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茶馆》读书心得

2024-06-30

老舍的《茶馆》读书心得(通用10篇)

1.老舍的《茶馆》读书心得 篇一

“全方位地进入老舍的沉痛叙事和世态,讽刺视野的,只是传统市民社会的新老市民,其中又以老市民的形象最成功。”回忆《茶馆》,裕泰茶馆里面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但骨子里顽劣的性子是一样的。一开始,各种各样的茶客聚集在裕泰茶馆喝茶歇息,有遛鸟的常四爷和松二爷,有做买卖姑娘生意的刘麻子,有衙门办事的宋恩子和吴祥子。

阿谀奉承的秦仲义,看到有权有势的,便趁机接近,用尽好话讨得他们开心;怕事软弱的王利发,看到贫苦寻求帮助的乡妇和孩子,只一味服从了上层人物的命令,将人赶出去;封建保守的庞太监,“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死活要脸的常四爷,喝茶必要自己带茶叶,想省钱却又想天天去茶馆显摆。在我眼中,老舍对这些人物是同情的,有的人物会走得很成功,但更多的是被乱世拖住了手脚,只能屈服于现实,挣扎只为能生存,所以才会是这样的性子。

《茶馆》的时间维度从维新运动失败到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到抗日战争胜利,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这是一个政权更迭的时代,裕泰茶馆也在混乱之中逐渐没落。“莫谈国事”的纸条越发凸显,“茶钱先付”跟着出现,一步步点明茶馆的处境不好。老板王利发更是随着裕泰茶馆而改变,成为那个时候下层市民艰苦生存的缩影。为了接手父亲留下来的遗产,王利发奉承有财的秦仲义,有势的庞太监,让茶馆经营得更好;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避免被淘汰,王利发另开了公寓,将茶馆用时装美人装饰一番,并成为了硕果仅存的一家大茶馆,但这一切最终也都随着王利发“上了吊,吊死啦”消去了。我心疼王利发的“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法子不过是为了活下去。”,王利发确实为了生存改变了,但也知道乱世中这种力量太弱小了,失败是必然的。

认真想想,茶馆的结局又是必然的,在第一幕最后埋下了伏笔。茶客说的一句话:将!你完啦!表面上指下棋的输赢,深层上是指维新运动的失败,贯穿全文去理解,这个又是暗示了茶馆不管怎么进步,都逃不过最后改革变形的结局,因为帝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改变了社会风气,冲击了传统,让封建时代的人们像赶鸭子上架一样去适应资本主义,让不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茶馆无法生存。

我想到了一句话: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从中学上了大学,有一些教学方法,学习内容改变,原以为能和以前不一样了,不用被老师每天赶着作业,却发现其实和以前一样啊,只是除了作业之外,还有讲座什么的,我们依旧是被赶着去做。和我理想中自主自强的大学有点差异,想到了王利发,感觉自己有一秒像变成了他,为了完成任务我开始忙碌,却不知道为何,只是单纯地去屈服,突然好想知道他理想中自己接手老爸的茶馆是如何的呢?

是啊,世事变迁,每时每刻都在改变,人最难得就是学会追上时代的脚步,主动选择变革学习,而不是被生活所逼迫着改变,才能不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迷失自己。我们不是老舍笔下的王利发,趁着我们这个还是和平的时代,努力抓住自己的命运,解决掉眼前的苟且之余,还能享受诗和远方。

2.老舍的《茶馆》读书心得 篇二

一、《茶馆》中运用的几种特殊语言

词语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是最直接的工具, 老舍认为语言代表了文学的民族风格, 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载体。也就是说民族风格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上, 它能够描绘出作家构思时候的心态, 语言是生命和生活的声音, 老舍在《茶馆》中就生动的运用了大量北京语言, 演绎了生动传神的故事。

1、具有口语色彩的词语

老舍喜欢用生活中的白话语言, 运用了大量北京口语词, 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词语, 精打细算的写出了白话文艺。如在表现人物时, 故事中的人物王利发说:“……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这句话中的“照顾主儿”就是指的常去茶馆喝茶的人;又如在表现时间时, 作品里常出现口语“今儿个”, 代表的是“今天”, 而北京口语“明儿”表示的是“明天”, “下半天”说的是“下午”, 而作品中的人物所说的“老年间”指的是“以前”。

在动词类包括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 这些词语大都有相应的规范词语, 如作品中秦仲义:“把本钱拢在一块儿, 开工厂!”小二德子:“你看教党义的那个教务长, 上课先把手枪拍在桌上, ”这里, “拢”、“拍”、都是单音节动词, 富有北京口语色彩。又如常四爷:“刘爷, 您可真有个狠劲儿, 给拉拢这路事!”又如, 方六:“.…你当是干我们这一行”这里, “拉拢”、“当是”都是北京口语中常用的双音节词。

当然, 具有北京口语色彩的副词相应的规范词语也表现得非常好, 如, 我干瞧着, 摸不着门!中的“干”, 在对形容词的运用上, “地道”、“要紧”、“安顿”、“搭调”、“花哨”、“硬朗”、“邪门”等形容词, 经常在作品的对话中出现, 充分展示出了老舍作品浓郁的口语色彩。

在《茶馆》中, 老舍经常使用北京话所独有的口语量词, 这些口语量词在我们常说的普通话语言中虽然也会出现, 但是在语音形式、语义表达的配合上和普通话又有所区别。挑子物量词, 表示批量的集合量词, 指货物类的数量。例如:“现在, 每天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菜, ”物量词中的“步”, 由行走、脚步产生的比喻义。如“好, 好, 印堂发亮, 还有一步好运”。物量词的“份”, 也作“份儿”。表示具体事物的同时也表示抽象事物, 指整体中的一部分。例如:“得啦, ……改天我必有一份儿人心!”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 《茶馆》中具有北京口语特色的量词使用中, 物量词的数量比动量词多许多。既能表示具体事物, 又能表示抽象事物, 这些具有北京口语特色的量词中的绝大部分仍活在北京话日常口语中。

2、《茶馆》中熟语的使用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 《茶馆》中也有使用:如“好!洗耳恭听!”, “…得, 别细说, 我看这群混蛋都是有点回光反照”, 但这种成语使用的地方并不多。

俗语大都取自民间下层人们的生活, 老舍先生多才多艺, 对戏曲、曲艺、小说、散文都有很深的造旨, 具有活得生命力, 他努力把其他体裁的语言形式融会贯通到戏剧里来, 同作品语言浓郁的北京口语色彩相得益彰:如“告诉你, 过了这个村可没有这个店, ”, “把兄弟, 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 “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 树大可就招风啊”。

另外, 老舍先生还在《茶馆》中还使用了惯用语和谚语, 不同体裁的语言, 揉合在一起, 如“跟我们拍老腔, 说真的吧!”, “拍老腔”这句惯用语表示“耍滑头、搪塞”的意思。他还把其他体裁的语言形式融会贯通到戏剧里来, 如在《茶馆》里, 安排了一个演数来宝的大傻杨, 在每幕前唱几段快板或莲花落, 并引进了京剧。在介绍剧情同时又增添了话剧的活泼感, 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对于刻画人物和渲染气氛, 起了很好的作用, 语言呈现“立体语言”的态势, 显得丰富多彩。

二、《茶馆》词语使用

《茶馆》中有些词语的使用, 虽然不是词语本身带有北京口语色彩, 但是这些词语的结构方式、使用方法以及语用功能都较好地与作品的风格相结合, 与言语题旨情境相适切, 符合当时的社会语言环境。

《茶馆》的人物对话中, 动词使用丰富、妥帖, 动词重叠式为: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在《茶馆》中的使用表现为在人物的语言中, 动词不仅能够表现动作, 而且能够传达动作发出者的意图、心态和情感。“AA”式动词重叠词在具有口语特色的《茶馆》中是使用面最宽的动词重叠形式。仟何语言活动都要依托一定的语境, “A一A”和“AA”的区别在于“AA”是自由式, 《茶馆》正是一部通过描写老百姓日常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的话剧, 运用口语对话这一形式是其特色, 情急的语境用“AA”, 如“你, 你看看我是谁”, 话反映客观环境的危急和主观心情的急切, 用于人物对话;轻微、随便的语境用“AA”, 如“说说吧, 十两银子行不行?”, “说说”表现轻微、随便的色彩;.悄悄、怯怯的语境用“AA”, 如咱们讲讲吧, 谁叫咱们是弟兄呢?;不肯定的语境用“AA”, 如刘麻子 (随说随往后退) 我, 我找人来帮我说说理! (撒腿往后面跑) , 动词重叠起源于口语, 动词重叠的这种用法, 在长期语用实践中, 具有意图性、情感性, 又具有鲜明的描绘性。一个动词是否可以重叠, 主要取决于动词本身的性质。

形容词在《茶馆》中的使用能进一步概括出口语表达中形容词的运用规律。形容词较多运用于对白体, 说明休中较适宜运用形容词充当定语和状语, 状语形容词的卞要功能是对动词的限制和修饰, 是在对人物细微的神态刻画中使用。

量词在《茶馆》中的使用。汉语方言里的量词, 与汉语中其他词类相比, 大都可以视为其所在方言的特征词, 汉语中量词有着悠久的历史。量词往往是常用、多义、相对活跃的, 汉语中量词丰富、发达, 北京话里的量词能为探究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等诸多因素提供材料和线索。《茶馆》中使用的物量词数目明显多于动量词, 《茶馆》中量词借用现象比较突出, 。借名词或动词作量词时, 有点借用需要形式上有所变化。在一般情况下, 可借用为量词的名词中, 好些富有北京口语色彩的特殊量词能够代替名词充当句法成分, 使语言产生精炼形象、生动可感的修辞效果, 如:“铁杆庄稼没有啦, 还不卖膀子力气吗?”, 这里用作量词, 让人感性地认识到力量发出的部位和力量之大。从而更具有形象感, 有助于使抽象名词具体化, 能精确生动地描绘事物。因此, 《茶馆》中量词使用, 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 增加了名词的表现力, 使语言更加生动, 鲜明,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三、儿化词在《茶馆》中的使用

只有实词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极个别量词可以儿化, 儿化是北京话中特有的一种合音现象, 负载了一定的传达信J自、的功能, 具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儿化音节能够长期存在, 适当地运用儿化词语, 是文学作品突出人物语一言风格, 表现人物性格, 烘托语境气氛的重要手段。

有的词语儿化后, 成为一个新词, 具有比喻意义, 其理性意义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有的词语儿化后具有了借代义, 充分利用“儿化”这一语音资源, 使某个动词获得和它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相关的意义。如“兜儿里老带着那么几块当当响的洋钱, ”, “兜”是动作, “兜儿”则是这个动作所使用的工具。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从具体思维转变而来的, 可以表达某种感情色彩, 具有了意义抽象化的意义类型。如“就凭您, 办一、二摆桌满汉全席的手儿, 去给他们蒸窝窝头”这里“手儿”指擅长某种技能的人。

儿化后的词语具有表不喜爱、亲昵等正面的语义色彩, 可以表示较小的事物, 带有俏皮、轻松的感情色彩, 或带有轻蔑、讽刺、令人厌恶等感情色彩。如“我饿着, 也不能叫鸟儿饿着”, “平常都说小两口儿, 哪有小三口儿的呢”, “你这个娘儿们, 无缘无故地跟我捣什么乱呢?”正是由于儿化后的语音特征, 成为特定言语社团的身份标记, 即北京口语的言语特色。

总之, 具有北京口语色彩的词语类别丰富, 适应口语表达的需要, 符合当时的社会语言环境, 具有意图性、情感性和描绘性, 易于引起人们的联想, 使语言精炼形象, 尤其是儿化词的使用, 负载着北京口语色彩的风格色彩信息, 表现人物的语言风格和作品的风格。

摘要: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现代作家和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非常擅于使用自然流畅, 纯净漂亮的北京语言词汇, 尤其是富有口语色彩的语言非常精彩, 将作品《茶馆》表达得生动、传神, 语言词语的使用与言语题旨情境相适应, 形成极具北京口语色彩的语言词汇风格,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民族化。

关键词:老舍,《茶馆》,语言词汇,北京口语

参考文献

[1]刘东方:《现代语言学意义上老舍的自话语言》, 《山东社会科学》, 2007, 4。

[2]王立:《北京话儿化成分的语义特点及语素身份》, 《语言文字应用》, 2001, 4。

[3]王建华:《老舍的语言艺术》,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 7。

[4]老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 《言语与风格》, 《老舍文集》, 人民出版社, 1991, 6。

3.论老舍《茶馆》的结构艺术 篇三

当人们兴味盎然地品评《茶馆》作为艺术精品的淳厚之时,不得不赞叹老舍艺术构思的巧妙。在戏剧创作上,老舍认为“戏是人带出来的”,“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只有写出人,戏才能长久站住脚”。老舍在创作《茶馆》时就采用了这种以人物塑造带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构艺术。老舍所选取的是茶馆里的一些小人物,通过描写他们怎么活着和怎么死去的生命历程,来说明那些年代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茶馆是一个三教九流会面的地方,可以容纳五花八门的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然只有三幕,可是却写了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政治问题是没有办法回避的。可是,老舍说:“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消息么?”于是,创作了《茶馆》。在处理这些小人物与剧情发展的关系方面,老舍采取了“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方法,这符合茶馆社会的生活实际,也弥补了因“断代”造成的空疏,加强了联系性。

《茶馆》虽然人物众多,但是个性鲜明,这不能不说是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巨大成功。在人物肖像塑造上,老舍擅长白描,他的白描总是漫画式的,加入喜剧的因子,于嬉笑怒骂的氛围中凸现人物身上的“可爱或可憎之点”。《茶馆》中的七十多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大都是三言两语勾勒出来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马五爷的形象。老舍只用了三句台词,就真切地描绘出其霸道、虚伪、狂傲的洋奴性格。当二德子在他面前撒野时,他说了句:“二德子,你威风啊!”先摆出自己的威严;接着又说:“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就讲打?”又显示了一次威风。二德子赔了不是,常四爷要他给评理,他不屑一顾:“我还有事,再见!”显示出极度的傲慢。马五爷的洋奴形象,便在这三笔两笔之中立于纸上了。老舍在创作戏剧时,还注重运用对话来写人,力求做到“话到人到”、“开口就响”。他曾经坦言:“我没有写过出色的小说,但是我写过小说。这对于我创造戏剧人物大有帮助。从小说的经验中,我得到两条有用的办法:第一是……第二是到了适当的地方必须叫人物开口说话;对话是人物性格最有力的说明书。”《茶馆》第一幕中庞太监与秦仲义的精彩舌战,很能体现出二人的性格特点。

庞太监是一个当红的清府官僚,他的身份、地位以及阶级属性使他和维新派势不两立。因此他一上场便咄咄逼人,话里句句有刺,于假面恭维之中深藏敌视,体现了他虚伪狠毒、老奸巨滑的性格特点。秦仲义是一个维新党,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不敢和庞太监发生正面冲突,他的话虽也含有讥讽,但却是处处赔着小心,体现了维新派懦弱畏葸的性格特征,同时也显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的社会气氛的悲凉!

《茶馆》中戏剧性的营造多采用对照法。譬如,同是商人的王利发与秦仲义,同是旗人的常四爷与松二爷,同样从事非正当职业的唐铁嘴与刘麻子,同样卖儿卖女的康六与乡妇,形成同类间的对照;靠产业吃饭的秦二爷与靠清廷吃饭的庞太监,鸽子事件与卖牙签的老头,为吃饭而卖儿卖女的农民与为装点门面而娶妻的太监,形成异类间的对照。这种相互对照的写法使场面更加生活化,收到了笔少意多的效果。当然,《茶馆》里也写到了人与人的正面冲突,秦二爷与庞太监的斗嘴就很精彩。一个有财、一个有势,姿态都很高,话也说得高明,自始至终含而不发,又自始至终针锋相对,多么符合各自的身份、德性!而二德子与常四爷的交锋就直接得多,一个是不讲理的流氓,一个是血性的旗人,三言两语不和就动起了手脚。鲜明的人物性格,鲜活的人物形象,使矛盾冲突更加集中,情节结构更加紧凑。譬如,《茶馆》中写得最精彩的第一幕。第一幕共写了十个戏剧场景,用三条线索贯穿起来。第一条线索是以常四爷为中心,他和二德子、马五爷的冲突,揭示出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在戏的中段,常四爷因一句“大清国要完”的牢骚话带出与清廷走狗宋恩子、吴祥子的矛盾,被捕入狱。第二条线索以康顺子被卖为中心引发刘麻子与康六之间的“买——卖”矛盾,而这个矛盾又与后面进行的两家富人为一只鸽子的矛盾相映照,揭示出那个时代穷人不得不卖女度日,而富人却有闲为一只鸽子而大动干戈的不平等现象,引发出一位旁观的老人“这年月呀,人还不如一只鸽子呢”的感叹,这句感叹为后面的乡妇卖女埋下伏笔。围绕康顺子又带出买主庞太监与刘麻子发生“卖——买”之间的矛盾。第三条线索是以秦仲义为中心,他上场时和王利发的利害冲突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展现出来,下场时又与庞太监发生冲突,又展现出清府守旧派和维新派争斗的戏剧场景。这三条线索发展到最后,又以在茶馆中下棋的茶客一句“将,你完了!”集中到一起,道出了这些场景所体现的那个时代要“完了”的共同主题,使情节显得集中紧凑。

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里,谈到戏剧创作在表现社会生活以及如何表现社会生活时,特别强调“求真”——表现的真实、真切,是第一性的,是戏剧家必须遵循的艺术法则,而注重人物则是求真的表现。老舍戏剧人多事杂,注重以人带事的写法,借助剧中人物的活动,将丰富的时代生活场景进行横断面式的穿插,制造矛盾与矛盾之间的接触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以点带面、多线纷呈的蛛网式结构模式。《茶馆》一共三幕,展示了从晚清末年到解放战争爆发前夕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历史变迁。全剧没有一个完整集中的事件,而是通过七十多个人物的舞台穿插,将繁杂的生活片段加以横向铺陈。第一幕说的是戊戌变法那一年的事。那时侯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侵略势力越来越大,洋货源源而来,其中包括大量鸦片烟,弄得农村破产,卖儿卖女。从常四爷的遭遇中可以看出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秩序的混乱;康六和乡妇的卖女事件的穿插又展现出乡下贫农生活的困苦;庞太监和秦仲义的场上冲突,带出了维新派和顽固派相互争斗的政治局面;刘麻子的拐卖妇女,又显示出人民的苦难。有些知识分子见此情形,就想变变法,改改良,劝皇帝维新。也有的想办实业,富国裕民。可是,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不肯改良,反把维新派的头脑杀了几个,把改良的办法一概打倒。戏中的头一幕,正说的是顽固派得势以后,连太监都想娶老婆了,而乡下人依然卖儿卖女,特务们也更加厉害,随便抓人问罪。第二幕还是那个茶馆,时代可是变了——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洋人为卖军火和扩张侵略,操纵军阀,叫他们今天我打你,明天你打他,打上个没完没了。打仗需要枪炮,洋人就发了财。这么一来可就苦了老百姓。大兵可以随便敲诈,军官可以无故抓人。这一幕里的事情虽然不少,但是总起说来,那些事情的发生展现了军阀混战时期民不聊生的生活场景。第三幕最惨,北京被日本军阀霸占了八年,老百姓非常痛苦,好容易盼到胜利,又来了国民党,日子照样不好过,小刘麻子得势,军警殴打学生,明师傅失业,教师被迫罢课,康大力参加八路军,茶馆被没收,甚至连最善于应付的茶馆老掌柜也被逼得上吊了,什么都完了,这一幕又展现了国民党暴政统治下北平社会的种种矛盾。这种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让整部戏冲突不断,高潮迭起。由于剧情复杂,幕与幕之间又有一二十年的时间间隔,导致了《茶馆》中的矛盾与矛盾之间只能是“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段的生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形成类似蛛网般的组织”。这种结构使《茶馆》中的每一个矛盾都不可能贯串到底,而往往是一碰即离,三言两语便达到高潮,从而为下一个冲突的上场腾出了时间和空间。这种点面式的穿插结构,突破了舞台的限制,极大地拓宽了戏剧的表现领域。

4.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 篇四

目 录

摘要„„„„„„„„„„„„„„„„„„„„„„„„„„2 Abstract„„„„„„„„„„„„„„„„„„„„„„„„3 前言„„„„„„„„„„„„„„„„„„„„„„„„„„4 正文„„„„„„„„„„„„„„„„„„„„„„„„„„4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4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5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6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7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8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9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摘 要

《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 话剧 社会本质

Abstract

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

前 言

《茶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今天,这个剧本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话剧运动史上的突出地位已经没有人怀疑了,它像一株巨松挺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今天我想谈的是,老舍《茶馆》的艺术魅力,主要表现在下列六个方面。

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茶馆》在结构上使用了“反描法”。《茶馆》生动而精炼的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各派系混战中的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和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国统区。这三个社会显然是作者经过慎重考虑而精心选择的。清代社会,也有它繁荣昌盛的时期,作者却选择了戊戌政变后这段最反动、最黑暗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作者又通过在茶馆中进出的各色人物,把一幅幅血淋淋的、令人颤栗的画面推到读者和观众的面前:太监竟要买大姑娘当老婆,农民无法生活不得不卖儿卖女,流氓暗探横行乡里,正直的人因一句话就要坐牢„„这些描写说明明清末社会不仅反动、黑暗而且腐朽不堪。人们在这些血淋淋的事实能不对这种社会的存在产生怀疑吗?常四爷不无惋惜地说出的“大清国完了”那句话,正是作者想说并想告诉观众的话。对于军阀混战和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选

择和描绘也都是出于作者这样一种艺术构思。大清国完了,军阀统治也完了,那么国民党的统治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者对于他要阐发的主体,引而不发,而只在反面大做文章,让观众在反面否定的感受中,自然趋向正面的主题。

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老舍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这就是侧面透露发。

诚如老舍先生所说:“我不太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么?”作者用形象化的历史图卷表达了这样一个意念:旧中国已经病入膏肓,腐败已极,不仅下层贫民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就连民族资本家、中小企业主们也无法生活,中国是非进行彻底革命不可了。作家不仅揭露批判了黑暗的旧时代,也在作品中透露出了光明的信息,虽然含蓄但也切实地指明了中国应走的道路”。作者没有正面描写代表社会斗争诸方面的大人物,而是让人们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去窥视整个社会,通过茶馆所可能容纳的各色人物的生活变迁,带出整个社会的风云变幻,反映时代的本质。

出入“茶馆”的70多个人物,真是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杂然纷

呈。既有西太后的宠奴太监,说媒拉线的人口贩子,吃洋教的恶霸,特务打手和兵痞流氓,也有茶馆掌柜,实业救国的资本家,失去“铁杆庄稼的旗人,破产的农民,失业的艺人„„等等。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代表人物,但是这许许多多小人物的生活,却从侧面透露出了50年间旧中国的政治消息,使我们看到一部由封建的老大帝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象的历史,得出了旧中国必然灭亡,新中国必然诞生的结论。这种“侧面透露”的写法,很有创造性。老舍先生用现实中的许多人物与小事情,真实地再现了历史的悲剧。

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众所周知,《茶馆》是一部结构特殊的戏剧,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揭示了社会的一角。通过茶馆的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清末时期的茶馆正是兴盛时期,上至太监、资本家、洋教徒、旗人,下至特务、地痞、市民、农民等,三教九流,各色人等都在这里进进出出。这些人在茶馆里各干各的事,各说各的话,互相之间又不断发生摩擦。一个茶馆就描绘出一幅清末社会的风俗画,使人想到了《清明上河图》。这幅著名的古典长卷风俗画,运用散点透视法表现清明节北宋京城人民的活动。老舍吸取了中国古典画散点透视的技法,把它巧妙地运用到戏剧中,让众多的人物展现到舞台上,采用流动的横向调度来组合人们从事的各种不相干的活动,使之汇合起来,组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舞台风俗画,时代风貌一览无疑。《茶馆》的第二、三幕的结构稍有变化,第二幕较多运用人物特写,第三幕则趋于旋涡式的冲突发展。其实,这三幕戏并不是完全并列的,它们之间有一条连贯的线索,那就是王利发为了生存、为了茶馆的发展,在近半个世纪的岁月中不断挣扎的过程。例如:剧中他对难民、李三等人他说“别耽误功夫!”“咱们的事,有功夫再研究!”对难民态度强硬、冷漠。对李三虽同情,却有限度,表现他自私。唐铁嘴是吸食鸦片并以算命看相混饭吃的二流子,虽然经常赊欠茶钱,但王利发还是不断送茶给他,为的是不让他打搅茶馆的安宁和清静。刻画了一个老实本分安分守己的生意人形象。为保住祖业、他克扣帮工,在房客身上刮油水;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到出路。他对巡警的敲诈巧于应付,对自己公寓的房客崔久峰,能很耐心地倾听他的牢骚,尽管他不一定懂,但也不时地说些逢迎的话,是他的胆小怕事和自私。从整体看,作者用茶馆兴衰的线索串起三个历史横断面,把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整个变迁过程勾勒出来。

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谈到《茶馆》的戏剧语言,自然会使人首先想到老舍先生戏剧语言的性格化,以及人物对话的动作性,这两个鲜明的特点。毫无疑问,《茶馆》中那么众多的人物群象,而又一个个塑造得那么个性鲜明、形象

生动、光彩照人,这是与上述两个特点的成功把握分不开的。老舍《茶馆》的语言,首先如甘泉一般,是纯净清冽之液态。这种文学语言,体现出一种极为圆润的流动美,是真正的生活的“原味儿”,是地地道道的大白话,句式是极为洒脱的。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真是在那荒唐的年代,正经的人们活不下去,正经的事儿干不成,到头来弄得人们啼笑皆非,欲哭无泪。难怪维新资本家秦仲义说:“有钱啊,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啊,秦某人七十多岁才明白这点大道理!”如是,剧的趣味性与深刻性就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我们对旧社会的憎恨和对新社会的热爱态度,也就自然地鲜明起来了。从幽默中感受乐趣,在感情的徜徉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充分表现了《茶馆》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老舍他的感情是北京人的,他的语言,更是“地道的老北京语言”。

老舍先生的戏剧语言,确实做到了“脱去了华丽的衣衫,而露出文学的裸体美来。”剧中用了大量的语气助词,使你既享受到北京话的美趣,又不致产生方言入剧的生涩之感。《茶馆》语言散发出浓淡宜人的幽默味。如“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什么都改良,为什么工钱不跟着改良呢?不改我的良,我干不下去了!”这类利用汉语的发音和词句结构的特点造成幽默效果的语言。幽默,极大地加强了这些语言在人物内心中、在戏剧情景中、在观众胸怀中的情感震荡。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

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为了认识《茶馆》在情节安排上的艺术性,我们必须理解每幕的荒诞情节。这部剧每幕的精彩部分,都不同凡响地分别用一个荒诞故事把剧情推向高峰,这种表现方法是很吸引人的。如,第一幕中,太监买妻本属荒唐之事,而被卖的康顺子气昏倒地时,太监却说:“我要活的,可不要死的!”这是笑话,但这笑话却又入木三分地揭露出那个临死的太监也要有活人垫背的荒唐社会的丑与恶,令人可信可服。第三幕说:“假如有什么突出惹眼的东西,那就是„莫谈国事‟的纸条更多,字也更大了。”并又增贴了一张“茶钱先付”的纸条。从字面与表达的感情色彩看,三个黑暗时代的变迁及其愈演愈烈的情况,说明尽管一次一次地改朝换代,然而茶馆那张“莫谈国事”的纸条却“保留了下来”。这富有象征意义的纸条,揭示出在这三代反动政府的专制下,人民受苦受压,是不能说话的,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临近解放的国民党反动政府越加残酷的事实真相。同样道理,这一个天然的毫不修饰的片段,给我们以广博思索的余地,给观众带来了活跃的气氛,我们从这使人啼笑皆非的事实中,了解到“闹军阀,乱打仗”,“老百姓,遭了殃”的时代本质。剧的结尾处,三个老头撒纸钱一事,是全剧的点题之笔,使人为之拍案叫绝。到此,观众也进入高潮,由茶馆进入历史的过去,又思索未来,形成对《茶馆》剧的整体印象。我们应看到的另一个问题是,《茶馆》主要人物的命运以及对帮凶打手“子承父业”的描写,作者在《茶馆》这幅幕布上,画出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展示他们各不相同的行为和命运人物形象的这种艺术处理,一则能层层深入地唤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回忆与憎恨,同时这种描写世袭的方法,也能保持故事情节有一定的连续性。我们看出了作者对三个黑暗时代的极度憎恨的鲜明态度,充分发扬了戏剧幽默艺术的作用。从幽默中感受乐趣,在感情的徜徉之中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充分表现了《茶馆》荒诞与启发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喜剧样式是这部作品的又一特点,是正确理解这部作品的又一关键。《茶馆》描述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灭亡前的最后三个片段,这是一个充斥着黑暗、荒诞、病态的社会。新生了的中国人民回顾它们,愉快地埋葬它们,与旧人物告别,庆幸自己的新生,形象地显示这种历史的必然。作者这种立场和态度,就决定了这个剧本的喜剧性。例如,对庞太监、刘麻子等反动分子和人类渣滓,作者是用“把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鲁迅)的喜剧态度,揭露他们,嘲弄他们,这一点大概没有什么争议。问题在于王利发、秦仲义、常四爷

这些人物身上。有的人把《茶馆》看作是一首怀念旧人物,怀念旧时代的低沉的“挽歌”,但从作品的总倾向来看,我还是比较赞同它是喜剧的说法作者把希望寄托在一些崭新的人物,作品使人看到光明,看到希望,并也具体地指出到达光明境界的道路,预感到旧的就要逝去,新的即将来临。因为新社会埋葬旧社会是一件喜事,该剧艺术地表现了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人民,“愉快和自己的过去诀别”。这当然属于喜剧。

结束语

《茶馆》作者老舍先生打破“老套子”、追求“新尝试”的努力,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为该剧赢来了崭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征。这部作品既把曲艺和戏曲的技巧应用到了话剧中,也借鉴了西方戏剧的现代主义手法。11

参考文献

【1】老舍.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R].北京:北京文化技术出版社.1982.286 【2】胡洁青.老舍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89 【3】老舍.谈《茶馆》.老舍的话剧艺术[C].北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43 【4】李振潼、冉忆桥.茶馆的样式和结构.戏剧艺术[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

致谢辞

感谢所有授我以业的老师,诚恳地请童老师对我的论文多加批评指正,使我及时完善论文的不足之处。

5.茶馆读书心得 篇五

该剧主要讲述了随着时代的变迁,老北京裕泰茶馆逐渐消失的故事。 玉台茶馆经历了清朝、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在当权者和小人的谋划下,最终更名为“花花联合公司”。而守护茶馆一生的店主王利发却选择了在自己的茶馆自杀。《茶馆》这部戏可以说非常写实,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不一定有恶报。

我们先来谈谈这出戏里的人物吧。老舍在《茶馆》中塑造的人物很有特色。每个不同的人物代表了当时社会中不同职业和阶级的不同群体。有几十个角色,但没有一个是重复的。王掌柜、常四爷、宋二爷等不同的人生经历,突出了人物形象上的`个性。你只需要把它读一遍,就能把不同人物的个性铭刻在你的脑海里。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正如老舍在书的开头对他的定位:聪明、自私、不坏。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掌柜,他是圆滑的,软弱的,遇事就给钱、说好话。然而,最后,他不忍看到茶馆被夺取,在后院默默地自杀了。这个情节,似乎出乎人们的意料,但仔细想想,又合情合理,让人伤心不已。这样一个中庸之道的店主,却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老舍通过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行为与性格的强烈对比,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哀,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氛围的讽刺与不满

再谈谈这出戏的特别之处。《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和戏剧结构的巧妙严谨。一出戏都是根据台词来塑造人物的,一个人的个性体现在他的每一句话上。“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语言能力令人惊叹。《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都充满了生命,但又有意义。就戏剧结构而言,茶馆可以说是“形散神不散”。整部剧虽然时间跨度长,没有主要故事,但并不分散,难懂。老舍在这部戏中贯穿了一个主要人物,从强壮到年老。这样,故事虽然松散,但却很连贯。其次,故事中的人物继承了父亲和儿子。尽管年代已经改变,但每个角色所代表的群体仍然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细微的变化。使故事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最后,每个角色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同时又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它揭示了社会的一个角落,展示了许多不同人物的生活。

6.试析老舍《茶馆》的语言词汇风格 篇六

老舍先生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在语言运用上有多方面的贡献,运用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是其突出而独特的贡献之一,而《茶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范例。话剧剧本《茶馆》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口语风格向读者展现了那段特定历史时期老北京社会的底层人物。其中语言词汇的运用已经远远超出一部剧本的意义,而是成为各种词汇现象和词汇运用的最好范本。其中对于一些词性的运用甚至超过任何学者对其的总结和研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茶馆》中不同词性的使用风格来解读《茶馆》中特有的语言词汇风格。

一 动词的重叠运用

文字中的词汇源于人们日常说话中对于行为的描述。所以在经过规范和淘汰后,一些生活中口语化的词汇慢慢在文学作品中消失了。《茶馆》中的词语更加注重口语化语言风格的运用,其中对于动词的运用便是通过动词重叠这种更接近人们日常的口语习惯而表现出小说中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物的鲜活的语言风格。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日常的语言习惯中,动词重叠分为两种形式,即“AA”和“A-A”式,在茶馆中的动词重叠中“AA”式占有更大的比例。这是因为“AA”式相对于“A-A”式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例如,文中的王利发说的一句“唐先生,您外边遛遛吧”其中的遛遛便是AA式的动词重叠。“遛遛”相对“遛一遛”更加随意和自由,更加能够表现出人物之间密切的关系。由于《茶馆》是一部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话剧,使用“AA”式的动词重叠无疑更加接近于剧本中人物的真实生活,所以作者在其中运用了上述的动词重叠格式。而“A-A”式的动词重叠往往运用在下级对上级或者卑对尊的人物关系上,如王利发对房东秦仲义说:“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这句话首先用“坐一坐”开头表明王利发对房东的忌惮和尊重,后半句用“坐坐”表明王利发和房东套近乎。一句话中不同的动词重叠用法,表明了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动词重叠的用法不但用于表明人物之间由于地位差异和关系差异而造成的口气上的差异,还可以表示人物心态。例如,“你,你看看我是谁?”,“您等等”都表示人物在焦急状态下的语言习惯。而“说说吧,十两银子行不行”则又表明说话者轻蔑的态度。动词重叠是口语中常用的语言,能够表达人物多种丰富的心里活动和状态,但在文学作品中运用却很少。《茶馆》由于是一部描写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现状的小说,文中人物知识层次相对较低,所以,文中通过大量动词重叠地运用来表达人物更加丰富的心里活动和情感内容,以至于成了这部小说中重要的语言风格和词汇风格。这样的风格也使得作品中的语言生动,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二 形容词多元化的运用

在《茶馆》中,形容词是被运用得最具多样性的词汇。文中的形容词被广泛用作定语形容词、谓语形容词、状语形容词等多种语法结构,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文中的形容词在说明体和对白体中分别用于不同的语法结构。在说明体中,形容词通常被用作定语和状语;而在对白体中,形容词通常用作谓语。这是由于如果使用形容词作定语或者状语必然导致整个句子结构的变长,而《茶馆》又是话剧剧本,所有的对白需要演员在台上说出来,因此繁琐的定语和状语不宜于出现在对白体中。所以《茶馆》中的说明体通常用定语形容词和状语形容词来对说明的内容加以修饰和包装使得说明更加形象和具体,而用谓语形容词来做谓语使得对白更加简洁。对于说明体和对白体采用不同的形容词语法表明了老舍对于词汇运用的成熟功底和深刻思考。

第二,在定语形容词的使用上通常省略了“的”字,这同样是由于《茶馆》是话剧体裁的缘故,省略“的”字的形容词定语更加符合人们日常口语化的表达风格。在《茶馆》中如果需要使用“的”字的形容词定语,作者往往也会进行采用省略主语或者宾语这些中心词来进行处理,从而更加符合汉语的口语风格,例如,“想个文雅的,像‘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那种诗那么文雅的!”便是省略了其中的主语从而使得句子更加符合汉语口语表达风格。

第三,在状语形容词的使用上,老舍并没有用状语形容词来对人物动作进行过多的修饰,而是将状语形容词用在对人物形态和神态的修饰上。这是由于《茶馆》中主要靠情节的变化和人物的语言表达来刻画人物和推动主题的发展,人物动作的表现并不是很多。同时作者认为尽量减少对动作的修饰可以使演员的表演更加自然,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文中的状语形容词多用于表现人们的神态,如“秦仲义(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便是其中状语形容词的典型运用。

对于形容词多元化的运用是《茶馆》中又一重要的语言词汇风格,作者仍然延续着对剧本口语化的写作风格。所以,无论作者对形容词进行如何运用,其口语化的风格仍然是其重要的主题思想。

三 量词的丰富运用

量词是汉语语言文化中重要的语言特征,有着悠久的历史。汉语中量词丰富、发达,应用普遍,使用频率高,不同的方言还有不同的量词,但由于量词在语义选择上通常具有多样性,所以其情感色彩通常难以把握。《茶馆》中对于量词进行丰富的运用,包括了多种量词的用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量词案例样本,具有以下特点。

7.老舍的《茶馆》读书心得 篇七

上世纪50年代, 英若诚考入北京人艺, 成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与该学派一起将中国话剧的演剧艺术推向了高峰。英若诚翻译的多数外国戏剧作品虽都已有了现成的译本, 但在英若诚看来, “这些现成的译本不适合演出”[1], 不能为舞台演员提供“口语化”的演出剧本。英若诚坚持戏剧应在演员与观众之间进行面对面的传播, 在《〈请君入瓮〉译后记》中, 英若诚提出:“我认为莎士比亚的语言诚然是最高水平的诗篇, 但是它不应该是只供人们在书斋中欣赏的文学, 而首先应该是在舞台上通过直接听觉激发观众想象与感情的台词。”[2]时隔18年以后, 在《序言》中, 他依然认为:“爱好话剧的观众并不少, 但是很少人满足于买一本剧本回家去欣赏, 绝大多数人还是要到剧场去看演出。”[3]他认为, 戏剧是“各种艺术形式中最依赖口语的直接效果的形式”[4], 故而, 他力图在戏剧翻译中维持戏剧作为口传艺术的品格, 这是其翻译思想的核心。尽管拥有多重身份, 但英若诚却始终把演员当做他的第一身份。“我原来是演戏的, 后来虽然也干过一些导演工作, 但是我始终认为我是个专业演员, 搞点儿翻译充其量只能算是我的业余爱好”[5]。据此可以认为, 英若诚是以戏剧翻译为手段加强演员的符号权力的, 以帮助演员调动更多的符号资本。

英若诚是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赴欧演出而翻译《茶馆》的。长期以来, 北京人艺重要的戏剧活动之一是将老舍以小说技法创作出来的剧本搬上舞台, 并使《茶馆》、《龙须沟》等剧作成为舞台经典。老舍是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的, 当时, 中国戏剧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这不仅表现在诸多戏剧名家纷纷拿出了代表作, 而且表现在包括老舍在内的一批已成名的小说家被吸引进入戏剧创作队伍。“尽管他们不太熟悉舞台艺术的特殊规律, 往往用写小说的办法写剧本, 但他们在语言运用和人物描写上发挥了自己的长处, 使剧本的文学性得到加强。这样的作品经过导演的再创造, 亦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6]。作为小说家写剧的典型代表, 老舍话剧的文学性较强, 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戏剧样式, 他的作品被称为“小说体戏剧”。“得力于写小说的经验, 他善于写人物的对话。他笔下的人物, 往往几句话一说, 就把性格和心灵赤裸裸地暴露在读者和观众面前了”[7]。他不依靠一般戏剧中常见的情节冲突, 而是借用小说创作中常见的“单纯个性化语言”突出人物性格。然而, 这种语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 却不具有激化冲突、推动剧情作用”[8]。老舍说:“我老是以小说的方法去述说, 而舞台上需要的是打架, 我能创造性格, 而老忘了打架。”[9]英若诚在翻译《茶馆》时, 继承了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对老舍剧本的改造。从《茶馆》译本中, 我们可以看出, 他从加强戏剧冲突和语言的动作性两个方面改造了老舍剧作中的小说味。

首先, 英若诚通过加大人物台词中的对抗克服老舍戏剧中冲突不足的弱点。他指出, 舞台演出需要“脆”的语言, 即“巧妙而工整对仗的, 有来有去的对白和反驳”[10]。如在第二幕中, 密探宋恩子识破了化了装的逃兵老陈以后, 意欲敲诈一笔, 而逃兵不肯轻易就范。双方由此展开了对抗。

吴祥子:逃兵, 是吧?有些块现大洋, 想在北京藏起来, 是吧?有钱就藏起来, 没钱就当土匪, 是吧?

老陈:你管得着吗?我一个人就揍你这样的八个。 (要打)

宋恩子:你?可惜你把枪卖了, 是吧?没有枪的干不过有枪的, 是吧? (拍了拍身上的枪) 我一个人揍你这样的八个!

Wu Xiangz:Deserters, right?Trying to hide in Beijing, with a few silver dollars in your pockets, right?When the money runs out, become bandits, right?

Lao Chen:None of your bloody business!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hand! (Prepares to fight)

Song Enz:You?Pity you sold your gun, right?Bare hands ain’t no match for a gun, right? (Patting the gun under his gown) 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finger!Right?

在原作中, 老舍用相同的一句话表现逃兵与密探之间的对抗。逃兵用“我一个人揍你这样的八个”威胁密探, 而密探则用其原话反压一头, 两句话的区别仅在于语气轻重不同。在译本中, 逃兵的威胁被英若诚译为:“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hand!”但密探的反压则被译为:“I can lick eight of your sort with one finger!”让二人用相同的句式展现出对抗的态势, 但逃兵口中的“one hand”变成了密探嘴里的“one finger”, 这一变化刻画出了密探的声色俱厉。相比原作, 两人之间的心理博弈变得更加激烈, 更具有火药味。译文还为密探增添了一句原文中所没有的反问:“Right?”把密探的心理优势和洋洋自得推向了极致。

英若诚没有把舞台上的对话译作叙述意义上的对话, 而是译为人物间意志的交锋, 从而增加了原作的戏味。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戏剧性不在对话, 而在对话者彼此的生动的动作。譬如说, 如果两个人争论着某个问题, 那么这里不但没有戏, 而且没有戏的因素;但是, 如果争论的双方彼此都想占上风, 努力刺痛对方性格的某个方面, 或者触伤对方的心弦, 如果通过这个, 在争论中暴露了他们的性格, 争论的结果又使他们产生新的关系, 这就已经是一种戏了。”[11]

英若诚还增强了原作台词的动作性。他用“表演”的英文对应词act来说明:“‘表演’不只是做做样子, 装扮一番, 而是要‘行动’、要‘动作’。”[12]戏剧所要求的动作, 不是人物在舞台上的举手投足、姿态神色等外部动作, 而是他内心世界里那些看不见的强烈的情感, 人物发自内心的语言是为了体现其内心世界和灵魂。焦菊隐把这表述为语言的“行动性”, 他说:“能够集中概括地说明人物内心复杂细致的思想活动的台词, 才叫做有行动性;能够叫人听了一句台词, 就懂得了很多句存在于他心里而并未说出来的话, 这才叫语言有行动性。语言的行动性, 就是语言所代表着的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活动。”[13]优秀剧作的人物语言是富于动作性的语言。所以, 英国导演戈登·克雷说:“观众来到剧场, 不是为在两个小时里去听上万字的台词, 而是去看行动。”[14]著名美学家丹纳的一段话也为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提供了美学注解:“当你用你的眼睛去观察一个看得见的人的时候, 你在寻找什么呢?你是在寻找那个看不见的人。你所听到的谈话, 你所看到的多种行为和事实, 例如他的姿势, 他的头部转动, 他所穿的衣服, 都只是一些外表, 在它们的下面还出现某种东西, 那就是灵魂。一个内部的人被隐藏在一个外部的人的下面;后者只是表现前者, 而那个‘内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15]

英若诚认为, “剧本中的台词不能只是发议论、抒情感, 它往往掩盖着行动的要求或冲动, 有的本身就是行动。例如挑衅、恐吓.争取、安抚、警告, 以至于引为知己、欲搞放纵, 等等”[16]。故而, “作为一个翻译者, 特别是在翻译剧本的时候, 一定要弄清楚人物在此时此刻语言背后的‘动作性’是什么”[17]。这就是说, 要通过“闻其声, 知其人”刻画人物内心的思想活动。他在翻译中要着力刻画的, 不是人物的举手投足, 而是溢于言表的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他要让观众通过这种流露了解剧中人物内心深处的波澜, 从而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为此, 他在原作的语言中力图挖掘出人物的所思所想。如在第三幕中, 茶馆掌柜王利发的孙女想吃碗热汤面, 孩子的妈妈却只能叹口气:

周秀花:我知道, 乖!可谁知道买得着面买不着呢!就是粮食店里可巧有面, 谁知道我们有钱没有呢!唉!

Zhou Xiuhua:I know, pet, but who knows if there’ll be any flour in the shops today.Even if there is some, we don’t know if we can afford it.What a life!

一碗热汤面就让母亲感慨万千, 原文中叹气的外部动作被英若诚替换成“What a life!”, 隐含在叹气中的复杂心情被更为清晰地转译为对生活难以为继的愤懑, 让观众看到了人物对前途感到无奈时的内部动作。这些语言, 不是译者强加给人物的, 而是剧中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必然要说的话。

英若诚从事戏剧翻译具有他人不可比拟的条件。他英文功底深厚, 又涉足戏剧活动的多个方面, 这使他形成了以舞台演剧为宗旨的戏剧翻译思想。此外, 他所属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与老舍先生之间卓有成效的合作, 又使他继承了该学派对老舍剧作的改造。故而, 在英若诚的《茶馆》译本中, 我们看到了他依据舞台表演的要求和戏剧语言的美学特点, 将冲突性和动作性引入到原作的语言中, 增添了原作的戏味。

摘要:老舍将小说的语言特色应用于剧作《茶馆》的创作, 这种语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 却不具有激化冲突、推动剧情的作用。英若诚根据舞台演剧的需要, 在《茶馆》的英译过程中, 对原作的语言进行了一些改造, 主要体现为加强台词中的冲突和增强台词的动作性, 为原作增添了戏味。

关键词:英若诚,《茶馆》戏剧翻译,冲突,动作性

参考文献

[1][3][4][5][10][12][16][17]老舍, 著.英若诚, 译.英若诚.序言[A].茶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英若诚.《请君入瓮》译后记[J].外国文学, 1981 (7) .

[6][7]陈白尘, 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9.

[8]王新民.中国当代戏剧史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9]老舍:闲话我的七个话剧[A].老舍文集·第15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0.

[11]转引自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

[13]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四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8.

[14]见焦菊隐:导演.作家.作品[A].焦菊隐戏剧论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79.

8.尹智君 老舍茶馆女掌门 篇八

隆冬暖和的阳光照在身上,与前门大街的热闹喧嚣相比,老舍茶馆在老字号林立的前门箭楼闹中取静。两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摊位就在茶馆的左侧,不太显眼,偶尔有好奇的路人和游客过来喝上一碗,因为没有两分零钱,随便给个一、两毛都行。

茶馆里面的陈设古色古香,木质台阶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老舍茶馆总经理尹智君在二层的一个包间内等候。工作人员称,这个包间内至少接待过数十位国家元首。

尹智君一身休闲打扮,并不是记者想象中的女强人的样子。旁边一名女茶艺师沏茶的动作优雅娴熟,一壶上好的大红袍顿时茶香四溢。

上任:靠卖茶度过难关

作为老舍茶馆的新一代“掌门人”,尹智君是在艰难的时刻接掌茶馆的。

2003年6月底,当中国仍被笼罩在“非典”的噩梦中时,为老舍茶馆奉献了一生的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总经理、老舍茶馆创始人尹盛喜老人因哮喘病危,他留给女儿尹智君的最后一句话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非典”肆虐的半年间,茶馆没有营业、银行货款没还,职工没发工资;“非典”刚刚过去,老经理尹盛喜撒手人寰。面对困境,没有靠山,尹智君咬牙接过“帅印”,她不能辜负那些在职工代表大会上一致推选她的员工们的信任,这也是宣武区集体企业头一次由职工自己选举带头人。

没有人来喝茶,那就卖茶叶吧?尹智君想到了一个解决困难的方法。没想到这一方法还挺凑效,在不少老艺术家看来,老舍茶馆承载了不少北京民俗文化的内涵。听说老舍茶馆经营困难的消息后,不少关心老舍茶馆的人纷纷前来买茶叶。

令尹智君印象较深的是,父亲的一个朋友听说老舍茶馆困难的消息,直接找到老舍茶馆,买走了四万块钱的茶叶。几天时间,尹智君就卖出了20万元的茶叶,给员工发了已拖欠三个月的工资。“如今想起这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依然历历在目。”尹智君说。

正当大家都在夸奖小尹总不简单,一当家就出手不凡的时候,尹智君心里明白,这回能侥幸度过难关,靠的还是父亲的威望。尹智君决心干一件大事,她要通过这个举动来建立自己在茶馆的威信。

原来,尹智君打算在老舍茶馆的二楼盖一个四合院,在四合院里建一个商务型的茶艺馆,彻底改变人们印象中老舍茶馆只有表演而没有茶的形象。

尹智君说,老舍茶馆原来的定位是八仙桌盖碗茶,这么多年也一直这么延续着。但有些人也会说,你算什么茶馆啊,根本没有南方的一些茶馆做的好,像杭州、上海的一些茶馆,你只不过是一些京味杂碎,比如说把外国人喜欢的京味元素拿到这个舞台上展示,是讨巧,没有什么茶文化,不叫茶馆。

尹智君要建四合院的想法遭到两个姐姐和几名公司元老的反对,因为要在二层400多平方米的地方盖四合院,投入太大不说,效果还不一定好,风险太大。

无奈之下,尹智君挨个跟企业的元老们做思想工作,最后终于做通了他们的工作。半年后,四合院落成。开门迎客的那天,大家一看,效果还真是不错。

转变:与父亲经营理念博弈

1993年,尹智君从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到国际饭店上班,不久父亲尹盛喜将她调进老舍茶馆。刚进老舍茶馆,父亲做的第一件事是扔给她一件黄色黑边的旧旗袍和一个写着演员联系方式的本子,什么都没说。尹智君穿上旗袍,站在三楼领位。她明白自己必须从最底层做起,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因为她是尹盛喜的女儿。

尹智君是老舍茶馆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尹智君逐渐走上领导岗位。但随之而来的是父女两人在如何经营管理企业上的分歧。尹智君最看不惯上班忙毛线活儿、聊闲天儿的员工,经常是她这边刚把员工开除,老父亲又给接了回来。

“我父亲重感情,好面儿!”父女俩为这事没少吵架。还有,老舍茶馆有很多公益项目,如老年书画社、中国书画社、诗书研究院等,长久以来都是免费的。对此,尹智君有自己的想法,老舍茶馆是一个企业,只有把企业经营好了,才能对社会负起责任,她提出对这些场所的经营方式进行调整,但是父亲不同意。不仅如此,尹智君还有很多的不满意,如老舍茶馆常年都上演着传统的曲艺节目如含灯大鼓、单弦、京韵大鼓、双簧、口技、相声、京剧、皮影戏等,这些节目虽然已经在游客心目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但是尹智君发现,年轻的游客不喜欢。

2000年,尹智君创新了一个不同的演出方式,用老北京堂倌吆喝报幕,把京韵大鼓改编成一边唱大鼓,一边用现代舞蹈的形式表现意境。老艺人们说:“这是瞎胡闹。”而那段时间,来老舍茶馆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了。不久,她又与在北京风靡一时的黑祥子时空艺术团合作。黑祥子时空艺术团是一个通过真人涂绘、配以肢体语言并借鉴纯雕塑风格来演绎老北京市井风俗的演出团体。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马增蕙看后说:“这是‘搅场’。”多年来,尹智君就在这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总结出,传承并不是不变,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作为新一代的掌门人,她要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管理老舍茶馆。

她开始从社会上招聘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同时进行工资改革,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在对节目进行改革时,率先从京韵大鼓等传统曲艺演出形式入手。如她发现一些东南亚的老华侨喜欢原味的曲艺形式,而欧美客人和年轻人喜爱动感十足的现代表演形式。为此,她尝试着给大鼓书配上伴奏带,再加上歌舞表演,不但保留了原有内容,也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尹智君在保留传统节目的基础上,还增添了川剧变脸、杂技、功夫秀、新民乐等节目,比如用民乐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2006年,她还将云南普米族原生态歌舞搬上了老舍茶馆舞台,这些节目在游客中很是叫好。

责任:搭文化交流之桥梁

2005年4月28日,对于尹智君和老舍茶馆来说,是一个铭记史册的日子,因为就在这一天,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连战主席一行来此喝茶听戏,共话两岸情谊。

nlc202309011409

在得到接待连战一行的通知时,尹智君及茶馆人员都激动万分,为了款待这位阔别大陆半个多世纪的特殊同胞,尹智君煞费苦心,马上开始了一系列细致的准备工作。茶馆特地重新布置了演出会场,店内的所有物品都擦拭一新,就连舞台上的大红地毯也被冲刷得干干净净。为了能够给连战先生呈献上最具老北京风味的小吃,店里具有几十年经验的高级面点师专门为连战先生制作了宫廷细点。为了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充分展现传统京味文化,尹智君及茶馆工作人员对节目精挑细选,精心编排了一套汇聚京剧、曲艺、清宫礼仪、杂技、川剧变脸等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节目。

当天晚上8时许,连战携夫人及访问团成员80余人抵达老舍茶馆。很多群众都得知连战先生要来这里看戏,自发汇聚在老舍茶馆门口,热烈鼓掌,欢迎连战的到来。大佛龙井的醇香,精致的茶点,精彩的节目,让连战一行赞不决口。节目结束后,连战先生上台与演员握手合影,并对大家的精彩演出表示感谢。尹智君随后向连战先生赠送了精心准备的铜壶和之前一直向媒体保密的景德镇盖碗。连战先生非常高兴,即兴挥毫题下了“振兴茶文化,祥和两岸情”两句意味深远的话。

一个多月后,连战先生特地向尹智君及老舍茶馆写信表示感谢。如今这封珍贵的信已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老舍茶馆历史上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连战主席到访所带来的“茶馆热”,使台湾岛内和香港地区的许多名流接踵而来,每周接待游客一度超过500人次。这其中,不仅有香港地区议会刘皇发主席率领的区议员代表团、台湾驻联合国最后一任大使夫妇、前台湾行政院院长李焕以及二次光临的台湾首任海基会秘书长陈长文,更使得台湾岛内游客数量猛增,成为他们京城旅游的必选项目。

尹智君说,老舍茶馆自1988年创立以来,累计接待了包括140多位各国政府首脑在内的300多万中外人士,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赞誉。先后被中外友人誉为“京城文化的立体博物馆”、“民族艺术不落幕的舞台”、“连接中外友谊的桥梁”。记者看到,在老舍茶馆的二层,还设了一个陈列展间,专门展示自1998年以来接待的各国政府首脑的照片。工作人员称,如今接待的领导太多了,这个展间已放不下,准备再开辟一个展间。

对话尹智君:

下一步会考虑资本运作

《中华儿女》:经营老舍茶馆,其实也在是经营文化,这么多年了,你个人有哪些感受?

尹智君:曾经听过一句话,叫做文化的人都是孤独的,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了。另外,通过经营老舍茶馆,经营文化,我发现自己的变化也很大,我原来的性子比较急,走路的时候掷地有声,如今走路的脚步也变轻了,可能是经营茶馆文化的缘故。

《中华儿女》:老舍茶馆这个品牌很不错,是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在两岸文化交流上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尹智君:是的,但我觉得老舍茶馆这个品牌应该还能做大做强。我自己有时候也挺着急,有很多朋友也替我着急,一听说老舍茶馆一年的流水才几千万,简直不敢相信。

《中华儿女》:你认为自己属于一个女强人吗?

尹智君:女强人算不上吧,我是一个很随性的人。

《中华儿女》:你对老舍茶馆将来有何展望?

尹智君:我不敢说那些大话,我希望能把老舍茶馆越做越大,越做越好,将老舍茶馆发展成为一个代表京味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名片。

责任编辑 陈晰

9.老舍《养花》读书心得 篇九

老舍先生在养花中付出了艰辛和劳动,特别是遇上狂风暴雨,抢救花草弄得腰酸背疼、热汗直流,但他却觉得“这多么有意思呀”,从而悟出了“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的道理。过去我在家什么事都依赖爸爸、妈妈,就连吃饭穿衣这些简单的事情也是坐享其成,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成了家中有名的“小皇帝”。

自从学习了《养花》一文后,老舍先生的言行使我深受启发:只有劳动,才有收获,生活才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于是,我每天放学后就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拖地、洗碗、晾衣服……有时累得满头大汗,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快乐。

老舍在《养花》这篇文章了讲到“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果实,心里却有说不出的快乐”这一点也不假,我也有同样的感受。看到家人品尝到我给他们做的粥、鸡蛋酱、花生米时,与他们共同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感到别有一番乐趣。

10.茶馆老舍赏析 篇十

老舍《茶馆》赏析

《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茶馆》的思想内容:

三幕话剧《茶馆》,通过在茶馆中活动的各色各样的人物,依次反映了三个时代长达50年的社会生活。在这50年间,,社会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些事件,而是选择北京城内一家老茶馆,通过它的历史变迁和在其中活动的各种各样人物生活的变化,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透露社会的变化。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茶馆》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他们之间并没有正面冲突(个别局部的冲突例外),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生活着,而正直、善良的人物无法摆脱厄运,社会渣滓却横行霸道。作者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大的或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物与时代之间的冲突。课文中,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央告,等等;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操纵的军阀混战给社会造成的混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就是剧本所要展示的人民与旧时代之间的特殊的矛盾冲突。这种看似“无事的悲剧”,实际上揭示的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更能激起人们对旧时代的强烈憎恨。

老舍先生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们与旧时代的冲突。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的.时代,也是一个中国人民对水深火热、灾难深重的社会反抗的时代。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帝国主义的渗透、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所造成的农民破产,市民贫困和社会的黑暗。表明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月即将来临。

《茶馆》的人物形象: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裕泰茶馆,也继承了他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他胆小、自私,又精明、干练,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遭遇等,他虽然也有同情,但是很有限度,决不会为了他们而损害自己的利益。对巡警、特务则不同,他明知是敲诈,却巧于应付,不敢表示一点不满。对刘麻子之流,他虽然从心眼里厌恶,但仍然笑脸相迎,不愿得罪他们。但在黑暗的旧中国,尽管王利发善于应酬,善于经营,不断改良,却无法抵御各种反动势力的欺压。他对此也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比如当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时,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蕴含着他的不满、愁苦和愤恨。就是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仍然没能逃脱破产的命运。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命运的真实写照。

常四爷是旗人,在满清时吃皇粮。但是他对腐朽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后又凭力气靠卖菜为生。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也穷困潦倒,绝望地喊出:“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松二爷也是个旗人,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刘麻子、唐铁嘴等,是一群地痞无赖,一个说媒拉纤、拐卖人口,一个是麻衣相士,算命骗人。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茶馆》的艺术特色:

1、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也叫人像展览式结构)。这一幕出场的人物有三十多个。有台词的近二十人。这些人物没有特别突出的主次之分,人物不断登场,又不断下场。茶馆中每个人物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一闪而过,口中说着自己的事情。

比如:旧民主主义者崔久峰与王利发的对话,只表现了他理想破灭后的沮丧和失望;松二爷的出场也只表现了封建遗老的没落。即使是起着贯串作用的茶馆主人王利发,也没有什么重场戏,只是在与茶客的交往中表现自己。

由此看来剧中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断面。无数的画面组织起来,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而逐步展开。

2、淡化贯穿始终的情节设置,这一幕没有统一的情节,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比如,一开始出场的跑堂的李三,与茶馆有关的戏不多,他的戏主要集中在他与茶馆主人之间的矛盾上,抱怨活忙而工钱少。再比如刘麻子的戏主要是与两位逃兵有关,茶馆只是他做贩卖人口交易的一个场所。王利发的戏是属于应付生意的,这是人物身份决定的。真正属于他本人的戏只有在茶馆的利益得到维护或受到损害的时候,比如他与常四爷、李三、巡警等人的戏。总之,整个一幕戏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是平面展开的。)

曹禺的《雷雨》人物不多,(课文部分)有台词的仅有五人,却关系复杂,有夫妻、父子、母子、兄弟、主仆等多种复杂的血缘关系,有主有次,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围绕着同一个矛盾展开——三十多年间周鲁两家的矛盾始终交织在一起,贯穿全剧,戏剧性极强。

3、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照自己的轨迹必然地运行。正直、善良的人无法摆脱厄运的袭击,那些异常活跃的社会渣滓,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行事。作者也没有过于追究他们个人品质上的某种邪恶之处。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剧作者老舍(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作的抗争。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则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了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而“茶钱先付”“莫谈国事”显然反映了一种因果联系。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是“吃茶”使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吃茶”一事,则茶馆中任何事情都将不复存在。正因为如此,老舍在剧中对北京茶馆文化也花费了不少的笔墨。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烂肉面”可吃,一边喝茶,一边还可以做不少与茶无涉的事情;北京的茶馆也和江南茶馆一样,是个“吃讲茶”的地方;茶馆的老顾客是可以赊帐的,茶客也可以自己带茶叶来居坐;茶馆也是听书的好地方,说书人可以在此谋得一份生活的来源……

上一篇:高考作文微写作范文下一篇:车辆技能大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