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

2024-07-28

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共13篇)

1.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 篇一

近几年,历史似乎突然火了起来,打开电视是循环播放的百家讲坛以及各种历史揭秘节目。走进书店,又是满满的各朝“那些事儿”和一本书读懂各代史。

在百家讲坛刚刚兴起的那几年,不得不承认,确实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讲师,像是阎崇年、易中天、刘心武等等。他们属于有自己专攻的领域,对自己的学术范畴有着深入的研究。例如刘心武,作为在当代红学研究中有一定地位的学者,通过对自己研究成果以及周汝昌先生等等大家研究进行综合,取其精华,去除糟粕,将复杂的红学内容用简洁易懂的语言介绍给大众,一时引发了再读红楼梦的热潮,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

而到现在,百家讲坛的讲师越来越多,讲述内容越来越杂,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学者,都试图通过这一平台来成名成功。上百家讲坛,然后出书,巡讲,似乎成了一大批人“成名”的固定套路。上过节目,总有人会买账。而就他们本身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水平并不过硬,在讲述历史时,更是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很容易对观众产生误导。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出发点很好,但如果不能保证高质量的节目,结果难免适得其反。

同样的还有如今泛滥成灾的历史书。假期去书店,走到历史书的一架,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速食”类书,像什么“一本书读懂中国史”、“一本书读懂近代史”,而真正大家大作,都被淹没在它们之中。当然不排除有些书确实不错,这种类型也确实迎合了当代人的“快”心理,可是仔细想想,几千年的历史,岂是一本薄薄的小书能够叙述完全的?这样的文化泛滥,只会给人们造成越来越多的错误引导。

我面对前辈们穷尽一生的研究成果,崇敬非常,而面对如今这看似红火的历史热,却有一丝担忧。很多历史院校招收的学生数量已经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而快餐历史再发展下去,会不会越来越没有人愿意投身历史研究?会不会在大众看来,历史学是个多余的存在,研究者多年的汗水付出,纯属吃饱了撑的?细思恐极。

2.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 篇二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电视?它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它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它会产生怎样的文化??首先, 电视在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标志着“读书时代”向“读图时代”的转变, 或用波兹曼的话来说, 由印刷机时代到电视时代的过渡。印刷机时代思想诉诸的是文字, 而电视依靠千变万化的图像。按照麦克卢汉“媒介即信息”的观点, 媒介本身对所传播的内容有重要影响。电视机前的观众不需要思考, 他们只需要等待着被主持人的解说、画面的迅速切换、背景音乐的及时烘托给喂养。这里拒绝思想, 拒绝深度。因而从基因上来说, 电视与深度没有亲缘性, 与高雅文化存在内在的深刻的排斥性。电视人试图逾越这道鸿沟, 殊不知, “钢琴无法与吉他合奏”。《读书时间》想恪守坚定的文化立场, 走精英路线, 是投错了门第;《百家讲坛》从精英路线向平民路线的转变, 深谙电视的本质属性。但问题是, 当讲坛上的文化精英们津津乐道于宫闱秘史时, 高雅便变成了四不像。

二、被消解的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总是说不清, 道不明。一方面他们借助媒体, 从象牙塔走到了聚光灯下, 获得了话语权。他们在电视上指点江山, 说古论今, 俨然文化的代言人。但很快便发现, 当他们云山雾绕地传经布道时, 观众纷纷扭转了视线。他们不得不摆下架子,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也采取喧哗的方式夺取观众的注意力。他们也发现, 电视需要的是表演艺术, 没有经济学家站上去讲房价、讲拆迁问题, 讲民工问题, 这些涉及国计民生议题都被过滤掉了, 因为没有戏剧性。

电视讲堂确实容易给我们它在兴办一种大众教育的假象。汉娜·阿伦特有过深刻的洞见:大众教育的危险在于它可能真的变成一种娱乐。有很多过去的作家们经过了几个世纪的销声匿迹, 如今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但我们不知道, 他们的作品除了娱乐版还能不能留在人们的心里。这种所谓的公众教育的本质是, 市场经济要求电视台追求收视率, 知识分子只能降低文化深度以迎合公众。

当知识分子处于边缘时, “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 而这些是足迹从未越过传统与舒适范围的心灵通常所失去的”, 正是远距离的观望给了知识分子更客观更广阔的视角。但处于公众视线中心的知识分子丧失的是他本应有的独立性, 而一个丧失了独立性的知识分子又怎能取信于观众?陈平原说, “当客卿而不是雇员, 保持若即若离的态度, 可能是知识分子介入大众媒介时应采取的姿态”。而实际情况往往是精英知识分子对学术深度的恪守与市场逻辑相抵触, 而若自降身价又为文化逻辑所不容。知识精英们入主追求商业利益的电视无疑是“嫁错了郎”。

三、如何安放收视率低迷的《读书时间》

有没有一片地方可以安放收视率低迷的《读书时间》?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公共电视的缺席。公共电视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 以服务公众为原则, 不以盈利为目的;第二, 以制播具有教育性、文化性节目为主, 节目内容一方面要反映本土文化和文化身份, 另一方面要兼顾多元化和少数族群;第三, 由一个代表公众利益的独立机构负责经营和管理。欧美的公共电视事业经营得很成功, 如美国的公共电视网PBS, 收视率不高, 观众也不多, 但是影响巨大, 因为社会主流人群都在关注。但在中国没有纯粹的公共电视, 有的是四不像的电视。中国的电视台往往在求得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的平衡之间举步维艰, 如《百家讲坛》力图在精英与大众间搭设桥梁, 行使类似公共电视的神圣使命, 但商业产品的本质决定了它们迎合观众趣味而导致娱乐化。批评者们认为于丹除了能把《论语》熬成一锅心灵鸡汤外, 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并未能作精妙阐发, 另一方面, 以商业电视的标准来看, 娱乐性又不足, 于是《百家讲坛》成了这样的四不像。一个真正承载文化深度的节目在商业电视上难有容身之地。但《读书时间》这样的节目如果放在美国, 它可以有维持生存的一方天地, 收视群体不大, 但很稳定。在中国, 公共电视的建立无疑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遗憾的是, 尽管公共电视的提议已经不是新鲜话题, 却一直未见实质成效。

四、小结

电视本身的特性磨平了高雅文化的深度, 电视知识分子被消解的独立性令其遭到学者和观众的遗弃, 此外最根本的一点即公共电视的缺失造成了《读书时间》的“死亡”和《百家讲坛》的困境。我们期待中国早日有真正的公共电视, 由一批真正的精英知识分子守护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汉娜·阿伦特.《人类的对话中的社会和文化》.自由出版社.1967

3.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 篇三

一、《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内容的设置

(一)贯通文史,严格分期分段

参照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百家讲坛》文学经典栏目的设置充分参照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在先秦史方面,《百家讲坛》播出了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为主题的一系列节目,其中以2006年播出的于丹《论语》心得以及随后的于丹《庄子》心得最具人气。于丹以女性的思维方式,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充分将诸子经典与当下实际相结合,配合诗意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赢得了观众的喜爱。秦汉史方面,王立群主讲的《读史记》与易中天主讲的《品三国》珠联璧合,成为《百家讲坛》播出10多年来的代表性节目。王立群先生对《史记》的优秀片段进行讲读,秉承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个人风格,为普通民众研读《史记》这部经典起到了引导作用。而易中天先生的风格则诙谐幽默,在嬉笑怒骂中对三国历史做了较为客观的品评,他的《品三国》涉及三国历史的英雄人物、经典战役、政治集团乃至生活面貌等多方面,既有客观全面的概括,也有鞭辟入里的解读。魏晋隋唐时期的优秀节目众多,例如蒙曼的《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三部曲,作为一位女教师,她以女人的视角分析历史,肯定了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展现了盛唐缠绵悱恻的多姿风采。康震对唐诗的讲读结合了唐朝的发展史与每位诗人的个人生平,让观众感受到诗歌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塞北三朝》特点非常鲜明,作为一位中学历史教师,他语言犀利,观点尖锐,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宋元史的众多争论,袁腾飞主讲的系列节目广受关注,通过社会各界发出的褒贬之声,让中国古典文化真正走入观众的视野中,成为百家争鸣的自由讲坛。

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学研究在民间的普及程度较高,自然成为百家讲坛中的重头戏,阎崇年、纪连海、毛佩琦、郦波等主讲人分坛登场,从人物、事件、社会发展等多个角度入手,让观众全面了解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刘心武、鲍鹏山、周汝昌、刘世德等主讲人关注于解读明清文学,从“四大名著”到“三言二拍”,用文学的清泉,涤荡每位观众的心灵。

(二)百家争鸣,拓宽观众视野

《百家讲坛》节目的题材除了文史两大方面,不乏其他领域的优秀作品,呼应了“百家争鸣”的主题,对拓宽观众知识面有益的其他内容,也可以登坛一展才华。例如,刘建军“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及文学的进步”、张世军“欧美小说的结构”、黄梅“伍尔夫·女性写作·女性”、罗锦鳞“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等节目,讲述了欧美文学与历史发展。2015年由周非主讲的中国神话传说,在轻松的气氛中娓娓道来,钱文忠的《玄奘西游记》融合了《西游记》中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对我国佛教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讲解。马未都的家具收藏系列,详细介绍了我国古代家具的制作、摆放、装饰知识,与古代历史相辅相成,让观众在了解收藏的过程中品读历史。最值得一提的是,《三字经》《百家姓》作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儿童启蒙读物流传千年,而现代人对此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钱文忠先生用44期节目对《三字经》进行全面解读,随后于2013年开始用分为3部68期的节目对《百家姓》全面解读,通过介绍这两本启蒙读物,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与家族思想,还通过讲解姓氏的起源,让每位观众在电视机前完成了一次自己宗族的寻根之旅。这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使《百家讲坛》文学经典的体裁选择呈现多样性,不失为《百家讲坛》中的一道别样风景。

《百家讲坛》开办之初就将节目观众定位为“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受众”,明确的定位决定了这档节目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在受众功能等层面都比其他电视节目更具有独特性。《百家讲坛》以文史为主,通过全面介绍文化知识的选材,制作并播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优秀节目。

二、《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的传播功能

(一)文化传承,勇做教育先锋

影视传播中教育与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寓教于乐是科教类节目的本质。科教类节目在满足大众对知识的渴望的前提下成为了学校之外的教育阵地。在现实社会的竞争面前,科教类节目既要满足对教育本质的阐释,更需要利用多样传播方式提高节目收视率与影响力。作为一档以普及经典、完成公众教育为目的的节目,《百家讲坛》明确的定位决定了它独特的内容与形式,以主讲人为中心,以系列为单位,各系列节目的长短不一,既有易中天《品三国》长达52期的鸿篇巨制,也有孔庆东《鲁迅》仅仅6期的精品小菜,节目组为每位主讲人进行个性化定制,充分满足每个系列节目的需要。

《百家讲坛》在合适时机找到经典文学传播与广泛受众间的契合点,用电视传播手段普及了文化知识。节目历经16个年头,共播放1252期经典文学相关节目,囊括了古今中外文学经典。专家学者们依据大众流行口味,改变讲座固有模式,将电视剧与评书技巧加以改变与吸收,力求在吸引受众、提高电视收视率与观众文学素养层面寻求平衡点。因此,专家学者的讲述主题有趣而多样。以刘心武讲《红楼梦》为例,人物形象的分析就面面俱到:宝黛钗、王熙凤、大观园里的丫鬟们、小戏子、媳妇婆子们等均有所涉及。闲言碎语则有“红楼梦的断袖之美”“秦可卿出身、抱养、生存之谜”“日月双悬之谜”“《金陵十二衩副册》之谜”等等;还有对《红楼梦》这部作品文学艺术的解读,包含诗词曲赋、艺术个性、思想与研究流派、空间叙事艺术等方面。并且主讲人刘心武独辟蹊径,根据中国传统节日而展开的新角度言说,将《红楼梦》中的端午节、中秋节、春节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文学专家学者在自身深厚文学积淀的基础上各展其才,多角度的、新颖的讲述有利于提高观众兴趣,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深层含义。加之通俗语言的使用,使学术走进大众,实现引导群众阅读经典的教育功能。

(二)提升影响力,满足自身需要

每个人一生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积淀的影响,而文学素养的提升是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加强对生命个体文学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潜移默化的文学环境滋养中,个体自觉崇尚“真善美”,积极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就这一点而言,《百家讲坛》很好的发挥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首先,从《百家讲坛》文学经典传播内容上看,刘心武新解《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讲《论语》等等,专家学者打破原有纯学术风格引导受众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将高深的学术课堂转变为靠新媒体传播互动的栏目。同时兼顾学术创新,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鼓励新颖角度的阐释与个性的张扬,使传播内容变得雅俗共赏、迎合受众。其次,从文学经典传播方式上看,《百家讲坛》在探索中转型后将枯燥乏味的学术课堂转变为文学说书的形式,同时融入悬念,抓住观众探寻知识的好奇心态,深入浅出。再次,从文学经典传播技巧看,新颖而有趣的角度把观众带到新观点的交流对话中,擦出新思路的火花。

电视传播具有双重价值,其一为满足受众的需要,其二则是满足电视本身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民终身教育促使各行各业紧跟时代的步伐,电视科教类节目自然需要把握机会。《百家讲坛》开播之初将大百科全书作为传播内容,信息传达宽泛,随后调整为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使信息传达集中化,正是节目的转型让《百家讲坛》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以及稳定的收视人群。

《百家讲坛》在长期探索中打造了自己的品牌,即“文化栏目”,同时借助较多的传播手段,如解说词、图表、绣像画、影视剧片段的播放等,让文学传统与现代对接、学者与大众对接、学术与传媒对接,将文学栏目以系列专题形式呈现,使《百家讲坛》辉煌之时不仅掀起了“红学热”“三国热”,也带动了图书、音像等市场产业的发展,于丹、袁腾飞、郦波等主讲人亦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文化名人。在传播娱乐化节目当道的今天,《百家讲坛》能够在获得高收视率的同时打造电视节目文化品牌,扩大栏目影响力,着实难能可贵。

三、《百家讲坛》中文学经典的传播影响

(一)传媒搭台,促进文化交流

《百家讲坛》中许多主讲人的观点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如袁腾飞、刘心武等。作为专家学者,他们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观点在社会各界褒贬不一。以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专题为例,因为其观点独特,与传统学术界看法相悖,从而引发学术界的争议,“红学”专家借助各大媒介平台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非正统地解读文学作品的学术群体展开激烈探讨。《百家讲坛》为学术争鸣搭建了平台,让专家与专家间,专家与百姓间、百姓与百姓间都能够发表自己对学术观点的见解,在争议的推动下,促使积极的学术争鸣氛围的形成。《百家讲坛》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满足了人们渴望知识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完成了大众话语的空间建构。在引导受众之时,将大量传统文化、外国经典文化重新阐释,让人们接受经典文学的熏陶与感染,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文化交流。

(二)民众关注,重拾传统经典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电子媒介使用率大幅度提高。《百家讲坛》一期40分钟左右的节目,因其时间较短,专家学者只能挑选经典、普及程度高的话题展开探讨,对文学经典作品进行部分解读。而文学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经过时间的考验和衡量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影响力,它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风貌,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观众的期待视野与专家学者的观点形成碰撞,在专家讲述过程中,观众发现自己的知识空缺点以及记忆模糊的片段,能够及时予以填补并加强记忆,促使观众重拾文学经典作品,再次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恢弘灿烂。带着新观点,重新回到书中,仔细咀嚼品味书中语段,在文学经典书本面前充分调动思维,解决疑惑,从而在交流碰撞中吸收文学经典。

《百家讲坛》文学经典栏目的设置以典型的中国古典文学为主,在传递文学知识、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引导民众受教的功能。在播出的16年来,其对文学经典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忽视,使人们重拾文本阅读,从而也为学者、百姓提供百家争鸣的场所。于是,在精神迷茫、心理困惑的当下,中国古典文学经典随着《百家讲坛》而迅速传播而重新步入人们视野,并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可谓又一次将经典的传统文学发扬光大。诚然,《百家讲坛》在文学经典的传播方面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同时也需要更多优秀的科教类节目聚焦于传统文化知识,让“电视讲坛热”成为沟通大众心理需求与传媒需要之间的桥梁,从而实现电视媒介与文学经典传播的良性互动。

结语

4.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 篇四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样能够做到。

5.百家百家讲坛有感 篇五

《庄子》心得之所以社会轰动如此广泛,首先、广大百姓缺乏信仰。百年近现代史,是一部无神论、反封建、反信仰的历史,百姓生活从解决温饱到踏进小康,一路在向钱进,而精神生活却越来越不能跟上发展,使得多数人心灵空虚;其次、现实的教育就是一部应试教育的历史,近百年来几乎没有道德教育;再次、人们不明白生活的目的。国家的基本策略是发展经济,每个人的生活中心就是赚钱。综上所述,我认为,大家如果能够清楚的明白自己生活的目的之后,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二: 于丹《论语》有感

人生有太多的缺憾,当我们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尽快的认可你所面对的缺憾,然后尽可能的通过别的事情去弥补,让伤害降低到最小,听了百家讲坛“论语”,感触很深,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不能活在阴影当中,应该学会化解生命的缺憾,不同的心态对待生活,就会有不同的生活!

三:易中天的评三国

看了易中天的评三国,真为他的精湛演讲叫好,真正懂得讲课的大师,风趣、幽默、尊重历史、言出有证,而又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把看起来很枯燥无味的历史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讲出来听的很有感觉很生动,使我们了解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了解了我们的为人之道、心灵之道、养身之道。

四:易中天品三国之《海纳百川》

“大海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为江河流入大海时可以泥沙俱下、可以鱼龙混杂,那大海能不能说:‘我大海只收纯净的矿泉水,不收污水。’那就不成其为大海了。曹操正是有大海一样的胸怀,才能取得成功。” 我也要这样做,就像苏联的加里宁写的那样:“我们要像海绵一样吸收有用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海纳百川!

五:姚淦铭教授讲授的《老子》

6.百家讲坛 篇六

人物 :

阎崇年: 《康熙大帝》

易中天: 《汉代风云人物》

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秦 始皇》、《千古中医人物之华佗》 纪连海:《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李连英》《千古中医人物之张仲景》 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

蒙 曼:《品读武则天》 《太平公主》《唐玄宗》

康 震:《诗圣杜甫》、《苏轼》、《诗仙李白》、《李清照》 隋丽娟:《慈禧》《孝庄》

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千古中医人物之扁鹊》 毛佩琦:《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马 骏:《二战人物》

孙丹林: 《唐伯虎》、《陆游》 姚淦铭:《老子》 方尔加:《孔子》 郦波:《风雨张居正》

喻大华: 《道光与鸦片战争》《嘉庆皇帝》《咸丰皇帝》

周岭:《曹雪芹》

赵晓岚:《李煜》、《辛弃疾》 孟宪实:《唐高宗真相》 历史事件:

孟宪实:《玄武门之变》 钱文忠:《玄奘西游记》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

特殊历史时期: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孟宪实:《贞观之治》

易中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袁腾飞:《两宋风云》

方尔加:《汉代国策风云》

历史名著: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 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乔 良:《新解三十六计》

孔庆东:《孔庆东看金庸小说》 赵鹏山:《赵鹏山新说水浒》

周思源:《周思源评说红楼梦》、《正品三国人物》

段怀清: 《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梁祝传奇、孟姜女传奇、牛郎织女传奇、白娘子传奇)

7.从《百家讲坛》看中职语文的困惑 篇七

笔者想,不管怎样,这火起来的几位大家,能跻身《百家讲坛》,那也是央视编导们从“几百家”中选挑出来的,他们几经淘汰而稳立讲坛之上,必有过人之处。笔者认为,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至少有下面几点。

一、故事构架

《百家讲坛》的文史讲座,几乎全是以人物为单元,以故事的框架构建起来的。爱听故事,是人类共有的特点,不分老幼。凡是故事,都有情节,有悬念,因此,《百家讲坛》对听众有巨大的吸引力。对于熟悉的古典小说,如《三国演义》,人们希望听到更多的故事细节,更纵深的人物分析。对精深的历史巨著,如《史记》,人们愿意了解更多的古人古事。而易中天口中的曹操,刘备,孙权以及他们的部属,个个是血肉丰满,形象鲜明;王立群介绍的汉宫后姐及外戚之间的明争暗斗,又是那么纷繁复杂,诡异多端,极大地满足了听众的好奇之心;就连于丹讲《论语》,也是把孔子及弟子们的故事和中外相关的故事掺合起来,从而阐释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的。这些做法,都很值得我们中职老师学习。在遇到较抽象,较枯燥的教学内容时不妨加些有趣的故事,用生动可感的形象,带有情节悬念的内容,来吸引学生。

二、时尚元素

易中天认为,传承传统文化要有现代视角。他在品评三国人物时,经常运用现代政治经济的事理和当今时尚热门的语言加以栓释,形成幽默、恢谐又警策的易氏风格,赢来大批“粉丝”的热情追捧。于丹的《<论语)心得》,更是紧扣当下社会的民心追求,古为今用,古为我用,开篇明义道:“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笔者对这段话不敢完全苟同,但认为这种处理“教材”的方法,还是很适用于今天的中职语文课堂的。

三、独家见解

不人云亦云,新问题,新观点。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易中天重解刘备托孤的奥秘,对于人们早已认定的刘备、孔明之间的君臣“鱼水”关系,他参照多种文献,另辟蹊径,得出托孤源于“猜疑心”的结论。王立群读《史记》,竟读出司马相如对卓文君“劫财劫色”之说,这都令人耳目一新。听众不论信服与否,总之是听到了新材料,新观点,不枉花费了时间。至于刘心武的《解密红楼》,有更多的“发现”。诸如贾元春以告密秦可卿的身世之谜,换来贵姐身份等,让听众们一面听,一面猜疑,一面斥骂,继而引来“红学界”群起攻之,那也无妨,至多再来一次百家争鸣,也许正是刘氏“新红学家”的目的呢?

我们语文老师的队伍里,敢于擅自解释经典,发挥自己创意的人,简直太少了。一是没有时间精力去考据,推究;二是习惯于屈从前人的定论。全国几十万同行,诚惶诚恐地按一套教参讲课,这样的局面是否有些可悲?

四、音像手段

央视的技术力量无疑是一流的,为讲座插进图像,引文,提示,更配有央视播音员浑厚的男中音的悬念引导语,声、光、电的手段并用,听众们无人能逃离这道道“龙门阵”,只能乖乖地守着电视听下去。若有课件配合,我们中学语文课堂也可以异常生动,可以把活泼好动的学生牢牢吸引住。但只靠个人力量,老师们不可能每节课都有条件运用电教手段,恐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还得守着黑板粉笔,继续声嘶力竭地讲课吧。

以上是我一个教书匠,怀着崇敬和羡慕之情,总结出来的应向《百家讲坛》大师们学习的地方。平心而论,央视的这档节目办得很成功,有水平,品味高。所以,学校曾有意图采用某“讲家”的书稿作教材,以期引进新泉,打破传统课堂之一潭死水。其大胆创意,美好设想,令人坪然心动,但真要实行起来,却会出现一些具体问题。

五、系统不同

《百家讲坛》各位大师所选讲的著作,自身便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虽然也都是博大精深的,但毕竟只限于该部著作,他们在这部书内,选择人物事件,专题专讲,所以对那些重点人物事件,横向铺展,纵向深掘,可以开出“十几讲”的篇幅。相对这种较为封闭的系统,我们中职语文的系统就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撇开基础教育的内容不说,光就文选教材来说,课本中经典范文的时间跨度,空间范围是囊括了古今中外;体裁门类更是诗词歌赋,小说戏剧,散文史论无所不有。近年更增加了应用文的教学,语文老师当年从中文系学到的那些东西,已远远不够用了,如法律文书,财经应用文,机关公文等文体,也要急用先学,边学边教,才能跟上形势的需要。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是不能像百家大师们那样汪洋恣肆深挖细讲的。

两个系统的区别,是由各自面对的对象和任务不同造成的,大师们把讲座从大学搬到了《百家讲坛》,那么,学术味再浓,也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娱乐听众的色彩。而我们尽管也努力地去寓教于乐,却仍然是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主要使命的,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孩子们。

六、课型不同

中学语文的课改要求,早就不允许老师一言堂。课堂互动十分重要,老师备课时,最费心神的,就是课堂活动的设计,原本由老师讲授的知识、原理,尽量改由学生经老师启发后自己去探索发现,老师的角色转为组织者,主持人,表现欲要收敛,表现的机会要让给学生,学生的潜能发掘越充分,表现出来的思辨和口才水平越高,老师的成就就越大。

七、授权不同

《百家讲坛》想来正是允许和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地万,诸位大师各怀宏论,踌躇满志地登上“讲坛”,各抒己见,一展英才。他们确实也不负众望,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把原来封存在象牙塔中的古典文化搬到了民间,做了很好的普及工作,给百姓带来了丰盛的精神大餐。但《百家讲坛》不是学术权威机关,更不是教学单位,所以只要各“讲家”们能够“文责”自负,就可以自由发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能出新出彩,“讲坛”的收视率就越高。编导们何乐不为?

相比较而言,中学语文课堂所受的客观限制就多了一些。大到学科的教学大纲,小至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都有严格要求,不容多加个人的想象和发挥。比如,讲《论语》,中学老师一般会按认知规律先对文段做文字疏通,在这基础上让学生们对原文有整体感知,然后还要结合孔子的时代背景及一贯的思想观点,讲清孔子这段语录里所体现的思想,最后才讨论其现实意义。

但是,于丹是自由而幸福的,她可以把讲座弄成“话题作文”,在自定的话题下,为我所用的选择孔子语录,然后海阔天空地联想,引用古今中外的例子,为自己的话题服务,最终,孔子的话也只是成为论证她既定观点的论据而已。

8.《百家讲坛》知向何方 篇八

“《百家讲坛》九、十月份收视率跌出央视科教频道前十名!”“《百家讲坛》已经日薄西山!”近日,网上关于《百家讲坛》“生死”之争炒得沸沸扬扬,只要键入“《百家讲坛》”几字搜索一下,几乎每天都有新的评论赫然在目。在众人的关注目光中,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名牌栏目再度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从2001年创办至今,《百家讲坛》已整整走过7个年头。开播之初,《百家讲坛》的收视效果并不好,甚至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栏目。直到2004年5月,随着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专题的播出,才让《百家讲坛》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而随后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和于丹的《论语》心得,更使《百家讲坛》红火异常,短短的几天时间,就让以前默默无闻的大学教授一跃成为大众心中的“学术超男”和“超女”,他们的系列图书也全线飘红,不断再版重印。此时,《百家讲坛》不仅在以收视率作为硬性评价的杠杆中活了下来,而且辉煌无限。但从去年以来,《百家讲坛》就不断遭到质疑:“学术庸俗化”、“过于娱乐化”、“《百家讲坛》后继无人”,等等,使《百家讲坛》深陷各种垢病声中。2008年10月,在众人的议论声中,易中天再度出山开讲“先秦诸子百家”更被视为“救市”之举,一时《百家讲坛》已经日薄西山之说更是甚嚣尘上。当下,横在《百家讲坛》面前的,似乎是一条死胡同。生还是死?

9.百家讲坛目录 篇九

品读水浒传 

新解红楼梦 

风雅百代存 

语言的方程 

文学的个性 

华夏春秋志 

清十二帝疑案 

传承的神韵 

当茶遇到咖啡 

智慧的痛苦 

面对缪斯女神 

不停息的旋律 

相识数学 

物理的挑战 

探索宇宙 

撼天之旅 

地球成长史 

生命的奥秘 

与健康手拉手 

文明的发动机-科学 

社会的源动力-经济 

企业的方向盘-管理 

时代的加速器-数字 

冷眼看热点 

论争象牙塔 

建筑不是房子 

人的生与活 

女人说话 

百家讲坛单本集 

千年少林 

老舍的文学地图 

身边的礼仪 

文明的驻足地 

海洋生灵 

心灵鸡汤 

杜甫的文化意义 

钤记中华 

引雅入俗张恨水 

昆虫系列 

钱钟书系列 

解读张爱玲 

王国维系列 

传奇太后 

中国电影百年 

教育系列 

红楼六家谈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 

吴建民盘点2004 

孔庆东看金庸小说 

马瑞芳说聊斋 

红楼梦里的配角 

二战人物 

爱的四重奏 

老子与百姓生活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

明十七帝疑案 

汉代风云人物 

金正昆谈现代礼仪 

汉代国策风云 

探秘中国汉字 

郑和下西洋600年祭 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和珅 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刘墉 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纪晓岚 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多尔衮 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鳌拜 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吴三桂 

智商情商 

方尔加讲孔子 

正说三国人物 

经典中的爱情 

地域文化的形成 

古代希腊

周思源也说秦可卿 

唐诗的故事 

从悲到喜说西厢 

西厢记中的爱情 

楹联的故事 

易中天品三国 

另类英雄李云龙 

鲁迅 

陆游 

唐伯虎

明亡清兴六十年 

慈禧 

慈禧灵寝 

于丹论语心得 

吕不韦 

苏轼 

玄武门之变

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

于丹庄子心得 

李斯 

玄奘西游记 

红旗渠的故事 

我心目中的陈嘉庚 

贞观之治 

我读经典 

新解三十六计 

杨子荣 

范蠡 

焦裕禄 

传奇紫砂壶 

李清照 

武则天

马未都说家具收藏 

马未都说陶瓷收藏 

马未都说玉器收藏 

马未都说漆器收藏 

马未都说杂项收藏 

历史人物的悲剧 

诗歌唐朝 

于丹论语感悟 

康熙大帝 

康熙陵寝之谜

周汝昌眼中的四大名著 

周岭解密曹雪芹 

唐高宗真相 

梅兰芳 

千古中医故事 

解读中医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 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牛郎织女传奇 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之白蛇传奇 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之梁祝传奇 

中国四大爱情传奇之孟姜女传奇 

抗日名将杨靖宇 

赵晓岚说李煜 

胡雪岩的启示 

太平公主

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

道光与鸦片战争 

道光陵寝 

程砚秋

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 

范进中举 

大变动中的中国 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林冲 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武松 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李逵 

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 

鲍鹏山新说水浒宋江 

两宋风云 

金戈铁马辛弃疾 

红楼梦中的节日 

大年初一说经典 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 

嘉庆陵寝 

正说包公 

蜀地探秘系列 

孟子的智慧 

战国说客双雄 

回首开国大典 

风雨张居正 

班墨传奇 

易经的奥秘 

苦命皇帝咸丰 

伶界大王谭鑫培 

长恨歌1-玄宗出世 

长恨歌2-开元盛世 

长恨歌3-盛世危情 

长恨歌4-物华天宝 

长恨歌5-长恨悲歌 

白居易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 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 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 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 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 

破解幸福密码 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

水墨齐白石

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 

名相管仲 

塞北三朝 

永乐大帝 

成语趣谈 

走近曹操 

解码关公 

解读《弟子规》 

抗倭英雄戚继光 

清官海瑞 

救时宰相于谦 

大明嘉靖往事 

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 

竹林七贤 

东汉开国 

末代皇帝溥仪 

鲜为人知的杨家将 

传奇王阳明 

三言两拍 

侠骨柔情陆放翁 

向诸葛亮借智慧 

大国医 

名人醉酒故事 

中华孝道 

大风歌 

英雄项羽 

曾国藩家训 

商贾传奇 

大隋风云

王树增解读辽沈战役 

王树增解读淮海战役 

王树增解读平津战役 

信仰的力量 

隋唐英雄志 

写实徐悲鸿 

10.听百家讲坛有感 篇十

平时只要有空,都有听百家讲坛,最近几天讲武则天,我听后非常的失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个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公主的夭折有三种版本,蒙曼教授说她个人认为武则天杀女这一版本最可信。我感觉她像以前的评话先生,为吸引观众,说得有声有色。似乎她亲眼看见武则天杀了她的亲生女儿一样。

蒙曼的推断:

皇帝的女儿很多人照顾,自然死亡可能性很小 → 他杀(武则天,王皇后有机会)

王皇后是个端庄、沉稳的人,且没有杀人动机→只剩武有机会,且有动机,也符合武性格。然后说武如何建情报网,知道皇上什么时候来,皇后什么时候来,她如何打时间差,等皇后来时她故意走开,然后跟皇上一起进来,先做高兴样——惊呆——嚎啕大哭·····这简直是在编电视剧。

不管是武则天、还是王皇后去杀公主都是一件愚蠢的事。事实证明:公主死后,至少说明帝不认为是后所为。否则一个杀人犯怎么可能再让她坐在皇后位。那如果是武所为,岂不是白杀。武如果这么蠢,她日后根本不可能成大业。

人可欺,天不可欺

武泰山封禅,她如果是连女儿都杀的人,神明是不会让她封禅的,我相信一句话:“头上三尺有神灵”。动杀念、终有报。她治理的天下连男人都心服口服。什么样的人才会服众——有德。人都不是傻子,你是服有德之人,还是服使计之人。

说武打时间差,你以为她是神仙啊,能算得那么准,帝、后什么时间来,皇后来了,她一个昭仪还敢溜出去,想造反啊。

害人者终害已

后为除潇,引进武,这个行为足见后不是善类,她以为武有一个庶母的身份可以牵制。就不顾皇家的脸面。只为自己解恨。足见没有公心。说武身份不好时等于害皇帝的脸面。让武和帝成了共同体。后又“压胜”,这下给帝找到更充分的理由废后。这是天意。

红楼梦中有句话:“一个家败了,通常不是外头打进来,而是内部腐烂掉”

同理:后位的失去,不是武太厉害,而是后自己太无道、太无德。厚德载物——她载不动。

如果皇后,静静的,什么都没做,根本不会出现武则天,充其量让潇淑妃得瑟一下而已。人生终归没有如果。这还真是天意。

丫鬟一大堆,怎么也不可能只有皇后和小公主单独见面的机会。那是电视剧夸张的写法,谁也不会去计较,你一中央台讲历史的都这么说,这可不是什么正能量。直接的后果是:

百家讲坛后面有一读书节目。一个小男孩说他看了很多历史书,其中就有关武则天的书。主持人问他:“在你印象中武是什么样的人呀”答:“她为了权杀死了亲生女儿”。甚至连词都被改成了“无毒不丈夫”。真正的应该是“无度不丈夫”。在那男权社会,王皇后的支持者,为解恨,完全有可能让人写些不利武则天的书。我想武的无字碑,兴许她早知不可能保住百年千年后的舆论。

11.由《百家讲坛》想起的 篇十一

很多老师经常说,有些学生不讲学习,那确实聪明可爱,但只要一讲学习,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原因在哪里?我想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距离太大。

影视艺术是一门迷人的艺术,是当今人们业余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的学生课余生活重要内容的一部分,。《百家讲坛》自开播以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中学生自然也不例外,特别是易中天的讲史系列,他独特的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的讲解方式,把讲座做成电视连续剧的那种结构,每一集都有悬念在里边,更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他幽默机智的语言,栩栩如生的表达方式更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如“韩信是待业青年”“朝廷派人去查吴卫,也没有发现什么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嘛!”还有如他讲解古代谋士的概念时说:“就像现在的什么策划大师啊,什么点子公司啊”“我被你雇佣了,忠心耿耿给你谋划,如果我的主意你不听,拜拜,我换一个老板。”这些幽默风趣很有现代感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名著的价值:“一个人可能看错,一代人也可能看错,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是不可能看错的。”名著是世界文化作品的精华。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都是古代白话文,学生读起来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喜欢古今中外的名著?《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子。无论是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易中天的《品三国》系列,还是马瑞芳的《讲聊斋》等,都是以平民立场,现代的语言阐述人物故事,幽默风趣,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把《百家讲坛》引入课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兴趣,亲近名著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百家讲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自上学期在课堂上每周一次开展“观看《百家讲坛》”活动以来,语文课成了学生的最爱。例如,在讲授《隆中对》一文时,我领学生观看了易中天老师的《隆中对策》一讲,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致,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极大的兴趣看了易老师的《三顾茅庐》、《能臣之路》、《江东基业》等《品三国》系列,于是,那段时间《三国演义》成为学生案头的必备,三国人物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谈资及学生写作的中心人物。

二、拓宽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语文学习外延是无限的,教师要勇于和善于挖掘。我每周从紧张的五节课中抽出一节观看《百家讲坛》的讲座,随着观看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视野逐渐开阔,阅读名著的兴趣与观俱增,他们已经摆脱了狭隘的教材束缚,把思维的视角伸展到广博而深厚的文学殿堂。《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成为濡养学生的精神食粮。

三、抛钻引玉,促进探究式学习

荀子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非生异也,善假于物也。”对于好的教学素材,如果利用得好,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为教者,不能以自己的阅读所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知。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林黛玉。”名著需要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汲取。观看《百家讲坛》,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解读名著的视角,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及吸取作品的思想精髓,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探究式学习。

12.百家讲坛节目时间表 篇十二

一、巧设悬疑, 引人入胜

“百家讲坛”每期节目几乎都有一个悬念性的问题贯穿其中。易中天也曾这样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开头必须吸引人, 为了避免收视疲劳, 在必要时设置悬念, 抛出问题。”甚至有几期节目直接就以“疑案”命名, 如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系列、阎崇年的清十二帝疑案系列, 环环入扣, 抽丝剥茧, 引人入胜。

设置悬疑, 这也是历史课堂最常用的调动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 但这要与一般意义的“设疑—回答”模式相区别, 而应在思维的认知规律上设置悬念。比如在学习古罗马历史的时候, 教材涉及政治性的内容较多, 枯燥而乏味, 在讲解“罗马帝国的分裂和灭亡”这一环节时, 笔者引入了“铅中毒”之说, 从而激发学生去一探究竟, 追根求源, 最终发现古罗马的灭亡问题确实是出在内部政治统治的腐朽上。再如, 讲到唐朝历史时, 用杨贵妃之死来设置悬疑, 引发学生去探究唐朝衰亡的真正原因。凡此种种悬疑的设置, 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冲击和培养, 虽然教师并不需要像写悬疑剧本一样把所讲授的内容搞得迷雾重重、跌宕起伏, 但如能巧妙地设置问题, 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则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必须有较为广博的历史知识面, 到用时便能够信手拈来, 既能增添个人魅力, 又能让你的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勃发的源头。

二、形象作喻, 亲切易懂

在“百家讲坛”的主讲人中, 易中天无疑是最受观众追捧的一位。无论是讲述“汉代风云人物”, 还是品评“三国”, 那些遥远而陌生的人和事经由易中天之口, 一切都变得亲切而颇具兴味。易中天之所以能够做到“化腐朽为神奇”, 主要得益于他通俗幽默的语言风格, 善于运用时下流行的、现代的、搞笑的、市井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语汇。比如, 他说:“袁绍整天在家里面大会宾客,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办沙龙, 开Party。”观众听得心领神会, 倍感亲切。

历史教科书上有诸多理论色彩较浓的课文, 对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 理解起来十分有难度。比如, 在教学中国当代史“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这一课时, 学生怎么样都记不住那些重要的会议和每次会议提出的重要理论。笔者经过多次揣摩, 发现可以跟学生打一个比方:“把邓小平比作掌握方向盘的司机, 要带领中国走向强国之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策略, 等于踩下了第一脚油门;紧接着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问题, 他又提出了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等于踩下了一脚刹车;十二大提出中国特色道路又是一脚油门, 十三大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又是一脚刹车, 南方讲话和十四大又踩响了油门。”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让学生觉得十分有道理, 记忆深刻, 理解透彻, 较之照本宣科、熟读那些一知半解的文字表述来得更为有效。实践证明,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多点易中天式的古今混搭、中西合璧、土洋结合, 定能让历史课堂充满了活力, 增强学生的亲近感。

三、融入角色, 以情动人

随着“百家讲坛”而出名的“学术明星”们无一不有着强烈的角色感, 像说书人一样, 随时就能融入角色中去, 让受众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比如于丹, 她十分擅长用华丽流畅的语言把你带入到一种有生命热度的情境中去, 随时随地洞悉历史人物的每一寸思绪, 从而融入历史的时运之中去, 深深被打动。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不能从抽象枯燥、严肃刻板, 尤其是一些理论性、意识形态性较强的课文中挖掘出有生命活力的东西来, 那么注定会失去学生的心。新课程之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 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往往是历史学习最突出的现实意义所在, 每一篇课文里我们都要尽可能地挖掘出丰富的情感素材来。比如笔者在讲到“德国的统一”这一课时, 生动介绍俾斯麦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的细节, 将这个人物的智慧与狡猾深深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再比如讲到“‘文革’期间的周恩来”时, 我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片段来增加情境感, 一方面沉痛悼念伟人, 一方面渲染历史的沧桑感, 奠定“文革内乱”的基调, 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反思。所以, 我们的历史课堂可以借鉴“学术明星”们或幽默或温婉、或犀利或率真地重现历史的手法, 用内在的热情去赋予历史以温度和灵动。

13.观百家讲坛有感 篇十三

观《百家讲坛》有感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上一篇:培养兴趣关于孩子兴趣的培养下一篇: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