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9-30

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10篇)

1.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一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下达,以及市县各级政府安排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经济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等方面具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财政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一直是社会各方面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财政工作者应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主要阐述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提出有关建议和决策。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方法之一,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有预测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近年来,地方财政预算编制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的分配模式,使得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主观性、随意性。对申请的专项资金缺乏细致调研,多报多编,这就造成一方面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二)在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财务控制意识薄弱,财务角色被弱化 笔者在对X区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检查中发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了解的并不多,也即财会计人员对各活动的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没有体现出来。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造成了资金管理的真空。(三)专项资金管理未真正实行“专款专用”

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有着特定的项目和专门的用途,根据制度规定,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于经常性经费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分别核算。但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不实行单独核算,项目经费与经常性经费混合使用,用款单位领导、财务管理人员专款专用意识不强,认为反正都是财政拨的钱,没揣进腰包,为单位花的钱怎么都行。因而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现象很普遍。被挤占、挪用的专项资金多用于弥补经费不足、发放福利和补贴等公共及福利性支出,专项结余无法正确体现。(四)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监管缺乏力度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专项支出提前拨付等,财政部门对金额较大的专项资金实行跟踪,但大多数只是将拨款拨下去,具体怎么花,剩多少拨款,不太清楚。按照制度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支出,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专项支出情况表和文字报告。但实际上各单位上报专项资金用款说明却很少。财政部门也缺乏应有的监管。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严肃财经纪律,切实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规范和管理。(一)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改革预算编制方式,推广零基预算编制方法,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精准度。根据项目建设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财政资金,加强与部门的沟通,按照财力情况认真核定部门预算。依据预算定额标准,建立收支分类体系,约束财政资金的分配行为,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强化财务控制意识,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

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要对财务室内部进行合理规范的分工和岗位职责界定以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此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根据“资金流到哪,管理管到哪”的思想,尤其是要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如让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进度,据此有效地进行付款安排,当然这需要整个单位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配合。

(三)完善整套的项目管理体制

1.财政部门应严格立项、筛选、论证制度,组织专家组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审,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评审报告,并按规定程序申报,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

2.各资金使用单位在专项开展之前应制定尽量详尽的费用预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尽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3.注意信息传递。各资金使用单位在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加强业务 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度,及时安排项目资金。各财政部门也应奉公执法,不能无故滞留专项资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4.在项目完成后业务经办人员及时进行项目报销工作,并进行专 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形成专门项目决算,阐明形成预算和决算差异的原因,便于准确向财政部门汇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5.应根据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将项目结余资返还财政,不能私自挪作他用。

(四)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来控制专项资金支出

目前实施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而对于专项资金实施绩效评价应采取何种方式,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内容来确定。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污染治理,对其绩效的考核不仅看治理项目的建设完工情况,还要考虑所达到的社会效益以及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财政部门应通过绩效 评价机制调动各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立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奖惩。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五)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加强专项资金的项目管理是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前提和根本保证。财政资金管理部门首先对用款单位专项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筛选;然后根据各专项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的轻重缓急程度进行先后排序,并提供给预算部门;最后由预算部门结合财力情况进行预算安排或追加。从而减少或避免“先安排资金,后论证项目”等盲目预算的现象出现。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是指专项支出总额中各类专项的组合以及各类专项在整个专项总额中的比重,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其优化与否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 效地履行其职能。近年来,有些地方基本建设支出一直高居专项支出首位,其他项目比重均低于基本建设支出,这一分配模式,导致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因此各部门要在专项资金使用方面也要形成合力,健全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制度,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督查制度,制定本地区有关专项资金的相关制度,对专项资金实行全程跟踪管理,抓好日常监督,从严安排支出。以便更好地管好和用好专项资金。

(六)健全专项资金监控制度,规范依法理财行为

一是要建立切实有效项目管理制度,并从流程上规范化。制度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各资金使用单位通过建立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从资金的申请、下发、使用、报销结算的全过程进行制度规范,并完善相应的操作流程。二是要强化财政监督,加大财政监督执法力度。对各项专项资金不仅要进行财务收支情况检查,而且对资金运作全过 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项目计划落实、工程建设组织、项目施工质量、工程验收结果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检查要经常化与不定期或有针对性地突击进行相结合,查深 查透查出真实情况。对查出的问题要切实纠正,严肃追究责任。此外针对单位制度执行力普遍较弱的现象,各单位也可以通过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来鼓励大家遵照制度的要求执行,当然其前提是制度的制定应科学合理。

笔者认为,加大处罚力度,引入领导责任问责制,强化领导、财务人员管理意识,建立从政策控制、过程控制到效率控制的高效支出控制机制,强化对专项资金监督力度,坚持财政专项资金慎分配、重监督。在加强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以及有效开展绩效评价的 基础上,财政要把重心放到日常监督上来,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的监督;在财政内部建立专门监督机构的检查与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跟踪问效相结合、与预算编制部门相互协调的财政监督机制,使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贯穿于财政活动的全领域、全过程;使专项资 金管理规范化,最大限度地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二

财政专项资金是中央和省级财政部门及市县各级政府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其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 如公共事业发展目标、社会保障目标、农村及城镇医保目标等。它是相关职能部门代政府行使权力用于某项建设的资金。随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与深化, 各级地方政府对专项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多, 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 同时也显著提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 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免不了出现一些问题。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专项资金预算不合理

预算是在计划决策实施前, 就项目所需经费做的预测, 其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预测以对未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 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然而, 很多地方财政部门的专项资金预算只有总体指标并没有把会议费、招待费、差旅费、培训费等等可列的明细控制支出列出来, 这使得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存在很大的纰漏, 而且还出现了一些单位专项资金大量结余, 形成资金沉淀, 而另一些专项资金又供给不足, 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等现状。很多行政单位为了提高申报成功率和获得更多的预算, 出现故意谎报预算现象, 例如, 某区2010年项目支出实际预算安排1.8亿元, 而为了能获得更多预算使项目工作更容易开展, 2011年度单位上报项目预算5亿多元, 财政实际下达了2.07亿元, 远远大于项目实际预算。

(二) 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笔者通过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调查发现, 有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缺乏财务管理意识, 以致对财务人员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 并不是很了解具体的建设项目和目标决策。也就是说, 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并没有体现出对各建设项目事前和事中的辅助控制作用。财务人员因而无法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合理安排资金。

(三) 专项资金管理并未做到公开透明

行政事业单位的专项资金主要是为特定的项目准备的, 它具有专门用途。根据相关制度规定, 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和经常性经费的收支相区别, 对其进行分别核算, 并要公开专项资金的详细使用情况。但有的单位对专项资金并未做到单独核算, 更没有做到公开透明, 把项目经费与经常性经费混合使用, 是常出现的现象。很多用款单位领导和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专款专用意识, 认为反正都是财政拨的钱, 只要没揣进腰包, 只要是为单位花的, 怎么招都行。而且, 为了避免核算麻烦, 或者说, 由于把专项资金与其他预算开支混在一起使用, 财务人员在做账时, 出现剪不断理还乱的头疼现象, 有的行政单位就干脆不公布专项资金的使用明细, 只公布一个总的花费, 使财政开支不透明。因而有的行政单位出现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违规现象。

(四) 财政部门缺乏监管力度

按照《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相关规定, 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 在年终的时候, 集中花钱、突击采购, 有的还将资金结余提前拨付给尚未开工的项目。专项资金的滥用现状反映了财政部门对专款专用的监管缺乏力度。财政部门只是对金额较大的专项资金实行初步跟踪, 到了具体项目上, 看过具体项目预算方案之后, 对拨款资金便不再过问, 对于项目的具体花销, 到项目结束后还剩多少拨款, 都一概不知。按照相关制度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专项支出情况表和书面报告。但实际上很少有单位会主动上交专项资金用款报告, 财政部门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只要钱没有被揣进私人腰包, 就得过且过。

三、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 强化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意识

改革原有预算编制方式, 为切实提高预算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将零基预算编制方法运用到预算编制当中。将项目按照重要性和时间性进行排序, 以便合理分配财政资金, 不致使紧急项目因资金不足停滞, 而一些可缓一缓的项目却占用着财政资金迟迟不动工。各部门之间也应当加强沟通, 严格依据预算定额标准, 核定部门预算, 并且建立详细的收支账目体系, 以此来规范财政资金的分配行为, 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决策和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 针对上述提到的专项资金管理混乱, 财务人员未能参与到项目资金管理全过程的问题, 笔者提议, 要对财务室内部进行合理规范的分工和明确的岗位职责界定。并且, 财务人员要积极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当中, 建立项目资金支付明细表, 并对项目中出项的资金流进行统筹规划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当然, 财务人员工作的顺利进行, 少不了各行政单位对财务工作的支持, 和项目经办人员的积极配合。因此, 各行政单位应提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并在工作中不断给予支持。

(二) 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针对出现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措施, 是各地方政府常见的举措。对于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会出现的问题, 说明制度本身存在漏洞, 就有必要修改和完善这一制度。在专项开展之前制定详尽的费用预算并在项目过程中严格按照这一预算来执行, 是每一个资金使用单位应当严格遵守的准则之一。同时, 对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实行双监督制, 财务人员根据项目进展情况对资金进行管理, 这样就杜绝了一些业务人员因为私人利益, 谎报项目某项进展所需资金, 将多余资金装入自己的腰包。而业务人员也可以根据项目进展估计所需费用, 避免财务人员做假账, 将部分资金占为己有。完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 还应当明确申明项目结余要返还财政, 不能私自挪用或留为部门备用。

在完善管理体制的同时, 还应当加强法律监管, 对违反专项资金管理规定、私自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 制定严格的惩罚机制。对于惩罚制度, 很多省市都出台了具有地方特性的惩处措施。以四川省为例, 早在2007年四川省政府就出台相关惩罚机制, 四川省政府明文规定, 但凡在专项中违规违纪、私设“小金库”的机关, 按有关规定进行从严处置, 绝不姑息, 并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刑事追究。自四川省专项资金管理问题整改以来, 取得显著成效, 各地方政府不再谎报虚报专项所需资金, 并能自查自纠, 并与其他政府交叉监督, 形成了良好的专款专用氛围。

(三) 健全财政监管制度

(1) 将预算内拨款、非税收入等纳入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管理范围。 (2) 扩大监督规模。监督规模除了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 还应包括有专项资金投入的各类投资公司、技协、学会、培训中心等。 (3) 将部门业务管理权、财政资金管理权和人大审批监督权三权结合, 完善政府考核体制。 (4)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 把重心转向日常监督, 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环节、多形式的监督管理机制。结合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 从各个方面健全财政监督机制, 使财政活动的全领域、全过程中都伴随有专项资金的监督。

(四) 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根据不同的项目可以采用不同的绩效评价方式, 并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奖惩, 增加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如环保专项资金用于污染治理, 对其绩效的考核不仅可以参考治理项目建设完工情况这一指标, 还可以参考所达到的社会效益以及环保资金的使用情况等指标。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不仅可以使资金使用部门节约资金, 财政部门还可以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

专项资金支出结构是指各类专项资金在整个专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 它反映了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因此,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 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于专项资金总额在各个项目上的投入比重问题, 这就要各部门放下部门私心, 通力协作, 建立统一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并进行科学合理地定量分析, 计算出各项目资金所占专款总额的权重。获得权重之后还要加强对各专项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 完善项目过程中资金支付程序。

四、结语

就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实施现状来看, 存在的问题远不止文中所列这些, 如部门理财观念淡薄、会计核算不规范、上下串通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也时有发生。当然, 针对问题制定的对策也不只文中所列, 关键还是要在实践当中, 根据出现的问题, 来制定具体的对策。

参考文献

3.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1.家庭收入核实不准确。目前低保家庭收入核查主要依靠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调查的方式开展,并通过张榜公示等手段接受社会监督,但是现阶段居民隐性收入、隐性就业、人户分离现象普遍,家庭收入情况非常复杂,由于低保家庭收入项目和金额的不确定性,又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所以在测算收入中弹性较大,很难准确的测算低保户家庭收入,导致部分不符合低保标准的家庭享受低保。

2.动态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城乡居民居住地分散,加之近年来因旧城改造、城市拆迁、农村聚集区建设等原因使许多低保户已不在原址居住,造成一个居民委员会管理的低保对象居住分布在多个社区,要及时掌握纳入城市、农村低保对象情况,难度很大,不能保证对辖区内的低保人员进行全面专项复核,低保工作动态管理水平不高,导致部分已脱贫的低保人员继续享受低保。

3.未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由于城市农村低保申请人员信息资源未建立共享机制,加之缺少有效的信息采集手段和明确的法规或政策依据,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救助相关部门之间信息资源分散,很难准确界定救助对象。使城市低保对象的资料不够详细,导致了个别不该享受城市低保的人员纳入了城市低保范围和已去世人员还继续享受低保。

针对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明确收入测算标准,确保低保对象的准确性。

要制定明确的测算收入标准,细化测算方法,加强收入测算的可操作性,尽可能的做到准确测算低保家庭收入,确保低保对象的准确性;规范低保资金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的程序,严格审批把关,将收入低于保障标准的困难户及时纳入低保范围。

2.加强动态管理,确保低保资金合法高效使用。

严格落实低保工作职责,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对辖区内的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实行低保对象定期申报制度和家庭收入定期核查制度,做到低保类别清、致贫原因清、补差金额清、家庭收入清、家庭住址清。对家庭收入发生变化的保障对象,及时增发、减发、停发保障金,保证城乡低保资金合法高效使用。

3.加强部门协调,保证信息渠道畅通。

成立由公安、财政、民政、人社、住建、工商等多部门组成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小组,负责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实并出具相应的书面报告等。其次是各镇(街道)、社区要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按居住地划分管理对象,切实做到变化随时上报,资料随月运转,进出随月更新,低保户随居住地管理。

(作者单位:浔阳区审计局)

4.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四

【关键词】公共卫生;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部门的持续重视。仅仅就中央公共卫生这项资金来看,2006年国家就投入了222亿元资金,2010年,国家在该项资金的投入达到了1221亿元。不仅如此,各级财政部门也在逐年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也得到了资金的持续增加,但是,尽管我国从2003年开始,就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实施了项目管理,却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造成了影响,为保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并有效落实医改精神,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该逐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基层公共卫生部门的效能。

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内涵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就是各级财政部门运用预算安排、其他资金渠道来拨付指定项目或有其他用途,同时需要单独同有关管理部门来结报的资金。

关于这项专项资金的实用范围,财社[2010]311 号文件已经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资金的使用办法。在管理办法第十三条中明确指出:要将补助资金用在相关人员的支出和开展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需的耗材以及其他公用经费支出方面。在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也提出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来截留、挪用和挤占公共卫生资金。

二、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但对于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在具体落实公共卫生事业时,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具体为:

第一,资金监管不够到位。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资金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备,还没有具体建立、落实监管体系,同时也还没有摸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监管工作开展方式。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疏于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督导检查,对于资金使用绩效性的监管也不够到位。这就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例如,公共卫生资金没有完全用于公共卫生事业,有时被用于付医院人员培训支出,有时又被用于参加各种会议的差旅费等其他公用支出。

第二,由于资金下达不够及时,导致影响了预算的执行进度,进而导致了资金的结余较大。当公共卫生资金下达到迪庆藏区时间超过6个月时,资金滞留在县级财政,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原来项目的执行进度和工作进度。

第三,由于没有建立各项补助资金的二级明细对应账簿,导致了各项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不够清晰、明确,不能清晰反映各项专项资金运用的详细情况。同时有时相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账务处理采用以拨代支的方式,导致项目执行单位的往来科目对于资金收支的反映也不够明确。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够及时和完善。在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经费报销制度制定、物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和物资材料政府采购制度等制定方面,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虽然有相关的类似制度,但对于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监督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以上制定的更新时间也不够迅速,在个别部门实际工作中已经按新的政策、标准执行,但制度的更新还没有完全同步。另外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还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滞后,造成内部牵制机制不健全。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还未执行内控制度,各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

三、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要想迪庆藏区的公共卫生事业能够有序进行,我认为要采用以下办法加以改善:

1.建立专项资金监管制度,责任到人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迪庆藏区卫计委应该加强有关组织领导,逐步完善、更新各项财务管理、经费管理、物资资产管理等制度,逐步壮大监管机构、监管队伍,并针对具体工作内容制定监管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并落实各项监管措施。正如《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建立健全卫生资金监管工作机制的意见(试行)》提出的:一定要建立、规范财务运行的机制,要健全内部的控制机制,要强化监督的检查机制,并做到落实责任的追究机制、建立起学习的培训机制,同时建立起上报备案机制。

我们要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政策新的变化,做到把所有的专项资金都纳入到项目库管理中,把项目库与财政中期的规划衔接起来,对于未纳入项目库的项目,预算一律不做安排。除了新农合、基药补助、计生家庭奖励和基本公卫等一般转移支付及按既定政策标准来分配的补助事项之外,要把其他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合并为一个项目。同时我们要做到项目上下对应,结算资金在考核完后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也要做到在当月下达,保证资金管理的效率。

2.及时下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依据《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与核算办法的通知》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保证项目的支出与项目的进度保持协调和一致,不仅按时下达资金,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依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和会计科目,并建立各项专项资金二级明细账实行专账核算和备查账簿,并严格按照 11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来设置辅助性的台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认真执行云财社【2014】398号《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与核算办法》。另外,严格按照各项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和使用各级补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不得与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

同时,财务人员要与业务人员及时沟通交流,要避免因为对项目实施方案的不了解,从而无法对项目来进行准确的归项核算,甚至都不能对项目的支出范围来进行合理的界定,一定要做到避免造成超范围地使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

3.优化岗位设置,加强队伍建设

俗话说:谋事在人,以有为本。要想更好地落实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工作,就要拥有懂得财务工作的具体人员来进行专项资金的预算、调配。同时在岗位设置方面也要明确会计、出纳等岗位的基本职责,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依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安排适合的工作内容,只有落实人员管理,加强员工专业素质,鼓励财务人员职称考试,使其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并配合相关的监管才能保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合理运用,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5.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五

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特别是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后,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大幅增长,如何分配、管理和使用好这些资金,确保科学分配、规范管理和安全合法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前党和各级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加之有关部门强化了管理、监督力度,从总体上看支农专项资金分配和管理使用情况是好的。但审计中也发现当前支农专项资金在管理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项目点多面广,资金严重分散,且受部门分割条条管理和专款专用制度的制约,地方在支农资金的使用中很难有效整合,致使地方政府难以集中财力解决“三农”事业发展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影响支农资金更大效益的发挥;项目执行和资金拨付滞后,影响中央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一些主管部门(单位)受部门利益驱动或缺乏责任心,在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

一、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支农专项资金范围没有明确界定。明确界定支农专项资金的管理范围是加强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基础。新的预算支出科目,将财政扶贫资金列入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作为专项资金管理已明确规定,而其它支农资金则分别列入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支出科目中,一般将上级拨入特定用于农业专项工程支出的财政资金,纳入财政支农

专项资金管理,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资金等,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于上级拨入或地方安排列入农村公益事业、推广与培训、造林、防汛抗旱等科目的支农资金,是否纳入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没有明确规定。在目前实行部门预算中,有关农口单位取得的预算外收入中的专项收入,如防汛费、水资源费、育林基金、维简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虽按规定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但资金使用时,仍未作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这类资金占支农资金总量的份额大,涉及项目多,若不纳入专项资金管理显然有失公允,也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二)支农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规范。《预算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财政资金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有法可依的新时期。但是县市财政普遍困难,预算编制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决定了人员经费支出的优先地位。即在预算安排中,对于基本支出部分的人员经费按标准计算,公用经费按定额计算,之后视财力可能编制专项支出。也就是说,专项资金分配既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又缺乏硬性约束。预算安排只能保人员工资,保基本运转的前提下,再安排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既使安排也是杯水车薪。有些县市为应付人大或上级单位的检查,年初预算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年终调减或空列支出,使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法定预算受到人为因素影响,不能按法定程序预算和增加。形成有钱养人,无钱办事的吃饭财政。

(三)支农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违规违纪现象。近年来,从审计部门对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审计情况可以看出,支农专项资金使用中的违规违纪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专项资金没有实行独立核算,人员经费、公用经费、项目经费混合使用,严重挤占、挪用支农资金;二是改变支农资金投向,用于“面子工程”、“可视工程”;三是虚列支出,虚列项目,套取支农专项资金;四是以会议费、差旅费、考察费等名目挤占专项资金项目管理费;五是财政迟拨、滞留、占用专项资金用于资金调度;六是支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损失浪费严重。

(四)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弱化。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多,加之部门之间难免存在不协调现象,重复申报项目,重争取项目,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管理;财务核算不规范,尤其是在乡村一级,无会计帐薄,无专人核算,更无合法的原始凭证记载的“包包帐”较多;监督管理单位专项性的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检查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的出台往往滞后,难以起到强化专项资金管理的作用。

(五)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财政支农资金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入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要求,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十分严重。从目前情况看,一是农产品流通领域和生产经营性项目占用支农资金数额较大,基础性设施、公益性建设投入较少;二是从每年财政决算数字来看,随着财政支农资金逐年上升,用于非生产性的农林水事业费支出比例也逐年上升,相反用于生产性的支出比例下降。非生产性的农林水事业费结构中人员机构费用飞速上升,业务费用增长缓慢,农

业事业的发展普遍存在着资金短缺的矛盾。三是在资金安排上仍然存在“撒胡椒面”现象,大项目少,小项目多,项目分散,支农资金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科学合理界定支农专项资金范围。明确界定支农专项资金范围,不仅是核算问题,重要的是财政管理问题。只有统一口径,才能达到有效监督的目的。建议在农业、林业、水利和气象支出科目中,应根据资金性质,严格分清基本支出与支农专项支出的界限。财政基本支出是指按规定的定额确定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支农专项支出是除基本支出外的地方财政预算安排(包括预算内、预算外)、地方追加、上级拨入等都应作为支农专项资金管理。对支农专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既有利于用款单位的核算管理,也有利于财政、审计部门对支农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

(二)严格部门预算制度,细化支农专项资金编制。实行部门预算,就是为了更好的健全和强化预算管理职能,使预算编制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增强预算透明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将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等环节全部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轨道,有效防止预算分配中不规范行为。对支农资金的投入要严格按照《农业法》的要求,“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使支农资金在来源上得到保障。部门在申报支农项目时,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提出项目效益目标,技术指标,预算标准。财政部门将所有申报项目纳

入项目库管理,实行备选项目择优排序制度,提高项目成功率。财政预算安排资金要注意细化到具体项目,防止挤占挪用。要严格部门预算考核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预算反馈制度,以明确责任。对部门预算工作富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支农专项资金使用中发生浪费严重或挪用等问题的违规单位或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建立支农专项资金项目责任追究制度。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不管是在资金拨付环节或是项目资金使用环节,都必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理顺财政部门管资金,主管部门管项目的双约束机制,明确双方权力与责任。财政部门要规范拨款程序,严格遵循“一支笔”签批制度,完善监督稽核手续,权力到人,责任到人。项目主管部门对已审批的项目必须实行公示制,定期把项目建设情况和内容公布于众,以便于接受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对完工项目实行验收制度,严格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做到项目未完不换人,不验收不换岗,强化项目责任单位财经纪律观,将每一项目专款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对于审计查出的违规行为,上级单位不能以减少项目资金,审计部门不能以单位罚款作为一种处罚手段,形成惩罚对象的偏差错位,最好的解决办法是直接追究当事人责任。

(四)明确财政支农投入范围,支持“三农”重点。随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内容的中央每年“一号文件”出台,财政支农的重点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主题进行,在公共支出框架下,一是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包括农村交

通、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二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气象、病虫疫情监控投入,完善自然灾害预测体系,四是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的引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可采取贴息贷款或奖励等方式间接支持。

(五)完善支农专项资金报账制。财政支农专项资金应严格执行财政支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报账制管理,财政部门负责支农资金收支管理和监督检查,农业项目主管单位负责项目实施管理,检查验收和项目工程支出审核,农业项目实施单位作为支农资金的报账人,负责资金报账的日常核算和管理工作,项目实施单位将原始凭证和原始凭证登记表及有关项目的附件报主管部门签字,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才能报账办理拨款。

6.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六

一、引言:

煤炭企业迅速发展壮大,管理者一味的要求赚钱,却因小失大。资金管理已成问题,如何提高资金效益、改善资金结构,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流是当前推动煤炭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

二、研究综述:

(一)预算管理制度有名无实,资金管理制度有章无序。

(二)资产负债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资金周转困难。

(三)监控力不足,资金散乱,三、调查工具与实施:

通过对陕西省神木县的煤炭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对其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数据分析如下

四、结果与讨论:

五、对策与建议:

六、结语:

七、参考文献

罗焰,江西师范学院

7.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七

1. 1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

各地为更好地管理专项资金, 专门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但管理办法中的通用性内容较多, 而较少考虑各单位的实际情况, 因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出现矛盾, 表现为实际操作难以按制度执行。由于缺乏标准, 一般凭感觉按照习惯进行操作, 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另外, 我国的专项资金供应制度不健全, 缺乏统一的专项资金审批标准, 很多不必要的支出也被列入专项资金当中, 并能审核通过, 埋下私自挪用和占用专项资金的隐患。

1. 2项目的预算及申报管理不规范

预算及申报管理不规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有些单位在进行项目预算申报时, 为争夺项目和更多的专项资金, 未对概算、预算和立项进行可行性论证就直接上报, 并不按轻重缓急进行预算申报。②下达的项目资金预算文件比较粗略, 除对少数项目的费用进行细化之外, 很多仅限于项目的名称以及金额, 有些即使有具体项目, 但并未有较为细化的项目预算, 导致财政部门和监督管理部门缺乏核算、监督及评价依据。③项目的申报缺乏前瞻性, 表现为有些项目在年初并未纳入申报范围, 但由于各种原因又在年终紧急申报, 造成预算追加项目增多, 原有的预算计划被打乱。一些单位的项目还未获得批准便已开始实施, 致使上级部门和财政部门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另外, 由于对项目的运行情况缺乏科学的编制和预测方法, 致使 “零基预算”难以真正实行[2]。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随意性较大, 造成一些单位有大量的资金沉淀, 而一些单位的资金供应又不足的现象。

1. 3财务管理较为混乱, 会计核算不规范

在进行政府投资建设时, 行政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财务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 一些单位并未按照 《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使用会计科目以及会计核算。一些单位并未设立单独的基本建设财务账, 而将基本建设项目的收入和支出作为行政经费进行核算, 且按照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 《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使用会计科目[3]。 造成建设成本难以准确核算、资金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度等难以准确反映等。从而造成资金挪用、挤占、截留、浪费等情况。一些建设工程已经完工并已交付使用, 但却迟迟未进行工程决算, 导致财务部门不能将固定资产入账, 造成工程投入无结果的情况, 严重的还会导致固定资产流失的现象。

1. 4财务对专项资金缺乏有效的制约, 监管力度不足

按照规定, 财政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跟踪监管, 行政事业单位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汇报资金使用情况, 但在实际操作中, 单位真正贯彻执行的却很少。财政部门大多只将资金下拨下去, 对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如一些单位为不上缴款项结余资金, 在年终时进行大采购或突击花费, 或提前拨付一些还未开发的项目支出。造成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率低、浪费等问题。财政部门对用款单位的监督方式相对滞后, 表现在事前事中监督少, 事后监督多; 日常监督少, 专项性检查多; 全方位监督少, 对某一环节检查多等。另外, 对一些不按规定执行预算的情况, 并未给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如一些单位随意改动资金支出用途的行为, 财政部门只要求其今后予以改正和杜绝, 而并未作出实际性的惩处, 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财政部门的监管权威性, 并助长了一些单位对专项资金的浪费、挪用等现象。

1. 5资金实际使用与预算严重脱节

资金实际使用与预算脱节现象表现在: ①无论项目是否批准通过, 前期使用的经费都会在经常性经费中列出作为支出, 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经常性经费的份额。②有些资金一时难以到位, 有些甚至到项目完结后才可能到位, 在此过程中唯有项目经费支出, 导致项目经费频出红字, 难以维持正常的结算和周转。③一些项目立项后, 款项也随之到位, 但实际条件发生变化或一些项目是为争取资金而立项的, 并没有实际支出, 然后到位的款项会转化到单位的其他收入或挪用到其他项目中。④在项目完结后, 一些单位有资金结余而不上交, 或将其转入经常性经费中。 以上脱节现象都会给财政部门核算专项资金带来很大困难, 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预算编制的控制功效。

1. 6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违规现象严重

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 但专项资金的使用和核算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违规情况。如在很多单位形成一种不良风气, 就是不管轻重缓急, 尽量争取项目资金弥补单位经费不足的现象, 或将日常的工作经费, 如加班费用、招待费用、出差费用等也作为专项资金支出进行报销。另外, 还有一些单位根据专项性质, 将日常的维护费、陈设费、设备采购费等作为专项资金支出, 形成隐形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 更有个别人员利用管理漏洞进行贪污活动, 给行政事业单位及社会造成经济损失。

1. 7决算环节和绩效评价不够完善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 决算环节还不完善, 表现在项目结束后, 财务部门仅会对单位上报的各类报表从数字上进行较为简单的汇总, 正式的结算体系尚未形成。另外,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控制意识和绩效评价体系, 部门预算并没能对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做详细的说明和记录, 尤其是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没有标准依据进行综合评价, 从而出现同类项目在不同单位的专项资金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造成资金不合理现象频繁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资金浪费和超支等现象。

2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2. 1健全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体制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 做到科学规范管理。用好、管好专项资金, 建立专项资金跟踪反馈制度, 若项目在一定期限内仍未启动的, 要求使用单位应给予说明, 根据原因说明对项目进行合理调整。建立并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对专项资金的全程进行规范管理, 包括资金的申请、使用、拨付、结算、核算等。对于预算之外的资金, 应明确其性质, 按规定纳入财政管理决策, 作为财政性资金, 而并非单位或部门私自拥有的资金。为更好地管理预算, 可建立如下模式: 建立预算编制, 并统一预算编制程序及表格; 结合单位的发展规划以及下年工作目标或任务, 编制下年度的预算; 优先考虑必须实行的项目, 对预算资金进行合理使用。

2. 2预算编制细化以增加预算编制的透明度

对预算编制进行细化可增强预算的透明度, 使预算的每一笔款项支出能够更好地落实, 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并避免和减少资金浪费的现象。可建立项目库, 确定同类用款单位或者同类项目资金支出标准, 并将其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另外, 为使专项资金的预算能够真实反映资金的使用结构以及最终用途, 应严格控制好专项资金中在人员经费中的使用比例, 对于难以避免的人员经费, 可以每年调整基本支出中包含的人员经费标准加以解决, 以上措施可以提升预算编制的权威性。

2. 3强调财务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意识

鉴于一些财务人员责任心不强, 对专项资金管理不严的情况。应首先强化财务人员的管理意识, 并注重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明确财务人员职责, 并使其具有全面参与资金的控制权和使用决策权。为实现财务职能, 应对财务内部进行岗位职责界定以及分工规范, 使财务人员参与专项资金的全过程, 让财务人员得以及时掌握项目进度, 以便进行有效的拨款安排, 实现对资金的统筹规划。 特别应加强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 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4强化监督管理以提升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财务部门负有监督管理专项资金的职责。监督管理范围包括非税收入、预算内拨款、财政承诺担保负债等。 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财政部门监督应摒弃事后处理的套路, 而应将重点放在日常监督上, 从多层次、多环节入手以实现全方位的监督。对于每一个项目的实施, 应由有关部门联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制定可行的资金使用方式和管理办法。财政系统内部可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对专项资金进行日常检查和跟踪, 并注意与预算编制部门相协调, 实现对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真正贯彻于资金活动的全过程。

2. 5健全专项资金绩效绩效评价体系

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指的是考核部门公共服务使用的资金以及效率情况, 并比较项目间的社会成本效益, 以及对单一项目或不同支出组合所产生的社会价值等进行比较分析, 做出综合评价的体系。在实行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时需要资金核算给出的会计信息, 同时绩效评价又能有效促进专项资金的规范化核算, 从而规范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见, 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以及规范会计核算、 优化资金的结构、促使使用单位树立节约资金的意识。另外, 应根据不同的项目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价标准,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资金审批的重要依据。

3结论

综上所述, 为规范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应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革, 使专项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郭继锁.浅析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政府法制, 2011 (31) :59.

[2]李建霞.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管理学家, 2013 (11) :43-44.

8.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公共卫生;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公共卫生事业作为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得到了中央省市部门的持续重视。仅仅就中央公共卫生这项资金来看,2006年国家就投入了222亿元资金,2010年,国家在该项资金的投入达到了1221亿元。不仅如此,各级财政部门也在逐年增加对公共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也得到了资金的持续增加,但是,尽管我国从2003年开始,就对公共卫生项目资金实施了项目管理,却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对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造成了影响,为保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能够得到合理使用,并有效落实医改精神,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该逐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基层公共卫生部门的效能。

一、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内涵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就是各级财政部门运用预算安排、其他资金渠道来拨付指定项目或有其他用途,同时需要单独同有关管理部门来结报的资金。

关于这项专项资金的实用范围,财社[2010]311 号文件已经规范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于资金的使用办法。在管理办法第十三条中明确指出:要将补助资金用在相关人员的支出和开展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需的耗材以及其他公用经费支出方面。在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也提出了: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来截留、挪用和挤占公共卫生资金。

二、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但对于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来说,在具体落实公共卫生事业时,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具体为:

第一,资金监管不够到位。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资金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备,还没有具体建立、落实监管体系,同时也还没有摸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监管工作开展方式。同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疏于对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督导检查,对于资金使用绩效性的监管也不够到位。这就导致了以下情况的发生,例如,公共卫生资金没有完全用于公共卫生事业,有时被用于付医院人员培训支出,有时又被用于参加各种会议的差旅费等其他公用支出。

第二,由于资金下达不够及时,导致影响了预算的执行进度,进而导致了资金的结余较大。当公共卫生资金下达到迪庆藏区时间超过6个月时,资金滞留在县级财政,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医疗卫生机构对于原来项目的执行进度和工作进度。

第三,由于没有建立各项补助资金的二级明细对应账簿,导致了各项补助资金的使用范围、标准不够清晰、明确,不能清晰反映各项专项资金运用的详细情况。同时有时相关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账务处理采用以拨代支的方式,导致项目执行单位的往来科目对于资金收支的反映也不够明确。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不够及时和完善。在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经费报销制度制定、物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和物资材料政府采购制度等制定方面,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虽然有相关的类似制度,但对于制度的实施和执行监督方面有待提高。同时以上制定的更新时间也不够迅速,在个别部门实际工作中已经按新的政策、标准执行,但制度的更新还没有完全同步。另外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还未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财务管理滞后,造成内部牵制机制不健全。有的医疗卫生机构还未执行内控制度,各医疗单位财务管理存在参差不齐现象。

第五,岗位设置不够合理,甚至出现了不相容的岗位还没有相互分离的情况。基层卫生机构的人才短缺,管理方面也较为粗放,财务人员的从业资格不够严格,专业综合业务素质低下,中高级职称会计人员缺乏,出纳、会计的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医用耗材的管理也缺乏专人,甚至出现需要时直接向商家打电话要货的情况,并用签字收货单来与财务结算,缺乏相关的监管。

三、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解决对策

鉴于以上问题的出现,要想迪庆藏区的公共卫生事业能够有序进行,我认为要采用以下办法加以改善:

1.建立专项资金监管制度,责任到人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迪庆藏区卫计委应该加强有关组织领导,逐步完善、更新各项财务管理、经费管理、物资资产管理等制度,逐步壮大监管机构、监管队伍,并针对具体工作内容制定监管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并落实各项监管措施。正如《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建立健全卫生资金监管工作机制的意见(试行)》提出的:一定要建立、规范财务运行的机制,要健全内部的控制机制,要强化监督的检查机制,并做到落实责任的追究机制、建立起学习的培训机制,同时建立起上报备案机制。

我们要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政策新的变化,做到把所有的专项资金都纳入到项目库管理中,把项目库与财政中期的规划衔接起来,对于未纳入项目库的项目,预算一律不做安排。除了新农合、基药补助、计生家庭奖励和基本公卫等一般转移支付及按既定政策标准来分配的补助事项之外,要把其他专项转移支付的资金合并为一個项目。同时我们要做到项目上下对应,结算资金在考核完后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也要做到在当月下达,保证资金管理的效率。

2.及时下达资金,做到专款专用

依据《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与核算办法的通知》内容,这就要求我们保证项目的支出与项目的进度保持协调和一致,不仅按时下达资金,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依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设置账簿和会计科目,并建立各项专项资金二级明细账实行专账核算和备查账簿,并严格按照 11 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来设置辅助性的台账以便能够及时发现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认真执行云财社【2014】398号《云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与核算办法》。另外,严格按照各项专项资金实施方案开展工作和使用各级补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不得与任何形式截留、挤占和挪用补助资金。

同时,财务人员要与业务人员及时沟通交流,要避免因为对项目实施方案的不了解,从而无法对项目来进行准确的归项核算,甚至都不能对项目的支出范围来进行合理的界定,一定要做到避免造成超范围地使用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

3.优化岗位设置,加强队伍建设

俗话说:谋事在人,以有为本。要想更好地落实迪庆藏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工作,就要拥有懂得财务工作的具体人员来进行专项资金的预算、调配。同时在岗位设置方面也要明确会计、出纳等岗位的基本职责,进行明确的职责划分,依据不同的岗位特点安排适合的工作内容,只有落实人员管理,加强员工专业素质,鼓励财务人员职称考试,使其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作用,并配合相关的监管才能保证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合理运用,实现预期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有效能,我们就要提升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要能够经得起各方面的监督,同时要以群众利益为先,通过建立各项专项资金二级明细账、资金监管、优化岗位、重视人才培养等方面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持续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公共卫生项目支出绩效考评暂行办法[Z],2008(4).

[2]于梅,于润吉等.对财政专项墓金执行进度太慢的分析和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2008(l).

9.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九

【摘要】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步转向集约型。在这种经济环境中,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迫切的任务。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资金始终是一项值得高度重视的、高流动性的资产,因此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国美的经营模式出发到处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进而说明了国美在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国美资金管理方面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国美 经营模式 资金管理

一、国美的经营模式

1、薄利多销,树立品牌

国美的经营定位就是“薄利多销”,靠大批量地销售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从而赢得利润绝对值的提高。

低价销售是国美最有力的竞争武器之一,首先,国美在全国拥有70余家连锁商城,年销售能力达到100亿元,厂家给予国美的价格和其他政策的优惠自然比其他商家大;其次,国美直接与厂家贸易,抛开一切中间商,免去了一切中间环节和费用,降低了成本;第三,国美采取特有的招标采购、买断、现款现货等供销方式,大批量进货,单次定货达到亿元,节省了厂家的宣传、营销费用,从而也得到了厂家更优惠的价格;第四,国美的规模效应和企业定位使国美可以极大的降低自身的经营成本。国美薄利多销的目的在于树立品牌,家电销售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关于顾客的知识和信息,二是顾客的品牌忠诚。

2、更新业态,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是一种新兴的业态,具有规模效应。规模经济几乎可以表现在一个企业经营的每一职能环节中,如制造、采购、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网、销售能力的利用以及分销等,对于家电销售业而言,它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采购上。国美因其巨大的销售能力成为各个家电企业合作的首选对象,这样,国美因为巨大的规模而拥有了单个百货店不具有的规模优势。

3、把握终端,参与市场定价

厂商之间的“定价权之争”,究其根底是“利润分割之争”。因为,价格是影响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商业竞争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中国的市场上,以前商业资本是很弱小的,长虹、TCL、康佳等众多的生产企业,其年生产量均在百亿元以上。而商业企业由于受地域和行业的限制,销售规模和企业实力与生产厂家比较就要弱小得多,因此“定价权”多掌握在上游厂家手里。随着国美这种全国性的大型家电连锁企业的出现和不断成熟,商家在家电的零售价格上也有了一定的发言权,商家可以通过包销、定制等方式来直接影响价格。

4、供销方式创新

国美所倡导的“包销”、“定制”、“招标采购”等新型营销模式引导了我国商业的发展趋势。它与传统的代销制存在显著的区别,商家以承担风险的方式获得企业更大的让利,实质上是商家利用自己销售终端的优势,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定制有其优势:定制的产品综合了生产厂家与零售商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判断,从而使其市场适应性更强,销售速度更快;厂家根据订单计划性地生产,零售商根据约定的供货情况计划性地组织销售,最大程度地缩短了商品的在库期及周转环节,使厂商的资金利用率得以提高;生产厂家和零售商的各种资源(品牌、信誉、销售人员和网络渠道、广告宣传、物流等等)得以最大化的结合,减少浪费,降低了成本。

招标采购,一方面,对厂家来说,现款现货,规模采购,使厂家的生产更具计划性,规避了产品积压的风险。同时也节省大笔的宣传推广、产品促销和人员管理费用,使面市的产品成本更低,从而更有竞争力。另一方面,零售商对市场的了解更直接、更快捷,及时为消费者提供多种质优价廉、性价比可靠、满足其

真正需要的产品。而且,规模采购现款现货,低价销售,最终受益的还将是消费者。

连锁经营作为现代商业制度的创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被批发、零售、餐饮、服务等行业广泛采用,并取得积极成效。国美电器采取的经营组织形式是同一业态的多店铺连锁经营;而采取的连锁类型是门店均由总部全资开设的直营连锁。各分部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实行统一管理,而各门店的经营管理由所辖分部具体实施。1998年国美电器认真总结了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学习、吸收国内外连锁经营成功经验,制定了国美电器直营连锁经营规章制度——《国美经营管理手册》。在以后的发展中,国美电器每前进一步,都没离开直营连锁规范化的操作,为使复杂的商业活动简单化,总部规定国美电器所有人员都必须执行岗位职责,严格执行直营连锁经营的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统一调动资金、统一经营战略、统一培训人才、统一引进新产品、统一服务标识、统一与金融界和制造业打交道、统一使用识别系统和运用整体性事业等,为国美走向区域、走向全国连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国美电器为使今后发展的直营连锁店铺能充分显示国美品牌形象,在每一分部所在城市建一家旗舰店,如大连国美电器的旗舰店选在大连最繁华的胜利广场;宁波国美电器旗舰店选择在寸土寸金的天一广场。现有国美电器旗舰店的建立,标志着国美电器连锁店建设提高了档次,经营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从容自若地展示连锁专业店企业形象,树立品牌,也标志着国美电器连锁经营发展进入了更加规范化的时代。

二、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的必要性

在国美发展的历程中,,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的始末,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等一系列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集中表现。只有抓住资金管理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措施,疏通资金流转环节,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加强资金的管理及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企业供产销环节,是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也是资金运动的主要环节。

管住资金,可以管住企业的大部分经营活动。因此,必须对全部资金和处于各周转环节的流动资金进行经常性分析,及时掌握资金的使用情况,保持企业财务上的流动性,维持企业的偿债能力。

2.加强资金管理和控制,能有效地防止舞弊。

司需要警惕。投资者如结合经营性现金流的变化情况来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可以更好地判断公司业绩的可持续性。现金的流入量与流出量就好似一家企业的脉搏。专家们都知道,公司要生存下去,充足的现金流量是唯一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某大型零售企业以利润指标考核为主要管理模式的公司,在对所属单位完成利润指标的前提下,其资产项目的完好性和现金流量的良性运行等状况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致使有些单位需要新增资金时,提供的是“可批性报告”,一旦获得资金,具体实施结果同报告相差甚远,或者为使实施结果与报告相符,甚至提供虚假报告。所属单位完成利润指标得到嘉奖的同时,集团公司不但浪费了大量现金,而且因为没有对现金流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控制,导致决策的失误。

(三)资金流转的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

以往的管理体系中资金管理功能主要是对资金的事后核算,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的客观反映和监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希望能及时追踪和分析企业的支出、成本、收益的来源。从财务角度看,成本、费用是资金的耗费,收入、利润是资金的来源。资金的管理应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核算流转过程的全面控制。

所有者对企业、母公司对子公司、公司管理层对各资金流转环节存在着监督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现象,擅自挪用转移资金甚至侵吞国有资产等问题突出。尽管设置了一些监督职能,也制定了内部控制制度,但往往违反制度的首先是企业的管理层。一些企业在重大投资等问题上还没有形成或已经形成但并不执行有效的决策约束机制,资金的流向与控制脱节。不少母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虽然实施了资金统一管理模式,强化了预算和计划,但针对子公司资金投放使用过程控制管理的措施却较少,加大了财务风险。还有一些企业领导对自身家底财务状况说不清,而财务人员对经营情况又不甚了解,且处于从属地位,常常只能按领导的意图处理账务问题,使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监督流于形式。

四、企业现行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和结算中心制度,实施资金的集中管理 1.国美电器的资金必须集中管控

集中管理可以使分散的资金快速回拢,一方面保证了资金安全,另一方面增大了沉淀规模,从而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具体操作上,总部资

监督约束机制,使预算取得实效,资金流信息真实的保障。公司应建立内部预算审计监督机构,配备专门人员,确立其地位,明确其职能,并健全内部审计监督考核制度,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要加强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和重大经营决策执行情况的过程性审计和监督,内部审计主要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和实际运行效果的审计,外部审计主要是对其财务报表、账目、凭证等的合规性进行审计。进一步加强资金周转各环节的可控性。这是对推行全面预算监督管理的补充。企业要树立“钱流到哪里,管理、监控就紧跟到哪里”的观念,将现金流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高度重视企业的支付风险和资产流动性风险。严把现金流量的出入关口,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各个环节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严格管理。监控的重点包括:资金收入方面应收款项是否应收未收或缓收,处置资产的审批及款项收回等,当期的实际资金收入与预算收入差异及原因;资金支付方面应付款项是否存在支付风险,大额资金的立项、审批、支付是否合规,当期的实际资金支出与预算是否存在差异。

(三)大力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以电子结算系统为平台 1.以电子结算系统为平台

为了加强资金管理及控制,以电子结算系统为平台,成功开发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将预算管理模块嵌入资金集中管理电子结算系统,将资金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管理。公司根据资金预算及预测的下月生产经营、建设项目资金收支情况,25日前编制次月资金预算并录入电子结算系统,编制的月度资金预算需预测资金支出的类别及具体支出项目;计财部(处)27日前审批所属单位次月的月度预算;公司财务部30日前审批、下达次月的月度资金预算,公司按照审批的资金预算组织实施。对执行过程中需要追加预算的,应提前三天按照三级审批权限依次报批,经批准后执行;追加预算的应提供公司批准的支付资金书面证明。2.确保了电子结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资金集中管理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机构由信息中心、财务部门组成,具体:财务部是电子结算系统运行的主管部门,负责建立、健全电子结算系统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确保电子结算系统的日常收支结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信息中心是电子结算系统维护和监控的主管部门,负责电子结算系统硬件设备、网络及通信设备的维护和监控,提供日常运行服务和运行技术支持,确保电子结算系统外部环境的安全及稳定运行;使用电子结算系统的成员

收入户资金1.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9亿元;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公司资金资源配置效率和财务监控能力,提升公司财务管理水平。

五、总论

通过对国美电器的资金管理的分析,让我充分感受到资金管理工作应涉及到企业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不只是体现在企业营运这个层面,更应被提到战略的高度;无论是从当期营运价值来看,还是从未来成长价值来看,资金管理都会产生决定性影响。企业管理者应重视资金的管理,真正把资金视为维护企业的生命线,讲求资金的使用效果,把有限的资金合理地用到经营中去,实现企业资金运动的良性循环,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使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2](21)

[3][4](7)

[5]谢晓霞 温建清 《金融经济·学术版》 2010年第11期

[6] 武晓虹.论企业资金管理与风险防范.商场现代化 2010年第11期 [7] 王勇.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界2010第2期.浅谈如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J].冶金财会,2008,(4)

10.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十

find funds audit environmental project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作者:许海霞

工作单位:安徽凯吉通会计师事务所 所在省市:安徽省合肥市 邮政编码:230022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环保项目资金审计发现的几个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管理建议,以促进环保项目资金安全、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several main problems found in audit of funds environmental projects, and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finally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management, use and management of effective security, projec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unds.关键词:环保专项资金、审计问题、管理建议

Keywords: special funds, environmental audit, management suggestions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由单纯注重GDP增长向注重绿色GDP转变,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资金较以前明显增长,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环保专项资金支出比重逐年攀升,为提高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环保专项资金的管理尤为重要。在此,对当前环保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以规范环保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环保政策贯彻落实。

1、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项目久久未建,专项资金闲置或浪费

项目申报时可行性研究考虑不周,待项目批准专项资金到达地方财政专户后,项目申报单位却因为城市规划、新农村建设、配套资金不到位、单位搬迁、征地问题、配套设施未按期建设、招投标程序不善等原因,导致项目建设搁置,不仅远低于应有的进度,有的单位甚至无法进行建设,导致财政补助专项资金闲置在专户,或者已支付给各项目建设单位,造成国家资金的浪费。

1.2 财政资金未按照项目进度支付给各项目单位或施工单位,资金使用效益较低

财政资金支付的控制较为宽松,有的项目建设单位虚报项目进度,或通过各种不正常的关系提前取得专项资金,取得项目资金的建设单位却由于各种原因,项目一直未建或进度非常缓慢,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甚至有的项目单位因与公司正常费用混在一起,将获取的专项资金先挪作了他用。1.3 存在虚报项目、虚报投资额或用已完工项目申报,骗取、套取国家资金 1.3.1 有的环保项目属于申报前已完工工程,为套取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再以此项目名义申报,用国家奖励资金作为已完工项目资金归垫;

1.3.2 有的项目已享受其他专项补助资金进行建设,但又以该环保项目名义重复申报;

1.3.3 有的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建设内容完全不同,虚报项目;

1.3.4 有的项目建设单位获得财政补助专项资金后,不做设计和概算,实际建设规模远远低于预算规模,也远远低于财政补助专项资金金额,不仅自筹资金不到位,还存在虚报项目投资额行为。

1.3.5 有的项目虽然履行了政府招投标程序,但现场实际完工工程量明显偏小,远远低于实施方案中应完成的工程量,使得财政补助专项资金与实际工程量不配比。

1.3.6 有的畜禽养殖企业申报的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与污染治理项目,但未见存栏畜禽,更未见规模化畜禽养殖,骗取、套取国家项目资金。1.4 挪用项目资金

有的项目为甲单位申报的污水处理项目,但实际建设却变更为乙单位的技改项目,而乙单位的技改项目已经享用了其他资金,项目建设主体和项目建设内容

发生了较大变更,却不履行任何报批手续,涉嫌挪用项目资金;有的项目以实施水污染防治为名,通过编造拆迁协议等,套取银行贷款挪作他用。有的将项目资金张冠李戴,一种情况是项目申报单位领到专项资金后,没有专款专用,而是挤占挪用,甲款乙项目用,甲款乙单位用,还有一种情况是部分项目审批部门和少数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以专项名义为家乡或其他单位下拨资金,这在中小项目资金审批过程中表现较为突出。1.5 擅自变更工程建设主体、建设内容

有的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与项目申报建设内容有较大差异,有的是因为自筹资金不到位致使申报建设内容无法全部完成;有的是因为项目管理原因,在合同书上没有明确项目建设的详细内容,将项目打包建设,导致实际建成的项目与申报项目有差异,但项目建设单位却还浑然不觉,支付了全部工程款;有的项目建设原申报为工业技改项目,但由于单位搬迁等原因,原技改工程变更为新建工程,虽最终都完成了项目的建设,但实际建设内容却与申报时的建设内容差异较大;有的项目申报单位迟迟不动工,主管部门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由主管部门亲力亲为,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工程管理等均由主管部门即项目监管部门完成,如此一来,项目监管单位变成了项目实施单位;等等。1.6 项目建设没有履行招投标程序

有的项目申报单位没有履行招投标程序,自行选择施工单位协议签订施工合同、监理合同、设备购买合同,如此操作可能影响合同金额的公允性,有的单位甚至与施工单位串通,签订真假两份合同,假合同用于对外审计检查用,真实的合同用来做工程实际结算用。

1.7 项目财务核算不规范,违反财经纪律

有的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将资金下拨各项目单位后,又想方设法“回收”一部分,即所谓的“明扣”或“暗扣”,一是采取有偿服务,以咨询费的名义从项目申报单位收回部分资金作为日常经费的补充、设“小金库”甚至被某些个人占为己用;二是主管部门以审查、监督等名义在项目申报单位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并间接地“回收”国家专项资金。有的项目建设单位财务核算不规范,有的未对项目进行独立设账或备查账核算,大额现金支付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只有简单的手工式流水账,而未见任何发票、付款凭证、会计记账凭证,有的以现金收据代

替发票,有的项目虽设立专门的账簿核算,可核算凭证体现的建设内容却与项目实际建设内容无关,有的项目专项资金由地方财政局直接与施工单位结算,但自筹资金账务处理存在以上现象,这不仅违反了的相关制度的规定,还对付款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产生了质疑。

2、环保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1 目光短浅,缺乏长远意识

各级政府、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重视争取专项资金和项目指标,一味的追求政绩,甚至对各单位和行政主管部门业绩和领导任期考核主要以争取项目和资金多少为依据,而对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不够。2.2 缺少对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的跟踪审计和绩效评价

对于各行政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单位上报的各类报表更多的只从数字上简单堆砌而成,用于应付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和评价指标,弄虚假合同、虚假财务资料、决算资料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没有从国家财政资金角度加以分析和利用,资金是否有效合理的使用,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是否改善了环境,是否治理了污染,缺乏评价标准以及相关专项资金的归纳和总结,出现在安排不同类型的项目实施单位使用同类专项资金时口径和标准不一的问题,使得项目用款单位在取得环保专项资金上出现不平等现象。2.3 项目资金缺少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地方财政支出监督滞后,有的地方财政控制偏左,每一笔进度款层层上报,层层卡壳,有的工程早已完工,但工程进度款却还迟迟未付,严重束缚了项目实施单位对改善环境的积极性;有的地方财政控制偏右,工程还未开始施工,就拨付了全部工程款,而项目实施单位却迟迟未实施项目,使得专项资金被项目单位暂时挪用他处,或者是有的项目虽实施,但未独立设账规范核算项目的收支情况。财政监督的方式方法落后,大搞突击性、专项性检查,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事前、事中监管少。

2.4 分配专项资金的职能部门交叉、重复

同一项专项资金分多个部门实施,有的项目单位避开环保部门的审核,直接从财政申请资金,形成资金来源渠道多、投入分散的状况,因此对环保专项资

金不能有效的监管;有的项目单位针对同一个项目已经申请其他部门的专项资金,却又利用现如今的信息不对称,在环保部门又申请环保专项资金,出现了一个项目重复使用了国家专项资金的问题。

2.5项目实施单位配套不到位、地方财政配套不到位

项目申报单位有政府、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政府和事业单位由于供养人员多,负担重,自筹资金能力弱,各企业单位也不愿意大力自筹资金用于项目建设,项目单位在申报项目时虚报配套资金规模,并且专项资金与自筹资金相结合完成项目建设,但等项目专项资金审批下拨后,仅就下拨的专项资金量身定做项目的实施方案,而申报的自筹资金却抛之脑后。

3、环保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建议 3.1 建立项目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管理和控制制度,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基础。用制度管事、约束人,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不相容职务分离,各岗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严把项目申报关,通过对环保项目资金申请进行严格审核分析后,经过认真筛选确定进入“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根据轻重缓急程度进行预算安排,从而减少或避免“先申请确定资金,后申报项目”等盲目预算的现象出现。同时还应加强对项目验收环节的管理,杜绝纵容没有完全按照项目申报资料或项目实施方案进行的项目完成验收工作,严格监测项目实施效果,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2加强财政和环保部门的监督管理

在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的同时,实现多层次、多环节、全方位的监督,建立财政监督检查与环保资金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相结合、与预算编制部门相互协调的监督机制,使得财政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共同监督管理贯穿于环保专项资金活动的始终,跟踪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严格控制项目的工程质量。同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等经济监督部门的作用,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的新格局,实现环保专项资金效益最大化。

3.3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制订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效控制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实施效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建立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度,对提高预算编制合理性和科学性,优化资金结构,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强化监督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4健全各项目财务核算体系

对于财务基础较为薄弱的项目实施单位,且没有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有效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自我管控能力较差,建议:采取政府招投标,采用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日常付款经监理单位、项目监管部门等盖章、签字认可的项目进度付款,并建议由财政直接支付给各施工单位或者支付给项目建设单位,即采取“报账制”,努力将处于“救火”阶段的此类项目管理提升到“规范化”和“理性化”的管理阶段。

项目建设单位应对项目单独设账或设置备查账簿进行独立核算,建议参照《会计法》和《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设置会计科目,如:资金占用类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资金来源类设“基建拨款—预算拨款”、“基建拨款—基建基金拨款”、“基建拨款—专项建设基金拨款”、“基建拨款—自筹资金拨款”、“项目资本”、“项目资本公积”、“基建借款“、”应付款“、”未交款“等,并且设立银行专门账户,专门反映与项目有关的各项资金收支情况,项目成本会计从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起,至项目结束止,并定期编制项目财务报表,为项目管理及时准确的提供相关财务信息。

3.5 建立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

从政治、法律等层面建立多重问责规定,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环保专项资金使用中的权利和义务,对造成项目资金使用损失、浪费以及资金没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要追究单位和个人的相关责任。发现存在虚报项目、虚报投资额或用已完工项目申报,骗取、套取国家资金,严惩不怠,或采取行政处罚,或扣减下资金,或收回项目资金等。情节严重的,不仅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应追究部门主管人员的行政责任。

综上所述,各级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行政职能,审慎对待环保项目资金在建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源头抓起,杜绝滋生贪污腐败现象,以满足其健康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1、2、3、4、贺志东,新企业会计准则操作指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79-383 杨萍,环境损害补偿基金制度探讨,江苏环境科技,2008,21(S1):165-167 马旭晨,项目管理工具箱,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339-351 王红霞,对“绿色会计”概念的初步探讨,江苏环境科技,2007,20(S1):79-80

作者:许海霞

出生年月:1978年9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皖庐江

职称或职务: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 学历:本科

主要研究方向:财务审计

上一篇:胸有成竹文言文译文下一篇:银行风貌展示视频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