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2024-06-18

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共9篇)

1.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一

SZ-21

市政分公司2008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质量目标: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100%,产品一次交验质量等级在合格以上,道路工程综合评分90分以上,排水工程综合评分85分以上,顾客满意度90%,投诉整改率100%。

环境目标:施工作业文明有序,废水排放、粉尘释放有控制措施,施工场界噪声按国家标准执行,减少废物、节约能源,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平均干净整洁,现场达到市区环境综合整治文明施工要求,无重大环境事故/事件,社区投诉处置率100%,无重大社区投诉。

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无重大伤亡、火灾、机械伤人、管道中毒事故,全年一般事故力争减少或不发生,采取有效措施杜绝职业病的发生,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施工现场按JGJ59标准评分合格率100%。

扬建市政分公司 2009年元月6日

2.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二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执着于长远目标, 不在短期效益。企业竟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竟争, 而人是各项生产要素中最为核心, 重要的因素, 培训工作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培育与保持企业是否具有一支其素质和能力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及战略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团队。

在ISO9000:2000版国际质量管理标准中, 最大的修改之一就是将资源管理与管理职责、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并列为四大板块或四个基本过程结构而提出来。而人力资源又是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等资源中的主要资源, 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企业, 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劳动力的素质对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去创造条件, 巧妇可以找米下锅。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与否对于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成败来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在企业管理中, 人力资源管理这个名词越来越被人们熟悉, 但是却有很少人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干什么工作, 甚至有人把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意义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其实, 二者的范围、功能、目标都有所不同。人事管理比较传统、保守、被动, 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积极主动的, 具有策略性、前瞻性;传统人事管理的功能多为行政性的业务, 如招聘、薪资、档案管理等, 人力资源管理则参与制定策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塑造企业文化和环境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实际上是一个决策型的服务部门。人力资源部的职责是为企业发掘优秀员工, 不仅要发现人才, 更重要的是培养、激励人才, 使每个员工都工作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同时, 为企业创造积极向上、团结敬业的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最终塑造企业文化, 增强企业凝聚力, 使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 将如何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 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组织岗位分析核定岗位

ISO9001:2000标准6.2.2.a明确提出:组织应确定从事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能力、培训和意识:对于其工作可能影响工作场所内职业健康安全人员应有相应的能力;对于其工作可能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所有人员应有相应的能力。

各管理体系有各种各样的活动, 如管理活动又可分为安全管理活动、生产管理活动、质量管理活动、环境管理活动等等。每一种类的活动又可细化为更具体的活动, 直至细化为活动过程, 显然不同的活动对人员能力的要求不相同, 为确定这种不相同的需求, 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对企业的每个岗位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通过进行一系列有关工作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 说明工作的内容、要求、责任及任职资格。在此基础上形成《公司岗位工作人员任职条件》覆盖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体系的所有单位;形成《公司岗位说明书》覆盖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性质, 职责范围以及相应的要求, 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因此, 岗位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步, 也是核心工作, 更为核定岗位提供了依据, 同时为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奠定了基础。

岗位分析与核定岗位将随产品质量、环境、安全要求及工作负荷、引进新的管理模式等各因素的变化应适时进行更新。

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加强培训、意识与能力开发

ISO9001:2000标准6.2.2明确提出:组织应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以满足这些 (即基于产品质量的工作应是能够胜任的) 要求。

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a条款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程序和符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及在环境方针与程序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GB/T19025-2001标准4.2.1明确提出:组织应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每项工作的能力需求, 评价进行该项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并制定计划以弥补可能存在的任何能力方面的差距。所有这些内容都要求开展相应的培训以满足体系管理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资源有很大的差异, 它是一种可变化的资源, 而且富有潜能, 发掘得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个人的能力随着工作经历的增加在不断提高, 但也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的变化在衰退。因此, 为提升产品质量开展职工培训;为增强企业后劲开展培训;为强化职业技能鉴定开展培训;为公司技术改造新建项目开展培训;为配合企业改革开展培训, 使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发挥更大的效能, 也要使用还要进行不断的培训, 培训是一个无止境的工作。

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激发员工的学习兴趣, 使员工通过培训得到提升;完善培训和评估制度, 为提高培训效果和实施有效评估提供保障。按照以下要求来进行:1.明确培训目标:如建设一支素质优秀、结构优化、开拓创新、适应公司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2.确立培训原则:如培训工作必须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管理、业务紧密相连接, 遵循“按需施教、点面结合、学用一致、严格考核、择优奖励、低本高效”的培训指导原则, 做到重点培训、全面推进、系统教育、专业突出, 进一步改善员工素质, 使员工知识、技能和心态与工作岗位相适应, 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落实培训管理:根据GB/T19025-2001国家标准建立培训管理体系, 按照确定培训需求、设计策划培训、提供培训和评价培训结果等来落实培训管理, 同时建立相关必要的培训管理制度。如《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培训专业管理考核办法》、《培训管理程序》、《培训评估制度》等, 以对培训工作进行规范和管理, 并对培训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和评价, 对培训效果进行考评和奖惩, 促进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4.在加强培训的同时, 注重研究对培训管理体系的监视控制, 制定监视和改进程序, 及时组织审核和验证, 以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四、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是科级组织绩效评估与考核

ISO9001:2000标准6.2.2.C要求, 组织应对员工的能力进行识别和评价。企业或组织对影响其业绩的各项活动都十分关注, 因此要选拔合适的人员来承担这些活动, 为了能有效地选拔, 首先要对这些活动逐一进行识别, 这就是前面说的职务分析。接着应对执行这些活动的人员进行能力评价, 找出差距与不足, 持续改善, 使人员达到要求。目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 最难做的存在问题最大的工作就是绩效评估, 企业有必要从以下方面做好员工的绩效评估工作:

(一) 绩效评估系统的建立过程

绩效评估系统的背后是企业的远景—使命—价值观系统。每一家企业从建立初始, 其创办人对企业的发展都会有自己的期望和规划, 这就是最原始的远景—使命—价值观框架。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积累, 这个框架渐渐丰富并被整理成文, 形成企业的远景—使命—价值观体系。并由此引申出企业员工的行为准则。而员工行为准则是制定绩效评估系统的依据。根据企业员工行为准则制定的绩效评估系统才是真正能够反映企业文化、为企业评估人才的有效工具。这也就是绩效评估与考核的SMART原则, 即具体原则、可度量原则、可实现原则、可证明原则、有时限原则。

(二) 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 中层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积极参与是推动绩效评估有效进行的源动力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 应该考虑到如何让他们成为绩效评估的动力而非阻力。我们从中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两方面来分析。要确保公司的中层管理队伍充分理解远景—使命—价值观系统, 争取中层管理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主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是个综合的管理, 特别是在员工的心理方面体现的尤为突出, 因为人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只要是有人存在的地方, 就会存在着矛盾和不公平。绩效考核是人员任用的依据是决定人员调配和职务升降的依据, 是进行人员培训的依据, 是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 也是平等竟争的前提。

(三) 运用PDCA循环建立绩效管理体系

结合企业实际设计了绩效管理制度, 建立了企业的绩效管理组织与责任体系以后, 绩效考核实质上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 如果仅仅为了发放绩效工资和奖金而进行绩效考核, 在现实中几乎无法操作, 原因就是没有目标和计划, 绩效考核将没有内容可考, 只能用一些模糊不清的指标在考核表上拍脑门打分, 走一个过场。

在这个系统中, 员工并不是处于被管理和监控的地位, 而是参与整个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真正参与到组织管理工作中。这种绩效管理体系是向前看的系统, 进行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共同的提高和进步, 不是对历史的审核和算账, 它要求的是通过绩效管理体系的运作, 使组织和员工个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能够紧盯企业目标,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员工取得不断进步的同时, 提升其工作满意度, 并最终使组织绩效不断提高。

绩效管理体系的使用, 需要设定关键岗位的关键业绩指标 (绩效指标) , 公司每一层面均有一套自己的绩效指标被考核, 将下层的绩效指标汇总即为上一层领导的绩效指标, 通过清晰明白的绩效指标管控, 容易发现问题所在, 以业绩管理代替“人管人”的情况, 使组织和个人的目标达到和谐的统一。

五、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通过适当的回报使岗位人员发挥最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ISO9001:2000标准6.2.2.d要求:组织应确保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 以及如何为实现质量目标做出贡献。

GB/T28001-2001;GB/T24001:2004中4.4.2条款b条款员工在工作活动中实际的或潜在的职业健康后果及实际的潜在的重大环境影响, 以及个人工作的改进所带来的职业健康安全效益和环境效益。

薪酬与福利是指通过工资薪酬、福利措施给员工为企业做出的贡献予以报酬, 并激励其工作积极性的过程。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 而这种需求很可能与企业的目标不一致, 因此, 工资薪酬、福利措施必须面对这一现实, 采取合适的手段, 使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目标趋于一致, 或者说使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利益需求更加协调、合拍, 使员工意识到是自己的成绩给组织带来荣誉和发展。但每个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必须与岗位分析、培训效果和工作绩效考核相结合。

一方面, 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岗位的责任大小、复杂程度、劳动条件、工作繁重程度、岗位任职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评价, 在评价的基础上实行岗薪工资, 按照“能力决定岗位, 岗位决定工资, 绩效决定收入, 收入能多能少”原则来进行分配, 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激发员工学技术、学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岗位工作内容丰富化、岗位轮换等方式, 激励员工;但丰富化、轮换与注重效率之间要有度, 有了岗位说明书和岗位规范, 这个度把握起来就相对贴近多了。

通过福利措施及其他各种有效措施来激励员工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需求, 简单地说有两个方面的需求即物质和精神需求。因此企业要想留住人才, 就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福利措施, 以满足个人发展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 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协调并相互促进, 通过考核与激励, 促使人员使用日趋合理, 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薪酬和福利能够满足岗位人员的需求, 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有机的运作体系, 使每一位员工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为实现企业的奋斗目标和自己的理想形成共同愿景页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3]《薪酬管理实务手册》

[4]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5]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6]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理解与实施

3.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三

【关键词】质量体系 环境体系 职业卫生健康体系 认证整合

【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72-01

一、前言

从目前的企业经营管理来看,多数企业出于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满足国家标准法规要求的目的,都会花费大量精力构建健全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保证企业的经营管理得到保障和支撑,使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但是由于这三项体系认证从资格申请到体系维护,再到资质换证审核,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无形当中造成一种浪费。所以,许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开始尝试着将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既发挥三体系的作用,又减少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三体系的运行效率。

二、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的必要性

如果组织规定对每个管理体系进行2次/年的内部审核,加上认证机构至少1次/年的监督审核,则一年之中组织要实施九次内外部体系审核,即使1 次/月也要占去9个月的时间,给获得认证的组织造成沉重的运行负担。

如果组织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主管部门不同,三个管理体系各自独立的运行和维护,则三个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许多管理工作会发生重复,例如:培训计划制定和实施、文件修改、发放和评审、记录管理、法律法规收集和符合性评价、现场和作业管理、日常监督检查、紧急情况预防、不符合纠正、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有时甚至相互矛盾,需要花费许多精力用于协调。如果组织具有三套独立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体系文件系统,则现场文件量大,文件管理难度也大,最困难的是文件管理职能不统一,文件管理要求不一致,使现场作业人员极易混淆。

如果组织培养的内审员也分成质量、环境、安全卫生各个专业,内审员在日常管理中各司其责,缺乏沟通和交流,主管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合作和协调,则组织的内部管理效率必将降低。由此可见,企业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的具体方法探讨

考虑到质量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卫生健康体系在组织机构设置、程序文件编制、质保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共同点,对三体系进行认证整合具有一定的基础。从目前企业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认证整合的探索来看,要想实现对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进行认证整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从组织层面,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体系进行整合

从企业现有的质量体系、环境体系和职业卫生健康体系来看,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职责体系设定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为了达到三体系整合的目的,我们应从组织层面,对三体系现有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进行分析,并根据三体系的具体要求,做好整合工作,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1)对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进行重新划分

在原来三体系运行的时候,组织机构分为三套,人员职责也各有不同,要想进行三体系整合,就要将组织机构合为一体,同时对人员职责进行重新规定。

(2)完善内审员资格,实现内审员兼任

三体系并行的时候,每一个体系内都有专职的内审员,但是为了保证三体系的有效整合,需要对内审员进行二次培训,实现内审员的兼任。

(3)体系主管部门应具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考虑到三体系整合以后,对人员的调动比较频繁,对人员的职责规定也将更细化,因此需要体系主管部门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保证对人员的调动和职责变得满足需要。

2、从文件层面,对所有文件体系进行优化整合

从文件层面来看,在三体系整合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文件整合工作:

(1)管理手册的优化和整合

管理手册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体系中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职责的规定,为了保证整合效果,需要将三体系的管理手册进行优化和整合,对三体系进行统筹考虑,保证管理手册的编制能够符合实际需要。

(2)程序文件的优化和整合

程序文件是每一个认证体系保证程序运行和实施而编制的指导性文件,出于三体系整合的需要,应根据实际整合情况对程序文件进行重新编制,保证程序文件能够满足三体系的需要。

(3)第三层文件的优化和整合

第三层文件主要是指具体的作指业导书和操作规程,由于这些文件针对性较强,在三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改动,否则会影响生产的实用性。对第三层文件从上一级体系规定人手,进行整体优化和整合。

3、从作业层面,对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整合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整合,三体系在组织机构、人员职责和程序文件上都进行了调整,从组织层面和文件层面满足了实际需要。基于这一基础,作为具体执行体系的作业层面要想实现三体系整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管理策划要保持一致

由于三体系都需要定期更新,因此管理策划也要随之定期更新,为了满足三体系整合的目的,三体系的管理策划要保持相对一致。

(2)三体系运行维护要保持同步

对三体系进行整合不见得非要把三个作业层面捏在一起,而是要保证三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的维护能够保持同步,并有效保证维护质量。

(3)保证三体系改进要协调一致

对于三体系而言,持续改进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目标和工作方式,为了保证三体系整合能够取得积极效果,需要在三体系改进过程中保持协调一致。

四、结论

4.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四

贯标试运行过程中,安全环保部对各部门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落实情况和管理方案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情况经汇总分析如下:

一、经查安全技术交底和文明生产情况、重大危险源、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情况、临时用电方案落实情况、库房等易发生火灾的部位控制良好,所发现的问题或不符合全部在整改期限内复查验证整改有效。

二、定期维修保养,设备完好率达到95%

三、生产过程不合格品全部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四、对现有164项法律法规进行了及时收集,经适用性评价全部证实有效。

五、已完成了试运行期间的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内审不符合项全部及时有效整改,管理评审改进措施已落实。

六、三体系目标及管理方案完成考核已进行。

七、经评价守法准概况良好,无违法现象发生。

八、本公司三体系所有受控文件全部及时发放到所有部门。

九、每月检查办公场所的节水、节电、固废弃置情况,符合本公司管理文件的规定。

十、全公司所有起重、焊接、电工特殊工种人员全部持证上岗。

十一、实施了管理人员的贯标、业务培训和生产人员的业务培训,关键岗位人员培训率达100%。

十二、体系运行所需资金全部充分配置到位。

十三、在办公、生产现场设置了足够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回收集中处置点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建筑垃圾分类排放达到有效控制。

十四、未发生职业病和流行病

十五、劳保用品发放及时到位,记录齐全。

十六、未发生任何火灾、爆炸事故。

十七、无杜绝重大伤亡事故。

十八、经环保局监测污水排放符合GB8978-1996标准。

十九、经环保局监测生产噪声满足建筑工地生产场地、场界噪声限值

二十、经环保局监测粉尘排放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二十一、在生产现场设置了足够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危险废物回收集中处置点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建筑垃圾分类排放达到有效控制。

二十二、未发生职业病和流行病。

经汇总分析评价,试运行期间本公司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全部有效完成。

5.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五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夯实管理基础,充分发挥管理体系运行的作用,促进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结合我公司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公司管理体系的运行监督检查、内部审核的管理及考核。第二章 管理职责

第三条 管理体系运行的日常检查与内部审核由总工办归口管理,落实本办法的奖惩事宜。第四条 各单位严格按照体系文件规定和本办法要求组织实施。第三章 内部审核

第五条 管理体系审核方案由总工办负责制定,管理者代表批准后执行,需要时由管理者代表决定增加审核次数。

第六条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由管理者代表领导,总工办根据审核方案结合上次审核结果和体系运行实际,制定具体的内部审核计划并组织实施,落实审核人员,确保审核满足计划要求,达到深化体系运行的目的。

第七条 内部审核报告由审核组长编制,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分发至有关单位或个人。第八条 对内部审核发现的问题,由总工办依据职责范围,落实到相关单位或部门,责任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进行整改,总工办组织有关人员对审核发现的问题进行督促整改,并跟踪验证整改效果。

第九条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资料的保存执行《内审控制程序》有关规定。第四章 运行控制 第十条 各单位每年应针对体系运行的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第十一条 各单位行政负责人是所辖范围内管理体系运行主要责任人,应指定/设置体系管理员,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相关信息有效沟通。

第十二条 各单位的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严格按照管理体系文件规定的要求组织实施,进行全过程控制,确保体系运行的实效性。

第十三条 各单位应采取有效措施,组织管理体系文件的宣贯、学习、培训,做到每个岗位人员能够理解文件内容,熟悉本岗位相关要求,掌握操作方法和应急救援知识,了解管理方针的含义和目标的内容。

第十四条 在管理体系运行中关注各类文件(含法律法规)的适应性、充分性,收集相关信息,为完善体系文件提供依据;妥善保存管理体系运行的各种记录,作为管理体系符合性、有效性和持续改进的证据。

第十五条 各单位树立遵守法规意识及严格执行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的意识,在运行过程中不断提高全员素质,带领本单位全体员工不断提高管理体系业绩,持续满足管理体系运行要求。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各单位根据管理体系职能分配,认真组织实施,积极开展自检自查活动,不断提高本单位的体系运行质量。

第十七条 总工办不定期组织对管理体系运行质量及运行绩效的综合检查。

第十八条 各单位对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动态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并进行跟踪检查整改情况,保持相应的记录。第六章 不符合项的判定

第十九条 内部审核、滚动审核或专项检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判为严重不符合项: 1.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 2.造成系统性或区域性严重失控; 3.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4.重复出现同类事故、事件或不符合项。

第二十条 内部审核、滚动审核或专项检查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判为一般不符合项: 1.文件要求遵守不严格,或偶尔不遵守; 2.偶尔的人为失误; 3.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4.粗心或笔误;

5.理解不当而发生的情况; 6.不按时传递有关的信息或资料; 7.不按时参加有关的会议、学习等活动; 8.记录与实际不符等。第七章 内部审核员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我公司内部审核员的聘任由总工办提出,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最高管理者批准。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核员应具备的条件:

1.经培训取得质量/环境/计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资格证书; 2.能够正确执行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有关规定: 3.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管理能力; 4.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 5.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作风正派; 6.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综合评价能力。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核员应履行的职责: 1.指导和帮助相关单位的体系运行管理工作; 2.按照内部审核计划安排,按时参加内审工作; 3.遵守审核有关的要求;

4.有效策划并完成所承担的审核任务; 5.尊重客观事实,态度公平、公正; 6.如实填写审核记录; 7.按要求报告审核结果;

8.验证相关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的有效性; 9.配合和支持审核组长的工作; 10.妥善保存与审核有关的文件。

第二十四条 审核员所在单位应支持内审员的工作,保证审核员按时参加审核。第八章 考 核

第二十五条 内审/检查每发现一个不符合,视情节对责任单位罚款50-100元;对发现的不符合、不纠正或纠正效果达不到规定要求,每项/次罚款100元。

第二十六条 外审发现的一般不符合项,每个对责任单位罚款200元;每出现一个严重不符合,对责任单位罚款500元,并对责任单位主管领导罚款100-200元。

第二十七条 对外部审核发现的严重不符合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对责任单位罚款200元,并对其单位主要领导罚款100元;对一般不符合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责任单位罚款100元,单位主要领导罚款50元。

6.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六

姓名:

拼音:

身份证号码:

公司:

部门:

职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6分。)1.

国家认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考试卷

12、生命周期阶段包括(D)A.原材料获取 B.设计、生产 C.运输和(或)交付、使用 D.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 E.A+B+C+D

13、环境运行控制包括(D)A.工程控制 B.程序控制 C.应急准备和响应 D.A+B E.A+B+C

14、职业健康和安全体系中的相关方包括:(D)

A、内部员工 B、客户 C、官方机构 D、B+C E、A+B+C

15、职业健康和安全的管理目标在制定时须考虑的内容是(E)

A、重大职业健康和安全危险源 B、法律和其他要求 C、相关方的观点 D、职安方针的符合性 E、A+B+C+D

16、在职业健康和安全危险源识别时,以下可以不考虑的是:(D)

A、进行工作场所的所有人员; B、正常和非正常操作条件下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危险源; B、地震、洪水、台风等恶劣的气候状况; D、自己的旅游事故。

17、对危害或事故调查应确定根源,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A、对于调查,不应集中在个人问题上,应更加关注管理上的缺陷; B、事故调查应将注意力停留在事故的处理上;

C、事故发生的主要可能性在人的不安全行为上,所以对哪些事故发生者应严厉制裁; D、根据事故倾向理论,事故发生是人的遗传造成的,这就说明事故发生的人,是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

18、危险源控制的措施包含(A、B、C、D、E)

A.消除; B.替代;C.工程控制措施;D.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 E.个体防护装备; F.A+B+C+D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4分。在()处打上“√”或“×”)

1.某公司研发部的质量目标是“2015年3月份以前开发一个新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不能提供实现计划。可以认为是满足6.2 “质量目标和实现计划”要求。(X)2.某某公司没有任命管理者代表,不符合标准要求。(X)3.合规义务必须来自于强制性要求。(X)4.供方财产不在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管理范围之内。(X)

5.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环境管理体系,以确保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V)6.PH值小于7,呈酸性的雨就是酸雨。(X)7.既然存在风险,风险就必须消除。(X)

国家认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考试卷 8.国家制定的环境相关的合规义务企业都必须遵守。(V)9.排放收费制度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具体执行方式之一”。(V)10.只要有变化,就存在风险。(V)

11.应急计划须进行实验,以验证应急程序的可行性。(V)12.人机工程学可以解决所有的安全问题。(X)

13.改变危险物质伤害的根本途径是不使用危险物质。(X)

14.外包服务组织的行为影响到组织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管理绩效,外包组织必须纳入组织的管理体系进行控制。(X)

三、问答题(20分)1.质量管理风险如何应对?

答:首先对正面临的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鉴定来识别风险,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其次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收集资料信息来进行评估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继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策,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加以实施。2.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降低的措施有哪些?

答: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变更现有控制措施时,应按如下顺序考虑降低风险:

消除 替代 工程控制措施 标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 个体防护装备 3.质量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分别有哪些? 答:质量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 b)通过体系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过程的有效应用,以及保证符合顾客要求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

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实现环境目标

四、分析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1.查XX企业的质量目标,没有实现计划。

违背了ISO9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6.2.2 2.查XX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不能提供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会。

违背了ISO9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6.1 3.查XX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对供方财产管理不清晰。

违背了ISO9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8.5.3 4.查XX企业不能说明有哪些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以及相关方的需求有哪些。

违背了ISO9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4.2 5.查半成品检验报告发现,2013-12-5,13-31-1,17﹟,比重1.675,超出标准1.70±0.02范围,判为“×”即不合格,但不能提供不合格品处理证据。

国家认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考试卷 违背了ISO9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8.7 6.华东公司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不能保持文件化信息。

违背了ISO14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4.3 7.审核员在煤气站审核时,发现使用的记录《水煤浆用量表》、《制气车间净化工交接班记录表》、《酚水使用台帐》、《焦油使用台帐》、《工业锅(窑)炉烟气脱硫工程运行情况记录表》,都没有进行编号等。

违背了ISO14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7.5.3 8.查成型车间,没有按照生命周期法进行设计阶段、寿命结束后处理和最终处置阶段的环境因素识别。

违背了ISO14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6.1.2 9.查分选车间,员工不清楚环境管理的职责。

违背了ISO14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7.4.2 10.查XX公司,不能提供合规性评价的证据。

违背了ISO14001:2015中的哪些条款:9.1.2 11.审核员现场审核时发现现场有大量的焊接活动,但是到有关部门查询时公司没有将《焊接与切割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法规要求收集到。违背了GB/T28001:2011中的哪些条款:4.3.2 12.抽查化学品库 2 名员工,是否知道在岗位有哪些相关的危险源时,2 名员工只知有化学品泄漏,其它均不知道。

违背了GB/T28001:2011中的哪些条款:4.4.3 13.查仓库,仓管员为了防止仓库物质不被丢失,为公司财务安全考虑,经申请安全办同意,将应急逃生门联系工程科查封,并贴有封条。违背了GB/T28001:2011中的哪些条款:4.4.7 14.以下危险源的识别有遗漏:设备的机械伤害,设备的维修保养过程,防护装置失效,临时用电的危险,传染病等

违背了GB/T28001:2011中的哪些条款:4.3.1 15.抽查公司有害工种的体检报告,发现有部分员工有检测指标超标的问题,但不能提供相应的处理证据,来降低进一步恶化的风险。违背了GB/T28001:2011中的哪些条款:4.5.3.2

7.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七

如何让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管理的理念更加深入的走入设计人员的思维中,融入到工程设计图纸中?当前,越来越多的审核机构开始加大对环境管理、职业健康管理方面的审核力度,设计工作如何更好结合HSE理念,并努力推进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作为,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无疑是对工程设计工作的极大促进。笔者长期负责设计项目的质量保证工作,对目前的设计状况非常了解,对HSE在设计方面的开展有着切身的体会。

审核机构已经多次提示工程设计应该更进一步加大对设计HSE的开展,这才能真正的体现对社会的责任,这确实需要搞工程设计的人开动脑筋,探索如何让设计过程融入更多的HSE理念。

1抓住标准的共性,加深理解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制定时,就已经考虑了两个标准的协调,给予了未来融合的空间。 职业健康管理体系与环境管理体系也基本上存在对应关系,同样采取了管理体系的思想与方法,这些都给在工程设计中的贯标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如文件控制、记录控制、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职责、培训、意识和能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要求、交流与沟通、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方面的要求都是相通和类似的。

另外,这些标准要求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也大体一致,均是采取系统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文件化的管理体系;都是运用PDCA循环的思想,通过识别影响环境、职业健康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实施改进,实施必要的纠正措施,实现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对组织配备适当的资源;要求通过日常管理的监视和测量、内审、管理评审等管理手段来评价体系的运行状况等等。

很多公司已经有了近10、20年的认证历史,质量管理已经深入人心,有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很多人的环境、职业健康管理的意识还基本停留在最基本的层面上,这是实实在在的差距,应该尽可能的把这方面的差距补上去。

2规范缺乏制约,理念引领

在目前所使用的法规、规范、标准里,并没有直接与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直接挂钩的条款,这就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很难把自己的设计工作,用最直接方法去套到这两个标准上,建立最直接的联系。当然在各种法规、规范、标准里会有环境、职业健康方面内容的隐性表达,也都有对这些方面的考虑,但是设计人员的设计依据主要是这些法规、规范、标准,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校对、审核的依据也是这些法规、规范、标准,而来自政府、地方的批准、批复也是依据这些法规、规范、标准,这使得设计工作很自然的要以这些法规、规范、标准为主,而那些属于自愿认证的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内容就很容易游离于约束之外,而成为必然,这样在工程设计文件中就很难直接的体现HSE的要求,很难有直接的证据去展现。另外,大量的技术规定也都是以技术层面的要求为主,这些文件的编写都是历史沉淀的结果,很多标准发布的时候还没有引入HSE理念,但是它们又是设计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这也使得工程设计人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遵循标准容易,但满足HSE管理体系的要求难。也许大家都有过多次这样的审核经历,审核员问询设计人员如何体现对环境的保护,得到的答案多数是"设计以规范、标准为准则,对于其它环境、职业健康方面虽然有所考虑,但是没有具体的有操作性的文件化要求去约束…。"的确,工程设计工作有效完成的一个依据就是体现在批复上,没有得到国家、政府的批复,再好的设计也不可能进行下去,同时也没有项目存在的可能。

很显然,对于工程设计工作而言,HSE的审核遇到了拦路虎。规范、标准、法规编写的初衷并没有为HSE管理体系去专门考虑,有些虽然也有涉及到这些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比较少,而且缺乏与HSE审核体系对应的直接要求。审核员坚持要按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标准来审,但是设计人员所依据开展工作的规范文件并没有直接的HSE要求涉及到,工程设计工作的审批和批复都是国家机构按照规范、标准去审查的,设计中文件缺少直接的证据去满足HSE审核的需要。

在没有强制性约束的前提下,如何开展设计过程的HSE工作,这是困扰工程设计深入开展HSE活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以至于审核机构的审核人员也只能引导说,作为工程设计人员应该考虑对社会、对环境的影响,仅此而已。这就比较难,就连很多从事质量、HSE工作多年的同志也觉得操作性比较差,很难督促工程设计人员具体展开设计HSE工作,很多设计工作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无法更直接的指导设计人员,即使设计文件个别的还可以体现一些HSE的内容,但到了设计图纸上就更难体现了,很难提供这方面的直接证据。

设计HSE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真的不简单。环境体系管理、职业健康体系管理,这些都是高层次的管理,但是对工程设计工作怎么去约束和指导还确实缺乏有效的文件支持,至少在很多公司的程序文件方面还没有具体要求到这些,文件化的工作还有很大差距。

笔者虽然很认同审核机构的说法,希望能在设计文件里体现HSE的直接证据,或者说很容易找到这些证据,但是在设计过程的内部审核中,内审员们真的觉得有些茫然,因为真是很难找到体现HSE方面内容的直接证据。强制性需要遵守的规范和自愿认证的证书维护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客观障碍,规范是必须要执行的,HSE要求却只是自愿认证的一个自我改进、提高的一个自我约束的手段。

在与审核机构审核员的沟通过程中认为,在操作层面确实很难,对照规范的符合性设计没有问题,但是对照认证审核的要求,就是空白,缺乏具体体现,缺乏直接证据。同时审核机构的同仁也希望摸索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共同对设计HSE工作做出一些努力。规范是非常具体明确的要求,而审核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指导性要求,对于实际设计工作缺乏操作性,缺乏直接的对应关系,这给推广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任何一个大型化工企业都不可避免的是一个危险源、危害源,它潜在的危害远远高于一般的民用设施的危害。搞工程设计的人员,必须有这个危患意识,除了遵守相关规范、标准、法规以外,还必须自觉的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去做设计,从设计文件、设计图纸中尽可能的体现HSE要求,尽可能的体现出设计为社会的零排放所做出的努力,让工程设计人员也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在设计过程中探索更切合实际的方法。

3善意诱导,倡导设计人员为社会尽责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工程设计人员的环境意识还很差,职业健康意识还很落后,环境、职业健康体系的认证,在目前还是一种自觉行为,还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依然很高兴的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认证,说明社会在进步,但是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很多企业的认证还不完全是出于对HSE方面的自觉行动,往往更多是因为准入门槛的原因,被动的去认证,这就使得设计引入HSE理念极为艰难,甚至根本就无从谈及设计HSE理念,认证与实际设计工作脱离、甚至背离,这与认证的初衷相去甚远。设计HSE的理念非常值得推广,因为这的确可以用最少的代价去实现对社会、对环境、对职业健康的保护,这也是从最根本上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的基础,非常具有前瞻性的举措。

4建议

如何在工程设计中引入HSE理念,让设计人员自觉从环境保护出发、从职业健康的角度出发,去设计现代化的工厂,设计现代化的工业设施,必须从现在开始,更细致、更耐心的引导设计人员考虑设计HSE理念,在设计的每个环节有效的结合HSE要求。

1)比如可以在专业设计统一规定里,就具体的对HSE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比如标准的使用、地方法规的要求、地方对排放的最低要求等,尽可能的与HSE标准建立内在的联系,使设计文件能在这些专业设计统一规定的约束下,体现对HSE内容要求的落实和引导,这也是对工程设计人员给予的最直接的引导。

2)在设计文件中增加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说明性描述的篇幅,增加对职业健康方面考虑的设计举措,要有直接体现HSE方面的设计内容(而不是间接的体现),比如增加一些数据对比,以体现不同方案取舍不同结果,不仅仅为了满足设计文件的深度要求,同时也能体现在环境、职业、健康方面的设计意图,这将给审核人员以最直观的证据。

3)增加设计HSE方面的评审内容。很多时候在设计文件中不容易直接体现HSE方面的直接证据,但是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设计评审,因为在设计过程中很多方面都会考虑到HSE方面的内容,比如排放、污染、人员操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工程设计人员会很谨慎的衡量,考虑这些因素,而最后结论性的意见就会落实到设计图纸上,调整的一个高度、一个数据背后可能就是出于环境、健康、安全方面的考虑,换句话说,越是不容易在图纸上直接体现HSE方面内容的时候,就越应该提供设计评审证据,以间接体现HSE内容要求的证据,这将更有利于接受审核机构的审核。

5结语

认证单位对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职业管理加大审核的力度,引领全社会更多关注环境、职业健康的问题,这已成为趋势和潮流,这将更大的推动企业去适应、去提高,为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综合实力提供更有效的途径,为开启国际和国内市场,在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设计工作中融入更多的HSE内容,这不仅是更高的目标,而且应该说是社会的期望,这才是HSE认证的最高境界。从事这个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完成这个目标,这样QHSE认证工作才名符其实,才能真正体现工程设计对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GB/T28002—2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

8.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八

质量、职业

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工作计划

编制:质安科

审核:王建民

批准:周鸿

中国化学工程第四建设有限公司安装工程分公司

安装工程分公司2011年质量、职业

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工作计划

围绕公司2011年“系统管理年”和集团公司“精细化管理年”工作年和公司发展战略规划要求,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结合施工现场实际,认真抓好 QHSE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分公司QHSE管理水平。

一、工作目标

1、质量目标:

1)单位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为100%;

2)分部分项工程一次交验合格率为100%;

3)合同履约率100%;

4)顾客满意度90%以上;

5)顾客投诉处理率100%;

2、HSE目标:追求最大限度的不发生事故、不损害人身健康、不破坏环境。

1)重大伤亡事故。即人身死亡事故为零;重大火灾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为零;重大机械设备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为零;重大交通责任事故为零;

2)职业病控制群体发病率和化工界区作业群体中毒率为零;

3)施工现场环境污染事故为零;

4)废水、粉尘、噪音、废弃物排放达标;

5)重伤事故率≤1人/150万工时;

6)事故发生频率≤1起/50万工时

7)相关方投诉处理率100%。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管理,不断完善QHSE管理体系。

1)将分公司的QHSE目标分解,下达到各项目部,各项目部根据分公司的目标制定控制措施,全年的QHSE工作围绕目标进行。

2)做好公司三体系文件、QHSE手册、项目管理手册下发,让广大员工了解三体系运行的基本概念、要求及理念,创建体系运行的良好环境,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加强“三项制度”(QHSE管理制度、QHSE责任制、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建设,与各项目部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建立安全生产问责制,对危险性较大的项目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各项目部要结合施工现场施工特点,抓好现场作业人员对操作规程、技术规范的学习和安全交底工作,进一步提高施工作业人员的操作技能,提升QHSE管理水平。

4)将施工作业前的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贯穿于直接作业环节的过程中。在施工作业中严格按照QHSE体系要求,实施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分析的分级管理的方法,做好事前风险分析,事中预防,控制重大风险,确保良好的QHSE业绩。

5)统一施工现场企业形象视觉形象标识,按公司文件规定要求所有项目的标识标牌、工作服、安全帽和胸卡等都要按公司标准统一规范。

6)分公司及所属各项目部领导要定期召开QHSE会议,及时了解QHSE管理状况,检查落实QHSE管理措施;加强在建项目信息报送工作,规范各类QHSE报表管理;

2、加强全员QHSE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全员QHSE意识。

1)重点抓好三类人员(单位负责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质检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2)全面提高质检员、安全员队伍的素质,积极参加公司组织开展的质检、安全培训。

3)严格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分公司加强特殊工种的培训换取证、复审工作,以提高特种作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

4)针对施工现场外聘员工较多、素质较低、预防能力差的特点,各项目部要重点加强管理、培训,提高其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及环保意识。

3、加强体系执行的日常指导、检查和监督考核,提升QHSE执行力。

1)认真落实各项QHSE规章制度。把QHSE工作的重点放在体系的运行上,强化施工现场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好危险作业的审批、安全措施的落实和监督检查,确保人身、设备的安全,突出直接作业环节的现场安全管理。

2)加强对外来民工、临时工安全管理,严格外来民工、临时工及施工队伍的审查和安全教育,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必须对其进行QHSE教育和QHSE技术交底,并做好外来施工人员HSE教育台帐。

3)加强施工作业前的JHA分析,各项目部要发动班组作业人员开展作业前的危害分析,预防事故的发生。对于深基坑作业、高大模板作业、超高脚手架工程、大型设备吊装作业等危险性较大项目的作业前,必须经过JHA分析,经分公司/项目部经理审核签字同意后,方可实施作业,以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强化对项目部QHSE的分级监督。分公司要加强对QHSE体系内审,结合年中、年终HSE管理目标考核、质量安全专项审核做实内审工作;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加大检查力度,做好各项监督检查记录;现场QHSE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监督,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确保每一道工序的质量,加强现场质量安全巡检,及时查处质量和安全隐患,防止和减少“三违”现象,及时做好各项过程记录。

9.物业质量环境职业健康 篇九

审核员手册

(试行)

2011年12月26日

目录

一、内部审核要求„„„„„„„„„„„„„„„„„1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2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9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12

一、内部审核要求

1、基本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必须认真、清楚,审核记录要有序号和页码编号,要有审核员的签名;

2)既要记录良好的证据,也要记录问题和不符合,以便于以后作为跟踪,如作为开具不符合的出处;

3)审核过程检查到的资料、问题、不符合,以及抽样的具体情况都要做好记录。

2、审核过程要求

1)审核检查记录要按照审核计划安排的要素(或条款)进行,不得漏掉或忘记审核某个要素(或条款)以及该要素(或条款)的分条款,使审核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达到通过审核促进标准化管理、提高国际标准认识的目的。

2)审核过程中要注意明确抽样的项目和样本量,做到合理到位。

3)生产分场、后勤及实业公司等有工作现场的不能遗漏现场检查,而且要有检查的记录(包括好的证据以及问题、不符合)。如燃运分公司的煤场、输煤皮带、工器具仓库,化水分场的水处理、仓库、化验室等,物资公司的仓库,维护分场的加工车间、实业公司的铸造厂、开关厂,饮食公司的工作间、仓库等。

3、不符合项要求

各内审员在开具不符合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一项不符合包括不符合事实描述,不符合的性质(是轻微不符合还是严重不符合)、不符合条款(具体地说就是要写明不符合哪个要素以及哪个程序文件或作业文件的哪个条款)等内容。

2)不符合开具建议以审核组名义开具,审核组内部要统一,每个单位至少1项不符合,尤其是生产后勤单位。

3)判定不符合的准则:

a.以客观证据(文件、记录、观察到的事实、经验证的主管领导说的话)证实的事实为依据,是文件内容不符合、记录不符合,还是所观察到的现场实际与文件规定不符、还是领导说的话与文件规定不符。

b.就近不就远的原则,就是开具不符合时要开到与不符合标准条款最接近的。

4、各位审核员在每个单位审核时,本着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审核结束后必须当场指出受审核单位存在的问题,让受审核单位清楚扣分原因,避免事后争议。

二、Q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19001:2008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一般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使命了质量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4.2.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了解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结构如何,检查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及质量记录。4.2.2 质量手册

—质量手册是否按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员应对其进行审核,并记录)4.2.3 文件控制

●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如受控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以及为确保其过程有效策划和控制所需要的作业指导书、规程等是否纳入受控范围?

●在文件的制定和使用部门抽查文件,证实实施文件控制的情况: a)在文件发布前是否对已其充分性与适用性进行批准。b)是否已规定进行文件评审的时机并实施评审?是否根据评审结果的需要对文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更新,并再次得到批准?

c)是否能够识别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

d)是否能确保在使用处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

e)文件是否保持清晰,易于识别?(抽查外来文件识别标识及识别的充分性,抽查文件收发记录及现行文件的到岗情况)

f)是否识别所需的外来文件,并控制其分发?查国家、行业标准是否有效版本?

g)防止文件的非预期使用,是否采取了有效控制方法(如加以适当标识),若是要保留作废文件时,是否进行了适当的标识。4.2.4 记录控制

● 查看记录清单,并抽查部分记录,查其标识,是否便于检索?

● 查看保存期规定,并抽查记录的归档、贮存、保护是否符合要求? 5.1 管理承诺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向组织传达了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是通过什么方式传达的?

●询问最高管理者,如何落实保证资源的职责?以文件方式,还是口头指令,若是口头指令可对不同层次抽样展开询问,核实其他人回答与最高管理者陈述是否一致?最高管理者应控制哪些资源,如何去确保资源?是否存在问题?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标准对该条款的要求。

●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并根据询问的线索进一步核实。此要素要结合7.2.1,7.2.2,7.2.3,8.2.1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5.3 质量方针

●通过与最高管理者谈话,证实质量方针内容是否体现了标准的要求,能否为质量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是否定期或不定期对质量方针进行评审,以保持其持续适宜性。

●质量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抽查不同层次人员证实对质量方针理解的状况。

5.4.1 质量目标

●面谈并查阅证实性文件:

——质量目标是否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以及持续改进增强顾客满意方面的内容?是否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产品固有特性)的内容?是否与方针相一致,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评价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可测量性、协调性,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展开,在各个职能部门收集目标实施的证据。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从手册的文件审核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的策划,是否满足4.1及质量目标的要求,对体系变更的策划,能否保持QMS的完整性。5.5.1 职责与权限

●询问最高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相关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是否予以规定和沟通?如果有文件,查相关文件。

●现场审核时,抽查相关的部门和人员,以证实相关的职责、权限是否与文件规定一致。5.5.2 管理代表者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清楚管理者代表的职责和权限

●询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标准中规定的职责并予以证实。5.5.3 内部沟通

●询问最高管理者或管理者代表,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适宜的沟通机制,以对QMS有效性的问题进行沟通,是否明确沟通的渠道、方法及频次。并关注:

——今年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进行沟通?

——今年有没有重大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突出的业绩,是否向全体员工传达?

●面谈,包括不同层次人员的谈话予以证实。注意在各部门和场所观察规定的内部沟通的有效性。5.6 管理评审

●询问最高管理者是否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审。查管理评审计划、记录、报告,证实是否符合标准中对管理评审输入、输出以及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要求。6 资源管理 6.2 人力资源

●是否明确影响产品质量工作的不同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从教育、培训、技能与经验方面)

●查阅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计划、培训记录。

●通过询问了解员工是否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是否了解与其有关质量目标以及实现情况。

6.3 基础设施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不强求形成文件)或现场证实:

——组织的基础设施(如场所、硬件、软件及服务设施)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是否提供并维护所必需的基础设施?查维护要求及实施记录。

●生产、施工行业主要指生产、施工设备以及产品质量有关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车间的通风、供暖、空调设备。服务行业主要指服务和服务提供设备,如为顾客提供使用的电梯、空调、运输车辆、通讯、娱乐、运动设备,等等。6.4 工作环境

●通过询问/查阅相关文件或现场证实,组织的工作环境是否能满足实现产品/提供服务的需要。

●注意生产、施工、服务行业工作环境的要求有较大差别。另外,不要忽略试验室、计量室、库房的工作环境要求。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常规情况: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按7.2-7.5)?如有删减,是否能免除组织提供满足要求产品的能力和责任(应以文字予以描述,或在相关章节体现)。产品实现过程有无外包,组织对外包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的控制。

●特定情况:对于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是否识别,是否针对与常规不同的特定内容进行了策划,策划的输出形式是否适宜,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可操作?

说明:

1.对常规策划,可通过与管理者代表及体系策划的主要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产品实现过程是如何策划的,因第七章各个条款都存在着策划活动,因此对本条款的审核,要通过对第七章全部审核完后,由审核组长或专业审核员汇总,得出策划的输出形式和内容是否适宜的结论。

2.与产品实现过程的策划人员进行交流,了解对特定的产品、项目或合同识别、策划的过程。

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询问相关的职能人员是否识别并确定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包括顾客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以及与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

●对上述产品识别出的要求是否转化为7.1、7.3、7.4、7.5的输入。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抽查合同评审记录,判定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对于7.2.1中确定的与产品有关的要求是否进行了评审,评审内容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对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时,在接收顾客要求前,是否都进行了确认?

●产品要求变更时,抽查评审记录及相关文件的修改记录,并询问相关人员是否知晓已变更的要求?

●合同分类以及评审要求

——制造业:一般分为常规合同和特殊合同,各抽几份查看是否在承诺前进行评审,评审过程是否符合组织的规定?

——施工业:一般分招标阶段、投标阶段、合同草案三个阶段,均需进行评审。

——服务业:有散客、团体合同,短期、长期合同,租赁合同,需结合不同的服务性质进行合同评审。

7.2.3 与顾客的沟通

●是否明确与顾客沟通的职责、权限及渠道、方式,抽查几份与顾客沟通过程或结果的记录。

●对于顾客的反馈(包括投诉),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及时向顾客反馈。7.4 采购

●采购类型:——制造业,分为原材料、零部件、外协件等。可能由不同部门主管。

——施工业:分为原材料、工程分包。试验、计量等外包由认可单位控制,可不查其评价记录。

——服务业,分为原材料、服务设备、外包服务项目。7.4.1 采购过程

●是否对产品实现和对最终产品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机加工厂的模具等进行了控制?

●抽查几类采购原材料、零部件,判定是否明确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的准则,是否依据准则要求实施。

●是否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发的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对外包方是否按本条款对其进行了选择和评价/重新评价,是否对外包方相关活动进行了适当的控制? 7.4.2采购信息

●询问采购信息的形式(采购计划/合同、实物、图样等),组织是否考虑标准7.4.2中a/b/c条款的相应要求。

●能否确保采购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组织是否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或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包括对外包过程的验证)。

●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是否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做出规定。7.5.1 生产和/或服务提供的控制

通用审核要求:

●是否对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控制进行策划(人、机、料、法、环)并做出适当的规定?

●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是否得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产品规范、图样、服务规范等?生产企业指产品图纸、产品标准,服务业指服务规范。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能否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制造业指工艺,施工业指施工规范、技术交底书,服务业指服务提供规范。

●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对设备有计划的维护保养?

●是否配备并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实施已策划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是否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予以实施? 制造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制定或得到产品标准、图纸、工艺等文件;

——设备精度如何确定,现生产线的设备能否满足产品加工要求;

——主要控制哪些参数?工艺规定与现场实际是否一致? ——对生产车间工艺执行的控制(工艺纪律检查)及发现问题采取的措施。●查车间,主要查

——班组是否有图纸和/或工艺,观察工人是否按工艺加工。——抽查已加工产品是否符合图纸/标准要求。

——查看特殊过程参数监控记录与现场显示仪表数据。服务业审核要求: ●查科室,主要查

——是否有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名称不限)并发放到相关部门? ——如何控制每个部门/人员按规范服务? ●查服务部门/现场,主要查

——是否清楚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要求,——询问对服务人员的服务如何监视、测量,观察服务人员的服务是否符合规范。

——现场查看服务设备是否满足规定要求和顾客要求?

——服务涉及到实物产品能否满足规定要求?如餐饮业的饭菜、批发零售的商品、顾客洗涤用品等顾客用品。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有无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程,包括仅在产品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如有这样的过程,查看是否对这些过程证实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进行了确认。确认过程是否满足标准要求。

7.5.3 标识可追溯性

●询问是否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现场查看检验状态标识。●询问有无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查看是否控制并记录产品/服务唯一性的标识。

7.5.4 顾客财产

●是否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是否对供其使用或包含于产品的顾客财产进行验证、保护、防护。顾客提供产品当出现丢失、损坏、不适用情况时,是否及时通知顾客,并予以记录? 7.5.5 产品防护

●询问并现场观察判断组织是否在内部处理和交付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防护的范围是否包括了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在使用部门,询问主管人员使用了哪些监视与测量装置,并现场抽查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校准状态。

●在主管部门,检查:

——组织是否对所有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提供的以及顾客提供的)进行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校准、标识、调整、防护等管理,以确保监视和测量结果有效。

——对于监视和测量的装置是否在初次使用前对满足预期能力予以确认,并在必要时重新确认?

——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

否进行评价和记录?是否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是否保存了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对于贸易结算、安全卫生、环境的监视测量设备,需按国家规定的检定周期送交检定机构进行强检,非强制性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可由受审核方自己规定,也可以自己进行校准。8.2.1顾客满意

●询问组织是否确定了监视、获取顾客满意信息的渠道、方法和频次?是否确定了分析利用顾客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并抽查有关的实施证据。8.2.2 内部审核

●查看是否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了内部审核?并在一年内覆盖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查看内审计划、内审记录、内审报告,以判定:内审的策划是否适宜,内审员是否具备能力,计划安排是否有公正性;审核过程及结果是否客观、有效。

●查看内审中不符合项及采取措施的证据,判定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有跟踪活动,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验证结果的报告。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需要监视和测量的过程?是否明确监视和测量的方法,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措施?

●服务行业,其过程和最终检验一般不可分,允许受审核方不予区别。8.2.4 产品/服务的监视和测量

●查看是否明确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的时机和要求,抽查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监视和测量的证据,并查看是否指明有权放行产品的人员。

●是否有紧急放行情况?如有,是否得到有关授权人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

●服务业指对服务的测量,一般包括组织评价和顾客评价。8.3 不合格品/服务控制

●询问并抽查对不合格品/服务的识别和处置记录,判定是否符合标准及程序要求。

(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

●是否保持不合格品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的是让步的记录)?

●是否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进行验证?

●对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是否采取与不合格的影响或潜在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 8.4 数据分析

●是否明确收集数据(如8.2.1、8.2.3、8.2.4、8.3等)的渠道及数据分析的职责、方法,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数据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标准规定的四方面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8.5.2 纠正措施

●查看是否针对内审和管理评审之外产生的不合格,采取纠正措施,能否消除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是否将成功的纠正措施引起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查看是否有潜在不合格,如有,查看是否按照标准要求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产生的原因。

三、E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4001:2004标准编制

4.1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否建立、保持并持续改进EMS,是否书面确定EMS覆盖的范围。4.2环境方针

方针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确定并确保其在EMS的覆盖范围内:

方针是否适合于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是否为组织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提供框架;

方针是否承诺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和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其他要求; 方针是否对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做出承诺;

方针是否形成文件,是否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

方针是否传达到所有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全体人员,是否要为公众所获取。

4.3.1 环境因素

是否建立并保持了程序,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有无遗漏; 是否判别出重要环境因素,是否遗漏了重要环境因素; 是否有(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及时更新;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重要环境因素。4.3.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是否建立了程序,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是否识别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得这些要求的渠道,是否确定这些要求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建立、实施和保持EMS时,是否考虑了这些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4.3.3 目标、指标和方案

是否针对每一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环境目标和指标是否尽可能可测量,是否与环境方针一致,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自身的重要环境因素、可选技术方案、财务、运行和经营要求,以及相关方的观点;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旨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一个或多个方案;

方案是否规定组织内各有关职能和层次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职责,是否包含实现的方法和时间表。

4.4.1 资源、作用职责和权限

管理者是否为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专项技能、基础设施、技术和财力资源;

组织是否对各层次的职责、作用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形成文件,并传达到各层次;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专门的管理者代表,明确其作用、职责和权限,管理者代表是否很好的完成了他的职责。4.4.2 能力、培训和意识

是否确保所有为组织或代表组织从事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工作的人员,都具备相应的能力,并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确定了各层次员工的培训需求,是否提供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满足培训需求,是否保存相关记录;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使为组织工作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员都具有标准要求的意识。4.4.3 信息交流

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信息交流程序,并符合标准的相关要求;

组织内部各层次和职能间的信息交流是否畅通,是否能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

与外部相关方联络的接收、成文和答复是否充分、及时、有效;

涉及到重要环境因素时,是否决定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是否规定交流方式并遵照执行。4.4.4 文件

是否以书面或电子版的形式形成了管理手册或类似的文件; 文件内容是否充分满足标准的要求;

文件的结构和层次是否清晰,是否给出了查询相关文件的途径。4.4.5 文件控制

组织是否制定程序,程序中是否包括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评审、更改、报废、回收等进行管理的内容;组织是否依据此程序对文件进行了管理;

文件管理是否控制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文件控制是否做到:便于查找、定期评审和修订、确保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文件失效后及时收回并采取措施防止误用、失效后还应保留文件应做好标识防止误用;

所有文件是否都字迹清楚、标识明确、注明批准和修订日期,并在规定期内予以保留。4.4.6 运行控制

对于可能偏离方针、目标指标的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行与活动,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成文的程序;程序内容是否全面,是否包括产品的设计与开发、采购、运输、贮存、使用、生产与维护过程、废物处理等有关方面;

在各个程序中是否规定了运行与活动的运行准则,包括如何进行操作,操作的具体要求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规定,运行准则是否切实可行,是否与组织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对于为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供方和分承包方,若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存在重要环境因素,组织是否建立并保持管理程序对他们进行管理,是否将相关要求通报他们。

4.4.7 应急准备与响应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程序中是否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规定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一旦事故发生后应如何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伴随的环境影响。

组织是否定期评审应急和响应程序,是否在事故与紧急情况发生后,修订该程序;

可行时,组织是否定期对程序进行了试验,以判断现有的设施及唾弃对预防和控制紧急情况的有效性,以便做出调,这一过程是否进行了记录。

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

4.5.1 监视和测量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对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进行例行监视和测量。

现场抽查对环境表现的监测信息、所采取的运行控制、对组织环境目标和指标符合情况的文件记录。

是否校准并妥善维护监测设备,并保存相关的记录。4.5.2 法规符合性评价

组织是否建立、实施并保持程序,以定期评价对适用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的遵循情况;

是否保存上述定期评价结果的记录。4.5.3 不符合,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处理实际或潜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

纠正与预防措施是否与问题和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相适应; 组织是否能确保必要的更改,都纳入环境管理体系文件。4.5.4 记录控制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适宜的程序,用来标识、存放、保护、检索、留存和处置环境记录;

记录是否字迹清楚,标识明确,并提供可追溯性; 组织是否按照程序要求实施并保持该程序。4.5.5 内部审核

组织是否按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适宜的内审程序; 组织是否按照计划的间隔和内审程序要求进行内审。

审核方案的策划、实施和保持是否依据运行的环境重要性和以前审核的结果;

对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是否能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是否将审核结果向管理都报送。4.6 管理评审

是否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管理评审,以确保EMS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

管理评审的内容是否包括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修改的需求; 管理评审输入信息是滞符合标准规定的内容;

是否保存管理评审记录,管理评审的结果是否形成文件;

管理评审的输出是否包括为实现持续改进而做出的,和环境方针、目标以及其他环境管理体系要素的修改有关的决策和行动。

四、OHSMS现场审核要点

依据GB/T28001:2001标准编制

4.1 总要求

一般不作具体审核,仅进行总体评价:是滞建立健全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保持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4.2 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1.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 2.是否形成文件,有无批准证据;

3.方针的形成过程,员工及其他代表的参与情况; 4.如何传达沟通,不同层次人员的理解程度;

5.与相关方就方针进行交流的机制是否建立,效果如何? 6.如何进行评审,以保证持续的适宜性。4.3策划

4.3.1 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1.程序的充分性和动态适用性;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3.危险源辨识结果的充分性、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协调一致性;

4.如何评审与更新,以保持最新信息 4.3.2法规和其他要求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识别获取情况; 3.是否适时更新;

4.向相关人员或相关方传达情况。4.3.3 目标

1.目标建立的依据和背景,是否充分考虑了风险评价的结果等因素; 2.目标是否形成文件,与方针的关系;

3.如何体现保护员工健康安全和持续改革蝗承诺; 4.必要的分解、量化和可监测性; 5.评审安排和评审结果

4.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

1.方案是否形成文件,与目标的关系;

2.职责、权限、方法、步骤、资源、进度安排是否明确; 3.评审及动态管理情况。4.4 实施与运行 4.4.1 结构和职责 1.作用、职责、权限是否形成文件并涵盖职业健康安全活动和职能(部门、岗位); 2.沟通的方式和效果;

3.承担管理职责的人员,对持续改革的承诺的态度; 4.管理者代表是否是最高管理层中成员;

5.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职责权限的理解与落实; 6.员工及员工代表参与的安排; 7.现有资源的充分性与适宜程度;

8.资源提供安排对条件、环境变化的适宜性。4.4.2 培训、意识和能力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岗位能力和意识需求的规定; 3.培训的安排与针对性; 4.培训计划的动态管理;

5.培训有效的评价考核方法及结果; 6.意识教育的安排及效果; 7.员工实际能力和意识抽查。4.4.3协调和沟通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明确了沟通的方式、渠道、职责等; 2.沟通的内容及效果;

3.员工参与和协商是否形成文件及通报相关方情况; 4.员工参与协商的内容及效果; 5.抽查员工实际参与情况。4.4.4文件

1.如何确定体系文件的范围;

2.所确定的文件结构、数量和详略程度是否适宜; 3.文件的查询途径。4.4.5 文件和资料控制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是否对体系所要求的全部文件均实施、控制;

3.控制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条款的5个方面的要求,实施情况如何; 4.控制的证据要与实施一致。4.4.6运行控制

1.策划的运行控制的范围、内容及程序化要求;

2.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是否涵盖“规范”要求的三个方面; 3.程序或相关文件是否明确运行准则;

4.是否明确相关供方与合同方,有关控制程序和要求以何方式通报; 5.程序和相关文件的实施情况。4.4.7应急准备和响应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识别出潜在事故、事件或紧急情况是否充分; 3.应急计划与识别结果的一致性; 4.应急准备包括应急设备的充分性; 5.评审、培训、定期测试情况;

6.现场应急设施及员工应急意识和相关知识情况。4.5检查和纠正措施 4.5.1绩效测量和监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定性和定量测量的范围与方法的适宜性。

3.主动/被动测量的内容与组织实际情况的一致性; 4.绩效测量和监测结果的符合性; 5.相关数据和结果证据的保持;

6.所确定的监测设备及其控制情况。

4.5.2事故、事件、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事故、事件、不符合的报告、调查、处理的方法、渠道、职责是否明确; 3.事故、事件、不符合的处理措施及效果; 4.纠正和预防措施信息来源及需求的确定; 5.实施的效果和证据;

6.所涉及的文件修改的控制。4.5.3记录和记录管理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记录的范围、种类和内容能否达到证实和可追溯的要求; 3.控制的内容和管理情况是否符合本条款的要求,实施如何; 4.现场记录的保管、填写等情况。4.5.4审核

1.程序的充分性和适宜性; 2.内部审核策划过程和结果; 3.审核准备的实施情况:

a.审核组的组成及人员资格; b.审核计划的编制;

c.审核工作文件(检查表)的准备。4.审核的实施情况:

a.审核过程的证据(检查记录); b.不符合报告的编制。

5.审核的充分、独立、客观、公正性; 6.审核的结果和审核报告。4.6管理评审

1.管理评审是否在规定范围内定期开展; 2.评审输入信息是否完整、充分;

上一篇:毛中特学习心得下一篇:公关社交礼仪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