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个案分析与反思(共8篇)
1.大班个案分析与反思 篇一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策略个案分析与反思
摘 要:本文通过王雨洋的个案探讨了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策略问题,具体分析了单家家庭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辅导对策。关键词:单亲家庭学生 个案 辅导对策
目前在农村,单亲孩子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越来越不好教”。这是现阶段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的确,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心理状况、身体状况、人际关系、情感态度等方面出现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家庭的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去了解,去关爱他们,使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一、基本情况
姓名:王越。性别:女。年龄:10岁。
二、个案描述
五年级的王越同学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她随父亲生活。由于缺少母爱的原因,她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有轻微的自闭倾向,常常一个人呆在教室,不出去与其他学生玩,且她的表达能力差,在读书说话时,声音小,害羞。她平时学习拖拉,作业经常不做,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成绩处于班级下游。
1.相关情景一:星期二下午第一节课体育课,其他同学都在玩游戏,王越一个人坐在操场面无表情的看着其他人玩。老师走过去询问为什么不玩,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不想玩”,说完就低下了头,再也没有抬起头,下课后只是自己一个人悄悄地走进了教室。
2.相关情景二:星期三下午,王越一个人坐在教室写作业,她看到爸爸在教室门口站着,高兴地对老师说“王老师,我爸爸看我来了。”
三、个案分析:
王越同学的这种情况,首先是由于缺乏完整家庭的爱,离异家庭子女对自己的态度极为消极。由于在家庭里得不到父母离异之前的那种完整、温馨的亲情,在学校里担心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因此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他们一方面显得自卑,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又显得非常固执,即使做错了也不感到羞愧。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表现,实际上正是离异家庭子女在性格自我态度特征上的两极化体现。同时,离异家庭子女也容易自暴自弃,缺乏发愤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具体表现为分心、畏缩、懒散,甚至害怕上学,学习有困难,有始无终等。
再次,单亲家庭孩子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显得突出一些。调查发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的多疑、嫉妒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他们潜意识里怕被人瞧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心理健康和适应不良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健康的或不良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与子女的“垂直面上”的关系,离异家庭子女人际关系之所以不良,其主要根源也在于他们与离异父母关系的紧张,而形成了消极态度与放任情绪,并常常扩展到与他人交往的关系中。由此,消极心理产生了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造成交际心理障碍。
四、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策略
辅导策略:家庭是每一个人走向衬会的港口,是社会的细胞。单亲家庭是一个有缺陷的家庭,它对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残缺感,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最大。在与他一年多的教育相处中,我深深体会到导致单亲家庭的原因不同,对孩子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尽量使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情、社会的温暖。1.在心理上疏导。“心病终须心病医”。在对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教师要抓住突破点和学生进行谈话、交流,使学生敞开紧闭的心扉,把心里的想法都掏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对症下药,让学生明确地知道,“单亲族”不要自暴自弃,而要学会自我认知,帮他们形成一种“靠山山倒,靠人人倒,靠自己最好的积极观念”,使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自我意识,进行自我激励、自我调适,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取,健康地发展,顺利地自我实现,形成独立性。并在日常交往中克服孤僻、自卑、偏见、敌意、偏激、疾妒等不良心理倾向,和家长、老师、同学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2.在言行上指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同学和老师,但由于来自单亲家庭学生的特殊性,再加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性,使教师在单亲学生心目中更有着其他人无法比拟的榜样地位,教师的言行、举止、爱好、性格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无不潜移默化地对他们产生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摆事实、讲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身体力行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要求学生应具备的品质,首先自己应当具备。当这些品质在你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时,学生就会像接受阳光,呼吸空气一样把它们“据为己有”,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独特的人格魅力,树立人格“品牌”。既然学生在成长中教师是继父母的第二个影响源,那么,单亲学生就会自然地将与父母交往中所缺乏的情感、期待和爱的要求转移到自己的教师身上,伴随着师生课堂内外交往增多,教师的一言一行均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他们对师长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深厚的归属感,并迁移为热爱学习、探求真理的情愫,而且更进一步地将教师的这种情感立场上升为自己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从而确立相应的关爱他人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态度。这种因师生日常相处而对学生灵魂所显示出来的无形的“感动”和“震撼”作用,比课堂上人生观教育所运用的语言力量更富有魅力。3.在活动上引导。“以学生教育学生”是教育学生的最好方法,是培养学生社会性的有效措施。我们要让他们在与其他学生的相互交往中得到发展,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培养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除了表扬先进学生以外,还应把即使表现、学习只有一点进步的单亲学生作为特邀嘉宾请上讲台,为他们的进步送上祝词。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了面子,很荣幸,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纷纷与先进学生握手、拥抱,大有一种“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态势。那热烈而温馨的场面足以感染班级中每一位学生。还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指定一位人品、表现、成绩都很好的同学先去主动关心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后,再把他们编为同桌,这样单亲学生不但在为人处事上受到好的影响,在学习上也可以有个好的小老师,使他们感到社会没有抛弃他们,学校、老师、同学没有抛弃他们。还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使他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找到特长,从而增强信心。同时,教师也要在活动中看准时机、抓紧机会地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素质教育,使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
只要用心用时间对待那些单亲家庭的学生,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多与他们接触、沟通、交往,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更大胆地信任他们,许多事情放手让他们尝试,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独立、自立的能力。因为信任可以使人自尊、自爱,进而使人有自重的制约力,而坚持不懈就能使问题学生养成自律的行为习惯。
2.大班个案分析与反思 篇二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把教学作为一种专业及英国人文课程学者斯滕豪斯 (Stenhouse, 1975) 系统提出了“教师作为研究者” (teachers as research) , 通过行动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学者的关注及教师们的欢迎。在自我反思的教学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行动研究 (Action Research) 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理论研究方法。它既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又是在职教师自我完善的捷径。一般认为行动研究是美国的柯利尔 (Colier) 和勒温 (Lewin) 提出的一种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20世纪50年代开始用于教育领域, 作为研究方法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 行动研究的主导思想是引导教师通过观察和反思, 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采取一定的行动加以解决, 增强教学效果, 最终达到教师与教学同步发展的目的。经过几代教育行动研究的倡导者的共同努力, 行动研究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颇有影响的运动思潮, “跨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教师成为研究者”或“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逐渐成为当下教育界非常流行的口号。行动研究的特点为解决当前教师迫切需要发展专业技能与培训手段陈旧低效的矛盾提供了可能。把行动研究作为师资发展的手段, 在西方教育界已有很多成功经验, 但在中国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自80年代中期杭州大学心理学专家陈立首次将其介绍到中国以来, 随着蒋楠、王蔷等学者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之后, 人们开始日常地谈论行动研究, 如今行动研究已成为教学研究中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研究形式。
行动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我国目前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本文尝试提出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 提倡以人为本, 重视教师所处教育环境的具体需求和差异, 使教师在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其中的观点和方法并付之于具体教学活动, 遵循“在引进与发展国外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时候要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结合我国传统的课堂文化, 对这些理论, 模式与方法做适当的调整”的原则 (戴炜栋2001:327) , 发展和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二、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
1. 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
借助于行动研究中的反思性教学 (reflective teaching) , 英语教师能够真正意识到理论知识在促进自己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才会主动结合教学实践, 努力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 不断发现工作的乐趣, 从而真正有助于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反之, 教师将每天重复常规教学工作, 因过于熟悉教材和教法而对教学工作失去新鲜感和创造力, 削弱了英语教师的动机、责任、专业地位, 以及个人专业意识。因此,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教学理论进行反思, 而反思就是教师行动研究中的过程。结合自身教学活动的研究和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 而教师发展又是教学研究与反思的必然结果。反思性教师就是教师对课堂上说发生的事情加以注意, 通过教学日记、问卷调查、座谈、录音或录像, 听课等研究方式, 研究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 从而加深对英语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反思教学能力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推理 (pedagogical reasoning) 与课堂互动中的应变决策 (interactive decision making) (Richards 2001) , 这两种能力都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活动培养起来的, 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 个案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
个案研究是对某个教师、学习者、学习小组或班级等所进行的系统研究。从本质看, 它是对复杂社会和教育环境下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 是增补性的 (complementary) , 而不是干预性的 (intrusive) , 即研究活动只是对研究对象的行动有所增补或延展, 并非通过一些手段, 如访谈、问卷等, 对研究对象进行某种程度的干预 (Wallace 2000) 。个案研究就是对特例的研究, 其重点通常不是探求普遍的规律, 而往往着眼于特定教师所面临的特定问题。具体来说, 该模式为教师发展分析特定教学环境的能力, 为探索教师在不同环境中如何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为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学图示 (teaching scheme) 和日常活动, 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Richards2001) 。它能够清晰地反映出教师对教学中突出事件的理解差别, 透射出教师的信念、知识、人格, 以及教学思维方式等对形成某个特殊事件的影响及过程, 教师不但更容易意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而且更积极主动地探求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方法, 其实就是一种通过提问, 批评性解释等手段所进行的“解构过程” (deconstruction) 。
教师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及相关理论, 不断反思, 将适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沉淀”后纳入自己的教学思想, 反之则放弃。因此可得出反思性教学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一座桥梁, 是教师自身对已有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再思考。“虽然研究对象在如何建构和发展自己的个人理论的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主题一致性和相似性, 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张莲2005:269)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如学习者学习风格、动机的不同、教学大纲、教材的不同, 学校和学习者的需求不同, 等等, 都需要英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断提出质疑, 不断反思, 并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 这就使得教师专业发展过程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个案研究能够帮助教师结合相关理念对具体教学实践加以反思, 或“适应”, 或“修正”, 或“摒弃”, 使其保持对专业的积极进取态度, 在不断发展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最终服务于英语教学实践。
2. 构建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纪上半期, 以Dewey (1938) 为代表的一大批教育家提出学习的发生基于人们的直接经验、行为和反思。随着以Piaget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以及以Chomsky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 人本主义、构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出现, 推动了以体验为核心的新教育模式的诞生。该模式认为,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种内在的基于经验来处理信息的认知过程。Rogers (1996) 指出,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有经验、反思、积极的体验行为, 抽象组成的循环链。具体到教师发展问题, 基于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 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 观察他人教学的同时, 反思自己的教学, 并结合理论指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师自身的内在体验, 这些客观知识被自主建构为教师自身的“个人知识”, 这样的知识才具有内在的价值。只有教师亲历体验, 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通过反思和研究, 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通过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 教师不仅得到了“鱼”, 即获得零散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渔”, 即获得有助于英语教学的理念、思想和方法。
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大多体现在大纲和教材的变革上, 教师这个变量却被忽略了, 而教师是决定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教材的应用是否体现出教育改革的新思想等, 都取决于教师。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的关键。然而我国的英语教师教育仍在起步阶段, 为形成一个系统有效的英语教师教育模式。在我国这样一个英语学习人数众多的国家, 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 教师教育提倡教师进行批判和反思性的教学活动, 其根本作用在于“授之以渔”, 目的是促进其专业发展。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语言习得研究和教育哲学思想理论提供了对语言教学问题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案, 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实证探索将各种理论具体化, 为语言教学中的问题提供了范例。然而我国英语教学实践的具体特点则要求教师针对某个特定环境下的各种需求做出判断, 并发现, 探求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因此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对教师专业反展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三、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和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1. 在教学过程中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可帮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进教学的发展。
2. 可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教师试图确定某种理论是否适合于自身的具体教学实践, 可以借助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加以验证, 并对结果予以监控。
3. 为学术论文中的理念提供有力的证据。
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趣味性, 有时将过于抽象的内容形象化, 从而有助于同行的理解与借鉴。尽管个案研究的结论不一定能够退而广之, 但是可以作用于对某种理论的支持。例如, 一些教师认为初学者可以在某些特殊情景下使用母语 (如解释词语的意义) 。研究者通过对某些学习者的课堂话语分析, 证明在教学实践中母语有助于学习者的中介语发展或者教师借助于录像等现代化手段, 将师生合作加以观察和分析, 发现教学中的真实情况。
Wallace (2000) 指出, 几乎所有的研究方法都可以用以进行个案研究, 如观察、问卷和访谈、语言报告等。个案研究既包括对个体的研究, 又包括对群体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 日记研究和自言自语法是进行个案研究的恰当方法。但是具体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还要取决于该个案研究的具体特点。个案研究中涉及的调查对象是一个关键因素。调查对象的情况应当足够详尽, 以确保读者对此获得清晰的了解, 从而产生兴趣。例如, 个案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个体学习者, 那么关于他的个人信息都要向读者汇报, 包括年龄、性别、社会地位、母语、学习目的语的时间或方式 (课堂学习还是自学) , 以便于读者确定该个案研究在多大程度上与自身的教学环境相关。完成一系列能够有效地培养教师研究意识的个案研究反思报告, 对于教师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Richards 2001) 。
进入新世纪, 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给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即英语人才需要更高的知识水平, 更强的运用能力, 才能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刘润清, 戴曼纯2003) 。无疑, 这对英语教师能够胜任教学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自主性与创新性,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目前师资教育中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 教师往往缺乏专业意识, 没有将自己视为构建知识的认知主体。本文尝试针对这些问题, 呼唤采用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法, 培养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 以相关理论为指导, 在教育实践的前提下, 寻求实践与教育的契合点, 或者验证某些理论是否适合于自身的教学实践, 或者将其检验上升至理论高度, 进一步运用理论解决具体教学问题, 最终使英语教学与研究迈上一个新台阶 (戴炜栋, 任庆梅2006:v-x) 。当然, 这只是初步研究, 今后应当在更多具体调查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 使师资教育过程切实成为一个富有针对性、实用性和自主性的专业发展过程。
摘要:本文从行动研究入手, 指出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在当今的教师教育发展中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认为反思性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行动研究,反思性教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Mitchell R.App lied linguistics and evidence basedclassroom practice:The case of foreign language grammar peda-gogy[J].Applied Linguistics, 2000, 21/3:281-303.
[2]Richards J C&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s[M].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 2000.
[3]Rogers A.Teaching Adult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6.
[4]Wallace M J.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Beijing:People E-ducation Press, 2000.
[5]Stenhouse.L.What is Action Research CARE[D].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 Norwich, 1979.
[6]戴炜栋, 任庆梅.外语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7]刘润清, 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8]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9]张莲.外语教师课堂决策研究……优秀外语教师个案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4) :265-270.
3.大班个案分析与反思 篇三
李 璐,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电影《等风来》剧照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2013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其中,国产影片市场份额高达58.65%,创下近年来历史新高。在全年票房前十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据了七位。仅从票房业绩上来看,国产电影在2013年表现不俗。但仅仅看这些数字并不能完全知悉国产电影在题材上、内容上、思想性、艺术性上的得失。在此,仅选取《西游·降魔篇》、《人再囧途之泰囧》、《一九四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私人定制》、《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等几部影片作为2013年国产电影的典型个案,以管窥豹,谈谈个人的浅薄之见。
一、《西游降魔篇》、《人再囧途之泰囧》——高票房背后的反思
由徐峥首次自编、自导、自演的喜剧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于2012年12月12日公映,上映一个月票房达到12亿,可以算是2013年国产高票房电影的前奏了。随后而来的《西游·降魔篇》可以说是“强势接棒”,以12.46亿拿下年度票房冠军,与第二名《钢铁侠》差距拉大到近5亿元。
但是电影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作品,高票房并不一定意味着好作品。以《西游·降魔篇》为例,它是依传统的《西游记》故事为蓝本,添加了玄幻、惊悚、冒险、爱情、喜剧等类型因素,由周星驰作为导演、编剧和制片人创作的电影作品。《西游·降魔篇》自上映起,便在口碑上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它是周星驰的一次自我致敬,它也在数字特效上有可圈可点的表现,然而其中血腥暴力的镜头带来的恐怖感远远超过了喜剧元素,影片虽然要表现的是“大爱”的主题,却充满了暴戾和惊悚,甚至“血腥暴力”也成为了该片的卖点之一,不能不令人感到担忧。同样,贺岁喜剧《人再囧途之泰囧》以搞笑娱乐取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却让人难以恭维。
不仅仅是《西游·降魔篇》和《人再囧途之泰囧》,《富春山居图》、《小时代》等,更是持续演绎了恶评连连却票房走高的情节。分析其原因,《富春山居图》的大牌云集、3D大制作成为吸引人的噱头,《小时代》营造的奢靡炫目也成功迎合了年轻观众爱幻想的心理,此外,强大的营销手段将一些“烂片”炒作为话题,也成为观众买票进场的原因。虽然这些电影并不是完全一无是处,但如此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票房,的确让人堪忧。
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 “青春派”电影的崛起
一批年轻导演拍摄的青春题材的电影,可以称之为“青春派”电影。作为“青春派”的典型代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可以说是兼具高票房和好口碑的作品。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影片中有浪漫热烈、也有迷惘彷徨,有美好,也有残酷,有校园电影的清新时尚,也翻涌着怀旧的情怀。影片中对青春梦想的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现实反思,都引起受众深深的心理共鸣。《中国合伙人》则是一则青春励志故事,三个朋友之间的冲突和友谊展现得真实感人,而年轻人考学、留学、创业的奋斗历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特征,传达出对“中国梦”的追求。
除此以外,《北京爱上西雅图》、《等风来》等“青春派”电影,虽不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中国合伙人》那样广受好评,但也不啻是年轻导演们的一种探索,青年导演的创造力开始显现。“青春派”电影多是中小成本制作,不再仅仅追求大场面、视觉化,而是追求情节的精致化、人物内心的表达,更贴合现实,也更贴近观众的内心。这些电影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现实题材小制作电影的发展,是对古装大片占重头戏的国产电影市场的补充,相信更多的佳作会渐次涌现。
三、《一九四二》、《私人定制》——尴尬的贺岁片该何去何从
2013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可谓蓬勃火热,相比而言,贺岁档却略显冷清而尴尬。到底贺岁片应该成为怎样的类型,成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2012年底贺岁档的《人再囧途之泰囧》、《一九四二》、《西游·降魔篇》都有较高的票房和话题性,总体而言是撑起了贺岁档的“门面”,然而《人再囧途之泰囧》因娱乐有余,深度不足而受人诟病,《西游·降魔篇》因血腥暴力也被认为不适合全家观看,《一九四二》虽受到较多赞誉,却被认为沉郁压抑,不适合贺岁档的气氛。
到了2013年贺岁档,《扫毒》、《无人区》、《风暴》、《警察故事2013》等相继展开了贺岁票房的争夺,然而这几部电影都属于警匪类题材,主题都偏于沉重,且主角命运悲惨,与“贺岁”的氛围显得格格不入。“贺岁大王”冯小刚执导的《私人定制》登陆院线,冯导的名气、巨大的排片量等因素促成了《私人定制》的票房成功,但网络上几乎“一边倒”的吐槽,显示了观众对于“贺岁片”的心理期待远远未得到满足。
起源于香港的“贺岁片”,多是热闹有趣、大团圆结局的喜剧片,像是影视大餐中的一道“甜点”,可以在年终岁尾让观众轻松消遣。然而出于对票房的追求,各种类型的影片都涌向贺岁这一“黄金档”,企图分一杯羹,而具有贺岁特点的影片如《人再囧途之泰囧》、《私人定制》等,又常常乏善可陈。贺岁片到底该何去何从?是否特定类型的影片才适合贺岁档?怎样的作品才能既符合节日的氛围,又是较为优秀的艺术作品,仍然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问题。
四、《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缺乏美与深度的国产动画电影
凭借着原有系列动画的影响力,《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上映不久,都取得了不俗的票房业绩,然而国产动画电影存在的问题也可以从这两部动画电影中探知一二。
首先是情节重复,显得简单幼稚,《熊出没之夺宝熊兵》中光头强和熊、《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中的羊族和狼族总是在无休止地对战,而结局总是单一的,周而复始。其次,动画暴力问题,《熊出没之夺宝熊兵》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都充满了斗争和捉弄,不论是光头强,还是灰太狼,抑或是暴躁易怒的村长和擅长捉弄人的喜羊羊,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充斥其中。这样的动画暴力对儿童观众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儿童的认知偏差和盲目模仿。
4.大班个案分析 篇四
个案分析
其实说老实话,短短2个星期的见习时间,要很深入地去观察研究一个小朋友是比较难的,何况我这人提倡博爱,觉得每一个小朋友都那么可爱而特别,这个案分析一时还真有点难写。
说到古玲精怪,我们班确实有那么两个,其中较为抢眼的要数金洪霖,一看就知道营养不良,偏瘦,在班级里是最矮小的一个。金洪霖小朋友总体发展属于中等水平吧,爱跑、爱动、任性、倔强、闲不住。另外,我发现他认识发展也较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只会按事物一种明显特征分类,不太喜欢画画、做手工等,每次绘画活动,他都不能积极完成作业,不是往手、脸上涂色,便是玩弄绘画笔,跟别人说话,自制力较差。他还有个毛病,上课时,他会做些跟大家不同的事情。例如上画画课,他画的内容有时并非老师要求的主题,而且表达得也不好,颜色搭配不协调。他好胜心很强,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时骄横霸道,爱动手动脚,经常伤人、毁物,当受到控制时会表示改正,但过一会就又开始捣乱了。集体活动时,总是在后面瞎跑,碰到他感兴趣的活动,他就拼命的举手抢答,老师没有点到他回答,他也会积极地站起来说,甚至是冲到老师面前。据我观察下来,金洪霖无论上什么课都不集中精神,尤其是读书、写字、算术,回答老师问题时总是答非所问。但他对英语学习还是比较喜欢的,也许是英语老师的课比较活跃、生动从而较为符合他的个性和喜好吧。其实我感觉金洪霖还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只要他想学的东西一般都能学会,而他不想学的时候,往往是因为被其它事情吸引。现在大家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条件也都比较好,父母更是把他们视为自己的掌上明珠,给予无限的体贴和关爱,也许,金洪霖妈妈懂得些教育知识,所以只是在语言上对他有点控制,可能讲道理不少,行动却迁就他,但这很空洞,而且让孩子反感,我认为这比不讲道理还糟.虽然不能打骂,但是该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惩罚,不该让步的时候一定不能让步。
每个班上其实都有像金洪霖这样让老师又爱又“恨”的小朋友,他们的调皮捣蛋是让老师最受不了的,而且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屡教不改型的,所以要使他们改掉自己的坏毛病,我认为还是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应该仔细观察他的闪光点,表扬或奖励他的点滴进步,强化其良好行为,让他在集体中找到自信,让他慢慢融入集体之中,感受到老师、集体的爱。其次,对他的的调皮捣乱的批评也要讲究方法,不能打击孩子自尊心,要采用委婉的方式,让他明白事理,要使他明白错在哪里、今后应该怎样做,不能否定他的全部,不要让他感受到你是在严厉的批评他。作为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看到孩子的进步,及时的给予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金洪霖平时还是很喜欢帮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每次轮到他做服务明星,他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但是每当老师和小朋友指出他犯的错误时,他却总是百般辩解,不肯认错。这一点我认为是老师和家长应该要引起重视的,孩子年龄小,很难体验到撒谎时别人的心理感受,而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对于他将来的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其实要让金洪霖克服不愿认错的不良行为,我们可以利用他喜欢帮助老师和小朋友做事情的这一优点,创设教育情境。当他监督小朋友洗手时,老师可以特意请一位小朋友假装没洗好手然后向老师告发金洪霖没有做好他的本职工作,而这时候老师不予理会,这样反复2、3次,在金洪霖身上必定会产生强烈的反映。本来为大家做事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可是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反而被小朋友冤枉,金洪霖心里肯定会觉得很难过。老师就要抓住他此时的心理感受与他耐心地交流,告诉他:“以前你不也是这样吗?你做错了事,从来都不愿承认,还推到别人身上。你想想看,别人会难受吗?”通过这种方式,让金洪霖换位思考,体验到撒谎时别人的心理感受。这样,他不愿认错的不良行为也应该会渐渐得以改正。
金洪霖最让我头痛的还是午睡,见习期间我们班整体午睡情况都比较好,可就是有那么几个人不肯睡,其他不肯睡的小朋友怎么说都还给点面子,睡着过几天,但金洪霖小朋友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一天都没睡着过。每次午睡时间到了,他总是不能从兴奋中摆脱出来,因此每次午睡总是睡不着。但是他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那就是每到睡觉时间他会乖乖地上床,但就算看到他眼睛是闭好的,过不了几分钟也会不断的翻身,比较好的是他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就躺在床上玩一中午,这种玩不会影响任何一个孩子午睡,只是他自己不睡而已。也许金洪霖从小就没有午睡习惯或者他本身就不喜欢睡觉,而在睡觉方面父母又没有给他更多的要求,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他午睡习惯差的.行为。
我认为孩子不想睡觉可能是因为没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也发现,就算守着他睡,他也只是很敷衍地把眼睛闭上,一旦你稍有疏忽他便睁开眼睛乱看。最让我感到委屈的是有次我看到他一直不肯睡,我就索性搬了个小椅子坐在他的床边看着他,他起初还像模像样的,可没多久就忍不住了,睁开眼朝我看看,还对着我笑笑,我就叫他快点睡。没想到放学后他竟然对他妈妈说今天有个男老师午睡的时候一直看着我,还在和我说话。他这么说固然没有什么恶意,但他妈妈会认为是我让他睡不着的,哎!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金洪霖不喜欢睡也许是因为他睡不着,而并不是真的不想睡,其实他很无奈吧,导致我也很无奈。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胖子。”而坏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得掉的。我认为还是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促进其形成良好睡眠习惯。对此,在教育金洪霖时不能一下子要求他改掉不午睡的坏习惯,他开始时如果睡不着,还是要坚持坐在他旁边,但可以拍拍他,甚至给他讲一首小故事,帮助他睡眠。慢慢地万一他能睡一会儿了,但不一会儿就会醒的话,就让他起来,做一些安静地游戏,如看看书,做做手工等。最主要、最关键的是不让她觉得睡觉是一件苦恼的事。当然,家园配合是教育幼儿最好的渠道。如果单在幼儿园午睡,而星期天及节假日在家不午睡的话,那她永远无法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为此,要让家长和老师配合,使其在家中也养成午睡习惯。这样不间断地进行培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我们那么重视孩子的午睡是因为睡眠对孩子身体的影响是很大的,包括生长发育,甚至注意力的集中和情绪。所以我们必须要不断探索一些措施和技巧来提高午睡的质量,同时和家长交流一同配合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5.大班个案分析与反思 篇五
一、案例资料
(一)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18 民族:蒙
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张某的父亲目前下岗在家,母亲因是传统的蒙古族女性,只在家做家务,也没有工作。父亲在岗时单位曾分配两套房,除了一套自家居住外,另外一套出租给他人,一家三口依靠每月房屋租金2000多元维持生活。父母对张某非常疼爱,但张某因为自己相貌不佳怨恨父母,对父母态度冷淡。另一方面,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在物质上满足儿子,却不懂如何与孩子沟通,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
2、生活经历。张某初中毕业后没有考取学校,所以就呆在家里。其间父母也曾让他去读过夜校,但学习基础太差,读了一段时间,因实在跟不上学习进度,就退学了。当他年满十八岁以后,他就出去寻找工作,但找了十几家工作单位,由于沟通问题和专业技术不达标等原因,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受他。张某认为是外貌影响了自己的就业。第一他身高只有一米六多,其次他的长相异于常人。三番五次遭受挫折后,他也灰心了,开始怨恨父母为何把他生的这么难看。
目前,他没有什么朋友可以沟通,整天在家上网打游戏消磨时间,社会支持网络严重缺失。
二、问题分析
1、思想观念。张某在就业过程中的屡屡受挫使他非常灰心丧气,对自身能力和就业认知产生偏差。他将失败原因归咎为外貌,产生了严重自卑感,而依靠打游戏来逃避现实,又使他越来越胖,外形更加不好,使他更加感到自卑。
2、社会交往。张某基本没有朋友可以交往,与父母的语言交流也很少,使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较差。
3、就业技能。张某的学历低,又无一技之长,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很难找到工作。
4、家庭亲子关系。张某因为外貌问题对父母有怨恨情绪,家庭功能失调,缺乏良性互动,家庭关系较紧张。父母因为内疚对孩子百依百顺,但又不知道怎样才能使孩子振作精神。
三、设定目标
1、解决张某就业问题。张某目前最突出问题是就业,外貌的影响加上学识、技能有限使张某在求职过程中不断受挫,加重了他的自卑情绪。张某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自卑情绪、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社会支持网络缺失等,都是由于就业问题引发的,只有协助舒缓就业问题,其他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2、使张某对自己有全方位正确的认识,舒解其非理性情绪。张某采用了“外归因”方式将失败原因归咎于外貌,而忽视了个人能力的不足,使他缺乏应对问题的正确方式,而只能采取逃避现实和怨恨父母的形式掩盖自己的自卑情绪。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有助于为学习专业技能提供
动力,也有利于缓和家庭的紧张关系。鼓励案主进行社会交往,重建社会支持网络。
3、对张某进行就业指导和面试技巧的培训,协助案主学习一技之长,增强他的求职竞争力和张某的自信心,提高张某的专业技能水平。
四、服务计划
(一)服务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理论辅助:认知理论和家庭系统理论)任务中心模式解决的是心理与社会的问题,即问题的存在包括个人生活中内在的心理因素及外在的环境因素。该模式关心的是案主明确承认、可以清楚地加以界定并且解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案主可以获得人生某一方面的改变。
该模式认为,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个人能力暂时的缺损。通过专业服务的过程,可以挖掘或增强案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也能够使案主更好的面对今后发生的问题。该模式强调兼容并蓄,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可以灵活采用其他模式的方法和技术。
(二)工作计划
1、与案主初步接触,建立良好工作关系。
2、讨论并分析案主的就业问题,找出问题原因。
3、与案主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制定出总目标和小目标,确定一个具体的、短期的工作任务。
4、在这个过程中对案主进行鼓励和奖励,当案主遇到困难时与案主一起分析解决。
5、若任务顺利完成,案主的自信度得到提高,对父母的怨恨减轻,可尝试引导案主重新思考对父母的态度,推动家庭关系的改善。
6、回顾整个个案过程,对案主进行鼓励,制定未来的计划。
五、服务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接触。由于张某整日不与外界社会接触,对外人会有抵触情绪。所以,一开始社工与张某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很困难的,会谈时间不宜过长。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的会谈中,张某表现得相当紧张和拘谨,回答问题时会很小心和谨慎,也很少与社工有直接的目光接触。
(一)第一次会谈
时间:4月7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服务机构
时间:15::00—16:00 第一次在机构的会谈时,因为关系都十分生疏,所以张某的父母也在场。会谈期间,张某的父母由于对张某的问题十分关注,一直在旁边插话,而张某则表现出非常厌烦和不耐烦的情绪。
(二)第二次会谈 时间:4月8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6:30
第二次会谈时,社工特意支开了张某的父母,在张某房间中与他进行单独会谈。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会谈气氛活跃了一些,社工引导张某谈以前的成功经历,尽量避免因直接谈缺点和问题而引起张某的情绪波动。
效果:经过以上两次的会谈,社工与张某初步建立了信任关系,第二次会谈时间延长说明张某逐渐变得话多起来。张某表示,很乐意就自己在就业和家庭、社会交往以及生活上的问题与社工进行交流并共同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提高专业技能,对自己有新的认识。
(三)第三次会谈
时间:4月11日(周三)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7:00 社工与张某对其就业困难问题进行了讨论。社工协助张某对自己的就业
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使张某认识到:自己只有初中学历,如今单位招聘保安都要求有学历;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如今社会上技术工作供不应求,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技之长,使张某产生学习一技之长和改变的动力。
效果:社工鼓励他参加机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以掌握一技之长。张某表示愿意进行考虑。过了几天,张某主动来找社工,表示他愿意报名参加技能培训,张某对电脑比较感兴趣,为了系统掌握电脑知识,他选择了首先参加电脑初级班培训。
(四)第四次访谈
时间:4月18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机构咨询室
时间:15:00—17:00 社工了解到张某在培训班上电脑学得很好,成为老师的好帮手,有的同学称他为“张某老师”。社工对此及时给予了他表扬,并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一段时间下来,张某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其自我形象也得到提高,他开始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父母反映他也不再睡懒觉了,每天早上到小区里进行身体锻炼,生活变得有规律,人也变得开朗和精神了。
第三阶段:缓和家庭关系,消除沟通障碍。
(五)第五次访谈
时间:4月25日
形式:面谈
地点:机构咨询室
时间:15:00—17:00 当张某整个人的形象和精神面貌都有改观后,社工开始要求他正视与父母的关系,并就此与张某进行了深谈。在会谈中,社工聆听了张某对他与父母关系的描述,了解他的看法和感受。张某表示,从内心来说,觉得父母对他是关心的,付出了无私的爱,但因为自卑和找不到工作就将怨恨集中到父母身上。社工借机劝说他多体谅父母,主动关心父母,改善与父母的关系,张某的心里动摇。
社工协助张某制定了一个改善与家人关系的计划。计划包括:每次出门时主动向父母告别;主动关心父母,帮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并对父母的关心表示感谢;主动与父母开展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并能听取父母的意见。
(六)第六次访谈
时间:4月29日(周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7:30 在张某实施计划的同时,社工与张某的父母进行了接触,了解其想法,同时向他们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教育方法。张某的父母认识到过去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表示要与张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的想法。父母对张某最近发生的转变非常欣喜,非常愿意配合社工与张某一起共同努力改善家庭关系。
第四阶段:结案
(七)第七次访谈
时间:5月27日(周日)
形式:家访
地点:张某家中
时间:15:00—16:30 一段时间后,社工在张某家中对他及他的父母做了回访。此次面谈距上次相隔时间较长。通过面谈了解到张某已结束培训,并考取了电脑专业相关证书,顺利面试到某电脑公司的售后维修部实习,与人沟通表现的自信和得体,情绪平静。张某的家庭关系已有明显改善,张某有什么想法都会征求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也会注意关系张某的心理和人际交往,而不像过去那样仅仅从物质上满足孩子,最终确定结案。
六、成效评估
服务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张某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既掌握了一技之长,找到了基本对口的工作,又提高了自信心,消除
了对自己外表的自卑。而自信心的提高使张某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大提高,对父母的怨恨基本消除,与父母的关系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七、结案
(一)结案原因:个案设定目标基本达成,自然结案。
(二)结案处理方式
社工在张某家中与他通过面谈直接结案,张某及其家人认可了社工的工作,认为服务目标基本实现并同意结案。
(三)建议
1、进行后续跟进,重点跟进张某的家庭关系和工作状态,鼓励张某多与家人交流沟通,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2、鼓励张某多关注与自己专业技能有关的新资讯,从而以及时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八、反思
1、通过这个个案,发现案主的很多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找出核心问题并加以解决,那么其他问题就都很好解决。
2、由于社工的专业训练及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社工在面谈过程中,无法充分同理服务对象的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效果。
3、在个案介入的整个过程中,社工应当始终遵守自己的专业操守,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社工经常遇到一些伦理难题,如价值中立还是价值介入。在这些方面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加以改进。
6.大班个案分析与反思 篇六
一、教学分析
《打字机》是一首欢快活泼,诙谐有趣的标题音乐。我根据乐曲的曲式结构、音响所表现的内容,合理地编配了故事情节:a段,打字员快速地打文件;b段,为打字机加油放松;a’段,打字员又开始快速地打文件,直到工作完成。
整个活动我是以完整欣赏——分段欣赏——完整欣赏这一主线索展开,幼儿从听和观看flash开始(一遍)——分段模仿学习(a段三遍,b段三遍)——完整练习(三遍)。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掌握乐曲的结构和节奏,我采用了为音乐编配生动有趣的节奏语和身体动作的策略。
在最后完整的表演中,我邀请教师扮演打字机,自己扮演打字员,并巧妙地运用了帽子制作的文件包这一道具。在我和另一位教师的表演感染下,孩子们更积极地投入了随后的两两结伴表演游戏活动中。在活动的结尾处我利用了旧丝袜,让幼儿把满地的废纸装进丝袜,做成体育用品流星球,也自然地融合了爱护环境和废物利用的教育。
二、活动反思
本届活动我共实施了三次,一次是园内优秀课活动比赛,一次是向家长展示教学活动,一次是参加区“优秀教育活动”评比。通过三次的实践,我感触颇深:
1、在音乐欣赏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必要,教师尤其不能忽视培养幼儿用耳朵倾听音乐、用心灵去体验音乐的能力。学会听辨乐曲中的节奏、曲调、音色和曲式等不同变化,才能进入音乐世界用心去感受音乐的内容,才能让想象在音乐的天空中遨游和飞翔。这种由主观到客观、由具体到抽象的音乐欣赏技能,都是激发幼儿具备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的极佳方式。
2、活动中幼儿的行为。在本节活动中,幼儿并不是总静坐着单纯地倾听音乐,而是可以随着音乐自由创编为打字机按摩、加油放松的动作,与同伴一起做做。还可以随着有趣的节奏语说说动动…….与其说是欣赏音乐,不如说是幼儿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玩”着,且变化出与乐曲有关的不同玩法,因而幼儿乐此不疲,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涨。
3、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我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整合了幼儿个体在听觉、视觉、认知和感受等方面的经验,引导幼儿随乐而听、随乐而动、随乐而编……体现了有效的师幼互动。
4、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次教学实施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第一次“园内优秀课展示”中,幼儿兴趣较高,配合的也很默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我未向幼儿介绍清楚第二段中“叮”的表达含义,教学活动中可随机渗透的礼貌教育也未实施。
在第二次“向家长展示教学活动”中,出现了一些可以弥补的失误:如在展示课件时,没有随教师的指导语立刻出现,而有了脱节的现象。在幼儿两两结伴表演的时候部分幼儿美穗教师的指令进行,场面比较混乱。
在第三次参加“区优秀教育活动评比“中,虽是借班上课,但幼儿配合的较好,只是我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错误,如把最后一环节的旧袜子未提前放置在幼儿口袋中,最后只能草草收场,还有我的语速快了些,活动的节奏把我的不是太好。
7.对乡镇个案研究方法的反思 篇七
为了寻找乡镇行政过程的特殊性,有必要评估目前乡镇所承担的法定职权和责任,以及这些规定仅仅是必备“程序”呢,还是真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解开这一谜团,需要研究者通过微观分析来寻找乡镇实然状态的切入点,把乡镇作为自主性的组织来考察,这涉及自上而下的科层制运转、权责配置、领导人的能动作用等内容。而仅从科层制的角度来解释目前的乡镇行政过程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个案研究意在从具体场域出发,通过对乡镇权责结构、文化特质以及社会网络的考察来寻找诸多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乡镇行政的。
对乡镇行政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知识整合,所谓的学科特色只会导致“画地为牢”的自我封闭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有选择的应对行政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组织,而非采用固定不变的模式。从乡镇行政过程来看,乡镇领导人并非采用单一模式来管理村委会、居委会、工会和企业等不同类型的组织,也并非采用固有模式来应对上级布置的各类公共事务,而是某种意义上的理性选择行为。乡镇诸多的决策、规划、改革都同领导人的选择与权衡分不开,他们并非“简单的”执行上级决策。在上下级之间的讨价还价、机构改革与人事变动的背后都存在乡镇领导人的理性选择行为。进一步的,个案研究提供了一个解释乡镇行政过程的微观切入点,个案研究的方法突破了从传统的规范研究来理解乡镇行政的局限性。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文献分析等方式收集数据,从微观、细致的角度来挖掘乡镇行政过程的特殊性,而恰恰是在这些地方才有可能进行一定的创新。只有侧重于研究乡镇的具体问题,回答乡镇的具体问题,才能提出一个个解决问题的方法。乡镇个案研究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透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微观交叉点。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还需要考察乡镇政府组织与乡镇领导个体的不同,前者是由有着不同利益的个人或群体组成的,乡镇行政过程中不同人的利益、目标和观念是有区别的;而乡镇领导人处于协调不同利益,并且在有限的范围内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地位。尽管在经验层面上人们对这一问题有很多的认识,但是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泛泛研究多,具体研究少,以深度描述为切入口来研究乡镇行政过程的更少。因为涉及非常丰富的理论和现实层面问题,研究者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学术心态,能够对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保持敏感。通过在理论和现实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并把源自于调查的经验材料理论化,从而提供乡镇行政的解释框架。
孙立平提倡的“过程——事件分析”法对于开展个案研究很有启发意义,该方法最基本之处在于“把研究对象由静态的结构转向由若干事件所构成的动态过程,并将过程看作是一种独立的解释变项或解释源泉”。通过对个案乡镇行政过程的描述来分析乡镇领导人履行责任的过程,可以发现书本上没有的,但存在于乡镇生活中的、影响乡镇领导人责任的细微变量。同时这种方法还把乡镇行政看作是“动态的、流动的,而不是静态的”。
个案研究有助于从横切面上细致的了解乡镇行政的实践逻辑,它所依赖的资源是什么,它的动力是什么。就乡镇工作开展的过程而言,法律、法规并没有对具体步骤做出详细规定,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掌握在乡镇领导人手中。乡镇领导人的“人格化”因素也融入了行政过程,由于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乡镇行政过程便不是教科书上所说的模式化运转,而是“有血有肉”的个性体现。通过对经验材料的细致考察,可以深入挖掘处于国家科层体制和社会网络双重轨道中的乡镇行政的特殊性。目前关于乡镇行政的研究大多是笼统来谈的,很少把这一问题放入一个微观视角。基于对这一缺陷的认识,研究者可以选择个案研究的方法,通过个案研究来找到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乡镇的“真实记录”。个案研究的特色是把微观现实同宏观叙事相结合,通过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做到用事实说话。研究过程中尽可能少用一些宏大的概念来抹去不同地方的特色,通过对具体事件的调研来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研究价值也就自然浮现出来了(大而空的研究往往会陷入一种理想主义的情景)。只有从丰富多彩的乡镇运行中才能打开一扇理解问题的“窗口”,并了解外在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于乡镇行政过程的。
关于个案研究,王宁教授认为要避免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是“食洋不化”,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加分辨的便把国外的理论应用于中国案例的解释中来,而相关理论的外部效度却被人为夸大了。第二种是“食土不化”,持这种观点的人漠视国外的相关理论成果,不与国外理论开展交流,却以一种学术门槛很低的方式从事低水平重复研究。科学的个案研究可以化解“食洋不化”与“食土不化”的弊端,能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有一定解释力的理论成果,并同国外的相关研究展开对话。
个案研究还要经常面临人们对其能在多大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质疑,关于这一点,王宁教授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社会科学中的个案研究不是统计样本(个案研究并没有明确的统计边界),所以它不需要“代表性”,只需要满足“典型性”便可以了,这一特征也是个案集中体现某一类别现象(个人、群体、事件、过程、社区等)的重要特征。因为个案研究遵循的逻辑是“分析性的扩大化推理”,也就避免了别人对个案研究“是否具有代表性”的批判。通过对乡镇行政的个案式考察来寻找一般意义上的乡镇运转逻辑,发生在一个乡镇的日常事件同样有可能发生在中国众多的乡镇(街道)一级,因此,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也就具有了某种意义上的推广性。
此外,个案研究的可靠性还要依赖于效度、信度的提高。
效度(Validity)又可以细分为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第一,内部效度的关键是确保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对乡镇个案的参与式观察有助于内部效度的提升,当研究者通过访谈获得某些消息时,往往还需要通过寻找文本数据来确认,或者通过现场观察来鉴别其相关性。通过多渠道的获取数据,个案研究的内部效度可以得到保障。第二,关于外部效度,由于中国乡镇千差万别且数量众多,研究结论不能不加分辨的推广到个案之外的乡镇。虽然说个案研究缺乏明确的总体边界,但是通过这一途径仍然可以寻找到一些带有典型性的特征,通过对这些集中性问题的剖析可以有选择的把结论推广到类似乡镇,外部效度得到了保障。个案研究的抱负也在于通过典型性寻找共性。
信度(Reliability),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个案研究除了关注乡镇正式制度、组织架构外,还关注乡镇行政的“潜规则”,对行政运转原貌的忠实描述有利于研究信度的提升。为了提高研究信度,相应的做法是:第一,通过多种方法同被访者建立友好的关系来获得真实的数据(尽量同乡镇公务人员进行多次深度访谈),只有通过微观的研究,从中提取出某些重要的本土解释变量,才能实现信度的保障。第二,乡镇公务人员说话普遍都有所保留,或者说有的话是不真实的,研究者在调研中要经常对不同的访谈对象提同样的问题,如果大家所说是一致的,则可信;否则,还需要通过查阅相关政府文件、统计资料来辨认哪些是真实的,通过这样的途径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的信度。第三,研究信度的提高还有赖于对研究对象的长时间跟踪,调研结束后,研究者仍然需要同乡镇公务人员保持联系,并获得后续资料,这对于跟踪研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而言,未来的努力方向主要是推广个案研究的外部效度,研究者需要沿着两条路径开展这一工作:第一,个案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强调对社会现象的深度描述,它的特长在于解释乡镇运行的真实记录,而缺陷则在于面临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卢晖临、李雪认为解决之道在于通过“超越个案的概括、个案中的概括、分析性概括和扩展个案法”来“走出个案研究”。第二,定量研究是从微观的角度寻求乡镇行政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定性研究一般不涉及对访谈内容的统计检验,所以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定量研究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两者的结合可以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沿着定量研究的方法,通过设计问卷、开展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来寻找影响乡镇行政的各个变量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这一过程的。
参考文献
①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②王宁:“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J],《社会》2006年第6期。
③王宁:“代表性还是典型性?——个案的属性与个案研究方法的逻辑基础”[J],《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5期。
④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大班表演区指导的尝试与反思 篇八
“指南”和“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幼儿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得到体、智、德、美全面的发展。作为幼儿园最重要的区域活动,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如何给幼儿提供帮助和支持。笔者试将通过“表演区”的实际操作为例,分享自己在大班表演区指导的几点尝试和心得。
【关键词】 区域活动指导
【中图分类号】G612
一、问题提出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区域活动更多的被认为是“儿童主导的学习”,主要指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材料、同伴,通过其原有经验建构新经验,得到新的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虽然教师在活动中提供材料、环境的支持,但是我们如何指导幼儿才能使幼儿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呢?
二、前期现状与分析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的兴趣自主选择的。保持和激发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是我们最首要、最重要的任务,表演区激发不了幼儿的兴趣原因主要有:
1.材料的缺失 表演区的材料沿用了上学期的材料,主要提供有头饰、打击乐器、装饰品以及少量的服装等,供幼儿进行歌舞类表演。经过与幼儿的讨论和观察分析,幼儿失去了兴趣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本班的材料太少,无法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和表演需求,激发幼儿的兴趣。我班决定通过丰富表演区的材料来激发幼儿对表演区的兴趣。主要有教师自制和幼儿自带两种形式。
2.内容、形式无新意 《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目标二,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和创造能力中5—6岁中的目标有:
⑴能用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
⑵能用律动或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
⑶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
很显然幼儿对目前的活动已经失去了兴趣。现在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无法给予他们新的挑战。因此,我班决定从目标二中的第三点目标:能自编自演故事,并为表演选择和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或布景入手,希望以故事表演为切入点,来激发幼儿兴趣。在幼儿自带的道具中有一件白雪公主裙,激发了幼儿表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愿望。
三、表演区的指导过程与心得
(一)尊重游戏主体,提供适宜的机会和时间上的支持。
情景一:区域活动照常开放,表演区投入了丰富的材料。我依旧开始指导幼儿该如何使用这些材料。我以游戏者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参与讨论和合作。活动一开始,大家就开始为谁穿公主裙展开了争论。在几个人争执不下时,我提出了一个建议,希望公主裙能给今天的主持人穿(成人固有的模式决定了我的思维)。可是大家还是不乐意。“要不然我们今天演《白雪公主》的故事吧!”××幼儿建议。没想到她的建议一下子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大家马上开始了讨论、商量以及分工。看见孩子们的活动开始步入了正轨,我想我是时候该退出游戏活动了,于是我退出了表演区,去指导活动室的幼儿。
区域活动快结束时,我满怀欣喜的来到表演区询问排练情况,没想到表演区的衣服、道具堆了一地。小演员也没有排练节目,而是坐在舞台中大声的“商量”。
在此次区域活动中,虽然没有成型的作品呈现,可是幼儿在此次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幼儿经历了从最开始的“商量角色——争执不下——重新协商”经历了一个高低起伏的过程,他们在活动中与同伴的沟通能力和解决同伴间的矛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区角活动设计中,首先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创设了一个让儿童直接操作和体验环境的过程,让儿童有探索甚至试错的经历,让儿童有自主选择和自主建构的机会。如果在此次活动中,教师能多给与幼儿一些时间,也许会收到不一样的结果。
(二)重视区域游戏小结,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情景二:区域小结,我照例开始询问孩子们在今天的区域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想和大家分享,或者你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你解决。“陈老师,我们表演区今天想表演(《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可是遇到了好多问题?她们都想演公主,可是公主只有一个呀!”(角色问题)“我一拿到那个(响鼓充当的魔镜)她们就开始笑,根本就没发演?(道具问题)”“他们在台上都不知道说什么,就在那瞎说,而且就在那瞎走?”(台词问题)
针对上面幼儿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我进行了归纳,然后请大家一起给表演区想想办法。第一个:角色问题。第二个:道具问题。第三个:台词问题。幼儿充分调动原有经验,寻找解决的办法。我开始用笔记录幼儿得出的方法。然后将在第二天的表演区实施新办法。
(三)区域之间互动,促进合作化的共同学习
情景三:“陈老师,昨天的表演区说,需要一个毒苹果,你能教教我做苹果么?”“刚刚她们还说,想让我们美工区给做一个(面)魔镜。可是我的这个(建构区需要的马路)还没有做完。”“嗯,那你记得把他们的临时需要记录在——道具需要单上哦!”我回答到。(“工作单”是指班级促进区区结合的一个小措施,每个区域都有工作单,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区域工作单上记录。如:建构区的幼儿可以在拼插区的工作单上记录他们需要的飞机、动物。)
请美工区给表演区制作道具。进入美工区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之前,先看看道具需要单,然后根据道具需要单进行制作。对于临时的需要,美工区的幼儿是可以拒绝的,这是幼儿之间的约定。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首先要尊重同伴的意愿。如果遭遇拒绝,就需要把这些临时需要记录在道具需要单上。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表演区的道具问题,还能激发幼儿对美工区的兴趣。
(四)挖掘、利用家长资源,家园共育促发展
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我们要合理利用周边的资源,促进幼儿更全面的发展。
(五)呈现作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排练结束后,我们邀请全班幼儿一起观看演出。幼儿很兴奋,有的说:“这是我给他们做的魔镜。”“这是我和彤彤、贝贝、优优一起做的房子。”孩子们都能在表演中找到自己的作品,演出很成功。
四、后期思考与建议:
表演区的活动很成功,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在高,丰富了其知识经验。教师也
在活动期间受益匪浅,同时又带给我新的思考。教师和幼儿园要合理利用社区资源,更好的促进幼儿的成长。在利用社区资源的大课堂来促进幼儿的学习,让我们的活动区真的“活动起来”。
参考书籍:
1.安.S爱泼斯坦《有准备的教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
【大班个案分析与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的个案分析与研究07-30
小班个案分析指导07-29
心理测评个案分析07-27
小学问题学生个案分析08-12
个案分析观察记录11月09-06
幼儿园个案分析范文09-20
心理分析个案案例分析报告09-19
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转化个案分析08-16
大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彼得与狼》06-22
精神个案管理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