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2024-08-22

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共8篇)

1.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篇一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一、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主要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真正发展时间只不过是十多二十年时间,相对于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而言,它的企业文化建设只是刚开始,不确定因素很多,目前并不存在一种权威的理论模式能够成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问题:

1、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总量不足但亮点纷呈

从目前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程度以及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视程度比较,民营企业文化在以上几种类型的企业文化中属于最弱。国有企业向来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加上近来中央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总体规模及其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而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因为母公司的管理模式较成熟,对企业文化建设相对也比较成熟,因此总体是比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更加重视。民营企业中除少数大型民营企业对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视外,大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可能连企业文化是什么都不知道,更加不要说是加大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投入了。

但从当前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影响的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分析,大部分企业文化建设案例却是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为主,主要是大型民营企业一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投入的程度以及将企业文化应用到管理模式的深入程度是以上几种文化所不可比拟的。外资公司虽然重视企业文化,但他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程度相对没有中国企业深入,他们强调地是制度建设,而不是软性的文化管理。国有企业受到体制的限制,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文化的深耕细作不可能像民营企业那样得心应手。

从以上分析得知,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在总量上是不及其它类型企业文化建设,但从影响力和对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来说却是相当重要。未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标杆将会出现在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身上,任重而道远。

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2、二次创业型的企业文化变革使民营企业文化走向深入

中国大部分民营企业是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成立的,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发展,能够生存下来的基本属于民营企业的姣姣者,我曾经说过一句话,中国民营企业能够在中国生存十多年并继续发展,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中国过渡发展时期的不确定因素随时可以让一家大型民营企业一夜间化为乌有,因此他们要承受的风险和磨难比其它类型的企业都要多很多。这些民营企业目前都处于由第一阶段发展时期向第二阶段发展时期转变,即是我们说的二次创业阶段。第一次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基本上是企业家靠机会加勇气,悟性加能力而成功的,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市场变化以及管理模式的转变,民营企业的管理需要提升,那些还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惯性,采用旧的管理模式,或者小富既安,不思进取而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企业便逐渐被市场淘汰。而继续生存并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已经意识到必须由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向科学化管理转变,大规模地企业变革需要文化变革支撑,特别是新一代的高素质、年轻、充满激情的民营企业家的崛起,更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推动者。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需求更多是来自管理的内在需求,企业内部管理需要提升,要求他们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人的建设上,因此属于对人的精神管理的企业文化就自然成为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之一,企业文化的内化,实效性是他们对文化管理的内在需要。

3、企业家精神与职业化文化之间的博弈是当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难题

在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有一个悖论,就是企业文化是不是等同于老板文化?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家精神主导一个企业文化的主要性格,但它不能简单等同于企业文化,毕竟企业文化是一个群体概念,而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个体概念,两者之间不是简单的算术问题。我们分析,之所以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会出现这个问题,关键是大部分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处于人治阶段,企业家决定了企业的主要管理模式,法治或者说是制度建设停留在原始阶段,因此出现个人精神等于集体精神的现状就不足为怪了。从企业发展阶段分析,这种现状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逐渐提升是一个企业的必然发展阶段,中国当前企业管理主要是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过渡,因此企业家在管理中的作用自然是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这种现状正在逐渐改变,随着企业战略发展需要,企业从一个人管理或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者家庭式管理向职业化团队管理是大势所趋,许多民营企业都在这方面做出尝试,尽管目前由于职业化经理人团队并不是很成熟,出现了许多困难和失败案例,但总体趋势还是不变。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加入,使得原来单一的人治文化出现了微妙的变化,职业经理人所带来的新理念、新管理模式,逐渐改变了原来单一的以企业家为首的管理模式,因此文化管理模式也就随着加入了更多新的管理因素。在此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管理的博弈,例如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之间,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新老管理模式之间,无论在理念上、管理工具上、管理模式上,都存在着诸多的差异,他们之间的这种博弈,关键取决因素是企业家对未来的战略性思考,对变革的果断性,以及职业经理人对中国式管理的理解程度,如果这些因素能够协调发展,那么文化变革就能够取得成功,否则将会使企业又走回原来的出发点,这将对企业造成更大的伤害。

4、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协调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困惑

文化务虚,制度务实,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长期困扰中国企业管理的主要问题。管太严会管死,管太松会失控,到底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比较适合,是企业家最关心的问题。中国民营企业由以前的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转变过程中,通常会有以下两大倾向:一是过度强调制度建设而导致机制疆化,二是过度强化人性管理而导致组织失控。过度强化制度建设的企业一般会认为,西方的管理模式之所以成功,是他们什么都通过制度来管理,通过宠大的制度体系来管人,所以人的因素在管理当中占较少比例,这正是当前大部分民营企业家所向往的。多年的市场拼搏让他们感到疲惫不堪,通过制度化平台,引入职业化经理人,复制西方管理模式成为他们的理想。但他们忽略了中国民营企业管理平台与西方成熟企业管理平台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仅体现在管理体系、管理技能、管理能力的差距上,更重要的是在管理理念上的差距而形成的管理文化差异。因此过早将西方管理制度复制到企业管理中很容易产生管理不适应,例如ERP、人力资源BSC等管理模式的导入,经常会因为企业管理体系不到位而造成最终结果失败。而过度强化人性管理的企业则过分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而经常给自己找理由,认为中国式管理是以中庸文化为主,以灵活善变的中国人特性为基础,以老板驾驭人的权谋能力为荣,导致制度管理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公司政治主导的文化管理模式。

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这两种情况形成了部分民营企业将企业文化虚化,认为企业文化是给别人看的,企业要以制度管理人,有了制度就足够了,最终形成员工积极性低下,工作创新性缺乏的局面。而另一种情况则是视制度管理而不顾,认为文化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将企业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归结到企业文化身上,而形成精神至上的误区。

经盛管理咨询认为,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中,制度建设是基础,文化管理是导向,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制度是让想犯错的人犯不了错,文化是让想犯错的人不愿意犯错!

二、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趋势预测

经盛管理咨询认为,文化是因管理而生,为管理服务,以管理绩效为最终检验标准的高级管理模式,因此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必须是如何与管理结合,支撑管理而又提升管理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发展趋势有它的客观规律和内在特点,我们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家的文化变革决定了企业文化变革的关键因素

从相当长时期来说,民营企业家的文化性格决定了民营企业文化的关键因素,企业文化的变革其实质是民营企业家的变革,是生意人还是企业家?是个人成功经验还是企业成功经验?这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变革的关键取决因素。心胸与眼光、长期与短期、物质与理想,这将是企业家必须做出正面回答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将逐渐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有梦想、重管理、眼光长远、心胸广阔、关注人性的企业家以及在他们带领下而形成的企业文化,这将是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标杆。另一种是以关注短期利益、胸怀狭窄、表里不

一、狂傲自大的企业家以及在他们影响下形成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将导致企业逐渐走向绝路。从这种意义上说,民营企业文化是:优秀的老板不一定能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但优秀的企业文化一定需要一个优秀的老板。

2、职业经理人融入的文化因素成功与否决定了企业文化升级的最终结果

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一个人的企业还是一帮人的企业,一个人的精神还是一帮人的追求,一个人的管理还是一帮人的制度,这是民营企业文化升级的必答题。建立职业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平台,融入更多人的理想,搭建平台带团队,这是新时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趋势。方向是明确的,道路是坎坷的。当然,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团队素质,职业化道德水平,也是这场变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不要先提出问题,而要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先挑毛病,而要看到原有企业与人员的优点;不要太急于求成,而要先学会融入;不要采取一刀切的治理办法,而要采用逐步过渡;不要光批评人,而要学会提携人。或许这才是中国式管理的真正内涵吧。

3、战略导向型与应用型企业文化建设是主流

中国民营企业向来不缺乏战略思想,但缺乏战略规划。中国民营企业向来不缺乏文化意识,但缺乏文化管理的能力。从战略梳理和管理流程入手,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文化建设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需求。建立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强调企业文化提升管理理念,通过核心理念与管理制度规范要求相结合,讲究实效性、战略性、管理型的文化应用,回归文化管理的本质,这将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诉求与其它文化类型的主要差别。但这种趋势的发展瓶颈将在民营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上,许多民营企业的基础管理平台较低,而好高骛远的想法使得许多民营企业期望通过一两次管理体系的导入而得到重生,更为重要的是,对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中民营企业战略缺失,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基本没有,这样的管理基础必然使得民营企业文化虚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形式比内容重要,市场比管理重要,从而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做起来不要”的局面,这种意识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毫无疑问会让民营企业文化建设道路更为艰辛。

4、品牌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内外兼修是文化实用主义的体现

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实用导向主义将越来越明显,务实的文化需求不仅希望将内在文化应用到管理当中,更加需要将内在文化与外在的品牌文化相结合,因此CI式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型的文化建设将成为中国式企业文化的主要模式之一。在这过程中,需要提醒的是民营企业文化建设要将内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在文化既管理文化作为核心,以外在品牌文化为辅助,一定不能将品牌文化凌驾于管理文化之上,这样会造成文化虚化更为严重。以内定外,以外助内,内外兼修,这将是中国式企业文化的形式之一。

5、多元文化以及跨文化管理将是民营企业文化的热点

多元文化和跨文化是两个不同概念,多元文化是一个相对广泛的定义,它指的是一元文化以外的多种文化融合,既它包括了跨文化以及同一文化范围内的多种文化内容,而跨文化一般指的是在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问题。民营企业在多元化文化问题上可能会遇到几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企业发展需要,不同企业或者地方来的新员工与老员工之间的融合问题,一种是企业地域发展而导致的不同地方文化的融合问题,一种是家庭文化与职业文化之间的融合问题。而跨文化问题则更多是大型民营企业由于国际业务发展需要,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投资经营而形成的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管理问题,这本质上也是多元文化的问题。

以上是我们总结的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这仅仅是沧海一粟,在一篇文章想将全部的趋势进行概括难度较大,因此本文仅点到既止,希望能够给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抛砖引玉。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民营企业文化问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抓住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问题,就抓住了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就解决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发展取决战略,战略重在思路,思路来源文化,文化取决老板。老板不同而文化不同,素质不同而老板不同。素质源于梦想,梦想决定文化。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的真实写照。让我们重温:“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

信息来源湖州人才网,更多资讯请上湖州人才网。

2.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篇二

随着我国企业制度的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之得以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 国际经济市场竞争以及国内经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与管理风险给企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国家在拉动内需和加大投资方面, 相继对诸多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加以实施, 这便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企业的投资者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提起高度的重视。我们相信, 未来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不良因素势必会不断减少, 而企业内部审计必然能够将各种制约因素所造成的羁绊摆脱, 并且进入全新的一个发展时期。

二、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目前, 面对激烈的经济市场竞争, 面对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面对经济市场格局的不断变化, 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内部审计所起到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但是以往传统的内部审计也暴露了一系列弊端, 因此, 现代企业内部审计便随之出现了诸多全新的发展趋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应用手段——计算机审计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得以大普及, 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在处理会计数据、核算工资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等诸多方面均对电算化加以实行, 并且计算机还在企业的各个领域诸如建设生产、管理经营等得以广泛应用, 这便使得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得以大大加强, 极大的冲击着企业的内部审计, 企业内部审计的标准、对象和内容均处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发展中。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 准确程度相对较差且效率相对较低, 而电算化会计在会计信息提供及处理的可靠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稳定性上, 展现出了尤为突出的优势。借助于计算机对电算化会计信息内容进行审查, 能够极大的将企业审计工作的速度加快, 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然会成为计算机应用专家, 而以往传统的手工财务审计势必会被高效而又先进的计算机所代替, 其发展趋势具体体现于以下几方面:1、审计档案与审计证据电子化;2、由部分审计工作逐渐向全面审计工作的计算机化转变;3、从定期的现场审计向在线定时网络审计转变;4、审计重点由以往的事后静态审计向事前动态审计及事中动态审计转变;5、财务报表单一审计向整个信息系统审计转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 计算机的应用将更为深入、普遍和广泛, 势必会对企业审计水平的提升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计算机审计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应用措施, 在企业今后的审计工作中将逐渐的得以推广。

(二)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风险审计

在世界金融危机中, 我国相当一部分的企业均受到了程度不同的冲击及影响, 所以, 这便更需要企业对风险管理予以密切的关注, 将自身防范风险的能力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提高, 将系统化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起来。企业内部风险审计指的是在企业管理当局及内部相关管理层风险管理履行方面, 内部审计人员评价及证实受托管理责任的情况, 同时将与之相应的管理控制风险和防范风险的建议所提出的一种活动。风险管理指的是对实现目标与战略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行为及事件所实施的管理。众所周知, 企业随时随地均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 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迅猛发展, 在很大范围内使得企业面临一系列风险, 而企业内部审计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在控制风险与评估风险中能够将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将所存在的风险加以确切的指出, 还应当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风险, 在风险发生前予以有效的防范。

(三)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效益审计

所谓经济效益审计具体指的是分析和审查独立单位或者独立机构经济业务的效益性, 根据相应的标准对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将有着较强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提出, 促使被审计企业能够提高效益, 改善管理。虽然国内外尚且未提出“经济效益审计”的理念, 但是企业的审计业务中却有着经济效益审计这一重要环节, 比如美国的经济效益审计被称之为经济、效果及效率的审计, 简单的来说也就是“三E审计”。恢复在审计监督制度的初期, 我国就把经济效益审计放置在尤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健全, 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得以不断加剧, 企业在追求竞争优势及赢利方面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强烈。所以,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应当尽快实现财务会计领域向管理领域的转移, 这样便会使得经济效益审计成为内部审计的一大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够高层次且多角度的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才能够推动企业的良性运转。应当明确的是, 在激烈市场竞争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大背景下, 企业要想得以长足发展, 就应当想方设法的将自身的经济效益提高, 而企业的内部审计则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升, 这便会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内部审计的作用, 并且更加强调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将强化效益审计的工作开展。

(四) 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动向——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

现阶段, 国内外均纷纷出现诸多企业把部分乃至全部内部审计职能委托给相关专业人员或者外部有关单位予以实施, 也即是人们常说的“内部审计外部化”。企业对外部审计人员加以选择, 使其从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它有助于企业财务预算开支的节省, 与此同时, 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可以将优质且高效的内部审计服务切实的提供给企业。因此, 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之后, 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必然会迎接全新的发展机遇及挑战。企业当前的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所承担着双重角色, 也就是“裁判者”与“参赛者”, 因而无法从源头上将委托代理关系下所构成的道德风险问题与逆向选择问题加以有效的解决, 而只有真正的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 才能够从根本上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所存在的独立性问题解决。企业对外部审计人员进行选取, 使其切身参与到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当中, 还能够大大的节省企业财务预算开支, 并且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可以提供良好的内部审计服务, 所以, 企业内部审计的外部化将成为企业内部设计的发展趋势。

首先,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 我国已经有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供需市场的存在, 国内外的诸多审计组织也不断的向服务领域拓展, 将内部审计服务提供给企业, 并且有着尤为夏津的审计技术以及较高的审计水平。另外, 国外审计人员与审计组织也开始向我国的经济市场涌进, 使得内部审计外部化的趋势在客观上得以加大;其次,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将审计独立性提升, 将最大化的企业价值实现。作为企业的职能部门, 企业有着独立性较强的内部审计机构极有可能间接亦或是直接受到企业管理层的不良影响, 无法真正的具备应有的独立性, 甚至还会共同与管理者欺骗所有者。而企业内部审计当中的外部机构并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关系与企业的管理层, 企业对内部审计外部化加以实施, 有助于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缺陷的克服, 并且无论是在形式上, 还是在实质上, 均有助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强化, 能够切实的站在较为客观的角度, 审计企业组织管理运行的实际情况, 同时对审计结果客观的进行报道, 将有效的审计意见提出, 帮助降低雇佣成本、节约财务开支, 进而将最大化价值的目标实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重要产物便是企业内部审计, 旨在增加组织价值目标、提高审计独立性和实现成本降低, 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 有助于内部审计方式的转变及领域的开拓, 从而集中精力对具备战略意义的目标加以追求, 从整体上促进竞争优势的提升。因此, 现代企业应当切实的立足于自身管理及发展的实际, 紧紧的抓好市场发展的方向, 把好时代发展的脉搏, 并且顺应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以便于进一步推动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些年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 我国企业的管理也得以逐渐加强,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作用以及地位也日益凸显。现阶段,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复苏时期, 各个国家均纷纷对一系列措施加以实施, 以对经济发展进行刺激, 这便使得企业审计开始面临全新的调整及发展要求, 并且也促使企业内部审计事业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本文针对我国企业管理及发展的现状。对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作了深入的研究, 旨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杨欢.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探讨[J].老区建设, 2009, 12 (12) :49-51

[2]方利平.浅议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总会计师, 2008, 13 (6) :35-37

[3]王芳兰.浅议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5 (9) :34-36

3.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 内部银行 配套发展优势

一、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仍需新的融资平台来缓解融资难的困境

研究资料显示,集群化发展的中小企业虽然在融资方面具有优势,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并未得到有效改观,长期看将影响中小企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讨新的融资路径。

2011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浙江省7个县域不同类型企业集群内的2313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63%的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金短缺,但仅有21%的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赵祥对广东中山小榄五金中小企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集群内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资金大约有45%来源于自身积累,能够从银行取得贷款的企业仅占到30%左右。这说明现阶段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较为单一,且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可得性又较低。

虽然目前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越来越多,如民生银行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推出的“商贷通”,交通银行的“展业通”,工商银行的“财智通”等,但这些信贷产品仍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质押资产,这对处于持续发展期,本来就需要大量资金用来技术升级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集群中小企业来说还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靠集群外部银行贷款对于解决集群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只是杯水车薪,需要探索新的融资路径。

二、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这一新的融资平台优势分析

(一)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分骨干企业的资本回报率,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注入新动力

表1是2009年至2013年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数据分析显示,大部分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年资本利润率都达到了15%以上。

表2是2009年至2013年我国产业资本回报率数据,分析显示我国产业资本的年平均回报率在7%左右。本文以产业资本回报率作为中小企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年资本回报率的参考值。

通过表1和表2分析得出,现阶段中小型地方性商业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要比产业资本回报率高很多,以此推断出资设立集群内部银行的骨干企业未来年资本回报率将进一步提高。这些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为内部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意味着将为处于发展期的其他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从而为整个集群发展注入新动力。

资料来源: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

(二)博弈视角下企业集群内部银行运作优势分析

集群内部银行和贷款企业的博弈树如图1所示:

第一,当企业不向银行贷款时,二者间不存在资金业务往来,博弈结果为A(0, 0);

第二,当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而银行惜贷时,资金闲置的损失H将由银行将承,博弈结果为B(0,-H);

第三,当银行贷款给企业时,会存在企业按时还款或者违约两种结果。(1)企业按时还款。假设企业获得贷款后项目成功获利M,归还银行利息I,最终收益为M-I;对银行来说,在给企业贷款时需耗费一定的交易成本C1,故企业按时还款时银行的收益为I-C1,博弈结果为C(M-I,I-C1);(2)当企业赖账时,银行若不追债,则银行损失掉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共计N+I+C1;对于违约企业来说,其收益为未尝还的本金、利息和取得贷款时的收益,博弈结果为D(M+N+I,-N-I-C1);

第四,当银行选择追债时,又会存在两种结果,即追债成功或失败。假设在追债的过程中追债成本为C2,在集群内如果企业赖账,那么违约企业在集群内的名誉将受到损失,由此产生的损失为C和C3。需要说明的是,企业信誉对于企业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信誉能够有效降低其融资成本。C和C3同为企业的名誉损失,但C3大于C,这是因为在集群内,企业和银行间的信息比较流畅,若银行追债后企业仍不还债,将影响其与集群内其他企业间的合作,因此主动还款的名誉损失C要小于追债后仍不还款的名誉损失C3。(1)若追债成功,企业获益为M-I-C,银行收到企业归还的利息I,花费的的追债成本和交易成本共计C1+C2,最终收益为I-C1-C2,博弈结果为(M-I-C,I-C1-C2);(2)如果企业仍然赖账,对于企业来说其获得了贷款的收益以及未偿还的本金和利息共计M+N+I,但企业将会有很大声誉损失C3,故最后获益M+N+I-C3;对于银行来说其损失掉了本金、利息及交易成本和追债成本总计-N-I-C1-C2,博弈结果F(M+N+I-C, -N-I-C1-C2);

假设内部银行选择对企业放贷的概率为a,惜贷的概率为1-a;在企业违约时,银行追回不良贷款的概率为p,未追回的概率为1-p;那么,当企业按时还款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还)=(M-I)a-M(1-a);当企业赖账时的期望收益为E企(不还)=a(M-I-C)p+a(M+N-C3)(1-p)-(1-a)M;当E企(还)>E企(不还),企业将会还款,此时可得(M+N-C3)(1-p)pC。

由于在企业集群内贷款企业的违约成本C3较大,从而贷款企业的投机意愿大大降低,同时银行追债成功的概率p大大提高,集群内这种特有的约束机制使得贷款企业的违约概率大大降低。

(三)集群内部银行和中小企业集群的共生优势分析

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的共生模型如下:

x(t)、y(t)分别表示t时刻集群内部银行的资金供给和集群内企业的资金需求;rc和rs分别表示中小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独立存在时,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和集群内部银行资金供给的增长率;N、M分别表示集群内部银行能够提供的最大资金量和中小企业最大资金需求量;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受资产规模限制对贷款量的阻滞作用及企业集群规模对资金需求量的阻滞作用;a、b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处在一个共生环境中的相互贡献率。

1.当a=0、b=0时表示在企业集群外部设立银行,对于企业集群来说其属于外部独立金融机构;

2.当a>0,b=0或a=0、b>0表示企业集群和集群内部银行二者只能从一方的发展中获利;

3.当a>0,b>0时表示中小企业银行和企业集群从各自的发展中获益,此时均衡点为:

当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会经历由偏利共生向互惠共生的转变,这是因为在集群内部银行创立之初,对骨干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大,而且需要依靠企业集群内的市场来规避信贷风险。中小企业银行发展成熟后,其信贷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双方可以实现共赢发展。

现在关注的问题是当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达到互利共生的关系时,二者间的线性关系是否稳定。我们用Matlab软件对a 0,b 0时中小企业银行与企业集群的共生关系进行数据模拟。假设集群内部银行最大的贷款量N=10;企业资金需求的最大量M=10;相互贡献度a=0.2,b=0.3增长率rc=0.1,rs=0.1;初始值x(0)=8,y(0)=6,在t=100时,用软件操作可得x(100)=12.7654,y(100)=13.8292。由上述均衡点的公式计算可得x(100)=12.7659,y(100)=13.8298

软件操作结果与模型的计算结果基本是相符合的,说明集群内部银行发展成熟后,二者间的线性相关性比较明显。这种关系表明设立集群内部银行有助于中小企业把产业资本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而金融资本的壮大又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产业资本的成长,二者间优势互补,从而推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三、总结

设立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对于集群内那些盈利能力较强且资金雄厚的企业,其实现了产业资本向盈利能力更强的金融资本的转移,提高了资本的回报率;其次,集群内特有的约束机制降低了违约风险和内部银行的风险控制成本,使银企双方间的资金流动更加高效;再次,集群中小企业与集群内部银行间的共生互惠优势能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促进,提高整体资本的运行效率。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加快丰富和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支持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设立小型金融机构,这些意见的出台无疑为中小企业集群内部银行的成立提供了新的机遇。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县域产业集群企业融资机制调查研究”(11JK01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贾泰峰.产业集群与小额贷款公司配套发展路径问题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2(6):28-32.

[2]何炳华,宋国防.基于贡献度的集群与供应链共生阶段性演变[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8):18-22.

[3]陈李宏.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9):33-36.

[4]白重恩,张琼.中国资本回报率及其影响因素[J].世界经济,2014(10):25-28.

[5]储俊,裴玉.我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的可行性及模式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7):34-36.

4.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篇四

振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需要有一个长远性、全局性的战略安排,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将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使纵向与横向协调起来。制定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应当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实情出发,即要有高瞻远瞩、气势磅礴的进取精神,又要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力求制定的战略决策,符合自然规律的要求,以免战略失误,减少挫折,使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快速发展。

一、科技发展面临的需求和挑战

(一)外向型经济对科技质量的新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拳头产品优势,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产品远销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规模和创汇效益取得显著成效。然而,我国“入关”之后,面临的是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的产品打进国际市场后能否站得住脚,其关键取决于产品质量。尽管二十多年来,我们通过加速科技进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实行质量监督等活动,大大地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勿庸讳言,仍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单位仍然存在着产品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水平落后的问题,不仅阻碍打入国际市场,连国内市场也难保住。所以,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就成为我国大型企业集团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只有以质量求繁荣、靠科技求发展,才能推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对科技的挑战

贯彻GB/TI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和ISO14000及QS9000系列标准,尤其是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和高新技术创新在国际上已成为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起步稍慢,进展迟缓。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要发展、振兴,严峻的管理现状困扰着企业。同时,由于科技质量管理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严重阻碍质量技术创新工作的推行。加之,欠缺科技质量激励机制,致使科技质量创新工作缺乏生命力。再则,科技质量管理人员亟待培养提高,加强科技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成当务之急。面对现实,别无选择,只有以质量求生存,走科教兴国的企业发展之路。

二、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工作的进展

(一)成效与评价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二十多年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诚然,我们企业的科技质量工作还有不完善之处,仍有许多新问题亟待改进。

就科技管理而言,可以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然而,我们认为,在过去的二十余年中推行科技攻关历尽艰辛,尽管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却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的转变:

1.科技管理意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2.科技管理观念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3.科技管理方式由引进型向独创型转变;

4.科技管理方法由传统型向科学型转变;

5.科技管理人数由专业型向全员型转变;

6.科技管理范围由单一型向全方位型转变;

7.科技管理对象由硬件型向软件型转变;

8.科技管理特点由把关型向预防型转变。

此外,全员性管理和方针目标管理已被全行业广泛接纳采用,不少单位运用这种方法,加强管理已取得显著成效。

这八大转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无法估计的,但潜在的力量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推动我国企业集团科技工作蓬勃发展。

(二)问题与结论

当前,某些企业已进入“科技管理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怪圈。现在,企业科技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不容忽视的以下几个误区:

●管理误区

1.误认为科技管理仅限于成立攻关小组。其实科技管理要包括范畴和内容很广、很深的科学管理方法。国外不少跨国公司及卓越企业已设置了总工程师、科技总经理、质量总经理等头衔以及科技管理、科技控制、科技咨询等中高级系列职位,以推进管理,提高质量。质量管理包括新产品开发设计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准备质量管理、采购供应质量管理、生产制造过程控制质量管理、质量检验管理、使用过程质量管理、质量计划、质量方针、质量改进、质量审核、质量成本、质量可靠性管理及质量体系等等。我们还有很多科技质量工作有待开展和深化,可惜不少单位误认为科技管理就只是攻关组,故设立一个人或半个人(兼职)在那里“对付”,象这样能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吗?

2.误认为科技管理是在阻碍生产。好象加强管理就是在限制生产。其实,抓质量、促管理、兴科技将关系理顺了,就能促进生产,这与抓生产并不矛盾,同时,也只有将“事后把关型”的管理转变为“预防进攻型”的管理,才能扭转生产的被动局面。

3.误认为科技管理就要立竿见影。君不知要搞科技攻关提高质量是个慢攻夫,需要从设计、生产试制、制造、检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严格管理,全体人员共同努力才能提高质量、振兴企业。

●操作误区

1.一些基层操作人员(及管理者)自己不按科学的管理程序操作,反过来又说科研成果是“水的”,甚至说科技攻关是“假的”。

2.个别单位为了达标、升级、获奖等目标,不是为振兴企业而抓质量、促管理、兴科技,而是为获奖而创奖。有的单位一旦获奖之后,便不再向这方面投入,甚至削弱科技质量部门。

3.个别厂级领导对科技质量工作认识片面,不重视。

●政策误区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从国家、行业、部门直至企业难免存在一些不配套的政策,致使基础工业投入多、产品低,抑或某些产品对企业而言,质量好坏并无大碍。然而,产品要参与“世界级”的国际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只有靠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靠名牌拓市场。

三、当前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面临的形势

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仍然在东部沿海。虽然,当前国家正在加紧西部大开发,但由于地理位置和外在条件的许多差异,仍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西部企业争取国家支持,并对大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可行性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把全部或主要希望寄托于国家的支援上,便会在等待中贻误经济发展、提高质量、强化管理的战机。企业间的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横向联系的趋势不断扩大,原有的质量竞争格局开始打破,新的跨行业、跨地区的集团市场正在竞争中形成。提高质量,确保效益,取得长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后劲,是今后竞争的主要特点和中心内容。强化科技创新工作将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和深运影响。谁能适应新形势并能将创新成果迅速转化,谁就有主动权。

在新形势下,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质量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需要改变常规和传统的办法,寻找适合世界趋势和本国企业特色的新路子,进行新的战略选择,探索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和途径,扬长避短,克服不利因素,在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提高质量的基础上高速度发展。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争取主动,增强后劲。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大型企业集团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大冲击大变化,企业界都在积极地研究对策,做好“入关”准备。

(一)“入关”后给企业带来的机遇

入关后,将使我国在现有改革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同国际经济接轨的广度和深度。为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提供更多机会。

1.有利于加快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面看,“入关”是一个促进。面对国外产品的挑战,我们企业要生存下去,除要增加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外,还必须“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求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从根本上改革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企业运行机制,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2.有利于加速中国大型企业产品结构调整进程。

近年来,我国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工作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为适应市场营销新需求,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说来,我国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新产品还很薄弱,产品结构调整还不适应快节奏的需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因此,入关后将迫使企业以调整产品结构为核心,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努力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

3.有利于促进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品质量。

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当今产品质量问题已成为企业振兴的关键所在。要提高质量,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建立健全质量体系。

4.有利于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外向型经济。

中国“入关”后,许多企业不管其愿意不愿意,都将被卷入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去,促使我们企业致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都要把质量体系作为确认质量保证能力的依据。因此,必须贯彻ISO14000—ISO9000及QS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体系,随时提供充分的证据,使需方相信所提供的产品,能稳定地满足预期的质量要求,使需方对所购产品的质量放心,才能顺利地进行贸易往来,赢得国际市场,跻身世界强手之林。

(二)“入关”后给中国大型企业集团带来的挑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表面上看是一个进口体制问题,实际上对整个经济领域以及体制都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从长远看,利大于弊。但“入关”要承诺调整关税、取消进口审批等多种行政性手段。届时,我国的产品,尤其是一些幼稚工业,再则就是钢铁产品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质量生产规模上在一定时期内都无法与国外抗衡。“入关”后所形成的质量冲击波将可能冲击到为数不少的企业产品,甚至危及一些支柱产品和企业的生存。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发达国家产品合格率和优质产品率分别达到98%和74%,而我国目前仅为71.3%和24%。据国务院权威人士披露,企业中不良品每年损失达20__亿元。朱róng@①基总理针对当前质量问题尖锐地指出:质量问题令人担忧,质量管理松驰,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有效手段不足。特别是一些企业在出口产品中掺杂、假冒名牌问题,严重地损害了国家的信誉。

四、科技发展战略

中国大型企业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靠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走科技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用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建成一流的现代化跨国公司。

我们高科技企业以及跨国公司要振兴和繁荣,必须确立科技质量战略指导思想:把高质量作为我们一切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把从严求实作为我们推进科技工作的立足点;把统筹兼顾和重点推进作为深化科技工作的落脚点。

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本部精品名牌产品为依托,以主体成材公司全面质量管理为主导的多种现代化管理体系,形成具有中国企业特色的适应国际标准化管理并促进企业振兴的新型科技质量体系和技术管理创新体制。

五、战略重点

1.加快发展科技质量步伐,发展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企业科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质量体系的作用,是提高质量、增加效益、振兴企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质量战略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快企业体制改革步伐,适应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现行质量体系,形成一个机制灵活、高效精干的科技管理新格局,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应市场经济,努力推进科技管理现代化。

中国企业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转换机制,怎样站稳脚跟,跟上时代步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追求卓越,优化管理,加速技术创新发展步伐,是我们振兴企业的必然选择,坚持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

3.加紧培养人才,加强智力开发。

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的水平,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面临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形势下,这种情况就会更加明显。在整个物质生产正在进行着一场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和开发,经济能否较快地发展,质量能否提高,都受到什么样人才、有多少人才的制约。当今世界的竞争,关键在质量的竞争。实质上都是科技与管理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我们必须切实把加强智力开发,培养科技与质量管理复合型人才作为综合性的全局性的战略重点抓起来。

六、战略方针

按照上述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及战略重点,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科技发展战略拟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外引内拓、以质取胜”的战略方针。

七、战略模式

我们推行科技工作所采取的战略模式:理顺一个关系,明确二个坚持,贯彻三个依靠,实际四个强化,注重五个做法。在新形势下,中国大型企业只有真正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与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按照这种模式去实施,才有利于推进企业振兴。(即①摆正全面科学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思想的关系。②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和坚持常抓不懈、真抓实干。③依靠技术进步,增强质量控制手段;依靠技术创新创出质量新水平;依靠加大考核力度,增强科技管理内在动力。④强化科技管理机构,保证专职队伍;强化科技教育培养骨干队伍;强化科技战略,深入推进技术进步;强化科技体系,增强质量保证能力。⑤注重领导是关键;组织是保证;求实是方针;培训是基础;技术是动力)。

八、战略举措

深入进行科技质量攻关,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前提;搞好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创优质名牌产品,是增强竞争能力的有力手段。主要战略举措是:

1.加强质量意识,坚持“以质取胜”;

2.加强科研组织,增大科技投入;“文秘站”版权所有

3.加强科技培训,培养科研人才;

4.加强科技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注重质量改进;

5.加强科技研究,增强企业活力;

6.实施科技战略,推进国企发展。

“入关”后,不会再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商品。这就要求我们把科技管理、科学控制、技术创新,尤其是健全科学质量体系作为常抓不懈的战略。加快“贯标”和学习国外先进标准的步伐。国际市场中的产品均采用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生产,我国“入关”后,对此没有选择余地。我国生产企业贯标有一定基础,但难度很大,必须加快科技管理同国际标准接轨进程,以取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推行ISO9000系列和ISO14000及QS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实施计算机资源集成制造工程和工业管理工程,需要制定科技质量体系推进计划,即在组织上分配落实,在生产各环节中展开,在目标上保证标准的实施,在措施上确保体系的运行。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以贯彻国际标准,建立质量体系为契机,打破传统的科技质量方式,开创中国大型企业科技质量管理新局面。在宏观上指导企业现代化生产,提高企业素质;在微观上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经济效益。为此,必须尽快实施科技发展战略,振兴中国大型企业集团。

字库未存字注释:

5.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篇五

一、企业基本情况

1.公司性质:

□中外合资□外商独资□股份制□上市公司□国有企业□其它

2.您的公司目前职工人数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人

3.目前企业的总资产总额是万,其中:

□固定资产万,□对外投资万

□流动资产(包括存款、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万

□应收账款万, 占流动资产的%

4.目前企业的负债总额万,负债率为%,净资产总额为万

二.企业生产基本情况

5.改造后GMP车间产能是否得到充分利用?□是□不是

6.GMP改造前后有何区别?

□区别很大,生产能力提高□生产能力提高,但车间空闲□区别不大

7.目前生产的产品种类有:□化药□中药□原料药□生物制品

8.2005年贵公司整体生产情况(填写请按实际产能由大到小进行排序):

如已贷款,贷款金额万, 是否已偿还□是□否

偿还日期,是否有能力按时偿还□是□否

不能按时偿还的理由10.三年之内是否计划继续扩大生产规模□是□否

如扩大生产规模,主要计划在□原料药□中药□化药□生物制药 三.企业产品与研发情况

11.目前是否拥有专门的药品研究部门?□有□否

如果有研发机构或部门,拥有研发人员人,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 12.目前拥有批准文号的产品个?

其中:□化药;□中药;□生物制品;□OTC药物06年正在投入生产销售的有个?

共计:□化药;□中药;□生物制品;□OTC药物13.所有生产产品中,新药个;仿制药个 14.新药品种拥有状况,请填写:

15.16.□自己开发□购买□合作开发□委托开发

□其它,请注明17.您的企业研发资金主要来源包括:

□银行贷款□销售收入□上市融资□政府资金

□风险投资□其它,请注明18.目前是否存在研发项目停滞的现象?原因是四.企业营销状况

19.目前企业是否有自己的营销队伍?□有□没有

如果有,销售人员名,销售管理人员名 20.企业目前所采用的营销方式是:

按照药品销售对象分类

□处方药专业推广□OTC大众媒介法□普药商业调拨按照药品销售者身份分类□大包□招商代理

按照药品销售时企业内外部分工分类 □部分区域自己做,部分区域招商代理 □部分产品自己做,部分产品招商代理 按照销售费用出资者身份分类 □销售费用由企业承担(企业自己做)□经销费用由个人承担(大包或代理)

□其它,请说明:21.销售回款平均周期:

□30天□60天□90天□半年□半年以上 22.销售应收账款情况

23.2005生产与销售状况(金额 按出厂价计)

24.您认为贵企业运营状况如何?

□好□一般□不好□很差□面临关门倒闭 25.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计划:

□扩大生产规模, 原因是□准备上市,原因是□合并和并购,原因是□开发新产品,原因是□准备关门转行,原因是五.有关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探讨

26.下面列表中有哪些因素您认为是对中国制药工业企业生存与发展有重大关

系的,并按其重要性进行排序:(按重要性排序, 7为最重要)

27.对原研产品等进行价格保护的有关政策, 您有何看法?

□赞同□不赞同,理由是28.您认为国家药品政策对新药的扶持重点应体现在哪些环节?□临床报批□新药注册□药品生产□药品定价□临床推广 □医保目录□其它29.您认为妨碍我国药品自主创新的主要障碍在哪里?

□政策问题□技术问题□资金□医疗体制□司法保护

□价格□其它30.政府部门为整顿医药市场药品“虚高定价”的现象,连续18次强制降价,您的态度如何?□完全赞同□赞同,但需要完善□不赞同□坚决反对

反对的理由是31.您认为目前的“药价虚高”主要症结在哪里?

□ 生产成本高□营销费用高□研发费用高□流通渠道费用高 □ 进院环节费用高□医生“回扣”潜规则

□其它原因,请说明32.您对如下做法是如何看待的?贵企业有何举措?

□关于网上招标采购:□关于医院药房托管:33.您认为中国制药企业面临的主要竞争来源是:

□潜在的竞争者□同行□国外产品的进入□其它34.您是否考虑过如何使贵公司医药产品走出国门? □是□没有

如果有:□原料药□制剂

你最需要的支持:□技术交流□国家资金□环保补助

35.您认为中国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6.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状况及发展浅析 篇六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状况及发展浅析

作者:华秋生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9期

[摘要]企业内部审计不同于外部企业审计,其主要目的是从企业内部通过对自身全方位进行的监督、检查、评价来查找不足,挖掘潜力,最终推动企业不断完善内部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文章认为对内部审计的清楚认识、合理定位,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状况不佳,存在着认识及定位上的误区,审计作用无法充分发挥,需要进一步理顺并完善发展。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F239.45

7.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篇七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SWOT分析 (SWOT是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和Threat的缩写)

中小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家族经营、亲戚代理, 这一特点的形成有它的特殊原因。一方面, 在创业初期,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是靠家庭或家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经营打下的基础, 这使得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权逐渐控制在家庭或家族成员的手中。另一方面, 出于安全考虑, 大部分民营企业家都倾向于把企业中的要害部门交给自己的亲戚管理。

(一) 优势 (Strength)

1.节约交易成本

由于中小企业大都建立在家族基础上, 彼此信任程度较高, 相对于雇佣家族外成员, 很显然会节约交易成本, 同时也更有利于企业内信息交流。

2.决策效率高

家族利益的一致性, 加上内部信息沟通流畅, 导致决策过程较短, 从而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便于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

(二) 劣势 (Weakness)

1.产权过度集中和内部决策独断

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以后, 中小民营企业要求得到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走向社会化、现代化。但是, 采用家族式经营必定会受到家庭利益的短期行为制约, 企业发展方向、经营目标、经营管理等决策不科学, 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一贯性, 企业的决策者——“老板”的随意性大, 决策独断和无制约。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和执行、监督不到位

一些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建立和健全相应的企业规章制度, 即使有制度, 其执行的效率也很差。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不健全, 该有的制度没有建立, 致使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完善, 管理基础薄弱, 企业管理无系统的规章制度;二是制度的制定不科学, 表现为制度条款不完善、约束机制不够、控制管理目的性不强、控制手段不先进、制度之间的协调差;三是缺乏规范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体系, 在执行制度中凭人际关系不讲原则, 认关系不认制度, 最终无法实现真正的“法治”。

3.对成本效益认识不足

管理者对构建内部控制投入的成本和取得的效益两者之间无法正确权衡有直接的关系。内部控制不能像生产环节那样产生直接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而且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往往在短时期内是看不出其有效性和优势的, 因此很多企业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企业往往认为内部控制没有必要投入, 只要制定几条制度就行了。不必花费人力物力在建立内部控制系统上。这种观念和想法导致企业短期经济行为, 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

4.人才缺乏和信息化建设滞后

网络技术结合现代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已被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 ERP系统、零库存管理、适时生产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我们传统的管理方法提出了挑战, 同时对更有效的实施内部控制, 对营运过程的分析, 风险的评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和条件, 使管理信息具有及时、可靠、完整的特点, 并成为企业决策的重要资源。我国中小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员素质等原因一时还难以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完善。

(三) 面临的机会 (Opportunity)

1.经济环境方面

目前银行紧缩银根, 造成中小企业融资日趋困难。加强内部控制, 规范公司管理制度, 增加透明度, 增进外界对公司的信任度, 有利于公司对外融资。同时, 公司管理的规范化, 有利于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 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

2.法律制度方面

今年6月28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我国第一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该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 加快内部控制建设的发展, 健全内控规范体系。

(四) 存在的威胁 (Threat)

1.风险意识淡薄

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 就不可能消除风险。中小民营企业自上而下缺乏经营风险意识, 没能将经营风险意识提到应有的高度, 更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企业管理者的目光比较短浅, 只注重眼前的利益, 创新不足, 在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2.人才流失压力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相对不高, 而且在经营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从业人员的积极性难以发挥, 企业经营效益低下, 总体环境较差, 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必将影响到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发展。

二、中小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策略

目前, 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不容乐观, 这其中既有民营企业管理层自身缺乏内部控制观念等方面的原因, 也有我国缺乏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指导方面的原因。中小企业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结合自身实际, 参照新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 借鉴COSO的有益经验, 采取以下策略建立并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

(一) 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的内部控制都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 没有好的贯彻和执行环境, 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实现。目前要加强以下方面建设:

1.董事会

应建立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 确立董事会的核心地位,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积极推进独立董事制度, 并且要建立多元的明晰的产权结构, 完善组织结构。

2.集权与分权

在企业的核心权力上是一定要实行“集权”, 但抓大放小, 必须在一定范围内分权, 明确职责划分, 以利用企业经营活动的开展;在企业重大事项上坚决杜绝一人拍板, 以维护其他股东利益。

3.企业文化

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与优化, 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工作, 培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土壤”。

4.人才建设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增加人才投入, 选择优秀的经营者, 建立良性的职业经理人进出机制, 可以解决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 创业者能力不足或知识老化、后续人才短缺、企业制度化管理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增长乏力等弊端。

(二) 建立和实施风险评估, 加强重要风险领域控制

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的竞争激烈, 经营风险高, 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失去对风险的控制力, 对企业的生存将是致命的威胁。中小企业在评估程序、评估方法和技巧、对评估的结果的反映等方面同大企业并无本质的差别, 只是工作量上的区别。对于重要风险领域主要是现金管理领域和销售采购领域, 应加以特别重视:

1.现金管理

现金收支要遵守有关现金管理规定, 做到每日现金收入存入银行, 每日结存, 每月与银行对账;加强支票管理, 收入现金支票应由不接触会计记录的人员在一定限度内签注并编制清单, 以便与存款单核对, 定期取得银行对账单, 并由出纳员与记账员以外的不接触现金收入和会计记录的人员或企业主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销售采购

对于销售, 应经常审核应收账款的收账情况、商品的发出情况;对于购货支出, 应明确规定采购的批准权限, 并有专人审核购货订单, 建立严格的验收、保管制度。

(三) 加强对企业业务的控制活动

企业的控制活动应该贯穿其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即对企业经营业务的方方面面加以切实的控制。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及多样化, 为保证控制活动的有效, 企业在制定控制活动时应该寻找关键控制点, 以点带面加以控制。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中小企业自身的状况, 以业务循环为基础, 一般可以根据其经营活动的五大基本循环过程, 即采购循环、销售循环、付款循环、收款循环和理财循环等分别设计控制活动。

(四) 加强对外信息与沟通

相对于顺畅的内部沟通, 中小企业对外信息沟通较弱, 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被动对外披露信息, 这样只能增加企业的成本而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少收益, 因此企业缺乏对外公布信息的动力, 导致与外界的信息沟通渠道闭塞。而企业要发展, 就必须适时地对外展示自己, 让外界认识到自己, 比如要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因此要调动企业对外信息披露的动力, 加强企业对外信息与沟通。

(五) 重视企业内部控制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因此, 要确保内部控制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等, 内部控制就必须被监督。中小民营企业由于受企业规模、成本等因素的限制, 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持续性监督无法发挥最大的功效, 而且也不可能单独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内部审计工作, 但是, 这并不代表说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不需要监督。可以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 或聘请其他专家定期审核企业账目和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错误或舞弊;日常监督由企业负责人、财务人员和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完成, 企业负责人应当亲自或指定专人对关键业务和账户进行经常性审核。

参考文献

[1]李明辉.论小企业内部控制:COSO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 (7) .

[2]李心合.内部控制:从财务报告导向到价值创造导向[J].会计研究, 2007, (4) .

[3]张国康, 张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6) .

[4]李凤鸣.中小企业内部控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8.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研究 篇八

关键词:中小企业 信息化 中国电信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hina Telecom how to promote SMEs Info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Zhang Junming

Abstract:There are endless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rmation,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at helping SMEs achieve information promotes China Telecom into the blue ocean for trans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dilemma of Chinas SMEs information,and makes re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MEs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eleco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o SEMs.

Keywords: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mationization China Telecom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12-03

1.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只停留在“邮件系统+局域网”的初级阶段。受此制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已经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管理、生产控制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中国电信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经济的正外部性,对推进和提升其他行业价值具有倍增效应,其发展速度和效益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中国电信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能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经济的信息化方案,从而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因此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优劣势,提出中国电信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策略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中小企业信息化内容与困境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市场。二是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及有效制衡。三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会部门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四是生产管理信息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产品的生产质量得以保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此目标是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2.2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推进信息化进程; 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化有着投入较大、回收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2.2.1 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成本困境。

中小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面对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高昂的初始投入成本费用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维护、系统更新和管理费用,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2]。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根据数据统计:1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多数中小企业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或研发上,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2.2 外部环境差,缺乏适合的信息化方案。

由于中小企业管理程序较为灵活自主,所以变动很大,管理程序的稳定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38%的企业认为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大部分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又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极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机构也太少,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调查显示,71%的企业希望运营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咨询,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咨询。此外,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3]。

3.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力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蕴藏着无尽的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助推中国电信进入转型蓝海的重要动力,也是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最好契机。中国电信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进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必须要求电信运营商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和市场;第三是用户需求,随着中国电信在商务领航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加,并从单一的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服务[4]。

中国电信拥有优良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力量和强有力的研发队伍,正在加快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信息化方案。中国电信的行业信息化开始于1994年,到2004年,服务框架已基本形成,能够为大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内容应用、网络规划、系统集成、网络外包等整体服务。目前,利用中国电信网络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超过两百个,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政府、企业、教育、跨国公司等行业。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3.1 电信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所以要充分调动、合理整合有关社会资源。而电信企业可以发挥技术输出作用,组合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利机构的相关作用,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体系[5]。

3.2 电信企业的集团优势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经济的信息化方案。成本困境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难之一。而电信企业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最经济的信息化方案,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以 IT 采购的方式,做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

4.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策略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今年初表示,公司正面临3年转型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企业必须聚焦于客户、紧抓市场商机、开拓信息化蓝海,方可实现转型新突破,跃上更高的目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最新趋势以及主要问题,中国电信需推出相应的服务策略。

4.1 发挥中国电信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

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是 ICT、增值业务体系中最具市场潜力、运营商价值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同时运营商对此市场的开发也将面临众多的艰难险阻,如用户需求差异化导致的市场充分细分化,信息化本身的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导致的产品体系复杂化等是电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特点与难点。中国电信拥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其环节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过去,在窄带话音通信时代,电信用户、运营商、制造商构成了简单的产业链。在如今的电信市场上,任何一个基础电信运营商要想跨越整个链条,将每个环节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运营商的包装运作、ICP的内容提供、价值链终端用户的认可使用等要素[3]。价值链上的各相关主体只有分别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才可能形成一个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体系。要加强对渠道型合作伙伴的协调和管理,优化营销渠道,配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加强与终端厂商合作,突破固网终端瓶颈,加快提供有线和无线融合,通信、计算机和家电融合的多样化终端,才能实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服务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稳定转型。

中国电信自身并不进行信息化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与联盟中其它企业合作来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产品线。为了使产品线更加完整,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并在联盟内部关键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业务分成模式,比如与提供 ASP解决方案的企业之间共同约定建立业务推广和分成机制。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等形式,通过我们电信公司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选择的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和承受能力,推出不同的信息化套餐品种供其选择。 4.2 整合现有的电信业务,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电信经营理念的转变,也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中国电信进入了全业务经营和各种业务整合的阶段。虽然目前中电信借助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融合,加快业务价值链的捆绑给电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但是目前电信业务的整合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

4.2.1 当前信息化业务战略不够明确,缺少业务的总体布局。由于缺乏业务的总体布局,用户无法享受到自由选择的乐趣,中电信也没有能够发挥多种业务的组合优势。增值业务核心价值并不明朗,撬动市场的“杀手锏”应用有待发现。应用与内容缺乏,在发展业务时很难找到切入点。因此,细分市场,贴近应用,以多层次的业务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4.2.2 在整合业务以及推广全业务经营时,需进一步明确分工,减少流程,梳理组织架构。目前的组织架构将使得各种服务依然散落在大市场部、个人客户部、家庭客户、政企客户部、天翼公司、移动终端公司、号百公司、信元公司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消极,应付等思想使得中国电信将很难提供令客户满意的“端到端的全流程服务”,最终降低客户的感知,削弱了电信全业务运营的优势地位,甚至会出现服务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单位的现象。最为关键的是,在业务的界定,部门指标的下达上由于部门指标考核的因素,一些全业务性质的套餐与产品方案将很难划清收入来源与运营主体。使得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被削弱。

4.3 提高中国电信IT的整体支撑水平。

中国电信目前的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属于木桶定律中描述的 “短板”,需要超常规发展。应按照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建设新一代世界级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CTG-MBOSS)为目标,以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架构为指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了更要的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电信IT系统需要在技术架构、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组织与管控方面都做出改变。

4.3.1 基于BSS系统的整合,加快EDA和BSS建设,抓紧建好数据仓库,充分重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提升对市场分析研究和针对性营销的支撑能力。要加快企业的 IT 系统建设。当前重点是要加快经营分析系统建设,为前端营销人员装上“眼睛”,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BSS 和 OSS 等支撑系统,更好地支撑前端的经营工作,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要求[6]。

4.3.2 实施IT系统需求流程管理和IT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服务的需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常常面临着业务部门频繁的新增业务需求,导致了频繁的系统升级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建设需求流程管理模块,对需求进行规范管理,是解决需求实现要求快速、准确、灵活与需求流水线长、干系者多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需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流程跟踪、任务提醒、记录查询、系统升级管理以及版本管理等功能。

IT系统资源主要包括主机、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资源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资源。要将对系统的维护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和实现系统的科学规划,实施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IT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更好的提升电信IT整体支撑水平,应做好建立动态的系统资源资料库和建立资源变更操作工作流程这两项工作。

4.3.3 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对现有孤立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确保未来的系统能够遵循统一标准,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4.4 聚焦客户,更有效地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提出了中国电信的战略目标: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求中国电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化管理”,实行“网络”和“业务”分类经营,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聚焦客户,针对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中电信各个服务环节是有效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的聚焦客户,真正实现电信“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4.4.1 进行中小企业客户信息的分析。

客户信息分析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的关联、挖掘、分析,得出对业务营销、市场细分、服务水平等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信息,从而增强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客户信息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阶段:客户行为分析、重点客户发现和效能评估[7]。

4.4.1.1 客户行为分析。

①行为分组:根据客户行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有着明显的行为特征。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客户的消费规律。

②客户理解:将客户在行为上的共性与已知资料结合起来,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

4.4.1.2 重点客户发现。80%的利润来自 20%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潜在客户、交叉销售、增量销售和客户保持。

4.4.1.3 效能评估。效能评估是评估市场策划和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4.4.2 定期与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双向沟通。

电信可以定期抽调后端专业技术人员与前端营销人员或客户经理,相互配合,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使所有的用户自觉成为电信产品推销员、市场调查员、信息反馈员。每月上门走访应不少于1次。在于大客户的接触中,应向大客户宣传各项电信信息化新业务,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掌握大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预测,把握客户的未来信息化需求。另外客户的走访,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让用户多了解一些业务和技术,减少由于用户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投诉和申诉率。

另外电信的技术部门可以投入技术骨干力量,介入售前服务,前后端协同配合,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设计最优消费方案,设身处地为客户利益着想,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比如网络宽带业务,要协助中小企业,使之对所需求的产品进行规划和指导,合理的进行消费,为客户节省资源,真正的做到服务客户。

4.4.3 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策略。

当前中小企业对通信的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电信竞争日趋白热化,每个业务领域,至少有两家以上的运营商在争夺市场,同时业务间的异质竞争更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信若想取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建立优势。毕竟在各运营商技术上已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先抢得服务的优势,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谁就占了市场先机。因此,中国电信企业应从传统的业务竞争中解脱出来,不断开发新的、有个性的服务类型,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扈瑜、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78~79

[2] 吴新颖.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业务[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袁小明、薛玉林.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电信运营商的对策探讨[J].江苏通信技术,2006,22(3):44~48

[4] 程意平.电信运营商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战略选择[J].网络电信,2005,7(11):20~21

[5] 王卉越.信息化——电信企业转型的重要课题[J].电大理工,2006(2):39~40

[6] 张景山.中国电信业务转型发展策略的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厨师长转正工作计划下一篇:一.导数的应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