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旅游发展规划

2024-06-18

村级旅游发展规划(精选10篇)

1.村级旅游发展规划 篇一

村级建设五年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五年,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富民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提升综合竞争力相结合,积极适应环境变化,紧紧抓住XX纳入“关-天经济区”和XX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的良好机遇,发挥优势,迎难而上,积极推进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努力把XX村建成经济进步、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富裕的产业强村。根据县、乡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要求,结合XX村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打造“XXXX,商XXX名乡”的总体思路,狠抓绿色农产品、劳务输出、烤烟各村、传统林果、西瓜生产、畜牧养殖六大产业,促进村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是:到2015年末,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XX万元,年均增长X%;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增长20%,均实现翻两番目标。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计划生育水平全面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教育、“五保”供养、低保、农村合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努力把XX村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优村、经济强村。

三、工作任务:

(一)、重点项目建设

1、结合国家扶贫、工赈移民搬迁政策,实施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将XX、XX、XX等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XX户、XX人的群众逐步搬迁到交通、通讯等条件好的X、X组,在XX、XX口、XX建设集中安置点3个,解决群众交通饮水的实际困难。

2、实施安居工程,配合民政部门,利用3年时间,实施X户XX人XX间的危房改造,保证所有群众都安居乐业。

3、积极争取、实施好市级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利用两年时间,新建公厕X所,垃圾存放点X处,解决公路沿线XX户XX人的村庄院落硬化、净化、美化工程,实现村容整洁,村貌变新。

(二)、基础设施建设

1、修通四组XX、二组XX、三组XX13公里的农用车路,解决XX户XX人群众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困难问题;修通一X公里院落公路、三组XX公里组级公路,解决XX户XX人交通不便的实际问题。

2、架通XX便民桥三座。

3、恢复重建一、二组水毁自来水,解决X户XX人的用水问题;拉通三、四组自来水5.6公里,解决XX户XX人的用水问题,为畜牧业、种植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争取项目投资复修一组XX河堤XX延米、二组XX河堤XX延米,确保沿河X个组XX户群众和XX亩耕地渡汛安全。

(三)、产业发展

1、发展以烤烟、药材及小杂粮为主的农产品种植业,到2013年,全村发展烤烟XX亩,药材XX亩,蔬菜杂粮XX亩,实现农业产值万元。一是以X、X、X组为重点,发展烤烟XX亩,产值达到XX万元;二是抓好西瓜、地膜洋芋、地膜四季豆种等蔬菜种植,到2013年发展到XX亩,产值可达到XX万元;三是发展药材种植XX亩,产值可达到XX万元;四是发展以大豆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XX亩,产值可达到XX万元。

2、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大棚鸡养殖、山羊养殖为主的特色养殖业,重点发展养殖大户,使全村养殖业收入达到X万元。一是利用村互助资金,扶持山羊养殖业,在已建起牛、羊饲料加工厂的基础

上,带动发展牛羊养殖大户X户,使牛羊存栏数达到XX只,产值XX万元;二是发展养猪业,培养养猪大户X户,使生猪户均存栏达到XX头,全村生猪存栏达到XX头,产值达到XX万元;三是扶持大棚养鸡大户X户,年出栏商品鸡XX万只,产值可达XX万元。

3、大力发展以核桃、板栗为主的传统林果业,科管核桃XX亩、板栗1500亩,在广家坡新建标准化核桃园200亩,XX板栗园XX亩,XX、XX、XX沟野生五味子改造500亩。

4、发展个体农产品加工循环企业,扶持3至5户个体苞谷酒、甘蔗酒酒厂,利用酒糟养猪,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堡垒作用。继续加强村两委自身建设,加强班子的学习和团结,进一步提高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执政能力和执行力;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建设好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节约型的村级组织,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发展目标,夯实工作责任。紧紧围绕既定目标,全乡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的抓好落实,确保规划如期实现。要夯实责任,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将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并制定时间表,使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进度。

三是抓好安全稳定,营造和谐环境。认真抓好信访全称定式作,巩固“平安村”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切实抓好防汛、防火及农用车辆管理工作,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全村大局和谐稳定。

XX村委会

2.村级旅游发展规划 篇二

1 整合组织力量, 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向心力

溧水县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形成县镇村三级联动、群众热情参与、积极支持的局面, 汇聚成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强大向心力。一是县级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 分管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各项工作。二是镇村实施奖惩制度。为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考核, 溧水县把相关指标纳入对镇的千分制考核, 镇对村签订目标责任状, 考核结果与镇村奖励挂钩,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的良好氛围。三是村民分享强村果实。溧水县通过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量化村级集体资产, 使村民分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2 整合政策措施, 营造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宽松环境

近年来, 溧水县结合实际, 整合各类政策措施, 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发展环境。一是制定政策。溧水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村级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二是明确地方税收奖励政策。对村引进落户在镇工业集中区的企业实现的税收, 地方留成部分奖励给村比例高于60%, 全县每年在2 000万元左右。三是落实土地扶持政策。对村引进的项目、企业, 优先安排进驻镇工业集中区;各镇工业集中区都预留一定面积的土地作为村级创业园;鼓励行政村在明晰土地权属关系的基础上, 将合法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形式与外单位或个人经营合作。

3 整合村级资源, 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溧水县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 坚持以规划为指引, 引导各村发挥比较优势, 优化“资金、资源、资产”利用, 同时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 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一是规划引领。溧水县组织53个经济薄弱村编制村级经济发展规划, 各村通过认真梳理自身“三资”要素禀赋, 挖掘资金、土地、山林、水面、区位、产业等比较优势, 坚持特色、错位发展, 理清了思路, 找准发展方向, 分解出各年度的确保目标和力争目标。二是错位发展。县财政加大扶持力度, 坚持错位发展, 避免同质竞争, 城镇周边村利用区位优势, 扶持建设门面房、商业楼出租, 山林、水面等资源丰富的村扶持发展现代高效设施农业, 无资源、资产的村扶持在镇工业园区建设标准厂房或其他投资途径, 增加村经营性固定收入。三是化解村级债务。制定出化解村级债务的途径和方法, 同时强化对各村村级债务和收支变动情况的动态监测, 2012年溧水县村级不良债务比2011年年末下降15.8%, 解除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绊脚索”。

4 整合帮扶力量, 培育经济薄弱村内生增长能力

溧水县在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坚持“扶持两头、带动中间”的原则、整合各类帮扶力量, 重点突出经济薄弱村内生增长机制的建立。一是支持村级在各镇工业集中区统一兴建标准厂房。2010年根据南京市政府加强村级能力建设的要求, 该县及时研究出台了《加快村级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实施方案》, 实施了村级标房2年项目建设, 配套资金一年到位, 全县38个经济薄弱村分别建设5 000 m2以上的工业标准厂房, 县财政按每村100万元予以配比, 共配套村级标房建设补助资金3 800万元, 并对标房建设县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进行全额免除, 镇级配套道路、供电、供水、土地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从2007年开始, 该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 重点扶持经营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经济薄弱村发展经济;同时镇级财政也按一定比例配套, 累计配套资金逾800万元。三是建立村企挂钩机制。该县从2007年开始, 借助南京市实施村企挂钩政策, 协调组织了市级50个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县级37个大中型企业与经济薄弱村挂钩帮扶, 帮助行政村发展村级工业、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产品开发等建设。四是巩固结对帮促成果。1989年以来该县组织县级机关部门与行政村结成对子, 利用机关部门的资源、资金优势帮助村一级发展经济。初步统计, 近几年全县机关部门每年帮助村级协调、落实扶持资金达2 000万元以上, 平均每个行政村达20万元以上。同时在镇内开展强村帮弱村活动。

该县将继续开拓村级经济发展新途径, 确保2015年所有村级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到70万元以上, 力争100万元, 实现村均集体经济指标进入苏南先进县市行列。

摘要:从整合组织力量、政策措施、村级资源、扶助力量4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以期为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力量,政策措施,村级资源,帮扶力量,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倪春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江海纵横, 2006 (4) :14-15.

[2]赵兴泉.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工作通讯, 2006 (12) :32-34.

[3]韩俊, 张云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有合适定位[J].发展研究, 2008 (11) :10-12.

3.促进村级公益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篇三

一、陕西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的探索及成效

陕西省是2009年开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当年在高陵、蓝田等30个县区开展试点,2010年下半年在全省全面推开。2009—2012年,全省共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 4.1万个,总投资180多亿元,其中,各级财政奖补资金66亿元,近2000万人口受益。

为做好试点工作,陕西省在中央出台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了相关政策制度。其中,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方案》,指导全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省财政厅、省综改办联合印发《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省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综改办)印发了《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这些政策制度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奖补范围和标准、工作程序、工作考核等方面予以明确。此外,省综改办还拟制定《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监督检查制度》,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省级制度体系。

同时,县(市、区)也出台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以渭南市为例,市综改办结合实际,印发了关于《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贯彻意见,制定了《渭南市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申请资料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明确了财政奖补工作有关规定以及考核办法,统一了财政奖补项目和财政奖补资金申请文本。大部分县(市、区)均制定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方案》、《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会计核算办法》。

经过3年多来的实践,陕西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制度建设取得了极大成绩,主要成效有六点:一是明确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了方向。二是规定了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工作程序。建立和初步完善了农民负担监管制度,加强涉及农民负担事项的监督检查,减轻了农民负担。三是明确了省、县、乡镇财政、综改部门的工作职责,使各级分工负责,权责明确,确保各项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四是明确了项目管理原则以及项目的申报、审批、施工、验收、管护等管理办法,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五是明确了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原则,确保了财政奖补资金运行的安全高效,逐步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六是健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公示制、监督检查、工作考核、基础管理等各项制度,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稳步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

根据陕西省集中审核及省重点检查组在西安、商洛、渭南、安康、汉中进行重点检查中反馈的一些信息,当前陕西省在制度建设方面需要完善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筹资筹劳不规范。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在计算筹资时上限是上年人均纯收入的2%,群众认为筹资数额年年变,一年比一年多;而且90%不需要投工,10%需要少量投工。由于奖补资金按筹资和筹劳折资总额计算,一些不需要投工或少投工的项目,项目村也想方设法将计算基数做大,多数村在筹劳时按上限或接近上限标准筹工。近几年,农村青壮年,特别是90%以上男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能出工的,工程又用不上,村上便以自愿以资代劳名义,变相向农民筹资,一些群众对此有意见。

2.项目管理不规范。一些县(市、区)财政奖补项目建设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城乡建设规划衔接不到位,存在项目选择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些市县区部分领导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作为地方争取资金的一个新渠道,有些已出现了改变资金用途的苗头,应引起高度重视。在项目申报上,未处理好规范操作与简便易行的关系。一些项目预决算偏差较大,未起到预算对项目的规划与约束作用。在项目管护方面,普遍将精力放在项目前期、中期以及完工上,对完工项目的日常维护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办法,管护费用未落实,管护责任不明确,影响项目中长期效益的发挥。

3.资金管理有待完善。2011年前,一些县(市、区)为了争取更多的财政奖补资金,在审批项目时有意多批了一些项目,导致财政奖补资金兑现不到位。2012年,尽管省市多次强调,实钱安排实项目,但还有少数县(市、区)超财政奖补资金规模批复项目,存在财政奖补资金不能完全到位的隐患。有些财政奖补资金兑付不够及时,没有根据工程进度或完工程度分次分批兑付资金,存在滞留专户的问题,资金使用效率不高。资金拨付的随意性较大,预算执行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4.监督机制不够健全。虽然在监督检查上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但有的县(市、区)在一些环节实际操作中有制度和执行脱节现象。如项目申报中不是按照区域发展规划或项目库中已有项目,存在人情项目、随机项目,缺乏筹资筹劳监督机制、项目预决算审核机制和项目公示制。重事前事中检查,轻事后检查;重财政奖补资金拨付,轻资金使用效益的跟踪检查。会计核算办法不完全一致,记账科目不统一或记账不及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

nlc202309032217

5.政策宣传有待深入。一些县(市、区)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上,忽视了政策宣传工作;重视了对群众的宣传,忽视了对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宣传,导致个别领导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县市区项目完工验收后,未竖立标识牌或标识牌内容、形式不统一等,弱化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社会效应。

三、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意见及建议

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框架方面,建议以中央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有关政策为指导,以村民议事为前提,以群众筹资筹劳为基础,以规划编制为蓝图,以项目管理为关键,以资金管理为核心,以日常管理工作为抓手,以监督检查为保障,以绩效考核为激励约束,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先议后筹、先筹后补,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公开公示、阳光操作。分级管理,以县为主。构建制度完备、运作高效、管理规范、监督有力、成效显著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运行体系。

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目标上,力争用一年左右的时间,达到村民民主议事程序更加规范严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更加合规合理、审核审批程序更加规范严格、规划编制更加科学完整、制度建设更加全面有效、奖补资金分配使用更加安全高效、项目监管更加严格到位、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更加均衡有序的目标。

为此,需要制定和修改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制度。

在省级层面,修改筹资筹劳标准。一是将“人均筹资最高不得超过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修改为按绝对数确定。二是将“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得超过10个工日”,修改为每个劳动力每年承担劳务的数量不得超过5个工日,筹劳折资标准由县政府根据当地工价从低确定。三是严格方案审核。项目方案由乡镇政府初审,县政府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复审,主要审核项目方案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真实有效,特别是筹资筹劳合理性的审核,对不需农民投工或农民投工难以完成的,不得筹劳,防止用自愿以资代劳及以资代劳标价过高等方式变相增加农民负担,规范筹资筹劳行为。同时,修改完善《陕西省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资金管理原则、财政奖补资金分配标准、财政奖补政策执行标准、项目预决算、县级报账制、乡镇报账制具体程序和要求以及市级管理职责等,要求县、乡镇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提高政府财政奖补资金占整个公益事业建设资金的比重,适当减轻农民筹资筹劳压力等。

在市级层面,应偏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定《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特惠制项目管理办法》,明确指导思想、原则、实施步骤以及工作要求。二是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绩效考评制度。从组织领导、政策宣传、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监督机制、信息系统使用等方面,考核县(市、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三是制定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强化市级综改办监督检查责任,明确监督内容、方式等,督促检查县(市、区)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情况。按照专业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并举的要求,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加大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及财政奖补的公开公示力度,防止超范围、超标准筹资筹劳及违规使用财政奖补资金的问题。四是建立综改干部培训制度。组织举办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政策、业务培训班,提高人员素质。同时,着重制定和完善项目预决算及审核制度、项目库建设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管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信息调研工作制度。

责任编辑:欣闻

4.发展村级经济 篇四

上海市政协区县政协联络指导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任务,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新郊区新农村的要求,围绕“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这一课题,开展了认真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上海进一步发展村级经济、实现强村富民的对策。选题及时,立意深刻,对本市建设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

调研报告认真总结了本市村级经济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客观分析了村级经济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确阐述了发展村级经济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发展村级经济的指导原则和阶段性目标,对本市认真实施强村富民和和谐村镇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并具有现实指导作用。

评审组认为,调研报告提出要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建立不断增强村级经济活力和实力的新机制为抓手,以扶持经济薄弱村为重点,研究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是正确的。调研报告提出要加强村级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创新村级经济的发展机制,落实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郊机制,重点聚焦支持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建设等措施,符合本市郊区农村的客观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5.村级工作规划精选 篇五

一、健全领导机构,村成立建设新农村领导小组,村支部书记为组长,财经治保委员为副组长,妇女委员和党小组长、无职党员岗长、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认真接受镇文明新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

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村从实际出发,全面规划-全村范围内以基础建设为主的文明新村,真正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始终当作中心工作。

三、以村部为中心,以小组连片进行规划,具体要落实好饶家垸小组,团结垸小组,黄泥榜小组,高塔岩小组中心垸建设。实现“一个中心,四个重点”,对一些分散户向中心垸搬迁,不断改造和完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使全村楼房化比例达到60%。

四、规划是举措,关键靠落实,村要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具体技术指导下,搞好测量和制图,起好步,通过艰苦努力,取得政治、物质、精神“三个文明”建设成果。

五、抢抓机遇,克服困难,树立信心,转变作风,努力把产业化建设茶叶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减负作为突破口,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和落实好文明新村建设的新居、能源沼气、卫生安全饮水、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六、认真学习建设文明新村的先进典型经验,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把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

6.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五项规划 篇六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五项规划

XX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确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5种模式,确立了2018年集体经济空白村 “清零”的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全市推进“三个十万亩”工程,即十万亩花生、十万亩中药材、十万亩鲜桃,企业+党支部+农户模式,由村里组织农户与企业签订种植协议,其中每亩土地,企业拿900元承包费、农户要800元,给村集体提100元作为管理费用。盘活闲置资源低效土地再开发。开展了乡村低效利用土地现状及开发利用专题调研,对全市2万多亩低效土地开展再利用进行部署。由村集体调出连片土地,并引资开发高效种植业、特种养殖业,集体一次性或分收取土地租金,逐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加快土地流转实行入股合作。XX乡利用村级承包地资源,开展土地流转工作,XX村建成占地200多亩、集观光旅游、农产品采摘、餐饮于一体的博雅农庄,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村企联建以企业发展带动村集体增收。XX镇的丝网加工产业,XX村的纺织配件产业,打造党支部+企业模式,党支部负责组织企业对外跑市场、跑销路,企业给党支部缴纳管理费,带动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深挖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旅游。将全域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地见效的重要引擎。XX乡、XX乡依据自身的特点,推进景区提档升级,进一步满足游客吃、住、购、娱等各类需求。围绕发展全域旅游,相继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精品村,融入生态旅游环线,改善了当地农村环境,促进了村集体增收。

7.村级旅游发展规划 篇七

1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历程

1.1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逻辑起点:本地发展的历史性

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雏形“社队企业”在上世纪70年代贯彻“三就地” (就地取材, 就地加工, 就地销售) 方针, 开始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第一个高潮, 就是典型的就地发展。就地发展即本村发展有其发展的历史性和必然性。原始积累包括资本的取得主要就是依靠村级土地及依附于土地上面的村民劳动, 对污染的高容忍度、短缺经济引致的企业所需技术和工人技能要求不高、土地的获取便利等使得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在本村, 显然是当时的一个最优形式, 工业发展所需的土地本村化、劳动力就地化成就了发展综合商务成本较低的竞争优势。

1.2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障碍:本地发展的矛盾性

苏州村级集体经济从辉煌到衰退反映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矛盾性, 并引起了巨大变革。一是产权不清晰带来了整体改制浪潮, 村级集体经济的实体形态逐渐告别以工业为主、村级经营管理的形式, 取而代之的是“厂租经济”的出现及兴起。二是村级工业企业的分散化无法分享企业聚集带来的各项商务成本优势, 包括规模经济、交通运输、熟练工人、技术革新、减污排污等, 工业企业逐渐向工业小区集中, 本地发展的模式逐渐向异地发展转变。三是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加剧了企业竞争, 就地工业化道路已是穷途末路,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创新迫在眉睫。

1.3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最终归宿:异地发展的必然性

苏州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三集中”“三置换”的推进, 历史遗存的村办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都集中到工业规划区, 实现了实体形态的异地发展, “厂租经济”即村集体建设标准厂房 (包括集宿楼) 出租给企业主作为集体经济的主要形态也跳出了本村, 选择坐落在城郊的工业规划区附近而更有效率和效益。随着村级集体资本积累的聚集, 土地和劳动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开始弱化, 以资本为纽带的村级集体经济更是将视野拓展到临近村镇和县市甚至是全国各地。异地发展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科学化的必然趋势和不二选择。

2“异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模式

2.1 以劳动为主要纽带, 异地发展高效农业

三集中、三置换的背后是农民失去土地就地城镇化、融入城市化的过程, 部分没有技术、缺乏技能, 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就业成了难题, 部分有农业知识、有种植技术、懂农产品经营的农民失去了载体平台, 为解决这部分村民生存和发展, 村里收集信息、搭建平台、出台政策, 鼓励村民在临村、临镇等附近地区承租土地, 异地发展高效农业, 一是解决了开展农业项目创业致富的平台, 二是解决了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即农业工人的就业。吴中区尧南村组建专业合作社, 异地承租土地种植葡萄是此发展模式的主要典型之一。

2.2 以土地为主要纽带, 异地发展厂租经济

“农村更像农村”是苏州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发展的指导方针, 农村进行农业生产承担“生态”功能, 为让村民也能享受改革开放、工业发展的成果, 苏州充分利用“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政策, 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平整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到工业规划区, 村集体通过汇集集体、村民资金, 以股份合作社为经济主体, 开发建设标准厂房和集宿楼, 异地发展厂租经济, 租金用于本村发展和村民福利分红。苏州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形式就是厂租经济, 厂租经济也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一是在本村建设标准厂房、三产用房, 二是异地建设标准厂房、三产用房等。吴中区旺山村在吴中开发区建设标准厂房是此发展模式的主要典型之一。

2.3 以资本为主要纽带, 异地发展新型产业

厂租经济享受的福利红利来自建设用地指标, 增量有限, 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发展遭遇天花板。部分农村以资本为纽带, 进一步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异地发展新型产业:入股投资公共设施建设, 作为财务投资者享受高于银行利息的分红;入股投资成长性良好的企业, 享受企业成长的福利;用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在外地开展现代农业项目, 以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身份, 从事运营管理;以资本为纽带, 组建农民集团, 从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的开发和建设。这是苏州村级集体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 因为未来发展所需资源要素中, 苏州资本短缺的时代已经结束, 而劳动和土地相对更有限。昆山市市北村“跳出市北、发展市北、壮大市北”建设“市北大厦”, 介入“三产服务业”是此发展模式的主要典型之一。

3“异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启示

3.1 资源配置是异地发展的基础

本地要素配置、资源整合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起点, 其中土地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 土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份是发展的重要路径, 随着政策变迁、规划调整、资本积累, 本村劳动、土地要素的重要性不断降低, 或者说本村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益相对不高, 异地发展成为可能。当本地劳动、土地要素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时, 异地发展成为必然。异地发展既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 也是发展的趋势。

3.2 政策支持是异地发展的保障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承担经济职能, 还直接影响到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当前农村社会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应给予大力资助和扶持, 异地发展作为基层创新更需要政府引导和帮助。异地发展农业产业需要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甚至直接的财政补贴;异地发展厂租经济需要政府将建设用地指标“还利与民”;异地发展新型产业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扶。

3.3 主动作为是异地发展的动力

纵观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异地发展的典型, 从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共性。一是自加压力、敢于争先。异地发展的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都是农村基层的大胆创新, 没有争先创优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就没有村级集体经济异地发展的宝贵经验。二是善用政策、创造机会。充分利用省、市、县、镇各级政府的优惠、补贴政策, 抓住各种发展机会, 一门心思谋发展;同时还要创造发展机会, 与政府相关部门共同推动政策创新, 创造机会比抓住机会更重要。

4“异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和应对

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异地发展有成绩、有经验,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

4.1 人才

异地发展需要的是大资本、面对的是大市场,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尽管当前苏州农村党组织书记很多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的复合人才, 但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能级的提升, 现有组织队伍和人才梯度建设都面临挑战。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人才储备, 坚持走“能人”经济, 把优秀的民营企业主和管理人员吸纳到村领导班子中, 同时要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村官培养工作, 形成科学、有序的人才梯队。

4.2 体制

在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历史上, 经营型村级集体企业最终都以衰退改制收场。当前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处于异地发展厂租经济向异地发展新型产业转化过程中, 未来要把权责明晰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作为苏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追求的重要目标, 要在制度设计方面具有更多智慧, 避免重蹈当年覆辙, 要把持续的改革创新做为进一步发展的红利和动力源泉。

4.3 空间

8.加快推进村级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 篇八

关键词:村级;科学发展观;学习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10—02

以胡锦涛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明确提出了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个“要求”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反映了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必然趋势。当前,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都在结合实际,采取措施,求真务实,全面地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在最基层的行政村,如何正确理解、把握和坚持科学发展观,关键在强化学习教育,笔者简单介绍本人所在的余姚市马渚镇政府的村级科学发展观教育学习活动,以供借鉴。

一、开展村级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1.触动干部党员思想,切实增强农村干部党员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通过学教活动,一是使农村干部党员对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基本内涵、精神实质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尤其是通过学习十七大精神辅导报道,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和推进当前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二是使村级干部党员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得到明显加强。通过自我剖析、对照检查,尤其是通过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开展交心谈心,使村级干部党员发现了自身不足和肩上所负的职责和责任不足,使村级干部党员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工作信心,强化了为民办实事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2.增进班子合力,进一步健全规范村级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支部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述职评议会和群众民主测评,以及干部、党员、村民之间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沟通了思想,消除了隔阂,找准了问题根源。村级干部党员不但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积极主动地投入了工作,而且进一步促进了班子团结,增强了支部、村委会的工作凝聚力。

3.凝聚村民人心,较好地解决当前农村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在学教活动中,各村都可以把群众反映集中、议论多、愿望迫切的问题,作为改进作风、为民办实事的第一信号;作为检验学教成果的实际效果,从而切实改善了干群党群关系,凝聚了村民的人心。

4.明確工作方向,有力推进农村整体工作更上一个台阶。通过学教活动,镇村广大干部党员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思考,对照先进找不足,开拓创新求发展,积极破除因循守旧、小富即安、消极畏难、无所作为的思想。结合当前农村工作,着眼长远发展思路,发动群众献计献策。比如马渚镇的学习活动中,一些村由于种种原因,本来已不考虑去办的事情,这次又重新列入到重要议事日程。从各村制订上报的整改方案来看,有很多村千方百计消除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发展,推进中心村建设等等都列入了近期村里工作目标,并提出了针对性、可行性较强的工作措施,落实责任,规定时限,从而使整个农村社会面貌、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二、推进村级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主要措施

1.深入调研,认真抓好前期准备。为确保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专题召开党政联席会,部署商量、讨论研究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计划方案,同时,借鉴外单位学教活动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其主要体现“三抓”:一抓调查研究。组织全体机关干部深入各村调查走访,广泛征求农村干部党员对村级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针对性地为部署学教活动奠定扎实基础。二抓方案制订。对征求到的各种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安排学教活动内容,使整个学教活动内容理论与实践结合,避免学教活动形式主义走过场。三抓宣传发动。镇村两级先后召开不同层面的动员会,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窗等多种形式,对学教活动作层层发动,使全镇上下形成学教活动深入开展的良好氛围。

2.精心组织,扎实搞好学习培训。学习培训是学教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基础。组织村级干部党员学习教育,坚持思想领先,始终把理论学习放在首位。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努力做到学习对象和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及学习要求“四落实”。在学习对象、时间的落实上,安排时间组织全体村级干部集中到镇大会堂进行上课辅导、经验交流和学习讨论;一般党员和村民组长安排5个半天和2个晚上时间,以村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十七报告和有关文件精神,谈论学习体会和工作思路。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重点上好四堂辅导课,组织学习了中央省委规定的必读书目和农村政策法规。同时结合实际谈认识、谈思路、订措施。在学习形式上,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对村干部采用集中上课学习辅导的形式进行,对一般党员和村民组长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同时,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白天学习与夜学、夜谈相结合;把学习文件、学原著与学身边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使广大干部党员学有目标,赶有先进。在学习的要求上,严格学习纪律,采用学习点名、有事请假、事后补课的办法确保学习的到会率。同时,把学教活动与广泛开展“农民要致富,我们怎么做”、“群众有意见,我们怎么改”、“马渚要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结合起来,把理论学习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3.严格要求,切实做好对照检查。对照检查阶段是找准找全,深刻剖析认真反思,明确整改方向的关键阶段。为确保对照检查的质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由联村领导或组长主持召开座谈会、组织机关干部上门走访、发放意见征求表、挂设意见征求箱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4.务求实效,积极搞好整改提高。全镇各村把整改工作作为学教活动的落脚点,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坚持从群众最有意见、最不满意、最希望办的事做起,制订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责任。具体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整改方案的制订。针对查摆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明确任务、承诺完成时限,并在适当范围内公开整改方案,接受群众监督。二是注重边学边改,狠抓整改方案的落实。许多村立足抓早抓主动,对一些即时性的整改事项,言行一致,即知即改。对需要一定时间解决的,列出整改时间表;对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本级难以解决的,也给群众一个负责的交代。三是积极寻找活动载体,通过评选先进,表彰典型,树立模范,以此来褒扬先进,鞭策后进。

三、把握村级科学发展观学习活动的主要特点

1.要责任落实到位。高度重视村级学教活动工作,始终要把学教工作作为一项阶段性重要政治任务,精心部署,周密安排,严格把关,做到环环紧相扣,项项抓落实。以镇党委名义下发《关于组织开展村级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的实施意见》,做到领导亲自挂帅,计划细仔周密,学习切合实际;同时,明确镇党委书记为学教活动第一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强化督促指导、落实学教活动责任,确保学教计划到位。

2.要突出正面教育。针对农村干部党员特点,采取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干部党员,重在自我改进,自我提高,不搞群众运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请进来现身说法。镇党委在组织上好四堂辅导课的同时,邀请市委党校教师、企业家、种养殖大户等作理论和现实教育。二是走出去学习取经。有部分村组织干部党员到井岗山、嘉兴南湖和四明山革命老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三是积极探索提高干部党员素质,规范村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长效机制。完善现有村级各项制度,做到公开、透明、有章可循。

3.要讲究方式方法。村级学教人员多,时间长,各阶段都有各阶段的特色。各村在整个学教活动中,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干部党员思想作风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和措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在学习培训阶段,采取了“引学、陪学、述学、督学、考学”等形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对照检查阶段区分不同情况,因村制宜组织实施。如有条件的村先进行述职评议,后召开民主生活会;条件不成熟的村召开民主生活会,再搞民主测评。在整改提高阶段,力求突出整改的重点,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学教活动带来的实效。

4.要坚持边学边改。各村都坚持抓学习抓整改相结合的方法,不等不靠,设法解决现实存在热点难点问题。如群众反映有急事难事一时找不着部门解决,我们组织开展“连心桥”活动,规定村干部坐班值日制、代理承办和限时办理制、建立民情录定期召开村情恳谈会等制度,力求做到进百姓门,知百姓事,解百性忧,帮百姓富,暖百姓心。如马渚镇的活动中,重点解决工作作风和工作责任性问题的有3个村;重点解决村级班子合力不足问题的有2个村;重点解决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的有10个村;使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孙文营.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精神[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2]马永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中地集团的实践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1).

[3]廖望文.树立科学发展观[J].决策与信息,2004,(03).

[4]李君如,陆学艺,何祚庥.科学发展观专家谈[J].今日浙江,2004,(15).

9.发展村级经济调研报告 篇九

二、主要做法

在发展村级经济中,各级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

三、存在问题

我市村级经济发展虽然找到了一些路子,创出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调研,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薄弱村,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干部发展经济的素质能力不强。

一是思想观念陈旧。有的村干部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思路狭窄,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就是办企业、上项目,贪大求洋。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主要是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不合拍,过时了,以为只要群众富裕了,集体有没有收入无所谓。泰山区省庄镇安家庄村地处山区,是有名的花卉苗木专业村,村里无偿提供技术、信息、销售等各项服务,群众收入虽然比较高,但村集体经济空壳,村里办公用房只有两间1965年盖的土坯房,村干部也十几年未发工资。东平县老湖镇南辛庄村,群众在村里的帮助下,通过特种动物养殖走上了致富路,有的户年收入达17万元,但村里不收服务费,集体无收入,运转非常困难。

二是责任意识不强。有的村干部安于现状,只守摊,不创业,怕担责任,怕冒风险,“等靠要”思想严重。有的村虽然有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但由于原先办企业、上项目受挫,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顾虑重重,不敢闯、不敢干。有的村干部虽然自身致富能力很强,但主要精力用在个人致富上。新泰市石莱镇胡家泉村的两名村干部,都是致富能手,家里有波尔山羊养殖、羊肉加工等项目,年收入比较高,但对集体发展考虑得很少,主动做工作少,只满足于完成上级任务,致使村集体无收入。

三是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找原因,怨天忧人。调研发现,有的村虽有近千亩土地,但一年到头只能收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没有任何增加集体收入的门路,村干部畏难发愁,只等上级扶持,全村坐等受穷。有的村虽然有土地、山林、“四荒”,但经营方式不合理,一次性低价拍卖,影响了村里的.稳定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1、扶贫攻坚,率先突破经济薄弱村。对经济薄弱村特别是“空壳村”,采取县乡领导干部包村、市县直部门对口帮扶、强村或强企业带动等办法,

2、大力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继续深化“递进培养工程”,解决好村级经济发展人才匮乏的问题。结合今年村级班子换届,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核定干部职数,从严把握,大力推行交叉兼职,包括计划生育干部、生产组长、工勤人员等,能兼的一律兼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村里吃补贴的人数。结合学习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市场经济、实用技术和政策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和带动致富能力。加强农村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总结成功经验,采取工资统筹、办理养老保险等措施,保证村干部待遇落实,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落实目标责任、民主评议、考核奖惩等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理顺“两委”关系,保证村级组织协调高效运转。

3、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市财政、农业、土地、工商、税务、金融、计生、政法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业务职能,提出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齐帮共扶的强大合力。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村级事权,严禁各种形式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取消一切不符合实际的达标升级活动,不得强迫村里出资兴办各种基础设施项目。严格执行中央订阅报刊的政策规定,加大查处力度,坚决杜绝除党报党刊以外的其他报刊摊派。总结县乡化解村级债务的办法,拓清底子,研究措施,积极化解村级不良债务,能挂帐的挂帐,能停息的停息,能核销的核销。同时,要求乡村量力而行兴办公益事业,严防增加新的债务负担。

4、提高民主决策和经营管理水平。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规范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制定细致的工作标准,进一步健全决策机制,规范决策程序,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完善民主理财制度,加大审计力度,全面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落实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公开时间、程序、内容、形式等进行规范,加强群众监督。进一步健全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杜绝“跑冒滴漏”,并通过多种方式改革产权制度,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10.县注重求实创新发展村级经济 篇十

近几年来,我们**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村级经济发展问题,通过实施规模调整、拓展物业经营、探索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举措,村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发展村级经济的新路子。2006年,全县367个村(社)集体收入(不含土地征用及整理收入)4.15亿元,比上年增加5580万元,增长15.5,平均每个村(社)113.1万元;村级集体总资产达39.79亿元,比上年底增加3.05亿元,增长8.3;集体净资产32.4亿元,比上年底增加2.1亿元,增长6.8。回顾近几年来我县发展村级经济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

一、精心实施规模调整,培育村级经济发展优势

2003年5月,县委、县政府针对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的现状,全面部署并实施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将原有的738个行政村撤并为359个行政村,缩减了379个行政村,减幅达51.4。行政村规模调整后,全县行政村平均人口增至1761人,平均村域面积达3.1平方公里,各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村级集体总收入由调整前村均52.02万元增加到106.93万元,增长105.6。通过并村,既拓展了村级经济发展空间,使农村各类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又配强了村级班子,精简了村干部队伍。据统计,在规模调整中,全县共分流村干部961名,仅此一项,每年就可节省村干部报酬支出1000多万元。

二、大力拓展物业经营,创新村级经济发展模式

经营物业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盘活存量、拓展增量的要求,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做大做强物业经营,切实增加村级稳定性收入。对一些紧临城区和集镇的村,指导依托区位优势,兴办各类生产、生活资料市场;对一些有产业优势的村,鼓励兴建产业集聚区,发展个私经济;对一些位于大市场、大企业周边的村,鼓励开发仓储等配套服务产业;对一些县城、集镇周边和开发区附近的村,引导把土地征用后获得的巨额货币资金,投资建设标准厂房;对一些集体资产较多、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引导利用土地、资金与相关村或企业合作开发房地产等项目;对有基础、有实力的村,鼓励开展资本经营,以投资入股的形式,获得固定收益;对关停企业或闲置资产比较多的村,鼓励通过招商引资,盘活存量资产,使“死资产”变“活资产”。如我县钱清镇,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建造标准厂房、营业房、仓储用房及创办各类市场,村级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06年该镇22个村的村级收入达7627万元,平均每村达347万元,最多的村达831万元。

三、注重做好资源开发文章,开辟村级经济增收渠道

在抓好物业经营的同时,我县还积极通过开发利用土地、矿山、水电、旅游等资源,挖掘增收潜力。对企业占用的集体土地,坚持每年收取土地使用费;对部分有矿山资源的村,鼓励以公开拍卖转让或招租的形式进行创收;对山区有水库的村,鼓励建设小型水电站;对一些旅游资源较丰富的村,鼓励开发旅游资源,发展农家乐;对有荒山荒地、废弃杂地的村,鼓励实施土地整理、宅基地整治。地处我县南部山区的稽东镇,通过开展土地整理,14个村一年共获土地整理净收益1006万元,村均达41.9万元。

四、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增强村级经济发展活力

顺应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我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从2002年开始,我县以“三有一化”(有保障、有股份、有技能、社区化)改革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目前,全县已有88个村实施了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组建了89个股份经济合作社,共量化集体资产87904万元,持股村民(股东)达104547人,人均持股8408元。通过改革,既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解决了村级集体资产所有者的缺位问题,建立了责、权、利相结合的捆帮机制,又提高了村级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水平,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村级经济发展环境

这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扶持村级经济发展。一是开展结对帮扶。从1999年开始,每个平原发达镇每年落实结对帮扶资金7万元支持南部山区镇,县财政配套补助8万元。与此同时,县级机关部门和20个山区相对薄弱村实行了结对帮扶。大力开展“百企扶百村”活动,鼓励县80强、80优企业与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二是扶持物业经营。从2006年起,对上一年经常性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建设物业用房的,由县解决土地指标5亩,并给予150元/平方米的资金补助,所在镇(街道)给予1∶1的资金匹配。同时,县农村合作银行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贷款用于扶持村级发展物业经营项目,并在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对由村集体出面建造外来建设者集体公寓的,由县解决土地指标,并给予120元/平方米的资金补助

。三是实行转移支付。自199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对经济薄弱村进行扶持。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县财政一定三年,每年安排250万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上一年经常性收入10万元以下村的干部报酬、办公经费补助等。

六、不断优化指导管理,规范村级经济运行机制

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切实规范村级经

济运行机制。一是优化指导,提升水平。继1999年选派30名县机关中青年干部到薄弱村任职,并实行镇(街道)干部联村制度之后,2004年,我县率先在全省推行驻村指导员制度,选派优秀镇(街道)机关干部下村担任驻村指导员,帮助所在村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促进发展。二是加强监管,促进规范。建立轮审制度,从2003年开始,每年审计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到2006年底,共审计了738个项目,审计集体资金48.3亿元,收缴清退和处理各类违规支出达450.2万元。规范资金管理,从2005年开始,严格实行村级集体资金一个账户进出,并由镇(街道)会计代理站对村集体资金的支取实行事前审核并盖章。加强日常监管,率先在全省建成了县、镇(街道)、村三级财务计算机监管网络,实行动态监控。三是强化考核,落实责任。把发展村级经济、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列入镇(街道)、村干部岗位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的考核内容,严格进行考核。

纵观近几年来我县发展村级经济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实效。

1、确保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县不适时机调整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促进了村级财力的不断增强,为确保村级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维护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从而,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经济是基础。尽管我县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对“三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完全依靠政府财政和民间资金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靠村级自身实力的壮大。近几年来,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村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村级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各级示范村的创建。到目前为止,全县共创建省级全面小康新农村27个、市级全面小康新农村32个。这些村的村级年经营性收入平均达217万元,总资产平均达3191万元。

3、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要稳定,经济是根本”。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前,兴办村级集体企业是发展村级经济的主要途径,此举不但资产风险大、收入不稳定,而且一旦企业经营不善,还将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引发群众上访的后遗症,从而造成“群众不放心、干部不好当”的局面。通过以物业经营为主发展村级经济,一改过去村级资产运作不规范不透明、经营风险较大、群众意见较多的弊端,使村级集体资产形态比较合理、资产收益比较稳定、资金运作日趋规范,广大农民群众对村级财务管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对村干部的信任度明显提升,有效地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05年全县村级换届选举工作,没有发生一起涉及村级财务问题的信访案件。

虽然我县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兄弟县市相比,与上级的要求,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围绕“到2008年底全县行政村村级年经常性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到2010年村级年经常性收入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的目标,进一步加强领导,深化认识,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充分发挥镇(街道)新农村建设专职副书记和驻村指导员的作用,努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与特点情况调查报告下一篇:电话陌生拜访话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