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2024-06-30

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共14篇)

1.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一

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听《 孙云晓教授讲座》有感

有幸得到实验中学的邀请,我们来到泰山影剧院聆听孙云晓教授的讲座《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受益匪浅。孙云晓教授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听众聚精会神、笔走如飞。整个会场座无虚席,教授铿锵有力的讲述回荡在整个会场,给教师、家长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有一种仿如大悟的感觉。回想起以往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的种种困惑,在听了孙教授的讲座后得到了逐一的解开。

如今家庭教育倍受重视,这不仅源于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源于当今的孩子更难教育。孙教授的理论应运而生,给了我们很好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导。孙教授的讲座从四方面进行阐述: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二.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好坏决定了教育成败;三.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四.儿童健康成长需要因性施教。

孙教授的讲座让我们醍醐灌顶,给我们的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良好习惯培养人格”应成为家庭教育的座右铭。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曾经说过“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孙教授一再强调“习惯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个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需要21天,稳定形成需要90天。身为教师的我不禁扪心自问:我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了吗?为人母的我不禁惭愧:自己的孩子至今有几个好习惯?孙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习惯养成的五个步骤: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形成环境。其中,尤其要关注细节指导,培养好习惯要用加法,改正坏习惯要用减法。

健康人格集爱心、学习、责任、自制、尊重于一体,为人母者、为人师者尤其要注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不能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形成。教育以育人为本,只有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端端正正的人才能立足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关注习惯养成,培养健康人格。讲座上,让我获益不浅的还有:

一、认真聆听孩子的说话,孙教授在讲座上谈到我们作为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放在高高的位置上,必须与孩子持平,让孩子认同彼此是朋友,是一名可倾诉的对象,不时与孩子进行沟通,不要让彼此间形成一种代沟。

二、言传身教。要教人,先律己。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做到以身作则。因为孩子处于一种学习阶段,潜移默化地会把我们作为他们的学习对象,所以我们必须要以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孩子日常生活中自然地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行为习惯。

早段时间,更听街道举办的“孝道”方面的宣传教育,我觉得,将这些结合到孙教授的教育理念上,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相信,我们的下一代将来才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如今的社会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好孩子的好榜样,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给孩子最好的锻炼。父母也不要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要鼓励孩子多动手,多阅读,多带孩子见见外面的世界,开阔孩子的视野情操。

2.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二

一、增强学生人格构建意识, 引导学生自我完善

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提高学生人格素养, 需要外化和内化相统一, 需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需要学生具有强力的自我构建意识和人格自识能力。人格自识意识和自识能力, 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经常和学生谈心,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孩子和我们大人一样, 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 需要发泄,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突然和别的同学打架的主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经常和孩子们谈心。谈话的内容也是多样性的, 包括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方面。谈话的时间可长可短。通过谈心, 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 还可以了解班级的一些情况。

三、以活动为载体, 增强班级凝聚力, 实现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孩子们在校时间比较长, 往往感到枯燥无味, 为了让孩子们各方面得到充分的锻炼, 我们要经常组织一些活动, 从不同的角度, 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锻炼, 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四、要高度重视言传身教, 用教师的人格去塑造学生的人格

乌申斯基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人格方面的影响, 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教育工作, 只有人格能够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实践证明:教师良好的人格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条件, 相反教师的不良人格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 成为塑造学生病态人格的潜在因素。

五、多和家长交流, 共同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

我们都知道, 学生接触的主要人群除了同学以外就是老师和家长了。我们的家长干什么工作的都有, 什么脾性的也有, 许多教师杵于和他们打交道, 因为我们的很多家长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高高在上、一副很难交往的样子。可是当我们教师迈出第一步和他们交流的时候, 看法就会转变了, 其实他们都很支持我们的工作, 只要我们真心对他的孩子好, 处处为他的孩子的发展着想, 家长都会很通情达理, 并能很好地配合我们工作的。

总之,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 很重要的一条在于教师对学生心理认识发展水平的把握, 在于寻找学生认识水平和教育需要期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在人格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是一种自识性教育, 是通过学生的自识内省过程, 完善其内在品质。

3.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 篇三

我非常明白能够考上一所好大学的重要性。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你真的如愿了,是不是就认为自己成功了呢?有一次,我去国家教育部开会,听中国一所非常著名大学的领导发言说,当年考进这所大学的学生中有35个有自杀倾向,而且不开玩笑地说,学校年年死人。为什么会这样呢?能够考进中国最好的大学,肯定不是学习问题,那一定是心理问题、人格问题。什么是人格问题呢?我给大家讲一个王希的故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曾经请我去,我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王希的故事。

王希是西北一所重点高中的高材生,全国中学生化学比赛西北赛区第一名,被保送北京大学化学系。大家可以想见,这是多么优秀的同学呀。可是你绝对想不到的是,王希后来因为故意杀人罪被捕,因为他没有朋友、不会交往,才导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王希从小学到中学都一心学习,身边没有朋友,到北大之后,他发现没有朋友的日子是过不下去的,得交朋友。交朋友需要很多技巧,而王希没有,他看到同寝室的一个男同学很不错,就想跟他结交,于是天天跟着人家。时间长了,周围就有人笑话他们,两个男生整天黏在一起,什么意思啊?于是王希的同学就说,你千万别跟着我了。王希搞到了一种剧毒的化学品——铊,将它投到了同学的牛奶杯里,事情发生之后,大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结论就是忽略了王希健康人格的培养。

什么是健康人格,什么是不健康人格。给大家五个很好理解的指标。第一,你是自信还是自卑的;第二,你是友善的还是冷漠的;第三,你是有责任感的还是没有责任感的;第四,你是善于自我管理的还是生活杂乱的;第五,你是有抗挫折能力的还是脆弱不堪的。前者就是健康人格,后者就是不健康人格。当然大家也不要害怕,如果在某方面弱一些是正常的,你要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培养健康人格。

健康人格是可以通过自我管理培养起来的,我相信没有一个同学不想变好,之所以管不住自己、毛病很多,是因为存在这样那样的坏习惯,这些坏习惯像网一样紧紧地束缚了他们。美国心理学家作过一个研究,发现人的一种动作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如果这个动作重复90天,就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习惯。我主持教育部的国家课题,做过多年关于习惯的研究,我的《习惯决定孩子命运》一书再印20多次,很受欢迎,我觉得这是因为习惯培养在国内还是比较少有系统的研究。

我讲一个关于习惯的故事,天津女孩李红从7岁那年开始天天跑步,一跑就跑到高中毕业,12年时间养成了非常好的运动习惯。李红考上了清华大学,每天下午4点在学校操场上跑一万米,是清华校队的主力,后来到美国读书,在哈佛认识了同样热爱体育的瑞士老公。没想到幸运来了,瑞士国际奥委会总部到处找一个驻中国的首席代表,但找不着,因为要求很高:中英文要好,要熟知中国和欧美文化,还要懂工商管理,是体育行家。后来有人推荐李红,奥委会考察后确定,就是她了。成为国际奥委会驻中国首席代表是很偶然的,但是长跑这个习惯让她受益终身,这是无疑的。

习惯有很强大的力量。好习惯养成之后,不做就很难受,心里痒痒的。但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门科学,不是随便想想就可以形成的,我和很多心理学家一起研讨,总结出了习惯培养的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提高认识,你得对好习惯产生一种强烈的认同、向往,对坏的习惯产生厌恶;第二步是明确规范,知道好习惯是什么样的;第三步是持久训练,习惯是训练出来的,不是空想出来的;第四步是及时评估调整,逐渐巩固。我和李文道博士合写过一本书,《十几岁决定孩子一生》,专门讲自我管理习惯的。自我管理习惯中有一个原则是要事优先,其实每个人都要掌握这一原则。到了高中阶段,你的自我管理习惯非常重要,要分清楚什么事情是重要的、紧迫的,不要拖延,立刻去做,慢慢地你就能把握自己。

我总结出一个习惯培养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减法。它的秘诀很简单: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掉坏习惯用减法。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你要养成什么样的好习惯,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习惯的重要性,然后不断地重复它,次数越多,好习惯就越牢固。美国教育家说得很形象,培养好习惯就像是缠缆绳,只要每天缠上一道,用不了多久就变得牢不可破。改掉坏习惯也一样,不要寄希望于一刀斩断,而应该使用“递减法”,不要把坏习惯想得那么严重,我们的生命是富有韧性的,每天改善一点,成功就离你更近一点。其实成长最大的秘诀,就是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

我反复强调习惯,并不是让你把生活的一切都习惯化,把每一分钟都安排好,变成一个机器人。习惯应该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没有兴趣就没有成长的动力,没有习惯就没有成长的保障。大家可以发现,人是靠优点活着的,而优点是靠习惯支撑的。我能够有今天,坦率说就是因为几个习惯,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写作,第三就是爱玩。这些既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兴趣所在。我经常对学生说,从小养成读书的习惯,等于在心里装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养成读书的习惯,人就一辈子不寂寞,不会不知所措,这是我最深刻的生命感悟。

21世纪是你们成长的时代,是你们养成习惯的时代。习惯的养成有几个层次和重点:在培养个人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社会性习惯;在培养动作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智慧性习惯;在培养传统性习惯的同时,侧重培养时代性习惯。我们的目标是确立健康人格,我们的方法是培养良好习惯。掌握了这两点,你就掌握了教育最核心的真谛。当你结合自身实际,真的这么去做了,相信你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起来。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主要作品有《夏令营中的较量》《孙云晓教育作品集》8卷和《孙云晓家庭教育文集》5卷等。本文根据作者在广州的讲演整理而成。

4.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四

作 者:刘建华

单 位:濮阳县实验中学 联系电话:***

培养孩子的习惯 健全孩子的人格

内容摘要:一位著名哲人说过:“一个人的命运就在他的性格中,一个人一生是否有所作为,是否幸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往往就是性格,而不是智力,但是一个人的习惯却塑造了命运。呵护孩子的成长,关爱孩子的健康,培养孩子的习惯,开发孩子的智力,健全孩子的人格,所有这一切都是从家庭出发的,都是与父母分不开的,孩子是从父母跟前学到第一句话,孩子是从父母面前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个朋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人生最初的经验,养成人生最初的情绪。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孩子 健康 性格

作为一名教师,本人从事多年的义务教育工作,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因此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不断地吸取一些优秀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经验,不断探索,坚持研究,寻求一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契合点,力求使两种教育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同时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大环境,培养他的健全人格,以及做人的基本素质,以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发展的人,做一个正直守信,意志顽强,开拓创新的人。

教育感言之一:习惯决定人的健康与未来 世界上天生没有坏孩子,所有的孩子天真无邪的,他们的心灵是纯洁的,他们的语言是美好的,他们的思想是单纯的,但是他们又是生活在家庭

这个小环境里,同时又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大环境里,他们那单纯的心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侵蚀,个个孩子都应该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可是如果在孩子的成长之初,我们没有注意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孩子的不良习惯就一个接一个养成。在培养儿子的最初阶段,我们缺少经验,对待孩子培养走了一些弯路,孩子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比如吃饭时,不爱惜粮食,写作业时,爱吃东西,在人多的环境下,不能专心致志等。发现问题后我们作为父母及时反思,以便纠正孩子的错误,一边反省自己,发现原来我们做父母的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也是三心二意,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因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树立榜样,言传身教,叫孩子做到的我们父母首先垂范,比如,对孩子讲的话“言必行,行必果”,不说做不到的事情,不说不能实现的目标。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做人正直、认真,不徇私舞弊,不讨好他人阿谀奉承。

在所有的习惯中,孩子最不好的习惯也就是吃饭的问题,这个原因我只能说在自己的身上找毛病,开始时就喂,结果就成了一种习惯,自己不愿意动手吃饭,而且一到吃饭的时候就会哼哼。最近通过鼓励,表扬正在努力地自己吃饭。因此说明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有不良习惯也容易纠正,如果再大一些,纠正起来就有些困难。所以我们做父母的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及时纠正孩子性情方面的偏差,才能够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也因此我想习惯真的决定孩子的健康。

学习习惯养成是小学阶段最重要且最艰巨的任务,也是教师和家长实施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现在孩子在幼儿园大班,良好的习惯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从不带零食去学校,上课也从不去厕所,回来后还说:“小手背后,眼睛往前看。”很可爱的样子,经常和姥爷在一起,也是有一种习惯的引导,喜欢和姥爷一起看新闻或是动物世界。习惯虽小,却影响深远。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排除肤色、身高等因素,其实差距很小。如果人们在同样的环境下,接受同样的教育,后来的差距却越来越大,这往往就是由不同的习惯造成的。鲁迅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拿来写作。”于是,他成为了作家。实际上,正是这种微小的习惯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相信只要我持之以恒要求,儿子坚持不懈的努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定会养成。

此外,我还引导孩子养成多种习惯,比如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习惯,有事向老师请假的习惯,好习惯是一个持续过程的最终产物,它开始于你一生的最初,在以后的十几年中乃至更长的时间都如此去做,健康的习惯需要几年的培养和呵护,因此如果一个人没有建立好的习惯,那么不健康的习惯就会形成而取代好习惯。总之,习惯是孩子成长的基石,是孩子发展的保证,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习惯决定孩子的健康。

教育感言之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培养良好的习惯,只是为孩子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对孩子教育的关键还是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培

养孩子的责任感,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主人翁精神。对于还是小学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要从小处入手,比有的时候就会为宝宝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了解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在学校听到哪些有趣的故事和新闻,班级里有哪些新鲜事,是否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得到老师表扬没有等,通过孩子的回答了解孩子的精神面貌,以及他思想动态。观察孩子的判断能力,以及孩子的是非标准,等到孩子说完,视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人格,为将来的教育铺平道路。交流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最好的钥匙。我们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让孩子的心灵之门永远想我们敞开,让我们父母和孩子永远成为最好的朋友。

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关照他的学习和生活相对多一些,而父亲的宠爱,就会有时候对母亲尊重不够,缺乏一颗感恩的心,让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他说:“这样不尊重姥姥怎么行呢?”开着玩笑说:“在这样,鸡毛掸子就会跳舞了。”虽小,但他明白妈妈说话的意思。因为儿子的胆小,不用训斥,就会感觉不好意思,或是会哇哇哭。就会教育他,要孝敬爸爸妈妈,但也要孝敬姥姥姥爷,这才是我们该做的。”他似懂非懂的听着,我想儿子会懂得,因为过年后才整整五岁呢?有的时候也会抓住这样绝好的契机对儿子进行教育,我说,“姥姥抚养爸爸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啊!现在她们老了难道不应该给她们买一些好吃的东西?”“那当然”她总是这样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我总要

接着说上两句,“儿子这么懂事,长大以后一定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定会孝顺爸爸妈妈的,是不是呀?”“那当然”他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总会会心的拥抱。

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今年四川的大地震,对儿子的触动很大,经常时不时的问姥爷,什么最厉害?因为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似乎知道地震对人们的伤害,就在那静静地默哀三分钟的时候,孩子竟真的一点也没有抬头。因此借机给孩子讲了那里的人很可怜,让儿子的心里有份感恩的心。

当然,培养健全的人格是一个长期教育目标,从点滴做起,从小做起,从父母的榜样做起。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养孩子独立做事能力,培养孩子活泼向上的情操,培养孩子的尊重别人,赢得别人尊重的品格。

至于如何去做,还真的需要好好琢磨三思而行呢。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循循善诱,不能用简单粗暴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从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了一些自觉较有益的方法:

首先做人父母的对待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言出必行,赢得孩子的信任,从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好品行。如果父母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的一拖再拖,或用假话唐塞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使孩子办事敷衍不认真,遇事半途而废失去自信。

然后,要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成长过程。幼儿时期大脑发育快,思维活跃,对事物好奇性重,自制能力差,所以不要对孩子过于

苛刻,要尽可能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的任性不要动辄就采取责骂、怒吼或附之拳脚,要首先搞清楚孩子这样做的理由和原因,耐心的给以和风细雨式的诱导和疏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发展。

再者,也绝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要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需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的喜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给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培训班,却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也不管孩子承受能力如何,认为只要舍得给孩子花钱就可以了,都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也可怜天下孩子心哪!孩子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何来欢乐而言?

其次,在家庭里,对孩子我们更应该提倡情感式的教育方法,不搞一言堂,用强制的办法管制孩子。要学会经常用鼓励欣赏的目光和语言与孩子交流,使孩子更乐意把父母当作知心朋友向父母倾吐心里话,便于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适应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需要。对于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作父母的都应该用欣喜或亲吻等体态语言回报孩子。如果作父母的能对孩子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不要想当然而做到及时沟通心中有数的话,那么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必定架起的是心心相印的桥梁,孩子在这样愉悦、自信、健康的环境下也必定会成长为一个宽容、大度有包容心,理解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的人。

教育感言之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原则的,无原则的爱是溺爱,畸形的爱,是弊大于利的爱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

是爱要有原则,不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孩子说了算,不要让孩子的愿望都很轻而易举的实现,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不要做一个无边无际地爱孩子的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我对孩子的爱,首先是表现对孩子的尊重,没有尊重的教育是注定要失败的。由于我们对孩子总是充满信任,充满期望,充满理解,充满爱心,不会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顿批评,也不会一顿拳打脚踢。孩子和父母之间永远是平等的,虽很小的孩子,却很懂事,一直以来都是严格的要求自己,在幼儿园里,看见哪个小朋友比自己强,自己会着急的生哭,很有上进心,似乎孩子也在一点一点的意识到学习对孩子而言是一种乐趣。孩子虽然不是最棒,但是孩子坚持追求更棒。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子女既要有爱,又要对他严格要求,只爱不要求就成了溺爱,溺爱虽是一种伟大的情感,但却是子女遭到毁灭。”正如高尔基所说:“爱护子女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情;然而会教育子女没这就是一件伟大的国家事业了。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要做到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当然年轻的父母很难划清爱护与溺爱的界限,包括我自己,因此,家长要做到既爱又有教育。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把感情和道理融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数,教中有爱。因此,对孩子进行适宜的性格和气质塑造,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首要任务,也是家庭不可推卸的职责。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

老师。家长给与孩子的不仅是生命,家庭的一切,更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性格。

5.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五

刘红英 2012.10.29

“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可以说是当代教育的一个主题。随着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由追求物质文明向追求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更高的目标追求,人们的健康理念、意识增强,随着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推进,我们的认识也逐步提升,思维方式不断转变,每年的创建工作都会突出一个主题。学校从2006年开始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并于当年通过了市区级专家的考核,成为首批健康促进学校。到现在学校已经经过6年的创建、复审的发展历程,6年的实践证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的发展、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前提,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自开展“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把学校健康教育水平、师生身心素质、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等工作纳入到学校工作计划。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构全员参与的架构,制订“创建”方案,每年更新健促校承诺,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投入到“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之中,认真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北京市健康促进学校考核标准》,全面落实健康教育的工作要求、实施创建活动;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逐步形成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2012——2013学健康促进学校的主题是“培养良好习惯 树立健康理念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一、健康促进学校的含义

健康促进学校是WHO倡导的一项全球行动。其目的是要在全球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健康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和保障全人类有一个和平和健康幸福的生活。在弄清健康促进学校前,现明白什么是健康?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健康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健康教育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开展的教育。健康促进学校是指学校和学校所在的街道、区或村、乡(社区)的所有成员共同工作,努力为学生提供能促进并保护他们健康地全面的积极经验的较好的条件。包括学校制定的多种与学生健康有关的政

策、规章制度;学生通过健康教育或课外活动得到与年龄相适应的健

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创设安全健康的学校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

生提供适当的健康服务等方面内容。健康促进学校强调的是动员学生的家庭和社区更广泛的成员参与、支持,一起去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

健康。

二、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人人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为了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与促进工作,每学年学校开展各种常

规的健康教育活动,并配合上级医疗部门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通过这

些健康活动的开展,相信同学们的健康知识水平一定大有提高。初三

年级部分班级和老师参与的学生家庭控油盐项目,使很多家庭养成了

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了广大师生的健康理念。每周三晨检广播都为

同学们广播一些健康知识,使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与培养系列化、规

范化,纳入到学校的常规工作。新学期至今我们组织了初三的白破疫

苗接种、全校学生定期体检、全校接种流感疫苗等都是在为同学们提

供的必要的健康服务。冬春两季传染病预防工作,使很多同学有了健

康行为意识,自觉保持健康习惯,远离疾病。充分利用国际卫生节日

如爱牙日、爱眼日、艾滋病日、禁烟日等加强健康教育,强化积极健

康习惯。总之,学校利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途径、与社区、街道密

切配合,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12——2013

学被评为健康促进优秀学校,成绩的取得包含了全校师生共同努

力,过去一年好的经验和做法还要继续坚持。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

一些不容乐观的事实,2011——2012学体检分析报告显示有514

名学生肥胖、163名学生超重。全校1615人体检,有1086人近视患

病,患病率达到67.24%。这些问题呈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患病率上升的趋势。在去年的全区体质测试中,我校只有正常体重检出率排在第六,其他项目均靠后位置。造成在同学们身上的这些健康有下列几种:

1、学生饮食无节制,摄入营养过多是造成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

2、有些学生不注意用眼卫生,上课读写、坐姿不正确、长时间看书、上网、玩手机是造成近视患病的主要原因。

3、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运动量不够造成的。我上述列举的种种健康问题如果得到有效的改善的话,有的关系到你的前途发展、有的可能会直接影响生命健康,因此,为了实现健康、快乐生活一辈子的美好愿望,三、培养习惯良好习惯,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同学们,针对我校学生健康状况,对同学们提出几点要求和建议:

1、各班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积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落实周二卫生扫除制度,营建干净卫生的学习环境,要求各班卫生班长定期检查学生个人卫生,勤洗澡、指甲头发定期整理,保持校服干净。每个同学自觉维护校园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

2、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做眼保健操。

3、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上好每节体育课、做好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确实达到锻炼效果。

4、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抵制不良诱惑,培养健康行为。很多学生上课时自觉保持坐姿端正,读写姿势正确,克服弯腰驼背、趴桌子的坏习惯,肥胖的学生抵制美食的诱惑,管住嘴迈开腿加强锻炼。贪恋网络游戏的同学给自己制定好学习计划,克服上网无节制的坏毛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是靠自己、靠自觉。老师的提醒和家长的监督都是必要的但是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最根本的还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自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行。

6.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六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

生成长的前提。只有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保证下学生才能学会做

一个合格的小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二十多年来在低年级的班主任教学工作中,我深切体会到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指导激励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一年级是小学生各种行为习惯

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

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案例的背景情况简介学生背景

1、本次活动的教育对象是刚入学的儿童,他们对小学生活

既充满好奇渴望,又存在很多担心和疑虑。

2、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同,个性不同,他们对学校的感受和体

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活动背景

1、在以注重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利用学校的各种设施,对学

生实施针对性的教育。

2、为了让学生通过这次集体活动,来熟悉自己的校园,增强

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了解学校的设施设备。二:事例的过程叙述

1、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校园设施,我们的学校依山傍水,教学

楼依山势而建造,非常美观。教师带领学生从一楼到五楼逐层参

观,然后再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进行实地观看。

2、引导学生自己对哪些是“上课”场所,哪些是“下课”活

动场所,哪些是集体聚会的场所作出分析及判断。如“上课”场

所包括:本班教室、美术室、音乐室、微机室、实验室等;“下

课”活动场所包括:花池四周、操场;集体聚会场所包括:多媒

体教室、会议室等。

3、启发学生发现校园里哪些是可以随便进入,哪些地方不

可攀爬,哪些地方不安全,然后总结出安全隐患:上下楼梯要注

意安全,健身器材和石雕像不可攀爬,不能随便采摘花朵,不

在走廊内追逐打闹等。

4、参观后,让每一位学生把参观中印象最深刻的地方用笔

画出来。

三:案例的分析与反思

1、原因分析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学,对校园的认识并不深刻,因此进行

必要的校园参观活动可以让学生从感官上初步了解学习环境,为

今后能深入了解学校打下基础。

2、措施分析

措施一:利用这次班集体活动进行校园参观,它的优点是让

每一位小朋友都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增强班集体活动的团结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校园观察的兴趣。

措施二:利用动手画图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和优点,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3、效果分析

从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这次的集体活动的安排感

到兴趣十足,同时他们都通过这次集体活动了解了学校的基本设

施,从而规范了他们在学校的日常活动,初步培养了小学生的习

惯养成。

4、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在制作图画中有个别学生遇到了困

难,需要教师的重点指导。

总之,我们的教育最终是对学生的行为发生影响,培养小学

生良好的习惯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对儿童

进行德育的有力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培养中渗透着政治思想品德

教育。养成教育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关键环节,只有抓

好这一环节,从实际出发,灵活机动地培养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

7.塑造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篇七

一、强化常规, 提升学生规范意识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 教师要从抓常规管理入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 加强学习, 找到差距

为提升学生常规规范意识, 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学习 《小学生守则》 和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要求学生对照“守则”和“规范”找差距,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进行自查自纠, 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整改计划, 培养学生的计划习惯。让学生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奋斗目标, 并通过定期反思来矫正计划执行行为, 这对塑造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 树立榜样, 制定措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班级管理中筛选表现突出的学生并不难, 让这些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进步, 需要教师有具体的操作规划和措施, 要从学生日常行为的方方面面抓起。例如在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的养成上, 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 能够始终坚守课堂秩序并非易事, 需要班干部发挥带头作用。如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正确书写的习惯等, 也需要教师及时跟进引导, 让学优生树立榜样。有个别学生难以独立完成作业任务, 甚至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 教师要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深入调查, 以便制定纠偏措施。

“少成若天性, 习惯成自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从点滴小事做起, 教师强化班级常规管理, 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创造良好氛围, 对全面提升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才能扎扎实实地展开, 塑造学生良好行为品质才会成为可能。

二、塑造班风, 激发学生养成行为

塑造良好班风, 这应是每一位班主任不懈追求的目标。在具体操作实践中, 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展开突破, 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措施, 完善班级管理体系。

(一) 建立民主管理体制, 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包括众多内容, 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想习惯等, 这些都属于养成教育的基本范畴。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需要从建立民主管理体制开始, 让学生按照班级管理细则, 自我约束自觉行动。如物品摆放和个人卫生习惯, 教师安排学生专门进行检查纠正, 形成常规, 每天必做, 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操作, 学生这方面的良好习惯已经形成, 无论什么时候, 学生桌面都保持整齐, 个人穿戴和卫生都达到基本标准要求, 这就是学生自我管理的结果。

(二) 丰富班级管理活动, 塑造良好班风学风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 教师要成为总工程师, 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 设计发展蓝图。特别是设计丰富的班级集体活动, 对学生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主题班会、主题活动、值日评比、班干部竞选、文体活动、迎接学校检查等, 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有具体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措施, 教师要发动学生参与具体管理, 利用多种班级活动, 形成重要教育契机, 引导学生在具体参与实践中形成习惯, 养成意识。

班风建设对学生习惯养成有着重要的激发作用, 教师精心设计、科学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所形成的感知成长是无形的, 其深远影响不可估量。

三、优化评价, 加强学生自律监督

评价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班级管理中实施多元评价措施,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丰富评价方式, 注重过程评价, 这是现代教育重要的共性认知。

(一) 科学量化, 体现激励性

很多班级都有完整的管理量化策略, 在具体操作实施时, 教师要有决心和恒心, 如果量化措施没有长期性, 不仅不能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形成促进作用, 而且还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暗示。学生一旦形成侥幸心理, 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在班级量化管理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总结,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 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要进行补课, 在班级中形成奖勤罚懒的共识, 促使学生形成养成认知。

(二) 多元评价, 体现科学性

评价方式分为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形式。在班级管理评价措施实施中, 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模式, 让学生在自评中找到差距, 在互评中看到不足, 在教师点评中形成觉悟。评价是学生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资源, 针对学生具体表现进行纠偏、促进、激励, 帮助学生尽快找到努力的方向。如学习习惯评价, 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进步和成长等因素, 而不是单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 要让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 也能够从评价中获得成长力量。

评价要评出动力, 这才是评价的基本属性诉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展开评价活动, 这是教师科学施教的具体体现。教师利用多种评价形成展开激励, 为学生习惯养成注入重要内驱动力, 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

四、联络家长, 升级学生养成品质

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 建立家校管理网络, 实现教育的无缝衔接, 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家长参与到孩子习惯养成教育之中, 与教师、与学生形成良性互动, 势必对学生习惯养成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 良性互动, 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助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载体, 家长介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与家长取得联系, 并建立家校联合管理机制, 这也是现代教育意识的具体体现。家长与学校教师班级管理形成良性互动, 与学生行为实践形成互动, 都可以生发出更多教育力量。学生大多怕教师找家长, 说明学生对家长还存在一些畏惧感, 在家校互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的特殊身份, 与学生进行良性沟通互动, 提升学生习惯养成的自律性。

(二) 延伸训练, 为学生行为养成形成监督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阵地, 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教师要与家长形成管理默契, 如果家长能够在平时生活中, 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发挥监督作用, 并及时与教师进行联系互动,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的速度和效率。如课外作业完成情况, 只有家长有条件对孩子进行监督管理, 家长及时将孩子课外作业完成情况通报给教师, 也为教师采用矫正措施提供重要信息参考。这对学生也是很好的督促和警示, 让学生自觉养成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 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长和教师形成管理共同体, 学生自然会有紧张感和责任感。家长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8.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八

经常有孩子大吵大闹地被家长拖拽进入幼儿园教室;经常有孩子因胆小、怕生,不爱说话,而找不到游戏搭档;经常会发现孩子书包里乱七八糟,书本被弄得一塌糊涂;经常发现孩子畏难情绪重,学什么东西都是三分钟热度,不能坚持,遇到困难就往回缩;经常看见孩子吃饭、整理、如厕时拖拉疲沓、丢三落四,得要大人跟在屁股后头提醒;孩子经常撒谎,明明知道做错了事情却不愿意承认,总是找理由推脱责任或者做出一副别理我的表情;经常会看见孩子因不合理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倒在地上打滚让家长感到手足无措。

以上种种情况均属于幼儿行为教育方面出了问题。我认为,幼儿行为教育至关重要,在幼儿园里应以塑造孩子的优秀性格,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为主。而目前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堪忧:家长重幼儿认知教育,轻行为教育。由于幼儿园的盈利性,家长作为顾客就成了上帝,所以办园者得听“上帝”的。我作为一个幼儿教师,在经常和家长沟通时,会听到这样的要求:“多教写字、多教算算术题、多布置一点作业,我们布置的作业娃娃不愿意做。”这是家长们受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枯燥的认知教育,没完没了的题海战术,使幼儿没有游戏时间,没有和家人交流沟通的时间,没有户外运动时间,更没有自理生活的时间,他们失去了很多行为学习的机会。

幼儿家长、众多的幼教工作者把幼儿的认知教育、智能开发看成是幼儿教育的硬任务,而把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行为技能的训练看成是软任务。导致幼儿发展中的认知能力与行为能力的不和谐性、不同步性较为突出。不少幼儿尚未初步形成用餐、如厕、倾听、阅读、玩玩具以及交往、游戏、娱乐等方面的基础行为习惯,却在回答自然常识问题,背诵唐诗、讲述故事、猜谜语、数数时头头是道。一些简单的求知行为、记忆行为、注意行为、协调行为等方面的行为技能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与认知能力的发展相比,对竞争、攻击、挫折、失败、荣誉、表扬时的适应行为以及创造行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行为能力的开发,存在着明显差距。如果任由重幼儿认知教育、轻幼儿行为教育的倾向蔓延和发展下去,幼儿行为方面的问题将会越来越多,不利于幼儿的终生发展,有碍于幼儿独立人格的形成,还可能会诱发幼儿的厌学倾向,对进入小学以后的学习也很不利。游戏是孩子们学习的基本方式,孩子们在玩耍这种隐性教育中认识世界,保持着好奇心与想象力,不断发展着自己的运动能力、交往能力、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幼儿园对知识的强化灌输和强制学习的做法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导致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小学就出现畏学、厌学情绪。幼儿期的这种不良心理还有可能会造成其一生厌学的创伤。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中国及整个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社会各子系统平衡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全人类公平平等地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的发展等不同层面的关系,以应付当今社会面临的种种矛盾、危机与挑战。幼儿教育是为人的毕生发展打基础的阶段,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要通过启蒙教育,培养人才,实现人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直接、间接地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贡献,幼儿教师需要做的很多。

1.转变传统幼教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幼教观,树立体、智、德、美全面、整体、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目的幼教观

幼儿智力发展有极大的可塑性,短期效应显而易见,但最终要受到生物性规律的制约,如果一味追求幼儿的智力开发,牺牲儿童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

3.放飞童真的心灵

蒙台梭利认为,人类的发展只有一个法则,就是爱。我们爱孩子就要放飞孩子童真的心灵,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獨立地成长。

可持续发展的幼儿教育,既要发展幼儿的智力,又要优化幼儿的个性,发展其非智力因素,如,活泼、开朗、愉快的健康心理,勤奋、好学的习惯,勇敢坚强、吃苦耐劳等性格品质;既要培养强健的体魄,又要塑造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他们做人。

参考文献:

[1]丁冬青.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分析及相关建议.学前教育研究,2005(11).

[2][意大利]蒙特梭利.蒙特梭利教育法全集.

9.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九

各位同学、老师:

中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塑造健康人格,立志成人成才》。同学们,在知识经济爆炸的21世纪的今天,人好比原子,唯有在相互关联中才有其生存的价值。一个人,不管你是否愿意,若要取得成功,若要生活幸福,就要学会文明礼貌,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人成才。

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对自己十分严格,对别人很有礼貌,人们都非常尊敬和爱戴他。有一次,周总理到一个照相馆拍工作照。摄影师正在给几个解放军战士拍照。战士们认出了他,连忙说:“总理工作忙,您先照吧,我们等一等。”周总理却摆摆手,笑着说:“不,大家都一样忙,轮到谁就谁照吧。”在他的坚持下,大家仍按原来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照完了相。

我们知道,周总理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一个真正追求成功的人,一定十分懂得文明礼貌,注重塑造自己的人格,一定会在自己的学习、事业上下功夫,而不会在吃、穿上花费气力。尊重他人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前提,爱心只有来源于对人的尊重,才能成为完善美好人格的真正力量。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是你一生的财富。寻找生命的绿洲,保持健康的身体,树立高尚的道德,这是成人成才的关键,是人生的主题,更是人类文明的主题。

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因为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老师教会学生爱别人,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学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兄弟姐妹,用爱心与世界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一为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显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性格”不是指诸如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馒头,好动还是好静这样的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人的品格。

健康的人格是逐步养成的,但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中小学阶段。无数事实证明,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再想“补正”就难上加难了。

我们如果已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要处处时时注意讲文明讲礼貌,有意识地自觉地重复好行为,养成好习惯、好品格。

亲爱的同学们,在今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除了看重考试分数的多少,班上名次的前后,还要特别看重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特别看重健康人格的塑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芳泽四方!

有了健康的人格,才能成人成才。牛顿说:“力是可以想通的”。而成人与成才本身就是如影随行的。

自信,成人成才的基石,因为“自信成功二百年,会当击浪三千里”;

坚定,成人成才的阶梯,因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梦想,成人成才的导航,因为“心有多高,我们就能走多远”;奋斗,成人成才的焦点,因为“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真的,生活就像一种回声,你给予多少,它就送回多少;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所以,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撒下这些火种,生活定当色彩斑斓,灿烂辉煌。

有蓝天的呼吸,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有大海的呼吸,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流前却步;

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走不出的苦闷中消沉。因为

成人成才,要有人格作底蕴

成人成才,要有追求永支撑

成人成才,要有激情常相伴!

10.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塑造健康人格;途径;方法

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康的基础,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达到一定高度的体现。人格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原因等多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表现,是人在社会化活动中形成的和特有的自我。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变,贫困大学生成为高校中一支特殊的人群,其人格问题更加复杂、多变、更独特。人格健康直接影响贫困大学生群面发展、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中表现出的消极倾向

贫困大学生在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经济上承受一定的压力的同时,而且还承受着一定的心理负担。相关研究表明,贫困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这与消极人格有直接关系。

(一)自卑抑郁,造成贫困大学生消极人格特性

自卑是贫困大学生最突出的消极人格特性。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价值感的否定和贬低。造成贫困大学生这种自卑心理主要来受家庭经济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大来源于农村,走进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他们会逐渐发现自己与同龄人相比见识短、学习基础差、兴趣爱好少、且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同于城市,这些差异在无形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学习与生活中压力与无助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更加的抑郁,但是他们有着强烈的对成就感的追求、极度渴望摆脱贫困的心理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面对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对未来的迷茫,对贫富差距的不理解,冲击着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与敏感的神经。来自生活、校园、社会的种种挫折与伤害致使他们逐渐对生活失去信心,而表现得更加的消极抑郁。

(二)焦虑敏感,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情绪

焦虑是一种负面情绪,是由于个体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是由于失败和内疚使个体体验到的一种紧张、担忧、烦乱和恐慌的情绪现状。产生焦虑是多方原因的体现。

1.内心压力大

贫困大学生所用的费用都是父母通过省吃俭用或是辛勤劳动所挣得“血汗钱”,面对着父母殷勤的期盼与自己所处现状,深感自己对父母与亲人之恩难以报答,造成内心焦虑,形成一种无形的内心压力。

2.为温饱而担忧

贫困大学生在紧张的为学业努力的同时却还同时再为自己的学费、生活费而担忧,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负担。还在处于成长时期的大学生还没有完全具备经济独立的能力与能够应付生活琐事、合理处理学习时间与挣取生活费的实力,造成身心内忧外患的焦虑心理。

3.学习成绩欠佳

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贫困大学生很重视学习成绩,以考取优异成绩将此作为回报辛勤劳动的父母的一种回报,也是摆脱自卑的一种方法,对成功的一种追求。所以,成绩一旦不佳,就会导致对自我的否定、产生自责。

4.对未来的迷茫

贫困大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面对社会上不公平的竞争与就业压力大的现状,势必对他们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因素。对于未来的确定性,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

(三)心理闭锁,引起贫困大学生内向表现

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向孤僻,存在害怕与人交往的心理。他们担心别人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嫌弃自己的贫穷、见识少、爱好少,于是相对的把自己封闭起来,拒绝各种群体活动、人际交往,不主动与人进行交流,做事独来独往,与周围人有一定的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就会走进自我封闭的误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人能够脱离群体和社会独自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着被人理解、想要融入到一个群体中去的强烈愿望,但是这与自身问题产生冲突;他们有着希望得到周围环境的支持,但是又碍于面子而不愿接受他人的同情与怜悯。这就造成不少贫困大学生因害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进行自我封闭。

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贫困大学生由于贫困而出现的消极心理、心理问题,使得贫困大学生价值观扭曲、道德迷茫、个性贫乏枯萎、交往退缩等。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建构,会使得贫困生相关问题的解决更有力度、更到位、更有效。

二、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路径选择

健康的人格是身心健康发展和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条件,他不仅有利于个人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也相应的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回报。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带来很大的好处。针对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现状,进行健康人格的塑造,高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文化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贫困大学生生活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他们的成才和发展离不开同学之间的关心和帮助。人、教育、环境相互影响,因此建立一个和谐、互相体谅、团结向上、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对贫困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

1.确立艰苦奋斗正确的消费舆论导向

大学生消费观是由校园氛围、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大学生的消费观还在成型时期,尚未成熟,周围环境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当前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需要进行消费观的正确引导,在大学应倡导的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营造一种崇尚简朴的氛围。以追求卓越、积极向上、拼学习、比创新的一种学风相对减弱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学校可以适当的选拔贫困优异学生代表,作为榜样,进行表彰,营造“贫寒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光荣”的氛围。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相应的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这样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技能的施展,也相应扩大人际交流范围提高交流能力,与此同时进行情感的宣泄与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丰富精神世界、增加生活情趣、能力得到锻炼进行相应的脑力活动。

3.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贫困大学生积极参与、组织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与人交流的自主意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相应的提高社交能力。在进行团体活动中,贫困大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可以进行相互彼此的了解、缓解他们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社交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培养与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增强了社会的适应能力。

4.构建相对完善的心理干预机制

贫困大学生面临经济与学习的双重压力,遇到的困难与挫折比其他同学都要大得多。贫

困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复杂。针对贫困大学生特殊的心理,需要高校建立一套长效、健全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对高校贫困大学生可以进行相关的健康心理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进行长久有效的追踪等手段。

(二)制度建设: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保障

对贫困大学生来说,导致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归因于他们的家庭贫困,而好的政策、制度能够为贫困大学生拥有一个“刚性”的保障,一方面可以利用强有力的手段可以获得高校与政府长期稳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优势鼓动和吸引社会的参与。

1.国家资助贫困生政策的优化

现在国家设有相关的对贫困生资助的“奖、贷、助、补、减、免”和“绿色通道”一系列资助贫困生政策,相比较而言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改进。国家要设立专项贫困大学生奖学金,区别于其他奖学金的设立,突出对优秀贫困大学生的奖励,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金的支持与相应学习动力的鼓励。得到政府和国家关怀的同时,让自己拥有自助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刻苦摆脱经济的困扰。

2.完善勤工助学工作的相关政策

高校加强勤工助学的稳定性与长效性,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勤工助学的岗位,为贫困大学生提供自助途径,培养贫困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自立自强的意识。通过自主劳动的获得可以增加贫困大学生自信心、独立意识以达到贫困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

3.开辟贫困大学生就业绿色通道

在进行公招考试或是国有企业招聘时进行相关费用的减免,像报名费、体检费等。社会上可以形成对贫苦大学生就业意识,在政策上保证贫困大学生顺利就业。拥有这些保障,贫困大学生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表现出自己的特长,更好的为国家、社会做贡献。

4.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

健全完备的经济资助制度使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全方位发展的有效措施。应不断完善大学生贷款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困难给予保障,在相关制度建立的同时应考虑到地方的发展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三)自我教育:贫困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的基础

自我教育之最精华、最基本的性质是维护和发展自我,是主动、定向改造自己的过程。下面从客观的自我认识、正向的自我体检、合理的自我控制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客观的自我认识

贫困大学生首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自我认识,认识自己的缺点与优点,发挥自己的优点,改善自己的缺点,认识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不足,找准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盲目给自己定位。部分贫困生给自己定下不切实际的目标,而长期则导致自信心失衡进行自我否定。因而需要从多方面自己了解、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正向的自我体检

正向的自我体检是指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缺点与优点都要接纳自己、悦纳自己,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在生活中通过学习不断的优化自己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贫困生在生活与学习中一般都会表现比来自富裕家庭更加的刻苦、努力、独立与成熟等特征,从某种程度上说,贫困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比别的学生提早磨练自己的意志、锻炼自己、加快成熟的条件。

3.合理的自我控制

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欲望与目标进行合理的自我控制。在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的基础上,贫困大学生需要进行合理的目标定制,分阶段性小步骤的进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则会挫伤信心,产生自卑与焦虑;反之,则会降低自我激励的作用,前进动力不足,很容易失去奋斗的动力。需要引导贫困大学生设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不断的增强自尊与自信。

11.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一

班子习惯成就学校主弦

领导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思路往往体现在习惯上。譬如,作为学校主要领导,善于深入教师中,调查研究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握学校工作的主要思路,才能看准问题的关键,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周班子研究会,首先让各主管人,提出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然后集体补充形成集体决议。这既是放手又是集中,充分发挥各主管人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又如,培养善于学习的习惯。学习是从业的资本,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才能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增长见识、提升素质。我们班子成员要善于学习,不但要学,而且要先学、多学、深学、博学,这样才能站得更高、思谋更远,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和追随,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主弦。

教师习惯成为学生榜样

教师的习惯时刻接受学生的关注与监督,良好的习惯是学生的榜样,身教重于言教。目前推行的课改,就某种思路说就是对过去旧的教学习惯的改变,对新的教学习惯的养成,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富州学校推行的“四·六”模式也是如此。尽管当初受到一定的阻力,但是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并涌现出很多新课改的能手,从而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今年我校九年级学生舒家璇中考以545分(总分560分)夺全市第一就是明证。

在我们学校,无论是教师的发型、衣着,还是行为、谈吐,无论是课前的教案、课后的作业,还是课中的步骤和激情,都自然或不自然形成了习惯,而这一习惯时刻在引领、启发学生。

学生习惯成就美好人生

约凯恩斯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养成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我们叫它“教育”。我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进行良好的习惯培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其实良好的思想品格也是一种习惯。敬老尊贤、礼貌待人、匡扶正义、热爱家国、艰苦朴素等优秀品质都是在良好的习惯中养成的。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要从组织活动,规范行为开始。每个起始年级用一周时间组织活动,学习、诵读行为规范、日常生活规范。借用学校宣传窗、校园广播进行宣传,利用每周班会时间,反复强调生活习惯。同时学校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督促。逐步让学校的良好习惯改变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以接受,从而让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许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学习习惯。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一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和强化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校教育的关键。培养习惯首先是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在兴趣中体现学生的知、情、意、行。其次培养习惯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从时间看,包括课中、课间、课外,从内容看,包含很多写字、阅读、作业、思维、自觉性等。

12.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二

积极的情感能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消极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阻碍人能动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也是如此。教师总希望学生喜爱自己讲的课,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更多、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其中不但有教师的学识、教学方法、教学技巧,还有情感的作用。实践证明:创设教学情境,即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树立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情感教学的作用

情感对认识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情感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个认识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的认识过程,教学成功的因素中除了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用情感教学使师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情感教学的威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培养智能。因此,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臻完善的今天,更应充分重视情感教学,运用一切手段激发情感教学工作,生动、活泼、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感教学的源泉

社会性需要所引起的情感是高级情感,它包括了道德、理智和美感。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理智,它是人们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和探求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产生的。因此情感教学的源泉来自于教师对事业高度责任感和对学生的无限热爱。热爱教学工作就必须热爱学生,用自己的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以高度的热情专研业务和提高教学水平。热爱学生应做到以下两点:

1.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要,即便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也有尊重的需要,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这样,就需要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做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绝不应将个人的烦恼带进教室,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阻碍教学活动的展开。

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树立起一个热情、宽松、耐心的形象,使学生在愉快的状况下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

2.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需要凝结师生双边的劳动,教师信任学生,能在学生身上发挥很大的心理效果,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同时要对每一个学生有所期待,分别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如课堂作业中的题目配置应有一定的梯度,是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课堂提问要掌握时机并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回答不对会打错了的学生,不能冷言冷语,甚至挖苦嘲弄,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三、实现情感教学的手段

1.丰富生动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要直观、简炼、口语化,应力求使语言通俗易懂带有情趣,还可以采用比喻手法。在教师形象化语言的作用下,加强了学生对语言实际内容的理解及对语义的形象思维,使概念更近于实际易于理解。

2.充实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课本内容班上讲台,而是应该经过教师反复加工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教材的内容要理解并“吃透”,要通过教师有目的地提供大量感性教材去突出事物本质特点,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事物性质以及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讲好每一堂课,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3.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每堂课始终应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自主互助式等学习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幻想,培养创造力。要更多的使用直观教学来加强学生的感知,如实物直观、模象直观等。实物直观是教师运用实物引导学生注意把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区分开来,使本质要素在头脑中得到清晰的反映;模象直观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型、挂图、幻灯、电影、录像手段,或整齐清晰的板书中着上颜色,给人们美的感受也是直观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形成这个事物的印象,为理解创造了前提条件。教师要注意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使知识系统化,使他们在学习知识时纳入已有知识结构中去理解,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13.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三

22、预防保健生活化,享受健康一路发。

23、生命在于运动,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前提。

24、要素食不要快餐,要健康不要贱康。

25、健康不止于身体,更在于对人生的态度!

26、愉快心情常环绕,健康身心跑不掉。

27、求得名利一下子,身心健康一辈子。

28、绿色生活享健康,自然蔬菜零负担。

29、身体健,心无忧,常乐施,共勤勉。

30、呼吸新鲜空气,让健康伴着我们成长!

31、筑健康之家,享完美人生!

32、心身并健,一定更有好处。

33、健康久久,幸福久久,未来长长久久。

34、讲求健康生活方式,建设文明幸福家庭。

35、每天呼吸新鲜的空气,吃健康的食品,住环保的房子。

36、只有健康才是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东西。

37、注意你的健康,就像专注你的股票一样。

38、健康不是一切,没有健康没有一切。

39、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幸福生活。

14.培养良好习惯塑造健康人格 篇十四

关键词:小学生;健康心理;行为习惯

我校是经全县教育资源整合后成立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小学。原来的学校每班只有10~20人,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缺乏交往、没有竞争意识、自我意识强、集体观念淡漠等现象表现尤为突出;在家庭中这些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只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自私、不合群、生活能力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合并后,孩子们要独立生活,种种困难摆在我们面前,如何更好地发挥寄宿制学校的特色,是我们今后始终研究的课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谈谈本人对学生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些做法。

通过开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儿童情趣和时代气息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生活”中寻找“岗位”,扮演角色,增长知识,获得感受,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把家庭生活服务作为“岗位”

父母的过分溺爱和保护,对孩子无节制的满足,都会导致孩子们只知享受和索取,不懂得给予和付出,逐渐养成自私自利的情感和行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的孩子,将来很难立足于社会。因此,教育孩子一定要遵循古训:“爱人者,人恒爱之。”要想使自己的孩子将来成就大业,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孩子在困境中生长,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每花的一分钱、每吃的一粒米、每穿的一寸布都是长辈用辛勤的汗水和聪明的智慧获取的。

(1)引导学生帮父母做家务,体验父母亲生活的艰辛和工作的不易,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从感情上贴近父母、理解父母、帮助父母,逐步培养他们爱劳动、孝敬父母、为父母分忧的品质。

(2)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事情。平时教师指导学生洗脸、刷牙、洗衣、叠被、收拾打扫房间等,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立能力。

二、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体验

在学校教育中:(1)教育学生在校不乱花钱,限制学生购买与身心健康无益的物品,积极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和游戏;从一个表情、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件小事开始,学会付出和给予,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快乐就会与你时时相伴。(2)对学生的自私表现不妥协、不退让、有狠心、有恒心、有耐心、要有坚持到底的决心。(3)鼓励和表扬学生学会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处理好同学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成功和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快乐。(4)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感谢同伴的友爱之恩,感激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感情带来的快乐之恩,更要学会表达自己的爱,学会在付出中成长。(5)把为老师、同学服务作为“岗位”,引导学生参与当一天小老师、当一天班干部、当一天辅导员、当一天校内监督员的“四个一”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与他人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6)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所有的活动都应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当一天辅导老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逐步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

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在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要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感知“六个知道”:知道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是(或将是)少先队组织的一员。知道自己的家居住在社区中。知道集体有纪律,国家有法律。知道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知道中国实行的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知道世界是由多民族、多种族、多国家组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五种感受”形成“五种态度”:感受班级、少先队的温暖,形成爱集体、爱少先队组织的态度。感受社区为我们生活提供方便,形成爱护公共财物的态度。感受纪律和法律、法规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大家都要自觉遵纪守法的态度。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态度。感受今天幸福的生活,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在“六个知道”“五种感受”的体验中,还要锻炼学生掌握“四个能力”:学会参与班级和少先队集体事务。学会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社区服务。学会获知国内外大事的方法。学会受纪律约束。有了“六个知道”,形成了“五种态度”,锻炼了“四个能力”,最后就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体验养成“四种习惯”:在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中以小主人的身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在社区里多做好事。每天注意阅读、收听、收看新闻。按规则行动。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是当前新理念下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学校作为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只有主动获得家庭和社会的配合,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通过各种“岗位”体验,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也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德高尚、学业优良和富有独创精神的合格人才。

总而言之,学生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来抓。它需要不断地给予督促与引导,需要学生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 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南坝中心小学)

上一篇:化解医患矛盾的模式探讨下一篇:教师考试中外文学常识备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