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2024-07-05

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精选9篇)

1.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篇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招收2013年推免生、直博生简章 2013年,计算技术研究所继续接收具有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包括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时,还接收推免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

一、申请条件

凡(预计)在高等院校能获得推免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并且满足如下条件的学生均可申请:

1.热爱科学事业,有较好的科研潜力,道德品质良好,遵纪守法; 2.学生应能获得其所在高校推荐免试资格(占母校推荐免试生指标);

3.申请人在大学本科阶段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期间无重修科目或补考记录,在校期间没有受过纪律处分。计算机或自动化、电子、通信、数学、无线电等相关专业;

4.外语程度良好,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5.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6.学习及科研兴趣浓厚,且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申请材料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申请表》(网上提交申请后,可通过“推免系统”生成打印此表,也可自行下载填写);

2)大学本科前三年所修课程成绩单(五年制的提供前四年课程成绩单。成绩单需加盖学校公章。如暂时无法提交,最迟可于10月10日前补交);

3)本人在本年级专业学习成绩(或综合成绩)排名证明(请标明参与排名的总人数并加盖学校公章。如暂时无法提交,最迟可于10月10日前补交);

4)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

5)所在学校教务部门开具的推荐免试生资格证明(最迟在10月10日前补交);

6)对申请有参考价值的其他材料(如专家推荐信、大学期间的获奖证书复印件、发表的学术论文、个人简历及专业学习情况介绍等,可自愿提交)。

以上材料须于9月15日(申请第一批拟录取)前和10月10日(最后一批拟录取)前以快递方式寄送至您申请报名的我所相关研究室或中心(可参见“计算所2013年硕士招生计划分配表”),寄送地址为:北京市中关村科学院南路6号中科院计算所XXX研究室秘书收,邮编:100190(注意:信封的左下方请标注“免试生申请 + 你所报考的导师姓名”)。申请材料的电子版也请同时发至导师的电子邮箱及我所研究生部邮箱:zhaosheng@ict.ac.cn。

上述材料恕不退还,请自备留底。

三、申请程序 1.申请方式及时间

凡预计自己能在所就读的高等学校取得推荐免试资格的学生,可于2012年8月15日起可登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招生信息网(http://admission.gucas.ac.cn/),通过“推荐免试生申请系统” 提交网上推免申请。

2.初审与面试

9月15日前,我所各研究室(中心)将根据推免生申请情况,自行分批初审。初审通过者将会收到我所的手机短信或邮件通知,并应按通知要求到我所相应部门参加差额面试。具体面试时间、次数由各研究室(中心)根据报名情况自行确定,录满为止。

在招生计划表(见附件)中,研究方向、导师与研究室(中心)是对应的。申请人网上提交申请时,选择了研究方向、导师,也就选择了报考的研究室(中心)。面试以研究室(中心)为单位进行。

9月20前,各研究室(中心)将面试通过的推免生材料(包括面试登记表、成绩单、体检表、身份证复印件、学生证复印件等)整理好后,统一交研究生部。

9月25日左右,计算所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将审定第一批拟录取推免生,并在计算所网上公布。

10月中上旬,未招满推免生的研究室(中心)可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继续招收免试生。计算所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将于10月15日左右,审定最后一批拟录取推免生并在计算所网上公布。

四、面试与拟录取

1.面试形式:包括笔试、面试(每人约20分钟),英语测试或上机考核(由研究室、研究中心自定),体检(北京中关村医院体检中心,早上空腹,自带1寸照片一张)。

2.面试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专业知识和外语考核及体检。

1)思想政治品德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工作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科研道德 及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专业知识考核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对知识灵活运用的程度以及考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等,了解考生从事科研工作的潜力和创造性。考核既要看学生历年的学习成绩,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其他特长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考查。

3)外语考核主要考查考生的听、说能力及语言运用能力。

4)体检主要考查考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包括体能、体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考查。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2号)以及《教育部办公厅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

五、拟录取和网上报名、现场确认

1.计算所教育工作指导小组对各部门的面试结果进行审议,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确定拟录取名单(含硕士生、直博生)并进行公示。对拟录取的申请者及时核发推免生拟接收函。2.收到接收函的学生应及时持拟接收函到其所在高校领取推荐免试生校验码和“全国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登记表”,并在规定时间内将该登记表寄送给计算所研究生部。

3.被确定接收的推荐免试生必须在全国网报规定的报名时间内(2012年10月10日—31日),持推荐免试生校验码进行网上报名,并于2012年11月10日—14日到指定的报考点办理现场确认手续。

4.被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不得再报名参加全国硕士生统一入学考试。5.推荐免试生的录取类别一般为计划内非定向。

六、复审和录取

2013年4月对已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进行复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其录取资格:

1.在本科阶段最后一学年必修课学习成绩有不及格科目; 2.毕业设计(论文)未取得良好以上成绩; 3.毕业时未获得学士学位; 4.政审不合格;

5考试作弊者或违纪(法)受到“警告”以上处分的,或有其他情节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受到处罚者;

6.申请人提交的材料有弄虚作假者。

通过复审的推荐免试生,将与拟录取的统考生一起上报教育部审核,审核通过即被录取,录取通知书与统考生同时发放。

七、其他

计算所鼓励推荐免试生硕博连读或攻读直博生。考生可在面试时提出硕博连读或直博申请。同等条件下,我所将优先考虑录取愿硕博连读或攻读直博生的申请者。

直博生从获得学术型推荐免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遴选,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被接收为直博生的推免生,不需参加硕士生全国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但须参加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博士生网上报名(时间大约在2012年12月下旬)。具体请参见《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13年博士生招生简章》或直接向我所研究生部咨询。

本简章未尽报考事宜,可随时查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我所网站(/gsict(参考信息)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生部

2012年8月14日

2.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篇二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前身原中国科学院109厂成立于1958年, 1986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微电子学部加入, 合并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中心, 2003年9月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微电子研究所是一所专门从事微电子领域研究与开发的国立研究机构, 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技术总体和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的依托单位。微电子研究所现有11个研究室, 在职员工742人, 科研与专业技术人员628人 (其中科学院院士2名, 高级研究人员179名) 。设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在读研究生328人。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历史辉煌, 1958年, 因研制“两弹一星”和高频晶体管计算机, 微电子研究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109厂应运而生, 并先后为我国第一台锗晶体管计算机——“109乙机”研制出合格的半导体晶体管;为我国第一台硅晶体管计算机——“109丙机”研究生产了硅平面晶体管, 提供了半导体器件;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提供了半导体晶体管;为我国首台1 000万次/秒的晶体管计算机757机承担全部集成电路的研制生产任务。在几十年的变革与发展历史中, 微电子研究所几代科技工作者, 为中国微电子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付出了不懈的艰苦努力。承担并完成了上百项国家科研任务,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中国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 秉承“惟精惟一、求是求新”的办所精神, 确立了当前的办所方针和发展目标;打造现代化的高技术研究机构。面向国家在微电子领域的战略需求, 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 承担重点科技攻关与产品开发;面向产业发展需求, 建设开放平台, 通过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成果的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拓展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领域, 发展交叉学科方向, 成为我国IC技术和产业领域一个技术创新基地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为促进国家微电子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 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3.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篇三

许武首先代表中国科大欢迎程东红、任福君到中国科大开展交流合作。他指出,中国科大依托中科院、拓展“所系结合”是中科大发展的生命线,然而在新的时期这种“所系结合”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所系结合”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中国科学院系统内部,完全可以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寻求与中科院系统外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战略合作。他称赞中国科普研究所是中国科普研究的国家队,在科普研究方面有着深厚的实力和广泛的国际影响;同时,中国科大人文学院在科技传播、科学普及等学科领域有着良好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相信中国科普所与中国科大人文学院这种新形式的“所系合作”一定会实现合作共赢,为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程东红高度评价“系所合作”框架下的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战略合作,她指出,《科普法》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科普事业的重视,从2006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中国科协被赋予了更多的科普职能。中国科大在科研和科普方面具备优质的人才资源,科协将大力支持中国科普所与中国科大人文学院的合作,借助中国科大的优良资源,更好地开展科普研究和实践工作。同时,中国科协也将作为中国科大师生的科普研究实践基地与信息平台全面开放。中国科普所将成为中国科大与中国科协战略合作的一个门户,为将来开展全方位的实质性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任福君介绍了双方合作的历史沿革,并重点介绍了此次“所系合作”框架协议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学科建设合作,共建科普人才教育基地,搭建科普研究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等。任所长还对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及其三个平台建设(科研平台、资源平台、服务平台)进行了简要说明。

随后举行了中国科普研究所与中国科大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仪式,任福君所长代表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大人文学院执行院长汤书昆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合作协议上签字。

签字仪式结束后,程东红一行参观了中科大国家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陶瓷艺术中心。程东红对陶艺中心开展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称赞有加,认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大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并欣然在瓷板上题词留念。

随后,程东红一行参观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省级文科重点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作为省部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近年来在承担国家科研项目以及科普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并与中国科协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程东红对此表示肯定,她在听取中心的发展情况介绍后,进一步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

程东红一行还先后考察了中国科大的两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分别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对实验室基本情况的介绍,还现场观看了细水雾灭火及火灾逃生的科普演示,参观了我国首台以真空紫外和软X射线为主的专用同步辐射光源设备,饶有兴趣地询问有关光电辐射方面的科普知识。程东红对中国科大的两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给予很好的评价,同时也对如何进一步培养专业科普人才、强化中国科大科学传播中心与理工科专家密切合作,产出更多让普通百姓都能懂的科普作品提出了殷切希望。(张义忠)

4.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篇四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 争创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报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简称物化探研究所,下同)自首次获得2000-2001“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以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工作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思路,丰富内涵,突出特色,努力开创精神文明的新局面,已连续4年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全所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所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经所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自检评议、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认为符合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的条件和要求,继续争创2005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现将我所三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所的基本情况简介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坐落于河北省廊坊市金光道84号,占地150亩,总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共有职工687人(其中在职职工363人,离退休职工324人),在职人员中大专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6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近60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131人,博士21人,中科院院士1人。截至2004年底,全所总资产逾1.8亿元,固定资产超 4400多万元。二、三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综述

1、领导班子坚强有力,整体功能发挥好

物化探所领导班子历来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始终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目前已形成了一套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抓的完整思路、组织体系和工作格局。所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勤政廉洁,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三个文明建设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得到了深受全所广大职工拥护和信赖。由于我所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坚强有力,同心协力谋发展,全心全意办实事,为职工解难事,谋福利,八年来的工作得到了广大职工和上级的肯定,在局、院考核中连续被考核为优秀。

2、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健全,形成强有力的齐抓共管工作格局 我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导重视、机制健全,每年年初有部署、中间有落实有检查、年底有总结有考核。我所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安全生产委员会、创安稳定综合治理委员会、保密委员会、爱国卫生委员会、调解委员会、计划生育委员会、建设职工之家领导小组等8个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各自的工作职责,各委员会主任由所领导担任,成员由各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2005年根据人员变化及时进行了调整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专人具体负责,在我所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青妇齐抓共建,主管部门组织协调的工作格局;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统一考核、统一奖惩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创建工作每年都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并做到各项工作制度化、经常化。

3、机关作风建设成效显著

2005年结合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所机关工作人员作风建设,在提高素质上求实效。通过理论学习、时政教育、传统教育等形式,要求和教育机关工作人员必须围绕所的中心工作,提升自身的业务与服务水平、提高沟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牢固树立“三个意识”(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大局意识),在工作上要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岗位敬业、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精神。几年来,所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自身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机关党支部一直保持“优秀党支部”称号,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多次受到所领导和上级部门的表彰,作风建设取得良好的效果。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党员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所党委长期以来始终坚持把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和公民道德教育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党员、干部、职工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首先,在抓好党建各项日常工作的同时,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革命传统思想教育。今年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过程中,全所14个党支部231名党员全部参加了整个学习活动,圆满完成了学习动员、分析评议、整改提高三个阶段的任务目标,达到了中央提出的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的。经群众满意度测评,我所党员和群众对先进性教育活动总体满意率为100%。经过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我所党员思想有了明显提高,政治素质有了明显进步,作风有了明显改进,工作能力和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密切了党群关系,有力促进了所的各项 工作。在局组织的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中,我所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为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并结合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所机关等党支部组织党团员和职工赴河北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和易县狼牙山进行红色之旅,瞻仰烈士纪念塔,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次,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制作成镜框,悬挂到公共场合和各办公室;在家属区每个楼道悬挂“物化探所居民文明公约”。今年参加局举办的纪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三周年征文比赛,我所2篇征文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5、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廉政建设措施得力

一是坚持反腐倡廉学习教育活动经常化,筑牢思想防线。所除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除学习时代楷模牛玉儒、任长霞、郑绵平等同志先进事迹外,还观看了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录像“警钟”(上、下集)、“厦门特大走私案纪实”、“王怀忠的两面人生”等,用优秀党员的崇高境界感召党员,以时代楷模的生动事迹激励党员,同时以揭示腐败分子的罪恶灵魂警示党员,以犯罪分子的腐败行为规戒党员,把开展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作为全所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习教育效果;继续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提高了全所党员干部推进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执行党的纪律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地调局系统近年来发生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例,并开展讨论,用身边看得见、模得着的反面典型进行党风廉政教育,使大家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树立和保持洁身自好、廉洁自律的思想品德。所领导以身作则,并经常号召广大党员和干部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 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各种严峻考验,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莫贪心,贪心必受害。

二是学习并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反腐倡廉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中纪委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按照 “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提高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引导广大党员群众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加深对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来。8月份,所党委积极组织全所职工开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纲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腐倡廉理论学习纲要》知识竞答活动,全所在职在所职工176人参加,其中90%以上的中层干部和党员积极参加了此项活动。大家通过严肃认真答题,对两个“纲要”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了学习提高的目的,每个党员干部和职工从思想上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党风廉政教育。近年来,我所未发现违规违纪和腐败问题,无立案查处案件发生。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制度化,建立有效的制约机制。所先后制定了《物化探所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廉政建设的意见》、《物化探所关于经济违规违纪有关问题处理的暂行办法》、《物化探所政府采购管理相关规定(试行)》、《物化探所财务管理细则补充规定》、《物化探所项目预算及财务管理相关规定》、《物化探所关于职工因公出差事前报告的 规定》等一整套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制约腐败的发生;每年所领导和全所中层干部签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在《物化探所党委2005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中,进一步对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了详细分解,把各项任务落实到部门,使之融入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做到常抓不懈。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到人,落实到位。

四是监督机制多样化,提高监督效果。所党委、纪委及时对拟聘中层干部进行任前廉政审查、任后谈话,确保了新聘任干部的质量和任后拒腐防变能力的提高。审计部门对所属经济实体每年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坚持对经济实体的中层干部进行离任审计,起到了有效的监督和保障作用;所领导和中层干部每年在年终考核述职大会上述廉,自觉接受广大职工监督;所加大对科研和基建工程项目的监督和审计力度,所纪监审部门对基建工程实行全程跟踪监管,严格管理科研、地调项目经费使用,在借款、外协费汇款,劳务费、业务费、旅差费、出租车费、招待费、野外补助报销,仪器设备及材料用品的购买等方面,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严格审批。针对我所科研大楼修缮等基建项目的特点,拟订了基建具体工作安排,进行人员分工,设臵了财务、基建、后勤三部门管钱、管事、用钱相对独立,协调工作,互相监督的内部牵制职责,保证各道程序公开透明。所领导和后勤、财务等部门主管领导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做到了吃请不到、送礼不收,从而为干好工作赢得了主动,节约了开支,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对重大基建工程项目坚持进行委托审计,2004年委托廊坊华玺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对新建实验楼进行审计,减少工程款59万元,取 得了明显的效益。2005年基建工程结束后也将进行委托审计。几年来,我所领导班子、所长在局、院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中均为优秀。

6、开展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用先进的文化占领阵地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所的文化活动阵地逐渐达到了门类齐全,设有室内羽毛球厅、棋牌室、卡拉OK室、健身房和户外林荫健身乐园,门球场、篮球场等,成立了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排球协会等8个文体协会组织,常年坚持活动,队伍不断壮大。我所退休职工张兴雅等人组成的健身球表演队曾获得过廊坊市中省直单位比赛第一名,2004、2005年所组织职工参加了国土资源部第一届、第二届职工运动会,在部第一届运动会上,我所获得了羽毛球团体第一名,象棋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在第二届运动会上,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队成员,我所职工取得了两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四个第三名,共12个名次的好成绩。9月份,我所职工代表国土资源部参加了中央国家机关第二届职工运动会羽毛球项目的比赛,取得了女子双打第五名的好成绩。我所坚持每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现已举办了18届),比赛项目达20余项,参加竞赛的人员占全所总人数的60%以上。此外,我所图书馆每年都投资数万元购臵各类图书和报刊,供大家学习,离退休办公室还专门订购了适合老同志阅读的报刊、多次组织老同志参观旅游,丰富其文化生活。

7、安全生产成效显著,全所一直保持安全稳定的良好态势 我所“安委会”和“综治委”具体负责安全生产和综合治理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和综合治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年终考核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度。年初所领导与所属各单位第一负责人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项目组长、部 门负责人、安全员各自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层有人管,事事有人抓”的领导格局和工作机制。为了强化安全教育、加大宣传力度、落实安全措施,所安委会紧密结合我所野外安全生产特点与实际,编写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细则》,发放给野外项目组及相关人员手中。目前我所安全生产制度完善,安全生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2005年,所制定了《物化探所应急预案》(包括防火,防危险化学品污染、泄露事故,安全生产、交通安全等7个预案),今年所办公大楼进行修缮,为了确保安全,所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定,确保了安全,配合办公大楼修缮,所投资12万元,在所院区和大楼内安装了先进的报警监控系统,更新了全部的消防设施。多年来,我所一直保持全所无安全责任事故、无刑事案件、综合治理达标的好成绩。我所连续多年被局、院考核为安全生产优秀单位。

8、科研环境优美,生活环境怡人

我所大院150亩,集办公与居住为一体,绿化覆盖面达到100%,大院内有乔木、灌木等各种树木数以万棵,花草数十种,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黄土不露天。院内环境怡人,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只各种候鸟来栖息,早晚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不绝于耳。多年来,一直被河北省和廊坊市有关部门授予“园林花园式单位”。目前,随着科研办公大楼的修缮完毕,将彻底改善和提高我所的科研办公条件。为改善广大职工的居住条件,所正在着手新建家属楼的筹备相关工作。所每年安排近10万元专项费用,用于大院绿化卫生管理和维护,每一栋楼都选有楼门长并制定了职责,实行楼长负责制,安排专人清扫楼道,楼道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彻底改善;幼儿园、招待所、医务室严格执行行业卫生标准,多年来没有发生一起卫生责任事故。院内始终保持整 洁的卫生环境,受到职工的好评。

9、着力推行所务公开,赢得了职工的满意

几年来,我所在人事管理、干部竞聘、职称评聘、创新基地人员遴选、财务收支与分配、业务招待费开支、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以及民主测评中层以上干部等方面一直实行所务公开,实现了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办事效率和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管理。坚持每年召开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充分发挥职工代表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2005年多次召开职代会或职代会主席团会议,讨论新建职工住宅楼问题,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吸收离退休老同志作为特邀代表,赋予表决权,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

10、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奉献一片爱心

2004年3月,响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倡议,为救治更多内地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献爱心,向“中华健康快车”基金捐款 4050元;9月份响应上级党委号召,开展向受灾地区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向中国红十字协会捐款5000元、棉被50床(价值5000元),支援灾区人民。2005年初,组织职工向东南亚地区地震和海啸受灾国家和人民捐款,共有140人参加了捐款活动,募集捐款7030元,7月份,根据廊坊市委和市政府组织开展的爱心助残捐款通知要求,我所150余名职工积极开展捐款活动,共募集捐款7240元。

11、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科研氛围

我所在前几年已有工作的基础上,2005年继续抓好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根据我所创新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近几年通过学科调整、组织结构调整、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在营造创新 的科研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方面开展工作,我所已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作风硬、技术精的科技创新队伍和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预期任务目标已见到明显成效,为所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改革保障。

12、计划生育工作达标

我所长期以来,认真宣传、贯彻和严格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晚婚、晚育率达到100%,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问题发生。

三、物质文明建设成绩显著

1、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2005年,我所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6项(含合作项目),组织评审2004、2005年设计27份(其中我所承担的工作项目20项,设计优秀率50%),结题验收项目5项,其中优秀4项、1项通过验收(攻关课题)。2005年我所共发表论文70篇。

承担的项目中,“我国西南4省区76种元素区域化探图编试点研究”、“北京城近郊松散沉积物环境污染时空演化、自净化能力和累积效应”、“高温超导三分量磁测技术研究”、“东天山西段找矿靶区评价及大型矿床定位预测”、“生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研制”、“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调查异常查证方法技术研究”等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其中谢学锦院士承担的“西南4省区76种元素区域化探图编试点研究”项目取得的创新成果评委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近两年我所还承担了“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的专题项目,项目组成员克服高原缺氧、天气寒冷、路况奇差等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野外数据采集任务;今年我所凭借良好的声誉和技术实力,今年再次中香港特别行政区土木工程拓展署地球物理测量年标,这已是我所第三次 中标;2005年,我所作为项目完成单位,有两项合作研究成果分获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二等奖,一项成果获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有两项成果获得廊坊市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近年来,科研能力建设得到进一步提升,化探实验分析测试大楼的投入使用,有力促进了实验分析及化探科研工作的开展;2005年又购臵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使科研手段得到充实与提高;在去年应用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获院批准实施的基础上,2005我所申报的院重点开放实验室——勘查地球物理开放实验室,已通过专家评审由院批准实施。

2005年我所陈晓东、方慧二位同志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杨义珍同志被评为部直属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2、所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职工生活不断改善

近年来,所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截至2004年底,我所总资产为18247万元(较2004年增长31.5%),固定资产4444万元(较2003年增长9.8%),自有资金4950万元(较2003年增长31%)。自2002年全所在职职工实行“三元结构”工资制以来,职工收入不断增加。其中科研人员2002、2003、2004年人均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50.8%、22.1%、23%;在职职工2002、2003、2004年人均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36.2%、13.9%、12%;离退休职工分别增长9.5%、4%、4%。2005年职工收入预计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多年来,逢年过节为离退休职工和复转军人发放节日慰问金,坚持每年为全所职工进行一次体检,2005积极与廊坊市医保中心及管道局中心医院协调,组织全所500余名职工参加体检,保障职工身体健康。

3、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为推广技术、促进学习、增强交流、扩大所的影响力,2004年我 所举办了多项学术交流活动,参加了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召开的“城市地球物理技术”会议并作专题报告;承办了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阵列电磁法培训班”、“GPS定位技术确定物探观测网方法培训班”;邀请美国劳雷公司、Geometrics公司、加拿大凤凰公司等4个公司和俄罗斯地质研究所等专家来我所参观交流;举办了“资源与环境调查痕量多元素分析技术交流会”;受商务部委托,举办“TCDC地球化学勘查与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2005年,举办了“生物标准定值测试交流研讨会”,FX-1型幅相仪推广应用培训班等,来自全国多家研究所、生产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先后接待了国内外的英美资源集团公司、英国ITS公司、埃及矿产资源局、日本应用地球物理株式会社、香港诚基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团来我所进行学术交流和进行合作;今年还邀请地质所赵文津院士来我所讲学。

4、关心老同志,真心实意为职工排忧解难

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心实意为职工排忧解难。一是坚持开展为困难职工“送温暖”活动,2004年为全所26名困难职工发放困难补助1.05万元,为3名特困职工送慰问金0.3万元。2005年所领导带队看望所困难职工,并送去慰问金,第一次有24名困难职工享受到了300-500元不等的补助,第二次有25名困难职工享受到了200-1000元不等的补助,两次共计发放补助金额21100元;二是所离退休办公室继续发挥帮困小组、爱心小组的作用,在离退休职工生病住院期间,协助陪护,离退休办为离退休老同志制作了便民卡、健康卡,提供方便和帮助;三是为改善和提高职工居住条件,今年所领导多方努力,正在积极筹划新建住宅楼事宜;四是为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家属拓展就业空间,年初安排2名下岗职工上岗,所内临时工作岗 位优先安排下岗职工和职工家属工作;五是在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根据中央有关精神,所领导王春书、胡平同志带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向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姜瑞华等六位老同志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章,同时向姜瑞华等六位老同志及冯金祥等五位同志的遗属颁发慰问金和感谢信;六是进一步加强院区治安巡逻和卫生清洁工作,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七是改善科研、生活用电用水条件,年内完成了所配电房改造和变压器扩容工作,水源改造也已列入议事日程。在部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所回龙观住户反映的饮用水质量差的问题已得到圆满解决,回龙观居住区职工反映强烈的卫生、交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所也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了反映;八是进一步关心离退休老同志,根据上级政策,及时提高符合条件离休老同志的护理费标准。

四、结语

近年来,我所在部、局、院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取得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明显成效,所的经济效益连年提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职工生活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广大职工爱岗敬业、爱所奉献,职工素质不断提高、职工队伍保持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自2001年起我所已连续多年获得“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1999年后连续被地调局、地科院考核为“双文明单位”和优秀单位;2002所工会年被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授予“先进职工之家”称号,2003年1月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评为全国能源化学系统先进基层工会组织,2004年8月被中国能源化学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家”,并受到表彰; 2004年6月实验工厂分工会被部直属机关工会授予“模 范职工小家”称号、机关分工会和研究中心分工会被授予“先进职工小家”称号;1999~2004年,连续多年被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评为国土资源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2001~2004年,连续多年被廊坊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2004年10月,我所离退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称号,也是国土资源部系统直属单位唯一获此殊荣的党支部。

5.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 篇五

资料

建园以来,该园取得科研成果70余项,获得重大奖励成果31项。该园现有土地面积56.4公顷,其中展览区20.7公顷,试验地17.2公顷,展览温室 1820平方米,试验温室3000平方米,已建成树木园、宿根花卉园、月季园、牡丹园、中草药园、野生果树资源区、环保植物区、水生和藤本植物区、珍稀濒危植物区、热带亚热带植物展览等10余个展区和展室,栽培植物6000余种(含品种),其中乔、灌木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1620余种;花卉近500种(含品种);果树、芳香、油料、中草药、水生等植物1900余种。收集种子标本75000余号,22500余种。

6.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篇六

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是从事当代日本研究的学术机构,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38个科研院所之一。我研究所目前急需从事日本外交、日本经济,以及《日本学刊》编辑工作的专门人才,现依照院所人事管理相关规定,向所内外公开招聘国际关系专业2014年出站博士后,国际经济专业应届高校博士毕业生和胜任《日本学刊》编辑工作需要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各一名。具体要求如下:

一、聘用条件

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热忱于社会科学研究,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或在权威期刊上发表过学术论文,具有编辑工作经验且已取得编辑任职资格证书者优先,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熟练使用Microsoft Office各种软件;

具备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身心健康,汉语文字功底扎实,能够胜任相关研究、编辑岗位;能够在国外独立研究,能够参与国情调研工作,能够熟练阅读、利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够负责中日文稿件责任编辑工作。

二、岗位职责

参与高级研究(编辑)人员主持的科研项目,担任科研或编辑助手;

参加集体项目和重点课题的研究(编辑),独立承担或主持所级重点课题项目或青年课题项目;

每年按计划完成规定以上数量的学术论文或阶段性科研成果或编辑任务,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接受研究室、编辑部的工作安排,承担交办的其他任务。

三、具体要求

外交研究室 需引进国际问题相关专业出站博士后1名,要求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及日本外交战略及政策研究,出版过学术专著,精通英、日语,外语听写读能力很强。

联系人:吕耀东、屠亮智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28284、64032081

E-mail:lvyd@cass.org.cn,tulz@cass.org.cn

经济研究室 需引进2014年应届经济相关专业博士毕业生1名(非北京生源),要求系统地接受过经济专业的培训,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能够熟练运用日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者优先。

联系人:徐梅、屠亮智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6369、64032081

E-mail:xumei@cass.org.cn,tulz@cass.org.cn

日本学刊编辑部 需引进2014年应届硕士毕业生1名(北京生源),要求汉语文字功底扎实,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年龄一般在30周岁左右,日语一级或英语六级以上或相当水平。联系人:林昶、屠亮智

通讯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张自忠路3号东院

邮编:100007

电话:010-64039045、64032081

E-mail:rbxk@cass.org.cn,tulz@cass.org.cn

四、聘用程序与待遇

招聘程序:自发布招聘通知之日起,凡符合应聘条件者均可报名,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相关证明复印件材料(已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证明、国内外任职情况证明、最高学位证书等)、发表主要论著(或概述)等资料,发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上述相关邮箱。截止时间:2014年3月底。邮寄所有应聘资料不予退还。

7.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篇七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6月, 主要从事发展战略、发展和改革政策、公共管理和科技管理以及相关学科前沿理论方法研究。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高水平的研究咨询服务。30年来, 研究所始终坚持改革发展, 积极推进学科建设, 调整优化科研布局, 形成了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创新发展政策与管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政策、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和科技管理与评价等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 形成了学科交叉、求实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作风, 以人为本、服务科研的管理风格和以“志同气合、经世致用”为核心价值的创新文化, 为国家宏观管理部门、中国科学院、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大量高水平研究和咨洵服务, 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42项。2015年6月18曰, 为纪念建所30周年, 研究所举办了学术报告会和领域前沿报告会。本刊对参加此次领域前沿报告会的学者的发言和与之相关的学术研究组织了一组文章, 希望读者可从文章中看到我国在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问题讨论中的一些思索和探索, 从而以此促进我国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

8.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篇八

沉香是“百香之首,国之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沉香产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地方支柱性特色产业,其中,高州市荷花镇种植面积超过6 666.66 hm2,成为当地“一镇一品”项目典范。但多年来,中国沉香加工科研投入不足,符合市场方向的、满足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非常缺乏,产业价值潜力挖掘不足。“十二五”以来,为推动我国沉香产业发展,在海南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支持下,加工所不断突破沉香精深加工科技难题,先后研发沉香露生产与保存技术、沉香高品质特色面膜生产技术、沉香香气缓释与高品质车载香薰生产技术、沉香叶功能速溶茶生产技术。

目前,在合作双方共同努力下,沉香纯露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沉香面膜正在企业规模化生产,高品质车载香薰和沉香叶速溶茶生产技术正在积极筹备产业化生产。下一步,双方将围绕沉香深加工和沉香品质检测与鉴定两大方向,加大科研和经费投入力度,共同打造国际一流的沉香加工科技中心。

9.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所 篇九

张晓明 齐勇锋

本文对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历史、近年来的改革进程、以及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在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对改革的目标模式进行了描述。

“事业单位”是我国传统体制对于除了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以外的社会机构的通称,“文化事业单位”事实上包含所有原来在各个政府部门以及全国性社团组织系统下建立的文化机构,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实际指向所有国有文化机构。尽管在中国事业单位的总盘子中,文化事业单位是一个最小的部分,但又是一个情况极为复杂,改革难度相当大的部分。本研究只能看作是一个开始。

一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传统体制下的事业单位类似于国外的公共服务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文化事业单位产生于计划经济时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尽管在体制上的性质一直没有改变,但是实际运行状况却已经多种多样,体制和机制落后的状况极为明显。

1.什么是事业单位?

“单位”是对于中国社会微观组织机构的总称,以独立核算的“法人机构”计算,中国的单位包括企业、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居民委员会等四  本研究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分课题最终成果的缩写。本课题主持机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总课题组及各分课题负责人,以及参加讨论的人包括:张晓明、齐勇锋、章建刚、贾旭东、李河、高书生、陈欣新、郝振省、徐升国、胡正荣、李继东、徐世丕、胡书东、张丽娜、王艳芳、惠鸣。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齐勇锋,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种,总数是510.7万个①。

根据国家发改委总课题组提供的数字,2002年,中国的事业单位大约有100万个,职工总数接近3000万,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41%,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中国的经济资源有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到了事业单位,其中包括60%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量的国有土地、大约三分之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以及各级政府综合预算经常性开支的1/3②。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组织,从1963年开始,不同时期有过四次定义③。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中国的事业单位在体制上被确定为一种非营利性的,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领域从事社会服务的微观组织,与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类似,可以叫做“公共服务单位”(public service unite),简称“PSU”。但是,中国的事业单位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对事业单位的财政支持逐渐缩小,相当一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成为事实上的产业机构。因此,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单位又是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有名无实的用语,它实际上是指以“事业单位”的名义开展公共服务和经营性活动的一批各种各样的服务性机构的总称。

2.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分布

文化事业单位的分布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社会需要和国家发展重点的转移而逐步形成的,而且隶属系统经历过多次变化。目前的状况是,狭义的文化事业单位可以指国家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三大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管理的单位,广义的文化事业单位还应该包括其他部委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作协等全国性社会团体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以及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民办非企业机构”。

狭义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文化机构的主体。截止2004年底,由国家文化部归口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5.56万个,文物保护机构3965个。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归口管理的有1966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新闻出版总署归口管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出版事业单位约为8100家左右。④

①② 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见国家统计局网站,2003年1月17日。

参见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减贫与经济管理局:《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中信出版社,2005 年版,第1-2页。③ 参见宋大涵、李建、王岩:《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第2-3页。④ 数据由本课题组研究人员根据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料整理得出。

广义的文化事业单位目前没有统一的统计。从课题组搜集到的数据看,工会系统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3.9万个,图书馆2万个①;目前全国的各种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共有12000多家,其中教育系统有2600多家,共青团系统有1400多家,妇联系统有1200多家②(包括青年宫、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少年科技站、科技馆等)。

“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是90年代中期以来对私人投资开办的非营利的文化机构的称谓。根据民政部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04年底,全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共有13.5万个,其中有文化类的3139个。

3.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类型

尽管文化事业单位在体制上被定义为中国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部分,但是实际情况已经并非如此。就整个事业单位而言,预算拨款目前大约只占全部收入的一半左右③,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6年来,事业单位运作状况已经高度分化,类型已经多种多样。从1989年1月起,国家财政部就将其国家预算内事业单位区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基本的类型。

狭义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三大文化主管部门管理,其统计数据中显示的财政依存度,有助于我们了解其类型分化状况。根据我们搜集的数据,文化部系统事业单位的财政依存度最高,达到69.8%;广电系统次之,约为10%左右;新闻出版系统基本上已经成为重要的国民经济产出部门,产值约为1900亿,据说对国家税收贡献仅次于烟草。

三大部门财政依存度差别反映出所属文化事业单位运行分化的状况:文化部所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如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等)所提供产品收费能力不足,财政全额资助的单位绝大多数集中于此。广电和新闻出版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产品易于“创收”,商业化和产业化程度较高,大多属于国家财政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管理单位。

广义的文化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文化单位缺乏上述部门性的统计数字。根据课题组案例调查的情况看,这些文化事业单位由于缺乏明确的业务主管部门,因此普遍开展了各种创收活动,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机构的类型更加多 ①② 中华全国总工会:《2002年中国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蓝皮书》,见新华网2003年1月24日。

见谷丽萍:《大力推进青少年社会教育,努力开创青少年宫工作新局面》,2005年5月8日,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网。③ 见《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第4页。

种多样。

4.文化事业单位存在问题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与经济部门相比,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相对滞后,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重点。中国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分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四小类,文化事业单位规模最小,但是特殊性和复杂程度却很高,普遍存在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已经严重制约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看,由于不加区别地鼓励实行有偿服务,使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虽然体制上仍然按公共服务机构管理,所提供的产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公共性质:或者由于投入不足而萎缩(如公共图书馆等),或者由于扩大收费而蜕变(如工人俱乐部、青少年宫等),或者由于完全转向商业轨道而变质(如广播电视机构,依靠广告生存)。

从微观组织层面看,为了适应开展有偿服务的需要,大批有经营能力的事业单位(主要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领域)获得了双重身份:既是事业法人,也有企业法人执照,长期实行事业和产业双轨制的混合经营(即所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这种制度安排之下,在同一单位内,公共与非公共性质的产品和服务混淆,经营性活动与公益性活动交叉,多重功能相互重叠,多重发展目标相互冲突,内部管理机制日益混乱。

在政府监管层面,由于文化事业单位大部分已经市场化,成为事实上的营利性机构,传统的行政管理手段很大程度上与现实脱节了。这一情形常常被概括为政府“越位”(主要指对产业属性较强的机构,政府干预过多)、“缺位”(主要指对公共服务性质较强的机构,政府支持不足)、“错位”(主要指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管理权限不清,重叠错位)。

在结构布局层面,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过多依靠地方财政,以及允许事业单位自身创收的做法,导致文化发展在地区和城乡间严重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高,文化需求旺盛,购买服务能力强,财政支持力度又大,各种文化机构发展形势就好。落后地区有效需求不足,政府财政能力又小,文化机构发展形势就差。城市经济状况好,文化就发达,农村经济状况差,文化就落后,等等。

在宏观管理体制层面,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一再提出改革文化体制,但是实际上宏观体制的管理理念还没有根本改变,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思路没有形成,国家管理经济和管理文化还是“两张皮”。表现在国家无论对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垄断过度,社会力量办文化的通道依然不畅。虽然已经允许民办文化事业单位,政策的取向仍然是限制民间资本的进入。在2003年以后的改革中,有关方面经常以“办文化”、“管微观”、“管理系统内部的文化机构”这几个判断来指出这方面的问题。

二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进程和评价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事实上贯彻了文化事业单位发展始终,市场化是这一发展过程的主线。1963年,国家第一次明确“事业单位”这一类社会组织的编制类型,这可以看作文化事业单位产生的标志。仅仅3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事业单位基本瘫痪,未能正常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直至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单位才再次开始正常运行,而新设立的文化事业单位则构成目前文化事业单位的主体。可以认为,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有效生命期几乎是在市场取向的改革进程中渡过的。因此,中国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以改革推动市场化、以市场化推动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过程。

1.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过程:四个阶段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经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国家开始允许文化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双轨制”模式开始浮现。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79年元旦,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的第一条商业广告。1979年9月30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条外国商业广告。这些事件标志着,在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核心领域,新闻出版传媒机构正式开始从意识形态宣传型向宣传与经营并重、双轨制运行的方向发展。

第二阶段:1984-1993年,各项改革决定出台,文化事业单位经营活动受到鼓励,允许文化事业单位拥有企业执照,“双轨制”合法化。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公共服务部 40 门改革分行业开始①,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在一些行业(特别是演艺业)开始进行,经营活动普遍受到鼓励。到了1987年,这一阶段改革措施演变为正式的政策出台,允许文化事业单位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获得营业执照,合法开展企业化经营活动。这标志着“双轨制”的合法化②。1989年1月,财政部发文,根据事业单位是否有“稳定的经常性业务收入”,将国家预算内事业单位区分为“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管理”三种类型,将这一阶段改革从国家预算管理角度确定下来。这标志着“预算内事业单位”在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被区分为“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的不同类别。

第三阶段:1993-2000年,中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阶段,事业单位改革的正式决定出台,开始摸索在体制上将事业和产业分离运作。1993年,党中央做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取向③。1996年,事业单位全面改革开始④,提出将“政事分开”放到首位,推动各类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转变为独立法人参与市场运行。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同时,广电系统事业单位“制播分离”改革开始,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开始向着在体制上将事业和产业分离运作的方向发展。

第四阶段:2000-2006年,正式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路基本形成。2000年10月,“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这样的用语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公开文件中⑤。2001年8月出台另一个文件,肯定了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组建成为产业集团这一改革思路⑥。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事业与产业“分类改革”的思路成型,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中心环节全面展开。

2.文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四个主要方面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从2003年6月开始进行,到2005年底基本结束。与文化 ①②

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卫生体制等各项改革决定陆续出台。

1987年,文化部、财政部、国家工商局联合颁布了《文化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鼓励文化事业单位利用自己的知识、艺术、技术和设备等条件,开展有偿服务,取得收入,用于补充事业经费的不足。③ 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④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⑤ 见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

⑥ 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若干意见”(“17号文件”),文件提出建立“以资产为纽带,业务为主线创建新型的、跨行业的、跨地区的传媒和出版集团”。

事业单位改革相关的问题主要涉及到4个方面:

第一,宏观管理体制改革:重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这次试点明确了,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目的是将直接生产和提供文化产品的政府,转变为管理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的政府(从“办”到“管”的转变)。具体做法是,将不同的文化事业单位与政府分离(使事业单位不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所谓“政企分离”、“政事分离”),重建政府和文化事业单位的关系。目前,试点地区的政府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已经与出版社、出版集团实现了分离,广电部门也实现了与电台、电视台的分开。

第二,微观主体改革:将事业单位建成不同的市场主体。这次试点明确了,改革的中心环节是改造作为微观主体的文化事业单位,将原来单一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行单位”,以及“确定为企业的单位”三种类型,明确了不同的改革要求,区别重建。第一类要加大投入,调整资源配置,逐步建设成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第二类要由国家重点扶持,但是要改进和完善国家扶持的方式。其中的新闻媒体要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转变经营方式,将经营性环节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进行市场运作,为主业服务;第三类要整体实现转制为企业,重塑为文化市场主体。

第三,实行综合执法,推动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次试点启动了政府文化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目的是改变以“条条”和“块块”的行政方式对文化事业单位实施监管造成的机构重叠、效能低下、多头管理的问题。具体做法是,适应建立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文化市场发展的要求,将试点地区地市和区县一级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局合并”,成立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整合文化、工商、税务等部门市场执法机构,实行“综合执法”,为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创造统一高效的管理环境。

第四,逐步开放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这次试点提出,要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目的是改变中国的文化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国有文化机构比重过大,对非公经济准入限制过多,不利于产业发展的问题。这意味着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后,将通过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的实施①,鼓励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以此促进文化市场资源整合。同 ① 2005年,已经出台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关于文化领域引进外资的若干意见》(文办发[2005]19号),等等。

时,也表明将逐步对非公经济开放公共文化服务领域。

3.改革评价:进展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果全面回顾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有以下几点应该予以充分肯定:首先,20多年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总的方向是一种“市场取向”的改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以出台“文化经济政策”的形式逐步放松管制,同时摸索体制改革的路径,这是在改革总体目标尚不清晰,市场经济环境尚未形成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其次,“十五”期间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基本清晰,公共服务部门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下进行的,是文化体制改革在不同领域长期摸索的结果,是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和全面的制度创新,可以说是打开了中国文化事业单位通向新体制的通道。第三,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了“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种性质的区分,是从经济上明确了文化单位的“营利”和“非营利”性质;“事业”、“产业”、“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三种类型,是看到了文化单位区别于其他生产组织的特点,深化了对文化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的认识。第四,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提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了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衰退的趋势,形成了公共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加强”,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

改革试点以来最大的成果是提出了“新文化发展观”,打开了思想观念的“总开关”,为全面的体制性构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新文化发展观要求,要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规律;要将人民群众看成是文化市场的消费者,把面向市场与面向群众一致起来;要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看成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把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统一起来;要建立既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文化管理体制。这就基本上解决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关系问题,从而解决了一直以来无法突破的、将意识形态问题独立于市场之外,将文化体制孤悬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认识障碍,将我们要建立的新的体制的基础从计划转向了市场。这就使得文化事业单位有可能在新的文化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下,实行整

体性重构。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的改革还只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仍然面临着若干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首先,20多年来,尽管改革的“市场取向”正确,但是也出现了片面的市场化倾向。不加区别地开放收费服务以弥补财政经费不足,使得相当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丧失了公共服务功能,特别是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遍衰退。其次,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尽管已经突破了思想障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体制和运行状况脱节严重,管理部门对于所属事业单位底数不清,造成了工作准备不够充分、盲目性较大,改革方案制定过于仓促、失之笼统,以及配套政策不完善等问题。以致不少参与改革的文化事业单位无从遵循,进退失据。第三,“分类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但是“分类研究”不彻底,实现“整体性重构”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还是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除了具有明确产业属性和公益属性的文化机构外,存在大量中间形态无法分类。特别是那些目前被称为“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营”的单位,宣传属性和产业属性不合理结合,单位性质依旧混淆不清,导致意识形态宣传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产业发展的潜力也得不到充分释放,公共服务的职能依然存在着缺位的问题。第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虽然开始得到重视,但是由于市场准入还有大量限制,在着眼于以改革盘活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存量”的同时,对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事业,做大“增量”重视不够。这就使得改革具有“存量改革”的封闭式特点,令改革的效果打了折扣。

本课题组认为,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文化生产的特殊规律,认真研究我国特殊的发展道路和特定的体制环境,对于现行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分类。在此基础上,才能科学制定改革的目标模式,并提出实现改革目标的科学对策。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构建的是一个新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及其管理体制。这实际上是一个比发展文化产业更为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三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分类研究与目标模式设计

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塑造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并在

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之间,建立起一种科学、合理、高效和可持续的合作模式,保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得以充分提供。实现这一任务的基础,是对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全面、彻底的分类。本文将尝试提出一个系统的分类方法,并从分类入手,对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目标模式进行初步设计。

1.分类方法研究:一种“三重逻辑建构”

目前对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产业单位”两种性质,“事业”、“事业体制、企业化运行”、“产业”三种类型的划分,缺乏统一的方法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分类理论进行再疏理。我们的研究结论是,分类方法是一个由三层分析框架构成的整体:首先是根据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济学分析,其次是根据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文化经济分析,最后是从我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出发而做出的特殊制度安排。需要说明的是,这一分类应该是逻辑上统一的和“可还原”的。无论我国的文化机构具有什么独特的类别形态,都不应该违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机构分类的普遍规则,并最终可以还原为经济学意义上的“公”、“私”机构类型划分的一般原则,否则就有可能造成监管问题。

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和服务首先具有一般的经济属性。经济学根据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将产品分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认为具有不可排他性、消费的共同性(外部性)、难以衡量(特异性或者信息不对称)、选择性有限的物品(天然垄断)等特征的产品和服务是公共产品,其它则是一般意义上的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分别由不同性质的机构生产和提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也应该根据经济学的方法,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由不同的机构生产和提供。

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经济属性外,还有特殊的文化属性。文化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他具有一种“内外结构”,是物质外壳与意义内容的有机结合。文化产品与服务作为消费对象是其“非物质性”的意义内容而非物质性的外壳。消费一件文化产品,既是对一种物品与服务的消费,也是对一种价值诉求、教化理想和审美态度的接受。这种对“意义内容”的消费需要,显然不同于物质生活产品,从而使得文化产品的性质和监管方式的复杂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三,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还要考虑到我国处于社会转型

期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制度条件,关注文化产品的“意义内容”的影响,以及基于意义内容的监管形式。我国目前对于文化产品“社会效益”的一再强调,以及对文化生产机构“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要求,即表现出对意义内容影响的关注;对文化领域投融资的各种“准入”政策,则反映了国家对于负有宣传职责的文化机构的特殊监管考虑。

2.对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分类尝试

根据以上的分类方法,我们尝试对于目前的文化事业单位进行以下分类。首先,依据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在全部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区分私人品和公共品,并根据产品的特性对各类文化事业单位的未来地位予以确定。从经济学原理出发对文化产品的分类可以有“效率”和“公平”两类:

根据经济学的“效率”的原则,可以将“原创”与“复制”看作区分文化事业单位“营利”和“非营利”性质的第一类根据。因此,那些与保护、整理、研究文化遗产,以及从事文化艺术内容原创有关的机构(国际上一般称为“国家文化机构”,National Cultural Institution),应该首先被确立为非营利的新型事业机构,以区别于一般的营利性企业。这些机构包括:文物及民族民俗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以及一部分作为“国粹”象征的演出团体。

根据“公平”的原则,可以将有利于提高生活品质、改善地方文化生态环境、提升公众文化品味、有利于公众平等分享文化资源等特点作为区分“营利”和“非营利”性质的第二类依据,将目前文化部归口管理的文化馆、群艺馆、文化站等机构作为事业单位继续保留和发展,将全国总工会和青年团系统的工人俱乐部、青年宫等文化机构作为非营利文化机构予以大力支持。

凡是未列入上述机构的都应该是产业机构,或者是“营利机构”。其次,基于文化生产的特殊性,可以在上述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主要是要参考国际上的公共文化体制和政策创新趋势和我国的发展现状,在以上确定为公益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中,将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提供加以区分,开放社会力量参加或自主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形成国家、社会、文化机构之间的多种合作形式,因而形成不同范围和形式的公益性文化单位类型。这样做既调动了社会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提供,又开辟了多种形式资金来

源,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具体做法如政策扶持、政府采购、委托管理(公共信托)、委托生产(公共服务外包)、特许经营,等等。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生产力还比较落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任务较重,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就决定了必须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在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方面更加务实也更为灵活多样,不断创新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方式,以吸引社会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最后是根据我国的特殊体制环境,在上述“公共文化机构”(特别是公共传媒)中,划分出专门从事意识形态宣传的文化机构。

我国文化事业单位中最为特殊的一个类别就是从事意识形态宣传的机构。应该说明的是,这类机构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一致又有区别。从一致性角度说,意识形态内容具有最为普遍的公共性;从区别角度说,意识形态内容要集中反映执政党的政策意图和文化取向,在我国目前的体制条件下,是由执政党设立机构,直接主办的,是一种间接“代表”的公共性。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人民出版社等单位被确定为这类机构。

我国意识形态宣传机构主要集中在传媒领域,实质上是公共文化机构的一种特殊形态。对于这类机构的制度设计,国际上基于经济学一般原则(如天然垄断性),以及文化特殊原则(即如何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形势下,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认同),在我国则还要关注与社会转型相关联的社会稳定和文化安全问题,因而,由执政党适当集中全体人民的意志,直接掌控少数关键传媒,影响舆论导向是必要的。

3.按照法律法规规范的分类设想

我国文化体制和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进入“从突破性改革向规范性改革转变”的阶段,我们不仅要进行科学和全面的分类,还要将分类结果纳入现行的法律、法规系统,以推动具体实施。在改革已经实行27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形成的今天,文化机构的类型应该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其它物质生产和社会服务机构统一起来,否则就无法实施统一而有效的法制化监管。

我们认为,可以根据目前事业、产业两分开的原则,同时参照现行法律法规,47 将目前的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一般文化企业”、“特殊文化企业”,“一般文化事业单位”、“特殊文化事业单位”四种类型。

第一类:适用于《公司法》规范的一般营利性的文化企业。凡是提供“私人文化产品”的机构,由于这些产品具有较强的大众娱乐性,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进行生产和提供,因而都应该成为一般的文化企业。在这一领域中,国有文化资产应逐步退出,以便为社会资本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

第二类:适用于《公司法》规范的国有文化企业,即分布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行业的特殊性质的营利性文化机构。这些机构是我国文化产业的主体,目前已形成了“整体转制”和“剥离转制”两种基本改革思路,并拟定了“公司化”、“股份化”的分步骤改革战略,由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适用于《公司法》的国有文化企业已经是确定无疑的趋势。但由于受到内容监管的体制环境成熟程度的约束,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实行有限准入,并对一些机构赋予特殊的职能,实行特殊的法规约束。因此,这些营利性的文化机构将会是一些特殊的国有文化企业。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根据其所赋予的不同社会和政治目标,实行“国有独资”、“国有控股”等组织形式。

第三类:适用于一般事业单位法规约束的文化事业单位,即一般性质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机构。我国文化部所属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及民政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文化机构都可以列入此类。一般文化事业单位将是一个充分开放的领域,国有文化机构不必鼓励退出,私人文化机构也不必限制进入,而是应该实行国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和民间协力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一般文化事业单位还将是一个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的“民办非企业机构”应该正名为“民办事业单位”,无论是国办的还是民办的事业单位今后还将进一步融入“非政府、非营利机构”这样一个文化事业单位的大类别中,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主战场的责任。一般文化事业单位也是一个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的领域,“社会事业社会办”将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四类:适用于特殊事业单位法规和政策规范的文化事业单位,即特殊性质的非营利性的公共文化机构。由于这类机构涉及意识形态的宣传属性,因此要受到专门制定的法规约束,实行特许准入。关于此类特殊文化事业单位,也应该进行公开的和成文的制度设计,尽可能地消除目前通行的“内部规范”和不成文法 48 规,尽可能减少因领导人意图变化而变化的不确定性。在资产管理、干部配备、治理结构方面也应该与事业单位一般法律法规相衔接,以便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

4.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设计:整体重构,分类推进

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已确定的宏观管理体制目标模式是,“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根据这个基本框架我们认为,未来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特点和规律,党和政府、市场、第三部门各司其职,布局合理、监管规范、形式多样、运转高效、服务充分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

我们认为,上述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模式是三个层次的统一体:首先是确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提供的制度安排,其次是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单位或机构的布局结构,最后才是文化事业单位的组织模式。这是一个整体重构的方案。

关于确保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充分提供的制度安排。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方面,政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首先需要安排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职责范围、权限和有效的合作机制;其次,需要设计一系列激励制度和有效的监管制度,以鼓励非政府机构参与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最后,需要对弱势群体(如贫困人口、未成年人、城市中的农民工等)的文化权利落实及其基本文化需求的满足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关于未来文化单位的布局结构。考虑到我国的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和文化消费水平,以及体制环境的衔接,可以勾画出这样一个大致的结构:提供主流意识形态产品和服务的、实行特许准入的特殊的文化事业单位最少(第四类机构);实行有限准入的国有文化企业单位也很有限(第二类机构);一般非营利性文化事业单位较多(第三类机构);一般营利性文化企业最多(第一类机构)。

关于未来文化事业单位的组织模式的设计。不应该有先验的框架,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领域和具体任务,灵活务实地采用多种组织形式,如非政府公共机构、非营利机构、各种形式的信托和基金,以及协会,等等。应该明确的是,未来文化事业单位组织模式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与有关政府主管部门的直接控制

的脱离和自主运营。

上一篇:护士礼仪培训重要性下一篇:国外高科技园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