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024-09-06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精选9篇)

1.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一

浅析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策略

观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项感知活动.从物理学的角度而言,对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是很多物理知识建立的第一步,因此对学生的观察品质和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初中学段的学生而言,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观察活动往往在目的性方面有所缺失,观察的视角有所混乱,很多重要的现象没有得到充分的观察.笔者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和物理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1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初中生是否学习和他们的兴趣爱好有关,很多初中生完全受自己的兴趣爱好支配,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因此,物理教师要是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首先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喜欢观察物理知识的兴趣.(1)利用物理自身具有的魅力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当然教师不能灌输学生物理的美,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物理知识中的美,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2)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观察兴趣.每一位学生都渴望成功,体验成功的感觉,并且成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获得成功.2明确观察的目的性

物理学领域的观察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看清有关物理现象,进而发掘其本质,并能进一步实现规律的归纳.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以看热闹的心态来观察物理现象以及实验过程,往往导致其探究方向的迷失.例如,在学习分子间存在间隙时,教师会演示酒精与水进行混合的实验(如图1所示):将一定量的清水注入长度约为一米,直径约为两厘米的玻璃管,再将酒精缓缓地注入其中,使液面上升到管口.为使得实验现象明显,可在酒精中掺入有颜色的物质.此时酒精与水分界面较为明显,再将整个容器轻轻摇动,颠倒几次,使内部液体充分混合.如果教师之前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搅动前后体积的改变,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将观察的重心放在液体颜色变化上,其原因是色彩上的变化会给学生更加强烈的刺激.因此教师在实验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分子间的间隙存在可能性对实验的结果进行猜想,从而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对比前后的体积变化.以避免学生被实验的表面现象所左右,进而导致认知过程受到干扰.3理顺观察的次序性

物理实验强调现象前后的变化以及有关操作的关联和对比,进而才能得出其中的规律和实验操作要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在进行观察时,要提醒他们注意一定的次序性,这有利于他们认清物理过程的各个方面,在突出重点同时,避免发生挂一漏万的情况.观察的一般次序应该是“整体→局部→整体”,即先认清观察对象的全貌,再分析对象的局部细节,最后再回归整体形成完整而细致的认识,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次序性策略.例如,学生在刚刚接触电学实验时,教师要以范例的形式提供演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观察演示实验:电流表的使用.(1)在电路连接完毕后,在开关处于断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电路结构(如图2所示),明确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和测量内容,并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

(2)提醒学生观察电流表量程的选择以及正负接线柱的接入方式,观察表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3)指导学生观察表盘的刻度特点,并教授基本读数方法;

(4)闭合开关,引导学生准确读数,并做好记录;

(5)断开开关,提醒学生拆解电路以及整理器材.在相关步骤结束后,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操作过程的复述,以此来检验学生的观察结果,并进一步让他们从整体上回顾实验的操作细节.4突出观察的层次性

一个物理现象有多个观察的细节需要把握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在尽量全面观察的前提下,能突出重点,对在整个现象中起到决定性影响的细节要着重把握.例如,在讲授“晶体的熔点”时,教师会演示海波熔化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此现象的观察构建有关晶体熔化的规律以及熔点的概念.因此,学生要有意识地观察本实验中的两个重点:海波固体转化为液体的状态变化特点,温度计在这一过程的读数情况.当然实验过程中,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水浴加热的基本操作以及石棉网的作用等等也在学生的观察内容之列,但是前面两个重点是本节内容对应的细节,必须凸显主次的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意识地围绕探究目标通过观察来获取自己构建认知的有效信息,如此才能提高观察的效率.5分辨观察的差异性

物理现象的发生经常需要对应一定的条件,条件不同,所出现的现象也就有所差异.物理规律的构建,就是要发掘条件和结果的对应关系.因此对有关现象的观察,就必须把握住不同条件下观察的差异性.例如,在和学生介绍有关蒸发过程的吸热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影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这样的实验来对有关规律进行认知.四支温度计分别提供不同的条件,具体如图3所示,其中A直接悬挂;B在悬挂的同时,用扇子对其扇动;C的玻璃泡上裹上蘸有酒精的棉球;D与C相似,但增加用扇子对其扇动的条件.学生在观察时,就应该有意识地对比四种不同情况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特点.完整的观察,不仅仅是记录下温度计的读数是否变化以及变化快慢,而应该匹配不同条件,积极思考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总之,引导学生充分掌握观察的有关技巧,有助于他们物理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方法的养成.然而观察能力的提升和方法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营造情境、演示现象让学生进行观察,更要给出时间让他们细致地观察、耐心地分析,让学生充分品味到观察的乐趣.

2.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二

关键词:初中数学,观察兴趣,观察方法,观察习惯

在数学课堂活动中,观察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对相关的知识或数字、符号、字母、几何图形等进行观察,用直观的方式从表面去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材料.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从形态方面进行观察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进一步猜想和证明.

《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指导纲要》指出:初中数学的教学必须使学生掌握数量关系、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初步的观察、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的规律来看,视觉上的感知是人类认识事物的最初级形式,对思维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观察在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处于首位,通过观察才能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猜想、证明等.可见,观察就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思维活动的根本.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学习是从兴趣开始的,要培养学生 的观察能 力,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在数学学习中,观察字母和符号当然比不上观察一幅画形象,或许有些学生认为观察数学是非常枯燥的,但只要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就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任何人对美的事物都不会排斥的,而数学的美又是与众不同的,它具有数学独特的魅力.比如,数学图形上存在对称美和不对称美,这是形式上的美;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简洁明了,也可以说是一种独有的简洁美;数量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也可以体现出其中复杂和巧妙的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一些与美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文化,让学生逐渐理解和体会数学的美,从而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去欣赏和观察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观察兴趣.

二、传授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并不是盲目地观察,也不是毫无目的地进行观察,观察也是需要方法的.正确的方法才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然而,大部分学生对观察事物还缺乏一些必备的技巧和方法,在学习中不能正确地进行观察.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好观察的顺序.当观察一个事物时,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的观察顺序,先对事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对其进一步观察,不断挖掘和了解其本质,这样才能对该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又能在观察上把握好方向和重点.当学生的观察方法出现错误时,教师也要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及时的纠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比如,给出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依次有点A,B,C,D,E,F,那么由这些点组成的线段共有几条?如果学生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就容易出现遗漏或重复的情况.如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那么这个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

除了要有正确的观察顺序之外,还要注意观察的渐进性和反复性.在很多时候,第一次观察并不能获得一些想要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反复地进行观察.很多学生在观察时,没有达到目的就气馁了,容易放弃,不能坚持下去.我们在观察时,不能只是流于表面,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找到隐藏在其中的关系.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能力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获得的,还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良好的观察习惯,不是简单的注视,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要学生心神合一,从心出发,通过眼睛的观察来思考和理解,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时,一定要注重观察的目的性,让学生在 目的的指 导下,带着思维 去观察.全面、精确和深刻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教师要有效地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观察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比如,在学习因式分解这部分知识时,观察可谓非常重要.学生在动笔之前,要先观察多项式的特征,根据它的特征进行分析,找出合适的因式分解的方法.如果不能正确地观察多项式,那么因式分解是无从下手的.在平时,教师需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在教学中更是需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知识点和每一堂课,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

3.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三

一、明确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1.告诉学生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1)实验装置的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

“从整体到部分”就是对实验装置由那几部分组成。“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有哪些仪器组成,又是怎样连接成一套装置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了解每个仪器的外观形状和内部构造。

(2)化学试剂的观察;观察试剂主要是用感觉器官去感知所用试剂的色、味、态、溶解性、挥发性、密度、沸点等,主要观察试剂的色、味、态。

(3)实验操作的观察;包括实验仪器的连接顺序,气密性的检查,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和数量,操作的步骤。其中试剂添加的先后顺序和数量,操作步骤最为重要,是实验的成败与安全的关键。如:在制取氧气时,要先实验产生的气体的纯度后收集;实验停止时,要先从水槽中撤出导管,在熄灭酒精灯。这个操作顺序很关键,若先熄灭酒精灯,则水槽中的水到吸入热的导管中,使试管炸裂,而发生危险。又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首先往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通入氢气,在加热,如果先加热,后通气,就会发生爆炸的危险,导致实验失败。

实验现象的观察;根据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全面观察实验现象。所谓“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现物质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等都要进行观察。“有主次地观察”是要根据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只有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全面且有主次地观察,才能既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不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能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能迅速地发现不易发现或容易消失的现象。

(2)重点观察。对说明某个化学概念或物质的某种性质,对反应现象不需要全面观察,只抓住与实验目的有关的实验现象着意观察。如用氯化钡鉴别可溶性硫酸盐,只注意观察物质的状态变化,生成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而光、热、声、气味都不是观察的重点。

(3)对比观察。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或建立某个化学概念时,对于易混淆的实验现象要加以区别,可作对比试验进行对比观察。如用酸化的硝酸银溶液鉴别溴离子和碘离子,生成黄色沉淀的是碘离子,生成浅黄色沉淀的是溴离子。两种离子都生成了黄色沉淀,一浅一深,不好掌握。因此最好取两只试管同时做两个实验进行对比就很容易区分了。

(4)重复试验。典型的重点实验或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容易发生错误的实验可以重做,让学生重复观察以获得正确的现象。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学生认为“发生白色火焰”这不对,可以重做,并与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对比,通过重复试验,明确;铁在氧气中燃烧不产生火焰,而是火星四射。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室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性的感知觉活动,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目的提的越明确,越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效果越明确。

2.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构成学习动机的一种动力。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挂差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的从事观察活动,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如初中化学《序言》课的教学,为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这一概念,从镁的燃烧试验入手,既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课后布置学生在家里做蜡烛燃烧试验,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第二节课,让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学生纷纷发言,互为补充,最后由老师总结,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补充遗漏的,鼓励学生积极观察,为弄清一个现象,需要学会观察,观察,在观察。在甲烷燃烧的实验中,用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上有小水珠生成;用蘸 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壁变模糊。这样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观察学生兴趣不断激发,观察力也随之提高。

二、创造条件,发掘潜力,增加学生观察机会。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在激发兴趣和指导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学生观察的机会,只有多观察,多总结,才会提高。

1.充分利用教材

在教材中,除了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需要学生观察外,大量的图片,图标和各种示意图都是极好的观察素材,都可以充分利用。

2.增加课堂小实验

化学教学中,有较多的演示实验,由于几十人观察老师演示,学生不一定能观察好,如果把其中一部分改为由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3.充分用好实验习题,巩固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形成后,教师要要求学生逐步脱离观察提纲,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有效地观察。并充分利用实验习题和教师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上、外提出不同的研究课题,让学生独立操作,边做边观察、记录。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

4.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四

篾厂中心校

左光巧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新课标、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

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对比观察: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重复观察: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次数要多,否则就难以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也就是巴甫洛夫所说的“观察、观察、再观察”,他深刻地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属于低级反射中枢。该实验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脑的切除是否干净,因此,必须通过反复多次的观察。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翻身反射试验,这样来确定脑是否除荆当然这种实验要反复进行观察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也应该重复的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在长期的实验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

5.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五

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又有条理性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是学好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好其他学科、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著名的“日本战略之父”大前研一在他的书里说过这样一句话:“逻辑思维至关重要,它不仅决定了个人的竞争力,也是洞悉事物本质,解决问题、预测未来的根本。”这说明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很重要的,提高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我国教育者关注的问题,也是国际教育界关心的重要问题。

1.逻辑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人的逻辑思维发展总趋势都是一样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到之后的抽象思维,也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然而,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是考察人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其他智力因素都只是为它提供活动的动力资源而已。如果没有了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些信息原料也只是一堆废料。逻辑思维能力是各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理论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逻辑思维与逻辑方法的运用。

2.逻辑思维是创造力的源泉。我们的创造力都是有一个基础的,而这个基础就是由逻辑思维能力提供的,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综合起来就可以形成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高低还有助于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的错误来发现问题和纠正错误,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有助于我们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数学课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数学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们能自觉掌握和运用逻辑进行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循着逻辑的规律,恰当运用数学概念,做出正确的判断。

1.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首先就要重视基础数学的学习。要做到重视基本概念和数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是通过学习数学法则、性质、公式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学习实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章节时,首先要学习的法则就是“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总比左边大,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两个负数相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这个法则就是学生们学习数学比较实数运算的基本逻辑。对于学生而言,在没学习这些法则前,他们可能不会比较负数的大小,也不知道负数的大小是由它们绝对值的大小来决定的。在还没学习法则之前,学生们没有相应的逻辑来印证他们答案的对错,只有在学习了数学的法则、性质和公式的情况下,学生们才有了这种逻辑思维,才可以在练习中得出“-1”是大于“-2”的。

我们不仅要学习数学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还要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力。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智力是还没有发育完全的,初中阶段就是开发智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们越努力,他们以后的收获也会越多,就像逻辑能力一样,只要学生们对数学认真学习,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会很差。所以对数学概念、法则等的学习理解对于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加强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为逻辑思考提供基础。

2.练习巩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教师在教授初中学生们课程后,要积极地给学生们准备练习题,培养学生们的逻辑判断能力。课后,教师要让学生们自己做总结,总结出这节课上的主要内容学了什么,其所要表达的逻辑是什么,并且反思之前自学时自己错误的问题发生在哪里,之后发一些练习题给学生做,让他们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也提高逻辑思考能力。但不能反复练习基础题目,要多加提高题、探究题,在锻炼学生逻辑能力的情况下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课后教师要找一些有创新的练习题来巩固学生们的逻辑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十分重要。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

6.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六

一、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往往在尚未看清事物之前便盲目地下笔, 这便使得所画出的东西与事物的实际形态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而要想将美术作品很好地完成, 就需要经过一次又一次地修改。出现此类情况的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将观察意识树立起来, 在作画上存在严重的盲目性。因此, 要想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那么就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观察意识, 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具体而言, 教师要让学生切实地认识到在美术学习中观察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来予以阐明, 还可以借助于学生的切身参与来使学生感悟, 举例而言, 教师可以画一组画, 并且讲盲人摸象的故事给学生, 让学生将其中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分别找出, 以此使学生认识到, 只有认真观察, 才能够完整、准确、透彻而又全面地看清事物本质, 这样学生的观察意识便会得以提升。

二、布置观察作业, 对照实物观察

可以说观察能力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周边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 能够迅速、全面、准确、深入地将事物特征把握好。因而组织学生有目的地、长期地观察绘画题材, 可以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并且正确地理解被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比如, 在讲解“有品格的花卉”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里的树林、竹林中玩耍, 并且鼓励学生在课下多到竹林进行观察, 可以布置这样的观察作业: (1) 观察单个竹子的外形特征与生长规律; (2) 观察竹叶、竹枝的外形特征和声场规律; (3) 观察在不同季节竹子的特征变化。让学生们写观察记录, 并对观察照片加以拍摄。在课堂上教师讲解画竹子的方法前, 可以让学生向全班展示观察结果, 这样学生通过观察会认识到竹子的特性和特征, 进而更好地将竹子坚贞不屈的优秀品格展现在绘画作品中, 最重要的是学生观察能力会由此得以提高。

三、加强观察方法的传授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当详细地向学生讲授有效的观察方法,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其一, 整体观察法。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观察方法就是整体观察法, 又被称作是第一观察法, 具体指的是对待一个事物, 应当对其整体关系首先进行观察, 然后在对该事物各个分部进行分别观察, 最后在系统性地观察事物的整体。掌握整体观察法, 可以使学生正确地处理好总体与个性之间的关系。其二, 形体观察法。有些学生的作品会有形体支离破碎的不良问题出现, 还会有物体呈现缺乏立体感、线条勾勒死板等问题, 此类状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了解且未掌握形体观察法。所以, 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形体规律, 真正学会观察事物的比例、形状等关系, 学会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其三, 对比观察法。往往事物之间只有通过比较, 才能够将二者的异同点发现, 才能够将各自的特性挖掘出来, 因此, 初中美术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掌握及运用对比观察法。比如, 在对明暗关系、透视关系进行讲解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规格完全相同的两个长方体画出来, 改变其中一个长方体的位置, 这样相同的长方体处在不同的位置就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 实现多角度的观察

多媒体教学设施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 其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及立体性等特征, 不仅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而且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美术教师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比如, 在讲解花朵的画法时, 在生活中学生往往不会留意各种花的花蕊、花瓣、枝干等, 而仅仅依靠教师空洞的讲解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成效。所以, 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花的姿态, 让学生们全面细致地进行观察, 并且多角度地进行观察, 对重点部分加以特写, 这样学生便能够更好地抓住绘画的特征, 在绘画时做到心中有数, 再加上教师精细的画法讲解, 课堂教学效率便会得以提高。另外, 课堂提供的时间与空间毕竟是有限的, 为了将更大的创作空间提供给学生, 教师还应当将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带领学生深入社会生活, 深入大自然, 让学生观察及欣赏更多生动的场景, 开阔学生的眼界, 进而使学生更加仔细认真地观察事物。

总之,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 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认识特点及教学现状, 积极改变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方法, 强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便于进一步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中华.初中美术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生之友, 2011 (8) .

[2]原继斌.浅议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J].新一代, 2012 (12) .

[3]刘仕均.初中美术课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初中美术课教学探索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2 (7) .

7.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七

關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操作;观察能力培养;措施

【分类号】G633.91

生物这门学科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因此要想学好生物,就必须形成一定观察能力,教师通过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来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及学习能力。本文将就在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操作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分别从: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优点、如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初中生物教学实验教学优点

什么是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学会使用设备后,通过生物条件的控制和操作,对于所研究事物的现象及过程进行勘探观察的教学方法。通俗来说,实验教学法就是摆脱初中生物课程书本,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或者教师示范,在借助一定的设备后,并达到一定的实践要求后,对生物科学内容进行检验和证明,最终得到结论的一种鉴定与实践方法。

初中生学科的教学设置分为理论课堂知识讲解和实践操练活动。在学习生物理论知识时,初中学生容易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话语感到难以理解,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如果这些问题和困惑长期得不到解决,学生则容易对学习这门课程陷入乏味、无感的状态,严重的还能引发学生减弱学习生物的动力、生物学习成绩差和对生物知识感到厌烦的结果。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传统生物教学的束缚,首当其冲的是要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演示,让学生解决了内心的困惑,并对生物知识加深了记忆。其次,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形成情景模拟,对学习生物的环境有了更深层次的感受与体验,不懂的生物内容通过自身亲自检测后得到结果回答,大力地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

二.如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力

(一)掌握实验基本操作

要想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在生物教学中,显微镜作为主要的实验工具,学生很多实验都是通过它来完成,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例如:学生在利用显微镜进行实验时,首先应学会如何取出显微镜,取出显微镜后如何放置,在观看显微镜时应怎么看等,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却通常是学生实验过程中难以突破的点,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操作要点,就很难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这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示范,取显微镜时必须左托右握,将显微镜取出后应放到桌子偏左处,在观察显微镜时必须两只眼一起睁开,并将镜头与光进行调整。

(二)加强实验指导

待学生掌握实验基本操作要点后,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实验指导,也就是说当学生在进行一个实验步骤时,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协助,帮助学生顺利完成整个实验。例如:学生在对植物根部构造进行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首先用肉眼来对根的形态、根的特点、根毛的位置等特点进行观察,再要求利用显微镜对这些部位进行观察,看两者之间有哪些差异性,通过这种对比更能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达到教学目的。又例如:学生在观察花朵与花朵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两种花,一类是桃花,另一类是水稻花。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用肉眼对两种花的构造进行仔细观察;此后,教师再设置相关问题;如:为什么蜜蜂不在水稻花上授粉,却在桃花上授粉呢?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花的实验。通过解剖,学生会发现桃花的子房基部呈现出突起状态,而水稻花则没有。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了花蜜是怎样产生的。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一定原则,切忌不要“喧宾夺主”,给学生一种压迫感,这也不利于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

(三)对观察动作予以强化

教师还必须要求学生加强观察力度,也就是说在实验中应多次反复观察,以此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此外,由于生物是不断成长的,由此在实验过程中会呈现一个动态性,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打破课堂45分钟的时间束缚,指导学生进行长期观察。例如:教师要求学生观察绿豆发芽过程,绿豆的发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而且每隔几天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状态,据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将每一个生长特点记录下来。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实验第一天,绿豆经过水的浸泡变大了,并长出了白色的细芽;实验第二天,绿豆身上的绿色外衣没有了;实验第三天,豆瓣分开,细芽更长了;实验第四天,豆瓣上长出了紫红色的叶子;实验第五天绿豆芽长出来了。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力进行了研究,实际上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有效的实验环境,而学生自己也必须集中注意力,养成爱探索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谢娟.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1)

8.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八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乡镇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法来激发巩固和发展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过程中主动参与思想政治学习活动,让他们在现实中体验和理解,获取知识,使他们对学习思想政治产生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兴趣;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产生兴趣;激发兴趣;发展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兴趣来源于认识和需要,学生学习政治知识总是要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在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是认识兴趣,教师要使学生对学习政治产生浓厚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使学生感到学习政治对他们有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心理学认为,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可以使人们积极地观察和认识事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因此,我从三个阶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阶段,用精心设计导言课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保自己课堂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初三《社会》课,可以从《社会》这个书名入手。上课一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如上学期的第一堂课,同学们讲的最多就是我国长江、嫩江特大洪灾及世界金融危机的情况,大家你一言我一句,气氛相当活跃。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造成98年特大洪灾的原因有哪些?这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还能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说明了什么?当今世界国际政治形势如何?等等。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社会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第二阶段,在第一堂课产生了学习兴趣,这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还需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用案例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珍惜无价的自尊”时,我先展示给学生一个案例:1999年11月15日,在武昌三星级新宜大酒店发生了令人愤慨的一幕。有四名日本人正在用餐,忽听日本食客用日语大叫,餐厅经理过来后,这名日本人用双手猛压女经理的肩膀,用膝盖猛击女经理的腿部,令其下跪。女经理虽然没有跪下去,但被羞辱得泪流满面。当时在场的中国人都被激怒了,准备上去打抱不平,日本食客见势不妙,便匆匆溜走。这时,同学们都露出愤怒的目光。接着,我马上提出问题:女经理为什么要流泪?在场的中国人为什么都被激怒了?假如你是女经理在场,你会怎么做?同学沉默了片刻,就议论起来了,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同学们探索问题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说会抓住日本食客,要求日本人向中国人道歉,有的说这样被日本人侮辱,面子上过不去,会动手打日本人,因为他们不仅侵犯女经理的自尊心,而且还侵犯了所有中国人的自尊心„„于是,我抓住时机对学生的看法分别作出肯定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的知识。

二、用具有启发性的漫画引起学生的惊奇,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课堂教学中引用漫画是达到幽默效果的一种主要方式。例如,在学习“学会调控情绪”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合理发泄情绪”的漫画,在学习第七课“我们身边的规则”时,我给学生展示了“交通秩序井然”和“交通秩序混乱不堪”两幅漫画,让学生看后讨论,并对此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由惊奇到感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用现实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密切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例如,在学习第五课“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时,尽管挫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深刻领会和理解挫折,仅仅通过事例的讲解是不够的,还需要引发学生曾经有过的经验。因此,我在出示了挫折之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碰到的挫折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反应,如紧张、消极、烦躁、伤心、气愤等,去达到对挫折的理解。然后,根据学生遇到的挫折内容和相应的心理反应,进一步引导学生体验挫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凭借学生过去的经验世界,寻找课堂的支撑点与结合点,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撰写政治小论文能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近年来,我们在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小论文写作活动中体会到,学生多写一些政治小论文,政治理论水平提高很快;同时对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也很大。例如,党中央发布命令:“坚决取缔法轮功。”我们就组织学生写出这方面的政治小论文。学生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对法轮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再结合自己身边的伪科学事例,深刻批判了李洪志的歪理邪说。小论文写得都很精彩,题目各异。“揭穿有病不吃药便能治疗的鬼话──李洪志自己既看病又吃药”,“迷信夺去了我叔叔的命”,“千万不要相信法轮功”等,从不同角度揭露了李洪志反科学、反人类、反政府的实质,不仅从理论上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很深刻的科学教育。又如,李登辉分裂祖国的阴谋公开后,学生们主动向我们提议,要用写政治小论文的形式来批判李登辉的“两国论”。学生们在论文中,有的从历史上阐述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有的从民族利益方面批判李登辉是无耻的卖国贼等。每次小论文写作后我们都及时进行评比、小结,优秀的小论文我们还在橱窗公布,从而使学生们能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有所提高。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风,而且提高了分析问题、观察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自身的政治素质。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这门学科的热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果和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哪种教学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一学生应采用表演、朗读、讨论分析、辩论、试一试、想一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本和图片,也要辅以适当的活动教学。运用有利于教学的多种手段可以用多种形式、从多个角度呈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抢凳子”。我找6位学生抢坐5个凳子,随着音乐响起开始转动,音乐结束,马上抢坐,结果必有一人被淘汰,淘汰者接受学生采访。接着减少一个凳子,依此类推,直到最后一个。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亲身体验挫折与失败,深刻理解了所学知识。

第三阶段,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又如在讲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党制度时,我组织学生调查本校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请他们介绍有关情况,然后让学生写出调查体会,在课堂上演讲。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这种兴趣,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学艺术论新编海南出版社2000.6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

9.初中数学教学论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论文:试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篇九

四川省兴文县富安小学

杜开永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一、激发兴趣。

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一定的科学能力。学生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质,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这是基矗如,不懂得自身结构和生理,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不可能成为好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农作物的高产和优产;没有植物、动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挂图、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并紧密地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在讲皮肤结构时,引出如何才能使皮肤进行正常地生理功能,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皮肤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对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就会奠定良好的基矗。其次,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使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有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叶的结构,通过学生动手、观察、分析得出只有气孔能向外散失水分,靠近叶上表皮的栅栏组织含叶绿体数目多,排列整齐,因此绿色要深一些。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诗学习,对待每一件事。良好素质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科学观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在不断地、有规律地运动、发展和变化。生物学科中处处都充满着这些辩证观点,教师在讲述中可以通过实例加以说明。如,介绍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与酵母菌丙氨酸转运核糖核酸,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的一面;生物的进化历程与生活过程反映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和变化的普遍真理,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在良好科学素质的形成过程中,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中学教学大纲中特别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应适当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地做实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主动获得新知识。如,有丝分裂实验,可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染色液和染色时间、不同的压片方法来设计试验;在“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中,尽可能让学生选取不同植物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猜测、大胆探索的习惯,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和独立进行操作的能力。并在实验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综合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获得求知本领,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摘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学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培养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键字: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科学素养 培养

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生物教学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变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观察,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感情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教大的帮助。我们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在生物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能力。

知识的正确理解是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科学信念和科学习惯。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科学家”,他们生来就对周围的世界、尤其是对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东西充满好奇。从小他们就对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现象充满了热情,并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能够产生充实感和兴奋感。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保持下来,使之进一步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正确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发言,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的提问尽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应告诉他们获得答案的途径。

探究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开放的现实生活情景中,通过亲身体验进行的,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在生物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性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传统的教学,知识量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不利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离开了科学探究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的形成,必须改变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如:在上开花和结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已动手拼合花的结构图,在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富有个性化。

2、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般科学的探究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着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然后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出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散发思维和想象是关键。引导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是教师引导教学的出发点。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在上“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这一探究实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捕捉鼠妇开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鼠妇为什么会跑?是被吓着了?是怕光?还是喜欢在潮湿的环境?这是科学探究的前提,也是关键。接着探究的过程才能顺利进行,通过探究,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和培养了科学探究的养成和发展。

3、重视生物科学实验。生物科学实验能使我们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现学方法式转变切入点和突破点,是学好生物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生物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然科学探究是一种多侧面的活动,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测量的方法,这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用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科学素养基础。好的教学方法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会使学生感知到获取知识不能只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师引导下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和积极动脑领悟。才能懂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必须:

1、注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观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我们都知道细菌的发现,如果没有列文•虎克敏锐的洞察力和辩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细菌的自然发生学说和为人类防病治病的贡献。

2、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特别的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同学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学生的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是科学素养的基础,我们应给予鼓励和发扬。

三、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进展。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热点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了解科学“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与“社会伦理问题”、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等。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和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如:我国科学工作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实破。给社会经济生产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仅解决了自己国家吃饭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人类面临的饥饿问题,做出了更大的贡献。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的了解,促进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和现代人品质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各领域的应用及科学技术的应用带来的一些问题,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是课程和教学课改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参考文献:

柯桂芬;中学生物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

康云清;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N];光明日报;2001年

杨晓玲;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J];青海教育;2004年04期

张振宇;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如何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一、培养科学素养,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氛围。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成为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学生首先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始终处在积极的学习过程之中,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下发生的。主动的学习者,才是成功的学习者。在《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中,就有学生提出于教材不同而更简化的实验设计方案,我没有要求学生一定遵循课本思路,而是在与学生讨论了理论上的合理性后,充分予以肯定,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与他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大大增加。

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首先要精心营造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这不是单节课堂教学的设计,而是要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长期以来用自己对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给每个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来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讨论。讨论问题时,教师和所有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建立起来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宽容、求真求实的开放性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之中才能放心大胆、无拘无束地进行思维和行动,并产生出创造的欲望。

二、培养科学素养,合作学习效果好。

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协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果。由于在合作学习中共同的完成了复杂的学习任务,因而减轻了学习的难度,而使学生在遇到复杂有难度的学习任务时提高了完成任务的兴趣和信心。并在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的同时,还能学会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

为了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习小组组建时,内部成员之间应该在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层次差异,具有互补性,而各学习小组之间应该基本水平相当,而使各小组之间具有竞争力,以保证评价的的公平性。其次,是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合作学习,内容应具有一定难度和复杂程度。第三,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包括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和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两部分。对小组整体的评价增强了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性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其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沟通协作技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

三、培养科学素养,可巧用校本课程。

生物科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现实关系密切,当今生物科学又发展迅猛,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其实非常强。课本的知识选取系统性强,基础性强,面向全体学生,再加上课时的限制,教学进度的统一,往往很难满足一些喜好生物科学,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的需要。而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的开设就为教师提供了极大地自主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突破课本的知识体系,开发具有个人特色、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因为学生人数少,教学内容、时间相对灵活,学生兴趣浓厚,便于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也能使学生真正动手参与,充分思考、讨论、搜集资料甚至获得成果,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培养科学素养,要变革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具有教学的功能,适时高效的评价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能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方向及效果。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定要在评价方式上下功夫,改变原有的单一纸笔的评价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从整体出发,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要对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获取、分析、评估信息的能力,思维方法的多样性、创新性,观察、实验等获得经验性材料的方法及技能的准确性、灵活性等各方面给予恰当的评价,另外还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实事求是的态度,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好奇心等。简析中学生生物素养及提高途径

“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的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正确看待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正确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可见提高生物学素养势在必行。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首先我们要了解生物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其一:充分理解生物学知识是核心。

充分掌握生物学知识是提高生物学素养的基本。理解的过程要与记忆的过程加以区分,和记忆相比,理解的程度更深一层。比如基本的科学术语。如基因,病毒,克隆,器官移植等,如果仅仅是记忆,就不可能将其与所要产生的社会效应联系起来。例如只知道病毒的结构及其致病的原理,可是要是仅仅在书本上才能认识病毒,而在生活中不能加以应用,那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因为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和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有效的防治某些疾病,才可以阅读理解新闻媒体的科学报道,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其二:领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只有理解了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才能真正明白一切科学结论的由来并不是偶然的杜攥,而是在科学的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此外,充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还有助于分清科学和非科学,参与批驳类似邪教的反科学现象,用知识抨击伪科学的现象既不被邪教迷惑。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有生命的物质生存在无机的自然界中,生物学知识同样是解释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最好证据,是揭示有生命的物质和无生命物质之间关系的最好的途径。充分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及对其进一步的领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三,具备较强的实验与探究能力,这可谓是生物素养标准中的最核心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学,实验方法与手段是揭示新事物的方法。具有较高生物学素养的人一定具备较强的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缜密的思维,完善的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要求同学们在生物的学习中重视生物学实验,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中积极思考,多想,多问,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识被发现的过程。此外,教师要注意鼓励同学遇到一些生物现象和一些生物学的问题时,鼓励其想办法解决问题,必要时通过设计实验来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包括:分析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我们更看重的是钻研本身的过程,结果不需太介意。只有通过这个过程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那些途径是最好的解决方法,这样就将被动的接受问题转变成主动的解决问题,会逐渐养成探究的态度、方法和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可以说这种素质的形成对以后成就任何一门职业都是受益匪浅。

其四,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而且要理解科学技术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要理解社会对技术的作用。这样是学的最终目的,学以致用,在用中得到检验。在用中总结出不足,在进一步研究探讨,从而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在实践上得到飞跃。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生物学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了解现代生物学的进展.了解现代生物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具有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也是知识领域中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提高生物学科学素养的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充分掌握生物学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自发学习的动力,生物学的学习也不例外,同样兴趣也是其学习的动力。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最重要的就是让同许们了解学习生物的目的和意义。我们都知道生物是21世纪最有前途的学科,但这只是一个大的口号,对于初涉生物学的高中生来说,很难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老师只有把生物学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讲明白了,让同学们真正的知道生物学能干什么,生物学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可以通过生物学知识解决但现在仍处于一种实验探索的阶段,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明白学习生物的必要性,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激发同学们征服问题的欲望,更加有目的的学习生物学知识,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为将来的人生规划储备生物学知识。内在的动力可以成为学生很好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关键。

2.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重视生物实验的学习

可以说一切来源于生活,生物学知识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大量的生物学事例,鼓励同学要学做一个有心人,随时观察生活,多多积累生物学事件,在大量感性事实的基础上,多思考,多问为什么,变被动为主动,将知识的接受过程转化成知识的挖掘过程。从中体会乐趣,这样可以轻松的减轻生物学负担,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应该养成在生活中寻找答案的习惯。内在的动力是关键。生物学实验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最好途径,生物学实验有其特有的目的,方法,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的最好选择,学生首先要重视实验课,深刻理解生物学实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原理的内涵,教师在实验课上要做一个引导者,比如在生殖发育的观察,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由量变到质变上,观察的方法由先到后。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目的一是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的部分,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观察时同时也在思考,这是使思维活动参与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在感性的表象下面捕捉到事实的本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一些生物学的规律。也理解生物学知识应用的具体途径,再者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要提倡积极设计实验并且实施实验及验证实验设计的正确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创新,实验方法的创新、对照实验的确定、实验器材选择、实验数据收集等方面的创新。巧妙的实验方法是得出准确结论的保证。在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的方面也不容忽视,这需要同学们具备一些统计学上的知识,教师便充当这个传授者,引导学生如何分析、归纳和概括相关信息,怎样从复杂的数据中得出一些有规律的结论。同时生物学实验需要设置重复实验,只有这样才能更进一步核实生物学现象和数据的统一性,只有在大量的科学准确的数据上才能得到可信的结论。

高中生物中有许多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由老师直接教给学生。那么现在,我们能否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探索以及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同学们的探索能力一定会增强,也为有志于对生物学科作深入研究的同学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科学史的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精神

我们的社会提倡榜样,无论什么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榜样,在生物学教学上对同学们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史不但会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同时也可以使他们了解任何事情的成功都离不开坚持不懈地努力,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一项科研成果的发现,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教师通过一些经典的事例,经典的实验,如,胰岛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的发现,使同学们在接受新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如果没有顽强的意志,任何事情都会半途而废,那么现在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小困难真是微不足道,从而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决心。让同学们懂得科学并不神秘,只有鼓足勇气,不怕困难,有毅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关键在于学习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4.应用探究式教学法

生物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目前广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推崇探究式教学,显然,探究能力不仅是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获得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途径,不提倡墨守陈规,在陈旧知识的基础上要有突破。课程标准力图让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不仅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形成科学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收集资料,引发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标新立异观点的充分阐述,确保多种假设的积极碰撞,最终形成科学的假设。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大力推扬科学的思考,科学假设,科学的设计实验,科学地分析数据,最后科学的得出结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在科学技术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学素养是每一个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会。

课程改革后的中学生物教材,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社会,更具有科学性、趣味性。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的本质和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把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学素养”主要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活动和个人决策时所需的生物学概念及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可以概括出生物学素养主要是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等要素构成、可见,具备生物学素养有助于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技的关系,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养的材料,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以下是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也有差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

(一)、新颖的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学习“水中生活的动物”时,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通过落实教材中的“活动”内容培养学生勤于探究、乐于探究的生物学素养。

课改后的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活动”内容,教师要根据实际,对“活动”的内容、难度和形式要灵活掌握。探究性活动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动中要着重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比如,讲“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这一节时,教材安排“自制泡菜”的活动,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有经验的家长指导下,自己动手制作泡菜和自酿美酒、米酒。学生品尝到自己制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奠定了基础。

二、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意识。

一个人如果对生物学知识一无所知,就更谈不上对生物学有什么兴趣。只有生物学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才能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适时地掌握好教材基础知识与生命科学研究动态的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科学的意识。例如,对细胞这一章内容的学习,通过细胞全能性的介绍,引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的实例,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花卉和树苗。在“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中,引入遗传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生命科学的前沿知识。如我国通过基因技术获得的快速生长的转基因鱼;抗挤压耐保存的转基因西红柿;人类基因组计划将完成人类全部23对染色体的遗传图谱的绘制工作,困扰人类的顽疾如艾滋病、恶性肿瘤、遗传病将被攻克,从而大大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在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生物学知识的视野,同时也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生命科学的意识。

三、利用生物科学发现史,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科学的概念、原理,无不来自于客观的实践,来自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通过探究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菌进行光合作用实验时,先请学生自己阅读“实验过程”,然后提出如下探究问题:(1)科学家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从观察水绵的结构出发:具有细而长的带状叶绿体,并呈螺旋状分布,不仅受光面积大,也便于观察,经讨论分析,认识到科学家选择水绵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进一步认识到:选择理想的实验材料也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2)恩格尔曼在设计实验步骤时,为什么要把载有水绵的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里呢?学生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排除氧气和光线的影响,提高实验的严密性。(3)为什么要选用极细的光束照射,并且用好氧细菌检测?学生回答:这样能够准确判断水绵细胞中释放氧气的部位。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⑷为什么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对比实验?学生回答:可明确结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确保实验结论的唯一性。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确: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再实验再观察,直到找出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不仅是光合作用发现的基本过程,也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帮助学生树立科学实验导致科学发展的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四、通过实验课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

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能力

1、教师以规范的操作让学生模仿。初中的学生刚刚接触生物学实验,实验的操作还不太熟练、不太规范,此时特别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进行示范操作,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这一实验中,我们就取镜和安放、对光、调焦、观察等一系列的操作进行规范的实验示范,做到每讲一点就规范地做一步,学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镜和安放来说,我们一边讲道:“左手托住镜座右手握住镜臂”,一边进行示范操作,学生跟着我们进行实验。这样,容易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又如观察物象时,我们在屏幕上投影:“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此时眼睛应该密切注视物镜;当物镜接近玻片标本时,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见物像为止;最后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见的物像更加清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而且能够保证学生安全、快速地观察到物像。

2、提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与显微镜相关的实验常常因为操作能力较差而直接影响到观察实验的效果,为此,我们在生物实验课教学时,常常采取提出一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提出:“在显微镜下只能看清楚一层植物细胞,如果叶的横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叶片的构造?如果看不清楚该怎么办?”利用这个问题很自然地引发学生用双面刀片在观察之前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而且学生也很用心地挑选最薄的切片。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实验课时学生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叶片的内部结构。

(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初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对象或标本的观察往往带有盲目性,教师应该细致而明确地告诉学生“看”(观察)什么、怎样“看”。教师只有这样正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学生的观察效果才会好。例如在观察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时,教师要求学生按照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自己带来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各个器官;然后在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带来的果实时,要求学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观察其组成情况。

植物的观察解剖实验要严格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如果先解剖和观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么,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从而不利于观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态。所以,解剖和观察花的各部分结构时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进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将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内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后将雌蕊的子房剖开,观察子房内胚珠的结构。

(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所谓实验中的表达能力,是指运用生物学的概念和原理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探究实验的关键就是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必须加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不断地给学生提供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平时的交流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为此,我们在每一个探究实验中都安排了小组间进行表达与交流这一环节。平时教师应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鼓励他们利用橱窗、黑板报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极大地调动学生撰写的激情和欲望。

总之,在生物学科的日常教学中,应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落到实处,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不断充实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从而促进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和提高。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科学素养是人们认识事物、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应具备的科学的思想、观点、方法、技能和品德等。生物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又是21世纪的领先科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去感知和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生物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从而使他们兴趣倍增,学习动力也由此而生。下面就笔者在课堂上采用的不同方法略谈一二。

一 积极的情感态度

生物研究的范围很广,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生物教学中,我善于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心理品质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例如: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通过了解与生物学有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如资源、能源、人口、粮食、环境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学习在生物科学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和重大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 正确的认识活动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经常恰当地利用标本、模型、投影片、录像带或计算机课件等电教媒体,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教学,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和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观察能力又是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功,利用电教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鲜艳明亮的图像刺激学生的感官,创设观察的情景,引导学生按照由局部到整体,或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细节的方法进行观察,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我利用课余时间在网上下载课件,并将它翻译成藏语言,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起到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桥梁作用,让抽象的、不易讲清楚的概念,很容易地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讲细胞的结构、根的结构、茎的结构、叶的结构等内容时,整个结构清晰地展现在银幕上,各个组成部分(如叶的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气孔等)一清二楚,便于学生了解这些结构的名称、组成和作用。再如,讲“人的神经系统”一节课时,由于神经系统比较抽象,且概念较多,学生平时很少接触这些东西,因而不好理解。我也把“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空中飞行的动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脑和脊髓里的灰质和白质”“神经冲动传导的示意图”等翻译成藏语言,把不易理解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视觉和听觉并用,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模型有着独到的作用,它不受其他设备条件的影响,且学生一眼就能看出今天所讲新课的主要内容,有先睹为快的感觉。如讲“心脏的结构”时,我带着心脏模型走进课堂,学生就特别注意,急切地想看个究竟。当把心脏“剖开”,展现内部结构时,学生观察得很认真。实物标本,加上我的语言介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讲棘皮动物时,我把海星、海胆的标本带到课堂上,学生从未见过,对它们充满了好奇和极大的兴趣。我在课堂上一边讲解一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很兴奋,注意力特别集中,仿佛在海边考察。并录制一些中央电视台《人与自然》节目中的内容,在讲动物的习性时,插播这些录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 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上一篇:个人林业工作总结下一篇:护理单招面试护理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