道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长江中游周天河段航道整
治控导工程作为依托工程,采集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试验分析研究。
4项目突破的关键技术
4.1 专题一突破的关键技术
(1)通过数值计算与水槽概化试验,揭示了不同边滩形态及不同来流条件下,边滩河段的水位、流速及比降的变化规律,以及推移质泥沙的输移特性。
(2)首次系统研究了不同水流条件下,有、无护滩建筑物防护的不同边滩形态的冲淤特性。
(3)通过对护滩带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护滩带脉动拉力试验及受力分析,提出了护滩带常见的边缘塌陷、悬挂,排体中部“鼓包”、塌陷等破坏类型的破坏机理。
4.2 专题二突破的关键技术
(1)选定X型系砼块软体排(简称X型排)作为进行模拟的护滩建筑物,选取两种比尺(1:60和1:10),从几何相似、重力相似、平面布置相似以及变形相似等方面进行相似模拟,解决了护滩建筑物概化模型相似性设计技术。
(2)研究解决了护滩建筑物概化模型试验模拟关键技术,包括模型沙选择、边滩附近的水流结构模拟,特别是首次研究了护滩建筑物变形及破坏模拟、护滩建筑物受力模拟等。
(3)通过定床试验和清水冲刷试验,分析研究了边滩附近的水流结构及水流紊动规律,建立了边滩附近水流紊动及压力脉动频率、能量、流速与冲刷之间的关系。
(4)通过试验较好地模拟出软体排的主要破坏形式,给出了护滩带边缘冲刷坑范围的确定方法和冲刷坑的计算公式。
4.3 专题三突破的关键技术
(1)总结了长江航道护滩(底)建筑物多种结构型式以及护滩带平面布置主要型式(整体守护、集中守护和条状间断守护)及其适用条件。
(2)通过现场试验,将透水框架应用于护底排边缘防冲促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结合依托工程对软体排进行了接缝处理、边缘预埋等大量的现场试验,提出了结构优化措施。项目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及推广应用前景 5.1 经济效益
(1)为长江航道系统整治工程中最为常见的护滩工程提供合理可行的平面布置形式,为整治工程立项和顺利实施提供决策依据,这对于保证整治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长江航道系统治理工程中,有利于增强整治建筑物稳定性,延长整治建筑物寿命,减少日常维修量和大洪水水毁维修量,减少维修费用约20%左右。
(3)为长江中下游航道治理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加快前期工作进度,提高设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缩短约15%左右的设计周期。
(4)为河流模拟与航道整治理论发展提供新素材和新经验,有利于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航道治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5.2 社会效益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属国民经济公用性的基础设施项目,整治工程实施后将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
(1)可以确保长江中游航道畅通,避免出现阻碍航行的局面,确保工农业生产的正常顺利进行,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长江中游航道作为承东启西和联系上下游经济腹地的重要通道,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的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实施,长江运输量将有较大提高,工程实施后,能够保证东西部物质交流与经济交流,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水上交通便利。
(3)工程实施后,能够更好地发挥长江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以及满足日益发展的干支直达运输、江海运输和海轮进江的需要。
(4)工程实施后,改善航道条件,同时也改善了港口航行条件可以扩大港口吞吐能力,有助于沿江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5)航道治理的经验和方法不仅可以用于长江航道,也可以用于其他河流、海岸工程;还可应用于水利、堤防、水电、港口等众多领域。社会效益显著。
5.3 环境效益
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具有巨大的生态与环境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应同步进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环境。人类社会不能停滞不前。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会议,颁布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会议提出的环境保护的概念,不是着眼于停止发展而是鼓励发展,认为不能因为发展带来某些危害而停滞不前。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工程是综合治理长江的关键性工程,可以防治洪涝灾害,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航运条件。此外它还是一项巨大的生态工程,其改善生态与环境的效益是明显的。因此,本项目研究可以为今后的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
5.4 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
5.4.1 成果应用情况
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运用,长江中游河床将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航道条件也将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为了减弱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航道带来的不利变化,需要对目前较为有利的滩型进行守护,因此,护滩带这种新型航道整治建筑物必将得到大规模采用。
本项目研究成果已有部分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应用,另有部分成果在工程设计中采用,丰富了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学科内容,为“十一五、十二五”期大规模航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应用情况如下:
(1)本项目提出的四面六边透水框架间隔守护措施,已在东流水道2006~2007、2007~2008届枯季修复工程、周天河段航道整治控导工程、监利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等工程中广泛采用,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本项目研究的经X型排改进的SX型排已用于东流水道老虎滩2007~2008届枯季修复工程中。
(3)本项目研究的经X型排改进的SX型排、边缘预埋、四面六边透水框架压载即将用于中游窑监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当中。5.4.2 推广应用前景
(1)目前对边滩水沙运动特点的理论与试验研究较少,对护滩建筑物(护滩带等)的破坏机理研究也不够深入透彻,本项目主要研究了边滩的水流结构、输沙特性,护滩前后滩槽的冲淤变化,以及护滩带的破坏机理,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直接应用于长江中下游航道系统整治工程中,而且可推广应用到其它类似河段的航道整治工程中,还将丰富航道整治学科的内容。
(2)国务院及交通部对长江航道的建设十分重视,长江航道大规模的系统整治势在必行,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将在系统整治工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根据本项目研究得出的护滩建筑物的适用性,结合不同守护河段的实际特点,选取最适宜的守护结构。
(4)根据不同的水流、泥沙条件和滩型基本特征选取不同的护滩(底)建筑物平面布置型式,以确保护滩建筑物的损毁程度最小。
(5)根据本项目研究得出的加强护滩建筑物稳定性的措施,可提高护滩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航道养护技术】推荐阅读:
关于印发航道养护管理规定的通知07-26
内河航道通航标准07-23
航道整治工程质量检验08-02
大树移栽养护技术11-19
园林植物综合养护技术11-05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实习报告10-03
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06-16
浅谈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11-04
遂宁园林养护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