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2024-09-20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共10篇)

1.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加快农产品加工转化,是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为了全面掌握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措施。根据区政协2020年工作安排,区政协经济委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全区农产品加工转化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企业所建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充分听取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村负责人、种养大户及加工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截止11月底,全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家(农副食品加工类23户,食品制造业类2户,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类3户,烟草制品类2户,纺织业类1户,服装、服饰业类1户,皮革和制鞋业类1户,木材加工类3户,家具制造业类1户,造纸和纸制品业2户,医药制造业3户),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5家,完成全年目标任务23家的108.7%;

实现规模以上农产品总产值33.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42亿元的80.2%;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总产值的36.5%;

上缴税费98708.78万元,减免税费3337.52万元;

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人。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抓组织、强保障,助推农产品加工转化见实效。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专题会4次,研究部署农产品加工转化工作。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碧江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专班,按照一名县级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措施、一抓到底“四个一”工作机制,重点围绕产业手续办理、立项报批、项目申报等环节,为项目从引进、立项、审批、落地投产到销售“一条龙”服务,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企业快速投促达效。

二是抓调整、兴产业,着力提高本地农产品原料产出。围绕“4+2”产业定位,纵深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果蔬、食用菌、油茶、生态畜牧主导产业,珍珠花生、白水贡米特色产业规模,平衡本地农产品原料产出与加工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2020年,预计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7.36万亩;

已建成果园面积6.28万亩,投产果园面积达5.05万亩以上;

完成食用菌种植6350万棒;

完成油茶造林1万亩,油茶抚育2万亩;

发展年出栏1000头以上生猪代养场5个,全区生猪出栏12.2万头;

示范种植珍珠花生0.4万亩,辐射带动1.6万亩;

按照“六统一”模式发展白水贡米1万亩。

三是抓龙头、促加工,加快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按照“建基地、增规模、深加工、创品牌”思路,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裕国菇业项目预计年内建成深加工厂房一期;

贵州山茶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油茶精深加工厂主体建设,鲜果处理车间干燥爆壳生产线投入试运行,已启动年产3000吨产能油茶精深加工生产线一期项目建设,并与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供销合同,建立省内、外8家销售渠道;

大力支持福润、锦江2家定点屠宰场发展,提高肉食品精深加工比例和水平。1家猪肉深加工企业正在招商中,力争肉食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0%。宏畅家禽临时屠宰点已投入使用,日屠宰活禽2000羽;

完成了2个500吨油罐基础施工;

同德药业完成黄精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200亩,采购原药材800吨,完成保健品和精制饮片生产线技改建设,加工原药材年产能达2000吨,全年加工总产值达2亿元,实现销售额1.77亿元。

四是抓督查、促效果,高效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区委、区政府将农产品加工转化工作纳入常态化督查事项,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建立工作台账,定期督查督办,实行月调度、月通报机制,倒逼责任落实,促进农产品深加工转化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一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虽然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有25家,占加工企业总数的59.5%;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7家,占加工企业总数64.29%,但企业的总体规模偏小,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二是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我区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多数是初级产品加工,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同时,由于生产设备、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等因素制约,部分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甚至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作坊和简单的机械生产,生产效益不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二)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品牌运营能力不足。一是优质产品比较少。截止目前,全区仅有1个经国家认证的绿色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1个地理认证标志,且在全国、全省市场上叫得响、影响大、销量多、价格高的农产品加工品牌极少,加之宣传不足,品牌推广较弱,市场认可度较低,比较优势无法发挥。二是品牌营销能力弱。虽然有“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用品牌作依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统一包装和附加标识等,品牌、包装、服务、信誉等营销上缺少应有的竞争力。如六龙山竹笋遭遇销售退货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规范的包装和标识造成的。三是商标品牌意识缺乏。一些企业自主创新不足,创品牌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自主特色品牌,产品定位不突出,传统产品多,特色品牌少,中低档产品多,名优产品少。

(三)标准化基地建设滞后,企业生产原料供应不足。一是利益联结机制不稳定,加工企业与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农民群众没有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供应量、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二是基地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加工企业需求与基地产品供给矛盾突出。生产基地少、散、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进度缓慢,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发挥标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如御诺乳业桐木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相关设施没有配套完善,实际建设与规划设计相去甚远,根本无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就更谈不上为奶制品加工提供原料保障。三是产业生产缺乏规模化。主导产业培育不够,产业多而小,争地矛盾存在,影响规模化生产。由于本身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不多,加之部分龙头企业建立的基地比较分散,并且规模不大,且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连接,导致企业在短时间内收购足量的原料十分困难,企业的实际生产能力远小于设计生产能力,有的甚至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如桃李春风,本地珍珠花生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其生产需要,加之价格和成本等问题,导致其只能大量从外地购进原料,进而在品质和品牌上都可能会对“珍珠花生”品牌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四是标准体系不够完善。从种植业方面看,除了白水贡米外,其他产业还没有真正形成从种子、种苗、农药化肥供应到田间地头管理的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再到产品的分等分级、检验、运输储存、包装标志及产品深加工等整个过程的标准体系;

从养殖方面来说,也没有真正形成从畜禽品种选择、圈舍建设、配套设施建设、规模确定、废污处理、饲养标准和疫病防控等的标准体系。

(四)政策扶持配套不够,部门服务仍有差距。一是“上热下冷”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虽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农产品加工转化工作高度重视,并经常性就相关工作进行调研安排部署,但仍有个别部门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动上门服务不够,发展合力仍有欠缺。如贵州山茶产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完成了油茶精深加工厂建设并即将进行生产运行,但截至目前,生产许可证等都还没有办理,其生产出来的产品极有可能会成为“三无产品”。二是虽然整合各方面的资金不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配套投入,但财政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资金的撬动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三是企业融资渠道较窄,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仍然突出。财政对龙头企业投入和银信部门对龙头企业支持相对有限,企业依靠民间融资和自身积累扩大生产较难。中小型企业申请固定资产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基本不具备贷款条件,加上贷款手续繁琐,需要的时间较长,增加了企业的隐形负担。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紧、融资难,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四是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相比,我区农产品加工关联服务业的能力薄弱,仓储、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能力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三、对策及建议

(一)坚持主体培育,着力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一是按照分类指导、精准施策的发展思路,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分类梳理,积极扶持培育一批“领军企业”、“成长企业”和“雏鹰企业”,让龙头“大起来、强起来”。对认定为省、市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重点支持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提升等,以点带面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二是继续积极推进产业大招商。充分利用昆山对口帮扶契机和驻外招商机构力量,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中介招商等,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产业招商,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农业龙头企业、关联企业、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以及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产业链完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落户碧江。三是大力引导种养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兴办加工企业,并向产业园区集聚。合力推动现有农产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通过兼并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实行抱团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整合升级为规上企业。四是大力协助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市级地方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技术合作,强化新产品研发,避免产品同质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五是围绕发展壮大农村“四小经济”,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小作坊,支持农业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农产品初级和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加工型新型经营市场主体,统筹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主食品加工协调发展。

(二)推进品牌塑造,着力提升碧江农产品整体形象。一是依托“梵净山珍·健康养生”公用品牌,积极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申报省长质量奖、绿色产品、有机产品、无公害产品认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并通过做好品牌策划、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品牌营销等工作,打造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政府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参展补助经费,用于资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展览会,推介宣传碧江特色农产品,提高碧江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二是着力挖掘一批老字号品牌,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整合创建碧江自己的农产品公用品牌,并不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和附件标识等,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品牌价值评估,确定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或特色产品优势,进一步壮大区域品牌、培育企业品牌。四是整合碧圆鲜、黔东武陵等平台力量,统筹推进全区农产品的品牌打造、包装标识、产品销售。五是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强化农产品原料基地标准化体系建设,建立高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全面开展sc认证及iso9001-2000国际质量、haccp食品安全等质量认证,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轨道。积极推广应用普通数码、一维条码、二维码、电子标签(rfid)等方式对产品赋予身份证明。引导企业加快建立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监控和记录从“原料到舌尖”的生产、仓储、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app等途径进行数据采集跟踪。

(三)优化产业布局,着力推进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围绕我区“5+2”产业发展规划,以果蔬、中药材、油茶、食用菌、生态畜牧、白水大米、珍珠花生等产业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高效化种养示范基地,着力完善御诺乳业桐木坪标准化示范养殖场等现有种养示范基地的水、电、路、讯、防疫防控等各项配套设施,使其能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动种养原料基地建设上规模。二是严格执行国家、省现有的农业产业标准体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农业标准体系》,确保从种植(养殖)、生产管理、施肥、用药、灌溉、病虫害(疫病)防治指导产品收获采摘(屠宰加工)等全过程都有操作性很强的技术依据,并结合坝区建设广泛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覆盖的区域标准化推广体系,不断提升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积极争取市级层面的重视、关心、支持,实行市、区(县)联动,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跨县融合,保障同德药业、桃李春风、御诺乳业等龙头企业原料供给。四是引导企业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进一步强化企业与农户的经济和法律责任约束,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户的种养积极性,有效推进原料生产基地的稳定和不断扩大。

(四)完善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环境。一是进一步健全县级领导联系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和服务,协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中存在困难,有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各相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共碧江区委办公室碧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碧委办字〔2020〕2号)所确定的财税、用地、金融、人才、电力等各项扶持政策,不断优化行业发展环境,形成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工作合力。三是建议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门用于培育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同时,进一步统筹财政资金,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引导政府组建的担保公司、农投公司等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信贷担保力度,引导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贷款投放,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积极申报项目。农业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有关支农资金和项目,支持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公共设施、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和技术改造。五是建议工作专班、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工业和商务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及时通报了解企业在落地生产、基地建设、商标注册、品牌创建、产地产品认证、产品销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主动帮助协调服务,解决企业生产、销售和发展的后顾之忧。六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业务骨干,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进一步将高层次人才的子女入学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优惠政策要落到实处。

2.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为切实解决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的问题, 实现减损增供、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的目标,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 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设施, 大幅度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有效供给水平。近日, 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2012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指导意见》。这是两部深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农业支持保护力度的重要举措。2012年, 中央财政安排资金5亿元, 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定额补助标准, 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 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储藏、保鲜、制干等设施。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 但在产地初加工领域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 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 品质下降。据专家测算, 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 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 折算经济损失达3 000亿元以上, 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 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丰产增产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为此, 农业部、财政部决定在继续加大现有财税扶持政策力度的基础上, 新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资金, 奖补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产地初加工设施。2012年, 中央财政资金重点奖补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共18种规格的设施。项目实施区域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1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主产马铃薯、苹果和其他特色果蔬的县市、团场。

农、财两部对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总体思路、实施原则、奖补程序、职责分工、监督考核和资金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按照进度安排, 承担2012年项目的11个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农业、财政 (财务) 部门须于5月30日前将项目实施方案联合上报农业部、财政部备案, 同时下发承担项目的县级有关部门。两部要求各地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组织宣传, 明确任务分工, 抓紧做好项目审核、技术培训、竣工验收等工作, 努力确保奖补设施当年建设, 当年使用, 当年见效。

3.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三

4月29日,省农委组织举办2015年全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培训活动,针对此项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并就项目具体实施流程进行培训,此举也标志着2015年该项目建设正式启动。省农委巡视员于文波出席培训活动。

作为全国15个试点省份之一,2012年~2014年,农业部和财政部连续3年在吉林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项目实施三年的实践证明,马铃薯、水果、蔬菜产后损失率从15%以上降至6%以下。同时,新型烘干设施也解决了传统干燥方式残留物超标、卫生不达标及质量安全隐患问题,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全省建设4217个贮藏窖和冷藏库,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78万吨,全省目前总体贮藏能力达到48.78万吨。

2015年,我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在保留原来7个续建项目县的基础上,又新增了8个项目县,总投资额3500万元,在农安县、德惠市、长春市九台区、桦甸市、吉林市龙潭区、梨樹县、双辽市、东辽县、通化县、抚松县、扶余市、洮南市、通榆县、和龙市、珲春市等15个县实施该项目。以马铃薯主产区、果蔬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带为重点,主要实施对象为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凡2015年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热风烘房和烘干窑等设施均在补贴范围内。省农委要求,各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以农民和专业合作社为补助对象,绝不能超范围;要坚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不能搞包办代替;要实现集中连片建设,突出地方主产区、产业带的特征;要严格执行先审批后建设的程序,不允许出现审批和验收合二为一的现象;要认真履行和遵守“确定补助对象”和“检查验收”情况两次公示制度,实现公开公平公正。同时,还要严格执行“审核信息”和“验收信息”两次信息录入制度。(省农委农产品加工处供稿)

4.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石泉县经济贸易局 晏午 2014年10月28日

近几年来,石泉县委、县政府依托本地特色中药材、蚕桑、畜牧、粮油、茶叶等农产品资源优势,紧密围绕“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把农产品深加工做为我县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一、石泉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现状

截止2013年底,全县有106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业人数2556人,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5亿元,实现利润1.05亿元,上交税金4705万元。

(一)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初步形成以江兴医化为重点的皂素医药加工,以天成丝业、天新丝业为重点的缫丝及丝织加工,以鬼谷腊肉、丰标牛肉为重点的肉制品加工,以鹏飞大米、良田粮油为重点的富硒粮油加工,以博硒农业、梁颂富硒食品为重点的果酒加工,以六台山茶叶、灵雀山茶叶为重点的精制茶加工,以嘉禾食品、正康富硒食品为重点的特色蔬菜加工,以都得利为重点的木材加工等八大产业链,涉及黄姜、蚕桑、畜禽、粮油、茶叶、蔬菜、竹木等近20个农产品。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近年来,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基础差、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的的状况,我县坚持把培育和引进发展行业龙头企业作为工作重点,选择一些市场广、规

企业生产资金有限,企业在新产品、新技术上的研发投入甚微,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二)原料紧缺严重制约企业发展。由于农产品比较效益下降,加之大量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农产品原料紧缺。我县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蚕桑、黄姜、畜牧产业发展的推进措施,但因农村劳动力短缺等原因,收效并不明显。县内涉农原料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原料需求,企业需要大量外调原材料,增加了企业成本。天成丝业、天新丝业、江兴医化、丰标牛肉等企业因原材料缺乏原因生产能力放空,不能满负荷生产。

(三)流动资金紧缺是企业普遍存在问题。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企业必须在农产品收获季节购进大量原料,需要集中收购的流动资金量大。且农产品加工业属微利行业,企业自身积累少,资金来源渠道主要靠银行贷款,而银行信贷权限上收和现行的信用评级制度,加上一些企业诚信度较低的影响和金融机构营销意识方面的问题,造成企业很难得到贷款的支持。如天成丝业、鹏飞大米、博硒农业等企业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导致企业原料收购困难,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四)技改升级是企业面临的巨大考验。因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及南水北调一期供水开始,导致我县沿汉江流域工业企业环境保护要求更为严格。如污染较大的皂素制药企业江兴医化,因环保要求不达标,基本处于停产状态,现企业正在考虑迁址。永宏丝业、天成丝业、天新丝业等缫丝企业,按照二级水质保护区要求,必须进行零排放,这就要求企业对环保方面的投入要加大,严格落实蚕茧最低收购价制度,稳定企业与养蚕大户建立的订单生产合同,引导蚕农扩大养殖规模。同时,对从县外调运蚕茧的企业给予政策优惠,确保正常生产需要。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扶持茶叶产业规模化、品牌化。结合扶贫开发和农民增收,大力扶持畜牧发展,为肉制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同时,要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直接建设经营自己的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

(三)采取多种方式,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一是通过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集团企业等措施,筹措扩改资金和技术创新资金,有效地吸引民间投资,加快企业发展。二是是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之一,通过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优势,新建、改造我县的加工龙头企业。三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财务制度,强化企业主信用意识,争取银行及金融机构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扶持。

5.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五

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对照上级业务部门下达的指标,我们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工作。今年共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下面,将有关情况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推动基地建设开展

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是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农业应对入世的基础性工作,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也是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前提,更是无公害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条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加大领导力度,推动基地建设热潮形成。

一是领导重视。在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加大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无公害农产品认定等工作的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局为此成立了由局长牵头,专人负责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的办公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部门密切配合。我市环保、技术监督部门及我局动物检疫、植物病虫防治检疫部门密切配合,在产地认定中大气环境监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制定和农业投入品使用中的规范管理等方面共同参与,相互支持,对基地建设进度和质量提供了有效的保 证。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我局将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农业结构的新亮点,从各方面给予了重视,将基地建设纳入了目标管理内容中,同时,加大了培训力度,对各镇的农技人员进行认定工作的培训,培训人数达120人次,发放相关资料2000余份。

二、规范操作,确保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质量

一是制订建设规划:首先对我市现有的相关基地进行摸底排查,对符合产地认定条件的纳入认定规划。

二是制定工作规范:根据省厅制订的《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管理办法》,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申报指南》作为指导书发放给乡镇及相关工作人员,以便规范申报。

三是严格产地认定。我们严格按照产地认定管理办法,积极配合省、市专家做好对基地的环境质量考察,分析基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大气、水、土壤的监测结果给予基地环境和基地规模较为准确的界定。二看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是否制定和落实。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的可操作性和实际中是否应用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求基地必须要有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依照实施,确保产地认定申报一个,成功一个。

三、加强执法检查,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我局会同工商部门在全市范围内,每年都要对农业投入品市场进行整顿,开展对农药、兽(渔)药执法大清查,对生产单位和经营企业(户)进行全面检查,坚决杜绝伪劣、假冒药品流入市场,取缔无证经营兽(渔)药企业和经营户。较好地规范了我市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促进了农产品卫生安全生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突出抓好的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加快无公害品产品产地认定工作。结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的培育,进一步制订和完善基地建设规划,选择一些生态条件好,规模较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重点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打好基础。在基地建设过程,树立“保护就是发展”的观念,切实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治理工业“三废”,防止农业投入品混乱使用,为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提供良好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继续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工作目标和措施,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申报工作,对无公害农产品要加强保护性管理,通过举办优质安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等形式,力口强产销衔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创造条件,探索绿色农业生产,努力开发生产绿色食品直至有机食品。

三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的完善和实施。技术规程制订后,加大宣传和落实力度,通过抓好培训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活动,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能学会,积极推动面上无公害工作的发展。四是努力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是制约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的一大障碍。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使技术标准难以得到贯彻落实,产品质量难以有效地实施监督追溯。我们将总结推广一些好的模式,比如“企业+基地”、“企业+农户”等,进一步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6.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六

1、农产品加工区域发展情况调查表

单位:万元、万吨、万亩、个

产填写鱼类、贝类、虾类。

附件

2、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调研内容

一、调研的基本内容

1、辖区内优势农产品布局情况,包括主要农产品种类、数量、质量等。

2、主要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加工深度(指粗加工与深加工的比例)、加工增值和对本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

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利润和效益情况;重点龙头及骨干企业数量、规模、效益及自主创新能力等。

4、辖区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5、“十一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和主要目标。

二、调研应重点分析和研究的几个问题

景。

2、分析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起的作用。

3、提出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如何进一步利用资源和区域优势加快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发展思路。

4、提出辖区内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7.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七

关键词: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项目,马铃薯,贮藏窖,甘肃通渭

近年来,通渭县紧紧围绕定西市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部署,立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始终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马铃薯产业有了突破性进展。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在联合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通渭县被列为首批组织试点建设县,已经连续实施了4年,共有72个专业合作社、1 193家农户参与该项目,累计建成1 921座马铃薯贮藏设施,新增加贮藏能力4.46万t。

1 基本概况

1.1 自然条件

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2 908.5 km2,现辖18个乡镇332个村10个社区,总人口44.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4万人。属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面积12.2万hm2,海拔1 410~2 521 m,年均气温7.7℃,无霜期120~160 d,年降水量380 mm左右,主要集中于7—9月,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

1.2 种植规模及主推品种

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年均稳定在2.7万hm2,占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22%左右。根据全县种植区域、气候特点、加工需求等,主要种植以陇薯3号、庄薯3号、青薯9号等为主的晚熟品种,以爱兰1号、克星1号、早大白等为主的早熟品种,以陇薯6号、新大坪为主的淀粉加工型品种。

1.3 专业化合作组织及营销大户

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组建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50个,发展马铃薯购销贩运大户200户,他们在马铃薯种薯引种、示范推广、产品加工及销售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带动了全县马铃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2 马铃薯初加工现状

2.1 贮藏设施现状

据调查,全县共建成各类贮藏窖9.2万眼(座),贮藏能力达30万t。通渭县马铃薯贮藏窖大多是以传统的地下式小型土窖为主,这种贮藏方式仅通过窖上覆盖物、窖口大小来调节温湿度,根本达不到马铃薯贮藏的标准要求,往往造成了次年出窖时约有20%的窖藏损失。从2012年起,通渭县马铃薯贮藏窖被列入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初加工设施。通渭县抓住良机,连续4年实施该项目,项目实施期间全县累计建成各类马铃薯贮藏窖1 921座,其中10 t马铃薯贮藏窖381座、20 t马铃薯贮藏窖1 290座、60 t马铃薯贮藏窖250座,新增贮藏能力达4.46万t。

2.2 加工企业现状

县上坚持“立足农业办工业、依托资源上项目”的思路,扶持发展了百源成、飞天粉丝、晓铃商贸等一批省级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已初步形成了鲜薯销售和加工转化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格局。在尽量扩大鲜薯外销的同时,以增强马铃薯加工转化能力为关键,把马铃薯产业效益提升的重点向加工增值转移,加大投资,引进技术,优化产品品质结构,注册产品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同时,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了一批马铃薯种植大户和农民营销队伍,积极组建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新建和改扩建专业交易市场和贮藏设施,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马铃薯市场流通销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马铃薯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建成马铃薯加工企业5家,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7万t,粗淀粉生产能力达2万t,年可加工马铃薯60万t。

3 项目实施成效

3.1 贮藏能力大幅提升,马铃薯腐烂损失得到缓解

近年通渭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骤然增加,在收获季节遭遇滞销、价格太低等情况时,受贮藏方法、贮藏条件、管理技术等原因的局限,贮藏效果不甚理想,一般年损失率都在20%左右,严重时高达50%,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马铃薯贮藏窖的建设,有效改善贮藏条件,延长马铃薯食用和加工时间,缓解鲜薯在贮藏期间出现的受冻、湿腐烂、见光变绿发麻等问题,减少了浪费和损失。通过4年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实施,通渭县共增加马铃薯贮藏保鲜能力4.46万t,有效地缓解了农户马铃薯贮藏难的问题和简易土窖烂窖现象,大大地改善了马铃薯贮藏的设施条件,解决了通渭县马铃薯产后损失率高的现象[1,2]。

3.2 马铃薯增值潜力变大,农民增收得到保证

实施项目的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受益多多。一是申请马铃薯贮藏窖补助项目后,享受项目补贴本身就是一种收入。二是贮藏窖投入使用后,农户可以灵活掌握马铃薯的销售时机,择机以合理的价格出售给合适的商家,收入相对偏高。三是马铃薯贮藏窖恒温保湿,建设主体除冬季贮藏马铃薯实现错季销售外,还可以贮藏水果、蔬菜等,春、夏季还可贮藏其他农副产品,贮藏增值潜力大,有效解决了马铃薯销售期短、集中上市、压价竞争等难题,做到旺吞淡吐,市场价格可提高50%,延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户增收。四是马铃薯贮藏窖可连续使用,不仅当年有收益,来年还可以产生收入。按通渭县实际建设成本,以20 t设施为例进行各时段收益分析:建筑成本为2.1万元,国家奖补1万元,2015年10月马铃薯市场价1元/kg,贮存到元旦期间1.6元/kg上市,收益达1.2万元,收益率达57.1%,贮存到春节期间2.0元/kg上市,收益达2万元,收益率达95.2%。

3.3 马铃薯产业链条得以延伸

马铃薯贮藏能力的增加和贮藏设施条件的改善,延长了马铃薯销售、加工期,增加了马铃薯的有效供给,提高了马铃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因农户选择余地增大,所产马铃薯可销、可存、可加工,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精深加工能力逐年扩大,为全县马铃薯产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

4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4.1 问题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已在通渭县连续实施4年,为推动全县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乡镇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拍手称快,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补助资金额度有限。目前,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兴建初加工设施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资金有限,无法享受补助政策,加之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和建设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设施造价较高,部分群众建设资金压力较大。二是部分农户对强制通风设施、风机管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不严格按照要求安装使用。三是由于土地流转加快等原因,在通渭县涌现出一大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而现有政策每个农户只能补助2个设施的规定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

4.2 建议

一是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投入,增加项目资金,提高补助标准,建议将苹果贮藏窖也列入到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扩大项目实施的覆盖面,让果农也得到实惠。二是加大大中型贮藏设施、千家万户贮藏窖建设,继续动员种薯生产、马铃薯加工企业建设500~1 000 t大型贮藏库,专业合作组织建设60 t、营销大户建设20 t以上的中小型贮藏窖,引导广大农户建设10 t以上的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不断提升马铃薯标准化贮藏水平。三是及早安排项目的实施。由于通渭县的农业结构特点,农民群众在上半年较下半年农活少,且全县的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在上半年组织实施,群众有较充足的农闲时间,雨水影响小,同时建设时间长,在客观条件上能够保证项目如期完成[4]。

5 结语

几年来的建设实践证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是一项真正的富民惠民工程,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实施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补助政策,已经成为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有效举措、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稳定市场供应的重要保障。实施部门既要组织好补助项目建设的指导、服务与验收,也要重视设施使用过程的监督、管理与维护,确保贮藏设施当年建设、当年使用,真正发挥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补助项目助农增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伟伟,胡丽君.马铃薯贮藏技术的研究现状[J].农业科技通讯,2012(4):21-23.

[2]杨晟,何腾兵,吕树鸣.2种贮藏方式下马铃薯品质指标的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12(6):24-28.

[3]颉敏华,李梅,冯毓琴.马铃薯贮藏保鲜原理与技术[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8):47-50.

8.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篇八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桂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8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76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不优、价格低迷、商品率低、产品相对过剩、造成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不高、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问题仍然非常严重,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仅28.8%是由农业提供的。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变农业大县为经济强县的重要途径。

一、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从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高度出发,对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臵与重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成效。2008年,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137家,从业人员6444人,实现销售收入85610万元,其中: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10家,营业收入100万元至500万元的加工企业43家。其发展过程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有所提升。2008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41万元,占全县农业增加值的26.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400万元,上交税金1080万元。加工企业中获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二是主导产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太和辣业为龙头的辣味系列食品加工业,以成氏食品为龙头的挂面加工业,以济草堂公司为龙头的饮料加工业,以鹿峰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业等主导产业。三是产品品种多样化,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全县经过加工的农产品达90多种,其中辣味系列产品有辣酱鱼、辣酱肉、辣仔鸡、辣仔鸭、辣牛肉等,此外还有油豆腐、豆豉、火腿、花生油、蘑芋、竹笋、茶油、食用菌、等产品。太和贡辣、济草堂饮料、神农 1

谷山泉水、成氏挂面等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大量进入县内外市场。四是生产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保障。全县有3个国家级、6个省级和12个市级、县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其中药材基地种植面积5万余亩、优烟基地20万亩、水稻播种及制种面积53.1万亩、优质水果种植面积5万亩、全县年出栏牲猪71.4万头,其中年出栏牲猪10000头以上的猪场5个、水产养殖面积5万亩、草食动物5万头,全县拥有2个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到3个,获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农业企业4家。这些基地和企业以其较高的规模效益辐射和拉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既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同时也是农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加工程度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延伸,对社会贡献日益明显,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形成农业产业化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5600余人,从中取得劳动报酬4380多万元,同时,农产品经过加工后,其市场销售半径增大,从而切实解决了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二、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小,分布散,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低水平的以家庭小作坊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初级阶段,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能力弱,加工率较低。我县粮食、肉类、木材等农产品产量在全市有明显的优势,但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却处于较低水平。现有的加工企业中,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只有6家;50—100万元的27家;而投资额100万元以下的1104家,占97%。

全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中,产值达到500万元的企业仅10家,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不多。

2、生产技术水平低,发展后劲不足,为民增收作用不明显。据调查,全县80%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于家庭作坊式生产阶段,手工劳动仍是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生产方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大部分企业采用比较原始的办法从事产品的生产,部分采用了技术装备的企业,也大多处于20世纪80-90年代的水平,因而产品品种单

一、大路货多、档次低、质量差、生产成本高、无知名品牌、未形成整体优势。加上加工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低,产品缺乏竞争力。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过程无章可循,更谈不上按照标准化组织生产,缺乏加工程度深、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另外,企业的市场开拓与经营能力弱,资金、人才明显缺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企业与农户的产业链接中,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缺乏合同的约束,一方面使企业生产原料无保障,生产无计划。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也有相当的肓目性,使农民的增收渠道无保障,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

3、精品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目前,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一些初级大路产品,加工粗糙,包装简单,不便于产品的运输和储存,难以吸引经销商和消费者,加之不少产品没有自己的商标,或是有品牌无名牌,难以打入国内外市场。

(二)、原因分析

1、观念滞后,认识不高。近年来,人民的生产观念虽然已经开始从片面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方面转变,但还没有根本地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对农产品加工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没有将产业结构调

整、基地建设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脱节。搞农业的认为农产品加工是工业上的事,而搞工业的又把重心放在采矿业、制造业等传统工业项目上,对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视和支持不够。

2、投入不足,资金困难。农产品的加工、流通有较强的季节性,旺季和淡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悬殊。当旺季需要大量的资金时,他们自己一般都拿不出那么多,想到银信部门贷款又缺少抵押物,也难以找到担保单位。资金的严重馈乏成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和主要瓶颈。

3、经营理念和运作机制落后。由于我县农产品生产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原料与加工存在分散生产与集中加工的矛盾。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基本上还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一种稳固的契约关系或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同时,由于长期忽视加工业对农产品品质和品种的要求,导致一方面适合企业深加工要求的优质专用“原材料”短缺,另一方面又存在农民卖难,农产品大量积压的矛盾。企业不能围绕市场认识和确定经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更缺乏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拓展市场,在企业内部的运作机制上完全是传统的家族式经营模式,没有建立起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模式,经不起市场风险考验。

4、政策措施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一是宣传政策不到位。不少龙头企业负责人不知道龙头企业可以享受哪些优惠政策,因此,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有些优惠措施没落实。由于条块分割、部门利益等原因,龙头企业普遍存在用地审批及改制登记手续繁杂、融资困难、绿色通道不畅等困难。资金投入、税费优惠、科技支持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三、对策建议

(一)、发展思路

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针,以启动内需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二)、主要措施

1、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肩负着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共同致富的重任,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要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要性,增强大局意识、全局意识,自觉地支持和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首先,要树立“抓工业促农业,围绕加工业抓农业”的理念,想办法彻底打破家庭作坊式、小规模、个别劳动、经验型、师傅带徒弟式的农产品初级加工业的格局,推行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在人、财、物和市场开拓等方面进行企业化管理,实现从家庭作坊到现代企业的根本转变。其次,要确立系统发展的观念,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将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资金支持。要构建稳固的银企双赢机制,将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作为信贷工作的重

要内容,及时满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在丰收时节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和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急需资金时,要积极予以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贷款,应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要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突出重点,筛选包装一批市场前景好、拉动能力强、加工层次深、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推介招商。二是税收扶持。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应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技术和加工设备,符合国家有关税收政策规定的,免征相关税费。三是要治理和优化经济环境、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严厉打击对企业敲诈勒索、盗窃哄抢等违法犯罪行为。要规范政府行为,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在经营理念、机制建立、企业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坚决制止“三乱”行为,切实做到少设卡、多服务,少索取、多支持,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3、加强基地建设,为加工业提供有力的原料支持。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建立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足量、优质的原料,形成“一乡一品”、“数乡一品”和“一县一品”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重点支持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与农户建立相对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甚至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机结合,实现企业赢利农民增收双赢的目标。要使农业结构调整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重点推进农产品品种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

4、打造发展平台,实现聚集发展。今年,我县将芙蓉项目区作为桂阳大工业园区的重要一极进行精心操作,定位为全县农产品发展聚集区。目前全长1.6公里的茶红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具备了引企入园的初步条件。目前有10家龙头企业急需入园发展,规划用地270亩,总投资1.75亿元。要按照李向阳书记现场办公会议的要求,将各项工作尽快落到实处,按照先行先试的政策,在用地、融资等方面优惠、优先灵活办理,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洼地”效益和重要名片。

5、提高科技水平,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主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落实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以多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设备,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升级换代。要引导企业建立有效的科技研发体系,组织协调企业与高校或科研单位联合,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产品质量。食品加工企业要以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产品为主。引导企业做好市场的调研、预测、分析,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善于搞好市场经营,善于用现代营销观念和手段去创名牌,以品牌来开拓市场。

6、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效益优、科技水平高、制度全、管理好的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新的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营。引导企业搞好内部管理,健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完善生产经营机制。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创一个龙头,牵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的目的。

9.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情况调研报告 篇九

作者:董彬 赵宝忠发布时间:2008-03-2

4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抓紧研究完善农产品加工税收政策,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的意见。针对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我们近期对昌黎县在这方面的情况开展了专门调研。昌黎县农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是全省首批“扩权县”,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动力。

1、加快了农村地区工业化的发展。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粮油加工、葡萄酒酿造、海洋水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四个系列,经过多年发展,已出现了中粮集团华夏葡萄酒有限公司、昌黎淀粉有限公司、“长城”葡萄酒、“玉龙”淀粉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企业或品牌,多种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被评为“中国干红葡萄酒之乡”、“中国酿酒葡萄之乡”和“中国干红葡萄酒城”。昌黎淀粉公司进入全国同行业第一集团。粉丝出口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三,占据韩国粉丝市场的80%。2006年农产品加工行业GDP为21亿元,占全县总量的33.9%。05-07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上缴国税部门的税款分别为9555、14456和10355万元,分别占国税总收入的40.5%、48.1%和27.6%。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如玻璃、包装、运输、等工业的发展。秦皇岛索坤日用玻璃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干红酒瓶和啤酒瓶,年生产各种玻璃制品13万吨,干红酒瓶和啤酒瓶单项品种销量连创全国同行业之首,仅干红酒瓶产品品种就多达66种。2005年成立以来,企业快速发展,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28100万元,缴纳增值税1802万元。

2、促进了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加强了农业基础。一是促进了该县种养行业规模扩大。全县农产品加工业现有葡萄酒加工能力8万吨、粮油加工能力90万吨、水产品加工能力2万吨,为满足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原料需求,全县已形成了5万亩酒葡萄基地,20万亩小麦基地、15万亩玉米基地、6000亩土豆基地、23万亩海产品养殖基地等一系列种养基地。二是改善了农业产业结构。该县采取

企业补贴建基地、政府扶持农户建基地、乡镇组建基地等模式,使企业与基地紧密联系,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把农业生产变成工业化生产的“第一车间”,使农业生产与加工加速融合,从而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逐步形成优质、高效、优价、专用的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3、实现了农产品增值、农民增收,促进了农村就业。据统计,2007年全县粮油加工业、葡萄酒酿造业、水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增值分别为5亿元、3.9亿元、0.2亿元。在农民增收方面,2007年全县农民种植酒葡萄获利2500万元,大蒲河等6个乡镇的4000户农民种植甜玉米获利1000余万元;2007年,水产品养殖业使渔区8万人口,平均每人增加纯收入达到2000多元,占渔民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在实现就业方面,农产品加工业一般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是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目前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安置就业人员占农村富余劳动力占50%。2007年,全县粮油食品加工行业的就业人数已达15214人。单是在粉丝生产相对集中的安山、龙家店两镇,粉丝生产企业容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达到了7900人,农民从该产业获得的收入为12000万元。全县水产品加工从业人员超过了10000人。

二、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及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昌黎县目前农产品加工行业纳税人有272户,分为粮食加工、葡萄酒酿造、水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四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有 85户,小规模纳税人有 119户,个体户68户。从其经营项目分为:粮食类户、水产品类户、食品制造类4户。2007年入库增值税 6068万元、消费税4711万元。调研中发现,纳税人认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税收政策需要改进或完善。

1、“高征低扣”政策加重税收负担。现行增值税制度规定,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纳税人)购进免税初级农产品时按13%的税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销售时,初加工的农产品其增值税税率为13%,而深加工的农产品其增值税税率为17%,即所谓的“高征低扣”政策。这一政策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与其它加工制造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原料进项税率低4个百分点,税收负担重。以昌黎淀粉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06年收购玉米43200万元,按13%税率计算进项税款为5616万元,缴纳增值税1500万元,亏损额为600万元。如果按

17%税率计算进项税款为7334万元,则可以减少生产成本1728万元,实现盈利1100万元。二是不符合中央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的政策,即简单加工、整理的农产品适用优惠税率(13%),经过清深加工的农产品适用基本税率(17%),出现了政策背离。

2、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不便。现行政策规定,农产品加工企业收购农产品,必须凭农产品收购凭证或农业生产者开具的普通发票,才能计算抵扣进项税。实际执行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地收购发票难领购。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一般都需要到外地甚至跨省收购农产品,按规定应到收购地税务机关领购收购发票。实际情况是,当企业向收购地税务机关申请收购发票时,因为不在当地缴税,受到百般刁难,很难领购到发票,当地农业生产者也不给企业开具普通发票。企业只好向当地农产品经销企业收购,结果是一样的东西既要多花钱,还要多缴税。首先,经销企业的价格肯定比农业生产者的价格高;其次,按收购发票计算的进项税为价格P×13%,而从经销企业购买时,进项税为P÷(1+13%)×13%,进项税实际计提率约为11.5%,比开具收购发票少了1.5个百分点。昌黎淀粉公司反映,该公司06年到东北地区采购了总价4.2亿元的玉米,只有30%是正常开具收购发票或农业生产者开具普通发票,还有70%不得不从当地经销企业高价购买,有的纯粹就是到经销企业开一张发票,也得多花钱。仅此一项,该公司估计增加成本和税收至少800万元。二是鲜活易腐烂变质农产品收购查验难。现行政策,允许企业先自行开具收购发票,返回企业后由税务人员及时查验。特别是水产品、果品对存放时间有严格要求,多存放5-6个小时,有时就是1-2小时,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在如此少的时间内完成查验的申请到实施,很难办到。三是收购发票使用不方便。现行收购发票为千元版,开票金额上限为一万元,且为手工开票方式,不利于大宗农产品收购。以华夏葡萄酒公司为例,07年该公司收购酒葡萄1800万斤,发票金额2100万元,在收购期共开具收购发票140本,每本25份,共计3500份,平均每天要手工开具100多份发票。一般情况下,一个农户的销售额在10万斤左右,必须拆分开具十几张发票,没有必要。

3、委托加工葡萄酒缴纳的消费税不能抵扣。根据国税发„2006‟66号《葡萄酒消费税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葡萄酒加工企业外购葡萄原酒不用缴纳消费税,而委托加工葡萄原酒则要缴纳消费税。造成了外购和委

托加工之间税收政策的不平衡。这是税收政策对企业经营行为选择的强制和干预。

三、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1、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优惠税率。现行农产品税收政策没有体现对农业的税收优惠。从免税农产品进项税计提率从10%提高到13%,就可以说明1994年税制改革中最初并没有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到优惠对象之列。考虑到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对“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作用,中央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强农惠农”的重要措施。在税收政策上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就是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优惠税率,即对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适用13%的增值税率。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扶持,另一方面又解决了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高征低扣”问题,进一步减轻税负,以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健康发展。

2、建立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返还政策。类似于对集成电路制造业实行超3%税负返还的增值税收优惠政策,可以对农产品加工业实行超税负返还或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确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标准税负,规定农产品加工企业凡超过规定的税负标准的,增值税部分给予相应返还,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

3、改进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现行农产品收购发票管理办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通过限制开票地域、票面金额来防止虚开等发票违法行为。近年来的几起收购票税收大案证明,这没有什么作用,只是给遵纪守法增加了麻烦,并不能真正制止违法犯罪者的脚步。限制农产品收购发票的开具行为与确保发票内容的真实性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建议从心下三个方面改进农产品收购管理。一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到外地收购免税农产品,允许其使用税务登记地税务机关发售的收购发票。二是增加万元版收购发票,税务机关根据企业收购业务决定企业使用千元版或万元版,或者两者都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规模、生产能力是在不断扩展的。时到今日,再把农业生产者看作是一年种几亩地,收几千斤粮,喂十几只鸡,养两三头猪的农民,就是不符合与时俱进的要求。三是税务机关要充分利用纳税评估方法,确定合理的投入产出比例,加强对企业收购免税农产品的税收监控,防止出现虚开收购发票的违法行为。

10.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篇十

项目名称: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报告 申报单位:xxx 联系人:xxx 电话:xxx 传真:xxx 编写时间:xxx 主管部门:xxx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篇 总论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的快速转变,消费者对农产品加工制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的需求强劲,拉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高速发展。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可以保持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将超过2: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相互连接在一起,延长农业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和就业链,形成较高程度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促进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市场化,进而打通一二三产业,充分调动、诱发和整合储藏、运输、保鲜、包装、营销等相关产业,同时利用生物质 资源制造新的工业品、能源替代品,来为农业母体提供发展动因,把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加工曾值后的产品优势,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了农业的产业体系效应,找到了改造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国情下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机制,也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经营方式,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则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直接动力。第二篇 市场预测

农产品产后的增值潜力巨大。世界发达国家均将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业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从农产品的产值构成来看,农产品的产值70%以上是通过产后的贮运、保鲜和加工等环节来实现的。美国用于采前田间生产的费用仅占30%,而70%的资金都用在采后环节,从而保证了农产品高附加值的实现和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生鲜果蔬产后损耗控制在1.7%~5%之间,粮食损耗低于1%。70年代以来,世界各经济及技术进步的国家陆续实现了农产品保鲜产业化,保鲜规模在意大利、荷兰为60%左右,其它西欧国家为50%,美国、日本高达70%左右。食品工业转化率发达国家粮食在80%以上,果蔬占50%。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值的比例,美国为3.7﹕1,日本为2.2﹕1,我国仅0.38﹕1。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达7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也在70%以上;而我国农产品产后加工能力只有20%-30%,加工品在膳食中的比例不足30%。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粮食、油料、水果、豆类、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产后加工程度仅为45%,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有20%,而发达国家则在80%以上。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可以反映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及其对GDP的贡献程度。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例,发达国家平均为2.0~4.0:1,而我国只有0.20:1,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对本国GDP的贡献程度远远高于中国,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是不相配的。

另外,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食品工业已普遍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贡献程度很高。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一般为1:2~1:4之间。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增值程度很高,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达国家农业初级产品及其食品加工业的产值对GDP的贡献程度,法国、荷兰为5,英国为4,日本为3.4,美国为2.8,中国为1.3。第三篇 资源条件评价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九五”以来,农业和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支撑农业发展和竞争、保证农民收益、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也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以致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瓶颈”。在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人们对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而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种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人均粮食400kg,仅是美国人均粮食的1/3,然而却出现销售不旺和农民收入锐减的严重局面,关键问题是加工能力的制约。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迎接入关后的激烈国际竞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增加农业的整体效益,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需要农产品加工业能有较大的发展,承担起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伟大重任。从农产品的总产量来看,中国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水果、肉类和奶类等已位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但从农产品加工产值和出El创汇等指标分析,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第四篇 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因此,对农产品的深加工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利用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

从农产品加工的品种类别来看,国内产品种类较少,品种单调。在粮油加工业中,以专用粉为例,日本有60多种,英国:有70多种,美国达100多种,而中国仅有20种左右;在食用油方面,日本专用油脂达到400多种,而中国仅有几种;果蔬、肉类和乳品加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2.加工技术设备落后,规模小,加工成本高 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也有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不够的原因。同时,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较少。中小企业管理成本较高,与大企业争原料,又造成大企业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致使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另外,企业分布也不合理,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难以有效利用。

3.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认识上的偏见

在生产方面,长期以追求数量为第一目标,忽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造成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也使农业收益低下。膳食结构的优化,国民的营养与健康,都有待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技术创新能力低,科技储备不足

中国农产品加工整体上处于初加工多、水平低、规模小、综合利用差和耗能高的初级阶段,技术及装备水平低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国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中,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生产中,对产后领域的科研工作比较忽视,造成了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较低,科技储备、特别是基础性的技术储备严重缺乏。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普遍缺乏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储备,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较缺乏,是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根本原因。第五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发展前景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随着全球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不断变革,在众多的消费者中出现了有钱无闲的现象,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这就使休闲食品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向。

农产品的初加工方式收益有限,精深加工的效益较高。在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素。目前,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有许多核心技术我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技术,所以我们只能跟在外企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只是微利。而且,经常出现知识产权的磨擦。在共同争夺中国这片市场过程中,外企不会把核心技术轻易地转让给我国企业。所以,我国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以便从对外国企业技术上的依附独立起来,彻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第六篇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对策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应清楚自身的优势所在,要注重利用当地农产品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地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农产品加工。既要着眼于国内市场需求,又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不断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营养化等需求。1.加大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和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提高蔬菜、果品、水产品精加工、杂粮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的速度;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断提高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广阔的行业或领域流动。

2.政府引导,综合协调管理,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进步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是一个集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求从原料的生产到加工和销售各环节的协调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化经营为保障。要树立系统发展的思路。采取有效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的界限,成立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的领导。3.采取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不宜盲目求大。要实行“大中小”结合,坚持大、中、小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同发展,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促进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型主体。4.发挥区域性优势

因地制宜地发挥本地在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有明显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区域性布局。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重叠,比如山东可根据区域性优势重点发展蔬菜出口加工。第七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1.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辅助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3.农产品加工项目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二、燃料供应

1.农产品加工项目燃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农产品加工项目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

1.农产品加工项目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 2.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预测

四、编制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第八篇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 2.竖向布置

(1)场区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总平面布置图 4.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1.农产品加工项目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用水负荷、水质要求、给水方案

(2)排水工程。排水总量、排水水质、排放方式和泵站管网设施

2.农产品加工项目供电工程

(1)供电负荷(年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

(2)供电回路及电压等级的确定

(3)电源选择(4)场内供电输变电方式及设备设施 3.农产品加工项目通信设施

(1)通信方式

(2)通信线路及设施 4.农产品加工项目供热设施

5.农产品加工项目空分、空压及制冷设施 6.农产品加工项目维修设施 7.农产品加工项目仓储设施

第九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二、能耗指标分析

第十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一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农产品加工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二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三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组织机构 1.农产品加工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农产品加工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农产品加工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四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工期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第十五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农产品加工项目建筑工程费 2.农产品加工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农产品加工项目安装工程费 4.农产品加工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农产品加工项目基本预备费 6.农产品加工项目涨价预备费 7.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估算表

1.农产品加工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农产品加工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农产品加工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农产品加工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六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融资方案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七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农产品加工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农产品加工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农产品加工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农产品加工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农产品加工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农产品加工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农产品加工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农产品加工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农产品加工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八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分析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程度分析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十九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评价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农产品加工项目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2.农产品加工项目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3.农产品加工项目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四、农产品加工项目社会评价结论

第二十篇 农产品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荐方案的总体描述

二、农产品加工项目推荐方案的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农产品加工项目主要对比方案 1.方案描述 2.未被采纳的理由

上一篇:定量包装商品生产企业下一篇:个人开票委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