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2024-07-01

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通用13篇)

1.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提问能力

------马文琳

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都有益处。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好问题需求,使学生想问。

1、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缺乏经验。

教师应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除了便于记忆之外,更有利于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2、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问题的发现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3、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每一个教育者应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与期待中激发求知欲望,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自由的空间,使学生敢问。

1、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信心。

教学中,要着重激励、鼓舞,培养他们提问的激情,使他们体会到“提问”带给他们的自尊与自豪,让学生在鼓励中获得勇气,在提问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唤醒敢问意识,从而乐意提问、喜欢提问。

2、提高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课堂上要使学生爱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2.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二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 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 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 疑是条件, 问是结果。因此, 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 在问中学。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 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 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 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 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放心提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 让学生多说, 学会提问。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 通过多说的训练, 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

2. 让学生多做, 启发提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

3. 让学生多想, 深刻提问。

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 通过分析和比较, 就能将问题转化, 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 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 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 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 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 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 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 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 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 反之, 提问方法不当, 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 使学生善于提问。

3.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三

【关键词】培养;数学;提问能力

G633.6

陶行知先生言简意赅的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会有解决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上还不成熟,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于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鼓励和关注,并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学生们提的问题不管如何幼稚可笑,那都是提问的萌芽、思维的火花。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心理顾虑

“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 初中学生经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但在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上还不成熟,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氛围,解除学生的心理顾虑,对于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鼓励和关注,并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方法,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教以渔。”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教师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學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4.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四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许多事实表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提问能产生认知困惑,有困惑,才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发现创新精神、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笔者对我校四年级25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提问的占%,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乐问、善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见。

一、明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

3%。

:“

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

25%,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占

?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可见具有提问能力

10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养提问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点,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教案设计的环节一步步地进行,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学中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求传授知识,不求探究理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题;“顾虑心理“依赖心理”障碍的存在,导致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当然,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的问题就训斥、批评,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问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提供合适的契机,使学生见

“自卑心理”,学生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

“疑”“疑”敢“问”。

”,学生认为,自己平时学习不好,根本提不出问,而会受到教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我不懂,老师会讲,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点头称赞,拍肩鼓励。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问”。

”的心理。心理、角色距离,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有,因平时上课教师包办太多,所以学生产生了敢于提问,以及口头表扬,就会消除心理障碍

让学生提问,要抓住时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时机的提问,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一)课始提问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这是学生第一次学到课题是一句话的课文,大多数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点上,而这一点恰恰可以成为教学的突破口。当然,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课中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有一位教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大于利”,无形中感到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不仅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解。

(三)课尾提问

统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差异性的存在,有限,这样的问题难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提问需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的目标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有一位学生提问: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一一惩治他们呢?并通过引导点拨和小组议论,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要惩治这伙人育老百姓,让河伯娶媳妇真相大白,进而破除迷信。这一问,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四、教授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有“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能力。⑽学生在提问时学会提问,形成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曹操很笨”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非本质性的问题”,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看法提出了“(重点或难点)“问”。

“工具“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的观点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操军队实际情况2,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进行。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西门豹为什么不采用禁止给河伯娶媳”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性。”要使学生善问,必须”,只有这两种,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提问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接着就有几位学生附和。,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铁索“弊”。。这时候站起来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提问,认为曹操是个原先的分析太片面,利大于弊。)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西门豹》,又要教“疑”善授之以渔工具

(一)对课题进行提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学生接触不少课文后,我们可以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提问。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是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学生则提问:雨中的杨梅树?是不是有点多余?味道甜美,是与杨梅树的生长茂盛分不开的,而杨梅树生长茂盛,又是和春天的雨水充沛分不开。看来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绝非多余的。

(三)对重点词句进行提问。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可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学生可能会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

(四)抓住矛盾处提问。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话,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不是矛盾了吗?”情。

此外,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段落分行、文章内容、人物的行为等质疑。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会生疑走向会质疑。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陶行知有这样的诗句: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画龙点睛“„焦急‟是着急的意思,“无疑而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怎样思考分析问题“课文重点写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为什么开始要写

”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耐心”,二是“不思就问”上下功夫。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是不着急的意思,”。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小珊迪》”

5.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五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人教版新课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实现素质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xiaoxue.xuekeedu.com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xiaoxue.xuekeedu.com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

6.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六

提问能力,是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借助于观察、思考、发现新的事物、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矛盾,将现象、过程内化为问题,并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一种能力.由于诸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缺失.

1.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考,教师的法宝;分,学生的命根”.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彰显公平的同时,也导致应试教育的盛行.教师以机械训练、枯燥记忆提高学生的考分,同时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依赖于课本、教师,不再思考、不再怀疑,逐步失去了问题意识.

2.教师问题意识缺乏.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习惯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思路逐个解决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回答越快越好,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教师的“问”替代了学生的“思”,更容不得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3.学生信息处理障碍.学生虽然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与好奇,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零散、信息整合能力差,难以将新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导致有问题时难以调出有效的信息.

4.学生心理存在障碍.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怕丢面子”的心理困扰着他们,生怕回答错误时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奚落,或由于自身的表达能力不强,或缺乏提问的技能,以致回答与提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学习还依赖于认知经验.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

(1)创设生活情境.物理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善于观察现象,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例如,在讲“杠杆”时,教师提出问题:由于核桃较硬,直接用手难以掰开,有同学将它放在门轴外,轻轻一关门,就能将核桃打开.为什么这样做能省力?学生积极思考.

(2)设置体验情境.传统的物理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机械记忆结论、公式,通过做题强化训练,当面对新的情境时就会手足无措.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功率”前,教师让学生在课间体验从一楼爬到教室(五楼),其中小华同学第一次花了90s,第二次只用了50s.这两种情况下,小华做的功是否相同?从物理的角度思考,这两种上楼的方法有何不同?

(3)创设实验情境.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离不开以实验获得结论的途径.教师要利用物理器材,或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出新颖实用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分析中获得结论.

2.掌握发现策略,使问题意识由模糊走向明晰.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未必能从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是因为他们的问题意识模糊,缺少问“为什么”的态度,对“究竟有何根据”缺少思考.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经验、课本的观点不一致时,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营造动态的物理课堂.例如,在讲“电阻”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导体连接在同一电路中,电流是大小不同的,感受到电流对导体有阻碍作用有大有小,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3.重视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提问范式.学生的提问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教师的不断刺激下,反复强化训练中形成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在关键处、疑难处切入,设计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

7.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七

一、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想问

创新实质上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为起点到解决问题为终点的过程。在创新思维活动中, 首先是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然后才是寻找和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发现, 许多学生既不愿意回答教师的提问, 也不愿意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 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欲望, 缺乏思考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儿童没有学习的愿望, 那么, 我们的一切设想、探索和安排都将化为泡影, 变成没有生命的木乃伊。”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造成学生认识失调, 从而产生强烈的知识需求, 激发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 由“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化为“我要学”的主动中来。如在教学“起跑线”时, 上课伊始, 我让学生看一段我国运动健儿争夺奥运金牌的精彩场面, 让他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 并说说自己运动会的跑步比赛 (我们学校的跑到是直道) 。接着出现刘翔跨栏在起跑线前的画面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与自己跑步的起跑线有何不同) , 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发现, 几个运动员的起跑点不同, 而学校比赛时运动员的起跑点在同一条直线内。学生们自然提出了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为何有的起跑线在前, 有的在后, 这公平吗?若公平的, 那起跑线与什么有关?如何准确的确定起跑线位置?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 学生自然有问题想问, 且提出的问题是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由于想弄明白这些问题, 学生学习起来积极投入, 主动性强, 求知成了他们的“自我需要”,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引导猜测联想, 使学生会问

课堂中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 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 教师必须“授人以渔”, 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非常关键的一环。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加强学生猜测联想的训练, 猜测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联想可以使学生自己悟出新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探索新知识, 发现新问题, 还能有助于学生巩固旧知识, 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使学生能全方位、多层次地思考和提出问题。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 学生已有2、5倍数特征的基础, 课一开始我直接揭示课题, 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特征”, 学生联想到2、5的倍数特征, 马上猜与个位有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是3的倍数。接着我让学生进行计算验证, 结果发现有的是, 有的不是, 学生困惑了。对于3的倍数特征有了极强的求知欲, 我趁热打铁与学生进行一个“判断3的倍数”比赛, 结果我是又快又对, 学生总落后, 这使他们既不服, 又困惑, 极想知道老师的妙招:到底这些数有什么特征?它与3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样通过让学生产生疑问, 形成悬念, 从而冒出许多的问题, 探讨起来既主动, 又积极投入。

三、营造和谐氛围, 使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 怕提出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和进度而挨批评、指责;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 变成同学们的笑料;怕提的问题无多大价值, 被同学瞧不起。要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 我们应当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师的微笑能给学生愉悦、自信,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 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其次教师要把尊重带进课堂。这样就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 哪怕学生提出的是琐碎没经过仔细思考的问题, 或是突发奇想的“怪论”, 也不应加以指责, 而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有让学生敞开言路, 才敢“问”, 问题的意识才会萌动、实现。如班上有一名因基础知识缺陷大, 导致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有一特点, 上课时, 嘴里总是念念有词, 但你一注意他, 他马上就会低下头暂停唠叨, 我发现这情况后, 用亲切的口吻鼓励他说:“××同学你有什么问题, 请提出来, 看看我和同学们能不能帮你?”在我多次的关怀和同学们的期盼中, 他终于鼓起勇气勇敢地提出了想提的问题, 有了第一次提问得到正确解答的成功经历, 渐渐地他在课堂上问题多了, 学习的兴趣提高了, 成绩也稳步上升。班上总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 他们有想法, 有表达的欲望, 但他们又不善于表现自己, 作为教师, 我们要善于捕捉学生想提问题时那一刻的冲动, 用你的微笑和真诚去感动他们, 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去鼓励他们, 使他们能消除心理上的恐惧, 成为一名敢于提问的好学生。

四、鼓励质疑问难, 使学生善问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 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有疑点, 才能常有思考, 常有思考才能有创新, 巴浦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究的能力, 是创新的前提。”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提出一些新颖独特、与众不同的问题, 作为教师在学生丰富想象的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产生疑问, 教师应知道哪些东西要讲, 哪些东西不讲完, 从而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 引起学生探索知识奥妙的愿望。另外, 教师不应该独占课堂, “满堂灌”, 而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思、去问、去探讨。如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时, 学生掌握了它的特征后, 对棱长的条数和顶点的个数产生了疑问: (1) 正方体有6个面, 一个面有4条边, 为什么正方体的棱长不是24条, 而是12条? (2) 一条棱有2个端点, 正方体有12条棱, 为什么只有8个顶点? (3) 正方体与正方形到底有什么不同?教学中我们给学生创造的质疑的机会, 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领悟质疑问难的方法, 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提问能力。

总之, 在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改革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经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想法和见解, 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由“想问”向“善问”发展。若我们的学生经常提出意外而又有益的问题, 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也真正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应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环境, 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运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刺激学生发现问题, 并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8.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八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学生的思维将会不断地掀起新风气,因此,质疑问难不应该是一次性的。那么如何来营造一个适合发问的问题情境呢?

1、条件适宜时学生才感到要问

问题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引发的,人的行为总是受意识支配的,只有发现问题,才会激发人的积极性,去积极探索、研究,寻找解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作为处于思维活跃期的中小学生,只有不断去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已搜集材料证明提出问题的必要性,让学生感觉到我要问。

2、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敢问的氛围

宽松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犹如松软的士壤对于萌芽的种子一样重要,只有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才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两个教师在同样的班级,一个教师性格严谨,上课时不拘言笑,课堂氛围严肃、紧张,导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上他的课。而另一位教师上课较为民主,上课既严格要求学生,同时课堂氛围宽松,学生都乐于接受他的观点并与他交谈,向他提出问题。从教学效果看,后者的教学成绩明显比前者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应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问。教学中应积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一种以爱为核心的平等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当有些学生由于好奇而提出各种问题,首先肯定该同学积极求知的精神,同时再指出错误所在,引导学生要在学习上积极思考,从而提出问题。

3、构建心理安全区,让学生敢问

学生学习时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浅显的,也有较深刻的,有问题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长期以来,教学中常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潜能,教师不能发挥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有意或无意地在压抑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因此,想让他们主动开口问,也要采取一些措施:

(1)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关键是要创造宽松环境,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压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习惯,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开放提问时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内容让学生总结,意义让学生概括。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

将来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

二、明确知识点,促进学生会问

这一问题就是使学生弄清楚问什么,怎样问。学生光有勇气去问是不够的,有勇气而不知道问什么、怎样问的话,学生只会“乱”问,提出的问题一点价值都没有,作为教师必须教会学生怎样问。问题比答案重要,一点不假。从提问题的角度寻找提升思维能力之路,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本人认为从以下的方面提出问题。

第一:在教材的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基本原理中提出问题并分析解答,可以淡化教师说教的色彩,减轻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增强接受原理的自觉性。例如在二年级教学中的“四位数比较大小”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是涉及到四位数以内的整数比较大小,其中的基本原理是: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高位比较,依次往下比,直到比出结果为止。很多学生就会问:那要是四位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是相同的,怎么比?或是出现一个三位数和一个四位数比较,又怎么比?在解答生的一系列疑问时,我们来举例解决,比如比较2180和2420。

通常遇到最高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它的比较顺序是:先看它们的最高位千位,如果千位相同,再比百位,百位若相同,再接着比十位,十位也相同,就比最后的个位数大小。再来解答上面的例子:2180和2420,它们的千位都是2,那分别比一下它们的百位是1和4,显然1<4,所以可得2180<2420。

再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先分析一下,三位数的最高位是百位,四位数的最高位是千位,显然,遇到最高位不相同的两个比较大小的数,最高位高的数就大,所以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一个规律:四位数>三位数>二位数>一位数。

第二: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重点内容上提出问题,可以突出课文的重点,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哪部分应该重点掌握,应该怎样掌握。(重点)在学习对混合运算这节课的知识中,重点是混合运算题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即重点为:有乘(除)法和加(减)法,都是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时就有同学会对新接触的这些知识来发问,我们举出比较典型的问题来进行逐步分析。学生问的问题有,A问:要是乘(除)法在后面怎么算?B问:要是题目中有括号,又怎么算?

师解答生的问题,(A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乘(除)法和加(减)法,不管乘(除)法在前面还是后面,都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B问)到止前为止,括号中咱们就涉及到小括号,所以要牢记,不管什么样的题,只要混全运算中有括号,就先算括号里的。可以从上面两个问题中总结出:混合运算顺序从前到后的排序是:小括号>乘(除)>法加(减)法。

学生们从这两个问题的发问到解决过程,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点的印象,同时也突出了这堂课的重点。

第三:在知识联系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各知识点,各框题,各课之间联结处提出问题,学生往往能够发现课文的逻辑结构,增强知识学习的系统性、连贯性。

从问题提出可能性的角度来看,教材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提出问题,但在实践中无此必要,因此,应让学生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和逻辑结构来进行提问。

9.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九

根据作者的经验,少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的情况很少,绝大多数攻读论文题目的学生基本上不会提问。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科学探究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根据作者的理解,大部分科学探究是由教师提出的。如果学生再猜再问,可以说学生提问能力弱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什么导致学生拒绝提问?通常有三个原因:

(1)学生,尤其是好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拒绝提问。学生们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的问题会被我的同学嘲笑吗?我解释不清楚,老师会批评我吗?如果别人不问,我就不客气了。

(2)学生没有提问的习惯,不知道如何提问。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习惯了等待老师回答,缺乏提问的能力和习惯。

(3)教师自身因素:不重视;不知道怎么做;害怕浪费时间;认为学生没有这种能力。

二、充分认识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思维始于问题。爱因斯坦指出:“问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数学或实验技能。问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和从新的角度看待旧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部门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培训教师,使教师能够认识到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是方法问题,而是教育观念问题。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如果学生找不到问题并提问,科学探究是不可能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一)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让学生敢于问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提问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并让我提问时,他们提问的能力才能在内部得到提升。

1、教育学生提问

(1)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敢于提问、攀登科学高峰的著名科学家,从历史的角度说明了提问的重要性。例如,当学习重力时,告诉学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并启发学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很常见的,但是牛顿问: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拉动苹果的力和拉动月亮的力是一样的吗?最后,我们发现了万有引力。

(2)向学生解释从成为有用的人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必要性。为了实现现代化,赶上世界发达国家,学生国家的教育只能通过不断提出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如果一个学生不主动学习,不渴望知识,不善于思考,就不会有创新,这将影响他的个人成长。提问能力的提高可以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敢于挑战权威,积极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有意识的学习者。

2、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需要勇气,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怀疑,并问自己的问题。

(1)学生的问题应该得到适当的评价。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和基础差、胆小的学生,一旦提问,首先要表扬他们的勇气,然后帮助他们分析,这有利于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热情。对于容易提问但总是不能抓住要点的学生,他们不应该笑或讽刺,而应该耐心地引导。对于问好问题的学生,应该鼓励他们进一步大胆探索和创新,让学生享受提问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

天气冷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说了一些鼓励的话。谁尝试并不重要。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通常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居里夫人说她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老师的鼓励,学生肯定会有所反应。经过这样的训练,越来越多的学生将敢于提问。如果老师因不耐烦而直接提问,学生将失去锻炼的好机会。

3、养成质疑学生的习惯

教育学生不要盲目跟随各种权威,大胆提问,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养成问“为什么”的习惯,用质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探索我们不知道的自然规律。例如,质疑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概念和规则并不严格;一些报刊杂志质疑各种媒体,经常犯一些科学错误,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改正。质疑权威,比如亚里士多德能撬地球吗?判断皇冠掺假是否属实;练习注释中的问题,练习中有漏洞吗?检查哪些知识点?……。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进步的动力。教师应该尽最大努力设置各种情景来激发学生提问。科学探究问题有三种:第一,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教材或其他方式进行探究;第二个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这些问题是由毕业论文中提供的问题启发而来的。第三是学生自己提问。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最有趣,也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的指导应该侧重于为学生设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情景,而不是设计问题本身,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和大胆创新。

1、询问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与物理密切相关。这些现象每天都在我们面前出现,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可以引导和提醒学生注意这种性质,这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无尽渴求。例如,为了学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老师首先播放一些自然物体的声音,然后老师问,“声音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你想知道什么是声音?”

学生的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你能听到月亮上的声音吗?……当谈论温度计时,让学生先看一下昨天的天气预报。通过天气预报中的讨论,学生们问了以下问题:为什么气温高或低?如何判断温度?什么是云和霜?它们是如何形成的?风是如何形成的?四级风是什么?……。

2、从各种俗语中提问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许多谚语在人们中间流行起来,其中许多在科学上是合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并提问。学生们非常感兴趣。例如,当谈论平面镜成像时,让学生讨论“水中的月亮,镜中的花”。学生们问了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里有花?为什么镜子里的花和真正的花一样?为什么月亮不能被水接住?……当谈到密度时,让学生们讨论一句俗语“油比水轻”。学生们问以下问题:为什么油会浮在水面上?石油的质量必须低于水的质量吗?教师引导学生清楚地考虑油和水的质量,同时也了解它们的体积,从而介绍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3、从实验现象中提问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以便引导学生提问,并通过仔细观察和比较不断改进。例如,在谈论改变内能的方法之前,老师首先做了一个压燃实验,学生们首先问,“为什么气缸里有火花?”老师对烧棉的指导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又问:为什么气缸里的温度会上升?老师还提醒学生气温升高意味着什么。最后,学生们问:为什么圆柱体的内能增加?另一个例子:当做罩杯实验时,学生们问:什么能保持水?当用筷子举米杯的实验时,学生们问:举米是什么?

4、通过自己的经历提问

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或参加活动、竞赛,由于个人经历,感觉很深刻,学生也愿意提问。例如,当谈到内在能量时,学生们搓着手问:为什么手掌会变热?当谈到力量的相互作用时,学生们用手玩桌子,问:为什么手会痛?当谈到压力时,让一男一女竞争握着棍子。因为女同学有一个粗端,所以女同学赢了,于是问:为什么女同学能赢男同学?通过分析发现,输赢不仅与力量有关,还与压力区有关。

5、从教科书插图中提问

这本新教科书有许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在提问前仔细观察细节,并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比较。例如,在学习折射规则后,让学生看图片“鱼在哪里?”学生会问,“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底部?”“你看到的`鱼不是真的鱼吗?”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另一个例子: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前,让学生看着摄影师倒立拍照的照片,学生会问,“照片是由摄像机倒立拍的吗?”

(3)教学生提问,让学生提问

“教人钓鱼”比“教人钓鱼”更好,这样学生就能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有人说好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平庸的老师只给出真理,而优秀的老师教人们如何找到真理。因此,只有当学生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他们才能从普通中看到异常,从普通中看到特殊,从而不断发现问题。

1、及时评论学生的问题

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均衡,有的水平较低,有的更有价值。当然,老师应该优先鼓励和承认学生有差异,但也不是没有意见。教师应该以价值为导向,让学生知道哪些问题更有价值。最后,做一个总结,让学生明白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鼓励学生互相提问

学生们出于各种原因拒绝在全班面前提问,但是和他坐在同一张桌子上是不同的。下课前五分钟,让学生根据这节课的内容互相提问。如果你仍然不明白,如果你在全班面前提出来,总会有惊喜。

3、适当出一些提问问题,为学生设置一些提问情境,测试学生提问的能力。

4、掌握提问的一般方法

10.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十

摘要: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得到高速运转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针对学习中的重难点进行提问,也可以是自己对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善于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诱发学生思维向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提出疑问,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体现。因此,要求语文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思维的进一步延伸,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11.如何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能力 篇十一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作为农村小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课堂提问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成为满堂问,整堂课上一问一答,教师问得碎,带得紧,关键时刻放不开,习惯牵着学生走;二是甚至有的教师仍然存在为提问而提问,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流于形式,表面热闹,实无效果;三是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好像成了教师的专利,而学生总是被动地回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这就要我们教师能改变课堂提问的形式,让孩子拥有提问的权力,让学生学习的主体得到体现。

一、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敢于提问

1.还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

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人,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要甘当配角,当好配角。

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提问不再成为教师的专利,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己见。还学生一个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使每个学生真正做到自主的思考、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课堂交流能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2.让学生学会倾听

课堂上,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学会倾听。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一点问题,有些学生便急不可待。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示得局促不安,甚至失去自信。这时,教师要示意其他学生,不要着急,要学生懂得尊重别人的发言、养成静静地倾听别人说完话的良好习惯。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的同时,也考虑了自己的想法,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3.增强配角意识,注意延迟判断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要延迟判断,不要越俎代庖,忙下结论,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避免学生刚刚萌发的新念头受到抑制。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样一道趣味题:鸡笼里有12只小鸡,不幸死了1只,鸡笼里还有几只小鸡?问题一经提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在学生争论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只是甘当配角地微笑着、鼓励着。到最后,老师才肯定其中某些学生的答案,并告诉学生想问题要结合当时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为学生提供了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发现自我,表现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答题愿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教师要热情、耐心地对待学生的提问

1.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

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考本身的乐趣。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大有力的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提问。教师在鼓励时,不仅要充分体现语言的情感性,还可伴有赏识的表情,并可加上手势等体态语言,以增强效果。因为老师的一个点头,一个微笑,都具有微妙的评价意义,能让学生充分感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感。家访时教师可以在家长面前赞扬孩子提了个较好的问题;可在学生提问上画五角星,比一比,谁的五角星最多,谁最爱动脑筋等。

2.以极大的耐心对待学生的提问

毋庸讳言,有时学生的提问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甚至有些是很幼稚的,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教师只有理解了学生的情感天地,才能使提问的学生没感到丝毫的窘迫,孩子们脸上才能发出会心的微笑。有的问题,教师事先没有准备,一时不能解决的,教师要表现极大的耐心,对待学生的提问要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并存疑,鼓励他们课后去查查资料,比比谁能在老师解出这道题目之前找到答案。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就会更高。

3.让每个学生有提问的机会,乐于提问

教师积极评价一个学生发言时,应让其他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预习时,可把问题写在练习簿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问,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课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这样,从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跨度,来保证提问时间。用书面和口头的形式,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这样基本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提问的机会,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做到这点,同学们也就敢于提问,乐于提问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富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改革教学方法,采取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同时教师也要热情、耐心的善待学生的提问。

12.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篇十二

问题意识能够充分反映人们思维的独立创造性, 且是思维进行发散运动的根本动力. 问题意识能够促使人们更快地进行问题的指出发现及解决. 高中时期对于每一名学生而言, 都是极为重要且关键的, 对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因素

1. 教师的重视度偏低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及方式的影响, 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上, 对于学生自主提问环节的相关内容较为忽视. 有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自身的提问能力较为忽视, 将提问的主导权放置在了自己身上. 而有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性提问已接收完全, 但由于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是一笔带过甚至是习惯性忽略. 甚至有部分高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直接进行全盘否定或是指责, 打击了学生的自主提问积极性. 时间一长, 学生自然而然就没有什么问题提出, 其自主提问能力被严重削弱.

2. 课堂氛围

高中生的课业负担通常都很沉重: 他们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 尽最大努力吸收知识; 在课后还要完成大量的作业, 以便应付各种形式的考试. 高中学生做这些事情的根本目的是在考试中取得最为优异的成绩. 在高中学科考试中, 数学可以说是其中最难攻克的难关. 因此, 相对应的高中数学教学氛围也较为严肃紧张. 教师与学生都将重点放置在了数学题目的解答攻克上, 无法分出更多的精力去开展其他工作. 在这样一种课堂氛围环境中, 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思维久而久之便会受到压制, 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及学习的能力, 其提问能力自然也受到了压制, 无法有效提升.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科学策略

1. 增强教师“培问”能力

高中生的提问习惯及能力均是通过不间断的培养进行有效加强的. 教师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 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提问. 在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后, 教师也应给予其适当的鼓励, 由此加强学生的勇气并养成相应的提问习惯. 让学生处于这种“提问、思考、释疑、求知、再提问”的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中, 逐步增养他们喜欢数学、喜欢提问的意识.

2. 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想进一步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 应着重注意教学氛围的营造创设. 高中老师应清楚充分地认识到: 虽然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考试成绩的提升是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 但相关能力培养加强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教师应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积极创设出一种鼓励质疑、思考及研究的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增强思考与质疑的勇气.

3. 发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无论在何时都是一位最好的老师,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也是如此.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发, 能够帮助其更加充分全面地了解数学学习的内涵及意义所在, 并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应积极采用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 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好奇心进行激发. 之后, 教师便可利用一些数学发展史及知名数学家的故事, 促使学生对数学的产生及发展全过程进行充分的了解, 并增添相应的学习热情. 另外, 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疑问的设置, 使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冲突环境中, 如此一来, 学生能够在求知解疑的过程中, 对数学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的熟悉掌握, 数学学习兴趣得以激发.

4. 消除学生恐惧心理, 鼓励其提出问题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进行自主提问时往往需要积攒大量的勇气, 而在其提问之前又存在着相应的恐惧心理. 学生在提问之前存在的恐惧心理包括: 第一, 在课堂环境之下, 碍于面子, 较为恐惧提问. 第二, 有部分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始终坚持一种不求甚解的态度, 不愿提出疑问. 第三, 学生在数学学习时, 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抓不到重点, 不符合老师的要求. 针对诸多情况, 教师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适当采取一种分组式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引入一种竞争机制. 如果有部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较为简单, 不符合教学要求, 教师也不能直接忽略, 可以在小组中进行简单的评议, 较为简单的问题就直接在组内解决. 如此一来, 在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同时又能将其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培养增强, 有利于提升整体的高中数学学习效率.

三、结 语

近几年来, 高中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越发得到了教育学家的重点关注. 爱因斯坦也认为,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解决问题. 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式进行充分科学的分析研究, 对于提升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而言, 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1]任庆军.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J].时代教育, 2013 (14) :102.

13.讲座一: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 篇十三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

顺昌县岚下中心小学 高兰珍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会提问题。同时,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十分有益。

一、激励学生敢问

1、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师生的在课堂上的角色。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教师要真诚地爱护每个学生。我们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他们之间的能力差别,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人,总有着自己的优点。作为教师要善于用真心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不要根据成绩的好坏“喜”优“厌”差,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相信所有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正确看待每个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还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每个学生所提出的每个问题,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教师只有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激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前提。

2、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是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基础。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知识之间的交流,而是包含了情感间的交融,没有纯情感的认知,也没有纯认知的情感。二者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师可以用微笑的面容、关注的眼神、幽默的言语让学生获得尊重、信任、宽松和鼓励的情感体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平等相处,相互尊重。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允许学生按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交流。积极的情感因素以及平等、愉悦的环境能有效消除学生提出问题的心理障碍,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会问

1、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学生从想问题到提问题也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示范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提问题”,要求学生“你能象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考考你同学吗?”从而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当学生有疑问或出现自己独特见解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用赞赏、商量的语气引 导学生提出问题:“我想知道为什么„„”“我还想这样解答„„”等等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这样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2、拓展学生提问的空间。

课堂教学活动的空间与时间是有限的,如何通过拓展学生提问的空间,获得无限的延伸,传统教学中,一般教师说到哪,学生听到哪,大都没有时机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给学生营造萌发问题的机会,产生问题的空间,去体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例如,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在绘制完统计图后,我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要求学生根据统计图的数据提出问题。这里蕴含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学生也容易和提出问题。如:

三、促进学生善问

1、创设有效的数学问题情境。

(1)、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有效的情境的创设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认知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到的知识,有些已经深入他们的潜意识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类比再现于课堂之中,给学生呈现一给或多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就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数学化操作过程中,既获得数学知识,又学到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星期天,我家来了位客人,我为客人沏茶要做哪些事呢?在学生明确要做的事与分别要用的时间后,在我的引导下学生提出问题:我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又有更多的时间陪客人呢?学生在这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不仅很快地提出问题,而且也满腔热情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2)、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创设问题情境。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产生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发现问题的思考中去。例如:在教学“退位减法”时,在学生用小棒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个位不够减时,应该怎么办呢?这样让学生在数学实验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数学,使在行为投入的过程中,进而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促进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运用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数学问题创作或者改编出不同的童话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研究,使学生能够在童话故事所成遭到情景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用《西游记》中的人物 编了这样的童话故事: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孙悟空说:“我把西瓜平均分成4份,师徒每人吃其中的1/4。”猪八戒说道:“不成,我找得这么辛苦才吃这么点。不公平。”孙悟空说:“呆子,那你说怎么分?”猪八戒说:“你们吃其中的1/4,我要吃其中的1/8。”孙悟空笑道:“行,就按照你说的做。”故事讲完了,教师意味深长地问:“同学们,孙悟空为什么同意了呢?”抓住这一契机,学生提出了问题:“1/4为什么比1/8大呢?”

2、真诚积极的评价。

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评价,或引导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善于提出问题。教学中,学生即使提出一些简单或根本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作出真诚积极的评价,切忌责备的态度,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也不允许其他同学讥笑。特别是对后进生,只要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就要给予充分的表扬和鼓励,保护这些学生“问”积极性。在教师与同伴的真诚积极的评价中,学生处于兴奋、愉悦的状态中,他们为了得到老师与同学更多的肯定,会更加积极思考,全身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无拘束地提出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笔算乘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3*12的计算方法。其中一组学生的算法如下:方法1:3*12=12+12+12=36;方法2:3*12=3*236=6*6=36;方法3:3*2+3*10=36;方法4:12*3=12。教师引导其他同学对这组的每一种方法进行了讨论、评价后说:同学们不但爱动脑筋、会思考,想出多种巧妙的算法,并且对每种算法都说出了自己真实的看法,评价的恰如其分„„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善于把握评价时机,充分运用真诚积极的评价语言与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维,让学生善于、乐于提出问题。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敢于提问题、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上一篇:医院超声科制度汇总下一篇:老年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