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精选8篇)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一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素质教育,但我们教师应该清醒得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而学习成绩更是不能丢的。而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要提高学习成绩,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是最重要的。我想从三个方面: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教学的各个环节,来谈谈应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认为首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让学生自主得参与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能够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这样的学习,一定是具有实效性的。
其次,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会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想,这是老师最需要动脑筋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都应该有良好的师德,具备较高的人格魅力,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这样的老师,学生才会喜欢,而喜欢你,就会对你的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同时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有很好的文化底蕴,让学生能感受得到你深厚的文学素养,从而使学生在对老师的敬佩中而想着去仿效,这样就会产生一种学习的动力。再次,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语言应该是幽默生动的,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语言的魅力,从而喜欢听老师的课,引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第三,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应该设置好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让课堂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得参与学习,我想如果能做到这点,就一定会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课堂上课件的运用,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假期学习过程中,我们语文老师听了几节课,从听的几节课看,每个老师都很成功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将课件与授课内容紧密得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印象最深的是《紫藤萝瀑布》这课的教学,我觉得课件真是必不可少。我也没有看过紫藤萝开花的情景,所以当我看到那些流光溢彩的画面时,感觉很震撼。我想,如果没有那些美丽的画面,学生是无法理解课文中所描写的那些美丽的景色的,如果只是依靠文字让学生自己想象,一定是无法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美景的,当然也就无法很好得感受到文章中所诠释的生命的意义。再例如教师在教授《苏州园林》的时候,我觉得课件用得也是很有必要。我们的学生几乎没有到过苏州园林的,虽然作者叶圣陶对苏州园林说明得很清楚,但是那些景点不是从文字上就可以理解的,所以那些苏州园林的美景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得体会到“站在每个点上,看到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即使一些展示文字的图片,也可以很清楚得让学生了解需要探究的问题,所以感觉语文课堂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二、就是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扣住教材的重点来展开教学。课堂上重点的设置,以及围绕重点设置的问题,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还以《苏州园林》为例,马丽亚老师以两个问题,(1、读课文,说一说自己对苏州园林有哪些了解?
2、为什么苏州园林能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就让学生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品味文章中语言的美。而史传杰老师,也将授课的重点放在体会文章的“结构美,画意美,语言美”上。再想想我自己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只是简单得让学生了解了一下课文,然后就把重点放在了说明文知识的教学中,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而把其他的都忽略了,通过学习,我知道,以后在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全面深入的了解教材,确定好课文的重点,设置好相关得问题,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学习知识,而且还能得到情感的体验,让自己的语文课也变得生动起来。
三、对于名著的教学,我也有很多感触。听了两节“探究《水浒传》情节”的课,给我最大震动的,是学生们都能全面的阅读《水浒传》这部那么长的小说。想想我在名著的实际教学中,也就是给学生抓抓重点,准备一些自认为考试可以考到的问题,而学生缺乏必要的和系统的阅读。想想还是有应试教育思想在作怪。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在名著教学中的失败原因。第一就是总是感觉学生的时间不够用,感觉课本那么多文章,而小说又那么长,所以对学生并没有做阅读的要求。而很多时候,大部分学生也并不喜欢名著阅读,他们也许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了电视,留给了网络游戏。
所以通过学习,我知道以后教学的改进方法了。首先老师要重视起来。我国名著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让学生能够继承下来,所以我们老师应该做好指导学生阅读的工作。
四、对于语文课中的综合性学习,我也学到了很多好的方法。首先是要做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能只看课内,还应该从课外找资源.图书、报刊,影视、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结合本地实际,自主开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丰富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
有了活动主题,接下来就是要教给学生活动方法.在综合性学习中,务必要由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注重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发掘、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此外,作为语文老师,还应该教给学生如何积累。历代语文教育家,教学老前辈都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唐代大诗人杜甫用诗句形象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郭宗明先生认为学习语文的规律是“早起步,死记硬背”,吴忠豪先生认为是“读和背”,朱作仁教授说是“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说法不一,但都同样地突出了积累的重要。
想想我们的学生,一提到写作的时候,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憋到最后,往往就胡乱编写一篇,或者艰难的进行着凑字工程。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这种现象的,正说明我们学生在积累上的欠缺,所以积累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老师应该用切实的方法,让学生会积累,让学生在积累中,不断丰富语言和相关知识,形成语感和提高读写技能的过程,当学生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想,那时候的写作,一定是可以一挥而就了。
以上我从学习方法,学习兴趣,教学的各个环节,谈了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的这些反思,一定会让我在新的学期里,更好得去工作。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也会是有实效性的。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二
许多人认为课堂效率就是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预设的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设定的目标全部达到, 课堂教学效率就是高的, 反之就是低的;同样的教学目标, 有人花四十五分钟完成, 有人仅花二十五分钟就完成, 那么后者的课堂效率就是高的, 反之, 则是低的。但我认为这些对课堂效率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真正高效率的课堂应该是:
一、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首先, 作为主体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益于这堂课, 不管这种受益的程度如何;其次, 学生的收获不但包括知识技能方面, 更重要的是包括学习方法、情感体验、正确世界观等;最后, 一堂高效率的好课应该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而不在于一堂课花了多少时间, 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也就是说一堂课的效率立竿见影固然重要, 但更要考虑课堂教学的长远性。这里的长远性主要是指学生能运用本堂课的学习方法再去探究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 而并非一个简单的知识的运用问题。有部分教师对高效率课堂的理解不全面, 他们一味追求当堂结果, 而忽略了这里的长远性问题。例如, 必修一中“酶的催化效率”实验, 不但要求掌握过氧化氢酶和二氧化锰催化效率的差别, 还要学会实验设计的方法, 学习实验设计的原则, 要能灵活运用到各类实验设计中去。
二、积极地交流
交流是课堂的生命线!而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是很重要的, 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 还需要流畅地引导和整理。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交流其实就是对整体的交流.学生应该参与状态良好, 积极性高, 主动性强, 参与率高, 而且参与方式多样化。而教师的提问要有价值, 能满足学生认知前提, 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找准问题切入点, 创设出一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使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学习过程。与此同时, 教师要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提出不同的问题, 做到“不惟书”、“不惟师”, 敢于提问, 敢于质疑。实践证明, 营造出“民主、平等、尊重、理解、关注、赏识”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心愉快、思想活跃, 课堂教学自然是高效率的。一堂课的好坏, 一堂课的效率高低, 还是要看学生的对本堂课的感兴趣程度。因此在这里学生兴趣对一堂课成功与否, 效率的高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在理解兴趣的时候我认为对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对象范围应当扩大。我们书本上提到糖尿病, 这是生活中听到过的一种病, 病症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 学生一听就有兴趣, 同时也有问题: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呢?怎样治糖尿病呢?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病因, 胰岛素的作用等等, 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行交流讨论, 最后由教师概括描述, 加深学生记忆。
三、快乐地生活
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的生活, 这是来自前苏联的教育家的一个重要观点。生活就是教育, 教育也就是生活!在生活中, 我们要采取什么态度, 在课堂上我们就要采取什么态度, 没有必要掩饰什么, 而没有必要强加什么, 一切自然才是最高的追求。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在轻松的时候, 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 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 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 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 创设和谐民主快乐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 不再板着脸上课, 该和学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开个玩笑, 逗学生笑一笑, 有时学生在课上捣乱, 不要生气发火, 而是开个玩笑, 或者冷处理一下。例如, 在讲解题目时有关与大头娃娃的问题, 有学生就对着头大的学生笑, 我就会解释:“大头娃娃是营养不足引起的, 特别是脑部, 导致组织液增加而导致大头, 一般存在智力障碍, 因为婴儿期营养供应不足。我想各位既然坐在这里了, 总不会脑子有问题。”学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在笑声中学生忘记疲惫, 收获知识与快乐。
不管采用什么方法, 都应立足于“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实施寓教于乐, 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 掌握知识和学法。教学实践证明, 上课时如果心情轻松, 学生的表情自然, 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好, 课堂效率也势必有所提高。其实这点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深有体会。激情、幽默、轻松的语言交替使用, 活跃了课堂气氛, 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 时刻吸引学生的眼球。平淡、无奇的语言描述, 学生不打瞌睡才怪。用一些幽默前卫的语言特别是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加以表述这无形之中更会吸引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短时而高效
高效课堂之所以称为高效, 就在于它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我认为, 要做到“短时高效”应坚持几个原则:一是“三不讲”原则, 即“学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二是“三个必讲”原则, 即“核心问题必讲, 思路方法必讲、疑难问题必讲”。三是“三个到位”原则, 即“讲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只要我们能真正把握好这几条原则, 确保做到位, 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真正实现“短时高效”。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三
关键词:提高;教学效益;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0-0038
一、教师方面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法杖起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且传授主要是在课堂中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注意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好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
特别是数学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精选例题,因为数学的题目浩如烟海,对问题的引入,讲解又千差万别,为了更好地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注意:
1. 认真备好课,备课就像战争中的战前动员,战前准备,上好一节课,课前备课起着很大的作用,而备好课又要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1)钻研教材,包括研究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有关参考书,这是基础。教师根据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了解数学课程的教学整体和基本内容,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处理教材,要粗备全书,细备单元,精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2)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为了使自己的教学切合实际的情况,有的放矢,备课时必须进行了解学生的工作。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感到的困难,可能提出的问题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考虑到自己的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只有全面照顾,区别对待,学生各有所得。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性越高,主动性越强,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考虑教法。考虑教法包括组织材料,确定教学步骤和方法。从教学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还要考虑确定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2. 精心上好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起支配的决定作用。上课是最基本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教的被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基本的表现。教学计划,任务,教学内容等最终都具体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上。因此,教师应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好每一节课必须目的明确,衡量一节课的好坏的重要标准就要看教学目的定的是否恰当,教学目的的实现的程度怎样。
内容正确。就是保证知识的科学性,思想性和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学内容不能含糊,要准确,证明的过程必须有理有据,引用的例题必须准确无误,并且具有典型性,科学性,表达的语言必须正确无误,简洁明了。
方法恰当。就是教学方法选择恰当,运用恰当。数学这门学科有概念的讲解,几何证明,数学知识的运用等。这样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选择相适宜的教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性高。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应处在积极状态,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习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这样师生积极性高,配合协调,课堂气氛良好。课堂气氛做到活泼,和谐,紧张,愉快,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3. 细心做好辅导。课外辅导室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这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但不是上课的继续和上课的简单重复。特别是数学的辅导,尤其重要,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解决学生课堂的疑问;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扩大其知识领域;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的教育。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既是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自身的过程。而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掌握程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知识作基础,另一方面,在上课时必须对新课感兴趣。积极性高,有想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倾向,三在课后进行必要的复习和巩固。这样才能真正地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并能正确运用。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要求:
1. 课前认真预习。学生要上好每一节课,则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上课前认真预习课本,做好课后练习。如果不预习,学生上课听讲的思维会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而课堂4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高度集中,这样会得不到良好教学效果;而预习后,学生对某些问题不懂不了解,上课则会认真地去听这些问题,其他课前自学能够解决的,则可以让思维有一个暂时休息的时间,这样既能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上课认真听课。学生主要知识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而课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在这两者中间学生占有主题地位。在上课时学生应该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抓住教师上课的重点内容,特别是课前预习不懂的地方更应该注意。而且上课时应该积极地去思考,特别是数学,教师在讲解习题时,让学生练习时,学生应该尝试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去积极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并且认真做好听课笔记,有益于课后的复习。
3. 课后认真复习。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学习的知识有部分会遗忘,而且遗忘的进度是“先快后慢”。这样,课后能够及时对课堂所学的知识加以记忆,增加保持的效果,有益于知识的获取,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课后能认真整理笔记,对教师课堂所讲解的知识进行回忆,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量不能够太大),做一些典型的题目,加强对知识的应用,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时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4.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四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因此,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总之,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为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浅见。
1、课前教师要作充分的备课准备
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前提在于备课。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落实一个“小”字。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要从小着手,解决几个小的问题就可以了。二是会抓一个“巧”字。要选好切入点,抓住要害,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三是很抓一个“精”字。内容要精练,要顾及到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2、课堂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却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如教学《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在总结课文时提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定会就有几个同学举手。这时,教师不能就此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很可能是零乱的、不完整的,而且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维。于是,教师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先把手放下。不一会儿,学生陆陆续续举起了手,这时,教师喊一名中等生起来回答,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具体。又叫另一名学生进行补充,这样答案就完整、具体、鲜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
3、培养学生学会质疑问难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作为一种能力,需要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引导。
4、要给学生当堂练习写作的时间
语文课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写的训练常常被搁至课尾,拖到课外,课堂书面作业变成了课外作业,加重了学生负担,也大大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把练笔落实在课堂,让学生当堂写,通过教师的巡视指导,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训练效果,那么汉字书写就会更端正、正确率更高、速度更快。因此,教师总是在每堂课中尽可能把教师活动压下来,保证学生活动的时间,包括挤5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书面作业,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5、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青睐。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感化学生、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简化教学过程、突出重难点,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一些中下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进度,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兴趣不够浓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能高度集中,错过了老师讲课的内容。而多媒体教学能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形象地、逼真地展现出来,用绚丽的色彩,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把学生带进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5.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篇五
对课堂教学整体效应观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系统来认识。从静态的教学五成分和动态的教学四阶段分析,五方四段七步整体效应教学观体现了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思想。
一、理解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观点
(一)课堂教学系统的特点
(1)课堂教学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特定功能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特殊的认知活动。
(2)课堂教学系统是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以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有秩序的课堂纪律条件下,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诸多因素所构成的交互性的活动。
(3)研究课堂教学是以整体性为出发点。所谓整体,凡是系统都是由特定的相互作用方式联结的若干因素所构成的具有新质类型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4)课堂教学系统的作用是由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特点,以及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的性质而决定的。
(二)课堂教学系统与系统外的环境紧密相连
课堂教学系统永远是相对而言的,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及其提出的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纪律的维持以及学习的主体——学生所组成。再扩大了的教学活动则由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等课程所组成。因此,一个有限的系统总是有该系统以外存在的事物,即该系统所处的环境。任何一个系统的要素本身又是较低一级的系统。课堂教学系统是由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等要素所组成。
从教育的角度看,系统的环境又可分为教育环境和非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育效果等。非教育环境则指社会上构成的对教育各个方面产生影响的环境,如社会文化生活、社会风气、电影、戏剧、电视节目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体系、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等。
(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加工和交流
课堂教学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这一过程受来自师生两方面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如信号、信息量以及噪音等。换言之,这一过程受教学内容、教材分量以及学习环境所制约。师生的交互作用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师生都是信息源,同时又都是信息接受器。师生的行为既是反应,又是刺激信息。与课堂教学时序上相关的课前、课内和课后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后复习相联系,教师的课前备课制约教
师在课内的信息加工和行为,同时也受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影响。
课堂教学系统还是一个封闭式回路系统,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的反应。这种反应又为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反馈回路。这一回路恰恰反映了教师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学生接受,教师可根据两者的差异加以调整。教学过程的回路多种多样,可以是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学习一门学科。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这一过程的大致“路径”是:教师对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能力的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目标—精选材料、编写教案—表现为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师教和学生学—测验学习成绩—根据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导—再测验—达到教学目标的掌握水平。
(四)课堂教学系统是动态系统
课堂教学系统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各因素时刻都处在动态的变化和组合过程中,其中有量的增减,也有质的飞跃。构成课堂教学的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这些变化可以引起教学系统的各因素之间的结构改变。
因素的不断变化是一个时间函数,也是一个状态变量。这种状态变量显示了课堂教学的状态,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因此,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各子系统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所以,课堂教学既有规律可循(科学性),又因各子系统、各因素的动态性变化而难以找到有效驾驭教学的方式方法(艺术性)。
(五)课堂教学系统应有明确的目标
系统具有目的性是因为系统的外部因素与系统的自身结构共同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终极状态。如生物进化就是由“遗传”(内部结构作用)和“外界选择”(外界作用)共同决定的。显然,课堂教学系统要实现培养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什么样人的总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既要根据课堂教学系统的环境(教育环境和非教育环境)确定,也要按照课堂教学系统的自身结构,即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其素养等方面共同确定。
课堂教学系统要实现其目标,就要充分调动系统内各种因素的功能。因为“一个结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求助于同它本身无关的任何因素”,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
二、状态分析课堂教学心理结构因素
状态分析是对课堂教学进行横剖面研究,了解它的状态空间各组成部分的分布情况。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课堂纪律)五个子系统建构的。每个子系统又由下一层次的因素组成。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当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门学科学完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比以前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应归于教学单元或学科的学习。这种变化表现为:他或者获得了更多的科学知识,或者掌握了某一学科领域的技能技巧,或者对这一学科有所爱好和追求,甚至愿意献身于这一事业。教学目标是要求全班学生经学习之后都应达到的预期要求。如果事实上只有部分学生达到了目标,而相当数量的学生未能达到目标,则对这样的教学目标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分析。
教学目标的调控功能叫闭环控制,或反馈控制,是一种负反馈,指的是将系统输出量的部分或全部,通过一定方式反送回系统的输入端,进而把反馈信息与输入信息加以比较,找出偏差,对这种偏差施加影响,避免系统偏离预定目标太远。
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控制,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要事先制定标准,以便衡量实际结果的准则;
(2)要有表示实际结果与衡量标准之间偏差的信息,以便查明偏差的程度;
(3)要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要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常将全过程划分为若干阶段。为防止偏离教学目标失控,每个阶段都要设立反馈控制。如在准备阶段宣布目标之后,要求学生复述或讲解是第一次反馈。继而,提出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学好新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了解学生学习本课的真正难度,此种诊断性测验是第二次反馈。在讲课过程中和讲完之后进行的形成性测验是第三次反馈。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学期结束之后进行的终结性测验是第四次反馈。
(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1.学生之所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因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践行者
教是为了更好地学,教师对学生学习及其心理活动的影响程度,最终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性认知过程来说明。这个认知过程既包括人们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也包括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活动,如感受、理解、思维、回忆和辨认等。在这种认知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既养成了如何对待他人的态度与情感,也使自己变成了自己所追求的、羡慕的那种人。
2.教学中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
学生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的前提,这些心理状态包括以下几种。
(1)学习情绪的稳定性。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积极领会教学内容,理解各种论
述,既无内心其他思虑所干扰,也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专心致志地学习。
(2)学习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对完成某项任务所需要的个人能力的主观评估。有信心的学生往往会表现出追求成功的行为,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则出现避免失败的行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在学校学习成绩之影响,个体的自尊心受到其成功或失败的累积性影响。
(3)学习意志力。意志是心理活动的能动方面。它是认知过程的一种本质属性,表现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
(4)学习注意力。注意是保证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不理解教材,往往与课堂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相关。
(5)测查适应度。测查对学生来说,一方面是推动、鼓舞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手段,又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另一方面,测查又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压力,学生往往临近考试而显得紧张、焦虑和不安,从而影响睡眠和食欲。这种情绪上的过度反应,使学生的正常认知活动难以为继,因此,考试适应度是学生很重要的心理特点之一。
(6)学生的双基水平。所谓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可能是该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本课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时教师要做的工作不是授新课,而是补足他没有掌握的那部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7)学习量(分量与速度)适应程度。学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如果学生有学好某学科的兴趣,有强烈的获得优异成绩的愿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怎样的学习量的问题。所谓学习量包含两种意思:一是教材分量要适应学生的承受能力;二是教师呈现教学内容的速度要适合学生的信息加工水平。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1.教师要完成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的反映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以这一目标作为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2.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具有弥合作用。因为,不论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一种认知能力,一般都与该年龄阶段所使用的教材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之间存在的个别差异,将教材的结构、内容和逻辑呈现方式以学生可理解、感兴趣、愿意学的方式教给学生,从而追求最佳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1)如何帮助学生具有新课程学习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怎样使学生能有效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以便在新知识学习中发挥作用。
(四)教学内容
1.教材的结构与教学内容
(1)教材的结构。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是通过该学科的教材进行的,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结构,且具有自身的逻辑性。任何学科都各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征,而教材的结构就是以该学科的理论体系为基础的。可是,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接受学习时身心状态与教材结构、内容和逻辑安排是有差距的,而有效弥合这一差距就需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技巧。因此,在备课中如何精选教材,如何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处理教材逻辑顺序,教材内容的难易度怎样把握,该如何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等,都是教师在处理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教材要求之间差距要考虑的问题。
(2)教材与教学内容。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在教材之中,但教材除了提供教学内容外,还规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所以,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材包括三方面的资料:知识体系、背景材料和练习材料。教材也不等于教师上课时的讲述。
2.教材的具体内容
(1)事实:事实是指那些可以感知到的表现过程、状态或结果,有时资料是事实的同义词。事实是构成概念、原理的基础性资料。教材中的事实资料必须是科学的且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顺序的;这种事实须是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或是发现的事物,而不是凭空捏造的、虚幻的“事实”。
(2)概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对一类对象、事件的共同关键特征的概括,通常以文字或某种符号表示。概念是在感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对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进行抽象而形成的。概念是原理学习和进行其他高级学习的前提条件,因此概念教学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败。
概念的学习有多种形式,奥苏伯尔根据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提出了概念同化的三种方式(参见第六章相关内容)。
(3)原理(公理、定律、公式等):教材具体内容中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是公理、定理、定律等。原理往往揭示了解决问题的程序性知识,是已被实践或实验反复证明其真实性的那些公理、定理、定律、法则、定义、公式。原理一般是以命题形式陈述的,这些不同形式的命题,又是借助于大量的概念组合起来的。因此原理学习要较概念学习复杂得多,学习原理可以使学生正确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普遍性与关联性,可以有效地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6.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六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主体已由“教的主体”转变为“学的主体”,以求“教是为了达不教”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说,原来站在课堂边缘地带的学生要站到课堂的中心位置去主宰课堂,真正地让课堂“一切为了学生”,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应把主要功夫放在课外,要通过精心的备课让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而面对各种各样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方法,我认为其中有一共性:那就是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去接纳教师,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大家都知道数学相对于其它学科的逻辑思维较强且比较乏味,所以容易让大部分学生乏味甚至是厌学。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就是根据这一特征大胆的改进教材,变传统式的教学为“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还是通过动手、合作、交流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发现的乐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获取新的知识。让四十分钟不知不觉的悄然而去。这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了,这就向我们的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的第一个突破口是教师的素养。因此,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并不是单纯看这个教师她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主要看她有没有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原则,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坚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我在课前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内容,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教学要求,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来选择不同的教学形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情绪、积极的情感对数学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和谐情境”“乐学氛围”,用各种各样的幽默,类比等丰富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以旺盛的精力、积极的态度去主动的探索。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从根本上减轻学数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负担,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应用、学会创造。真正地实现数学教学“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例如在讲授新知识时,我总是跟学生说这是在准备材料,讲解例题时,我跟学生说前面材料准备好了,你们现在能把“亭子”建好吗?例如在讲解《分数基本性质》时,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唐僧分饼,大徒弟分得饼的二分之一,二徒弟分饼的四分之一,三徒弟分得饼的八分之一。八戒说师傅分得不公平。同学们,你们认为唐僧分得公平吗?”通过这些言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让他们更积极的去探求知识。
第二,我认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不能走入误区,多数人认为知识传授好了就是提高了教学效率,这实际上还是一种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究和思考问题,去动手证明问题,这样导致一堂课下来后,教师虽然讲得满头大汗,感觉很疲惫,但是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的,甚至根本没有把老师讲的内容听进去。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教学任务。这一点也充分说明我们的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领会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引导学生从多方位来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
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解多思、一题多变、举一返三的思维能力。
第三,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设计教学程序,应该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要把课后留给自己。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实际上也是国外多年来一直倡导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为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教师的教学实际,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标准。要勇做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课内给学生,把课外给自己,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真正目的。
7.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七
一、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阅读期待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 好的导入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点燃起学生欲望的火花, 使他们情绪饱满地主动地接受新知识。
由于个体差异, 不同学生的阅读期待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拿到语文书, 读得津津有味;有的学生仅仅看看插图, 随手翻翻, 所以教师精心设计导入, 努力让所有学生都有阅读期待很关键。
例如, 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材《只拣儿童多处行》第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师:课文纸刚发下来, 知道今天要上什么课文吗? (写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
师:这是一句诗, 其实前面还有一句。 (投影: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 “解”的意思是了解、明白, “拣”的意思是挑选。这两句话连起来就是:游人不知道春天在哪里, 只挑儿童多的地方走。连起来再读这两句诗。这两句诗是谁说的?
生:冰心。
师:有同学了解冰心吗?谁来说说?课文的后面有一张作家卡片, 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要善于把握这些资源。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作家卡片154个字, 你懂了什么?
生:冰心对小朋友的爱。
师: (板书:喜爱) 是啊, 冰心在她的文章里这样写道 (出示PPT) :“除了宇宙, 最可爱的只有孩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冰心, 走进她的文学世界, 共同学习她的优美散文———《只拣儿童多处行》。
我从板书课题入手, 既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引导学生理解了题目的意思, 还关注了课后极易被忽视的作家卡片, 巧妙地展开了下文的教学。
二、字词检查出新, 保持阅读期待
学习生字新词, 落实识字任务, 是第一课时的要务。作为教师, 我们必须把识字和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在字词教学中, 我注重体现词语的关联性。
仍然以《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 我安排了四组词语进行教学。第一组词是表示冰心的游览路线:颐和园门口, 知春亭畔, 玉澜堂;第二组词是表示儿童多的词语:成千盈百, 闹嚷嚷, 座无隙地;第三组是表示海棠花多的词语:密密层层, 饱满烂漫, 旺盛;最后一组词关注了本文的两个多音字: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最后用接读的方式把所有生词联系了起来:正是因为“只拣儿童多处行”, 在游览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孩子, 颐和园门口的孩子 (成千盈百) , (闹嚷嚷) 地从颐和园门内挤出来, 作者行到知春亭畔, 那边早已 (座无隙地) 。作者来到了玉澜堂的院落里看到了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海棠花开得 (密密层层, 饱满烂漫) , 是那么 (旺盛) 。花儿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 使出 (浑身解数) 。在字词教学中, 我抓住重点词语, 使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将词语串联起来。这样既学习了词语, 又理解了文章的脉络, 为接下来进一步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字词教学独具匠心, 保持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朗读落到实处, 延续阅读期待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给足学生读的时间。不管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都应把读好课文、读准确课文作为第一课时的目标。朗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引读, 可以范读, 可以指名读, 每一次朗读都应给学生确定一个明确的读的目标, 注意让学生读好重要的标点符号, 在学生需要抒情时组织有效的朗读。
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读准生字词, 读准多音字, 再将通过情境引读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随后我以接读课文的方式, 带领学生完成课文的朗读, 在朗读的同时让学生关注课文中多次出现的感叹号, 通过读好标点符号体会作者的激动心情。
四、优化教学内容, 提升阅读期待
第一课时的教学必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 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课文的脉络, 完成课文部分内容的精读感悟。教学内容安排在合理取舍的基础上, 为课堂创造教学的亮点。
《只拣儿童多处行》的第一课时, 我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完成了第1—4自然段的教学。围绕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儿童多?可以看出这些是怎样的孩子?”这两个问题开展教学, 学生从“成千盈百”“挤”“一群接着一群”读出了儿童多;从船多、旗多也读出了儿童多。学生更是从这么多孩子身上读出了孩子的活泼、有礼貌、充满活力。最后我用接读的方式巩固朗读, 如这群孩子充满朝气 (引读) ———女孩子、男孩子, 戴着红领巾的, 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 东一堆, 西一堆, 叽叽呱呱地, 也不知说些什么, 笑些什么, 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 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群孩子游玩的过程中自得其乐 (引读) ———也有些孩子, 大概是跑累了, 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 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这群孩子们充满活力又有礼貌 (引读) ———在转弯的地方, 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 又匆匆地往前跑。
五、巧设探究疑点, 延续阅读期待
“编筐编篓, 重在收口;描龙画凤, 贵在点睛。”一堂好课, 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讲, 要有精彩动人的讲授, 更要有令人回味而又期待的结课。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 教师要设置疑问, 抛下话题, 启发思考, 留下悬念, 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结课的方式有很多, 对于第一课时的结课, 采用设置悬念的方法尤为恰当。
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的尾声, 我是这样结课的:“在冰心的眼中, 儿童就是 (板书:小天使, 他们活泼, 有礼貌) , 作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儿童的喜爱。在冰心的眼中, 儿童还会是什么?为什么找到春天一定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作为这堂课的作业, 请同学课后去找一找, 想一想, 我们下节课来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8.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篇八
一、引导学生自主分层“立标”
传统的教学中语文老师通常只是对“查字典解决生字词;读准生字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学常识;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等提出基本的要求。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读、查”要求,除此以外,更应该对学生进一步地提出“思、析”和“练、评”。
“思、析”要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意旨,基本把握文章主旨;审题,理解课题与课文的紧密联系及在文中的作用;理清作者思路,明确层次发展的脉胳;概括段意,编拟提纲或小标题;找准重点字词及句段,领会其作用;流利复述文章或精彩语段。
“练、评”的要求:总结写作特点;模仿文章技巧尝试片段写作;能找到同内容或同风格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寻找作者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的典型作品讨论作者的风格。
通过这样的分层立标要求,其实在教学前学生已基本明确了课堂教学内容。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再是一个要老师领着才能过马路的盲人。学生可以根据这三个目标内容的完成判断自己立标学习能力的强弱。这时候的预习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准备阶段,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激发学生互学互评的热情
教学过程是学习的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把书本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对教学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有别于过去“满堂灌”老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但如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的热情,使教学真正变成学生自发的认知过程,这也是值得教师注意的问题。笔者体会就从三点着手:
1、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问答式的教学固然也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但毕竟有被老师牵着鼻子往前的嫌疑,不是完全的自主。如若尝试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把答案肯定与否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极强的复杂劳动,它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规格,只要找准切入口,运用教学机智,把对答案的肯定否定权交给学生,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借助电教媒体设置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能提供一定的刺激模式,有梯度的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解题兴致,培养各自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在《海燕》的教学中,借助于电教媒体再现海燕与风浪搏击的三幅图,在教材和学生之间架桥梁,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变深远为切近,使学生在其中自觉主动、趣味盎然地进行知识的探求和能力训练。
三、强化学生反馈矫正意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具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反馈矫正意识。据调查后进生学习成绩的落后与他们不具备反馈矫正意识不无关系。通过同桌对查、小组互查、集体矫正等形式,课堂上努力使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在认识中产生冲突和碰撞,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分组、分片集体参加讨论的过程中,既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培养了及时立标,修正和补充不足的能力。
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笔者就采用了小组互批,教师写评语,集体交流精彩语段三个步骤。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三改自己的作文。首先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进行第一次修改,然后再次上交,教师重点写评语,主要是指出明显的优缺点。学生根据教师意见进行第二次修改,并推荐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段。学生集体对语段进行评议,在相互评议学习的基础上第三次修改,最后由教师挑选精彩的打印成集萃。经过多次反复,学生充分意识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且有了充分尊重同学、老师的意见的意识,一改过去认为作文写完就万事大吉的观点。这样良好的反馈矫正习惯,无疑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学习的。
四、认可知识迁移方法的多样性
“自学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若愿意自学,善于自学,具备自学能力,将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文化有能力的人。那么,如何来判断学生具备了真正自学语文的能力呢?教师首先要改变评价机制。即不能以试卷上的分数来作为评价学生成绩与能力的唯一标准,而应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作为终结评价目标及学生全面素质的衡量、能力的测查等方面。这就需要老师认可知识迁移方法的多样性。
一个具备相当语文自学能力的学生善于对一堂课进行自我小结,善于对一篇例文进行特色分析,并进行模仿,甚至自发地给文章加结尾或改写。如学完《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后,学生能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人民大会堂,并在当天的日记中学生摹仿课后练习四中所附的平面图,画自己家的平面图,然后配以解说词向同学介绍。这说明学生在知识迁移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的愿望得到了激发,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老师必须发现并认可这些学生自学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荐阅读: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09-25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1-16
提高学生课堂效率教学经验交流10-06
利用微课课堂提高教学效率11-05
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策略08-07
提高体育课课堂效率须“三要”08-19
如何提高低年级语文课堂效率09-03
浅谈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08-13
恰当运用多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