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共14篇)
1.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一
如何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语文学科工具性、思想性、综合性的特点,使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专门的人格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其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是零散地潜隐在一篇篇具体课文之中的。因此,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教师就必须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人格教育的因素,把它们整理出来,并融会于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下面谈谈本人的做法:
一、审美情趣的培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为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的,也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真善美,识别伪恶丑,自觉丰满人格力量,增强道德修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1、培养人格力量。文学作品历来讲求“文以载道”,即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用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不论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无私奉献,崇敬英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还是和蔼谦虚,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等都体现了人格的真善美.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要善于引导,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2、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一种情感向道德、人格、价值观的升华,都离不开一个“知”字,学生在优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认知的成分。一旦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教学就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呢?
第一,要因势利导,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所谓“势”,即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也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能力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教师要通过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去唤醒学生蛰伏的情感,让学生即景生情,启动情感的大门;使学生领悟生情,进而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促使学生个性的自我完善。如在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在活动开展之前预先准备好了一些声像资料,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同时向学生指出,母爱是人间最伟大的情感,但母亲又是最普通平凡的,母爱总是融合在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之中。让学生回忆与父母在一起聊天的情形,让学生吟唱父母最喜欢的歌曲,让学生交流父母给自己影响最深的一件事、一句话、一张照片等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去体会母亲的关爱,学会用适当的方法向母亲表达感情,并能学 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次,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文章中鲜明的英雄形象,如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雷锋、张思德„„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英雄为国捐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对学生情感的触动,心灵的震撼会深刻印在脑子里的。这时候的教育会影响他们一生,也正是理想教育,奉献教育,爱国教育的大好时机。
二、运用初中语文教材,塑造榜样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形象、生动,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能够陶冶情操、启迪人生,从而达到寓心理健康于其中,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是名家名篇,通过学习,联系学生实际,树立榜样进行心理教育。比如:艾春的《我爱这土地》,以象征手法,抒发对饱经磨难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热爱之情。余光中的《方愁》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都抒发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抒发了作者对青春的歌唱、向往、感动和梦想,讴歌了青春、讴歌了希望。泰戈尔的《纸船》,用浪漫主义手法营造了美丽神奇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光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渴望。陈伯吹的《骆驼寻宝记》,讲述了骆驼历尽艰辛寻宝的经过,赞扬了骆驼热爱家乡、正直无私、勤奋努力、吃苦耐劳、具有坚定的信念的美好品格,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能找到宝藏,实现心中的目标。莫怀戚的《散步》一文中体会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的情绪;此外还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情怀。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崇高的道德品质都影响和激励着广大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注意学生自私自利、逆反、胆怯、意志薄弱等不良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顽强毅力,净化学生心灵,完善学生人格。
三、跳出课堂外,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磨练了意志,锻炼了思维能力,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作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陶冶情操,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 爱好,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学会观察,提高语文能力,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四、在作文中创造美,培养自我塑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奢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进而使之拥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作文是学生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在学生体验观察、构思和表达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道德思想和审美认识,激励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去感受作品,读出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书作文,而且要教会学生从所读所写中了解自己、对照自己、分析自己,进而提高自己。
五、探究人文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格理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的歌咏伟大,有的歌咏平凡;有的歌颂善良,有的歌颂纯真;有的鞭笞丑恶,有的鞭笞好妄;有的鞭扯落后,有的鞭挞黑暗„„这些丰富多采的语文内容无不寄寓了作者的审美情感。这些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最适合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应因课制宜,因势利导,将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发掘出来,使学生受到陶冶,铭记在心,成为他们理想人格的目标。这就要求去启发、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人的自身,了解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读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帮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的深层,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进入“角色”,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妙语如珠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让学生感受这些人物伟大的精神力量,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树立理想的人格目标。
初中时期是学生成才的关键时期,他们中将来会有科学家、政治家、工程师、企业家以及普通工人。只要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灵,美好的未来就会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得以实现。只要我们教育者抓住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时期,利用我们的学科优势,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做出我们应尽的义务。将来会“桃李满天下”,为家庭、为整个社会创造更多的有用人才!
2.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二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在思想素质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三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教材中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礼赞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 是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 党更需要保存火种 (《七根火柴》) 。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 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 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 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 提高学生鉴别欣赏能力, 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 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 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 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 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此外,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 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合为一, 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 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 写一小段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 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 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却焕发青春, 都很精彩。
三、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 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机会。以往的教师节, 学校都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 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 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 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 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 磨炼了意志, 锻炼了思维能力, 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做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 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 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 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师生从中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 陶冶了情操, 了解了风土人情;锻炼了观察思维能力, 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
4.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四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者:刘锡成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
为了能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心态。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心与心的交流中、师生的平等对话中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体现
(一)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他们在感知课文的同时,自身的人格受到熏陶。充分重视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是语文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也是未来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人格,才能成为真正有尊严、有价值的大写的“人”。
(二)体现在心与心的交流中
作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一般都采取比较直接的手段,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炼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也可以直接提供一些关于人格题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正面思考。
(三)体现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将直接制约着师生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在师生对话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将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使其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宽松氛围下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的培养
(一)时学生进行自信教育,培幕独立人格
自信,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精神。一个人缺乏自信,就会像汪洋大海上漂浮着的一朵浮萍,无着无落,无依无靠。从这层意义上说,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渡过海洋、抵达宽阔彼岸的船。
(二)教师要创造契机,让孩子在自信中成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语文教学中对孩子人格的培养往往是潜移默化的。当然,语文老师也可以创造契机,让孩子找到自信。信任孩子。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最棒的,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或长处。有一次,我让班上一个调皮学生负责班上的黑板报,结果,每一期出版都得到学校的表扬,同学对他的眼光变了,这个学生在这里找到了自信,从此完全变了。语文活动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演讲、辩论、讨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可以开辟专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文、周记、手抄报等。多鼓励学生。学生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考试也可以成为激励机制。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健康人格
5.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五
各位同学、老师:
中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塑造健康人格,立志成人成才》。同学们,在知识经济爆炸的21世纪的今天,人好比原子,唯有在相互关联中才有其生存的价值。一个人,不管你是否愿意,若要取得成功,若要生活幸福,就要学会文明礼貌,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人成才。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对自己十分严格,对别人很有礼貌,人们都非常尊敬和爱戴他。有一次,周总理到一个照相馆拍工作照。摄影师正在给几个解放军战士拍照。战士们认出了他,连忙说:“总理工作忙,您先照吧,我们等一等。”周总理却摆摆手,笑着说:“不,大家都一样忙,轮到谁就谁照吧。”在他的坚持下,大家仍按原来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照完了相。
我们知道,周总理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一个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十分懂得文明礼貌,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一定会在自己的学习、事业上下功夫,而不会在吃、穿上花费气力。尊重他人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前提,爱心只有来源于对人的尊重,才能成为完善美好人格的真正力量。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寻找生命的绿洲,保持健康的身体,树立高尚的道德,这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是人生的主题,更是人类文明的主题。
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因为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老师教会学生爱别人,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学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兄弟姐妹,用爱心与世界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一为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显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性格”不是指诸如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馒头,好动还是好静这样的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人的品格。
健康的人格是逐步养成的,但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中小学阶段。无数事实证明,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再想“补正”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如果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要处处时时注意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
亲爱的同学们,在今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除了看重考试分数的多少,班上名次的前后,还要特别看重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特别看重健康人格的塑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芳泽四方!
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人成才。牛顿说:“力是可以想通的”。而成人与成才本身就是如影随行的。
自信,成人成才的基石,因为“自信成功二百年,会当击浪三千里”;
坚定,成人成才的阶梯,因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梦想,成人成才的导航,因为“心有多高,我们就能走多远”;奋斗,成人成才的焦点,因为“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的,生活就像一种回声,你给予多少,它就送回多少;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所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撒下这些火种,生活定当色彩斑斓,灿烂辉煌。
有蓝天的呼吸,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有大海的呼吸,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流前却步;
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因为
成人成才,要有人格作底蕴
成人成才,要有追求永支撑
成人成才,要有激情常相伴!
6.论文: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篇六
内容摘要: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发展、推动学生成长。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何处呢?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博览群书,拓展知识,真切关爱、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等,是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人格魅力教师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而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最核心的是要有人格,否则就会只有人形而无人实。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理想的人格具有崇高的价值,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渗透力。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其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说他特殊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读书学习期间,他们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二是没有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他们在整个学习、生活过程中往往被学习好(考试分数高)的同学孤立,得不到老师应有的鼓励和帮助,他们为了表明自己的存在,就自发的组成小团体,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譬如在发型、着装、语言等方面表现很另类,有意损坏同学、班集体、学校的财物,在同学间搞恶作剧、制造矛盾等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些学生来到中职学校,老师们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呢?这是教师们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我想,教师必须坚持做人第一的教育观,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引导学生发展、推动学生成长。那么,教师的人格魅力如何塑造呢?
一、教师要修其身,塑造高尚人格
为了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首先,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精神,要不断提高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将自己的生命融于人类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不断磨练意志。其次,教师要具有修身意识,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要处处严于律己,要有言行一致的人格风范,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以求真、至善、达美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事事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以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豁达乐观的胸怀,高尚的理想情操,崇高的敬业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学生、教化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震撼。
二、博览群书,拓展知识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渊博的学识和教书育人的能力。教师渊博的学问如源头活水,能给学生以滋养。具备这样条件的老师,不但在教育教学上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师生关系,创造融洽和谐教学氛围。培根曾有这样一句名言:“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书是人类创造最伟大的奇迹,它为理智和心灵插上翅膀。
教师决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适应明天的社会。教师要避免走向“思想的穷乡僻壤”,还要警惕“语言的穷山恶水”。教师必须成为真正的爱学习的人,以终身学习为乐,借助各种媒体,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在知识信息的时代,教师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成为一个时代的进步者,才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学生。
教师以其丰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内涵吸引学生,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三、教师要真切的关爱学生,理解并尊重学生
爱学生,就要尊重信任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教会学生自爱与爱人。教师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情感的渗透和激励,既做学生学业上的严师,又做生话中的益友,行动上接近学生,心理上贴近学生,教学上就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使学生有心里话愿和你说,敢和你说,做好学生的 “人生顾问”。如果老师成为了学生的对立面,产生了情感抵触,道理讲的再多,学生也可能是充耳不闻。因此,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尽可能多地和学生接触,经常到学生宿舍转一转,找学生聊一聊,和学生一块儿玩一玩,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尊重学生还应体现在公平对待学生上,教师待人接物要出于公心,对待权贵子弟不偏爱,对待贫寒学生能同情。这样,才能用无声的行动代替有声的命令,学生才会信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才是可亲可敬的,教师的人格魅力才能激励学生。
四、教师要强化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容面对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困难和挫折。教育工作是复杂的,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就需要具备成熟的理智感,正确的挫折观,积极的自我暗示,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合理地情绪排泄的方式,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乱学生的情绪。教师只有通过控制和掌握学生的情绪、情感,才能为成功的教育创造健康的环境。
五、团结协作, 开拓创新,共育新人
团结协作,共育新人是调节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其他人员相互关系的师德要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条件。面对现代教育,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树立新观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寻找新规律。那种墨守成规,抱着死东西不放的旧思想、旧方法不适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也难培养出思维敏捷的创造型人才。为了培养具有锐意进取精神的新一代教师必须具有探索研究,开拓创新的精神。
教师这一职业面对的是一个个正在成长的生命个体,这就决定了教师很多时候无法将工作和生活严格区分开来。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渗透着自己独有的人格特征。人格几乎无法学习,只能理解、激发和感染。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升自己的专业智慧,用善良和慈爱去感染学生,用信任和宽容去扶持学生,用执着与敬业去示范学生。实践告诉我们,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首先必须做一个充满美好人格魅力的人。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等:《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周德义,杨志红编著:《师德修养论》[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字数统计:2484
论文题目: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
姓名:李春菊
工作单位:大厂职教中心
职务:教师
联系电话:***
通信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大厂职教中心
7.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七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 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 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 (《满江红》) “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感人泪下……
文学是人学, 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 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 讲朱自清时, 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 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 成为他们自觉或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审美陶冶中塑 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 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 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 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 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 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 提高鉴别欣赏能力, 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 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 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 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 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有位教师上《背影》一课, 首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 学生听得入神感动, 然后纷纷讲起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 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教师看时机成熟, 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我在讲《背影》一课时, 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 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 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 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 不用说教, 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 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 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 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 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 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 净化心灵, 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此外,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对美进行再创造, 也有益于塑造健康人格。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客体融而为一, 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学习《晋祠》, 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此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 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学生思路大开, 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 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 都很精彩。
学了《窗》后, 学生无不认为不临窗病友冷漠、自私、忘恩负义、见死不救的性格可鄙。于是在续文中让他转化, 醒悟过来后继续给其他病友带来欢乐。还有的同学颇有心计地让他饱受精神折磨, 从中体现了豁达、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审美取向。
三、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 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此, 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以往的教师节, 学校都要要求学生向老师献一点爱心, 亲自制作个小礼品什么的。今年, 我们组织教师节演讲会。学生为了写好教师教育教学生活的文章, 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采访。在这一过程中, 增进了对老师的感情和理解, 磨炼了意志, 锻炼了思维能力, 这对弘扬尊师重教精神不能不说是一种实际的做法。
课外活动要“寓教于乐”, 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兴味, 使之生动活泼的性格得到发展。它可以和课堂教学适当配合, 但不必处处配合。我每个学期都要带学生游玩一两次, “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师生从中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 陶冶情操, 了解风土人情;锻炼观察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课外有饲养小动物的爱好, 我也支持。因为在这过程中他必然要学习有关知识, 学会观察, 提高语文能力, 也有利于塑造耐心、细致、沉稳的性格。
8.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八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 初中语文 德育功能 审美教育功能 生活实践 健康人生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08
教学不应只是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更应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而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有:
一、利用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塑造健康人生
语文学科中大多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思想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如在学习《最后一课》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国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一定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好好学习,从小打下基础将来才会为祖国作贡献。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句子:“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鼓励学生:为了希望去奋斗,勇于开拓、勇往直前,那么就能实现自己的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迎来美好幸福的新生活。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道德观,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教材中闪闪发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讲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自身特点,引导塑造学生自己的良好个性,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利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是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如《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朱自清的《背影》,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教会学生去感恩亲情,深深地体会父爱;《散步》的语言朴实、富有真情。文字的温暖,让学生学会珍惜生活,珍惜他人,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去欣赏和感悟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如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先生把春天比喻为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使读者感受到春天里人们和谐生活的人性和人情的美;春天五彩缤纷的花色,蜜蜂的低吟,蝴蝶的翻飞,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充满神韵的春天水彩画,文中还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声”进行细致的描写,使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并加以具体的分析感受,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人格更加健康完善。
三、利用语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健全人格
作为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具有自尊,自爱,自律,自强,诚实可信,言行一致,爱学生,工作认真负责,待人热情有礼,心胸开阔,管理得法,决策果断,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是非观,等等优良品格的语文教师,就会受到学生的喜欢和爱戴。教师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折射出来的优秀品质,是任何教科书,都不能代替的教育力量。学生在无声、平淡中感受教师的品质,长此以往,便会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终身受益。文明、向上、和谐的课堂气氛,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发扬民主,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语文教师也只有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人格,才能长久地在对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
四、利用生活实践的力量,塑造健康人格
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期间,想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完善的人格,就需要将教学和学生们的生活密切关联在一起。多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课外活动,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去体验思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多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及创新能力。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课外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开展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爱护环境、关爱弱者、关注社会中不良现象或榜样行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展书信交流拉近同学、父母、老师之间的距离,进行心灵最真实的对话,消除误解,相互体谅;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摆脱依赖思想。通过上述手段可达到消除学生孤独、冷漠、依赖、人际交往障碍等不良心理问题,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9.浅谈领导干部如何塑造人格魅力 篇九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如何把这九个字的要求落到实处,笔者认为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是一种信念力。信念如阳光,令万物生辉,信念如种子,蕴生机无限。信念坚定是领导干部富有人格魅力的重要特征。领导
干部的信念,是团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公元15世纪末,在茫茫大西洋上航行着一支船队,由于离海岸越来越远,又看不到着陆的希望,水手们开始沮丧、失望,有的甚至精神崩溃、跳海身亡,但船队首领哥伦布凭着对“地圆说”的坚强信念,鼓舞水手们继续前进,最终发现新大陆并成功返航。在哥伦布的航海日记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或许一年两年,也许几个世纪,但它一定会漂到西班牙去,这是我的信念”。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念,摒弃狭隘、庸俗、错误的思想观念,在为党的事业,为社会发展,为群众谋利益中,奉献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
人格魅力是一种凝聚力。领导干部良好的人格魅力有如一个“磁场”,能够极大地感染团队成员的情绪,使大家凝心聚力,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五帝本纪》记载:“舜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通过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舜帝强大的凝聚力。据史书记载,舜帝在部落当中的凝聚力,主要来源于其自身“以德报怨、恭谦礼让、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一个领导干部(来源:好范文 http:///)如果仅仅凭借自己的职位和权力,驭使下属工作,这是一种低层次的领导方法,很难收到最佳的效率和效果。相反,如果以自身的学识、才能、品格所形成的人格魅力,吸引下属自发跟随,激发大家主动工作,这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
人格魅力是一种发展力。“一头绵羊带领的狮群,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羊群,”这句广为人知的民谚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相对一个组织而言,领导者所起的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事实也正是如此,如果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的领导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充满干事创业的激情,必然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事业快速发展。若领导干部不思进取、作风懈怠,必然上行下效,无人干事。邓小平同志是一个极富人格魅力的人,他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非凡气魄,成就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大业,成就了“总设计师”的不朽功勋。
人格魅力是一种修养力。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众星拱之”。孔子所倡导的德,既指统治者要以仁义道德治国,又指为官者要怀仁德之心。放在今天来看,领导干部的“德”就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人格魅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领导干部富有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正确对待手中权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永远为人民掌好权、尽好责。要不断加强作风修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人格魅力有其与生俱来的成份,比如一个人的相貌、秉性等,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修炼而塑成,如学识、气质、品行等。作为领导干部,应该努力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要养成勤学多思之习。学习是进步的根基,是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清代顾炎武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在学习上要舍得花时间,要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学习当作工作需要,当作一种修养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学习,政治水平、理论素养、文化素质和领导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勤于思考,抽出时间静下心来思考、研究解决工作中难题的思路和办法,思考、研究带有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明辨是非,把握大局,洞察本质,看清趋势。要善于辩证地、全面地、发展地思考问题,学习要和实践紧密结合,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培养“敢为人先”的实践精神,力争有所作为、有所建树。
要提升知人善任之能。知人、识人、用人、选人是领导者基本功。要坚持正确的“知人”标准,在选拔人、考察人时,应坚持德才兼备,用有德无才的人会误事,而用有才无德的人会坏事。古人提出的知人之道很值得我们借鉴。如《诸葛亮集》中《知人性》表达的识人七法,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要注意合理地“用人”。知人善任最终要落到善任上,发现了人才,领导也想用、敢用,但用的不是
地方,也会坏事。贤者、良才放到不适当的岗位,会使贤者不贤,良才不良。用人必需得当,决不能凭自己想象,更不能以是否和自己合得来为标准,而是以人与事是否相适宜为原则,要尽可能做到和他的才能、特长相适应,同时做到同他的性格、兴趣和爱好相适应。做到人尽其才,量才使用、责权相符。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效用,才能把工作真正做好。
要
保持激情创业之势。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应该有点精神的”。没有向上的精神和蓬勃的激情,很难干成一番事业。当今社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加快发展,时不我待。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克服不思进取、无过即功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自我要求调整到最严。在更高的平台上审视自己,在更广的空间中寻找定位。敢与强的比、敢和快的争、敢向高的攀,在竞争中抢抓机遇、赢取先机。要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勇于面对和化解发展中的矛盾,在激情干事中建功立业,实现“为官一任,造富一方”的人生目标。
10.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
如何塑造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
株洲市天元区金龙小学:罗利强
不止一次听到“人格魅力”这个词语了,一直以为这事物太高深,要么就是专家学者教授研究的东西,要么就跟某伟大的领导人相关,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似乎跟我们体育教师根本就扯不上关系。
在本次的国培计划课程当中,开设了很多课时专门用来讲解教师的“人格魅力”,同学学习,使我对于“人格魅力”的了解和体会,有了新的认识,或者说,理解得到了质的升华。
“人格魅力”在百度百科里的词条是这么注释的:
在当今社会中,为人处世的基本点就是要具备人格魅力。何为人格魅力?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
还清楚的记得母校的校训“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现在想起来,这应该是教师最基本形象的总体体现吧。
一个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多种能力,不仅能让学生敬佩,对学生有影响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是使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充满启发与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影响力将会更强,他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事业心、道德表现,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具体而言,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从哪里来呢?
第一、关心爱护并严格要求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
这是为人师者首先必备的人格。只有有了这种博大的爱心,做教师的才会真正去了解学生,真正去关心学生,尽心去教导学生,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是教书育人的基础。
第二、努力提升自我素质和师德修养,以美德感化学生,以榜样教育学生。
古人讲“身正为范”,强调的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示范力量。现在我们大力提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强化师德师风修养,重视的仍然是为人师者自身形象的塑造,强调的是教师以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坦荡的胸怀,高尚的言行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无形教育。
第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业,用专业知识技能征服每一个学生。
教师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自己有一桶水。因此,一专多能,轻松幽默,成为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征服学生,受到学生的欢迎与推崇。
第四,融于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教风吸引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的多样性,思想的创新性,做到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与时俱进。
11.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一
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高效率的方法,并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自己的教学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此,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总结和归纳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大家的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一、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完善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科教育都在高度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那么语文素质主要包含什么呢?语文素质主要包含语言素质、文学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这些素质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决定着学生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以此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以及教育性的文章,教师在讲授这些文章在表现手法、构思方面的语文知识时,也一定要充分利用文章的内涵来教育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高尚道德和素质的熏陶,从而使自己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为此,语文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为学生呈现出形象、生动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发问的精神》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又如,在学习《谈骨气》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注重从文章中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我们人类应该具有的骨气素质,从而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足够的骨气去面对问题。再如,在讲授《木兰诗》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侧重赞扬木兰替父从军来培养学生敬爱父母、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利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健康的人格
语文教学除了传授语文知识之外,还包含着浓厚的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以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如果说我们运用思想教育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是晓之以理的话,那么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来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便是动之以情。我们通常所说的非智力教育正是如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正确地认识到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作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来对学生展开审美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充分发挥文章中的审美功能,逐步引导学生感受及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形象美以及情感美,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清楚地辨别真、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情感上與作者产生共鸣,达到塑造健康人格的教学目的。
想要成功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来塑造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就一定要足够高。作为教师,我们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语文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呈现出更加具有艺术性的学习环境,利用语言的强大功能开启学生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带入一个优美高雅的境界之中,使学生亲身体验文章中包含的情感真谛。俗话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文章的讲述和理解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文章传达出来的真意,就必须先让学生有真切的体验,这样才能够让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水到渠成,也能够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文章传达出来的高尚精神和品质,从而使学生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促使自己形成健康、高尚的人格品质。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加快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实践是学生尝试和体验的最好环节。在课堂中感受和理解的理论知识以及大的道理和思想,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体会到其精髓。也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够把高尚的思想、情感和品质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进而在生活中才能够具有相应的行为和信念,也只有达到了这种程度,教师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才算是取得了成功。为此,语文教师一定到恰当地、适时地、科学地为学生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人人参与的、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亲身的实践。教师要将活动和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比较愉悦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例如,在以往的母亲节,我都会组织学生亲手制作一些小的礼物送给自己的母亲。而今年,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母亲节演讲活动,让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恩和爱意用文字表达出来。学生为了能够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便会用心去感受和体会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而且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妈妈的想法,他们还会在课下主动与妈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通过这样的实践过程,学生便会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促进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12.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健康人格,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包罗万象, 尤其对于初中生来学, 学好语文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利手段。中学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的人格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融能力训练、道德培养和情操塑造等方面于一体,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还提高了能力、净化了感情、塑造了人格, 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一、中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思想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自我塑造中的人格打造
教师在讲授知识时, 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来对其进行教育, 帮助其树立高尚的人格。感人至深的《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 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民族气节、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等方面的内容也不可不讲, 小爱缘于大爱, 大爱辅助小爱, 所以, 不管是爱国还是爱家、爱父亲, 都是融为一体的。这样的授课, 可以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的作用, 让其良好的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入, 成为其不知不觉学习的对象。中学语文课程可以提高学生三方面的素质———思想道德、文学底蕴和语言运用。而这三者又是紧密相关的, 思想道德决定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底蕴又是其整体面貌的体现。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情感丰富的特点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最终目的。比如对于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 就可以通过历名爱国诗人的诗句来进行, 如“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材中德育方面内容很多, 有红军战士舍弃自己的宝贵生命保藏七根火柴。红色系列的课文都给学生以鼓励, 让学生心中深深地被震撼。在国家利益面前, 个人利益要以大局为重, 作为以后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把握青春, 珍惜时间, 充实自己, 从而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学语文的教学可以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的人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需躬行。”这句诗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如果学生只是圈在一个小教室里, 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就会显得薄弱。若是能够走出课堂, 走到社会中去, 让一些抽象的理念外化为具体的行动, 从而形成长期而稳定的性格。新的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够主动、独立和富有创造性。那么, 综合性的课外实践活动就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课外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寓教于乐”, 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轻松而愉悦地学到知识, 性格得到发展。课外活动最好能够与课堂实际相结合, 也不用一一扣上。笔者每一学科都会带学生出去走一走, 可以去本地的图书馆、博物馆, 登山……一方面, 学生从这些游览活动中既饱览了美景, 又陶冶了情操, 还深入了解了风土人情, 激发了学生热爱家长, 热爱祖国的情操, 同时也激励了学生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笔者也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养几只小动物, 种几株小植物,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热爱动物、植物, 由物及人, 锻炼其思维能力, 塑造其耐心、沉稳和细致的做事性格。笔者还利用节假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安排学生亲自制作小礼物, 或送上自己的一份心意, 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中学教师要发挥语文学科的审美教育功能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 往往通过晓之以理的形式来进行, 而在语文教学中则可以通过课文内容或者故事来动之以情, 从情和理两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审美陶冶是指教师充分发挥课本的审美和陶冶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初读感知、精读分析和品读鉴赏三轮读法让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和情感, 指导学生的欣赏能力, 以饱含情感等因素来诱发学生的心灵感应, 使之在感动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同时, 达到人格的整体塑造。
教师可以通过范读、指导朗读或排练课本剧等方式, 以艺术性的感性思维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培养、情感的激发, 让学生通过体会文章中的喜、怒、哀、乐来进行情感体验, 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学习境界。
语文是感性的学科, 披文入情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导入方法, 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这种教学实践, 先以情感人, 再切入文本。如笔者在讲授《背影》一课时, 先给学生讲了讲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还有之前写给父亲的一些小诗和书信, 全班学生也都纷纷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爱的表现, 至此, 话题顺承, 现在大家一起走近朱自清先生写的《背影》, 去看一看他是怎样书写自己的父亲的。于是, 学生和教师都怀着对自己父亲深深的爱走入了作品, 边读作品, 很多学生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此时无声胜有声, 感恩的种子已深埋在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德育教育达到了高峰。
对于人性之美的赞美, 教材中也有很多。《散步》中作者作为中年人扶老爱幼, 承前启后的使命感人心魄。对于这一篇一篇感人至人的文章, 它们从各个方面完善了学生的性格品质, 使学生的健康人格也得到了培养。教师要利用课本、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 这样会有益于塑造学生健康的性康。课本中有一些写景的文章, 若加以多媒体刻件的使用, 会让学生被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所感染, 从而产生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13.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三
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的规律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有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敏锐地意识到目前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根据中小学阶段青少年理心理特点、认知发展与人格发展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我个人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习的特点。五年级小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逐步对教师产生选择性及怀疑的态度。通过几年集体生活的训练,已经比较习惯于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开始把自己看成是集体的一员,重视班集体的舆论和评价作用。随着自主、自律能力的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同时逐渐形成了对作业的自觉负责的态度,开始认识到学习是一种义务,出现了意识较强的学习动机。
2.认知的发展。在注意方面,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较低年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
3.情感的发展。小学高年级学生情感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丰富,他们能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并且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在道德情感方面,学生主要以具体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为依据,同时,也开始出现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作为依据的道德判断。在意志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持性有一定发展,但不显著。
4.个性的发展。在自我意识方面,幼儿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地受情境因素的支配,变化较大,因此,还不能形成真正稳定的个性。进入小学后,特别是通过小级阶段的学习适应性锻炼,他们逐步把握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形成集体意识,学生的自我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这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
人格教育是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小学生人格教育就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规律 ,利用非直接教育方式 ,即通过生活、学习、活动中经常化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人格品质的过程。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心灵塑造和品格养成的教育。
14.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四
文学院2016级6班
楼少坤 2016013565 学生在各类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各种不同心理品质的支持。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教学情境及教学组织形式,有意识地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如科学课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培养,数学课中的法则、定理、抽象的概念以及运用这些法则、定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思维品质的很好的过程。音乐课、美术课本身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音乐对人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影响生理,促进认知,改善情绪状态,调整行为方式,而且不同音乐的不同节奏、速度、音调还能产生不同的心理调控效果,面对这样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我们该怎么进行学科心理教育渗透呢?以下我就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开放轻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学生教与学的心理基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学会心理调试,保持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很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也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所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之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所以教师对学生人格之塑造,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更迫切地期待每一个教师心理是健康的,精神是愉快的。这对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协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然,在生活和工作中,教师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上不适应现象,例如紧张感、焦虑感和受挫感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现象,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调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教师要面向全体,民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对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杜绝传统教学中教师居高临下式的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意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一直坚持积极暗示、正面教育为主,多从积极的方面去观察学生,多鼓励、多信任、多肯定、多表扬,使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获取信心,带着乐观、愉快、轻松的心境去学习;即使个别学生在课堂上有违纪现象,也是不动声色或用眼光、姿势加以暗示、制止。例如:上课迟到,作业没完成等,教师要尽可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弄清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了解学生的处境,理解学生的感受。切不可一味地埋怨批评。无论学生出现什么样的行为,教师都应当使学生感受到没有被排斥和拒绝,教师仍然接纳他们,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教师还应该注意以班级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进入学生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分享学生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的心理体验,使学生更加相信教师,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各种帮助。
每个人都具有被别人尊重和接纳、肯定和赞扬等心理需要。成长中的学生对这些心理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和情绪化。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要满足全体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目标激励作用,学生的智力除了先天遗传影响外,与其后天的训练和培养有密切关系。一般说来,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去开发和科学利用。我们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并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学科内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感知力、注意力等各种智力的训练和培养,使他们得以更快地发展和提高;高度重视学生的用脑卫生,创造宽松而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如作息时间和课程的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用,都符合学生心理;注意让学生劳逸结合,根据大脑的疲劳规律,要求并监督学生适时休息、学习、运动相交替,同学习内容相交替,真正维护学生身心的健康。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听听你唱的歌或录音机里播放的歌,让孩子们通过专心听,然后说一说歌词的大意。如果年龄稍大的孩子,就可以在一张纸上写几行数字,让他们认真地看一遍,然后把纸拿开,询问他们“你记下了几个数字?”“你知道上面共写了几个数字吗?”借此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靠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心理方法,才能对自己实施正确的心理教育。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心理方法外,还要提供演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把握方法实质,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学科学法指导是任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心理教育内容。成功的教师不仅要自己会教,更要努力使学生会学,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指导学生掌握定计划、预习、听讲、记笔记、课后复习等的有效方法,指导学生观察、阅读、记忆、思维。动手操作,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挫折;还紧密结合学科特点及自身学生时代的经验教训以及教育、心理规律的要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并能科学地利用时间;不仅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进行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法介绍,也结合个别学生的具体心理特点,因人指导,特别是已形成不良学习习惯的学生,以及不能适应现在学习的学生,要及时帮助他们纠正和适应。我们特别注重三个时期的学法指导,一是新开课的学法指导,二是在每一个新阶段的学法指导,三是在讲授一些新内容时进行学法介绍。
【如何在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推荐阅读:
如何塑造健康的人格10-31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在教学中如何转化差生09-06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方法08-22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写字教学08-29
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07-08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创造教育07-05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10-25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07-07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