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通用11篇)
1.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篇一
为了深入贯彻课改精神,践行“让每一个学生适应时代发展”的办学理念,推进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切实抓好有效教学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有效”为突破口,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着力点,以提高教师“有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如何优化学习方式”、“改进和丰富教学方法”为工作重点,以学科教研和备课活动为抓手,典型示范,学科推进,切实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科学创新精神,为学生适应时代发展奠基。
二、工作目标:
1.学生的学习现状明显改善。(①整体“三动”:脑、手、口;②消除睡觉。)
2.教师的施教行为更加规范。(①环节清晰;②学法启发;③内容合理;④提升风格。)
3.学科的课堂教学建成模式。(①精炼的操作模式;②模式的简要说明。)
4.学校的教学策略凝成经验。(①具体的教学策略;②特色性课改理论。)
5.办学的质量特色更加鲜明。(①教育教学质量更高;②科技特色学校建成。)
三、推进措施:
1.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和分管年级的副校长任副组长,成立有效教学工作领导小组,所有行政为组员,直接领导有效教学工作。
顾 问:xx
副组长:xx
2.构建四级工作网络
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教科室――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骨干――所有学科教师。
(1)教务处、教科室负责拟订工作方案交领导小组审定后施行,并负责常规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实践经验的搜集、汇报、宣传。其中教务处重点放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施教的管理和考核上,教科室工作重点放在对全校教师的理念引领,提炼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校教学策略上,做到有组织、有方案、有规划、有措施,责任落实。
(2)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在各自层面大力宣传、强力推进有效教学的实施。备课组是最基础的实践和研讨单位,从改善学生学习和自身施教行为入手,提出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教研组在备课组工作基础上提炼学科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年级组加强年级内教育教学常规的管理和考核,规范备课活动的程序,要求备课内容务实,有力地推进有效教学工作的实施。
(3)骨干群体思考在前,实践在先,站在学科立场出思路想点子、上示范课、总结经验,务必有行动有成果。
(4)所有的学科教师都必须积极投身于有效教学的思考和实践中。
3.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结合行政听课和教研备课制度,落实有效教学工作。此外,建立专门的长效推动机制,推进有效教学工作的实施。
(1)定期汇报制。每两周一次由教务处或教科室集中相关人员听取汇报。
(2)定期调查制。每两周一次由年级组组织班级学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
(3)定期展示制。每月每备课组推出一名教师上展示课。
4.抓好学科骨干示范
有效教学工作不要求全体教师齐步走,鼓励先行先试先出成果。
通过自愿报名和相互推荐方式确定一定数量的骨干群体,学校创设条件帮助这些骨干进行有效教学实验,强化科研引领和规范管理促进这些骨干取得有效教学实验的成果,对这些骨干的成果进行不同层面的表扬、宣传,以期带动整个有效教学的实施工作。
承认先进,就要看到有后进。对先进,学校要表彰,对后进,我们至少要求不管是作为集体还是个人,自己至少要做到两个承认:一是承认别人做得好,二是承认自己确实有差距。然后制定措施迎头赶上并力争超前。
5.强化教研备课引领
有效教学着眼于“效”,效的实现既需实践也需思考。思考和实践的统一源于研究。
为了大力推进有效教学研究,倡导开展专题式教研备课活动。
(1)专题式教研的三个环节:专人发言――集体讨论――组长点评。
(2)专人发言的规范形式:围绕专题,发放提纲,留存稿件,组内记录。专题发言可以组内教师轮流进行,组内骨干要多承担发言任务。
(3)专题发言的四个要素:
①规律和方法(内容主题里蕴含着的);
②生动的例子(学科知识的材料);
③考点和题型;
④教法的建议。
6.提升个人教学风格
有效教学是教学风格形成的基础,在有效教学基础上进一步的追求,就会达到高效教学的境界,高效教学之上还有艺术化教学的境界,这两个境界的教师之所以成功,其根源就在于他们有自己成熟的或达到艺术化境界的教学风格。可见,没有有效教学,就没有教学风格;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学改革不仅止于“有效教学”。立足有效,铸炼风格,使有效教学的追求不至于流于机械化和呆板化,铸炼风格,为了有效,也使风格打造有了坚实的基础。
提升个人教学风格,推进有效教学的又一举措!
四、考核奖惩
1.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科骨干、所有学科教师都是有效教学工作的考核对象。
2.考核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行政听课、定期展示、定期汇报等方式进行。
3. 对有效教学实施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予各种层次的表彰,获得教学科研荣誉的按学校《教育科研奖励方案》给予奖励。
4. 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将向积极主动进行有效教学实践并取得突出成绩的集体和个人倾斜,对特别突出的同志在所有的评先评优工作中给予优先权利。
5.由于教学科研短期不一定见成效,实施一种相对新颖的教法在短期内有时甚至会比原有的进度慢些,效果差些,但对真正进行有效教学实践探索并且有充分资料佐证的非毕业年段教师,年度教学考核上可以给予一定的课改加分,标准由教务处、教科室另行拟订。
6.对没完成基本工作任务的集体和个人,首先要求承认存在的差距;其次,如果因为主观原因在课改迎检等工作中出现失误,影响学校声誉,将给予批评,对不进行有效教学思考和实践而教学成绩低下的集体和个人,将要求其作认真的总结并拿出整改的行动。
2.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篇二
一、活动目标
1. 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有关角的认识的相关资料与问题。
2. 进一步明确角的静态与动态两种定义方式, 并能比较两种定义方式的异同。
3.进一步明确角的相关概念, 如明确正角、负角的含义。搞清楚角的大小的含义与比较方法。能够分析学生在判断角的大小时可能出现错误的原因, 引导学生正确比较角的大小。
二、活动时间
教研组的每个教师自己安排时间阅读, 并独立解决本方案中的问题, 时间约2小时;以年级组 (或教研组) 为单位交流问题的答案, 时间约1小时。
三、活动前准备
数学组的每位教师解答下面的问题, 并准备在年级组或全数学组交流。 (注:以下带有“*”号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1. 阅读以下关于角的定义的材料并回答问题。
角的定义有多种表述方式, 通常可以分为角的静态定义与角的动态定义两种。
(1) 角的静态定义: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或者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 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2) 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 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 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问题 (1) :你觉得上面的这两种角的定义有什么异同?各有什么优劣?
问题 (2) :要理解上面的这两种角的定义, 需要具有什么知识与能力基础?根据你的经验, 小学生有能力理解这两种角的定义吗?查一查, 你们学校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 出现用文字表达的角的定义了吗?如果出现了, 是出现了上面的两种定义, 还是只出现了一种定义?查一查, 其他不同版本的教材, 它们是怎样定义角的?
问题 (3) *:在现实生活中, 有许多角的“样子”:红领巾、书面、三角板等等, 这些角的“样子”都有其生活中的“原型”。观察这些现实生活中的角, 会发现:这些角的“边”虽然长短不一, 但都是有固定长度的线段, 而不是射线。想一想, 写一写, 数学中定义角的概念时, 为什么要用射线, 而不用线段?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 你觉得甲、乙两人的观点哪一个更有道理?为什么?
甲认为:用射线定义角的边比用线段好。主要有以下理由: (1) 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各种角的原型, 这些原型可以归纳出如下共同特征:有一个地方是公共的, 从这个公共的地方出发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伸展出两条各种不同材料制成的“边”。而这些材料不同、长短不一的“边”都是角概念的非本质属性, 在数学中用射线定义角的边, 实质上是把角的边的长度变成“无限长”, 这样就可以“盖住”现实生活中所有长短不一的角的边了。同时, 这样定义的角还能包括生活中所说的“仰角”“俯角”等这些带有一定“无限性”的角, 可见这样的定义很好地体现了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如果用线段定义角的边的话, 无论多长的线段 (边) 都有比它更长的, 这样的定义对现实原型的抽象性不如射线好。 (2) 数学中的角最主要是研究它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 即角的大小。而边的长短并非是研究重点, 我们也可说角的边的长短并非是它的本质属性, 所以用射线定义角的边, 突出了数学研究的重点, 把边的长度定义为无限长后, 实质上边不再有长短的比较, 再去研究边的长短就没多少意义了。如果用线段定义角的边, 就会关注线段的长短, 这样不够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
乙认为:用线段定义角的边比用射线定义要好。理由是: (1) 用线段定义更接近现实生活, 现实中看到的角的边都是线段。 (2) 射线比线段更抽象, 由于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 可以度量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线段还看得见、摸得着。而射线的长度是无限的, 只能靠想象来把握, 小学生理解射线概念就有困难, 理解用射线定义的角概念难度就更大了。
问题 (4) :有人认为, 角的静态定义有不足的地方。用静态的方式定义的角 (如图1) , 不能清楚地反映出指的是哪一个角。是指如图2所示的这个较小的角?还是如图3所示的这个较大的角?还是同时指这两个大小不同的角?如果问图4中有多少个角?又应该怎么数呢?这些问题都是因为静态角的定义的不足而造成的困惑。你认为这个人说的有道理吗?
下图是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角的初步认识中所呈现的角的样子:
你认为, 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角的认识时, 呈现上面的哪一个角的图形更为合适?为什么?
问题 (5) :你能根据角的两种定义来画角吗?你画角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步骤?
读一读下面的画角过程, 体会像这样用发生式定义方式定义的角概念, 为什么会有利于学生在画角时理解角的概念。
用角的静态定义思路画角:
用角的动态定义思路画角:
2.读一读以下一些有关角概念的定义, 想一想, 哪些概念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了? (出现的在相应的括号内打“√”, 否则打“×”)
(1) 周角:
定义:若把射线从初始位置OA绕着端点O旋转一周, 使它和初始位置重合, 这样得到的角叫周角。 ()
(2) 平角:
定义1:设射线从初始位置OA绕着端点O旋转到某一位置OB, 则AOB就构成一个角。当OB与OA成一条直线时, 所成的角叫平角。 ()
定义2:周角的一半叫平角。 ()
定义3:等于180°的角叫平角。 ()
(3) 直角:
定义1:平角的一半叫直角。 ()
定义2:等于90°的角叫直角。 ()
(4) 锐角:大于0°, 小于90°的角叫锐角。 ()
(5) 钝角:
定义1:大于直角而又小于平角的角叫钝角。 ()
定义2: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 ()
(6) 优角:大于平角 (或180°) , 小于周角 (或360°) 的角叫优角。 ()
(7) 劣角:大于0°, 小于180°的角叫劣角。 ()
(8)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负角。 ()
(9) 正角: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正角。 ()
(10) 余角:若两角之和为90°, 则两角互为余角。 ()
(11) 补角:若两角之和为180°, 则两角互为补角。 ()
(12)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叫互为对顶角。 ()
3. 教师在教学角的认识时, 常常需要指一个角, 例如, 出示一块三角板, 要指一指它上面的三个角。如果你来指三角板上的三个角, 你会怎么指?有教师认为指角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请你阅读下面的文章, 并想一想, 哪一种指角的方式对于小学生理解角的概念很有帮助?
其实由于场合不同、具体语境的不同及表达方式的不同, 往往会有不同的指角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指角的顶点。常常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 (如图5) 。
(2) 指角的张口。这种指法是从角一边上的某一点出发, 划过一个弧度指到角的另一边上的某一点停止 (如图6) 。
(3) 从角的一边出发, 转弯指角的两边。这种指角的方法是:沿角的一条边a移动指向角的顶点, 然后转弯指向角的另一条边b (如图7) ;由于要指角的两边, 因此, 当边指边说“这是一个角”时, 语速常常会慢一点。
(4) 从角的顶点出发, 先后指角的两边。这种指角的方法是:从角的顶点出发, 先移动手指, 指其中的一条边c, 再从顶点出发指角的另一条边d (如图8) 。
(5) 同时指出角的顶点、两条边和角的张口。这种方法是上述三种指法的组合, 即把第 (1) 、第 (4) 、第 (2) 这三种指法合在一起。它是先指出角的顶点, 再依次指两条边c′d′, 最后指角的张口, 划出一条弧。边指边说:“先 (指顶点时) —再 (先后指两边时) —这是一个角 (指角的张口, 划出一条弧时) 。” (如图9)
(6) 指出角所在的方位。这种指法是以直接用语言描述为主, 并伴有“简单的指方向”的动作。如语言表达:左上角 (或左上方的角) , 并用手指指向左上角。类似的有“右下角、中间的角、桌子的角、书本的角”等等语言和相应的动作。这种指角的方法常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使用: (1) 指角的人与角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2) 不需要很精确地指明角的顶点与边; (3) 人们在交流时, 不会引起误解, 这样的语言表达对交流不会造成障碍。
上述的这六种指角的方法, 每一种都有自己的特点, 就方法本身而言, 没有优劣之分, 只要交流的双方 (或多方) 都能够明白就可以了。但如何根据不同的对象, 不同的交流目的, 不同的指角功能选择合适的方法, 就需要研究。
4.想一想, 在画角时可能有哪些不同的步骤?你是怎样画一个角的?可以分成哪几步?学生可能会怎样画一个角?怎样画角对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有很大帮助?
5.*你觉得一个角有大小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是否明确地写出了角的大小的定义?如果要定义一个角的大小, 你会如何下定义?请你写一写。
读一读下面角的大小的定义, 想一想, 如何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这个概念?定义: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叫做角的大小。两条边张开得越大, 角就越大, 相反, 两条边张开得越小, 角就越小。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与角的两条边形成的开口程度有关。
6.*你觉得两个角可以比较大小吗?想一想, 什么叫两个角相等?什么叫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 (小) ?请分别写出定义。并想想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读一读下面两个定义。想一想, 要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可以分成哪几个步骤?
定义1:如果两个角能够完全重合,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即当两个角的顶点重合, 一条边重合时, 如果另一条也能够完全重合, 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定义2:如果两个角分别是∠AOB与∠A′O′B′, 当O点与O′点重合, OB边与O′B′边重合, 而OA边与O′A′边不能重合, 如图10所示, ∠AOB>∠A′O′B′, ∠A′O′B′<∠AOB。
7. 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长度、面积和体积的比较了吗?他们在生活中有比较两个事物“大小”的经验吗?请你写一写, 学生在生活中的哪些事 (说的哪些话) , 实质上涉及长度、面积或体积的比较?
以下两个事物的比较是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 请你判断它们分别是属于长度、面积、体积比较中的哪一类?分别在相应的括号内写上1 (长度) 、2 (面积) 、3 (体积) 。
(1) 小明的手掌小, 妈妈的手掌大。 ()
(2) 小红的苹果大, 小强的苹果小。 ()
(3) 陈叔叔家的冰箱比小红家的大。 ()
(4) 小强今年又长高了。 ()
(5) 画报比数学书大。 ()
(6) 明明的头发又长了。 ()
(7) 去年买的那双鞋, 今年聪聪穿着太小了。 ()
(8) 慧慧睡的这张床小, 她爸爸与妈妈睡的那张床大。 ()
(9) 这瓶水比那瓶水要多。 ()
8.想一想, 写一写,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的比较, 实质上是涉及角的大小比较?
有教师认为, 以下的一些事件涉及角的大小比较, 你觉得有道理吗?
9.*如果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让学生比较图16这一组角的大小, 学生可能会得出什么结论?根据你的经验, 学生会不会受画出的角的边的长短的干扰?如果会, 学生的错误原因主要有哪几类?
读一读下面学生的错误类别, 并想一想, 每一类错误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比大约是多少?
笔者在前测与访谈中发现, 学生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类: (1) 画出的边越长, 角就越大。虽然学生不能十分明确用“因为……所以……”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主要推理过程, 但他们表达的意思还是:因为线段OA>DC, OB>DF, 所以∠AOB>∠CDF。 (2) 将看到的角两边结束处连接起来, 即连接AB与CF, 连接线越长, 角越大。他们的推理过程主要意思是:因为AB>CF, 所以∠AOB>∠CDF。以上这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受到比较线段长短经验的负迁移影响。 (3) 看到的角两边之间所夹的部分所占区域越大, 角就越大 (如图17) 。 (4) 这类学生与第 (2) 类错误原因的学生一样, 先连接AB与CF, 但他们不是比较这两条线段的长度, 而是比较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即比较△AOB与△CDF的大小, 由三角形的大小得到角的大小的结论。这两类学生的错误原因都是因为受到比较面积大小经验的负迁移影响。
10.你认为在教学角的大小比较时, 是应该先教学什么叫两个角相等, 还是应该先教学两个角不等 (谁大, 谁小) ?为什么?如果你教学角的认识这节课, 会怎样设计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教学过程?写一写。
(关于“角的认识的教学研究”内容将在本刊2012年第7、8期合刊“角的认识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活动方案 (二) 中继续阐述, 敬请关注!)
3.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篇三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过程。
2.能够明确整数乘法概念的定义以及小学数学中乘法概念的直观描述。
3.能够对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不同片段进行比较与分析,明确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重点。提升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初步认识”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说明:本文中所指的乘法均指正整数乘法。带“*”的题目表示有一定难度)
1.你觉得什么叫乘法?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在1984年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小学数学基础理论与教法》(第一册)中,关于乘法给出了以下的定义:
b(大于1的整数)个相同加数a的和c叫做a与b的积。就是:c=a+a+…+a(b个a相加)。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法。
记作:a×b=c。
读作:“a乘以b等于c”或“b乘a等于c”。
数a叫做被乘数,数b叫做乘数,被乘数与乘数也叫做积的因数。
补充定义:
(1)当乘数是1时,a×1=a。
(2)当乘数是0时,a×0=0。
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注释:“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整数乘法意义的例题与说明:“例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说明]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上文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补充定义,你认为给出这样的补充定义有什么意义?
(2)从上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课本,还是两个课标的注释或说明都是在阐述乘法的意义。你觉得这三个说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3)*有老师(戎松魁,2004)认为,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注释存在三个问题:①“3个5”的意义不明确,应改为“3个5相加”;②“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的规定不合理;③“乘数”也可以叫“因数”的说法不妥当。
你觉得戎松魁老师指出的这三个问题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例5与说明中,这三个问题是否同样存在着?
(4)*有老师(戎松魁,2012)认为,按照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例5中的规定,乘法交换律将不复存在。理由是:按照规定,“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由此可知,“b个a的和就可以写成b×a或a×b”。由于“a×b”和“b×a”都表示“b个a的和”,于是a×b=b×a这个等式是由规定得到的,并没有经过概括、推理或证明,因而不能叫做“乘法交换律”。
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你觉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怎样描述乘法的意义?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以前的教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常常写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1982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二册教材第62页)这样直观描述乘法意义的语言。而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材,对于乘法意义的描述有了变化。以下是三个版本的教材结合同数连加的情境给出的描述。
人教社教材:“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
北师大教材:“用乘法表示就简单了。”
浙教版教材:“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你觉得以前的表述与现在的表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我们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乘法”作为乘法含义的描述,那么,你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是应该强调“简便”?还是两者都十分重要?为什么?
4.如果你教学“乘法初步认识”这节课,那你会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简便”?简要地写一写你的设计。
5.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片段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教学片段?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连加算式。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
坐着看的人数:3+2+4+3。
坐小火车人数:2+2+2+2。
玩转盘的人数:4+4+4+4+4。
气球的个数:5+5+5+5+5+3;10+10+8。
玩三轮车人数:3+3+3。
黄花的朵数:2+3+3。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下面的这些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3+2+4+3; 2+2+2+2 ; 4+4+4+4+4;
5+5+5+5+5+3; 10+10+8; 3+3+3; 2+3+3。
6.下面是一位教师(蔡宏圣,2004)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的一个教学片段,你认为这样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教师用图片的形式出示“电脑教室里,每张电脑桌放2台电脑,9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要求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
师:×× ,老师刚才注意到,你在写9个2相加的算式时,怎么一边写算式一边在数数?
生:算式太长了,不数就不知道写了几个2。
师:这个经验很好,哪个同学还有写9个2相加的成功经验?
生:先写几个2相加,停下来数一数还缺几个2,再写。
师:写9个2相加的算式都这样麻烦,那如果电脑教室里有20张、30张电脑桌,写20个、30个2相加的算式,那不更麻烦吗?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9个2相加写得简便些。(接着教师让学生创造新的写法)
生:2+2……
生:2+2+ ?+ ?+ ?+
生:2+2等等。
师:大家真了不起,虽然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9个2相加的算式比一比,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有9个2相加表示出来。)
师:好,那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既能够简便又能表示9个2相加的写法。
生:2+2+2+2+2……9。
生:2+2 多9。
生:2+2。
在鼓励学生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既然新写法中出现了9,就表示“9个2相加”,那是不是还有必要在新写法中写2个2、3个2?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
生1:2+9
生2:2?9
生3:2 9
师:太了不起了。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三种写法中都写了“2”和“9”,能不能把2和9改成8、10或其他数?为什么?能不能把9写在其他位置上?
(通过上面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更加清晰地把握住新写法的关键,并着重让生2和生3讲讲为什么这样写,促使学生认识到:为保证新写法不至于像生1的写法那样引起混淆,应该在“2”和“9”之间加个符号。)
师:除了像生2那样在2和9之间加个“点”,或者像生3那样把“2”和“9”隔开些以外,你们还想加个什么符号把“2”和“9”联系起来?
生:我喜欢★ ,我想加个★。
生:我想加个△。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符号。那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吗?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变成“×”,用“×”把“2”和“9”联系了起来。
随后教师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认识几个几,再从加法到乘法。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教学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个情境图:图中有房子、草地、河流、小桥,还有两种小动物,一种是兔子,2只2只站在一起,共有6只;一种是鸡,3只3只站在一起,共有12只。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学生说完后,出现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图上有几只兔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6只兔子,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师:很好。一只一只可以数出6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能力很强,一眼就能看出6只。
生:我也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的能力也很强。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我是2只、2只数出来的,2只、4只、6只。
师:这种方法很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2乘3乘出来的,2乘3是6。
师:你很能干,乘法也知道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加法加出来的,2+2+2=6(只)。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可以加出来。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先一眼看出4只,然后再加上2只,一共是6只。
师:你分两部分也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先看出5只,然后再加上1只,一共也是6只。
师:你能这样看也很好。小朋友们能够用这么多的方法知道图上有6只兔子,真了不起!刚才有的小朋友是2只、2只数出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有几个2呢?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情境图的内容与上面教学片段一的相同。学生说出情境图中有什么后,出现下面这段师生对话。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图上有很多东西,现在大家来注意看图上的兔子,兔子是几只几只站在一起的?
生:兔子是2只、2只站在一起的。
师:如果让你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兔子,你会几个几个数呢?
生:我会2个、2个数,一共6只。
生:我会1个2只、2个2只、3个2只这样数,一共是6只。
师:如果要列出一个加法算式,算出一共有几只,你会怎么列式计算呢?请每一个小朋友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
如果你更喜欢教学片段二,认为教学片段一有一些不妥,那么,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与阐述?如果说,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时间上去分析,教学片段一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不突出;从结构上看,过渡不紧凑;从时间上看,安排不科学。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8.请你先将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再想一想,写一写,你是怎么解决这类改写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分成哪几步来完成?
2+2+2+2+2= 5+5+5+5=
8+8+8= 12+12+12+12+12=
下面是对解决这一类问题思维过程的概括,你觉得这样的概括对教学有什么帮助?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
二数:数出相同加数的个数;
三写:写出乘法算式,可以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前面,也可以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前面。
想一想,写一写,把一个乘法算式(如4×3)改写成同数连加的算式(4+4+4或3+3+3+3)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9.想一想,写一写,你认为以下的练习有什么价值?
给出一个乘法算式,比如3×4,要求学生:(1)写出加法算式表示它的意思;(2)画一个图表示它的意思;(3)做动作表示它的意思;(4)用语言说一说它的意思;(5)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它的意思。
10.问题:看一看下面的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尝试把乘法算式写出来。
8+8+8+8 6+6+6+6+6+5 2+2+2+2+1 7+7+7
(1)请你解决上面的问题。
(2)有一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把“2+2+2+
2+1”改写成了“2×4+1”。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你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
(3)有人认为,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无论是把“2+2+2+2+1”改写成了“2×4+1”,还是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都是错误的。理由是:题目要求我们改写成乘法算式,而像“6×5+5”和“6×6-1”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混合算式,它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如果有,对这个学生的做法,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写一写你的反馈评价语言。
(4)有一个应用问题: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有学生认为,可能是50元、49元、48元等等,因为买10双已经比较多了,可以打折。如果你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反馈评价?有人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理由是随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题目改变为: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买多了可以打折,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那么这个学生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通过上面的问题(3)与(4)的解决,你有什么感受?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4.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篇四
2010年11月26号十五中举办“三级网络 主题教研”大型活动,现把十五中活动方案发给你们,希望各个基地校把以下几项具体工作做好:
1.保证参加活动时间。
2.活动学科的学科主题教研领导小组的组长必须参加,并且负责组织研讨,研讨的时候必须围绕讲课教师的主题研讨。
语文学科主题教研学科组长是:刘辉(9中)
英语学科主题教研学科组长是:张永宽(20中)
数学学科主题教研学科组长是:于洪斌(15中)
历史学科主题教研学科组长是:李凤国(14中)
物理学科主题教研学科组长是:孙宝厚(20中)
语文:《 老人与海》
主题:读写结合,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数学:第4章第8节《平行线的性质》
主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5章第3节《中心对称》
主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英语: Unit8 《When is you birthday》
主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历史: 18课《三国鼎立》
主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物理:第5章第2节《电流和电路》
主题: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教师听课之后,人人都要对授课教师进行点评,点评之后,要具体说明此课你确定的主题是什么,怎样围绕主题授课,在平时教学中,怎样破解主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中学“三级网络 主题研培” 达家沟基地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主办单位:德惠市教育局
德惠市教师进修学校
承办单位:德惠市第十五中学 协办单位:德惠市第九中学
德惠市第十四中学德惠市第十七中学
德惠市二十中学 德惠市胜利中学 德惠市罗坨中学
中学“三级网络 主题研培” 达家沟基地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根据德惠市2010年基础教育工作要点、进修学校中学教研室的工作计划,落实“三级网络 主题研培”活动要求。为了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实施我校本主题教研方案,特制定本次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落实德惠市进修学校“抓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题研究,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适合农村教育、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完善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立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德惠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物理五个学科的教师主题教研展示课为主、基地同学科教师观摩研讨为辅,通过共同交流、研讨,从而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活动组织
总顾问:李元昌
顾问:葛升甜、张广垠、李长坤、晁振英、王向坤、张春萍、裴国英
主任:刘明启
副主任:刘天德宋桂祥刘义德宋再文丁士才
王焕仁孙永芳柴国力陈亚琴
三、基地校成员
德惠市第九中学德惠市第十四中学德惠市第十五中学 德惠市第十七中学德惠市第二十中学德惠市胜利中学德惠市罗坨中学
四、活动时间
2010年11月26日(星期五)
五、活动地点
德惠市第十五中学
六、展示课的学科、年级
语文:八年级 数学:七年级八年级 英语:七年级 历史:七年级 物理:八年级
七、活动程序
1.7:20 —— 7:50报到
2.7:55 —— 8:40听课(第一节)3.8:50 —— 9:35听课(第二节)4.9:45 —— 11:00研讨 5.11:10 —— 11:30总结会 6.11:40就餐
八、授课安排
注:负责人负责将听课教师引领到听课班级,安排好座椅
九、研讨组织 学校记录人将参加学科研讨教师引领到研讨地点,负责学科研讨记录,研讨结束,收回《讲课教师说课稿》、《听课评价记录》。
德惠市第十五中学
5.学校主题教研活动策划方案 篇五
20__年是我校”规划的关健之年,又恰逢我校创建“ 合格学校”。我们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_统领学校发展全面,以创办家长满意的革新小学为宗旨,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瞄准“精品化、特色化、高质量”的努力目标,不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品位,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二、工作目标
办学条件再上新档次,教育质量再创新成绩
三、工作重点
本学期学校工作的重点是:
紧扣一个中心:创建“ 合格学校”
突出两大主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三大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安全管理。
开展四大活动:养成教育成效展示活动;教师专业成长汇报活动;书香校园创建活动;保合格学校创建活动。
四、主要工作内容与措施
(一)、加强班子建设,造就一支勤奋务实、团结奋进的行政领导集体。
1、学校行政班子肩负学校兴衰大任。班子成员严于律已,既要扎实工作,又要开拓创新,更要讲求实效。既要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又要身先士卒,更要讲求原则。
2、坚持一周一次行政例会制度,认真小结一周开展的各项工作,研究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经常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帮助年级组教师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到每周至少听评两个年级的一节课,每周至少参加一次学科教研活动。
4、带着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安全第一的理念,讲学习,讲团结,讲奉献,讲廉洁,工作程序规范,要逐步成为校长的得力助手。
5、教研组和少先队要建立并不断充实自己的网页。
6、认真组织和参与每周一次的教育教学管理督查活动,督查情况及时通报信息,保证严格公正。
7、对分管的工作,组织的活动有计划、有方案,工作成效要处于全镇同类学校的前列。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群体。
1、继续完善教职工岗位目标管理考评制度,确保考评过程严肃公正,考评结果真实可信,并作为教师评先评优和奖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2、继续完善教职工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职工结构工资发放制度,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3、教师要严格遵守我校的规章制度,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尊敬每一位家长,珍惜每一天时光,做好每一项工作。
4、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开展教师读书活动,每周例会学习“名作鉴赏”,提升艺术品味,探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交流思想,统一认识。鼓励教师网上学习和研讨,开拓交流范围,建立教师自己的博客网页。
5、制订并落实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培养,要出一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6、严格执行督查力度,组织开展好“家长评教”、“学生评教”活动,严厉打击师德违规行为。
(三)、加强德育建设,努力建构具有民工子弟学校特色的德育运行框架。
1、抓好三大主题教育,即以“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为指导,以“忆奥运”为主题,大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主题教育,以创建“ 合格学校”为主题,开展“波罗 兴衰,我的责任”主题教育,以实现“诚信师生”为目标,开展诚信主题教育。
2、三大阵地建设。橱窗、广播站是学校重要的宣传阵地,学校网站是学校唯一对外宣传的窗口,这三大阵地要加强管理,精心组织,及时做好新闻发布,好人好事宣传。广播站要及时宣传报道校园新面貌,新气象,新风尚。学校网站要在第一时间内把校园动态信息及师生作品等及时上传发布,通过网站新闻、留言板、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波罗学校小网站特色。
3、加强各项基本建设
①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继续开展星级学生评比。
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班级文化特色,将班级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指标。
③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优秀班主任评比,举办优秀班主任教书育人经验交流和征文活动,鼓励优秀班主任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
(四)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探索校本教研新路子
1、加强管理,落实常规,抓教学秩序规范,活动计划落实,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环节落实,学习过程落实,遵循教研要“深”,备课要“评”,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考核要“严”,辅导要“细”,负担要“轻”,质量要“高”这十字教学方针,把教学工作常规抓实抓细。
6.西花园小学主题式教研活动方案 篇六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指导思想:
为了扎实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效落实校本教研,我校大力推广主题教研活动,以研促教,以教辅研,教研与教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并以主题教研为途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之间广泛交流及参与教研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动目的:
1、通过本次活动帮助教师解决常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有研究价值的教育教学问题或困惑,促动教师主动参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及专业水平。
2、在主题教研活动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做到人人是研究者、人人有教研成果,增强我校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形成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探讨、共享的教研活动机制和模式。
3、以课堂教学实践为载体,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生学习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高效。活动要求:
1、各教研组认真在本组内讨论确定教研主题,按时完成主题选题工作,在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指导下,认真落实教研计划,完成教研任务。
2、各教研组的主题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要结合学生年龄及学段确定,以教学相关理论做支撑,教研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
3、教研主题的确定要立足于常规教学或课堂教学实际,是本学段教学过程中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确定的,主题确定后要开展至少一个学期的研究。
4、教研主题要有一定的普遍性,每位参与教研的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开展,而且对每位老师的工作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7.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篇七
一、主题性教研活动的内涵与特点
小学信息科技学科主题性教研活动是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课堂典型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性的教学研究活动。例如“如何设计与编写教学目标”是学科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最先遇到的困惑,我们把它列为教研活动的主题之一。我们首先把课程总目标分解成若干个有系统性、有层次性的分目标,并形成主题。如“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教学目标的编写”“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等,每一次教研活动中针对某一个主题,通过研讨对问题的解决形成共识,用教学实践进一步检验,再次研讨与改进,达成引导每一个教师主动参与课堂典型问题有效解决的目的。这样的教研活动促使每一个教师个体对问题开展思考,给教师以真实的收获,从而实现教师个体的自主反思与专家和同辈诊断、指导、经验共享的交互作用。主题性教研活动体现的主要特点如下。
主题性。教师参加教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如果教研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没有这样的共同意图与愿望的话,教研活动都如同一场排演过的戏。所以,教研的主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研主题是针对所需解决的问题及不同教师群体的需求,经过了一定的背景和活动意图的分析确立实施的。例如,“教学目标设计与编写”“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的组织与实施”“学习环境和思维工具设计”等,类似的一些主题深受教师的欢迎。
系统性。达到改进教学行为的目的,必然是坚持对某一个主题的持续研究。这里的系统性主要是指围绕某一个主题,从目标、内容、途径、环境建设、评价等系统设计,从提出问题、教学跟进、实践反思、深化和改进等方面逐步推进。
合作性。主题性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是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合作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形成了团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共享成果的过程。
研究性。主题性教研活动使每位教师在面对问题时,能在自己的行动中进行反思,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到设计到行动再到反思的教学研究之路。
二、主题性教研活动的基本操作程序
根据主题性教研活动的特点,我们构建出主题性教研活动的基本模式,即明确主题,提出问题;观摩教学,主题研讨;深化研讨,优化改进。这里以一次“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为主题开展的教研活动为案例阐述具体的操作程序。
1. 明确主题,提出问题——教研活动的前移部分
教研员提前一周将研讨主题、《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公开课的教学计划、活动流程等通过校际网络协作平台在“小学信息科技教研园地”“教学素材”等栏目内公布,并在“交流研讨”栏目内出示看课要点:项目主题选择是否合理?教学设计是否体现项目学习的本质?项目主题是否以课程内容为依托,与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如果教师对教学中“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有何具体问题或想法也可在网络平台“交流研讨”中开帖讨论。
2. 观摩教学,主题研讨——教研活动的主体部分
我们首先对全体教师进行《上海市中小学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培训,使每位教师能够明确课程标准对主题性教研活动的要求,并重申听课的关注点。然后,我们引导教师开始观摩教学课,如在观摩《师生合作制订旅游计划》教学活动之后,开展具体针对性、合作性的主题研讨。
教师:小学生在了解、熟悉、掌握信息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通过学习,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解决真实、开放问题能力的任务,同时为学生在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学习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提供必要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
教师:总的感受可以归纳为三个“新”。一是新在教案。未听其课,先观其案。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案,更是把学生如何去学作了很详细的计划,是一篇设计详细、考虑周到的教案。二是新在教法和学法。在课上,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变成了一名指导者。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三是新在平台。ZOHO平台是类似百汇、谷歌site等在线学习交流的平台,是今后信息发展的一种趋势,值得我们学习。
教研员:请大家讨论一下,此次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了呢?培养了学生哪些能力呢?
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学会根据任务分工,获取信息,完成相关部分的旅游计划,培养学生信息分析、获取的能力。利用ZOHO平台将各自完成的部分计划与小组成员组合成完整的旅游计划,培养学生信息利用和交流以及协作的意识。学生通过评价,调整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制订出合理的旅游计划,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教研员:归纳得非常好。那目标达成度如何呢?
教师:好像是达成了。
教研员:“好像”说明你对自己的回答也不是那么有信心。如何看目标的达成,我想有几点值得大家思考。信息平台是影响目标达成的一个原因,如果ZOHO平台的不稳定就会降低第二目标的达成率,从而也直接影响了第三目标的达成率。整个项目的设计对小学生来说难度很大,在35分钟的课时内能否完成这么高强度的任务?此外,大家是否觉得,从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设计的比例远远大于课堂实施。那么对于项目学习的项目内容设计主要看实施的有效性。总结下来就是:一是要学情分析,根据学生不同时期年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项目;二是要为学生在信息化学习平台上的学习创造条件;三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我来介绍几个国外课堂的项目学习案例《与众不同的社区》《生命时间线》,看完以后,请大家一起研讨。
教研员提供案例,教师研讨。
教师:这两个项目学习都运用了当前最流行的苹果工具与软件,学生肯定很有兴趣。
教师:这种项目学习的形式真正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小组合作,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进行探究。
教师:这种教学方式贴近上海二期课改的理念,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搜集、处理信息,并将信息整合到一起。并通过数字故事的方式展现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看法。值得我们参考。
教研员: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制定具体,设计步骤细致可行,结合了多种软件技术的使用操作,不失信息科技学科的特点。最主要的一点是项目内容符合学生的兴趣,有个性化学习的凸显,不仅在研究的内容上有个性,也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灵活运用各种工具。这种设计是可执行的,所以也是有效的。
教师: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这种类型的项目学习设计。主题为:介绍上海的美食。前期我还要作一个问卷调查,看看学生们到底有没有兴趣。
教研员:“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不久能看到大家的实践。今天教研活动后我们会将设计的项目学习内容上传到网上,大家可以回帖予以评价,提供可修改的意见,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
3. 深化研讨,优化改进一教研活动的后续部分
面对面的教研活动结束以后,我们将活动材料挂在“校际网络协作平台”上,在“在线研讨”栏目中开帖让没有参加常规教研及来教研活动中没轮上发言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互动。在规定时间内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设计放在“教学设计”栏目中,以便下次教研活动再次开展研讨。
三、开展主题性教研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
经过几个学期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归纳了主题性教研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双主”原则、开放性原则、问题性原则、任务性原则。
1.“双主”原则
“双主”是指:教研员的主导性和教师主体性,这是有效主题性教研活动开展所必备的因素。如果教研员的“主导性”不能很好体现,那产生的后果就是研究的主题和内容分散,缺乏归纳总结。如果教师的“主体性”不能很好体现,产生的后果就是又回到长期以来形成的自上而下的教研运转模式。教师不是作为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而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属者而存在,抑制了教师自由创造精神,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点:(1)时空开放,即不局限于固定场合组织教研活动,可自由地组织课堂研讨、专家报告、参观考察等;(2)内容开放,即吸收新信息新观点,也可请学科教师组织内容新颖的活动;(3)活动结果开放,即对问题的结果或答案具有多样性,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如教研前移和后续部分在网上开展讨论,体现了时空开放;国外案例的介绍体现了内容开放;研讨过程中的每次“头脑风暴”体现了活动结果开放等。另外,一切教学研究活动的最终受体是学生,信息科技是开放性的课程,教师更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是什么,掌握技术的程度到底如何。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不妨让学生也参与到教研活动中来,同时检测我们的教学是否让学生多元智能得到了新的培养途径?是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3. 问题性原则
研究始于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来自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教研员在与全体成员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将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综合,再升华为主题。
经过实践与问题梳理,我们形成了如何让有价值的问题成为教研活动主题的四点共识:一是该问题要来自真实的教学情境,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生活;二是该问题应该是大多数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该问题是目前学科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四是该问题通过教研活动有解决的可能。
4. 任务性原则
在主题性教研活动中,每次活动都要设计不同教师的参与点和参与方式,使每位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每位教师的经验能及时与同行分享,改变了一人上课教研员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带着任务与上课教师经过写预案、磨课、研讨,从而实现共同成长,提高学科素养。在实践中,我们也适时采用了分学区认领任务的方式,提高了学区教研组织者的教研执行力。
四、关于主题性教研活动的进一步思考
1. 形成体现学科特色的区域主题性教研活动的新模式。
小学信息科技主题性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改变了“等级式”的教研工作方式,建立了“平等对话、合作交流”的“教研沙龙”模式。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主题有针对性、连续性、层次性,以信息技术支撑教研,体现学科教研特色。重视教研活动的前移与后续,前移促进每位教师的预习,后续促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实。教师喜欢的理由如下:内容实用,贴近实际,切合教师水平;现场体验,灵感交流,易于模仿迁移;角色自由,话语主动,便于真实参与。
2. 坚持以问题系统解决为目的的主题性教研活动的过程优化。
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我们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梳理、筛选个人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优化主题性教研活动的研究过程。
3. 建立健全科学的主题性教研活动评价体系。
教研活动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自主展示为主要目标,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心得、感悟、优势、特长等加以呈现,鼓励教师自我评价、自我创新、自我反思,使评价成为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分享成功的过程。我们设想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师专业个性发展档案,实现教学工作过程的档案管理,促进教师将常规工作与自我价值的主动实现结合起来,将教学研究过程与主动积累结合起来,努力成长为反思型教师。
8.主题课例式教研活动探究 篇八
一、综合分析教学现状,提炼教研活动主题
综观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时普遍关注传授新知的过程及其有效性,而对练习教学关注不足。在调研时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练习设计的形式和方法、对练习设计的针对性和层次性等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具体操作时,却存在着新授课练习环节时间分配不足、练习形式单一(一般只有书面练习)、教师对学生练习反馈及激励评价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们决定以广大教师在课堂练习环节所存在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主题课例式教研活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的有效性,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效性。
二、精准选择适宜的主题课例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个知识点,建立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变化规律、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当学生学完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后,便基本完成了小数四则计算的学习任务。但是,这个内容却是本单元乃至整本书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学生最感困惑、最难掌握的内容。为此,我们决定以《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第一课时的练习设计作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课例。
三、课堂诊断,发现问题的实质
在多次到多所学校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做练习时出现错误较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第一,不能正确地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但总有一部分学生忘记同时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除数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致。第二,在进行竖式计算时,数位对不齐。第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第四,验算时用商乘以移动小数点以后的除数,而不是乘以原来的除数。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错误呢?我们分析,学生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的算理不清楚,容易把类似的法则混淆在一块,造成法则运用的“负迁移”。比如计算算式7.98÷4.2时,学生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得到算式79.8÷42,但在进行竖式计算时:有的学生先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再移动小数点;有的学生将除得的商中的小数点仍与被除数中已划去的小数点对齐;等等。
四、以课例研讨的形式,针对实质问题展开行动研究
为了让老师们能真正融入教研的氛围,我们推选来自一线的莫婷老师执教这节研究课。大家先针对这节课中经常出现的以上问题,对这节课中练习的设计进行了深度的研讨,形成了以下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路以及具体呈现的方式和内容。
1.基本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0.12÷0.3=( )÷3
6.72÷0.28=( )÷28
0.12÷0.03=( )÷3
0.672÷0.28=( )÷28
(设计意图:由比较简单的题目入手,唤起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应用意识,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换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过程中,务必使学生牢记“商不变”的性质,并据此进行比较。)
(2)计算下面各题。(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
4.83÷0.7 0.756÷1.8 0.196÷0.56
(设计意图:估算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将估算、验算等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逐步养成“估算—计算—验算”三种方法依次使用的良好习惯,有助于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通过计算与比较,加深学生对本课所学计算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第一组,改变除数中的小数点的位置;第二组,改变被除数中的小数点的位置。通过如此反复的变化、计算、比较,让学生充分体会“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运算规律及商的变化规律,进而激发学生对计算类题目的学习兴趣。)
2.解决实际问题
国庆节,老师一家驾驶轿车去岑溪旅游。轿车在路上一共行驶了1.6小时。梧州到岑溪全程约84千米。轿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想一想
4.21÷0.32=13……( )
(设计意图:当学生理解了除数是小数的计算题的算理、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方法之后,我们将习题延伸到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挑战性训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现实性、生活性与趣味性,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六、组织课后评课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形成主题教学的改进策略
在组织教师进行课后评课的过程中,我们重点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第一,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怎样?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掌握到了什么程度?第二,课堂练习有什么特点?学生练习的情况如何?第三,我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第四,平时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第五,这节课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你建议怎样改进?
我们知道,在每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对某一个学科知识的理解速度和强度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都能巩固知识、发展能力,这是我们设计练习题目的着力点。为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备学生,要用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充分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设计练习题目时做出多种练习设计方案的预设,并在课堂实施练习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在准确判定的同时,及时调整并恰当选择适宜的课堂练习内容,给予学生所迫切需要的有效的引领和帮助,切实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
针对本专题主题课例的研讨,参与教研的教师通过课前研讨、课后听专家点评与执教教师反思以及再度集体研讨、互动交流,在如何体现课堂练习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以下主题教学的改进策略:第一,有效的练习设计是紧扣教学目标的练习设计。只有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时,学生的学习才可能是成功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事先设计出各种任务,明确学生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挑选出富有启发性、代表性甚至是挑战性的练习题目。第二,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分层递进的练习。在具体教学中,不同的学生获得同样的知识和能力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课堂练习量的控制应该科学,练习题分布既要涉及各项知识目标,又不能因题量过大导致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按时完成,务必解决好学生在课堂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第三,有效的练习是与生活有机结合的练习。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感知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以上主题教学改进策略的指引下,每一位参与集体教研的教师通过观摩课例研讨和自我反思,对课堂练习教学都会有些许新的感悟。他们回到自己的课堂,再根据师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这便从本质上促进了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责编 白聪敏)
9.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篇九
宁江区实验中学地理远航研究小组
本次的《如何打造高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旨在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由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策略的不同选择、资源的不同选用,进行独具个性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教师间的同伴互助、取长补短,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优化课堂教学、加快构建高效课堂。老师们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
教导处总结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六大亮点:
1、教师授课风采各异,形式多样,使人耳目一新;
2、各教研组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组织有序,参与辩课态度端正、评价客观;
3、本次教研活动突出了常态化课堂的“实”;
4、合理、适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5、本次研讨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强化了教师间的互动和经验交流,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与共同提高的目的;
6、纵观所有活动课,论证严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老师评价角度
丰富、语言风趣准确,表扬直击心灵。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收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提出亮点的同时,还对于本次活动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次课堂教学研讨中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的教学个别用语有些随意和教学中要善待课堂上的“生成”。
10.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 篇十
2013秋小学教学教研月活动方案
一、活动宗旨
为落实阳新县教研室教学教研月活动的安排,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授予新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二、活动方式
本期教学教研月活动采用“一份教案、一堂课”形式。分语文、数学两组进行。
“一份教案”:指定同一个课题,每个教师上交一份教案,进行优质评审,选出最优秀的教案。
“一堂课”:指定同一个课题,每个教师根据各自年级、各自学段的特点、教学要求及目标,指导学生完成一节课堂教学课。
三、领导小组
组长:赵英亮郭邦富
副组长:潘龙珠
成员:虞晓娟、刘红
四、活动安排
1、各科目课题由各教研组长负责拟定。
2、教案上交时间为2013年10月13日星期六前。
3、课堂教学日期自2013年10月14日星期一至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各教师具体授课日期由各教研组长安排。
4、优秀评审日期为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前,由教研组长组织评审,2013年11月11日星期一公布优秀者名单。
五、奖罚
1、一份教案、一堂课每个学科均设立二个奖,一等奖奖金50元,二等奖奖金30元。
2、根据小学教师管理量化管理要求,教师应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各教师讲课、听课、评课均实行计分,不参与不计分,无教研活动津贴。女性50岁以下、男性55岁以下者必须参与,不参与者按不服从学校安排处理。
宝塔学校教务处
11.本期研修主题:翻转课堂 篇十一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定义
什么叫“翻转课堂”?这是从英语“Flipped Class Model“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过来的术语,一般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是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对比,可以一目了然其不同:
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和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教师去教授知识。而课堂和教师的角色则发生了变化。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由此可见,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背景
产生 翻转课堂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在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一个山区镇学校“林地公园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时常错过了正常的学校活动,且学生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往返学校的巴士上。这样导致很多学生由于缺课而学习跟不上,直到有一天情况发生了变化。在2007年春天,学校化学教师的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使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声音。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补课。更具开创性的一步是,他们逐渐以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为基础,开辟出课堂时间来为完成作业或做实验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不久,这些在线教学视频被更多的学生接受并广泛传播开了。由于很多学生在每天晚上6时至10时之间下载教学视频,以至于学校的视频服务器在这个时段经常崩溃。“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节课讲解30或60分钟。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方式教学了。”这对搭档对此深有感慨。
两位教师探索教学模式。他们的讲座已经遍布北美,逐渐有更多教师开始利用在线视频来在课外教授学生,回到课堂的时间则进行协作学习和概念掌握的练习。翻转课堂,不仅改变了小镇高中的课堂,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教师也采用这种模式用来教西班牙语、科学、数学,并用于小学、初中、高中和成人教育。
对学生学习的价值体现 “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最大的冲击,就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接受。
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课堂后,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
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学习小组,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指导。
改变了教师与家长的交流。翻转课堂后,真正的问题是:孩子们是否在学习?如果他们不学习,教师和家长能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学习?这个更深刻的问题会带领教师与家长共同商量:如何将学生带入一个环境,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学习者。
争议 对于翻转课堂的争议从未停止。有人认为,由于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的差异,很难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畅通无阻地看懂、看完视频,教师与其花那么多时间、精力准备教学视频,还不如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助读资料,集中授课。讲授法无疑是解决学生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翻转课堂的模式对于文科的学习是否适用,也是很多人在思考的问题。学生们语言的习得,练习运用,需要课堂上教师的点拨、提升、总结,更需要学生间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学生们自己看视频先学习,课堂后进行交流学习,对于多是课文的语文教材来说,视频的录制内容,立足点和着眼点应该在哪里?课堂上又该交流什么?语文学科到底适不适合翻转?
基本规律
怎样才算翻转?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必须把握的原则 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不是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无序学习,不是让整个班的学生都盯着电脑屏幕,不是学生在孤立地学习。
翻转课堂是混合了直接讲解与建构主义的学习,是课堂的内容得到永久存档,可用于复习或补课,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的课堂。
一般模式
创建教学视频 首先,应明确学生必须掌握的目标,以及视频最终需要表现的内容。其次,收集和创建视频,应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差异。再次,在制作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想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组织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在课外传递给学生后,课堂内更需要高质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有机会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这包括学生创建内容,独立解决问题,开展探究式活动,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等。
这幅图更直观地呈现出翻转课堂的模式:
石桥小学的数学翻转课堂 2011年秋天,美国明尼苏达州斯蒂尔沃特市石桥小学开始了数学翻转课堂试点计划。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里观看10-15分钟的讲课视频;之后会接受三到五个问题测验,看他们是否理解教学内容,测验结果会即时反馈。教师则使用Moodle跟踪学生在家学习的过程,锁定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们相信,不同水平学生都有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而翻转课堂能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高地村小学的“星巴克教室” 美国高地村小学许多教师在尝试翻转课堂,他们鼓励学生带技术入课堂,包括电子书、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传统教室中排列整齐的课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圆桌、沙发和一排电脑终端。校长肖纳·米勒说,“星巴克教室”的想法来自学生,他们希望在教室中更加放松,有类似咖啡馆的氛围。这种新风格的课堂是德州路易斯维尔学区努力建设面向21世纪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以科技为中心的战略已经得到回报,学生们更喜欢在这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的表现也越来越好。
柯林顿戴尔高中的全校翻转模式 美国柯林顿戴尔高中在用两个班经历了两年的翻转课堂试验后,校长格雷格·格林大胆地在全校实现翻转模式。学生在家观看教师录制的5-7分钟的讲解视频,做笔记并写下遇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会重点讲多数学生有疑惑的概念,并用大部分时间来辅导学生练习,对学生的作业给予及时反馈。学校还解决了部分学生在家上不了网这个问题,课前课后分别提供校园电脑一个小时的访问,或在特殊情况下,允许他们使用智能手机观看视频。在实施翻转课堂一年后,学生的学业成绩大幅度提高,165名新生中,只有19%的学生英语不及格,而原来这一比例一直在50%以上。曾经,这所底特律的郊区学校是该区声誉最差的学校之一,现在这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主题教研——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方案】推荐阅读:
主题教研活动总结06-26
英语教研活动主题08-12
物理主题教研活动记录09-25
如何搞好主题教研活动11-10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主题11-18
主题教学活动设计方案08-28
体育教研活动方案09-17
初中化学教研活动方案06-23
幼儿园教研教育活动方案06-27
心理健康教研活动方案08-01