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2024-09-06

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杨和镇中心小学 严惠霞

新课程倡导构建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我发现学习积极活跃,生生之间相互交流,为学生自主发展拓展了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均等的参与交流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不仅成为认识过程,而且成为交往过程和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受学习习惯的局限,以及组织实施策略还不尽到位,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参与来看,部分小组成员没有积极参与到交流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个体。

其次,从交流的结果来看,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反馈的还不是小组学习的结果,往往说的都是个人的想法。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采取一些改变措施:

1、教学中要尽量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从交往中体验合作的快乐。

2、积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比如,“说明白一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特点尽量创设交往机会,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交往情感和合作意识。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二

1、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首先倡导并实施的, 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 混合编成若干小组,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相互扶持, 彼此指导, 共同努力学会教师每节课安排的内容, 并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合作学习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 有明确责任分工和共同的目标,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为完成共同任务, 从而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合作学习的方式

1、课文表演

根据所学课文, 教师对课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编排, 然后教师进行导演, 让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

2、集体讨论

教师可借鉴汉语课本阅读的教学方法, 就所学知识引申、展开讨论。这是合作学习的中药方式。小组讨论可有以下一些主要内容:一是课文标题、插图等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二是课文段落、细节、佳句、体裁、写作特点等进行讨论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鉴赏和概括能力。三是课文句子。难句、长句、某些词语展开讨论, 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四是就课文时代背景、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展开讨论, 以培养学生评价人、事和物的能力。

3、书面表达

前两个环节都是重阅读、重表演、重参与, 学生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这一个环节是重在书面表达。书面表达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 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开始时向学生讲明主题, 然后开展小组讨论, 使全体学生能积极参与同该主题有关的讨论活动, 感知大量的语言信息材料, 学生就有了较清晰的表象。在此基础上, 从单纯的再现到大幅度的扩展。再到脱离原语篇的自由表达, 最后学生能够写出书面英语作文。

三、合作学习操作要求

1、学会分组

一是就近组合。按班级正常的座次, 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两人一组或多人一组的学习小组。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 无需调整座次, 分出层次, 因此, 操作起来比较简单。二是异质分组。根据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的原则, 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就为小组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为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2、发挥教师作用

一是教师必须明白什么是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与竞争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的关系是什么, 必须相信合作性学习是最有效的。二是教师必须意识到简单地把学生置于讨论小组中是不会奇迹般地产生效果的, 不仅要明白构成合作性学习的要素, 同时要知道课堂中存在着许多运用合作性学习小组的不同方法。三是设计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 要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 还要考虑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会出现那些问题及活动估计所需的时间, 四是必须明白合作性学习最基础的方面是学生间有着相互依靠以及适用于学生和教师的合作性思想, 明白课堂的组织结构必须从竞争的、个人化的转变为合作的。

3、明确学生责任

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个体的能力。学生在团队里所学习和形成的能力在自己以后的独立工作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合作学习要使学生养成高度的责任感。全组的成功要依靠于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责任感的关键在于组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地通过学习评价。在合作学习中, 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是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 需要让每个人感到他个人对小组的成功负有责任, 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对自己所接受的任务尽心尽力, 还要负起帮助、鼓励、支持的责任。

经过这一系列补充措施, 学生的“小组合作”的意识加强了, 学生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探究中学习成绩、兴趣和语言交际水平得到了提高。

结束语:

1、英语合作学习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方向性的革命。只有通过合作学习, 师生才能在一个英语环境内进行互动, 学生只有在英语合作学习的环境中, 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这个作用是其他任何学习方式都无法取代的。

3.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合作教学;合作学习;小组活动;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85

一、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 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是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合作类型之一。它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盛行的合作授课理论。合作授课理论是针对专业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状况提出的。在中国,合作教学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并得到长足发展。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重大差异。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而这种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们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科学。

2. 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英语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原因。因此,激励学生的学习英语动机对学生掌握英语知识技能有重要作用。合作教学活动作为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人类之间的交往特点,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和谐合作的教学过程,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活动。

二、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英语科组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实践

1. 合作教学实践对象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0级高一A组一到十班,共约500名学生(注:2010级共分A,B两个年级组,每个年级组有约500名学生)。选择高一年级一半学生参与合作教学实践,旨在后期评价教学实践效果时有所参照。

2. 具体做法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上,依旧是五位教师承担10个班的教学任务。每位教师服从学校安排负责两个教学班并承担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但是上课的时候,实行教师走班制。以一个教学单元为例:每个班完成一个英语教学单元为两个星期(共10节课)。两个星期的10节课可以分割为核心课(5节)、拓展课(4节)和检测课(1节)。首先,以课本为依托的核心课分为5节课:(1)导入和词汇, (2)课文阅读, (3)语法和句子结构,(4)听力及写作布置,(5)任务写作或翻译反馈。这5个课时是以课本为依托。其次是拓展课部分,拓展部分在一个单元中有4个课时,由四位教师,根据个人所长以及与该单元话题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①英语新闻教学课,②演讲与辩论,③语法和应试技巧,④文学阅读与翻译, ⑤相关话题的拓展阅读, ⑥口语及交流技巧,⑦电影和戏剧,⑧模式写作或创新写作。任课教师从这八个区域内挑选四个来进行授课。最后一节是检测课。由五位教师共同小结本单元中学生表现出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及落实。这10节课,每节课的教案首先都由两位老师先广泛收集材料,深度合作进行准备,然后上交备课组集体讨论并修改通过后,在该年级不同的5个班中进行教学。一般情况下,每位教师两个星期需要精备4节课、审核6节课。一位教师上课时,共同备课的另一位教师到班级以听课的形式辅助教学。

每个班的学生按照入学英语成绩分配为“势均力敌”的几个小组,每个小组6到8人。上课时,师生相互问好后,教师下达“move”指令,学生移动书桌,小组成员成纵向面对面坐在一起。整个教学活动都是基于小组活动,以小组间相互竞争以获得加分形式进行的。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教师每周公布一次周小组得分冠军,每月以奖励吃披萨,奖励吃水果等形式奖励月得分冠军。同时,小组活动中获得的得分直接记入学生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在学分中所占比重为4∶6。

3. 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引发的思考

(1)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这种模式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教育。学会可以从中学会宽容,接纳不同风格的教师。学会合作,与同组同学讨论。刚开始,有学生担心衔接问题。有实验班的教师跟笔者说:“先让所有的教师上两次,然后我们挑一个最强的教我们班。”笔者说:“你喜欢A,他喜欢B那怎么办?” “那投票”,学生回答说。其实学生讲的是“大实话”。学生尤其是家长这样想很正常。正确理解和利用好这种心理对教师是一种激励。教师要把自己最精彩的课奉献给学生。教师会主动寻求“集体智慧”,因为“集体智慧”能帮他做得更好,得到更多的学生认可。教师当然也会提高很快。

(2)教师“走班”上课,教师间的合作衔接,特别是在教学内容,课后作业布置和落实上的衔接是合作教学能否成功的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学任务,教学责任落实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成绩。实施教师“走班”上课,要求参与合作教学的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意识,补台意识。教师间要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前课后沟通交流,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无缝”衔接。

(3)通过优化小组活动设计,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下面是我们在实践初期收到的学生递上来的小纸条。纸条上这样写道:我认为这种方式上课效率不高。每堂课真正学到的东西太少,懒散感太强了,我也知道这种类似于西方的自由小组学习,比较自由,个性,但似乎不太适应我们。我会担心我日后的英语成绩。打消学生诸如上文提到的忧虑的最好办法就是设计出有效的小组互动设计,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尝到合作的甜头。

(4)改变座位排列方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到一起以后,增加了维持课堂秩序的难度。在实践初期阶段,往往活动一开始后,就会有学生在其中“浑水摸鱼”。小组活动的基本规则还没有形成,“闹哄哄”现象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花时间让学生认同并自觉操作我们的“约定”。如,以教师的“嘘”声为约定,当听到教师的“嘘”声时,全体同学都安静下来。“约定”实行一段时间后,每每小组内的讨论声音过大时,就有人向教师一样发出“嘘”的声音,其他学生遵守“约定”,也就安静下来。为了让小组活动开展的更有效,我们让各个小组制定出本小组活动守则,并选出一位同学负责整个小组的运行,一位同学负责记录和掌控小组讨论时间,一位同学负责联络整个小组的同学,不让一个人掉队。并分别冠以“船长”,“时间郎”和“九九粘连手”等别具一格的称呼。通过以上措施,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谦虚,尊重,批判,思辨,包容,热情等,构建以“民主、开放、平等、对话、协商”为引领的课堂文化。

(5)小组活动“公平”、“公正”规则的制定是小组活动有效进行下去的前提。教师不应该是小组活动规则的唯一制定者。教师应与学生进行规则实施的对话:可以与学生进行辩论,调动学生的裁判意识。如从“公平”角度来调动学生,逐步让学生自律起来的同时成为小组活动合格的裁判。

三、总结性思考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高中英语合作教学是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合作教学不仅缓解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更有效推动了教师之间的合作,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它在提升个人素质的同时,发挥了团体优势,从群体和个人两个方面为师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引领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自我批评共同分享,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 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2] 唐晓,陆巧玲.大学英语合作教学的理论依据于实践运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8).

[3] 泠兆杰.自主学习能力及其培养[J].基础英语教育,2006(3).

[4] 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 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张洪伟,中学二级教师,本科,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英语教师。

4.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四

所以任务驱动更像一种资源共享,大家运用共有各自的知识解决当前的知识点。对于学生来更多的参与了教学任务并提高了学生积极性。当然要实现任务驱动是要讲究方法的。

文中所提到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可取的方法,学生把自己的知识分享出来提供给共有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己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某位同学提出的观点对于解决问题起到了帮助那么对于这位学生来讲他就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不管是对于问题的解决还是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是一个良好的过程。

我对于自主学习的理解是,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5.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反思 篇五

职教中心高三年级

孟昶

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一设定目标,它不仅可以使教学民主化,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及创新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应对这一“课堂模式”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反思。那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如何?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呢?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41%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1%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8%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例如,在教学中有下面一个片断:

我身边的一个小组在认真地研究着,讨论着,由于意见不一,争得面红耳赤;离我视线较远的地方的一组,四个女同学在认真地讨论着,两个男生在嬉闹,还有一个女同学坐着闷声不响;其他的小组表

面看来很认真,但不知合作的结果如何。

十分钟后,小组学习结束。各小组开始交流展示,但效果不理想。有的小组有形式但无内容,有的有内容但形式单一,由此可见,刚才学生的合作学习是失败的。那么,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即合作内容、合作态度、合作时间等。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合作价值

形式为内容服务。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作业。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易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2、合作学习的态度要诚恳,要有集体协作的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却各忙

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白聆听别人的发言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譬如,改变以往的小组合作方式,在请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谈谈对学习的感受时,让学生采用“任务分割,结果整合”的方式,做到人人参与。有的可以从情绪上谈,有的可以从速度、力度上谈,有的可以从节奏、旋律上谈,指派一名学生记录大家的发言,然后代表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

另外,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3、合作学习的时间要充分

现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使用得当,在教学中确实能

6.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心得 篇六

内容摘要:本文以笔者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为基础,把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步骤和做法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出来。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三方面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加以记录和分析。在教学实践中让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在教与学中精诚合作,共同提高。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

合作是人类互相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活中的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同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合作也是很重要的。

英语课堂教学实践性强,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完善结合,在两年多的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组织学生集体合作,相互启发,相互讨论,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不断拓展思维,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对此,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探索,努力加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一、准备阶段

(一)进行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学生

1、研究学生的英语水平状况,以我任教的初一(4)班为例,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探索前,全班72人,及格率仅为65%,优良率为21.3%。根据这样的英语成绩,我将全班同学划分为ABCD四个档次,其中A档能力较强,100-85分,共18人。B档84-70分共24人。C档69-60分共21人;D档60分以下9人。

(二)观察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及接受能力等

划分学习合作小组,打下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进行分组,使不同背景,不同成绩,不同阶层的学生处于同一小组,即“组内异质”。每6人一组,共分为12个小组,其成员搭配为AABD、AACC、AABC等,即:“组间同质”。每学习小组选出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当小老师,组织管理,督促各组员的学习活动,培养小组互助协作的精神。

(三)进行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总结学习英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培养学生查阅生词表或英语词典的能力,学会自己拼读、拼写生词。

3、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在学生预习新课前,布置好预习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提出自学要求,课后及时复习巩固,采用整理笔记法、卡片记忆法、错题本法等复习方法。

二、实施阶段

为了培养学生全只得学习的习惯,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交流、互助、合作,即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积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改革值日报告制度和复习形式,使小组的合作集体化、交际化。

改变以往单个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的做法,每个学习小组选定一名小老师上台做值日报告,而本组的其他成员则在课前就准备好——根据生活实际或课文内容集体合作,自编自演英语会话或短剧,有时也可以演讲故事或诗歌朗诵,然后由小老师就值日报告向全班提出问题或接受同学的提问。小老师也可以利用本组成员提供的实物、图片组织全班同学进行句型操练或习题作答,这样的复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小组优势,加强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1、单词的`教学

一般是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及要求后,教授几个较难的单词,让学生自读余下的单词并正音。在小组内,让AB类的学生帮助CD类的学生,并开展小组竞赛,而复习单词的形式则是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检查自制的卡片或借助图片口头回答,有时课外由组长负责听写单词并相互订正。

2、对话的教学

A、如果是简单的句型或回答式的对话,可以分组进行自由问答或对应。教师可以让结伴的两个学生一个读一个听,发现有错互相改正,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在操作中真正处于主体位置,增加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

例如:新目标英语Go forit八年级上册unit 10 Section A 3b的句型操练,我就让同学们事先准备一些道具和实物来展示自己的未来职业并进行分组操练,并通过集体合作归纳总结语法点,be going to结构的使用,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表演活灵活现,另出心裁,同时也对what , where, how引导的be going to结构的句型掌握的更好。

B、看图写话

例如:新目标英语Go forit八年级上册Unit 3 Section A 4a,它是学生第一次遇到的看图说话的练习,但是通过小组合作描述,并提炼出正确的句子,学习效果立竿见影。

C、情景对话:

新的英语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涉及交际的对话,它的表演性特强,更需要小组各成员的合作、互动,从而达到学会和使用对话中出现的交际用各个学习小组中展开竞赛,评出“最佳编剧奖”、“最佳表演奖”,当他们获胜时便会兴奋地高呼“Great! Great!”,深深体验小组合作的乐趣。

D、短文或阅读的教学

①我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性表演。②我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像,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新目标Go for it 九年级 Unit 11 Section A 3a,我让学生就going to the mail advantages和disadvantages进行English Debate,有利于学生质疑问难,在讨论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由单一的讨论内容过渡到综合内容。③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根据短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用简笔画描述语篇含义,增强复述课文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英语课外活动。

1、在每天早读时抽五分钟时间进行自由对话或根据所学的单词造句,互相交流,互相纠正。

2、在中午抽十分钟时间由小组长组织大家订正、修改该组成员的作业,然后再把已修改好的作业交给老师点评。

3、在课余时间或自习课上,在各学习小组之间开展英语朗读比赛、英语手抄报比赛或英语游戏等。

三、总结阶段

(一)小组合作性学习方式的效果

1、学生在宽松、富有创新精神的小组学习氛围内增加自我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形成开朗、自信、奋发向上的个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

2、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并且我班学生表演的英文小品在县英语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我班的英文歌曲联唱在校元旦晚会上获得优秀奖。

(二)小组合作性的学习方式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部分学生因能力有限或话题不感兴趣有时会用母语交谈,教师要及时提醒、控制分组讨论的声音。

7.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七

一、合作学习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

在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安静地坐着听教师讲,在听的过程中记录、识记,然后再完成练习,以接受的方式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只能让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而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通过问题、任务、活动等方式而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的构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首先,合作学习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得到大幅提升,关键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而学习方式在这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积极性不高.应用合作探究,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和同伴合作,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加之教学中教师以各种问题、任务来驱动学生,其积极性自然得到提升,学习方式也会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其次,合作学习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高中数学所要做的并不是单纯而机械地记住一些知识,而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去把握知识,获得系统的知识构建,然后再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应用合作学习,通过问题引导、活动引导、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会去合作、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使其能获得更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合作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毕竟在课堂中学生在合作中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预设来限定学生的思维,但是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预设,即在组织合作前要对整个课堂探究的流程和问题(或活动、任务)做好系统、科学的规划.

首先,要注重利用情境而引出主题,紧扣目标而提出问题引导小组学生展开合作活动.以“对数函数”的教学为例,教师先以我国人口数的案例而切入主题,已知底数和幂的值求指数,引导学生由具体的数字而转化出y=log1.01x,此时就可引导学生复习函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数函数的定义.接着提出问题“函数logax与函数y=az(a>0,a≠1)的定义域、值域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给出几个具体的函数,小组合作作图,根据图像而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给出反函数的概念,并强调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然后再根据指数函数的图像而引导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像作出猜想.如此,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去探究,从而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其次,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还要及时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讨论情况或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反馈和点拨.如在“函数与方程”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当方程的根为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时,对于其分布情况教师要注重在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进行讲解,要根据两根与0的大小比较(即根的正负情况)、根在区间上的分布和两根与k的大小比较情况进行.在引导学生总结过程中,对于分布情况、大致图像、能得出什么结论等,要先引导学生根据讨论情况而进行汇报,然后教师再点拨并板书(或幻灯展示).

三、实施合作探究教学的几点建议

无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合作,这对提升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都有决定的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需要明确,合作教学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模式,而要根据教学实际而在教学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只是机械的照搬别人的做法或循规蹈矩地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实施,反而会适得其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需要注意:

首先,教师的教学组织是保证合作有效的基础.在对数学课堂进行调查中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或安排任务后,自己反而显得没事可做,学生在合作中虽然表现的较为积极,但效果却不是很好.原因是当教师孤立于学生之外,没有对整个流程做好组织和安排,那么,学生的合作会显得盲目.因此,在引导学生合作前,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而对合作环节进行科学规划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摒弃让学生非得达到教师所预设的状态走的极端,既然是合作交流,那么,学生在合作中自然会生成自己的体会或感悟,如对概念的理解、如公式的转化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教师再进行指导.同时,要注重在课堂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以此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8.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八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合作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定式,让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75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合作学习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合作学习是将学生依照个体差异性进行分组形成学习小组或团队,再通过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沟通、讨论及合作,以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学习模式。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小组每位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这种模式打破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定式,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究思考。笔者现以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为例,探讨基于“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三的内容,主要学习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二氧化碳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也是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知识,因此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这部分内容是在空气、氧气和水之后,又一具体物质的学习,进一步拓宽研究物质的思路和方法.渗透学习一种新物质的基本步骤,为以后金属、酸、碱和盐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节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并设置了“倾倒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和“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四个实验,其日的是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二氧化碳性质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实验操作、物质构成、化学式和化合价、二氧化碳的制取等相关知识,并从生活中了解了一些与二氧化碳相关的现象。在能力上,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在心理上,学生乐于用实验来探究物质的性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4)了解在自然界中碳循环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l)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造力。

(2)通过动手合作实验和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的用途及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身边,增强学生对社会、环境问题的关注。

(2)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享受交流与展示的快乐,热爱合作式学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

五、课前准备

1.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2.分组

将全班学生按异质分组,每4~6人一组;将二氧化碳的用途和温室效应的资料搜集任务分别布置给不同的小组。

六、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引入】展示一瓶雪碧饮料,摇晃几下,再打开瓶盖,提问冒出的是什么气体?

【猜想】二氧化碳。

【提问】你对二氧化碳有哪些认识?

【小组讨论】

(1)空气中有二氧化碳气体。

(2)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3)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4)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组员回答】被提问的小组推荐学生代表进行回答。

【给出评价】引导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表扬,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鼓励。

2.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1)演示实验

(2)合作实验一

【提出问题】能否通过其他实验来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实验材料:可口可乐汽水、集气瓶、导管、铁架台、纸袋、木棒。

【小组讨论】在铁架台上挂两个纸袋,调整其平衡,向其中一只纸袋内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杠杆法实验,以验证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实验现象】杠杆向右侧倾斜。

【讨论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比同体积的空气质量大,因此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3)合作实验二

【提出问题】

①联系生活经验,猜想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

②根据以下实验材料(如图2所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回忆雪碧中溶有二氧化碳气体,猜想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方案设计】向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适量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

【方案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展示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互评。

【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分工进行二氧化碳的溶解实验。

【过程指导】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了解每个小组的合作情况,鼓励全员参与。

【实验现象】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变瘪。

【分析现象】二氧化碳气体溶于水,使瓶内的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瓶子变瘪。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

(4)合作实验三

【过渡演示】向溶有二氧化碳气体的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提问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并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提示信息: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指示剂,石蕊是一种天然的色素。

【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讨论,得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猜想二: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猜想三: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 【方案设计】 验证猜想一:在纸花上喷水; 验证猜想二:纸花直接放入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验证猜想三:纸花先喷上水,再放人盛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中。

【方案展示】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代表展示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互评。

【分工实验】小组成员合理分工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喷水的紫色花没有变色;直接放人二氧化碳气体中的紫色花没有变色;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气体的紫色花变成红色。

【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提示:紫色石蕊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就会变红。

【小组讨论】猜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酸。有的小组成员会联想到碳酸饮料,猜想新物质是碳酸。

【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一种酸。碳酸饮料是在液体饮料中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做成的。

【过渡提问】碳酸稳定吗?

【小组讨论】猜想碳酸不稳定。

【进行实验】将变红的纸花用吹风机吹干。

【实验现象】变红的纸花变回原来的颜色。

【得出结论】碳酸不稳定。

【教师总结】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让学生写出上述两个实验的反应方程式。

【书写】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方程式、碳酸分解的方程式。

【过渡提问】通过前面一节的学习,你还知道二氧化碳的哪些化学性质?

【回忆】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能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

【引导】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每个小组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请每个小组推荐学生代表进行展示。 【资料展示】 资料一:二氧化碳气体可注入饮料中,增加压力,使饮料中带有气泡.增加饮用时的口感,如汽水、啤酒等。

资料二:固态二氧化碳叫干冰,在常温下会气化,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食品冷冻,干冰也可以用于人工造雨或制造舞台的烟雾效果。

资料三:二氧化碳不助燃,可利用其特性灭火。

【引导】本组同学和其他小组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举手发言。

【讲述】人和动植物的呼吸,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都会产生二氧化碳,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却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稳定。展示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

【提出问题】

(l)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否越多越好?

(2)什么是温室效应?

(3)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

(4)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小组讨论】

(1)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会导致温室效应。

(2)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太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面保温的作用,这种现象叫做温室效应。

(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引起暴雨、洪水等灾害性天气。

(4)提倡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

【教师总结】

4.习题(略)

七、设计思路小结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是基于“合作学习”模式设计的,与《化学课程标准》的以下理念相吻合:“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设计主线如下:

上一篇: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下一篇:元旦晚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