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2024-10-17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共12篇)

1.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一

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规划措施

摘 要:全球化环境和气候状况日益恶化,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考虑社会的发展模式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量的增加引发了温室效应,使得气温不断上升,冰川融化,陆地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这些问题都会严重影响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碳排放量,就必须从全方位入手,动员各方面力量,建设新型低碳化城市。我国低碳化城市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调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切实将低碳城市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建立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规划体系,制定具体的改造方案,充分将低碳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对于该如何打造新型的低碳化城市以及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完善城市规划体系,文章将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规划原则;布局合理;交通出行;绿色能源

中国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正饱受气候变暖的困扰,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因就是碳排放量过多造成的。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直接进入到大气中,形成了具有保温效应的空气隔离层,使热量不能有效发散出去,聚积在大气上空,造成大气温度的升高,也就是所谓的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近些年来正在不断显现,世界各国正致力于控制气候变暖的速度,想方设法降低碳排放量。我国也尝试通过进行低碳化城市建设的方法来降低碳排放量,以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活环境。为何要打造新型低碳化城市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建设低碳城市,一是着眼于“碳源”的替代、减少和提高效率,二是着眼于“碳汇”处的吸收。其中,最积极的方法是减少输入端的高碳能耗,这需要把重点放在推行低碳导向的新型工业化、新型现代化及具有整合作用的新型城市化方面。新型工业化就是要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的物质经济来减少碳排放;新型现代化就是要大力发展公共型、服务型的消费来减少碳排放;新型城市化就是要大力发展紧凑型、组团型的城镇空间来减少碳排放。此外,要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和绿化率来提高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编制合理的低碳城市建设体系及要遵循的具体编制原则

2.1 编制合理的低碳城市建设体系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到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2.2 构建低碳城市建设体系要遵循的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尽量涵盖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2)具体明确、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备可操作性。所选指标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4)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5)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构建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有效途径

3.1 合理规划城市内部结构

低碳城市规划应该按照城市宜居性,中心区域分散性等原则进行操作。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存在的通病就是城区中心区域过于集中,而城乡结合部以及距市中心较远的区域却还有待开发,导致城区繁华地段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城市部分功能得不到充分利用。为此,在城市规划时,要合理分散人群的居住区域,避免人群过于集结,以实现区域功能发挥的均等化。另外,还要注意居住区和配套措施的搭配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交通资源浪费。

3.2加快产业化升级步伐

工业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对于工业实行产业化技术升级刻不容缓。我国大多数企业还存在传统的生产观念,为了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惜以环境的高污染作为代价,所以,政府要对工业生产企业进行科学引导,使之逐步向低耗能低污染的发展道路上转变。一方面,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和转化率,对于高环境污染的企业要严令予以整改或取缔,对于高耗能企业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另一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帮扶新型低污染工业生产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废气排放量要予以严格控制。在城市规划进程中,对于工业生产企业的选址和布局要遵循科学性和环保性原则,尽量将工业企业安排在远离城区和居住区较为密集的区域,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提倡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汽车尾气的排放虽然不会直接导致二氧化碳排放过量,但是却可以产生其他能够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我国的车辆增多导致尾气排放量急剧增加,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因。要想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改进汽车在燃料消耗方面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更为省油节能的车辆;其二,加大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力度,例如,可以拓展地下交通管网的设计和施工,还可以加设出租停靠站和公共交通中转枢纽,方便人们的出行。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和完善城际铁路运输体系,力图完善公共交通系统,降低私家车的使用次数。其三,政府应该辅之以低碳出行的宣传手段,鼓励和引导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出行。第四,政府应该鼓励购车者尽量选择小排量,经济型的车型,限制大排放量车型的生产和销售。

3.4 使用新型施工建筑材料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使用高耗能高污染的建筑材料无疑也是增加碳排放量的源头之一。为此,在保证建筑施工质量的前提下,要尽量使用新型绿色环保材料,设计思路要简约实用,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建筑施工材料的审核力度,禁止高污染高耗能的施工材料流入市场,对于积极使用节能环保材料的施工单位要予以鼓励性嘉奖。除此之外,还要避免不必要的建筑拆建施工,室内装修要去繁就简。

3.5 推广绿色能源的使用

低碳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要实现能源供给和排放的低污染或无污染,因此,要注重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我国开发和利用的新型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和生物技术能源,这些能源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等特点,且具有持久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利用这些能源取代高污染能源可以取得明显的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结束语

传统的高耗能,高排放的社会生活生产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要想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二者的统一,就要坚持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我国要致力于低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事业,广开渠道,同时还要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化城市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3).[3]鲍健强,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

2.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 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其它国家的城市规划发展情况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为了推动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质量的快速提升, 进行城市规划改革就显得十分有必要。进行低碳时代要求下的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就是指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条件与城市规划发展情况下探寻出一条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模式。低碳时代生活导向的城市规划改革不仅需要符合我国的发展国情, 还应当符合当今国际发展的主要趋势以及发展规律, 以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与进步。纵观当今国际发展形势, 随着全球化气候资源以及生态危机的恶化, 低碳以及生态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与要求, 这也就要求在进行城市化发展推进以及城市发展规划中应以低碳和生态为主要要求趋势。

1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涵义

1.1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基于科学的、合理的、正确的以及实事求是的城市规划, 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增添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 依据相关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要求来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 它是目前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及结果。简而言之, 它是集社会和谐、生态良性循环以及经济高效等方面的人类特殊形式的居住区, 它是将生态环境、城市以及人三者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最终形成互惠共生的结构。由上述概念可以得知, 生态导向型城市的规划是以人、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三者为基本要素的, 因此在实际规划时, 应该注意加强这三者的和谐, 这样才能够构建一个非常成功的生态导向型城市。

1.2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下, 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主要有: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突出生态经济的优势地位;有利于构建与城乡体系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 (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为依托) 。

2 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原则

基于如上关于生态导向型城市的概念以及低碳时代下构建生态导向型城市的重要意义的介绍, 目前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已经是摆在城市规划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及研究内容。然而, 在实际的规划过程之中, 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具体而言,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生态位最优化之原则

所谓生态位, 指的就是某个物种在生态群落之中, 在营养关系以及空间结构等方面所占据的地位。对于城市生态位, 就是一个城市提供城市居民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它不仅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发展现状以及文明程度, 而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具体功能、地位及其人口、环境以及资源等方面的优劣程度。基于此, 这就决定了它在人们心中的巨大吸引力。因此, 在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坚持城市生态位最优化的原则。

2.2 城市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原则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又称为“城市生态环境容量”, 它是指以生态学的角度为根本出发点, 城市对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或是承载能力。我们知道, 城市生态环境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建筑为主, 生态系统及其脆弱, 而且结构也比较单一。因此,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 是具有一定的规模的, 而不可以无限制地扩大下去。在实际的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过程之中, 坚持城市生态承载力原则, 主要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实现: (1) 在实际规划过程之中, 要建立一套科学、准确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计算出所规划的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2) 实际过程中, 要综合地考虑各种净化能力, 如城市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以及人工净化的能力等, 这主要是由于它们与城市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3) 要调整控制城市人口的总数、密度与构成, 这是一个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3 加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意见建议

3.1 增加“绿色”面积, 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 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 将室外的绿色引入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 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 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 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 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 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 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 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 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 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 获得了良好的景观, 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3.2制定生态城市规划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实际的生态城市规划过程中, 应该对文化与社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地把握及认识, 从而最终形成评价指标体系, 然后将此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于衡量城市生态规划的态势, 且以此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 制定出生态导向型城市规划的具体规范及条例等。

3.3展现城市自己的特色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建设生态城市, 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只有充分地展示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特色, 才能够真正体现出城市生态规划过程中所焕发的“魅力”。

3.4加强低碳时代生活导向城市规划改革的方法探索

对于低碳、生态要求下的城市规划改革首先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视野进行拓展, 在进行城市规划中, 注意结合传统的城市规划核心与任务, 以保护城市开发环境、节约城市资源、实现城市资源环境的循环合理的应用, 进行和谐、生态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设置。其次,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的城市规划改革应注意对于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进行变革。城市规划过程中, 城市规划的工作方法对于城市规划的效果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 因此, 对于生态低碳要求下的城市规划工作方法不仅需要具有原有规划工作方法的深刻与系统特点, 还应注意在总体规划情况下, 对于城市规划中城市资源情况的详细分析等, 以推进城市化的发展。

4 结束语

3.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三

关键词 生态 低碳 环保 城市规划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碳排放量的增加已经影响着全球气温的攀升,所以碳的排放与城市的规划息息相关,因而,发展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已经逐渐发展为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减排、节能,从而降低空气污染。目前,我同城市规划的发展体系,是建立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碳的排放量也逐渐地增加,进行低碳环保的城市规划策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发展方向

1.城市规划设计的人性化方向。城市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结合产生的人群聚居空间。人是城市的使用者,也是城市的主体。城市人口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所有社会活动都提托城市而展开。因此,城市的规划与设计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个舒适、安全、文明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设计恰恰就担负着创造这样一个舒适生活环境的责任,让城市环境更加适应人的综合需要,不仅是人性化的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依据,也是人性化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城市人性化设计的理念要求无论位于何地无论规模大小,都应该在基本设施与布局上公平均等。从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出发,对环境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其在完成对人的服务的时候,更有利于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在规划设计总体布局时,应当更好地体现出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在各项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上要体现出对弱势群体帮助。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关注好城市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城市生命线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交通安全、重大气象灾害预防等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人口生活质量,使之城市发展相适应。人性化的方向在提倡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更加重要,是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城市规划设计的重点关注点。

2.城市规划设计的生态城市方向。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是将社会一经济一闩然等各要素融为一体,并结合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理念,将规划科学和系统科学有机结合起来,去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从中找出最佳生态位,进而提出人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相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准则及要求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则和要求:

(1)以环境为本。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通过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

(2)将自然融人城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

(3)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

(4)合理布局、节能、低耗、无污染。在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南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5)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生态技术去处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6)積极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三、城市规划中低碳环保理念的应用

1.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指生活中所耗费的能量的减少,进而降低碳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通过对社会生活时能源与物质的消耗的减少、废弃物与垃圾的减少,实现减排节能的作用,提高低碳城市的发展。崇尚简朴的生活,尽量避免资源的浪费,政府应当鼓励宣传人人都要做到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低碳理念的发展,改变以往的不良习惯,为低碳城市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2.低碳交通。(1)想要进行城市交通的低碳应当考虑到交通条件的内部优化。实际上就是对城市的交通进行系统的、完善的规划,并且制定出相应的交通规划,在以节约能源与资源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最大限度地减少碳的排放量。还应当在满足人们的日常交通生活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减少城市的压力。例如,有些城市的做法就是相当司取的,在城市建立基础道路以外,建立相应的快速道路,比如地铁等,同时也要加强公交系统的完善,提高城市交通的高效性,从而减少碳的排放。也要对环保型交通设施研究与探索,增加低碳理念在城市交通建设的使用,增加城市的低碳规划。

(2)做好城市交通规划的外部协调。把城市的交通规划和城市的一些其他政策进行协调,并以交通规划来支持土地的规划,并且把低碳城市的理念深入到规划中。进而进行全方位的对城市交通的发展以及城市现状进行合理的分析,并进行合理的完善。真正做到实现城市交通的减排和节能,到达低碳城市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体制进行相应的管理,不断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培养生活居民的低碳交通的意识,形成完善的交通观念,促进低碳城市的发展。

3.低碳产业。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与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经济增长方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能源发展需求的重要成分。从工业结构的方面分析,重工业产生的排放物比较多;从产业结构分析,服务行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相对比较低,而工业的能源消耗强度相对较大。所以要通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提高附加值的方法来拉动低碳化的发展。一方面,增大对高耗能产业的控制力度,降低碳的排放量;另一方面,提高生产方式的创新,以资源节约、循环的经济方式来改变以往的产业经济,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碳的排放,也要把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引入到城市的产业调整中,积极地开展循环型经济的策略,改变同有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低碳城市经济的形成,增加城市的发展。

四、结束语

4.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原则 篇四

城市广场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空间,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城市广场体系空间结构;城市广场功能布局;广场的性质、规模、标准;各广场与整个城市及周边用地的空间组织、功能珩接和交通联系。城市广场规划设计除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要求外,一般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古典的广场一般没有绿地,以硬地或建筑为主;现代广场则出现大片的绿地,并通过巧妙的设施配置和交通,竖向组织,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强化广场作为公众中心“场所”精神。现代广场的规划设计以“人”为主体,体现“人性化”,其使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

1、广场要有足够的铺装硬地供人活动,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

2、广场中需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喷泉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广场交通流线组织要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保证行人安全。除交通广场外,其他广场一般限制机动车辆通行。

4、广场的小品、绿化、物体等均应以“人”为中心,时时体现为“人”服务的宗旨,处处符合人体的尺度。如飞珠溅玉的瀑布、此起彼伏的喷泉、高低错落的绿化,让人呼吸到自然的气息,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二)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自然特色,也包括其社会特色。

首先城市广场应突出其地方社会特色,即人文特性和历史特性。城市广场建设应承继城市当地本身的历史文脉,适应地方风情民俗文化,突出地方建筑艺术特色,有利于开展地方特色的民间活动,避免千城一面、似曾相识之感,增强广场的凝聚力和城市旅游吸引力。如济南泉城广场,代表的是齐鲁文化,体现的是“山、泉、湖、河”的泉城特色。广东新会市冈州广场营造的是侨乡建筑文化的传统特色。西安的钟鼓楼广场,注重把握历史的文脉,整个广场以连接钟楼、鼓楼,衬托钟鼓楼为基本使命,并把广场与钟楼、鼓楼有机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其次,城市广场还应突出其地方自然特色,即适应当地的地形地貌和气温气候等。城市广场应强化地理特征,尽量采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艺术手法和建筑材料,体现地方山水园林特色,以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如北方广场强调日照,南方广场则强调遮阳。

一些专家倡导南方建设“大树广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三)效益兼顾原则

城市广场的功能向综合性和多样性衍生,现代城市广场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和综合解决环境问题的意义日益显现。因此,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不仅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方法,而且还应体现出“生命至上、生态为先”的经济建设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首先,城市广场是城市中两种最具价值的开放空间(即广场与公园)之一。城市广场是城市中重要的建筑、空间和枢纽,是市民社会生活的中心,起着当地市民的“起居室”,外来旅游者“客厅”的作用。城市广场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感染力,也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魅力的开放空间。城市对这种有高度开发价值的开放空间应予优先的开发权。

其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空间形态、立体环境设施、园林绿化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珩接等方方面面。我们在进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时刻牢记并处处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兼顾的原则,切不能有所偏废。厚此薄彼,往往顾此失彼。如某市火车站广场由于规划不合理,结果造成交通拥挤、排水不畅,雨天泥水地,晴日灰满天,环境污染严重,市民怨声载道,游客望而却步,极大的损害了城市形象。

再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要克服几个误区:一是认为以土地作为城市道路、广场建设的回报是一条捷径。二是广场越大越好。三是让开发商牵着鼻子走。开发商看重的是重拆、建房、卖门面的利益;而政府则应着重考虑增加绿地、建设广场和公园,改善旅游、购物、休闲和人居环境。

(四)突出主题原则

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如何,首先应明确其功能,确定其主题。这也可谓之“纲举目张”。围绕着主要功能,广场的规划设计就不会跑题,就会有“轨道”可循,也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特色和内聚力与外引力。是交通广场、商业广场,还是融纪念性、标志性、群众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广场,要有准确的定位。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中应力求突出城市广场在塑造城市形象、满足人们多层次的活动需要与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城市空间环境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三大功能。并体现时代特征为主旨,整体考虑广场布局规划。特定的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都应精心创造实用而突出主题特色的城市广场个体:一是要和谐处理城市广场的规模尺度和空间形式,创造丰富的广场空间意向。应根据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合理规划,一般不宜过大,且应分散设置,以取得均匀的城市活动公共空间。二是要合理配置建筑,实现广场的使用功能。三是要有机组织交通,完善市政设施,综合解决城市广场内外部的交通与配置。特别注意空间距离的远近和交通时间的长短,以方便市民使用城市广场。既要讲究观赏性,但主要还是要讲究实用性。

为实现城市广场的社会功能、环境和景观意义,应对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物和广场周边地区进行合理管制,结合开发成本、环境品质和使用效果综合控制容积率、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等指标,保持整体空间的和谐。要明确制定鼓励投资者开发兴建城市广场项

目的政策和措施。同时也要严格把握城市广场规划设计的编制程序和审批过程。

要切实实行规划城市专家咨询,实施规划群众参与,规划监督法制手段、专业队伍的城市规划控制机制。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中心广场的规划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刘福智·《园景规划与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10月第一版,第234页。

[2]洪铁城·《城市规划100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158页。

[3]罗苑龙·《关于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几个注意点的探讨》,中国工程咨询网。

[4]刘超·《营造开放空间提高城市品质——城市广场规划设计与管理的思考》,城建研究网。

5.谈谈低碳城市规划建设 篇五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分析;规划建设重点

1 低碳城市的发展分析

1.1 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1.1.1 低碳城市发展能够减弱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的脆弱性

低碳城市的发展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消耗增多、城市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减小城市的脆弱性,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妥善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

1.1.2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为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我国新型的城市发展理论和规划理论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有力的支持,这些实践和理论都将成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的.知识;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能够为部分城市的发展提供后发的优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催生新的低碳产业和环保产业,提供新的产业选择,还能够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1.2 低碳城市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1.2.1 低碳城市发展导向不明

在低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强调政绩工程的问题,动机不明确;低碳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关注大城市,忽视了中小城市的低碳建设;关注新城的开发,对于已经建成区的低碳建设没有足够重视。

1.2.2 低碳城市发展目标缺失

低碳城市的发展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与我国城市发展客观要求,盲目地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没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的科学指标体系。

6.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六

低碳城市规划的内涵及其实施分析

作者:卢珺

来源:《艺术科技》2012年第04期

摘要:低碳城市是实现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城市规划是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对低碳城市的内涵以及我国城市规划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实现低碳城市规划的具体路径,试图为我国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应对全球变暖的气候变化,建设低碳社会是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努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一直通过多种方式致力于低碳社会的建设。中国政府已经将建设低碳社会做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而城市作为公共设施、社会经济活动、建筑物等都比较集中的聚集地,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源头集中区域,是实现控制碳排放的关键。根据《中国城市化战略的低碳之路》报告,全国城市的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城市规划正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实和潜力,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协调空间布局等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从而以最小的社会资源代价获取低碳发展目标。因此,规划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让低碳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始终,成为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

1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的内涵是与低碳经济的概念密切相连的。按照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的,低碳经济就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方面对低碳经济提出了一些看法,如潘家华研究员认为,低碳经济(发展),重点在低碳,目的在发展,是要寻求全球水平、长时间尺度的发展。付允、马永欢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方法,即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因此,正如学者们对于低碳经济有不同的表述,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也有许多一些定义。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还有学者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也有其他学者认为,低碳城市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在城市空间内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减少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

体系,以及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当前城市规划的主要不足

2.1城市规划中缺乏生态环保意识

评价一个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的重要要素是是否具有生态环保意识。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城市规划过份注重社会经济效应,却忽视了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尽管国家对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并要求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中国城市长期实施的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城市发展导致的污染物的高排放,使得城市赖以存在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激增,人民生活水品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都给原本越紧的城市资源、环境供给带来更大的压力。据环境部门监测的数据,全国城镇每天至少有1亿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50%的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染造成的。

2.2城市规划中缺乏公众利益诉求

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主要是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意志,并没有充分反映公众的诉求,也没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才智。这造成了当前城市规划中出现了诸多的弊端,突出表现为:

1)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作用已经减弱。许多城市规划缺乏延续性和严肃性,一方面,城市规划可能随着政府主管领导的变动而变动;另一方面,有些城市规划的实施进程又滞后于规划的期限。2)历史文化建筑等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经济利益,一些城市规划没有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持,使一些城市的历史建筑、城市风貌遭受了灭绝性的毁坏。3)城市生态受到破坏,环境污染加剧。比如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地下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4)城市建设风格雷同且不环保。比如大广场、宽马路、豪华办公楼、欧化建筑等现象在全国多或多或少涌现,这些建筑并不一定环保低碳。

3低碳城市规划的实施

(1)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及低碳城市规划定位。我们应该积极倡导低碳城市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实际的城市规划当中; 国家倡导整个社会从追求直接的近期的经济利益转向追求间接地长期利益,使人们向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行转变,以改变坏的消费方式,从而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运行。同时,低碳约束要求有一个具体的低碳城市的规划定位。低碳城市规划定位是由于水源污

应该体现循环发展、生态的思想,设计出合理的用地分区和公共设施布建原则,有目的限制高耗能产业的用地规模。制定合理的产业指导原则,促进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形成。

(2)制定低碳城市规划评价指标体系。应全面、系统地理解社会、经济和生态间的相互关系,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它来衡量城市生态规划态势,并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下编制低碳城市规划制度;并采用这些指标体系对各城市的低碳规划进行测评,以促进低碳城市的群体出现。

(3)低碳城市规划中要体现绿色城市、节约型城市的特色。低碳城市规划中要充分利用街道,使之可以消解城市废弃物等,使之在维护生态环境安全方面起到主干作用。城市绿化用植物选择要尽量选用本土的物种,此外还要有耐旱及抗病虫等性能的植物。要树立节约观念,并融入城市规划中去;要从法规上完善对于城市规划的监督,要最大限度地进行能源循环利用,达到清洁生产的目标。

参考文献:

7.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七

近年来, 经济发展对生态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全球变暖现象出现, 为应对这一系列的情况, 一新概念“生态城市”应运而生。而现代城市规划中也越来越重视对生态城市设计, 全面的走低碳环保之路。

1 生态城市, 应时之需

随着经济的增长, 城市压力越来越大, 城市规划中对合理城市构建的呼吁越来越强烈。

首先, 城市是有承载力的个体, 最大承受力要求城市规划中还原生态, 保存城市的生命力。经济大发展, 社会大进步, 使得城市规模不断扩张, 单一的经济生产观念严重危害了生态环境, 损害了原有的良好的资源条件。城市的生态系统有自然, 社会, 经济三部分构成, 其中, 自然生态系统是基础, 为社会和经济提供相应的空间支持。一个地区的环境质量与其环境承载力成正比, 与环境污染度成反比, 所以, 要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必须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地, 随着外来人口的涌入, 城市自身人口的不断增加, 给城市的承载力带来巨大威胁, 人口的高度增长不仅给城市规模本身承载力带来了严重危害, 还制约了交通,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造成城市功能的衰竭, 城市老化, 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其次, 城市内部空间形态, 是城市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也是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重点。传统城市建设着眼于城市建筑, 高楼大厦成为城市化的标志, 对高层建筑, 多层建筑的盲目追求导致城市规划中缺少了自然和生态的因素, 从而导致城市格局不科学, 城市扩展度不大, 城市资源损失, 自然资源被动适应城市发展。今天的城市规划受历史格局的制约, 在实际规划时不能自主开展, 从而造成规划难, 改造难的现象出现。

最后, 宏观上看, 全球气候变暖, 生态危机加剧,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剧, 国家间联系增强, 为实现全球共赢必须关注生态。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如今面临着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压力, 与发达国家相比, 经济压力与动力远远超过环保, 而现代经济发展对生态的破坏性越来越强, 要改变“现在用环境换经济, 以后用经济补环境”的状况发生, 在世界经济发展, 全球气候变暖的势头下, 现代城市规划必须低碳, 环保, 生态为导向, 这是时代之需。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要进行最大程度生态保护意识的提升, 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的生态意识, 促进企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 乃至企业综合效益与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 这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只有在这种前提下才能改善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提高环境质量, 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现代城市规划是基于城市历史和现实要求而进行的, 无论是从城市建设自身出发, 还是为追求人与自然地协调, 在现实情况下都必须以生态低碳为导向, 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是不能改变的时代要求。

2 城市规划生态化

现代城市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高要求, 生态破坏的加剧, 使得城市生态规划提上日程。做好生态城市规划, 必须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1 扩大资源利用度, 提升城市承载力

如前面所讲, 城市承载力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资源利用高效化, 是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的一个重点。城市的资源不仅仅指城市经济资源, 还包括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 只有充分利用城市已有自然资源, 以自然资源为依托, 把城市中的各项资源价值发挥出来, 才能保证城市全面的发展, 最大限度的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使城市变成不枯竭的资源。在城市经济资源的利用上, 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控制城市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调整城市经济结构, 做到不浪费一毫经济财富, 保证城市经济效益合法化, 最大化;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 将历史因素, 本地民俗注入其中, 变无形的精神财富为实际效益, 全面实现城市发展。只有全面开发现有资源, 寻找新能源, 开创特色资源, 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承载力。

2.2 调整城市格局布置, 缓解城市压力

城市是一个大的集合体, 将人口, 建筑, 交通, 环境集结于一体, 所以要以格局促发展, 以布局显城市魅力。密集的人口, 拥挤的交通, 浑浊的空气成为旧城的标志,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必须以改变这种现状。小高层的规划降低了人口对土地的需求量, 减轻了城市用地压力;高架桥的规划, 将交通立体化, 降低了土地消耗, 缓解了交通压力;城市园林规划, 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再者, 我们从宏观上分析, 城市各因素的合理布局, 与城市的良性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工业带, 绿化带, 居住区的合理布局, 不仅对城市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在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上发挥着重要功能。无论微观上的城市内部规划, 还是宏观上的城市因素的相互作用, 都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才会最大能量的发挥作用, 从而, 减轻城市压力。

2.3 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度, 共享美好家园

在现代城市规划中, 生态环境发展指标越来越受到重视, 低碳时代导向的城市规划更是将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规划的要旨。新时代下, 人文城市成为城市规划一道亮丽的风景, 它一方面要求人们尊重自然, 保护自然, 从自然的效度上进行城市规划, 例如城市规划中城市绿化规模的扩大, 城市园林的构建。再就是, 现在的社会是人的社会, 讲究社会的人性化, 城市的人性化, 所以, 人文规划成为城市的方向标。在城市规划中加大城市文化的引入, 表现城市的底蕴, 显示城市的个性, 将城市文化软件和城市自然硬件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真正使人们感受到自然之美, 人文之魅, 以自然布衬人文, 以人文回馈自然。

3 结论

低碳时代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是时代的产物, 低碳生态生活也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必然。将低碳生态观念贯彻到城市规划过程中, 才能保证城市规划的合理性, 增强城市承载力, 促使城市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创建一个生态环保, 历史丰富, 底蕴十足的现代化城市。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渐趋提升, 为了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该文就城市低碳生活为目标, 进行一系列规范研究, 以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优化城市结构, 最终实现城市的综合效益发展。

关键词:低碳时代含义,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管理,科学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1]陈飞, 诸大建.低碳城市研究的理论方法与上海实证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10) .

[2]杨保军, 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8) .[2]杨保军, 董珂.生态城市规划的理念与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总体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8) .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3]仇保兴.从绿色建筑到低碳生态城[J].城市发展研究, 2009 (7) .

8.延庆 低碳建设生态城市 篇八

生态城市延庆得天独厚

延庆县具有良好的低碳发展基础,没有重化工业,化石能源消耗少,工业结构轻型化,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发达。延庆在北京市功能定位中,属于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的生态屏障和重要水源保护地。近些年来,延庆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式,开展了多项低碳建设基础工作。

通过林业碳汇措施来实现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与固定,是目前应对气候变暖最经济、最现实、最有效的手段。多年来,延庆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实施风沙源治理、清洁小流域、水源保护综合整治、荒山荒滩绿化等造林工程,营造了树种多样和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不断增加森林碳汇的储量。

延庆还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进行固碳。森林固碳和湿地固碳互相补充形成整体优势,延庆成为北京名副其实的碳汇基地。藉此延庆县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绿洲、北京西北一道绿色生态屏障。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和国家生态县荣誉称号。

地区实现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必须调整传统产业结构。2009年延庆县“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3.625.660.8,产业结构已初步实现低碳化转型。

作为北京市的农业大县,延庆从2006年启动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基地建设。目前,延庆县已经形成了以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为特色的都市型生态农业体系。初步形成三大农业观光带。结合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的发展目标,延庆通过打造三大农业观光带,将一产和三产有机地融合,创造了跨产业的低碳经济增长点。

旅游业作为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产的龙头,与环境密切相关。具有低碳发展的巨大优势。近年来,延庆县通过大力升级改造传统景区,开发高端休闲商务功能,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特色民俗旅游品牌等手段,全面推进旅游事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延庆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的生态品牌初步形成。同时,延庆观光农业也浮出水面,初步形成了妫河生态走廊精品农业区、北山观光农业带、八达岭快速路沿线设施农业带三大农业观光带。

低碳生活从改变习惯开始

延庆作为国家生态县、全国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示范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运行国家示范区,近年来积极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建设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延庆县积极倡导群众低碳生活方式,广泛开展日常工作生活节约水、电、纸、粮、油活动和绿色机关、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企业创建活动,并在农村大力开展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户评选活动。

2003年以来,延庆利用自身海拔高、光照充足的优势,大力推广太阳能灯、太阳能日光温室和阳光浴室的应用。

生物质气和沼气是农村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的主要途径。目前,延庆通过建设大型生物质气化站、大中型沼气池,为农民提供清洁的炊事能源,每年节约燃料投入5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00吨。德青源养鸡场发电场利用鸡粪产生的沼气发电,除了每年向电网提供1400万度的绿色电力外,还产生相当于4500吨标煤的余热用于供暖,并且减少了8万多吨的温室气体排放。被列为联合国“全球大型沼气发电技术示范工程”。

延庆县通过开发浅层地能和深层地热,夏天制冷、冬天供暖,有效地利用地区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地热供暖面积达到59万平方米,约占全县供暖面积的14%,实现节煤1.2万吨。

另外,延庆县还在风能发电、新能源汽车应用以及智能电网示范区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05年,延庆县开发新能源仅为1万吨标煤,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仅为2.2%,到2009年,延庆县新能源开发利用量达到6万吨标煤,占全县能源消费总量的15%,比2005年翻了近7倍。预计2010年末,全县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将达到20%以上。

环保能源低碳经济重中之重

延庆县把发展新能源环保产业作为建设低碳经济示范区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新能源环保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延庆县紧紧围绕“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探索出了独特的发展模式,并取得一定成效。由于坚持统筹生态涵养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延庆县已成为北京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延庆县新能源产业项目初具规模,新能源利用覆盖面不断扩大,新能源产业效益大幅提高,新能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新能源广泛的应用与示范,为延庆县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在延庆正式挂牌。落户在该基地的企业同样享受中关村相关政策待遇。由于看好该地区资源优势和新能源发展的前景,大批企业和科研院所与延庆签约新能源项目。目前延庆县新能源产业已进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以“八达岭新能源产业基地”为平台,以太阳能、风能发电、生物质能源和智能电网等为中心,新兴的低碳产业集群正在构建。

2009年延庆县审议通过了《延庆县生态文明建设三年行动纲要(2010─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制定了《延庆县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建设规划》、《延庆县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有机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延庆县有机循环农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新能源和环保产业三年行动方案》、《延庆县乡村旅游三年行动方案》等。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实施,延庆将进一步迈进打造国际一流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既定目标。

9.城市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规划 篇九

1、复合生态理论与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2、生态系统特征对城市化的响应模式

3、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4、城市化生态过程模拟与结构优化

5、城市近自然生态系统过程及其机理

二、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安全

1、城市生态区划与城市生态敏感区规划

2、城市生态模拟和预测

3、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和监测

4、城市生态安全与生态监控

三、城市生态恢复与人居环境建设

1、退化陆生生态系统恢复与城市绿地系网络优化与空间增效

2、受损水生生态系统恢复

3、湿地的保护、管理和修复以及城市河网水系的生态修复

4、生态型城市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5、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

四、城市生态系统管理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1、自然生态系统(特别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2、人居生态系统的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10.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十

【摘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从最初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起,最终要落实到物质建设上,形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本文首先阐述了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简要分析了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原则;问题;改进措施

一、城市规划设计原则的具体体现

1、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2)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2、经济原则.(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我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资源占用与能源消耗过大,建设行为过于分散,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对城币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原则。规划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1)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2)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4、整合原则。(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2)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5、安全原则(.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应当符合城巾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二、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忽视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2、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有,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3、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三、城市规划设计的改进措施

1、正确的规划设计理论。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性行为,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合理的规划设计实施。(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2)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

结束语

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从城市规划设计开始。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规划设计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玲玲.浅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5)

[2]徐喜霞.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建筑与文化.2013,(3)

11.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十一

关键词:低碳生态理念;城市景观雕塑;问题;策略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理念席卷全球,已经深入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以及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

作为将致力于塑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己任的城市景观设计而言,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始终是行业领域的热点和发展方向。

景观雕塑作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不仅装饰和美化城市,也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精神享受,代表了城市精神风貌,代表了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的发展文脉,是最能体现公共艺术特点的环境艺术。[1]因此,将生态低碳理念融入城市景观雕塑是大势所趋。同时,就某种程度而言,其已经成为衡量一个雕塑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1 低碳生态理念与城市景观雕塑

1.1 城市景观雕塑的含义

城市景观雕塑与近几年世界上流行的“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环境雕塑”等概念,各有侧重,但又有相同之处。城市景观雕塑主要包括设立在室外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中的雕塑作品,可分为纪念性的、象征性的、标志性的、陈列性的、装饰性的、趣味性的以及商业性的。[2]

1.2 低碳生态理念在设计界的蔓延

在设计界最早最明确地表达出低碳生態、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就要属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绿色设计的国际潮流,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飞速发展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就出版了他的成名之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一本在当时饱受争议的专著。该书专注于设计师面临的人类需求的最紧迫的问题,强调设计师的社会及伦理价值。同时,他强调设计应该认真考虑有限的地球资源的使用问题,并为保护地球的环境服务。对于他的观点,当时能理解的人并不多。70年代“能源危机”爆发后,他的“有限资源论”才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绿色设计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认同。[3]

1.3 低碳生态理念融入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重要性

将低碳生态理念融入景观雕塑的设计,能够保护环境,节约设计的社会生产成本,并具有美学意义、创新意义和文化意义。这些类型的景观雕塑,从长远的角度看,能够进一步在全社会推广低碳生态的观念,启发和激励人们使用低碳材料,实现低碳排放,致力于营造一个全新的低碳生态友好的环境。[4]

2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雕塑在生态低碳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作为城市形象和气质品质的象征,城市景观在画龙点睛、浓墨重彩之笔的景观雕塑受到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全国各个城市也都开始了大规模修建城市景观雕塑的运动。城市景观雕塑在装点、美化城市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以及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公共空间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的城市景观雕塑还是具有一些问题:

2.1 过于注重美学,忽视了周边生态环境

在景观雕塑设计建造过程中,只注重艺术性和形式美感,缺乏科学系统思考以及对于场地周边的研究,没有恰当地保护好场地的生态环境,致使基地周边和城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污染。

2.2 强调景观效果,造成高耗能和高排放

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赋予夜晚的景观雕塑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得城市的夜晚更加绚丽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高耗能与高排放的问题。例如,在景观雕塑的夜间照明时,为了使效果强烈,往往采取设置大量射灯或者地灯的照明设备的做法,而大量配套照明设施的运行,必然要产生巨大的耗电量。同时,导致煤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可观的碳排放,抑或是一些景观雕塑结合水体进行设计,水景丰富的利用方式无疑大大增加了景观雕塑的艺术表现力,但同时也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在一些缺水干旱地区。

2.3 与周边景观和人文环境格格不入

据有效数据统计,现如今我国城市景观雕塑已经有两万多座,显然已经呈现了高速发展的势态。[5]但是这些随处可见,遍布在城市的广场、公园或是街道旁的景观雕塑,并不是每一座都能够很好地融入城市景观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部分城市景观雕塑由于设计师盲目崇外,或是未对基地及其周边进行整体考量,在主题内容与外在形式上与周边城市的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格格不入。

3 低碳生态理念下的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策略

3.1 生态以及低碳材料的使用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日益增强,生态低碳材料的使用成为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的重要部分。大量新生代景观雕塑作品被艺术家、设计师们使用低碳、绿色的材料制作而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广泛的关注。

低碳生态材料和工程技术的运用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土材料的运用,通过材料将地域文化和观念表达出来,可以有效地保持乡土生态环境的统一,使得观赏者在欣赏雕塑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地方特色,进而增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视与关心。第二,无论是在材料的选择还是色彩、质感等方面都要遵循低碳生态的理念,优先选择可再生和可循环的材料进行使用。例如,像钢铁、建筑和电子废弃物等都属于典型的可循环使用的材料;源自自然界中的材料,如植物、沙、石等均属于可再生,可以更多地进行使用。第三,玻璃钢、水泥、砂岩等化工材料应尽量少用,载体污染大,不能循环使用。

3.2 在环境上保持和谐一致

在城市环境中力求和谐的含义是指景观、雕塑、人相互之间发生联系所带来舒适的感触,以及潜移默化地提高人居环境,恰到好处地改善城市品位。[6]秉承着生态低碳理念进行景观雕塑设计,关键之一就是与其周边景观环境的和谐,使得公众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感受到环境的舒适和生态,促进人居环境适宜性的可持续提升。

因此,在设计伊始,就应该始终保持着统一整体的概念,即将景观雕塑及其周边的景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的景观空间和格局去进行思考以及布局,保持其一致性。例如,在设计一个广场的景观雕塑时,其布局、设计构思与场地环境等方面必须受到广场基地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文化、尺度、建筑形态等。创作时必须考虑到材料、观念、题材与特定环境因素之间的统一关系,同时还应该在更宏观的尺度上,如城市整体规划布局和文化内涵上保持一致。

3.3 降低能耗,保证生态低碳

城市景观雕塑从施工安放到后期维护的方方面面都涉及能源的消耗问题,如何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节能,是实现城市景观雕塑低碳生态的重要方面。[7]例如,可以使用耗能较低的节能灯或者是用太阳能为基础能源取代原本高能耗的照明设备。位于英国柴郡威德尼斯墨西河畔的公共艺术作品《未来之花》就通过钢柱上固定风力涡轮吸收风能,为120片穿孔镀锌软钢花瓣内部包含的60个LED照明灯提供能源。当风速超过每小时5英里,灯光就会逐步明亮,直至形成一团红色的光芒,因而被命名为“未来之花”。作品不但在白昼和晚间都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而且也突出了与环境互动的主题。[8]这个成功的案例为全球低碳环保潮流做出表率,为国内景观雕塑设计在这一方面提供了新的思维。以轻质高强度合金为基础的结合新型光源的公共艺术作品,由于自重轻并可以依靠风力或太阳能发电照明,既活跃了不同时间段和自然条件下的视觉效果,又节省了全寿命期内的维护难度与维护成本。

4 结语

就目前而言,虽然将低碳生态理念全面运用于景观雕塑设计之中还面临着对于设计的监管体制尚未健全、社会大众以及设计师对于低碳生态理念的不普及、低碳生态新材料的收集困难以及使用具有局限性等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低碳生态是城市景观雕塑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景观雕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 金莎.南京当代城市景观雕塑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2] 赵学强,胡天君,贾良.景观雕塑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3.

[3] 许彧青.绿色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13-14.

[4] 郑慧铭.低碳材料在景观雕塑中的運用[J].中国园林,2011(07):81-84.

[5] 钟新,刘宁.低碳背景下城市景观雕塑的创新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1):42-43.

[6] 伏圣丰,丁科,梁剑.生态雕塑的可持续性研究[J].城市建筑,2013(18):287-288.

[7] 王鹤,朱国新.绿色建筑原则对中国城市雕塑可持续发展的启迪[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2):50-53.

12.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篇十二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空间形态,苏州西部生态城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显现的各种问题越来越突出,人们开始反思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健康的,适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的。2008年世界生态城市峰会提出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共存的城市环境。各界有识之士也已经陆续提出人类文明要向生态发展。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就必须处理好城市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们对以往工业文明产生的城市模式的反思,其有利于解决现今因城市化与经济高速发展而产生的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困境,也有利于预防今后建设的新城出现类似的环境问题。未来的城市建设势必以生态城市模式为主导。

1 国内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生态城市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生态城市提出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地球,保护人类生存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态城市的内涵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和丰富。世界各地也开始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国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伯克利、巴西库里蒂巴、瑞典马尔默、日本北九州和新加坡等。

我国的生态城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跨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目前我国已有600多个大中城市及20 000多个小城镇都在向生态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江苏省的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等,这些城市在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城市。同时,我国很多大城市新建卫星城来缓解主城压力,这些卫星城的建设越来越多的采用了生态城市模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与新加坡合作的天津中新生态城、与瑞典合作的唐山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等。

2 生态城市规划面临挑战

中国各处大张旗鼓的生态城市建设,给规划人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挑战。根据生态城市建设类型的差异,相对应的生态城市规划也可以概括为两类:即传统城市的“生态化改造”和大城市卫星城市生态城。传统城市“生态化改造”规划国内很多城市都在进行,例如江苏省常州市的生态城市规划,强调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园林型城市,并对绿化率做了很多硬性规定。大城市卫星城市生态城市规划多引进了大量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包括微循环经济、绿色交通、能源再生利用、零碳模式等。

3 生态城市空间形态规划原则运用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层面的,涉及空间形态规划和使用模式;另一类是微观层面的,涉及技术使用和功能布局,其中技术使用与功能布局的原则通常与专项规划直接关联。而对于新城来说,空间形态规划及使用模式则具有更大的统筹意义。苏州西部生态城位于苏州高新区最西部,濒临太湖。总规划面积约42 km2,其中建设面积约15 km2。与很多大城市卫星城市生态城不同,基地本身山水资源非常丰富,规划从基地特征出发,在城市总体空间形态规划及使用模式方面做了诸多尝试,以期苏州西部生态城在整体城市形态上就符合生态的主旨。其中运用的规划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组团式发展模式

组团式发展是在充分提炼基地内山水元素的基础上确立的。规划中以现有水体和山体为界,结合保留的用地和道路,将整个生态城建设区分为六个功能各有侧重的组团。组团之间是为自然生命形式提供的大片与城市共生的自然栖息地,这些栖息地并不是以郊区的形式而是以绿色廊道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本土的自然环境要比人工的绿化对于城市的生态健康贡献程度更大,规划正是以这种尊重自然的理念,来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组团式发展模式在宏观层面上构筑了整个城市的生态发展格局。使得城市拥有微风通道、生态廊道,并在空间架构上实现了短路径的交通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因地制宜也正体现了城市根据自身生态特征制定相应建设规划的原则。

3.2 微风通道/生态廊道

良好的通风对于城市环境的健康运转十分重要,然而常常因为城市规模大,密集度高,使得城市整体的通风非常不理想。排出的大量的CO2等多种气体不断聚集,不易疏散,造成城市污染,温室效应等。规划中,结合现状条件在各组团间预留300 m左右的微风通道。通道顺应城市的夏季主导风向,其中保留原生态的水体、山体和植被。微风通道同时成为生物的生态廊道,有利于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苏州西部地区原来的生态条件良好,组团间生态廊道的构建对保护本地物种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表明生态廊道可以增加生境斑块的连接度,提高斑块间物种的迁移率,促进斑块间基因交换和物种流动,方便不同斑块中同一物种中个体间的交配,有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增加物种重新迁入机会;同时使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生存和延续,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从而使小种群免于近亲繁殖遗传退化。由此,尽量减少了由于城市建设带给当地生物种群的威胁,实现人与生物的共生,保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3 短路径交通

城市是全球能耗的中心,而城市中70%的能耗与交通方式有关,小汽车的使用和城市的无限蔓延使得城市能耗节节攀升,为了达到降低城市能耗的目的,使城市不依赖小汽车首当其冲。规划中以此目标入手,从城市整体空间形态上鼓励短路径交通。短路径交通的实现主要以整体组团式布局和土地混合使用来保证。

生态城对外交通和组团之间的串联交通主要靠公共交通运输系统解决,包括轻轨、公交车等。城市轻轨系统作为对外连接和串联各组团的交通骨架,满足高密度用地开发下的出行要求,同时设置“优质公交”,主要是在规划道路中划出公交专用线。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发展。与此同时,生态城组团之间支路不连通,组团范围在1 500 m左右,每个组团的土地功能复合,遵循“就近发展解决可达性”的原则。通过以上设计,组团内部人行或自行车比小汽车更方便,由此从城市空间形态上引导了人们对出行方式的选择,降低了小汽车的使用频率,降低了城市能耗和CO2排出,使城市和其所处的生物区域更健康。

3.4 紧凑型生态社区

城市不能无限蔓延,而同时城市也有其自身发展的需求,生态城市不是简单的制约城市生长,而是引导它以一种更健康的模式生长,在满足城市同等规模容量的前提下运用紧凑型社区作为细胞单元构建城市。规划中结合轻轨站点,设置高强度复合开发的紧凑型社区。这种社区的特点在于混合开发、节约城市土地、缩短出行距离、创造活力场所。

首先,在合理的出行范围内土地使用功能混合,各种功能紧密联系并彼此有效互动,提供公共服务设施和就业岗位,可以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其次,土地开发强度高,这也是在一定范围内要配置多样功能的需要,容积率高但是密度不大,以保证环境的舒适,这样在负荷同等建设量的情况下节约土地。再次,结合公共交通,每一个工作地点都不会离任何一个交通节点500 m以上,加之社区内部功能混合,有效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距离。由此设计的紧凑型社区,因其功能复合,充满活力,尺度宜人,有效地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成为生态社区的范式。

4 结语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潮期,各处大城市卫星城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引入生态城市理念建设新城较之对传统城市进行“生态化改造”可谓事半功倍。同时,相对技术手段的应用,在宏观层面上控制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对于城市的内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述的生态城市规划原则只是一种有益的探索。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做到针对城市自身特点因地制宜的引导城市达到一种与自然共生、不断有机生长的生态格局。相信随着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将会有更多更成熟的生态城市规划理念提出。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镇化中后期的若干挑战与机遇——城市规划变革的新动向[J].城市规划,2010(1):15-23.

[2][美]理查德.瑞杰斯特.生态城市伯克利:为一个健康的未来建设城市[M].沈清基,沈贻,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4-37.

[3]薄力之.欧盟“生态城市”研究项目评析与启示[A].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

上一篇:高二物理电感和电容对交变电流的影响教案设计下一篇:热工系统故障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