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教学设计

2024-08-24

机械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机械教学设计 篇一

《机械知识》并非机械地讲授知识-论《机械知识》的课程教学

<机械知识>课程涉及面较广、内容分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照本宣科、机械地讲授书本知识,而必须精通有关机械方面的知识,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讲好这门课.

作 者:付冬嫣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技工学校,广东,佛山,528100刊 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7)分类号:G71关键词:《机械知识》 课程教学 方法

2.机械教学设计 篇二

《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是非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方向的基础知识, 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素质的课程。《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包含将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技术、计算机绘图等的系列课程的内容。在缩减课时的大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非机械类专业希望将机械基础类的课程课时压缩, 有的只有54 个课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如何能有效的介绍完所有的机械方面的相关知识是值得从事《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师及领导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机械基础课的教学经验, 讨论了非机械类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2 课程体系的设置

《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包含的课程科目较多, 在较少的课时内, 需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 这就要求明确以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 整体优化本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 删减重复、陈旧内容, 增加现代技术的含量, 拓宽现场工程技术应用的知识面, 确保形成各门课程的应用性教学内容新体系;强调面向21世纪高工专人才必备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学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例如工程制图课程在国内有如下三种课程体系:a.传统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课程建设仍为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分段、分课讲授。b.贯穿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将计算机绘图技术融于机械制图教学的全过程中, 计算机绘图不再单独设课。c.系列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为主线, 将包括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工程材料、公差与测量技术、计算机绘图等的系列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2]。在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授课中, 因课时的限制不允许采用第一种方法授课, 第三种方法比较理想化, 执行有难度, 因基础课是后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对于大一新生, 习惯了高中填鸭式反复教与巩固的教学方式, 对机械系列课程没有任何基础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还有待于大学逐步培养才能养成。第二种方法更易于教师和学生操作和接受, 在机械类课程中, 由于机械制图课是最前期的基础课, 直观且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 故以机械制图课作为主线, 可以使教学更加清晰、系统。

3 教学内容的安排

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须打破原有的课程界限, 以一门课作为主线, 将其它课程内容穿插进此课程的授课和作业中, 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新的课程体系以机械制图内容作为该课程的主线, 其它科目内容逐步穿插进去。

内容从以下几处融入:

3.1 在介绍常用零件的同时, 融入实用的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的相关内容。机械设计课程主要介绍常用零件的设计方法, 详细介绍了零件的种类、材料选择、工作原理、零件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失效形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的计算方法和润滑方法等。在讲解逐步设计常用零件的同时, 逐步绘制出常用零件的零件图。在此章节结束, 再次归纳各个零件使用的材料, 融入机械工程材料知识, 讲解不同材料的性能规律及其加工方法。

3.2 在介绍零件图的绘图和读图中,融入公差与测量技术的相关内容。弄懂零件图的公差、粗糙度的代号的含义,并且会正确标注与零件图上,了解此类技术参数的测量方法。从理论到应用内容连贯,学有所用,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开设实验课,提高学生的测绘、徒手绘图、尺规绘图的能力。

3.3 在介绍装配图的绘图和读图中, 融入机械原理和计算机绘图的相关内容。真正看懂一个机器的装配图, 首先要看明白机器的工作原理。也只有弄懂机器运作的原理, 才能准确绘制机器的装配图。故在介绍装配图的读图和画图之前, 对机械原理课程中常见几种机构的工作方式进行介绍, 使得内容更加连贯。在讲授装配图的拆分成零件图以及通过零件图绘制装配图的内容时, 采用二维绘图软件如CAD边画边讲, 激发同学们对CAD的兴趣。通过观看教师的操作, 熟悉CAD的绘图过程, 要求学生将前面章节的零件图用CAD绘制完成, 为后期推进学生自学计算机绘图软件打下基础。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非机械类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难度在于在少课时中介绍完日后专业课及工作中会用到的机械类知识。这使得这门课有学时少、内容多、种类繁杂的特点。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采用以下几点措施:

4.1 课堂讲授以构建框架为主, 使得各个章节前后连接清晰, 易懂。重点讲清楚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4.2 重点、难点知识点通过微课的方式, 督促学生课下自学。在日常讲课过程的中往往会遇到一个难点讲清楚的时间过长;学生当时理解, 课下忘记的情况。通过微课的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理解程度, 反复观看重难点内容。巩固知识点的同时, 也缓解了少学时的压力。

4.3 完善作业和考核的机制。不再采用期末考试为学生最终课程成绩的单一考核方式, 而是综合考虑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课堂表现包括出勤率、回答问题、讨论、完成作业情况等;布置作业时设置作业难度层次, 由简到繁, 既要鼓励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又要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求知欲。课下作业、答疑、课堂测试和课堂提问相结合, 督促学生自学。平时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讨论的内容和作业都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课上安排课堂测试, 使学生重视课堂学习, 能够主动掌握相关知识, 提高学生课上的注意力。

5 结论

面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大潮, 全国各高校及院系都十分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很强的基础课程, 很多非机械专业就将此课程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本文结合了作者多年来从事非机械专业《机械制图与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感受, 探讨了如何在课时少、知识面广、学生基础薄弱等情况下, 开展教学活动。希望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对同行有所帮助, 也希望本文的研究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摘要:针对《机械制图和机械基础》课程课时量少, 知识点多, 学生基础薄弱等因素, 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 从课程体系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三个方面入手讨论该课程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非机械类,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承琦.工程制图与机械基础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 2002, 4 (1) :66-78.

3.机械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机械设计》 机械传动 教学方法

0 引言

《机械设计》对于学生而言,所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多,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知识面。并且在该课程当中所要学习的概念大多较为抽象,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加之公式较多且相对复杂。尤其是机械传动部分需要涉及的传动类型广泛,这就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优化教学方案和方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1 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由于该课程的复杂性,教师在进行教学之时相对细化,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大,很难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自学。使其在相关知识之上的串联性不好,造成知识点脱节,对于知识的认识也只是在一个相对浅显的层面,很难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需要侧重重难点的讲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渐渐熟悉技巧,学会独立思考。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团队合作等方式,不断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高机械传动教学的质量和学习效率。

2 教学方式

2.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主动性

首先,可以在教学当中适当的穿插有趣的互动环节,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带传动的教学之上可以先针对其原理进行讲解,然后在课程当中穿插例如:带传动需要润滑吗?类似这种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高讨论热情,并且通过讨论而牢记其原理和特点。其次,可以利用实验,进而吸引其注意力,进一步调动积极性。比如当进行蜗杆传动的教学之时,可以将相关教具带上。陌生的教具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在上课之时学生就会精力高度集中。当讲到相关内容之时,可以请同学上前进行示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和示范,不仅将有效的提高其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较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会刺激学生的记忆,进而使其将该部分的重要内容结合示范画面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然后,直观教学法。轮系部分的内容相对枯燥,并且难以理解。可以借助直观的教具进行教学,以加深学生的记忆。最后,例举生活实例。通过一些和生活相关的实例,进而引起学生共鸣,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比如链传动是自行车的一种传动方式,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通过身边常常见到的东西再联系到所学习的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之上降低难度,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2 通过分析对比培养综合研究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传动的相关知识的分析之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每种传动的个性,又要了解其内在联系,即共性。通过两者的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渐渐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由于引起齿轮传动失效的因素较多,学生在掌握和记忆之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就可以使用表格分析法,将所有相关项目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直观的呈现在眼前。通过一目了然的罗列和分析,既能够有效的加强理解和记忆,又能够将不同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和记忆。教师在示范表格分析法之时,只需要将其中较为重要的几项进行示范,其余的则交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者小组讨论完成,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3 巩固训练

通过以上几种方式,学生已经对机械传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就需要进行及时的巩固训练。比如对于设计的计算过程,可以在教学当中通过例题详细分析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当中学生始终都是教学的主体,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师在一旁做适当的辅助,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促进学生积极的进行思考,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教师在这其中只需要进行必要的指引,不断的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自信心,克服难关,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在课后也需要留下适当的练习,进一步巩固相关知识。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亲自动手能够有效的提高其娴熟度,并且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同时在练习之时可以将几种有关机械传动知识放在一起进行,丰富其知识体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进一步认识机械传动,运用相关知识,进而为之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其不断的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工作者。

3 结语

综上所述,机械设计课程是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而言十分重要且存在一定难度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当中要不断的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互动式教学、小实验、表格分析法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进行适当的练习,最终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充分的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田静云,张国海,贾吉林,和来香,王保民,张东生,何勇.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J].中国科技信息,2009,09:252-253.

[2]刘扬,唐芬南.在机械设计课程中引入三维CAD技术教学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0:137-138.

[3]崔建昆,钱炜.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工程案例和模块化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43-45.

4.机械教学设计 篇四

机械设计课程是高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我院《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主要课程。同时该课程面向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的专科生。多年来,机械电子工程系将这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

我系自2001年至今,先后办过本科、大专和中专以及高职各层次的学历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机电类专业一直是我系的骨干专业。系内各级教学组织历来都十分重视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从事本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均能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对待工作,因而,机械零件及设计的教学在我系一直保持良好的教学质量。

在2001-2003年期间,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沿袭老的课程体系,所配备的学时比较多,2003年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计算机绘图(Computer Graphics)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逐渐影响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也使传统的《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受到强烈的冲击。旧的《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已逐渐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因而,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引入课堂不仅是急社会之需要,而且也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从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课题组以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为要求,对机械零件及设计课程进行全面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技术、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改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在课时被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如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缩短了课堂有效教学时间,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必须对课程进行综合化与模块化改革。我们以机械零件及设计为主线,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等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串联,优化组合。

2)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制作完成了机械零件及设计网络教学素材库。包括虚拟零件库、机构运动仿真、网上实训室、虚拟实验室、动态电子辅助教材、在线学习、在线答疑、在线测试及学生作品展。这些素材使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成为可能。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我系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实训中心机构,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统一规划,建成了一个机械设计直观教学实验室,一个CAD/CAM实验基地,一个机械设计综合实验室。加强了本课程的综合性、设计性教学环节,能满足学生进行本课程全方位、不同层次和能力培养的需要,购置了一套机电一体化柔性实训系统,克服了设计仅局限机构、零件和结构的设计,加强了系统设计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使原来从属于课程的验证性实验,改革为认知性、验证性和综合性的系列实验。

4)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我们摄制的工程案例,配合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参观机械零件陈列室和各类机械设备陈列。

5.机械钟摆教学设计 篇五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古人测量时间的仪器太阳钟和水钟等,但是为了更精确的计时,人们又发明了机械摆钟。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机械摆钟。板书《机械摆钟》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观察钟摆

1.师:对于这机械摆钟,有的同学可能比较陌生,因为现在的计时工具太多了,有些家庭已经使用更为先进的计时工具。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摆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边观察边回答。2.介绍摆钟

展示幻灯片,摆钟由钟面和钟摆两部分,钟摆又分为摆绳和摆锤部分。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摆钟,那你知道摆钟是如何计时的吗?学生猜测可能与钟摆的摆有关。那你知道钟摆每分钟大约摆动多少次吗?学生猜测。那么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学生如果答不出,老师就要告诉他们摆过去再摆回来算一次。师:下面咱们分组实验,看看一分钟时间钟摆大约摆动多少次。

3.分小组实验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

这个实验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老师计时,全体同学参加数数,但是声音一定要小,不要相互干扰。反复3次。4.各小组汇报。大约是60次 师:咱们看一下机械摆钟上有没有秒针?那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没有秒针了吧。生说因为有钟摆,师说对,钟摆就是摆钟的秒针,所以钟摆也叫秒摆。

活动二:观察我们的摆

师:老师在课前也做了一个摆,看一下老师是如何让摆动起来的,示范一遍,让学生看,然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的时候应注意哪些事项。1.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装置,老师巡视指导。

说一下实验要求,秒表要提前教会学生使用,数数的同学也要单独培训。这个实验要求同学之间要配合默契,稍微跑神,就会引起实验数据的不准确。

2.按要求让摆自由摆,看看摆在摆的过程中有什么变化?

学生可能会说,有可能会偏,摆的幅度越来越小;摆的速度越来越慢。注意事项:

(1)计时与摆的摆动、数数同时开始,连续测量40秒。

(2)合理分工:可一人计时、其他同学轮换数出每十秒摆动的次数,并及时做好记录。

(3)注意力要集中,配合要默契,可用口令相互提醒。

(4)重复实验,不断修正测量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计量准确性。3.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每隔10秒的摆动次数。学生4人一组分工如下:2人数数0—10秒同学甲数10—20秒同学乙数,依次轮换,1人计时,1人记录并负责操作实验。此实验进行3次,次数越多,结果越准确。4.实验结束,各小组长汇报展示实验结果。5.对比各组实验结果有什么发现?

同一个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这就是单摆的等时性。不同的摆在相同时间内摆的次数是不同的。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6.机械设计教学进度 篇六

课堂教学授课要点

襄樊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课堂教学授课要点

第1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设计》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注意讲解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及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机械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

2、强调学习本课程的重要性。

二、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

1、注意强调现代设计人员与过去设计人员的不同,现在设计人员不光是进行技术上的设计,而是要参与到产品的调研、开发、设计及产品的服务等全过程中去。

2、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零件设计

1、一般设计步骤。

2、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3、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

由机械零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引出设计准则。根据零件的受力和具体的工作情况,分析其可能出现的失效形式,针对其主要的失效形式,选定相应的设计准则。

4、零件的设计方法:

注意对经验设计方法的重视,因为它是很有效的设计方法。

第2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零件材料及选用

重点讲解材料的选用原则和基本方法,常用材料的性能已在《工程材料》课程中详细介绍。

二、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

强调标准化在设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设计标准分为二类,一类是在设计中可以灵活处理的,如:直径标准、长段标准等。另一类是严格遵守的,如:螺纹尺寸标准、齿轮模数标准等。

三、设计思想和创造性方法简介(属教材以外内容)。

四、材料的疲劳特性

1、注意NO和ND的区别,在定义上是不同的,NO是人为规定的值,在不同的文献资料中,其值常有差异。而ND是随着材料所固有的性质的不同,通过试验束测定的一个值。

2、注意理解和掌握极限应力线图中各点和各线段所代表的意义,及极限应力线图形成的原理。

3、掌握材料极限应力线图的绘制方法。强调材料的工作应力处于线图的不同位置或区域时,所代表的破坏形式。

第3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1、注意强调材料的疲劳极限与零件的疲劳极限的区别,由此引入综合影响系数Kσ的概念。

Kσ主要包括:Rσ、εσ、βσ、βQ,注意掌握它们的选取方法。

由于Kσ的影响,对材料极限应力线图应进行修正,即可设到零件的极限应力线图,方法是把A′G′线沿纵坐标平行下移。

2、单向稳定变应力时零件的疲劳强度计算

方法和步骤:

①求零件危险截面上的σmax和σmin,由于设到σm和σa,标出工作应力点M。

②根据应力变化规律(3种典型规律),在零件极限应力线图上找出相应的极限应力,最后进行疲劳强度计算。

注意:零件的应力类型与零件所受载荷的类型不是一回事。

提问:

①零件的安全系数=

②在进行疲劳强度计算时,其极限应力应为材料的。A、屈服点 B、疲劳极限 C、强度极限 D、强性极限

③判断机械零件强度的两种方法是 及,其相应的强度条件式分别为 及。

④在静载荷作用下的机械零件,不仅可以产生应力,也可产生 应力。

第4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对极限应力线图的绘制和零件疲劳强度计算的理解和掌握。

二、提高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措施

在零件设计中,应注意这些方面。

三、机械零件的接触强度

注意对接触应力的理解,接触应力的循环特性。理解和掌握接触应力计算公式(赫兹公式)的意义和应用。

四、第三章小结 本章的重点为零件的疲劳强度设计及相应的基本概念。

第5次授课重点

一、摩擦的类型、机理和物理特征

注意掌握各类型摩擦的概念,机理和物理特征。

二、磨损的概念,及典型过程

首先应对机件磨损的普遍规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明确设计者的职责在于采取措施,力求缩短磨合期,延长稳定磨损期,推迟剧烈磨损期的到来。

三、磨损的类型、机理及特点

对五种磨损形式的机理,应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其中,粘附磨损,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是学习掌握的重点,在以后分析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滑动轴承和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时均会碰到,因而要善于把三种磨损形式的机理和有关基本概念,与以后有关章节中所讲到的零件磨损情况具体联系起来,以便进一步溶化概念。

四、润滑剂的类型、特点及主要指标

1、注重对润滑作用的讲解,润滑剂的种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即可。

2、润滑剂中,重点是润滑油,润滑脂只作一般性了解,润滑油的诸质量指标中,重点讲解粘度指标,要理解它的物理意义和常用单位的换算,及对润滑作用的影响。

五、注意讲解润滑油或润滑脂的供应方法在设计中的重要性。结合生产实际讲解不同润滑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六、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6次课授课要点

一、螺纹的基本知识

1、主要介绍螺纹的类型及特点,应用场合,注意对联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工作性质、场合的要求不同,其牙型不同的理解。

2、注意对螺纹主要参数的理解和掌握,及对螺纹的工作性能的影响。

二、螺纹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重点介绍四种基本的螺纹联接形式,它们的特点及适用场合。常用标准件的类型、特点。

三、螺纹联接的预紧

1、注意预紧的目的、作用和预紧时应注意的问题。

2、预紧力的控制是通过拧紧力矩来达到的,拧紧力矩是如何计算的。常用的控制预紧力的方法。

四、螺纹联接的防松。

1、为什么要防松,防松的根本问题在于防止螺栓联接受载时发生螺母的螺栓相对转动。

2、重点介绍常用的几种防松方法,及它们的特点。注意启发学生,只要能达到防止螺母和螺栓相对转动的目的的措施,都可以列为防松方法,只要有可靠的优点,完全可以自行创新设计。

第7次课授课要点

一、螺栓联接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强度计算步骤

1、注意螺栓的失效形式取决于螺栓的受力情况,要能正确地对螺栓进行受力分析。

二、受拉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1、讲解几种常见的受拉螺栓的受力分析,据此分别推演出相应的强度计算方式。

2、注意计算公式中的力F是螺栓承受的总载荷,而不同的受力情况下,总载荷是不一样的。

a、松螺栓联接:总载荷就是工作载荷F。

b、只受预紧力的紧螺栓联接:总载荷就是预紧力F。

c、受预紧力和工作载荷的紧螺栓联接:总载荷是工作载荷和残余预紧力的和。

3、计算应注意:紧螺栓联接时为总载荷为何要乘上1.3?,它主要是考虑拧紧力矩的影响。

4、注意:受预紧力和工作载荷作用的紧螺栓联接的总载荷为什么是工作载荷与残余预紧力的和,而不是工作载荷与预紧力的和?要把原因讲解清楚。

三、受横向载荷螺栓联接的强度计算

1、普通螺栓联接受横向工作载荷,是靠按合面间产生的摩擦力束承受工作载荷,需要把螺栓拧紧产生预紧力。

2、铰制孔用螺栓联接受横向工作载荷,是靠螺栓杆受挤压和剪切束承受工作载荷,这时不需拧紧。

以上这两种情况下,计算方法是不同的。

第8次课授课要点

—、螺栓组联接的设计

掌握螺栓组联系设计的基本方法:首先选定螺栓的数目及布置形式,然后确定螺栓联接结构尺寸。在确定螺栓尺寸时,应根据联接的工作载荷,分析各螺栓的受力状况,找出受力最大的螺栓,然后对其按单个螺栓的强度计算的方法对其进行强度计算。

1、结构设计

注意应综合考虑的五个问题。

2、螺栓组联接的受力分析

注意对简化计算的3段设计的理解,简化假设是有一定条件的。

3、各种受载情况下螺栓组联接的强度计算 关键是根据螺栓的受力情况,找出受力最大螺栓和其所受到的最大载荷,然后按单个螺栓的计算方法进行强度计算。

二、联接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

1、注意掌握联接件材料的性能等级的标注方法和其代表的意义。

2、许应力的确定方法,在确定安全系数时,应考虑螺栓联接的形式和受载类型。

三、提高联接强度的措施

重点介绍常用的方法,这此方法的理论论据。

四、提出向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9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熟悉和巩固强度计算的方法。

二、螺旋传动

1、螺旋传动的类型、结构、材料。

2、螺旋传动的设计计算。

注意:螺旋传动与螺纹联接的差别。虽然它们都由带螺纹的零件组成,但两项工作情况完全不同,从而在设计要求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对螺旋传动来讲,由于需要传递运动,主要要求保证螺旋副有较高的传动效率和磨损寿命。从这一基点出发,去理解它的结构设计、材料和设计计算方法的特点及螺纹联接的差别。

三、本章小结

第10次课授课要点

一、健连接的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注意对各类型键联接的特点和应用场合的讲解,能正确合理地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键的类型。

二、键的选择及强度计算

1、注意掌握的尺寸选择方法,(查阅设计手册的方法)。

2、根据轴与毂是否有相对轴向移动,平键联接分为静联接和动联接。由于静联接和动联的失效形式不同,固而计算准则也不相同。强度计算公式中的主要区别在于施用值的不同,当静联接搬运联接的材料相同时,[σ]P≈(2~3)[P]在选取许用值时应注意,[σ]P和[P]应为联接中最弱材料的许用值。

三、简介花键联接的类型、特点及强度计算

四、其它联接简介

五、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11次课授课要点

一、机械传动简介

二、带传动的类型、特点

1、对带传动的工作原理,重点是从本质上了解带传动是一种摩擦传动。同时明确靠摩擦传递动力时,摩擦面间一定要有足够的正压力,而带与带轮间的正压力是靠把带张紧而产生的。

2、对各种带传动的特点,应着重了解平带传动与V带传动的特点,并加以比较。对V带的结构,应着重了解各V带的结构特点,并加以比较。对普通V带的结构及其标准,应注意将帘布芯结构与绳芯结构加以比较。

3、在分析V带传动的工作原理时,应联系槽面摩擦理论。

三、带传动的基本理论

1、受力分析

注意理解F0、F1、F2、Fe、Ff、Fc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关于Fec;它限定带传动的工作能力,正常时Fe〈Fec,当Fe〉Fec时,产生打滑,带传动失效。Fec的大小取决于Fo、2.5的大小。

2、应力分析

弯曲应力σb与带的厚度h和带轮节圆直径dp有关,这就是在设计时要限制h/dp,特点是要限制小带轮节圆直径dp1的原因。注意:传动带中的应力是随其工作位置不同而异,而循环变应力。在进行带传动设计时,根据带工作时应力大小和变化情况,以保证带传动时不打滑的条件,来分析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和确定带传动的设计准则。

3、运动分析

重点讲解弹性滑动的机理,由于弹性滑动的影响,将使实际平均传动比大平理论传动比,但在一般的传动中,因滑动率不大(ε=1%~2%),故可不予考虑。

注意弹性滑动和打滑的区别,弹性滑动是带传动所固有的,是不可避免的。而打滑是由于要求带传动所传递的圆周力超过了带与带轮间的最大有效拉力,使带与带轮间产生明显的相对滑动,它是可以避免的,且必须避免的。

第12次课授课要点

一、V带传动主要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二、设计的原始数据及设计内容

三、设计步骤及方法

1、重点讲解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应明确为什么要使小带轮基准直径dd1≥ddmin,带的速度5m/s〈V〈25 m/s,主动轮包解α1≥120°(至少90°),带的根数z≤10。另外还应搞清楚包角系数Ka,长度系数KL,计及传动比影响时单根带所能传递的功率增量△Po的意义。

2、注意:设计时一些数据是由机械设计手册中查取的,要掌握查取的方法及依据。

四、讲解例题

通过例题的讲解,熟悉和掌握V带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步骤。

第13次课授课要点

一、V带轮的设计

注意V带轮应满足的要求,郑重掌握根据带轮直径来选择其结构形式,根据带的型号来确定轮槽的尺寸。

二、V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带传动张紧的目的,是保证带传动具有一定的预紧力。

着重介绍几种常用的张紧装置及工作原理,张紧轮的安装位置。

三、本章小结

四、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第14次课授课要点

一、链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1、注意:链传动属于啮合传动,能获得准确的平均传动比,又能实现较大中心矩的传动。由于刚性链节在链轮上是多边形分布,引起瞬时传动比周期性变化和啮合的冲击,固而其传动平稳性差,不宜用于分度机构。

2、链传动可在恶劣环境中工作。

3、链传动不宜用于载荷变化很大和急速反向的转动中,这是由于链传动的紧边工作时形如弦索,它们的自振频率较易与外界干扰力合拍而引起振动。此外,链传动的松边及紧边呈悬垂线状态,在起动、制动及反转时,能引起传动系统的惯性冲击,工作时有噪音,在急速反射传动中更为严重。

二、滚动链的结构、特点

1、着重讲解滚子链的结构、组成和装配关系,进而了解滚子链的磨损情况。由于精度的影响,各排链随的不易均匀,帮排数不宜过多。

2、注意:链节数一般情况不易用奇数的原因。滚子链在全国已经标准化。

三、滚子链链轮的结构、材料

着重讲解链轮齿形的结构特点,及主要尺寸计算。

四、链传动的运动特点

1、重点讲解链传动的“多边形效应”,深刻理解链传动的上是多边形分布,在链条每转过一个链节时,链 条前进的瞬时速度周期性地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到小。链条,沿垂直于运动方向的分速度也在作周期性变化,从而导致运动的不均匀性,瞬时传动比也不断变化。

2、注意:链传动运动不均匀及刚性链节啮入链轮齿间时引起的冲击,必然引起动载荷。

3、动载荷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节距P、转速口吃 点数Z。节距P越大,链轮的转速越高;相同链轮直径时齿数越少,则动载荷就越大。

第15次课授课要点

一、链传动的受力分析

二、滚子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1、主要失效形式:注意理解几种失效形式产生的机理,掌握其发生的部位和对链传动的影响。

2、额定功率P0:着重介绍链传动的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链板的疲劳强度,滚子和套筒的冲击疲劳强度。注意对额定功率曲线的理解,每条线所代表的意义,该曲线是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实验所出的,如果所设计的链传动与实验条件不符时,由功率曲线进设的P0值,应乘以一系列正系数,如KA、KZ、KL、KP,明确这些系数的意义和对额定功率P0的影响。

3、链传动设计的方法、步骤、内容:注意了解链传动主要参数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学会合理地选择参数,并掌握链传动的设计方法。

三、链传动的布置,张紧和润滑

1、重点介绍链传动的正确布置方法,明确其原因。

2、注意:张紧的目的,和张紧的方法。

3、着重介绍滚子链常用的润滑方法。

四、讲解例题

五、本章小结,提出向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16次课授课要点

一、齿轮传动的特点,形式及应用

二、失效形式,设计准则

注意讲解几种常见失效形式产生的机理及提高抗失效能力的措施。如何正确地制定设计准则。

三、齿轮的材料及选择原则

1、注意复习《工程材料》的有关知识。

2、选材时注意两点:一是遵循“齿面要硬,齿芯要韧”的基本原则;二是要密切结合生产实际,除了特殊需要外,一般应考虑生产单位所能提供的材料及毛坯,并力求符合技术经济原则。

第17次课授课要点

一、计算载荷

1、重点讲解载荷系数K,引入K的目的:综合考虑了齿轮由于工作特性、制造及安装误差,齿轮及其支承变形等因素,引起的外部及内部附加动载荷,偏载及载荷分配不均等因素,对齿轮受力及应力的影响。利用计算载荷对齿轮进行强度计算,可以使所设计的齿轮更安全,更符合实际工况需求。

2、着重介绍4种系数的基本含义,实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别,影响它们的主要因素,及改进的措施。

3、掌握查用各个系数的方法,查用图表时应注意有关说明及表注。

第18次课授课要点

一、齿轮的受力分析

注意掌握各力的计算公式,及各力的方向。

二、点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1、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

2、一般情况下,2,当Z1〈Z2时,YF1·YS1〉YF2·YS2即σF1〉σF2,但往往,[σF1] 〉[σF2],设计时,取 代入公式,齿形系数yF:引入的目的是考虑轮齿几保开关对齿根弯曲应力的影响,主要影响因素为影响齿廓开关的几何参数(Z、X、α、左等),但与模数m无关,因为随着Z、X、α的增加,均可使齿根厚度增加,17进而yF和σF减小。而模数m变化时,齿郭随之放大或缩小,但开关不变,帮yF不变。

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1、理解公式中各参数的意义,掌握公式的应用。

2、当载荷、材料、齿数比和点宽一定时,接触强度主要与d1或a有关,d1或a越大,σH越小,接触强度越高。当d1或a一定时,接触强度与m和Z1的组合无关。

四、设计参数,许用应力,精度的选择

注意掌握选择的方法和各参数选择的原则。

第19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二、斜齿轮的强度计算

注意讲解斜齿轮与直齿轮的不同点,在进行强度计算时列入相应的修正系数,其计算的方法与直齿轮一样。

第20次课授课要点

一、标准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注意:锥齿轮的特点,锥齿轮的强度计算是以点宽中点处的当量直齿轮作为计算基础,计算方法与直齿轮相似,根据其特点引入相应的修正系数。

二、齿轮的结构设计,润滑方法的选择

三、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讲解几种类型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第21次课授课要点

一、蜗杆传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

注意:各类型蜗杆传动的特点及应用场应了解、掌握。

二、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几何尺寸计算

掌握主要参数的选择方法,理解直径系数的概念,注意对主要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蜗杆传动弯位的特点及方法。

注意:蜗杆传动变位的目的。凑中心距或凑传动比,使之符合标准值。

第22次课授课要点

一、蜗杆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常用材料

1、受力分析:能正确地计算各力的大小,并判断其方向。

2、根据蜗杆传动的特点和所用材料,失效多发生在蜗轮上,因此,一般只对蜗轮进行强度计算,蜗杆只进行刚度计算。

二、蜗轮的强度计算

1、接触强度计算:考虑到接触线长度和曲线半径的影响,引入接触系数EP。设计的参数是中心距a,计算出数值后,要从匹配关系表中选择合适的a值。

2、弯曲强度计算:考虑到蜗轮的齿是斜齿,引入螺旋角影响系数yβ,因为在蜗杆传动的中间平面上,相当于齿轮条啮合,所以可用直齿轮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第23次课授课要点

一、蜗杆的传动效率

注意:蜗杆传动效率的主要部分(三部分),效率计算的近似公式。学会从手册中查取效率的方法。

二、蜗杆传动的润滑

了解润滑油选择的方法,着重介绍润滑的方法。

三、蜗杆传动的执平衡计算

注意讲解热平衡计算的原因、方法,提高散热能力的措施。

四、蜗杆、蜗轮的结构设计

了解结构各结构类型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五、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六、本章小结

第24次课授课要点

一、滑动轴承的类型、特点、应用场合

注意掌握轴承的分类,滑动轴承的类型及特点,滑动轴承设计的主要任务。

二、径向滑动轴承的主要结构形式

着重讲解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组成部分及特点。

三、滑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常用材料

1、各种失效形式产生的机理。

2、着重介绍对轴承材料的要求,几种常用材料的特点。

四、轴互结构

1、注意讲解轴互结构的要求,典型结构及其特点。

2、根据工作要求,轴互的定位方法,油孔、油槽的形式及位置。

第25次课授课要点

一、润滑剂的选用

主要讲解润滑剂选用的原则。

二、不完全液体润滑滑动轴承的设计计算

1、注意掌握设计步骤和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2、注意掌握设计步骤的验算。从强度和疲劳的观点出发需要限制P;另外,从宏观角度看,为了控制两摩擦表面局部按触压力,以减少磨损,也需要限制P的值。而PV,从理论上讲表示了轴承单位承压面积上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摩擦热量。

第26次课授课要点

一、液体动压轴设计简介

二、本章小结,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第27次课授课要点

一、滚动轴承的特点,基本结构

二、滚动轴的主要类型及其代号

1、重点讲解常用轴承类型的特点,适用场合,性能,能够正确地选择轴承的类型。

2、注意掌握轴承代号的组成,各代号表示的含义。

3、轴承类型选择时注意遵循的几个原则。

三、滚动轴承的工作情况

1、着重讲解分析轴承工作时轴元件上载荷的分布及应力变化的情况。

2、注意:接触角α和载荷角β是不同的概念。

3、注意轴向载荷对载荷分布的影响。

第28次课授课要点

一、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

滚动轴承尺寸的选择通常依据安装轴承处轴的结构尺寸,轴承承受载荷的大小,轴承的寿命和可靠性的要求进行的,一般情况下,首先初选轴承的尺寸,然后进行轴承寿命的验算。

注意理解基本额定寿命的概念和基本额定的动载荷的概念,并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

二、滚动轴承寿命的计算公式

1、重点讲解计算公式的两种表达方式,公式中各参数的含义。寿命计算解决的二类问题。

2、着重介绍当量动载荷的计算方法,特点是系数X、y的确定方法。

3、掌握角按角球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Fr和Fa的计算方法。

第29次课授要点

一、轴承装置的设计

1、重点讲解轴承的配置,几种常用配置形式的特点和适用场合。

2、设计时注意轴承游隙及轴上零件位置的调整的设计。

3、注意轴承润滑方式的确定,密封装置的设计。

二、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三、本章小结

第30次课授课要点

一、联轴器的种类和特性

1、着重介绍常用联轴器的结构、特点。

2、重点介绍从设计手册中选用联轴器的方法。

二、离合器

主要讲解常用离合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

第31次课授要点

一、轴的类型,材料

1、了解轴的类型和它们的特点。

2、轴的设计分二大部分,一是结构设计,二是工作能力计算(包括强度、刚度、振动稳定性的计算)。

二、轴的结构设计

1、轴的结构设计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序,它是根据轴上载荷大小,方向和分布情况,轴上零件的布置和固定方法,以及轴的加工和装配方法等灵活决定的,以轴上零件装拆方便、定位准确,固定件牢靠等来衡量轴结构设计的好坏。作轴的结构设计时,往往可以先拟定几种不同方案进行比较后加以取舍。

2、重点讲解轴的结构设计的步骤、方法,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32次课授课要点

一、轴的计算

1、注意对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中所学的有关知识的复习,它们是轴的计算的基础。

2、轴的计算是在初步完成结构设计后进行的校核计算。

第33次课授课要点

一、讲解例题,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二、本章小结

《机械设计》课程组:张良斌

7.机械教学设计 篇七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在对毕业生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高职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适应现代制造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按照“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 毕业生就业后应能胜任通用机床及数控机床操作岗位, 从业2~3年后, 逐步能够胜任机械加工工艺编制、工装设计、新品试制、生产现场管理等岗位, 根据本地区企业用人要求, 毕业生可选择向CAD绘图、机械维修、机械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等岗位顺利迁移。为了能胜任初始岗位就业的需要, 以及今后岗位迁移的需要, 毕业生必须获得车工 (中级) 、数控车工 (中级) 、加工中心操作工 (中级) 中的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 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提供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训练, 在机械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中起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课程学习, 学生应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方法, 掌握对典型机械零件的材料确定, 能定性确定构件受力后失效形式与危险截面位置, 从而完成通用零件的选择与专用零件的结构设计;通过课程的学习, 使学员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具有设计一般简单零件和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 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完成从业岗位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该课程部分教学内容比较陈旧, 与毕业生从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还不能融合, 为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探索新的课程体系, 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

1. 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传授同等重要, 且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顺序以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所以, 课程内容采取“实践→理论→实践”的结构体系:首先安排一周机械拆装 (专用周的形式) , 利用实训室现有的实物与模型对常用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建立感性认知;再以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及课堂讲授为形式的理论授课;最后通过两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

2. 整合课程内容, 增强适应性

在高校扩招后, 生源素质有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入校新生的高考文化成绩大都位于考生群体的中间层, 逻辑思维智能优势不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 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 催生了特殊功能的零件。按照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课程内容中对常用零部件设计要加强“失效分析、结构设计、精度设计”, 淡化“承载设计计算”。对于常用机构应用着重于类型、选择与应用, 淡化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科技不断发展的现实, 要注重培养学生查阅、应用资料能力及把各类方法灵活应用实际的能力。目前我院对课程原有内容作了增删。如已删去齿轮传动强度计算、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的推导, 简化公式中的系数分析, 变位齿轮传动只作简介;加强了同步齿形带传动、删除滚动螺旋传动内容, 增加了介绍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齿轮制造新技术的内容;删除了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及三位置的设计方法内容, 淡化了凸轮机构从动件的运动规律及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增加了新型机构、创新机构类型介绍。

3. 课程教学中几个需注意的环节

(1) 导入

导入是教学中很重要的环节, 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明确学习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传递教师对教学内涵认识与要求的重要纽带。导入一般可分为课程导入与新内容导入。笔者在实践中, 课程导入安排在绪论进行, 通常采用问答式导入。具体做法:通常设三问, 用时45分钟, 先对机器机械、机构构件、零件等三个名词提问, 然后一一回答并提出本课程学习内容;再问“假设有没考上大学直接进企业工作的同学, 三年后你大学毕业恰好分在与你同学同一单位同一岗位, 与同学相比你有何优势?”顺势提出课程目标、专业目标乃至高职生培养目标;最后问“你上课的同时, 你父母在做什么?”再提出学习中的其他要求。后两个问题触及学生内心深处, 相对有较好的效果。

新内容导入主要围绕课程内容特点及应用展开, 在每次课中用时约10分钟左右, 如螺纹连接, 先介绍应用, 再介绍一般结构, 最后提出学习的重点是会选择标准件、确定连接的结构;再如轴的讲课时, 先从轴的功用导入, 然后叙述传动件及轴承、箱体的相对位置, 引出轴的结构设计内容。

(2) 教学内容的互相联系

加强各章节间的内容联系。机械设计课程各章节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 应该注重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如讲齿轮传动的优缺点时注意和带传动对比;讲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时, 可比较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介绍滑动轴承轴瓦材料时与蜗轮材料相比较。可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联系:用轴把轴系零件联系起来, 用减速器把机械零件的主要内容联系起来。这样, 有助于学生把零散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 提高对内容整体概念的把握。

加强和前置课程的联系。《工程力学》的重点内容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被直接应用, 如受力分析作为重要知识及能力点, 在各零件受力分析时均要用到;四种基本变形 (力学模型) 及强度计算作为主要知识与能力点, 分别应用于“螺纹连接及键连接”、“齿轮传动”、“轴”、“轴承”。在讲授中要不断提示和反复加深印象, 这有利于学生对力学中重要知识点与能力点的巩固与应用,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与横向课程的联系。本课程与《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有紧密联系。如表达连接的结构、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的组合设计、零件的材料及许用应力、零件的精度设计及绘制零件图时均不同程度上要应用前述横向课程的内容, 应用时有意不断提示与重复,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3) 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具有声画并茂、图文交互以及包容信息量大等优势, 如在“导入”、“齿轮传动整合原理”、“轴的结构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应用”、“新型联轴器”、“新型连接”、“创新机构”等内容中使用后, 效果显著,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借助于多媒体, 使“机构”部分的内容变“活”了, 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

根据资源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手段。我院配有“机零机构陈列室”、“机械拆装实训室”、“机构创新实训室”, 有一半以上的课安排现场教学, 通过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实物或模型的现场观摩学习, 增强学生对机械实物的感性认识, 使书本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了, 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4)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后, 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首先是机械拆装, 分五组轮换分别对减速器、微型冲床、常用机构进行拆装, 在使用常用工具对机械零部件拆装的同时, 认识常用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及机构的类型与运动, 增强学生对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感性认识, 弥补了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为本课程的学习打下实践基础;其次是现场教学, 通过对典型机械零部件及机构的分析、观摩、动手,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第三是课程设计,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减速器设计, 达到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改方案的实施, 加强了实践性环节,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善了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但实际工程中应用极广的类比法、反求法以及机械设计软件、机械绘图软件的应用还没能充分体现, 有待于实践改进并继续深化改革。

摘要:文章从高职机械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出发, 对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及教学中几个需注意的环节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整合,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李华, 齐武福.高职培养目标确定[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2008, (3, 4) .

[2]孙燕华.“机械制造基础平台”课程群项目化整体改革[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8.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刍议 篇八

关键词: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初期计划设计;设计方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H140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01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5.21.008

在机械制造业的传统制造过程中,机械设计人员根据原来的机械原理,对机械构造、工作性能、力的传递以及其他零部件等相关因素进行重新构思,以原有的条件与设备作为基础进行机械设计。从现有的工作来看,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迎来了优化的最佳时机。目前,国内对机械设计和机械制造技术的需求较为强烈,很多方面都提出了较多的要求,这就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在未来的工作中提升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在此,本文主要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展开讨论。

1 机械设计的技术

1.1 机械设计初期计划设计

对于机械设计而言,其初期计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机械设计的成果和性能。为此,应对机械设计初期计划设计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分析,机械设计的初期计划设计,比较类似于计算机软件设计分析的内容,具体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械设计在开始工作之前必须对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搜集,并且在整理后开展深入分析,选择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为机械设计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机械设计在精度上的要求很高,不能草率的决定如何设计,需要根据实际的需求以及技术方面的标准来开展设计工作。第二,设计人员必须充分掌握好设计的器具所具备的功能与性质。现阶段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高度的自动化阶段,机械设计工作基本上都是通过不同的器具来完成的。因此,器具的功能和性质直接决定了机械设计的成果和应用方向,该项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1.2 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

相对而言,机械设计在具体的工作当中都是按照相应的方案来进行的。目前,机械设计方案被认为是设计工作中的核心部分,能够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对机械设计的质量和水平产生极大的影响。方案设计的工作必须保证贴合实际,过于理论化只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本文认为,机械设计的设计方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机械设计方案必须满足机器本身的性能和功能要求。机械设计从细小的零部件一直到较大的操作设备都要按照设计方案来执行。但是,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保证其符合机器本身的功能和性能,要具有较高的匹配度,否则无法完成较多的工作。第二,机械设计方案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检验者本身的因素。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检验者属于主观上的因素,其是否掌握机器的开发、是否能够创新、是否具有较高的认知,都将影响机械设计方案的有效性,从而间接的影响后续的工作。

1.3 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

随着机械设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很多地区都在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力求能够在客观上研究出更高的技术成果。但是,机械设计的限制性条件较多,理论化的成果多数情况仅适用于学术研究,未来的设计技术还是应该在实践工作中进行较大的努力。从现有的工作来看,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过程中,对于主要技术层面这一要素具有非常高的要求。本文认为,在机械设计的主要技术设计阶段,应达到以下两方面的要求:第一,设计人员必须对设计图纸信息进行反复的核对,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信息和数据,应认真对待图纸的各种数据计算,从多方面来完成总图与部分图的对比分析,将最终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机械设计的主要设计技术,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就是对各种数据和信息不断加深的过程,提高精度的同时保证机械设计的质量和性能不受到影响。第二,机械设计主要技术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审慎的比对和分析,保证阶段性的工作成果。社会虽然对机械设计的需求较大,但在要求方面丝毫没有减弱。设计人员在执行技术的时候应保证不出现任何类型的疏漏,必要时应进行反复的校对。由此可见,机械设计主要技术在目前的发展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值得研究的部分

较多。

2 我国机械制造的技术

2.1 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得到广泛应用,技术与设备都要进行不断更新,在原有优秀技术的基础上,运用先进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满足当今市场竞争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机械产品的性能与功能。由此可见,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还是比较突出的,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获得了较大的提升。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当下的工作标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技术的精度不断提升。目前的零部件机械制造获得了广泛的重视,零部件的精度和性能都有所提升,促使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更上一层楼。第二,面对社会的强大需求,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体系不断健全,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突出的成就,告别冗杂操作的同时,还实现了工作量的降低、工作效率的提升,这是值得肯定的。

2.2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单纯在精度上或者是质量上要求提升,并不是最终的诉求。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的目的在于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促进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因此,明确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发展方向,结合当下的工作成果,努力地朝着目标努力,才是今后需要做的事情。本文认为,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第一,机械制造的管理。健全规范的计算机管理制度是我国的机械制造技术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应该加强对机械制造技术的计算机管理。第二,机械制造的设计。现代的机械产品的设计要求更加倾向于智能化,如CAD设计軟件以及虚拟的设计技术对需要设计的机械产品进行模拟设计,并能够通过多媒体等对产品的性能、结构等进行模拟演示。

3 结语

本文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进行讨论,目前的工作已经相当突出。伴随着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进步,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势头还是比较积极的,很多方面都告别了之前的问题,工作人员的素质也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定期对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展开分析和总结,找出其中的不足,了解各方面的技术发展趋势和设计要点,健全固有的机械体系和设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宝香,柳成.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技术分析[J].煤炭技术,2013,(4).

[2] 桑露萍.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3,(8).

[3] 张义臣.现代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的相关技术分析

[J].科技创业家,2014,(8).

[4] 袁荣娟.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的工艺若干分析

[J].装备制造技术,2014,(12).

上一篇:煤矿五职矿长“一通三防”岗位责任制下一篇:企业管理导论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