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税收数据分析

2024-08-01

财政税收数据分析(精选8篇)

1.财政税收数据分析 篇一

★税收:指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国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税收产生的原因:(不确定)组织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监督管理社会经济活动。税收的本质:税收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成本表现;税收是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体现。

税收的作用:税收具有资源配置作用;税收具有收入再分配作用;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作用。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按课税对象税收可分为:商品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按税收征管和支配权限税收可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

税收原则:收入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

税制的构成要素: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减免税;法律责任等。

★征税对象:指税收关系中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解决由“什么”承担税负的问题。★税率:指应纳税额和应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体现政府征税的深度。起征点:不到不征,达到全征。免征额:不到不征,超过才征。

我国是复合税制国家。

★以商品税和所得税共为主体:既可确保财政收入的稳定可靠,又能使税收刚性和弹性相结合,充分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

影响宏观税负水平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职能范围;社会分配制度;财政收入结构;宏观经济政策;文化观念、历史传统。

★税负转嫁形式:前转;后转;混转;消转;税收资本化。

税负转嫁的实现条件: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价格的市场化;商品供求弹性;课税范围的宽窄;税收的计量标准。

2.财政税收数据分析 篇二

财政和税收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关系到我国民生大计。在税收和财政对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收支分配、国民经济发展、企业经济活动项目、居民实际利益和政府决策等都有深刻影响。现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 财政税收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显著, 其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各类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对自我要求的必备知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相关财政税收管理规定、政策与监管制度的不断出现, 使我国财政实践与理论知识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1 我国财政税收概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税收管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各种税收以其功能分为财政与非财政性税收。其中财政性税收是指以获得财政收入为主;非财政性税收即并非以收入为主要目的, 以税收为工具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政府干预, 达到税制变迁的推动效果。例如, 开征一些行为税并对其进行的修改就是其中的变迁之一。而另一类税制的开征与变革是政府职能变迁直接作用于税制变迁的典型效果。在这一原则下, 自然应涵盖以优化税制为总目标的改革。

2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2.1 预算决算编制过于形式化, 专项资金管理缺位

在编制年初财政预算时, 财务部门以提升区域领导政绩或顺利完成全年任务为主要目的, 使财政预算的编制中收支预算指标降低, 但年终决算时实际成绩却远高于预算, 造成预算编制不实, 整个过程流于形式。加之财务监督上的缺位与执行力弱, 使经费支出出现盲目与随意现象[1]。在实际工作中, 没有依据年初预算进行的经费支出, 与预算指标间的差异也没有及时分析与对待, 使预算的执行过程与年度预算出现情况不符等表现。比如:车辆燃修费、招待费、会议费等公用经费的严重超标问题等。政府部门在项目管理上的体制缺失、职能交叉使专项资金管理分散, 情况存在不明现象。特别是对资金量大、项目复杂的企业, 缺少对资金进行专项核算的行动。多数支出核算在经常性科目之中, 项目间的互相侵占、调整, 为监督管理与绩效考评难度加大。另外, 针对转型资金支出的突击性监督检查较多, 在此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却没有响应的处理与整改措施, 使监督不过走走表面形式, 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 使挪用、侵占资金与代管资金现象不断发生[2]。

2.2 税收监督缺失, 虚假财务核算

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中, 偷税漏税逃税等现象十分普遍, 造成较大的税收差额。税收差额是权衡国家税收征管效率的重要依据指标。有研究显示, 我国的税收差额约为30%-40%, 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不法分子肆意盗窃、倒卖、伪造、虚开、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 涉及违法数额大。现阶段的财务核算成果由人为控制, 可能存在虚假经营指标。受不同利益驱使,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建有两套或更多账目, 向上级报告经营成果与税金计算的过程中使用虚假账目以便减少税金, 使税收监督陷入真空困局。就算没有多套账目, 在财务核算中也可能存在虚假成分, 使会计核算中的许多问题经过处理显得规范合理。财务核算的虚假信息会使税收流失, 使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失真。一些企业中腐败严重, 使税基被严重侵蚀。企业管理者的腐败、管理缺失、局部地区的愈演愈烈的状况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毒瘤。虽然企业腐败现象丰富多样, 但从财务角度来看, 均是将公有化为私有、侵占国家资产、损坏税基的行为[3]。

2.3 财务收支执行财经法规及财务制度不严

在财务部门的实际工作中, 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扩大开支范围与标准、收支核算不实、报销不合规票据、长期挂账往来款项不清理、财政票据管理不严、往来账管理混乱、财务会签制度执行不严和政府采购政策执行缺位等。以上问题不但将企业预算在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暴露出来, 更影响着企业决算的质量与企业管理中各项制度与法规的执行[4]。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缺失, 财政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限制, 在执行制度与财务监管工作中不同程度上的缺陷,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的合理化发展。

3 提升财政税收管理的具体方法

3.1 提升税收管理合理性与科学性

在实际工作中, 应实事求是提升税收计划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制定合理的税收计划, 不仅应参考国民经济的宏观发展计划与国家预算收入, 更应注重经济税源实际与市场变化的紧密结合, 从经济到税收、积极可靠与留有余地的原则, 与发展变化的角度对经济税源进行分析预测, 尽量将实际税源与税收计划对应起来。不仅如此, 应加强会计改革的大力推进, 使计划执行的准确性得到充分保障。现行的税收会计核算办法尽量将申报应征数看作核算起点, 构建基层征收机关分户分税种明细账, 但在基层会计工作中, 职能保障入库数额的准确性, 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其他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保障, 影响了测算税收负担与税收增减幅度、税收计划以会计资料计算税收增减因素、预测税源及变化趋势[5]。应加强与完善税收会计改革, 提升现代科技在其领域中的运用, 以反映税源与税收、欠税情况。另外, 调查研究应被充分重视, 以增强具有针对性的计划分析并做好充分记录。

3.2 建立健全税收征管体系

征管是税收工作的基础, 既能反映征纳关系、组织税收收入、传递宏观调控意图, 又是内部秩序形成的基础。作为税收工作结果的展现, 内部秩序是否达到指定目标, 需要以税收征管来实现, 税收征管体系能体现内部秩序的全貌。良好的内部秩序以法治与高效为特点。法治即对行为边界的明确规定, 将这种行为边界发展到税收征管体系中, 是法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即在税收征管中, 提升法治权威作用, 弱化人治权威[6]。内部秩序的高效性体现为动态上的有序状态, 它要求行为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税收行政行为更有效率。长时间以来, 税务部门管理税收特别是征收管理中缺乏重视, 重收入轻管理使税收变成单纯的任务进行完成, 其征管质量与水平无关紧要。

3.3 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

在各项管理工作中, 人的因素是各种因素中最基本、并能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税务人员作为税收征管的主体, 是税收征管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工作中, 良好的税收内部秩序离不开税务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的影响作用。有效运营税收的内部秩序, 需要税务人员进行, 从业税务人员素质程度的高低能直接作用于内部秩序的构建与最终效果的展现。不仅如此, 更注重专业税务人员的法治精神与职业道德精神的不断建设与完善, 从实际工作中不断提升税务人员依法办事的职业道德, 将税务工作发展成为高效法治的内部秩序的直观体现, 使企业税收工作能保障其合法性、稳定性与高效性。

4 结束语

在不断完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 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是其中的重点工作, 也是提升我国经济水平的关键。税收部门采取各种创新手段进行财政管理和税收监督, 能最大限度发挥财政税收的创新体制作用, 使改革不仅能为发展我国经济更能落实科学发展观打下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现阶段的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需要依靠管理人员、国家、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共同努力, 在不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之上, 提升财政税收水平, 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摘要:今年来, 随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使我国财政、财务管理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上级各部门对财政、财务管理的要求也不断提升, 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要解决现阶段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变财政收支不平衡、负债运行等状态, 是我国财务工作者当前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财政税收管理中问题与对应对策的分析, 希望对财政税收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卫文才.财政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极光, 2015, 10 (02) :78-79.

[2]王辉.中国地区间税收与税源非均衡性问题对策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 2012.

[3]高虹.浅谈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 2015, 41 (01) :181.

[4]蔡小江.江苏省东台市地方税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 2012.

[5]徐明.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13.

3.财政税收数据分析 篇三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28-01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税务理论与实践探究的深入进展,有关于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税收遵从成本的组成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税收遵从成本;影响因素;财政

在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研究税收遵从成本的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而我国对税收遵从成本的研究则明显滞后于先进国家,目前我国税收成本通常被分为三类:经济成本、税收遵从成本和管理成本,本文就税收遵从成本的组成及影响因素展开探究。

1税收遵从成本的组成因素

税收遵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了遵从既定的税法和税务机关的要求,在办理纳税事宜时出现的除了税收和税款的经济扭曲成本以外的费用支出。在财政税收遵从专业领域的主流研究报告看,税收遵从成本主要由货币成本、心理成本、非劳务成本和时间成本构成,下面分别详细论述这四种成本:

通常意义上,货币成本指的是纳税人在纳税的途中经由税务代理机构所办理纳税事宜所付出的中介费用或者询问税务顾问所支付的享受咨询服务的费用等。货币成本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办税设备经费:办税设备主要是一些为办税服务的硬件设施,例如地税部门的税控收款机,国税部门的防伪税控机等等,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一次性投入,其费用会在一定时期内分摊;企业所安排的办税人员经费。这个项目的支出是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时不可或缺的开支,一般把此部分的费用划拨到企业的管理费之中,无法分隔开,大中型企业都会有专门的办税员工,绝大多数都是由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税务代理费用的产生与纳税人委托代理行为的出现是分不开的,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纳税代理服务的出现,也显著地为纳税人员办理相关业务提供了便利条件。

心理成本主要指纳税人因个人纳税后未享有相应的报酬而出现不满情绪或担心错误地理解税收规章会受到处罚而出现的焦虑情绪。心理成本的表现明显,但测量难度较大。税收征管从过去的来源扣缴到如今的纳税申报有了一个显著的改变。税收制度的公平程度与纳税人的心理平衡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纳税人能够负担个人所承受的税收额度,出现不良情绪的几率就会越低;税收政策普及程度越高,纳税人就越有信心纳税,从而会消除焦虑心态。

非劳务成本主要是在纳税活动中电子计算机、电话、传真等通讯设备的成本和专门拜访税务机关所产生的交通费用等,这一项看似与税收遵从成本的关联不大,因而容易被忽略、不加考虑。

时间成本是指纳税人自行搜集、保存必备的内容和数据,填写纳税申报表所消耗的时间价值。主要有个人纳税人、无偿援助者和公司纳税职员在办理纳税事宜的途中所消耗的单位时间价值和时间数量的乘积。

2税收遵从成本的影响因素

税收遵从成本是纳税人自行负担,也是在依法履行法律规定的纳税义务,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方面遵从成本会影响到政府税收收入等因素,另一方面,遵从成本会随着多项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当前形势下,对税收遵从成本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税收环境安全程度、税收立法稳定程度、税收制度简化程度、征管部门专业化程度、中介组织完善程度和个人纳税意识程度,也包括税种的不同、税率的高低和税收腐败程度等。其中不少因素与税收遵从成本呈现负相关关系。近年来,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有序开展,我国纳税服务体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从税收遵从成本的视角来分析,企业认为税收信息服务可为其节省非劳务成本和时间成本,税收征管部门工作效率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为相当一部分纳税人员节约了时间成本。依据我国税收改革的整体推进,影响税收遵从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税收法制不够完善。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统一的税收法律体系,《个人所得税法》、《企业所得税法》和《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是现行的规范,其他税法明显丧失了规范性、针对性,损坏了税法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使得执法上出现随意现象,很大程度上影响税收工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同时,执法上的随意性直接造成公众对纳税公平的质疑和对税收征管的抵触,这明显增加了心理成本。

科技的日新月异带来了税收征管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然而,群众对新式征管模式还比较陌生,需要适应成本和时间成本;此外,因缺乏统筹规划,各地区自主设计一些税收征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方便和需要随时更新、改进系统软件,开发新技术系统又会增加较大的成本,构成浪费。

税收服务发展落户于时代的需要。一般来说,税收服务应当由税收机关的专业服务和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构成,而我国的税收专业服务,包括税收信息服务、税收技能服务和税收环境服务等存在诸多不到位的现象,缺乏规范、专业、高质量的配套服务措施。个别税收部门为了要提高自身业绩,好大喜功,违背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纳税人提供一些有偿服务,这损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和征税工作的权威性。我国税务代理起步、发展较晚,代理行为本身也欠规范、不完善,上述種种漏洞都增大了我国的税收遵从成本。

税收管理体制和税收税务机构设置的变化。1994年我国开展了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改革,这样有利于确保中央与地方的收入稳定、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过针对纳税人而言,就构成了较大的负担,纳税人迫切需要在两个级别的机构注册、纳税,就增大了人力、物力成本和纳税人的时间成本,明显不利于税收遵从成本的降低。

3结语

我国税收遵从成本存在诸多影响因素,同时,面对税收遵从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和货币成本不断加大的态势,亟待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税收遵从成本,以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给纳税人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薛菁,王金国-税收遵从成本影响因素及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1,(03) . 

[2]李梅超-税制复杂性与税收遵从成本关系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 2012,(01). 

[3]黄名伟,梁海滨-税收遵从成本对企业纳税遵从的影响分析——基于企业逃税模型的视角[J]. 经济与管理,2010,(13) . 

4.财政与税收论文 篇四

学院:商学院班级:工商管理2班 姓名:王汝重学号:201040204213 课程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课程名称:财政与税收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

学生:王汝重

(商学院工商管理2班,学号201040204213)

一、国民核算大改革对财政收支性质的重大影响

国民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为核算对象的宏观核算。但是,我国原先采用的MPS核算体系所界定的生产范围仅限于物质生产,它用于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量指标。因未它只能反映物质产品的生产,不能反映非物质性服务的生产,因而也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的总体规模。这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尤为不利。鉴于此,199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对国民核算实施了重大改革,采用了以SNA为基础的新国民核算体系,将生产范围从物质生产扩大到非物质生产,包括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并对其计算了产值。由于生产范围的扩大,分配范围、消费范围和投资范围也相应地扩大,因而对财政理论,首先是对财政收支性质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生产范围的扩大,国家管理、国防治安、文化教育、科学研究以及众多的服务事业单位统统被列为生产部门,向社会各界提供公共服务。对生产部门提供的服务应该得到相应报酬,对于生产部门则应算作中间消耗C,但很多报酬不直接支付,只能通过财政部门转拨给公共部门作再生产之用。税收是剩余价值m的组成部分,致使剩余价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价值mc。mc属于中间消耗,对mc的分配自然属于中间消耗C的补偿。可见,由于生产范围的扩大,财政分配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相当一部分与生产费用直接联系在一起了。

过去,我国传统财政理论坚持物质生产的观点,否定公共服务部门的生产性质,所有服务部门包括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国家管理等都没有初次分配,自然会得出税收是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支出则是对政府等社会管理部门的活动的货币支付。现在情况不同了,承认了非物质生产也是生产,税收的相当部分是对过去公共服务部门提供公共产品的价值补偿,财政支出则是对未来公共服务部门的生产投入。财政收支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导源于改革开放、国民核算大改革和第三产业大发展。一句话,改革开放推动了财政理论的发展。

既然如此,公共财政就不是家计财政。财政理论研究就不能就财政论财政,或者仅仅考察社会福利、公共需求、国家凭权力分配国民收入等等,而是把财政

收支立足于发展生产,建立在提高生产效率和为生产创造更好的条件上。生产发展,财源扩大,从而使财政工作负有更大的责任和使命——优化资源配置。

二、财政收支应为社会再生产创造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条件

财政收支与社会生产有着紧密的联系。财政收支要发挥对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为社会生产提供更好的软硬环境和条件,就要做到:

1.充分利用税率杠杆,调节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提高,财政收入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收入减少。经济繁荣时期,采用增税政策,防止投资膨胀。经济衰减时期,则采用减税政策,促进生产投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通过免税增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老企业技术改造,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对不发达地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或财政补贴,调节地区平衡发展。对于同一行业的生产单位采用累进税制,实现公平税负,促进企业的平等竞争。

2.保持合理的财政收入规模,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判断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否合适的标准因不同财政理论而不同,西方财政学以居民对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选择的价格均衡为标准,国家财政论则以需要与可能的均衡为判断标准。我们认为财政收入归根结底来源于生产,自然应以是否促进社会生产顺利发展为标准。社会大生产,三次产业既分工又协作,要求三次产业比例协调,作为第三产业的公共产品部门也应保持适当的比例,参与社会分工和协作。当前,我国财政比重严重偏低,而我国在基础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落后,资金短缺。说明当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极不合理,应调高其比重。

3.财政支出应以促进公共服务结构优化为原则。财政支出表面上是对资金进行分配,实际上是对物资和人力进行分配,向社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内容多种多样,除了国家管理和国防治安等行政性服务外,还有其它种种服务,如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城乡交通管理服务等等。财政支出要处理好两个比例:一是居民服务与生产服务的比例;二是以上两大类服务内部的结构比例,以适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和结构变化。为社会生产、居民生活提供更好的硬软环境。

三、需要进一步认识的几个财政理论问题

从国家财政到公共财政,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有许多问题仍存在争议,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并予以认真回答,有助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有助于对公共财政的进一步理解。

1.财政不仅仅是一种分配行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财政理论一直坚持物质生产的观点,不承认服务也是生产,自然得出财政只是对剩余价值的分配,属于再分配范畴的结论。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和企业都是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存在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主要通过政府计划的途径来解决,财政部门只是围绕政府计划来筹集资金、分配资金,这时期的财政只能起到筹集资金、供给资金的作用。改革开放以后,生产范围扩大了,政府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是生产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如同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场活动主体。国家依靠提供公共服务取得收入。企业和个人交了税,就有权要求政府提供优质服务,这时财政就担负了更大的责任,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争取以最少的投入生产最多的公共产品。

2.不能将公共产品与公用事业、转移性质的公共福利相混淆。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对于财政支出的结构优化有重要意义。公用事业一般指邮电、通讯、电力、煤气和自来水业。他们很多都是由国家组织或经营,有的还实行国家补贴,与公字联系,故称公用事业,但不同于公共产品。因为享用公用事业,无论是电、煤气、水或邮政、电讯、服务等都是直接付费,与一般商品和劳动力购买大致相似,用不用自便。另外,公共产品不论是城乡交通、公费医疗、文化馆场等很多都具有福利性质,是为生产、为居民提供的各种公共福利。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但必须是公共产品部门的劳动成果。而现代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障,其中相当部分为各种福利付款和种种费用减免,这种属于社会义务的各种转移支付,如对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的各种补助,不论是现金支付或购物相赠,其经费都来源于企业和个人的缴纳,并构成居民的公共福利,但未经公共产品部门的加工,不算生产成果,所以不论其物质形态还是价值形态,都不能列入公共产品总值之中。

3.财政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不能绝对化。坚持财政分配是上层建筑的观点认为,财政是国家运用权力,无偿地、强制地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税收被用于维护国家的统治制度。可见,这种观点源自于对国家范畴的认识。现在,生产范围扩大了,国家、军队、警察都列为生产范围,归于经济基础,政府通过财政分配参与社会资源分配,与企业和个人的资源配置活动没有什么不同。提出这一点可能会引起更多、更大的非议。但是,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哪个时期,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不需要国家的管理和军队、警察提供大量的安全保障服务呢?当然,财政作为政治程序直接安排和操作的活动,它又与政府的具体政治制度和规则密

不可分,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体现政府的政治主张和意图,自然属于上层建筑,并对财政收支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四、社会劳动价值论应该成为公共财政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确认公共产品,是以确认第三产业为前提条件的。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部门生产的成果,它与一般产品的差别,只是在于它是公共产出和公共消费,私人不能占有,也不能排斥他人消费。这表明公共产品同样是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我国经济学界至今仍坚持物质生产观点,导致财政理论研究出现逻辑矛盾,原因就在于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存在误解。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只有人类劳动才创造价值,这是理论的核心。物质生产是劳动,第三产业以服务为主要内容,也是劳动,同样创造价值。那么,我国经济学界为何仍然坚持只有物质生产才创造价值呢?原因有二:一是源于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部门”。在这里要弄清楚,马克思是在19世纪第三产业规模很小,还不能以一个独立产业出现的情况下提出“物质生产”概念的。在当今,第三产业普遍得到迅速发展,在经济发达国家,其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60%70%以上。二是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第三产业的产值过小而被忽视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重大国策之一,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上升到35%左右,现在再也不能对第三产业的生产视而不见了。

现在,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扩大了生产范围,就是承认了第三产业创造价值。一、二、三产业劳动合称为社会劳动,也就是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社会劳动价值论是基于改革开放,基于生产范围扩大,基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形成的理论创新,它推动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因此,社会劳动价值论自然应成为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基础性理论。

5.财政税收专题论文 篇五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浅谈纳税与廉洁政府的建立

古往今来,只要人民大众存在一天,纳税便不会停止。它到底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出现,又或者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纳税,已经有很多的学者提出过各种观点。其实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所以适度的关注我认为非常有必要!

一、纳税投资论

纳税,即税收中的纳税人的执行过程,就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唐 杜荀鹤《山中寡妇》诗:“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徵苗。” 宋 苏轼《吴中田妇叹》诗:“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杨振声《渔家》:“这渔旗子税总是要纳的,难道你说没有饭吃,就不纳税了么?”由此可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既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个人对此关系的理解更趋向于刘光溪教授的纳税投资论。

“从纳税投资论的角度而言,纳税人以税收的形式投资于政府是为了获得公共产品,实现自身福利的最大化。”①

二、必要条件——廉洁的政府

纳税人需要有一个高效的政府来确保纳税投资论的实行,高效的①刘光溪:《纳税投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第154页

政府必然是一个廉洁的政府,其实政府也会出现失灵、失效的状况,在不适当的制度机制背景下,它会制造丑恶和腐败。而政府与政府官员的腐败必然导致政府运行成本的恶性扩大,因为腐败是一种带有高福利成本的武断性税收,增加了纳税人的额外负担,降低了政府在契约实施产权保护方面的基本功能。只有一个廉洁政府,才能得到纳税人的支持与信任;只有一个廉洁的政府,才能真正将纳税人的投资利益作为指针与归宿,才能实现纳税人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三、各国的廉政经验

以法治腐,制定出一套规范政府行为以及对政府官员腐败行为惩处的法律法规,已是当今国外预防、惩治腐败的最有效的武器。除加强廉政立法,完善廉政法规外,许多国家和地区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面、交叉严密的监督网络体系。

1、制定专门的廉政法律,即专门规定公职人员保持廉洁的行为准

则和惩治腐败行为的法律。如美国的《文官行为守则》、《廉政法》;英国有《反腐败法》;瑞典有《反行贿受贿法》;印度有《反贪污法》;新加坡有《防止贪污法》。另外,一些国家还制订了规范政府官员一般行为的《政府官员行为道德法》。

2、为了监督各种各样法律法规的执行,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设立

各种司法机构,建立健全监督、督促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的各种制度,基本行成一个较为严密的法律监控体系。例如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除司法机构外,还建立了监察专员制度。

3、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是法制比较完备的国家,对于公

共权力的行使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监控系统。美国是实行三权分立、制衡制最为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法国政府在近几年决定扩大审计院对地方财政的司法监督权,制止了腐败部分的根源。

4、在德国,党派的制约、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以及大众的眼睛,构成了一张严密的“社会监视网”。越是位高权重的人,就越是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稍有不轨行为,就可能公之于众。很多官员的腐败行为并没有触犯刑律,但很快就被舆论遏制在萌芽状态。近几年,德国揭露出许多政府要人和高级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丑闻,其中有前经济部长、交通部长、冶金公会主席以及一些州长。

四、廉洁政府首先是一个“廉价政府”

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超标准使用和豪华装修办公室,使用公款和利用机关影响购置、搜罗奇花异石和高档艺术品装饰办公区域„„此类现象屡见不鲜,虽然因此饱受诟病,但却似乎很少上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

公款浪费以及由此衍生的职务侵占,被人习惯性称为“不落腰包的腐败”,正因为“不落腰包”,因此很容易被公众忽视、容忍和谅解。然而,这种行为不仅使公共财产和公众利益遭受损失,而且严重损害

党和政府的形象及威信。更为重要的是,如此奢靡之风显然与当前大力倡导的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就必须建设节约型政府。节约型政府不仅是政府自身良好形象的一种体现,更会对社会起到一种积极的示范意义,从而引领社会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必先是一个“廉价政府”。任何浪费都因人而产生,浪费者所掌握的公共资源越多,其所造就的浪费也可能越大。杜绝奢靡浪费,建设节约型政府,首先需要从约束公权力着手。在逐步完善相关监督和问责机制之后,不仅政府部门内部的浪费可以得到遏制,对于其他各行各业所存在的浪费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节约型政府的另一重意义在于,此举将有利于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公款浪费、豪华办公室等“显性浪费”相比,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复或越位所造成的“隐性浪费”同样不容忽视。管理体制性的节俭就是最大的节俭,建立廉价的节约型政府,必然意味着从“部门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型,由此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推进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降低行政成本,从而实现“廉价政府”的制度保证。

当前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由此意味着政府与公民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公民依法缴纳税收。从这种角度来看,政府节约与否不仅体现出对资源的态度,更是直接反映出对待纳税人的尊重与否。建设节约型政府,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能耗,而且体现出对纳税人的税金以及蕴涵于其中的劳动价值的尊重。立足反腐倡廉的高度,杜绝细微之处的跑冒滴漏,其积极意义并不在于单纯的厉行节约,更是体现出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由此打造的节约型政府,在有效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同时,还将有助于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服务质量。在追求服务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实现公共服务最大化,这本身就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题中之义。毋庸赘言,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反腐败不仅需要统筹布局“大处着眼”,同时也离不开防微杜渐“小处着手”,如此才能构筑起强大的反腐制度体系,真正实现温家宝总理所说“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和监督政府”。

参考文献

1.刘光溪:《纳税投资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6.财政税收自我鉴定 篇六

为人忠实可靠,做事细心负责,心理承受压力能力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喜欢体育运动,有上进心,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工作认真细致,诚信可靠,有很强的责任感。语言表达力能强。善于沟通,擅长客户关系维护。积极主动。态度踏实,性格活泼外向。处各能力强。能够承受压力独挡一面。

7.财政税收数据分析 篇七

关键词:企业R&,D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VAR模型

一、引言

研发 (R&D) 投入强度 (R&D经费支出/GDP的比重) , 尤其是企业的R&D强度 (企业R&D经费支出/销售收入的比重) , 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与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国外对支持企业R&D投资的财税政策进行了较早的研究。David et al. (2000) 认为, 税收激励只会刺激企业R&D投资的短期行为, 并不能使企业承担高社会回报、低私人收益的项目, 所以, 政府直接的财政补贴是更好的选择。Guellec和Van pottlesberghe (2000) 的研究表明, 相对于税收激励政策, 政府财政补贴具有更强的长期效应。

近年来, 国内学者夏杰长、尚铁力 (2006) 利用回归模型分析了我国企业R&D投入与税收激励措施关系得出, 当前税收优惠政策对于企业的R&D支出刺激强度有限。程华、赵祥 (2008) 的研究发现, 政府科技投入对企业滞后一年的R&D投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并且企业规模越大, 政府财政补贴的激励效果越好。邓子基、杨志宏 (2011) 认为, 财税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激励作用, 但是在不同的阶段起主要作用的具体政策是不同的。

上述研究由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的不同, 得出的结论也各有不同。本文拟从财税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机制出发,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建立VAR模型实证分析政府财政补贴投入和税收激励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不同影响。

二、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影响企业R&D投入的定量分析

本文以我国1991—2010年的数据, 运用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 以及方差分解技术研究企业所得税税负、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强度对企业R&D投入的动态影响。

(一) 模型中指标的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1991—2010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时间序列数据样本, 样本容量为20。RDI: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 等于企业R&D经费支出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本文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RDI: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 等于企业R&D经费支出与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 本文采用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企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FTF:财政技术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下文用财政技术拨款强度代替) , 这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政府财政补贴强度的指标。ITB:企业所得税税负, 等于企业所得税税额与GDP的比值。由于无法具体测算出科技税收优惠政策的实际数额, 而科技税收政策通常采用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减免税、加速折旧、R&D费用和投资的税收抵扣、科研专项准备金的提取等形式, 这些措施绝大部分是通过企业所得税来实现的, 所以企业所得税就成为实施科技税收政策的主要工具, 并且企业R&D投入强度与所得税税负应呈负相关关系。所以, 本文以企业所得税税负指标来间接反映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上三个指标的相关数据或计算过程中用到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二) 定量分析

1. 平稳性检验

如果变量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 在利用传统的最小二乘对模型进行估计时, 容易产生“伪回归”现象, 所以在检验变量是否具协整关系之前首先要检验序列的平稳性。运用ADF (The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 方法检验上述3个时间序列指标的稳定性, 检验结果可知, 在一阶差分前, RDI、FTF、ITB是不平稳的;在进行一阶差分后, D (RDI) 、D (FTF) 、D (ITB) 是平稳的。

2. 协整检验

由平稳性检验可知, 上述3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变量, 满足具有协整关系的前提条件, 但是这3个变量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协整关系, 还需要进一步检验来证明。利用Johansen协整检验来判断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RDI和FTF、ITB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于Johansen检验是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检验方法, 因此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 需要先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如表1, 根据AIC、SC信息准则确定的最优滞后期为1。

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 结果如表2所示, 当原假设是:“不存在协整关系”时, 该假设下的迹检验值为31.99082大于5%显著水平时的临界值29.79707, 因此拒绝原假设, 从而表明3个变量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而在原假设是:“至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时, 该原假设下的迹检验值为10.61353小于5%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5.49471, 接受原假设;结果表明, 变量序列RDI、FTF、ITB在5%的水平上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注:*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

3. Granger因果检验

对RDI、FTF、ITB三者关系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表明, 在5%的显著水平下, RDI与ITB、FTF之间存在单项的因果关系。

4. 建立Var模型

应用Eviews6.0软件建立滞后一期向量自回归模型, 参数估计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 RDI向量自回归模型中的R2和Adj.R2值都较高, 说明拟合度较优, F值较大, SC、AIC值较小, 说明模型总体上是显著的。

VAR模型的回归方程为:

RDI=0.8703RDI (-1) -0.007ITB (-1) +0.003FTF (-1) +0.094

方程表明, 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其自身滞后一期因素RDI (-1) ;并且由估计系数大小可知, ITB和FTF对RDI的影响较微弱, 即上期的企业所得税税负每减少1%, 可导致企业本期的RDI投入强度增加0.007%;而政府上期财政拨款强度每增加1%, 会刺激企业本期RDI投入强度增加0.003%。由此可见, 企业R&D投入强度对ITB更为敏感。

5. 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

在VAR模型中, 第i个内生变量的一个冲击不仅直接影响到第i个变量, 而且还通过VAR模型的动态结构传递给其它的内生变量, 脉冲响应函数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RF) 试图刻画这些影响的轨迹, 显示任意一个变量的扰动是如何通过模型影响到其他变量, 最终又反馈到本身的过程。为了进一步研究RDI、FTF、ITB之间的动态关系, 采用向量自回归 (VAR) 技术进行脉冲响应及其方差分解分析。

通过对VAR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 结果可知VAR模型中没有根落在单位圆外, 说明VAR模型不存在单位根, 表明序列是平稳的, 可以用VAR模型来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图1为脉冲冲击响应图 (其中横轴表示冲击的滞后期数, 纵轴表示响应程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RDI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 在第一期正效用达到最大, 其后快速下降, 说明企业当期R&D投入强度主要受企业上期R&D投入强度的影响, 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是逐渐减小的;FTF对RDI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在最开始有一个负向的冲击, 但从第四期开始对RDI产生正效应, 在第八期正效应达到最大, 其后虽稍有回落, 但很快又逐步上升, 并持续增加, 说明政府财政技术拨款占财政总收入的增加短期内会对企业R&D投资有挤出效应, 但从长期来看, 会刺激企业R&D投入。ITB对RDI的一个标准差扰动一直存在一个负向的冲击, 该冲击在第四期达到最大,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减弱, 说明企业所得税税负在会对滞后四期的企业R&D投入的影响最大, 这可能是由企业R&D的投入——产出 (获利) 周期所决定。

利用VAR模型, 还可以进行方差分解研究模型的动态特征。主要思路是, 把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 (假设共m个) 的波动 (k步预测均方误差) 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新息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 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利用方差分解方法来研究企业所得税税负和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强度对我国企业R&D投资的贡献度, 将企业R&D投入的单位变化量分解为一定比例的自身影响、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和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影响。由分析可知, 无论是企业所得税税负还是政府财政科技拨款比率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都较小, 但相比之下, 企业所得税税负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较大。并且二者对企业R&D投入的强度影响长期要优于短期。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首先, 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强度对企业R&D投入强度在短期内虽有一定的挤出效应, 但更为主要的是它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长期稳定且持续增加的正效应。企业所得税税负对企业R&D投入强度有长期的负效应, 但随着时间的的推移, 影响程度有一个由小到大再到小的趋势, 并且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影响作用要大于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强度。其次, 目前我国企业所得税税负和政府财政技术拨款强度, 对企业的R&D投入强度并没有起到特别明显的激励作用。影响我国企业R&D投入强度的因素, 主要来自市场竞争内部压力 (主要是企业上一期的R&D投入) 。企业所得税税负和政府财政科技拨款强度对企业R&D投入强度, 长期作用较短期更为明显。

鉴于以上指标的衡量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强度的刺激作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政府在企业R&D活动的初期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 并有效结合其他政策工具刺激企业基期的R&D投入。政府在财税政策的实行中, 应当以税收优惠为主, 财政补贴为辅, 并且在企业R&D活动的初级阶段, 政府要适当加大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力度来扶植, 待企业R&D活动基本定型之后, 可根据情况适当减少各种优惠政策, 从而更有效的利用科技资源, 促进我国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子基, 杨志宏.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11, 5.

[2]聂颖, 杨志安.企业研发投资财税激励检验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11, 8.

8.试论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篇八

摘 要 在政府众多的财政收入形式中,税收是最为主要的,税收构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税收的内涵和特征出发,分析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并对如何正确处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财政 税收 关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所谓国家的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如发行货币获得的收入,公债取得的收人以及税收取得的收人等等。总的来说,政府的财政收入包括利润收入、债务收入、税收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利润收入主要是国有企业税后按规定上缴的利润收入即国家从参股企业中取得的分红收入;债务收入是指国家以债务人的身份,在国内发行国库券和国际债券,并向外国政府、国外商业银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借款等取得的收入;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主要和最普遍的形式,在财政收入中占主导地位,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二、税收的内涵和特征

(一)税收的内涵

人们通常习惯将税与税的征收合称为税收,从根本上来说,有国就有税,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执政职能,凭借其拥有的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国家通过税收取得的财政收入,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经济保障。由于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决定了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二)税收的特征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是可以凭借其政治权力来进行强制征税,这主要表现在纳税人依法纳税是其最基本的公民职责,税务机关依法征税是其最基本的工作职责。税收的无偿性表现在作为国家的财政收入,纳税人是无偿获得国家的回报的,即不需要将税收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从纳税人那取得收入而付出任何代价。但税收的征收并不是随意的,是根据不同的征税对象收取不同的税收,这是在征税之前,国家就以法律的形式给予规定了的,即具有固定性。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其必须要有强制性,没有强制性,无偿性就缺乏保障,只有依靠国家的治权力,才能依照法律强制性地从征税人那里进行无偿征收。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了税收不可随意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缺少标准依据,就会致使国家经济生产无序,最终将危及国家利益,因此,必须具有固定性。总之,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者之间不可分割,共同体现税法的权威性。

三、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最为稳定的部分,作为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2010年,我国财政收入实现了83080亿元的收入,比2009年同比增加14562亿元,增长率为21.3%。其中,税收就占了财政收入的88%,共计73202亿元,非税收收入9878亿元,可见,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最主要的主体。

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每个公民作为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财政和税收的关系决定了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从民那取得的税收收入为主的财政收入为民提供各种服务时,公民作为纳税主体,也应承担相应的纳税义务。

总的来说,税收和财政是不可脱离的一体,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手段,国家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了公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另外,税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承担着经济监督的重要作用。通过税收,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以及纳税人的行为进行监督与控制,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如通过税收收入情况,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税收收入结构的分析,了解行业结构的变化,看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中捕捉经济发展中透露出来的信息。

四、正确处理好财政和税收的关系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税收作为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其有着极其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达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税务部门应该思考的,如何做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发挥税收应有的作用是每个税务工作者需要努力和提高的。

(一)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财政可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国民的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通过国家的财政支出,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税收可以作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减少贫富悬殊,促进社会和谐。正确认识财政和税收的关系,是相关部门执政为民的需要,也是我国在新的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

(二)加强税收征管,强化分配调节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人的基本来源,是国家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最为主义和规范的形式,加强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强化分配与调节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我国各个地方的税务部门来说,合法征收应有的税收收入,确保依法治税的有力执行,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做好准备。

(三)推进依法治税,建立和谐的征纳体系

推进依法治税,建立和谐的征纳体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相关税务部门应优化纳税服务,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税制改革,推进依法治税,充分发挥税收作用,通过国家财政和税收,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当前,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还不够强烈,这是阻碍我国税管工作进一步开展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相关税务部门应加大对税和税法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税法制度,以身作则,做到严格守法。加大税法的执行力度,对于违法者,严惩不怠。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代扣代缴和自行申报制度,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对于个人所得税,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健全的个人所得税税源监控机制。因此,在继续完善代扣代缴与自行申报制度的前提上,应建立纳税人编码实名制。通过发达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银行、海关、公安以及法院的配合,对纳税人的账户进行全面的监控,防止税源流失。

(五)调节个人收人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和谐

现阶段,我国现行的税务体制是在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建立的,其是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主要内容的,并以行为税、财产税、资源税为辅的税制结构。税收作为调节居民贫富距离,缩小收入差距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目前现行的税务体制还不够完善和合理,征管力度有限,使税收政策在矫正贫富差距的功能还有不足,不能很好地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諧。就拿所得税来说,我国现行的所得税存在征收项目少,收入规模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达到税收对个人收入调节的作用。因此,完善现行的税制结构,尤其是扩大所得税的征收范围,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税基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例,强化税收调控功能,更好地达到调节的功能,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

参考文献:

[1]韩永文.财政与税收政策需协调一致.财经界.2000(4).

[2]石坚.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税务研究.2002(9).

[3]贺众.收入分配理论、现状及调节措施.税务研究.2002(12).

[4]胡忠毅.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09(19).

[5]艾立晶,陈宏博.从税收角度谈谈如何提高财政收入.松州.2006(Z1).

[6]严成樑,龚六堂.财政支出、税收与长期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06).

上一篇:燕郊上牌流程下一篇:《内部控制》辅修期末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