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

2024-10-26

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共7篇)

1.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 篇一

哈工大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导师简介

1.刘志远

2003-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1.先进控制方法与应用。主要研究非线性模型预测控制方法,约束系统的鲁棒控制方法,混合系统及智能系统的控制与决策方法及应用。

2.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主要研究先进汽车电子控制的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内容包括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安全系统的控制,车辆稳定性控制,导航系统和基于网络的汽车控制系统。

3.机器人控制。主要研究行走机器人和轮式移动机器人的运动规划与控制,自动超声焊缝检测中的小型爬壁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2.姚郁

现为国防863某主题专家组专家、总装备部精确制导专家组专家、载人航天领域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研究方向:

1、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

2、先进制导与控制方法

3、先进机电控制技术

4、飞行器半实物仿真技术

3.陈兴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控制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主任,教授 博士导师。国防科工委教材建设专家组成员,全国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控制与智能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飞行器控制与仿真;智能机器人;计算机控制

HIT-I型飞行仿真转台获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OUT型闭式仿真转台 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正在进行863和民用航天重点项目空间激光数字通讯、半实物仿真及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的研究项目。

4.伞冶

哈工大航天学院仿真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系统仿真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1.复杂大系统控制与仿真

2.系统仿真理论研究与仿真技术应用

3.飞行控制研究

歼五便携式飞行模拟器,获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J5QM-1球型飞行模拟器,获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大型复杂系统分布式仿真研究,获98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二;

模拟飞行应用软件研究,获2000年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5.王茂

2003.5-今 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惯性技术研究中心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自适应与变结构控制 混杂系统 数字化平台系统研究

自任职以来,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过国家重点项目“CT-1空气轴承伺服转台”的研制,该项目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3等奖;主持过“小负载三轴运动姿态模拟器”、“高精度三轴转台”、“THAT双轴伺服转台”、“JKT计算机控制伺服台”及“极轴翻滚实验台”等项目研制。发表论文20余篇,大部分被EI和SCI收录。

工程项目:

1、1989-2000年 CT-1空气轴承伺服转台(国家重点项目)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32、1999-2000年 三轴综合测试转台改造3、2002-2005年 小负载三轴运动姿态模拟器(国防重点项目)

4、2004-2006年 高精度三轴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5、2003-2004年 双轴速率位置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6、2006-2009年 THAT空气轴承伺服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7、2007-2009年 极轴翻滚试验台(4台)(国防重点项目)

8、1996-2009年 JKT计算机控制伺服转台(国防重点项目)

9、2007-2009年 单轴电动速率位置转台

6.马广富

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1998年--),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2004年--),《测试技术学报》编委(2005年--)。

研究方向

卫星姿态控制,导航系统智能信息处理,飞行器控制

“大型复杂系统分布式仿真技术”,1998年12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大庆热电厂200MW火电机组全范围培训型仿真系统”,1998年7月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仿真理论与方法研究”,1996年12月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富拉尔基200MW火电机组培训型全范围仿真系统”,1996年12月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火力发电厂230t/h锅炉全范围仿真机”,1995年12月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7.杨明

2005年~今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与仿真中心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

研究方向

系统仿真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复杂系统仿真、仿真可信度评估、飞行器多学科耦合仿真、新概念/近空间飞行器制导控制仿真等;

现代飞行器制导控制:主要研究高性能拦截器、近空间飞行器、高超声速飞行器、空天飞行器等的制导控制方法、系统性能分析评估与综合优化;

武器系统仿真、运动参数测试分析与评估:主要研究武器系统半实物仿真、动态目标高精度仿真与跟踪测试,基于视觉的多自由度运动参数高精度测量等;

先进分布式仿真技术及应用:主要研究仿真系统测试分析、VV&A与可信度评估,基于仿真的系统性能/效能分析评估,相关系统及软件的开发等。

8.马广程

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是运动控制,计算机控制,空间控制。

科研课题

1.**地面实验系统,国家863项目,2004-2007,副组长,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2.动机座瞄准模拟系统,航天科技12所,2001-2003,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3.**-3卫星地面实验系统,上海航天局,2003-2005,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4.高精度三轴转台,航天科技502所,2005-2007,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5.**仿真测试系统,航天061基地,2006-2008,电控系统总工程师。

奖励1999年(OUT闭式三轴仿真转台)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工委颁发,排名第五。学术论文

2.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 篇二

一、高校NEDD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

NEDD由学位授予单位向其所在省 (市、区) 的相关部门推荐, 进行初选, 然后报教育部对初选后的论文进行复评。其评选标准为:选题为本学科前沿, 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 取得突破性成果, 达到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 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材料翔实, 推理严密, 文字表达准确。评选工作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进行, 每年评选一次, 评选出的论文不超过100篇[1]。1999年至2010年, 这12年间共评选出NEDD1173篇, 其分年篇数见表1。其中, 高校NEDD963篇, 其分布特点如下:

1. 学科领域聚集明显。

12个学科门类中均有NEDD产生。除军事学下有2个一级学科至今没有产生过NEDD外, 其余11个学科门类的82个一级学科中, 每年均有NEDD产生。从表2、表3可以看出, 内部分布不均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学科部类分布不均。12个学科门类可大致分为广义上的文科和理科两大部类, 广义上的文科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军事学、管理学等8个门类、27个一级学科, 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广义上的理科包括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4个门类、57个一级学科, 以自然科学为主。前者累计产出200篇, 后者累计产出763篇, 分别占总数的20.8%和79.2%。二是学科门类分布不均。出自于工学、理学和医学等3个学科门类的NEDD达709篇, 约占总数的73.6%, 其中, 工学、理学、医学的NEDD分别约占总数的40.6%、21.6%、11.4%。军事学产出的NEDD最少, 仅7篇, 约占总数的0.7%。三是一级学科分布不均。各个学科门类产出的NEDD都呈现相对集中于少数一级学科的现象, 理工农医4个学科门类尤其如此。累计产出NEDD数排名前20位的一级学科, 如表4所示。

2. 学科层次聚类相关。

国家重点学科贡献了绝大多数NEDD。除军事学因不参与国家重点学科评选而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外, 956篇中, 903篇出自国家重点学科, 所占比例达94.5%。哲学、医学的NEDD无一例外全部出自于国家重点学科;其余9个学科门类尚有少数NEDD出自于非国家重点学科, 其比例最高的为经济学, 为22.2%, 最低的为工学, 仅2.8%。总的来看, 文科部类来自非国家重点学科的NEDD比例为13.0%, 明显高于理科部类来自非国家重点学科的NEDD比例3.7%。由此可知, 一方面, NEDD与国家重点学科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另一方面, 较之理科部类, 文科部类的论文评选可能更少一点统一确定性, 其NEDD与国家重点学科间的相关性要相对小一些, 见表5和表6。

3. 高校层级聚类相关。

从表7可以看出, 高校NEDD数量相差悬殊, 最多的有101篇, 最少的仅1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位居NEDD数量前10位。这10所高校仅占产出过NEDD的132所高校的7.6%, 产出的NEDD数却占总数的45.5%。10所高校均为“985工程”建设高校, 除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外, 其余8所高校均属于以“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国家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列。产出NEDD仅1篇的高校有39所, 占高校总数的29.5%。目前, 我国高校可分为重点高校和一般高校两大类。重点高校即“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 国家和地方对其进行重点投资, 在政策上亦有优惠。从表8可以看出, 132所产出过NEDD的高校中, 一般高校仅为42所, 占高校总数的比例仅为31.8%, 其所拥有的NEDD篇数仅为79篇, 仅占NEDD总数的8.2%, 平均每校1.9篇。其余高校全部为“211工程”建设高校, 90所高校拥有884篇NEDD, 占NEDD总数的91.8%, 平均每校9.8篇;特别是其中的39所“985工程”建设高校, 有NEDD710篇, 占NEDD总数的73.7%, 平均每校18.2篇。NEDD与高校自身的层次呈现明显的聚类相关。一些综合实力强的重点高校已然成为NEDD的“垄断”单位。

说明:括号内数字为来自非国家重点学科的NEDD数。国家重点学科名单为2006年评选确定。

4. 不同区域聚集明显。

从表9可以看出, NEDD的区域分布整体呈现由东部到西部递减的态势, 区域内呈现出一定的聚集现象。当然, 东部也有高校NEDD较少的省市, 如河北;西部也有高校NEDD较多的省市, 如陕西。以这12年来看, 这一地域分布结构基本保持不变。NEDD东部678篇, 占70.4%;中部168篇, 占17.4%;西部117篇, 占12.2%。若将全国划分为8个区域来看, NEDD数量排名前2位的地区是华北、华东 (南) , 分别占总数的35.1%、18.5%;西南、华南位列NEDD数量倒数前2位, 分别占总数的3.6%、4.8%。NEDD分布于全国24个省 (市、区) , 却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其中, 北京最多, 有296篇, 占NEDD总数的30.7%, 北京、上海、江苏三省 (市) 共计拥有NEDD523篇, 占NEDD总数的54.3%;而福建、甘肃、河南、河北、内蒙古、山西、广西、云南等8个省 (区) 的NEDD数均在8篇以下, 江西、海南、贵州、西藏、宁夏、青海、新疆7个省 (区) 均为零, 见表10。

二、高校NEDD现行分布特点的成因

1. 历史文化因素。

NEDD的产生绝非一蹴而就, 它是高校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积淀而孕育出来的结果。历史文化既是高校发展的基础和底蕴, 也是NEDD产生的沃土和根基。NEDD云集的地方, 如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 无一不是历史文化名城, 也无一不是国内名校云集之地。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 为NEDD产生提供了所需的特色凝练、学科积累、人员汇聚等土壤, 从而“生长”出这一高端学术成果。

2.社会经济因素。总的来看,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 (市、区) 的NEDD数偏多。这是因为, 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都是与社会经济因素联系最为紧密的领域。高校NEDD的产出需要雄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作为支撑, 同时它的应用也能为区域和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提供科技成果和智力服务。因此, NEDD的发展必然受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区域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层次多、落差大, 决定了高校和高校NEDD在区域之间分布的不平衡, 经济社会发展快的地区较发展慢的地区, 其高校NEDD数量增长也多。

3. 国家政策因素。

高校NEDD的贫富不均, 固然与各个高校的博士生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的巨大差异有关, 但国家有关政策的实施也是强化这种差异的重要推手。“211工程”、“985工程”是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 两大工程都以建设一批高水平学科、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为主要内容, 在得到国家特别的资金和政策优惠下, 其博士研究生教育在资源竞争、生源吸引等方面无疑能够得到各方面更大的关注, 产生较多的NEDD理所应当。同时, 两大工程的实施, 在客观上造成了高校间的“身份等级”, 使得这些高校在NEDD评选中先声夺人。诚如默顿发现科学发展中由于优势累积导致的马太效应一样, NEDD的高校分布必然存在非均衡性的科学分层[2]。当然, 一些综合实力不是很强的高校, 通过某些优势学科的发展, 也产生了一定数量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占据了某一特定学科的制高点。

4. 学科发展因素。

NEDD主要来自于理科部类, 反映出我国文理科博士生培养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物理学、化学、临床医学、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理工科的基础学科的NEDD数大大高于其他学科, 成为产出NEDD的“带头学科”。按照凯德洛夫提出的带头学科理论, 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并不均衡, 总有一门主导学科带头向前发展, 科学的突破点往往发生在社会需要和科学发展内在逻辑的交叉点上[3]。我国高校的学科发展同样符合这一规律。一方面, 我国自建国以来长期重视理工科高校的建设, 长期重点支持理工科学科的发展, 这使得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处于得天独厚的有利地位;另一方面, 理工科的基础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发展基础, 自然会在NEDD评选中有所侧重, 也体现了国家对基础学科建设的重视。而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文科学科, 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 时时受到各种因素干扰, 所受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发展底子薄, 所能产出的NEDD自然也偏少。

三、高校NEDD评选的建议

1. 尽可能使评选发挥最大效应。

NEDD评选, “旨在加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工作, 鼓励创新精神, 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生教育的质量”。随着评选工作的持续, NEDD数量已不能仅仅被视为高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反映, 而是应提升NEDD评选宗旨, 使评选成为引导高校学科建设、科技发展、社会服务的风向标。在适当减少来自于传统优势学科的论文份额的同时, 评选一要更加关注那些选题瞄准国际科学发展前沿, 研究方向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原创性的论文;二要更加关注那些选题能够反映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所取得的成果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论文, 如国家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这些产业领域开展研究的论文, 应优先予以关注;三是更加关注那些来自于相对薄弱的学科领域 (如农业、资源、环境、军事学、体育学、民族学、社会学等)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部分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的论文。

2. 尽可能打破评选时高校“身份”和学科“身份”的“马太效应”。

应实事求是地从选题、创新性、代表性成果等方面考察论文的质量, 给予所有申报学科、所有申报高校以平等的竞争机会。高校向省 (市、区) 推荐论文前, 应对校内所有学科一视同仁, 只重论文本身, 而“不唯学科身份”。初选时, 改变在各省 (市、区) 预先分配初选名额的限制, 避免各省 (市、区) 出于“评上”的考虑, 而优先将名额分配给本地的少数高校, 在操作上忽略其他高校涌现NEDD的可能。复评时, 论文应通过隐名评审的方式呈现给参评专家, 以避免参评专家根据论文所属的高校和学科、指导教师身份而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 导致NEDD评选受到非学术因素干扰。

3. 尽可能缩小区域间和学科领域间的分布差距。

高校NEDD在区域间、学科领域间分布的失衡, 从长远看, 不利于区域的和谐发展, 也不利于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和谐发展。国家应针对各省 (市、区) 环境条件, 引导评选出少量反映当地独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条件特色的NEDD, 这是缩小高校NEDD区域分布差距的可操作措施。为了缩小NEDD在学科领域间的分布差距, 固然需要在重点学科评审、政策引导、资源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 为文科部类的学科、理科部类中的一些应用性偏强的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产生更多的NEDD提供“土壤”;同时, 由于NEDD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申报、一级学科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因此, 也需要在NEDD评选数量中适当为这些学科预留一定份额, 对于促进这些学科发展,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4. 进一步改进评选方法。

一是构建一套反映不同学科特点的NEDD评选指标体系, 改变笼统地用“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一刀切的评选指标体系, 在各学科建立统一的博士学位论文标准。二是适当延长评选周期, 每年一评可能出现因高校平衡的考虑, 即避免有的高校的某个学科连续产出NEDD, 而有意无意地将更加优秀的论文选掉的现象。可与目前的博士生培养年限相一致, 将评选周期改为3到4年。三是实现评选主体的多元化。NEDD的评选涉及高校自身、高等教育系统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切身利益, 需要协调各方关系, 慎重对待。随着高教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NEDD的评选权力已然不能为政府独有, 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作为评选主体成为趋势。应实现由政府直接组织评选向委托专业学术团体评选的转变, 赋予其独立评选NEDD的权力, 同时成立由政府主管部门、高校、学术团体、各类科研机构、相关企业以及海外学者等NEDD的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评选顾问与监督委员会, 指导和监督其评选权力的行使, 以最大程度地避免非学术性的人为干扰因素, 最大程度地反映各方利益, 从而形成评选的良性互动, 保证NEDD评选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选简介[EB/OL].http://www.cdgdc.edu.cn/yxbslw/pxjg/2005/pxjj.htm, 2008-05-01.

[2]COLE J R, COLE S.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Sci-ence[M].Chicago, IL: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3.

3.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 篇三

各位优秀毕业生:

为进一步加强学风建设,宣传表彰2012届有突出表现的优秀毕业生,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更好地调动和激励大学生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决定举办2012优秀毕业生“我的大学”征集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校学生工作部

主办单位:人文与法学院学生办

协助支持:广电本科支部

二、活动时间

即日起至2012年6月18日。

三、参加范围

2012届优秀毕业生

四、活动要求

优秀毕业生事迹材料(3000字以内,分为个人简历、学习工作情况、所获校级以上奖励等三部分,主标题要凝练推荐人选事迹的主要特点,副标题为“XX班级XXX事迹材料”),于2012年6月20日前电子版交学生办,同时发送数码照片(证件照和生活照各1张)至 731916241@qq.com,邮件标题为“XX班XXX事迹材料”。

五、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文法学院202刘敏佳83956933

附件: 2012届校级优秀毕业生登记表

【注意:登记表填好之后,手写签上自己的姓名,打印出来于6月18号交至202办公室】

人文与法学院

2012年6月8日

附件:

2012届校级优秀毕业生登记表

4.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总结材料 篇四

——锻造公司在实践中创新求发展

锻造公司是豫西集团下属的独立法人企业,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轧锻结合院士工作站等科研平台。公司年生产能力60万余件,产品涉及各类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油气钻采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轻、中、重型载重车驱动桥轮毂轴管等系列产品,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用轮边支承轴产品生产研发基地。公司于2011年被河南省人社厅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研发基地,已招收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工作,并与多名博士合作科研项目。研发基地在省市人社部和集团公司的领导和支持下,严格按照《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管理办法》的相关管理规定认真开展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建章立制,促进博士后管理工作规范化

为了加强对博士后研发基地的领导和管理,锻造公司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博管会下设办公室,并配有专人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协调工作,为博士后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为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博士后制度的优越性,结合公司的实际,制定了《锻造公司博士后研发基地管理暂行条例》。条例中对博士后研究项目的确立、博士后研究人员的管理、经费和工资福利待遇、博士后工作期满管理、博士后研究成果的管理等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公司博管办为了进一步落实博士后管理条例,使之操作更加科学化、程序化,先后制定了“引进博士评价标准”、“博士后人员考核评价办法”、“项目经费使用报销程序”、“日常经费使用报销程序”等相关配套文件,使基地的

博士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依托项目,增强企业科研活力

鼓励博士研究人员着眼于锻造公司科研的紧迫需要,确立科研课题和研究方向,指导博士后找准科研课题的结合点,真正做到引进一个、影响一批、带动一片。注重以重大科研项目或课题为牵引,将博士后作为课题负责人,用具体工作来调动博士后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其中,与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陈学文博士研究开发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热锻过程数值模拟及智能化模具设计系统,该课题被列为河南省2012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该科研项目完成后,将使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模具设计参数化、高效化,从而大幅度缩短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产品的研发周期。与北京科技大学胡正寰院士、杨翠萍博士合作开展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轧、锻结合新工艺技术研究。该项目主要通过对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及载重车半轴套管产品的结构特点,对该产品在轧制、热冲压成形过程中的金属流动规律、内部组织变化等方面的分析,得到适合于中空变截面复杂大型轴类件的热冲压和楔横轧相结合的精确成形工艺参数,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大批量生产的需求,该研究项目完成后,将改变楔横轧只能轧制实心零件的现状,拓展了楔横轧的轧制领域,是热冲压与楔横轧成形技术相结合的首次应用,是金属材料塑性成形工艺技术领域方面的又一次革命。

三、校企联合,成果转化助推企业经济增长

锻造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充分利用博士后研发基地这一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联系,加

速科研成果转化,助推企业经济增长。公司先后与燕山大学朱磊博士、中国农业大学郑冬博士签订了进站研发合作协议,并与北京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燕山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南阳理工学院等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14年,公司研发基地的朱磊、郑冬博士在郑州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生导师孙玉福、陈铁军教授的指导下,承担了“页岩气及石油勘探开采钻具关键零部件高效智能化生产线”等研发项目;与河南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陈学文博士研究开发“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热锻过程数值模拟及智能化模具设计系统”研究课题,被列为河南省2012年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大规格螺杆钻具扶正器热挤压成形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于2015年获得南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热挤压成型大规格螺杆钻具扶正器内孔用移动式凸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实用新型专利。“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近终成型工艺技术”项目经省科技厅组织专家鉴定其工艺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于2012年获得南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项目已经河南省科技厅及财政厅认定为河南省2012年产业化项目,并获得河南省财政无偿资助资金210万元,2014年8月获得后续研发资助63万元。与燕山大学、南阳理工学院、郑州大学材料成型学院合作开展“工程机械轮边支承轴淬火工艺智能控制信息化平台研发”和“页岩气及石油勘探开采钻具关键零部件高效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于2014年12月被河南省工信厅评定为2014河南省先进制造技术引导项目,并给予研发资金支持120万元。

锻造公司通过博士后研发基地平台,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工作,其研发项目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为公司创造经济效益

7200万元。

四、做好服务,解除博士后后顾之忧

博士后工作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为使公司博士后工作顺利开展,给博士后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在较短的时间内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公司博管办自博士后研发基地成立以来,根据研究项目内容,还协调组织成立了相应的项目研究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都配备了一批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业务骨干。根据项目开发的需要,课题组分别由技术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同志组成,在博士后科研项目研发期间,项目课题组人员接受博士后领导,并由博士后负责对课题组人员的考核。每位博士后提供公寓一套(90平方米),为其配备了全套的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和通讯工具,并且还提供了与本公司职工同样的养老、医疗保险以及公务用车、出差补助等各种福利待遇,使博士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也使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锻造公司博士后研发基地建立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基地建设、科研创新团队项目合作和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2014全省博士后工作考评中获得“优秀博士后研发基地”荣誉称号,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与省市对我们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高层次人才缺乏,科研水平有待提高,管理制度需要规范和完善等。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科研创新为首要目标,依托项目,发挥博士后研发基地的平台作用,营造公司可持

续发展的良好氛围,加大博士后招收引进力度,开展具有发展前景的科研项目,增强研发力度,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5.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 篇五

通讯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北一巷1号中教仪楼206室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联系人:高晓 杰周庆 邮编:100032 联系电话:010-66097728

传真:010-66023656 E-mail:xueshubu@moe.edu.cn

6.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 篇六

该系统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的子课题“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该课题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 参与单位有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大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大学等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

地铁站台通风系统的设计是地铁环控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一般来说, 寒冷地区冬季地铁车站设有采暖系统, 以满足乘客的舒适性要求。车站常用的通风方案是采用机械排风, 风管布置在列车轨顶和轨底。根据站台热负荷的构成, 人员与列车产热大约占到总负荷的80%, 机械排风系统将站台轨顶、轨底风管收集的废热直接排出到地面, 车站形成机械排风, 通过出入口及活塞风道形成自然进风的气流组织形式。

哈尔滨是目前我国建设地铁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城市, 其气象条件与其它已建或在建地铁城市不可比拟。因此, 在哈尔滨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下, 如何在确保地铁舒适性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节约能量, 保护环境, 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基于哈尔滨特殊的气候条件, 哈工大研究人员提出有别于目前已建地铁通风系统的创新方案。夏季和其它地铁一样, 站厅和站台设独立的通风系统;冬季在分析哈尔滨地铁车站热负荷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站厅不设采暖系统, 而是收集站台列车、人员、灯光及设备散热量, 通过站台和站厅的通风系统将其导入车站站厅来提高站厅空气温度, 以合理利用能源, 满足乘客舒适的要求。

7.哈工大优秀博士论文 篇七

1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尝试

通识教育首先应是一种教育理念, 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基础性的人文与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 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 其次它在具体实践上还是一个体系[2]。研究表明, 实施通识教育必须有自己的课程体系, 还要有课堂之外的教育渠道和管理模式[3]。《哈尔滨工业大学“十二五”本科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建设具有哈工大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确立, 但已有一些关于课程体系建立拓展的尝试, 并向着“十二五”期间新增或改进通识教育6个系列核心课程与选修课30~50门的目标努力。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有六门课程, 分别是西方哲学导论、国文经典阅读、西方美术导论、音乐艺术鉴赏、外国文学选读、世界文明史导读, 这些课程主要由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所开的选修课改造而成。无疑, 通过对现有选修课的改造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最快、省时省力的方法。同时根据问卷调查 (表1) , 学生普遍需求的课程是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 其次是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 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以及工程领导力居后。哈工大学生的需求也符合哈佛、哥伦比亚大学的课程设置的真实情况, 这也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需要拓展完善的方向。

目前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考核方式为论文、课堂累计考核。此种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来讲是普遍受欢迎的。根据调查, 从表2可以看出, 同学们希望通识教育考试的方式首选为“写论文、分析报告”, 占有37.1%;其次是开卷考试, 占有34.3%;选择“闭卷考试”的同学仅占4.7%。

虽然“写论文, 分析报告”的考核方式最受欢迎, 但是这种考核方式能在多大程度能够帮助启发学生会思考、会读书, 真正达到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建设第二课堂教育阵地十分必要。因为哈工大通识教育的课程课时基本与选修课时长相当, 都在20课时左右。每周四个学时, 大约五个教学周完成。简短的课上时间起到的应是启发的作用, 因此课下的读书思考更为重要。具体措施如开展读书会的作用将在后文具体阐述。同时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授课方式正在从以往的填鸭式向讨论互动式转变, 课下的学习时间也更注重讨论交流作业的布置。

总的来说, 目前哈工大的通识教育课程还有改进的空间, 比如增加大课讲授之后的讨论活动, 建立健全第二课堂的教育阵地, 增加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机会。这些都应是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需要研究设计和改变的地方。

2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构建

2.1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构建,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大学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培养目标、办学传统、校风校训、校园文化活动风格、师生的行为方式以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社会学学科把文化视为人学习的外在“场域”中的“惯习”, 是可以影响人的知识内化的社会化过程的。因此对于工科院校来讲, 工科大学的文化应当影响学生的通识教育过程。校园文化建设者要注意应当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熏陶, 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冲破专业教育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工具性思维的束缚[4]。构建兼容并包, 文理结合的校园文化为通识教育的开展而服务。同时应当发扬工科院校的传统文化以及校训所体现的学校精神。“规格严格功夫到家”这种校训的产生对学校本身是一种学校办学风格的凝练。哈工大的校训就是要求学生严格、仔细。这种校训应该也必须被吸收进学生的通识教育开展中。毋庸置疑, 所有的工科院校的校训或者其大学精神都有其深刻的内涵, 即是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的严格, 对科学精神的继承, 对真理追求的热爱以及对团队协作的认同。需要指出的是, 工科院校应在通识教育的开展下应加强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 完善校园环境, 培养出跨学科性、跨学科背景、跨文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5]。

2.2 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课程体系应向国外优秀大学学习并根据工科院校自身条件进行完善丰富。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从课程设置目标、课程设置原则以及课程设置领域三个方面着重考察[6]。同时也应该注意如何在课程设计上做到文理交融。课程设置的目标应遵循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 提升学生适应社会与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各项能力, 重点是锻炼多元表达能力、了解社会发展与历史, 提升人文素养等。课程设置的目标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程设置的原则应紧跟时代发展趋势, 又要照顾到新时代学生个人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课程时长应不仅着重大一, 大二、大三、大四也应有通识教育课程可供不同年级学生选择。同时做好传统知识与现代需求的衔接, 科学思想和人文素养的兼顾, 国外精华与本土现实的结合。在设置领域上根据学生需要, 文史经典与世界文明, 人文艺术与美学欣赏, 政治经济与法律道德以及工程领导力都应有课安排, 供学生选择学习。

在师资上, 教务部门整合校内外资源, 教师队伍可以以校内教师为主, 校外社会聘任教师为辅。实践类等课程多鼓励青年教师上讲台。同时学生事务和教学事务部门可以联合展开合作, 与任课教师一起为研究生创造更多地研究助理职位, 运用好研究生等助教资源参与管理课程。

2.3 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开展读书会活动进行小班讨论学习

根据国内外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经验, 小班讨论的组织形式被视为是学生在第二课堂进行完整通识教育的关键。根据国外通识教育的经验, 阅读名著, 接触第一手材料会使学生产生自发的思考。阅读经典书籍时思考的过程才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 即独立思考的能力。借鉴国外大学经验,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特色之一是形式上的“大班讲座, 小班讨论”[7]。哈工大在班级建制上学生从大一开始会被分成小班, 班级人数为25人左右。国外大学的小班讨论经验表明, 20人左右的“小班”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讨论小组。人数较多或较少都不利于开展讨论[8]。虽然国外的小班讨论的学生是由选课的不同专业或者不同学院的学生组成, 是由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组成。但哈工大目前的师资条件无法提供实行国外这种“兴趣”小组实行讨论, 而中国的办学体制却较好地给了我们另一个组织小班讨论的条件, 让我们有了一个新的本土化操作方法:利用目前的小班建制开展小班讨论和读书会活动, 活动的地点就在图书馆。这样无疑有助于班级建设, 也符合中国高校办学体制、教学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整合了校内资源。

图书馆是学生进行课后学习,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的重要场所[9]。在有了小班建制这种“天然”条件, 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读书会[10]、开展小班讨论式的学习是哈工大这种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实践路径的重点研究内容。哈工大图书馆在大一期间已经为学生开设了关于文献科技检索的课程,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查阅检索等服务。今后图书馆也应通过指定或培养专业人员与班级对接, 让学生熟悉了解馆藏资源, 这个专业人士成为班级读书会的资料指导教师。让学生根据通识教育课程和自身的实际状况制定专业学习、发展自己特长、提升综合素质等内容的个人读书计划, 定期帮助班级开展读书计划交流活动。同时图书馆根据同学借书情况等建立数据库, 建立读书会公共邮箱和QQ群, 这样可以把有共同读书兴趣的同学集中到一起, 建立起跨班级的交流模式, 为同学读书交流建立沟通平台[11]。

2.4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拓展实践的第二课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走向社会, 了解社会的主要活动, 同时也是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用到实际中的难得机会。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深入社会学习课堂上没有的知识, 比如:熟悉风土人情、体察社会、了解民生, 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把专业知识实践化, 把书本知识社会化, 把个人能力素质化[12]。可以说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丰富学生的通识教育内容, 锻炼其动手能力、培养其听、说的多元表达能力。因此社会实践也应纳入丰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范围之内。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有思考, 有行动, 做中学, 学中有感悟。学校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设置通识教育社会实践学分, 并积极为学生联系建立活动基地。

2.5 积极整合校园社团资源, 使校园社团为通识教育服务

社团文化多种多样, 大学生社团的功能更加能够聚集青年学生。以各种兴趣建立起来的社团应该被视作进行通识教育的载体。一是因为社团文化专一又兼容并包;二是因为社团组织灵活;三是社团活动确实占据了学生课余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利用好校园社团, 积极地引导, 使参加社团的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获得知识。对于大一新生, 高校社团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心里健康的促进有重要影响[13]。因此社团的指导老师或社团负责人应该参照通识教育教学目标设计社团活动, 指导老师及社团负责人应肩负起引导、监督的责任, 并把责任任务落实到个人。通过社团活动影响学生, 促进通识教育的开展。哈工大也正在通过博彩文学社、学习发展交流中心等社团, 小学期正在开展MOOC课程学习教育, 探索发挥MOOC在第二课堂上对大一学生通识教育的作用。

3 对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启示

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实践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综上所述, 工科院校还应重点建立通识教育研究中心,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机制制度是一切设想方案得以贯彻实施的保障。通识教育如果没有合理的教育制度作为保障, 那么一些安排很可能将会流于形式和表面[14]。哈工大在大一学生所在的本科生院基础学部设立了通识教育研究中心, 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部门, 既有行政权力又有研究能力。通识教育研究中心通过调研和与校方各个部门联系, 能“调动”一切资源, 组织协调各个部门参加到通识教育的开展上来, 效果显著。类似哈工大这样的工科院校今后也应完善相应的各项规章制度, 重点开展学生需求调研, 尽量按需设置课程。校方继续加强对师资标准的管理, 课程设置的管理, 考核考评以及课程效果考评机制, 对导师制的管理等等。工科院校通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 要有社会及学校各方的努力与探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以哈工大为例的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应该会取得好的成果。

上一篇:关于我的一次创意体验作文600字优选篇下一篇:建筑工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