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2024-06-18

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精选12篇)

1.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一

体验性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

山东省无棣县梁郑王学校 王连进 251914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面对火热的现实生活。体验性学习策略就是这

种要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体验作为一个范畴,不同学科对之有不同的界定。作为教学中的体验即体验性学习,是指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再造和再创活动,进而产生理性的发展和意义的一种学习方法。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性学习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科学而先进的理念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尤为重要。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向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向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

结合。

教师作为一个“学习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促进者”要起到引导、促进学生体验的作用;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领导者”,要艺术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引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应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学生视为志同道合的朋

友。

2、教师学生观的转变。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特定的认识主体和信息交流主体。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①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热爱每一个学生。②我们必须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都是具有开放性的自我创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个性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不能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学生,用统一的模式规范每一个学生。④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而学生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更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资源。

3、教师教学过程观的转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教不可以统治学,也不可以代替学,教师的教要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不应从教出发,必须从学生的学出发。教师作用于全班所有的学生,学生既向教师反馈,又与同学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识、情感、能力交流的网络。此过程是师生展开对话、理解而达成“你—我”师生关系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在体验中共生共长的过程。

二、营造民主的学习气氛

民主的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就不可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好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试想,在课堂上如果老师讲什么,学生便听什么,机械地记什么,也就没有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就不能培养学生的个性,更谈不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人云亦云、机械模仿、照本宣科、僵化保守的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情感交相融合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主动体验的过程,更需要民主的学习气氛作为基础。

1、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更要尊重他们各自不重复的个性、可爱的单纯和浪漫的天真;不但要尊重他们与自己和谐的求同思维,更要尊重其敏锐有余而成熟不足的求异思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因为有缺陷、不完善的发言,也胜于缄默与懒惰。对学生的不同个性感受,不强求“同一”,确保不堵塞学生的创新思路,时时刻刻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自觉思维、独立创新的环境。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要把学生当成受教育主体,与之同呼吸,共悲欢,一起品尝求知的艰辛与幸福。这种和谐的氛围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顺利发展的最佳环境。学生置身于这种民主气氛浓厚的课堂,就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温床,主体意识被催生勃发,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心理潜能随之释放,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可使用一些简短而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分析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建议很独特”等;或是“不要紧张,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这些期盼性的语言,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2、要加强师生互动。互动,就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堂成功的、充满生机的课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结果。在这里互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互动主要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常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师生共同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互动主要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共同交流。其中分组活动是学生间互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等有一定的差异,教学中进行分组活动可以让学生个体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同时,这种分组的讨论是一种动态的学习活动,它会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入活力,从而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利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的培养。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使学生敢于创新。

⑴为学生质疑问难提供宽松环境。自由、宽松的外在环境对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很重要。学生的大胆设疑、质疑需要教师的鼓励,因为多数学生想质疑而疑虑重重,既怕老师瞧不起,又怕同学讥笑。这时教师要对学生即使是看起来幼稚可笑的问题给予充

分恰当的鼓励、肯定。

⑵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要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无疑处生疑,在学习中去发现,在思考中质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新,养成良好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⑶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基本方法。学生设疑质疑的基本方法可以从认识事物的三个层面上考虑:一是“是什么”,二是“怎么样”,三是“为什么”。前两者是浅层次的质疑,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问难。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体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和思想上的焦点,设计一些智力上富于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例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很早就有一个梦想,期盼着红旗早日插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但美、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时期,看不出明显衰亡的迹象,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还不灭亡?”这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一时还不会进入灭亡的境地。这样就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2、故事情境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且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比如讲解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时,可插入“群牛遇虎,齐心护犊,一牛带二犊独奔,为虎所食”的故事。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教师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发扬团体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再如学习尊师重教内容时,可举“程门立雪”的典故,教育学生从思想和行动上去尊重老师。

3、艺术情境

政治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名诗佳句,可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由此创设教学情境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对集体、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美好情感,实现情感教学目标。比如讲解奴隶社会剥削特点时,可引用《诗经》中“硕鼠”一诗,加深对奴隶制度剥削残酷性的认识;讲解封建社会剥削时,引用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理解封建剥削的特点和根源。再比如,讲解“陶冶高雅情趣”时,可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领略自然美、社会美,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审美能力。在讲解“依法服兵役”时,播放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让学生体会边防战士的豪迈情怀。讲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时,播放《社会主义好》。讲解“改革开放”内容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达到思想教育的较好效果。

4、漫画情境

政治教材内容抽象、枯燥,恰当地利用漫画,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变枯燥为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力与思维能力。如讲解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时,可选用漫画“小鸟的悲哀”。画面上小鸟哀求“请把我带走吧”!然后由学生思考讨论:这幅图说明了什么?也可选用漫画“渴望”,此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山岭田野,杂草丛生,一人心驰神往,渴望这里高楼林立;其

二、林立的高楼取代了空旷的原野,此时人被挤向楼顶,他的心又飞向了广袤的原野。看后启发学生认识“如果以牺牲大片的土地等资源环境为代价,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必然会落空”的道理,从而增强

环保意识。

5、教学手段情境

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利用录像资料,构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情境设计,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如初二“依法打击毒品犯罪”一框,由于学生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够,缺乏感受,所以对毒品犯罪及司法打击力度问题认识不深。讲课时,教师可利用录像,再现“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等历史情境,由学生谈出对毒品的认识,以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如讲解“法律保护消费者权益”内容时,可播放“大舜”号滚装船海上失事录像资料,使学生明确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受法律保

护,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学中,合理、适时的设置教学情境,可以充分体现“以问题为核心、以能力发展为目标、以体验训练为主线、以习惯方法为保证”的教学思想。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仅立足于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活动,如书报的阅读、资料的收集整理、观察记录、制作广告词、调查报告等。二是群体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兴趣小组、合办壁报、召开主题班会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总之,学生智力的发展、品德的形成、人格的完善都只有通过体验才能实现;只有在体验中,学生才能得到更好、更快到发展;“为学生的体验而教”应成为思想政治课

教师的座右铭。

2.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二

一、体验式教学在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注重新课标提出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体验中生成知识”的要求, 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思想政治课的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更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要求教师大力开发学生的生活资源,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反思, 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但这种教学法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不少:方法被滥用的倾向比较明显;现代教学手段利用率不高;新的评价方式尚未被广泛采用;满堂灌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

1.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强调, 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加以合理应用, 必须要通过实践。在课堂上, 教师要组织学生通过模拟演示、表演等形式, 创造性地尝试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在课堂外, 教师要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将教学内容扩展到学生关注的题材。如在讲九年级《环境保护国策》前, 我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前面的紫薇河, 学生被青黑色的河水惊呆了。抓住这个机会, 我向学生展示了十年前紫薇河清澈见底的照片。看完我的展示, 看着眼前污浊的河水, 强烈的反差使学生感慨万千。回到课堂后, 讲到有关环境问题的产生、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时,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很好。

2. 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政治课教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来创设具体情境, 以引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情境中进行心理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实施情境体验教学的四大步骤:步骤一:进入情境。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牵引下, 产生丰富的感觉体验, 进而深入情境,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过程。步骤二:融入情境。学生利用在情境中得到丰富的知识体验, 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步骤三:升华情景。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表达出自己的体验来, 并强化这种体验, 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步骤四:超越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体验应用于情境之中, 解决情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这就使体验有了真正的价值。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在教学实践中, 如果教师让学生用活动的形式去吸收那些知识和原则, 那么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而讲故事和评故事活动就是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有效方式, 在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如讲八年级《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 我就用故事讲评课的方式讲授此课, 在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诚信的故事, 安排学生在课上讲述这些故事并要求作出简单的评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主动地参加到活动中来。通过这些故事, 他们明白了诚信的重要意义, 获得了很好的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论辩活动中进行情感体验。这种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例如, 在讲八年级《合作竞争中双赢》一课时, 我就采取了辩论的形式。在上课之前, 首先, 给出辩论主题:竞争中有合作吗?要求学生在课下广泛收集有说服力的资料, 丰富自己的论点。其次,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先进行小组讨论, 拿出自己找到的论据, 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 教师做主持人, 让小组推出四名代表进行台上辩论, 再推选几位学生做评委。通过论辩, 学生既掌握了知识, 又获得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4. 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如讲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根据本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要求, 提出两条以上精神文明创建的合理建议。学生调查小组分别展开参观调查访问活动, 回校后彼此交流信息:有的发现紫薇公园马路边乱扔垃圾现象十分严重, 提出应派专人监督和管理;有的看到城北村河道污染严重, 提出应禁止乱排工业污水;有的发现水泥厂工业污水排放严重, 提出应加大法律打击力度, 严惩污染企业。学生通过调查发现问题, 并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培养了自己合理应用知识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三、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对思想品德教师的要求

从思想品德教学实践来看, 体验式教学法运用成败的关键在教师。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在体验式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开展合理的探究, 提供实践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 怎样有效创设适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 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教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要通过平时的观察来了解学生的性格, 有意识的调控学生的表达情绪的习惯, 对于内向型的学生可以让其多参加活动, 提问时让他们多表达内心体验。对于外向型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强调课堂纪律、少让其参与活动等方法, 让其情绪表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 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创设情境是否有效达到目的离不开教师本人快速融入情境的能力, 教师要身体力行带动学生一起体验。教师在课堂中的情感应该是随着教学内容的要求而产生的。同时, 不断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要富有感染力。

3.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三

一、建构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创新。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运用体验性学习方法,必须建构新的师生观和教学观。

1.教师角色的再认识

新课程下,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不再是无所不知的万能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要与学生一起进入到教学过程中来,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运用于解决新的问题中去,有技巧地把握课堂教学过程的走向、控制课堂的节奏;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应树立平等意识,不以权威的形象出现在学习过程中,而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伙伴。

2.学生地位的再认识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意识到我们面对的是有能动性的探索者,而不是“等待装满知识的容器”。因此,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都有自己的创造,都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人的能力是多元的,人的发展道路是多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用文化成绩作为尺度衡量的每一个学生,也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

3.教学观的再认识。教学相长,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是为了不教,不可以以教废学,教师的教要有助于学生的学。教师组织教学不应简单依据教材,而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教学方法的选择应有利于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构建多重的交流网络:交流思想、交流知识、交流情感,互相对话,互相合作。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

学习气氛对课堂教学至关重要,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统一的过程,是一个主动体验主动感受的过程,更需要宽松的课堂气氛作为基础。

1.教师应给学生积极的评价

在课堂提问、师生交流的答辩中,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预期往往不一致。老师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哪怕是有缺陷的答案,也要指出其闪光点;哪怕是错误的想法,也要表扬其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精神。在教师的鼓励和激励之下,学生就会始终保持乐观的情绪和探究的愿望。

2.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问,就会产生克服问题的决心,学习就会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为学生创造发现问题的宽松环境。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老师可以用眼神、手势等神态语言鼓励学生,因为很多学生想质疑而又不敢,担心提的问题肤浅,被老师责骂;也担心被同学认为是出风头。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打破思维定势,向习惯、公认提出自己的质疑,养成不轻易接受未经考证结论的好习惯。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想发现问题不一定能发现问题,更不一定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不仅要思考“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可不可以“不这样”等等。

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

任何问题的提出总离不开一定的背景,学生的体验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情境是学生思考的基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必要的情境,去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设置如下情境:

1.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可以让学生与自己的知识体验相结合。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中“社交礼仪ABC”时,我提出了“怎样对待外国的文化和习俗”的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结合自己了解的我国与外国文化习俗上的差异,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故事情境

初中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讲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故事,可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九课中的《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时,我讲了《六尺巷》的故事,让同学们意识到宽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需要宽容。

3.艺术情境

艺术是极有感染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引用诗句、歌曲,可以让学生形成情感体验。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的《创建新集体》时,我课前用多媒体播放了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就是力量”,自觉纳入到集体当中去。

体验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观,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用新的教学观与之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体验,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提高,自觉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四

莆田第二十五中学

童丽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之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从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出发,探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思想品德;学生为中心

中学德育课,即思想政治课,在21世纪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而要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老师要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责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研究和探索各种教学形式,改革现行课堂教学是当务之急。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有意义。

一、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 所谓体验式教学,即“‘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 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李湘等①认为,体验式学习泛指学习者亲身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李英②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定义体验式教学:在教学过程,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

体验式教学特点主要有:全面了解、认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创造出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同时,我们强调的体验性是建立在学生对理性知识的完整理解上的,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学生在实践中经历、感受、思考、建构知识的意义,形成自己的理性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标要求,体现思想品德性质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建议是: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教师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世界,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收集最新最贴切的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亲自去感知、领悟知识、联系现实、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或依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教材中的观点。最后指导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符合新课程的标准,很好践行了新课程的要求。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要课程。对于这一表述,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2)以引导和促进初中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标的。(3)综合性课程。体验式创设各种活动、情境都围绕初中生可以感受和接触的社会生活展开。初中生对社会生活的接触和理解,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起点。如果脱离这一认识基础,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本,学生的认知水准将停泊在低段位。体验式教学强调认知与体验相结合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

三、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体验式教学的涵义和特点,笔者认为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实施的过程包括: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学生身边出发,激发兴趣;以情境、问题为机制,实践感受;以反思为核心,体验内化;以实践验证为最终目标。让学生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在不断上升的循环往复式的运动中实现素质发展。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应该把握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热区,直面学生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困难,深入学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挖掘学生兴趣点,借助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兴趣和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学生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作用下发挥自主性。例如,在讲我国政府职能、工作原则时可以联系“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于2010年2月27日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于广大网友在线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其中,片段一: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片段四:我们要通过发展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把“蛋糕”分好,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再例如,在讲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可以联系2009年12月7日至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立场、主张和举措。以及世界博览会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第一次在中国举行。所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见常听的,马上精神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寻找信息,最后归纳、总结、点出相应的主题。这样讲,学生更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让政治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的兴趣。

(二)以情境为机制,切身感受

库伯用学习循环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该模型的第一步是实际经历和体验——完全投入到当时当地的实际体验活动中。学生在强烈的兴趣和动机的推动下自觉参与实践,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但不应有过多的干涉,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探究此领域及其相关领域的知识,大胆地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例如,在讲授初一“对不良诱惑”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精彩片段“网络妈妈”,引导学生体验抵制不良诱惑的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理解父母、老师的关爱,进一步学会如何抵制不良诱惑。

(三)评述析情,促进体验内化

评述即评价概述,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述,学生之间的评述和学生自我的评述。学生通过前面阶段的学习,丰富了情感,但每个人的体验因人而异,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感受。通过评述学生认清自己的已有水平,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差距,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体验。但“评述析情”的过程中要做到客观公正,同时,又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情感体验。

(四)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在经过对事物的亲身体验后,对该事物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必须通过实践来检查。教师必须创设必要的条件让学生投身实践,把这些体验应用在工作及生活中。最后,在体验应用的基础上,主题获得的规律、方法、技术、和情感价值在抽象——具体和显——隐相互转化中,其本质内容和核心成分更加突出,逐步升华为学生的态度、信念、实践能力等素质。

总之,体验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体验式教学不仅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感受,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的体验,体验式教学的应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不是万能的,我们要采取多种策略发挥体验式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5.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五

贵州省思南县三道水小学刘天华

崔峦老师在宁夏会议上说“要和课文内容分析说再见”,实现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其实不光是语文教学,其它学科也应如此,这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势在必行的。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科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小学不受重视,研究工作也是走形式,致使学生也不爱学,教师的教学也是完成任务,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学校的教导主任,主抓教学工作,平常讲得最多的是语、数、英学科,家长关心的也是这些学科的成绩。这与我们农村的特殊环境有关,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而这一教学的恶性循环造成的直接影响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道德意识模糊,行为规范随意,面对这些现象,首先要从课堂教学出发,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所说的学习方式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特征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着特征,结合我在平常教学中的一些案例与大家一起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合作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

一、合作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合作式”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是互助学习的一种。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互动的过程。合作学习要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新课标突出了合作学习的要求,把学习的互动聚焦在生生之间,不光是是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这种表象,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交往这种实质的东西。比如在讲《有困难我不怕》(课程标准版小学四年级)这节课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收集同学们在学习上、生活中遇到哪些困难时,学生相互讨论,认真思考,从而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打破原来在教学中学生不爱回答问题的现象,同学们都争先恐后,想把自己的话与大家分享,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体验式学习方式及应用

“体验式”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品德与社会科教学是离不开体验式的学习方式的,因为这一科的教学内容都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戚戚相关的,学生能够很好的将生活经历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而体验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常用的就是影像资料,多媒体演示,情境教学方法和走进生活等,比如在讲述小学四年级《怎样购物时》,我有意安排了学生在离学校不远的一家超市去亲自体验,学生在学习时就不会感到枯燥和远离自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把各种实践都应用到学习过程中来,可以保证具有各种记忆和思维类型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感知教材,使学生自然进入角色。当然同学们回到教室,教师要适当引导,对发生的情节进行提炼,学生不光学到了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材内容他们自己取得了成功,让学生感到教材内容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引导,使他们能有所收获,有所侧重。

6.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六

内容提要: 探究性学习(inquiry 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新的时代呼唤教育创新,传统教育理念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因此,应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关键词:

初中

思想品德教学

探究性学习

所谓在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沉重的学习生活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选定研究专题,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学习活动。它的显著特征是:以学生自我探究活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在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敢于质疑、释疑,才能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开展探究性学习。

第二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比小学生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呈现出自主性、创造性的某些特点。我们应充分利用处于信息时代的优势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展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判断,从而增强思辨力和创造力。进行探究性学习恰好是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活动能力的最为有效的活动之一。

第三 传统教育模式严重阻碍着教育培养人才的发展,束缚着人才选拔的质量,出现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的倾向。在大力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另外,近年来政治中考实行了开卷考试这一新颖的考核方式,抛弃了令人头痛的死记硬背,使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探究性学习应遵循的原则

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实践的统一,使学生逐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生活体系,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确学习理论知识对于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重要意义。

2、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把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时间的主要支配者,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思维的主体。同时,探究性学习应以人人能成功为基础,以全体学生为教育对象,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人人都能有所进步,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互动性原则 教学本身就是师生间相互交流互动的过程。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学的参与者必须进行必要的交往活动,这包括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为此,课堂教学很有必要引进课堂讨论、辩论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先进的学生不仅参与学也参与教,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与教学过程。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尝试谈几点认识。

1、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开始阶段。”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掀起学生思维的欲望,同时要善于对待学生的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促进学生自尊自信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例如,学习“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一课时,为提高教学效果,编排了一个公安机关搜查民宅的小品参与教学(3个具体情境):情境一,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准备进行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最后公安机关强制执行搜查任务;情境二,公安机关无搜查证的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欲强制执行,屋主无奈,只得报警;情境三,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得到屋主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担任上述三个事例中的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出来。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三个小品中,公安机关与屋主的行为正确与否,为什么?这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确了公民住宅不受非法搜查。

这一教学内容,如果只是简单讲解,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效果就不会理想。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变成课本知识的直接参与者,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加深了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认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让学生参与对知识的探索

怀疑心理是引发探究的开端,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大胆质疑,从而促使学生养成一种不因循守旧、敢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同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他学习需要的问题,教师以平等、公正之心善待每个学生的问题,保护他们提问的热情、兴趣和勇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如在讲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多数学生都能提到诸如“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等问题。通过一系列的设疑并解答疑问,使学生在尝试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又如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思维的方法。

3、增强问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探究意识,这种意识的形成需要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合理安排问题层次,让学生充分动脑,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对政治课的探究欲望。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选一定数量的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布置一些归纳和总结有关的专题内容的作业,或选择一些与其他学科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问题,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思维。如在毕业班总复习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了几个专题:“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少年应从哪些方面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养成了学生善于归纳的良好习惯,加强和加深了知识的纵横联系,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开拓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4、重视探究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创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直接经验的参与,关注探究学习过程,要重视学生的感性认识(即探究学习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体验中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形成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如在教学“心有他人天地宽”时,为了实现“关爱他人”这一教学目标,我组织了一次帮困体验活动,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首先确定帮困对象(同学、邻居、孤寡老人等),其次落实帮困措施,最后在班上进行交流总结。通过这次活动,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情感得支升华,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了学生自我探究的空间。

5、学以致用,培养学生探究实践能力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探究性教学侧重于技能和知识的获取和应用,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实现知识迁移,以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结合《自我保护》一课的学习,设计如下问题讨论:①你遇到过不法侵害吗?举例说明;②当遇到不法侵害时,你是怎样保护自己的?③增强自我保护应注意些什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分组讨论交流,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动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培养实践能力。

四、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施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开展“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老师用最简捷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能尽快获得新知。必须明确,不是教材的任何知识点都需要通过探究方式获得。

2、开展探究性学习,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运用能力,要使探究过程最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合理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使学生本身获得最有效益的学习。如初一学生只能作一些较浅层次的探究。

3、开展探究性学习,要统筹好教学时间、教学任务等实际情况,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不要仅仅为探究而探究。

4、开展探究性学习不能苛求,只要学生能以自己的知识作为基础,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探究,不管最终成果如何,都值得肯定、表扬。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大力推行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的神圣职责。作为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

参考书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

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云南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7.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七

(一) 体验及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的体验往往是情绪、情感以及想象表现的过程, 既是一种活动, 又是活动的一种结果。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对心理品质教学实践的一种运用, 通过对场景进行创设, 进而让学生体验场景来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 体验式教学的操作要领

体验式教学的操作要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进而对挖掘学生对生命体验冲动的来源;

2. 通过各种方法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体验, 进而强化学生的感受;

3. 促进学生学习的交流和分享, 对学生的体验进行一定的丰富和完善;

4.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并促进学生人性的完善;

5. 回归生活, 升华体验。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将学生学习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的联系起来,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实施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更好的对学习初中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 满足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性质的重要性

现如今, 初中思想品德课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进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遵纪守法, 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树立。就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 其含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载体是课程, 通过课堂的形式进行实现内容的教学, 从根本上为学生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教与学、心理学以及法学, 进而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法律常识基础以及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2.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核心主要是公民思想品德和法律基础教育, 其核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对学生独立人格进行培养, 并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法律道德的素质。

3.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则是社会主义。

(二) 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落实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随着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提出了新课程的改革, 从根本上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 注重突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和体验, 进而对学生独特方式认知世界感悟世界能力的肯定。而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另一方面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人生的领悟能力, 进而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 适应初中生身心特点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 初中生的年龄相对来说是比较的小, 同时又处于半成熟的少年期,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一方面使得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一方面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进而使得学生有着活泼向上和朝气蓬勃的状态;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

总而言之,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体验式教学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策略

(一)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主角, 而教师就要从根本上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 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验、表现以及创造的过程。比如说, 我国前任领导人温总理的牛奶强国梦, 有这么一句话:“我有一个梦, 让每个中国人, 首先是孩子, 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就要通过一种假设, 当时的牛奶产量为1300万吨, 而孩子约有3.5亿, 进而让学生们计算每个孩子每天可以喝多少斤的奶, 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而让学生对当时现实生活的矛盾作主要的讲解, 同时通过对场景的创设, 进而想象如果是我们, 该怎样处理这些矛盾。

这样体验式的教学,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 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逐渐增加, 进而仔细的计算、思考, 这一过程中进行, 不仅仅调动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教师在最后的讲解中, 就要从实际出发, 从生活出发, 尽可能的对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构建, 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发现, 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二) 提出问题, 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一般情况下, 提出问题是对培养思维最重要的手段,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 进而诱发学生对强烈知识探究的欲望, 进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能力。

就初中思想品德这门课程而言体验式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问题的提出, 进而对学生思维活动进行最大限度的激活, 比如说问题的创设为:我国某一部队以6千米每小时的速度通过天安门广场, 5人一队, 队间距为1.8米, 假如他们不停地走, 10年才能通过, 计算这支部队有多少人?

问题提出之后, 学生内心对知识渴望的欲望越来越强, 并不断地参与其中, 教师更应该在学生计算之后, 准确的告诉学生其数据就是某一年的人口总数, 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并通过再次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悟。

(三) 协作探讨, 突出学生感受体验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讨论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讨论一方面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气氛, 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创设的过程中, 更应该从实际出发, 从根本上出发, 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对学习资料进行收集, 并让组间学生进行讨论, 对小组间的资料主题进行确定,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达到教学的目的和学习的目的。

8.体验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篇八

教育发展与时俱进,21世纪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竞争的时代,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关键在于改革和发展教育。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深化,历史课堂的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这次课改的重要目标和使命。 “体验性学习”体现在历史教学中,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一种全身心的领悟和体验。下面就体验性学习的必要性和途径两方面谈一下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体验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

《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是: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精神升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历史。

二、实现体验性学习的途径

体验是学生通过参与获得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使学进行体验呢?

(一)教学内容要和学生实际经验相联系

新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联系起来,改变了过去的那种难、繁、偏、旧等现状,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教学中,我常常从一首著名歌曲,一个有趣故事,一个重大时事新闻,一部影视作品等入手,用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材料,激发学生去领悟和体验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在讲《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时,我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语录》等历史遗物,然后问:咱们许多同学家里或多或少地保存了这些遗物,他们都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文化大革命是怎么回事呢?它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呢?学生看完这些实物,听完这些话,纷纷议论起来,很快进入到“文化大革命”这一内容的学习体验之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的体验是不会凭空产生的,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教师要为学生的体验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意地搭好桥,引领学生去体验。

1、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以当事人身份去感知、领悟、体验历史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提供给学生现成的历史结论,学生没有多少实践,思考空间,更谈不上对学习内容有反省、构建。在体验性学习中,我们可以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学习《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的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思考过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把手举得高高的。有的说我愿穿紫衣,住四合院,吃包子,出门骑驴;有的说我愿意穿黄色衣服,住有前堂后寝并带有耳房和偏院的房子,出门坐轿;有的说我愿穿黑衣,住瓦房和茅屋都可以,出門骑牛等等。通过学习体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在乐中探究,乐中合作,乐中学习。

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让学生与历史亲密接触。

在新的一轮课改的背景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历史资源、乡土教材、学校图书室、历史地图册、历史老师。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营造一个让学生与历史亲密接触的情景,有意地为学习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例如:在讲南京大屠杀时,我先播放《南京大屠杀》的片段,让学生目睹日军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学生个个义愤填膺,在这情景下,如何使学生情感不只是停留在气愤、悲痛的体验中,而能使情感内化、升华,我又补充了下述材料:(1)日本文部省审定通过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把南京大屠杀说成是20世纪最大谎言,并篡改教科书。(2)日本青年参拜靖国神社图,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图。通过这些课程资源,在学生多角度接触了这段历史后,我又提出问题:面对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否认历史的行径,作为一名中国人,为防止悲剧重演,你们能做些什么?思考过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给日本青年写信,告诉他历史的真相;有的说不买日货,有的说不到日本留学……,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落后就要挨打”“勿忘国耻,发奋图强”。这样,知识与学生的情感相交融,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也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编演历史短剧,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从而深刻地了解历史,更准确地评价历史。

历史学习的对象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有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相距千里,怎样缩短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变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过程为积极体验的过程呢?实践证明,教师指导学生,去编演历史短剧,就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桥梁之一,例如:在学习陈桥兵变时,由学生自己组织,表演“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身临其境,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真切地体验到赵匡胤黄袍加身靠的是自己的军事实力,而他通过宴会的方式轻而易取的解除了石守信等朝中大将的兵权,则体现了他的睿智。历史短剧的演出,增强了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又能体现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真是受益匪浅!

9.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九

【关键词】互助合作;体验学习;思想品德教育

1现阶段技工学校的教学现状

从学生的生源来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来中职学校读书的学生绝大部分。仍然是各个普通中学里面自认为升大学无望的学生。虽然上大学不是青年学生成才的惟一途径。但受社会习惯思维的影响。这部分人多多少少有一些自暴自弃(极个别已考上大学。只因家庭条件不好而就读中职学校的。那是特例)。更何况中职学校的学生主体仍然还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共同的弱点是:知识基础薄弱。知识结构分布不匀:有的学生行为习惯差。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同时还普遍存在不能吃苦、虚荣心重的陋习。

10.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十

李成福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给我们带来新的气象,从教材新颖的彩页设计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几年来,我边学习边实践,颇有收获和感受,也有矛盾和困惑。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新课改给我们带来的收获与困惑。

《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我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自然、融洽、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改呼唤“以生为本”的人文性课堂,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协商,以及对经验和学习成果的共享,促进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形成。课改前,教学内容知识性很强。课改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初一初二教材,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情绪,青春期发育、如何解决与父母发生的矛盾等,和学生很接近,很亲切,学生也很感兴趣。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我给予及时称赞。对于讲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总是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比如:初一的张宇婷同学经常骂人,不管是课外还是课内,经过观察和了解知道她的这种现象自己本人根本不觉得是坏事、不礼貌的事情。我每次听到她骂人我就制止或批评她,但我发现根本没有效果。有一次趁她又骂人的机会我在同学面前说:“你们可以犯错误,但是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这是有损你的人格,也有损你父母的人格。我只能说你家教不好,你现在的所作所为告诉我是你的父母这么教育你的。” 提起人格这位同学马上就说:“老师我再也不骂人了,我以后一定改。”从那以后我上课时候真的没听过这位同学骂人。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但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一旦放开就想灿烂,这里所谓的灿烂就是这些学生没有达标意识,把握不好课堂进度和课堂教学目标,很容易跑题或散漫。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驾驭课堂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既要放松、和谐;也要井然、有秩序地完成教学目标。在我的思品课上,我努力做到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是轻松和谐的,也是井然有序的。我想这就是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二、创设教学情境。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神经系统,使注意、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配合的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通过问题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情

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每节课的开始,教学的情境设置很重要。我总是巧妙地设计一个小环节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新课。在上《身边的诱惑》课时,我拿着手机进了教室,对同学说:“我昨天收到一个信息,说我中了大奖,让我去领奖,不过我得先交500元手续费,我很犹豫,你们替我出个主意,去还是不去?“我刚说完,学生热情高涨,纷纷替我出主意。我趁机说:“所谓5000元奖金对我就是一种诱惑,生活中这样的诱惑有很多,现在说说你被什么诱惑过。”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很顺利地导入新课。

教学情境的设置无处不在。上《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在同学介绍了自己所熟悉的各种生命后,我告诉学生打开窗帘,朝窗外看去,窗外就是一片绿地,有高高的树、也有很不起眼的小草,郁郁葱葱,树上还有几只小鸟在悠闲地觅食。我富有激情地说:“看,这些都是美丽的生命。”学生也应景生情,被深深地感染。利用多媒体也能创设形象的教学情境。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除了自己所做的课件,我还收集相关的好课件,进行再加工,使之符合自己需求。在有多媒体班级尽量使用。如上《追寻高雅情趣》时,我把平日收集的照片,如:美丽的各种景色、老太太在公园晨练、还有漂亮的剪纸画等的照片做成课件,学生看了马上受到感染,情绪一下被调动起来,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情趣。但是在每一次经过我认真加工的课件和我的课配合讲的时候,我有这样的感觉,那就是课件不是为我的课服务,而是我为课件服务。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我想这里有好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驾驭教材和多媒体操作方面都不够得心应手。也是以后要努力的方向。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思品课的一大特点。初一初二的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来设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我爱我师》课时,让他们说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哪一位?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等实际性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学生也说自己不喜欢的老师。我马上帮助学生要换位思考,多从自身找原因,以后主动和教师有效沟通,并分组探讨沟通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尝试去实践。由于结合了班级的实际,学生心悦诚服。此外,我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自动“扮演”起班主任的角色。在上《创建新集体》时,假如在1班上课,我会说“要想使我们7、1班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怎么做?在其它班也如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直白的说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但这种依托教学内容,顺势而为的教育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关于小组合作探究。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有时也能让学生讨论一下,但那基本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被动式学习没有太大改观。针对这个问题,新课改提出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合作探究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能使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

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虽然我知道将来的社会最需要这种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不否认因为咱们的学生数少的客观因素。在这里我很惭愧地说我很少用小组合作这种课堂活动。

11.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十一

体验式教学的进行,分四个步骤:(1)由教师营造课堂气氛,搭建教与学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次身心体验的机会;(2)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来启发学生,将体验到的认识感受,运用文字或演说的形式表现出来;(3)学生在与指定群体(如同学)进行切磋交流中,形成共鸣,并与之达成思想上的共识;(4)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达到的统一认识付诸行动,并从中获得个人的体验。最终,使整个体验教学的过程形成一个闭环。

一、体验——虚实结合,营造氛围

体验教学从营造氛围开始。然而氛围营造的方式,并无常规可言。只要秉承“以教学目标为纲”“以教学内容为本”即可,兼而杂糅不同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教师营造的氛围之中。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实际教学中,体验式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是学生的融入感和互动性空前提高。

提升融入感,最常见手段莫过于“情境教学”。比如思想品德(苏人版)九年级第一单元《亲近社会》。在教学中不妨增设“实地考察”环节,带学生去敬老院、儿童福利院做义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存在感。在互动性方面,如思想品德(苏人版)九年级第三单元中,教学主题围绕“法律”展开,鼓励学生演示生活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将错误的思想品质或行为习惯通过放大的手段,强化学生的认知,使学生在虚实结合的氛围中,体会到“合法”与“不合法”的标准,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

二、分享——观察反思,寓教于情

分享,是促进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性向主动性转化的关键步骤。而分享的前提条件为充分观察,只有观察到位,才能反思到位;只有心有所获,才能与人分享。体验式教学,贵在“体验”,鼓励学生学会用“心”感悟。而“感悟”又免不了情感的带入。在实践教学中,可适度引入语文教学手段,运用朗诵、演讲、讨论等形式,启发学生主动表达,以获取感受。

如思想品德(苏人版)九年级的第二单元《合作与诚信》。当前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合作”中常遇到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讲述亲身经历,并运用富有情感的朗诵或演讲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使学生体会到分享的乐趣。而作为“听众”的学生,则以观察者的角度,去审视发言者的发言,在不知不觉中由被动地接受,转为主动地反思,实现了质的转变。

三、共识——构建体系,提炼归纳

共识是思想意识上的统一。尽管学生受成长环境、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思维模式各有千秋,但通过对感知感受的提炼归纳,构建抽象的、高度凝练的思想体系,还是能够从认识上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达成共识。对于初中生而言,共识往往是指一种文化、一种品德的认识,在这一特定群体内约定而成的标准。

在上面《合作与诚信》的教学单元中,学生扮演着两个角色,既是表述者,又是观察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扮演“观察者”的角色,在课堂上开展主题辩论会。学生在分组准备与讨论中,已经在践行如何与人合作。另外,学生在作为聆听者时,会不自觉地将别人的经历和自身经历进行比较,这样就能收集到许多不同意见。而辩论的目的,并非分出输赢,而是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提炼与归纳能力,统一对于“合作与诚信”品德的认识。

四、行动——学以致用,加深内化

行动是一切思维的转化。现实的行动,是检验知识内化程度的最佳方式。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在面对困难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衡量学生的思想品质,是促进学生将外在理论知识转化为内在行为意识的重要手段,也能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便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实现学以致用,不单单是指知识的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身心。比如在爱心培育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在生活中面对弱势群体,引导学生不仅要从肢体行动上给予其帮助,还要从语言上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面对那些蔑视弱势群体的人,是袖手旁观,还是正义直言,不但取决于学生的个人修养,还取决于他们思想品质的培育。可见,行动不仅促成知识内化,也养成行为习惯。

体验式教学的初衷是帮助学生完全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思想品德形成感官的认知;再将自身的认知,通过反复地观察与思考,与他人分享;在交流中,吸纳他人意见,并与自身认识相整合,形成一个思想体系,经过这样的反复切磋,与所在群体达成思想上的共识;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一共识付诸行动,去构筑自身的思想品德体系,使之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

12.体验性学习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尝试 篇十二

1 体验性教育理论的内涵界定及立论基础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中, 体验性教育理论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程, 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应用和体会, 逐渐认识到其在现代各学科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目前, 国内外教育界对于体验行教学理论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 尚未形成共识, 但是其实际应用效果却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体验是一个人人熟悉, 却又不甚了解的概念和名词。我们都能就体验讲出些什么, 却难以表达其深邃的内涵。对体验的研究由来已久, 站在不同的学科角度, 学者们对体验的理解也是智仁相见。生命哲学中的体验具有本体论意义,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 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 不断的体验构成人永不停息的生命。体验在心理学中的一般意义是指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基础上而产生情感及生成意义的活动。美学中的体验即审美体验, 体验是一种生活感受或者内心感受。但美学中的体验不是指一般的内心感受, 而是一种丰富的、活跃的、深刻的瞬间性的领悟, 伴随着强烈的情绪高涨达成主客体的高度统一。美学中的体验更侧重于强调一种抽象的体验。在我国教育学界, 更侧重于从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以及教育活动的综合性角度研究体验, 朱晓蔓教授强调体验的情感性, 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 虽以认知为基础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的发展与变化, 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能力的提升和增长。沈建则认为应该从教育活动的综合性出发, “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

2 体验性思想品德教育的实现策略

我国教育部的周济部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会议中强调:在我国的现代教育系统中, 对于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准确把握当前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 准确、科学判断学生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思想观念变化, 进而才能更加深入的探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规律。由此可见,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 加强对于体验性教育理论的应用的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之一, 也是促进当代青少年德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2.1 深入挖掘体验性思想品德教育的各种资源。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 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也同样可以反映他的修养和能力。所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就是在生活的点滴中, 我们的生命得以成长, 离开了生活一切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充满酸甜苦辣, 就是在这百味人生之中, 我们澎湃着生命最真实的体验冲动, 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其实, 现实思想品德教育也是比较关注生活的, 问题在于其视线更多地投注于社会生活, 远离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 缺乏与受教育者生活的有机契合。如此一来, 体验冲动萌生的最真实、最基础的源头被切断,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称为真正的教育, 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体验的源泉。通过参与模拟化的或是真实的生活, 在平等交往、互尊互爱、民主参与的师生、同窗情谊关系中体验生活, 领悟和验证教育内容, 发展自身的思想品德和能力素质。

2.2 增强在校学生的社会体验。

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 不管他愿不愿意, 由于生活体验的不同, 总要形成一定的人生观。人生观一经形成, 它就制约着人的整个生活历程, 赋予生活不同的意义,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人不惜牺牲自已的生命去抢救落水儿童;有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宁肯放弃流光溢彩的大城市生活, 扎根边疆, 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有人看重金钱;有人以友谊为重;有人安于现状;有人则奋发开创事业。因此, 生活造就品质, 品质影响命运。学生们处于人生中的春天, 很多品质都很容易培养起来, 但是也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因此, 在培养自己的品质的时候, 要学会不断的思考, 经常反省自己, 明确自己的行为哪些是错的, 哪些是对的, 哪些还不足, 哪些是优势。

2.3 强化感受, 引发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

情感作为体验的核心要素, 其发生过程是自我觉知活动与感情性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的, 在个体已有的感受基础上引发, 也是体验由被动体验向主动体验转化的重要环节。通过活动和情境的作用, 受教育者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心理状态上都已经处于激活水平, 这时教育者必须要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情感需求, 运用一定的方式激发情感, 丰富体验。感受是由身体性活动或是当下情境引起的对事物现象和情境氛围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自我觉知。作为体验的最初形态, 感受在更大程度上被动体验过程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直接的自发的自然而然的呈现给人们的, 而无需经过专门的努力, 即不是借助意识和自我反省的努力。根据身体性活动或情境与感受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育需要创造一定的条件, 依托真实的活动和情境, 引发受教育者真实的感受。

2.4 加强角色体验,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想品德不是纯粹的客观知识, 而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是人们对国家、社会、集体、对他人、对自己的理解, 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样的精神层面的培育, 只能在实践中进行。力求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 达到思想的升华和品德的内化。倡导言行一致, 引导、要求学生践行道德和法律。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说教形成的, 而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的, 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身边的生活点滴做起, 从日常行为的养成做起, 从具体小事做起。比如讲到挫折的有关知识时, 如果仅仅举例说明残疾人受到的挫折是如何的巨大, 学生只会停留于理论的理解与体会, 这时如果能够适时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来模拟特殊人生, 其从中获得的体验无疑要比教师在课堂上乏味的说教强好多倍, 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 结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对于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而且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新时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 为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问题, 适时应用体验性教育理论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思想品德教育中, 广大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从而促进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廖为仁, 孙瑜.在参与性教学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人文性[J].教学与管理, 2008 (12) :49-51.

[2]陈佑清.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 002 (8) :55-78.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 9931:42-159.

上一篇:授信报告范本下一篇:美国电影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