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24-07-24

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精选8篇)

1.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一

浅谈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灵寿县工商局慈峪分局局长 办公室副主任 白琰瑜 牛志红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标所代表的品牌对市场的引领作用和战略意义越来越明显,并且在良莠不齐的众多竞争者中己经成为最有效的辨别手段。而农产品商标建设对于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现就我县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谈一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灵寿县属国家级山区贫困县,长期以来,当地农业一直延续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农民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增收阻力重重。近年来,随着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宣传引导,企业的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观念滞后,缺乏创立品牌意识。一是有品无牌。我县农产品品种丰富,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用品牌打市场的意识较为淡薄,忽视品牌的创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没有商标,只能以“原字号”、“土字牌”进入市场。二是不知道怎样创 1 品牌,缺乏商标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导致一些农产品只能为人做嫁衣,依赖他人的品牌把产品销出去,无法享受到来自自身品质的丰厚利润。如灵寿的红薯脯,80%销售还挂靠河北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和天津一家食品进出口公司,使用人家的商标品牌,中间差价的丰厚利润被两公司赚走。

(二)规模弱小,无法发挥品牌效应。多数农产品是以乡村为经营范围,规模小,辐射范围有限。如中科院的北方茶种植基地,主要以灵寿县南营乡为主,虽有“北方第一茶”之称,但种植面积仅有7.5亩,年产量也仅有170余公斤;而安溪铁观音、信阳的毛尖、云南的谱洱等都是全县大部分乡镇均有种植,相比之下,前者面积弱势非常突出,它的带动作用也就有限了。还有我县燕川乡的薄皮核桃,只在燕川乡的几个村种植,尽管品质优良,供不应求,种植行业也正在积极实施商标品牌经营战略,但规模偏小和过于分散,在发展过程中,不利于创牌且无法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形成优势,削弱了市场竞争力。

(三)产品停留在初级阶段,创立品牌难度较大。我县大部分农产品属于大路货,缺乏品质优势。如近几年的板栗种植发展得很快,可以说是我县山区农业的主要产业之一,但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范围来看,种植板栗的地方到处都有,特别是唐山的“迁西板栗”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虽然我县山区的板栗口感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肯定,在周边地区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这些未 2 经加工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科技含量低,特色不明显,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就增加了一定难度。

(四)经营松散,不利品牌成熟壮大。目前我县农产品经营还没有一个能够主宰市场的龙头企业或企业联合体,而主要以农户个体为主,他们之间技术互相保密,信息无法共享,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顾农产品品质,相互压价,以次充好,搞不正当竞争,直接损害农产品品牌形象和整体经济效益。如红薯脯加工业,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出口日本等国家,但近年来一些散户进入市场低价倾销,造成市场混乱,价格下跌,效益降低,给品牌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二、加快实施农产品商标发展的对策

根据我县农业发展实际,从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出发,对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提出如下对策。

(一)加大政府服务力度。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品牌战略应是一种企业行为,但在当前市场化程度还较低的情况下,占有绝对资源优势的政府部门的行为,对实施品牌战略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定好位,从发展的全局出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一是宣传服务。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媒介,特别是采取通俗易懂和 3 生动活泼的实例,引导鼓励农民、涉农企业及有关协会、组织,注册使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如食用菌,在国内北部各地都有种植,但只有灵寿“灵洁”的食用菌能够让消费者记在心里或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因为“灵洁”是河北省著名商标,其它各地的食用菌尽管质量同样优良,但却上不了台面,没有市场份额。目前金针菇品种全国总产量29万吨,其中“灵洁”牌金针菇就达7.2万吨,在全国食用菌行业单一品种产量中居第一位,并已冲出国界,销售额从2004年到2007年连续四年实现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因此,运用品牌兴农的典型事例引导农民,使其对农产品品牌经营有新的认识和了解,从而重点鼓励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市场前景看好的个别经营大户,帮助他们运用品牌战略建立“以品牌促发展”的良好经济运行模式。二是科技服务。一方面,农技推广部门要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将先进的种养技术传授给农户。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家、市农技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加农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增强品牌的市场竞争力,走“科研院所+品牌+市场+农户”的产业化道路。三是资金服务。一方面,银行金融部门要减少中间环节,拓宽信贷渠道,重点对种养大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另一方面,县、镇、村要制定落实有利于促进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优惠奖励政策。四是信息服务。农业主管部门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利用电视、广播、传单等形式为生产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二)立足实际,进行科学的品牌规划。实施品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基本、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开发什么品牌。为避免在实际运作中的盲目性,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应进行科学的品牌规划。根据我县实际,首先要对农产品进行定位,选择有特色、有规模、有效益、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较好的无毒生态产品。我县地处太行山区,丘陵面积60多万亩,多以黄沙红壤土质为主,含丰富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无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是极为少见的生态净土区,红薯生态化栽培规模日渐庞大。为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去年以来,灵寿工商部门把 “仙凤园”薯业有限公司发展申报“仙凤园”河北省著名商标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强化措施,为农产品商标发展提供全程服务,大大增强了创牌的成功率。二是开发山区有特色、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传统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已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其产地本身即可成为产品品牌。如质地硬口感好的陈庄豆腐、独具特色的西岔头镇北柴鸡、香而不腻的西村肘子、返璞归真的横山湖野生鱼等,可以分别以其产地作为产品品牌进行注册,精心打造地域品牌。

(三)利用后发优势,开发无公害、绿色产业品牌。食品安全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一个主要问题,无公害绿色安全食品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重复购买的最直接因素,无公害绿色标志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实施品牌战略就是在打无公害绿色安全品牌。我县现有的农产品中,如柿子、山 野菜、茶叶等,它们受环境条件限制少,病虫害少,本身就是天然的无公害食品,只要稍加引导规范,就是一个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群。一要建立无公害绿色安全食品开发公司,专门从事无公害绿色食品的开发与销售。二要继续开展好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工作。一方面,力争每种农产品都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和市无公害管理办公室的认证,获得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获得国际权威机构认证,为我县农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奠定良好基础。三要政府有关部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抓紧制定、落实本县的各类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并建立田间档案。四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健全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切实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造农产品的“诚信”品牌。

(四)实现土地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客观要求。一个农产品既使有了品牌,但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没有一定的量作保证,在市场竞争中也不会形成比较优势。另外,目前我县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产品生产的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为此,实施品牌战略,就必须要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抓好农产品的基地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等形式,让土地向种田能手、养殖大户、农业开发公司集中,形成土地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通过“公司+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技术协会+农户”等 多种形式,把农户联系起来,统一生产品种,统一产品品牌,形成区域性土地规模经营。近两年,县工商局积极引导帮助南营乡茶农成立了《灵寿县五岳山茶叶生产专业合作社》,年产值达到100多万元,与2005年相比翻了近一番,农民种植积极性日渐高涨。

(五)强化工商部门监管。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商标主管机关,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完善监管体制,强化监督措施,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深入开展各类商品(服务)商标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商标市场整治力度,特别是加强农产品商标市场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商标侵权、仿冒行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坚持“立足职能、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服务发展、多做贡献”的原则,主动开展行政指导,以打击树声威,以指导谋长效,运用刚柔并济的手段,促使企业自律自警,强化守法意识,从而创立自己的商标品牌,并做大做强,扩大辐射力和影响力。

牛志红(办公室副主任

电话:82674673)白琰瑜(慈峪分局局长 电话:***)传真:82521311

2.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二

3.企业将更加注重战略营销

营销的国际化趋势、虚拟营销的出现, 以及营销观念本身的发展, 都使得企业更多关注战略营销, 更多关注价值选择与价值传播环节, 营销思想在企业整个价值链条中活跃起来。

三、从营销定义看营销实质

2. 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看营销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分别从社会和管理的角度对营销进行阐述。他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 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 以获得所需所欲之物的社会过程;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营销经常被描述为“推销产品的艺术”。

3. 彼得·杜鲁克 (Peter Drucker) 的营销思想

“管理学之父”彼得·杜鲁克认为, “可以这样说, 某些推销工作总是需要的。然而, 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 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合他的需要而形成产品自我推销。理想的营销会产生一个已经准备来购买的顾客。剩下的事就是如何便于顾客得到这些产品和服务。”

上述三种定义可以看出: (1) AMA从企业价值链的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营销就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与传播价值的过程, 此定义拓展了营销思路, 把营销理念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一个价值增值环节; (2) 菲利普·科特勒则从传统营销流程出发, 认为营销是一个在生产、流通、交换、消费领域活动的过程, 他更看重营销实践, 认为营销更像是一门艺术; (3) 彼得·杜鲁克则站在管理角度, 认为营销的目的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三种定义角度不同, 各有千秋, 可以互补。

综上所述, 作者认为:从宏观上分析, 营销应该贯穿在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与增值活动中, 可以营销来整合企业资源, 并通过营销在市场中进行有效传递客体价值, 从而真正把市场与企业紧密相连, 它是时代的产物并与时俱进。从微观层面看, 营销之产生是因为众多剩余产品的存在, 推销剩余产品是营销发展的初始动力;克服推销阻力构成营销发展的第二次动力;加强营销管理、缩短营销渠道、减少促销努力、使推销成为多余, 是营销发展的第三次动力, 也是营销最高境界。总之, 营销注重实战, 它首先是一门艺术, 然后再逐渐归纳、完善营销经验, 从而形成独特的营销理论体系并最终成为一门学问。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 (第12版)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金良张志鹏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范建新河北满城县农牧局

本文是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立项课题《保定市农产品品牌体系的建设与发展研究》 (项目编号:20070322) 阶段性成果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 同其他工业产品一样, 农产品市场也逐渐成为买方市场, 市场特征由消费者确定。在这种形势下, 卖方必须打出自己的品牌, 塑造自己的形象, 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但现在中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大多为农民, 由于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惯性, 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较为淡薄, 加之农产品不像工业产品那样有比较成熟的品牌运作方式, 所以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也是影响农业收益的因素之一。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和竞争的逐步加剧, 加强品牌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惟一出路。

一、保定市农产品品牌经营现状

保定市历史悠久, 是尧帝的故乡,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丰富, 中东部平原是中国北方重要的粮食、绿色蔬菜和优质果品集中产区之一。近年, 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市场竞争的新态势和农业入世后的形势发展, 从逐步建立农产品商标注册制度, 开辟国内外市场、活跃流通入手, 较好地解决农产品经营问题。特别是入世后,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一批龙头企业崛起,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农产品注册商标正在形成一股热潮。保定市的种植、林果、水产、畜牧等行业中的龙头企业相继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交了商标注册申请, 其中大部分商标获得了核准注册, 结束了"有好农产品却无品牌、无市场"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 保定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60多件, 其中, 乳制品占50%, 蔬菜占30%, 养殖业占20%。如蔬菜类有宝硕集团的“宝硕牌”, 徐水县高林村镇的“徐绿牌”, 定兴县“昌利牌”和“昌明牌”等;果品类有满城县的“满红牌”草莓、“太行牌”磨盘柿, 顺平县的“顺富牌”苹果, 易县的“狼牙山牌”、“独乐牌”磨盘柿, 清苑县的“东闾牌”鸭梨等;水产畜牧类有安新县的“白洋淀牌”咸鸭蛋, 清苑县的“顺发牌”鸡蛋等;农副产品加工业有“天香牌”、“多益牌”、“妙士牌”等品牌乳制品, “莲池牌”等火腿肠等, 这些品牌大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农

虽然取得了上述成绩, 但是总揽全局, 从品牌经营系统学的角度来考虑, 还存在以下不足:

1.品牌意识简单化, 把品牌等同于商标。许多农业企业和农民认为, 所谓品牌建设就是注册商标, 所以,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全市兴起了农产品商标注册热潮, 保定市农产品注册商标已达160多件, 但由于不少商标是“随风抢注”, 因而并没有形成品牌优势。其实, 品牌和商标不是同一个概念, 其具体关系如下: (1) 商标是品牌的一部分。商标是品牌中的标志和名称部分, 它便于消费者视觉上的识别。但品牌的涵义远不止于此, 品牌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概念, 它是商标、包装、价格、声誉、符号、广告风格和渠道模式的无形总和, 是一个综合的象征, 需要赋予其形象、个性和生命, 以使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一种理念, 最终使目标顾客对该品牌形成较强的忠诚度。 (2) 商标是一种法律概念, 而品牌是一个市场概念。商标是品牌获得法律保护的工具;而品牌则是企业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夺取市场的竞争工具。

2.只注重知名度, 品牌和名牌相混淆。在农产品品牌发展的历程中, 名牌一词经常出现在国家政策、学者的研究和农业实践之中, 品牌与名牌似乎成为可以相互替代的术语。实际上, 品牌与名牌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名牌比较肤浅, 是大众化的一种称谓, 其仅仅是一个知名度高的品牌名称, 完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大量的广告宣传建立起来, 除能在短期内促进销售外, 并不能对企业的长期利益做出更多的贡献;而品牌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概念, 是一个专业化、科学化的术语。一个品牌不仅需要追求高知名度, 更要创建美誉度和忠诚度, 因而, 品牌的塑造则是一个复杂而浩大的工程。所以, 相对于名牌而言, 品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 能够为企业带来比名牌更大、更持久的收益与价值。总之, 对于农产品品牌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知名度这一层面, 与现代品牌理论的深度发展是极不相称的, 这对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十分不利。只有树立正确规范的品牌观念, 才能使其真正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3.缺乏科技支持, 后续力量薄弱。纵观农产品品牌化经营过程, 从种苗的培育到产品的生产, 从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到销售, 各个环节普遍缺乏相应的科技支持, 例如满城的草莓, 虽然种植面积很大, 但品种几乎全靠引进。生产厂家也只是从农户手中收购鲜果, 从外地购买配方, 进行简单的加工, 再利用人家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等。正是由于广大农产品生产者没有自己的科研人员、没有自己的科研基地, 没有自主的科研成果, 也没有自己的销售网络, 因而在相当程度上不得不受制于人, 在市场经济中始终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同时, 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出政绩而千方百计“创立”的品牌, 乃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异于拔苗助长, 其结果必然是劳民伤财、事与愿违。

二、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分析

与一般的工业品牌相比, 农产品品牌建设更具特殊性, 而且实施品牌战略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因此, 只有农户、企业和政府相互协作, 密切配合, 农业产业化中的品牌战略才能成功实施。具体来讲, 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明确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 这是进行品牌经营的首要问题。一般的工业品品牌建设的主体为产品的生产者, 而农产品的生产者主要为数量众多而生产规模极小的农民。广大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在主观上不具备品牌建设意识和能力, 在客观上也不具备品牌建设的资源。因此, 农产品的品牌创建的主体应为农业企业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其中, 以农业企业为主, 应利用其规模优势与专业的品牌管理专家合作, 投入大量资金, 制定和实施品牌战略规划。“天香”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 河北新希望天香乳业有限公司位于保定, 是一家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拥有“乳酸菌饮料”、“天香酸牛奶”、“天香鲜牛奶”、“天香奶粉”四大系列50多个品种, 是省政府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优秀食品企业”。公司始终坚持“以养殖业为基础, 乳制品加工为支柱, 走农业产业化和品牌经营的道路”的经营方针, 在竞争激烈的乳品市场中稳步提高, 创造新的辉煌。

2.以资源为依托, 以市场为导向, 发挥地域名优传统农产品的优势, 制定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土壤、日照等多种自然资源条件的影响, 从而逐渐形成了各地具有资源特色的农产品分布格局。因此, 创立品牌农产品一定要与发展各地的特色农业相结合, 为地域性名优、传统农副产品创立品牌并注册证明商标, 形成地区品牌。在此基础上, 还必须要有出色的营销策略与之配合, 企业要面向市场、面向竞争制定有效地营销组合策略, 开展市场调研, 把握市场脉搏, 优化产品结构, 促进销售,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以科技投入为后盾, 提升品牌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品牌从来都是以优质为后盾, 质量是企业创品牌的根本, 是消费者产生信任感和忠诚度的最直接因素。由于客观原因, 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 故其品质难以控制, 必须用现代科技保障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因此, 强化依靠科技创品牌的意识,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是保证品牌农产品具有持续发展的唯一动力。

4. 构建品牌管理专门机构, 注重品牌传播策略。

在目前农产品品牌纷杂混乱的情况下, 在品牌建设主体的内部确定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农产品的品牌管理和传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就是解决品牌体系的规划、新品牌推出的原则等战略性问题, 建立整体品牌体系策略, 确保各主体品牌之间的沟通与整合。

5. 政府扶持, 以法律为武器, 保障品牌产品的整体利益。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对于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 给予必要的经济帮助, 支持以品牌生产为龙头的农业企业化组织建设, 一方面, 保证这些组织生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促进这些组织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的提高, 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同时, 企业应敢于和充分利用法律武器, 保护商标使用权益, 保持品牌产品的长期优势地位和权威性, 维护产品形象和企业及消费者利益。

总之, 虽然生产周期长, 资金投入大, 农业一直被认为是传统的弱质产业。但只要我们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运作, 农业的弱质形象可以改变, 农产品的增值空间是显而易见的。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同时, 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也更日趋激烈。因此,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以保定市为研究平台, 阐述保定市农产品品牌的现状和应采取的对策, 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关键词:农产品,品牌,商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史锦梅:WTO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J].甘肃农业, 2003, (2)

3.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生产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尤其是蔬菜、水果、茶叶、花卉、食用菌等已销往省内外各大中城市及东南亚地区。但是,我市农产品流通绝大部分是以常规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流通技术落后导致农产品流通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流通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物流人才严重不足,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农产品现代流通发展的瓶颈。

1 全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不断推进农副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由农贸市场向批发市场提升,基本上形成了以 “农产品生产者→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 →消费者”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目前我市城区有农贸市场7个,生鲜超市6个,乡镇农贸市场7个(详见表1)。农产品批发市场表现出如下特点:

表1 漳平市农贸市场及超市具体情况表

城区农贸市场菁城市场;综合市场;闽西南农贸市场;东坑口市场;铁路综合市场;东环果蔬批发市场;桂林综合市场(后田洋)

城区生鲜超市新华都超市;米兰春天超市;我当家超市;新银丰超市;精博超市;桂林糧贩超市

乡镇农贸市场双洋市场;永福农贸市场;新桥金碧市场;麦元综合市场;赤水市场;大深市场;溪南市场

1.1 农副产品集散中心,保证供给与安全

为保障城市农副产品供应,我市逐步形成了一批以供应市区消费为主的批发市场,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消费服务。并成立市场服务中心,主要负责3个农贸市场,分别为综合市场、菁城市场和闽西南农贸市场。综合市场经营的农副产品40%以外调为主,60%为本地区自产,外调农副产品一般为蔬菜、水海产品、猪牛肉、干海产品、食用油、大米、中药材、禽蛋;本地自产农副产品为蔬菜、猪牛肉、鸡鸭、豆制品、食用菌。2011年综合市场实现各类农产品交易额1亿万元,其中蔬菜交易额3000万元,茶叶交易额300万元,食用菌交易额100万元,水果交易额500万元,畜牧类交易额5000万元,水产类交易额500万元。综合市场具有2名快速检测人员,平均每天检测蔬菜30份,一般是检测三叶青、大白菜、花菜、黄瓜、各类豆子、西红柿、茄子、包菜、油菜、青椒、苋菜、芥菜、空心菜等蔬菜,保证市民吃上安全蔬菜。

1.2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产供销服务不脱节

在农产品加工流通过程中,全市优质茶叶、畜禽、蔬菜、花卉、食用菌和水产品等六大加工企业集群,形成了20多家龙岩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推动了农副产品产地加工业,进一步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增加了农副产品生产者的收益。我市按照市场需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依托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的作用,以委托种植收购形式,在深圳、厦门、广州等各大中城市设立农产品配送销售出口平台,农产品销往东南亚及东欧、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在闽、浙、赣等省份设有基地,农产品采购网点辐射半个中国,福建省漳平市越丰农产品有限公司及福建龙泰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农民统一收购、销售农产品,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有效带动蔬菜、食用菌等农产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打造绿色农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

1.3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为促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1年,市政府高度重视集贸市场建设工作,研究部署城区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工作,将此项工作列入2012年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市经贸局、物价局联合制定《漳平市推进平价商店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具体的平价综合超市门店5个,直供销售点和自产自销点12个,平价农贸市场1个。2011年市财政拨出25万元专项资金,补贴平价销售区。

1.4 居民消费能力与农产品消费不断增强

漳平市201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6929元/人,消费性支出为14243元/人,食品支出为6189元/人。从2008年到2010年,居民的消費水平逐步上升,购买能力不断增强,居民人均消费农副产品水平较高的是猪肉和蔬菜,对鸡肉和鲜瓜的需求量很低。

2 全市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不断发展,但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仍有诸多不适之处。综合各方面反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专业化市场建设滞后

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健全的农产品收购、 批发市场,全市的部分农产品交易基本上是通过市乡农贸市场和个体户上门收购来实现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滞后,制约了全市大宗农产品的流通。

2.2 缺乏精准的市场信息指导

调研中,不少部门反映,政府引导的产业,一引就倒,不引还不会倒,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根深蒂固,政府及有关部门比较重视农产品的生产,而对农产品流通关注不够。工作中对农产品流通缺乏具体指导,扶持政策非常有限。一个明显的倾向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比较重视,而对产品的销售和价格问题往往是一般号召,缺乏具体保障措施。全市各级部门都认识到了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难度较大,因而在农产品流通中,缺乏对生产的正确指导。

2.3 农民专业协会带动力不强,有待加强引导和规范

全市有组织机构、基本能开展服务活动的各类合作组织、协会虽有43个, 但带动作用不强,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内部不协调,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一是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畜产品资源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部分农畜产品仍不能顺畅卖掉,形成积压和价格损失;二是部分偏远地区的农畜产品习惯于经纪人上门收购,由于经纪人较少或资金不足,使农畜产品错过最佳销货期,加上农畜产品不好储存,造成了损失。三是流通经纪人、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由于目前经纪人大都是各自经营,经济合作组织的规模也很小,尚不能承担农畜产品市场与大企业的链接作用,应对市场变化的抗风险能力差,对市场发展壮大的推动不足。

nlc202309040842

3 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要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力度,加快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广角度占领市场,全方位搞活流通,力争使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外销率达到40%以上,扩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克服农产品“卖难”现象,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要进一步认识抓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农业,出路在市场,关键在流通,没有发达的流通,就没有发达的市场经济,也就没有发达的市场农业。因此,全市各级党政组织要充分认识抓好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性,一定要把农产品流通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要真正把农产品流通工作抓在手上,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两个落实”:一是任务落实。建议市委市政府要把农产品流通工作作为各乡镇目标责任书考核内容之一进行考核,以此来保证农产品流通任务的落实;二是人员落实。市涉农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切实把精明能干、头脑灵活、懂经营、门路广的人员充实到流通机构中,全力搞好农产品流通工作。

3.2 大力推进品牌化经营

积极鼓励龙头企业树立大品牌、大市场的经营理念,靠品牌抢市场、增效益、快发展。积极鼓励支持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商标注册,扩大农产品品牌整合效应和品牌经营影响力,努力实现农产品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作为商品的农产品,同样要靠质量求生存,靠信誉求发展。因此,要利用一切时机向农民宣传质量、品牌的重要性;新闻媒体也要不失时机进行宣传。要积极引导各级组织和流通大户树立品牌意识,树立我市农产品品牌,用品牌效应促进我市农产品流通。

3.3 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健康、营养、自然与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明与健康的具体体现。一是农业部门大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培训,提高农民质量安全意识;二是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强化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品等生产、流通过程中质量安全监督;三是支持、鼓励农牧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标签管理制度,建设可追溯体制;四是按照目标市场要求,依照国家标准,指导农民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科学管理,推进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标准化。

3.4 合理布局,规划调整市场结构

按照城市发展的统一规划,合理调整市场结构。设立城市物流园,按照蔬菜、水产品、粮油、水果、茶叶、花卉等功能需求设立不同的市场区域,构建覆盖面广、交易规模大的区域性市场框架。在农产品销售网点建设上,建议龙岩市委市政府进一步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支持漳平市政府建设功能齐全的农产品配送中心,进一步形成县有配送中心、乡有超市、村有为农服务社的连锁经营体系,带动农村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

3.5 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市场建设

出台相关优惠措施,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市场建设,逐步建立“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机制,使农产品市场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企业法人,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享受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參考文献

[1]倪秋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1(07).

4.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四

发布者:管理员 发布日期:2008年10月6日 来源:黑龙江省农垦绿色食品办公室 作者:李 阳 余捷

我国改革开放历经30年,黑龙江垦区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处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阶段,启动北大荒集团运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提升北大荒品牌价值,成为一项全局性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如何构建北大荒品牌价值体系增强农垦企业整体实力?如何打造北大荒核心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如何健全质量安全体系监控整个食品生产链条保证北大荒品牌产品质量安全?笔者仅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践中思考北大荒品牌建设问题。

一、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

“十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科研成果(2005年获得农垦总局科技成果1等奖,2008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成果进步3等奖)在实际生产与管理中应用推广,垦区在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发展中,初步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障国家商品粮生产的质量安全,提高了北大荒绿色特色农产品质量信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制定了《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垦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垦区无公害绿色畜产品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和《关于加强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总局同省农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工作的通知》和《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基本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在农垦系统逐步建立。总局每年的农业标准化达标年活动方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牡丹江、北安、宝泉岭和建三江等分局把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对农场班子的年度业绩考核项目,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从制度上得到保障。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2002年农业部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总局、分局及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相继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意见》和省农委《关于赋予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职能的批复》要求,2007年总局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依法开展农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分局和农场以及北大荒农业股份公司分公司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由绿色食品管理部门负责,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垦区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经营农业,紧紧依托规模化、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高的优势,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将农业标准化应用到农牧业生产各个环节,标准化覆盖率达100%,垦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重点抓了农业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产品标准等体系建设。在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制定了各项标准319项,其中已备案的行业标准11项,黑龙江地方标准8项,企业标准300项。《黑龙江垦区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200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全面总结了垦区“十五”期间的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理论研究、标准制定、产品认证、质量管理、检验检测、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经验成果。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八五”到“十五”期间,垦区内建设了4个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即农业部大豆及大豆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佳木斯),农业部乳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和农业部农产加工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大庆)。“十一五”期间,垦区积极争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制定了《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有两个部级检测中心分别列入农业部重点建设的专业检测中心和区域检测中心建设规划,有10个被列入国家重点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计划。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1990年黑龙江垦区在全国率先开展绿色食品开发与认证工作,1993年成立了农垦绿色食品办公室(省级委托管理机构),2003年成立了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级行政管理部门和省级承办机构)和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黑龙江农垦分中心,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三位一体”的认证机构。2001年省人大出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地方法规,依法明确省农垦管理部门负责本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志的申请使用工作。

(六)农产品认证和良好农业规范认定

2000年,垦区实施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农垦系统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全省绿色食品产业的主力军,北大荒黑土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末,垦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2860万亩,约占全省26%;无公害农产品424个,约占全省8.2%;种植业绿色食品基地监测面积1000万亩,约占全省20%,其中建设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360万亩,基地个数占全国12.8%;有70家企业生产绿色食品234个(占全省30%);种植业有机食品基地面积200万亩,认证产品100个。垦区种植绿色、有机及无公害农作物207.7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6.5%。另外,2003年,九三粮油工贸集团大豆油、豆粕等5个产品通过非转基因认证,2007年,垦区有10个农场通过了良好农业规范认定。

(七)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2007年末,垦区建设了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农场12个,全国农垦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15个,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34个,省级绿色(有机)食品科技园区2个,建设总局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农场80个,建三江分局还开展了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

(八)专业网站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

2004年,垦区在黑龙江信息港建设了北大荒绿色有机食品网——总局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信息网,同时在无公害、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率先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建设。到2007年末,垦区有3个加工企业列入农业部农垦局首批质量追溯项目建设单位,总局还开发了黑龙江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软件(分类为水田、旱田),并在14个农场试点运行,通过中国农垦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和北大荒绿色有机食品网发布追溯农场有关信息。

二、北大荒品牌建设成效与发展目标

(一)北大荒品牌发展与品牌价值

黑龙江垦区是中央直属垦区,以发展现代农业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己任,历经60多年的开发建设,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超过100亿公斤,商品率高达90%,约占黑龙江省商品粮总量的1/2,可以供应京、津、沪三大直辖市和陆海空三军一年的口粮,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在中国企业500强以464亿元的营业收入列第96位(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2008年公布),处于中国农业领域的龙头地位。黑龙江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加快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建了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了北大荒商标和品牌,以及北大荒、完达山和九三等中国驰名商标。2008年经世界品牌价值权威评估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WBL)评估,北大荒品牌在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位居160位,品牌价值45.28亿元(2006年评估19.65亿元,2007年评估22.13亿元),同年,北大荒品牌首次入选亚洲品牌500强排行榜,名列第356位,成为年2008年度排名最高的亚洲农业品牌。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北大荒集团注重将粮食和畜产品深加工转化增值为北大荒品牌系列食品,形成了一批整体打造的北大荒品牌行业重点企业,如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北大荒丰缘麦业有限责任公司、北大荒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北大荒肉业有限公司、北大荒牛业有限公司、北大荒龙垦麦芽有限公司、北大荒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北大荒药业有限公司、北大荒纸业有限公司、北大荒酿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大荒华南糖业有限公司、北大荒亲民有机食品公司,垦区现已有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8家,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9家,有6家企业跻身黑龙江企业50强。近年来,垦区注重实施北大荒品牌发展战略,在参加各种经贸洽谈会、农产品交易会和独立主办的北大荒绿色特色产品展销会期间,在新建和扩建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深工项目中,在北大荒文化继承与发展中,黑龙江农垦企业主打北大荒品牌,以北大荒品牌为核心培育了完达山、九

三、丰缘、多多、龙垦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形成了北大荒品牌的市场竞争优势。

(二)北大荒品牌建设与管理

1965年,垦区在北大荒白酒上登记注册了第一个北大荒商标,1992年北大荒集团开始在多类产品注册北大荒商标。截止到目前,已在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注册了39类取得了47个注册证。2006年,北大荒集团持有的“北大荒BEIDAHUANG”注册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北大荒被国家商务部授予“最具市场竞争力品牌”称号,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局评为“中国名牌”称号,北大荒牌大米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2007年,北大荒牌分割猪肉和丰缘牌小麦面粉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

为保护北大荒注册商标专用权,更好地维护北大荒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北大荒的知名度,北大荒集团设计制作了《北大荒集团品牌形象识别手册》,制定了《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关于在企业名称中使用“北大荒”字号有关规定》,《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北大荒”商标使用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北大荒农垦集团标志使用管理办法(暂行)》等文件规范北大荒商标、字号和标识的使用。

(三)北大荒品牌发展目标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品牌战略是企业实现市场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这要求中国式的品牌同时具备两个要素:一是本土化,品牌首先要在国内市场有较好的知名度,建立消费群体对品牌诚信的公信力;二是全球化,采用先进国家或地区技术标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全球品牌角逐。这两点已成为评估与衡量一个优秀品牌价值的标尺。

提升北大荒品牌价值要突出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国际化,增强北大荒品牌市场影响力(是指企业所持有这个品牌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和北大荒集团整体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垦区实施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做大做强北大荒品牌,打造企业软实力”的品牌发展战略,北大荒品牌发展目标是品牌价值提升到100亿元,打造中国第一农业品牌。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北大荒品牌建设关系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质量安全已成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竞争中的重要因素,也是衡量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品牌农产品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从生产基地到终端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保证百亿公斤商品粮生产的质量安全,提升北大荒品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成为黑龙江垦区现代农业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今年,我国乳品行业一些知名品牌企业发生了含毒乳制品事件,原料乳的有毒化学物质污染事件产生的后果是毁掉或重创了乳制品行业龙头企业,我们要从中得到警示,垦区的食品加工原料主要来自源于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北大荒品牌质量与诚信的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与北大荒品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见附图——黑龙江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北大荒品牌建设关系图)。

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及北大荒品牌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政府实施的食品安全市场准入要求还存在不足,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些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监督管理队伍建设、监测检验体系建设、北大荒品牌农产品基地准出、北大荒品牌农产品质量监管、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以及提供社会化信息服务等方面。

四、加强体系建设与品牌管理的对策

2006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垦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农垦企业建设大型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垦区要利用好这个历史性机遇,在农业产业化、农业品牌化、农业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为全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一)依据省政府赋予的管理职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赋予了农业行政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监管职能。垦区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部门负责北大荒品牌农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建立农业品牌行政管理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分局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农场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员,建设农垦系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监督管理队伍,建立管理、监督、处罚、服务、应急为一体的监管工作格局。

(二)争取国家项目扶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实施《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争取国家对垦区内建的部级和重点县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建设,整合分局农业质检单位检测资源,以垦区内建设的部级质检机构为中心,以分局质检机构为重点,以生产加工基地检测为基础,以快速检测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覆盖到北大荒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北大荒营销企业。到“十一五”末期,初步建立起一个由总局级、分局级和重点农场牧(农产品批发市场)三级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对北大荒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检测。

(三)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准出机制

根据农业部颁布的标准,总局、分局、农场(企业)要制定(修订)主要认证农(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配套法规要求,修订完善垦区认证农产品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保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有标可依和各项执行标准实施到位。为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总局专门组织开展欧盟、日本等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标准、国际市场促销等培训,不断提高垦区农业生产的国际采标率,开拓北大荒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围绕北大荒品牌建设,北大荒集团制定出台《北大荒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北大荒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规范》、《北大荒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和《北大荒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考核办法》,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北大荒农产品生产基地准出机制,保证北大荒系列品牌产品都是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统一规范包装的放心食品。

(四)运用法律法规健全北大荒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制度

根据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国家商务部和各省政府实施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北大荒集团制定《北大荒品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完善北大荒商标许可与监督管理制度,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北大荒商标境外注册工作,总局有关部门(农业、畜牧、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将北大荒品牌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去抓,监督管理和培育维护好北大荒品牌。对企业申请使用北大荒商标的食用农产品,许可使用条件是产品必须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三品”之一的质量认证,以质量作为企业的生命为市场提供北大荒品牌产品,以产品质量诚信保障北大荒品牌公信力,提升黑龙江农垦优势产业的竞争实力。

(五)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建立北大荒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强化生产源头、生产过程、产地准出、农业投入品准入等关键环节的管理。农垦企业农产品生产要适应国内外市场准入的要求,就要以生产记录档案为基础,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和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和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实现消费者对北大荒农产品和生产基地可追溯、可查询、可追责,提升北大荒农产品公众信誉。以农业标准化工作为基础,以北大荒品牌建设为重点,以农产品认证认定为手段,按照食品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要求,加快“十一五”期间农业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项目建设,建立北大荒品牌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六)提高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信息社会化服务

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加强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信息网建设和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数据平台建设。建立北大荒农产品生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推进产地编码应用,提升对认证农产品管理监督与市场信息服务水平。以信息化推进质量工作的社会化,网上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系统、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认证农产品生产纪录档案管理系统、质量标准查询系统、产品推介和市场信息服务系统。运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纳入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管理,提高农业标准化实施能力和各部门之间衔接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社会化服务能力和农产品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

附图:黑龙江垦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北大荒品牌建设关系图

5.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五

黎东升1,刘大集1,2 ,祁春节

2(1.湖北农学院经济贸易系 湖北荆州 430025;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 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作为WTO正式成员,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将更多地来自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不断加强。这就要求作为流动枢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能在农业市场化和产业化过程中发挥关键性促进作用。在考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变迁和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变迁;现状;对策

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作为加工业和工业的基础的农业的再生产,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农产品流通也不同于一般商品流通。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告别短缺经济时代,传统农产品已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供过于求,以至出现了卖难现象。我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面临国外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因此,加快农产品流通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作为处于主导地位的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批发市场,如何变革和发展,以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结构调整,值得思考。1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历史演进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交易制度创新的产物,是随着农业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发展应运而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1986年的892家、成交额28.35亿元,发展到1999年的4249家、成交额2715.01亿元,其发展经历了民间自发形成到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规范的过程.在批发市场发展的基础上,还有选择性地试办了部分期货市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见表1)。

1.1自发萌芽阶段(1978~1984)

改革初期,政府在构建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主要农产品虽仍由政府统购统销,但调整并提高了购销价格,并适当地削减购销的品种和数量,逐步放开农产品集贸市场。政策的实施刺激了农产品集贸市场的恢复。数量有限的专业户和不同地区的价格差异,诱发了农产品贩运和流通,从而诞生了首批非主要农产品的批发市场。从全国整体考察,由于国家政策限制,无论就市场数目和交易的品种、数量、金额以及价格的放开程度而言,均处于萌芽状态。这一时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虽未触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但为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初步基础。

1.2较快发展阶段(1985~1991)

从1985年开始,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全面启动。1985年国家宣布废止业已实施30余年的农产品统派购政策。统购统销的种类和规模进一步下降,统购统销方式被合同订购和议价销售所取代,市场调节的种类和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了农产品流通的”双轨制”。自由产销的新兴批发市场取代国营、合作社商业批发网络而成为主要流通渠道。无论就市场数目和交易的品种、数量、金额以及价格的放开程度而论,除极少数个别产品(如粮食、棉花)外,发展速度都较快,初步形成批发市场的雏形。“双轨制”在相当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而拉开了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的序幕,并为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奠定了更进一步基础。

1.3快速过热发展阶段(1992~1995)

1992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农产品流动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全面启动。改革的核心是“并轨”。除粮食、棉花等极少数农产品外,其他农产品的购销都基本实现了由市场调节的新体制。在这一阶段,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重点逐步从购销方式的改革转向市场体系的构造。针对1988年以来我国出现的连续几年的通货膨胀,国家提倡“菜篮子”工程,很多地方政府出台“谁投资谁受益”政策,批发市场尤其是销售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出现盲目发展的局面。* 湖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2002B00006)

1.4规范化发展阶段(1996~现在)

1996年前后,一些长期供应紧张的少数传统农产品由供不应求逐渐变为供求基本平衡、进而供过于求。随着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过剩的品种日益增多,最终形成传统农产品全面性的供过于求。由于流通体制未理顺和渠道不畅,农产品过剩激发了地方保护主义蔓延。人为的市场封锁和分割,严重阻碍了批发市场的健康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化和整顿,以促进批发市场规范化发展。

表1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情况

1市场年 份

数目

比上年增长率%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892 1095 1224 1313 1340 1509 1858 2081 2471 3517 3844 4038 4243 4249

--22.8 11.8 7.3 2.1 12.6 23.1 12.0 18.7 42.3 9.3 5.0 5.1 0.1

累计平均--22.8 17.1 13.8 10.7 11.1 13.0 12.9 13.6 16.5 15.7 14.7 13.9 12.8

阶段平均11.123.64.8

28.35 50.34 70.59 95.28 115.79 153.09 223.57 347.32 682.09 1422.41 1906.04 2333.40 2869.33 2715.01

--77.6 40.2 34.9 21.6 32.2 46.0 55.4 96.4 108.5 34.0 22.4 23.0-5.4平均增长率%

成交额 亿元

比上年增率%

累计平均--77.6 57.8 49.8 42.2 40.1 41.1 43.0 48.8 54.5 52.3 49.3 46.9 42.0

阶段平均40.174.617.5317.8 459.7 576.7 725.3 864.1 1014.5 1203.3 1669.0 2760.4 4044.4 4958.4 5778.6 6762.5 6389.8

--44.7 25.5 25.8 19.1 17.4 18.6 38.7 65.4 46.5 22.6 16.5 17.0-5.5

平均增长率%

平均每市成交额万元

比上年增率%

平均增长率% 累计平均--44.7 34.7 31.7 28.4 26.1 24.8 26.7 31.0 32.7 31.6 30.2 29.0 25.6

26.141.312.1 阶段平均

1资料来源:《中国工商管理年鉴》历年各卷;1993年以前数据引自徐柏园、李蓉《农产品批发市场研究》第14页,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8月第一版。表中各增长率指标由笔者计算。平均增长率指标中的“累计平均”增长率的计算以1986年的数据为基期。

2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交易规模过小,批零兼营,流通效率低,规模不经济

造成平均每市成交额过小的原因有三:一是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滞后;二是地方保护主义的局部利益导致市场分割而盲目无序扩建、新建批发市场,造成过度竞争;三是农户生产经营规模过小。由于农产品加工增值转换率低,批零差价没有适当拉开,批零兼营,缺乏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作规范和高效性。

2.2经营设施简陋,交易手段落后,不符合国际惯例

绝大多数批发市场的经营设施简陋且不配套,尤其缺乏储藏、保鲜设施。交易方式以即期现货交易为主,大多采用一对一的对手交易。拍卖成交甚少,远期合约交易更少。仓单交易仅限于期货市场且非常有限。由于有关期货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风险事故频出,国家于1994年和1998年两次进行治理整顿,期货品种大为减少,农产品期货市场日益萎缩。因此,必须探索规范且符合国际惯例的交易方式。2.3经营管理理念滞后,服务功能单一

批发市场管理者的“管理就是服务”经营理念淡薄,缺乏品牌观念。规范化的现代批发市场应

具有物质集散、价格生成、信息发布、标准化建设、服务引导、产品促销、产业带动等七大功能。我国目前的服务功能仍停留在大集贸市场的初级阶段。即使引进诸如运输、银行、保险等服务机构,但并不具备较为完善的配套功能。根本原因还是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程度低,不能形成达到规模经济要求的有效需求。

2.4地区布局不合理,缺乏科学论证和统一规划

主要表现在东部与西部、产地批发市场与销地批发市场的建设布局差异上。2.5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滞后,信息传播渠道不畅

由于信息网络隶属于不同的地区和部门,资源不能共享,远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信息网络的农业部信息网存在的明显缺陷有二:一是信息的采集面不广,大量的信息收集不上来;二是信息的传播渠道不畅。2.6经营服务价值链和产业链有待加长

由于经营观念滞后,大部分批发市场的经营管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未将经营服务的链条向批发市场的两头延伸,未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导致农产品的加工转换增值率低,经营效益低。

3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加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特别是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律体系建设

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成功的历史经验(如日本),并结合我国批发市场发展现状和特点,尽快制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又向国际惯例过度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法》,对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开办、规模、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能、软硬件设施、交易者限制条件、交易规则、批发市场的公益性等作出明确规定,将市场建设纳入法制化发展轨道。根据市场发展的日臻成熟,及时修订和完善各项法规。批发市场实行企业化运作。将销地批发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建设规划,根据可能的辐射范围、物流量大小与交通等基础设施进行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对产地批发市场,必须采取与销地批发市场有所区别的政策,应由地方政府直接主持建设,并将其作为农业的主要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从政策上予以扶持。加强对交易主体交易行为的管理,使市场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3.2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对批发市场进行股份制改造,从而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产权组织。只有明晰的产权,才能实现产权的保障,激励和促成交易的功能。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布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创建的“布吉模式”——即运作“企业办市场”进行组织创新;推行“企业管市场”进行管理创新;推进“市场企业化”进行制度创新等方面值得借鉴并加以完善。3.3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构建农产品经纪人制度,提高农户入市的组织化程度

培育和塑造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首先,要使农户尽快成长为成熟的市场主体,使其生产经营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其次,发展市场中介组织,提高农户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发展属于农民自己的能真正代表和保护农民的利益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的流通组织(如农产品联合销售社、农民协会等)参与市场竞争。同时,构建农产品经纪人制度。政府要在政治上鼓励、政策上扶持、资金上优惠,加强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建设。再次,进一步深化与“三农”有密切联系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体制改革,加快其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变,使其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的企业实体,增强其与农民利益的联系程度,使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真正成为代表农民进入市场的代理人,发挥其为“三农”服务的中介、桥梁作用,并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只有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才能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和实力,从根本上克服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从而保护农民利益并降低交易成本。3.4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和市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完善市场配套设施,改善市场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功能,推进农产品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是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水平、管理水平和营运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加快市场的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应该在市场内建立农产品的化肥农药残留检验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同时,在软件设施方面,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建立信息化的交易系统,采用先进的电脑系统进行管理和运作,实现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的互联互通以及各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形成高度集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络,发展网上农产品在线拍卖、订货和其他交易服务。要注意采取措施,确保信息的客观、准确、权威,并且不断完善农产品分级整理、加工包装、质量检验、结算服务、委托购销、代理储运、信息提供、代办保险等配套服务功能。3.5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体系

参照国际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有利于WTO框架下农业和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国家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首段,也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组织现代化农业生产规范以及规范市场的技术标准。农业标准化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制定食品安全、工作条件、动植物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政策法规;二是行业组织或独立机构制定大部分技术、生产、加工、质量等标准;三是农产品质量分级、包装等标准大多由拍卖市场、出口商或批发商根据产品特性及消费者需求制定。只有建立在标准化体系基础之上的市场信息,才具有可比性、客观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方法:先制定过度性标准试行。待时机成熟,再制定和实施符合WTO规则的农业标准化体系。3.6创新交易方式,实行拍卖交易,大力发展远期远程合约交易

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特定的物品或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能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价格,提高经营效率,节约交易成本和体现社会供求关系。远期合约和期货交易都具有发现未来价格、回避价格风险的独特功能。鉴于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合作经济组织不发达、利用期货交易回避风险较困难的现实,发展远期远程合约交易尤为重要,鲜货农产品和具有特殊需要的农产品更应普遍采用。稳步发展期货交易对于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远期远程合约交易方式的发展、推进国有粮食及棉花等企业的更为深入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关键和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完善有关期货监管法律法规制度。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农业部的农产品信息网和国际互联网开展电子拍卖、网上在线交易等方式的电子商务服务。3.7试行会员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一是对申请入市交易的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贩运大户、中介组织、经纪人等,由批发市场的管理机构(如交易委员会)进行资格审查认定,发展成为批发市场会员。会员按市场管理的有关规定入市登记,才能进行交易(非会员一律不准入市交易);二是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对入市的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对信誉好的会员,可以发放免检证;对销售严重不合格产品的会员,提出黄牌警告并给予销毁产品和一定罚金处罚;对多次销售不合格产品的会员,取消会员资格,并且将检测实施结果在市场公告栏定期张榜公告。3.8强化政府宏观调控与指导,建立和完善政府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社会效益高、企业效益低,具有社会公益事业性质和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因为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农产品市场流通活动的风险性特别高,农产品的产与销、供与求之间往往不一致,由此引起一系列价格波动和市场风险。政府应在新时期的公共财政制度下建立和完善政府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并在运用该基金时,通过规范和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增强和提升制度约束力,使政府农场品风险基金制度发挥其调节市场波动、促进农业生产和结构调整、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批发市场应有的作用。3.9延伸批发市场企业经营服务价值链和产业链,拓展批发市场内涵和外延

不断加强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不仅提供集散场所,而且开展农产品包装、储藏、运输以及信息传递、代理结算等功能的配套服务,并进一步建立生产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开

办连锁经营网点,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面对作为WTO成员所带来的新机遇和挑战,批发市场应不失时机地全方位拓展自身的业务:一是向农村延伸,发展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通过与农民联合兴办商品基地,发展“订单农业”,稳定掌握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货源。也可通过土地流转途径,以租赁方式经营农场或者成片土地发展种植与养殖实业,以实现其经营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二是在开发先进的现代物流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与大型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和便利店等现代商业业态实行联合,为其配送商品;或者批发市场企业组织自己发展连锁超市,以扩大商品流通规模,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三是积极发展仓储和加工业,实现产品的保鲜和加工增值;四是积极开拓进取,利用中国作为WTO成员的契机,通过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接轨的“平台”,有效实现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拓展农产品国际贸易,从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农产品流通问题。这样可促进我国具有竞争力的优质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并吸引国外土地集约化程度高的价廉质优的农产品进入中国,从而实现农场品批发市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3.10以资本运作方式实现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塑造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企业品牌

根据WTO规则,作为成员国的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逐步全面开放,对外国公司实行国民待遇。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应该在健全管理制度、营造竞争有序的公平交易环境、提升管理层次、运作手段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购并产业关联性强、资产状况优良的批发企业,以较少的存量资本与外部资本进行整合,从而形成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乃至建立全国性的巨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企业集团,塑造农产品批发市场企业的品牌,实现超常规发展,从而为迎接外国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和跨国公司进入我国抢夺农产品的市场份额的新挑战作好充分准备。参考文献:

[1]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农村经济,2002,(6):36--42 [2]毕家美.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2001,(12):37--

41[3]周颖,井森.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1,(10):38--39 [4]陈少群,江华.“布吉模式”应对入世挑战创新探析[J].南方农村,2002,(2):18--20 [5]温思美,罗必良.论中国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制度创新[J].学术研究,2001,(1):42--46 [6]王秀杰.我国农产品交易方式的比较和选择[J].中国农村观察,2001,(5):14--21

The Changes, Status Quo 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ofChina’sProduceWholesaleMarketplacesLiu Daji1,2,Li Dongsheng1,Qi Chunjie2

(1.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Jingzhou, Hubei 434025,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As an official member country of WTO, the challenges tha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to face will increasingly come from produce 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 industries.The guidance and restraint on agriculture from the market will progressively strengthen.It is required that the produce wholesale marketplaces play a critically accelerating role as the distributive pivot in the process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industrilization of agriculture.The further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fter the probe into the changes and status quo of the produce wholesale marketplaces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produce wholesale marketplaces;changes;status quo;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联系:

电话:***(黎东升)

6.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六

一、立足国家形象设计战略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课题研究以“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为理论指导,以设计学发展脉络为视角,聚焦于海西品牌设计人才与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倡导“理论先导、政策引领、贴合环境、产业健稳”的创新发展逻辑理念。自20世纪90年代末扩招后,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与课程结构优化进程中,来不及消化融合,囫囵吞枣地生成形而上学的、重复粗放的建设。学生在选择专业、就业与创业的价值观上受到模糊发展的影响,以致于同质性就业拥阻现象,区域内中小企业在更高规模、新平台发展遭遇人才与岗位需求错位或紧缺的问题。其次,在欧美品牌设计的角逐中,地方传统企业一改过去只重视生产制造、盲目扩大或山寨式复制同类同质产品产量的观念,已渐渐重视主创性品牌的建设,越来越注重企业名称和商标的法律保护,品牌设计专业人才的奇缺也日益突显。截至11月,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注册的内资市场主体数量累计15194户,泉州市累计536255户,厦门市累计39.91万户,宁德市累计185042户,南平市累计172366户,三明市累计156554户等。

二、品牌设计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19,德国现代设计奠基人彼得贝伦斯为电器工业公司设计出最早的完整企业标志和品牌形象,是现代品牌形象设计系统化的开端。至20世纪50年代,多数国家工业和经济体系才逐步转向消费者生产,由战争时代仅重视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发展为“好的设计就是好的销售”,注意产品造型的吸引力,以达成促进销售的手段。在理论发展阶段中,规范了品牌内涵和外延(品牌命名、标识、商标等),极具自发性与原创性的特征,主要代表有Ogilvy的品牌形象论(1963)、Ries和Trout的品牌定位论(1971)以及Keller和Aaker的品牌延伸研究系列等,为品牌设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国市场经济日益加深,通讯相对发达,白热化的品牌设计进步到产业系统化与专业化的阶段,分工明晰的营销策划公司、导示标牌制作公司,及包装设计公司等上下游产业链日趋完善。继以来,品牌设计发展正趋向于“直效设计,启动为上”的时代,以向消费者提供一种产品,或是一种服务的信心,这种从产品的绝对信任自然产生出来的经济价值通常成为品牌的市场价值。如华为、小米、微信、滴滴、淘宝等企业就是运用品牌设计的成功典范,并持续在“互联网+”浪潮中展现出不可预测的市场价值和辐射效应。

三、品牌设计专业学科发展现状

品牌设计学科是研究生产商和目标消费群之间关于如何定义承诺与品牌含义的不断优化的过程。它不是单一的LOGO图形设计,而是CIS、VIS系统的建设,相比较而言,CIS着重体现为企业创设规范、统一的形象识别价值,而品牌设计是创造企业的未来价值,是对CIS的深化和拓展。应用型人才是指运用成熟的设计方法、设计原理发现和解决现实存在设计问题、服务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介于“学术型”和“技能型”之间。其特点主要有:工艺传承型设计、科技创新型设计、服务型设计和策略研究型。围绕本课题所展开“品牌设计相关专业方向设置态势”专项调研结果,可从以下几个层面分析:

(一)“横向同质性扩张,纵向瘦身式减裁”模式是高职艺术设计发展至今的通病

截至209月,福建省高职院校53所(民办院校占39.6%),建设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36所,共28个专业方向,其中,平面设计专业方向的院校25所,动漫设计方向的19所,室内设计方向的14所,产品设计方向的10所,影视动画方向的7所,包装设计方向的4所,品牌设计专业方向的院校为0所。调查显示:在相对的时空范围内,此类专业既具有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实用性的价值和需求,又具有重复、粗放建设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反应出专业设置理念缺乏预判性和特色化,迟缓于时代主流的变革,倾向于“哪儿热,往哪靠”。

(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借助政策鼓励之契机

凭其三年学制的特点,相继开设工艺美术或实用美术专业(21世纪初更名为艺术设计专业),从专业方向增设(从无到有之一的)时间分析,于至期间或之前的院校有17所,于20至间的`有11所,20至年间的有8所。至2016年间,各院校专业学生数量(平均值),每年达到或高于260-200学生数的有6所,达到120-200的有13所,低于120的有17所。由此可见,自21世纪以来,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广告公司、印刷与制造等行业对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激增。

(三)高职设计教育在发展中盲目设立、扩大设计专业,教学结构与办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

例如,从专业所属院、系的管理方式看,已建设独立艺术设计学院的有6所,已建设艺术系的有9所,其他21所学院把艺术设计专业归属于其他信息技术类相关的系部,如人文科学系、信息工程系等。横向比较而言,品牌设计专业的发展已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和可利用的办学经验。同时,显露的问题主要有:

1.偏重设计表现、弱于品牌背景调查、研究的主流倾向是阻碍新型品牌设计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

2.处于雷同化设置的专业课程结构,缺失了地域性产业的特色,是架空品牌设计专业内涵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体系缺乏系统的论证,在办学模式、课程系统和教学实践中,只是将本科院校的四年课程进行压缩与合并,没有及时地、充分地结合区域性教育的特点,缺乏针对性的发展分析。

3.“学院化”教学实践脱离周边实际,且前后课程之间各自孤立为阵,难以贯穿于同一实践实训的弊端,不利于学生把握品牌设计的整体目标,削弱了专业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应用性品牌设计专业人才培育与发展对策

(一)当前高职类教育必须不断丰富、不断延展“职业性、实用性”的核心培养理念20以来,在有关教育发展政策和改革实践的牵引下,高等职业教育步入深化改革与加强监管并举、规模扩张和设施升级并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并行的新阶段。一方面,紧贴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链延伸的需要,向高层次攀伸,实现高位移动;另一方面,要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对技术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从初级、中级技术技能人才到高端技能人才、专家级技能型人才梯度。专业的发展需基于当地产业特色,具有满足现代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条件和教育管理经验,有运用周边地缘性资源的机会等条件。上述36所院校中,有几所具有增设品牌设计专业的基础,比如闽南地区的厦门南洋职业学院、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和泉州华光职业学院、闽东地区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唯一一所),具有得天独厚的电机电器、工夫红茶、线面、水果等产业群和奢族文化资源融合、发展的潜质;闽西地区的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具有全省领先的紫金、农(畜牧、蔬菜、林竹、茶、薯、烟草)等产业群和河洛、客家、土著文化资源。

(二)结合区域内产业特点的课程设计,并与企业建立互动机制,有利于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创业机遇,增强品牌设计的实践热情,拓宽创意维度和运用理性的管理经验品牌设计具有专业知识的独立性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性。一方面,要前瞻性地论证课程(图形设计、字体设计、VI设计和广告设计等)的基础性和课程之间的黏度;另一方面,构建较为系统的、稳定的品牌设计课群体系,例如品牌策略课群、品牌视觉设计课群、品牌营销与传播课群。

(三)以服务于中、小企业品牌设计为基础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重在“宽基础、活模块”理念综合运用CIS、视觉传达设计、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市场策略、潮流趋势、生活形态分析等多样交叉学科知识,具有交叉融合的系统特点,是培养具有整体意识上的控制与管理能力,从创想到实施计划,从多层的设计实践到最终的输出等所有工作环节中协调关系与运用资源的能力,绝非单一方面的视觉美化与创意。OEM型企业广泛分布于福建省各地市(县)区,具有完善的产业链和一定的区域特色,如闽东地区的电机电器、按摩器、工夫红茶等集团化产业,成为高职学生在校实训实践、毕业就业的优良港湾,有利于他们更快地从适应、认知到熟悉专业岗位的需要,贴近于生活实际。综上所述,面对当前文化复兴、经济转型升级等发展机遇,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品牌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更好地实现服务于各大本土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可实现并吻合当前地区农特经济、茶业和电机电器品牌等产业品牌化战略,建立属于区域特色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之路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福建省从制造之城向现代品牌城市形象转型升级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44-245.

[2]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6.

[3]潘鲁生.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的迫切性[J].创意与设计,2016(2).

[4]龚森.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D].福建师范大学,.

7.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七

一、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农产品贸易大省, 农产品出口已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 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对外贸易额的九分之一, 山东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 山东省农业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性的转变, 品牌意识还相对淡薄, 重注册、轻培育, 没有依靠品牌来实现农产品溢价和产业升级。农产品品牌“多、小、散”, 大部分处于价值链低端, 这种情况在出口上表现尤为突出。目前, 山东农产品出口还是以初级产品和初级加工品为主, 以数量和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为国外公司提供原材料或贴牌生产, 基本没有自己的品牌, 大部分利润被外方公司赚取。这种数量型和粗放型的出口方式还带来了一哄而上、竞相杀价、无序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往往还会导致国外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根据有关部门对山东省500多家农产品出口企业拥有品牌的调查问卷显示, 在出口中具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仅占8%。因此, 发展山东省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 进一步扩大山东农产品出口优势, 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品牌大省转变势在必行。

二、发展出口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山东省在农产品出口和品牌建设方面相比其他省份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强化产品质量和多种形式的有效宣传, 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逐步增强, 但也面临较多的不利因素。

(一) 优势方面

1. 农业资源优势

山东省气候条件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多样, 农产品种类齐全, 粮食、果品、蔬菜等生产基地和深加工区数量多、管理规范, 配套设施齐全, 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2. 劳动力资源优势

研究表明, 目前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 还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 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山东省出口农产品价格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竞争力。

3. 市场区位优势

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 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 农产品进口占全世界的23%, 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成本低, 山东省农产品对以上市场出口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4. 农产品出口对山东经济、就业等方面的贡献正在持续增加

长期以来, 农产品出口对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二) 存在问题

1. 企业自有品牌比例偏低

从近几年的国际市场开拓情况来看,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还是以提供原材料和贴牌生产为主, 企业以自主品牌出口的比例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根据有关部门对山东省500余家出口生产企业品牌建设的调查显示, 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约占被调查企业的8%, 拥有国外品牌的占被调查企业的26%;无品牌的占被调查企业的66%;出口自主品牌货值仅占出口总货值的15%。

2. 出口农产品品牌起步较晚

山东省虽然是农产品出口大省, 但品牌创建尚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集聚效应不强, 生产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品牌意识薄弱, 缺少通过品牌效应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 没有重视品牌经营, 也没有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和策略。例如, 2013年山东地区出口保鲜菜248万吨、货值19.4亿美元, 以自有品牌出口不足20万吨、货值2.2亿美元, 仅占

11.35%。

3. 出口结构不合理

出口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以蔬菜为例, 保鲜蔬菜等初级农产品比例相对较大, 蔬菜深加工产品比例较低;高端市场所占比重绝对值小, 发展中国家市场比重较大, 起不到引领作用。还是以全省出口量最大的蔬菜产品为例, 2013年山东省出口蔬菜357万吨, 货值35.8亿美元, 其中初级加工产品占出口量的70%以上。

4. 加工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目前, 山东省部分出口企业规模和档次不高, 生产条件相对落后, 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生产加工管理水平不高, 创新意识不强, 对国外标准的掌握不够, 导致整体质量安全保障不到位, 制约了出口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主要措施

(一)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制订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一是要鼓励山东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 提高企业争创著名商标的积极性, 提高山东出口企业自有品牌的比例。二是建立品牌创建机制, 打造一批山东知名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 壮大出口集群规模。三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 积极引导企业转方式、调结构, 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四是广泛采用发达国家的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 夯实产品质量。五是打造出口农产品产业集群, 延长产品价值链, 形成产业集聚新优势, 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

(二) 充分发挥地方特色, 夯实国际品牌形成的基础

因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具有质量、口感和包装同质化的特点, 要想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产品, 打造著名品牌, 就必须进一步提升出口农产品的质量。重点提升山东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的水产及制品 (占全国的35%) 、蔬菜 (占全国的40%) 、花生及制品 (占全国的90%) 、肉类 (占全国的35%) 等4大类农产品的质量, 着力解决生产管理粗放、企业自检自控能力不足等问题, 促进出口企业转型发展和产品升级, 扩大品牌影响。

(三) 摸清市场需求是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

一是要树立到市场中创建品牌的战略意识。品牌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在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形成的。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 找到“未被满足”的市场, 进而占领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充分利用“外脑”, 提高品牌知名度。例如, 潍坊作为山东农产品出口大市, 产品种类繁多、国际市场需求纷杂、国外技术壁垒千变万化, 不可能像过去生产销售那样一劳永逸, 因此农产品生产必须国际化、社会化, 实现全球技术资源共享。在生产过程可以聘请国际专家、学者,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三是及时进行品牌战略措施评价。注重进行品牌服务战略措施评价, 及时发现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对品牌战略进行修订。四是进行工作评价。即对农产品牌满意度的评价和对评价后产生的企业效益、市场作用的评估, 如定期召集国外客商、国外市场、品牌经销人员座谈会、研讨会、发放征询表、走访国外客商等, 及时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 使品牌与时俱进, 保持品牌长盛不衰。

(四) 借助国际老品牌衍生新品牌

中国经过近年来的飞速发展,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家形象、生产加工工艺等日新月异, 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的绝对水平差距在日益减少, 部分优势企业开始了国外的“创牌之旅”。勿用置疑, 当前我国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品牌、营销网络方面有一定的相对差距, 需要“借势”出海, 如山东诸城富维食品有限公司与日本岩下株式会社充分发挥“中国最大姜片生产者”和“日本百年姜片生产者”的优势, 共同合作开发“寿司姜片”开拓市场, 占据日本高端寿司姜片市场的65%。

(五) 加强宣传推介, 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实践证明, 参加各类国内外知名食品展会, 是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产品品牌美誉度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产品出口企业可以参加各类展会, 借助各类国际电子商务平台, 通过媒体宣传、媒体广告、网络宣传等方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摘要:山东是农业大省, 也是农产品贸易大省, 农产品出口已连续15年位居全国首位。文章全面分析了山东农产品出口品牌发展现状、主要优势和存在问题, 阐明了实施农产品品牌引领战略对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积极作用, 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山东省出口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与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品牌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茂森.中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研究[J].乡镇经济, 2009 (07) .

8.仿冒知名品牌药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篇八

[关键词] 知名品牌药;仿冒;“江中”健胃消食片;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25-02

近几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欲熏心,无视国家《药品管理法》的规定,不择手段生产、经营假劣药品,且造假手段不断翻新,造假技术不断提高。造假者已有原来的用非药品材料制成药品,进行粗制滥造的造假,到现在直接仿冒知名品牌药厂进行造假,既坑害了人民群众,又给正规生产厂家造成极坏的影响,常见仿冒的有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吗叮啉片、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利君沙片、哈药集团生产的阿莫西林胶囊和江中健胃消食片等。下面以2009年8月~2011年7月来仿冒江中健胃消食片的情况,阐述基层近年来仿冒知名品牌药的现状,并建议如何打击仿冒的知名品牌药。

1 材料及方法

笔者所在局自2009年8月~2011年7月共抽检江中牌健胃消食片39批次。其中规格0.8 g的20批次,规格0.5 g的19批次。经笔者所在局按照法定检验标准[1-3]进行性状、薄层色谱法鉴别、重量差异、崩解时限等检验,薄层色谱法鉴别方中太子参(对照药材系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121004-200604)。

2 结果

共检验39批江中牌健胃消食片,结果:性状不合格18批,簿层鉴别不合格38批,重量差异不合格23批,规格0.8 g的平均片重0.7604~0.7934 g,规格0.5 g的平均片重0.4561~0.4953 g,药品崩解时限均在1 h的正常范围内,其中正品12 min,假冒品6~8 min。

同时与江中集团发协查函进行核查10批,主要存在问题是:同批号药品的生产日期与江中集团留样不同6批;无该批号1批;说明书部分字体不同的1批;铝塑板上批号打印位置不同1批;纸盒内侧无“江中集团”的防伪标志的1批。见表1。

同期抽查检验的吗叮啉16批,仿冒品11批,哈药集团的阿莫西林胶囊[4]25批,仿冒品22批,地奥心血康胶囊13批,仿冒品6批,利君沙16批,仿冒品15批。仿冒情况与“江中”健胃消食片相似。

3 分析

药品是特殊商品,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药品也是高科技产品。药品的外观性状差别不大,单从外观上难以区别其真伪优劣,而药品的价格和药理作用却差别很大,药品比其他商品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5],且仿冒品均为知名品牌药品,销售容易,造假者利益更大。这样既扰乱了医药市场,又损害了一些知名药品企业的良好声誉,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近年来仿冒知名品牌药呈现如下特点:(1)仿冒品制造工艺较高,外包装印刷技术高,外观难于鉴别,隐蔽性强;(2)根据仿冒品的重量差异和崩解时限的明显差别说明多个不法造假者共同仿冒一个知名品牌;(3)仿冒品均以低价抛售,一些药品经营企业及部分医疗机构唯利是图或医疗机构从药人员吃回扣,为伪造者大开门路;(4)部分个体诊所医生业务素质偏低加上法律意识淡漠无法识别高科技仿冒的假药,并且购进药品也不索要合法票据,致使购进假药也无法追踪查源;(5)一些知名品牌药厂没有设置独特或专有的防伪识别标识。

4 建议及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医药市场及流通领域也随之活跃,给人们的用药带来了方便,但因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机制尚未完善,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他们私设地下加工厂肆意造假,致使假劣药品流入市场。为保证改革开放成果,又有效打击制售仿冒知名品牌药物的犯罪活动,根据上述的检验、协查的结果及分析。笔者建议:(1)药品监督检验部门要加强国家《药品管理法》的宣传,使人民群众知法、懂法、用法。(2)建议加大食品药品稽查队建设,或在公安机关中成立食品药品刑侦队,加大对假冒药品稽查及打击力度。(3)规范流通领域进货渠道和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的业务技术素质,提高识别假药的能力,把好药品入库关,杜绝假药入库。(4)知名品牌药品生产企业更应严把自身药品质量关,大力配合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打假工作,树立知名品牌的良好形象。(5)大力推动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建设,为实现对药品防伪、质量追溯、打假执法等提供了技术支撑。(6)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与知名企业签订联合共享的最新国际药品打假信息和打假培训资源等;实施药品检验信息化[6]。(7)加强基层药检所建设,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技能,及时准确的掌握药品的伪造仿冒新动向,力争检验出更多的仿冒假药,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2010年版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71,1001-1002.

[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67.

[3]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M].2010年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9.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2010年版二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社,2010:403,911.

[5] 侯凤霞,陈秀珍,尹丽君.药品造假的新动向简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4):356.

[6] 余秀华.药品检验的信息化[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99-100.

上一篇:幸福危机作文下一篇:在全县治理车辆超限超载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