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2024-07-02

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农村地区打、防、控工作的调研报告

我辖区位于**,是传统农业乡镇,3.8万人口中有99﹪的人口是农民,其安全防范意识差,打、防、控工程开展受限。我辖区治安状况稳定,但盗窃等可防性案件发案率普遍较高,打、防、控工作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一、打、防、控工作的经验、做法

“三基”工程建设开展以来,我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以“造福广大居民群众”为己任,以确保辖区“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把农村打、防、控建设作为平安创建的核心载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品牌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重点项目,乘势而上,科学谋划,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设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技防村”,逐步健全完善技防网络,实现了社会治安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一是在全镇建立了覆盖社会面的网格化巡逻体系。两部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的警车、四部350兆无线对讲寻呼系统24小时在辖区巡逻,有效控制了辖区社会面;

二是投资建设了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镇政府大院、**以及辖区主要街道路口等重点要害部位全部实现了全天候电视监控,在辖区野外的变压器设置了6个无线监控报警点,从根本上确保了辖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了

辖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三是注重了对辖区村居、机关、企业等单位的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我们在治安巡逻过程中,不定期对各单位进行检查指导,督促他们开展站岗、巡逻等安全防范工作,提高社会整体的防控能力,我们还通过发布警情通报、民警提示、公布当前的犯罪规律、特点,提醒居民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居民的防范能力。通过这一系列手段的结合运用,社会治安秩序有了大的改观;

四是坚持预防为主,实现了社会长治久安。工作中,重点加强了以治安联防队、农村治保会建设为龙头的基层基础建设。全镇57个行政村都建起了规范化的治保会,并将全镇划分为三处网格,每个网格安排一名正式民警,按照“组织建设走在工作前,预测工作走在事发前,预防工作走在案发前,调解工作走在激化前”的要求,责任区民警带领治安联防队员、治保队员深入田间地头,充分发挥宣传员、调解员、治安员和信息员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村蔬菜大棚、农用电力设施和农用牲畜的安全保卫工作中,派出所和治保会通过动员组织村民开展联户联防、义务传牌、巡逻打更、邻里看护等各种形式的治安防范,大大减少了可防性案件的发生,保持了农村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

二、打、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群众获得了安全效益。有效改善群众遇到危险紧急

情况时的报警求助条件,把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是农村技防工作的推进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群体性突发事件得到遏制,刑事案件下降,社会大局稳定,从而推进了全县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

三、做好农村地区打、防、控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治安日趋复杂严峻。尤其盗窃大牲畜、农机具、农用机动车、变压器和盗割裸铝线等案件多发,严重危害群众的生产生活,影响群众的安全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下一步做好农村地区打、防、控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自防意识。针对部分群众和有关单位工作人员防范意识淡薄的现状,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干部职工的普法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群防群治的意识。

二是加强重点地区的巡逻和盘查。农村地区盗窃案件多发生在人流少的田野地段及无人看管的院落,加强重点发案地区的巡逻盘查,有利于增加该地区的见警率,对犯罪分子起到一定程度的威慑作用,可以增加群众安全感,同时也有利于及时发现犯罪,起到良好的打击现行效果。

三是消除各种安全隐患。针对盗窃案件的作案手段多样化的特点,在日常工作中也要明确检查重点,如窗户的安全

是否可靠,外墙水管是否易于攀爬,对不符合安全标准和要求的,要尽快完善,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及时发现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可以增加犯罪分子的做案难度,减少可乘之机。

四是加强案件侦破,打击犯罪分子气焰。下一步,我们要把打击盗窃犯罪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强侦破意识,提升侦破水平,提高发现和控制犯罪的能力,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五是加强公安机关基础业务建设,管好、控牢“阵地”。要加强对一些复杂场所、特种行业的管理,防止其成为滋生犯罪的场所;要经常治理整顿废旧收购业、典当行、礼品回收点,防止其成为销赃的场所;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等重点人口的管理,防止他们从操旧业、再次犯罪;要加强对旅馆、出租屋的管理,防止其成为犯罪分子的栖身之所;要加强对各单位、居民小区的安全管理和检查,督促、指导他们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盗窃案件的发生。

2.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二

一、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 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 农村消费品现代连锁业态不断发展, 消费环境得到改善

2005年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目标是从2005年起, 力争用3年时间, 在试点区域培育出约25万家农家店, 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 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到目前为止, 中部地区已建成乡级农家店11 174个、村级农家店80 026个、配送中心198个, (1) 现代连锁业态在中部地区不断发展,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正在形成。近年来, 商家诚信经营理念不断强化, 各级政府对治理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视及工商质检等职能部门打假力度的加大,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不断推进, 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农村消费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广大农民在消费过程中的有关权益得到了相应保障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产品流通主体快速发展

首先, 中部地区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迅速, 充分发挥了其农产品集散、信息发布和价格形成的功能, 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积极作用。目前, 大大小小的各类批发市场已有2 000多个, 农业部网员单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30个, 其中, 山西4个、河南8个、湖北6个、湖南2个、安徽7个、江西3个。 (2) 2010年6月27日, 农业部与中国农业银行合作共同支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有141个, 其中, 山西23个、河南31个、湖北21个、湖南24个、安徽24个、江西18个。 (3) 2010年, 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名单中中部地区有个, 其中, 山西5个、河南8个、湖北6个、湖南5个、安徽5个、江西4个。 (4) 其次, 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 (农民或农村) 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迅速。目前, 中部地区各类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已将近230万人, 其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持证上岗的20.8万人。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的发展, 对密切农产品产销联系、搞活农产品流通、及时有效地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 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综合或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有10 000多个, 进行登记注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220多家。

(三) 农资商品流通主体快速发展, 农资商品市场秩序得到初步治理

农资是农业重要的生产资料, 是农业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保证。199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 明确了化肥经营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实行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流通体制, 取消了国产化肥统配计划, 进一步放开了化肥经营领域, 化肥流通主体得到了快速发展, 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中部地区各省的乡镇都有了化肥经营商店, 有些地方的化肥经营点布局到了村。其他农资商品 (种子、农药等) 流通主体同样发展迅速, 在乡镇甚至村都有经营点。国家工商总局于2002年设置了专门机构并明确专人主抓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工作, 2004年将对农资市场监管和农资打假工作命名为“红盾护农行动”, 每年都坚持开展此项行动, 另外, 从2005年起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县 (市、区) 建设工作, 农资商品市场秩序得到了初步治理。

二、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消费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农村消费品商店经营管理粗放。

自商务部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 虽然在中部地区已建成乡级农家店11 174个、村级农家店80 026个、配送中心198个, 农村消费品市场现代连锁业态不断发展, 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正在形成, 但是, 中部地区农村消费品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仍然很低, 目前只有76%的乡镇和28%的村有农家店, 传统的个体经营户 (夫妻店) 在农村的消费品市场中占主导地位。60%的农家店即使挂了“万村前乡市场工程”农家店的牌子, 但其实质只是加盟店, 大部分农村消费品商店管理方式依然是传统业态, 经营管理粗放。

2. 农村消费品中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依然严重。

作者对湖南的安仁县、益阳县、宁乡县、花垣县、长沙县级岳阳市屈原行政区等224户农民发出问卷进行调查, 有62.5%认为当前农村消费品中“假冒伪劣商品多”, 其中, 79.46%的农民认为假冒伪劣商品主要集中在“食品类 (含烟酒) ”, 38.39%认为农村消费品市场存在“虚假广告、欺诈经营”, 16.52%认为“经销商的服务态度差”。可见,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问题在农村市场中依然非常严重。

(二) 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1. 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差。

中部地区50%的乡镇农贸市场均在交通干道两边以路为市, 属传统的马路市场;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大多基础设施落后, 经营环境差, 各省能辐射本省全省或全国的大型区域性、专业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缺乏。虽然中部六省大大小小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有2 000多个, 但是, 80%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 储藏保鲜设施 (货物仓库、气调保鲜库、恒温库、冷冻冷藏库等) 、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 (分选场或厂房建设、产品清洗设施、人工分选操作设备、自动分选机、水果打蜡设施、包装设施等) 、客户生活服务设施 (餐饮、住宿、银行、通讯、水电供应、文化娱乐等设施) 、卫生保洁设施 (公共卫生设施、垃圾处理设施、防止动物疫病传播的消毒隔离设施等) 和信息等基础设施落后。

2. 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中部地区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 (农民或农村) 经纪人等农产品流通主体发展迅速, 各类农产品营销大户和经纪人已将近200万人, 其中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持证上岗的10.8万人, 但是农产品营销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大部分都是单打独斗, 到目前为止只有40%的农产品经纪人加入了经纪人协会, 另外, 很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有些甚至有其名无其实。农产品流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也严重存在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 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基本上也是独来独往。总体上, 农产品营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和农产品流通相关的合作社等农产品流通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较低。

3. 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落后。

中部地区进行登记注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虽然有220多家, 但这些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县城或地级城市, 没有延伸到乡镇和村, 90%农村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基本上是空白。

(三) 农资商品市场体系存在的问题

农资商品市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治理下, 虽然得到了好转, 但混乱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1. 农资商品的经营主体管理混乱。

国务院1998年《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的文件已明确规定了农资经营主体的范围, 但一些不法经营单位和个体户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 缺乏有效管理的挂靠经营, 以盈利为目的, 不承担任何市场责任, 价涨时, 屯积货物, 哄抬价格;价跌时, 回避风险, 不见踪影。少数基层监管单位和人员收受他们的好处费, 为其充当保护伞, 对以上行为放任自流, 这样, 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 同时也给农资供应主渠道带来了较大冲击。

2. 假冒伪劣的农资商品。

一些不法化肥生产厂不按标准生产, 随意调整氮、磷、钾比例, 牟取暴利, 既损害了农民利益, 又对正规生产厂家形成不正当和不公平竞争。另外, 一些不法生产经营单位生产、销售国家禁用或未经国家有关部门审定批准的农资商品, 掺杂使假、以次充好, 或是农资商品虚假标识、标识不清、虚假宣传。2007年5—7月份, 湖南桂阳县共查冻不合格化肥329.75吨。

三、中部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 稳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发展农村连锁经营

1. 加快发展农村消费品商店的连锁。

中部六省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国家商务部有计划地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推动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龙头企业在县城建立农村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的连锁中心或配送中心, 并逐步向乡镇、村延伸发展, 对农村的代售店、夫妻店、便利店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经营制度, 有步骤地实行加盟连锁。

2. 加强农村商贸网点的规划与布局。

中部六省各县 (市、区) 的相应职能部门在新编或修订城乡建设规划及商业网点布局规划中, 应将三乡镇、村的商业网点规划布局纳入其中, 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使农村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网点、服务网点的发展有章可循, 对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提供保障。

3. 建立农资商品连锁经营网络。

要积极扶持经营农资商品的龙头企业在县城建立农资商品配送中心, 并向乡镇及村延伸, 在乡镇、村建立和发展农资商品经营连锁店, 直接向农民提供农资商品, 形成“县级店—乡镇店—村级店”的农资商品供应网络。以此来解决农资商品市场乱涨价和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问题。农资商品的购买可以采取会员制, 让农民直接从厂家或专业进出口公司统一进货来确保其质量与安全。

4. 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商品物流配套设施建设。

随着中部地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的不断增加以及国道和乡村公路的改造不断, 为中部地区农村商品物流企业的发展和物流配套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 加快农村集贸市场的建设与改造

目前, 中部地区农村集贸市场大多以路为场、占街为市, 这既影响了乡镇的容貌, 又导致了经营管理混乱, 弊端很多。首先, 对未建立集贸市场的乡镇、村应建立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集贸市场, 实行分类经营、分业设摊, 引导农民从分散的临街买卖、占路交易转入到市场中进行集中交易;其次, 对已建立集贸市场的乡镇、村, 各地相关职能部门应对这些市场加强管理, 积极引导农民进入场内交易, 禁止占路摆摊、临街叫卖、场外交易的现象;最后, 对部分农村集贸市场进行“农改超”, 实现农产品的农村超市经营。

(三) 加快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

虽然中部地区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与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的需要在数量上和空间分布上还具有很大的差距, 另外, 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偏小、辐射能力不强, 加之硬件设施不完善, 所以必须加快中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首先, 必须在空间上针对各地农产品的特色和差异进行各专业批发市场的布局规划和建设, 并保证其辐射半径能够达到一定的范围。其次, 要对原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主要包括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硬件设施改造升级、促进批发市场农产品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和企业化、市场配套设施与服务功能系统化升级改造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信息服务功能的完善。

(四) 培育和壮大各种农产品流通主体

1. 大力发展和规范各种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从法律上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地位, 规范其财产制度和分配方式, 为中部地区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蓬勃发展和规范经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中部各省应该制定和完善政府发展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的各项具体支持优惠政策, 促使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向管理现代化、制度紧密化 (产权清晰、利益联结机制完善) 、服务专业化、政府支持的体系化 (财政支持、信贷支持、保险支持、科技支持) 、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经营、跨国化经营等;另外, 各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作。

2. 大力发展和规范农产品流通经纪人协会。

在发展和规范农产品流通专业协会的同时, 要注意加强农产品经纪人的法律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严格农产品经纪人登记制度, 规范其资格、做好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工作、加强对农产品经纪人协会提供信息服务和提高服务质量。另外, 鼓励农产品营销大户的发展, 政府要为其提供相应的服务, 优化其发展的环境。

(五) 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

目前, 我国中部地区农产品交易主要以现货交易为主, 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交易方式, 这种交易方式存在着价格信息不公开, 商流、物流不分离等缺陷, 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方式, 提高交易效率势在必行。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发展方向是, 逐渐采用拍卖交易、仓单交易、远程合约交易、网络交易、期货交易等交易方式。农产品拍卖交易的优越性在于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提高交易效率, 减少鲜活易腐农产品的损失;拍卖交易更趋公平公正, 可减少传统现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欺诈行为;拍卖交易还可以形成权威的价格信息, 对生产和消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拍卖交易, 一方面, 要建立相应的硬件设施, 包括拍卖大厅、电子报价系统等;另一方面, 还要根据《拍卖法》制定具体的拍卖交易原则, 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 帮助交易者改变传统的农产品经营习惯, 根据拍卖要求对农产品进行分级、整理和包装。同时, 还应积极发展仓单交易。如果发生商品所有权的多次转手, 商品实体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多次流动, 就会增加运输、装卸等交易费用。而采用仓单交易方式可使现货交易中的商流与物流分离, 节约商品实体运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目前, 我国的仓单交易仅限于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进行仓单注册和交易的目的是方便和保障期货交割的实施。事实上, 现货交易中也可运用这种形式, 避免农产品集中上市造成的价格下降, 提高农民在现货市场交易中的竞争地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生产规模小, 储备能力差, 谈判地位低, 传统的现货交易方式只能被动接受收获季节的较低价格, 独自承担价格下降的风险, 而采用仓单形式进行农产品现货交易, 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六) 加快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制建设

1. 加快有关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建设。

虽然国家制定了有关我国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但大部分法律法规比较空洞, 不够具体, 在操作执行过程中比较困难。另外, 由于我国制定的有关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是针对全国情况, 但我国各省情况不一样, 中部地区六省的各自情况也不一样, 所以, 各省地方立法机关在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及时制定适合本省情况的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2.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各省相关部门应该严格执行已有的农村商品市场的法律法规, 严厉打击在执法过程中的腐败行为, 对执法不严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惩处, 维护法律的威严, 保护农村商品市场各利益方的利益。

摘要:中部地区是我国的商品粮基地, 也是“三农”问题最为复杂和最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该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是解决该地区“三农”问题重要途径之一, 也是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中部地区当前农村消费品、农产品和农资商品三个市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该地区农村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消费品市场,农产品市场,农资市场,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柳思维, 张贵华.农村市场营销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8.

[2]王兆峰, 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思想文化农村地区企业

一、农村地区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乡镇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居民被当地企业吸纳,随之其身份也转为工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均有所提高,但是随之也带来负面影响:居民闲暇时间更多,可支配收入也相应增加,造成大量居民“无事可做”,娱乐活动相对单一,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比如说,大量居民仅依靠电视节目消磨时间,不仅如此,更有不少居民直接进行赌博等违法行为以此来获得“乐趣”。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不良的社会风气的蔓延,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

1、农村居民思想文化水平较低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农村居民思想文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其科学意识、民主观念、知识水平等诸多方面变化显著。但客观而言,群众的思想文化水平仍较低。一方面,部分群众固守错误观念,仍持大量封建陈腐思想;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中不良思想影响,农村居民普遍存有“拜金主义”、“小团体主义”、“一切向‘钱’看”等错误思想,而传统优秀品质丢失,社会公德、道德底线一降再降。此外,西方部分错误思想对农村居民产生极为严重的误导作用。此类思想对于本身文化素质就不高的农民而言,难以用理性的思维进行分辨,导致一些农民被误导,他们没有把这些思想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进行斟酌,被一味的蒙蔽,这对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很大。

2、思想文化建设的难度增大

大量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而且现在新生代的“农民工”年龄也大幅度提前,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最新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工作的平均年限接近6年(5.96年),可以粗略推断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年龄在20岁左右,这与传统农民工初次务工的平均年龄26岁(引自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有大幅度的提前。此现状和择业观无疑一方面使得农村地区居民受教育的水平难以有实质性的提高,这就导致农村地区居民知识文化基础薄弱,居民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另一方面,其作为流动人口涌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在此期间对其思想文化教育工作很难开展,因而形成了一个相对真空的时间段。而在其返乡之后,往往不愿再从事传统农业工作,其多进入到当地企业中从事生产,同时与在传统上承担宣传重任的村党组织村委会的联系密切程度大为下降,不利于党组织对此类人群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工作,这是新时期下的思想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

3、形式与主体单一

农村地区思想文化建设,总体还是停留于传统方式与手段,如说广播站、宣传栏、纸质图书阅览室等,在此过程中间资金投入不少,但是居民对此类形式活动参与积极性较低。一方面组织者表现的很积极,但另一方面群众参与意愿不强,往往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大量文化活动场所“无人问津”,形同虚设,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文化资源利用率过低。

农村地区思想文化建设长期仅依靠地方党政宣传部门及基层党组织,而缺乏多元的社会力量参与,对企业的思想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远未充分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

二、企业在农村地区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条件与优势

1、企业的影响作用渐为明显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及“城镇工业化”的步伐加快,我国许多乡镇出现了产值高、效益好、实力雄厚的企业,随之“工业乡镇”也渐为增多,在这些地区企业地位渐为重要,影响力逐渐提高,甚至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的来说,在农村地区的企业对当地居民来说具有极大影响力与号召力,其一直扮演地方经济支柱的角色,在当地的企业中务工人口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许多企业是当地居民生活的经济依靠,现在企业也应把这样的影响力扩及到思想文化领域,乡镇党政宣传部门应充分的利用企业与乡镇居民此密切的联系,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增强思想宣传的效果。

2、思想宣传资源利用率较高

在思想建设的资金投入方面,政府与企业共同作为出资主体,政府带动企业的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合理利用企业已有相关资源,可以将企业中部分旧的场所设施改造升级,将“图书阅览室”、“远程教育”场所与有关硬件设备安置在企业之中,节约相关投资成本。由于工人经常性的到企业中从事劳动生产,其所面向的群体集中,人员数量较大,因而群众参与方便,文化设施和场所的利用率就会自然随之提高,有利于改变过去资源分布不均,使用不便,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3、易提升群众的参与度

企业对于其员工而言具有极大的引导作用,与政府相比,其可较易将员工带入相关的活动中来,充分的发挥企业的“行政上的影响力”,提高其参与度。其可利用多种的方式调动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企业可将员工的参与度与其薪金收入挂钩,或者是给予其他多种形式的奖励的政策等。就根本而言,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关系,将企业对员工的经济上的影响作用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必将收到较好的效果,提升群众的参与度。

三、如何发挥农村地区企业在思想文化建设的作用

1、地方党委政府先行转变观念

政府不能仅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思想文化建设,不应被动依靠少数企业家主动捐赠,消极依靠上级财政拨付,来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应积极主动与当地企业寻求合作,政府应对于积极参与的企业给予相应的优惠与扶持政策,采用其他多种优惠措施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相关的建设中,以实现党政主体与企业之间在思想文化建设的新层面的合作,将企业也转变成为思想文化建设的有效推动力量,协同共进,实现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全面胜利。

2、合理分配投入比例

在投入方面,政府财政与企业资金按照合理的比例投入,原则上政府应主动承担较大比重。以平等互利为原则,以自愿为前提,在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部分基础好,实力强,社会影响大,有意愿的企业积极的在其企业内建设图书阅览室、上网设备等硬件。但是在建设中必须考虑到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不同企业建设标准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的企业。在企业规模较大、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则可以适当加大建设的力度,而在较小的企业中则就是以该企业的实际的需求为标准。不可为了建设所谓的“面子工程”而造成文化资源浪费。

3、思想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在建设中间,毫不动摇的坚持对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注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的建设,引导大家学习法律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以实现“乡风文明”。对群众的思想教育是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企业中的思想文化建设中不但不能放弃,而是应更为重视,充分的利用此平台,努力实现政治文明。与此同时,又必须考虑企业内思想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在建设中也应充分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与需要,合理购置文化资源,配置与其企业生产有关的专业的书籍,音像资料等文化资源。有意识的培养员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员工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注重企业自身文化的形成,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以企业文化,企业的优秀的价值观来推动居民思想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中间充分的考虑到参与企业的利益与发展需要,考虑到其合理的夙愿,实现平等,互利的合作。

4、丰富宣传的方式与手段

在思想文化建设,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仅沿用传统的宣传手段,寻求创新,寻求突破,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手段方式进行相关工作,在企业中间的思想文化活动应该体现其应有的灵活性,以新颖的方式来吸引大家参与进来。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创新内容,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坚持“三贴近”原则,搞好形势政策教育,让农民知晓国家政策,做到明理、舒心、顺气。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文体活动,比如说:以讴歌我党为主题的“红歌比赛”,放映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影片,在“五一”、“十一”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之间。在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中积极扩大文化影响力,在场所资源的使用不仅局限于企业员工,可以适当的扩大范围,可以将职工的家属也纳入其中,甚至是普通的群众,在活动中间,以“家庭”为单位吸引大家参与进来,扩大社会影响和辐射面。

5、发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企业中的文化场所设施的维护,资源的更新,在相关的活动中间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充当地方党委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协调者的角色,党员应发挥其先进性,发挥带头作用,积极的参与到思想文化建设中间,为地方的思想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宇.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52.

[2]李乐爱,肖秋平.把握住农民思想脉搏——对当前农民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农村工作通讯,2010,5:37.□

4.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四

在我还未从聚会事件的震惊中回神,同村远房的大娘又托父亲帮忙处理她年仅二十岁的儿子未婚生子的事情。这次我的反应就不止是惊讶,还有更多的疑惑不解。对于这种未经任何法律程序便以夫妻的名义生活在一起,并生育儿女的现象,在农村究竟普遍到何种程度,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与远在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东街的刘敦萍同学,就农村中未正式办理结婚手续便以夫妻名义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展开了联合调查。

在搜阅了相关资料后得出,这种普遍存在于农村地区的、没有配偶的青年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关系同居、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在法律上成为事实婚姻。

一、事实婚姻的存在状况

为了弄清楚事实婚姻在农村中占新婚人数的比例,同时又考虑到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及农村大众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度,我们对于此项问题分别以同熟知村里事务的长辈闲谈、向村妇联主任咨询及对户籍办、计生办相关工作人员采访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在XXXX—XXX年间,XX省XX县XX乡XX村公开举行婚礼的青年男女为XX对,但仅有六对男女于婚前到相关部门办领了相关手续。约占受调查人数的XX%。其余XX对中,有XX对青年男女在婚礼举行后XX—XX个月后补办了结婚手续。剩余XX对,自婚礼结束至今未补办任何相关手续,约占受调查总人数的XX%。

而XX省XX县XX镇XXXX—XXXX年间公开举行婚礼的XX对夫妇中,仅有两对未办理结婚手续,仅占受调查总人数的XX%左右。

对于两地事实婚姻所占比例的差距,我们又进行了相关调查。调查发现,两地对于这种未办理任何手续即以公开、持续状态生活在一起,甚至生育儿女的青年男女事例的监管与处罚办法的差距,导致了这种差异的产生。具体的监管与处罚办法,并未在计生办等相关部门得到确切答复,仅从村里受处罚的实例中总结得出:XX省XX县XX镇XX街若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儿育女,一旦被计生办查出,则会对其进行高额罚款,金额至少是XXXX元人民币;相应的XX省XX县XX乡XX村的此种情况的罚款仅在XXXX元左右。

二、事实婚姻的存在形式

总结了69对受调查人选中的事实婚姻存在状况,得出事实婚姻存在的两种形式:

(一)符合结婚条件的两性结合的事实婚姻。即男女双方均符合结婚条件,虽未办理结婚登记,但长期共同生活,或生育子女,所形成的一种现实的、稳定的婚姻家庭关系。基于这种原因存在的事实婚姻关系,大多数会在子女出生前,为解决子女的户口问题而去相关部门补办结婚手续。因而,这种婚姻关系具有存在时间短、社会影响小的特点。

(二)不符合结婚条件的两性结合的事实婚姻。即男女双方或一方因未到法定结婚年龄等原因,在举行婚礼前无法从相关部门领取合法证件,是事实婚姻的最主要存在方式。基于这种原因产生的事实婚姻关系,具有存在时间长、社会影响大的特点。

三、事实婚姻的存在原因

经过调查,事实婚姻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原因有三:

(一)农村地区落后的婚姻观念。在受调查的两地农村,很多初中毕业后无法继续深造的青年男女,在其十八九岁时父母即为其张罗相亲,只要门当户对、双方当事人没有太大的意见,就会在双方家长的主持下进行订婚。订婚后一到两年的时间,就会举行婚礼,以此作为结婚的公开及必备的要件。基于这种原因结合的青年男女,大多因未到法定结婚年龄而无法从相关部门获得法律婚姻的有关批准,不得以而维持这种不登记“结婚”的关系。

(二)淡薄的法律意识。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人们受传统的婚姻形式的影响,及相关法律知识的缺失,认为公开举行婚礼即是婚姻关系成立的必备且唯一的条件,从而忽略法律对于婚姻关系的约束及保护的重要性。也有青年男女外出务工是相识、相知、相恋、进而生活在一起,回到家乡举办一个形式上的婚礼后又双双外出务工,因暂时不要孩子,这种缺少法律保护的婚姻关系便长久而持续的存在。

(三)相关部门的执法不严。在分析了相关部门的咨询结果后,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比较后得出,对于这种结婚不登记的现象并无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管,仅在未登记“结婚”的双方生育子女的情况下,计生办的相关人员会依照计划生育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同时勒令其补办结婚登记。这种监管机制造成了很多没有合法手续的夫妇隐瞒新生儿出生现象的产生,以至于有些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纪还没有户口,即农村地区所谓的“黑户”。基于此,也助长了不登记“结婚”的气焰。河南省夏邑县王集乡孙庄村的政

策执行力度相对轻些,山东省临沭县白旄镇由于相关部门的政策执行的相对严格些,有一部分的青年先订婚,等到够结婚年龄时再结婚;一小部分不够法定年龄便结婚生子的青年便承受着各方面的风险。

四、事实婚姻产生的影响

这种缺少法律保护的婚姻形式,在普遍存在的同时也潜伏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

(一)事实婚姻缺乏法律的保障和约束,影响法律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如事实婚姻当事人发生离婚、一方死亡、子女抚养等问题时,容易引起纠纷。而且处理这类纠纷和使用法律相对比较困难,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全面及时的保护。河南省夏邑县王集乡孙庄村,就曾出现过未办理结婚登记便公开共同生活的男方将在家务农的女方抛弃的事情,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双方打起了无休止的官司,至今未得到确切的判决,但双方家庭反目成仇却已成定局。

(二)事实婚姻损害了当事人的身心健康,影响了优生优育。未达到法定结婚年龄而结合并生育子女的青年男女,不仅不利于女方的身心健康,同时因户口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也会侵害孩子受教育的权利。

(三)事实婚姻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婚姻登记制度的权威性。这种违反结婚登记法定程序而存在的事实婚姻,使婚姻关系逃避法律的审查和束缚,主张了早婚、包办婚姻等违法行为的产生和蔓延,影响我国婚姻政策的贯彻执行。

五、改善措施

事实婚姻在农村地区的普遍存在,给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为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使这一情况得以改善。

(一)加强法治思想建设,改变农村地区民众的传统婚姻观念。相关部门,尤其使民政局及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应该定期进行普法教育宣传,讲婚前登记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一次避免因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结合后的婚姻关系中又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纠纷,同时有利于优生优育政策的实行。推行普法宣传教育,进一步的改变农村地区落后的婚姻观念,减少早婚、包办婚姻等违法行为的出现,进而维护法律婚姻的权威性。

5.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五

一、农村学前儿童教育现状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等多种经济形态的出现,不但改变了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思维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儿童的教育状况,相比较城镇同龄儿童的学前教育情况而言,当前我县农村学前儿童的教育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家庭指导落后,学前教育意识差

万年县农村28万人口中,初中文化普及率达56%,高中文化普及率达26%,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中夫妻二人文化水平均达不到九年义务教育程度。这种文化水平现状直接影响并制约着他们对下一代的学前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夺了学前儿童接受早期教育的权利,使农村儿童的教育输在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赛程起跑线上。

2、师资力量薄弱,学前教育普及率低

经调研统计,当前我县农村儿童的学龄前教育场所大部分是各种小型托儿所、幼儿班,师资力量较为匮乏,既有师范类毕业生,也有高、初中毕业生,甚至还有30、40岁的农村家庭妇女;教学设备和教学场地有正规的,也有十分简陋的,一个农家小院、十几张小桌、几个塑料玩具、几本小人书就是农村孩子们对童年时光的全部回忆,而卫生、安全设备就更无法达到应有的标准水平,这样的师资教育资源对正在成长发育、迫切渴求感知外界事物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同时对家长而言,也是不能够让孩子放心入托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会关注缺失,学前教育提升速度慢

随着全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逐步贯彻、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关注妇女儿童发展事业,但相对贫困儿童就学、弱势妇女维权等较为热点的话题,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还没有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和关注,从而在农村中无法营造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导致学前教育十几年如一日,进展缓慢。

4、制度建设松散,学前教育缺乏统一标准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主要指3—7岁未达到上学年龄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应该在什么时候进入学前教育、接受何种科目的学前教育以及学前教育应分几个阶段在当前都没有相应的制度规范,也缺乏一定的指导参考,对于生活条件较为坚苦的农村而言,难免使家长产生受不受学前教育都行,接受好的教育和一般的没有差别的想法。

二、形成当前现状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掌握材料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另人堪忧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多因素的,既有个体思想认识上的,也有经济发展环境诱因产生的,就我县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农村经济相对落实,家长不愿支付儿童学前费用

在我县农村,3—7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一般生活在祖孙几代的多人口家庭中,父母和祖父母均有时间和能力照顾、扶养,他们在育儿中考虑更多的是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很少考虑到孩子在幼儿阶段应该接受什么样的启萌教育。在我县农村中,一个孩子每个月的托儿费大约在几十元左右,很多农村家庭不愿将孩子送入到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认为这是一笔可以节省的费用,不想花冤枉钱。

2、农村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学前教育意识不强

通过入户走访统计,认为孩子不必进行学前教育,只要能正确数数,背几首唐诗,等上小学后再正规学习也不晚的农村家庭占60%,认为孩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接受学前教育的占25%,认为孩子必须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只占15%,这个数字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县农村整体对儿童学前教育观念的滞后,反映了各有关部门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做的还不到位,全民儿童学前教育意识还有待加强。

3、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对特殊儿童管理不善

近年来,劳务输出逐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实现致富的重要途径,国家及全县各级政府也提供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农民能够走出贫困、发展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留守儿童、流出儿童、流散儿童”越来越多,这部分孩子一般都由父母托付给亲属、朋友照顾,因此无法进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或者是因为和父母共同生活在异地而很难进入当地的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所以大部分特殊儿童都处在了学前教育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教育、品质性格塑造都是百害无一利的。

4、农村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两性儿童受教育不均衡

在农村接受正规学前教育的儿童中,我们看到男童的数量大约为女童的2倍还多,通过访谈我们也了解到,在农村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确实仍然存在,很多家长在对孩子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上也存在男女选择现象,很少有家长愿意让女童到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就学,因此经常在农村看到小女孩照看着更小的孩子,或是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这种现象不但反映了当前农村在宣传、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上还存在的问题,更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两性儿童乃至两性教育发展的不平衡,降低整个民族素质的发展潜力。

三、针对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第一步,是孩子体验集体生活、树立人生品格的开端,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基础,至关重要。要想改变当前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现状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能搞“一刀切”的方式,密切关注、不断尝试、符合实际才是可行之道,下面浅谈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高尚的心灵是在劳动集体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学前教育不但可以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学习知识,同时也能让他们从小就树立高尚的心灵,在人生的征程中树立正确的目标,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加大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宣传是当前首要工作,只要每个农村家庭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那么这项事业将会大有可为,同时加大宣传也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帮助更多的父母明确积极求学的目的和意义。

2、联系职能部门,关注学前教育发展

妇儿工委、教育、妇联、青年团等相关职能部门应该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发挥职能作用,体现服务特色,充分协调,密切联系,在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工作中找到切合实际的突破口,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

3、拔付专项资金,建立贫困救助机制

当前在我县还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儿童学前教育机制,只有建立健全了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措施和针对贫困家庭的救助机制,才能把儿童学前教育这项工作更好的规范化、系统化、合理化、人性化。同时通过拔付专项资金专款专用,还可以确保整个学前教育机制的建立运行,更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帮助农村的贫困学龄前儿童就学、入托,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4、开展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针对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劳动、职业教育等部门开设幼儿师范教育课堂,聘请专业讲师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方法予以解决,对部分边远地区的幼儿学前教育机构也可以采取专业人员下乡指导,帮助提高幼儿教学水平的措施得以改变,幼儿师资力量的整体提高将会推动该项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提升,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游戏环境。

5、加强审批审核,整合学前教育资源

万年县农村儿童学前教育班还存在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规模达标的不多,建议有关部门今后对于营利性托儿班的营业审批中,明确标准,提高门槛,对不符合的一概不予批准营业,同时加大现有幼儿机构的整合管理,适当撤销、合并,继续加强安全、卫生、教学设备上监督检查,努力做到每一家幼儿园都成为家长放心满意的幼儿之家。

6.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六

为了抓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地区关工委、地区教育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特区关工委、教育局配合妇联等部门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调查。在各县调查的基础上,地区关工委还对部分乡镇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重点调查。通过听取县关工委的综合汇报,与县市特区有关部门领导、部分乡镇党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儿童家庭走访等,对我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我区辖8县1市1特区,共有169个乡镇办事处,2945 个行政村,人口近40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58%。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走出家门外出打工的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了老人或亲戚抚养代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区外出打工的家长有7万多人,留守儿童有5万3千余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9540人,由母亲在家照顾的有16960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23320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3710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过 低,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较低,缺乏硬性约束,将孩子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 少。从各村的调查情况来看,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祖辈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且大多是文盲,不 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还由于年龄差距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2、性格缺陷。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 足够的关心、帮助和指导。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 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个性变得极端化,要么内向、自卑、孤僻,要么任性、放荡,甚至滋惹事非。另外,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不敢管,不会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 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而且随着父母外出时间 越长,性格变化越快,且年龄越小,变化越大。

3、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和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 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的情况,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 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

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 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 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 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 混在一起。

5、价值扭曲。打工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 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的形成,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 过,不求上进。

6、安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 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以思南县邵家桥镇为例,2007年1至9月,共发生留守儿童违法犯罪事件17起,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 53%,其中较严重的打架斗殴事件4起,溺水事件2起,死亡1人,交通事件1起,死亡1人,偷盗事件10起。事例1 :今年7月,一个父母长年在外的学生对奶奶谎称到学校上课而用父母寄来的钱买了一辆旧摩托车开到5公 里外的赵家坝小河游泳被淹死。事例2:今年4月26日,邵家桥镇先锋村先锋组一个由公婆照看的留守在家三岁的 小男孩,与其姐姐在公路上,不幸被一辆大货车后护轮壳 挂倒,拖行近20米后落地死亡。事例3:小学三年级的女 生陈某,因父亲外出打工六年无音讯,母亲两年前出去寻 找至今未归,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平时管教不严,养成小偷小摸的习惯,并且经验丰富,专门伙同其 他同学偷东西,在她的床下查到小食品和各种玩具足足有 100斤重。

(三)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问题的产生,除了留守儿童自身的因素,还有来自家 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 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谈 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大多数由年迈而没有文化的爷爷奶奶照顾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辈有一方在家,由于要操持整 个家庭生活,辅导、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文化和 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

2、学校方面: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 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那些“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 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

3、社会方面:农村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 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 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学校、家庭、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四)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几年来,我区各级党政、有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经济上给以扶持、生活上给以照顾、情感上给以关爱、学习上给以帮助、思想上给 以沟通,开展了多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活动,留守儿童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作为落实《未成年人

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贯彻十七大精神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些党政领导多次深入基层调研留守儿童工作情况,安排部署留守儿童工作。如印江县罗场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下发了“关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意见”。对留守儿童家长、委托监护人和所在学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积极探索教育管理办法。各级关工委积极主动配合,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和助手。2007年地区关工委、地区教育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社会调查的通知”,要求各县、市、特区关工委、教育局配合妇联等部门认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工作。地区关工委还先后到印江县罗场乡、石阡县的中坝、本庄等乡镇调研。各县、市、特区都开展了调研活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当地党委、政府制定决策、措施提供了详实的依据。二是教育系统真抓实干,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机制。教育部门制发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帮扶工作的文件,规范了教育管理帮助工作的措施和办法。教育局与学校、学 校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签订了责任书。各校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建立了教师结对联系帮教制度,做到了“三个一”,即:每学期家访一次,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有一本留守儿童工 作情况记录。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心理情况,适时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生日聚会、节日文艺展示、道德法制讲座、家长学校等,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增进留守儿童的友情,激发留守儿童的热情,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通过开展“亲情电话” “亲情书信”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情况,感受父母爱的温馨,也唤起父母对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各校充分发挥关工委和“五老”队 伍的作用,实行“代理家长制”,通过“结对子”的办法进行帮扶,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人间的真情。有的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爱心基金,除学校投入资金外,广大教师积极捐助,学生自发献爱心,社会人士积极参与,解决了部分特困留守学生的生活困难,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区很少有留守儿童因家庭困难而辍学。

三是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关工委、团委、妇联、农办、公安等部门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结对帮扶、联谊慰问、社会环境综合治理、网吧整治等,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宽松、和谐、健康、安全的环 境。各单位、各乡镇、村委会、社会广泛参与,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结对进行教育管理,并对特困留守儿童给予资助。目前,各相关单位各司其职,部门间密切配合,社会人士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留守儿童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四是初步探索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模式。如 创建了以罗场中学和罗场小学为代表的“罗中模式”和“罗小模式”。罗中模式就是与学校附近的王德芬女士联合创建“留守学生之家”。按照“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尊、健康自强”的“四自”教育宗旨,采取社会帮扶、学校负责、政府监管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由王德芬提供“留守学生之家”场所,并担当“家长”,配备管理人员,收取适当生活费,负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日常管理工作。学校成立留守学生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管理。并与教师签定责任状,实行“两包三保”责任制,即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师包学生,保留守学生不辍学、保留守学生在班上学习不掉队、保留守学生在校不严重违规违纪。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留守学生之家”的教育和管理进行检查和指导。罗场中学还开办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帮助其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对家长提出了“五个一”的要求,即要求外出务工家长每周一个电话,每月一封信,每月和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学期与科任教师联系一次,每学年至少回家一次。并注重留守学生的教育,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改正一个缺点,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满意答卷,为学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学生。还注重培养留守学生的健康心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坚持正面引导,辅以严格要求。罗小模式就是针对留守学生年龄小,身心还不健全的特点,采取留守学生亲戚连亲戚、朋友连朋友的形式留一名亲戚或朋友在家作监护人,一年一换,轮流担任代理家长。思南县林家寨小学创建了“学校+老年协会+留守儿童”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一个“留守学生之

家”,学校教师和村老年协会成员与1至5名留守儿童结对子,与他们谈心、交心,了解其想法和心理动向,帮助他们实现自已的良好愿望,让他们感受“家”的温暖和学校的快乐。

二、对策和建议

关爱留守儿童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关系社会的安定和团 结,关系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需要各相 关部门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 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努力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 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1、强化政府统筹,构建组织管理网络。政府及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留守 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首先,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 题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牵头单位,建立由宣传部、精神文明 办、农办、公安、教育、司法、民政、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多部门组成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并形成制度,一年召开1-2次会议,汇报和研究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o2、加强部门合作,构建职能保护网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 成员单位要加强联系,共同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 大宣传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 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逐步建设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公安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妇联、共青团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理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3、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社会呵护网络。全区各乡镇、村(居)委会 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 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 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 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 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完善学校教育,构建学校监管网络。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学生的制 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对留守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情况。学校的心理老师要对留守儿童及时进行疏导教育,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教育缺失。要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重视办好农村家长学校,定期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代养人联系沟通,交换意见,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监管网络。

5、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 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 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 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7.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七

徐州的传统牛奶企业中最具代表性的是“LJ乳业”。经过多年的打拼, LJ鲜奶逐渐占据了徐州大部分鲜奶市场。但是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断改变, 追求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 对鲜奶的价格、品质、口感要求越来越高。“LJ乳业”推出新品的周期过长, 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 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 消费者早已适应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关注微信平台推送信息等新的生活与消费方式。然而“LJ乳业”在传统的订奶道路上走得太久, 转型太慢。LJ官网展示的重点还只是企业文化等方面;LJ的微信平台也还在开发测试当中;客户支付方式依旧延续传统的订奶员上门收取奶费。

“LJ乳业”营销方式的滞后, 极大的影响了其在徐州鲜奶市场的主导地位, 信息反馈不及时, 错过了许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会, 再加上近年来以“维维乳业”为代表的本地行业竞争者突起, 卫岗、光明等外来乳业的竞争, 以及小而专的社区鲜奶吧大规模出现等诸多元素的冲击, 造成“LJ乳业”原有顾客大量流失。为此, 课题组于2014年下半年对徐州地区进行了科学的抽样调查来了解消费者对“LJ乳业”和“LJ牛奶”的真实想法, 发现企业不足之处, 为“LJ乳业”的管理提出决策依据, 帮助企业快速发展。

二、调研报告分析

课题组分别在徐州市泉山区, 云龙区, 鼓楼区和铜山新区四个样本地区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主要是一些居民小区和公共场所 (如公园、广场等)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全面性, 课题组在调查时注重寻找多层次,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 共发放问卷500多份, 有效问卷达420份, 有效问卷率80%以上。

如图1所示, 调查对象中中18岁以下年轻人相对较少, 仅占3.75%, 因为这个阶段对购买牛奶方面缺乏决定性, 调查结果仅供对比参考。另外三个年龄段中19~30岁占调查人群31.25%, 这个年龄段的人对牛奶的购买有一定的需求, 主要是给儿童饮用、送礼或者自己饮用;31~50岁占调查人数比26.5%, 这一年龄层的子女大都在读书, 而且父母都年迈, 对牛奶的需求最大。51岁以上的人群占此次调研的38.5%, 他们大都是退休的老人, 衣食无忧, 大部分都有饮奶的习惯, 但对价格比较敏感。

调查结果显示 (见图2) , 只有2.5%的调查对象不买牛奶, 97.5%的人群是购买牛奶的, 而其中68%的受调人群是通过订奶员来订购牛奶, 可见在徐州本地, 大部分居民还是比较喜欢鲜奶的, 这也与LJ等公司的基层订奶员也是宣传员的模式息息相关。调查中24.5%的人群会在超市购买, 因为超市的质量有保证以及经常有促销优惠。调查显示, 只有5%的消费者在网上购买, 可见网络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这将是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如图3所示, 56.25%的居民是通过订奶员推荐来了解LJ牛奶的, 15.75%是根据报纸电视, 另有8.75%和13%的分别是通过朋友推荐和其他途径了解LJ, 而仅仅只有6.25%的用户没有听说过LJ品牌。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 订奶员对于品牌的推广具有巨大作用, 朋友推荐这一点占得比例比较少, 说明LJ对于赢得用户青睐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从图4可以看出, 订奶员在“33订购LJ牛奶的方式”中占了很大比例, 约79.75%, 凸显出传统订奶方式仍占据主导地位。另外, 通过宣传站点订奶以及没订过的居民均占8%, 只有2.25%和2%的用户分别通过网上和电话订奶, 显示出LJ乳业线上订奶方式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支付方式来看 (见图5) , 有30.5%的人对采用支付宝的方式感兴趣, 20.3%的人选择采用其他的支付方式, 只有4.5%的人选择使用网上银行。究其原因, 大部分人认为网上银行的支付方式操作较复杂, 多倾向于操作较简单的方式。38%的受访者直接表示不感兴趣, 因为他们采用的是通过订奶员来订购牛奶, 尤其是超过50岁以上的人。总体来说, 62%的人可以接受网上订奶的支付方式,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LJ乳业”的转型, 也为其开拓网络营销模式奠定了基础。

从图6可以看出, 只有31%的人知道复原乳, 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复原乳不是牛奶, 只是奶粉4冲兑出的乳液, 其营养成分不高但价格却不低。所以我们在选择奶制品时, 不能只注意到口感问题, 而要综合考虑牛奶的价值。

调查表明 (见图7) , 喜欢瓶装酸奶的消费者占比最多, 约34%, 杯装酸奶次之, 占25.57%, 纯牛奶和纸盒奶不相上下, 分别占20.06%和20.37%。袋装果味酸奶占比最少, 约5.8%。总体看来, 消费者对所订牛奶的偏好相对均匀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就酸奶而言, 消费者更偏向瓶装, 认为瓶装相比袋装更安全环保, 果味酸奶的受众远少于原味酸奶, 一般是儿童及青少年在饮用。从以上研究可以分析出, 酸奶比鲜奶更有市场。

在消费者“对LJ产品不满意的方面”调查中 (见图8) , 居于榜首的价格占26%, 其他依次是包装19%, 口感18%, 服务6%, 牛奶种类5%, 以及26%的其他因素。可见, 消费者对价格最为敏感, 企业的定价与消费者的心理价格存在一定的偏差。近几年来, 由于各种成本上升, LJ牛奶的价格一路上涨。如何保证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双赢, 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是企业面临的一大挑战。与此同时, 牛奶的“外在形象”也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在牛奶的口感、服务和牛奶种类三方面, 消费者表示LJ牛奶还有待提高。

三、对策建议

研究显示, 现阶段在销售方面, 线下订奶在订奶方式中占主导地位。“LJ乳业”应该坚持通过订奶员去推广产品, 同时组织订奶队伍到居民区去宣传品牌价值、普及牛奶知识。与此同时, 由于线上订奶方式前景广阔, “LJ乳业”可以通过完善网上订奶支付方式, 让用户拥有更为方便、快捷、高效的订奶体验, 免去送奶员收取费用的麻烦, 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进行推广, 同时其自身也应升级支付平台、优化支付体验, 给消费者带来方便。此外,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订奶, 若想留住老客户, 吸引新客户, 一个合理的定价都显得尤为重要。

在生产方面, “LJ乳业”应以酸奶为主, 鲜奶辅之, 设计人性化的包装, 加大对产品质量的投入, 在提高口感的同时生产多样化的产品, 以满足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求、提高品牌竞争力。

综上所述, “LJ乳业”在徐州市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果“LJ乳业”可以抓住时机, 利用新的科技、新的平台, 积极调整营销战略, 就可以迅速占领市场、成为市场上的领导者。

参考文献

[1]鲍萍.江苏省徐州地区奶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2]付道田, 陈力.产加销一体化、目标内区域为王的徐州绿健乳业[J].中国奶牛, 2009, (S1) :84-85.

[3]陈永亮, 鲍萍, 王峰.徐州市奶业现状分析和发展建议[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 (5) :78-80.

[4]谭龙江.我国中小企业B2B在线支付采纳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5]侯军伟.中国乳业市场拐点到来 (二) ——2014年中国乳业市场趋势与方向预测[J].中国乳业, 2014, (1) :16-20.

[6]章诗琦.电子支付网站用户帮助平台的用户体验研究与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 2013.

[7]张永年, 贾文军, 樊畠利, 等.如何开展调查研究工作[J].发展, 2010, (1) :5-7.

[8]耿慧兰.鲜奶吧——市民喝上鲜奶的一条有效途径[J].中国奶牛, 2012, (12) :52-54.

[9]张志民, 侯世忠.鲜奶吧发展的背景、作用与建议[J].中国乳业, 2013, (3) :12-14.

8.大兴安岭地区农村文化市场调研报告 篇八

一、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各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日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及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内地,特别是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明显。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总体上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速度依然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甚至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当前,只有加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 才能最大限度地把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 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没有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就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进一步加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

(一)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需要不断挖掘、传承、弘扬、创新,其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然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大部分地处边远山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民族地区财力困难,加之投入政策的倾斜,致使有限的文化经费投入大部分流入城市,造成农村文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得不到改善,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农民群众方面,由于收入低,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文化事业发展中。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

(二)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

地方政府肩负着引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责,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将工作重点仅放在经济建设上,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地方政府没有用心去打造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对于进行文化建设及开展文化活动的相关经费也没有给予必要的保障。农村群众积极向上的健康文化需求,缺乏正确有效的引导,农民群众文化活动仅限于唱唱歌,跳跳舞,扭扭秧歌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从而导致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三)农民群众思想意识落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村群众接受教育少、文化程度低,迷信思想还普遍存在,民间的文化交流往往只有通过婚嫁、祭祀、宗教、丧事等方式进行,科学文明的文化活动少,农民群众意识不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建设农村文化的热情不高。以此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引入,影响着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促使农村面貌逐渐发生变化,要在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保护好农村民间文化生态,实现继续吸收先进文化与传承特色民族文化的和谐并进,短期内难以实现,需要一个过渡过程。

三、完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目前,我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深入发展,“十二五规划”也体现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中,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将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要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将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因地制宜地统筹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分阶段扎扎实实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投入,广泛建设集政策宣传、文化教育、文体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囊括各门类知识的农家书屋、老少皆宜的文体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丰富开展各项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所具有的开展文体活动、宣传时政、普及科技、传播知识等多种功能和作用,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思想素质。

(二)加强地方政府对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

1、严格村级文化建设考核标准

提供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政府职能中重要的一部分,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关系,要像完成经济建设任务一样,确保完成文化建设任务。把农村文化工作同地方政府主要领导的职务升降,乡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而保障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

2、抓好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进行思想素质以及业务能力培训,实现人才配备的专业化、专职化,打造一批能够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倡导城市的文艺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进一步充实农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以此同时,还要做好农村文艺骨干的传、帮、带,培养和激励农民群众自己的“乡土艺术家”文化队伍。

(三)增强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低,思想陈旧,缺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也缺乏建设农村文化的热情。要增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必须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抓好农村义务教育,深入开展农村扫盲工作,重点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扫盲,不断提高农民群众受教育文化程度,提高农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并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家乡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紧迫性。

(四)普及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根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利用农闲、民族节日和集市,经常性地组织和引导群众开展农民文艺汇演、文明生态村文化展演、民间艺术展、家庭文化展、棋类比赛等文化活动;并结合“文化下乡”活动,通过举办培训、发放资料、组织演出等形式,为农民送去喜欢的文艺节目,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养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五)发扬农村民族传统特色文化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必须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充分认识到农民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特有的深厚感情,积极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增强民族民间文化的吸引力,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得到良好的结合,满足农民群众内在的文化需求;并珍惜和保护农村民族传统文化,在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传承与创新相融合,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养,建设和谐、文明的农村文化风。

参考文献:

[1]苏文宁.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宁夏党校学报,2008(9).

[2]陈乐齐.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3]孙东宁,邹静.浅析政府文化职能中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2011(04).

[4]谭振义.新时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07(27).

上一篇:大学生西部计划是什么下一篇:班主任总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