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感知弹性

2024-09-20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感知弹性(通用13篇)

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感知弹性 篇一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大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含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许多弹性玩具,而且很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并不十分了解,为此特设计本次教育活动。在本次教育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让幼儿通过操作来感知弹性的特征,并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活动目标

1、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尝试用细铁丝等材料制作弹性玩具,并装饰。

3、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材料制作弹性玩具。

活动准备

1、细铁丝、乒乓球、小棒、各色彩纸等。

2、生活中常见的弹性物品:皮筋、皮球、气球、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出示“拉力器”引起兴趣,了解物体的弹性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好玩的东西,看看是什么?怎么玩的?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拉力器要很用力才能玩起来?

教师小结:连接拉力器的东西一条牛皮筋,当我们很用力的时候才能把牛皮筋拉长,当我们不用力的时候,它就恢复的原来的样子,这种特性就叫做弹性。、提供各种材料,让小朋友感知发现弹性。

刚才我们认识好玩的拉力器,现在请你在去找一找,玩一玩教室里还有哪些弹性物品。

幼儿操作:拉拉弹簧会变长,一松手又变成原来的样子;压皮球,皮球会扁,松手又鼓起来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玩的是什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它们有什么变化?<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弹性的作用,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物体有好多好多,你们知道还有什么东西有弹性吗?

自行车打气,座垫装弹簧,是为了减少振动,夹子、理发推子有弹簧是为了方便使用,沙发、床用海棉和弹簧是为了坐躺时更舒服,水龙头开关里有皮垫子是为了防止漏水,弹簧秤用来测量物体的轻重……。、小制作“会跳的小人”

师:今天“会跳的小狗”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有弹性的物品,为了谢谢他们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会跳的小人”送给他们好吗?

出示示意图

老师带来了制作“会跳的小人”的示意图,请小朋友看看,你们能看明白吗?谁能告诉我第一幅图示是什么意思?第二幅呢?

老师讲解后幼儿操作。、结束:让我们一起来和会跳的小狗跳舞吧。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弹性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幼儿生活中常接触的,他们很感兴趣。通过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实践,让他们感知弹性物体的特征,探索弹性的秘密,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得到发展。

但是,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们感觉,对大班幼儿来说,内容多了一些,尽管活动的前半部分,我利用各种弹性物品让幼儿充分感知了弹性物品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并且知道了弹性可以再不同的物体上都能找到,也基本理解了弹性的特质。但是活动的后半部分,我利用铅丝让孩子们进行弹性物品的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一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制作弹簧的铅丝弹性度不够,不能充分的展现弹簧的特征;二是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绕?怎么绕?搞不清楚,原因是:作为弹簧本身就有许多的知识点可以给孩子们讲解,其实弹簧本身就能作为一个活动来展开,从而能更好的让孩子们在制作弹簧的过程中认识弹性,理解弹性物品。

本次活动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总体来说,孩子们对于最后的作品完成的还是不错的,在日常生活中可尝试的让他们利用相关的材料制作出更有创造性的东西。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好玩的弹性物品》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174字。

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感知弹性 篇二

精彩之一:源起区域, 活动架构自然巧妙

幼儿年龄小, 知识经验贫乏, 其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对幼儿的教育必须寻求一种更高效、自然、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教育。为此, 我常在孩子们区域活动时, 当孩子们交流的倾听者, 活动生成的捕捉者。一天, 植物架上一盆芦荟不知怎么被碰断了叶片, 孩子们发现后纷纷议论开来, “它受伤了、哭了, 还流出了眼泪”“它流水了”“那是受伤流出的血, 不是水”……听着孩子们的猜疑、争论, 想着孩子们的所想, 不免心头一动, 这些来自孩子的发现和思考, 应该是最好的生态理念下的素材。于是, 想全面、细致地观察芦荟、了解芦荟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形成了老师和孩子的共同希望。也正是从这里起, 我对《芦荟》这一科学活动如何展开, 开始了架构。

精彩之二:细致观察, 科学素养悄然渗透

在科学活动《芦荟》的第二个环节, 我以一张记录表的呈现、提问的跟进引发孩子的细微观察。“刚才, 我们通过颜色、形状、有刺等特点, 猜出来这种植物是芦荟。可是芦荟完全是绿色的吗?刺都一样吗?”带着这些问题去仔细观察, 或许你还有更多的新发现。”正是这一问题使得孩子们的观察比之前更细致, 包括单片芦荟叶的颜色虽然是绿色, 但上下有深绿、浅绿不同;芦荟的叶片边缘有刺, 但排列并不均匀, 上疏下密;叶片的表面有圆形的斑纹, 但有大有小, 上面多, 下面少……听着来自孩子们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我也在悄然醒悟:我们要使孩子学习的并不是对一盆芦荟外部特征的简单描述, 而是细致、全面地观察、敢于发现、实事求是地呈现发现结果的科学品质的养成。

精彩之三:现场解剖, 探究欲望愈演愈烈

科学活动强调学习的过程, 强调幼儿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 意味着幼儿要在学习中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互助协作。

在科学活动《芦荟》中, 孩子们在质疑“摸上去软而厚实的芦荟, 里边又会是什么呢?”有的认为里边是水分, 有的认为里边是油, 有的认为里边可能是牛奶……带着这些争论, 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芦荟叶片、塑料小刀, 进行现场解剖。孩子们发现芦荟的叶片里边有黏黏的汁液, 像我们的“鼻涕”一样;叶片里边还有光滑的叶肉, 仔细看上去有点像玻璃一样透明;这些叶肉拎出来时, 还有像一根根丝一样的东西, 长长的……如果不是让孩子亲历了现场解剖, 看、摸、闻等多感官参与, 何来如此丰富的发现。此时此刻, 孩子们意犹未尽的探究欲, 更把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精彩之四:两次记录, 发现过程清晰可见

记录是科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幼儿把所观察、探索中获得的经验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来, 有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科学意识、科学观念, 更有助于幼儿自我建构科学知识和经验。

在观察芦荟汇总信息时, 孩子们用一尖尖的“∧”表示“芦荟叶片上有刺”, 用深浅不一的绿色便是叶片上下不同的颜色, 当孩子们说到“芦荟的叶片摸上去有弹性”, 我顺势转问孩子“有弹性, 这怎么记呢?”下面的孩子立即给了答案, “老师, 画个弹簧线, 一看就明白”……就这样, 幼儿对芦荟外在特征, 在师生双方的互动中, 用浅显易懂的符号记录, 达成了共识。在解剖完芦荟后, 结合孩子们的现场观察情况, 将抓拍的照片及时贴进集体记录表, 呈现前后两次的观察结果, 更清晰地归纳了芦荟由表及里的相关特征。

精彩之五:经验拓展, 学习品质无痕树立

在师生互动过程中, 当幼儿之间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直接对话、互动时, 他们也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 并在分享中激励探索, 经验丰富拓展的同时, 无痕地建立起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科学活动《芦荟》的最后一环节, 通过截取的视屏向孩子们介绍芦荟的生长环境、品种以及其他相关特征等。孩子们看后争先恐地参与交流, “我原来以为芦荟只能在暖和的季节里生存, 没想到它在寒冷的冬季也能生存。”“我还以为芦荟就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两种, 没想到它有这么多品种呢。”“我只知道在超市里有芦荟做成的酸奶饮料、芦荟肥皂, 没想到它还能做药呢”……此刻的孩子们已经忘却了这是课堂, 依旧兴致盎然地讲述着生活里的见闻。

幼儿的学习方式是多元化的, 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及活动需要, 灵活地调整策略, 以促进幼儿思维能力、情感与社会性的发展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地促进其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

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感知弹性 篇三

关键词:科学活动;辨别能力;注意力

一、为什么要培养辨别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指出:“科学领域目标的表述使我们强烈地感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这说明在幼儿的科学学习中,辨别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很多城镇中的幼儿教育,只重视文化知识的教授,忽略幼儿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幼儿亲身实践与探索带来的直接经验与趣味性。约束幼儿的好奇心与动手创造的能力。在开展科学活动中,我们要加强幼儿辨别能力的培养,让幼儿更好、更充分地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异同,更直观地去进行操作以获得直接性经验。

二、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辨别能力

以大班科学活动“辨别面粉”的教学为例。

1.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面粉的特征,能在四种白色材料中辨别出面粉。

(2)学习如何使用记录表进行对比分析。

(3)感受实验的乐趣,体会到探索的快乐。

2.教学准备

面粉、面团、淀粉、奶粉、绵白糖、水、透明塑料杯、抹布、记录表、蜡笔、PPT课件。

教学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面粉、淀粉、奶粉与绵白糖这四种操作材料从外表看来很相近,但是它们本身的性质差别很大,通过简单的操作就能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差别。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行辨别能力的提升,还准备了记录表与蜡笔,是为了让幼儿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记录表,辨别出各种材料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现代教学中信息化与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这节活动中也运用了多媒体课件PPT,在课件中可以更直观地讲解面粉的产生,以及实验材料的分析,帮助幼儿进行辨别。

3.教学过程

(1)运用教具进行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种面食图片,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引出面食是由面粉做的这一主题。通过提问:“面粉是由什么做的?”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进一步讲解面粉的产生,了解面粉的特征。渗透教育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幼儿爱惜粮食。

(2)创设生活情境:科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这节活动课中,创设以制作新年美食时小红的烦恼为背景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接下来的实验中,更好地观察与记录。

(3)进行实验,完成实验记录表,辨别“真假”面粉。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科学学习中,幼儿直接感知,通过动手操作来切身感受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材料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来获得直接经验。在实验中,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尝试,采用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不同的感官去感受,并运用实验器材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需要完成记录表,并用自己的方式去描述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结束后根据记录表可以描述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再分小组讨论或实验去验证和辨别出真正的面粉。

三、培养幼儿辨别能力的几点建议

在大班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辨别能力方面,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教学目标明确

在目标中应含有能力目标。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目标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能够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明确的目标是培养辨别能力的前提。

2.幼儿亲身的实践与检验

幼儿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幼儿要通过亲身实践进行科学学习。只有亲身实践,幼儿才能获得直接经验,通过经验的比较、分析来提升辨别事物的能力。幼儿亲身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由于幼儿本身知识能力的限制,需要教师来帮助他们进行验证,以获取正确的直接经验。

3.记录表的合理运用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表的运用很普遍。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合理运用记录表,可以帮助幼儿清晰地整理出要展示出的事物特征,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让幼儿更加科学的进行逻辑性的辨别。

4.家庭资源的利用

科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幼儿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较长,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师所不能代替的。把问题抛给幼儿,让幼儿在生活中与父母共同探究,寻求答案。对于幼儿在生活中辨别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4.大班科学活动《有弹性的物体》 篇四

活动目标:

1、会主动关心身边的事物,喜欢探究科学现象。

2、运用拉、按、压、捏、坐、踩等方法感受物体的弹性,获得相关的科学经验。

3、了解人们生活中广泛利用的有弹性物体,知道他们的用途。

活动准备:

1、皮筋、弹簧、弹弓、气球、海绵等每组一份。

2、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蹦蹦床、羊角球、皮球、长皮筋等大型玩具。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探索材料,感知物体的弹性。

(1)出示各种有弹性的材料,并引导幼儿多选用几种材料来发现、感知它们的弹性。师: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动手玩一玩你喜欢的东西,还可以和同伴交换玩。

(2)再次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方法探索如何让物体变形,再引导幼儿介绍自己在操作中的新发现。

师:怎样能让它们变形呢?用不一样的方法试一试。

(3)教师进行小结。

教师:有些东西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样的东西就有弹性。

2、在活动室内寻找有弹性的物体。

(1)请幼儿找一找活动室内的有弹性物体。

(2)引导幼儿说说用拉、按、压、捏、坐、踩等方法感受到物体的弹性。

(3)让幼儿用压一压、拉一拉、和按一按的方法找找身上的哪些地方和哪些东西同样有弹性。(皮肤、头发、袜子、松紧袖口等)

(4)启发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讨论弹性和生活的关系。

(1)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弹性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有弹性的东西有什么用呢?如床垫为什么要做成有弹性的?跳高架下为什么要放置海绵垫?衣服袖上为什么要装松紧带?

(2)说一说在生活中感知过的其它有弹性的物体。

教师:想一想你在幼儿园、家里、户外,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

4、在游戏比赛“羊角球跳”中,感受弹性的作用。

(1)将幼儿分组进行比赛,速度快的组为胜。

(2)师幼共同讨论:赢的一组是怎样使用羊角球的?怎么利用羊角球的弹性的? 活动延伸:

5.大班科学弹性教案 篇五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幼儿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大班幼儿接触过很多弹性玩具,并对弹性物品非常感兴趣,但对弹性的特征没有真正的了解,因此设计此次活动。在活动中,针对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为孩子们准备了弹性的玩具,以及弹性及非弹性物品让孩子们进行分类,幼儿通过玩一玩、试一试,说一说,在实践中主动感知弹性的特征,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还引起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发现物体的弹性,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自主探究发现物体的弹性,理解弹性的特点,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喜欢探究、发现,积极表达交流,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

活动重点:感知弹性的特点

活动难点:用不同的方法发现身边的弹性物品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

活动前让幼儿到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各种有弹性的物体,初步感知弹性这一科学现象,了解弹性的特点。2.物质准备:

第一次操作材料:布娃娃、气球、弹簧玩具、皮球等。第二次操作材料:橡皮泥、海绵、手套、拉力器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自制弹簧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试一试、玩一玩弹性玩具,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1.出示弹性玩具,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弹性玩具的特点。

2.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总结提升。

问题:你玩了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秘密?

在交流中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分享、完整讲述,教师及时根据幼儿分享情况提升并小结:这些玩具在小朋友捏捏、拍拍、拉拉、吹吹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变化。

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为什么这些玩具我们一用力它就发生了变化,不用力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呢?

引导幼儿讨论、总结出:篮球用力一拍就会跳起来;气球用力一吹会变大,拉力器和弹簧玩具用力拉会变长,不用力就弹回去跟原来一样……

我们把有这种本领的玩具叫做弹性玩具。

4.再次感知弹性玩具的特点

三、探索比较并分类,进一步感知弹性,深化对弹性的`认识。

1.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幼儿进行操作探索并分类2.引导幼儿分享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它们有没有弹性?为什么?

四、联系生活,拓展认知,感受弹性物品带给我们的便利。

提问:

1.你身上有弹性的东西吗?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便利?

2.生活中,你还看过玩过或用过什么有弹性的物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ppt)

五、延伸活动:继续寻找身边或你发现的有弹性的东西与你的小伙伴和老师进行分享。

课后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弹性的现象、物品有很多,孩子们也对此司空见惯,但孩子们对弹性的特点去深究的很少。在《幼儿园教育指导制要》中指出要让幼儿亲历科学、体验科学,在活动中教师更多的去引导孩子自主实我发现,在玩中感知弹性的特点,激发幼儿的探究欲。

在这个大班科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过程有清晰、合理的设计,每个环节目标明确,环环相扣.在整个活动中数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动手操作、实匙,发现弹性玩具的秘密。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能为这个活动服务,如:第一环节的设计出示自剖弹簧玩具,微发幼儿探究的兴趣。第二环节引导孩子在玩中感受弹性玩具秘密,知道弹性的特点并能用不同的方法分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第三个环节迁移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吏多的了解了有弹性的物品。这三个环节以点到面、层层递进,拓展了孩子的经验。

在活动中孩子们很感兴趣,并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发展,知识上有了新的收获。

通过反思,我觉得整个活动中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1.活动过程条理清晰、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于材料的提供也有一定的层次性.

2.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激发幼儿的兴趣后,引导幼儿自主然究实默,感知弹性的特点.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感兴趣的材料,使幼儿在玩中学、玩中探索。

在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语言还需严谨。

6.《物体的弹性》大班科学教案 篇六

活动目标:

1、对弹性物品感兴趣,并能大胆探索。

2、发现弹性的特点,物体受力时,它的形状就会发生变化;不受力时,它又能回到原来的样子。

3、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难点:

在探索、制作等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

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活动的发现并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刺猬球、羊角球、皮筋、丝袜每人1份。

2、乒乓球、夹子、橡皮泥、手链。

3、石头、海绵、毛衣、弹簧、弹力球、玻璃珠、气球、记录表每组1份。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初步感知弹性――请幼儿自选玩具,玩耍中初步感知弹性。

提问: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好多好玩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有一个小秘密, 请小朋友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玩一玩,可以压一压,拉一拉,去发现他们共同的秘密。

幼儿玩操作材料,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分享:说说你玩了什么?你是怎样玩的?

归纳:像刺猬球,羊角球,丝袜,皮筋这些物品,我们一用力,它们有的会变大,有的会变长,还有的会凹进去一些,我们不用力了,它们又都回到原来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弹性。

二、比较尝试,认识弹性物品和没有弹性的物品。

教师出示夹子,乒乓球,手链,橡皮泥,让幼儿猜想哪些物品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并注意验证认识有弹性的和没有弹性的物体。

三、分组实验,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组东西,小朋友们看看,然后猜猜这些东西哪些有弹性,哪些没有弹性,讨论说说并记录。

2、分组实验,填写记录卡。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有弹性,你就在“有”这个格子下打“√”,如果你认为这样东西没有弹性,你就在“没有”这个格子下打“ ”。

3、展示幼儿的记录表,请幼儿自由表达操作中的发现并与预测的.进行比较。

四、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物品的认识和理解

在我们家里有哪些弹性物品呢?(沙发、席梦思、床垫子……)在我们的活动室里,幼儿园里有哪些弹性物品?(蹦蹦床、皮球、羊角球……)在你们的身上有哪些弹性物品?(松紧裤带、袜子、皮筋、皮肤……)

五、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本堂课气氛活跃,孩子兴趣很浓,达到了活动目标,但对于弹性的极限没有阐释清楚,以后备课需要思考的更全面一些。

7.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感知弹性 篇七

关键词:科学探索活动;小组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80-02

科学探索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重要课程,更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幼儿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观察、发现、记录、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身心得到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尤其到了大班年龄,科学探索活动的群体性愈加明显。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对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有很大的积极效果。目前,许多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学会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真正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欠科学性。本文试从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小组合作能力人手,对幼儿教师的自我观念和教学策略研究做一个尝试。

一、概念界定

幼儿的小组合作是把一个教学班的幼儿按均衡组建原则分为由3-7名幼儿组成的若干学习小组,根据老师提供的系列学习任务,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一种教学方式。

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包括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以及提出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丰富的具体事实,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技术经验,主动建构表象水平上的初级科学概念;学习科学方法和技能、发展智力;发展好奇心,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并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兴趣,以及对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的关注和爱护的情感态度。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幼儿逐步养成合作分享的品质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老师逐渐转变了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到“培养幼儿从小就有合作与分享品质”的重要意义,能积极为幼儿创设良好科学探索的物质环境。师生间也能建立起一定的合作与分享关系,彼此的距离也愈来愈近,师生共为主体,平等和谐共处。

合作与分享的品质在幼儿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体现。在集体的科探活动、科探区域活动中,幼儿愿意与同伴协商、谦让或合作,他们知道许多事情只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同时,他们也愿意将自己家中的百科全书、上网查询到的相关信息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交流,当同伴生病或有困难时,愿意伸手相助。连个别自我观念比较强的幼儿,也在合作与分享中渐渐融入了集体。

(二)探索出了在科探活动中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有效策略

据调查发现,大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占主体地位,因而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往往是各自为阵、互不相干,合作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概率就比较低。如何挖掘科学探索活动的特点和优势因素来引发幼儿的合作行为,需要老师的细心观察与有效处理。

1老师之间的合作为幼儿树立榜样。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老师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老师之间的合作行为会为幼儿提供积极的行为榜样。假如老师之间出现某些不合作行为,那么必然会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老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要为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幼儿同伴之间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老师应对有合作行为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

2为幼儿创造合作的机会。大班主题活动“我要入小学”中的教学活动“整理书包”中,让幼儿合作开一个小小文具店,通过开文具店活动,培养幼儿合作协商和初步评价的能力。于是,在第一个环节交流各自收集的文具中,老师提出了问题:文具如何摆放有序?标价怎样才合理?如果大家意见不一样时怎么办?活动开始前幼儿就讨论起来:“我们用猜拳来决定听谁的”、“我们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这次先听你的,下次再听我的……”活动中,一组幼儿开始对分工有争议,大家都想去拿文具进行摆放;一组的幼儿协商后,有的摆文具、有的写价格、还有的整理文具……

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同伴之间一起发现、学习、探索的机会是很多的,老师可以利用多种办法为幼儿创造合作交流的环境(开展需要幼儿合作才能完成的教学活动等)、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探索的机会(组织幼儿讨论、协商等),让幼儿在探索活动的实践中学会合作。

3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在科学探索活动“合作垒高”中,幼儿自由结伴,三人合作将二十块积木垒高,比一比,看哪一组垒得高。活动后,通过让幼儿互相介绍成功的经验,教幼儿合作的方法。当幼儿再一次进行合作垒高时,笔者观察到,曾经失败的那组幼儿开始商量分工了,其中一个幼儿在垒高,另一个幼儿做起了记录,笔者问他为什么做记录时,他说:“我可以记住他是怎么搭的,万一倒了,我可以看着记录继续垒高。”可见,通过操作、失败、再操作,幼儿自己积累了合作的好方法。

幼儿可能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老师教给幼儿合作的方法,指导幼儿怎样进行合作。老师让幼儿分享成功的经验,实际上是在教给其他幼儿成功合作的好方法。教给幼儿当遇到矛盾时,可以三人协商、也可引导全班小朋友一起想办法出点子;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们协助……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幼儿逐渐懂得合作的方法策略。

4让幼儿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幼儿之间的合作常常会带来积极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在幼儿小组合作设计公益广告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幼儿的设计思路是宽广的,有的小组合作表演做牙刷的广告、有的小组四人合作做保护树林的广告、还有的小组五人合作i~i-I-了关心老人的广告等。但幼儿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合作的积极效果,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如:在集体中分小组表演各自的公益广告,让每组都在集体中进行表演,老师和幼儿运用不同的语言赞美成功的合作,如:“太棒了”、“你们是我的好榜样”等,让幼儿感受合作能带来的愉快,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幼儿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意义。

5及时对幼儿进行鼓励和引导。在科学探索活动“设计环保棋类游戏”时,幼儿用猜拳的方式四个自由结伴玩。笔者发现其中一个幼儿在走棋时,常常多走一格,其他幼儿会提醒他“你多走了,退回去”之类的语言;这时老师用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肯定的语言说道:“你们俩配合得真好!”当幼儿做出的合作行为能达到积极的同伴合作效果时,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使幼儿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三、思考

1教师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教育的契机,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合作教育,强化幼儿的合作行为。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通过暗示、表扬、鼓励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合作、学习合作的方法、体验合作的快乐。

2合作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反映,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个性、品德、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许多方面。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要在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进行。因为这些方面的发展影响了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同时幼儿合作能力的发展也将对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志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王志明,幼儿科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6]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M],北京出版杜,1999

[7]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8]钱君秀,钱芬,沈爱珍,开展小组合作培养幼儿交往技能,学前教育研究,1999,(6)

8.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篇八

——执教者:09304陈汪菲

活动目标

1.对把脏水变干净的现象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能够自主动手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3.通过实践活动,感知脏水可以通过用纱布、毛巾、布等东西过滤变得干净

活动准备

纱布、棉花、布、卫生纸、空矿泉水瓶、透明杯、记录表、木棒

活动过程

1.猜谜语,活动导入

师:小朋友,昨天有一个老奶奶给老师出了一个谜语,老师想了一天都没想出来,想请小朋友帮老师想一想。竖起你们的小耳朵听好了: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洗衣和煮饭,都要用到它?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2.幼儿讨论,自主探究怎样把脏水变干净水

(1)幼儿讨论,水有什么作用?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脏水变干净

(2)介绍材料,幼儿自主探究

这里有一杯很脏很脏的水,请你们用桌子上的这些东西把脏水变干净。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

3.教师示范,幼儿再次动手操作

(1)教师示范步骤并做记录,幼儿仔细观察

(2)教师介绍记录表,幼儿动手实验并做记录

(3)教师总结

活动延伸

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去做一做,看除了今天我们用过的这些东西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把脏水变干净。

9.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年历 篇九

1、能从各种年历的剩余天数中知道一年即将过去,新年已快来到。

2、知道过一年自己将会长大一岁。

3、初步懂得时间的宝贵,努力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活动准备

1、课件《年历?》

2、收集各种年历、日历、台历等并布置在教室周围。

3、年历一本,人手一份小日历,1—31数字十二份。

活动过程:

一、参观各种年历。

(1)鼓励幼儿大胆地去翻一翻,仔细地观察和欣赏,说说自己的发现。

(2)说说挂历上数字的含义,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说一说自己对这些数字的理解。

二、欣赏故事〈年妈妈和她的孩子〉,了解年的含义。

1、结合课件听故事。

2、提问:

(1)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

(2)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

(3)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

(4)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

(5)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

(6)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

(7)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

(8)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三、观察、感知年历。

当365个日娃娃都完成了年妈妈交给它们的任务,我们就要过新年了,每到过新年,我们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你们喜欢放鞭炮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鞭炮,鞭炮是怎么响的?(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砰、砰、砰)每一个红颜色的鞭炮里有一个问题,只有小朋友答对了,鞭炮才会响?我们大家一起来放鞭炮。

(1)一年有几个月?

(2)一年里有大月、小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二月有多少天?

(3)今年是哪一年?今年出生的孩子属什么?今年还有几天?(与幼儿一起数剩余的张数)

(4)以前的日子还会回来吗?

(5)明年是哪一年?

四、学习使用年历,了解年历的作用。

1、学习使用年历的方法。

(1)6月1日住哪座月房子里?(6月房)找到了6月房,再找哪个日娃娃呢?(教师课件演示使用的方法)

(2)请你们找到6月1日,并且用铅笔圈起来。记住:先找月房子,再找日娃娃。

(3)师:6月1日是小朋友的节日,(4)你们知道老师的节日吗?请你找一找?(幼儿找日期,教师巡回指导,进行个别辅导)

(5)祖国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10月1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一天。

2、了解年历给大家带来的方便。

平时生活中,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是这样在年历上查找日期的,年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

五、制作年历。

1、教师交代制作年历的要求。

2、分组制作年历。

3、展示各组的年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10.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篇十

在干燥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些现象,如:幼儿会发现梳子梳过头发后头发飘起来了;衣服上沾满了白色灰尘;脱衣服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并有小火花。但他们对其中的奥秘还不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奇妙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初步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碎纸、尺、铅笔、梳子、、丝绸、塑料袋、硬币、钥匙等实验物品。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出示梳子)这是什么?(梳子)介绍桌上的纸屑。

师将梳子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梳子是否有变化;然后在肘子底下边摩擦边口中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幼儿说,看到了什么?

二、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摩擦起电

师:小纸片主动跳到我梳子上,猜猜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的猜想。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你们自己试试。(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请个别幼儿示范:谁会变这个魔术,请你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4、师再次示范,揭晓答案。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吗?(在做一次)请幼儿看清楚是怎么变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5、幼儿再次实验,并小结:梳子经过摩擦好,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被吸起来。

三、幼儿实验并记录,观察静电现象,教师进行指导。

1、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记录表(幼儿用书)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看看,桌子上还有什么,除了梳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把纸屑吸起来,看看这些东西会吗?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幼儿实验,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3、集体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有谁的结果不一样?

4、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再次进行实验,分享结果。

5、师总结,简单解释静电现象。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不能呢?能吸起来的说明他们之间产生了静电。

四、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常用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1、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静电现象吗?感觉怎样?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静电呢?(脱衣服时,用梳子梳头发时,刚关闭的电脑、电视等)

11.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篇十一

(1)与同伴共同合作完成科学实验,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2)感知四种纸张的不同特点,发现不同纸质的纸吸水性和渗透性的不同。

(3)初步感知了解纸的不同吸水特性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

要发现不同纸质的吸水特性,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难点:

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纸质特性和特殊作用。

活动准备

(1)卫生纸、宣纸、蜡光纸、锡纸各一张、四个摸箱。

(2)记录表每组一张,记录笔若干支。

(3)塑料大盒4个,滴管若干支,烧杯4个,水杯4个。

活动过程

一、欣赏各种纸张手工作品。

分别出示卫生纸手工、宣纸画、蜡光纸剪纸和锡纸手工作品,请幼儿猜一猜。

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好玩的小手工,看看它们是什么?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小手工是用什么制作而成的吗?

幼儿欣赏观察,自主回答。

小结: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这些作品是用纸制作的,并且能说出其中几种纸的名称,它们分别是卫生纸、宣纸、蜡光纸和锡纸。

二、多感官认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

教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和这四种纸宝宝做游戏,用你们的小鼻子闻一闻、小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撕一撕、画一画,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征?

每个幼儿分发四种不同的纸,请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在旁观察指导。

指导重点:

(一)幼儿探索熟悉的卫生纸,看一看、模一摸、撕一撕,感受卫生纸表面柔软的感觉,以及卫生纸易撕断的特点。

(二)探索蜡光纸,请幼儿摸一模,倒一点儿水试一试,观察和感受蜡光纸表面光滑的特点,并告诉幼儿蜡光纸的名称。

(三)探索锡纸和宣纸,从硬度和透明度上进行对比,让幼儿分别摸一摸、撕一撕、说一说。

(四)把四种纸张放在一起,请幼儿分辨、总结四种纸的不同特点。

小结:卫生纸摸起来非常柔软,宣纸看上去很薄,摸起来也很软;蜡光纸摸起来很光滑,看上去亮亮的;锡纸表面更亮,摸起来有一定硬度。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纸宝宝藏起来,请你们摸一摸,说说你摸到的是什么纸?

邀请部分幼儿上台操作。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些纸宝宝,了解了四种纸的不同质地。

(五)请幼儿猜想:小朋友,假如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假如把这四种纸同时放进水里,谁吸水最快?(将幼儿的猜测记录下来)

教师:小朋友,下面请你们猜一猜,如果老师把这些纸放进水里,会怎么样?谁吸水最快?

幼儿自由猜想。

三、分组实验验证猜想结果。

(一)把幼儿分成四组,请幼儿自由选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第一组实验:谁最快喝完水。准备一个杯子装少量水,将四种纸放进水中,观察杯中水的变化,看看哪种纸吸水性最强,进行记录。

第二组实验:哪个纸船最先沉下去。分别把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纸船同时放进水盒中,引导幼儿观察细微的变化,并进行记录。

第三组实验:纸杯浸水。分别将四种不同质地的纸折成“杯子”状,并将“纸杯”悬空固定在烧杯的内壁上,同时向四个不同质地的纸杯内倒水,观察其渗透的情况,并进行记录。

第四组实验:水滴快快跑。在四张不同质地的纸上同一位置画上一个大小相同的圆,然后让幼儿将滴管里的水同时滴到四张纸的圆圈里,引导的儿观察哪种纸的“小水滴”最先跑出圆圈外,并进行记录。

(二)请各组的儿讲述实验结果,交流分享四种不同质地的纸张的吸水性及透性的不同。

小结:四种纸中,卫生纸吸水最快,放到水里一下就沉下去了,宣纸吸水第二快,放到水里很快就沉下去,滴上水很快就散开;卡纸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比宣纸差一些;蜡光纸更慢一些;锡纸没有吸水性,滴上水水滴会跑掉。

四、简单了解不同纸张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一)讨论几种纸张在生活中的用处。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和了解了这四种不同的纸,那么它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人们都用它们来做什么呢?

幼儿自主回答。

教师展示ppt课件。

小结:卫生纸柔软作用非常大,平时我们上厕所、擦汗、擦手都离不开它;宣纸吸水性特别好,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用它来画画、写毛笔字;腊光纸又结实又光滑,小朋友可以用来折、剪纸;锡纸又结实又防水,比如我们烤制蛋挞的时候用锡纸将蛋挞包起来,可以避免食物烧焦保留美味。纸宝宝的作用还真大。

(二)出示纸杯、方便面盒等用纸做的防水的物品,了解纸制品在生活中的其他用途。

教师:小朋友,除了我们认识的四种纸,你们还知道其他的纸宝宝制作而成的物品吗?

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好,你们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例如纸杯和方便面盒,他们的作用也很大,不仅可以用来装东西,还能够防水。

(三)活动总结,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小结:小朋友,今天我们做的这几个小实验,让我们知道纸质不同,吸水就有快有慢;不同的纸,在生活中的用途也不一样。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的纸试一试,看看还有哪种纸吸水比较快,哪种纸吸水比较慢。

活动延伸:

在区域里投放多种材质的纸张,请幼儿自由探索。

活动总结

这次活动,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在看看、摸摸、玩玩中体验不同纸张的特性,并通过亲身实验感知纸张吸水性的不同。

科学活动是严谨的,孩子的思维也是严谨的,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都是综合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迁移整合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用严谨、准确、清晰的语言引导幼儿,给他们一个清晰明了的信息。

总体感觉这次活动还是成功的,基本实现了预设的活动目标,体现了孩子的自主性、探索性。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1、灵活应对性还有待加强。2、设计循序性还可在思考。

12.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篇十二

1、增加对自然科学的认知,对科学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能动手操作果蔬发电。

3、通过制作果蔬电池,了解果蔬发电的流程。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果蔬发电的流程。

活动难点: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果蔬和蔬菜:土豆、桔子、苹果

2、果蔬发电材料:导线、LED灯、锌片、铜片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主题

秋天是一个丰收而又喜悦的季节,许多的水果、蔬菜、庄家都成熟了。这些食物不光能促进我们的身体发育,而且水果和蔬菜还有很奇妙的用途。

1、秋天有好多水果、蔬菜成熟了,你们爱吃吗?

2、你们知道水果和蔬菜有其他什么用途吗?

二、教师出示果蔬发电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为什么通过几根电线把果蔬连起来后,小灯泡就会发亮?

小朋友,你们想当科学家吗?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小朋友们自行讨论,想一想怎么做。

三、教师演示操作实验,幼儿仔细观察

1、教师一边讲解动作要领一边操作

(1)做成这个实验的操作材料有带酸性的果蔬、铜片、锌片、电线、LED灯泡

(2)先用一根电线将锌片连接起来,线的另一端和LED灯泡相连。

(3)再用另一根电线把铜片连接起来,线的另一端和灯泡相连

(4)最后把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在果蔬上。

(5)观察:灯泡的情况

2、教师强调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做两组实验:

(1)每个果蔬中,分别查入一个铜片、一个锌片、不要离的太近,更不能碰在一起。

(2)第一次用土豆先做,第二次用橘子做。

(3)多练几个果蔬电量就会大些。

四、教师指导两人一组进行操作

五、请幼儿讲述实验操作过程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和家人一起用家里的果蔬和蔬菜进行果疏发电

1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篇十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

设计意图:

“玩印章”活动取自上海《学习活动》5—6岁教师参考用书《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它以一种中国独有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蕴和内涵。但是印章对与幼儿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于是我们利用外出活动、社区资源,找寻与印章有关的信息,增加幼儿对于印章的感性认识,为《玩印章》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准备。活动开展中我尝试着借助教材故事《爱盖章的国王》作为切入口,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利用作品,引出印章,并由此展开了科学活动。引发幼儿对印章兴趣,感受印章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诠释,也是本次教学价值之一。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盖盖、找找印章的过程中,了解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找寻印章在生活中作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活动流程

1、经验准备——积累对印章的感性认识

2、讲述故事——丰富有关印章知识

3、参观“国王印章店”——感受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4、游戏:找印章——进一步感受印章在生活中的作用

5、延伸活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2

一、设计思路

本活动是五月主题探索活动“水”的一个幼儿生成活动。源自幼儿对冲剂类药物放入水中后会发生溶解现象的好奇。

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所在以及他们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一年龄特点。我主张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重点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和细致的观察力。

二、活动流程和教学方法

首先把活动室布置成实验室,投放大量的实验材料。以幼儿到实验室做实验的形式展开活动。

尝试1:幼儿自行实验→记录结果并进行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幼儿,倾听幼儿的想法,但并不真正加入实验,旨在培养幼儿的独立操作能力。

得出结论:

1、一些物质放进水中会不见,这种现象叫溶解。

2、有些物质能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尝试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幼儿自行实验→交流讨论

教师以平行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实验,进行个别辅导。

得出结论:容器内水位升高,投放的物品却不再溶解于水,这种现象叫饱和。

三、活动分析

在活动中,幼儿对颜色鲜艳、常见的实验材料兴趣较浓,使用频繁。同时,幼儿获得多次尝试机会,运用一定的观察操作方法,能将所获取的经验用记录的方法表述。

四、延伸活动

在尝试2中,幼儿发现饱和现象,提出许多解除饱和现象的方法,鼓励幼儿进行尝试,看看是否会解决饱和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3

活动目标:

1、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有计划的分工合作,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

2、探索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垒高,发展幼儿空间想象力,及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牛奶盒40个(4份);

卷尺一个;

记号笔(红黑各一只);

记录纸;黑板

活动过程:

一、明确任务,形成小组 交代任务,四人一组进行小组游戏,并给小组起名。师在黑板上设计表格,并将每队自己确定的标记请队员画在表格上。如(草莓队、西瓜队等)提出游戏要求:四人合作垒高,要求垒的稳,所有的牛奶盒必须搭完,铃声响游戏结束。二、初次合作垒高

幼儿垒高,教师巡视。

三、小结

初次垒高 成功了吗?为什么成功?成功用什么标记表示;失败又可以用什么表示。请每组派代表在表格中作好记录。讨论为什么垒的有高有矮?(不一样的搭法有不一样的高度)

四、再次垒高

提出新的要求,又高又稳。

五、讨论

1、哪组最高?怎么看出来?

2、测量。师示范测量,幼儿在表格中记录。

3、为什么一样多的牛奶盒会搭的不一样高。

六、第三次垒高,决出冠亚军

幼儿自己测量垒高成绩,记录在表格中,决出冠亚军。讨论用什么标记表示,如五角星、三角形等。

七、集体讨论

怎么样才能垒的高又稳? 高:竖起来的层数越多越高。稳:底部要搭的牢固,可以两个横放在一起。还要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玩棒的过程种尝试用“三角撑”的方法架起筷子。

2、初步引导幼儿用统计的方法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

3、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一次性筷子若干、台布5块。

2、统计表5张。

【活动过程】

一、自由玩筷子

1、导语:今天我们一起来筷子,看谁玩的方法多,方法好。

(幼儿自由玩筷子,教师参与)

2、提问:刚才你是怎样玩筷子的,用了哪些方法?(幼儿讲述)

二、想办法把筷子竖起来,并记录(统计表附后)

1、导语:小朋友玩筷子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你们猜一猜,如果不用任何东西帮助,筷子能够站起来吗?(幼儿自由讨论)

那你们就去试一试,然后把你尝试的方法和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的第一次操作格里。

2、幼儿尝试、操作,并记录。

3、分组汇报。

导语:你们让筷子站起来了吗?用了几根筷子?

三、再次尝试,启发幼儿用“三角撑”方法架起筷子。

1、教师启发幼儿用三根筷子互搭竖棒,要求不用任何支撑物,把筷子竖起来。

师:请你们试着用三根筷子架起来的方法,让它们站起来,并把这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的第二次操作格里。

2、幼儿操作,教师参与。

四、展示记录表,讨论活动结果,引出其生活用途。

1、展示五组记录表,幼儿分组汇报。

2、小结,引出其生活用途。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5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天然“胶水”――水

二、活动目标

通过周围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使幼儿感知身边湿的物品与干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养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盘子、水、树叶、花瓣、小纸片、熊猫纸片、布、毛线、塑料布、地毯、吹塑纸剪成的各种图形、手套、盘子、用布剪成的各种面具、画好的大灰狼等。

五、活动过程

试一试:哪张纸片能吹动起来?

方盘子里放干纸片,圆盘子里放湿纸片。

(1)干的纸片容易被吹起。

(2)湿的纸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问题。

(1)熊猫能站在指尖上吗?

①在手上蘸点水就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②干的熊猫纸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让熊猫纸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干、湿两种不同手套有什么感受?

①湿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脱。

②干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脱。

幼儿讨论:生活中的现象。

(1)裤子尿湿后不易脱下来。

(2)下雨淋湿衣服后也不易脱下来。

(3)洗澡后马上穿衣服会很难穿。

画一画:把自己探索的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六、拓展思路

雨后让幼儿做值日生,感知湿的落叶粘在地上不好扫,也不容易吹走,请幼儿提出解决的办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6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可爱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②风车。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7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2、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要求: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8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感觉探索认识几种常见豆的名称和特征。

2、认识一些豆制品,知道是什么豆做成的,了解豆制品有很多营养。

3、体验自由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豆类、豆制品、豆的高科技产品幻灯片、瓶子、蛋糕盘、排序卡等

活动过程:

一、探索豆的外形特征

1、以去豆豆乐园玩,引入探索活动师:今天我们要去豆豆乐园玩一玩,请你找一种豆宝宝做朋友看看他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豆宝宝。

2、探索豆豆乐园,用手、眼、脚去感知豆的特征3、提问:你和哪个豆宝宝做朋友,他是什么样的:豆宝宝都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圆,有的扁,有的红,有的绿,有的黑等,豆宝宝真有趣

二、探索豆制品

1、师:豆宝宝还会变魔术呢,他们会变成什么呢?请你去找一找,看看他们变成了什么?是什么豆宝宝变成的?

2、幼儿探索豆制品

3、提问:你刚才找到了什么?是什么豆宝宝变成的?

:豆宝宝本领真大,能变成这么多东西,这些豆做成的东西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呢--豆制品。

4、师:你喜欢吃豆制品吗?豆制品对我们身体有什么好处?

:在豆制品里含有钙、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多吃豆制品能让我们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三、认识豆的特殊本领。

1、看课件《豆豆本领大》

2、提问:刚才你看到豆宝宝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有什么好处?

:豆宝宝可以做衣服,做化妆品,做生物柴油豆宝宝有这么多神奇的本领呢!

四、游戏:我和豆豆来游戏

1、师:豆宝宝可真神奇,你们想和他做做游戏吗?

2、幼儿自由操作活动.3、跳一个豆豆舞.活动延伸:

回去和爸爸妈妈一起找找还有什么豆豆,他可以做什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9

一、设计意图:不倒翁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种玩具,但它里面蕴含着力的平衡的科学道理。怎样让孩子发现这些科学现象,并理解加以运用了呢?在这次活动中,我们为孩子准备了许多材料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验,发现,探索其中的奥秘,并制作各种各样的不倒翁。

二、活动目标:

1、感知不倒翁的秘密,制作不倒翁的玩具。

2、激发探究,体验物体平衡现象的兴趣。

3、提高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1、布置场景-“玩具城”。

2、幼儿操作材料:纸片,玻璃球,豆粒,沙子。塑料球,橡皮泥。

四、活动过程:

1、导入主题。以到“神秘的玩具城”去玩的形式引人主题。

2、让幼儿自由探索。

(1)师:你们玩时可要仔细的看一看,比一比,摇一摇,看看发现了什么?-倒和不倒。

(2)教师让幼儿自由玩。

(3)提问:你们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这些玩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让幼儿从中发现玩具有的不会倒,有的会倒,而且这些玩具的底部都是半球体的。

4、尝试制作不倒玩具。幼儿交流、体验不倒翁不倒的秘密:上轻下重,固定底部物体。

5、演示对比实验。引导幼儿发现:不倒翁里面装有不同轻重的物体,重的东西滚到哪边玩具就倒向重的那一边。把橡皮泥放在玩具的中间,玩具就不倒了,不倒翁就做成了。

6、幼儿完成制作,自由的玩一玩,体验乐趣和成就感。

7、教师小结:小朋友们今天真聪明,发现了不倒翁的科学秘密,还自己动手制作的不倒翁。现在我们拿给中,小班的弟弟妹妹看一看,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0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正确辨别并找出野菜。

2、会正确地使用工具挖出野菜。

3、体验参与野外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自备挖野菜的工具及装野菜的袋子。

2、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

活动过程

1、教师带幼儿到附近的公园或郊外,引起幼儿挖野菜的兴趣。

2、讨论挖野菜需要注意的问题。

师:你们都想挖野菜,也带来了挖野菜的工具,那么在挖野菜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引导幼儿注意正确使用工具;不离开同伴;如果公园有水,注意提醒幼儿不到水边玩耍。

3、组织幼儿进行挖野菜活动。

师:每个小组都讨论了野菜长在哪里?下面我们就按你们的想法分组挖野菜,注意不要离开老师太远。

幼儿分组进行挖野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当幼儿分辨不清时,引导幼儿进行细致观察,也可请挖的熟练地幼儿帮助其他幼儿。

4、回园讨论,对也才进行分类。

请幼儿互相参观同伴挖的野菜,比一比谁的多。

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野菜的种类分类,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检查,特别要幼儿区分哪些不是野菜。

5、分享野菜。

师:你们都吃过哪些野菜食品?我们挖的野菜可以怎样吃?

教师组织幼儿将挖的野菜清洗干净,送厨房加工。

组织幼儿品尝野菜食品。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1

活动分析:

“雨”是自然界中幼儿最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特别是夏天,绵绵不断的“雷雨”更给幼儿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然而,我们发现许多的幼儿都不知道或说不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以及雨是怎么形成的。针对此状况,为了让幼儿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特设计此活动。

活动内容:

奇妙的自然━“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引起幼儿对自然界的关心与注意。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幼儿观察雨的自然现象,通过故事及实验知道雨的形成的奥秘。

2、难点:能和同伴一起去探索雨的形成的奥秘。

活动准备:

挂图、雨形成的图书资料、小实验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游戏:说相反。

教师带领幼儿于户外玩“说相反”的游戏。

二、幼儿亲身体验:“下雨啦”

“下雨啦”,“下雨啦”。幼儿与教师共同进入活动室。

讨论:雨是哪里来的?从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三、探索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谈话、试验操作、观察图片、书籍、探索天上为什么会下雨?

2、幼儿进行经验交流。

3、教师讲述故事《水滴的旅行》。

4、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小实验,发现水受

热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里,它们升到天空中,遇冷变成小水滴,无数这样的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云。这些水滴在云中互相碰撞,合并变大。当水滴重到空气的浮力再也托不住时,它们便会从云中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四、活动延伸:

去寻找为什么向日葵会下雨的答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2

活动目标

1.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2.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3.感知蛋壳艺术美,并对蛋壳工艺感兴趣。

教学重点

喜欢参与区分生蛋和熟蛋的探索活动,并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自己的探索结果。

教学难点

让幼儿能够利用不同的工具区分生蛋和熟蛋,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纸盒,里面有两只玩具小鸡,生、熟鸡蛋每人一枚,盘子若干。

2.手电筒20个、放大镜20个,每个小组一盆盐水;小粘贴、彩笔若干、黑板、粉笔。

3.教师制作的蛋壳工艺品,如不倒翁、脸谱等。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律动:动物怎样叫,师生问答

我爱我的小羊,小羊怎样叫?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咩

我爱我的小猫,小猫怎样叫?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喵

我爱我的小狗,小狗怎样叫?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汪

引导创编:师:我爱我的小鸡,小鸡怎样叫?

2.分组讨论

教师出示小鸡:“可爱的小鸡叽叽叽,小朋友可以观察一下,再提出一个关于小鸡的问题让你旁边的小朋友回答好吗?”

引导幼儿观察并相互讨论,回答对方的问题。

(二)组织活动

1.启发思考

提问:小鸡是从哪里来的?小鸡的妈妈是谁?可爱的小鸡是鸡妈妈用鸡蛋孵出来的,是用我们平时吃的鸡蛋吗?熟鸡蛋能孵出小鸡吗?

2.尝试探索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3

活动目的:

1、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

2、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活动准备:狐狸和狼的图片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介绍狐狸

1、提问:

(1)什么动物是很狡猾的?(出示狐狸图片)

(2)狸什么地是很狡猾的?(狐狸会装死,会用尾巴把脚印扫掉,会放臭气熏人,会守在兔子洞口,会游水偷鸭子吃,狐狸知道猎人来捉它时还会把放出的臭气除掉。)

(3)狐狸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草原、树林,专吃兔、鸡、鼠)

二、讲故事:狐狸的一家

三、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狼:

1、出示狼的图片:这是什么动物?

2、比较狼和狐狸的不同点

(1)狐狸喜欢吃鸡、兔,狼喜欢吃什么?

(2)牛、马的力气、身体都很大,狐狸吃不下,狼怎么吃得下?(狼的身体比狐狸大,狼是一群一群出来找食的)

(3)狼和狐狸还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大小、尾巴)

小结:不同点:通过比较认识狐狸和狼,使幼儿能区分狐狸和狼不同的生活习性和外型特征。并了解它们的共性。丰富词:群居、野兽。复习词:狡猾、蓬松

狐狸:狡猾、是一只或两只生活在一起,吃兔、鸡等小动物,尾巴蓬松。

狼:冬天群居,吃鸡、兔、羊、牛、马等动物,尾巴像条绳子,向下垂。

相同点:狐狸和狼都吃动物的肉、都有尖锐的牙齿和爪子,是晚上出来找东西吃,都生活在树林里,没有人养的,所以它们都是野兽。

四、思考提问:狐狸和狼谁凶?谁比狼还凶?(老虎、狮子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4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天平称测量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与许多因素有关。

活动准备: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球、塑料球、棉花、幼儿数学用书《轻与重》。

活动重点:学习分辨物体重量的轻与重。

难点:幼儿动手操作测量物体的轻与重。

活动过程:

1、积累有关物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请幼儿运用已有经验比较物体的轻重。

-----“这些物体是一样重的吗?”

鼓励幼儿用手去掂分量。帮助幼儿发现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有的物体的轻重差别很小,很难用手掂出来。

出示两件重量接近的物品。

-----“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种物品哪个重哪个轻?”

2、介绍测量工具-----天平:

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介绍天平的用法,准星必须居中,拿放要轻。

----“猜一猜这两样东西哪个轻哪个重?”

请幼儿尝试用天平测量验证。

3、选择体积相同质地不同的物品比轻重,理解物体轻重与质地有关:

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盒子(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

请幼儿做幼儿用书《轻与重》中的练习。

延伸活动:幼儿进行操作活动:比比谁重谁轻。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15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电脑能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3、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电脑的用途。

活动难点:能够合理想象、设计电脑。

【活动准备】 1、教具学具准备:电脑一台。

2、知识经验准备:让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电脑,感知电脑的各种功能。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观察电脑,说出电脑的外形特征和组成部分,激发幼儿对电脑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师操作电脑,并让幼儿感知电脑能看光碟、听音乐、画画等功能。

二、讨论:电脑能给人们带来哪些方便?爸爸、妈妈用电脑来做什么事情? 分小组讨论:我设计的新型电脑。讨论结束后请各组推选一名幼儿说一说本组的想法。

【活动延伸】 美术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设计的电脑画出来。

情境延伸:将电脑放置在活动室一角,教幼儿正确操作,让幼儿操作电脑,玩简单的益智游戏。

家庭延伸:家长可利用休息日带幼儿去逛电脑城,增加对电脑的感性认知。

【活动分析】 电脑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之一,选择电脑作为主题谈话对象,能够让幼儿有话可说。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别人讲述和自己参与探讨,始终处于兴奋之中,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全语言讲述的环境中,锻炼了幼儿的表达性口语能力,符合小班幼儿语言教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围绕主题谈话,能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目标。

【活动注意】 1、教师注意提醒幼儿使用电脑的正确操作方法。

上一篇:继电保护技术监督下一篇:供水公司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